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控制观看心得 > 地图 > 控制观看心得
控制观看心得

(共 9476 篇)

  • 1、 全面质量控制读后感体会

    阿曼德·费根鲍姆是《全面质量控制》的作者。好几年前,通过杨钢老师的零缺陷知道了作者的《管理资本的力量》这本书。最近,购买读完此书。

    本书读完,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作者的理念,或者作者的观点比较实用,本书强调了管理的质量,属于大质量概念。同时也强调通过降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成本来促进销售量和收入的增长。这一点和另一位质量大师克劳士比的观念其实是想通的。

    但涉及到具体的做事的方法和方式上,作者也提及到一些。毕竟本书是2004年中文出版,英文是2003年出版,至今也有17年过去了。在这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iso组织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也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和改版。所以,如果想看到更具体的方法指导,我认为看iso的文件更符合当下企业管理实践。

    作者在本书中还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整合。现在特别强调智能化、数据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决不能忽视。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以前老牛拉车的思路。在企业管理中一定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对管理绩效提升的帮助。

    大师已去,但思想永存。费根鲍姆对商业本质的观察力和思考还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的。本书同样如此,具体方法虽时代发展而变,但仅凭管理质量这个启发,就足够我们好好去思考,绝非传统的小质量。

    开卷有益,本书同样如此,值得质量人一读。

  • 2、 控制 800字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条真理想必谁都知晓。而在繁乱纷扰的现代社会,随着世界的大流,人人都急着投入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浩歌中,多少人被迷失得不知所踪。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事,能做到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才能战胜自己,战胜生活。“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想必他们每个人都有着极强的控制力。在失败时控制自己的伤感,拾起勇气;在成功时,控制过度的喜悦,一路前行;面对别人的嘲笑,控制愤怒,一往无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卡,他们都能控制喜怒哀乐,给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回望历史长河,那些伟人身上都彰显着控制克己的魅力。有“士可杀不可辱”的士大夫;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自我放逐,对权贵嗤之以鼻的竹林七贤;更有为正义而牺牲的俄国贵族……他们的感人事迹都在告诫我们:控制自己的情感欲念,不管世界如何改变,也要坚持自我,不为所动。

    然而,高速化的现代社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人们袭来,有多少不知所措之人被卷入其中!微博控,苹果控,沙发控……我不禁感慨,这样一些小小的欲念就能将人活活生生禁锢住,人的高贵从何谈起?想到那个在故宫铜缸上刻字的梁齐齐,愤怒他素质低下的同时,我也为现代人克制力的缺失而心寒。

    所以,从今天起做个精神贵族吧!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让自己看清人生之路。我们不妨学学杨绛先生,她已逾百岁。一个人能经历人生喜怒哀乐、爱恨情愁,健康地踏过一百多个春秋是很不容易的,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甘当一个零”,杨绛先生善于控制内心,淡然处世,忍生活之苦,保存天真,最终让她的生活如此幸福。

    佛语有云,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人。学会控制并不是要让你成为卫道士,而是要让你成为清心寡欲、淡然处世的精神贵族。

  • 3、 《控制》观后感

    《控制》观后感

    无论是将同性恋融于传统家庭内部冲突的《海南鸡饭》,还是以东方禅意解构黑社会恩怨的《战。鼓》,还是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表现援交女生存的《囡囡》,毕国智总能够在传统类型电影中加入新的元素、玩出新的花样,使其执导的影片在故事上显得别具一格。单就这部《控制》而论,虽然是个黑帮悬疑片,但却带有明显的警世寓言色彩,那便是未来的都市生活,如不注意个人的信息安全,很可能会成为恶徒使用高科技技术所操纵的傀儡玩偶,让自我命运无法自决。

    《控制》把背景设置在一个虚拟的未来都市,这个架空时间的未来之城犹如悬浮于空的雾霾,营造出扑烁迷离的氛围。而影片那灰黑的基调,显示出一种阴郁的冰冷,弥漫出神秘而诡异的气息。正是在如此情形之下,借助被黑帮抓住的保险业务员马克之口,用倒叙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他被神秘人操纵控制的经历。他因为给患病老妈筹措住院养老金,在法庭上作伪证换取高额回报,谁曾想其犯罪行为竟为神秘人知晓,在后者逼迫之下卷入黑社会交易,陷入危险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整个影片故事可说是逻辑缜密,在叙事上一波三折,于峰回路转和虚虚实实之中,让故事一次次呈现出人意料的变化。

    以往华语的悬疑片,大多都是采用限定空间的常规线性叙事结构,总显得环境格局过小、故事欠缺戏剧张力。而《控制》使用的则是多重线性叙事结构,围绕着马克的数段回忆讲述,在镜头的闪回和语言的插叙下,让观众觉得控制马克的人到底是谁这个谜团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而这个谜团又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之上,昔日恋人的情感纠葛、黑帮内部的权力斗争、被控人之间的金钱贪欲相互先后叠加,使得影片显得谜前是谜、谜后是谜,谜中还是谜,且这些谜组合起来又是一些更大的谜。

    通过这些谜的设置、探索、猜想,乃至最后的明辨让观众获得一种观影的快感。毕国智在《控制》里搭建了一个叙事迷宫,很聪明地利用线索步步铺陈、环环相生加重剧情的悬疑指数,精致地打下一个又一个细节的悬念伏笔,把观众带入巧妙设下的圈套,让看客自认为已知真相之时,猛然当头棒喝,叫人恍然大悟。而他(她)设下如此迷局的手段和动因,又通过一个个细节的精确解释来充分展开因果关联。看完之后,你除了赞叹,还能多说些什么。因为其完成了悬疑片的最大魅力,那就是结局的出人预料,还有大boss竟是意想不到之人。

    当然,《控制》有的并非是悬念制造上的成功,火爆的追车、打斗和枪战场面的添加让观众看起来很是刺激,而吴彦祖和姚

  • 4、 控制愤怒读后感欣赏

    《控制愤怒》是一部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作者主要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问题的观察,提出了一些可以控制情绪的方法。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光看书名,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技能书,类似于市场上太多的鸡汤文,知道这样或那样的方法,面对坏习惯,却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对人产生持续的影响。读完之后发现,远远不止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书中的逻辑不算很清晰,但也有线索可循。先让大家都认识到愤怒情绪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比如说破坏亲密的人际关系,破坏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让情绪变得更糟,引发攻击性行为,带来精神痛苦,甚至还会引起心脏病。再指出应付愤怒情绪的误区,之后引出理性行为疗法的相关理论,并对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进行有关解释,引用了身边的一个实际存在的例子方便读者能更加容易的理解这一理论。在我看来,本书的中间部分为整本书最精彩的地方,通过对比控制愤怒的行为方法与()控制愤怒的思维方法,层层递进,方便读者对新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虽然书中某些观点可能会出现重复,或者在阅读过程中略感枯燥,但开卷有益,凡读皆有所得。

    读完前两章,作者罗列有关应付愤怒情绪的相关误区,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联想到身边的人,因为心脏疾病,早早地离开家人,原本以为,是工作上的压力带来的伤害,没想到,了解到他们之前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生活当中就已经被贴上了暴脾气的一个标签。这使得我我对这本书又多了一份敬畏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的情绪伴随思维的产生,情绪上的困扰是非理性的思维所造成。理性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非理性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这也就能够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人总是在愤怒的情绪下,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追根溯源,其实,愤怒源于我们的内心,在于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态度,或者是看法。

    再引用作者说过的一句话,本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我们不是被邀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活的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给了它意义。我们赋予生活意义的方法是,决定什么是我们喜欢的,什么是我们不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特殊的目标和目的,从而为我们自己选择了意义。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自信的态度,这一点在书中也有相关论证,也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理论来

  • 5、 控制焦虑读后感(精选范文)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焦虑的时候。人如何在焦虑前控制住焦虑,使焦虑不至于伤害到人的身心。美国理性情绪行为治疗专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撰写的《控制焦虑》这本书告诉了你答案。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s://www.dhb100.com/

    埃利斯认为,我们的焦虑不是由不愉快的事件造成的,而是由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评价、想法所造成的。由于人性特点的原因,人们的这种看法往往受自己的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所影响,最后所得出的看法、评价和想法都是非理性的。因此,结果就使得自己焦虑。

    如何克服这种非理性信念,唯一的方法就是和这种非理性信念抗辩。通过辩论,找到一种理性信念,最后用理性信念战胜非理性信念。用理性信念重构你的看法、评价和想法,从而控制住自己的焦虑。

    例如:某人恐惧在大众场所公开演讲。自认为自己的演讲,如果演砸了,就会被人耻笑,就会让人看不起,就会十分地丢人。从此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因此,他要求自己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在这样的认识下,自己给自己施加非常大的压力,反而使自己更不能很好的完成演讲。

    如果你对这种非理性的想法进行抗辩。以这样的理由来驳斥:演讲无非就是一次很平常的演讲,即使演讲不成功,也仅仅是一次十分平常的演讲失败。没有什么了不起。它并不代表着我这个人就是一无是处。天也踏不下来。也不代表着我这个人人品不行,也不代表着我这个人在其他方面不行。生活还会继续。虽然使我沮丧、不爽。但不会使我毁掉一切,使我焦虑。这次演讲失败并不代表着我的人生完全失败。

    只有用这种理性理念来对抗不切实际的非理性理念。才能真正走出个人自我想象的误区,才能完全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才能使自己失败后依然海阔天空。

    再比如:你同样是和人们说话,如果你和熟悉的普通的人讲话,你会很自然地顺利的完成。但是和职务比你高很多的领导讲话,你就自然不自然地产生恐惧感,就会紧张,甚至焦虑。其实,你的话都是一样的,也都是你去讲。但是由于你面对的对象不同,你就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因此,你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其实谈恋爱、工作面试也是一样。当你越在乎了某件事的时候,本来那件事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你对待这件事的看法和感受。正因为你的主观感受和看法不同,使得你情绪心态发生了变化。因而你的行为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此,思想、情绪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要

  • 6、 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

    人民的名义观看心得

    黑暗是固有的,不是因为有光明才有黑暗;黑暗是常态,这个时空中永远存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呵护一点光明,面对无尽的黑暗,我们需要足够的勇气。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铁腕反腐,从严治党,中央反腐的力度愈来愈深,从上无禁区到下无死角,这股反腐之风吹遍华夏大地!

    在反腐这个宏大的时代主题面前,文学必不能缺席。素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称的周梅森沉淀八年之作《人民的名义》,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国家一级导演李路指导,由此一部反腐大戏搬上了大银幕,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全民热议。《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之间的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的调查行动为主线,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为辅线,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将一连串的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

    这部剧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剧中的情节贴近生活,让人感同身受,生平第一次感觉到反腐贴近了每个人,我想这就是人民的名义吧!

    观剧反思生活,反思自己,在反腐这个大舞台上个人显得微不足道,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廉洁律己。在高速公路收费这一特殊的行业里,每天都要接触数以万计的现金,如何抵挡金钱的诱惑显得尤为重要,尤其作为一名财务人员,要在监督他人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就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既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又能在小事小节上牢牢把握住自己,将廉洁时刻记心中。捧着一颗廉洁的心来上班,不带走半根草回家去!

    黑暗固然存在,但黎明终将到来;反腐之路漫长道远,愿廉洁之风劲吹!

  • 7、 读《心理控制方法》有感1200字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基石或基础,你的全部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甚至所处的环境,都以它为基础建立。结果呢,我们的经历似乎总是证明并加深我们的自我意象,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至于这个循环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0世纪60年代末心理学展开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随后又在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事实上,现在有关“自我”的新理论、新观念大都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而被滥用的“自我”这一新理论催生了本书。运动员、教练、企业家和商业领导人、销售专业人士,通过自我意象建立起对“信心、主动精神和能力的肯定”,这些人更常实践该书中的理论及方法来提升自己,并从中获益。

    成功的确是与天赋有关,但天赋却并非是成功的一切。这点无论在学术科研还是艺术竞技等领域均有许多例证。事实上,在这些领域中,天资横溢者与厚积薄发者,从来都不鲜见。而非良性的自我评价或者更专业的说是“自我意象”,更像是种自我的设限,完全桎梏了我们的发展。一旦当这种根深蒂固且难以觉察的思想模式改变,你就能从中解放出来,从而完全释放出自身潜力,得到与从前天壤之别的结果。

    就像书中写道的那样,“实际上,对自己的看法很消极,却又想对某一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思考,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谓个体的意象,不过就是个体对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是该人的自我界定。现在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者已经认同了“自我意象可控”的观点。你无法做到长时间超越或逃避自我意象,只有当你完全面对,才能着手改变。

    自我意象,科学还是伪科学?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在脑海里构筑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然后自我催眠,就自然而然能够做到了。。。 。。。呵呵了,你觉得能做到吗~反正,我觉得我不大容易做到,大概只是因为我的意志不够坚决的关系,要不就是我的想象力不够。

    说来最近看的不少打着“科学研究证实”的旗号的心理学读物,结果最后看了感觉都不那么靠谱。话说,究竟是我见识浅薄,缺乏对科学的想象力?还是说这些科学的,其实都不是那么的科学呢?或许,有些人相信是前者,但我个人来看,却以为是后者。当然了,如果说自己幻想的太成功,能把自己成功的自我催眠了,这的确不能说不是‘科学’的,但是效果我很怀疑究竟有没有作者夸耀的那样好。

    在“心像”中做练习与试验,有用没有呢?肯定是有用的。但是,也肯定是不可能有书中举例鼓吹的有那么大的用的。毕竟,你脑子里熟练了的的东西,不代表你外头的身体也能跟着熟练起

  • 8、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

    近日,《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刷新多项收视纪录并受到社交媒体力棒,成为当前荧屏和舆论场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我们在为这部戏剧情“大尺度”叫好的同时,更是为全国人民对腐败问题的高度关注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而感动。这恰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普遍心声,是对当前全面推进反腐败工作的大力支持。

    这些年来,对于反腐败的影视作品,是少之甚少,作家不敢大尺度地写,导演不敢大尺度地拍,媒体不敢大尺度地投,导致人民群众对官场生态,总觉得是在隐隐约约之中,总有一层迷雾在笼罩着不敢拨开。这些不好的现象,对于推动惩治腐败工作是不利的,对于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惩治腐败也是不好的。由此,让各种玄幻剧随之充斥了荧屏,一些雷人抗日神剧无视历史真相扰乱是非,难得看到有主旋律、硬主题的影视作品,如此的不良现象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视听和正确判断。

    《人民的名义》热播后,之所以获得众多的掌声,并引起媒体舆论大波,赢得公众广泛关注与称赞,出乎人们的意料。但仔细品味,剧作的成功与其准确回应公众当前对反腐败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密不可分。过去,人民习惯从中纪委网站公布的信息中公限于看到某某高官被查处、某某高官查家中查出亿元等等,却很难见到查处贪官的现场视频和内幕资料。而在《人民的名义》中,可以向观众活生生地再现检察官办案的全过程,从他们与犯罪分子的生死较量,到犯罪分子的狡诈,再到官场政治斗争险恶,让观众从中感受到腐败现象的严峻性及惩治腐败的艰巨性。

    公众对腐败的质疑,往往就是因为不知情而造成的。而这些年来,对腐败案件的公开,尤其是对内幕真实详细案情的曝光,都是不不及时,也是不全面的。在《人民的名义》这部戏中,通过讲故事和人物塑造,把官员贪腐的过程、心理变化、利益输送的办法等进行了充分展示,让公众对腐败发生的全过程有了全面、形象的了解。如此一个活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如现实中的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正是人们所想看到的,也是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这种来源于生活,又超脱于生活的故事,正是吸引观众的最佳结合点。

    另外,推进纪检监察体制的深入改革,是让这部“现象剧”能顺利播出并受追棒的原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腐败官场,以霹雳手段重拳出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记录。看到反腐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应当清醒认识到,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形成不敢腐只是反腐第一步,要实现不能腐、不愿腐尚需长远的战略谋划、严密的

  • 9、 全面质量控制读后感

    阿曼德·费根鲍姆是《全面质量控制》的作者。好几年前,通过杨钢老师的零缺陷知道了作者的《管理资本的力量》这本书。最近,购买读完此书。

    本书读完,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作者的理念,或者作者的观点比较实用,本书强调了管理的质量,属于大质量概念。同时也强调通过降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成本来促进销售量和收入的增长。这一点和另一位质量大师克劳士比的观念其实是想通的。

    但涉及到具体的做事的方法和方式上,作者也提及到一些。毕竟本书是2004年中文出版,英文是2003年出版,至今也有17年过去了。在这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iso组织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也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和改版。所以,如果想看到更具体的方法指导,我认为看iso的文件更符合当下企业管理实践。

    作者在本书中还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整合。现在特别强调智能化、数据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决不能忽视。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以前老牛拉车的思路。在企业管理中一定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对管理绩效提升的帮助。

    大师已去,但思想永存。费根鲍姆对商业本质的观察力和思考还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的。本书同样如此,具体方法虽时代发展而变,但仅凭管理质量这个启发,就足够我们好好去思考,绝非传统的小质量。

    开卷有益,本书同样如此,值得质量人一读。

  • 10、 观看焦裕禄心得体会
    篇一:观看焦裕禄心得体会 观看《焦裕禄》电影。我的情绪被剧情所调动,时而热血澎湃,时而热泪盈眶,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礼。电影放映完毕,我一边感慨,一边低头思索:为什么焦裕禄的事迹让我怦然心动? 焦裕禄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就在于他那种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电影里的“二把手”跟焦裕禄有一段精彩的对话,那人说工作要先让上级领导满意,焦裕禄却认为工作要先让人民群众满意。抱有这两种思想的不同结果是,焦裕禄忙于发放救济让老百姓度过难关,那位“二把手”却忙于筹办展览让上级领导高兴。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政绩观,事实上反映出如何看待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二者的关系问题。看看焦裕禄的为民态度,对于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正确把握好这二者关系,是很有启迪的。 其次在于他那种身先士卒的工作精神。现在的人看来,焦裕禄所做的那些访贫问苦、慰问群众、勘探风沙、查看灾情等事情,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副手,甚至于秘书代劳。但是,焦裕禄却总是轻车简从深入一线,那种“车”充其量就是破自行车,那种“从”无非是一两个顶多三五个必须随行的人员。他那种“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思想,值得那些坐在主席台上高喊务实而却养尊处优的人认真思考:为什么那么多人敢以假数字、假典型来糊弄领导?除了下边的问题,是不是也与领导不能掌握一线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 第三在于他那种吃苦在前的奉献精神。对于过去县领导心安理得享受着的特殊待遇,焦裕禄硬是带头给取消了。这虽说是集体表决定下的,但没有他的登高一呼,哪会有表决时候的应者如云。在得失之间,焦裕禄在全家老小尚未温饱的情况下,克己奉公,这种境界何其高尚!当女儿在向母亲埋怨自己的衣服破旧的时候,当孩子们欢天喜地要吃鱼的时候,当儿子一气之下扔掉手中的窝窝头的时候,我想焦裕禄的心肯定在滴血,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在这些私情面前,焦裕禄想到的却是如何维护党的形象。这是一种痛苦的抉择,也是一种崇高的抉择! 最后在于他那种敢于承担责任的负责精神。当上级来调查处理问题,别人又乐于替他承担责任的时候,焦裕禄以坦白的襟怀和无畏的胆识,斩钉截铁地承认是自己做出了决定。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展现出的是他对党的忠心,是他坦荡的胸襟和淡泊的姿态。 焦裕禄心里想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因为他知道党的形象,需要在为人民服务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9-01

  • 2019-09-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09-28

  • 2021-08-25

  • 2019-09-28

  • 2019-10-28

  • 2021-08-24

  • 2023-04-10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1-08-3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0-28

  • 2019-11-02

  • 2019-10-28

  • 2019-11-02

  • 2022-03-02

  • 2021-08-23

  • 2019-09-25

  • 2021-08-31

  • 2022-09-13

  • 2019-10-28

  • 2021-08-20

  • 2022-03-11

  • 2019-10-28

  • 2022-04-22

  • 2022-05-05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09-20

  • 2022-04-23

  • 2019-11-06

控制观看心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控制观看心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控制观看心得、2024控制观看心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