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退步集读后感 > 地图 > 退步集读后感,2024退步集读后感
退步集读后感

(共 5478 篇)

  • 1、 《退步集》读后感

    《退步集》读后感(一)

    这个假期快要过去了,我依然在看陈丹青的《退步集》,看似发展延伸,其实是在退步?我又在像小时候一样,看着一本让我看不懂的书。一本看不懂的书,我想我会逼着自己看完,似乎那样就能证明自己看过很多书,制造假象。但我也经常是需要书的,不是说书的数量,而是内容,并非自以为是的炫耀,只是觉得自己所知实在甚少,需要不断地去补充,充实自己,知实在是一个自卑的表现。我也的确羞于让人知道我在看书,看过之后,这本书可能不会给我带来什么过多的记忆,只是记得自己看过罢了。

    早前,听杨澜说:其实我们看书并不会太记得书里的内容,但我们看书,即使忘记了,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我们内在的气质与修为。我不太记得原话是什么了,但这句话的确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触,可能是那时的我对看书这件事也有同样的困惑吧,现在也是如此。有时会看不懂书的内容,就拿这句话安慰自己,反正看懂了的人也会忘记,呵呵,不知道算不算是自欺欺人。但不论怎样,我都觉得看书是一个很棒的体验,我会继续看书,直到有天书真的不存在了。我知道书中所写,不过人所写,而人的观点通常都只是代表个人,所以有时不必太执着较真,也不必奉为圣经或是经典,只需倾听,了解各方观点,丰富视野;有时也会在书中寻到自己,那是一件很惊喜很的事,就如与一个懂自己的人在与自己聊天一样,不禁笑出声来,原来他也这样想啊其实读书并不在乎数量,只是看了很多书之后,有很多东西也就丰富了。但有时我们也需要反思,跳出书本之外,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只进不出。表达有很多方式,各种表达也让我们更加清晰。我们在这世上挣扎,愿在书中有所解脱,如演员般附于另一灵魂体中,小憩一会,得以逃避自我。不过反观一下,我们总是想让自己进步,可如今的人们似乎在无形之中退了步比如丹青先生的书中写到的:艺术一词也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在敦煌和兵马俑的时代,那些伟大的作品并不被看作艺术。中国艺术家的签名史似乎要久远的多,但我们可知敦煌和兵马俑的作者是谁?我要发表心灵,而不公开隐私。不知起于何时,因为什么缘故,中国人画起了油画?!其实那座清华园的牌坊是假的,年龄只有二十几岁。咱们先别奢谈人文,我们要紧的是先来恢复常识与记忆。传统是日本过来的翻译词。画山水本非画风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高迈和早熟只能归于中国文化的大神秘。批评,即英语criticism,是绕道日本翻译过来的,与自我批评连成一句,成了国产货。美国没有文化

  • 2、 退步集读后感书评

    《退步集》是一部由陈丹青著作的书籍,讲述了作者对艺术的深刻思考。网友们是如何看待这本书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本集子来自于陈丹青十多年前的文章,访()谈,名字来自于一个学生的匿名纸条,意思如果天天这样说,不埋头创作,老师你会退步的,于是被他拿来出了这本退步集。我想老头子内心无非想起了唐代的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听老先生在集子里嬉笑怒骂,颇有以前看鲁迅杂文集的感觉,据说老头子上课,叼一根烟,时不时蹦出几句粗口,年前去元琴馆寻师,跟一个庭前扫地师聊天,他说起抱一琴馆的馆主授课,点上一根烟,稍指点几句,一节课就过去了。离这些圈子越近,我就发现他越脏,断了我的念想,自娱自乐就好。

    老头子对于影像和写生的关系说的很好,国内美术馆少,真迹展览就更少了,很多专业非专业都是一样,看着照片长大,所以画出来的东西满满照片味。

    最早了解陈丹青,还是看他的局部,听他讲宋代画师王希孟二十米长卷千里江山图,一开始还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但是一说英文译名,上海话就出来了,蛮有亲切感。他自己搞得倒是油画,高峰是80年代创作的西藏组画,后来更多的身份是文字评论家了。

    最近在看陈丹青先生的《退步集》,倒是有些共鸣。读高中的时候,绝对算不上一个低调的人,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感觉自己中二得有些厉害。偶尔会问:那是不是我?,答曰:那不可能是我。诚然,那才是别人眼中的我,却不一定是我。

    这样说有点拗口,如果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别人眼中的我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作为一个社会人,无可奈何却又甘之如饴地成为别人眼中想让我成为的我。

    于是,我不再是我自己。但日子久了,好像这就是我自己。

    如果有人渴望出名,那么必定会趋于迎合成为这种自己。这时候有个问题,成为名人之后的自己与我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后世不断解读我自己的作品,但是这种解读又与我自己有什么联系?这倒让我想起来,读书的时候,语文有种题型叫做阅读理解。学生们按着既定的格式,按部就班地解答。好似文学不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和理科并无两样,都有标准答案。

    不知道鲁迅先生得知后人如此解读他的作品会作何感想。大概他也不知道有一天人们会如此了解他的思想吧。

    这可比肚子里的蛔虫厉害多了。

    评分,

    并不是读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所在。

    我之所以给3颗星,

    是为了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这本书(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

  • 3、 《退步集》读后感1500字

    《退步集》读后感1500字

    文/教育科学学院2017级赵珂

    雨果曾经说过,进步,才是人应该有的现象。可是真的如此吗?原本的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直到我有幸拜读了陈丹青先生的《退步集》。我才明白了那些仅仅循规蹈矩的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像陈先生那样跳出体制,活的潇洒呢?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的文明似乎在告诉我们中国在进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是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好的国民经济是社会在进步;政治制度改善是社会在进步。为什么没有人反思这也可能是退步吗?

    当我翻开这本看似普通的书籍,映入眼中的是陈老先生充满自我调侃的自序。那活泼的文字立马将一个充满童心的老先生表现了出来,让人异常亲切。之后的一页陈老先生油画的插图更是让我心生向往让我不禁想起了冯法祀先生对其高度的评价"陈丹青的画令人爱看,耐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境地。"从小到大我就对着绘画有着不一样的热情,喜欢用笔尖轻轻触碰纸张,喜欢让心爱的东西在自己手中绽放。因此我爱上了这本书,也爱上了陈老先生的画。

    《退步集》是陈丹青老先生于2005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此书辑录了陈丹青先生归国五年来的部分文字,其中包括了对绘画、影像、城市、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先生说退步,实则语意双关。实际是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读完之后给人一种直面的震撼,幽默的话语,朴实的文字,却给人荡气回肠的感觉。

    在书中所描写的对中国现实的评价,犀利地表明了陈丹青老先生的观点,中国的艺术文化在实质上是在退步,中国的传统精髓正在日渐僵化。在我看来这种评述无疑给当代的我们,当代的所谓的艺术家们当头一棒,让我们更加客观的看待中国的文化艺术。在我看来,这可能就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了。

    在这本书中主要是陈丹青老先生零零散散的叙述,却又充满着逻辑性。我是万万不敢说了解了书中的所有内容的,因为陈丹青老先生的寓意深长我是不能全然体会的。我也就只能对其中的某些方面谈一下我的感想。"在中国,院墙里的绘画,僵滞已久;官办的画展,煞有介事;社会上的"当代艺术"倒是日渐稀少了。"这是先生对于中国绘画方面的评价。这个时代是充满功利,浮躁喧嚣的时代,所有人都在讨论着"这个有什么用""这个挣钱多"连出版的书都是"我爱功利的世界"就连齐白石老先

  • 4、 陈丹青退步集读后感

    【篇一:《退步集》读后感】

    《退步集》是一部集评论、访谈、演讲、回忆录于一体的杂文集。

    作者由自己谈起,再慢慢在现今生活和往事中展开。初看,只觉得语言朴素,感觉是在听一位老人诉说他的人生。但细细品味下去,特别是看到后面的文字,才明白了文杂神不杂。书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写出了作者的心声:为退步呐喊,向退步反抗!

    作为海归派艺术家,陈丹青自然对于艺术有更多的话要说。而我在品读时,也是对于这点印象最为深刻。

    书中引用了贡布里希的一句话: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作者曾经迷惑过。我常想,真有所谓艺术史么?没有这单个单个的人,艺术史是什么?然而我长久迷惘于委拉斯开兹的魅力。在他的画中,只见艺术,不见艺术家。我倒是更热爱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艺术,是一种语言,一种没有国界、需要靠心灵解读的语言。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面对一件艺术品时,第一反应定不是追问出自谁之手,而是想着如何能够沉浸其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联系到前言中所提到的那件事。现在的人更注重一种标签,即名人的签名。那又能代表什么呢?孰不知,那些名家更希望有人能看懂他们的内心、更希望灵魂的契合。只是一件简单的事,却能真真实实地看出退步。

    以小见大,质朴不加修饰。只是作为艺术家的陈丹青的文字魅力。我想,我应该会去看《退步集续编》,更深入地了解退步的含义,并努力使自己不再退步!

    【篇二:读《退步集》有感】

    这个假期已经过去了,我依然在看陈丹青的《退步集》,看似发展延伸,其实是在退步?我又在像小时候一样,看着一本让我看不懂的书。一本看不懂的书,我想我会逼着自己看完,似乎那样就能证明自己看过很多书,制造假象。但我也经常是需要书的,不是说书的数量,而是内容,并非自以为是的炫耀,只是觉得自己所知实在甚少,需要不断地去补充,充实自己,知实在是一个自卑的表现。我也的确羞于让人知道我在看书,看过之后,这本书可能不会给我带来什么过多的记忆,只是记得自己看过罢了。

    早前,听杨澜说:其实我们看书并不会太记得书里的内容,但我们看书,即使忘记了,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我们内在的气质与修为。我不太记得原话是什么了,但这句话的确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触,可能是那时的我对看书这件事也有同样的困惑吧,现在也是如此。有时会看不懂书的内容,就拿这句话安慰自己,反正看懂了的人也会忘记,呵呵,不知道算不算是自欺欺人。但不论怎样,我都觉得看书是一个很棒的体验,我会继续看书,直到有天书

  • 5、 《退步集续编》读后感500字

    陈丹青是艺术大师也是文化大师,在说陈丹青老师的这本书之前,先来谈谈他以前的一个采访视频。是由凤凰卫视采访的,陈丹青在其中讨论了中国的城乡问题,他认为现今的中国已经不城不乡了,城市与乡村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这究竟是好是坏?这不是正是我们国家追求的城乡一体化么。然而,过去的几十年间是城市乡村化,这表现在知青下乡,城市人到农村中去接受锻炼。而现在呢,是乡村城市化,村里的人进城打工,然而,这恰好是城市剥削乡村的表现,廉价利用乡村劳动力发展自己的生产,并且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乡村劳动力的流失,留守儿童问题,这是最令人心痛的。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孩子,正在畸形的成长。

    本书主要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也有介绍到西方的文化,文艺复兴等等。陈丹青很喜欢鲁迅,认为这样的人是为社会牺牲的,显然这样的人越来越少。我不是很喜欢鲁迅,但不反驳他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回望过去的教育环境,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等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彬彬有礼,对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到今天的教育,祖国成长在理工科机械的打磨之下,机械的动作,一套一套的理论,却再没有了文艺的生动气息。

  • 6、 新月集飞鸟集读后感范例

    丰富知识读书可以使人了解很多从来不知道的,不同的人在阅读飞鸟集之时,可能会对这个作品有不同的感悟,读后感是将作品中蕴含的道理和实际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感悟。你是否需要飞鸟集读后感的优秀范文呢?你可以读一下栏目小编整理的新月集飞鸟集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月集飞鸟集读后感【篇1】

    读诗的感觉,仿佛无人踏足的自然荒野上的空气,在铺天盖地的明媚阳光下,为我们打开一扇面朝天堂的窗。

    ——题记

    我喜欢现代诗,喜欢它的自由,喜欢它的华美,喜欢它给人的无限的思考与遐想的空间。它不像古代诗歌那样深奥难懂,也不像现代小说那样浅显直白,它介于两者之间,像是“浮泛在生与爱与死的川流间的别离时代。”这便是我为现代诗定义的国度。

    泰戈尔的《飞鸟集》便是一个国度,是一个人性化的国度。在他的王国里,世间的事物都有思考与感知的能力,都富有生命的气息。他让天空与太海对话,让鸟儿与白云对话,让花儿与太阳对话,仿佛一切都是有灵性的个体,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思想,是超脱于现实情感的另一种思绪。

    他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爱的国度,在集灵感与思索为一身精悍的短诗中,他赋予自己的多重身份也无一不透露出他的爱。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时,他可以为母亲的一个亲切的微笑而手舞足蹈;是一个热恋青年时,他可以为了心爱的女孩而讴歌爱情;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朽时,他可以回忆与反思人生;但他更是一个旅行者,一个匆匆的过客,他为世间事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描绘了母亲对孩子永恒的爱,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对人生的热爱,自然的爱及对文学的爱。他认为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如他所说:“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

    在泰戈尔的笔下,他描绘的生与死,爱与恨,天空与大地,微风和细雨。一切的一切,都囊括在了他的国度中。105段的简短小诗似乎是那么的杂乱无章,却更像是他为整理思绪的碎片,拼凑出如此美妙的画卷。这也正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泰戈尔的诗中似乎总是欢乐的,他完全的隐蔽了黑暗与忧伤,留下了光明照耀着世间事物,他所描绘的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片断,鸟儿的鸣叫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忆。我最无可否认的是他为后世留下的影响,就像是今天的阳光将依旧照耀明天。

    “在他的欢乐国中,自由与爱的时代不久便

  • 7、 新月集飞鸟集读后感240字
    新月集飞鸟集读后感【篇一】

    《飞鸟集》出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笔下。

    第一遍读这本书时,我这是怀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心不在焉的读了一遍。读完后,便对妈妈说:“《飞鸟集》到底讲了什么啊?为什么看这个和看文言文一样,云里雾里的。”

    “泰戈尔可是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妈妈听了我的话后对我说道,“要是这么好理解,那你们老师为什么让你们读?你再认认真真读一遍,不懂得问我。”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这两个头衔安在泰戈尔头上,这让我对《飞鸟集》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深蓝的封面,白色的“飞鸟集”三个字刚劲又端庄。金色花边,围绕着这三个字。这本书收入了飞《飞鸟集》、《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诗选》。就像序言中写的,泰戈尔的散文诗集“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当初我不理解这句话,直到读完了这本书,泰戈尔的诗不管是散文诗或是诗选,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同。

    回味着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歌,想象着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泰戈尔的诗,给了我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泰戈尔让我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准备再好好地读读这本诗集。用心去感受它的意境吧!

    新月集飞鸟集读后感【篇二】

    没有华丽的语句,没有起伏的情节,以自然为背景,泰戈尔独特的见解和过人的智慧造就了这本经久不衰,轻灵洒脱的《飞鸟集》。

    从前,我并不爱看诗集,觉得没有童话故事的精彩生动,也没有散文的抒情缥缈,那些文字空洞,枯燥。

    而《飞鸟集》给我的却是不一样的感受:“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他告诉我们人生有得必有失,要懂得把握机会;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告诉我们人生要展示和拼搏,这样当生命逝去时才能毫无遗憾;“我不能选取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取我。”更道出了人生要有奋斗目标,应时刻准备着,正因最好的机会是留给最有准备的人……

    短短的几句,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的爱,对人生的爱。

    《飞鸟集》中有这么一句话,弓要在射出之前,低声对剑说:“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是啊,人们都渴望自由,不期望被束缚。弓和箭,在一齐时互相束缚,并不能实现彼此的价值。只有把剑射出的一刹那,放手,两者才能获得自由,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我常听到同学在耳中抱怨:成绩一时的下降,父母就紧张,

  • 8、 《史铁生集》读后感

    关于史铁生精选集读后感大全

    篇一:史铁生精选集读后感

    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却从未击碎他坚强而善感的心;岁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涩,却从未消散那份柔软与纯净题记

    读了史铁生的文字,你会觉得是品过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长,在某个时刻,也许会应景地涌上心头,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催人泪下。因为文字充斥着感性,更因为理性的叙述,更让人的心颤然一抖。

    多舛的命运让本就心细的他更加感性。翻开书,你会发现那字里行间,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酱面,酱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条原谅我的俗气,对于清贫的我来说,炸酱面确实很美味。不,也许这文字真的就如炸酱面,平白,却深入人心。

    静夜时,阅读着《插队的故事》,我是九零后,没插过队。但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那个年代同我并不遥远,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湾,仲伟,小彬这些景和人是我见过且亲身经历过的。那种啃着掺麸的窝头想着烧鸡味儿的日子,那种见了心爱的男孩女孩却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涩,那种忍受着十足的青春干劲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净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评论那个时代,因为毕竟我没真正经历,的苦痛细节我无法理解。也许,即使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也无资格评论,因为我于那段时光,只是一个平凡的经历者,一个普通的记叙者。

    更疼的是回忆。《插队的故事》里,多年后,当年的少年少女再聚时,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冰了心。面对瘫痪,文字已经有些锐利。而在《原罪宿命》里,直接赤裸裸将无望表达了出来。这是小说,文中的我、那个莫非并不是作者本人,我告诉自己。但是,每个主人公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何况,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事故发生后的冥想,不是痛极后的麻木么?

    我认为史铁生感性,是因为还有他对母亲的一份心。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中,他觉得自己没能早些理解母亲,没能尽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能在母亲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来,想必也是一种安慰吧。母亲的爱永远是博大无私的,她甚至可以为孩子心细地着想一切而忘记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与理性并存的,这才构造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将二者处理得十分得当的,便是一个识大体、有大爱的人。史铁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来表达的。《兄弟》《午餐半小时》里,便是对现实的辛利理智地揭露。如一根长矛,直指社会最阴暗亦最易被人忽视的一面。《兄弟》里,以一个善良女孩子的视角,表达了对贫苦家庭的一对兄弟的同情,更有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和对条条框框的思索。《午餐半小时》的文字则充分展现

  • 9、 流萤集读后感

    流萤集读后感(一)

    昨天晚上实在闲来无事,便翻开了那本沉睡已久的诗集《流萤集》。

    看了一看扉页,有自己的签名和日期,也才恍悟自己已有近乎半年的时间没有看过这本诗集了。因为自己很喜欢英语所以在当时买的时候选择了双语版的。当然,近期也看网络上有些朋友说、诗歌用词等用的英语都比较偏向于古英语,不太适合用于学习。但是个人看来某些词还是相当美而且也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还是打算每天细细读一点、学习一下。或许是因为我的年龄亦或是泰戈尔的哲理意味深长,在读的时候自己更多的是去体会文字2020、语言的魅力以及更多的从自身上找到共鸣点,确实难以去剖析作者本人的真实想法或者哲学观点。也罢,总有一天这些文字2020会随着我的成长以及知识的增长从而日益散发其醇香。还有一个迫使我读这本诗歌的原因:因为诗歌或某些文学着作都透着一种无上的魅力,当你真正的能浅下心来读一篇文字2020并仔细体会之时,你的心和作者的心将会在某个时间段中的某个频率会和。你将感受到作者强大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正是超越文字2020以外的幸福、快乐的体验。

    好了,也不在过多的赘述,还是来谈谈自己今天的一些阅读收获吧!

    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够得人思考。诗人是说,真理与错误,仅就外观而言,有时不大容易区分:真理有时像错误,错误有时也像真理。关键在于人能否辨识。如果不能够识别,错误就能够迷惑我们,如果能够识别,错误就无法迷惑我们。

    此诗讥讽思想狭隘的人,讥讽他们心胸狭窄,其心胸仅像小小的池塘;也讥讽他不自量力,缺乏自知之明,以为可以把整个大海用一个小瓢舀起来,并且嘲笑他狂妄的认为可以舀进自己那个小池塘。

  • 10、 《新月集》读后感
    《新月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在《新月集》中,诗人书写了孩子纯净的心灵。孩子们喜欢玩简单的小游戏,且乐此不疲。“他们用沙子建造房屋,他们用空贝壳游戏。”“孩子,你多么快乐,整个早晨坐在尘土里,玩着一根折断的小树枝。”孩子们有着奇妙的想象,“如果我闹着玩儿,变成一朵金香木花,长在那树的高枝上,在风中笑得摇摇摆摆,在新生嫩叶上跳舞,妈妈,你认得出是我吗?”此外,《新月集》也描写了孩子和母亲的感情。“他知道慈母心中小小一角就可以容纳无穷的欢乐,被母亲逮住了紧抱在她慈爱的双臂里,远比自由甜蜜。”在诗人的笔下,诗中的母亲带有一种圣洁的光辉。 在诗集中泰戈尔认为,爱创造了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爱;而母爱、孩童之爱则是人类最真诚最纯朴的情感;这种感情灌注在每个人平常的生活之中,过分的熟悉常常让它不被关注和察觉,甚至是麻木而几近忘却。而“陌生化”理论总是从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不断更新着文学世界的感知方式,究其实质,陌生化理论就是要破除日常经验的遮蔽性和欺骗性,是要破除思维方式的机械性和习惯性。《新月集》中,诗人时而化身天真可爱的孩子,时而变成温存和善的妈妈,通过儿童新奇活泼的想象和母亲真纯怜爱的话语,把这种爱化作美丽的具体形象,产生了一种掠人心魄的魅力。 在诗集中,诗人对神的爱体现在对自然与人最崇高的神性的爱上。在泰戈尔心中,神、真理、无限是同义语。人和自然是有限的,有限与无限必须统一融合,世界才会充满爱,呈现出欢乐与和谐。也就是说,在和谐统一的世界里,有限显现无限,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泰戈尔心中的神,不像西方的上帝那样虚无,那样的高高在上,难以企求,它存在于大自然和人中,是切实可感的“无限”。“从无限流向有限的泉水——就是“真”,就是“善”,也就是说,有限以真、善、美显示无限的神的存在。 如果说泰戈尔歌颂的孩子对母亲的爱,象清沏的小溪,在阳光的折射下,产生活拨的美、晶莹的美;那么,泰戈尔描写的孩子对大自然的爱,就如月夜下的竹笛,所产生的美感是那般轻幽、纯净。泰戈尔认为,宇宙最根本的原则是和谐与协调,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和谐一致的。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象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一样,人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无尽际的幸福之海的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1-03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1-08

  • 2019-11-04

  • 2023-06-22

  • 2023-02-16

  • 2023-07-05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0-19

  • 2021-12-18

  • 2023-04-17

  • 2019-10-04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19

  • 2022-07-11

  • 2019-09-21

  • 2019-09-20

退步集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退步集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退步集读后感、2024退步集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