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879 篇)
- 1、 读《教科书里没有的常识》读后感300字
你们知道吗?树懒是世界上最缓慢的。
它们一般生活在中南美热带雨林的树上。利用手指甲抓住树枝倒挂在树上,在树之间移动但移动的速度只有900米。 树懒会为了洗澡而下地一次,从树上下到地面也通常也需要一个小时。 下到地面的时候它们的速度比在树上还要慢,因为它们的爪子太长太锋利了。 都这么慢了但还是很懒,因为它每一天都要睡惊人的18个小时!!
你们知道吗?
足球最大最快速度是150千米小时比在高速上行使的汽车更快。这是1997年巴西选手罗伯特卡洛斯踢出的速度;棒球比足球快。棒球能超过160千米小时,虽然听说有170千米小时的但是没有公认;高尔夫球最快速度约270千米小时。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中可以学到书里没有的知识,我爱科学。
- 2、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范文一
前一段日子,我读了《走进书里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我知道了:我们要多阅读课外书籍,不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上。
一些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只是虽多但流于肤浅,反映随敏捷却未经思考,我深表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我的表弟。一次,他到我加来玩,他一道我加就坐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我觉得无聊,就对表弟说:刘志,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答得出不?好啊!弟弟拍手叫好。那我问你:含羞草有毒吗?当然没有啦!弟弟刚说完,我边答:错,含羞草有毒,你答错了。
弟弟看起来聪明伶俐,可是遇问题一向不经大脑思考,一天到晚就看电视。
电视虽然可以让人们开阔视野,但不能沉迷与电视。
我们要多读有依依的书籍。
走进书里去读后感范文二
在语文考试中,我读过《走进书房里去》这篇短文后,心潮起伏,为作者提出的两种接受知识的方式而思索。
《走进书房里去》主要写的是现代孩子一个主要问题:爱看电视和漫画书,而不爱看小说。到底是轻松愉快接受知识的前者好呢,还是辛苦、枯燥接受知识的后者好?作者就此展开议论,最后总结:既需要适当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视、漫画,更需要多看小说。
短文中把阅读比作细嚼慢咽的宴席,把荧光屏前的观赏比喻成快餐、可口的零食。在我的印象中,细嚼慢咽的宴席虽不及快餐,零食可口,但营养却比快餐,零食多得多。由此可见,从小说阅读所得到的知识比从短暂的卡通片上得到的要多得多。阅读才是得到知识的主要方法。而看电视,看漫画得到的知识毕竟是片面性的,长期以此类方式去吸收知识是不可取的。我的认为和作者的认为一样:多阅读,少看电视。但枯燥的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是辛苦的,便可将一些卡通片、漫画书当做调和剂。
我以前也是不喜欢看小说的,很喜欢看卡通片。而有一次,我尝试着读了一本浓缩版的《西游记》,发现阅读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枯燥,作者描述的生动文字也不亚于卡通片画面的生动。而再去看卡通片《西游记》时,就发现其中有过多的删节,从中得到的收获远没有阅读小说的多。看来还是应该多阅读啊!
走进书房里去,去静下心品读,你就会发现这一排排的字蕴藏的知识比电视短片要多得多。多阅读,少看电视才是最好的选择。
- 3、 读《走进书里去》有感
前一段日子,我读了《走进书里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我知道了:我们要多阅读课外书籍,不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上。
“一些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只是虽多但流于肤浅,反映随敏捷却未经思考,”我深表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我的表弟。一次,他到我加来玩,他一道我加就坐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我觉得无聊,就对表弟说:“刘志,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答得出不?”“好啊!”弟弟拍手叫好。“那我问你:含羞草有毒吗?”“当然没有啦!”弟弟刚说完,我边答:“错,含羞草有毒,你答错了。”
弟弟看起来聪明伶俐,可是遇问题一向不经大脑思考,一天到晚就看电视。
电视虽然可以让人们开阔视野,但不能沉迷与电视。
我们要多读有依依的书籍。
- 4、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一)
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佩恩(thomas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曾经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钟南山院士又在两会上放炮,抨击领导不在讲真话,领导一来颂功德的会议作风,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潜规则,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人人都要按着这个规则来进行,否则就只有离开这个圈子,而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就是反常识。缺乏常识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野蛮而荒谬的反常识中,
当然文学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谈:
在国耻:向百年国耻说再见这个主题下,梁文道举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确实存在国民的劣根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些中国人把某些国家的旅游景点特意以中文书写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单纯地解读为歧视中国人
- 5、 《常识》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一)
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 佩恩(thomas 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曾经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钟南山院士又在两会上放炮,抨击领导不在讲真话,领导一来颂功德的会议作风,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潜规则,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人人都要按着这个规则来进行,否则就只有离开这个圈子,而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就是反常识。缺乏常识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野蛮而荒谬的反常识中,
当然文学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谈:
在国耻:向百年国耻说再见这个主题下,梁文道举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确实存在国民的劣根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些中国人把某些国家的旅游景点特意以中文书写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单纯地解读为歧
- 6、 《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
《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珍贵的教科书》,我看完后心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发生在1947年春天战争时期,延安小学转到了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中,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用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可最困难的是没有书,他们只能抄一学一课,有了教科书,对他们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而张指导员有为了给孩子们取书而牺牲,这些教科书多么来之不易呀!
当然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上课,我们可曾想过先辈们小时候是在破旧的草屋里学习的,当我们翻开一本本教科书时,我们可曾想过过去的孩子的每一本教科书都来之不易,我们想要什么有什么,就这还不满足,可那时的孩子个个都听话、懂事、勇敢,我们和过去的孩子比起,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他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努力学习,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我们认真学习了吗?我们的美好生活是先辈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 7、 珍贵教科书读后感精选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无论读多少次作者写的作品,心里都会有很多想法。我们在写读后感时要将从书中感悟到的道理和实际结合起来。以下主题为珍贵教科书读后感,为我们特意向您推荐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珍贵教科书读后感(篇1)“真讨厌,花了那么长时间背下来的故事居然不算!”我生气地走出政教处办公室。“朱老师真粗心,连内容都看错了。”我这么生气这也难怪,在一周之前朱老师让我们讲童话故事,可是四至六年级应该讲英雄故事。这可急坏了我,三天,还有三天就开始比赛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哪去找一篇英雄故事背下来,并流利地讲出来呢?就是这个原因让我重新拾起了,被我遗忘的课文——《珍贵的教科书》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47年春天,在战争环境中“我们”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把党中央的文件用纸省下来,给“我们”印出了第一批教科书,可是因为情况紧急,印刷所准备转移,所以今天必须去把书取回来,在“我”和指导员回来的路上,指导员用生命扞卫教科书的感人事迹。
课文中还有许多令我感动的句子,当我读到“同学们听了这个消息,高兴地跳了起来”这句话时,我体会到了这批书对这些孩子们的重要。可当我读到指导员为了这批书而牺牲时,我的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读着他说的话,我仿佛听到了他对新一代少先队员的期盼!
书对以往的孩子们是多么重要,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呢?书本破了可以重买,书用完了有的甚至扔掉,我们可以读的书多得数不胜数:比如《红与黑》《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可是在战争年代,这些孩子们根本没有任何教科书,更别说这些课外书了。
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手上的每一本书,让书本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知识!
珍贵教科书读后感(篇2)四年级四班
张泽睿
我怀着无比敬佩的心情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
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椅、黑板、粉笔,小学员们仍然坚持学习。有教科书是小学员们梦寐以求的事,指导员带“我”去取书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张指导员为了保护那捆教科书而壮烈牺牲了,那捆完整无缺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一直激励“我”前进。
学过这篇课文后,让我深深感动,受益匪浅。张指导员舍身护书,英勇牺牲的情景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们敬爱的老师不正如文章中的指导员吗?为了我们的学习呕心沥血、无私
- 8、 《教育常识》读后感:教育常识与科学教学
《教育常识》读后感:教育常识与科学教学
读过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其中的部分观点与科学教学不谋而合。如何将教育常识内化为自己的学科教学,我做以下整合。
一、教育即转化。
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并且激发其探究的热情?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交集点找得准是把握教材的能力问题,而如何处理这个交集点是方法论问题。
把握好了这一点,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可以游刃有余,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二、教育不是雕刻,而唤醒
为雕刻而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灵魂只是等待教师雕刻的石头,教师拿刀按照心中早已构想好的模样,随心所欲地砍削删减,学生能做的只是被动承受,偶尔因疼痛不适而抱怨哭喊几声,也很快被教师的呵斥和刀削之声所淹没。为唤醒而教育,将学生的灵魂视为等候被唤醒的种子,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中拔出来,而是为它创造条件,所以教育应该是农业而非工业,教育要遵循人成长的规律。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课堂教学?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互相链接,形成了科学的基本框架。要掌握好这个框架,最基础的是要掌握科学概念。但学生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就形成了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来源已久,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其中有些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这就是前概念。在科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前概念对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的有很大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采取头脑中的前概念解释从而阻止科学概念的接受。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如果能了解学生原有的科学前概念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对前概念的教学我们常存在以下误区:
1、对学生的前概念熟视无睹,甚至忽略。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所讲的科学概念
- 9、 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
篇一:读《珍贵的教科书》有感
读《珍贵的教科书》有感
泰山志远双语学校 五年级三班 张智博
“那捆书完整无缺的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他就是《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伟大的指导员,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珍贵的教科书。今天,我再次读了一遍《珍贵的教科书》这篇文章。读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作者和指导员去领书, 在回来的路上,指导员被敌机炸伤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书。当我读到这的时候,不禁热泪盈眶。 在他们那个年代里,他们的学习条件极其艰苦: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本······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但是他们有着爱学习的精神。而我们现在:有漂亮的桌椅,有光滑的黑板,有五颜六色的粉笔,有崭新的书本······但我们却不好好学习。我们现在的课外书一堆又一堆,但是很多人不爱护,这里折一个角,那里折一个角,从来没有想到书是多么珍贵。
人的生命非常宝贵,因为只有一次。指导员为了一捆书,牺牲了自己,他其实并不是为了一捆书,而是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我们应该以指导员的精神为动力,好好学习,刻苦钻研,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指导教师:韩红
篇二:《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故事。
当时延安小学的孩子们读书环境很不好,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桌椅,就用小板凳当桌子;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这些困难他们都想办法解决了,但最困难的是没有教科书。后来,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终于有了教科书。在领书的途中,遇到敌机的轰炸,为了保护教科书张指导员牺牲了,而那捆书却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学了这篇课文后,想起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环境里,学习条件这么好,是多么幸福啊!有美丽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大大的磁性黑板,五颜六色的粉笔,各种各样的教科书,还有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许多课外书及学习用品。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学好、用好这些书,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
篇三:读《珍贵的教科书》有感
读《珍贵的教科书》有感安徽省宣城市 第三小学 四年级(2)班 张以哲
书,对于现在的我们已经不足为奇了。从上幼儿圆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有了一批批课本
- 10、 教育常识读后感
【篇一:教育常识读后感】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教育常识,而我缺不爱学习,并不清楚教育常识的内容,猜想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就在暑期阅读任务的要求下,我初步接触了这本书,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迫切心理,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
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七个专题。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其内容也是把高深的理论化为实践的细节,是一本高效课堂的实践手册,更多的是操作的指导,而不是空泛的理论的。
这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指导书,是我们年轻教师修练基本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用书,如果说一位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提高,找到可行的策略,或者一位教师要实现从一般转变为优秀教师的蜕变,《教育常识》最适合不过了,只要有心,我们总能从作者的视角和思想中捕捉到与自己教育教学现状和观念聚焦的部分,从而激起新的认识、思考、灵感或者发现。让我们去进一步印证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于教育理念。
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也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
读了这本书,深切感受到李教授的每一个观点都是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从深层挖掘分析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对阐述的每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试着让我们的数学课慢下来。给孩子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把说的机会让给孩子们,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久而久之孩子们树立了强大的自信心,增强了对数学课的极大的乐趣。可见,课堂需要停顿的地方很多,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停顿和等待。
对我们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更需要应用和创生,唯有如此,教育常识才会扎根于内心之中,变成自我存在的根基。
【篇二:教育常识读后感】
上学期学校给我读了这本书《教育常识》。刚拿到了这本书的时候,打开看看,我阅读了有时
-
2023-05-01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1-08
-
2023-04-22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0-09
-
2022-11-22
-
2019-09-25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2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5
-
2021-12-20
-
2023-03-14
-
2019-09-20
-
2021-10-01
-
2019-10-29
-
2021-07-24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1-12-03
-
2019-10-19
-
2023-03-11
-
2019-09-28
-
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