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天上偷来火种教案 > 地图 > 天上偷来火种教案

天上偷来火种教案

发布时间:2022-12-24 来源:互联网

[参考]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2500字系列。

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类的命运决定于教育。上课之前编写教案已是老师们的基本任务,写教案时要考虑课堂中的变化性。如何写出清晰简单明了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遵循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放手自读,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适当地展开想象,入情入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浓厚兴趣。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说说故事的梗概。

2、难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关键:自读感悟,适当地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直接导入

1、教师:出示火的图片,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关于火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在我们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也有一个关于火的神话故事。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上偷来的火种》。

2、读题目,引导质疑。

(1)谁去偷?为什么去偷?

(2)怎么偷?结果怎样?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四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下列人物名字,指导学生读,并结合注释了解这些人物。普罗米修斯宙斯阿波罗赫拉克勒斯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他也充当了人类的老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他们。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完成了十二个奇迹,一生中,无论爱情、战斗,还是死亡,都是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3、这篇课文可以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小组讨论怎么分,并且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4、逐一解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5、指名将这四个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语言连起来说一说。(这其实就是让学生按照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顺序说说课文的梗概。)故事梗概: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

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但他却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饱受折磨,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屈服,并与宙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获得了自由。

三、抓住要点,合作再读

1、教师:那么,这个神话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

要求:

(1)读后谈感触: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的英雄。

(2)围绕自己所填的词,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加以说明。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自读课文。

四、集体交流,体会形象

1、指名反馈: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的英雄。(正义、善良、勇于牺牲、无私无畏、不屈不挠)

2、教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关键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把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集体交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语句。(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戴上了铁环、死死地锁、遭受、每天、啄吃、永远没有尽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所经受的痛苦;抓住许多年一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

5、教师小结: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雄!他为了人类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令人敬佩。

五、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教师:同学们,为了人类的光明,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火种。宙斯发现后,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烈日的煎熬、暴雨的抽打、鹫鹰的啄食,使他裸露的身躯变得血肉模糊,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但他没有后悔,不屈不挠。他的善良、勇敢、无私怎能不让我们敬佩,他为人类造福的坚定信念怎能不让我们折服?

2、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了人类的希望与文明而甘愿献身的英雄获救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

3、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伙伴听。(抓住梗概,不改变原意,可补充情节和细节)

3、推荐阅读: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神话故事,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读。(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古希腊神话故事》等)。

天上偷来的火种

普罗米修斯

英雄

(造福人类、正义、善良、勇敢、无畏、不屈不挠)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忍受痛苦的坚强意志,学习他的聪明、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学讲这个故事,了解人类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2、体会和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正直、善良和勇敢。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故事内容耐人寻味,适合学生的探知和欣赏视角。教学时,主要进行兴趣阅读。

教学过程:

1、设嶷导课。

你知道人类是怎么得到火种的吗?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2、读通课文。

(1)结合阅读提示阅读课文,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味,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口吻读课文,同桌互读互译。

(2)在读通的基础上小组内先说说读后应向普罗米修斯学习什么精神,从课文那些段落能够看出来,在全班交流。

3、学讲故事。

在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记忆加深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讲故事。要防止学生是背课文而不是讲故事,告诉学生讲故事不是按课文的原话来说,而是可以合理的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谈举止,加上自己的体会、感受,要注意和听故事的人在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讲故事小组,先小组练说、互评,再有小组推荐代表以竞赛的形式到讲台上讲,最后评选出全班的故事大王。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续讲故事: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之后,宙斯会善罢甘休吗?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讲述一个自己创作的故事

5检查生字。

6推荐作业。

请同学们讲关于火种的其他来历在图书馆或网上进行查阅,然后在全班交流。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篇3)

一、教材选择

《天上偷来的火种》是新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取材于希腊神话,讲述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不顾宙斯的阻挠,从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海格立斯搭救,获得了自由。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教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文本内容精彩有趣,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根基,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而我们的学生在平时阅读中较少接触此类读物,对于希腊神话故事,学生大多只是略知一二。《天上偷来的火种》是一个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精彩故事,文本语言浅显易懂,却蕴涵着无穷的精神内涵,它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拓展学生阅读范围,引领学生感受精神实质

希腊神话经历了时代变迁和历史风云,她几乎成为希腊乃至欧洲一切文学和艺术活动的基本素材。我们有必要带领学生走近希腊神话,引导学生认识:神是没有的,然而反映历史、反映文化,反映人类精神风貌的神话故事却是美好的、永恒的。

3、教材注重人物语言刻画,尝试拓展学生语言训练

《天上偷来的火种》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的描写反映人物仁爱善良、智慧机敏、顽强奉献的精神。丰富的人物语言不同的表达形式也可作为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在操练中提高表达能力,感悟人物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把握魂魄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天上偷来的火种》讲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甘愿忍受酷刑的故事。作为神话故事,它有记录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的美好意愿,也有人类在自身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的时期所创造出的文化的局限性。如何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这个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形象,并把这种形象典型化,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神,他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酷刑。其实这种为了正义与真理而甘愿奉献一切的英雄形象是我们人类才特有的精神美德。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这一类人物的精神诠释。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在对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的同时感悟到人类才是这种精神的真正代言,那无疑能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能力领向更高的境界。

2、理清脉络

课文以火种为线索,按无火盗火受罚获救的脉络展开,情节性很强。文中分两处提到人类无火到有火的不同生活状态,提出有了火,人类进步多了。这交代了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播撒人间的原因,也表现了普罗米修斯正直、仁爱的精神品质。普罗米修斯盗火与受罚是故事的两个关键情节,分别反映了普罗米修斯机智、顽强的精神。

3、剖析重、难点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

(1)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形象。

(2)在感悟普罗米修斯精神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真理、文明前赴后继的正义之士的精神归结。

4、分析语言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畅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天上偷来的火种》的文字比较通俗,在文本中比较有表现力的是这样几处,思考在这些地方可否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点:

(1)人类没有火和有火的两节。没有火没有火、用火用火用火还用火,是否可以通过朗读、引读感悟火对于推进人类文明的作用。

(2)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两处对话,反映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这两组对话第一组是没有普罗米修斯的直接语言的,是否可以在这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人物语言,既创设语言环境训练学生转述直述的表达能力,又感悟人物的仁爱、正直的精神品质。除此之外,这两组对话用了描写人物语言的三种不同表达形式,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刻画人物精神时的作用。

(3)文章12、13节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不畏残暴、勇于献身的精神,12节分三层告诉读者酷刑有多可怕,13节则是刻画人物顽强忍受的过程。此处的朗读设计应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预习时能读通课文、了解文本大致内容,也会做一些拓展阅读及查找一些相关资料。

2、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语文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相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

3、基于两年多的训练,我班学生的整体朗读能力比较强,个别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力好。

四、教学目标

1、能读清神话故事中的外国人名、地名: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高加索山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暴跳如雷、挽弓搭箭、惩罚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精神。

3、在感悟普罗米修斯精神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真理、文明前赴后继的正义之士的精神归结。

五、设计教案课堂教学反思感受

有了对教材的全面分析,吃准、吃透文本内容,我才开始着手设计教案,短短三十五分钟的课,要找准训练点,选择有效的手段引领学生阅读体验。体会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成为整堂课的抓手,把训练的手段围绕这点进行设计,就能达到去繁就简的目的。现在,我就着教案和媒体,谈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的设计、学生反馈以及我的反思感受。

一、整体感知

(一)谈话引入

在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组表演,希腊神话中的神由演员扮演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场景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根基,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初识几位神。

(二)把握主要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故事中的几位神的姓名,划一划。

2、读好这些神的名字。

3、能否试着把这些神的名字连起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4、出示主要内容读一读: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不顾宙斯的阻挠,从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海格立斯搭救,获得了自由。

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天上偷来的火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初步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基于阅读拓展的基础,学生基本讲清几位神之间的关系。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就做到明确、完整、简洁。由于刚刚开始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有一个训练过程的。

二、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1、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忍受了几个世纪的酷刑,那他为什么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呢?从文章中找一找相关的内容。

2、读文章第二节

神话是人类在自己还比较幼稚的时候创造的一种文化,但它却在有些内容上与科学考证不谋而合。确实,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段无火的日子。它有多长,至今科学界仍有争议。但那一定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岁月,或许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再读,注意读好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3、而自从有了火,读第八节

是啊,有了火,人类的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引读

故恩格斯说:火把人和动物界分开,火是人类历史之开端。

4、正因为火能带给人类希望与光明,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正义的化身,而他正义的形象就是通过语言与行为的描写来展现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交锋的两组对话。

同桌互读,注意一点,在第一组对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语言是被转述了,请你依据前面读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补上直接语言。

请一组去掉提示语,直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态度。也要注意读出提示语仍在的感觉。

5、读了这两段对话,从他们的语言中,你感觉普罗米修斯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

人类无火到有火是文明的变革,这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朗读感受火带给人类的希望与光明是多么重要。

请学生把他去见宙斯,请求他把火赐给人类。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语言表述既训练了转述直述的能力,又通过练习体会了普罗米修斯播撒人类文明火种的仁爱、正直之心。

三、体会人物精神

1、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在人类心目中,他是一名英雄。而作为一个为人类带来希望和文明的英雄,除了善良、仁爱、坚定,他身上还具备怎样的精神?边默读5、6、12、13节边思考。

2、学习智慧

故事题目叫《天上偷来的火种》,一个偷字,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的智慧所在,读好这两节,说说你在哪些地方努力了,让听者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聪明。

普罗米修斯把火星保存在苇杆内带到了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火的人类惊异万分引读第七节。

人类自从有了火引读第八节。

3、学习勇敢、顽强

出示文章12、13节,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甘愿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可怕的刑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老师读12节的内容,学生读13节的,注意老师的手势,什么时候让学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坚韧不屈。

更没有对自己做过的事说半句懊悔的话因为他曾经对宙斯这样说过

4、终于有一天,大力神海格立斯经过高加索山,读

普罗米修斯的智慧表现在一个偷字上,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的朗读体验,表现普罗米修斯的机敏。

文章12、13节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不畏残暴、勇于献身的精神,12节分三层告诉读者酷刑有多可怕,13节则是刻画人物顽强忍受的过程。此处的朗读设计就是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而进行的:普罗米修斯被沉重的铁索锁在高加索山上,他忍受着;日晒雨淋的折磨时,他忍受着;鹫鹰的啄食下,他忍受着。多次的强化朗读,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

四、领会精神

1、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了人类的希望与文明而甘愿献身的英雄获救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

2、请用几句话写写他们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的原因。

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但他的精神却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品性。哥白尼创设了日心说,把人类从蒙昧的神学观中唤醒,开创了科学观的视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学说,而江姐等革命志士则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人类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学生通过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体悟,已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备的品质。再引申到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感悟上就比较水到渠成。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依据文章的表达顺序,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希腊神话故事的有关音像、图片资料;准备外国古典名着名篇的阅读推荐篇目、资料。

学生:制作阅读外国古典名着的读书卡片,准备交流。

教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火。能说出火的用处吗?

2.可以这样说,火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火赋予了人类腾飞的翅膀。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文明的象征。在我们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斯,把火从天上偷下来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上偷来的火种》。(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在3分钟内读完全文,并能说出大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点抽查、集体校正)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火是怎样来到人间的?火为人类带了什么?为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勾画、圈点、旁批,画出疑问或感兴趣的内容)

三、精读课文

1.交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穿插分段、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的训练,并注意方法的引领。)

2.交流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奉献的精神。)

3.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互动释疑。

四、研读课文

1.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依据,相机利用课文插图。)

2.火神和大力神有哪些认识和看法?(在课文中找理由)

3.课文中哪个场景或细节给你印象最深,联系全文说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把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伙伴听。(抓住梗概,不改变原意,可补充情节和细节)

2.阅读几篇神话故事,制作读书卡片,与同学交换阅读卡片。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篇5)

一、教材简析

是西师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希腊神话故事。主人公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各种生存的技术和方法。他向众神之王宙斯及其对人类的统治霸权发起挑战。本文就是写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可以分成5部分来理解。

1.地面上没有火,人类吃生东西,没有火来照明,生活非常困苦。这是事情的起因。

2.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那里偷来火种,带回了地面。3.普罗米修斯教会人类使用火。

4.宙斯严厉地惩罚、折磨普罗米修斯。

5.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这是事情的结果。课文重点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所受的残酷惩罚。宙斯让火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让他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宙斯又派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让他的肝脏日食夜长,痛苦没有尽头。普罗米修斯被折磨了许多年,依然没有屈服,直到被大力神所救。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对希腊神话故事有所了解,知道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神,是英雄的化身,具有为人类谋利益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进一步学习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练习讲述故事;三是激发学生阅读中外神话故事的兴趣。

二、教材把握

1、把握魂魄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天上偷来的火种》讲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甘愿忍受酷刑的故事。作为神话故事,它有记录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的美好意愿,也有人类在自身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的时期所创造出的文化的局限性。

如何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这个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形象,并把这种形象典型化,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神,他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酷刑。其实这种为了正义与真理而甘愿奉献一切的英雄形象是我们人类才特有的精神美德。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这一类人物的精神诠释。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在对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的同时感悟到人类才是这种精神的真正代言,那无疑能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能力领向更高的境界。

2、理清脉络

课文以火种为线索,按无火盗火受罚获救的脉络展开,情节性很强。文中提到人类无火到有火的不同生活状态,这交代了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播撒人间的原因,也表现了普罗米修斯正直、仁爱的精神品质。普罗米修斯盗火与受罚是故事的两个关键情节,分别反映了普罗米修斯机智、顽强的精神。在感悟普罗米修斯精神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真理、文明前赴后继的正义之士的精神归结。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遵循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放手自读,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适当地展开想象,入情入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浓厚兴趣。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说说故事的梗概。

难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关键:自读感悟,适当地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预习时能读通课文、了解文本大致内容,也会做一些拓展阅读及查找一些相关资料。

2、通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语文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相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

四、教法、学法

本文是神话故事,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能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因此,我采用合作交流法、朗读感悟法、直观教学法、引疑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灵活变通。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合作、探究、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这节课我把质疑问难、品读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走进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直接导入

1、教师:出示火的图片,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关于火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在我们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也有一个关于火的神话故事。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上偷来的火种》。

2、读题目,引导质疑。

(1)谁去偷?为什么去偷?

(2)怎么偷?结果怎样?(火是学生所熟悉的东西,因此,直接由火引入课题。在读题后,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四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下列人物名字,指导学生读,并结合注释了解这些人物。普罗米修斯宙斯阿波罗赫拉克勒斯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他也充当了人类的老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他们。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完成了十二个奇迹,一生中,无论爱情、战斗,还是死亡,都是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3、这篇课文可以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小组讨论怎么分,并且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4、逐一解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5、指名将这四个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语言连起来说一说。(这其实就是让学生按照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顺序说说课文的梗概。)故事梗概: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但他却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饱受折磨,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屈服,并与宙斯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最终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获得了自由。(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天上偷来的火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初步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基于阅读拓展的基础,学生基本讲清几位神之间的关系。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就做到明确、完整、简洁。由于刚刚开始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有一个训练过程的。)

(三)抓住要点,合作再读

1、教师:那么,这个神话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

要求:

(1)读后谈感触: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的英雄。

(2)围绕自己所填的词,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加以说明。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自读课文。

(四)集体交流,体会形象

1、指名反馈: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的英雄。(正义、善良、勇于牺牲、无私无畏、不屈不挠)

2、教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关键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把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集体交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语句。(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戴上了铁环、死死地锁、遭受、每天、啄吃、永远没有尽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所经受的痛苦;抓住许多年一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

5、教师小结: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雄!他为了人类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令人敬佩。

(五)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教师:同学们,为了人类的光明,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火种。宙斯发现后,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烈日的煎熬、暴雨的抽打、鹫鹰的啄食,使他裸露的身躯变得血肉模糊,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但他没有后悔,不屈不饶。他的善良、勇敢、无私怎能不让我们敬佩,他为人类造福的坚定信念怎能不让我们折服?

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2、课外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无火同情心

盗火勇敢机智

天上偷来的火种用火光明温暖

受罚坚强不屈

获救获得自由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篇6)

一、整体感知

(一)谈话引入

在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组表演,希腊神话中的神由演员扮演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场景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根基,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初识几位神。

(二)把握主要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故事中的几位神的姓名,划一划。

2、读好这些神的名字。

3、能否试着把这些神的名字连起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4、出示主要内容读一读: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不顾宙斯的阻挠,从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海格立斯搭救,获得了自由。

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天上偷来的火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初步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基于阅读拓展的基础,学生基本讲清几位神之间的关系。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就做到明确、完整、简洁。由于刚刚开始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有一个训练过程的。

二、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1、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忍受了几个世纪的酷刑,那他为什么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呢?从文章中找一找相关的内容。

2、读文章第二节

神话是人类在自己还比较幼稚的时候创造的一种文化,但它却在有些内容上与科学考证不谋而合。确实,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段无火的日子。它有多长,至今科学界仍有争议。但那一定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岁月,或许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再读,注意读好“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3、而自从有了火,读——第八节

是啊,有了火,人类的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引读——

故恩格斯说:“火”把人和动物界分开,“火”是人类历史之开端。

4、正因为火能带给人类希望与光明,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正义的化身,而他正义的形象就是通过语言与行为的描写来展现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交锋的两组对话。

同桌互读,注意一点,在第一组对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语言是被转述了,请你依据前面读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补上直接语言。

请一组去掉提示语,直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态度。也要注意读出提示语仍在的感觉。

5、读了这两段对话,从他们的语言中,你感觉普罗米修斯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

人类无火到有火是文明的变革,这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朗读感受火带给人类的希望与光明是多么重要。

请学生把“他去见宙斯,请求他把火赐给人类。”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语言表述既训练了“转述——直述”的能力,又通过练习体会了普罗米修斯播撒人类文明火种的仁爱、正直之心。

三、体会人物精神

1、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在人类心目中,他是一名英雄。而作为一个为人类带来希望和文明的英雄,除了善良、仁爱、坚定,他身上还具备怎样的精神?边默读5、6、12、13节边思考。

2、学习“智慧”

故事题目叫《天上偷来的火种》,一个“偷”字,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的智慧所在,读好这两节,说说你在哪些地方努力了,让听者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聪明。

普罗米修斯把火星保存在苇杆内带到了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火的人类惊异万分——引读第七节。

人类自从有了火——引读第八节。

3、学习“勇敢、顽强”

出示文章12、13节,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甘愿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可怕的刑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老师读12节的内容,学生读13节的,注意老师的手势,什么时候让学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坚韧不屈。

“更没有对自己做过的事说半句懊悔的话”因为他曾经对宙斯这样说过——

4、终于有一天,大力神海格立斯经过高加索山,读——

普罗米修斯的智慧表现在一个“偷”字上,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的朗读体验,表现普罗米修斯的.机敏。

文章12、13节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不畏残暴、勇于献身的精神,12节分三层告诉读者酷刑有多可怕,13节则是刻画人物顽强忍受的过程。此处的朗读设计就是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而进行的:普罗米修斯被沉重的铁索锁在高加索山上,他忍受着;日晒雨淋的折磨时,他忍受着;鹫鹰的啄食下,他忍受着。多次的强化朗读,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

四、领会精神

1、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了人类的希望与文明而甘愿献身的英雄获救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

2、请用几句话写写他们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的原因。

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但他的精神却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品性。哥白尼创设了“日心说”,把人类从蒙昧的神学观中唤醒,开创了科学观的视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学说,而江姐等革命志士则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人类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学生通过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体悟,已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备的品质。再引申到“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感悟上就比较水到渠成。

后记:一堂课是一次就文本的解读

一堂课是一次与学生的对话

一堂课是一次对自我的认识

我要做的是

认真——读用心——说清醒——识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篇7)

教材分析:

《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四中的一篇希腊的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解除人类在漫漫长夜中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将火种偷来带到人间,但是却受到宙斯的严厉惩罚。故事塑造了一个给人类带来幸福的英雄形象,盛情赞颂了普罗米修斯的丰功伟绩与坚强、勇敢、善良、聪明的精神。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设计时,围绕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展示学习交流活动。当学生反馈时,针对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感悟。其中重点抓住普罗米修斯所说的那段话加以品读。

另外,本课设计时,尽量以读代讲,除了读课文,还拓展阅读了一首《普罗米修斯赞歌》和一篇《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并向学生推荐了课外阅读的篇目,使课堂上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忍受痛苦的坚强意志,学习他的聪明、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体会和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正直、善良和勇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面对偷东西的人,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偷了东西,人们不仅不痛恨他,反而视他为人类的大恩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概括。

2、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三、精读感悟

1、出示阅读提示;

A、默读课文,先画出能体现出鲁罗米修斯美好品质的语句,然后和同桌互相读读自己画的句子,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B、想一想,是什么让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残酷的折磨,为人类从天上偷来火种呢?(这也是书上文前提示中的问题)

2、生自学后反馈。

预设:学生可能从聪明、善良、勇敢几方面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A、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善良的人时,引导体会在没偷来火种时,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痛苦生活。

B、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勇敢的人时,通过指名读、结合提示语再读、注意反问语气、齐读等方式指导朗读普罗米修斯所说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C、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聪明的人时,不做讲解;

D、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坚强的人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这个刑罚中最可怕的是什么?

指导看插图,结合文中的描写,想像当时的情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再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猜想:许多年来究竟是多少年呢?师补充:据神话资料记载是整整三万年。三万年来;三万年来;三万年来(引读13到15段)

痛苦是如此漫长而又残酷,但是咱们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着的是他依旧坚定的声音。出示: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投影阅读提示)看问题2,现在你们知道到底是什么让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残酷的折磨,为人类从天上偷来火种了吗?板书:为人类造福

四、识记生字。

1、看屏幕来回顾一下全文内容。先默读,再指一生读。

2、红色的词语中包含了本课中要求认的9个生字,再指一生领读一下这些词语。

五、升华主题

1、介绍奥运圣火的由来和意义。

2、指生介绍收集的各天神的资料

3、欣赏诗歌:《普罗米修斯赞歌》

六、拓展阅读

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布鲁诺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请同学们默读手中的阅读材料,边默读边画画让你感动的句子或是写写自己的感受。

指生反馈。

七、拓展作业

1、收集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了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无私奉献的人物的故事,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互相交流;

2、收集交流语文七色光四的知识窗中推荐的有关为人类造福的神话故事。

3、推荐班级同学藏书:《希腊神话》。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2500字通用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老师,通常都需要借助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点明了教学目标,即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该如何写好一篇教案吗?根据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精心整理了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及课末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积累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威武不屈 宁折不弯

师:你读得很正确。这些词的意思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

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定。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

3、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师板画)在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我们一起读谜面。

出示谜面,齐读

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齐读,思考: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交流:

(1)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标出“风向”,简略讲解)

(2)雪松有这样的本领。

5、师:那么,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的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面对巨大的风雪,其他树木都丧失了生机,可它却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出示读书要求: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用“-”划出相关语句。)

6、交流: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7、师:有人说雪松在积雪来临时,应该迎难而上,怎能向困难低头?雪松是弱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自读第三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和句子。)

8、开展辩论,突破重点:

9、指导感情朗读:(配乐:风声)

①面对着暴风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

②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

9、师:这就是雪松,面对肆虐的风雪,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这是充满力量的弯曲,让我们再次把谜底告诉大家(齐读)

10、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可以从雪松、旅行者、杂树等方面谈看法)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从这一课普通的雪松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也想到了许多,这两位旅行者也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启示。

出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2、齐读,思考填空:

3、雪松弯曲一下,不是《山谷中的谜底》。

4、由此,你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例子吗?(学生交流)

5、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四、总结延伸

1、师: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面对逆境和压力,首先要敢于和它作斗争,同时也要学会忍让,恰当的以退为进,同样可以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记住:

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男读、女读、齐声读)

2、布置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五、教后记

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后,收获与感悟真是一言难尽。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我似乎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只能说,收获太大了。

先说教材的钻研过程,课的导入既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直接切入魁北克省的南北走向的山谷中的奇异景观,顺水推出“谜”和“谜底”,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进而展开重点段落的教学,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

再说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的第三自然段。首先可以抓住谜底引发小组合作讨论:

a、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b、雪松有什么本领?“雪松有什么本领”是一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在自读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师巡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我让学生参加了辩论,在辩中感悟了雪松的特殊本领。又针对“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第三导之以行,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文章主旨)的理解,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

一、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用一个故事、一个现象谈谈你的理解;

三、用一个名言、俗语说说你的理解。这样,学生的理解、思维在一步步加深,使课堂拓展与课文内容构建联系,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先后就有学生说出:“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斤斤计较,是智者的退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名言、俗语补充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充分自由地发表了意见,说出了他们各自真实的、独特的感受与认识,这种深题浅讲的方法要比一味地灌输道理来得深刻,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片讲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旅行,发现了山古里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谜而揭示的人生哲理。不仅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初步领悟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揭示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品析推敲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巧妙结合远程丰富的资源,通过直观展示,以读促悟,扶放结合的方法,抓住谜底为切入口,直奔谜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法,采用“读——找——品——悟——论”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导入课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可知道山谷中有什么迷?(幻灯展示图片资源)

生: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就是一个谜。

师:看吧,雪松经受着风欺血压,可它依然傲骨挺立,看着它们,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它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用一首诗,有的用一个成语,有的用一句优美的句子赞美了雪松的坚强品质。

[及时温故,学以自用,同时通过直观展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深刻领悟

教学时,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长雪松?”以这个谜面直奔谜底,组织读读,找找,画出有关句子细细品析,再进行小组讨论

谜底是什么?是谁发现的?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找出谜底。

(出示课文揭示谜底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长雪松”的关键在于“东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领和顽强的生命力”接着我趁热打铁:那么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呢?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学生再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雪松特点和品质的词语,画出雪松与大雪做抗争的语句。

(出示有关句子)学生反复悟读,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我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弯曲”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读到这里,我们都被雪松什么样的精神所折服呢?(不屈不挠,能屈能伸)

是啊!雪松虽然暂时的弯曲了,但这里蕴藏着抗争的力量。

[这部分的设计依据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阅读感悟,紧扣文中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并不失时机的组织交流,让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语言领悟释放出来,达到培养学生朗读、分析、理解和感悟能力。]

(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重点品悟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交流讨论从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这种精神的?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出示越王勾践和司马迁的课件资源)说说画面的人物和主要事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书面哲理通过学生的讨论,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为每个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为每个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

(三)、总结课文加深感悟

1、指着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2、(出示远程同步联系)加深对生活中事例的理解和感受!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第1教时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

(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㈡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 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2. 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㈢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

3. 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 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那几则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2. 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㈤组织质疑: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指导:可以针对句子或段落。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让学生继续提出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帮助确定下节课的学习目标。)

㈥指导描红: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

3. 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第2教时

㈠学习第一、第二段。

1. 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2. 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

画:

板书:加拿大、魁北克。

3. 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要求:自读1、2两段,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

4. 组织交流:

⑴谜:

板书:

柏雪

扬松

女贞

西坡东坡

加拿大魁北克

⑵谜底:(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松、柏、杨、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

5.指导朗读:

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

板书:弯曲、反弹

②在巴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

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紧扣学生的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理。)

6.组织辩论:

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板书:智者,强者

㈡学习第三段

1.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遍:带提示语。

第二遍:去掉提示语。

第三遍: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2. 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⑴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

⑵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板书:上下文

联系

实际(举例子)

②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

⑶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㈢试说名言,学习第四节:

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利用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奥道理,而且,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深刻的哲理。)

㈣摘抄、积累。

作业超市(可选择):

1. 准备把文中的那些句子摘抄到你的采蜜本上?

2. 课后,把你的名言写在书本上,再署上你的大名。

3. 请搜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积累、课外阅读的开始。)

㈤板书设计:

雪小雪大

松(弯曲、反弹)

柏雪智者

杨松强者

女贞

西坡东坡

加拿大魁北克

五、教学点评: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4

《山谷中的谜底》是主题单元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以成因和道理为说明对象的说明课文。在感受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 生态度,领悟了《最大的麦穗》中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的人生哲理之后,再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 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 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 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 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 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 、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 ,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2、交流

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节,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请在你的发现旁做上记号。

二、学习第三节。(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树立雪松的抗争形象)

1、自由读

2、交流

A、雪

①山谷中西(板书:西坡雪小,东坡雪大)

②山谷中雪很大 (你来读,你再读,齐读)

③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读这个词你发现---,你发现这句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雪大,读的时候注意表现出来。

过渡: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还有什么发现,谁再说。

B、雪松

①指说 (你不仅会读书,还很会听,你看我才说了一句,你就学去了。)

(课件出示句子)

②再读读这句话,从字里行间里能发现出雪松什么?

自己先想想,想好后跟同桌说说,然后我们集体交流。

③有弹性,会弯曲,会反弹,总是苍翠挺拔。

a、演示:理解反弹 下面,老师做一个反弹的动作给大家看看!这小尺是有弹性,你们看

假如这小尺是雪权的枝丫,那这就是(对,雪给了它外力)你们看,雪越积越厚,开始向下弯曲,

这时雪便(滑落?怎么落的!)

b、雪松依旧身姿,从这句中你能发现什么?(简单的一个词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c、引读:就这样,反复你读懂了什么 (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

d、作者用上了关联词

e、反复积、弯、落、弹含义

f、顺序不能颠倒。

g、完好无损

再读,齐读。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了解了山谷中的雪和雪松,现在,让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

H、动画,配音:

过渡:当这一景象被旅行者看到时,谜底揭开了。

①、齐读

②、出示句子,说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大家注意:这句话的终于和这句里的始终

谜底终于被揭开,课文第二节说:揭开这个谜底真不容易啊!

三、学习第46节 (联系实际,感悟宝贵的人生哲理。)

过渡:谜底被揭开了,旅行者们深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高兴,其中一位说

1、指读

2、你们看,这位旅行者不仅揭开了谜底,还由此分析、推断出。(评价:这位旅行者可谓智者!)

3、另一位旅行者呢?(这启示是从前一个旅行者的话受到启发来的齐读,只是他分析的是雪松能存下来的原因。一种景象,两种分析!)

4、学习第五、六节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出示两句话)

(1)交流第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2)交流作者的启示

(3)这里弯曲还是指雪松的弯曲吗? (那指谁?)

(4)从古到今,以有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听过或注意过吗? (指名说)

(5)齐读:(这句话堪称格言,警句,让我们将它牢牢记记在心中)

(6)听写(这两句话富有哲理,我们应牢牢记记)下面,请大家拿来读书笔记本,完成一项作业: 旅行者的启示

作者的启示

我的启示

(前两句听写)

交流

四、总结

在人生的旅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意想不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勇敢面对,但老师也希望你们记住这几句话:

① 大丈夫能屈能伸

② 小不忍则乱大谋

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孩子们,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

附板书:

17 山 谷 中 的 谜 底

雪 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 发现

雪松 弯曲 反弹 启示

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生: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

生:这山谷中有一个谜

生:这山谷除了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这山谷中的谜始终没人解开

师: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节,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请在你的发现旁做上记号。

(自由读后交流 )

师: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

生:我发现山谷中坡雪小、东坡雪大(板书:西坡雪小,东坡雪大)

师:山谷中雪很大,你来读,你再读,齐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读这个词你发现---,你发现这句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雪大,读的时候注意表现出来。

师: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还有什么发现,谁再说。

生:(读写雪松的句子)

师: 再读读这句话,从字里行间里能发现出雪松什么?

自己先想想,想好后跟同桌说说,然后我们集体交流。

生: 有弹性,会弯曲,会反弹,总是苍翠挺拔。

师: 下面,老师做一个反弹的动作给大家看看!这小尺是有弹性的,你们看 假如这小尺是雪权的枝丫,那这就是(对,雪给了它外力)你们看,雪越积越厚,开始向下弯曲,

这时雪便(滑落?怎么落的!)

生:

师: 雪松依旧身姿,从这句中你能发现什么?(简单的一个词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师 : 引读---就这样,反复你读懂了什么? (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

生 : 作者用上了关联词

生:我理解了反复积、弯、落、弹含义

生:我认为几个反复顺序不能颠倒。

生 : 我理解了完好无损

生 : 再读,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了解了山谷中的雪和雪松,现在,让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

生:看录像

师:当这一景象被旅行者看到时,谜底揭开了。

生:齐读

师 :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 :

师 : 大家注意,这句话的终于和这句里的始终

师 : 谜底终于被揭开,课文第二节说:揭开这个谜底真不容易啊!

师:谜底被揭开了,旅行者们深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高兴,其中一位说

生 : 读句子

师: 你们看,这位旅行者不仅揭开了谜底,还由此分析、推断出。(评价:这位旅行者可谓智者!)

师 : 另一位旅行者呢?这启示是从前一个旅行者的话受到启发来的齐读,只是他分析的是雪松能存下来的原因。一种景象,两种分析!

师 :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出示两句话)

生: 交流对第一位旅行者的启示的理解

生: 交流对作者的启示的理解

师: 这里弯曲还是指雪松的弯曲吗? (那指谁?)

生:(谈理解)

师 : 从古到今,以有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听过或注意过吗? (指名说)

生: 齐读 (这句话堪称格言,警句,让我们将它牢牢记记在心中)

师: 这两句话富有哲理,我们应牢牢记住。下面,请大家拿来读书笔记本,完成一项作业: 旅行者的启示 作者的启示 我的启示 (前两句听写)

生:交流

师: 在人生的旅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意想不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勇敢面对,但老师也希望你们记住这几句话:

1、 大丈夫能屈能伸

2、 小不忍则乱大谋

3、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孩子们,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

学庖丁,徜徉于文本解读之途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蔡玉红

庄子笔下的庖丁,杀了三年牛,练得以无厚入有间的本事,杀起牛来游刃有余。庖丁解牛技术如此高超,是因为他好者道也,熟愔牛之肌理。一直以来,我总希冀自己在解读文本时,也能像庖丁一样懂之甚微,粲然为解。但每每面对文本,依然深感困惑。

上 一周,有幸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 活动。按照要求,本人应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校领导也予以了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专家引领的备课组。备课组成员首先对执教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 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大家在一课时上完全课是否是高效这一问题上举棋不定。此时,我们想到了请教教研室栾主任,短短几十分钟,栾主任主要剖析了三个问 题:一、何谓文本?二、何谓文本解读?三、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他认为:文本是一个意境体系,它由言语、结构与技法等有机地构 成,也由情感、思想、精神等立体地支撑起来。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教学的高效程度。倘若我们对文本总是满足于肤浅的表层解读,匆匆忙忙地走过场,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变得肤浅,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读懂、读深、读透。

何谓文本解读?指教师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文本解读的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和教学效率。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首先是教师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之思想;第三是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之感受。

栾主任的一番剖析使我受益匪浅,进而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想法,难免浅薄。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语 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 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教师进行文本的解读,不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者。

1、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更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元 化。走进课标,从本套教材的解读入手,了解苏教版教材及本册教材的特点及体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教师只有在教学前认真揣摩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 文、练习的编排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游刃有余。目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目标。的设计思路,也落 实了三个学段不同的阅读学习要求。其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教材编排的课文文质兼美,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文化 气息,虽然各年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但每个学段相互密切联系,螺旋上升。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等要求在各年段都有安排和体现,呈现了要求的梯度性。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 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之思想。与作者对 话是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中某一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这时,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 魂融合。与作者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感管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 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 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我们备课组开始备课时,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谜底和理解启示上,所以我们感觉一课时上完全文也未尝不可。但栾主任的解读 是:本节课难点的启示固然要突破,不过,语文的品词析句更不可忽视。我恍然大悟,于是修改教案,紧紧围绕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与作者的思想碰撞,和作者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我发现这样教,真如栾主任所说变得简单了。 反思以前的教学,才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肤浅的,表面的。

3、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之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当作是对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 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山 谷中的谜底》带给我们的启示,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容易曲解, 如果课前不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就很难把握这些生成。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综 观目前阅读教学现状,课堂上教师串讲、细问、面面俱到的现象屡见不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在课堂上会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 力。课标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整合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 养。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首先应深入教材,尊重文本。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通 过教学《山谷中的谜底》 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文本。⑴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紧扣题目, 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山谷中有什么?谜底是什么? 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⑵抓关键词。课文第三节中谜底的揭开与雪松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分不开,所以教学时我 让学生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从而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 ⑶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篇末两句启示既是 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三节,抓住句子理解,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感受,使难点突破水到渠成。学生也经历 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很快了解了课文的思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的整合。

我想,不管语文教学的理念如何日新月异,不管教 学的技术手段如何千变万化,进行规范、深刻、灵动的文本解读,始终都是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基本功,始终都是上好语文课最为坚实的基础。愿我们每一位语 文教师都能准确、细致、深入地解读文本。更愿所有有理想与信念的小学语文教师,学庖丁解牛之道,徜徉在文本解读之途。永远创造、永远变革、永远追求, 永远行进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求解出更绚丽的阅读教学之道。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需求

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环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的确,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而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领悟!

2、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到加拿大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明确了今天的任务,就是将跟随两位旅行者前往山谷中,一起去揭开谜底。打开书本,默读第三节。思考: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呢?用铅笔勾画出能帮助你解开谜底的语句。

2、交流讨论谜底:

(1)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B、松树特有的本领决定。(自身原因)

3、这个本领是指什么?自由朗读第3小节,找出重要的句子回答。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2)自由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哪些词语?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

(3)齐读这句话

(4)哪位同学愿意借助实物把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借助尺演示)

(5)小结:刚才的演示物换成硬木头行不行?为什么?

4、教师范读:就这样,反复地积,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积、压、落、弹)

学生齐读这句话

5、小结: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只会一个劲的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是啊,雪松一次次地承受着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着这种压力,从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了山谷中一道奇异的景观。如今,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让我们再次把谜底告诉大家。(齐读第三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山谷中的旅行者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自由朗读第三大段。

2、出示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球反弹的机会。

弯曲不是到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3、齐读这两句话。

4、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5、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出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小不忍则乱大谋。

退一步,海阔天空。

大丈夫能屈能伸。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齐读这些名言俗语。

(2)积累。

(四)总结全文

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学会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和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记住:进一步,寸步难行;退一步,海阔天空!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是作家刘燕敏撰写的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小品文。本文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即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两个旅行者在大雪纷飞中仔细观察,揭开了谜底——东坡雪大,只有雪松枝丫富有弹性,没被积雪压断;西坡雪小,各类植物都能存活下来。两位旅行者获得启示,启发人们“对于外界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篇课文是根据作者原作改编成的,原文内容为一对婚姻濒临破裂边沿的夫妻,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打算作一次浪漫之旅。他们来到这个山谷,不仅发现了谜底,而且得到启迪,感情重归于好。树的智慧,给予人智慧的启示,学会智慧地看人生、看自己……

【设计理念】

生本教育理论,同样给予我们智慧的启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就是应着力将教,最大限度转化为学,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真正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的、灵动的、深刻的、丰富的、充满魅力的活动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所关注的不应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末尾要“告诉”我们的感悟结论,更具价值的,是自主学习过程的展开及过程中的经验唤起、情感体验,阅读积累的内化运用,学生的智慧生成、心灵启迪等等。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大堂生生互动中经历“感受谜、联系生活与已有读书积累感悟雪松特点、产生自己的体验发现、读原文进行比照历练智慧”的过程,即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在老师设计的智慧话题的深入探究学习中去思索、去联系、去体验,和教材中的精神、情感、智慧进行对话,和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进行对话,和学习同伴进行思维碰撞、智慧启迪,从而丰富智慧,提升精神境界,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读题质疑解疑,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研读描写雪松的句段,联系生活与已有积累,感悟雪松的特点,引发思考,自己尝试给课文写结尾。

3、朗读原文,与本文比照,产生新的启示,读书读己,历练智慧。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解疑,了解主要内容。

1、这节课学习新的课文:揭题齐读。

2、初读课题时,你曾产生了哪些疑问?

(交流: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板书)

聆听点评:题是文的眼睛,读题时产生问题,就为读书思考开启了一扇窗户。

3、通过自学,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谜:£1;谜底:东坡雪大,很多树没有雪松的本领,渐渐丧失生机,只有雪松存活下来;而西坡雪小,少量积雪压不断树枝,所有的树都存活下来。)

师评点:读书就要这样:读中质疑,思考解疑,渐渐把握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能力,到了高年级,就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在自读思考中有整体把握,运用已有读书经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渐渐提高阅读能力。本课教学,就由读题质疑开启,在自读自悟中,既检测了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又积累了读书概括的经验方法,更培养了自能阅读的习惯。在生生互动交流中,老师不仅关注学生读书内容的感悟,也注意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品读句段,感悟雪松特点。

1、师捕捉谜底中话语:刚才在交流谜底中,大家都谈到雪松有一个反弹的特殊的本领,关于这个本领,文中有一段细致描写,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文字,细细品读。

2、出示文字:由于特殊的风向……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自由多遍朗读→指名朗读。

3、用心品读这段语言文字,你产生了哪些感悟?将你的读书思考与学习同伴分享,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并商议好小组汇报方式:是中心发言人负责还是人人汇报。

预设:

A、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弹性”表现雪松的枝条机动灵活,“弯曲”读出雪松面对压力与困境作出暂对的退让,随机应变。

B、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老挺拔的身姿……“反弹”:雪松伺机行事,以退为进。

C、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感悟到雪之大之猛烈,松树得承受多大压力!但在承受压力时又适时退让,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让自己生机勃勃。

(交流中学生随机板书)

小组大堂展示后,引导生生互动交流:或对某一句段的感悟作补充,也可由语言文字想开去:在你的知识积累中,也有像松树这样“弯曲”、“反弹”的人与事吗?师作适时点评,引导联系阅读过的名人故事,身边故事,自己亲身经历等用具体事件类比感悟。

(设计意图:生本语文课堂中的老师角色,是指引者、帮助者,提供话题、创造思维碰撞情景舞台的总设计师。根据教材特点,关注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知识经验与学习需求,本着生本理念语文教学“大阅读、大积累、大思考、大表达”的特点,与学生产生意义关联,设计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精神成长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真正将教材看作是学习的开启,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建构人格、提升精神、丰富情感、学习生活的一种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紧扣住语言文字品读,而且由文字想开去,联想到阅读所积累的“以退为进”的名人故事、身边故事、有关名言、自己的亲身经历,由此谈及自己的感悟与启示,对故事中蕴涵着的哲理,产生自己的真切感悟。学生在用心倾听、积极思辨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感悟、真正将学习成为超越教材、超越自我的过程,学生也在师生共赏中养成了良好的品读、表达习惯。)

三、书写启示,读写课文。

1、普普通通的雪松,却拥有如此可贵的品性,面对如此困境,承受着那样巨大的压力,最终却生命依旧,生机勃勃,这给我们什么启示?你能尝试着做回哲人,用几句精练的话语写一写吗?

2、投影仪展示:组织赏评。

3、引导朗读课文结语:你们用自己的感悟诠释了文中两位旅行者的启示,真是慧心慧眼啊!

(设计意图:课文的收尾表达比较直白,如若直接“读知”,对于开启学生新智意义就不大。此处环节设计,旨在对语言的品读、理解、感悟、运用于一体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在读书亲历、体验探究中历练智慧能力,在与智者交流、切磋对话、得以印证中建构积极情感与智慧。)

四、原文比照,历练智慧。

1、师:其实,课文是根据一篇文章改编成的,想读读原文吗?刚才我们读出了雪松的智慧,用心读过原文,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启示?

2、出示原文,师生共读。

3、交流新的读书收获、启示。

预设:A、松树面临困境,凭借自己反弹的性能度过生命危机。这是松树的智慧;而这对夫妻能以雪松特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危机,得到启示,从而破镜重圆。人能以自然现象得到启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是人的智慧。B、拥有发现的慧心慧眼。C、谈及自己:面临过重压力,不正向抗争,可随机适度退让,或从别的事物得到启示,以求反弹。

(最后板块,如学生还没谈及旅行者,即引导:你的感悟很真切,但是还没有跳出松树的智慧感悟框架,还能换个角度来思考吗?如果谈到,即引导:你还能从旅行者身上读出他们的生活智慧,思维很是新鲜独特,其他同学也能来谈谈吗?谈充分后引领至自己的为人处世学习,谈自己的感悟)

4、小结:很欣赏同学们的智慧。的确,我们从夫妇身上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可以退让一步,这不是弯曲也不是倒下,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与艺术;另外,我们读书、读人、读己、读世界要从多个角度,来丰富思维,提升认识,历练智慧!

(设计意图:读书,终极目标还是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学生徜徉在乐趣无穷的智慧挑战之中,这一设计又为学生思维的认识提升提供平台,学生走进了这对夫妇的心灵世界,在交流碰撞、快乐生成中启迪智慧,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生活。语文课堂,也真正成了学生语言、精神、智慧同生共构的过程。)

附板书:

17、山谷中的谜底

谜弹性、弯曲、反弹

雪松以退为进、随机应变、不屈不挠

谜底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7

近日,本人开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小学语文地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地谜底》(苏教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教材要求将朗读课文、进行字词的训练作为本课的重点,将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本课学习的难点。

针对这两个要求,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围绕重点进行突破。通过一课时的训练,使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了解了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到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可后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收集有关能证明最后一句话是正确的古今中外的事例;二是列举你从生活实际中得到启示的事例。要求作业尽可能自己独立完成,也可和家长一块完成。

第二课时,我首先从第二个旅行者的那段话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雪松是怎样作出适当的让步,才得以生存下来,而东坡的其他杂树没能生存下来又是什么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达到更好地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着句话的目的。接着,我让学生汇报第一项作业:用收集到的事例来证明着句话的正确性。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发言非常积极,所列举的事例也很有说服力。如:卧薪尝胆的故事,小男孩智斗小偷的故事,女青年深夜巧捉劫匪的故事,蚯蚓爬行时身体收缩是为了前进每位同学汇报完了之后,还能主动地分析讲解事例,使听的同学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然后,我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讨论: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试举一例说明。由于有了前面的扎实理解做铺垫,所以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发言也很积极,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阻力、挫折、打击时,应该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事例。

最后,我让学生汇报第二个作业:列举你从生活实际中得到启示的事例。几乎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成功的答案。如:从蚂蚁搬青虫,知道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从滴水穿石,知道了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我要求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写法,将自己想到的事例,得到的启示写下来。

公开课后,听课的老师们褒贬不一,争执较大。

我认为,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我们应该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

因此,在课堂上要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收集资料,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课后四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词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2、山谷中有什么谜底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看。

3、听课文录音。

二、由读课文,围绕下面要求自学:

1、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纠正字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说说始终、苍翠挺拔、摧毁等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1、魁北克山谷在哪里,那儿有个什么谜?是谁揭开了迷底?

2、你读懂这个谜底没有?两个旅行者说的话你能读懂吗?

学生读后讨论。

五、作业:

1、书写课后三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

[教材分析]

本课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20xx年4月17日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1、导语: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2、由课题质疑。

3、过渡:跟随文中的两位旅行者前往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山谷中一探究竟。

二、初读课文,读议谜面谜底: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交流:(1)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指名说。

(出示图及文字,相机板书:西坡:各种杂树东坡:只有雪)

这个谜是否奇异罕见呢?从何而知?再指名读。齐读。

(2)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指名说。(出示文字并相机板书)

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什么?指名说。齐读。

这个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观看视频)引读谜底。

三、精读感悟,了解雪松逆境生存:

1、造成这一奇异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小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画出认为重要的词句。指名回答。(出示文字并相机板书)

东坡的雪大到什么程度?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东坡的雪大吗?指名读,齐读。

2、面对着这样的大雪,为什么雪松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其他的杂树却失去了生机?再次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用笔勾画出能帮助你解答问题的语句。

指名答。(出示并相机板书)

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雪松能生存的本领到底是什么?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哪些词语?(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齐读。

3、雪松还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最让你欣赏?指名答。(出示文字)

(1)教师范读。

(2)把深有感受的地方圈下来,可以是一个短语、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

(3)交流:说说有哪些让你惊叹、佩服的地方。

(4)把这种敬佩之情读出来。齐读。

4、小结: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只会一个劲的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自由答。

再次齐读第3自然段中的谜底。

四、升华情感,揭示雪松弯曲启示:

1、文中两位旅行收获很大,尤其是第二位旅行者,他得到了一个什么启示?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

2、两位旅行者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出示)

这位旅行者的启示,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在书上这段话旁边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通过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指名交流,小结。。

3、(出示重点句: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1)请联系课文中的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你同意课文中的这种观点吗?能再联系自己阅读过的名人的故事,看见过的身边人的故事、亲身经历过的自己的故事等来说说吗?

4、齐读两则启示。

五、总结全文,领悟人生弯曲哲理:

1、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都会面对种种逆境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有时也要学会退让,学会雪松的弯曲,恰当地以退为进,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2、引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

相信同学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后,会在生活中更加坚强,更有韧性。

3、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现象之谜》。

板书:17、山谷中的谜底

西坡:各种杂树雪小特殊风向

东坡:只有雪松雪大雪松本领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4、学习班篇末点晴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了解这两个旅行者解开谜的原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一个谜语

第一课时

一、由一个谜语入手,揭示课题。

读读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抓住学生的设问,作为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读课文。

二、学生根据目标自读课文。

1、读通文章,读准字音。

2、说说这山谷中的谜面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文章讲了什么事?划出有关的语句。并提出你所不明白的问题。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谜面是什么?

3、说说课文的谜底是什么?

4、再说说这个谜是怎样被解开的?

5、根据以上内容理清文章条理,概括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清段落。

四、作业:抄写词语,有能力的同学可先做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说说两个旅行者解开这个谜*的是什么?

1、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个旅行者的特点:

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勇于探索;有恒心有毅力等品质。

2、联系课文说说他们观察到了些什么?引用文中语句来回答,要能理解出他们既观察到了风向的不同,还观察到了东坡与西坡的长的树不同现象。这儿还要让学生理解是一座山还是两座山。

3、引导体会雪松的四个反复。

4、联系课文说说他们观察后有了哪些深入的思考,(谜底与启示)抓住语句分析东西两坡不同现象的原因,说说他们还想到了什么?

5、引导学生读得到的一个启示,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以这句话为中心,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类似于进行演讲训练。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有能力的同学尝试背诵这篇课文。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惟一、摧毁、反弹、完好无损”等新词。

2.学会自主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感悟“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谈话导入,读题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愿望,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1.谈话:夸夸同学的本领。

2.揭题,读题。板书: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质疑。

板书:

二、初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培养初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正确、流利。

2.引导再默读课文,要求:思考两个问题,划出有关语句,再小组交流。

三、精读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体会雪松的精神,理解其中包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引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精读课文。

1.山谷中有什么谜

⑴指名说。

⑵出示语句:“加拿大……雪松。”师述,点词:长满、只有,惟一引人注意。

⑶自由朗读,想象情景。

⑷出示图片:假如你也来到这个山谷,看到这样的情景,你觉得怎样练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⑸出示语句:“这一奇异的景观……哪儿。”练读。

⑹小结,板书:杂树、雪松。齐读1、2节。

2.谜底在哪儿呢

⑴指名说。

⑵出示语句:“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齐读,思考:造成这一奇异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①同一山谷中,雪怎么会有大有小呢指名说。

②出示语句:“1983年的冬天……一层雪。”点击:特殊的风向、总比、大。

③从哪儿看出雪大呢指名说,点词:大雪纷飞、满天飞舞、不一会儿……一层雪。

④是啊,山谷中大雪纷飞,雪花满天飞舞,这就是雪松生长的——环境,你觉得雪松生长的环境怎样

⑤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雪松有本领

质疑:一棵普普通通的雪松,能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让我们走近它,好好地读一读。

①出示语句:“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完好无损。”齐读,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情景,读后小组交流。

②雪松有什么本领指名交流,点词:弯曲、反弹。

③想想:为什么会弯曲、反弹怎么能弯曲、反弹引导体会,点词:积、滑落、富有弹性。结果怎样点词:苍翠挺拔。

④板书:弯曲、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这个本领,即使雪很大,环境非常恶劣,雪松也能活下来。而其他树呢指名说,出示语句:“其他……丧失了生机。”那你觉得雪松的本领怎样体会适应环境生长的方法巧妙和机智。你能把这段描写读好吗练习朗读。

⑤引读后面一句,你还体会到什么自由读后指名说,点词:反复地、积、弯、落、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反复地、……、不论、始终——体会顽强有韧性。积、弯、落、弹——体会雪松承受风雪的压力,巧妙减轻压力,适应环境顽强生长。指导朗读,师范读,注意短语的节奏,变化。

⑥播放音乐:同学们,雪松虽然遭受狂风、暴雪的重压,可是它用富有弹性的枝丫,巧妙地弯曲、反弹,始终苍翠挺拔,完好无损。雪松这种机智、顽强的本领,让人情不自禁地佩服、赞叹。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参考]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为你呈上“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读中体会,感受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3、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学生提问。

二、学习2-7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2、学生交流

(1)、第4自然段

学生谈感受

(2)、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叶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引读。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指名读。你仿佛看到叶欣怎样的工作着

学生交流。齐读。

(4)、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反复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叶欣?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6)、虽然上班前她就感觉到身体疲倦不适,但还是坚持在科室里忙碌着,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劳累了一上午,连水都没喝一口,只觉得周身困乏疼痛,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学生自己谈感受。齐读。

3、师总结。

三、学习第8、9两自然段。

1、过渡: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

2、播放追悼会照片

3、出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

4、配乐齐读这两自然段。

板书: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救死扶伤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感受叶欣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1.学生尽管经历过非典时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

2.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事迹,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从而真正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则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屏显:叶欣的遗像),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她在抢救非典病人时,不幸感染上了非典病毒。

(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她的家人,医院里的领导,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以及被她从死神手中拉回来的患者及其他们的家属,还有社会上所有了解叶欣事迹的人无不关心她的病情。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播放追悼会图片)。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的告别,其实为她送行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人。追悼会现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屏幕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同学们,读读屏幕上这些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提: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长能够受到那么多人的牵挂和怀念?)

是啊,叶欣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参加叶欣的追悼会呢?花圈如海,人们都抑不住内心的悲痛,泪水如雨,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授27小节

轻声读一读课文的27自然段,相信你会有答案,在读的过程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画出来,各自读。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27自然段中哪些句子令你感动。

(1)第4小节

随着医院非典患者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接听家人的电话,让家人放心,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叶欣忙的时候她都不愿意把说上几句话的时间留给家人,确实令人感动。

师:这是你感动的地方,其他同学呢?

(2)两个小时过去了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叶欣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她顾不上休息,又(师引读)

师:还有谁来谈谈你感动的地方?

(3)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还有同学也找到这一句吗?也请你来读一读。

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叶欣怎样地工作?

(叶欣没有休息,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束运转着)

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人不是机器,人是血肉之躯,是人总要休息,人怎么能像机器工作呢?这就是一个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精神。(板书:救死扶伤)。同学们,前面还有高风险,在高风险的情况下,她还能这样去做,真是太了不起了。

谁想读读这句话?

还有谁仿佛看到叶欣在怎样的工作?

(联系梁先生)是啊,她这就是高强度,高效率地工作着。

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我们一起来读好它,边读边想象叶欣忙碌工作时的情景。

(4)面对危险和死亡让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同学们,叶欣的话不多,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读读这8个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叶欣面对的危险,不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抢救和治疗,而是面对极具传染性的非典患者,一个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这真是太危险了。

20xx年春节前后,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这是一声前所未见的瘟疫,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播放非典图片)

同学们,看了刚才这些画面。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让我来吧,意味着什么?(死亡)

对,面对危险,叶欣总是冲在最前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哪个词。(板书:身先士卒)

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引读,叶欣默默地

师:叶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一小节中,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5)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

还有谁也找到这句话,教师的感受和同学们一样,每次读到这句话,教师都会被它深深地感动。

反复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叶欣?

同学们,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她深深地知道,非典的危险性,她也知道一个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像她这样冲在最前面,后果她是最清楚的,但是她为什么还是这样做呢?

这里有个词语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啊!

同学们,面对死亡,有谁能做到无怨无悔,你们能吗?为了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中国人,同学们,这种精神就叫做舍己为人。(板书:舍己为人)

舍己为人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谁来读好这句话。

师小结:

面对危险和死亡,作为护士长的叶欣,处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生和死的面前,为了病人,为了同事,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也心甘情愿。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一小节。

(6)虽然上班前床上休息

带病坚持工作,依然兢兢业业,直到支持不住为止,确实令人感动,能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各自在下面练练看。

1.以人为本,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同时,每个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又不尽相同。所以,以上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预设过程,而是一个随机的生成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彰显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厚功底。课文2~7小节中,能够令读者感动的句子很多,而最能够体现叶欣救死扶伤、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地方只有三处。因此,教师将全文的教学,浓缩成三句话的教学,其余的地方一笔带过,很好地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而这三处的教学,教师除了通过三个富有启发性问题引导理解,同时,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及时大量的信息补充也为学生的学习、品悟提供了帮助。

3.注重语言的深化和外化,突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点。阅读是一种生活的还原。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和自主探究的共同努力下,把语言文字活化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生活,活的感受。有着生活经验参与的阅读,能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上教学过程,尤其是(三)(四)(五)三句话的教学,多处出现教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想象和主动体验,深化了语言,即所谓的读进去!同时,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的落脚点仍然是读,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即所谓的读出来!如此,比较好地突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三、总结。

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体会到叶欣是一个救死扶伤,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却有着不平凡的精神,她的精神多么高尚,品质多么伟大啊,然而,却是这样一心为别人的人,病魔和死神却没能放过她。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出示照片)

她的亲人来了,她的孩子、丈夫来了,医院里的同事来了,还有些人从四面八方赶来。

(出示追悼会图片)

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地离开了泪水如雨

(出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同学们读读这8个字,你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

(屏显:一幅叶欣照片)

同学们,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感人的事迹,化成了悲痛的文字,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好这两小节。

(两句之后,音乐慢慢起)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篇2)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

本文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感受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一是学生尽管经历过非典时期,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二是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事迹,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从而真正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创设情景,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以情激情,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品读悟情。

这篇课文比较长,内容也比较深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把课文正确、流利

这节课我抓住了以下几点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1、情境教学法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有效策略之一

非典型肺炎老师们都不会忘记,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说也不会忘记,但是白衣战士叶欣的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早已经忘记,甚至是不知道。非典宣布结束后,在国家的表彰会上,中央电视台现场转播了她的动人事迹,……所以,这一课的教学,我首先播放了一个有关2003年非典中人们与叶欣告别时“花圈如海,泪水如雨”的场面的短片,这样一下子把人们对叶欣的怀念、爱戴、崇敬之情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有了这样的阅读话题,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孩子们就能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2、抓住重点语句是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有效策略之二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课文4~7小节中,能够令读者感动的句子很多,而最能体现叶欣救死扶伤、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地方只有第五、第六、第七自然段。因此,我将全文的教学,浓缩在这三自然段中进行教学,其余的地方一笔带过,如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以读带过,首尾两个自然段则在最后整体回归课文时进行对比,知道是首尾呼应,这样很好地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而这三处的教学,我除了通过富有启发性问题引导理解,同时,同时抓住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句段,在反复朗读中深入体会叶欣“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及时大量的信息补充也为学生的学习、品悟提供了帮助。

3、反复朗读是深化学生感悟课文的有效策略之三

注重语言的深化和外化,突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点。阅读是一种生活的还原。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和自主探究的共同努力下,把语言文字活化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生活,活的感受。有着生活经验参与的阅读,能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那三个自然段的教学,有在教师示范下的学生主动想象和主动体验,也有通过录音来深化语言,让学生能读进去!我的教学落脚点始终是读,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我认为,这样能比较好地突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4、实践练习是拓宽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之四

到了课堂的最后,我充分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情而内敛的情感,把学生的情绪推到了高潮。学到这一步,应该说学生得到了许多,下一步怎么办?其实这正是水到渠成之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叶欣,写心中的这位白衣天使,在网上给她送上鲜花,送上一文祝福。

总之,有了上面的几点做法,学这篇纪实文学就简单了,就更有情了,学生就能解决本文的重难点、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了 。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篇3)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41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提示课题

1、播放抗击“非典”的录像,帮助学生回忆图上画的是谁?

他们在干什么?

2、出示教学挂图

3相机板书课题。

1、 简介叶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①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②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③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②指导读长句子。

③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讨论分段,说出段意。

第一段(1):写护士长叶欣倒在了与非典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可是她的音容犹在。

第二段(2-3):概括介绍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三段(4-7):叶欣放弃休息,身先士卒,不幸被感染的英雄事迹。

第四段(8-9)“叶欣离开了她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老师点拨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课文中“永远的白衣战士“指的是谁?

2.课文写了叶欣的什么事迹?

二、细读课文:

1.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如:为什么手术室台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为什么说她倒在了战场上?)

(3)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段:

(1)教师深情朗读。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阅读下一段。

3.第三段:

(1)自读课文

(2)这几段课文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写在各个段落后边。

(3)挑选一两个段落认真读一读,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或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

(5)相机指导各自然段朗读。

(6)4人小组交流:“说说各自概括重点段的内容,谈谈有关段落的体会。

(7)指导学生说话:

默读课文,找出在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第四段

(1)学生深情朗读

(2)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课文里怎样描写护士长叶欣?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体会感受护士长叶欣精神的崇高、人格的伟大和形象的美好。)

(4)齐读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四、拓展学习:组织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搞一次展示活动。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

3、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走向文本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医护人员(屏显:叶欣的遗像),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她在抢救非典病人时,不幸感染上了非典病毒。

(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2、她的家人,医院里的领导,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以及被她从死神手中拉回来的患者及其他们的家属,还有社会上所有了解叶欣事迹的人无不关心她的病情。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播放追悼会图片)。3月29日下午,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医院全体员工在这里与她作最后的告别,其实为她送行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人。追悼会现场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屏幕出示: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3、同学们,读读屏幕上这些文字,想一想: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护士长能够受到那么多人的牵挂和怀念?在追悼会上花圈如海,人们都抑不住内心的悲痛,泪水如雨,这是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 走进文本

1、叶欣生前是怎么工作的呢?课文中有一句比喻句高度概括了她的工作状况,请你阅读3-7小节,找出来。

(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 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1) 朗读这句话

(2) 找出三个概括性的词语。(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3) 说说你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

(4) 指导朗读。

(5) 再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到这三个特点吗?

2、默读课文2-7节,看看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标记。

3、交流

高风险

出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齐读

(2)指导学生理解这一句话。(战争是残酷的、艰苦的,充满着血腥的气味和生命的死亡。虽然防治“非典”没有炮火纷飞,没有硝烟弥漫,但是有着与战争一样的残酷和危险,用“没有硝烟的战争”来比喻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表现了防治工作的巨大危险和极度艰巨。)

(3)指导朗读。

出示: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

(1)2003年春节前后,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这是一声前所未见的瘟疫,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播放“非典”图片)

(2)同学们,看了刚才这些画面。大家一定觉得非常危险,而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更具危险性。

(3)指导朗读。注意读好“最具传染性”、“一个”、“多名”。

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这里危险,让我来吧!”让我来吧,意味着什么?(死亡)

对,面对危险和死亡,叶欣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她心甘情愿。

(1) 同学们,作为一个医护人员,她深深地知道,非典的危险性,她也知道一个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她却这样冲在最前面,这样冲在最前面,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概括。((板书:身先士卒))

(2) 你从哪里看出“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

(3) 她面对危险,身先士卒,后果她是最清楚的,但是她为什么还是这样做呢?

师引读:因为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

(3)这里有个词语“心甘情愿”,什么意思?(无怨无悔)

(4)同学们,面对死亡,有谁能做到无怨无悔,你们能吗?为了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同学们,这种精神就叫做“舍己为人”。(板书:舍己为人)

(4) 舍己为人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谁来读好这段话。

高强度

出示: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1)我们往往在什么情况下会经常打电话?叶欣为什么拒绝接听电话,是她不爱自己的家人吗?

(2)从叶欣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白衣战士的形象?(既富有人情味又富有责任感的令人感动的白衣战士形象)

(3)指导朗读。

出示: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1)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指导朗读。

出示:虽然上班前就感觉到身体疲软不适,但-------不得不费力地爬到床上休息。

(1)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是啊,叶欣虽然感觉身体疲倦不适,但是她仍然坚持忙碌着。科室里,病房里,病床前都留下了她忙碌而又虚弱的身影。你此时想对叶欣说什么?

(3) 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尽管工作如此地高强度,但叶欣的工作确实高效率的。

出示: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脱离危险。

(1) 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叶欣呢?(工作能力强,水平高的医护工作者,从“迅速赶来”“娴熟地”可以看出来)

(2) 指导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吧!(出示;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夺了回来。)

三、换位思考,升华情感

过渡:从2月8日到3月4日,叶欣接连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中奋斗了将近一个月,这个时候身体再强壮的人也难以支撑下去,“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检查,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

叶欣,为了病人和同事,为了抗击“非典”,不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着所有她曾经关心过的和曾经关心过她的人。有一位熟悉她的医学专家曾经这样说:“叶欣是一本书,每一页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和热烈的追求。”面对这样一本人生的书,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的话想对她说。

作为同事:护士长,我——

作为孩子:妈妈,我——

作为病人:叶大姐,我是您曾经救护过的病人,我——

作为学生:叶欣阿姨,读了您的故事,我——

四、深化课题拓展文本

1、你现在知道 “永远的白衣战士”指谁吗?

2、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小结:

有许多的医务工作者为了抗击“非典”牺牲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都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让我们牢记他们吧,是他们情暖人间(音乐:情暖人间)

音乐中朗诵诗:

献给白衣战士(诗歌)

雪白纯洁的天使,

无私无畏的战士。

你们告别亲人和儿女。

离开了温馨的家庭,

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面对着“非典”患者,

亲密无间,保持了“零”的距离。

此时此刻,你们已经忘记了——

温馨的家庭、

年幼的儿女、

年老的爹娘。

你们把殷切的希望,

完全寄托在病患者的身上。

有人问你们:

“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们用朴素的语言回答:

“这是我们的天职,我们的使命!”

倒下去一个,冲上来一群。

前仆后继,不怕牺牲。

你们心中只有一个意愿:

为了祖国的平安,

为了人民的安宁。

以温柔的微笑抚慰痛苦的呻吟,

以深情的目光传递信念和爱心。

汗水湿透了重重衣襟,

心中却洋溢着豪情。

这——

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板书设计:

永远的白衣战士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叶欣身先士卒、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3、随文练笔与诗歌渗透相结合,拓展文本资源,增强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护士长叶欣的崇高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对叶欣的无限痛悼和怀念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段: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反复读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47岁的叶欣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可是她在与非典昼夜搏斗的战场上,却成为了一名英勇的白衣战士,谁来读课题?

二、走进“非典”,认识“战争”

1、过渡:20xx年春节前后,“非典”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这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让我们时光倒流,回望一下当时那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吧——(课件出示)

2、看完这一组图片,“非典”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当时的形势,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课件出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请看这句话,连同一个感叹号才区区12个字符,却独立成一个自然段。读一读,从中你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吗?(学生交流)谁能读好这句话?(朗读指导)

3、诗歌小结。

三、品词析句,感受形象

(一)理解中心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夺了回来”。

1、过渡:于是,叶欣开始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殊死的较量!那课文是怎样概括叶欣的工作状态的呢?你能从第五自然段中快速找出那个中心句吗?课件出示:

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2.要想读懂这句话,我们先来理解这三个词。(突出显示)

把这三个词语送进句子中再读一读。生齐读。

3、在这句话中把叶欣比作什么?什么样的机器?(突显:永不疲倦)

4、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呢?轻声读课文4—6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或感想。

(二)交流感受

◎ 出示片段A:随着医院的“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开始加班,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

1、什么叫“身先士卒”?(突出显示)在这句话中指谁走在谁前面?是啊,叶欣身先士卒,冲在了最前面。(板书:身先士卒)谁能读出她的身先士卒?生读。

2、师引读:叶欣身先士卒,她太忙了,忙的时候甚至......生接读。

3、“非典”爆发了,家中丈夫、儿子时刻牵挂着她,担忧着她,可她却拒绝一个个关爱的电话。她不爱自己的家人吗?说说你的感受。生再读。

4、此刻,老师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叶欣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画面来,她真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出示:中心句,生齐读。

5、诗歌小结:那么,接下来叶欣做了哪些抢救工作呢?

◎出示片段B: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

1、这段中有很多描写叶欣动作的词语,你能依次圈出来吗?指名回答。

2、仅仅只有这些吗?(突出显示)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突出显示),想一想:可能还有哪些动作?

3、虽然是一连串的动作,但叶欣做起来却如此娴熟(课件划出娴熟),这说明什么?(叶欣经常做这些事情。)

4、经常做这些事并不难,难的是在这样一个和死神赛跑的危急关头,她还能如此从容淡定啊。此刻,你想到了哪个成语?(救死扶伤、舍已为人、舍生忘死、临危不惧......)板书:临危不惧

5、是的,叶欣临危不惧,就是这样一次次把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谁愿意展示自己最动情的朗读。生读,并感情指导。

◎出示片段C: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1、哪些字词告诉我们叶欣累极了?

2、读到“拖着”这个词,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个词,再将词语带入句子中读读。

3、一个人过度疲劳,就比健康的人更容易受感染。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什么?

4、而叶欣却仍旧不顾休息,完全将自己的健康与安全抛在了脑后,她全力抢救着一个又一个非典患者。这一幕,不正是对这一句最有力的诠释吗?出示:中心句,齐读。

5、诗歌小结:

过渡:(指板书)我们被叶欣的身先士卒感动着,被她的临危不惧(指板书)感动着。还有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出示片段D: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必须将堵塞期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

1、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是的,一个“必须”意味着叶欣在工作中随时可能被感染。(突出显示)一个“极具危险性”意味着叶欣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危险与死亡。

2、出示课件:请看这段文字:抗非典前期,平均每抢救1个非典患者将有3名医护人员倒下。20xx年1月31日,广东中山医院收治第1例非典病人,20多名医护人员直接、间接被感染了。非典时期,感染的5327名患者中,医护人员占了近四分之一。

3、引读,并出示:然而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斩钉截铁”什么意思?你能替叶欣阿姨说出这句话吗?

4、创设情境朗读:这就是叶欣——

每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准备抢救患者时,她总是这样说:——(学生读);

每当年纪稍大的护士想进入隔离区时,她还是这样说:——(学生读);

为了防止同事们被感染,我们总能听见叶欣对身边的每个人说:——(学生读)

尽管抢救一个非典患者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但我们仍能听到她坚定果断地说:——(齐读)

5、好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好一个心甘情愿的叶欣!是什么促使你英雄般的行为?原来,她深知——(出示并引读)。这是一句内心的独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多么高洁的思想啊!板书:舍己为人

6、思想决定着行动,难怪叶欣——出示:中心句,齐读。

7、诗歌小结:

◎教学第7自然段

1、师引读:就这样,从2月8日开始,叶欣就在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中奋斗了将近一个月,体力严重透支。3月4日清晨……生接读。

2、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说什么?这就是叶欣,用博大的胸怀接纳每一位病人,用忙碌的双手拯救每一个生命,而她自己却倒在了自己熟悉的岗位上。

3、诗歌小结。

(三)感情升华

1、师引读:叶欣的病情牵动了所有人的心。然而……(生接)。

2、这就是我们一位可亲、可爱、可敬的白衣战士!多么感人的场面!面对这么一位让我们动容的白衣战士,大家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对她说吧。(出示课件小练笔:我想对您说……)

3、学生交流,教师诗歌对白。

4、课后,大家可以百度搜索:叶欣纪念馆,然后登录网站把这些心里话都发上去吧!

5、护士长叶欣永远地走了,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是我们心中——(深情地读课题)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其实,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像叶欣这样勇于献出生命的白衣战士还有很多,请看这份名单——(出示课件)。他们救死扶伤、舍已为人,用爱心传递着爱心,用生命点燃着希望。最后,让我们在诗歌诵读中结束今天的语文课吧,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些英雄,铭记这些——永远的白衣战士!

四、布置作业

将你想对叶欣阿姨说的话写完整,发到叶欣纪念网上。

五、板书设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身先士卒 临危不惧 舍己为人

[参考范文]中班《胖胖猪感冒了》教案反思(155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参考范文]中班《胖胖猪感冒了》教案反思(1550字)”,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中班《胖胖猪感冒了》教案反思 篇1

设计意图:

《胖胖猪感冒了》讲述了胖胖猪感冒了,他的好朋友松鼠豆豆、小鸟菲菲、蝴蝶丽丽都来看望他帮助他,最后他的感冒竟然神奇般的好了起来。幼儿们几乎都有过感冒的经验,话题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实际。这个故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传递的正是一种朋友之间浓厚的友情。从小动物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中,可以让孩子明白朋友之间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熟悉故事中的角色关系,理解朋友间要相互关心的内容。

2.根据幼儿以往的经验,对小动物是如何帮助胖胖猪的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能一一对应地进行图卡匹配。

3. 幼儿配对成功后,鼓励其大胆使用语言来讲述。

4. 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5. 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胖胖猪的手偶一个。

2.课件PPT。

3.小动物匹配图卡。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理解故事的内涵: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活动过程(一)出示手偶,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教师来了一位可爱的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他呢?(教师出示手偶,模仿胖胖猪的语气向大家打招呼)大家好!我是胖胖猪,很高兴和你们见面。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关于胖胖猪的故事,小朋友要认真听哦!

(评析:

(二)播放课件PPT ,1.教师:(图)看,胖胖猪他怎么了呀?(感冒了)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流鼻涕、挂水、药片)2.教师:原来前几天胖胖猪感冒了,你们感冒过吗?感冒时会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觉?身体会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症状?

教师小结:感冒后会咳嗽、流鼻涕、发热。(边讲边出示这些症状 图)3.教师:当你们感冒的时候感冒后心里会觉得怎么样啊?会需要哪些东西呢?胖胖猪也需要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帮胖胖猪呢?(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帮助胖胖猪的办法:吃药、挂水、睡觉休息……)教师小结:虽然生病很难受,但有了你们的关心,为胖胖猪想了那么多好办法,他心里舒服多了。这不,胖胖猪的好朋友也知道他生病了,瞧瞧,谁来了呀?(出示小松鼠、小鸟、蝴蝶图片) 原来是松鼠豆豆、小鸟菲菲、蝴蝶丽丽啊!他们来找胖胖猪玩,看见胖胖猪感冒了,心里很难过,于是决定为胖胖猪做一些事情,他们会怎样帮助胖胖猪呢?老师在你们身后的小桌子上放了一些图片,你们分别从小松鼠、蝴蝶、小鸟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猜猜看,它们会帮胖胖猪做哪一件事情呢?然后把你觉得他们会做的事情的图片贴在小动物的后面。

(三)幼儿操作教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的想法?你觉得松鼠豆豆是怎么帮助胖胖猪的?小鸟菲菲为胖胖猪做了件什么事情?蝴蝶丽丽又是怎样帮助胖胖猪的呢?

(四)继续讲述故事2.教师:故事里的小松鼠、蝴蝶、小鸟是怎样帮助胖胖猪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继续讲述故事)5. 教师:松鼠豆豆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家里灰蒙蒙、乱糟糟的,豆豆心里很难受。豆豆跳进屋里,挥起大尾巴掸落桌上的灰尘,又洗干净饭碗和菜碗。请选小松鼠的小朋友带上你们的卡片站到前面来,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猜对了吗?看着干干净净的家,胖胖猪感觉怎么样呢?(心里舒服了一些)6.教师:小鸟菲菲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心里真难受,她为胖胖猪唱起了歌。请选小松鼠的小朋友带上你们的卡片站到前面来,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答案和故事里的一样吗?菲菲的歌声多好听呀!胖胖猪这次感觉又怎么样了?(心里又觉得舒服了一些)7. 教师:蝴蝶丽丽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心里好难受。它和伙伴们飞到花园里,把各种各样的花香收进一只大大的信封里,然后和同伴们抬着往胖胖猪家飞。信封里会装着什么宝贝呢?我们来听听蝴蝶丽丽是怎么说的(出示蝴蝶图片模仿蝴蝶)"我们要把各种各样的花香送给胖胖猪,让胖胖猪家变得香香的,这样它的病就会好了。"请选蝴蝶的小朋友带上你们的图卡站到前面来,大家一起来检查下,他们做对了吗?现在家里到处都是花的香味,这次胖胖猪又是什么感觉呢?

教师小结:真的谢谢松鼠豆豆、小鸟菲菲、蝴蝶丽丽,他们的办法真棒!现在胖胖猪心里舒服多了,也变得更精神了!

8.教师:(图)看,胖胖猪爬起来了,他朝往哪里看?(伸长脖子朝窗外看)(图)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朋友们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9.(图)看,这时胖胖猪的表情怎样?那么他的心里一定是什么感觉?(很开心) 胖胖猪笑了,现在他觉得更舒服啦!,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他会跟好朋友说什么?(谢谢你们)10.教师:这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叫《胖胖猪感冒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听老师讲述这个充满爱的故事吧!

教师小结:你们瞧,有了朋友细心、体贴地照顾,关怀地问候,胖胖猪的感冒竟然很神奇地慢慢好了!原来朋友们的爱,有时候也是一种治病良药哦! (四)谈话活动,引出话题:怎样关心生病的朋友?

1..教师:小朋友们刚刚说了,感冒的时候会很难受。哪位小朋友来说说生病时谁来关心你的呢? 如果你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病了,你会怎么做呢?(幼儿交流)(如开窗通风、多喝白开水、多吃营养食物、打针吃药)教师小结:不管是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病了,还是自己生病了,都需要我们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经常锻炼身体可以预防感冒,在天气变冷或变热时要及时增减衣服;我们平时也要多喝水,饭菜都爱吃,营养均衡,才能身体棒,不生病,做个健康快乐的小朋友!好吗?

故事:

胖胖猪感冒了,鼻涕泡噗噗噗地朝外冒。松鼠豆豆来找胖胖猪玩。

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家里灰蒙蒙、乱糟糟的,豆豆心里很难受。豆豆跳进屋里,挥起大尾巴掸落桌上的灰尘,又洗干净饭碗和菜碗。

看着干干净净的家,胖胖猪的心里舒服了一些。

小鸟菲菲来找胖胖猪玩。

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小鸟菲菲的心里真难受,她为胖胖猪唱起了歌,菲菲的歌声多好听呀!

胖胖猪的心里又觉得舒服了一些。

蝴蝶丽丽来找胖胖猪玩,看见胖胖猪生病了,丽丽的心里好难受。

丽丽飞到花园里,花儿们都露出了美丽的笑脸。丽丽把各种各样的花香收进一只大大的信封里,抬着往胖胖猪家飞。

这时,胖胖猪躺在床上噗噗噗地冒着鼻涕泡哩。

忽然,胖胖猪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花香,这花香在房间里慢慢地散开来……胖胖猪很惊奇,他爬起来,伸长脖子朝窗外看。啊,他看到了朋友们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胖胖猪的感冒好了,胖胖猪笑了,现在他觉得舒服多啦!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幼儿对感冒时的痛苦症状记忆犹新:流鼻涕,咳嗽,脸红,心跳加快,去医院打针和吃药。接着,教师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治疗感冒的'方法,渗透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迁移相关经验。最后,教师通过小组活动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擦鼻涕方法,使幼儿获得了一些卫生知识和技能。

中班《胖胖猪感冒了》教案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 能理解故事,并清楚地说出故事的内容。

2. 能说出运动的好处,乐意参加各项体育锻炼。

3. 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胖胖的单张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胖胖的单张照片。

提问:这个男孩子叫胖胖,你知道他为什么叫胖胖吗?为什么他会这么胖呢?

2.讲故事的前半部分。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胖胖减肥吗?

3.讲故事的后半部分。

提问:胖胖减肥成功了吗?他用的是什么办法?

4.看挂图完整听故事。

提问:胖胖为什么会长得那么胖?肥胖给他带来了哪些麻烦?

小结:胖胖经过自己的努力,坚持运动、锻炼,最后终于减肥成功了。

5.幼儿边看挂图,边和教师一起讲故事。

6.讨论运动的好处。

提问:胖胖通过坚持运动成功地减肥了,运动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减肥,还有哪些好处呢?

活动建议:

1. 在语言区继续提供挂图及幼儿用书,供幼儿讲述。

2. 利用该活动可以对班上的肥胖儿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多多参加运动,改变他们的身体状况。

3. 在日常活动中,鼓励幼儿多锻炼,让身体更健康。

故事:胖胖减肥

胖胖今年5岁了,他特别爱吃肉,而且每天都要吃肯德基、麦当劳。胖胖最讨厌运动了,他觉得又累又不好玩。结果他变成了个小胖墩!胖胖有多胖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胖胖的班级在幼儿园的三楼,他要是想从楼下走到楼上,得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因为他太胖了,爬不动,每上一层楼梯,都要休息好一会儿。

小朋友都去玩滑滑梯了,胖胖也想玩,可是他太胖了,爬不上去。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帮助他,推的推,拉的拉,好不容易上去了。可是谁知道他从滑梯上滑下来的时候,被卡在了滑梯中间,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急得胖胖直哭。

最危险的是有一次,胖胖和妈妈上街玩。妈妈看到是绿灯就牵着胖胖过马路,谁知胖胖太胖了,走起路来就特别慢,绿灯都变成红灯了,他们才过了一半马路。要不是警察叔叔及时让所有的车子停下来,胖胖和妈妈就要被车撞了!

肥胖给胖胖带来了太多的麻烦,于是他决定减肥。他到医院去看医生,医生爷爷告诉他得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什么肯德基、麦当劳都不能再吃了。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运动,坚持锻炼身体,这样才能成功的减肥。于是胖胖每天都坚持早早起床,跑步、跳绳锻炼身体,在幼儿园也积极地参加各项运动,不再偷懒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叫他胖胖了,你猜,他减肥成功了吗?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中班《胖胖猪感冒了》教案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熟悉故事中的角色关系,理解朋友间要相互关心的内容。

2、通过倾听故事以及交流活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体验同伴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胖胖猪感冒了》。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封面,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师:这是谁呀?对,是小猪,他叫胖胖猪。(跟胖胖猪打招呼)你们看,胖胖猪怎么啦?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师:胖胖猪感冒了,他心里怎么样啊?

二、师幼边观察图片变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熟悉故事内容。

1、胖胖猪感冒了,他心里很难过。这时,看看这时谁来了?(小松鼠豆豆)小松鼠豆豆来到了胖胖猪的家,他看到什么?他会怎么做呢?小松鼠豆豆帮助胖胖猪的家整理得干干净净,胖胖猪心里觉得怎么样?

2、看看谁又来了?(小鸟菲菲)小鸟菲菲会怎么帮助胖胖猪呢?胖胖猪听到了朋友送来的美妙的歌声,他心里会怎么样呢?

3、还有谁回来找胖胖猪玩呢?原来是蝴蝶丽丽和他的好朋友们。( )他们会怎么帮助胖胖猪呢?我们一起来看。

三、介绍故事名字,回忆故事内容。

1、介绍故事的名字。

2、回忆故事内容:是谁生病了,是谁来看望胖胖猪呢?他们为胖胖猪做了什么事?(幼儿自由讲述听到的内容)

四、师幼一起观察图片,完整讲述故事。

五、经验迁移,引出话题“怎样关心生病的朋友或者家人?”

师:在胖胖猪感冒的时候,他的好朋友们都来帮助了他。相信在这些好朋友的帮助下,胖胖猪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

师:你生过病吗?生病了有什么感觉?

师:你生病的时候,你的家人、好朋友是怎么关心你的?如果你有一个朋友或者亲人生病了,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先讨论,后讲述)

六、结合故事以及幼儿的谈话,教师总结怎样关心生病的朋友与亲人。

中班《胖胖猪感冒了》教案反思 篇4

设计意图:

《胖胖猪感冒了》讲述了胖胖猪感冒了,他的好朋友松鼠豆豆、小鸟菲菲、蝴蝶丽丽都来看望他帮助他,最后他的感冒竟然神奇般的好了起来。幼儿们几乎都有过感冒的经验,话题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实际。这个故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传递的正是一种朋友之间浓厚的友情。从小动物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中,可以让孩子明白朋友之间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熟悉故事中的角色关系,理解朋友间要相互关心的内容。

2.根据幼儿以往的经验,对小动物是如何帮助胖胖猪的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能一一对应地进行图卡匹配。

3.幼儿配对成功后,鼓励其大胆使用语言来讲述。

活动准备:

1.胖胖猪的手偶一个。

2.课件PPT。

3.小动物匹配图卡。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理解故事的内涵: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偶,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教师来了一位可爱的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他呢?(教师出示手偶,模仿胖胖猪的语气向大家打招呼)大家好!我是胖胖猪,很高兴和你们见面。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关于胖胖猪的故事,小朋友要认真听哦!

(二)播放课件PPT

1.教师:(图)看,胖胖猪他怎么了呀?(感冒了)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流鼻涕、挂水、药片)

2.教师:原来前几天胖胖猪感冒了,你们感冒过吗?感冒时会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觉?身体会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症状?

教师小结:感冒后会咳嗽、流鼻涕、发热。(边讲边出示这些症状图)

3.教师:当你们感冒的时候感冒后心里会觉得怎么样啊?会需要哪些东西呢?胖胖猪也需要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帮胖胖猪呢?(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帮助胖胖猪的办法:吃药、挂水、睡觉休息)教师小结:虽然生病很难受,但有了你们的关心,为胖胖猪想了那么多好办法,他心里舒服多了。这不,胖胖猪的好朋友也知道他生病了,瞧瞧,谁来了呀?(出示小松鼠、小鸟、蝴蝶图片)原来是松鼠豆豆、小鸟菲菲、蝴蝶丽丽啊!他们来找胖胖猪玩,看见胖胖猪感冒了,心里很难过,于是决定为胖胖猪做一些事情,他们会怎样帮助胖胖猪呢?老师在你们身后的小桌子上放了一些图片,你们分别从小松鼠、蝴蝶、小鸟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猜猜看,它们会帮胖胖猪做哪一件事情呢?然后把你觉得他们会做的事情的图片贴在小动物的后面。

(三)幼儿操作教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的想法?你觉得松鼠豆豆是怎么帮助胖胖猪的?小鸟菲菲为胖胖猪做了件什么事情?蝴蝶丽丽又是怎样帮助胖胖猪的呢?

(四)继续讲述故事

1.教师:故事里的小松鼠、蝴蝶、小鸟是怎样帮助胖胖猪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继续讲述故事)

2.教师:松鼠豆豆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家里灰蒙蒙、乱糟糟的,豆豆心里很难受。豆豆跳进屋里,挥起大尾巴掸落桌上的灰尘,又洗干净饭碗和菜碗。请选小松鼠的小朋友带上你们的卡片站到前面来,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猜对了吗?看着干干净净的家,胖胖猪感觉怎么样呢?(心里舒服了一些)

3.教师:小鸟菲菲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心里真难受,她为胖胖猪唱起了歌。请选小松鼠的小朋友带上你们的卡片站到前面来,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答案和故事里的一样吗?菲菲的歌声多好听呀!胖胖猪这次感觉又怎么样了?(心里又觉得舒服了一些)

4.教师:蝴蝶丽丽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心里好难受。它和伙伴们飞到花园里,把各种各样的花香收进一只大大的信封里,然后和同伴们抬着往胖胖猪家飞。信封里会装着什么宝贝呢?我们来听听蝴蝶丽丽是怎么说的(出示蝴蝶图片模仿蝴蝶)我们要把各种各样的花香送给胖胖猪,让胖胖猪家变得香香的,这样它的病就会好了。请选蝴蝶的小朋友带上你们的图卡站到前面来,大家一起来检查下,他们做对了吗?现在家里到处都是花的香味,这次胖胖猪又是什么感觉呢?

教师小结:真的谢谢松鼠豆豆、小鸟菲菲、蝴蝶丽丽,他们的办法真棒!现在胖胖猪心里舒服多了,也变得更精神了!

5.教师:(图)看,胖胖猪爬起来了,他朝往哪里看?(伸长脖子朝窗外看)(图)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朋友们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

6.(图)看,这时胖胖猪的表情怎样?那么他的心里一定是什么感觉?(很开心)胖胖猪笑了,现在他觉得更舒服啦!,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他会跟好朋友说什么?(谢谢你们)

7.教师:这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叫《胖胖猪感冒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听老师讲述这个充满爱的故事吧!

教师小结:你们瞧,有了朋友细心、体贴地照顾,关怀地问候,胖胖猪的感冒竟然很神奇地慢慢好了!原来朋友们的爱,有时候也是一种治病良药哦!(四)谈话活动,引出话题:怎样关心生病的朋友?

教师:小朋友们刚刚说了,感冒的时候会很难受。哪位小朋友来说说生病时谁来关心你的呢?如果你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病了,你会怎么做呢?(幼儿交流)(如开窗通风、多喝白开水、多吃营养食物、打针吃药)教师小结:不管是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病了,还是自己生病了,都需要我们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经常锻炼身体可以预防感冒,在天气变冷或变热时要及时增减衣服;我们平时也要多喝水,饭菜都爱吃,营养均衡,才能身体棒,不生病,做个健康快乐的小朋友!好吗?

故事:

胖胖猪感冒了,鼻涕泡噗噗噗地朝外冒。松鼠豆豆来找胖胖猪玩。

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家里灰蒙蒙、乱糟糟的,豆豆心里很难受。豆豆跳进屋里,挥起大尾巴掸落桌上的灰尘,又洗干净饭碗和菜碗。

看着干干净净的家,胖胖猪的心里舒服了一些。

小鸟菲菲来找胖胖猪玩。

看见胖胖猪生病了,小鸟菲菲的心里真难受,她为胖胖猪唱起了歌,菲菲的歌声多好听呀!

胖胖猪的心里又觉得舒服了一些。

蝴蝶丽丽来找胖胖猪玩,看见胖胖猪生病了,丽丽的心里好难受。

丽丽飞到花园里,花儿们都露出了美丽的笑脸。丽丽把各种各样的花香收进一只大大的信封里,抬着往胖胖猪家飞。

这时,胖胖猪躺在床上噗噗噗地冒着鼻涕泡哩。

忽然,胖胖猪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花香,这花香在房间里慢慢地散开来胖胖猪很惊奇,他爬起来,伸长脖子朝窗外看。啊,他看到了朋友们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胖胖猪的感冒好了,胖胖猪笑了,现在他觉得舒服多啦!

中班《胖胖猪感冒了》教案反思 篇5

还是先说昨天,白天上了一天班都没事,晚上刚一下班就发烧了= =然后去买药,走了好远都没有,然后问路,又走了好远才找到家同仁堂,结果人家关门呢,于是又问路又走了好远,才找到一家小药店,这才买到药。

接着要去吃饭,想去KFC了,路上我只看到了M,没有K,可我就是要吃K。。。于是我又走了好远好远。。。最后我放弃了。。。打车!叫上劲了我。。。找到KFC吃完我又打车回去的,因为走我是走不回去了(远,还各种迷路= =)。。。

今天还是早班,运气的是气温比前两天好了很多,至少不怎么刮风了。可问题又来了,前几天衣服穿得太厚,肩膀磨破了,再加上衣服的重量都压在肩膀上,所以今天没站多一会儿,肩膀就又酸又疼,同事们都说我是受风了,可我就是觉得是衣服太沉压的= =!!

中午吃完饭,领班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红包,里面有50块钱,吃惊,问,不是春节加班才有红包拿吗?领班说是前厅经理给的,每个人都有~~吼吼~~HAPPY~~

可能是吃过药的原因,现在我上网时头没有晕也没有恶心,估计再坚持吃几天药感冒就会好彻底的~我这个岗位如果真感冒严重了可不好办呢。。。

总结:单位的环境已经比较熟悉,也不怎么迷路了,员工和同事也都比较熟了,一切正在慢慢进入正规。话说国企就是好啊,吃饭洗澡都是免费,而且环境都不错:)

中班《胖胖猪感冒了》教案反思 篇6

早上起床的时候,感觉头不舒服。

妈妈觉得可能是要感冒,就给我吃了点感冒药,怕耽误上学,我就急匆匆的赶着到了学校。

第一节数学课,老师讲的啥我根本就听不进去,脑子感觉像进了水,懵懵懂懂的,迷迷糊糊的,反正就是看着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是转的,看着课桌在转,看着课本也在转,我害怕耽误同学们上课,就偷偷的将头爬在书桌上,最后,老师讲什么。同学们做什么,全然不知。

恍惚间,感觉像妈妈的手一样,柔柔的摸着我的额头,只听她说了句:“不好,典型的重感冒,赶紧回家,看医生,扎点滴……”模糊中是老师这样唠叨着。

一会的功夫,我听到妈妈的脚步声传进了教室,哦,是妈妈来了,妈妈扶起我,不知道怎么就跟着妈妈回了家。

当我清醒的时候,是躺在诊所的白色的病床上,医生是一个美女,可厉害的主呢。以前我在这里扎针,看见针头吓得我瑟瑟发抖,她不但不同情我,仿佛恶狠狠的说:“怕什么怕,生病不扎针,病会更严重,不扎一针,就等着扎肌肉针”这里的肌肉针就是屁股针,那叫一个疼啊,所以,逃也没有录逃,仿佛妈妈是医生的“帮凶”。

扎完针,妈妈带我回家,买了好多平时不给买的好吃的,现在的我,宝贝着呢,我要啥,妈妈就买啥。忽然还挺感谢这场感冒呢,不然,自己平时哭着喊着要的一些不合时令的水果妈妈是断然不给买的。

感冒到底好不好呢!

热门教案:《过秦论》教案(50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热门教案:《过秦论》教案(5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过秦论》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了解铺张渲染、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知识积累】

(一)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崤函(xiáo)既没(mò)膏腴(yú)逡巡(qūn)镞(zú)

系颈(jì)黔首(qián)瓮牖(yǒu)氓隶(ménɡ)腴(yú)

隳名城(huī)鞭笞(chī)轸(zhěn)镞(zú)笞(chī)

恬(tián)藩(fān)瓮(wènɡ)牖(yǒu)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指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诸侯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②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要他们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的策略。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弊”通“敝”,困顿,失败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喝问。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兴起,此指发动起义。

⑥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⑦百有余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余数之间,表整数后还有余数。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纳

今义:连词,表结果

(3)国家无事

古义: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义:①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②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4)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6)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平常的人

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7)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活用):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险固地势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③内立法度:名作状,在国内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名作状,在国外

⑤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作状,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⑥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弱小

⑦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走的人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名作动,登上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11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

○1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小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瓮作,用绳系

○1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声音、影子一样

○1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招致;朝,使动用法,使……朝拜

4、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答: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席卷天下

答: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

(3)南取汉中

答: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答: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宰割天下

答: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

(6)蒙故业

答:因遗策(因、蒙,近义)

(7)率疲弊之卒

答: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是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译: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译:一个戍卒发难天子七庙就被毁掉了。

④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译:(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文本探究】

1、秦王朝的强大始于秦孝公,第1段写秦孝公时秦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从段落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政通——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文章第2段叙述六国攻秦、赂秦、服秦这一过程,有何作用?

明确: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3、文章第3段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是什么?这一层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1)愚民、弱民、以民为敌。(2)“不失仁义”,为结论张本。

4、第5段涉及了四种力量的对比,找出四种力量的对比各是什么?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四种力量分别是陈涉、九国、秦国、秦朝。①“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时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②“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③“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心。

5、《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6、结合汉初的社会现实,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谈谈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

明确: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这篇史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的借鉴,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启示:①形势变化,政策也应随着改变②统治者要“施仁政,行仁政”。③失民心者失天下

7、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a、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以上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b、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c、全篇对比论证到底。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

《过秦论》教案【篇2】

【知识目标】

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

【能力目标】

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

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

1、作者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洛陽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 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 度。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五百年的极大破坏。农民大 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新建立的西汉政权(高、惠、文、景、武),府库空 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与民休息”。他多次上书,评论时 政。

二、检测预习要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函yáo膏腴gāoyú召滑sh&agra一ve;o逡巡qūnxún鞭笞chī

镞zú氓隶méng度长絮大xié藩篱fān万乘sh&egra一ve;ng

2.填写下列通假字的本字

从——纵弊——敝衡——横景——影倔——崛

有——又没——殁

三、思考探究

1.文本是怎样围绕题目展开思路的?

【解题】学生议论后阅读课后相关链接小知识“金圣叹评点《过秦论》”

题意:论秦朝之过失

【思路】本文叙述分析了秦王朝兴亡的原因与迅速灭亡的原因。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突出中心论点。

秦势强盛——六国渐弱,始皇统一——百姓愚弱,国力鼎盛一陈涉揭竿,秦灭六国——一夫灭之,仁义不施——攻守势异。

2.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以课文内容为主概括阐述。

提示:秦统一天下之后,鞭笞天下,严刑苛法;横征暴敛,营造宫室;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收缴兵器,武力制一服;大动干戈,滥开杀伐;修筑城池,祸及百姓。秦的暴政给人民带来莫大灾难,人民无法生存,奋起反抗,以求生路,从而导致了秦的灭亡。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介词)

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宽厚而爱人(爱护,动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管理、统率,动词)

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利用……制一服)

履至尊而制六一合(统治,动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动词)

亡 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名词)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名词)

兵 悉使赢兵负草填之(士兵,名词)

2、找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它们的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处

古:黄河今:水道的通称

②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③山东豪俊

古:觳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④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探究拓展

(一)、请学生口头翻译最后两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提示:《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谕西汉统治者引秦亡为诫,施行“仁政”以“安民”,并实行政治改革,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三)、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提示: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但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求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骈散结合,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错落有韵味。

1、夸张手法、对比反衬

二段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量强大,极言进攻一方的势单力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夸张对比之,更显气魄,突出中心。

2、同义叠句,气势酣畅。

首段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 下的意思。写陈涉,“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同写地位低微。以整齐句式叠写一义,一气呵成、气势酣畅。

3、多重排比,气氛热烈。

前三段写秦国攻势、写诸侯恐惧,排比句鳞次栉比,语势强烈,为下文议论作有力铺垫。

4、文句长短参差,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四)、熟悉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文言文中,疑问句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结构。如: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樊哙问:“现在事情怎么样?”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夺取这些东西时一分一厘都拿尽,而使用时却像对待泥沙那样一点不爱惜呢?

③此为何若人?(《公输》)——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句式的扩展,即将“如何”“奈何”“若何”中的二字各各拆开,插一入名词、代词或别的短语就成了“如…何”等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④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⑤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巫婆、三老不回来,对这件事怎么办?

★“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

“孰”常和“与”“若”连用,表示比较或选择。“孰”是疑问代词,可译作“谁”“什么”“哪”。它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

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

⑦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小奴,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⑧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何所思”即“所思者何”,把谓语提前。“所思者”相当于名词短语,作主语。

★“谁...者”中,“谁”是疑问代词,作谓语;“.....者”是

“者”字结构,作主语。“谁……者”等于“……者谁。”例如:

⑨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替大王设下把守函谷关的汁策的是谁?此句等于“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用否定词表示疑问的有:“有(可、能、愿)……否”不……乎”等。

⑩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许诺拿十五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呢?

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三、朗读背诵最后三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名词活用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作状)

②赢粮而景从(名作状)

③云集响应(名作状)

④内立法度(方位词作状语)

⑤外连衡(方位词作状语)

⑥南取百越之地(方位词作状语)

⑥瓮牖绳枢(瓮、绳:名作状牖、枢:名作动)

⑩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作动)

动词活用

⑦斗诸侯(动词使动用法)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使动用法)

⑩迫亡逐北(动作名)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贮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省略句

①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③委命(于)下吏。

④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第三课时

一、检测背诵

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

三、迁移拓展

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

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

《过秦论》教案【篇3】

《过秦论》课文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过秦论》教学杂谈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字经”〗

品:品,品到八分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通常第一课时为疏通文本,第二课时探究文意。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割裂文本讲词义既不利于文词的正确理解,也使学生陷于枯燥的词语讲解,失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丝毫体会不到古文的美感,品不出古文的真滋味。

活泼好动的中学生都喜欢“新鲜感”,在刚接触新课文时的兴趣和热情最为高涨,如果一开始就接触晦涩枯燥的词语讲解,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大打折扣。因此,我一般把对文言文的品析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把对语法的理解及文本的翻译放在预习及第二或复习检测中。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把现代文教学中的“以主干性问题串联全文”的教学设计运用于文言文,把文言词语的理解贯穿于文本的理解中,既使文言词语的理解不脱离文本,也使学生在语境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之中,象欣赏现代文一样品味古文。

教学《过秦论》则由文末最后一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切入点来贯穿全文。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当然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对古代作品,基本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又不可缺少。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

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如,教学《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营造良好情感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四、改变教学形式,营造良好情感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片面强调规范、秩序,老师一本正经地讲,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不准打开课本看书,不准七嘴八舌议论,不准交头接耳交流等等。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削弱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废除一些陈规旧俗,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文言文地教学枯燥无味,大部分同学都对它不感兴趣,一次我上《过秦论》这篇课文,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昏昏欲睡,于是我宣布:“今天,我们来点新花样,不再是我讲你们听,反过来,你们讲我听。”学生们顿时来劲了。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按造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就课文的内容互相提问,答对了得十分,答错了扣五分,我担任裁判,给予指导。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所提的问题不仅涵盖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同样暴露出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通过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同学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予以弥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所以,课堂教学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组织,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过秦论》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习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过秦论》教案【篇5】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利,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倡导农耕防治,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而使诸侯相互斗争。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现任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的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合联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约为合纵之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中有才能的人,如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历、乐一等人宣传他们的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缪、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帅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秆失去一支箭,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足够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弊端入手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浮起矛盾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宰割诸侯的国家,占着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东周、西周并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他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侵扰,六国的遗民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有志之士;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城里,并加以销毁了,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居高达万丈的华山,又占有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子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是当过雇农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能,有没有陶朱、猗吨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祥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殽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起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

【原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况且那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土地之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他们一伙人的农具木棍不比兵器更锋利;他们那些戍边的部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假使拿殽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一块小小的地盘,获得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个诸侯国前来朝聘,以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以天下为一家私有,以殽函作为宫墙;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是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是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赏析: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省心网温馨提示: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找

《过秦论》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观点的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步骤]

1、导入: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鲁迅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负有才名,二十岁时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公元前173年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悲泣33岁而亡。所着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盛世”,为“文景之治”前期。这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15)。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着名的《治安策》,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希望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来振聋发聩,其用心良苦。

2、注释(补充):

膏腴yú:土地肥沃。轸zhěn:人名。

翟zhái:姓。镞zú:箭头。

鞭笞chī:鞭打,本文有奴役义。系xì颈:结绳于颈投降。

劲弩nǔ:一种射箭的弩机。蹑niè足:指出身;蹑,蹈。

藩fān篱:指边境。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

3、思考:

①试指出作者的史观;

②试分析作者围绕史观所展开的说道。

4、七嘴八舌:

史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选文概要描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先揭示秦之一统,再暴露秦之暴政,论说归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从史实中提炼史观。

①“攻之势”(课文①-③)

立法度南取

内务耕织惠文蒙故业西举

孝公修战具武北收

外连衡昭襄因遗策东割

从散约败奋余烈

诸侯割地赂秦履至尊

请服入朝始皇焚百家

隳名城

铸金人

固关中

秦历6世:崛起——强大——鼎盛。

叙事铺陈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强国到秦二世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以整散错杂的句式再现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先突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次写孝公之后历代秦君辛苦经营所建立的赫赫功业。这些,铺垫了秦的一统天下,又与秦的顷刻覆亡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且深刻的叙、议归因了秦的所以兴、所以亡。作者的史观贯穿文章始终。

②“守之势”(课文④-⑤)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出身

才能不及中人素质

陈涉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构军

斩木为兵,揭杆为旗武器

并起而亡秦族影响

秦始皇的功业涵盖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治国的核心仍是一个“威”字。统一天下之后的秦国进一步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政治上“废先王之道”,文化上“焚百家之言”,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地理上“华为城,河为池”,防务上“良将劲弩,信臣精卒”。这种种国策,终归结于一个“自以为”的绝妙好辞,而全不顾攻守势异的史观已见。

四个方面的对比是本篇的精彩处:秦本身先兴旺后败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展,气势也就磅礴,论说也就显得分量颇重了。水到渠成地推出智识者的史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文言知识:

A。名词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名词作状语。

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名词作状语。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在国内/向南。名词作状语。

序八州:招致,名作动。

履至尊:登上,名作动。

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名作动。

B。动词活用

追亡逐北:逃走的人,动作名。

却匈奴:使……退却,使动用法。

约从离衡:使……离散,使动用法。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使动用法。

并起而亡秦族:使……灭亡,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形作使动。

以愚黔首使……愚蠢,形作使动。

天下非小弱:缩小/减弱,形作动。

6、补注:

①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苏秦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xx,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这是第二次合从。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7、作业:

①背诵课文末了两段。

②补充导学导练的作业。

《过秦论》教案【篇7】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过秦论》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局限。

2、理解对偶、排比等的作用,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背诵全文(重点是3、4、5段)。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实词“制、亡、利、固、遗、度”、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四、教学设想:

1、预习指导:借助注释、工具书等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课文讲授:指出历史局限,略讲二世灭亡原因、历史人物及史实。指导课外阅读(如小说《东周列国志》,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翻译:主要知识点。借助《导学教程》单元提要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反复诵读:体会严密逻辑、优美文辞、磅礴气势、透彻说理。背诵全文或后三段。

五、教学时数:3教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

贾谊“才调”到底如何?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预习指导:(导学教程、预习提要、知识梳理)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找出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翻译这句话,分析其句子结构及关系。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不同文本的译文:

广东版《教师教学用书》:“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

湖南版《高一语文跟我学》:“不施仁政,而使秦始皇执政前后攻守的形势不同造成的啊。”

任志鸿《中学教材优化全析》:“不施行仁政,使进攻和防守的形势截然不同啊。”

张必东《中学语文备课全书》:“没有施行仁义,而进攻与防守的形势不同了。”

《高中语文疑难解析》:“是由于它没有实施仁义的政治,而攻守的形势不同了。”

关系:承接或因果。

新观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而”的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而应为转折关系,“而”应为“然而”。而最好是将“攻守之势异也”和“仁义不施”调换顺序,将这一句理解为“攻守之势异也而仁义不施”。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

(1)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

(2)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

(3)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

这是一般规律。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

2、参看注释,翻译“有席卷……之意,……之心”,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明确: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

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有时也叫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含贬义。近义词有:窥视、窥探)。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讲评作业:(略)

二、研习新课:

(一)、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译文,其中有些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二)、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三)、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4层:

第1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

第2层:“诸侯恐惧……已困矣”

第3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

第4层:其余是

2、2层:

第1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

第2层:其余是

3、2层:

第1层,“弱国入朝”,可分三小层:

(1)“孝公既没……要害之郡”

(2)“诸侯恐惧……已困矣”

(3)“于是从散……弱国入朝”

第2层:“延及……国家无事”

提示:

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四)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五)、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

例句及译文(例句下A、B为译文):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

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附]参考答案

(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镐”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六)、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七)、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3、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5)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

二、研习课文:

(一)、第4自然段导读:

“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

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

秦始皇

答案:

地位出身军队

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弊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

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万乘良将、信臣精卒劲弩、利兵、据亿万丈之城、全千里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振长策而御宇内”和“隳名城,杀豪杰”,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仁义不施”。

(二)、第5自然段导读:

“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是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及“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2段的:“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及“宰割天下,分裂……入朝”;第3段的:“吞二周……而报怨”及“践华为城……谁何”;第4段的“余威震于殊俗”。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何也”的问话。

3、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提示:

①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

②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

③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讨论: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

观点一:

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观点二:

在作者看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就是仁义的开端。“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就是这一结论的依据。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对“王道”的图景作了具体的描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说,“务耕织”就是对孟子“王道”思想中这一内容的高度概括。在这里,贾谊把“立法度,务耕织”作为秦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反映了他对“王道”——即仁政的肯定。在贾谊看来,秦国的迅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施行仁政,“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此才取得了向四方扩张的辉煌业绩。文章前两段没有具体叙述秦国四代君王的治国之道,而是着力渲染其迅猛发展之势,正是用所取得的业绩来证明治国方略的正确。

兴于仁义,亡于暴政,这是贾谊在本文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也是本文组织材料的基本思路。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在这一段,作者详细地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和治国之道——在作者看来,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是因为“六世之余烈”,而不完全是他自己有所作为;历经二世就遭致灭顶之灾,根本原因在于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又“废先王之道”。“废先王之道”就是废仁义,“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就是行暴政,这就注定秦王朝只能是一个短命王朝。

综上所述,对于《过秦论》的思路,以及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理解,必须注意作者对秦孝公到秦始皇几代君王治国方略的论述,尽管这些论述比较简略,但它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也只有这样理解,才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之“施”相一致。

如下图所示:

秦孝公:立法度,务耕织

惠文施仁义:兴

武蒙故业,因遗策

昭襄

始皇:废先王之道行暴政:亡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这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思考。我们可从这几方面确定正确选项:

①从选项的陈述主体和文章论述主体的一致性来判断,因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评述主体的看法或主张,二者应一致。

②文章的材料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中心论点必须统帅材料,所以应从中心论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来判断。从本篇来说,就要看秦在攻取天下时是否施了“仁义”。据此,教参答案似欠妥。

2、补充作业:

(1)、翻译下面句子: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2)、以练习第三题加点字为重点,自制文言字词卡片,积累知识。

好点子都是偷来的读后感


好点子都是偷来的读后感

科学中心分公司:黄欢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觉得封面还是挺吸引人的。里面的内容其实是60则关于创新的建议。关于创新的书,市面上有不少,但这一本书算是内容比较丰富的一本。“创新”这个词,其实近些年来经常出现在报纸网络上以及我们日常学习工作中,创新的意义或者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这本书作者杰夫?戴维森(Jeff Davidson)也没有过多地赘言这部分。小到小学生写作文,大到社会国家政策要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创新,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关于创新。但如何真的做到创新?经过我仔细分析死磕这60条建议,总共几百页,我根据内容将这些建议归类为心态篇,环境篇,技巧篇。

心态篇

第四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难题,不要轻易放弃,用心去”熬”,答案就会在某个时候找到你的。

第七条世上没有坏消息。坏事可以转换为好事,创新需要保持乐观心态。

第九条红色文件夹的神奇功效。谈到问题和答案是手牵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个人觉得其实答案比问题多,只是我们一般选一个最优的答案。书中举例,通常我们会觉得生病是件很糟糕的事情,但书中的医生问病人“请问在这次生病过程中你有什么其他收获?”医生是想启发大家思考问题的另一面。

第十条问题是戴着面具的盟友。把问题当做自己的朋友,首先接受它的存在不排斥厌恶它,然后思考如何借助这位朋友的力量在某方面帮自己一把。

第二十一条在框架之内创新。创新需要抵制各种压力。如果改变太快或者让人承受太多,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抵制。

第二十二条如何应对批评你的人。感谢那些批评你的人。

第三十四条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做创新需要放轻松。

第三十七条每一分钟都有新机会。我个人觉得不仅仅每一分钟都机会去创新,生活的每一处都有机会创新。

第四十六条积极期待激发创意灵感。书中提到,不管你有什么追求,不管你在构思什么计划,也不管你想要采取什么行动,都要做出最好的期待!这样不仅能够督促你不断努力,也能帮助你获得周围人的支持。

第四十八条会玩的人创意多。

技巧篇

第二条《穿普拉达的恶魔》的启示。预测别人的需求。正如乔布斯所述对大众有益处的创新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创新。

第三条古怪组合的玄机。可以尝试各种古怪组合,畅销书作家保罗斯隆曾说 创意就是将现有的想法进行某种组织。所谓伟大的创意就是把现有的几种东西组合一起,从而制造出一个更好更经典的东西。书中举例,作为产品研发部或者产品销售部同事可以留意客户在使用你产品或服务的时候,客户通常是否把你的产品和其他产品放在一起用,或者和其他事情用。其中往往蕴含新的商机。

第五条心无旁骛,异想天开。首先学会提问,可以提一些比较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没有答案没关系。慢慢来,寻找答案本身就是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异想天开之所以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心流,即使这些设想并不现实,它也能给你带来很多“副产品”。

第六条人人都有四个大脑。一般情况普通人,我们是使用左脑时间多于右脑,右脑开发程度不及左脑。所以通过一些方法多锻炼右脑,激发自己一些新颖的想法。

第十一条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一般成年人都自己稳定的思维模式,把自己当做旁观者试着观察自己的思绪和情绪,或许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盲点或者从来没有想过的,从来没有看到的自己。

书中还讲到,真正全新又很精妙的想法其实很少,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去做一些假设来限定自己的创意。这就是创新思维和常规思维的区别。

在平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或做笔记来捕捉自己星星点点创新想法,记录自己参与的谈话,反思自己所言所行。有时可以先将自己的创意想法休眠几天之后再思考或许又有新的想法涌现。我们还将自己想法告诉他人,从其他的反应感受自己创意的价值。

第二十五条“牛肉在哪里?”。要善于借鉴目前的比较好的方案来创新。

第二十六条通过关注细节来实现创新。细节之处蕴含创新方向。

第三十五条创意像条滑溜溜的鱼。做一个创意日志,记下每个创意想法的时间,督促自己有持续后续行动。

第三十六条换个方式去生活,和第四十七条改变视角,看打不一样的世界。接触新鲜事物结识不同的人,尝试从新的视角去看。

第四十一条倾听你体内的小声音,很多时候其实自己的身体会发出信号告诉我们一些事,可能它会告诉你方向错了,或你可以换个方式来解决问题。当你感觉自己脊椎发热,禁不住面露微笑时,那说明身体在告诉你“好极了,这就是你需要的。”

第四十二条冥想和意像引导创意法以及四十三条打赢内心战争。静下来,深呼吸,用意象引导自己去创新。

环境篇

调整思考模式。怎样更能接受别人的创意,怎样更能鼓励别人提出创意,要学会把握时机表达自己创意。

第十六条头脑风暴:玩着就把钱赚了。头脑风暴是一个短时间内产生大批创意的绝佳工具,头脑风暴可分为“团队风暴”和“独自风暴”。书中提醒,无论是团队风暴还是独自风暴,都不要追求一上来就找到所谓的“天才创意”,绝大多数天才创意都是在一堆狗屎创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第十八条给自己找个创新拍档。书中讲到在我们认识的人当中,真正能激发我们想法的人绝对不多,如果你能遇到这样的人,那真的要恭喜你。如果你也能激发对方的创意,那你们之间的这种互利关系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第二十条我的顾问委员会。可以向其他人寻求帮助,他们或许会提供全新而鲜明的视角帮助你应对挑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第十五条创新高手的办公室什么样子?人所处的环境影响人的创新能力。

第四十五条暂缓评判,对他人的创新不要过早下评判。

个人见解

写了这么多归类,读后感还是要谈谈自己感受。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环境篇。其实我觉得创意并不是多么高深的东西,每天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人产生创意的想法,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将自己的想法实践出来或者刚刚表现自己的创意想法就收到周围的人打击。我比较认同的,就像是这边书里面讲到头脑风暴的头号法则:永远不许批评任何人的任何建议。我们需要对新想法保持开放心态,鼓励人们畅所欲言,想到什么说什么。就算是听起来极不靠谱的想法里也可能蕴含着天才的构想。其实一个好的点子就像一个幼树苗也是需要足够的氧气和空间,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慢慢长成参天大树。有些创新就像是个半成品,需要我们不要过多批判,而是用耐心实践之后多次修正才形成一个绝妙的好创新。所以说营造一个宽容自由的创新环境很重要。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参考]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2500字系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天上偷来火种教案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