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900字 > 地图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900字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9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900字。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900字,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900字

又是一个很恢弘的故事。
主角们还前作《巨人的陨落》中的家族成员。
英国保守党富有的菲茨家族;俄国已经迈入权贵的别斯科夫家族,美国同样步入富豪阶层的别斯科夫家族;
矿工家族顺着劳埃德的故事线在延续;精英沃尔特已经沦为配角,子女及下一辈成了故事的主角。
议员杜瓦家族和别斯科夫家族有一丝联系,别斯科夫家族又和劳埃德有联系。分散在世界的家族在无形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但主要都是情感纠葛,还有政治决断。军事上的描述篇幅不多,没有前作的代入感强。稍有瑕疵。
全书看完,我没有看到古德里安装甲师的闪电战,只在广播中零星地听到相关的只言片语。
我没有看到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和盟军的周旋,也没有看到钢铁洪流T34驰骋疆场。
没有看到麦克阿瑟的抉择,没有看到山本五十六殒身太平洋。
虎式坦克造价比飞机要贵的多,但是这款知名坦克从未露脸;落日余晖最强战列舰大和号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个也未曾提及。
二战不光是欧洲美国苏联在周旋,中国也有极大的戏份,但是就在组建联合国的场景中,一笔带过。
上一代的主角成为了旁观者,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配角。只有杜瓦议员出场次数多,身负的使命也比较大。
最令人看好的就是沃尔特,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爱人至死不渝;然而却被盖世太保活活打死,遗言都不曾有就溘然长逝。
格雷戈里已经是一个没有判断力,圆滑老成的,腐化体制中的一员了;没有了敏锐的判断和反抗,在秘密警察下妥协。
菲茨依旧顽固守旧,没有与时俱进的观念;倒是私生子劳埃得在冉冉升起;比利都混到跑龙套的地步了。
列夫在美国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如鱼得水。
相比前作,故事主要是二代之间的情感纠葛,在世界的局势而因缘际会中相遇相爱之后,仅仅只是参与了历史。
西班牙的国际纵队,配角献身,主角升华貌似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本该是渲染国际友人的理想情怀,却成了对苏联布尔什维克的嘲讽。
也可能是二战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故事很多,英雄很多。转折点也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主角们更多的是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还是很精彩的。看到了布尔什维克不为人知的一面,理解了德国民众在绝望中抛弃民主选取纳粹的心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11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1100字

战争,暴戾,血腥……

战争下到处生灵涂炭,有些人泯灭了人性,有些人苟且偷生,但为了追求自由民主,为了子女幸福生活不断奋斗,不怕牺牲的亦有人在。

继《巨人的陨落》之后,《世界的凛冬》将新的一代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新的一代逐渐成长,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几大家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背景下成长,贵族与贫民,富贵与贫穷,书中将一幅幅充满着感性冲击的具有强烈对比的画面逐一展现,具有强烈的融入感

书中印象最深的几个人物基本可以按国家背景划分:

     当然,这本书对苏联的描写是偏丑化的,我没有真正了解过苏联,没有了解过斯大林,书中的种种丑恶表现可能是苏联真正发生过,经历过的,但其好的一面可能被掩盖了太多,这需要在后面的阅读中慢慢探索)

当然,诸如格雷格,博伊这些人个人色彩太浓重,缺乏博爱精神,往往让读者心生反感,但往往又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10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1000字

总的来说,以二战为背景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比第一部一战为背景的《巨人的陨落》要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也许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伤亡更大,第二部里主角不死的光环已不再!
这本小说刷新了我对二战前后国际共产主义和前苏联红军的观点,边看小说边刷评论,有评论说到,作者在尊重历史情况下,将前苏联黑到了极致,哈哈哈,不知道是前苏联真黑还是真黑前苏联。
关于读书,最大的感悟就是作者都有感情倾向,作品大多是一家之言,所以很难客观的描述整个事件中各国立场和行动。故不能只看片面之词,要多个角度客观看问题,这也是极难为我了。
在二战这一部分,在学校里所能接触的历史,更多的是中国与日本的抗战以及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笼统的意义。二战是世界大战,只看学校的历史教科书很容易认为二战只有在中国发生,只有中国遭殃,却没有看到战争波及的其他地方,不仅仅是当时落后的中国,还有欧洲一些强国,但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四年之久的战争中命如草芥,简单的几个字”XX死了“,在阅读中却可以在内心产生巨大的感情起伏,或许这样简简单单的描述更能反映生命的脆弱。能幸运的活下来的人也仿佛历了几场劫,失去亲人,原本健康的身体被摧残,生活极度窘迫。四年战争后百废待兴,活下来的人极力为下一代生活在和平的世界环境里努力。期待第三部《永恒的边缘》,看作者如何描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遗憾的是,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在书中的角色极少极少,大多是欧洲和美国。其实很想了解一下,在外国作者的世界历史观里,中国在二战时期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对政治军事不感兴趣的我,竟然看完了这样两本需要对政治军事以及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的小说,看第一部《巨人的陨落》时,关于政治军事的描写,其实都不懂,书中关于各国战前战中战后的立场和考量也没有仔细探究,看第二部《世界的凛冬》之时,提前了解了一下希特勒个人的背景,起码对二战最重要人物有一定的了解,阅读时也就更有代入感。
最后想提的一点是,微信读书中的想法。一本好书,能牵动读者神经触动读者的字句有很多,更多时候是想写下自己当时的一点点想法,并无经过太多整理,只是留给自己看看而已,无意在想法中发布,打扰众多关注的书友,要是能像微信朋友圈那样设置想法自己可见就好了!另外一点,希望可以保存尚未编辑完的草稿,方便提取。来自一个曾经想要当App产品经理的电商学生的一点想法,不喜勿喷!呀呀呀呀~
2017年12月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800字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800字

虽然是战争背景的小说,但是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留给我更深的印象。首先是茉黛,他和沃尔特在一起,但他远比沃尔特勇敢,他在一战爆发前勇敢地嫁给了站在英国对立面的德国人,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她只见过一次她的丈夫,她不能公开她的婚事,但她从没想过放弃。她作为一个贵族,却始终站在工人的一边,争取女性权益。在战争结束后,她毅然跟随丈夫去了战败的德国,与供养她的哥哥断绝关系,靠在夜总会弹琴来养活失业的丈夫。她从来都坚强,独立。然后是黛西,她是一个非常富有的美国女孩,最初,她一心想嫁给当地最有地位的家族的男孩,渴望被所有女孩羡慕,在婚约被取消后,她去了英国,因为她对其它嘲笑她的女孩说她会和英国国王一起跳舞。在英国,她受到公爵的儿子博伊和穿着借来的礼服跳舞的工人儿子劳埃德,她选择了博伊,并追随丈夫成为了一名法西斯分子。后来,她逐渐发现,丈夫并不如想象中爱她,她真正爱的是劳埃德。她在伦敦轰炸期间开救护车,终于认识到她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一点都不重要。有时候觉得黛西自私,但又觉得她诚实的可爱,她清醒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最后是卡拉,她没有她母亲茉黛那么好,她从小说出场就冷静独立,反而觉得人物单调。但在最后为了保护丽贝卡不被红军轮奸挺身而出,还是觉得很震撼。她一直很干净很清醒,她从不做错误的事,但到这时候,她还是选择去主动承受这一切。甚至在她得知怀孕以后,她也没有选择放弃这个孩子。她回想不起那些红军的面孔,她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她还有一个在战争中失去消息的男友,但她还是把孩子留了下来,并用心去爱他。她甚至给这个有着东方面孔的孩子取了父亲的名字,给了他一个美好的希望。她从开始就是一种刚强有主见的性格,但这个孩子似乎软化了她的形象。还是最欣赏那些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性。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

1933年,希特勒及其领导下的纳粹党上台,建立了纳粹德国。在他的统治下德国经济有所复苏,大量资金被用于军事,这个新的帝国宣扬民族主义,对犹太人推行丧心病狂的种族灭绝政策,并实施非人道的优生绝育政策。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直至1945年5月,同盟国取得了胜利,罪行累累的第三帝国覆亡。《世界的凛冬》的故事便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下。

作为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秉承了第一部《巨人的陨落》的故事脉络,依旧是描述了五个来自不同的阶层的家庭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他们的跌宕命运中窥探历史背景。在这一部小说中,当年的五个家庭的下一代都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在二战背景下的系列事件下如何生存,命运如何交叉,书中给予了答案。

《世界的凛冬》具有了所有伟大小说的要素:善与恶的对立,爱与激情的交织,以及信仰的萌生与确立。全书结构繁复而又线索清晰,细节生动逼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悬念迭起,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肯.福莱特用他丰富的历史素养、妙笔生花的文学才能把历史写活了,使之成为一部触手可及却又错综复杂的壮丽史诗。

这是二战期间最惊心动魄的时期,陷入历史凛冬的人们在时代洪流中追逐他们的理想和爱情,男人和女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在历尽坎坷的命运中凸显出了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对生命的表现。同时在这部作品中,肯.福莱特还表现出了他高超的文学技巧,无论是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塑造,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与《巨人的陨落》不同的是,《世界的凛冬》放慢了小说的情节节奏,注重细节的表现;同时这部小说较上一部的人物塑造更加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塑造。而这些因素最终形成了他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学特征。

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虚构与写实的巧妙结合。作为历史小说,《世界的凛冬》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是对历史的演绎,但福莱特对待历史的态度是相当认真的。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小说中的虚构角色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高潮迭起的情节铺陈,精致准确的细部描绘,让读者在亦真亦幻之中,与历史时代共浮沉,和历史人物同悲喜,而得到无比的乐趣。小说中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等历史事件中的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肯.福莱特在创作时都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考证,他曾经说过他所描写的真实的历史人物,绝不会有不准确的性格特征。福莱特还擅长描写爱情,用纤细动人的笔触,捕捉男女间微妙的感情变化,因此这部小说同时也称得上是一流的爱情小说。

肯.福莱特向来以严谨细致著称,尽管《世界的凛冬》呈现的主题如此的恢宏大气:战争的波澜壮阔、家族的兴衰更迭、个体命运的颠沛流离、起伏跌宕,但书中并无太多的抒情和感叹,更没有跳出叙述,来一段上帝般的高屋建瓴,而是把一切都囊括在顺畅丰沛的故事和细节之中。应该说,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将是对二十世纪的一次总的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真正的史诗,会让人穿越时空,看到美与丑、爱与恨、情和仇,因为这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一个温情的世界、一个权欲横流的世界、一个美好与善良并存的世界。度过了那个绝望的凛冬之后,换回的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回望、惊叹、感悟和思索的无尽的世界。

书籍介绍:

一切都始于那个裂变中的大时代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世界剧烈改变,我该怎么办?

这正是他们的困惑一群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少男少女,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他们父辈的命运因一战而彻底改变。如今,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残酷。然而,这就是他们的时代!在时间的永恒流动中,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所以,为什么不一起来,会一会命运?

肯福莱特(Ken Follett,1949-)

现象级畅销小说大师,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

20部小说被译成33国语言,累计总销量超1.5亿册。

在欧美出版界,肯福莱特这个名字就是畅销的保证。

1978年,出版了处女作《风暴岛》,并于次年获得爱伦坡奖,声名鹊起,专职写作。2013年,获得爱伦坡终身大师奖。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2000字


《世界的凛冬》读后感2000字

肯叔的世纪三部曲,第一部《巨人的陨落》,第二部《世界的凛冬》,第三部《永恒的边缘》。熬了几个夜晚,看完了第二部。看三部曲,还就得按着顺序来,因为小说始终围绕着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5个家族人物命运展开,相互交织缠绕,父辈经历一战的苦难,而后又与孩子一起遭遇二战的屠戮,两代人怀揣着希望在战火的腥风血雨中挣扎着生存。

战争,升级了!如果说一战时,死神拿着镰刀,那么二战时,死神已经用上了枪炮。武器的更新换代,使人和人的厮杀更加便捷,人死亡的速度也更加快捷……投向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令8万人瞬间灰飞烟灭。

死亡用数字表达的话,我们更多的是惊诧。可当他们以一个个独立生命个体展现在你面前时,他的情感、他的妻儿、他的悲苦、他的伤痛……你会感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那么神圣。

死神不仅主宰着生死,而且通过战争,把一个个平凡的人点化为魔鬼和野兽。苏联的指挥官,随手击毙3名因无弹药撤退的士兵,他们也就是十七、八岁的孩子。难道送死才是战士们的命运吗?是啊,也许冲锋并不是为了赢得胜利,而是为了展示不怕牺牲、不惜牺牲的胜利决心和意志。

苏联攻打柏林时,当时的《红星报》是这么宣传的,"如果一天不杀一个德国人,你的一天就白费了;如果你在等待参加战斗,那你在战斗前就要杀死一个德国人;如果你杀死一个德国人,那就再杀一个,没有什么比德国人的尸体垒起来更有趣了;杀死德国人——这是家中妈妈的祈祷词;杀死德国人——这是你孩子请求你做的。

杀死德国人,这是苏联大地的呼声!不要退缩,不要放弃,杀吧!"这就是战争宣传,报纸还暗示士兵"德国女人只是失去了偷来的裘皮大衣和银质餐具""苏联士兵不会拒绝来自德国妇女的恭维".

赤裸裸的鼓励烧杀淫掠,地狱之门也由此打开。在失败时,战士们是可怜可悲的;在胜利时,他们又是如此的狂妄和暴虐。

女主人公说到,她认识的15岁到55岁之间的女人,至少被一个苏联士兵强奸过,所有人都无法幸免。德国纳粹法西斯犯下的罪行,最终都由人民来偿还。

小说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刻。一名德国士兵被炸伤,问军医,我是不是要截肢?医生凄凉的点点头。战士却说,感谢上帝!我不用再上战场了。每一名上战场的士兵都有着神圣的理由,侵略者有侵略者的说辞,反抗者的理由更是毋庸置疑。

可是,当我们反观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史时,扪心自问,难道我们不都在为强大时的扩张、征服、胜利而自豪荣耀、沾沾自喜吗?难道不都在为衰弱时的挨打、受欺、失败而扼腕叹息,赌咒发誓要让敌人加倍偿还吗?由此想到,战争,不是几个人的疯狂和暴虐,而是全人类内心劣根性引发的群魔乱舞。

生命不息,战争不止。这是人类进化和发展必须承受的代价吗?我也不知道答案。但事实是,人类发展至今,战争一直在延续着。短暂的和平时,全世界的军人也都在准备着战争。

我们常说"备战方能止战",意思是国家强大了就没人敢惹,惹了我们也有赢的条件和资本。我们也常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尤其是核武器的发明和拥有,可以迅速的滋长抗衡的决心意志,鱼死网破也是一种结局。

可见,战争不是强大就可以绝对避免的,只是不备战、不强大战争付出的代价更大而已。放在世界来看,这样的说法也有偏颇,如果家家都在备战,难道就可以消除战争吗?当然也不是。也许"全球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大同""高度文明"可以解决战争问题,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真心希望世界上每一个生命可以和平的死去。

既然明白了战争是人类的伴生体,我们自也不必在它面前卑躬屈膝、嘤嘤缀泣,相反人类那颗难以捉摸的伟大魂灵,犹如藤蔓攀附在战争上吸吮绽放出了崇高信仰、忠贞爱情、笃定意志、悲悯情怀、乐观精神……每一朵真善美的人性品质,都点燃渲染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

哪怕一瞬间的燃烧释放,也是那样的温情与壮烈。美国飞行员查理第一次执行任务就壮烈牺牲;德国犹太医生坚持自己的信仰,因不舍弃病人被害;德国人沃纳反法西斯,不惜背叛祖国置生死于度外,从事间谍活动为苏联提供情报;少女卡拉涉险探查希特勒清理残疾和畸形患者,挺身而出替下小女孩被5名苏联士兵轮奸,并生下孩子;还有劳埃德和黛西、卡拉和沃纳、伍迪和乔安妮、沃洛佳和卓娅……

他们的爱情在战火中炽烈燃烧,无一不是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在地狱之火中绽放出冰洁雪莲。其中,黛西的转变令人欣喜,艾瑟尔的一段话反应了健康的爱情观,遵从内心激情选择,纠正错误永不后悔。

"爱情有两种,一种是适合结婚的,夫妇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养育儿女,互帮互助,互相安慰,另一种是疯狂的,充满了激情,欲望性和惊喜,但那个对象可能完全不适合你,甚至是你不喜欢也无法尊重的人。我很幸运拥有过这两种爱情,我给你的建议,如果有机会尝试疯狂的爱,伸出双手抓住它。然后,让它见鬼去吧!"

世界被战争魔爪打得支离破碎,那一个个激情的生命之芽默默生长,重新编织了一个新世界。人,你的一生历经苦难,只要理想和希望的明灯不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END

作者简介

张烨琛,生于鹿城包头,奉职军旅,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个人公众号:夜辰读书。

《冬牧场》读后感_900字


《冬牧场》读后感900字

热烈而明媚,轻快且有趣。

这么说似乎有些不理解哈萨克斯游牧民族的艰辛压抑,但我确实能理解的,只是作者李娟细腻而较为轻松的文笔给了我们看待生活的另一种角度。

人物形象饱满,她是塑造成功的,或许因为作者饱含善意。拿性格矛盾的居麻来说,善恶交织,却让人讨厌不起来。脾气犟而顽固,孩子心性且世故。缺点鲜明,文中的标签是老酒鬼老无赖,比如得罪的许多商店,只剩李娟妈妈肯给他赊账。再比如为人也有残忍暴戾的一面,对小猫实打实虐待,喷洒有毒的油漆以此为乐。但从另一面看,在人的口粮如此珍贵的情况下他又总是给小猫肉吃,对别人反对置若罔闻。诚然,这些缺点还是没办法掩盖其风趣可爱一面。比如他和嫂子坚固的感情,搂搂抱抱,轻易就化解矛盾,更增添家里的乐趣。对待孩子,既有父亲的严厉也有跟孩子打成一片的可亲。与人交往,能瞬间掌握话语权,把气氛逗乐。或许这就是生活环境恶劣造就的复杂性格吧。

李娟用一个外来人的眼光看见游牧民族的生活,而匆匆读完的我对这种悠长而艰难存在的生活只是蠡测管窥。文中处处透露着作者人处世态度,却不觉得违和。比如说“气死我了”“岂有此理”这种话经常出现来表达喜怒,与文章轻快的文笔融为一体,读起来忍俊不禁。

忽而想起上一次看的阿来的《尘埃落定》,都是向我展示了与我截然不同从未接触的生活模式,他土司在近代变换的风雨飘摇中寻求出路,而《冬牧场》也有相似之处,这本书也写了经济发展大潮下落后放牧、生活方式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冲突与和解。生活艰难,居麻一家的前途未知数,未尝不是游牧民族的困境。

笔记:

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当羊群整体移动时,中间的羊永远也搞不清状况,只知跟着瞎走,只有走在边缘的羊才能看清周遭形势。尽管如此,边缘的羊还是一个劲儿地往羊群深处挤。大家都愿意盲从,好像世上最安全的事就是让自己消失在“多数”之中。

关于胡尔马西,好像就这么多了。我对他所知太少,所以他看来才像个影子吧?可但凡生命,哪有不强烈的呢?

相信《《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9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平凡的世界读后感9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