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四朝代读后感 > 地图 > 四朝代读后感,2024四朝代读后感
四朝代读后感相关栏目
四朝代读后感热门栏目
四朝代读后感推荐
四朝代读后感

(共 3248 篇)

  • 1、 《四朝代》读书笔记

    这是一个政治家同时身兼文字工作者的时代,伟大的政治宏愿与优雅流畅的文笔并不互相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正如泰国作家、政治家克里·巴莫在他最为知名的小说《四朝代》中宣称的主焦点一样,这也是一个“生、老、病、死都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的时代——当然这其中也伴随着相爱、结婚、生子的可能性。

    这些过去的时光的确很容易被人蒙上恋旧的滤镜,但是在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开始检视自身怀旧的习惯,甚至比以往更直言不讳、坚定不移,赞扬在人类勤勉的历史进程中的一切都蒸蒸日上,故去的岁月只不过犹如粗糙的进身之阶,它本身一文不值。写作,也更常被认为是一种笔迹造就的有价艺术品,抑或如同集邮般明标价码的爱好,一种远谈不上高贵与精神性的消遣,一种近来复苏的利益追求手法而已。

    克里·巴莫却是一个老派的人,身兼作家与政治家的身份,他所写的《四朝代》也是这般复古,与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的比较在所难免。

    克里·巴莫的生平与托尔斯泰略微相似,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都致力于服务国家。1950年,他成立了《暹罗早报》并慷慨地为其无劳务写作,仅在成为泰国总理的1975年停止写作。曾在牛津大学留学的他写过横跨不同领域的文章,甚至包括占星学的内容。他也写过连续刊载的小说。《四朝代》作为他最著名的小说,一开始也是报纸栏目上刊登的连续小说。

    所谓“四朝代”,指的是从拉玛五世到拉玛八世统治的时期。该小说的故事线所占据时间长度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主要历经朱拉隆功大帝(拉玛五世)统治时的衰落期,终于1946年,即阿南塔·玛希敦(拉玛八世)的驾崩,接着便是其皇弟登基,来到了作者真正生活的年代——拉玛九世。值得讨论的是,这个时间跨度是泰国最关键的转变期——泰国现代化进程:拉玛五世学习欧洲、拉玛七世在泰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时退位、拉玛八世被刺杀。

    而《四朝代》也有与《战争与和平》相似的地方。《四朝代》无微不至地注重通过主人公个人生涯的重大事件,来体现具有重要意义的真实历史事件。“朱拉隆功大帝史无前例地出访欧洲!但是洋葱削皮了吗?在皇帝出访期间,皇后代任,成为第一位女性君主!但是帕洛伊能否找到真爱?”

    帕洛伊是《四朝代》的主角,在她小时候,她和母亲就离开了童年的家,到大皇宫开始了新生活。在大皇宫,她被许多威严的女侍卫监护着成长,与诙谐幽默、乐观热情的崔伊成为了一生的挚友。帕洛伊还与崔伊的哥哥相恋,但最终对方在军旅途中寂寞难耐,与驻扎地菜市场小

  • 2、 朝代的内核_《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朝代更迭,内核并没变_《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一共7部,96万多字,从九月份开始看的吧,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也看了一个多月。从一个朝代的兴盛到一个朝代的衰败,从一开始的兴奋、有趣、激动,到后来的悲伤、无奈、难受,最后就剩下了没意思。对,没意思。

    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充斥着各种斗争。为了权利、为了欲望,可能还有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战斗着。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描述,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各种朝堂上谩骂、答辩的场景,以及战场上打斗、厮杀的画面,烦躁、吵闹,好像耳朵边有两个放着摇滚乐的音响,一刻不得安宁。

    终究,自朱重八开始,奋战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壮的音乐中落幕了。那些我难得还记得的名字:王守仁、张居正、严嵩、徐阶、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杨涟、顾宪成、李成梁......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怜人,在那个朝代,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更好了;同时,他们也都是成功的,起码,他们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无悔。

    不知是看历史的原因,还是先前被人影响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很悲观,盲目乐观的我不知道何时被悲观侵蚀了,或许是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吧。小孩子总是很乐观的,因为未知不仅产生恐惧,也带来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们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结果自然也预知的更多,悲观自然产生。

    之前不太懂历史悲观主义是什么意思,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了。历史看多了,就发现人类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无论是明朝、清朝、民国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内核没有变,依然是为了权利,为了欲望,为了生存在斗争,而所有内核还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辙,变来变去的只是外壳。读后感

    ·

    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样,英雄在变,技术在变,武器在变,但是战争双方群战的时候,看那阵势和武器本质,跟几千年前打仗的样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祯那里就亡啦?答:气数已尽。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三体》里的场景,现在看来,那也是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气数已尽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历史揭开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残忍,很没意思,很悲观。不过反过来一想,结局也就那样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鉴于我最近脾

  • 3、 《活着》读后感(四)

    《活着》读后感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读后感。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命题,包括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活着的价值。读完余华的《活着》,重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敬畏和珍惜之感。

    主人公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忌惮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当然毁掉这一切的还包括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愚昧。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六个亲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殊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

    但是,无论怎样,经过了颠簸坎坷之后,福贵依然活着,尽管他是孤独的。正如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作品的结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调,并没有给人以光明的希望,冷冰冰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的渴望与追求。正如福贵那样,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能活着就是好的,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世事沧桑才会知道生命的价值。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丧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情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

    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在作品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人的一

  • 4、 四篇读后感

    四篇读后感(一)

    寒假里,我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之超级动物宝贝这本书。

    《十万个为什么》让我对大自然的有了初步了解,有了探索其中的兴趣。因为它让我在很多有趣的事情中了解、探索了自然奥秘,比如:长颈鹿的个头那么高,脖子有两三米长,它是怎样在水池中饮水的呢?真让人不敢想象。而这一切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它们想喝水时,必须把两条前腿大幅度地叉开,或者直接跪在池边,这种姿势对长颈鹿来说,维持很久的时间也是很难的,所以它每喝一口水,都要站着休息一下,反复这种动作也实在太不容易了,为减少这种麻烦,长颈鹿已养成了耐渴的习惯,它们一般喝的水比其他动物要少。还有狼的眼睛为什么是绿的,小猫的胡子有什么用?

    书中这样的事例讲解有很多很多,我们不了解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妈妈告诉我很多爱读书的人能把一本本厚书读薄了,就是把书中的知识牢牢记在了大脑里;也能把一本本薄书读厚了,把每本书中的知识点又相互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知识,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好好读书,多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四篇读后感(二)

    有一本书记录了大林莽动物世界的生死传奇,这本书就是让我百读不厌的《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斑羚飞渡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群被迫逼到绝路的斑羚,为了赢得群羚生存机会,牺牲了一半年老的斑羚挽救了另一半年轻斑羚,这才解决了困境。这种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确实是令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甚至每个人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当时羚群被逼到绝境,如果后退,是凶猛的狗群和拿着喷火闪电枪的猎人。如果前进,则是几十丈高的绝壁,任何生命一旦摔下谷,小命都得玩完。可想而知,斑羚们现在是十分危险的。开始,有一只老斑羚退后几步飞速助跑奋力起跳,还是坠落了下来。看到这儿,其它斑羚更要努力想办法。我最敬佩的则是被称为镰刀的头羊,它是一只身体十分健壮的羊。它却不受打扰在努力想办法,但最终还是哀叫了数声,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不久,雨后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恰好架在悬崖这头与另一头飞跃山涧。镰刀头羊在镇定下来后想出了办法。羚羊分成两队,一对年轻羚羊,一队老羚羊。因为老羚羊人数偏少,所以又均匀一下。它们一组一组地跳跃,年轻羚羊先跑,差不多同时,老羚羊也跑了起来,老羚羊身体在年轻羚羊羚蹄下,当年轻羚羊处在最高点要往下落时,四只蹄在老羚羊结实的背上猛蹬一下,年轻羚羊落在对面的山峰,而老羚羊却摔落悬崖粉

  • 5、 活法四读后感

    活法四读后感(一)

    又一次读到了稻盛和夫的书,读完他的书总是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觉得听他讲的还不够似的。这次这本书以企业经营为例讲了好多哲学道理,虽说我还没有真正进入到社会中工作过,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任然觉得受益匪浅,觉得思想得到了洗礼一般。

    稻盛先生在书中讲到心态决定人生与经营的道理,他用一个简单的坐标轴就把现实中的四种人生很清晰的表现出来,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一生要活成什么样子其实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我们勤奋努力,爱自己,爱家人,也爱身边的人,对世界对他人充满善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造福身边的人,书中说善念召唤幸运,还提到西乡隆盛的遗训中所说的爱已为最不善也,让我感触很深,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每天忙于为自己创造金钱利益,却很少为他人考虑,其实没有善念的这些人的成功并不会长久,反而怀揣着一颗为他人的心去努力过后才会得到稳定长久的成功。

    又想起了那简简单单的四个字2020敬天爱人,也是稻盛和夫先生的座右铭,理解起来很容易,恪守天道,严格要求自己,并以一颗仁义之心去爱别人,但是能够做到这四个字2020的人却很少,或者说很难一直这样做,所以我们要学会自律、自诚,战胜自己的懒惰,坚持努力,坚持不骄傲,不放纵自己,坚持感恩,坚持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这样,我们也会有成功的一天,也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

    活法四读后感(二)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后,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却有了很多的领悟和想法。让我看完一遍后还想再看一次。

    稻盛和夫的这部书讲述了稻盛和夫对于人生、实现理想、提升心志方面的一些见解。稻盛和夫在讲述阳明哲学敬天爱人是思想源泉中讲到一句话,他说作为人,何谓正确?,他说这是良知的另一种说法。它将作为人就应做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将良知发挥到极致。每个人都要做社会所允许的事,遵循法律给予我的权利,做我们尽力所能做的事情,那样我们所处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好,每个人都坦坦荡荡的做了一个人。我记得我以前的一个老师让我们在本子上写人这个字2020,要我们把人这个字2020写得端端正正的,此刻我才知道老师让我们写这个字2020的好处是什么了。就是为了让我们做一个一正确的方式做任何事情,从而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会辜负国家对于我们的培养。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释迦的故事,讲述了他

  • 6、 《看见》读后感(四)

    读《看见》有感

    柴静,现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的主持人,作为一名记者和主持人,她讲述了央视十年历程及自己的成长和蜕变。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记录了中国社会十年的变迁,也记录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暖。

    《看见》这本书是我上大学后看的第一本课外书,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高三,当时就对它产生了莫名的兴趣,一直想要一饱眼福,却被种种事情无期推后,终于在广财大完成这个心愿。这本书一共有二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记录柴静成长的轨迹,就像自传书一样,但与自转不一样的是,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它的视觉不一样,它是通过别人的故事来告诉读者柴静这个人是怎样的,或者说是这一个个事件让柴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是序言中的一段话,我很喜欢。看见别人的确是不容易的,但看见自己才是最难的。我们常常把自己想象的过于美好,又或者是把自己锁在一个角落里,不管是哪种,你都没有办法真正认清你自己,看不见真实的你,就无法摆脱蒙昧,更无法获得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是通过比较看出来的,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到别人的圈子里,从他人的视觉发现一些我们从未知道的事情,让自己亲身去经历,然后你会知道,那个时候的你是怎样的,发生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最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变了。这种改变,如果你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永远都发现不了的。

    谈起2003年的非典,很多人都会感到寒心或害怕。但是,我从柴静的笔下,感受最深的还是那份始终不变的责任。谁都害怕死亡,越是接近死亡的边缘,人会变得失去理智,好像被打回了原形似的,把自己的本性都显露出来。柴静没有描写伟大的英雄人物,也没有过多的渲染自己的感情,但是我感受到了她的真诚,看见了人性的光辉。走进抗非典一线阵地是需要勇气的,坚持跟踪报道是需要毅力的,这些她都具备了。

    整个摄影组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为老百姓传达最新最真实的新闻消息,为的只是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身份,还有肩上的那一份责任。柴静的妹妹在这段时期对柴静说过一句话——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没错,每个人身上肩负着这样或那样的责任,就为了这一点,不管如何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即使你害怕死亡,为了履行作为一

  • 7、 呐喊读后感四篇

    《呐喊》是一篇抒情文章,感情真挚,让人真正感觉到什么是情感。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呐喊读后感四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呐喊读后感】

    鲁迅的笔是锋利的,可以说是力透纸背,他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映射出的都是社会中的大问题。《药》中他正是巧借华、夏二家的悲剧想要大声呐喊出的是华夏民族的悲哀,《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中塑造的一个个愚昧的国民形象到今日难道就不复存在了吗?他们一直存在着,如果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他们将一直存在着。

    今天城市中有越来越多的进城打工的人,而且城市的各行各业也非常需要为我们付出努力与汗水的人们。也许我们不能改变那些农民工们的文化修养,但国家可以出资改善农民工儿女的受教育条件。只有让他们接受教育,才能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多在山区建几所学校,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至少知道打架动粗是野蛮的行为。国民素质不仅仅是体现在我们打造世界顶尖的高铁,创造出多高的gdp,而是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明习惯,谈吐举止及文化修养。

    正如鲁迅先生用笔,用心呐喊的那样,我们总有一天会改变,会理解鲁迅先生笔下的深意,会走向文明的时代。

    【篇二:呐喊读后感】

    提起“红色经典”,说实话,我不知道它有哪些代表作。想起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人说《白毛女》也是?恍惚间想起了我唯一看过的《呐喊》,它应该也是一本红色经典书籍吧!

    高中时学到《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部经典小说,至于它其中包含那些文章?记不清了,于是,又从图书馆借来翻阅。

    看到了《故乡》,《药》,《孔乙己》,曾经很熟悉的文章,再次阅读是我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感慨老先生文笔的犀利,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情况和人物性格。

    比如《药》,作品描写华老栓用被刽子手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人民大众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揭露了统治者(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赞扬了夏瑜的革命英雄精神与气节,痛惜了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先生写这个《呐喊》,是希望唤醒许许多多在小铁屋里沉睡的人们,激励着当时中国人,向被深深蒙在鼓里的国人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而现在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我们的祖国更需要我们团结起来,面对强权主义,反对“xx”,反对“分裂”!

    先生已经去了,呐喊的人还会有,但还有像先

  • 8、 《史记》读后感四篇

    导语:读了《史记》,各位有怎样的感想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读后感四篇,欢迎各位参考。

    《史记》读后感一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就了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间多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殷本纪》了,《殷本纪》中的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前库的钱堆得满满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却如此荒淫无度!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读一读《史记》吧,你会发现更多奇趣奥妙!

    《史记》读后感二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故事,如:为人们尝百草的神农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乱的轩辕氏(黄帝);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射伤齐桓公,但还被齐桓公重用,完成了齐桓公当时的春秋霸业,这体现出了齐桓公的大度,才让诸侯臣服他;廉颇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故事,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维护了赵惠文王的尊严,赵王让他当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颇嫉妒,但为了国家利益忍气吞声,最后竟让廉颇主动负荆请罪。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将军韩信在少年时因别人威胁,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过一位漂母的恩惠,当上大将军后不忘报恩,送了那位漂母许多酒菜,还赏给她一千两黄金

  • 9、 围城读后感之四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围城读后感之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围城》一书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钟书君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好处。我觉得《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这本书的比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禁一一勾勒品读。《围城》中的妙喻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

    又如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也是我说的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更常见的是第二种比喻,也是全书中的亮点。

    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盼的伤痛”沙砾和鱼刺所伤之痛的比喻既生动又准确。来看这一初更妙的,鸿渐去赵辛楣的洋式公寓,“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个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哈哈,女明星被这一比,真是体无完肤香消玉殒了。钱先生惯用这种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刚针一般的讽刺。

    真是语言犀利,讽刺尖露,诙谐幽默,妙语连篇!

    读了《围城》,我也体会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困

  • 10、 《匆匆》读后感四篇

    我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因为这里面蕴藏着许多你不知道的人生哲理。《匆匆》这一篇也是一样。下面是小编整理去的《匆匆》读后感四篇。欢迎阅读!

    《匆匆》读后感一

    《匆匆》这篇文章写了时间过得真快,时间本来就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快得不得了。用金钱也买不到。朱自清利用身边的事物的变化,来衬托时间的快。

    时间本质来无影、去无踪,文中说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几句话就是说,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有再生的机会,唯独时间,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必须珍惜每一份每一秒。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时间过去就过去了,解释了时间不留痕迹,时间也不出声音。“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时间分给每个人的都是平等的,主要看你怎样去利用这些时间,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时间才不会被浪费。我们只有珍惜、爱护、不浪费时间,不要等时间失去了以后才知道去珍惜它。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东西,它有时快有时慢,而且很吝啬。会利用时间的人们总是觉得时间很少,这是时间利用了,不懂得利用的人永远觉得时间过的很慢;会利用时间的人就会觉得很快,所以时间有快有慢。

    时间真快呀!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读后感二

    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今天看了它,我感慨万千!这短短几百字,却向我们阐述了深刻的道理!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从这句话我感受到,时间 是有限的,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无意义的事,虚度年华最后两手空空地离开。

    下学后,作业是一拖再拖,总是想着“待会儿再写”,不知不觉的已经天黑了,而心里在抱怨“时间怎么过的这麽快?”

    其实,时间并不是要匆匆地离开,而是你自己让它从手中溜走了。虽然我们永远跑不过时间,可我们总能腾出一点时间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过你一直在和时间赛跑,那麽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匆匆》读后感三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文章《匆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作者朱自清巧妙的把日子比做了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比作了大海,日子一天天过的是那样得快。作者在文章中写出了时间的匆匆,让我们大家都觉察到时间过的非常急忙,想伸出手去抓住时间时,时间又顽皮地从我们的手边溜去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逝水不会有重

  • 2019-11-02

  • 2021-09-01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10-20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2

  • 2022-12-23

  • 2019-10-29

  • 2021-07-1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0

  • 2019-10-28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23

  • 2021-08-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1

  • 2019-10-28

  • 2019-11-02

  • 2019-10-29

四朝代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四朝代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四朝代读后感、2024四朝代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