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远方的鼓声读后感 > 地图 > 远方的鼓声读后感,2024远方的鼓声读后感
远方的鼓声读后感相关栏目
远方的鼓声读后感热门栏目
远方的鼓声读后感推荐
远方的鼓声读后感

(共 9939 篇)

  • 1、 《远方的鼓声》读后感_700字

    《远方的鼓声》读后感700字

    也算是度过了一段非常忙的时间,这才静下心来把这本书看完。说来也读过不少村上春树的书,也读过不同译者的作品,却越来越不明白到底是喜欢村上春树呢,还是喜欢林少华。(其他译者的作品未必不好,但总觉得不和胃口,也算是萝卜青菜吧)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林少华之于村上,就如配音演员之于周星驰,与其说是相辅相成,倒不如说是锦上添花,给原本就精彩的表演硬是添上了一抹让人拍案叫绝的特色。现在想想,也未必如此。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林少华的翻译,信达雅自不必说,文章的原意也好,表达也好,词句的选用也好,都是无可挑剔,完美!而他迥异于常人的,是其给予读者的舒适感。较之其他译者,读起来就像是四月的一个傍晚,阳光已经变为深深的红色,透过阳台的窗子,斜斜地照在躺在柔软沙发上的你的脚一般那样舒服,自然。这也许是他吸引我的所有原因。

    简单说说这本书。与其说是游记,这更像是一本随笔集。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值得记录的事,有什么感想,都一一在文中交待。作为一本旅游指南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因为年代久远,而且重要的旅游景点基本上算是没有。作为一本启发读者心智的书,也算是不及格。除却最后部分的一些有些共鸣的人生感悟,其他也可以略去不提。至于对于欧洲这几个国家的向往和对旅游兴趣的激发,我想,也算是勉勉强强吧。而作为一本随心读读,令人心情愉快的书,这本书算是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喜欢。

    下一本要继续读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了,又是搁下好久,偶尔打开发现竟然读了一百多页,自己也是吃了一惊。看来记忆力真的是不太好呢。

  • 2、 《远方的远方》读后感

    有人认为文章的观点有些模糊—像是赞同“去远方”,又像是不提倡“去远方”。我却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仔细读了韩寒所写的《远方的远方》便不由得写下这段文字:

    有人认为文章的观点有些模糊—像是赞同“去远方”,又像是不提倡“去远方”。我却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去远方”的人无疑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会为兴中所想的付诸于行动,不安于现状,竭尽所能。

    而去不了“远方”的人会令“远方”在心中存在神秘感,有时距离会产生许多想象的空间,会产生期待,这便会让“远方”成为心灵最美的地方。安于现状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在我看来“远方”并不是距离,而是目标,是人生理想的终点站。

    我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让我注定是一个不能安于现状的人,我会竭尽所能去远方,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想至少要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让我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可就算是“赤裸裸地去”,也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遗憾。

    我们和这颗种子的处境相比之下竟是优越了那么多,我们又有何资格放弃,如果我们在“去远方”的路途上遇到困难。请铭记,曾经有这样一颗种子,它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一颗“去远方”的心。这种精神将使我们在“去远方”的路途上一路走下去。

  • 3、 读《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有感:鼓手徐贲与他的鼓声

    读《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有感:鼓手徐贲与他的鼓声

    好书推荐

    徐贲的这本书《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在我心目中,堪于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比肩(后者是引领我踏上哲学求索之路的启蒙之书)。此二者关心的都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的道德与政治问题,但他们都不满足于抨击时事和唤起大众的注意,而是力图从最根本的原因入手,将问题逐层解构,并教授人们可能的思想进路,学会如何思考、解决问题,“授人以渔”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题,第一部分从探讨良心延伸开去,第二部分揭示了幽暗人性的各种表现与危害,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宪政与民德之间的关系。在每部的起始部分,他总要进行一番严谨而翔实的“科普”,从哲学、政治、宗教等多个角度阐释这一部分的核心词。在针对具体问题或论题进行分析、论述时,他对各类学科的各种著述进行了大量的引用,不仅使得分析、论述更加全面而深刻,更直接向读者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方向。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待读清单”又增加了长长的一串书名。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精神风貌与专属名词。“哲学”和“政治”这两个词曾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尘嚣甚上,伴随着新中国建立出生、成长的那一代中国人,他们的生活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这两个词紧密相连。当时光流转到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中国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轰炸之下,已经将“哲学”看作是空洞、教条思想的代名词,而政治也成了权术的同义词。这个时代的专属名词成了“金钱”与“权力”。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与思想压缩到只容纳 “钱、权”二字的境地,以此为核心如滚雪球一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遍布于中国公民的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中。身边不乏心明眼亮,苦思解决之道的人,但却举步维艰,何故?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中根本没有“社会科学”这一项。马列毛邓的思想政治课只是单纯的概念灌输,产生的作用不仅是洗脑——将政治狭隘成“社会主义就是好”一句话,更是对政治、哲学的厌恶感与无用感——这几乎从根本上掐断了个人了解、研究政治与哲学的可能。高大上的政治、哲学一片空白,简单朴素的道德教育也简化成了口号与条例,它们在极为现实的物质与利益面前是如此苍白无力。我们缺的并不是发现问题的眼睛,许多人栗栗自危于生存的压力、道德的沦丧,忧心忡忡于环境的破坏、人心的阴暗,痛心疾首于官员的腐败、体制的僵化。也不是不愿去寻

  • 4、 《童年的远方》读后感
    《童年的远方》读后感 当我从爸爸手中拿到《童年的远方》这本书时,我立马翻开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这本书是方卫平选评的诗歌、文章,大都讲的童年时期的事情,那些生动的小故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绿猫》这篇文章了,文章主要讲了小孩苏苏看见了一只绿猫,十分兴奋。但当她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却只是一些嘲笑和不理会。苏苏却坚信有一只绿猫,他便想自己一定要找到这只绿猫,即使是旷课一天,也要找到它给大人们看。读完后,我看了选评,知道了文中“绿猫”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大人们对看见了绿猫不在乎,证明他们已经失去童年的眼睛。写出了童年的“被大人不理解,仍然选择自己方向”的姿态。 看到这,我就想到了自己。我是否有这种姿态呢?答案是肯定有的。而且是许许多多、不计其数的。通过这篇文章,我也学习到了运用意味深长的比喻,来反映出一种态度,反射出一种对比。让自己的作文通过学习手法更上一层楼!
  • 5、 远方的矢车菊读后感

    远方的矢车菊读后感

    爱,像一朵城市里的罂粟,虽然娇艳,但毕竟有毒,那种彼此爱着对方却不能在一起的毒。这种毒让人痴情,也让人陶醉。

    《远方的矢车菊》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初三的少年韦一鸣和好朋友申舟一样,他们吊儿郎当,对学习默默无闻,考试成绩经常垫底,可每次期末考试却险渡难关,他们认为自己是高智商的人可这一切都因一个女孩的出现而改变了。

    一个转学来的女生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成了该校最受瞩目的女生,她就是莫亦萝。

    在认识莫亦萝之前,韦一鸣对任何mm都不感冒,因为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女生拥有良好的美德,可莫亦萝的出现却让他不得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亦萝她爱笑,那笑容如天使般的灿烂,仿佛可以让这个肮脏的世界清洗一新。还有那不计较朋友或陌生人对她的伤害总之拥有女生的一切美好品德,但她却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这是两个分别对异性没有任何好感的人,可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出人意料,他们不仅仅成为了好友,更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可人生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当亦萝得知自己患了骨癌后,一个人离开j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平静的等待死神的到来。而此时的韦一鸣却因为收不到亦萝的任何消息而难过。当他最终得知亦萝不回自己邮件的真相后,终于忍不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他也在爱的十字路口,渐渐的长大了

    爱的故事填充着青春的单纯和朴素,引领少男少女变得成熟

  • 6、 远方的星星读后感

    【篇一:远方的星星读后感】

    读了《远处的星星》这本书之后,我深受感触。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

    这本书主要讲了:红军团长欧喜洋带奉命领队伍从毛儿盖出发,穿过草地。一路上经历了千辛万苦:陈有信采摘野草时失足陷进了沼泽中,等其他人赶到时他已经牺牲了;登才在找东西的时候迷了路,幸亏欧喜洋发现,不然他就要死在草地上了;为了活下去,他们开枪打死了几只鹰鹫,然后吃了下去最后他们走出了草地。我认为他们身上的许多品质都值得我学习:张耀族本来不应该跟着收容队,但是他为了帮助收容队搬运东西,与收容队一起出发。在路上,身为司务的他为了让收容队有更多的粮食吃,自己勒紧裤腰带只吃几口野菜,还说我已经吃过了。由于吃得少导致抵抗力下降,所以没几天他就病了,但是他硬撑着没告诉别人。后来队长欧喜洋看出了蹊跷,命令他吃了两碗饭,可是他还是没能撑过去。那天晚上,他病倒在床上,临死前他居然还说那两碗饭浪费了他这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品质真值得我学习。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以后要好好吃饭,不浪费粮食。

    【篇二:远方的星星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远处的星星》。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辛历程,克服重重困难,最后走出大草地的故事。据说这片草地被藏胞们称为死亡之地由于缺衣少粮,很多红军战士饿死或冻死在了路途上。在经过一片沼泽地时,一匹驮着粮食的马,陷进了泥潭。马没了。战士们身上的粮食所剩无几,有一位司务长,为了让战士们都吃到粮食,自己活活饿死了。队长派两名战士去找食物。其中有一个战士迷失在了草地中。再也没有回来,他们找了一些野菜,一位医官因为尝试了毒野菜,结果被毒死了,接着,他们在地上发现了很多青稞粒粒。就煮汤喝,最后连青稞粒粒也没有了。有一个战士把一颗粒粒放到了腋窝下,没过几天竟发芽了。就是这个青稞芽,给了人们希望,他们一直爬了五公里。到了一个叫班佑的地方,两个红军哨兵发现了他们,他们成功逃出了草地,创造了奇迹。

    看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他们那时的艰辛和困难,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奋发努力,掌握更多的本领,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三:远方的星星读后感作文】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令我感触很深的书。是获得冰心文学奖的红军哥哥张品成写的远处的星星。这本书还原了红军历经千辛万苦过草地的故事,但这可不

  • 7、 远方的家读后感

    远方的家读后感(一)

    《远方的家》是由中央着名主持人彭祖主持,带领摄制组和两辆车队由广西边境出发,走人云南边疆,寻找边疆的美景。体验边疆旅游节目。踏上艰难的边疆行感动也自从开始。

    摄制组在奔腾不息的湅沧的边上,学校、场镇却在江的对岸,听村民介绍、离这最近的一座桥也有708公里远。所以两边互相弄了绳索,这样如果你想去那边,就可以用滑轮把你滑过去,但是小孩的妈妈说:走,赶集去,你们去不去。他们都会很高兴的说去,每次穿戴好衣服时,来到江边就会被吓得哭起来。记者问:这里没有修桥吗?他们说,有是有,但是桥离这里太远了,如果要走的话,就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政府他们说要修桥,可是好长时间了,一直没有修桥。一位阿姨说:这里一般很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过来这里。

    记者看见对面有两个孩子,便滑了过去,正要快到了的时候,被卡住了,他们说这是正常现象,有时这里还发生事故坠入江里死了的事情。出现卡住的现象是因为身上带的东西很多,要靠臂力才能得救。那两个孩子都是6岁,一个叫斯那拉姆,另一个叫次仁卓玛。记者问:你们想过去吗?那两个孩子都想过去,可是很怕坠入江里,只好在那等着父母的到来,他们很想去赶集,但是又怕,别说去赶集,连城市都没去过,如果这里修了桥,他们又可以去玩,又可以去上学。如果说去过那个远远的桥,但是要走七八个小时才到记者又滑过来了,然后他感动的甚至哭了,说:有些事情等你真正做到的时候 ,你才会理解它到底有多辛苦,现在我的手还很疼,但是村民们天天在这滑,他们都没有任何抱怨,这说明都有一颗坚定的心

    尽管《远方的家》还未全部播放完毕,但是我相信后面还有更多的感动等着我,让我怀揣着一颗真城的心,跟随着节目继续寻找吧!

    《远方的家》我每集看完后都深受教育和感动,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大大开阔了眼界。当看到党的好政策落实后,边疆日益富裕起来,尤为高兴和自豪,很值得学习和称赞。我感受较深的有6点:

    第一、祖国边疆的风光无限好。我加深了对边疆的认识和热爱,特别是对西-藏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认为西-藏古老落后,远离内地,毫无吸引力,现在感到青山绿水、名胜古迹、现代建筑等许多东西很可爱。西-藏是《远方的家》的节目中镜头最多的。有一片片盛开的油菜花,有森林,河流湖泊,湖泊纯净美丽,草木茂盛,到处是牛羊群。在阿里地区曾有数百年前庙宇旧址的古代土林,很有历史价值。还有敦煌庙宇中保存很完整的七八百年前的四万

  • 8、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一)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时代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活动为主线,讲述了一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影片弘扬了各族群众拒绝极端思想,创造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时代主旋律,是一部关注现实、弘扬正气、艺术感染力极强的电影。

    这部影片拍得太好了!非常感人! 我是流着泪看完整部影片的影片还原了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知道驻村工作给全疆老百姓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新疆南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端,有一个依偎在昆仑山脚下的小山村——努尔鲁克村。16岁的少女阿依古丽在河畔忧郁地叹息着,原来,受宗教极端思想蒙蔽的父亲不允许她跳舞,并且急着让她嫁人。而村里压抑多年的生活氛围,让纳格拉鼓传人、曾经的村长托乎提大爷再不敢打鼓。

    在驻村工作组的努力下,村民们恢复了对鼓和舞的原始热爱,这事实上是对维吾尔民族自身文化的重新认同与再度发掘。而工作组带来的新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让维吾尔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整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一段是阿依古丽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大舞台上勇敢、自信地舞蹈。"她代表了典型的南疆农村女孩的形象,前些年,这些热爱美丽、热爱文艺的少女们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不再唱歌、跳舞,也不再露出自己秀美的脸庞、不再穿艳丽的艾德莱斯绸服饰,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近几年,随着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种现象得到很大改善,电影中的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联想到现实生活里更多的农村女性同样获得了自由,开始把握自己的命运,这让我非常感动。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集中反映了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驻村工作的重要作用,高度概括了民族团结是各族群众的生命线的深刻内涵。我要结合当前开展的"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工作,始终紧紧围绕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党性修养,旗帜鲜明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与宗教极端思想做斗争、与暴力恐怖活动做斗争、与反分裂活

  • 9、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一)

    陈娟 阜康市第一小学

    9月26日下午六点,我校组织教师前往影剧院观看《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这部电影,影片生动感人,催人泪下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这部电影以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访惠聚”工作队的支持下最终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

    阿依古丽是一名典型的南疆农村女孩。前些年,这些热爱美丽、热爱艺术的少女们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无法上学、不再唱歌、跳舞,也不再露出自己秀美的脸庞、不再穿艳丽的艾德莱斯绸服饰,甚至在未成年之前就要被逼嫁给跟她父亲年龄相近的男人,她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电影中,受极端思想侵害的那古拉村,婚礼失去了喜悦,葬礼丧失了哀悼,卧病在床的人不敢去医院救治,那古拉鼓的后人不再敲鼓,在极端宗教思想的氛围下想找到一张微笑的脸庞都变得困难。看着这一幕幕我不禁潸然泪下。

    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艺术,乐观向上的民族,因为在音乐上有较强的节奏感,所以在学习跳舞上也占优势。我的父母出于让我能有个健康的身体和敢于表现自我的自信心,从4岁开始就把我送去少年宫学习舞蹈,足足学了8年。这个特长,在我成长过程中帮助我结识了更多的朋友,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舞蹈让我成为了拥有阳光心态的少女,并成长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青年。因此,我非常理解,也能切身体会舞蹈给人带来的快乐和失去跳舞权利的维吾尔族女生所承受的悲痛与绝望。

    透过银幕,我们还看到了“访惠聚”工作的辛苦和不易,除了生活的不便,还有民心的距离,当境内外“三股势力”将它罪恶的魔爪伸向这些淳朴的群众时,我们“访惠聚”的干部们用他们的真情、真心、真意融入他们,通过入户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这让我体会到当前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就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思想整合、一种目标追求。

    影片结尾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一股感动、感恩、欣慰与庆幸涌上心头。我为“访惠聚”工作组的成员放下他们父母孩子,来到南疆为民造福的事迹而感动;为党中央、自治区为新疆各族人民制定的惠民政策而感恩;为阿依古丽登上达人秀舞台展现舞姿而欣慰;为南疆的维吾尔族同胞能摆脱极端宗教思想的毒害而感到庆幸。作为党校一名教师,我更加充满了信心和决心,用我的专业、用我的经历,站在党校讲台上积极传播“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和理念,共同弘扬起“民族团结,热爱伟大祖国;不忘初心,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正能量

  • 10、 向着明亮的远方读后感

    【篇一:向着明亮的远方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做《向着明亮远方》,这本书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沈楠,一个成绩平平的女孩,进入了小学毕业班,生活似乎变了样。她的好朋友们都渐渐地疏远了她,她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她看着徐云尔和杜媛媛两个知己考上了最好的初中,不得不被妈妈把自己喜欢的书法、舞蹈课全部停掉,投身到各种学科和培训比赛当中。这之后,她不断的去各个初中考试,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她来到了一所初中,也是最后的希望。考完试,沈楠走出考场,妈妈没有向往常一样递给她果汁或糕点,也没有问她考的怎么样,纸递给她了一封信,信上写着她之前相对自己说的话:那些因为走不出来的低谷和绝望,或许只是一时的灰暗和阴霾,你还有千山万水要走。你要做的就是继续前行,相信远方。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这样的道理:在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挫折、困难令我们绝望,在这样的时候,不能泄气,生活的道路还有很远,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要继续努力走下去,相信远方。读了这本书,我想到了许多,我想到我们开学也要上六年级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我想到一起互帮互助的同学和亲爱的老师也都将与我分别,我想到毕业考试时,我能考好吗?能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吗?不过这一切还都是一个大问号。想到这时我突然不想毕业了,我多么希望我有一台时光机,能让时间倒流,回到刚刚上学时。这本书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懵懵懂懂的成长历程、跌跌撞撞地走过,只为在时光中等待最美丽的绽放。我会有那么一刻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自己能把握住,我相信,只要朝前走,向前看你最终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

    这本书教给了我们许多道理:坚持吧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这本书写的特别棒,我推荐给大家也来读一读!

    【篇二:向着明亮的远方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让我有很多感触的书,看完后它的内容依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本书就是庞婕蕾写的《向着明亮远方》。这本书讲了一个成绩平平的女孩沈楠进入小学毕业班后,就觉得生活变了样,和好朋友渐行渐远,一辈子要在一起的承诺慢慢随风而散,如山如海般的作业和卷子向她扑来,和妈妈的相处也不再那么轻松,择校的压力让一家人喘不过气来,喜欢书法和舞蹈的沈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投身到各种学科培训上。误会、挫折、眼泪伴随着沈楠这一年的成长。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沈楠和我是同龄人,我也即将进入小学毕业班,我也曾遇到过和她类似的事情。故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3-06-22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3-05-18

  • 2023-01-15

  • 2019-09-20

  • 2023-02-04

  • 2023-04-06

  • 2019-09-23

  • 2019-09-25

  • 2022-03-0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3-01-27

  • 2023-03-15

  • 2023-06-10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23-02-28

  • 2023-04-15

  • 2022-12-18

  • 2019-11-04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3-05-06

  • 2023-04-10

  • 2021-11-10

  • 2019-09-23

  • 2019-11-02

远方的鼓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远方的鼓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远方的鼓声读后感、2024远方的鼓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