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丹尼尔心理学读后感 > 地图 > 丹尼尔心理学读后感

丹尼尔心理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好书,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来支撑这些心理学观点,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从个体的学习,到班级的管理,无所不包。这便是全书的大致内容。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不仅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这本书介绍的一些学生心理知识,如:习德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当自己面对课堂情景和学生表现时,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制造好的舆论导向,把学生引导到好的一面,把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

比如书中举例:面对上课时,有学生在剪指甲,究竟应该怎样?“要不要和学生起冲突?”“有没有能力压制这个学生的态度?”“要在教室处理还是到办公室里处理?”“要自己来还是请学务处帮忙?”

有些学生感觉比我们教师还拽,理直气壮的,和我们叫喧,实在没办法处理他的违规犯记现象。和家长联系,要么找不到,要么说不上两句就挂断了。家长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硬是不改,又能怎办?

“完全没有办法可想”和“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两种见解,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我们应该想着,只要我们慢慢的探索,总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针对学生各种突发状况,很好的解决问题。那我们的日子迟早会变得“好过”。

心理学说: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行为想成是典型的行为,认为自己既然这么做了,别人也应该都会这么做才对,这种把自己的行为夸大为所有人的普遍性行为的现象,称为“虚假的一致”。

以之前那位学生来说,如果本身他不喜欢老师,就会以为其他学生也不喜欢,因此想“替天行道”,才想为全班同学出一口气。

这种现象其实常常发生。

书上建议我们教师面对班级时,应该利用一些表决、投票、阐述意见等动作,来让同学们知道他的想法可能不是多数人的想法,而且班上的民意其实是在老师身上,而不是在某个学生身上。这样可以让那些同学的气焰消减不少,也替老师省掉许多的麻烦。

看来,对于消极的“虚假的一致”,要坚决抵制。多多沟通,就不会犯庄子和惠施的故事了。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紧紧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读心理学书籍有感


捧着心理咨询师考试用书看,越来越有兴趣。以前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侧重于测试自己是属于何种类型以及判断的对错和补救措施等,片鳞只甲的了解。今想考心理咨询师,先暂且不花大钱交培训费,认真去看看书参透一番,再做打算。呵呵,表扬自己,这时间的学习状态真棒,坐在瑜伽垫上,挺胸收腹,蛮深沉的。

摘录了书本中的2个观点,

1、 阿希的从众研究:情境很模糊时,人们进行客观判断的把握性下降,容易选择从众。另方面,如果在群体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试者,从众的比例会明显降低。说明,如果个体的判断受到支持,哪怕是少数人的支持,他也会更好地抗拒群体的压力。

2、 关于青春期的理论观点:“有的社会允许小孩看到成人的性活动,目睹婴儿出生,接近临终者,从事重要的工作表现出自信的甚至具有支配性的行为,做性别游戏,以及确切地知道成人做些什么事情,在这种社会里,青春期就相对没有什么区别。在有些类似我们自己的社会里,人们认为儿童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对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避开成人的生活免除他们许多责任,从童年期到成人期的转变并不是连续的,结果就显得紧张得多。” 班杜拉写到“如果一个社会把十几岁的少年称为青少年,并且期望他们在行动表现中具有反抗精神、变化莫测、草率从事及行动粗野,如果这种形象由宣传工具反复强化,那么,这种文化对青少年的期望会迫使他们变成反抗的角色。这样,一种错误的期望就可能起着唆使和保持某些角色行为的作用,反过来,又加强了原来那种错误的信念。”

我绝对是一个从众的人,我的判断力弱,容易跟随着自己轻信的人。老公经常说,你傻乎乎一个,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幸好我遇人淑,没有吃大亏。

畅每天晚上要爸妈吻他,拥抱,心贴心的。由原来的强制我们去做,变成我自觉自愿去kiss他。这种美好确实难以形容,以至于老妈正在忧虑,这个黄金时代什么时候结束,接下来又会是什么情景呢?青春期就要到来,听到初中生吸烟、打架斗殴,贪婪的文化无孔不入.....

可能女孩子的母亲更烦恼,“性”,古话说,女的得一陀,男的涮涮脚。

如果你看过人性的弱点你就知道,这书是教你怎么和人相处的.该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 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更好的在生活中变得快乐当你通过本书解决好这一问题之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人际心理学就使你怎么和人更加好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而更重要的是心理的交流.使你在交流上处于不败之地.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包括人际知觉、人际情感、人际行为三个支系统。本书根据人际关系的内在结构,从心理学的视角,以具体、细腻、灵动、隽永的笔触,详尽地阐析了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魅力、人际冲突、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等原理与技能,融学理性、应用性、文化性和文学性于一体,不乏哲理与文采,耐人寻味。本书作为高校辅修课教材,供各高校选用,亦适合社会各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子、管理人员、社会活动人士及教育工作者阅读、借鉴,为人生快乐、事业成功、组织发展、社会和谐扬起一面风帆!

《妙趣横生的性格心理学》读后感800字


人不读书,不知道自己的浅薄,人越读书,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最近接受了罗大人的教育,渐渐恢复了看书的兴趣。下面谈谈我读了《妙趣横生的性格心理学》的感想。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是因为这些道理听了也只是听了,并不觉得这些道理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仿佛那始终是别人的故事,听听罢了,所以怎么可能过得好这一生。

以前常听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也是完全不当一回事的,也没有任何感觉,现在读了这书却越发觉得有道理,并且我应该有所行动。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先天遗传,另一个是后天环境影响,另外的就是受教育水平,人生遭遇等等。大体上一个人的DNA,还有他的成长环境,已经能很大程度去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一个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只需在潜意识里提醒自己,在行动上鞭策自己,经年累月地坚持,依然是可以改变自己性格的。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她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职业、婚姻、待人接物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想修炼好自己的性格,只需做到三步:①加强自我修养 ②开放自己的性格 ③提升性格的硬度。其中开放自己的性格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一个人只有很开放地跟别人去沟通交流,才能在职场上快速开展工作,才能在恋爱中快速地洞察对方,才能在朋友中获得真诚的友谊。

在工作中,适职=性格*能力,而且性格比能力更重要。曾经有个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成就15%取决于他的技术和知识,余下的85%都来源于人格和领导能力。而人格和领导能力,其实就是一个人性格的外化表现阿。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性格固执的人,在面对他人的挖苦时,心态就会受到巨大的刺激,难以平复;一个性格乐观的人,即使面对巨大的挫折,也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走下去,这让我想起平时很多的焦虑,其实都是无意义的焦虑,忧虑过去的事情并没有什么用因为他们已经过去,忧虑未来的事情更加没有什么用因为忧虑的大多不会发生,人应当乐观地活在当下,因为人永远活的也只是当下,既然如此,我们何妨不好好运用当下,给喜欢的人一个热烈的拥抱,给朋友送去偶尔的关怀,对未来多一份憧憬和期待,对当下多一份坚持和释怀。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000字


数学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上,数学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水平。

首先,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数学教育心理学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具有一般意义的原则、过程和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例如,概念教学一般包括如下环节:概念的背景、具体例证的属性分析、下定义、概念的辨析、概念的简单应用和概念的精致,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环节来安排教学活动,并设计适当的材料来实现每一个环节。

思考: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只有学生把概念真正的弄懂、理解清楚,才能为以后的学习铺好路。但现实的教学情形是:教师快速、简单的引出概念,学生大声齐读几遍。老师开始说几点注意事项,考试会出现哪些辨析题目(多为选择题)。然后大家开始兴致勃勃的“刷题”。学生觉得概念课内容简单,可以当堂搞定。但是在课堂表面之下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学生真的理解了概念了吗?这个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人为编造出来的?还是应某种需要才产生的呢?我想学生很多都没有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当然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比较轻视这些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其次,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数学学习。利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析学生学习表现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当学生解题中出现重复性错误时教师该怎么办?许多教师的做法是反复强调“要记住……”,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平时教学我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早有疑惑,但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与理论指导,看了这本书还是有很多收获的O(∩_∩)O)研究表明,出现重复性错误的原因,首先是概念学习存在缺陷。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学生往往在没有分析清楚题意的时候就开始动手做。更有甚者,那眼睛扫到几个数据就开始计算了。比如,“A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在第二象限”,很多同学看到的是“A点在第二象限”。发现问题后,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提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如“问题中涉及哪些概念?”“这个条件的意思是什么?”“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看到这个结论你能想到哪些和它相关的知识点或者概念吗?”

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反复讲的问题学生反复出错,刚刚讲过的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说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就题讲题,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时,往往只是给学生呈现出自己的解题步骤(根据中点坐标)。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原理是什么?其实归根溯源是因为平行四边形本身的基本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一个简单的性质引发的动点问题,但如果我们只是单单讲动点问题,学生会觉得动点问题太难了,一部分学生就不会去认真听讲,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的原理,只能靠死记硬背老师给出的步骤。题目稍有变化,便应付不来。所以平时教学还是要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这个题目是怎么样由一个基础性质一步步“生长”成一个动点问题的。希望可以做到不给学生讲过多的“套路”,尽量“走心”的数学教学。

再次,给教师提供研究学生情况的方法。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数学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法了解具体原因,为教师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例如,许多初中学生在代数运算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可以从学生作业和各种测验的结果找到原因。这种困难。这种困难,可能与智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可能与算理的理解不到位相关,也可能与数字的运算技巧较差相关,还可能与不良的运算习惯有关。教师如果掌握了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就能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追根溯源,并能对症下药,促进学生有效地改进学习。

思考:提到运算能力,我最近深有感触。这次的初三一模试题的23题的第三问,我班上的很多学生都在运算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抛物线中的相似问题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过,也都有练过多次。这种问题在平时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容易的,找到定角(或是相等角)之后,根据两种相似情况计算即可。由于思路很清晰,平时我们做的题目数据都是非常简单的,所以使我忽略的计算能力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出现入手容易但深入难”的情况,一部分学生是做不出答案,一部分学生是算出横坐标但计算不出纵坐标,还有部分学生不敢相信自己算出的答案,以为是自己计算的错误就强行把改成。考试过后,我也在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问题。首先,是我平时教学时更注重了方法的训练,没有过多的去关注计算能力的训练。其次,平时训练我很少给他们做限时训练,所以平时他们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做的情况是与考试时有比较大的区别的。考试时,时间有限,加之学生有紧张心理,所以做的效果不好。最后,我感觉到学生不是很灵活,不能很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那些算出横坐标的学生,由于是把横坐标带入抛物线解析式中计算纵坐标,所以基本上没有算出纵坐标(这样就前功尽弃了)。如果学生能够借助图形的几何性质,或者是运作整体法看算式,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了。还有就是方法掌握的太少了,学生基本上是设点的坐标(点在抛物线上),所以很难直接计算出最后的答案(如果不仔细观察图形的性质的话)。但如果换种方法,可以设三角形的边长为m,然后用m来表示点的坐标,再把坐标带入抛物线解析式中,就可以很快求解。关键是这种方法表示坐标,坐标是关于m的一次式,这样纵坐标就不难算出了。总之,还是平时的教学有很多问题,才导致本题的得分率不是很理想。所以要感谢出题人(林主任),如果不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做一些思考。虽然思考的不够深入,但我觉得我也得到了一些东西,值得了。接下来就是要在教学中做一些改进措施来弥补啦。

刚才提到了计算能力,其实计算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素质(数学素养)。《数学教育心理学》提到:计算包括根据法则进行的精确计算、心算和估算。按照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技能,形成按程序进行操作的技能,培养按规则办事的素养和习惯。这样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就像林主任之前在qq空间和微信公众号都提到的“克”的问题。国人现在就是比较缺乏“契约精神”才导致了只遵守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不遵守对自己不利的规则。这样的遵守“规则”,有点唯利是图的意思。再比如我们近些年来比较关注的房价问题。当房价暴涨时没有人会去找开发商闹事,但如果二期楼盘低于一期楼盘的价格,那么那些买了一期的业主必然会去闹事。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但如果单纯按照合同办事的话,开发商只要是按照合同价格卖给你的房子,就是正常履行了合同。二期楼盘的价格涨与跌和一期楼盘业主没有关系,也不存在开发商违约这样的说法,但国人就是这样,对自己有利的(二期涨价,一期业主觉得自己赚钱了)就接受,不利的就去闹事。我觉得这这是缺少“契约精神”的体现。记得看过一本书,里面的一个历史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不平等条约我们要不要遵守?这其实都是看你有没有真正的“契约精神”。我想只有我们大家都能按照规则办事,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公平。多一分规则,少一分人情!

再说回计算,心算和估算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问题情境、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对数据特点的准确理解、对算法的合理选择、对结果合理性的正确判断等能力。估算是对面临情况的一种整体把握,是通过与头脑中已有教学模型的类比而实现的,是对事物本质的直觉判断,因而是一种定性思维形式,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变通性。估算反映了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的判断和选择嫩合理,形成这种素质的基础是精确计算。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断的计算结果进行估计,以使学生形成适合于估计的直觉,进而培养对事物发展前景和结果的判断能力。在处理问题时,人们可以凭借这种直觉,采取什么方法、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的结果做出判断。实际上,现实世界中,精确是相对的,模糊是绝对的。

再来谈一下几何直观能力,几何体是舍弃了物体的物质属性而仅从它的空间形式的观点加以考虑的数学对象;几何图形是更一般的概念,其中甚至舍弃了空间的延伸。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是二维的,直线是一维的,点是没有维的。点是关于线的顶端,读书笔记m.i1766.com摘抄,关于精确到极限位置的抽象概念,点已不能再划分为几部分。这样,几何以“纯粹形式”的抽象物的空间形式和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于“纯粹形式”,我们无法通过做实验来得出结论,只有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些结论导出一些新结论,而且最终一定要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明来得出几何定理。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具体来说,在学习定性平面几何时,可以由SAS叠合公理和三角形内和等于180°为起点,研究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性质的基础是哪个,逐步运用这两个基本工具来论证、解答所有其他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习题。

感想:几何直观对于学生解决几何问题来说相当重要,几何直观敏感的学生,一眼就看到问题的关键点,从复杂的条件中能够理。清思路,找到几何基本图形,得到基本结论,从而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我觉得还是要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看到什么“型”相当对应的数学几何模型,进而得出基本结论。遇到问题时,一定让学生自己观察,看看学生能否自己发现基本图形,如果不能,教师要适时的引导,一定要学生自己发现。学生自己发现一次,比老师讲10次的效果都要好,所以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从数学学习过程来说,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主动建构而理解知识的精神实质、提高数学思维水平。通过班级、小组或朋友之间的数学交流,逐渐学会清晰、准确而又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善于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以达到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感想: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是“一言堂”,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而是花大量时间进行重复解题训练。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恐惧数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是刷题,就是做练习。这样,也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很难把数学学好。让学生大胆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是错了,方向是偏离的,但这也是一次锻炼他表达的一次机会。而且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所以,老师上课要多倾听,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而不是怕时间不够,自己讲个没玩没了。

寒假我是利用每天早上30分钟的时间来啃这本书的,基本都是看了两遍(但我还没有把正本书读完)。毕竟不是小说,不能走马观花的看。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就是以后写论文的一本理论依据呀,一定要好好读,使自己有点货。现在是家里一本,学校宿舍一本,有空时我就看一点儿,争取早点把它啃完,啃它两遍。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2500字


发掘人生的心流体验——《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2500字:

最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作者是Mihaly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奠基人。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做游戏的人都知道“心流理论”,这也是以前我们做游戏时的理论基础。

心流的特征全都是游戏设计的必备要素:

集中注意力:通常游戏中是那个由你操控的行走的小人儿;有一个人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个人升级、打败boss等。

投入到竞争性的环境:pVp、pVE。有即时的回馈,乐趣通常出现在挑战和行动能力恰好平衡的时刻:各种冒出的数字、NpC的回复等。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玩起游戏来忘记了吃饭。

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别人叫也不理。

我觉得所有做产品、做游戏策划的人,都需要读《心流》这本书。但这并不是一本讲产品设计方法论的书,而是讲幸福人生的方法论的书。

Mihaly提出: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作为一个经常能够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体验到心流、以及自己觉得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非常赞同Mihaly的观点。通过发掘人生的心流体验,能更容易体验到幸福的人生。总结起来有四种途径:

一、享受与自我独处的时光

人生有1/3的时间是自己度过的,需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阅读、写作都是能过帮助自己达到心流状态的活动;

二、从事能体验到心流的工作

脑力劳动者:选择一份与你自己智商相匹配的工作,要不干了十年后发现你已经穷尽了这份工作中的全部奥秘,索然无味了。

体力劳动者:并不只有脑力劳动才能体验到心流,刻意练习的体力劳动也能达到心流的状态。

三、培养能体验到心流的爱好

钓鱼、游泳、滑雪、爬山、书法等运动都能体验到心流

打游戏、打麻将、打牌是大多数人体验到心流的途径,并不是坏事,不沉迷而荒废正事就好

四、建设高质量的社交关系

和家庭的关系:设置家庭可以参与的心流活动,比如全家一起钓鱼、爬山;帮助孩子探索心流体验;

和朋友的关系:交心的谈话、深入的探讨都有助于体验心流

【心流理论的实战案例】

案例1:心流理论如何帮助克服对工作的不满

实际生活中,对工作不满的三个理由通常是:

缺乏变化与挑战:原因是挑战低而技巧要求高。我能保持工作热情的秘诀之一是:做一个产品几年后就换产品,到现在我已经跨了社交、视频、游戏、移动应用分发、信息流推荐等几个互联网产品领域,因为总能学习到新东西,所以不会觉得厌烦;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难处理:原因是工作中太多低水平的撕逼和扯皮,损耗了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我首先极少跟别人撕逼,因此也就减少了工作中低水平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工作热情的损耗;更重要的是,我会贯彻“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列出自己需要提升的几个技能点,找到工作中的牛人(比自己牛即可)作为标杆,跟他们交流、学习。

压力大,没有时间思考or陪伴家人:原因是自己的技能低或者精力顾不上,应对不了工作的高挑战,因此焦虑。针对技能低的对策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应对挑战;如果短期很难提升,那么选择做自己能力胜任的工作;如果是精力实在顾不上,那么可以减少工作量,或者找能人来帮自己。

案例2:心流理论如何帮助克服跟人比较的烦恼

做社交和游戏,有一个核心词“比”。比是人类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老是跟人比较,会让自己痛苦、恐惧、愤怒、嫉妒、焦虑等等。这会让人进入到内在失序的状态,注意力转移到了错误的方向,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

内在失序是心流的反面,是需要克服的心流状态。

善于创造心流的人,并不是佛系,不比较,无烦恼。而是善于把这种比,通过注意力引导到激发自己的意图上去,然后集中注意力思考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比如,我们比竞争对手落后,那就设定一个能超越竞争对手的目标。如果竞争对手的确非常难以超越,那就换个别的能产生心流体验的目标呗。

案例3:心流理论如何帮助缓解人生的无聊

昨天豆豆看了一会动画片,爸爸就不让她看了,她立马哇哇的哭了:“不让看动画片好无聊啊”。我跟她说:“豆豆,你跟我描述下无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好嘛?”豆豆:“就是不知道干什么好”。我说:你不看动画片,还有很多玩具可以玩呀,还可以下楼去找小朋友玩呀,你怎么会无聊呢?”然后豆豆不闹着看动画片了,下楼去找小朋友玩了。

我现在教育豆豆,有运用心流理论的基本理念,并不帮她设定了目标ABC,帮她安排好todo,让她学这个,学那个。更多的是,我帮助她学会与自我相处,体会到心流,这样,在未来漫长的没有人帮助她设定目标的日子里,她会自己想办法去排解无聊。家里有很多玩具,她可以自己一个人玩乐高,拼出各种形状;也可以讲海底小纵队大战蜘蛛侠的故事;还能自己设计一个飞机,再用珍珠彩泥做出来;或者是拿着一本书,翻来覆去的看。

最近一年在做推荐产品,发现人生抉择和推荐产品本质上是一样的:满足约束的多目标序列优化问题。以人生为例:

多目标:幸福、健康、内在和谐、成就、家庭、财富、自由、情感、经济保障、创新、权力、名望等等

约束:个人天赋、家庭出身、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公司核心竞争力等

序列:小时,天,月,年,十年,漫长的一生

目标不同、约束条件不同、所处的时间阶段不同,都会让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别笑,真的,我们做产品都是在思考哲学题的。产品经理最理想的状态是产品哲学和人生哲学一致。而不是心中想着诗和远方,实际干着无节操坑钱的事儿。

有的人选择工作的理由是升职、加薪、或者权力、名望。对于我来说,选择工作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这份工作能不能让我体验到心流。

在心流之下工作是发挥人类潜能的最好方法。能通过一年时间,把一个当初我自己不屑用的产品,打磨到我自己用得停不下来,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了。作者:郭湘琰maggieguo

最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作者是Mihaly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奠基人。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做游戏的人都知道“心流理论”,这也是以前我们做游戏时的理论基础。

心流的特征全都是游戏设计的必备要素:

集中注意力:通常游戏中是那个由你操控的行走的小人儿

有一个人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个人升级、打败boss等

投入到竞争性的环境:pVp、pVE

有即时的回馈,乐趣通常出现在挑战和行动能力恰好平衡的时刻:各种冒出的数字、NpC的回复等

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玩起游戏来忘记了吃饭

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别人叫也不理

我觉得所有做产品、做游戏策划的人,都需要读《心流》这本书。但这并不是一本讲产品设计方法论的书,而是讲幸福人生的方法论的书。

Mihaly提出: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作为一个经常能够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体验到心流、以及自己觉得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非常赞同Mihaly的观点。通过发掘人生的心流体验,能更容易体验到幸福的人生。总结起来有四种途径:

一、享受与自我独处的时光

人生有1/3的时间是自己度过的,需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阅读、写作都是能过帮助自己达到心流状态的活动;

二、从事能体验到心流的工作

脑力劳动者:选择一份与你自己智商相匹配的工作,要不干了十年后发现你已经穷尽了这份工作中的全部奥秘,索然无味了。

体力劳动者:并不只有脑力劳动才能体验到心流,刻意练习的体力劳动也能达到心流的状态。

三、培养能体验到心流的爱好

钓鱼、游泳、滑雪、爬山、书法等运动都能体验到心流

打游戏、打麻将、打牌是大多数人体验到心流的途径,并不是坏事,不沉迷而荒废正事就好

四、建设高质量的社交关系

和家庭的关系:设置家庭可以参与的心流活动,比如全家一起钓鱼、爬山;帮助孩子探索心流体验;

和朋友的关系:交心的谈话、深入的探讨都有助于体验心流

【心流理论的实战案例】

案例1:心流理论如何帮助克服对工作的不满

实际生活中,对工作不满的三个理由通常是:

缺乏变化与挑战:原因是挑战低而技巧要求高。我能保持工作热情的秘诀之一是:做一个产品几年后就换产品,到现在我已经跨了社交、视频、游戏、移动应用分发、信息流推荐等几个互联网产品领域,因为总能学习到新东西,所以不会觉得厌烦;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难处理:原因是工作中太多低水平的撕逼和扯皮,损耗了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我首先极少跟别人撕逼,因此也就减少了工作中低水平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工作热情的损耗;更重要的是,我会贯彻“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列出自己需要提升的几个技能点,找到工作中的牛人(比自己牛即可)作为标杆,跟他们交流、学习。

压力大,没有时间思考or陪伴家人:原因是自己的技能低或者精力顾不上,应对不了工作的高挑战,因此焦虑。针对技能低的对策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读书笔记去应对挑战;如果短期很难提升,那么选择做自己能力胜任的工作;如果是精力实在顾不上,那么可以减少工作量,或者找能人来帮自己。

案例2:心流理论如何帮助克服跟人比较的烦恼

做社交和游戏,有一个核心词“比”。比是人类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老是跟人比较,会让自己痛苦、恐惧、愤怒、嫉妒、焦虑等等。这会让人进入到内在失序的状态,注意力转移到了错误的方向,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

内在失序是心流的反面,是需要克服的心流状态。

善于创造心流的人,并不是佛系,不比较,无烦恼。而是善于把这种比,通过注意力引导到激发自己的意图上去,然后集中注意力思考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比如,我们比竞争对手落后,那就设定一个能超越竞争对手的目标。如果竞争对手的确非常难以超越,那就换个别的能产生心流体验的目标呗。

案例3:心流理论如何帮助缓解人生的无聊

昨天豆豆看了一会动画片,爸爸就不让她看了,她立马哇哇的哭了:“不让看动画片好无聊啊”。我跟她说:“豆豆,你跟我描述下无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好嘛?”豆豆:“就是不知道干什么好”。我说:你不看动画片,还有很多玩具可以玩呀,还可以下楼去找小朋友玩呀,你怎么会无聊呢?”然后豆豆不闹着看动画片了,下楼去找小朋友玩了。

我现在教育豆豆,有运用心流理论的基本理念,并不帮她设定了目标ABC,帮她安排好todo,让她学这个,学那个。更多的是,我帮助她学会与自我相处,体会到心流,这样,在未来漫长的没有人帮助她设定目标的日子里,她会自己想办法去排解无聊。家里有很多玩具,她可以自己一个人玩乐高,拼出各种形状;也可以讲海底小纵队大战蜘蛛侠的故事;还能自己设计一个飞机,再用珍珠彩泥做出来;或者是拿着一本书,翻来覆去的看。

最近一年在做推荐产品,发现人生抉择和推荐产品本质上是一样的:满足约束的多目标序列优化问题。以人生为例:

多目标:幸福、健康、内在和谐、成就、家庭、财富、自由、情感、经济保障、创新、权力、名望等等

约束:个人天赋、家庭出身、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公司核心竞争力等

序列:小时,天,月,年,十年,漫长的一生

目标不同、约束条件不同、所处的时间阶段不同,都会让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别笑,真的,我们做产品都是在思考哲学题的。产品经理最理想的状态是产品哲学和人生哲学一致。而不是心中想着诗和远方,实际干着无节操坑钱的事儿。

有的人选择工作的理由是升职、加薪、或者权力、名望。对于我来说,选择工作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这份工作能不能让我体验到心流。

在心流之下工作是发挥人类潜能的最好方法。能通过一年时间,把一个当初我自己不屑用的产品,打磨到我自己用得停不下来,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的事情了。作者:郭湘琰maggieguo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丹尼尔心理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