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 地图 >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相关栏目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热门栏目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推荐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共 8916 篇)

  • 1、 最新听听那冷雨读后感800字精选

    撰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有哪些可写的角度呢?作者所写的作品打动了我。此时我们可以将感悟用文字表述出来。以下为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听听那冷雨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1

    初览此文,犹如仙人,身纵云雾间,虽不明其图,却也被那跳动的文字所征服,飘飘欲醉。

    尤奇,细品之。略有所悟,若有偏锋,望君见谅。

    名为散文,实可为诗。不仅仅可读更可咏之,有诗的韵律,有诗的起落,更有诗的情调。

    余光中先生以其独特的形式,独特的体验,挥写者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了我内心深处一根紧绷的弦。

    一个人静静的坐着,听着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中该涌起多少回忆与感慨啊。余光中先生抒写着雨声的流淌而出,借着淡淡的冷雨而抒情。

    通篇遍布雨的身影,但尽管如此,却不感单调,而是一种莫名的欣喜。

    雨,那冷雨。将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心,浓浓的相思之情娓娓倾诉。竟改变了我对雨的看法。

    文中的“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更体现了现代版文人骚客的古韵。

    余光中先生,总说自己是江南人,他向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杏花春雨。小巷,油伞,也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江南情。

    虽说是离愁,是对中国大陆的向往。但字里行间是雨的跳动,是雨的唯美。改革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状。

    “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可谓点睛之笔。诗意满溢,回味无穷。

    至此,对那淅淅沥沥的雨,有丝淡淡的邂逅。

    纵览全文,笔锋间勾勒出了乡思,词语间搭配出了乡愁。

    听听那冷雨,听听那书生(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2

    雨是感性的。丝丝润物却并不无声。听听,雨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青草池塘的处处蛙鸣。而我们身处城市之中,这些天籁之音,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

    雨是传递信息的使者,是上天派她给大地带来问候。滋润土地,散发出阵阵清新的泥土芬芳。

    听听,诗人笔下的雨的形态。“好雨知时节”是春雨如油最好的诠释。“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在秦观笔下雨又被带上了丝丝的愁。“清明时节雨纷纷”对已故亲人的祭奠,雨又带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

    下雨也许是睡觉的好时候,但我认为这是浪费。站在阳台上,窗外的景色,不外乎是那些隐天蔽日的楼房。唯独雨能够轻巧地穿过楼间的缝隙坠落下来。霎时间粉身碎骨,遁入土中,只留下一个印迹。

    在屋中观雨是不过瘾的,走入自然中,任纷飞细雨打在脸上、肩上、发梢上。树上、天空已看不到鸟儿

  • 2、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在读完一本好书后我们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思考。最近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从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写好作品读后感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篇1】

    记得高三的语文老师个性喜欢余光中的散文,时常在我们面前提到他。但是,说句实话,我对散文却不怎样喜欢。因为觉得散文就一个字散!读起来,感到很吃力,往往几遍下来,还是不明白写的是什么。

    看这篇《听听那冷雨》,是因为当时的天气很热,我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有些烦燥,需要些冷雨。

    文章沿着作者的足迹,从大陆听到香港、台湾、美国最后又回到了台湾;随着作者的思绪,从现代听到了古代,从现实听到了历史;从少年听到青年再到中年。每一次的雨都给作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听觉上的感受与心灵上的颤动。

    最最为引起我兴趣的是,在余光中的笔下于是各种器官都可感受到的。视觉上: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嗅觉上: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与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听觉上: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着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我想,余光中先生就应是很喜欢雨的吧。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对雨的仔细观察和打心底的喜欢,对雨不会有如此青苔般的深刻记忆。而对我,一个不喜欢雨,甚至有点厌恶雨的人来说,看完这些对雨的描述也不由得喜欢上了雨。另一方面,我不得不佩服余光中先生,他的文笔给我一种很感性的美,行文间可感受到他情感的丰沛、想象的独特(没有多少人会认为雨是带有薄荷味的吧)。

    再者,《听听那冷雨》中,还体现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一个特定:文藻丰富、瑰丽。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他连用了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潇潇、潮润润、走入霏霏、凄凄切切八个叠词,给人一种音乐美,也营造了一种古典的意境。此外,这些戏也使我更确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冷雨的感觉,同时也为下文作者对冷雨展开叙述起了必须的铺垫作用。

    读完全文,恨不得天立刻下一场冷雨!当然,这是假的。

    不久前看的彦火先生的《多情的雨》,同样是写雨,彦火先生的雨缺个我不一样的感觉。在彦先生笔下,出

  • 3、 冷浪漫读后感500(7篇)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冷浪漫读后感500(7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冷浪漫读后感500 篇1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了科学松鼠会作者的作品,包括色、爱、和、美、宅、酒说、新生、艺术8个主题。松鼠们从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用专业化的知识、通俗化的语言对主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诠释,从颜色的味道到基因与爱情的关系,从护肤品、保健品中隐藏的秘密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人文气息与科学理想完美契合,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浪漫科学世界。

    冷浪漫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将那些严谨明晰的道理以轻松有趣的语言讲给他人听,这些与我们日常体验平行的认识像轻风吹拂田野般地梳理着可视的繁杂现实。只知道眼前大概是怎么回事显然不够,还需要维护好已知的和未知的部分,我们会发现,关于认知的主体我们知道的很少,通过看清其中的一两块拼图,试图想象整个图面的格局怎样、景致如何,这是我放不下这本书每一篇文章的理由,每个人都窥视,每次都有所发现。

    冷浪漫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其实我曾在不止一个场合下表示过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后要做一个科学家的!白头发白胡子白大褂,疯疯癫癫地在一堆仪器里窜上跳下,不时被我弄得蒸汽四下里喷发。这理想一直保持到二年级的时候一次数学考试,我撞到了一道应用题,是关于一个水池的,小明要放水,小红要注水,然后问多少时间放完(也许是注满)。这吃饱了饭瞎折腾的水池啊。我不停咬着铅笔,耳边听着同学们像蚕宝宝吃桑叶那样刷刷的书写解答着,我却一笔也答不出来。我觉得自己的脸越来越热,汗滴落在试卷上,偷偷抬眼看老师,他倒是忙着在擤鼻涕,可我绝望得快要哭了。这之后我断了当科学家的念想,甚至都没了什么劳什子的理想。

    冷浪漫读后感500 篇2

    这个双休日,不愿外出和上网,躲在书房里,品着茗茶,随手拿起都梁先生的《血色浪漫》。慢慢地品尝着,却一点点被感染,差不多一口气地读完这本书,一种 在路上 的追求与感觉充斥自己的神经与梦想。书中 春天享受着青春的浪漫 , 夏天品尝的爱情的美酒 , 秋天有了成熟的思想 , 冬天坐在火炉

  • 4、 《那雨那车那人》读后感2024范文

    身边总会发生一些小事。这些小事有的好像浮萍一般,轻飘飘的;然而有的事小而重要,好似珍珠一样。

    我随手翻来一页书,题目是《那雨那车那人》,这一件事十分感人。

    故事发生在路上。天下起了雨,“我”挤上了一辆公交车,车在马路上跳起了“迪斯科”,陷入了一个大水坑中,“我”旁边坐了一位老伯伯不停的呻吟着,面容憔悴,他正赶着去医院动手术,在“我”愁眉苦脸的时候,一位老奶奶站了起来说:“这位病人要动手术,等下一辆车肯定来不及,瞧他们一家子多焦急呀!大家把车从水坑里推出来吧!”老奶奶一说完话,便下了车,雨越来越大,好像是在考验推车的人,推了十几分钟,还未将车推出,那位老奶奶不小心跌了一跤,她勇敢的站了起来,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打动了所有推车的人,人们团结一致,拼命的推,结果车推了出来,老奶奶上车后,“我”向她投去了尊敬的目光,车再次启动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这位老奶奶很伟大,又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马克”,她为人着想的精神是高尚的品德。而且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

  • 5、 《听听那冷雨》读书笔记

    昨天去听余光中的讲座。余老八旬高龄,精神矍铄,修秀儒雅,一派学者风范,名家之态。仅仅2小时所论的中文与英文、文笔与译笔,对我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启蒙,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问,也纠正了很多错误的观念。

    讲座中,有节选《听听那冷雨》,配上江南丝竹,其味妙绝,听罢使人不禁潸然。现摘录如下: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

  • 6、 深夜那盏灯读后感600字
    深夜那盏灯读后感600字

    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深夜那盏灯》这篇短文,但我始终不能忘记那片文章,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篇幅不长可情节感人,每读一遍后,内心就有一种冲动,文字中透漏出难以解释的亲情,一种动力;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看过后总是让人难以释怀。

    文章的主人公在一场飞来的车祸中轧断了双腿,医生说,治愈的希望很渺茫。他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姐姐给他拿来的高中课本,他一股脑的扔了一地。姐姐告诉他,对面楼上晚上亮灯的那家窗户,住着一个全身瘫痪的姑娘和一名双目失明的母亲,她们相依为命,姑娘白天糊鞋盒,晚上拼命读书学习。看到那扇亮灯的窗户,他重新燃起了学习的动力。从那时候起,每天晚上对面楼上的那家灯光伴随他之孜孜不倦地学习。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我自己。不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中,我也是时常懒惰,经常依赖于家人,帮我拿这个,拿那个。学习上看到拦路虎就想打退堂鼓,总想着少写点作业,图个清闲,能多玩一会儿是一会儿,与他相比更是差之千里。在接下来的短文中,内容更是一波三折。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姐姐为了救一名落水儿童,竟然不幸牺牲了,全家人更是悲痛欲绝。事后,他想见见对面楼上那名姑娘,把姐姐的故事告诉她。他拄着双拐,敲开了那扇房门,开门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晚上亮灯的那间屋是个空房,老太太告诉他:“小伙子,两个月前一个长辫的姑娘租下了这间屋,可令我奇怪的是,姑娘并不在这里住,只是告诉她,晚上把灯打开,早上再关掉。”

    他突然扔掉双拐,跌倒在门口,失声痛哭起来,他明白了发生的一切。姐姐的声音不断回响在他的耳边:“弟弟,拿出生活和学习的勇气。”

    看到故文章结束的时候,我又一次流出了眼泪,姐姐是那样的爱他,为了换取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勇气,可以说用心良苦。那是怎样的一种亲情呀!那是无法割舍的亲情;那是无私的亲情;那是善意欺骗的亲情,他的姐姐走了,他会坚强的活下去。我也会像文章中描述的那样,努力学习,心中也想着那样一盏灯。

  • 7、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渐车帷裳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李欣郁

    雨季毕竟过去了。

    数月前湿热的天气伴着氤氲的水汽现在消失的彻底仿佛未曾来过这土地。也难怪,温带季风气候的老脾气了。只是冬季的干寒瑟缩了一切绿植伸展枝叶的劲头,也抽去了诗人心底,那一细似乎总与雨水相伴的,想要低吟浅唱的诗意。

    于是此刻,深居西北内陆的某个干涩的灵魂,开始憧憬起海峡对岸某位诗人笔下逸散出的雨气。

    是的,读了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种朦胧的湿气从纸面飘出,效果好于最贵的加湿器。同时有一种优美的副作用,与湿气相伴的是一种含蓄而芬芳的忧伤。

    文章从头到尾都是湿漉漉的,对故土的思念,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汉字的认同感,对时代变迁的追思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它们组成了诗人心头笔尖那不散的雾,让每个字都沾上了雨滴。

    我却有一点儿看法,对于他几乎刻在骨子里的思乡之情,似乎并不是单纯的怀恋。他在第二段中说,那里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既然有了这种自嘲式的发问,我想他思念的,也不再是某块可以用地理坐标所明确描述出的土地,至少只有残山剩水的话,他的思念就不是完整的。人情,文化,幻想,回忆,缺一个便不是故乡。可是看看,70年代的中国经历的都是什么?文化浩劫,杀死的也是故乡。于是故乡彻底成了精神的故乡,只能从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中,可怜巴巴地联想出从前的水乡桃源。

    可如果只会悲叹也称不上伟大。伟大在于把悲叹化为精神力量,为重寻故乡,而奔波不停,奋斗未止。因为他知道,民族的伤痕也是自己的伤疤,故乡的泪痕就是他心头的冷雨。

    我也突然明白或许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彻底的初生演替,多数人停在了草本植物或是灌木阶段不再继续。而所谓英雄,或许就是让嶙峋怪石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森林多雨,并且有雨有森林,至于那些最初的苔藓地衣,它们不会消失,它们是回忆最诚恳的载体,从南京到常熟到四川到长安,四海为家的浪漫融入它们的躯体,哪怕它们死去了,化成了泥土,滋养出的植物也有了江湖的味道,有故乡的灵魂。

    那冷雨于诗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只是因为一脉相连的气候报告吗?或是由于雨展开的那些温柔的联想?此刻我觉得一切揣测都是不敬,只觉得听听那冷雨,总比看看那骄阳摸摸那白雪,多了些诗意吧。

    指导教师:邢日伟

    作者简介:李欣郁,陕西师大附中高2019届11班学生

  • 8、 星光成海,雨落前尘 —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张育玮 六月,台湾的雨季又到了,江南此时也该是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了吧?离开祖国大陆已有二十五年的诗人如是想着。 二十五年了,时光早已将他由一名翩翩少年雕琢成了一位白发老者。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记忆中的故乡早已不在,梦中的花朵也早已凋零。可是,当坐于檐下听雨时,心中却难以抑制地浮现出二十五年前自己立于五陵湖畔听见的那场迷朦细雨;脑海中是中国诗词里的那一场场杏花春雨;嘴中吟哦不休的是剑门细雨,渭城轻尘。这不是一场平凡的雨,因为落在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的雨从不平凡,它落在侠客心头,唤起儿女柔情;落在陆游心头,激起无限亡国离恨;落在游子心头,使他忆起故土前尘。乡愁,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难以咽下的一坛苦酒,时间越长,越是烈酒烧喉。 或许这便是余光中笔下文字的精彩之处,虽是一个人的文字,写得却是千万个中华儿女的乡愁。雨是载体,承载了他二十五年来辗转于香港与台湾而只能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思乡与无奈。每当雨滴淅淅沥沥在房檐屋瓦上滴答作响,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撩拨心弦,犹如从黑白键格上传来的乐曲,他的记忆是否也如黑白画面一般断续浮现? “拨开时光的脸,还是那个孤孤单单的少年。”对于东方民族来说,家国天下的观念是深深烙印在人的骨子里的,纵使山川相隔,心中也还是会为故乡留下一方净土。在诗人心里,他仍是“广义上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在那里“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这便是乡愁,二十五年的积酿一朝被打翻涌流而出的是九千多里的山水江湖,嘉陵江在记忆里日夜奔腾,成群的候鸟从大兴安岭到东南丘陵南北来回,积雪将冬日的麦场覆盖,春风把江南的垂柳吹绿...... 他的心里乡愁大得能够装下纵横千里的南北东西和跨越三带的春夏秋冬。在时间的维度上,哪里蕴含了五十个世纪的荣辱兴衰。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乡愁不行。从古至今,文姬归汉如是,苏武牧羊亦如是。故乡是个微妙的概念,或许早已模糊在我们的记忆中,又或者我们早已与记忆中的自我渐行渐远,但乡愁在我们的心中却总是存在,无论承认与否,或许朦胧又或者清晰。每当心灵平静下来时,听见窗外的冷雨淅沥,望见窗外的那轮或圆或缺的明月心中一阵潮水涌动,眼前浮现起家乡的田野河流;想起春风吹来时空气中的青草香甜;青砖石桥上的薄雨霏霏。当心中的青苔被轻轻拂去,乡愁也随之裸露出来。 “每个人都能在余光中的文字中找到属于
  • 9、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读后感

    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人民教师,内心澎湃着用心把每一个孩子教好的雄心壮志。实践后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他们的顽劣、无理,甚至感觉到不可理喻、无能为力。到底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呢?怎样才能把他们引上正路呢?他们有那么复杂吗?他们只是孩子啊!《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教育者跟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平等交流。

    确实,教师和家长本来就只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为什么非得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压制逼迫孩子呢?作者说:“教育孩子不是驾驭孩子,所有的大智慧都是源于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要想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请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我们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引导他们;不然,就是粗暴、蛮横地打压、灌输,根本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相反,给了他们野蛮、攻击的例子。

    作者对她女儿的教育是宽容、平等的。她时常跟女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她的家里,她的女儿像大人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一点也不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严肃正规。她的女儿可以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心声,尤其是不赞成的意见,孩子可以反驳父母的不是。有些话当时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她还用书信跟女儿交流。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儿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还善良友爱,更重要的是有主见、独立性强。

    著名的哲学家卢梭说过: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拥护你说话的权利。作者提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国家的孩子却没有好好地享受过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去听听他想要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大人只会想“他只是一个孩子,懂什么?”“他应该听我们的安排,我们都是为他好”等等之类的。我们从来都忽略了孩子陈述自己想法的权利,我们似乎忘记了孩子也是有想法的、孩子也可以有诉求的。当孩子被大人认为做错事情时,他们总是被批评、指责,当他们想解释和辩解时,总是被这样的话打断:“你不要辩解了,这没用”,“闭嘴”,“做错了事情,你还有理!”……这样的话在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时出口成章,我们好像当成理所当然的,作者说得好,即使罪犯还有申诉的权利呢?我们凭什么这样对孩子?他们就这样被“枪毙”了?

    因此,作为有素质、受过教育的教师,我们更不能这么粗暴地对待孩子,我们更应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只有知道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只有了解孩子

  • 10、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400字2024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述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濛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个性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能够是一个人的情绪变好也能够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向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23-06-16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3

  • 2022-12-08

  • 2019-10-19

  • 2023-05-26

  • 2019-10-29

  • 2019-10-28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听听那冷雨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听听那冷雨读后感、2024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