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 > 地图 >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乌合之众读后感,读乌合之众有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相关栏目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热门栏目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推荐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

(共 9773 篇)

  • 1、 参考范文:《乌合之众》读后感84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参考范文:《乌合之众》读后感84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翻看《乌合之众》那几个小时里,内心不经感慨到群体的可敬可畏。或许受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但仅从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而言,《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时间久远,群体心理和行为异常契合的现象,或许是来自人类本身的某个基因。

    现代信息社会中,我们也宛如“乌合之众”,也会盲从跟风。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们愈发依赖信息共享,并追求群体的认同感和权威的支持,往往忘记独立思考。

    集体无意识,这是勒庞著述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或者说群体属性的人智力逐渐为零!这是全书的中心论点。勒庞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个比喻非常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社会中传销组织及网络暴力和网络假消息,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的特征,而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若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就易被洗脑,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思维。

    要想打动群体,不能靠抽象的逻辑讨论,而是要靠形象说明,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愿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乌合之众》因此提出,群众并不需要真理:“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所谓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谁能向他们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也就是说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

    在现代社会,人们非常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万物,前提是学识和科学,才能辨证。

    合上书之后,脑海里面浮现着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在社会进步和个人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很难,但是

  • 2、 【热搜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最新模板

    阅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以开阔视野。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热搜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最新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是否能避免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

    该书是作者勒庞最著名的经典作品,在大众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皆享有盛名,历经百年其地位依旧无可撼动。书中作者研究的对象是他所称之为的“异质群体”(由任意个体组成,不管他们的职业与智力),主要阐述了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体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它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之后,它所有的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当个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才智消失殆尽时,其无意识特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情感和观念在暗示和传染作用下趋同发展,并倾向将暗示观念立即付诸行动;在作者勒庞看来,群体具有智力低下、不加推理、缺乏判断、易受暗示、轻信盲从、情感夸张、善于行动、道德或高或低等特点,一个人单是加入群体这个事实,就使他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级。勒庞这本著作在时间的检验下依然焕发光彩,书中涉及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和持久意义,能帮助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保持敏锐的目光来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

    个人认为该书的精髓在于中篇——群体的观点与信仰,勒庞对于群体在观点与信仰这两个方面的解读非常到位与精准,有些观点在现今社会依旧适用,提供了看待某些问题的独到角度和成因解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育的分析和批判,否定教育就是背书和服从,丝毫不训练自己的判断力和主动性,这种教育引发更为严重的危险,它让接受教育的人强烈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极力想从中逃离。所以我们不应该成为知识的活体容器,这不会提高智力水平,人生成功的条件是判断、经验、干劲和性格,书本当中是绝对无法提供的。

    然而书中还有一些观点使我不敢苟同,作者列举的事实依据过于偶然,得出的结论又过于绝对,可能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致使一些观点趋向偏激和片面。总体来说,该书在心理学领域的影响还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作者有些观念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该书值得反复阅读,需慢慢地把它读透,拒绝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 3、 参考范文:《乌合之众》读后感之三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考范文:《乌合之众》读后感之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群体心理

    1.无意识现象在有机体的生活,甚至智力活动中都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无意识是很难被发现的的,即使是最细心的分析家和最敏锐的观察家,也只能窥见一点点无意识动机在人们行为中留下的痕迹。

    人和人在智力上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差异,但是一个种族的个人却在本能上和情感上非常相似,尤其涉及到宗教,政治,道德,爱情等情感领域时,最杰出的天才也不见得比凡夫俗子高明。因为群体的无意识主导了群体行为,所以说群体当中一群笨人所做的决定未必就比那些专家们差,所以不要盲目的去说专家有理。因为:

    群体数量众多,这会消除个人的责任感

    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极其强大的传染性

    群体中的传染性造成群体极易接受暗示

    2.群体的冲动会随着外界刺激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群体的野蛮体现在不承认实现愿望途中所出现的各种障碍,但是不同群体的程度会不同。

    群体总是会轻易的被暗示和影响,起初一个小小的暗示就会在群体的椽笔下成为共识,最后被催化成事实。这样群体就没有了判断能力和辨别理性,只剩下极端的轻信和盲从。

    群体的情绪性习惯性的被夸大,并且很容易被那些极端的感情和简单的思想所打动。

    群体经常利用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理想和偏执强加给每个个体,从而达到专横的目的。群体从来不会怀有怜悯仁慈之心,但是他们却在骨子里对强权马首是瞻。

    群体的道德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表现的很不同。我们的道德水平是从原始社会继承来的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在群体的一些情况下会衍变成无恶不作的道德,但是在名誉,光荣和爱或主义作为感召力的时候,又会变成那种勇于献身和不计名利的精神。

    3.群体的头脑里的观念从稍纵即逝到根深蒂固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让群体企业改变甚至放弃这种观点也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就譬如我国的婚姻观,在西方婚姻观的冲击下,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将婚姻视为个人的事情而非集体的事情,但是大多数完全的接受要很长的时间。

    群体的推理方式非常的简单机械,甚至还有些拙劣,只要把表面

  • 4、 优质范文:《乌合之众》读后感最新模板

    人多力量大?不见得!人越多越傻。120年前,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勒庞就未卜先知,看穿了一切。他认为群体中往往会存在极少部分的聪明人,但会被群体的主流意见影响,从而变得随大流,但人类社会的进步又一直都是少数精英人士引领的。

    书中引起多起历史事件,尤其是通过法国大革命事件,作者认为群体永远游离于无意识的领地,会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无动于衷,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亲信外,再无其他可能。

    勒庞还认为一个孤立的人可能是有教养的,但是群体可能变为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野蛮人。群体是情绪的放大器,如果恰当的引导,就会创建和谐社会,如果被坏人利用,就会变得无节操、无下限。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在早期中日、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会出现中国人打砸自己同胞资产的现象,他们往往好多都是狂热的激进分子,甚至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行使丑恶的个人意图。

    如何在群体中保持坦然、淡定,不当乌合之众,在勒庞看来,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少受点机械的应试教育,多一点独立思考。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背书和服从,而非引领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个性、判断力、经验等,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最近在看《他想的童年》,很受启发。

  • 5、 参考范文:《乌合之众》读后感 月度范文精选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剥皮的洋葱,一层层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剥了之后露出了内里真正的心。这本书还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自己这么蠢过啊”的感觉,然后,有时候会被书里作者无情地揭露了,逼得咬牙切齿,想大吼一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书中是怎么评价女人的:“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变会陷入极端”。这种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记左勾拳”的感觉,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这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写出的这本《乌合之众》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关于妇女和儿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会接受并成为世界名著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确实是一本让人们看清真相的书。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对群体行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阅读的人感觉酣畅淋漓。所以,《乌合之众》才会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了解自己在群体中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就读这本书吧。我相信,它一定会虐到你的。

  • 6、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精选范文)

    乌合之众,在汉语的成语词汇里并不是什么褒义词,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因名字的引导,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先入为主地站在道德高点上思考并解读“群体”,就连笔者也不能免俗,哪怕再深入读来,字里行间也充斥着群体“野蛮”“不理智”“无意识”“暴力”等等贬义强烈的字据。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可到了深夜,又是一个漫长的失眠的夜里,脑海里自主浮现出种种人群,民族的、社会的、行业的甚至是同事圈、朋友圈、还有小家庭等等,想着身边的、过去的人群中的自己,不正是一个“乌合之众”吗?感慨系之,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谁能轻易免俗?

    理解这本书先了解它的历史,这部一百多年前的巨著,诞生在时局动荡法国大革命之后,此时的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王权的衰败与资产阶级兴起,随处可见的工人暴动,普选权由一开始的形式到慢慢发挥影响,一系列的事件都在显示着:群众的力量在增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从群体心理角度出发的著作。

    其内容闪烁的智慧,迄今都令人赞叹与折服,就算是直接套用在如今社会中集体性的骚动上,都丝毫不过时,拿其中一条来说,“群体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推理能力差,缺乏批评精神,易怒,轻信,头脑简单”。

    这话说的已经谈得上极端让人觉得荒谬,可旁观着疫情下各国暴乱冲突的集会,尤其是疫情初期与后期各国人群的态度转变,昨日气势汹汹地断言“疫情是个骗局”,今日可能就戴上了限制自由的口罩,就算着眼于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今天公布连花清瘟“可能”有功效,明天各地的药店便断了货,甚至还有人用大蒜加醋防疫,各种花样齐头并进。

    种种不可理解的行为,虽然有历史根基、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当个人深处群体中时,群体的恐慌会加速会传递给个人,在受到群体性生命胁迫时,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人们本能地开始轻信流言,讨伐攻击意见或行为相左之人,与理性思考相比,人群中的大众更愿意去信奉,追捧一位可以帮自己做出选择的英雄。

    书中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论断,讲的是领导者如何让自己的言辞更有说服力,靠的不是严密而富有逻辑的讲词,亦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生活中随处可听见甚至也在运用的言语技巧:断言、重复、夸张。

    就像奥巴马竞选的公共演讲稿中,“yeswecan”这句话曾反复提到,这对于经济危机冲击下无数挣扎的人来说,它蕴含着无数希望;还有电视媒体上绝大多数的广告,商场电商销售的推销词

  • 7、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1000字(优质范文)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最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这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却精致、深刻又犀利的描述了当人们形成一个群体时别样的心态。读完关于群体的一般特征,我恍然大悟,原来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心理群体,三者是如此的不同。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个人是最简单的构成,一个人思考,一个人采取行动,这些个性并不一定在个人聚集成群后依旧保持下来。聚集在一起的人,如果只是单纯的很多人站在一起,这只能称之为拥挤,也不是心理学所研究的群体。只有当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一种状态,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支配时,才构成心理群体。

    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相同的方向,是即将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听起来很晦涩难懂,但现实确实如此,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人性必然是复杂多变的,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个人融入群体时也是如此。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周围的一群人都做了,于是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做了,好事或者坏事都不例外。

    心理群体最惊人的特点在于,一旦构成群体的这些个人获得了集体心理,不论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人时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者智力,不论他们之间相同与否,他们那些固有的思想感情都将发生变化,组成一个群体的个人不同于孤立的个人。正如书中所说:“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有些念头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发生,或不会变成行动。”就像疫情期间抢双黄连的事件一样。

    书中在分析心理群体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时指出:群体更容易让人丧失责任感,宣泄本能的欲望。群体间有着传染的现象,就好像无形中的催眠,足以使人随时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受传染的影响,群体更易于接受暗示。在作者的细致分析后,群体在我心里突然间变成了一个诡异甚至有魔力的力量,由于群体的存在,有时可以引发最血腥的暴行,有时却又只需要一句悦耳的言辞就可以将其唤醒。

    诚然,中国作为一个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国家,心理群体的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但是,公众情绪的高涨与泛滥并非是“中国特色”,任何一个社会在转型时期,都会面临这样的过程,这可以说是一个社会从富足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历史已经让我们看到了1890年—1920年间,美国如何在两代人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个相对幸福、公正的社会,抑或是1976-20xx年间,西班牙如何从佛朗哥年代的压抑、封闭,变成了开放、

  • 8、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两篇(优选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大全1000字1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这本书由于勒庞个人和所处时代的原因,在当今看来拥有众多的偏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勒庞在文中写的内容都是具有重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可以说,勒庞拥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虽然书中很多勒庞举得证据都是各个个例,从学术上来说,难免会让人觉得过于武断、草率、不够严谨,但从现实观察中的感受而言,可以感受到勒庞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我觉得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能力是最难能可贵的。数据支撑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为了数据支撑而无法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那么这种数据支撑,我觉得完全没必要。

    勒庞自己说在这本书中,他认为自己是刚来到一片新的处女地,他只是最早来到的一批人。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更多是向我们展示勒庞他对群体心理的观察和归纳,其中的更多都有待后续者继续探索、研究,留待后续者去解决。

    勒庞通过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群体心理。通过群体心理这个视角,我们能从勒庞给出的一些结论中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体验,更好的去分析发生在我们身边、国家、世界的各种事情。这种分析群体心理的工具,能够让我们切入微观层面,对个人、群体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影响下的社会运转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无论个人各方面的水平是高还是低,进入群体后都会比单个的人要低;无论组成群体的人都是水平高的个人还是水平高的个人,最后整个群体的水平并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

    这本书中介绍了一种影响群众的方法:断言+重复+传染。

    就比如说当下流行的各种流行语,各种流行动作等等的事务,它们也是通过断言这样一种短而有力的无意义内容,加上各种渠道对个人的不断重复,最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人传染开了,成为一种流行。

    这种现象有意思的就是每个人用着相同的话,却表达不同的意思,表面上大家都理解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因为每个人的不同,必然带来对含义理解的不同,但群体仍然靠着这些时髦的东

  • 9、 《乌合之众》(优质范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

    01

    翻看《乌合之众》那几个小时里,内心不经感慨到群体的可敬可畏。或许受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但仅从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而言,《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时间久远,群体心理和行为异常契合的现象,或许是来自人类本身的某个基因。

    02

    现代信息社会中,我们也宛如“乌合之众”,也会盲从跟风。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们愈发依赖信息共享,并追求群体的认同感和权威的支持,往往忘记独立思考。

    集体无意识,这是勒庞著述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或者说群体属性的人智力逐渐为零!这是全书的中心论点。勒庞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个比喻非常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社会中传销组织及网络暴力和网络假消息,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的特征,而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若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就易被洗脑,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思维。

    03

    要想打动群体,不能靠抽象的逻辑讨论,而是要靠形象说明,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愿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乌合之众》因此提出,群众并不需要真理:“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所谓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谁能向他们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也就是说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

    在现代社会,人们非常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万物,前提是学识和科学,才能辨证。

    合上书之后,脑海里面浮现着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在社会进步和个人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很难,但是个人独立意识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用辩证的思维逻辑看待事情及个人追求,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 10、 《众病之王》范文(读后感大全)

    《众病之王》读后感700字

    如果要我对看过的书做排名的话,《众病之王——癌症传》会被我排在第一位。这本书在我kindle书库中已经有段时间了,但我却不记得它的具体来源。每年初我都会对本年的阅读做一个大致的规划,并未就医学类图书做专门的计划。这本书最初是为了在旅途中催发睡意而被我打开的,不曾想第一章之后,我便被它深深吸引了。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mukherjee)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做基础研究的同时,他还是一位战斗在抗癌一线的临床医生。在这本花了六年时间完成的这本书中,作者先借一位患者的口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对抗的是什么一种疾病。然后作者用剩下的篇幅回答了这个问题。

    要认识癌症,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癌症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与之抗争的历史。公元前1600年的一段古埃及文字记录中就有了关于癌症的描述。可是随后的几千年中人类面对这种疾病时毫无办法。现代医学的发展,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临床医生战胜癌症的斗志。虽然一百年间,对于癌症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全社会都视消灭这种致命疾病为医学界重要的任务,但是人类并未能如愿毕其功于一役。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于揭开了癌症神秘的面纱。它其实就是人类生命的另外一种模式。

    本书阅读过程中,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前三分之二是压抑的,接下来的四分之一有些兴奋,最后趋于平静。压抑是因为癌症这块影响人类寿命的乌云伴随了人类4000多年,直到上世纪末人类依然无特别有效的应对措施,甚至连致病的根本原因都说不清楚。而我本人也先后有三位亲人因它而离世,想到此心情更加得沉痛。兴奋是因为看到人类终于依靠现代生物技术彻底查明癌症的病因,并且有了应对的方案。平静是因为认识到:作为生命的另一种模式,人类无法实现100年前期望的那种胜利。因为它就在我们的基因中,我们需要转变的是对待它的态度

  • 2021-10-09

  • 2021-09-20

  • 2020-07-06

  • 2019-09-19

  • 2019-10-29

  • 2021-11-19

  • 2019-10-29

  • 2021-06-15

  • 2023-01-21

  • 2022-01-16

  • 2023-02-18

  • 2019-09-20

  • 2019-09-30

  • 2019-09-25

  • 2019-10-04

  • 2019-11-06

  • 2023-01-02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01

  • 2019-10-03

  • 2019-10-19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6

  • 2021-08-28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06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是指读完一本书的感触总结。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栏目为大家收集整理海量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相关的写作技巧、范文以及文章,持续关注本栏目将持续为您更新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相关内容!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