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师道读后感 > 地图 > 师道读后感,2024师道读后感
师道读后感

(共 9762 篇)

  • 1、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800字简短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师道读后感”,敬请访问。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篇1)

    今年暑假,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研读了马朝宏老师所著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受益匪浅,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媒体不断爆料老师怎样体罚学生,形式五花八门,别出心裁。这类老师把学生当成他的私有财产,没有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我觉得这些老师不配当老师,没有师德。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不是你施暴的地方。做人有人德,为师有师德。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 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活泼、欢快、高能量的顽童,或许每天都会惹人烦恼、生气,甚至是愤怒。常常看到他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等,也常常听到家长、老师的抱怨和失望的语气。因而,在很多人看来,顽童爱玩、不听话似乎是不务正业,甚至觉得后果堪忧。其实,顽童之与顽童,正像工作之与成人,是一生中必需的生活方式,可以说玩是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孩子的另一种学习。我们成人要做的,不是漫骂、殴打,而是正确的引导,并给予无私的关爱。 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在你的嘲笑里有爱迪生,在你的责骂声中有爱因斯坦,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凭借这强制和惩罚,或许我们可以造就奴才,但不能成就英才。孩子的调皮是天生的,如何顺其自然,保护他的天性,并把它转化为科学探究的动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深思的问题。 为了每一个顽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必须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善待顽童,给他们创造的空间,发展他们独特的个性,让社会多一些人才,让他们都像金子一样焕发耀眼的光芒——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大收获。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篇2)

    暑期期间翻阅书籍给自己补充点能量了,打开学校推荐的书目《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吸引着我,于是我借读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

  • 2、 学习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学习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责任有多重,一爱一就有多深

    【师道:为师亦有道】一书收入了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感悟,每一篇文章未必有多么高深的理论,但无疑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里话,字里行间折射一出一线教师成长的足迹,远比一些教育类书籍教你怎么做教师更让我们懂得了我要怎么做教师。其中【责任有多重,一爱一就有多深】一文,道出了教育里涵泳着的更深的意义责任是松,师一爱一如竹;高是其格,雅是其品;如同坚守一方高地,守望一片麦田,呵护一方永恒!

    做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需要大一爱一。一爱一岗敬业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一爱一岗就是一爱一教育,一爱一学生,一爱一学校,一爱一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就是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一个教师只有把教书这个职业确认为自己的道德原则,确认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时,才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只有有了这些重要的情感才会使教师对教书这一工作表现出热忱和全力以赴的态度。

    做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需要牺牲。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甚至牺牲个人的情感、兴趣、一爱一好只因为我们要把所有的热情留给关注、尊重、善待每一个孩子,只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被教育所召唤的东西是什么力量都不能摧毁的。这就是对教育的一份义无反顾的责任,这责任源于一爱一!

    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而失去责任感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将失去必要的人的良知。作为教师,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必将于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因此,我们呼唤,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体贴入微的一爱一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每一粒种一子以一陽一光雨露使其成长,使其为春一光增色!

  • 3、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 学习的动机和快乐: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不是文章本身的哲理:孩子之所以厌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喜欢控制他,父母和老师太喜欢使用口头奖励,物质奖惩等外部因素控制孩子了,而不去想方法增强的内在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在乎外部的评价。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我们如
  • 4、 读贞白诗文持大爱师道

    读贞白诗文 持大爱师道

    余国庆

    《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一千多年前的唐末时代,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天然的山谷间卧一坪地,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十分幽雅,时人称为白鹿洞。一位白衣弱冠书生,时而倚树沉思,时而漫步吟唱,他就是“光阴文化”的鼻祖—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春深”犹言春末、晚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春天快过完了,是诗人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这一发现令诗人甚感意外,颇多感慨。他觉得光阴过得太快了,许多知识要学,时间总不够用似的。次句写诗人的感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应该珍惜。这是诗人由第一句叙事自然引发出来的感悟,也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三、四句叙事,补叙自己发觉“春深”,是因为“道人来引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指逗笑,开玩笑。道人修禅养性是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的了,而诗人需要道人来“引笑”,才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可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非同寻常。这不,道人到来之时,诗人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周情孔思”,当指古代读书人所读的儒家典籍。从诗人的读书生活看,诗人是惜时如金、潜心求知的人。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王贞白晚年守义退隐。仅在朝廷中担任闲职的王贞白在盘桓数年后,终于无法忍受尔虞我诈、人心惶惶的官场生活,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猎之时,愤然退出这一是非之地,归隐返乡。王贞白弃官归隐,时年还不到三十五岁。

    王贞白退隐之后,并没有去过那种闲逸自在的生活,而是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了家乡百姓,在乡邑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城外西山之南创建“山斋书舍”潜心教学,为家乡子弟传道解惑。以著书自娱,勤奋不辍,不复仕进,常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号称“江西四大诗人”。而正是此段人生,成就贞白先生大爱师道之名!

    如今时代,国运昌盛,党和政府体恤民生,正是我辈奋发图强,传承贞白先生大爱师道、弘扬光阴文化、改善教育民生、实现学在广丰愿望、创建贞白品牌之际,当团结同仁、家长,爱惜学生,惜时如金,工作学习并重,心志坚定,初心不改,走贞白先生大

  • 5、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 学习的动机和快乐: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不是文章本身的哲理:孩子之所以厌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喜欢控制他,父母和老师太喜欢使用口头奖励,物质奖惩等外部因素控制孩子了,而不去想方法增强的内在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在乎外部的评价。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我们如
  • 6、 《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学习心得

    《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学习心得

    我们作为一个人们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每个学生。我们的做人和平常的言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我们的人格、德操和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记得曾经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意义产生过好多的理解,经历过对它的认同崇拜和质疑迷茫,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我对它的理解又回归到了最初的思想,而这一伟大的转变,得感谢一本书《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 该书中的实践篇比理论篇更吸引我的视线,那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那一条条诚恳实在的建议,不时地激发起我的一种潜在的意识,引起我的共鸣。为人师者当自豪,为人师者要自强。这是随即在我心头不断闪现最终定格的话语。

    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工作人员,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行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是单纯的用一种教育方式,常常显得不能够适应学生群体复杂,个体性格突出的特点,所以,作为新时代下的教师,我们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

    打开自己的心,自觉自己苦苦寻摸着的快乐就在于我如何使教育之花幸福开放?我愿意为它不断增添能量。 古希腊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曾言:人的行为总是一再的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他认为,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正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所言: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习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意义更大,因为我们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下面我就从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八个职业道德习惯的前四个习惯谈点自己的初浅认识:

    1. 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

    你无法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学着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人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讨厌或具有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当困难的大山不主动挪位时,面对困难,人应该主动走近它们。与其等待造势,不如立马借势。当我们无法使山向我们靠拢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最好的办法便是主动向山走近。 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为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价值观,而非情绪和外在的环境来做出决定。积极主动地选择创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选择被动的逆来顺受,面对现实,我不再一味的埋怨的等待,从自身开始积极的思考和行动来创造新的未来。

  • 7、 读贞白诗文,持大爱师道_读书笔记作文800字

    《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一千多年前的唐末时代,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天然的山谷间卧一坪地,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十分幽雅,时人称为白鹿洞。一位白衣弱冠书生,时而倚树沉思,时而漫步吟唱,他就是光阴文化的鼻祖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春深犹言春末、晚春。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春天快过完了,是诗人不经意中猛然发现的。这一发现令诗人甚感意外,颇多感慨。他觉得光阴过得太快了,许多知识要学,时间总不够用似的。次句写诗人的感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应该珍惜。这是诗人由第一句叙事自然引发出来的感悟,也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三、四句叙事,补叙自己发觉春深,是因为道人来引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指逗笑,开玩笑。道人修禅养性是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的了,而诗人需要道人来引笑,才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可见诗人读书之专心致志,非同寻常。这不,道人到来之时,诗人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周情孔思,当指古代读书人所读的儒家典籍。从诗人的读书生活看,诗人是惜时如金、潜心求知的人。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知识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为充实和丰富自己,应十分珍惜时间才是。

    王贞白晚年守义退隐。仅在朝廷中担任闲职的王贞白在盘桓数年后,终于无法忍受尔虞我诈、人心惶惶的官场生活,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猎之时,愤然退出这一是非之地,归隐返乡。王贞白弃官归隐,时年还不到三十五岁。

    王贞白退隐之后,并没有去过那种闲逸自在的生活,而是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了家乡百姓,在乡邑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城外西山之南创建山斋书舍潜心教学,为家乡子弟传道解惑。以著书自娱,勤奋不辍,不复仕进,常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号称江西四大诗人。而正是此段人生,成就贞白先生大爱师道之名!

    如今时代,国运昌盛,党和政府体恤民生,正是我辈奋发图强,传承贞白先生大爱师道、弘扬光阴文化、改善教育民生、实现学在广丰愿望、创建贞白品牌之际,当团结同仁、家长,爱惜学生,惜时如金,工作学习并重,心志坚定,初心不改,走贞白先生大爱师道之路!

  • 8、 读后感大全:读后感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人往往会局限自身,了自己的心。但是,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 9、 荀子读后感(读后感)

    《荀子》的乐论讲的是音乐对人的影响,古人称之为乐礼,也属于伦理道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乐礼会使人们的志向高洁,遵循礼制的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遵循乐礼之人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天下都安宁,所以在古代乐礼也是一种管理人的方式。我觉得其中最核心的还是那句“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它讲述的是一种道义、道德与欲望的平衡,而这往往是我们生活中最难掌控的。

    君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乱来;小人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很贪玩,就喜欢玩游戏,然后让我爸妈就很头疼,直到有一次我爸说:“你就一直玩吧,不用学习,玩到自己不想玩为止。”这么一说,反而我就不想玩了。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我的内心觉得贪玩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没有节制没有束缚,那反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如果当真继续玩下去,到了最后也只剩下是空虚,因为这种快乐不是可持续性的,是会迷茫的。所以一种张弛有度的休闲娱乐方式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是能把快乐高效化。

    这种状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学更毕业的时候,自己的膨胀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与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对等,然后对未来就充满了迷茫,就如我老师所说“你们这一代就是迷茫与浮躁的代名词,我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词,踏实。”现在想想踏实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就像下定决心减肥的人,在夜跑的路上遇到了烧烤摊,欲望战胜了理智,最后的最后,只剩下减肥路上的迷茫。

    说一说我这一代的人的迷茫吧,一切的外界环境,比如房价、物价、大城市的消费欲望等等,会让人失去对外来的盼头,因为认清现实的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便会轻易的放弃,就像你一直能追着一个人奔跑,直到无论怎么跑都再也看不到前面的人影时,便不再想奔跑了。这便是迷茫的所在,当不在奔跑时,当看不到终点时,那终点依然在那个位置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自己的决心。

    那么这里又会提到一个新生词,躺平。意思就是同样都要到终点,同样都争不到名次,我为什么不舒舒服服的走到终点,还要拼死拼活的跑到终点呢。我不会批判这个态度的正确与否,它同样也是迷茫、思考后的产物。但是如果回归到《荀子》所说的道义束缚中去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因为它是一场赛跑,有着道义与体育精神的束缚,我就必须要跑步前行,而不是走着,也不是躺着,停下了脚步固然身心得到了一时的放松,但是那不是我参加赛跑的目的,那

  • 10、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教学生文言诗词,每每读到古人的诗词歌赋,都不禁惊叹。古人如此聪慧,虽没有手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却能把所见之景用七言诗词写到极致,读罢有如身临其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尽了人间四时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同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文言文的书籍。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传达出很深的思想内容。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因此我非常喜欢文言文,尤其喜欢蕴含深刻哲理的这部《大学》。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当时我还不明白“大学”的含义。只看摆放在文言文类别中,就随手翻来读一读。边读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学子都必须要学的书籍。千百年后,我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深受其影响。有些句子,你仔细琢磨也蕴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当代社会四有新人的践行标准。“平治齐修”则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国策。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师道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师道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师道读后感、2024师道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