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 > 地图 >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2024世界的凛冬读后感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相关栏目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热门栏目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推荐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

(共 9398 篇)

  • 1、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

    1933年,希特勒及其领导下的纳粹党上台,建立了纳粹德国。在他的统治下德国经济有所复苏,大量资金被用于军事,这个新的帝国宣扬民族主义,对犹太人推行丧心病狂的种族灭绝政策,并实施非人道的优生绝育政策。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直至1945年5月,同盟国取得了胜利,罪行累累的第三帝国覆亡。《世界的凛冬》的故事便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下。

    作为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秉承了第一部《巨人的陨落》的故事脉络,依旧是描述了五个来自不同的阶层的家庭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他们的跌宕命运中窥探历史背景。在这一部小说中,当年的五个家庭的下一代都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在二战背景下的系列事件下如何生存,命运如何交叉,书中给予了答案。

    《世界的凛冬》具有了所有伟大小说的要素:善与恶的对立,爱与激情的交织,以及信仰的萌生与确立。全书结构繁复而又线索清晰,细节生动逼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悬念迭起,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肯.福莱特用他丰富的历史素养、妙笔生花的文学才能把历史写活了,使之成为一部触手可及却又错综复杂的壮丽史诗。

    这是二战期间最惊心动魄的时期,陷入历史凛冬的人们在时代洪流中追逐他们的理想和爱情,男人和女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在历尽坎坷的命运中凸显出了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对生命的表现。同时在这部作品中,肯.福莱特还表现出了他高超的文学技巧,无论是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塑造,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与《巨人的陨落》不同的是,《世界的凛冬》放慢了小说的情节节奏,注重细节的表现;同时这部小说较上一部的人物塑造更加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塑造。而这些因素最终形成了他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学特征。

    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虚构与写实的巧妙结合。作为历史小说,《世界的凛冬》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是对历史的演绎,但福莱特对待历史的态度是相当认真的。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构角色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高潮迭起的情节铺陈,精致准确的细部描绘,让读者在亦真亦幻之中,与历史时代共浮沉,和历史人物同悲喜,而得到无比的乐趣。小说中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等历史事件中的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肯.福莱特在创作时都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考证,他曾经说过他所描写的真实的历史人物,绝不会

  • 2、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2000字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2000字

    肯叔的世纪三部曲,第一部《巨人的陨落》,第二部《世界的凛冬》,第三部《永恒的边缘》。熬了几个夜晚,看完了第二部。看三部曲,还就得按着顺序来,因为小说始终围绕着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5个家族人物命运展开,相互交织缠绕,父辈经历一战的苦难,而后又与孩子一起遭遇二战的屠戮,两代人怀揣着希望在战火的腥风血雨中挣扎着生存。

    战争,升级了!如果说一战时,死神拿着镰刀,那么二战时,死神已经用上了枪炮。武器的更新换代,使人和人的厮杀更加便捷,人死亡的速度也更加快捷……投向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令8万人瞬间灰飞烟灭。

    死亡用数字表达的话,我们更多的是惊诧。可当他们以一个个独立生命个体展现在你面前时,他的情感、他的妻儿、他的悲苦、他的伤痛……你会感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那么神圣。

    死神不仅主宰着生死,而且通过战争,把一个个平凡的人点化为魔鬼和野兽。苏联的指挥官,随手击毙3名因无弹药撤退的士兵,他们也就是十七、八岁的孩子。难道送死才是战士们的命运吗?是啊,也许冲锋并不是为了赢得胜利,而是为了展示不怕牺牲、不惜牺牲的胜利决心和意志。

    苏联攻打柏林时,当时的《红星报》是这么宣传的,"如果一天不杀一个德国人,你的一天就白费了;如果你在等待参加战斗,那你在战斗前就要杀死一个德国人;如果你杀死一个德国人,那就再杀一个,没有什么比德国人的尸体垒起来更有趣了;杀死德国人——这是家中妈妈的祈祷词;杀死德国人——这是你孩子请求你做的。

    杀死德国人,这是苏联大地的呼声!不要退缩,不要放弃,杀吧!"这就是战争宣传,报纸还暗示士兵"德国女人只是失去了偷来的裘皮大衣和银质餐具""苏联士兵不会拒绝来自德国妇女的恭维".

    赤裸裸的鼓励烧杀淫掠,地狱之门也由此打开。在失败时,战士们是可怜可悲的;在胜利时,他们又是如此的狂妄和暴虐。

    女主人公说到,她认识的15岁到55岁之间的女人,至少被一个苏联士兵强奸过,所有人都无法幸免。德国纳粹法西斯犯下的罪行,最终都由人民来偿还。

    小说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刻。一名德国士兵被炸伤,问军医,我是不是要截肢?医生凄凉的点点头。战士却说,感谢上帝!我不用再上战场了。每一名上战场的士兵都有着神圣的理由,侵略者有侵略者的说辞,反抗者的理由更是毋庸置疑。

    可是,当我们反观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史时,扪心自问,难道我们不都在为强大时的扩张、征服、胜利而自豪荣耀、沾沾自喜吗?难

  • 3、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14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1400字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历史书般的小说。《世界的凛冬》则是一部小说般的历史书。 是因为喜欢并且读完了《巨人的陨落》才满怀期待地去读《世界的凛冬》的。读之前,我是这样想的:历史年轮在不停转动,时间在无情推进,上一部的主角们肯定会老去,他们的孩子们会长大成人,必然担当起见证历史和改变历史的使命,这些孩子们也必然是这部书的主角。我只要和第一部那样抓住人物线索,跟随主角们的经历,和他们一起步入社会,一起懵懂热恋,一起历经伤离别,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一起生儿育女,一起春归人老、剑老无芒,就能轻松惬意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起码能和上一部那样,了解历史真相,不累也不无聊。并且还能小有成就地读完人生第二部长篇巨著。真是期待满满而来啊! 可是,读了很少一部就发现我的想法只对了一部分,越读越感觉不顺我心,直到整篇读完依然很失望。整个读书过程简直可以称得上吐槽和唏嘘的过程。和想象的正好相反,本书不是故事跟着人物走,而是人物跟着故事走。很多人物是硬生生地被生出来的,很多故事也是硬生生地被发生的。为了某件事才会出现某个人,因为历史有发生过某件事才会让某个主角去做某件事,而且为了故事进程,谁该死了那就必须死,哪怕是一次酷刑之后。谁不能死就怎么折腾都没啥危险,杀人抛尸都能遇上车祸现场化险为夷。需要谁和谁生孩子就会一个接一个地生,不能一起有孩子的就只能流产了而且还男性不育。主角们的爱情不浪漫,生活不幸福,美丽不可爱,帅气不潇洒,酷刑、惨杀、清洗、枪毙这些词语总是围绕着他们,最遗憾的是,作者竟然给自己笔下最聪明最勇敢最善良最正义最会化险为夷的圣母安排了一场轮奸!我的天哪,这本书真是太难看了!眼泪流过,心痛过,甚至心都滴过血!这是一个备受煎熬的过程,是一个自己劝自己读下去的过程! 还有很多想吐槽的没说完,但我不想再继续了,说了这么多之后突然有了新感悟:二战本来就是人类的一部血泪史啊!他本来就是一部悲剧,他本来就是冰冷的,残忍的,无情的,泯灭人性、不堪回首的!作者怎么可能把他写成轻松欢快、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呢?让人读完后流泪了、心痛了、厌恶了、受够了、留下伤疤了、不想再看了,这不正是一个好结果吗?只有了解了战争真相,知道了战争的黑暗和残酷从而讨厌他、痛恨他才能避而远之啊!是的,我真的不打算再多看一眼这本书了,这里面没有什么让我留恋的,很多都是不想再看到的。 谢谢作者的良苦

  • 4、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11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1100字

    战争,暴戾,血腥……

    战争下到处生灵涂炭,有些人泯灭了人性,有些人苟且偷生,但为了追求自由民主,为了子女幸福生活不断奋斗,不怕牺牲的亦有人在。

    继《巨人的陨落》之后,《世界的凛冬》将新的一代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新的一代逐渐成长,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几大家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背景下成长,贵族与贫民,富贵与贫穷,书中将一幅幅充满着感性冲击的具有强烈对比的画面逐一展现,具有强烈的融入感

    书中印象最深的几个人物基本可以按国家背景划分:

         当然,这本书对苏联的描写是偏丑化的,我没有真正了解过苏联,没有了解过斯大林,书中的种种丑恶表现可能是苏联真正发生过,经历过的,但其好的一面可能被掩盖了太多,这需要在后面的阅读中慢慢探索)

    当然,诸如格雷格,博伊这些人个人色彩太浓重,缺乏博爱精神,往往让读者心生反感,但往往又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 5、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10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1000字

    总的来说,以二战为背景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比第一部一战为背景的《巨人的陨落》要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也许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伤亡更大,第二部里主角不死的光环已不再! 这本小说刷新了我对二战前后国际共产主义和前苏联红军的观点,边看小说边刷评论,有评论说到,作者在尊重历史情况下,将前苏联黑到了极致,哈哈哈,不知道是前苏联真黑还是真黑前苏联。 关于读书,最大的感悟就是作者都有感情倾向,作品大多是一家之言,所以很难客观的描述整个事件中各国立场和行动。故不能只看片面之词,要多个角度客观看问题,这也是极难为我了。 在二战这一部分,在学校里所能接触的历史,更多的是中国与日本的抗战以及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笼统的意义。二战是世界大战,只看学校的历史教科书很容易认为二战只有在中国发生,只有中国遭殃,却没有看到战争波及的其他地方,不仅仅是当时落后的中国,还有欧洲一些强国,但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四年之久的战争中命如草芥,简单的几个字”xx死了“,在阅读中却可以在内心产生巨大的感情起伏,或许这样简简单单的描述更能反映生命的脆弱。能幸运的活下来的人也仿佛历了几场劫,失去亲人,原本健康的身体被摧残,生活极度窘迫。四年战争后百废待兴,活下来的人极力为下一代生活在和平的世界环境里努力。期待第三部《永恒的边缘》,看作者如何描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遗憾的是,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在书中的角色极少极少,大多是欧洲和美国。其实很想了解一下,在外国作者的世界历史观里,中国在二战时期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对政治军事不感兴趣的我,竟然看完了这样两本需要对政治军事以及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的小说,看第一部《巨人的陨落》时,关于政治军事的描写,其实都不懂,书中关于各国战前战中战后的立场和考量也没有仔细探究,看第二部《世界的凛冬》之时,提前了解了一下希特勒个人的背景,起码对二战最重要人物有一定的了解,阅读时也就更有代入感。 最后想提的一点是,微信读书中的想法。一本好书,能牵动读者神经触动读者的字句有很多,更多时候是想写下自己当时的一点点想法,并无经过太多整理,只是留给自己看看而已,无意在想法中发布,打扰众多关注的书友,要是能像微信朋友圈那样设置想法自己可见就好了!另外一点,希望可以保存尚未编辑完的草稿,方便提取。来自一个曾经想要当app产品经理

  • 6、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8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800字

    虽然是战争背景的小说,但是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留给我更深的印象。首先是茉黛,他和沃尔特在一起,但他远比沃尔特勇敢,他在一战爆发前勇敢地嫁给了站在英国对立面的德国人,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她只见过一次她的丈夫,她不能公开她的婚事,但她从没想过放弃。她作为一个贵族,却始终站在工人的一边,争取女性权益。在战争结束后,她毅然跟随丈夫去了战败的德国,与供养她的哥哥断绝关系,靠在夜总会弹琴来养活失业的丈夫。她从来都坚强,独立。然后是黛西,她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美国女孩,最初,她一心想嫁给当地最有地位的家族的男孩,渴望被所有女孩羡慕,在婚约被取消后,她去了英国,因为她对其它嘲笑她的女孩说她会和英国国王一起跳舞。在英国,她受到公爵的儿子博伊和穿着借来的礼服跳舞的工人儿子劳埃德,她选择了博伊,并追随丈夫成为了一名法西斯分子。后来,她逐渐发现,丈夫并不如想象中爱她,她真正爱的是劳埃德。她在伦敦轰炸期间开救护车,终于认识到她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一点都不重要。有时候觉得黛西自私,但又觉得她诚实的可爱,她清醒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最后是卡拉,她没有她母亲茉黛那么好,她从小说出场就冷静独立,反而觉得人物单调。但在最后为了保护丽贝卡不被红军轮奸挺身而出,还是觉得很震撼。她一直很干净很清醒,她从不做错误的事,但到这时候,她还是选择去主动承受这一切。甚至在她得知怀孕以后,她也没有选择放弃这个孩子。她回想不起那些红军的面孔,她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她还有一个在战争中失去消息的男友,但她还是把孩子留了下来,并用心去爱他。她甚至给这个有着东方面孔的孩子取了父亲的名字,给了他一个美好的希望。她从开始就是一种刚强有主见的性格,但这个孩子似乎软化了她的形象。还是最欣赏那些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性。

  • 7、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9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900字

    又是一个很恢弘的故事。 主角们还前作《巨人的陨落》中的家族成员。 英国保守党富有的菲茨家族;俄国已经迈入权贵的别斯科夫家族,美国同样步入富豪阶层的别斯科夫家族; 矿工家族顺着劳埃德的故事线在延续;精英沃尔特已经沦为配角,子女及下一辈成了故事的主角。 议员杜瓦家族和别斯科夫家族有一丝联系,别斯科夫家族又和劳埃德有联系。分散在世界的家族在无形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但主要都是情感纠葛,还有政治决断。军事上的描述篇幅不多,没有前作的代入感强。稍有瑕疵。 全书看完,我没有看到古德里安装甲师的闪电战,只在广播中零星地听到相关的只言片语。 我没有看到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和盟军的周旋,也没有看到钢铁洪流t34驰骋疆场。 没有看到麦克阿瑟的抉择,没有看到山本五十六殒身太平洋。 虎式坦克造价比飞机要贵的多,但是这款知名坦克从未露脸;落日余晖最强战列舰大和号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个也未曾提及。 二战不光是欧洲美国苏联在周旋,中国也有极大的戏份,但是就在组建联合国的场景中,一笔带过。 上一代的主角成为了旁观者,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配角。只有杜瓦议员出场次数多,身负的使命也比较大。 最令人看好的就是沃尔特,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爱人至死不渝;然而却被盖世太保活活打死,遗言都不曾有就溘然长逝。 格雷戈里已经是一个没有判断力,圆滑老成的,腐化体制中的一员了;没有了敏锐的判断和反抗,在秘密警察下妥协。 菲茨依旧顽固守旧,没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倒是私生子劳埃得在冉冉升起;比利都混到跑龙套的地步了。 列夫在美国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如鱼得水。 相比前作,故事主要是二代之间的情感纠葛,在世界的局势而因缘际会中相遇相爱之后,仅仅只是参与了历史。 西班牙的国际纵队,配角献身,主角升华貌似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本该是渲染国际友人的理想情怀,却成了对苏联布尔什维克的嘲讽。 也可能是二战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故事很多,英雄很多。转折点也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主角们更多的是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还是很精彩的。看到了布尔什维克不为人知的一面,理解了德国民众在绝望中抛弃民主选取纳粹的心情。

  • 8、 冬窝子里的生活——《冬牧场》读后感1600字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李娟 上个周末看到朋友圈里一位友人发了一条状态,提及在凤凰读书看到李娟专刊,因着李娟文字里关于外婆、关于和妈妈一起做稻草人的故事而感触落泪,而我一看到李娟的名字,便立即想起去年看过的她的《冬牧场》,急切的在评论里跟友人推荐了这本书。 因为这个缘故想起了这本书,便想也来写写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感触。 《冬牧场》是李娟首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记述了2010年她跟随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并不是什么恢弘巨作,然而看她笔下那真真实实的生活,却深深被震撼到。也许那种生活、那种环境、那种经历任凭我再怎么想象也无法完全感受到,然而她的语言已然让我获知了很多未曾想见的真实生活。这一生是不可能去体验每一种生活的,能有幸从别人笔端看到另一种生活状态也不失为一种奇妙体验。 寒冷 我去过的最冷的地方是哈尔滨,冻得双脚麻木,没有任何想要说话的欲望,外出眉毛睫毛全结霜,露在外面的脸冻得没有了感觉,照相机用不到两分钟便会被冻得关机。而这寒冷比起冬窝子怕只是小巫见大巫了,冬窝子冷的时候能到零下四五十度,李娟为了去冬窝子准备了行头,下身从里到外依次是:棉毛裤、保暖绒裤、驼毛棉裤、夹棉的不透气的棉罩裤、羊毛皮裤;上身依次是:棉毛衣、薄毛衣、厚毛衣、棉坎肩、羽绒外套、羊皮大衣。只这阵势便可想见那儿天气得有多寒冷,和严寒做斗争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儿。 资源的匮乏 处于沙漠地带的冬窝子本身便没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在那儿唯一的水源来自于雪,于是采雪便成了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想象中雪水应该是纯净自然的,然而由于天旱,雪下得不多,他们采到的雪一路上和沙土、枯草和粪渣紧密团结在一起,化开后混浊不堪,锅里有一寸多厚的沙子,其中还有不忍细数的羊粪蛋,甚至还会出现马粪团这样的庞然大物,然而沙漠中也只有这样的水可喝。另外食物也是极匮乏的,沙漠地带无作物生长,可食用的一类是用面粉做成的包尔沙克等食物,还有就是牧民自己养的羊肉,缺乏蔬菜可供食用,所以有很多哈萨克族孩子维生素缺乏,身体营养不均衡。想来我们所身处的地方,地理环境优越很多,大自然的馈赠也更丰富,我们所享受的其实已然很多,
  • 9、 《冬之歌》读后感

    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当春天演绎了美丽,夏天释放了热情,秋天奉献了凉爽,冬天便带着它特有的魅力,踏着季节的鼓点,匆匆而至。作者吴一波用这排比的手法,形象地将四季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说明了春天的美丽,热情的夏季,秋天的凉爽,特有的魅力的冬天,为下文做出了铺垫。

    作者又采用了冬天是的句式。领起全文,架构成文章的主干,增强文章的美感。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冬天是漂亮的,令人由衷赞叹!冬天是坚强的,令我们敬佩!冬天是朴素的,让世界简约又实在!冬天是凝重的,累了,睡了,冬天是美丽的,祝愿明天的日子更红火。冬天是寒冷的,却能强健体魄,磨砺意志,带给我们希冀和企盼。

    最后一句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说明了雨过天晴作文,风雨过后见彩虹的主旨。用冬天景色的美来衬托春天的景色的美。写出了作者是一位聪明勇敢,不畏困难,阳光向上的初中生。

    四季都有各自的美。而作者更喜冬季,而我却更喜秋季的凉爽,果实的丰收,寂静的湖面,南飞的大雁。

    风总是微微的凉,拂过脸旁时,却是有说不清的清新舒爽。见一落叶而知天下秋。漫天飞舞的落叶,缀着几点岁月扶下的斑痕。拾起一叶,便拾起一个秋。秋天唯美,干净,感伤

    大雁形成十字形一字形人字形向南方飞去,抛下我们没有翅膀飞向南方的人们顿时悲伤,却盼着它们春天的到来。

    一片片金黄色的土地,彩色的果园,象征着人们一年的汗水,一年的辛苦。这时,他们欢笑,他们歌舞,他们自豪。

    四季都很美,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它们的美丽,感受它们不同的特有之处吧!

  • 10、 日剧《正义之凛》观后有感

    日剧《正义之凛》是最近一部新的电视,是日本的一个律政题材的电视,很多人都喜欢这类型的吧,日剧《正义之凛》观后有感一起分享!

    《正义之凛》是日本电视台(ntv)2018年春季播出的10集律政剧,该剧改编自阿川佐和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横滨()地方检察厅港南支部工作了两年的女检察官竹村凛凛子直面困难,作为检察官不断成长的故事。

    说到检察官,人们可能会自然觉得是一位严肃无聊的人,但竹村凛凛子却是个充满人情味的角色。她固执不善变通,努力为正义发声,她的执著让人钦佩。

    既然是律政剧,每一集都是围绕着调查案件展开的,像第一集就是围绕着竹村凛凛子负责的一起伤害案展开的。

    该案的被害人是在建筑公司工作的向井。向井报案说自己在胡同里被上司恩男袭击,从台阶上摔落,身受重伤,花了两个月才痊愈。最初,竹村凛凛子认为恩田是个利用职权打压部下的坏上司,非常气愤,但是,取证时,她看到恩田行事稳重,不像个会使用暴力的人,加之恩田全盘否认向井的指控,认为向井是想通过诬告来打击自己。而且,向井的同事田中作证时说的和恩田一样。由于被害人和嫌疑人各执一词,竹村凛凛子开始与事务官相原一起开始调查案件背后隐藏的真相,最终揭穿了恩田的本来面目,主持了正义。

    其它几集也都是围绕各种形形色色的案件开展的,像第三集主要展现了一起骗婚案的调查,第八集讲述的是一起肇事逃逸案的调查。可以说,律政剧之所吸引人,可能更多是因为通过不同案件的调查,能够更好的展现人性。当然,客观来说,这部剧其实整体水平一般,这一点豆瓣上的评分也能反映出来。

    我今天码这篇文字,是想借着这部电视剧,参照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一下日本的检察官制度。

    日本检察制度与大陆法系检察制度有着很深的渊源。1890年,日本《刑事诉讼法》以及由德国人鲁道夫参与制定的《裁判所构成法》公布并施行,在裁判所内设置检事局。审检合署的形式和检事职务的权限划分标志着日本检察制度被深深地打上了大陆法系的烙印。

    二战以后,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于1946年制定了《日本国宪法》,奉行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而1947年制定的《检察厅法》以及1948年制定的《刑事诉讼法》的施行则在组织体系上明确区分检察厅与裁判所。裁判所是司法审判机关,检察厅则是隶属于法务省的行政机关,裁判官与检察官各司其职,检察官在刑事诉讼案件中负有侦查与提起诉讼之责。借此,日本现代检察制度得以确立,并体现了英美法系国家的特征。

  • 2023-05-24

  • 2019-09-20

  • 2019-11-02

  • 2023-05-08

  • 2019-10-19

  • 2023-03-01

  • 2019-11-08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3-05-29

  • 2019-10-23

  • 2023-01-08

  • 2019-10-09

  • 2019-10-23

  • 2023-01-16

  • 2019-10-22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0-09

  • 2023-06-29

  • 2023-04-23

  • 2019-10-09

  • 2021-05-22

  • 2021-07-30

  • 2023-04-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7

  • 2022-02-04

  • 2022-12-22

  • 2021-07-08

  • 2023-02-07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世界的凛冬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世界的凛冬读后感、2024世界的凛冬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