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万历读书笔记 > 地图 > 万历读书笔记
万历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万历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万历读书笔记推荐
万历读书笔记

(共 2603 篇)

  • 1、 万历年读书笔记(系列8篇)

    进入电子时代,人们可以选择用手机和电脑看书,作品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您知道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怎样写吗?以下内容“万历年读书笔记”是由编辑给您提供的。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1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不能决断,而立储之事成了他的爆发点,于是他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往往随着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谈不上风雨飘摇,更不能说是病入膏肓,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只是患上了慢性病,就如千里之堤上出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蚁穴。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在这无关紧要的岁月里,有灰心朝政的当朝皇帝;有变法失败的前任首辅;有维持现状的现任阁僚;有无人效仿的模范文官;有知音难觅的优秀将领;还有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思想家。天下太平,波澜不惊,庞大的中央帝国已经走过近两千年,此时还远未走到尽头。在西方,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准备启航,北上征讨联合王国。用不了多久,它就会以自己的消亡开启大英帝国此后数百年的辉煌。中国也因此逐渐被强行推入所谓的现代,用黄仁宇的话来说,犹如让一只走兽,硬生生地变作飞禽。结局当然是落得不会飞也不会走,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读到张居正,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

    从1587年至今,历史已飘过四百多年,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浮躁心态也被广泛诟病。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的

  • 2、 万历年读书笔记(精选6篇)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万历年读书笔记(精选6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万历年读书笔记(篇1)

    同样,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也要牢牢抓住史料,提升对史料的整理和理解能力。在《文艺复习》为例,在讲述到文艺复兴的背景时,便可利用史料进行引导。如“意大利,那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客观上需要促使一种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产生并且发展起来……”通过这则材料,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材料和书本内容进行思考,从经济的角度的出发,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学生可以总结出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剖析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论从史出”的治史精神,形成历史学习的正确方法。

    无论是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出发,还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都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大历史观”,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内容组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意识和整体意识。

    万历年读书笔记(篇2)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点出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幅幅众生相,才惊觉原来已经看到结尾了。《万历十五年》阅读结束,但是意犹未尽。将李贽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见黄仁宇先生决定将大部分力气直接进行僵化凝固的思想体系的批判同时,也借助于现今哲学成就来评价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很可惜,作者最殚精竭虑的部分是我最难理解的地方。但是,将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许时隔些年,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李贽这一章,我看到了黄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这也是我阅读过程中碰撞最剧烈的地方。我们古代的哲学,至少是万历及以前的和汉朝罢黜百家之间,都无法跳脱儒家正统思想,但是跳脱不了却也难加以改进,使之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从什么时候儒家思想对于时代已无指导作用,作者没有解答,统治集团求平衡倒是和儒家愈渐迂腐是互为因果的。非常喜欢结尾的一段,真个是掩卷叹息,静坐感慨。

    “1587

  • 3、 《万历年》读书笔记1000字系列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完以后,我们经常会仔细口味这本书,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经过搜索整理,编辑为你呈现“《万历年》读书笔记”,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1

    同样,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也要牢牢抓住史料,提升对史料的整理和理解能力。在《文艺复习》为例,在讲述到文艺复兴的背景时,便可利用史料进行引导。如“意大利,那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客观上需要促使一种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产生并且发展起来……”通过这则材料,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材料和书本内容进行思考,从经济的角度的出发,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学生可以总结出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剖析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论从史出”的治史精神,形成历史学习的正确方法。

    无论是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出发,还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都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大历史观”,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内容组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意识和整体意识。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2

    黄仁宇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原以为戚继光作为一代抗倭名将,功垂千古,在他为官领兵之时必也是风光无限的。但从作者的笔下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他虽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但他的军事思想不能见容于文官,政治立场不能见容于万历皇帝,最终因与张居亚关系过密而被弹劾罢官,直至临终再未起复。 自宋朝赵医胤杯酒释兵权以后,重文轻式的趋势便在不断发展,直至本朝,文官已经把控了整个朝廷,再无武官立足之地。

    而在战场上,文官指挥战斗的事例不胜枚举,这种风气使得武将的军事才能得不到发挥,文宫只勇动动嘴皮子便能占有军功,武将舍生忘死还要背负战争失败的责任。 戚继光在这样的环境中,立志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因为以一己之力无法对抗朝廷体制, 他做自己可为之事,招募新兵,培养军队,整顿纪律,让这支军队具有强大的战争力。此时,这样的军队已

  • 4、 《万历年》读书笔记集锦7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优秀的读书笔记模板有哪些?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万历年》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1

    但是另外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书中张居正的改革就是最鲜明的例子。无论是改革,亦或是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都必须蹄疾步稳。在此过程中,遭受反复,遭到攻击,遭遇诘难,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只要坚定信心,一定可以走出《万历十五年》中的怪圈,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从简单的、看似毫不相干历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个明朝社会所遭遇的空前危机,引起人的深思。所以,必须要感谢黄仁宇先生的深刻洞察力和优秀的人文素养,为我们今天如何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铜镜,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确立制度的思想、树立规则观念,摆脱人为干扰是我们社会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贯穿于心中将带我们远行。

    《万历年》读书笔记 篇2

    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在我看来,是以一种小见大的手法,阐述了全文的中心思想:“万历十五年平淡无奇,明朝注定灭亡。”

    在平淡无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导致了一个不平凡的大帝国的灭亡.

    细想来,这慎密的思维令人叹为观止。就好像你看到的,只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角罢了,但他的悬浮是有必然性的,当历史由日常最平凡的生活反应,只能暗叹世事的无常和世道的轮回了,明朝的灭亡早已决定在万历十五年,在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时,只是把这具早已死亡的行尸走肉踩进了尘埃罢了。

    如果把我们自己代入而是的万历的'视角,我发现,这个遥远年度的皇帝,与我们何其相像。也曾乐于上进,也曾经励精图治、喜欢读书,曾经对这世界也充满了期待与向往,任何人,任何事,都有着最根本的原因。他本不是暮气沉沉、消极厌世的人,我不知道错在谁,只是想,如果在一开始就给他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以自己的角度为自己做些什么,将他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确切的说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来看待,或许一切都会

  • 5、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集锦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经过整理,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呈上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

    这本书有多么出名就不必说了,以往我有在听书中听过两个版本的讲述人讲过,这次是因为一个《一本好书》的综艺节目引发看全书的想法,所以转了一本回来看。

    书不厚,但是内容很多,每次看万历的故事总感觉他就是个巨婴,作为一个被推上位的皇帝,他的工作出发点竟然是和大臣们置气,所以即便不是从现在回看,在那个当下看,他也不是一个好的皇帝。用人不明,意气用事。但是换成一个青年人来看,他又是可怜的,可以被理解的,从小周围所有的人对他均有所图,大臣们图名,以一个道德模范要求他,小人们图利自不必说。他的日常就是压抑和被骗。

    这种奇异的矛盾点也让我看书的时候觉得作者切入点真准,万历的纠结何尝不是每个人的纠结,到底是规则重要还是个人喜好重要?不过明朝确实给我们一个切实的结果,当规则不被遵守,带来的只有毁灭。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2】

    《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自1979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后广受好评。近日,通过拜读此书,深受启发。

    黄仁宇先生选取了1587年前后发生的几件小事,简单扼要的提出了“大历史观”。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全书共讲述了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提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歌舞升平,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然而,一切却显得十分无序,各种潜规则盛行

  • 6、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着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不能决断,而立储之事成了他的爆发点,于是他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往往随着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谈不上风雨飘摇,更不能说是病入膏肓,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只是患上了慢性病,就如千里之堤上出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蚁穴。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在这无关紧要的岁月里,有灰心朝政的当朝皇帝;有变法失败的前任首辅;有维持现状的现任阁僚;有无人效仿的模范文官;有知音难觅的优秀将领;还有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思想家。天下太平,波澜不惊,庞大的中央帝国已经走过近两千年,此时还远未走到尽头。在西方,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准备启航,北上征讨联合王国。用不了多久,它就会以自己的消亡开启大英帝国此后数百年的辉煌。中国也因此逐渐被强行推入所谓的现代,用黄仁宇的话来说,犹如让一只走兽,硬生生地变作飞禽。结局当然是落得不会飞也不会走,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读到张居正,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 从1587年至今,历史已飘过四百多年,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浮躁心态也被广泛诟病。如何保持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快速崛起的中国没有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是值得我们警醒的,甚至于哲学这
  • 7、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模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偶然出现产生感悟的情况。写作品读后感时有什么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地方吗?下面小编为您呈上“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相关主题内容。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篇1

    前几个礼拜看《大国崛起》,其中有一集是讲关于英国如何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励志图强,锐意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英国如何通过光荣革命,逐渐走向现代工业社会文明的历程叙述。而我的手中,正捧着一本《万历十五年》。

    1587年,就在西班牙从海洋出兵准备攻打萌芽中渴望成长的英国的前一年。我们的泱泱帝国,大明王朝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腐烂的气息。

    1587年,没有特别的大事,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一年,在作者看来却隐含了很多后来诸多历史事件的伏笔。

    六个人,六个主要故事,多声部手法,犹如历史的长镜头,探讨一个深刻而尖锐的问题:中国是如何从唐、宋强盛后,逐渐地失去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机会。是什么样的体制和力量在从中作祟?又是什么样的传统惯性和现代科学的缺失,让我们的帝国丧失掉革命的机遇?

    作为皇帝的万历;两位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守时;古怪的模范官员海瑞;孤独的将领戚继光;和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他们是是历史剖面,是一系列的象征。

    虽然贵为皇帝,但当时的体制,皇帝也不过只是一个排位,万历从小即位,却在母后、张首辅和宦官的包围中成长。当他独自执掌朝纲时,他既不能摆脱不了烦人的经筵,也改变不了国家的运行机制。当他明白,事实上,他活在死去的祖宗的限制时,他对自己的地位迅速失去了兴趣。他把自己的在位变成了漫长的怠政年代。

    张居正为改变政府作风,增强效率,防止贪官污吏,不遗余力。但他没有明白,他想改变的是落后的生产力和现实政治的平衡。在信息不发达和行政管理手段落后的前提下,只能通过抑制先进生产力,保护落后经济的方式,来达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综观中国历史,这样的历史场景,不胜枚举。在经历了漫长的十年改革后,伴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改革的努力最终化为乌有,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诽谤和复辟,中国社会的现代商业元素和经济元素,最终覆灭在强大的文官体制中。

    作为后来者,申守时使文官体制达到了控制国家运行轨迹的高处。文官们,不关心经济发展,不关心国家前途,只关心利益团体。整个国家表面的稳定,掩盖了内部发展停止的事实,迅速地走向空心化的过程。向衰败的深渊走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式,即使是在清王朝取

  • 8、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以下为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读了作品时,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简单的句子叙述下来完成读后感,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

    “以铜为镜可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这个寒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让我对于当今社会得出了些许感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生前得志,死后却遭掘官之耻;申时行调和皇上与文官之间的关系,处处当起了和事佬;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张居正死后却被罢官家居;饱受褒扬的“青天”海瑞,最后却被迫开始长达十五年的赋闲生涯,直至死去;名仕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一开始试图冲击礼教束缚的万历皇帝,最后却不得不开始长达十七年的“无为而治”。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朝为极限,这就是一定问题的症结。

    纵观全书,明朝庞大的文官集团是导致这些的根源。以万历皇帝为例,为了防止再出现类似于正德皇帝任意妄为的事情,在万历皇帝登极之际,他们决心不再让朝廷的大权放在一个年轻人手里,听凭他任意使用,而是设法把皇帝引进他们崇奉的规范里。文官们让他从小接受翰林的教育,注意他的家庭生活和私人活动,尤其防止他接受武官和宦官的不良影响。于是他从小就没有体会到自由的意义,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而获得臣下的尊敬,以至于在后来闹得满城风雨的立储问题,这个孤立无援的皇帝因为缺乏坚强的毅力,一再向强大的文官集团屈服,最后干脆以消极怠工来抵抗,即老子所谓“无为”。

    这样一来,皇帝找不到更合适的事情可以消磨时光,只好看宦官掷银为戏。他的消极怠工使帝国陷入深渊。设想,假如文官集团不以“德治”思想处处限制万历的行为,使他保持早期的雄姿英发,励精图治,明朝会不会再出现一次盛世局面?明朝时文官们奉承道德和礼教,他们经常打着道德的幌子满足一己私欲,口中振振有词,背地却瞒天过海,海瑞作为一代清官的模范,却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愿意做海瑞,以至于万历十五年丁亥的岁暮,海瑞的死讯传出,使北京的朝廷大大松了口气,那些文官们内心深处有着尴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贤书的教导,一方面是现实里必须接受的官场潜规则。一个个充当纸笔上的巨人,高谈阔论的演说家,行动上的矮子。正是由

  • 9、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相关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精选,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篇1)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讲述了一段明朝的历史,全书以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物作为串联,以人物的生活百态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故事,也是万历十五年的一个缩影。时代背景可以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轨迹,也无声无息的孕育了百家的思想,同时,一个人亦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甚至是千百万年后的人们。读历史更是要我们以史为鉴,知事理,常自省。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作者介绍的最后一位人物:李贽。李贽被作者描述为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他被后人评为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批判社会腐败、虚假道义、贪官污吏,反对男尊女卑、重农抑商等思想,不拘泥于封建传统,但最后却被诬陷入狱,在狱中自刎。不少人感叹李贽的不幸,感叹一个时代的悲哀,李贽在去世前一句“七十老翁何所求?”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境,做自己喜欢却不被认可的事情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可这个问题发生在了一位思想家身上,发生在了万历十五年间的一位思想家的身上,和现在生活在一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我们相比,他确实是不幸的。他的部分思想被后人所接受,所理解,也算是有所慰藉。

    书中有提到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让每个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私心,也就是自己的个人打算,以免口是心非而阴阳淆混?”,李贽坦诚的承认做官的目的是为了名利,而不打出去绝私欲、为国为民等等高尚的幌子,不论这句话是对是错,李贽的特点在于敢于坦诚。做官前必然人人都要宣称自己为国为民,你才能获得做官的机会,当然,我们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同志确实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做好官,行好事,但是也不乏在名利前失去自身信仰的同志,当正义来临时而懊悔不已。作为学生党员,也应正视自身,不被外界的一些色彩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信仰,发挥表率作用,同时,对于身边违背道德、法律的种种行为予以规劝、引导。这也不仅仅在做官时,生活中处处可体现坦诚,反思现在的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许我们变得没有那么坦诚了,无论是面对同学、朋友甚至父母,多多

  • 10、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2000字

    万历十五年,明王朝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个时候,张居正也死了,张居正的功绩也被朝廷在表面上否定了。但拥有独立立场的知识分子已经很清楚,他的功绩必然要被否定,尽管他的确为这个死气沉沉带来了一丝波澜。

    历史,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在某种制度下,历史就有了自己的轨迹,个人的作用会对这个轨迹有部分的调整,但很难做到根本性的改变。

    灾难深重的中国,自从安史之乱后,就走上了自己未来一千年的必然之路。

    唐朝士人的利益分歧,引导了当时的官僚机构,府兵机制和地方驻兵机制,终于带来了地方割据的状态,也终于最终埋葬了唐王朝。而纠正过枉的宋王朝,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强调程朱理学对思想的绝对控制,地方文官制度,虽然使中国走向了大一统,而管理制度的大一统,也伴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大一统。不在这大一统思想意识之外的,统统被排斥为异端。而这些管理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基于士人的利益,也就是土地拥有者的利益。政治利益基于土地利益,这当然大大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大力发展。但也引起了土地的大规模兼并。而在明王朝,张居正却试图推行一条鞭法。

    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差徭和田赋,对农民来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剥削。在未实行一条鞭法以前,差徭之中虽然有一部分摊派于田亩,但所占比重很小。实行一条鞭法后,役银由户丁负担的部分缩小,摊派于田亩的部分增大,国家增派的差徭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已初步具有摊丁入地的性质。它不只减少了税目,简化了赋役征收方法,更重要的是赋役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反映了两个过渡,一是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一是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条鞭法的出现具有一定历史意义。首先,明代中叶后,由于官绅地主的剧烈兼并,各里之间的土地多寡日益悬殊,原以里甲为编审单位的徭役制使民户的负担越来越不平均,不少农民破产逃徙。改行一条鞭法后,役银编审单位由里甲扩大为州县,

  • 2019-10-29

  • 2023-03-15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3-05-3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1

  • 2021-05-19

  • 2023-03-05

  • 2023-03-17

  • 2023-03-1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11-19

  • 2021-12-11

  • 2021-05-28

  • 2019-10-11

  • 2021-06-26

  • 2021-06-06

  • 2019-09-20

  • 2021-09-24

  • 2021-06-26

  • 2023-03-31

  • 2021-09-11

  • 2019-10-11

  • 2021-10-13

  • 2019-10-29

  • 2021-10-11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4

  • 2023-02-12

  • 2023-03-03

  • 2023-04-07

  • 2023-02-08

万历读书笔记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万历读书笔记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万历读书笔记、2024万历读书笔记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