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 > 地图 > 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2024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
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相关栏目
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热门栏目
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推荐
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

(共 1219 篇)

  • 1、 读读《韩寒作品:杯中窥人》有感

    韩寒这个闻名全国的大作家,大家都认识吧?是的,没错,我这个刚满十四岁的少年,也是很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很简单,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文笔很犀利,让我自愧不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这样评价韩寒:这番成熟,首先表现在思想锐利上。一个少年对社会、对人世、对人生、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来,即使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感到惊羡。由此可见,韩寒的文笔是多么锐利,多么尖犀,令我佩服;今天晚上,我吃过晚饭,坐在自己的卧室的靠窗的椅子上,又读了他的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杯中窥人》。

    在《杯中窥人》这篇文章中,韩寒以极其犀利的文笔展现了一个十六岁少年眼中的世界,把人生比喻成一个纸团,遇水则被侵蚀,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犯罪行为,有以美国为例子,说明了美国的犯罪率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是过多的人过大的投入与社会之中,就如同纸团过分的融入于水中被水侵蚀了一般。

    这篇文章的立意十分清晰,所占立场及其不同于平凡人的所见所同都使我深表佩服,最起码,从韩寒的身上,我竟然隐隐约约的看见了鲁迅先生的影子,仔细一看,韩寒的文笔里面真的有着鲁迅先生的犀利文笔,你瞧吧:从一团纸和一杯水,居然可以联想到社会人性与人生道德思想价值观,真的是与众不同,鲁迅先生当年也是以笔作剑,对社会发出来反对的呐喊,对社会照成了多大的影响!可以说,鲁迅先生是和平社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再看看韩寒的思维是那么的敏捷,文笔是那么的犀锐!不正是有着鲁迅先生的文笔吗?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中感悟颇多,让我明白了人生不应过分的沉入事物,适当极可,正所谓物极必反,福祸相连。我们要做到适可而止,人生选择如泥潭,陷入了就再也拔不出来了,你若陷入进去,就别想学诗人李白一样身出淤泥而不染了,会被慢慢地吞噬掉,在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一味地盲目听从与追捧,很多事情表面是对的,但或许,它是错误的。

    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生道德观,这也正是《韩寒作品:杯中窥人》带给我的人生感悟与深刻启示。

    版权作品,未经《99》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2、 《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8篇)

    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大全

    【篇一:《杯中窥人》读后感】

    成长的烦恼一直伴随着我们,从儿童稚嫩到少年懵懂,青涩的青春年华逝去不必哀叹,因为我们的脚步不曾停歇,还要不断地走上前去,宽慰自己,也宽慰大人。

    当一口气读完韩寒的《杯中窥人》后,不禁拍案叫绝。在文中,韩寒将一个人出生到经历社会的过程,形象地比做一块布沉入杯中的过程。这一精彩的比喻,实在令人折服,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接触周围人群的过程,更像是一块溪边的石头被流水冲刷的过程。

    我认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我看周围的一切都是单纯的、表面的,眼中的世界是完美的。这一错误的理解,给我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伤害。

    那时候的我,就像一块充满棱角的石头:我爱笑、爱哭,性格外向、活泼;我愿意与一切人交往,我可以不顾身份,与大人争个面红耳赤

    那时,或许是周围的人认为童言无忌,没有过分地留意我的行为,但是后来大人们不止一次警告我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也不止一次地嘲笑我整天说个不停就像个长舌妇。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一股洪流,拼命地冲刷着石头上的棱角,拼命抹杀着我独特的个性,直到有一天

    我发现,一向好动的我,竟然能面对天花板发一个下午的呆!我才真正发觉我变了。大人们也许会说,这是长大了。可是,又是谁定下的规矩,爱说爱笑就是孩子气呢?难道沉闷就是成为大人的标志吗?

    如今的我还不能想太多的东西,因为毕竟我还只有十三岁,我正在努力保存身上仅剩的几个角。我个人也不想与大人们挑起太多的争辩,因为我怕,怕有更大的洪流向我袭来,可我却又实在是不想被磨成光溜溜的卵石,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

    【篇二:《杯中窥人》读后感】

    今天抽空读了一下韩寒17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篇成名作《杯中窥人》,有些感想不吐不快。

    一个是这篇文章本身,在文字上相当老到,行文晦涩而卖弄,是长期玩弄文字到生厌那种码字方式。在思想上,刁钻而跳跃,却又自成篇幅,是一种饱有阅历甚至有些愤世疾俗的行为风格。如果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个高中生写的,我看这个人起码从小就得饱经各种世故,又得要对文字有天生的敏感,博览群书不说,还必得博览了众多非主流书刊。这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是件极为诡异的事,因为同时读这些书和获得这些事情经历本身就是极为困难的,是十几年的岁月难以承载的。如果这篇文字确实是一个高中生所做,我只能用妖怪来形容:看不到一丝少年人的纯洁朝气,倒象看透世态炎

  • 3、 读《韩寒作品:杯中窥人》有感_优秀读后感700字

    韩寒这个闻名全国的大作家,大家都认识吧?是的,没错,我这个刚满十四岁的少年,也是很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很简单,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文笔很犀利,让我自愧不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这样评价韩寒:这番成熟,首先表现在思想锐利上。一个少年对社会、对人世、对人生、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来,即使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感到惊羡。由此可见,韩寒的文笔是多么锐利,多么尖犀,令我佩服;今天晚上,我吃过晚饭,坐在自己的卧室的靠窗的椅子上,又读了他的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杯中窥人》。

    在《杯中窥人》这篇文章中,韩寒以极其犀利的文笔展现了一个十六岁少年眼中的世界,把人生比喻成一个纸团,遇水则被侵蚀,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犯罪行为,有以美国为例子,说明了美国的犯罪率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是过多的人过大的投入与社会之中,就如同纸团过分的融入于水中被水侵蚀了一般。

    这篇文章的立意十分清晰,所占立场及其不同于平凡人的所见所同都使我深表佩服,最起码,从韩寒的身上,我竟然隐隐约约的看见了鲁迅先生的影子,仔细一看,韩寒的文笔里面真的有着鲁迅先生的犀利文笔,你瞧吧:从一团纸和一杯水,居然可以联想到社会人性与人生道德思想价值观,真的是与众不同,鲁迅先生当年也是以笔作剑,对社会发出来反对的呐喊,对社会照成了多大的影响!可以说,鲁迅先生是和平社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再看看韩寒的思维是那么的敏捷,文笔是那么的犀锐!不正是有着鲁迅先生的文笔吗?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中感悟颇多,让我明白了人生不应过分的沉入事物,适当极可,正所谓物极必反,福祸相连。我们要做到适可而止,人生选择如泥潭,陷入了就再也拔不出来了,你若陷入进去,就别想学诗人李白一样身出淤泥而不染了,会被慢慢地吞噬掉,在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一味地盲目听从与追捧,很多事情表面是对的,但或许,它是错误的。

    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生道德观,这也正是《韩寒作品:杯中窥人》带给我的人生感悟与深刻启示。

  • 4、 写作借鉴: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范本汇集(10篇)

    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观看一部影片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您也许正在观看作品,也为演员的演技所赞叹,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单一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作品观后感记录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借鉴: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范本汇集(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秋雨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1

    莫高窟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在可以想像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

  • 5、 青春韩寒读后感

    青春韩寒读后感(一)

    随着韩寒与方舟子论战的落幕,我开始关注了韩寒的博客并买了他的新书《青春》。当初,我本只想买本《小窗幽记》,但是还是买了《青春》。

    说实话,我一向都比较喜爱毕淑敏毕阿姨的书。对于韩寒的书,我也只是偶尔看一看。大家都说,他是80后的精神领袖。我不知道他是不是80后的精神领袖。但是最近我每一天睡前都要翻一会这本《青春》,此刻看了1/2。我不得不说,他的语言的确犀利,敢言敢怒。我从中也看到了愤青的影子。当然,我不是反感愤青青年。相反,我很佩服他。我是学理工科的,向来比较理性,也没怎样干过文艺的事情,只是喜爱写点东西发发牢骚。

    至于韩大哥的此类文章,我也看过一些。但是我认为人只有在满足自己的物质条件后才能有潜质愤青。记得本科时,我们班很多愤青青年,当然这也包括我。但是我们对一切的不满都只是用嘴发泄出来。或许我们大学同学从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改革等等就已经被转型了,由愤青青年变成社会青年了。虽然我还没踏入社会,还在学校读研,但是从读研期间导师、研究生、学校等等也感受到了一些社会现实。我不确定此刻的我是愤青青年还是社会青年。我有不满依旧采用牢骚方式发泄,如果有哪位网友看到了这篇博文,我就是在发牢骚了。

    倘若韩大哥是愤青青年,那我就应算是躲在实验室里埋怨外面的花花世界虽好,但是坏人那么多,但最后还是到外面花花世界的小龙女型愤青吧!正因顶多和未来的杨过说,世间怎样如此吧!

    韩寒的《青春》,虽是新书,多是旧文。无奈,依然心甘情愿的很喜爱,就当是免费读他博文的小小代价吧!

    书名为《青春》,资料实在青春不起来,难道我们的青春注定残酷?开篇即为韩寒写他朋友的,感觉如同写的是自己。苦逼的青春,活的一点都不潇洒。在被美化的青春雨季花季里,有谁在乎过自己的青春?懵懂的青春在弱智的教育中流逝,回忆起来只有残渣余孽。人如同蜗牛,生下来,就背上了重重的壳,开始壳里放着课本,之后壳里放着工作,再之后,老婆、孩子、房子都装进了壳里,真够痛苦的。

    末尾一篇,是写韩寒母校的。就算母校是一个恶毒的后妈,在镀上岁月的金光后,也会找到妈的温暖的。记得某次回初中母校,虽然是物是人非,依然情绪满怀。竟然怀念起那个收了我黄书,罚我写检查的叫刘冰的老师来,怀念起那个拿着板凳腿把手打肿的小野来,怀念起那个长得好看有小孩的英语老师来,真贱。老师打你骂你,总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为了你好。多年后,发现这个理由竟然

  • 6、 韩寒小说读后感

    韩寒小说读后感(一)

    青年作家韩寒,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我初次知道他的事迹,乃是在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的时候。此后,我又多次在网站上读到有关他的报道。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一书的名字2020,我知道得更早。

    一年多以前的一天,我到澄江县新华书店买书的时候,惊奇地看到,这本书已经摆在了书架上。但是,我并没有买下。当时我想,以他一个高中生的阅历,能够讲出什么深刻的道理来。

    由于《三重门》的名声实在太响亮,所以,我决定拜读一下这本书。最近,我将计划付之于行动,在网上阅读了该书。因为我读得仔细,所以,阅读该书花费了我许多时间。读完全书以后,我有一些读后感,于是,就挥笔记了下来。

    在这本书里面,韩寒对学校中许多不好的地方做了批评。显示出他对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力。他的批评往往能够切中要害,并且见解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韩寒的文字2020非常老道,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另外,书中引经据典的地方有很多处。作者留给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感觉。

    然而,《三重门》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而言,小说中作者想说的话,是通过人物之口讲出来的。因为小说是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和议论文直抒胸臆不同。但是,韩寒对现状的许多看法,却是采用作者自述的方式来传达给读者。无疑违背了小说的写作规律。从这一点来看,韩寒对小说,似乎还没有入门。

    不久前,我看到有人将把《三重门》一书拍成电视连续剧的报道。我于是不禁为编剧担心,该书中大段大段用作者口气讲述的故事,怎么用电视画面表现出来。

    这本书另外一个毛病,是人物形象不典型。小说看完以后,书中的人物没有一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印象。小说的主人公是林雨翔。然而,如果问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回答不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我至今归纳不出来。正是由于书中人物的性格不鲜明,所以就造成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不同的地方不能显示出来。

    第三,该书描绘的场面,如游览名胜和校园生活等,是我熟悉的,因为我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韩寒笔下的中学生的言谈举止,让我觉得很怪异,有的事件的发展,频繁出乎我的意料。我总觉得,现实生活不是韩寒写的那个样子。

    第四,韩寒笔下的爱情,写得十分怪异。作品的最后,韩寒写了一直没有向男主人公表白爱情的女主人公的爱情独白。我感到,女主人公被韩寒写得不可理喻。当然,韩寒写作《三重门》的时候,他还是一个高中生,爱情的实践经验还少,所以,写不好爱情

  • 7、 韩寒1988读后感

    【篇一:韩寒《1988》读后感】

    说真的,直截了当的说我实在是不敢恭维这篇文章。1988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过的当代文学,对于文学,我早已和这个社会脱节,能够回忆起的寥寥几本书大抵还是世界名著,鲁迅那个时代,徜徉在陶渊明的理想世界里,一边作为一个ob笑看鲁迅先生如何鞭辟入里,一整见血地针砭时事。我能想起的比1988稍早些的是古华先生的《芙蓉镇》,这大约就是我所完整读过的仅有的两本当代文学,案头上还放着一本绝版的《独唱团》,但是我一直都没有耐心看下去,所以这不算我完整读过的当代文学。

    我喜欢文学最大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感官是她的语言文字,我深信,阳光老师说过的,语言是灵魂的载体,再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语言来承载都是空洞的。我不喜欢没有美感的文章,看苏轼大江东去,读李清照戚戚惨惨切切,还能回忆起茴香豆有四种写法,等等,语言或深厚,或优美,或婉约,或直白,总之适宜的语言总能给我阅读的快感,引导我去窥探作者的思想,当然,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三国演义,描写打仗,寥寥数语,平白如画,也总能勾起我的无尽想象。然而纵观1988我隐约能感受到作者那高耸入云的思想,奈何我iq是硬伤,每次想要去推敲,总是没能过语言关。通篇文章,说白了就是我和娜娜的对白外加一些作者对于童年的夸张回忆。更让我一时难以接受的是作者每次说话都不带双引号,就像做爱不戴套一样,虽然很方便但总让伴侣心生担忧。我带着极大地耐心读完了这本书,除了一些依稀可以辨认出源自网上的段子外我再也无法发现其语言之美,甚至是这些段子我也不以为是,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这些缺乏逻辑的段子。最让我一时难以接受的要说作者那过于夸张而略显奇幻的片段了,诸如什么自己爬上了四层楼高的旗杆,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就多了个儿子,一下子娜娜就不见了。这些带有跳跃性的段子我是看不懂的,于是我自然也不能接受卡夫卡的意识流,我很难想象墙上的斑点是如何一步步进化成甲虫的,这是意识形态问题,无关乎语言文字,我曾经读过卡夫卡先生的一片写给父亲的原版信,原本以简单直白为特点的英文在卡夫卡的笔下变得生涩难懂,然而始终还是有很好的逻辑性,这让我窥探到了先生一二。

    说道思想,这也是我迷茫了很久的事情,语言作为一个载体,终究还只是个形式,然而思想却彻彻底底是属于作者的了。看过很多人说1988什么内涵深厚,云云,我真的不敢苟同。我所能认知的是一个人在向这个社会发出无尽的疑问,指出这个问题,

  • 8、 《韩寒文集》读后感

    《韩寒文集》读后感(一)

    书名为《青春》,内容实在青春不起来,难道我们的青春注定残酷?开篇即为韩寒写他朋友的,感觉如同写的是自己。苦逼的青春,活的一点都不潇洒。在被美化的青春雨季花季里,有谁在乎过自己的青春?懵懂的青春在弱智的教育中流逝,回忆起来只有残渣余孽。人如同蜗牛,生下来,就背上了重重的壳,开始壳里放着课本,后来壳里放着工作,再后来,老婆、孩子、房子都装进了壳里,真够痛苦的。

    末尾一篇,是写韩寒母校的。就算母校是一个恶毒的后妈,在镀上岁月的金光后,也会找到妈的温暖的。记得某次回初中母校,虽然是物是人非,依然情绪满怀。竟然怀念起那个收了我黄书,罚我写检查的叫刘冰的老师来,怀念起那个拿着板凳腿把手打肿的小野来,怀念起那个长得好看有小孩的英语老师来,真贱。老师打你骂你,总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为了你好。多年后,发现这个理由竟然是定律,哎!

    还有一篇,讲常识的。大意说互联网十年,该启蒙的早就开窍了,依然装疯卖傻的都是参杂利益的。反观今日微博乱象,左派右派、五毛美分争的是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还有孔庆东、吴法天、司马南、染香、凤姐等活跃分子,无外乎名利也!常识谁不知道?罔顾常识,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甘为权贵爪牙。还不是孟子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读韩寒的文章,有个不好的习惯,老想拿支笔画来画去。看到所谓的警句就画下来,以示强调。关灯合书,一觉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忘的总是比记的快。好像在那里看到过,说我们是一个健忘的名族。说的很有道理,不是故意要忘记,而是真的忘记了。就像韩寒在这本《青春》一样,里面的文章在博客上看过了,有的还保存下来了。但再看,感觉还是挺新的。

    青春,多么诱人的一个词啊!可惜,那辆校车上死去的18个小孩,再也没有了他们的青春。我怀念我的青春,那些记忆的零碎片段:远远地望着女老师晒在外面的粉红色内裤随风飘荡,却不敢走过去帮她捡起来挂在晾衣架上

    青春,有过多少懦弱,就有过多少疯狂。

    《韩寒文集》读后感(二)

    很多事情荒诞可笑,但是,其实生活就是上演着这些荒诞可笑的事,只是被放大了,才觉得好笑,然而这就是每天真实发生着的,我们看着的经历着的。

    《一座城池》很贴近生活,医疗,教育,工作,现代爱情观,看热闹等。都是我们每天都在讨论的,只是换个角度换个语气叙述,但是一样的讽刺和黑色幽默。

    其中,看热闹是最为嘲讽的。一场一盆水就能解决的火灾,居然引

  • 9、 《茶席窥美》读后感1000字

    《茶席窥美》读后感1000字范文:

    不久前才参与了一场茶事,整个茶席之美依旧回荡在脑海中,慢慢的阅读着李清和老师写的《茶席窥美》—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仿佛中那场茶事和老师书中的内容慢慢的重合,细细品哚。

    茶席的理解慢慢融合成四个方面:

    一.基本茶席,道函章法:

    茶席的元素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匀杯、茶杯、茶仓、滓方、茶荷、茶则、壶承、茶托、洁方、席布、茶花器等器皿。

    道函章法: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由器传,无形的茶道,是通过有形的茶器来表达表现的。由艺由器人道,必须是道器并重,术法相乘,有规有矩,善始善终,有布局也要有章法、对立中存在着统一。

    二.茶席美学,诗情画意:

    茶性本简,衣着素雅。腹有茶汤,气质自华。茶姿婀娜,犹如佳人。茶汤瑰丽,春意盎然。茶景如画、蕉荫竹翠。茶具雅赏、温润以则。茶烟袅袅,透窗荡尘。

    逻辑构架,形成势成。茶席的构造,讲究器承转合。根据茶席的主题和茶事活动的要求,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泡茶器和匀杯,安置在席主的身体中心线、方便泡茶的一侧,作为茶席的“起”。有了“起”式,品茶器皿的组合安排,可视为茶席的“承”。泡茶区和品茶区确定以后,切题与符合茶席比例的插花,读书笔记就是茶席的‘转’,最后,要认真审视插花组合等因素对茶席不制造成的不平衡性。体积较大、有重量感的滓方,其位置的灵活安排,就是茶席的‘合’。

    空间层次,俯仰生姿。茶席平面布置的迂回曲折,竖向的高低错落,使茶席的设计看起来饶有变化、富有味道。

    色彩格调,对比调和。在茶席的设计中,常用的色彩美学,主要包括色彩对比、明度对比、饱和度对比三种方式。对比、协调、追求情趣,是茶席色彩趋于完美动人的必要条件。

    三.常见的茶席,精彩纷呈:

    一人之席,独品得神。两人对饮,得趣言欢,珍鲜馥烈,三人得味。五人之席,严谨方正。七人之席,品杯分区。

    四.茶席禁忌,古今有之:

    茶会的举办,一般都有主题,参加茶会,衣着要素雅松弛,不要把有腥味、异味的食品饭菜与茶放在一起。席主泡茶时,在座的人员,尽量不要讲话。茶会的一点一滴,行住坐卧,体现着参与人的的态度与修养,慢慢的合上书本,眼前回顾的还是那场茶事,隐约中突然好似明白了本书的含义,茶席窥美,为何是窥美呢?原来,李清和老师要告诉我们的即是,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可以窥视茶席之美,但要真正懂得它的精华和骨髓,那不是一两天可以做到的,因为真正孕育了它的是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每个

  • 10、 在感恩中成长_《一杯牛奶》有感1000字

    在感恩中成长_《一杯牛奶》有感1000字篇一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谚语在生活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衔环结草,以恩报德的佳话更是传遍大江南北。然而,这涌泉相报与以恩报德的本质、源头,还是那一个永远撼动心灵的词汇感恩。今天,我在无意间阅读了一篇盖涵生活哲理的故事《一杯牛奶》,读后感触颇深。

    《一杯牛奶》讲的是一个生活贫寒的男孩与一位女子的故事。男孩为了攒够学费而推销产品后,又累又饿,准备向下一家讨口饭吃。为男孩开门的女子不计报酬,给了男孩一大杯热腾腾的牛奶,男孩感激万分。数年后那位女子得了一场重病,而当年那个男孩已成为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了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大恩人。在他的关照与努力下,手术成功了。当病人接到医药费通知单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一满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读后,我哽咽了就这样,很长时间,心灵真的在那一刻被撼动了,我似乎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时的女子的吃惊表情。无论她还记不记得那个男孩不,她一定记得,因为即使她把一杯牛奶看做微不足道的事,但如今霍华德凯利的感彻人心的对曾经恩人的感恩,必定引起这位女子的回忆,现在,她永远都不会忘却

    在读这篇故事之前,真的,感恩离我好远,它在我心中,只是一个虚有的名词,不过嘴中常提起罢了。但这个故事要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富有渲染力的故事。它使我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感恩是一种生存处事的哲学,是我们的心灵更加宽容;感恩是一种表达精神、歌唱生活的方式,让我们来表达我们对五彩生活的无限热爱;感恩是一种诠释,诠释一颗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的心灵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学会感恩,为自己所得到的而感恩,为他人所给予而感恩,感谢一切生灵,同时,也要感谢生活的付出。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在为我们付出着。从小,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伴随着我们,是我们沐浴着亲情之光。渐渐长大,老师的教育之恩将我们洗礼,使我们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将来,是感恩之心长存于我们心中的人又会有更多,所欲,我们要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且还要去感恩别人。就拿我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父母来讲吧,在父母下班回家后,可以为父母沏一杯使之神清气爽的茶,或是亲昵的帮他们捶捶背,这一点我们看似举手之劳,平平常常的事,都会使养育我们多年的父母十分

  • 2022-06-17

  • 2019-09-23

  • 2019-11-04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3

  • 2023-02-24

  • 2023-05-24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3-01-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1-04

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2024韩寒杯中窥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