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天上偷来火种教案 > 地图 > 天上偷来火种教案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发布时间:2023-04-09 来源:互联网

【热】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学生课堂反应会在老师教案里体现出来。栏目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读懂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普罗米修斯慈善正义、聪明勇敢、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4、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幸福而勇于献身,甘愿受罚的伟大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弄清神话的特点

1、课件呈现《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故事图片学生抢答故事名称。

2、故事中的人和事件都是虚构的,是人们通过想像与幻想编造出来的。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流传着很多神话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天上偷来的火种》。

二、把握主要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故事中的几位神的姓名,划一划。

2、读好这些神的名字。了解这些神(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他也充当了人类的教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赫拉克勒斯:大力神,宙斯之子。

3、能否试着把这些神的名字连起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4、出示主要内容读一读。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背着宙斯,从阿波罗那里偷取了火种。宙斯得知后,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赫拉克勒斯搭救,获得了自由。)

三、感受无火画面

1、让我们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类的生活是怎样?(当时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师引读“没有火烧烤食物——”生接读“就只好吃生的东西”师引读“没有火来照明——”生接读“就只好在那……漫漫长夜!”

2、感叹号后面为何再加省略号?(说明由于人类没有火,就会有无尽的痛苦)

3、想象:没有火,人类还会怎样?

4、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漫漫长夜吧!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四、感知有火幸福

1、而自从有了火,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从有了火,人类用火来烧熟食物,驱寒取暖,打造工具,还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的猛兽。)

2、小结:对,在漫漫的长夜,火给人带来光明;在寒冷的冬日,火给人送去温暖。有了火,人类才领略了熟食的美味,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有了火,人们才能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制作更精细的工具和武器。有了火,人类的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这以后,齐读——

3、正因为火能带给人类希望与光明,普罗米修斯他悄悄地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偷取了一颗火星,把它藏在茴香枝的空管里,带回了地面。为人类点燃了第一堆篝火,并向人们讲述了火的性质和用途。

4、这是怎样的一位天神?

(一位聪明勇敢、富有正义,为人造福的慈善天神!)

五、聚焦“痛苦”,感悟坚强。

1、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了火。可火给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呢?(最严厉的惩罚)

2、宙斯决定给普罗米修斯最严厉的惩罚是什么呢?请你们默读课文7—13自然段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句子1:他的双手和双脚都戴上了铁环,被铁链死死地锁在悬崖上,遭受着日晒雨淋。

(1)那些词锁住了你的心?你体会到什么?

(2)(指着图说)看,这就是高耸入云的高加索山,高高的悬崖上,脚下是万丈深渊,深不见底,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这狭窄的峭壁上,不能动弹,不能睡觉。假如是你,你会有什么感觉?

(3)师:你想象一下,他还会受到哪些灾难?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普罗米修斯大汗淋漓被晒得嘴唇都裂开了,皮肤都脱皮了;

在寒风呼啸的冬天,普罗米修斯被风吹得左右摇晃,撞击着岩石,浑身哆嗦;

在电闪雷鸣的瞬间,普罗米修斯被雷电劈在身上,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的身体;

在大雨倾盆的时刻,普罗米修斯被雨水冲刷得睁不开眼睛。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刑罚呀,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终日遭受着风吹日晒、霜打雨淋的折磨,这样的痛苦谁能承受?但普罗米修斯却顽强地承受着,因为他曾经这样说过——“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是,我不能归还火种。”

(4)将反问句“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改为陈述句。

(为人类造福是没有错的。或:为人类造福没有错。)

(5)在忍受痛苦与承认错误、归还火种之间,普罗米修斯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他选择了忍受各种痛苦,而坚决不承认错误,更不归还火种。)

(6)是的,心中燃烧着正义之火,使他宁可忍受痛苦,也决不向宙斯屈服。指名读出这种感受,指名读(3人)。齐读。

3、师:英雄的坚强不屈使得宙斯更加气急败坏,于是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又降临到他的身上。是什么?

“宙斯还派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吃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鹫鹰吃光了,可是晚上肝脏又重新长起来。第二天早晨,鹫鹰又继续啄吃他的肝脏……这样,普罗米修斯遭受的痛苦,也就永远没有尽头。”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好?指名读。

师:你读完后,你有什么体会?(痛苦)你特别从那些词感悟到?

“尖利”“啄食”理解“鹫”:又叫老雕,一种很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能捕食山羊、野兔。

师:凶恶的鹫鹰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你们知道啄食是怎么吃法吗?

A、啄食就是——啄一口,吃一口

师:同学们,你平时摔伤了,擦伤了皮,鲜红的肉露出来了,还流血,你的感受是怎样?

师:是啊,仅仅是擦伤表皮,我们已经觉得很痛了。更何况是附在肉里的肝脏哪!鹫鹰用尖利的嘴巴用力啄开普罗米修斯的肚子,一下、两下地啄着整个肝脏。啊,这尖利的嘴巴就像一把刺刀剜着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出示图片)虽然普罗米修斯已经被啄得鲜血淋漓,但他一直强忍着痛苦啊!这种痛苦只有一次吗?为何?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你能用四字词形容吗?(生不如死)为什么说生不如死?

师:白天,普罗米修斯被凶恶的鹫鹰啄食,撕心裂肺的痛缠绕着他全身,可是晚上,这肝脏又长出来了,普罗米修斯真的是生不如死啊!

师:谁能把这种痛苦读出来。指名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我似乎听到普罗米修斯在呐喊。谁也想读一读?指名读2个。

师: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他不屈不挠和宙斯对抗着,他还会毫不犹豫,坚定说——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是,我不能归还火种。)

师:许多年来一直这样,普罗米修斯的痛苦真漫长啊!同学们,你们知道“许多年来”是多少年吗?猜猜看。

师:不对,是三万年!三万年的光阴普罗米修斯一直在承受这样的痛苦。请我们郑重地拿起笔,将课文中的“许多”这两个字改成“三万”。

师: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在承受这样的痛苦。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体现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

师——三万年来生——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遭受着日晒雨淋。

师——三万年来生——狠心的宙斯还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师——三万年来生——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师:同学们,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震撼了天上人间!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惊天动地的回答吧!

(课件出示: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是,我不能归还火种。)齐读。

我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让我们一起看看最后普罗米修斯怎样了,来,一起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师: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你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怎样?

师:让我们一起祝福获得自由的普罗米修斯吧。(齐读)

课件出世句子: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人类取火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六、拓展延伸

1、学到这儿,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慈善正义、聪明勇敢、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2、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3、说说他们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的原因。

4、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5、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诗歌送给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诗歌:普罗米修斯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深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身躯,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仅仅是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坚强、博爱、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遵循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放手自读,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适当地展开想象,入情入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浓厚兴趣。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说说故事的梗概。

2、难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关键:自读感悟,适当地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直接导入

1、教师:出示火的图片,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关于火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在我们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也有一个关于火的神话故事。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上偷来的火种》。

2、读题目,引导质疑。

(1)谁去偷?为什么去偷?

(2)怎么偷?结果怎样?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四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下列人物名字,指导学生读,并结合注释了解这些人物。普罗米修斯宙斯阿波罗赫拉克勒斯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他也充当了人类的老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他们。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完成了十二个奇迹,一生中,无论爱情、战斗,还是死亡,都是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3、这篇课文可以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小组讨论怎么分,并且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4、逐一解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5、指名将这四个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语言连起来说一说。(这其实就是让学生按照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顺序说说课文的梗概。)故事梗概: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

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但他却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饱受折磨,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屈服,并与宙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获得了自由。

三、抓住要点,合作再读

1、教师:那么,这个神话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

要求:

(1)读后谈感触: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的英雄。

(2)围绕自己所填的词,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加以说明。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自读课文。

四、集体交流,体会形象

1、指名反馈: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的英雄。(正义、善良、勇于牺牲、无私无畏、不屈不挠)

2、教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关键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把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集体交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语句。(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戴上了铁环、死死地锁、遭受、每天、啄吃、永远没有尽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所经受的痛苦;抓住许多年一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

5、教师小结: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雄!他为了人类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令人敬佩。

五、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教师:同学们,为了人类的光明,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火种。宙斯发现后,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烈日的煎熬、暴雨的抽打、鹫鹰的啄食,使他裸露的身躯变得血肉模糊,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但他没有后悔,不屈不挠。他的善良、勇敢、无私怎能不让我们敬佩,他为人类造福的坚定信念怎能不让我们折服?

2、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了人类的希望与文明而甘愿献身的英雄获救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

3、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伙伴听。(抓住梗概,不改变原意,可补充情节和细节)

3、推荐阅读: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神话故事,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读。(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古希腊神话故事》等)。

天上偷来的火种

普罗米修斯

英雄

(造福人类、正义、善良、勇敢、无畏、不屈不挠)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忍受痛苦的坚强意志,学习他的聪明、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学讲这个故事,了解人类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2、体会和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正直、善良和勇敢。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故事内容耐人寻味,适合学生的探知和欣赏视角。教学时,主要进行兴趣阅读。

教学过程:

1、设嶷导课。

你知道人类是怎么得到火种的吗?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2、读通课文。

(1)结合阅读提示阅读课文,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味,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口吻读课文,同桌互读互译。

(2)在读通的基础上小组内先说说读后应向普罗米修斯学习什么精神,从课文那些段落能够看出来,在全班交流。

3、学讲故事。

在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记忆加深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讲故事。要防止学生是背课文而不是讲故事,告诉学生讲故事不是按课文的原话来说,而是可以合理的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谈举止,加上自己的体会、感受,要注意和听故事的人在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讲故事小组,先小组练说、互评,再有小组推荐代表以竞赛的形式到讲台上讲,最后评选出全班的故事大王。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续讲故事: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之后,宙斯会善罢甘休吗?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讲述一个自己创作的故事

5检查生字。

6推荐作业。

请同学们讲关于火种的其他来历在图书馆或网上进行查阅,然后在全班交流。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依据文章的表达顺序,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希腊神话故事的有关音像、图片资料;准备外国古典名着名篇的阅读推荐篇目、资料。

学生:制作阅读外国古典名着的读书卡片,准备交流。

教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火。能说出火的用处吗?

2.可以这样说,火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火赋予了人类腾飞的翅膀。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文明的象征。在我们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斯,把火从天上偷下来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上偷来的火种》。(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在3分钟内读完全文,并能说出大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点抽查、集体校正)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火是怎样来到人间的?火为人类带了什么?为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勾画、圈点、旁批,画出疑问或感兴趣的内容)

三、精读课文

1.交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穿插分段、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的训练,并注意方法的引领。)

2.交流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奉献的精神。)

3.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互动释疑。

四、研读课文

1.普罗米修斯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依据,相机利用课文插图。)

2.火神和大力神有哪些认识和看法?(在课文中找理由)

3.课文中哪个场景或细节给你印象最深,联系全文说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把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伙伴听。(抓住梗概,不改变原意,可补充情节和细节)

2.阅读几篇神话故事,制作读书卡片,与同学交换阅读卡片。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篇5

一、整体感知

(一)谈话引入

在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组表演,希腊神话中的神由演员扮演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场景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根基,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初识几位神。

(二)把握主要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故事中的几位神的姓名,划一划。

2、读好这些神的名字。

3、能否试着把这些神的名字连起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4、出示主要内容读一读: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不顾宙斯的阻挠,从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海格立斯搭救,获得了自由。

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天上偷来的火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初步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基于阅读拓展的基础,学生基本讲清几位神之间的关系。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就做到明确、完整、简洁。由于刚刚开始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有一个训练过程的。

二、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1、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忍受了几个世纪的酷刑,那他为什么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呢?从文章中找一找相关的内容。

2、读文章第二节

神话是人类在自己还比较幼稚的时候创造的一种文化,但它却在有些内容上与科学考证不谋而合。确实,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段无火的日子。它有多长,至今科学界仍有争议。但那一定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岁月,或许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再读,注意读好“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3、而自从有了火,读——第八节

是啊,有了火,人类的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引读——

故恩格斯说:“火”把人和动物界分开,“火”是人类历史之开端。

4、正因为火能带给人类希望与光明,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正义的化身,而他正义的形象就是通过语言与行为的描写来展现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交锋的两组对话。

同桌互读,注意一点,在第一组对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语言是被转述了,请你依据前面读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补上直接语言。

请一组去掉提示语,直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态度。也要注意读出提示语仍在的感觉。

5、读了这两段对话,从他们的语言中,你感觉普罗米修斯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

人类无火到有火是文明的变革,这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朗读感受火带给人类的希望与光明是多么重要。

请学生把“他去见宙斯,请求他把火赐给人类。”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语言表述既训练了“转述——直述”的能力,又通过练习体会了普罗米修斯播撒人类文明火种的仁爱、正直之心。

三、体会人物精神

1、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在人类心目中,他是一名英雄。而作为一个为人类带来希望和文明的英雄,除了善良、仁爱、坚定,他身上还具备怎样的精神?边默读5、6、12、13节边思考。

2、学习“智慧”

故事题目叫《天上偷来的火种》,一个“偷”字,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的智慧所在,读好这两节,说说你在哪些地方努力了,让听者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聪明。

普罗米修斯把火星保存在苇杆内带到了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火的人类惊异万分——引读第七节。

人类自从有了火——引读第八节。

3、学习“勇敢、顽强”

出示文章12、13节,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甘愿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可怕的刑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老师读12节的内容,学生读13节的,注意老师的手势,什么时候让学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坚韧不屈。

“更没有对自己做过的事说半句懊悔的话”因为他曾经对宙斯这样说过——

4、终于有一天,大力神海格立斯经过高加索山,读——

普罗米修斯的智慧表现在一个“偷”字上,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的朗读体验,表现普罗米修斯的.机敏。

文章12、13节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不畏残暴、勇于献身的精神,12节分三层告诉读者酷刑有多可怕,13节则是刻画人物顽强忍受的过程。此处的朗读设计就是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而进行的:普罗米修斯被沉重的铁索锁在高加索山上,他忍受着;日晒雨淋的折磨时,他忍受着;鹫鹰的啄食下,他忍受着。多次的强化朗读,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

四、领会精神

1、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了人类的希望与文明而甘愿献身的英雄获救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

2、请用几句话写写他们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的原因。

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但他的精神却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品性。哥白尼创设了“日心说”,把人类从蒙昧的神学观中唤醒,开创了科学观的视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学说,而江姐等革命志士则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人类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学生通过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体悟,已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备的品质。再引申到“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感悟上就比较水到渠成。

后记:一堂课是一次就文本的解读

一堂课是一次与学生的对话

一堂课是一次对自我的认识

我要做的是

认真——读用心——说清醒——识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四中的一篇希腊的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解除人类在漫漫长夜中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将火种偷来带到人间,但是却受到宙斯的严厉惩罚。故事塑造了一个给人类带来幸福的英雄形象,盛情赞颂了普罗米修斯的丰功伟绩与坚强、勇敢、善良、聪明的精神。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设计时,围绕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展示学习交流活动。当学生反馈时,针对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感悟。其中重点抓住普罗米修斯所说的那段话加以品读。

另外,本课设计时,尽量以读代讲,除了读课文,还拓展阅读了一首《普罗米修斯赞歌》和一篇《为真理献身的布鲁诺》,并向学生推荐了课外阅读的篇目,使课堂上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忍受痛苦的坚强意志,学习他的聪明、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体会和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正直、善良和勇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面对偷东西的人,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偷了东西,人们不仅不痛恨他,反而视他为人类的大恩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概括。

2、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三、精读感悟

1、出示阅读提示;

A、默读课文,先画出能体现出鲁罗米修斯美好品质的语句,然后和同桌互相读读自己画的句子,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B、想一想,是什么让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残酷的折磨,为人类从天上偷来火种呢?(这也是书上文前提示中的问题)

2、生自学后反馈。

预设:学生可能从聪明、善良、勇敢几方面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A、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善良的人时,引导体会在没偷来火种时,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痛苦生活。

B、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勇敢的人时,通过指名读、结合提示语再读、注意反问语气、齐读等方式指导朗读普罗米修斯所说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C、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聪明的人时,不做讲解;

D、当学生说觉得他是个坚强的人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这个刑罚中最可怕的是什么?

指导看插图,结合文中的描写,想像当时的情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再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猜想:许多年来究竟是多少年呢?师补充:据神话资料记载是整整三万年。三万年来;三万年来;三万年来(引读13到15段)

痛苦是如此漫长而又残酷,但是咱们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着的是他依旧坚定的声音。出示: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但是我的意志是不能动摇的。

(投影阅读提示)看问题2,现在你们知道到底是什么让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残酷的折磨,为人类从天上偷来火种了吗?板书:为人类造福

四、识记生字。

1、看屏幕来回顾一下全文内容。先默读,再指一生读。

2、红色的词语中包含了本课中要求认的9个生字,再指一生领读一下这些词语。

五、升华主题

1、介绍奥运圣火的由来和意义。

2、指生介绍收集的各天神的资料

3、欣赏诗歌:《普罗米修斯赞歌》

六、拓展阅读

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布鲁诺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请同学们默读手中的阅读材料,边默读边画画让你感动的句子或是写写自己的感受。

指生反馈。

七、拓展作业

1、收集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为了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无私奉献的人物的故事,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互相交流;

2、收集交流语文七色光四的知识窗中推荐的有关为人类造福的神话故事。

3、推荐班级同学藏书:《希腊神话》。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悲惨”、“驱寒取暖”、“一帆风顺”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是按“求火——偷火——受罚——获救”的顺序展开的。

3、品读重点词句,深入领会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甘愿受罚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主要人物

1、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名字(宙斯普罗米修斯阿波罗海格立斯),读好这些人物名字。谁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话介绍这个人物。

2、本文是一个古希腊的神话,(出示:“古希腊神话”有关书籍和介绍:古希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神话是有关古希腊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的神话。今日所知的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

课文的主角是——板书:普罗米修斯

二、对比阅读,初步认识“英雄”

1、课文给普罗米修斯一个什么称号?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这个称号划下来。

交流、板书:英雄

2、普罗米休斯做了一件什么充满英雄壮举的事呢?

交流、板书:偷火

3、是啊,从偷火这件事上我们首先认识了普罗米修斯,那么没有火的人类是怎样一番情境呢?

出示:那时,地面上还没有火。真的,连一丁点火星也没有。人类没有火烧烤食物,就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照明,就蜷缩在山洞里,熬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谁来读?你感觉没有火的日子,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自由交流,教师评价。师总结:是啊,没有火的日子,人们的生活是那样悲惨——是那样痛苦——是那样难受——是那样无助——)

读后,师述:课文虽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确实有过一段没有火的日子,这段日子有多长,至今科学界仍有争议。但那一定是极其漫长的岁月,或许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再读,注意读好“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4、人类有了火,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自从有了火,人类进步多了。他们用火烧煮食物;用火驱寒取暖;用火打造工具;还用火驱赶野兽……

谁来读这一段话。有了火,人类的生活有了那些进步呢?

5、总结:有了火,人们从苦难中解脱了出来,生活变得快乐了、幸福了,给人类带来这些变化的就是英雄——普罗米修斯,这就叫(板书:造福人类)。

出示:有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心中十分不忍。

从这句里,你读出了普罗米修斯的什么?

(善良、同情……)是啊,充满同情和善良之心,是一个英雄最本质的东西。

三、重点阅读,深入感悟“英雄”

1、然后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作为主神的宙斯可不答应,他警告普罗米修斯。拿起书一起来读(齐读课文第9、10节)。

读句子,出示: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火种,决不收回!

2、不愿收回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忍受了怎样的刑罚呢?

板书:刑罚

(1)课文那个小节描绘了这个内容(第12节)

读完这一段文字,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交流、板书:锁;啄。

(2)出示“锁”的一段话。

普罗米修斯被沉重的铁链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双手和双脚都戴上了铁环。在那里,他无遮无盖,遭受着日晒雨淋。

生读句子,想象普罗米修斯当时所招收的折磨:双手和双脚都戴上了铁环,天长日久,他的双手双脚——他无遮无盖,遭受着日晒雨淋,夏日,火热的太阳晒得他……

这是何等痛苦的折磨啊,从沉重的铁链和铁环中你读出了宙斯的——残酷,面对残酷的暴刑,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指名读)

沉重的铁链和铁环锁住的是普罗米修斯的身体,锁不住的是他的——为劳苦大众找寻幸福,造福人类的心。

出示: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火种,决不收回!

(3)出示“啄”的一段话。

即便这样,宙斯还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用尖利的嘴巴,啄吃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起来。第二天早晨,鹫鹰又继续啄吃他的肝脏……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两句话,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你读了这两句话后的感受,写在课文的边上。

交流,评价,读书。

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撕心裂肺的痛啊,我们只期望这痛苦的日子早日结束,但是

出示:(音乐起)一年又一年,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他忍受着,不吭一声,更没有对自己做过的事说半句懊悔的话。

指名读、齐读

师:虽然,普罗米修斯没有说半句懊悔的话,但是我们的耳边,回响着的是他依旧坚定的声音。

出示: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火种,决不收回!

3、同学们,在普罗米修斯被缚受罚的日子里,很多神都来劝说他。想想众神在劝说之后,普罗米修斯或做些什么,说写什么,请你选择一处写下来。

出示补充材料:

(1)执行刑罚的火神敬佩普罗米修斯,可又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进退两难,所以只好劝普罗米修斯归还火种,然后认错。

(2)宙斯派来的麦鸠利劝说普罗米修斯:只要你低下傲岸的头,顺从权威,天帝的凶猛就会变成温良,否则就要接受勇士的惩罚与无休止的痛苦。

(3)河神看到普罗米修斯浑身是伤,心如刀绞,决定到宙斯那里去求情。

四、总结阅读,拓展升华“英雄”

1、人们没有忘记普罗米修斯,所以海格力斯不远万里,救了普罗米修斯,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2、人们没有忘记普罗米修斯,所以“偷火”这个词就有了特定的含义,人们把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造福而情愿受苦的人称为“盗火者”,如果说宙斯代表的是邪恶的话,那么普罗米修斯就代表着正义。从《天上偷来的火种》这个神话故事,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3、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世界上所有具有正义感的人,后人写了很多赞颂普罗米修斯文章和诗篇,老师这里选了一段。

出示:

他深邃的目光

凝视远方

一定看到了山下灯火辉煌

他不息的双耳

敏锐如初

一定听到了人间笑语飞扬

他憔悴的身影

傲然挺立

蕴含着正义的力量

他灵动的思想

无拘无束

闪烁着自由的光芒!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篇8

一、教材选择

《天上偷来的火种》是新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取材于希腊神话,讲述的是: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不顾宙斯的阻挠,从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海格立斯搭救,获得了自由。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教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文本内容精彩有趣,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根基,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而我们的学生在平时阅读中较少接触此类读物,对于希腊神话故事,学生大多只是略知一二。《天上偷来的火种》是一个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精彩故事,文本语言浅显易懂,却蕴涵着无穷的精神内涵,它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拓展学生阅读范围,引领学生感受精神实质

希腊神话经历了时代变迁和历史风云,她几乎成为希腊乃至欧洲一切文学和艺术活动的基本素材。我们有必要带领学生走近希腊神话,引导学生认识:神是没有的,然而反映历史、反映文化,反映人类精神风貌的神话故事却是美好的、永恒的。

3、教材注重人物语言刻画,尝试拓展学生语言训练

《天上偷来的火种》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的描写反映人物仁爱善良、智慧机敏、顽强奉献的精神。丰富的人物语言不同的表达形式也可作为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在操练中提高表达能力,感悟人物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把握魂魄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天上偷来的火种》讲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甘愿忍受酷刑的故事。作为神话故事,它有记录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的美好意愿,也有人类在自身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的时期所创造出的文化的局限性。如何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这个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形象,并把这种形象典型化,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神,他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酷刑。其实这种为了正义与真理而甘愿奉献一切的英雄形象是我们人类才特有的精神美德。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这一类人物的精神诠释。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在对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的同时感悟到人类才是这种精神的真正代言,那无疑能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能力领向更高的境界。

2、理清脉络

课文以火种为线索,按无火盗火受罚获救的脉络展开,情节性很强。文中分两处提到人类无火到有火的不同生活状态,提出有了火,人类进步多了。这交代了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播撒人间的原因,也表现了普罗米修斯正直、仁爱的精神品质。普罗米修斯盗火与受罚是故事的两个关键情节,分别反映了普罗米修斯机智、顽强的精神。

3、剖析重、难点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

(1)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形象。

(2)在感悟普罗米修斯精神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真理、文明前赴后继的正义之士的精神归结。

4、分析语言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畅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天上偷来的火种》的文字比较通俗,在文本中比较有表现力的是这样几处,思考在这些地方可否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点:

(1)人类没有火和有火的两节。没有火没有火、用火用火用火还用火,是否可以通过朗读、引读感悟火对于推进人类文明的作用。

(2)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两处对话,反映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这两组对话第一组是没有普罗米修斯的直接语言的,是否可以在这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人物语言,既创设语言环境训练学生转述直述的表达能力,又感悟人物的仁爱、正直的精神品质。除此之外,这两组对话用了描写人物语言的三种不同表达形式,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刻画人物精神时的作用。

(3)文章12、13节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不畏残暴、勇于献身的精神,12节分三层告诉读者酷刑有多可怕,13节则是刻画人物顽强忍受的过程。此处的朗读设计应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预习时能读通课文、了解文本大致内容,也会做一些拓展阅读及查找一些相关资料。

2、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语文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相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

3、基于两年多的训练,我班学生的整体朗读能力比较强,个别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力好。

四、教学目标

1、能读清神话故事中的外国人名、地名: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高加索山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暴跳如雷、挽弓搭箭、惩罚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精神。

3、在感悟普罗米修斯精神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真理、文明前赴后继的正义之士的精神归结。

五、设计教案课堂教学反思感受

有了对教材的全面分析,吃准、吃透文本内容,我才开始着手设计教案,短短三十五分钟的课,要找准训练点,选择有效的手段引领学生阅读体验。体会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成为整堂课的抓手,把训练的手段围绕这点进行设计,就能达到去繁就简的目的。现在,我就着教案和媒体,谈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的设计、学生反馈以及我的反思感受。

一、整体感知

(一)谈话引入

在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组表演,希腊神话中的神由演员扮演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场景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根基,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初识几位神。

(二)把握主要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故事中的几位神的姓名,划一划。

2、读好这些神的名字。

3、能否试着把这些神的名字连起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4、出示主要内容读一读: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不顾宙斯的阻挠,从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海格立斯搭救,获得了自由。

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天上偷来的火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初步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基于阅读拓展的基础,学生基本讲清几位神之间的关系。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就做到明确、完整、简洁。由于刚刚开始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有一个训练过程的。

二、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1、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忍受了几个世纪的酷刑,那他为什么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呢?从文章中找一找相关的内容。

2、读文章第二节

神话是人类在自己还比较幼稚的时候创造的一种文化,但它却在有些内容上与科学考证不谋而合。确实,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段无火的日子。它有多长,至今科学界仍有争议。但那一定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岁月,或许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再读,注意读好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3、而自从有了火,读第八节

是啊,有了火,人类的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引读

故恩格斯说:火把人和动物界分开,火是人类历史之开端。

4、正因为火能带给人类希望与光明,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正义的化身,而他正义的形象就是通过语言与行为的描写来展现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交锋的两组对话。

同桌互读,注意一点,在第一组对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语言是被转述了,请你依据前面读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补上直接语言。

请一组去掉提示语,直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态度。也要注意读出提示语仍在的感觉。

5、读了这两段对话,从他们的语言中,你感觉普罗米修斯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

人类无火到有火是文明的变革,这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朗读感受火带给人类的希望与光明是多么重要。

请学生把他去见宙斯,请求他把火赐给人类。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语言表述既训练了转述直述的能力,又通过练习体会了普罗米修斯播撒人类文明火种的仁爱、正直之心。

三、体会人物精神

1、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在人类心目中,他是一名英雄。而作为一个为人类带来希望和文明的英雄,除了善良、仁爱、坚定,他身上还具备怎样的精神?边默读5、6、12、13节边思考。

2、学习智慧

故事题目叫《天上偷来的火种》,一个偷字,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的智慧所在,读好这两节,说说你在哪些地方努力了,让听者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聪明。

普罗米修斯把火星保存在苇杆内带到了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火的人类惊异万分引读第七节。

人类自从有了火引读第八节。

3、学习勇敢、顽强

出示文章12、13节,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甘愿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可怕的刑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老师读12节的内容,学生读13节的,注意老师的手势,什么时候让学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坚韧不屈。

更没有对自己做过的事说半句懊悔的话因为他曾经对宙斯这样说过

4、终于有一天,大力神海格立斯经过高加索山,读

普罗米修斯的智慧表现在一个偷字上,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的朗读体验,表现普罗米修斯的机敏。

文章12、13节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不畏残暴、勇于献身的精神,12节分三层告诉读者酷刑有多可怕,13节则是刻画人物顽强忍受的过程。此处的朗读设计就是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而进行的:普罗米修斯被沉重的铁索锁在高加索山上,他忍受着;日晒雨淋的折磨时,他忍受着;鹫鹰的啄食下,他忍受着。多次的强化朗读,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

四、领会精神

1、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了人类的希望与文明而甘愿献身的英雄获救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

2、请用几句话写写他们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的原因。

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但他的精神却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品性。哥白尼创设了日心说,把人类从蒙昧的神学观中唤醒,开创了科学观的视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学说,而江姐等革命志士则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人类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学生通过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体悟,已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备的品质。再引申到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感悟上就比较水到渠成。

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 篇9

一、教材简析

是西师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希腊神话故事。主人公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各种生存的技术和方法。他向众神之王宙斯及其对人类的统治霸权发起挑战。本文就是写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可以分成5部分来理解。

1.地面上没有火,人类吃生东西,没有火来照明,生活非常困苦。这是事情的起因。

2.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那里偷来火种,带回了地面。3.普罗米修斯教会人类使用火。

4.宙斯严厉地惩罚、折磨普罗米修斯。

5.普罗米修斯终于获得了自由。这是事情的结果。课文重点写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后所受的残酷惩罚。宙斯让火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让他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宙斯又派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让他的肝脏日食夜长,痛苦没有尽头。普罗米修斯被折磨了许多年,依然没有屈服,直到被大力神所救。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对希腊神话故事有所了解,知道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神,是英雄的化身,具有为人类谋利益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进一步学习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练习讲述故事;三是激发学生阅读中外神话故事的兴趣。

二、教材把握

1、把握魂魄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天上偷来的火种》讲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甘愿忍受酷刑的故事。作为神话故事,它有记录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的美好意愿,也有人类在自身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的时期所创造出的文化的局限性。

如何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这个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形象,并把这种形象典型化,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神,他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酷刑。其实这种为了正义与真理而甘愿奉献一切的英雄形象是我们人类才特有的精神美德。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这一类人物的精神诠释。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在对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的同时感悟到人类才是这种精神的真正代言,那无疑能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能力领向更高的境界。

2、理清脉络

课文以火种为线索,按无火盗火受罚获救的脉络展开,情节性很强。文中提到人类无火到有火的不同生活状态,这交代了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播撒人间的原因,也表现了普罗米修斯正直、仁爱的精神品质。普罗米修斯盗火与受罚是故事的两个关键情节,分别反映了普罗米修斯机智、顽强的精神。在感悟普罗米修斯精神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真理、文明前赴后继的正义之士的精神归结。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遵循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放手自读,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适当地展开想象,入情入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浓厚兴趣。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说说故事的梗概。

难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关键:自读感悟,适当地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预习时能读通课文、了解文本大致内容,也会做一些拓展阅读及查找一些相关资料。

2、通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语文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相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

四、教法、学法

本文是神话故事,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能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因此,我采用合作交流法、朗读感悟法、直观教学法、引疑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灵活变通。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合作、探究、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这节课我把质疑问难、品读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走进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直接导入

1、教师:出示火的图片,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关于火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在我们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也有一个关于火的神话故事。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上偷来的火种》。

2、读题目,引导质疑。

(1)谁去偷?为什么去偷?

(2)怎么偷?结果怎样?(火是学生所熟悉的东西,因此,直接由火引入课题。在读题后,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四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下列人物名字,指导学生读,并结合注释了解这些人物。普罗米修斯宙斯阿波罗赫拉克勒斯普罗米修斯: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他也充当了人类的老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他们。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完成了十二个奇迹,一生中,无论爱情、战斗,还是死亡,都是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3、这篇课文可以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小组讨论怎么分,并且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4、逐一解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5、指名将这四个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语言连起来说一说。(这其实就是让学生按照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顺序说说课文的梗概。)故事梗概: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但他却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饱受折磨,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屈服,并与宙斯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最终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获得了自由。(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天上偷来的火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初步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基于阅读拓展的基础,学生基本讲清几位神之间的关系。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就做到明确、完整、简洁。由于刚刚开始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有一个训练过程的。)

(三)抓住要点,合作再读

1、教师:那么,这个神话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

要求:

(1)读后谈感触: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的英雄。

(2)围绕自己所填的词,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加以说明。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自读课文。

(四)集体交流,体会形象

1、指名反馈:普罗米修斯是一个()的英雄。(正义、善良、勇于牺牲、无私无畏、不屈不挠)

2、教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关键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把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集体交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语句。(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戴上了铁环、死死地锁、遭受、每天、啄吃、永远没有尽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所经受的痛苦;抓住许多年一直等词,读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

5、教师小结: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雄!他为了人类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令人敬佩。

(五)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教师:同学们,为了人类的光明,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火种。宙斯发现后,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烈日的煎熬、暴雨的抽打、鹫鹰的啄食,使他裸露的身躯变得血肉模糊,忍受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但他没有后悔,不屈不饶。他的善良、勇敢、无私怎能不让我们敬佩,他为人类造福的坚定信念怎能不让我们折服?

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2、课外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无火同情心

盗火勇敢机智

天上偷来的火种用火光明温暖

受罚坚强不屈

获救获得自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好点子都是偷来的读后感


好点子都是偷来的读后感

科学中心分公司:黄欢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觉得封面还是挺吸引人的。里面的内容其实是60则关于创新的建议。关于创新的书,市面上有不少,但这一本书算是内容比较丰富的一本。“创新”这个词,其实近些年来经常出现在报纸网络上以及我们日常学习工作中,创新的意义或者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这本书作者杰夫?戴维森(Jeff Davidson)也没有过多地赘言这部分。小到小学生写作文,大到社会国家政策要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创新,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关于创新。但如何真的做到创新?经过我仔细分析死磕这60条建议,总共几百页,我根据内容将这些建议归类为心态篇,环境篇,技巧篇。

心态篇

第四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遇到一时无法克服的难题,不要轻易放弃,用心去”熬”,答案就会在某个时候找到你的。

第七条世上没有坏消息。坏事可以转换为好事,创新需要保持乐观心态。

第九条红色文件夹的神奇功效。谈到问题和答案是手牵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个人觉得其实答案比问题多,只是我们一般选一个最优的答案。书中举例,通常我们会觉得生病是件很糟糕的事情,但书中的医生问病人“请问在这次生病过程中你有什么其他收获?”医生是想启发大家思考问题的另一面。

第十条问题是戴着面具的盟友。把问题当做自己的朋友,首先接受它的存在不排斥厌恶它,然后思考如何借助这位朋友的力量在某方面帮自己一把。

第二十一条在框架之内创新。创新需要抵制各种压力。如果改变太快或者让人承受太多,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抵制。

第二十二条如何应对批评你的人。感谢那些批评你的人。

第三十四条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做创新需要放轻松。

第三十七条每一分钟都有新机会。我个人觉得不仅仅每一分钟都机会去创新,生活的每一处都有机会创新。

第四十六条积极期待激发创意灵感。书中提到,不管你有什么追求,不管你在构思什么计划,也不管你想要采取什么行动,都要做出最好的期待!这样不仅能够督促你不断努力,也能帮助你获得周围人的支持。

第四十八条会玩的人创意多。

技巧篇

第二条《穿普拉达的恶魔》的启示。预测别人的需求。正如乔布斯所述对大众有益处的创新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创新。

第三条古怪组合的玄机。可以尝试各种古怪组合,畅销书作家保罗斯隆曾说 创意就是将现有的想法进行某种组织。所谓伟大的创意就是把现有的几种东西组合一起,从而制造出一个更好更经典的东西。书中举例,作为产品研发部或者产品销售部同事可以留意客户在使用你产品或服务的时候,客户通常是否把你的产品和其他产品放在一起用,或者和其他事情用。其中往往蕴含新的商机。

第五条心无旁骛,异想天开。首先学会提问,可以提一些比较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没有答案没关系。慢慢来,寻找答案本身就是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异想天开之所以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心流,即使这些设想并不现实,它也能给你带来很多“副产品”。

第六条人人都有四个大脑。一般情况普通人,我们是使用左脑时间多于右脑,右脑开发程度不及左脑。所以通过一些方法多锻炼右脑,激发自己一些新颖的想法。

第十一条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一般成年人都自己稳定的思维模式,把自己当做旁观者试着观察自己的思绪和情绪,或许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盲点或者从来没有想过的,从来没有看到的自己。

书中还讲到,真正全新又很精妙的想法其实很少,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去做一些假设来限定自己的创意。这就是创新思维和常规思维的区别。

在平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或做笔记来捕捉自己星星点点创新想法,记录自己参与的谈话,反思自己所言所行。有时可以先将自己的创意想法休眠几天之后再思考或许又有新的想法涌现。我们还将自己想法告诉他人,从其他的反应感受自己创意的价值。

第二十五条“牛肉在哪里?”。要善于借鉴目前的比较好的方案来创新。

第二十六条通过关注细节来实现创新。细节之处蕴含创新方向。

第三十五条创意像条滑溜溜的鱼。做一个创意日志,记下每个创意想法的时间,督促自己有持续后续行动。

第三十六条换个方式去生活,和第四十七条改变视角,看打不一样的世界。接触新鲜事物结识不同的人,尝试从新的视角去看。

第四十一条倾听你体内的小声音,很多时候其实自己的身体会发出信号告诉我们一些事,可能它会告诉你方向错了,或你可以换个方式来解决问题。当你感觉自己脊椎发热,禁不住面露微笑时,那说明身体在告诉你“好极了,这就是你需要的。”

第四十二条冥想和意像引导创意法以及四十三条打赢内心战争。静下来,深呼吸,用意象引导自己去创新。

环境篇

调整思考模式。怎样更能接受别人的创意,怎样更能鼓励别人提出创意,要学会把握时机表达自己创意。

第十六条头脑风暴:玩着就把钱赚了。头脑风暴是一个短时间内产生大批创意的绝佳工具,头脑风暴可分为“团队风暴”和“独自风暴”。书中提醒,无论是团队风暴还是独自风暴,都不要追求一上来就找到所谓的“天才创意”,绝大多数天才创意都是在一堆狗屎创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第十八条给自己找个创新拍档。书中讲到在我们认识的人当中,真正能激发我们想法的人绝对不多,如果你能遇到这样的人,那真的要恭喜你。如果你也能激发对方的创意,那你们之间的这种互利关系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第二十条我的顾问委员会。可以向其他人寻求帮助,他们或许会提供全新而鲜明的视角帮助你应对挑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第十五条创新高手的办公室什么样子?人所处的环境影响人的创新能力。

第四十五条暂缓评判,对他人的创新不要过早下评判。

个人见解

写了这么多归类,读后感还是要谈谈自己感受。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环境篇。其实我觉得创意并不是多么高深的东西,每天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人产生创意的想法,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将自己的想法实践出来或者刚刚表现自己的创意想法就收到周围的人打击。我比较认同的,就像是这边书里面讲到头脑风暴的头号法则:永远不许批评任何人的任何建议。我们需要对新想法保持开放心态,鼓励人们畅所欲言,想到什么说什么。就算是听起来极不靠谱的想法里也可能蕴含着天才的构想。其实一个好的点子就像一个幼树苗也是需要足够的氧气和空间,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慢慢长成参天大树。有些创新就像是个半成品,需要我们不要过多批判,而是用耐心实践之后多次修正才形成一个绝妙的好创新。所以说营造一个宽容自由的创新环境很重要。

热门教案:《过秦论》教案(50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热门教案:《过秦论》教案(5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过秦论》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了解铺张渲染、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知识积累】

(一)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崤函(xiáo)既没(mò)膏腴(yú)逡巡(qūn)镞(zú)

系颈(jì)黔首(qián)瓮牖(yǒu)氓隶(ménɡ)腴(yú)

隳名城(huī)鞭笞(chī)轸(zhěn)镞(zú)笞(chī)

恬(tián)藩(fān)瓮(wènɡ)牖(yǒu)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指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诸侯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②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要他们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的策略。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弊”通“敝”,困顿,失败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喝问。

⑤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然兴起,此指发动起义。

⑥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⑦百有余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余数之间,表整数后还有余数。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纳

今义:连词,表结果

(3)国家无事

古义: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

今义:①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②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4)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6)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平常的人

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

(7)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活用):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险固地势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③内立法度:名作状,在国内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名作状,在国外

⑤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作状,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⑥会盟而谋弱秦:使动用法,使……弱小

⑦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走的人

⑧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名作动,登上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11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

○1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小

○1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瓮作,用绳系

○1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声音、影子一样

○1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变小,变弱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招致;朝,使动用法,使……朝拜

4、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答:拥雍州之地(拥、据,近义)

(2)席卷天下

答: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包举、囊括、并吞、席卷,近义宇内、四海、八荒、天下,近义)

(3)南取汉中

答:西举巴、蜀(举、取,近义)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答: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徒、伦、属,近义)

(5)宰割天下

答:分裂山河(分裂、宰割,近义)

(6)蒙故业

答:因遗策(因、蒙,近义)

(7)率疲弊之卒

答:将数百之兵(将、率,近义)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答: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人、徒、子,近义)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是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译: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译:一个戍卒发难天子七庙就被毁掉了。

④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译:(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文本探究】

1、秦王朝的强大始于秦孝公,第1段写秦孝公时秦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从段落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①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③政通——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文章第2段叙述六国攻秦、赂秦、服秦这一过程,有何作用?

明确: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3、文章第3段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是什么?这一层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1)愚民、弱民、以民为敌。(2)“不失仁义”,为结论张本。

4、第5段涉及了四种力量的对比,找出四种力量的对比各是什么?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四种力量分别是陈涉、九国、秦国、秦朝。①“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时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②“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③“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心。

5、《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6、结合汉初的社会现实,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谈谈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

明确: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这篇史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的借鉴,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启示:①形势变化,政策也应随着改变②统治者要“施仁政,行仁政”。③失民心者失天下

7、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a、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以上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b、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c、全篇对比论证到底。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

《过秦论》教案【篇2】

【知识目标】

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

【能力目标】

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

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

1、作者简介

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洛陽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 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 度。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五百年的极大破坏。农民大 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新建立的西汉政权(高、惠、文、景、武),府库空 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与民休息”。他多次上书,评论时 政。

二、检测预习要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函yáo膏腴gāoyú召滑sh&agra一ve;o逡巡qūnxún鞭笞chī

镞zú氓隶méng度长絮大xié藩篱fān万乘sh&egra一ve;ng

2.填写下列通假字的本字

从——纵弊——敝衡——横景——影倔——崛

有——又没——殁

三、思考探究

1.文本是怎样围绕题目展开思路的?

【解题】学生议论后阅读课后相关链接小知识“金圣叹评点《过秦论》”

题意:论秦朝之过失

【思路】本文叙述分析了秦王朝兴亡的原因与迅速灭亡的原因。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突出中心论点。

秦势强盛——六国渐弱,始皇统一——百姓愚弱,国力鼎盛一陈涉揭竿,秦灭六国——一夫灭之,仁义不施——攻守势异。

2.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以课文内容为主概括阐述。

提示:秦统一天下之后,鞭笞天下,严刑苛法;横征暴敛,营造宫室;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收缴兵器,武力制一服;大动干戈,滥开杀伐;修筑城池,祸及百姓。秦的暴政给人民带来莫大灾难,人民无法生存,奋起反抗,以求生路,从而导致了秦的灭亡。

四、朗读课文

五、作业

1、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介词)

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宽厚而爱人(爱护,动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管理、统率,动词)

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利用……制一服)

履至尊而制六一合(统治,动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动词)

亡 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名词)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名词)

兵 悉使赢兵负草填之(士兵,名词)

2、找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它们的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处

古:黄河今:水道的通称

②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③山东豪俊

古:觳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④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探究拓展

(一)、请学生口头翻译最后两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提示:《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谕西汉统治者引秦亡为诫,施行“仁政”以“安民”,并实行政治改革,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三)、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提示: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赋,但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求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骈散结合,读起来既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错落有韵味。

1、夸张手法、对比反衬

二段写秦由兴而盛的“攻势”,将攻和被攻的双方向两极强化,极言被攻对象的力量强大,极言进攻一方的势单力孤,结果却易攻轻取。夸张对比之,更显气魄,突出中心。

2、同义叠句,气势酣畅。

首段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 下的意思。写陈涉,“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同写地位低微。以整齐句式叠写一义,一气呵成、气势酣畅。

3、多重排比,气氛热烈。

前三段写秦国攻势、写诸侯恐惧,排比句鳞次栉比,语势强烈,为下文议论作有力铺垫。

4、文句长短参差,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四)、熟悉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文言文中,疑问句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结构。如: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樊哙问:“现在事情怎么样?”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夺取这些东西时一分一厘都拿尽,而使用时却像对待泥沙那样一点不爱惜呢?

③此为何若人?(《公输》)——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句式的扩展,即将“如何”“奈何”“若何”中的二字各各拆开,插一入名词、代词或别的短语就成了“如…何”等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④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⑤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巫婆、三老不回来,对这件事怎么办?

★“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

“孰”常和“与”“若”连用,表示比较或选择。“孰”是疑问代词,可译作“谁”“什么”“哪”。它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

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

⑦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小奴,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⑧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何所思”即“所思者何”,把谓语提前。“所思者”相当于名词短语,作主语。

★“谁...者”中,“谁”是疑问代词,作谓语;“.....者”是

“者”字结构,作主语。“谁……者”等于“……者谁。”例如:

⑨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替大王设下把守函谷关的汁策的是谁?此句等于“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用否定词表示疑问的有:“有(可、能、愿)……否”不……乎”等。

⑩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许诺拿十五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呢?

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三、朗读背诵最后三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名词活用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作状)

②赢粮而景从(名作状)

③云集响应(名作状)

④内立法度(方位词作状语)

⑤外连衡(方位词作状语)

⑥南取百越之地(方位词作状语)

⑥瓮牖绳枢(瓮、绳:名作状牖、枢:名作动)

⑩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作动)

动词活用

⑦斗诸侯(动词使动用法)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使动用法)

⑩迫亡逐北(动作名)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

⑩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动)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贮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省略句

①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③委命(于)下吏。

④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第三课时

一、检测背诵

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

三、迁移拓展

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

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

《过秦论》教案【篇3】

《过秦论》课文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过秦论》教学杂谈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字经”〗

品:品,品到八分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通常第一课时为疏通文本,第二课时探究文意。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割裂文本讲词义既不利于文词的正确理解,也使学生陷于枯燥的词语讲解,失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丝毫体会不到古文的美感,品不出古文的真滋味。

活泼好动的中学生都喜欢“新鲜感”,在刚接触新课文时的兴趣和热情最为高涨,如果一开始就接触晦涩枯燥的词语讲解,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大打折扣。因此,我一般把对文言文的品析放在授课的第一课时,把对语法的理解及文本的翻译放在预习及第二或复习检测中。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把现代文教学中的“以主干性问题串联全文”的教学设计运用于文言文,把文言词语的理解贯穿于文本的理解中,既使文言词语的理解不脱离文本,也使学生在语境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之中,象欣赏现代文一样品味古文。

教学《过秦论》则由文末最后一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切入点来贯穿全文。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古代语言,当然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够了。对古代作品,基本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又不可缺少。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

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如,教学《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营造良好情感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四、改变教学形式,营造良好情感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片面强调规范、秩序,老师一本正经地讲,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不准打开课本看书,不准七嘴八舌议论,不准交头接耳交流等等。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削弱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废除一些陈规旧俗,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学效果会更好。文言文地教学枯燥无味,大部分同学都对它不感兴趣,一次我上《过秦论》这篇课文,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昏昏欲睡,于是我宣布:“今天,我们来点新花样,不再是我讲你们听,反过来,你们讲我听。”学生们顿时来劲了。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按造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就课文的内容互相提问,答对了得十分,答错了扣五分,我担任裁判,给予指导。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所提的问题不仅涵盖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同样暴露出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通过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同学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予以弥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所以,课堂教学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组织,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过秦论》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2.学法:朗读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

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

(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二、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

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

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一夫作难(nàn)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

明确:

三、翻译课文

(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二)指导要点: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

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

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四、小结

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

五、作业

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第二课时

研习新课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

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

(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①-④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⑤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①-④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③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小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一)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叙多于议、理寓事中的特点。

(二)细读文章,找出自己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如语言、写作特点、表达特色等,在班内交流。

《过秦论》教案【篇5】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利,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倡导农耕防治,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而使诸侯相互斗争。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现任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的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合联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贤明聪慧而又宽宏厚道、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约为合纵之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中有才能的人,如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历、乐一等人宣传他们的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缪、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帅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士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进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秆失去一支箭,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足够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弊端入手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浮起矛盾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宰割诸侯的国家,占着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东周、西周并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他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侵扰,六国的遗民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有志之士;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城里,并加以销毁了,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居高达万丈的华山,又占有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子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是当过雇农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能,有没有陶朱、猗吨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祥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殽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起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

【原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况且那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土地之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他们一伙人的农具木棍不比兵器更锋利;他们那些戍边的部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假使拿殽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秦国却凭靠当初一块小小的地盘,获得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个诸侯国前来朝聘,以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以天下为一家私有,以殽函作为宫墙;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是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是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赏析: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省心网温馨提示: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找

《过秦论》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观点的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步骤]

1、导入: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鲁迅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负有才名,二十岁时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公元前173年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悲泣33岁而亡。所着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盛世”,为“文景之治”前期。这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15)。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着名的《治安策》,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希望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来振聋发聩,其用心良苦。

2、注释(补充):

膏腴yú:土地肥沃。轸zhěn:人名。

翟zhái:姓。镞zú:箭头。

鞭笞chī:鞭打,本文有奴役义。系xì颈:结绳于颈投降。

劲弩nǔ:一种射箭的弩机。蹑niè足:指出身;蹑,蹈。

藩fān篱:指边境。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

3、思考:

①试指出作者的史观;

②试分析作者围绕史观所展开的说道。

4、七嘴八舌:

史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选文概要描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先揭示秦之一统,再暴露秦之暴政,论说归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从史实中提炼史观。

①“攻之势”(课文①-③)

立法度南取

内务耕织惠文蒙故业西举

孝公修战具武北收

外连衡昭襄因遗策东割

从散约败奋余烈

诸侯割地赂秦履至尊

请服入朝始皇焚百家

隳名城

铸金人

固关中

秦历6世:崛起——强大——鼎盛。

叙事铺陈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强国到秦二世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以整散错杂的句式再现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先突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次写孝公之后历代秦君辛苦经营所建立的赫赫功业。这些,铺垫了秦的一统天下,又与秦的顷刻覆亡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且深刻的叙、议归因了秦的所以兴、所以亡。作者的史观贯穿文章始终。

②“守之势”(课文④-⑤)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出身

才能不及中人素质

陈涉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构军

斩木为兵,揭杆为旗武器

并起而亡秦族影响

秦始皇的功业涵盖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治国的核心仍是一个“威”字。统一天下之后的秦国进一步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政治上“废先王之道”,文化上“焚百家之言”,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地理上“华为城,河为池”,防务上“良将劲弩,信臣精卒”。这种种国策,终归结于一个“自以为”的绝妙好辞,而全不顾攻守势异的史观已见。

四个方面的对比是本篇的精彩处:秦本身先兴旺后败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展,气势也就磅礴,论说也就显得分量颇重了。水到渠成地推出智识者的史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文言知识:

A。名词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名词作状语。

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名词作状语。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在国内/向南。名词作状语。

序八州:招致,名作动。

履至尊:登上,名作动。

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名作动。

B。动词活用

追亡逐北:逃走的人,动作名。

却匈奴:使……退却,使动用法。

约从离衡:使……离散,使动用法。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使动用法。

并起而亡秦族:使……灭亡,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形作使动。

以愚黔首使……愚蠢,形作使动。

天下非小弱:缩小/减弱,形作动。

6、补注:

①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苏秦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xx,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这是第二次合从。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7、作业:

①背诵课文末了两段。

②补充导学导练的作业。

《过秦论》教案【篇7】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过秦论》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局限。

2、理解对偶、排比等的作用,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背诵全文(重点是3、4、5段)。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实词“制、亡、利、固、遗、度”、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四、教学设想:

1、预习指导:借助注释、工具书等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课文讲授:指出历史局限,略讲二世灭亡原因、历史人物及史实。指导课外阅读(如小说《东周列国志》,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翻译:主要知识点。借助《导学教程》单元提要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反复诵读:体会严密逻辑、优美文辞、磅礴气势、透彻说理。背诵全文或后三段。

五、教学时数:3教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

贾谊“才调”到底如何?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预习指导:(导学教程、预习提要、知识梳理)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找出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翻译这句话,分析其句子结构及关系。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不同文本的译文:

广东版《教师教学用书》:“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

湖南版《高一语文跟我学》:“不施仁政,而使秦始皇执政前后攻守的形势不同造成的啊。”

任志鸿《中学教材优化全析》:“不施行仁政,使进攻和防守的形势截然不同啊。”

张必东《中学语文备课全书》:“没有施行仁义,而进攻与防守的形势不同了。”

《高中语文疑难解析》:“是由于它没有实施仁义的政治,而攻守的形势不同了。”

关系:承接或因果。

新观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而”的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而应为转折关系,“而”应为“然而”。而最好是将“攻守之势异也”和“仁义不施”调换顺序,将这一句理解为“攻守之势异也而仁义不施”。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

(1)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

(2)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

(3)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

这是一般规律。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

2、参看注释,翻译“有席卷……之意,……之心”,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明确: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

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有时也叫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含贬义。近义词有:窥视、窥探)。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讲评作业:(略)

二、研习新课:

(一)、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译文,其中有些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二)、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三)、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4层:

第1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

第2层:“诸侯恐惧……已困矣”

第3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

第4层:其余是

2、2层:

第1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

第2层:其余是

3、2层:

第1层,“弱国入朝”,可分三小层:

(1)“孝公既没……要害之郡”

(2)“诸侯恐惧……已困矣”

(3)“于是从散……弱国入朝”

第2层:“延及……国家无事”

提示:

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四)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五)、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

例句及译文(例句下A、B为译文):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

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附]参考答案

(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镐”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六)、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七)、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3、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5)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

二、研习课文:

(一)、第4自然段导读:

“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

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

秦始皇

答案:

地位出身军队

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弊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

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万乘良将、信臣精卒劲弩、利兵、据亿万丈之城、全千里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振长策而御宇内”和“隳名城,杀豪杰”,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仁义不施”。

(二)、第5自然段导读:

“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是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及“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2段的:“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及“宰割天下,分裂……入朝”;第3段的:“吞二周……而报怨”及“践华为城……谁何”;第4段的“余威震于殊俗”。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何也”的问话。

3、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提示:

①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

②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

③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讨论: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

观点一:

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观点二:

在作者看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就是仁义的开端。“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就是这一结论的依据。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对“王道”的图景作了具体的描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说,“务耕织”就是对孟子“王道”思想中这一内容的高度概括。在这里,贾谊把“立法度,务耕织”作为秦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反映了他对“王道”——即仁政的肯定。在贾谊看来,秦国的迅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施行仁政,“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此才取得了向四方扩张的辉煌业绩。文章前两段没有具体叙述秦国四代君王的治国之道,而是着力渲染其迅猛发展之势,正是用所取得的业绩来证明治国方略的正确。

兴于仁义,亡于暴政,这是贾谊在本文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也是本文组织材料的基本思路。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在这一段,作者详细地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和治国之道——在作者看来,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是因为“六世之余烈”,而不完全是他自己有所作为;历经二世就遭致灭顶之灾,根本原因在于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又“废先王之道”。“废先王之道”就是废仁义,“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就是行暴政,这就注定秦王朝只能是一个短命王朝。

综上所述,对于《过秦论》的思路,以及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理解,必须注意作者对秦孝公到秦始皇几代君王治国方略的论述,尽管这些论述比较简略,但它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也只有这样理解,才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之“施”相一致。

如下图所示:

秦孝公:立法度,务耕织

惠文施仁义:兴

武蒙故业,因遗策

昭襄

始皇:废先王之道行暴政:亡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这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思考。我们可从这几方面确定正确选项:

①从选项的陈述主体和文章论述主体的一致性来判断,因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评述主体的看法或主张,二者应一致。

②文章的材料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中心论点必须统帅材料,所以应从中心论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来判断。从本篇来说,就要看秦在攻取天下时是否施了“仁义”。据此,教参答案似欠妥。

2、补充作业:

(1)、翻译下面句子: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2)、以练习第三题加点字为重点,自制文言字词卡片,积累知识。

天上的星星读后感


天上的星星读后感(一)

玖了贾平凹【天上的星星】这篇文章,我也深深地察觉到了我们自己做孩子的难。一妈一一妈一也正如文章里所说的一样: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但我们也乐意;但是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而天上的星星也正是如此,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那么明亮、美丽、又是那么耀眼。月亮在的时候,它们是那般猥琐,像在跟自己的伙伴捉迷藏。大人们在的时候,小孩子的天真、可一爱一、也不在那么辉煌了。他们只有安安静静地去做作业,即使做好了,也只能做一些学习有关的任务。

我也曾为过我的一位刚刚结婚的又已经生了小娃娃的老师,而他也回答了同样的答案,他也会把他的娃娃当作出气包,牺牲品。我想,难到小孩子的天真、可一爱一会一辈子被大人们限制、埋没吗?

但我早已在为自己儿童人生的自一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在夏令营前夕,我曾经决定在家玩他一个暑假,再享受一下轻松的感觉或快乐的感觉,可是在我做作业时候偷一听到了爸爸一妈一一妈一的谈话,他们说要给我请家教,补补课。我听了这句话,心里却十分的不安,当天晚上,我就冲出了书房,表达了我对自己的意见。当时,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了起来,对着一妈一一妈一和爸爸大喊三声:我要自一由!!!这句话轰动了整栋房子的人。一边心想,自己不能让自一由沉默。这时,爸爸一妈一一妈一被我的这句话吓住了,连忙安慰我,但不管他们怎么安慰,我还是那么坚决。我又接着说:我宁愿去夏令营也不要请家教。

这时爸爸一妈一一妈一终于转移了目标,我的心情才平静下来,想:自己终于为一生打开了大门,创造了一个开端。

天上的星星读后感(二)

星星,我的希望常有人这么说,希望之星嘛。

星星是很美的,在那里停放着善良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看着星星会让人想起牛郎织女,想起友一爱一的兄弟,同时也想起了已死去的亲人。

有人说天上的星星是死人灵魂的住所,你干的每件事情都有你的先人在看着,他们在监视着你。这些能在星星上看望你的先人都是善良的,他们会容忍你的错误,并且帮助你尽快改掉它,这让我想起了【狮子王】(1)中,辛巴望着天空,它已去世的父亲在群星中出现,并告诉它要夺回王位。这无形中给了他一种力量。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女孩在弥留之际,在天空中看到了流星,她预知了自己即将死去。那颗流星是什么样,一定很美丽,还有在另外一个地方,还会有人对着它许下一个美丽的心愿,人们说如果对流星许愿就会实现,小女孩一定对流星说:让我和一奶一一奶一一起走吧!流星是天上的星吗?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天上的星是永恒的,流星是短暂的,可是流星是天上的,他来到地上作客,但毕竟是天上的客人嘛,他给人带来了希望,同样也是希望之星。所以我不知如何回答,但是无论什么星,我都会感到了希望,给人以促进的作用,他永远给人以神秘之感,他们等着我们去作客。

努力吧!感受到星星的神秘不如亲自揭开他的神秘面纱。

天上的星星读后感(三)

天上的星星这篇短文又短又非常使我有了感想。星星就像我们这些小孩。晚上,它出来了在黑漆漆的夜空上玩耍。可是,在这星星正玩得开心时,月亮出来了,这又星星害怕躲藏起来。月亮却灿烂的在夜空上。

星星就像我们这些不自一由的小孩子,但是我们有时候还是自一由的。我们过了一个大周从学校回来了。父母不时会问我们学习情况怎样?如果是很好,父母就非常开心,有 时候让你轻松点。不好,就要催促努力点,多看书,不要看这些无聊的电视节目了,多学习。星星也肯定是这样,没有了自一由,想玩也不能出来玩。我想: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也太严了吧!就算严也不能一天死呆在书房写作业,看书吧!也总得让我们休息一下吧。

可是,在这些烦恼来看,大人也是有极大的压力的。他们要为我们学费、生活费等等,要去工作。如果,有时候生意不好,再加上我们学习不好不努力,这也不难怪会朝我们发火。大人还有时候,会被我们气得生病了或是有时候工作压力大而生病,但他们还是去上班。晚上,他们下班了想放松一下,但是又被我们这些小孩吵得不得安宁。所以不要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大人们的快乐。

大人们也是有烦恼的,别以为大人们没有烦恼,就只顾怪大人们,不想一下大人们的苦处。

天上的街市读后感


天上的街市读后感(一)

统解读天上的街市,一般落点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上。从诗歌慈利的整体意境来看确实如此。但细细琢磨全诗,会发现有许多疑点。天上的街市除了表现郭沫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外,是不是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深度迷茫呢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这又使我们想起了中国梦文化中的其他诗人。

第二小节我想那飘渺的空中的缥缈一词就已经给全诗定一性一了。

虽然,诗歌的第一小节所营造的意境美轮美幻,天上人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让人在心醉神迷中几乎分不清孰是现实人间孰是幻想世界。当读者都要欣欣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也不想找到回家的路的时候,诗人的一声呢喃却让人不得不醒过来

何为缥缈 缥缈就是虚幻的不存在的事物。这个词让诗人的心境暴露无余。原来,诗人并没有沉醉于自己营造的梦幻世界之中,甚至也不在梦与醒的边缘。天上的街市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诗人清醒得很呢!

明白了这点,后文中诗歌表达中的诸多断裂和错位就一目了然了。而这种断裂和错位主要表现为:诗人无法尽情驰骋于想象的极境。

啊啊,天光渐渐破晓了,群星消沉,美丽的幻影灭了。晨风在窗外呻一吟,我们日日朝朝新尝着诞生的苦闷。

天上的街市读后感(二)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着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一爱一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一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天上的街市读后感(三)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一奋的情感喷一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一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奥秘,常常陷进自造的烦闷、焦虑和悲绪。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之中: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好像一张明镜,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涵映着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波翻一浪一涌起来,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一精一神联系,郭沫若以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自己视觉感应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一诱着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节奏中,既有鼓舞调,也有沉静调(【论节奏】)。他的【星空】诗,便是鼓舞调的夜空的巡礼。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教案模板」像山那样思考教案9篇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教案模板」像山那样思考教案9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重点语段的理解。

2、和谐平等生态观的确立。

[教学方法]:

文本研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

用齐秦的《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听过狼嗥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请谈谈对狼嗥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为什么这声音是“不驯服”、“对抗性”、“悲哀的”?

这种“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二、 文本研习

(一)分析2、3节

1、 先来看看周围的事物对这一狼嗥的反应。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分别的反应。

它们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2、 却有另一种反应与众不同,是谁的?怎么不同?

山 “更加深刻”、“客观”

3、 “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了强调这一观点,作者在第3节中有呼应的文句,能找到吗?

明确:“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

(二)分析4、5、6节

1、那么,究竟这种“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是指什么呢?作者自己又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

明确:不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2、阅读4、5、6节。

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

明确:社会——“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自身——“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人为什么那么厌恶狼,非要置之于死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明确: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补充: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并有害的(狼)。

③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必须杀死狼的观点)

“新的东西”与前文哪些语句是一致的?(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

④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究竟指什么?可能我们在解答完另一个问题时,答案就明了了。

问题: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阅读7、8、9节,用一句话概括狼被消灭后带来的危害。

一句话: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也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

这一点,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山和狼了然于胸,因此, “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就在这里。

⑤人类遭到自然报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人类是怎样思考的,山又是怎样去思考的?

(阅读第10节)

人似乎在为和平而奋斗,但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⑥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拓展延伸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话题:人与自然(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电影《后天》、《可可西里》

这篇文章是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诗歌欣赏: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2

一、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

二、教学过程:

[投影打出课题]

大家一起来把课文的第一小节读一读。

1)请看课本110页的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2)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3)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明确: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

4)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5)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4-9)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我们找一位同学来把文章的最后一节读一下!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深入浅出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这时候,学生能够体会到这声狼嗥中带给他们的灵魂的震撼。)

[投影打出课文结构]

6)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投影打出问题]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当大海不再澎湃,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当小鸟不再歌唱,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当春天永不再来,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我们 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请跟随我们静静地看一看、想一想......

[投影打出环境污染图片]

灰色的工业文明,模糊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存界区,农业文明时代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和躲避现实自成一统的“桃花源”已经不复存在。就环境污染而言,这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也解决不了,同样,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环境恶化,也将通过“蝴蝶效应”传递给其它国家以及全球。

[投影打出 寓言 ]

《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只要不解决污染的“更鸣”问题,尽早都会出现污染转移、扩散现象。从古代的经典回到今天的现实,人类的利益共同体特征更为突出。臭氧层受损形成的机理已经十分清楚,它是人类合成化学品排放的后果。不同国家对氟里昂和哈龙的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是不同的,但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同的。

[投影打出 全球40%的死亡归咎于环境因素 ]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直说,他们发现世界上死亡人数的40%是因污染和其他环境因素1致病造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正在毁灭自己。他们在去年10月号《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将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蔓延,并将导致产生新的病种。他们预测,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离开家园,去寻找食物,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拥挤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旧病死灰复燃和新的疾病发生;人类还将受到营养不良以及空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胁。

7)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投影打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表]

为了取得一个全球性的数据,来自美国、阿根廷和荷兰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研究,在《自然》杂志第387期(1997)发表题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的文章,综合了用各种不同评估方法进行的上百个研究报告的成果,得出结论:全球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最低值也在33.3万亿美元,是前者的近2倍?。尽管对这一估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人类认识到了自然或者生态系统服务虽然免费,但也存在着价值,并以一种量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确认自然环境的价值,给狂妄自大的人类灌注了一大盆“清醒汤”,它使人类认识到: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永远有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贡献。

8)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的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9)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投影打出问题]

在大家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投影打出 孩子们的《时代》人与自然和谐]

明确: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人是万物之灵长,是宇宙的精华。但在同一个生存系统中,人类又是依靠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系统支持的,同时,人类也构成这个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创造财富的可能,即使还可以苟延残喘在恶劣的环境生存下去,但已经远远偏离了人类追求的境界,也远远偏离了“万物之灵长”,“宇宙的精华”理应达到的生存和发展境界。

既然自然环境亦有价值,而且所贡献的价值比人类还要大,那么,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它存在的资格和应有的权利呢?如果承认了,人类就得善待自然,选择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投影打出 厚德载物]

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刚健自强、厚德载物”。语义应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讲的就是要有地道宽厚、尊重自然的品格和人生价值观念,要能包容天地万事的情操。可持续发展:我们共同的道路。

注意避免学生忽略和贬低人同自然界的审美联系,告诉他们,人和自然有丰富的关联方式,人们应该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20xx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20xx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20xx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20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20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20xx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20xx 主题: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3

授课人 孙荪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4

【指导思想】

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下,教师在要善于在“对话教学”中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断要提高对话素养,增强语文教学的对话意识。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3)渗透阅读中的对话意识,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走进、读懂”的阅读方法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我们高一(8)班的同学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这一篇。

(二)解决字词

学生齐读 〈投影字词〉

嗥(há)叫:号叫,大声叫(多指豺狼等)。

驯(xùn)服:顺从;使顺从。

拾遗(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堪(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tuān)急:水势急。

饿殍(pi):饿死的人。

艾(ài)蒿(hā)

教师明确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自己读了一遍,你们对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第一印象?

2、一篇怎样才算读懂呢?怎样才算真正读进去呢?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这是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

读出自己——从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读到引起自己共鸣或打动自己的一段话,一个词。

举个例子: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对,需要质疑,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

〈投影〉 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触动心灵的地方。

读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好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四)朗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朗读,拿笔做两件事。

把能打动你的某句,某词勾画,特别触动你的语句,可以勾画下来。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认为作者写得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

(五)交流“读出自己”

交流“读出自己”: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1、“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作者猎杀狼的段落

温馨的场面,垂死时的绿光——对比

(六)读出问题。

欣赏之外,还要读出问题,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回答,

1、狼嗥叫的内涵:·对人类捕杀的抗、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唤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态价值、生命的意义

2、为什么只有山能听懂狼的嗥叫?

客观的。山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的思考。

3、像山那样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怎样思考?

人怎样处理与自然、自然万物的关系。

4、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七)师总结

1、忧与爱 从“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狼、人)深深忧患和深沉的热爱。

联想:加拿大政府允许东部沿海猎杀海豹。几十万至上百万头血迹将大海染红,冰面上留下长长的血痕,为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藏羚羊是我国独有的动物,1986年,3—5头/公里2,90年代初0.2头公里2,现在,几近灭绝,一批批残忍而贪婪的偷猎者猎杀藏羚羊获取它的羊绒。

2、危机 人类一直把自己当作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侵占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赤潮)。用牺牲无可挽回的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眼前安全,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伤害自然也就是伤害自己。

3、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学会像山那样的思考,平等的、客观的对待自然中的万物。珍爱自然就是珍爱自己。人属于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然而,我们对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不断绝迹,不断消失的生命无动于衷。什么时候人类能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视自然的价值,珍视天地生灵。我们也渴望有苍郁的群山,茂密的树森,湛蓝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吗?——平等观

——像山那样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联系作者沙郡岁月,适时渗透。)

(八)延伸拓展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齐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九)推荐书目:

周晓枫《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十)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有自己的智慧的法则。当我们面对一株草,一棵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5

设计指导思想

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课,本篇课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的意识。针对本课文本特点,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培养其解读文本的能力。总之,教学中力求体现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在常人看来,仿佛是天经地义,正确性不容怀疑的。我们过去不是常会说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吗?这种想法果真就合理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这最后一课的学习吧。

二. 描述画面(课文插图)

(一) 引导学生列举一些含有“狼”字的词语并概括其共性

明确: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中山狼……

都属贬义词

(二)描述画面

要求:

1. 观察要细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一只狼?它在干什么?)

2. 描述要具体,要抓住细节

3. 要带有个人的感情倾向

(三)交流 点评

(四)图中的这只狼显然在引颈长嗥,要求学生给狼的叫声前加些定语

大多数同学在描述画面及为狼的叫声加定语时,均会不自觉地用到一些贬义词,流露出憎恶或恐惧的情感,显然传统的观念在影响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去重新认识狼吧。

三. 研读第一节,激发学生的疑问

1. 思考:第一节写的是什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2. 齐读

3. 讨论: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提示:可结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 思考: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说法,仅看第一节是很难弄明白的,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向下阅读

四. 研读第2、3节

自读 思考:

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

提示: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

2.找关键语句

明确:

一类:鹿、松树……(普通)人

从自身利害考虑 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山从狼的嗥叫中究竟听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且让我们继续向下阅读。

五. 组织自读、讨论:

1. “我”是如何逐步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的?

2. “我”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法指导:阅读时从文中找关键句

明确:对狼的认识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一) 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关键句):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让学生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二) 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让学生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问: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各位同学是否也稍稍地改变了对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三) 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原因:见第7—9节

结合“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这句话,引导学谈谈生态遭破坏的现状

问:作者是在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狼的被消灭而带来的危害吗?

齐读第7节,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文的散文笔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忏悔之情。

(四)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作者对狼的前三点认识,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一般来说,是能够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样思考”去听取狼的嗥叫,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六.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1. 学生自读,画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来困难的句子

2. 学生质疑、相互讨论

3. 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似乎”“大概……,不过……”等)

明确: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表达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③ 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

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七.小结

浏览全文 思考:

1.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

2. 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3. 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

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八.作业

1.掌握字词,积累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加强朗读,感受、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

4.为“世界环境日”(参见《读本》(必修一)第144页)设计一段主题词并写一份倡议书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有害

人 同情 人

有用

平等

像山那样思考

自然 自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提到狼啊,我们也许都并不陌生。因为从小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就接触到了很多狼的形象。那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一说,狼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啊?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的确,因为狼对我们造成过伤害,所以狼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了邪恶的化身。那么,是不是像狼这种“坏蛋”就是我们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们一定要反过来将其赶尽杀绝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

2、关于重点字词

三、文本分析

1、老师先让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在欣赏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本篇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那么谁能帮老师把这个题目补充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呢?( )像山那样思考( )?

明确:(人类或我们 )像山那样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 )?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写狼的嗥叫时,都用了哪些形容词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狼嚎中饱含了狼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痛苦,反抗

3、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还写到了一般的人,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这说明他们属于以上哪一类事物啊?

明确: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5、作者还写了自己对狼嗥的反应。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他并非一开始就读懂了狼嚎的含义,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看待狼的呢?但是作者后来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让他的看法有所转变呢?

明确:1、在那些年代里……2、那时,我总是认为……;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6、作者之前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那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是猎人的天堂。但实际上是这样吗?在第七至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写道,狼的灭绝,导致了什么后果啊?

明确:不但导致牛群和鹿群的减少,连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学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啊?也就是这些事物之间形成的生态链条?

明确:狼少——鹿多——植被遭到破坏——食草动物死亡——水土流失、沙尘暴——环境恶化

8、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在这里怎么理解“太多的安全”和“长远的危险”啊?

明确:消灭狼群,让鹿大量繁衍;草场退化,最后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遭到破坏。

9、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还引用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啊?

明确:荒野就是人类未涉足过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10、文章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这样作结,“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是在呼吁人们要去怎么做呢?

明确:像山那样去思考,去对待狼,把狼看作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待自然万物要如此。

11、那讲了这么多,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又能向山学习什么呢?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问题时,能够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万物。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像山那样,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12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以为取得了怎样的胜利?自然界怎样报复了我们呢?

明确:胜利——狼死,鹿安全。报复——环境恶化。

13、老师在课下还搜集的一些图片,他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佐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祸及自身的。

(描述图片)看了这些图片的确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痛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14、说到保护环境,我们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虽然现在以我们的力量还无法阻止所谓的工业文明的很多弊端,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作出的努力还是很多的。现在同学们就来想一想,我们能为环保事业作出哪些贡献?我们身边的哪些小事已经是在对环境造成破坏了?

(浪费水电,践踏草木,食用野生动物等)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大山的思维来衡量狼对自然界的价值,那么在小动物的眼中,人类的某些做法又能给它们留下怎样的感悟呢?课后,请大家以拟人化的手法(或叫泛灵),以-“-----------眼看世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主题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发人类保护自然的决心。

在这节课的最后,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环保的道路上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学反思

1、关于课文的选取:这是一个我从课文选取之初,一直到公开课结束都不停思考的问题。因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并不熟悉哲学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会有些不同,导致文章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但是作为一篇自然随笔,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且意境深远,特别是文章中关于环保这一主题的阐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所以我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我真正走进课堂的第一节课。

2、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此类比较难理解的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觉得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那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这样,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会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讲解中,我始终紧靠我们身边的环保事件,并从中得出最后的观点。

3、关于作业的布置:这是一个我比较满意的部分,自己感觉比较新颖独特。既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这种通篇拟人的手法,在学生看来非常有趣。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也正是印证了我的想法,同学们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

4、关于板书和课件:课件的设计我是力求新颖却不花哨的,所以我没有选择软件提供的模板,而是从网络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和图片,争取让学生眼前一亮,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至于板书,这一点比较惭愧,因为我的粉笔字书写水平的确有限,这就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板书书写过慢、字的规格过小等问题。这些问题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正。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个专题(专题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这个专题意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而板块“湖山沉思”意味着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层面,还要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梁丰中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实现教材编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内容似浅而实深,需要涵咏品味,文本研习应该是主要学习方式。本课涉及生态保护问题,但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故只能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关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用诗性语言表达理性思考的写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领悟情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有关生态伦理的思考,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味关键词句中的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感悟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像山那样思考》。预习课文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种动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贯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你还读过什么以狼为主角的寓言、童话?这些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同学自由交流之后小结:人们一贯敌视憎恶着狼,把狼视为竞争者和猎物,随着近现代枪械的产生,狼遭到了灭顶之灾。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狼的世界是否会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一下,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

设计这样的导入,主要意图是凸显人类的习惯思维中对狼的认识与文本作者的认识之间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二、质疑问难

要求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产生而自己没能解决的各种疑问。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是这堂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文本有更深、更到位的领悟,另一方面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的。

三、文本研习

这个环节不作固定不变的预设,拟根据上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临场梳理出一个合理的步骤。预计要重点探讨如下内容(按文本先后顺序,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顺序):

1、题目

标题可以引发三个具体问题:谁像山一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思考什么问题?

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指导同学寻找点题句--第九节的“他(按:指猎杀狼以保护牛群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和全文末句“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解决,明确题意是作者希望人类用山那样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隐藏的内涵。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和对文本开头三节的研读结合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放在开始解决,不必求深,某些含义可以在后面涉及相关内容时加深理解)

2、嗥叫

第一至三节重点写了狼的一声嗥叫。这几节在全文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写到的那一声“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题目中“思考”的对象,同时,山的“思考”方式也隐含其中。吃透这几节,也就掌握了理解文本的钥匙。而作者采用了诗性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内涵,其中微妙之处学生往往难以领悟,因此值得在课堂上重点加以突破。文本的语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学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虑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来各个突破:

A.这一声嗥叫有什么特征?“骄傲”“不驯服”“对抗性”“蔑视”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山的反应与其他的反应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这是关键问题,题目“山那样”中“那样”的内涵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让他们放眼全文,从人原来如何思考这个反面角度了认识山如何思考)

C.“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秘密”具体指什么?

小结:在作者笔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共同体中都是平等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巧妙地维持着一种平衡。但是,人类以万物的主人自居,从短暂的眼前利益出发把万物区分为好的和坏的、有用的和无用的,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一声嗥叫,是对自己的生存权利的宣示,也是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抗议。

3、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

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四至六节。这部分内容,写了作者怎样从一个资源保护运动(把大自然作为人类的资源库,确信资源分为“有用”“无用”,“有利”“无利”)的追随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的心路历程。施教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能表明作者对狼的态度认识前后变化的关键语句,重点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没有人”“一秒钟之内”说明了什么?)

②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说明了什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是这样?后一问题带起对第七节的理解)

③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指什么?)

4.结尾

结尾几段文字饱含激情,只是这种激情是以一种有节制的文辞表达的,表面看起来相当地平静。这里作者含蓄地表明了他的“土地伦理学”的重要观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细心的咀嚼品读方能会意。领会隐性内涵是学生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导上下功夫。

重点研读以下文句:

①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了。

②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样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语必要吗?)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指导学生从什么是与“荒野”相对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征,进而理解“启示”内涵,最后理解与文题的联系)

四、简要总结

1.作者写本文,意在弘扬一种新的伦理观念,一种对土地、对万物的应有态度。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你对这种观念、态度的理解说出来。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观的句子,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保护生态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有关的专著、文章汗牛充栋,你觉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

要点:大多数同类文章用的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却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读来诗意盎然。这就使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与优美的形式溶为一体,使他的著作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五、课外拓展

介绍作者利奥波德,并推荐阅读他的《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他的《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作是与《瓦尔登湖》同样具有伟大影响力的经典。1887年,梭罗去世二十年后,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由于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的利奥波德就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兴趣。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十三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几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土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正如梭罗把他在瓦尔登湖畔的躬耕与沉思写进了《瓦尔登湖》一样,利奥波德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为《沙乡年鉴》一书。1948年4月,利奥波往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扑救邻居农场大火的途中,他没有能够看见《沙乡年鉴》的问世。

设计这一步是因为,利奥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态保护先行者,诞生于60年前的《沙乡年鉴》早已成为生态保护运动的“圣经”。身处当今世界,生态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阅读这本文质兼美的著作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益处。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人的思考狭隘主观主宰

山的思考全面客观共同体

[教学反思]

借班上课是很容易上成一节遗憾的课的。因为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你所面对的“材”的学习情况。在备课的时候,我只笼统地、想当然地知道梁丰中学的学生相当优秀,但优秀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刚进高一的同学语文学科优秀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家常的课,尽量摒弃公开课中比较容易见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从结果来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预期。

梁丰的同学确实是比较优秀的。这样一篇看起来并不艰深的文章理应、事实上也的确能大体读懂。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手头的文本又是有深刻内涵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伦理学”这样的思想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学生一样,他们中至少相当一部分人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没有疑问”未必是真正的没有疑问。由此我设定本节课以同学们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以及上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果然,课前和几个同学个别交流时,他们纷纷表示这篇文章容易看懂。经过鼓励之后,“新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诸如此类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含量的问题便纷纷提出来了。

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我们的同学还未必都能调动各种手段予以解决。我并不奢望一节课教会学生所有的方法,考虑到文本有许多富有意蕴的关键词句的特性,我选择了从关键词句入手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的路子。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具体的方法,比如,通过点题句和与结尾处的联系来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思考与“荒野”对应的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样含蓄的语句。从施教结果看,有一定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诸多遗憾。在评课的时候,黄厚江老师等指出张力不够等问题都是非常客观的,这些问题便是今后教学实践中应该解决的目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现代散文,其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位美国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经历,用诗意性的语言,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大自然进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态变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怎样对狼的“嗥叫”进行认识,理清其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在设计之时我以尝试的心理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反复研读和思考,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国别上,而且更体现在家庭的熏陶上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作者的诗意性的语言、写作风格和采用的意象,可能体会不够深刻,在理解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狼嗥含义,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积累“狼”字成语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见幻灯片1)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思考文题:谁思考什么? 像山那样思考

(有些同学可能对文章标题不理解,从而影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来理解文章)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见幻灯片3)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检查默写字词

嗥叫(háo) 驯服(xǜ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2、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简说理由

(方法指导:可从词精彩、句修辞、哲理句、景物描写等方面考虑)

⑵是什么引起像山那样思考的?(狼嗥)有何特点?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五、合作交流,品读解析

1、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什么过程?什么时候发生了转变?(见幻灯片4)

(发现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绿光,心灵触动——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绿光时)

2、自然界失去狼后会怎样?请你用生物链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幻灯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 山秃→沙尘暴→灾难)

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山能那样思考?思考狼噑的含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6)

4、赏析句子:(见幻灯片8)

(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了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要求我们人类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要从长远思考问题,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自私的人类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的物质文明,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来警醒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们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你能举出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事例吗?(见幻灯片9、10、11)

对此,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广告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

1、仿写句子

鸽子的叫声,对 来说, ; 对 来说, ; 对 来说, .

2、从环保的角度写写自己的家乡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狼(嗥叫)→ 山(思考)

个性 → 哲理(和谐)

教学反思:

这是必修一最后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块的编排,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跟动物是和谐发展的,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上课过程中我发觉 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渗透的不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环境的平衡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作者所呼吁的那中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为平等的地位存在着这点一直是自己这几天思考的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这些,如果单纯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论感觉还是会很生硬,有几点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1、 语文课始终都要围绕文本,文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最好平台

2、 每节语文课都要有严格的到位的教学目标,而且这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

3、 语文学习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希望自己能逐渐进步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9

【设计缘起】

《像山那样思考》是利奥波德表明其生态主义态度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作者从生物界“狼—鹿—植被”的关系分析了某一生物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生动地说明了他的大地伦理学主张。文本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以叙述与描写的笔法来讲述一个局部的生态变化,但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由于阅读难度比较大,所以笔者三年前初上本文时,课堂处理中教师讲得多一些。最近重上该文,在反复阅读文本,加深了对几个难点句的认识后,我又查阅了较多的相关资料(如“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与“生物链”概念),教学思路也就逐渐明晰。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主要突出三个要点:一是揪住一个疑难点(课文标题的含义),二是传授一种阅读方法(“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三是强化表达训练(要求同学说一说“山的‘秘密’与狼的心声”)。重中之重在于“教读法”——因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别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不同”“在阅读教学中,阐释结论必须来源于合法、合宜的阅读方法”(王荣生教授语)。

【学习目标】

1。在“融通阅读”中研习文本,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探讨疑难问题,领会内容的精深,并体味文章语言之美。

【学习步骤】

一、导入

1。狼的“嗥叫”中隐含着怎样的内涵?我们可能都听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听懂了,知道了。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像山那样思考》。

2。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二、把握学情

1。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经过预习,对课文读出了些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针对“读出了”与“没读懂的”自我梳理,准备作交流。

2。学生交流自读心得与困惑。【 心得示例:课文题为“像山那样思考”,“思考”的对象是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至于自学中的困惑,主要是不理解何谓“像山那样思考”,以及读不明白文中部分难句等。】

三、结合学情,锁定疑难问题

——正如同学谈到的,标题含义是一大难点。何谓“像山那样思考”?对这个问题理解到位,是我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也是破解其他疑难点的重要的突破口。

四、难点突破

1。阅读方法介绍: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换言之,前面有些句子读不懂,不妨暂时搁置,可借助后面的文句再来推知前文。

2。融通阅读第一步:明确前两段的文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这声狼嗥具有哪些特点?(圈出形容词、修饰语)

——“深沉”“骄傲”“不驯服”“对抗性”“悲”,“蔑视苦难”。(有“悲哀”也有“骄傲”。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容易感染读者。)

(2)抽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与“像山那样思考”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写不同生物包括人的反应(也可视为是一种“思考”),其特点是“明显而迫近”;与此相对的是“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即“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含义”。

(3)仅从本段看,为什么“只有”山“才知道”?(找出几个关键词)

——三个关键词:“长久”“客观”“聆听”。这就告诉了我们“像山那样思考”需具备的条件,要“长久”(长远),要“客观”,还要用心“聆听”。

3。融通阅读第二步:依据主体部分,初步把握标题含义

(1)细读第三段到第九段,把文中凡是与“像山那样思考”有着直接关联的句子逐一筛选出来,作点咀嚼、品味。

(2)学生解读相关的四个文句(教师相机点拨)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第三段。还是读不明白:这是什么“秘密”?)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第六段。“新的东西”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这个问题容易解决:“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那就意味着“像山那样思考”,是绝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的。)

“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第八段。“恐惧”的原因除了见第八段,还应留意哪一段?联系七、八段看,人类对狼的捕杀已造成了高山植被和草原无可挽回的退化。)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第九段。这句话继续揭示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后果:因牛群数目过多,破坏草原而带来了沙尘暴等生态灾害。补充“生物链”概念:上一层级食肉动物的灭亡导致食草动物的无节制繁殖,带来植被破坏等灾害效应,人类也因自身行为而成为受害者。)

4。融通阅读第三步:聚焦末段细作品读

(1)齐读文章末段。思考:本段中的“和平”“安全”与狼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该怎样理解?可与“像山那样思考”对接的短语是哪个?与此相反的是谁的怎样的思考?山明明不会思考,为什么要说成“像山那样思考”?

(2)师生探讨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梭罗的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种自足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有着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启示在荒野”,即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荒野”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警示意义。

对“像山那样思考”的解读

——“像山那样思考”是“客观思考”,而非刻意地、盲目地追求“和平”与“安全”(不同于牧牛人、猎人等只追逐眼前利益的思考)。

——文中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人类对狼的捕杀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恶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开篇的一声狼嗥,也是作者本人充满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点拨:狼嗥的“悲哀”也许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是因为它自己领悟到了。】

——山自然不会思考,实际上是作者的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性表达。

5。融通阅读第四步:文句点评

(1)明确基本格式:运用……(手法),表达了……(内容与效果)。如果觉得句中某个词用得有特色,也请作出点评。

(2)文句示例:

第四段:“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第六段:“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第七段:“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

第八段:“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参考:句:“喜气洋洋”“嬉戏”两个修饰语给画面定下了欢快的基调,加上两个动词“摇”“搅”,勾勒出一幅享受天伦之乐的温馨图景。句:启示我们对狼的猎杀还是以保护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名义进行的,而更多的猎杀针对的是那些对人毫无威胁的、温驯的动物,仅仅为了一点经济利益或者单纯是为了娱乐休闲。句:把“皱皱巴巴”移用于“山坡”,生动形象;并且将前面的“弯弯曲曲”也带活了,两个叠词相映成趣。句:运用拟人、类比手法,写出了狼被消灭后山受到的巨大威胁,不但灵活巧妙,而且很有感染力。】

6。融通阅读第五步:口头表达训练

(1)试以“山”的口吻说说山的“秘密”

——要点示例:狼啊狼,人类对你们的肆意捕杀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最终受苦的可不仅仅是你和我啊……

(2)试以“狼”的口吻说说狼的心声

——要点示例:生命之间本是平等的,我也有生存的权利啊。而且,你们知道我生的理由,以及你们的猎杀行为已经带来、将要带来的严重后果吗?

五、课后作业(片段作文)

有句保护动物的标语是“假如动物穿上你的皮”。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联想?请结合课文,就此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相关资料】(可在课堂上随机呈现)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强调生态伦理规范,“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精选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要想知识、技能;方法将符合教材单元的要求,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教案分析教材的意图和特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度,你是否写起教案来就毫无头绪?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1

设计的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3、感悟与“训练”并重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并对自己兴趣执着、坚持不懈地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阅读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时,我们惊奇地看到,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

在读法布尔的传记时,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中的关键词句去体味语言、感悟文字,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这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明白白的 “着迷”——“迷恋”——“痴迷”为线索,对法布尔从小喜欢小昆虫展开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因此,第一课时,只是拎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紧扣“迷”字展开故事的读与悟;第二条线索是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人,这和我们的《习作1》教学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因此,第二课时我抓住的是这一条线索,重点学习的是课文所写到的两件事,并且让学生知道写人应该用典型的事例来写,不要面面俱到。

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加入一些学法指导,大体的路子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让学生概括一下大意,知道课文选择了哪件典型的事,然后让学生紧扣“迷恋”找出句子,画出其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展开理解、感悟,最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的段落。在教学中,我仅仅是抓住了两个重点的段落:一个是“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经常”“终于”这三个词是关键词,可以知道他执着寻找,找到纺织娘很不容易;“谁”“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尔回答妈妈的话是让学生作一个比较:他不顾父母的担心,不顾自己辛苦的付出,从侧面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是痴迷了。第二个重点段落是“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其中“难过极了”“很不情愿”“心爱的小宝贝”“放”是关键词,一方面是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对上文作出理解,感悟。但缺憾的是:如果有学生能讲出法布尔怎么捉小甲虫的过程,从他捉的熟练程度上来理解他对昆虫的热爱,那就好了。学到这里,接着由学生自己说出感悟的词语、段落,目的就是升华主题,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列举了两个小故事:一是面见皇帝,辞去高职,宁愿和昆虫为伴;二是临死前希望投胎转世能继续研究昆虫;两位名人对法布尔的评价,接着直接解决课后思考题,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但缺少的是,没有将“兴趣”一词作强调,因为,这篇课文也要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才会走向成功。二是没有布置学生课后去阅读《昆虫记》,深为遗憾。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位用口袋来装昆虫的怪人,他是谁?生:法布尔。

出示:法布尔是 。(口头填空)

2、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着迷

你能从文中为它找出两个近义词吗?(交流:迷恋、痴迷……)

3、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知道这鼓起的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

4、过渡:法布尔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要想对他了解更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走进他那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板书课题,齐读。)

二、细读课文: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的?

自读要求(2—10自然段)。(幻灯片2)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划出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句子。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法布尔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捉到一只纺织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纺织娘?

(a)找纺织娘(板书:捉纺织娘)

① a 、(幻灯片3)“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出示纺织娘图(体会纺织娘的可爱,指导朗读,读出对它的喜爱)

b、“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三天前就注意到了,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c、朗读(重点结合插图和“三天前”“终于”指导朗读,体会小法布尔的兴奋、激动!)

②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板书:捉甲虫)

有一天,法布尔捉到一只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的甲虫,他高兴极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甲虫?

出示:(幻灯片8)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他们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从外形描写中体会小甲虫的可爱,从而体会法布尔对它的喜爱。从捉虫的动作中体会法布尔已很有经验,结合体会指导朗读。)

b、(幻灯片10)“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从“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拓展训练:“他把这个小宝贝( )地放进蜗牛壳里,( )地包上树叶,( )地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c、捉甲虫被责骂依然痴心不改

1、这一天,法布尔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他的心里一定很高兴!(板书:捡贝壳、石子)可他刚一到家,就遭到父亲的责骂。

出示(幻灯片16):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爸爸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2、出示(幻灯片18):母亲责备

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过渡:面对父母的责骂,法布尔的心情怎样?他又是怎么做的?

3、出示(幻灯片19):“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能否把“放”换成“扔”“丢”?为什么?

(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十分喜爱昆虫。

4、如果你做一件事遭到父母的责骂和阻挡,你会继续做下去吗?

指名说。法布尔呢?读第十自然段。(幻灯片21)读出对昆虫的喜爱。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是啊,在法布尔心中,这些小虫子就是他的小宝贝。他整天沉浸在昆虫世界里。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此时此刻,法布尔对昆虫已不仅仅是着迷,而是越来越迷恋,越来越痴迷!(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装满了昆虫吗?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一说?

出示(幻灯片2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许多的昆虫,还塞满了( )”

(无奈的眼泪,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当昆虫学家的愿望,童年的快乐……)

3、过渡(幻灯片23):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

5、文中多次提出“把衣袋塞的鼓鼓的”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写?

6、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分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7、学了这篇课文,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8、师总结:只要你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也会登上科学的高峰。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那么就请你们走进我们的阅览室,那里有你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幻灯片24):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幻灯片25、26)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几句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幻灯片27)

1、你喜欢昆虫吗?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2、推荐阅读《昆虫记》或《昆虫物语》。

板书: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捉纺织娘 捉甲虫 目标专一

痴迷 捡贝壳 、石子 持之以恒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3

一、教材简介

我们五年级使用的是苏教版国标本。《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的两件趣事:一件是讲他为了捉纺织娘而忘了回家,让他的父母虚惊一场;另一件则是讲他放鸭时总是捉昆虫,捡石子,遭到父母的责骂。两件事都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为学生所喜欢。

二、教学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是教学理念的观照。下面我谈谈我的几个基本的教学理念。

1、语文学科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

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得弄清楚语文是什么,或者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是什么,很难说清,至少有这么几种答案: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语文是语言加文化、语文是语言加文字、语文是语言加文章、语文是语言加文学等等。可谓众说纷纭。

但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什么,这个答案比较统一,那就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仅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比如,学历史,我们只要知道相关的历史知识;学地理,我们只要知道相关的地理知识;这一些,也就是言语的内容。而我们语文,不仅仅要知道文本的内容,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还必须要研究作者是怎样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言语的形式。

研究言语的表达形式,也就是研究怎样说、怎样写,怎样说得更好,怎样写得更好。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把这个作为我们教学的核心任务。

具体到《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知道这篇课文写了法布尔童年的两件趣事,体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更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并把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使学生懂得作者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通过两件具体的事例体现的。在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使学生懂得作者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通过法布尔的一些语言、动作来体现的。

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外观察一种昆虫,仿照课文中描写昆虫的方法写一写。这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那就是要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

2、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情景下学生的阅读和平时的阅读有什么不同?

表面上看来,这两种阅读能有什么不同呢?不都是学生在读吗?仔细想想,的确有不同。

平时的阅读,我们阅读的目标指向于获取知识,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我只要读懂就可以了。比如读一则新闻,我知道它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一本小说,我知道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就可以了。

阅读课上学生的阅读,目标则指向于获得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逐步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逐步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说得文一点,就是说,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策略。

具体到本堂课,我在教学中始终渗透着一种阅读的方法,那就是抓关键词,以词带句,以句带段。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策略,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阅读策略。

3、语文课,要教书,也要育人。

在凤凰论坛上,曾经有人发出一个帖子:语文啊语文,你究竟有几个多情的好妹妹?指责语文的泛化现象。也有人大声呼吁:语文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要回归本真,要做本色语文,简单语文。

我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但又觉得他们的说法有所不妥。

我认为,语文是不能太多情,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能够包打天下。但是,也不能独善其身,只扫门前雪。

有许多事,不只属于某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学科公有的。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在做好本份的同时,也要做好这些公益事业,语文老师也不例外。否则,有一些田,你不管,我不管,肯定就要变成荒田。

因此,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教书,也要育人。

落实到本节课,就是我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不仅仅要懂得作者是如何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还要对法布尔的精神有所了解,要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填空,“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痴迷,以至于()”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一颗“法布尔精神”的种子。

三、教后反思:

1、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的塞给学生,结果常常导致课堂容量过大,然后时时刻刻担心时间来不及,一股脑儿急着往下赶,结果总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什么也干不好。这一次,我在五(1)班试上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拖了好长好长时间。课后,蒋教导建议我把一些可讲可不讲的大胆删除掉,紧紧抓住与主题密切的几句句子来进行教学。我按照她的建议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顿时就觉得教学时间宽裕了许多,一些教学环节也就更加到位。

2、相信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实事求是讲,我们班的学生语文素养并不高。昨天早上,我在早读课上指导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地读,读了三四遍,可感觉始终是那么平淡。昨天放学时,布置语文作业,我说没别的了,就是回家读这篇课文,每个同学重点读三句句子,也就是说至少要有三句句子的朗读是令你自豪的。今天早读课,我检查这个作业,学生抢着起来读,我一听就呆了,因为跟昨天早上没法比,明显得好了,特别是蔡琦和任志楠两位同学读得更加出色。后来,在课上,学生们不仅朗读得好,发言也很有质量。这就让我觉得,不管学生怎样,我们始终要相信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要我们方法得当,足够的细心,足够的耐心,我们的学生会进步的!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根据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本单元后三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写人的文章,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二、学情分析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语文课标也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本篇教材是五年级上册教材,课标对这一学段的要求是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使我的课堂教学有目标、有方向,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学目标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背诵。”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读出感情)。

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2.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志趣。

五、教学设想

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撞、交锋、展示。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5

内容记录: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这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构想]

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本课节选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不论是在童年还是在后来的日子中,他始终是那么迷恋昆虫。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二点:其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其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几个环节的处理]

表达方式的学习

表达方法一:细节描写

学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会发现课文多处写到法布尔的两个衣袋鼓鼓的,比如:

第五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第十自然段中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

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

两个衣袋鼓鼓的,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处,但是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到呢?

那是因为这样的细处虽然很小,但是却能强烈地表现出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痴迷的程度之深,他的衣袋装得满满的不是玩具,不是糖和零花钱,而是许许多多的昆虫。这种抓住细处进行描写的方法,就叫做细节描写。

如果细节描写用得好,则能使文章生动传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写人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增强习作的表达效果。不过,一定要注意选择与表现人物特点有关的细节来写,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表达方法二:动作描写

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在写法上,还有一点值得大家去学习,那就是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像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一句,就是通过对"放""包""装"等动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这种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叫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一种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习作时,我们常常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细致描写,去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道人物内心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特点。

有时动作描写运用得好时,即便人物不说话,也能让人想象出他的心情以及在想什么。平时习作时,尤其是在写人时,动作描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精彩片断欣赏

读了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课文是怎么把这一点写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的第五小节,体会体会。

精彩片断

有一次,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荷!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赏析:

1这些动作、语言写出了法布尔的惊奇和迫不及待,突出表现了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

2通过比较来写出甲虫的大小和颜色,点出其美。

3一个"极"字,点出了法布尔非常高兴。

4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法布尔对这只甲虫的珍爱。

5 "鼓鼓囊囊"写出了衣袋里的东西多,反衬出法布尔对贝壳、石子、虫子的喜爱

读着上面的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忽然,他边叫边扑过去,飞快地捉住了一只小甲虫。他高兴地拿在手里,左瞧瞧,右看看,脸上露出笑容,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放进衣袋,接着又继续观察,最后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的,唱着歌儿回家。

课文是什么魅力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这样的画面?

原因就在于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并对能显示出人物特点的方面,进行了细致地描绘。

课文先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写出了法布尔发现小甲虫时的兴奋心情,以及捉虫时动作的迅速,突出了小甲虫对法布尔的巨大诱惑力。然后,通过"放进""包上""装进""欣赏"等词语的一连串运用,进一步写出法布尔捉到小甲虫的高兴和对小甲虫的珍爱。最后,"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这一静态描写,使得法布尔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至此,一个对小虫子特别着迷的小男孩形象,被描写得十分到位,简洁而传神。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内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学习“法布尔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一生与昆虫为伴,达尔文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者”,人们还称他是“以生命讴歌昆虫的诗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法布尔的雕像。

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呢?

指名说说。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童年的一些趣事。谁来吧课题读一读。

读着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1、法布尔非常昆虫。

2、鼓鼓囊囊。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昆虫小溪纵横纺织娘观察责骂中毒 垃圾殿堂

闪烁光泽鸟栖虫居可恶痴迷鼓鼓囊囊

相机指导读音:纵、栖

相机理解词语:小溪纵横、纺织娘、鸟栖虫居、可恶、痴迷

2、分小节朗读课文。共11小节。学生评价,相机指导。

3、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小法布尔哪两件事来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两件事,一是捉纺织娘的事,二是放鸭时捉昆虫遭到父母责骂的事。

两种分法,一是三段,一是四段。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默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读了这些小节,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法布尔出生于1823年,距今将近二百年。

2、法布尔是法国人,出生于一个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

3、法布尔所生活的村子环境优美,“鸟栖虫居”,这对于他的影响很大。

4、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

重点理解第三点。有感情地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个优美的村子展示出来?”

小结:正是因为与鸟啼虫鸣为伴,所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四、作业:《补充习题》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出示图像——法布尔。

同学们,他是?

对,他是一位著名的?

达尔文称他是?

人们还称他是?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知道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的小村子里,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到第十一小节,看看法布尔对昆虫到底迷恋到了哪一种地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到能够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2、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句的标点,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感叹号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法布尔抓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极其兴奋、激动的心情。

指导感情朗读。

为何如此激动?一是可爱。“全身翠绿、触角细长、会唱歌、动听的声音、歌唱家”二是因为可爱而喜欢,称它为“歌唱家”。三是这只纺织娘来之不易。“三天前”“终于”用“也许……也许……也许……”

是啊,这一只纺织娘真是来之不易啊。怪不得法布尔抓到它要如此的兴奋,让我们一来再来体会一下他兴奋的心情吧。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读着这一句,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发现?

重点抓“静静”、“奇妙”、省略号。

“静静”,说明法布尔观察非常认真,很专心。

“奇妙”,说明法布尔对水底世界很感兴趣,在他的眼中,水底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看也看不够。

省略号说明法布尔观察的不止是这几种生物,凡是他感兴趣的,他都在用心观察。

他观察如此用心,兴趣如此广泛,难怪达尔文要称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者”啊!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布尔,也来做一个用心的观察者。(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叫”突出了法布尔的兴奋。

“扑”“敏捷”突出法布尔动作快。

“放”“包”“装”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爱护。

“欣赏”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们不是普通的虫子,而是精美的艺术品。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重点理解:为什么而难过?

一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被爸爸妈妈所接受。二是心爱的昆虫舍不得扔掉。“很不情愿”“小宝贝”

理解父母对他的爱。父母对他的责骂其实是对他的关心。但是他们的想法和法布尔不一样,不能接受法布尔这样的行为。

结果——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这种情形,已经不是“着迷”“迷恋”所能形容的了,而应该叫做“痴迷”。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呢?——更好地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是啊,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的痴迷,以至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以至于他的家中塞满了瓶瓶罐罐,以至于他一生贫困,……

这种甘守寂寞和清贫,几十年如一日研究的精神,人们称他为“法布尔精神”。

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读《昆虫记》或者《图文中国昆虫记》(赵力)

了解其他科学家着迷的故事。

学习本篇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试写一个场面。

罗兰《火种》读后感


罗兰《火种》读后感

学会燃烧自己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来就对一切都不起劲的,他们活着就是为过日子,至于为什么要过日子,他们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

另一种人是对一些事情很认真,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的人。然而,他们之中却只有一部分的人能够认真地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的人却始终拿不出力量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原因在哪里?

我发现,有些人比较坚强。他们自己很容易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而另一些人却不然,他们自己是燃料,有发出光和热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自己不是火种。他们只是木柴或煤块,需要有火柴或打火机把他们点燃,然后,他们才可以生热发光而燃烧,而产生力量。

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火种,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缺少使自己燃烧的力量。

于是,这“火种”就成为一些人成功的必需条件。找得到火种,他才可以燃烧;找不到火种,他就永远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

所幸,这“火种”并不难得。它们可能是一部名人的专记,一本有启发性的书,一部电影里的故事,一个好朋友的几句话,一位好老师的指引,一次愉快地旅行,一段神圣纯洁的恋爱,或一些意外的刺激。

这些,都可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发一个人对学问或事业的热情与冲力,使他由静态的等待,变为动态的钻研与追求;给他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使他多年的准备,一旦之间,完全成为事实。

这“火种”可能自动的来,但多数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自己潜力的机会,这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要诀。”

读罢《火种》,掩卷而思,颇觉寓理至深。燃料与火种,是相辅相成的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燃料是内因,火种是外在条件。毛主席曾讲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有些人之所以“很容易把自己燃烧起来”,是因为他们有愿意去寻找外因“火种”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自身具有“潜能”与“激情”。外因“火种”,在内因潜能与激情的作用下,不再“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而是一堆“生热发光而燃烧”的“引火柴”。罗兰的《火种》,与其说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还不如说它是一篇哲理至深的哲学美文。它给人们,尤其是给我们审计青年的成长、成才以醍醐贯顶、茅塞顿开的启发与启迪。我之所悟,有以下两点:

一是练好内功,聚好内力,让“木柴或煤块”变成“引火柴”。人人都是“木柴或煤块”,但不是人人都能“自燃”和“引燃”。“火种”固然重要,如果自身“燃料”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照样不会发热燃烧。就像“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一样。一个没有理想没有毅力,缺乏内功内力的人,整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哪怕机遇再多,火种再大,也照样无法燃烧,无所作为。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名作《雷雨》,是巴金从编辑的纸篓里捡起后,才被发现和积极推荐而一举成名的。曹禺如果没有高超的写作水平,自身不存在成功的必然因素,就是遇到一百个巴金,也难以成名。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内因是关键,内功是基础。什么是内功呢?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讲:内功就是坚强有理想,就是忍耐有毅力。爱因斯坦在谈理想时说:“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把一个人的理想比作心上的“发动机”。有了这个“发动机”,就有了立志成才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成为“很容易把自己燃烧起来”,一擦就亮,一点就燃的“火石”与“引火柴”。

二是借助外力,寻找“火源”,做一个求学拜师的勇者。“这‘火种’并不难得。它可以是一部名人的专记,一本有启发性的书,一部电影里的故事,一个好朋友的几句话,一位好老师的指引,一次愉快地旅行,一段神圣纯洁的恋爱,或一些意外的刺激”。只要有心,“火种”是不难寻找的。有时同学、朋友就是你的老师,有时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就是你的老师,有时家人就是你的老师。清朝武官张曜就是一个身边找“火源”,就近拜妻为师的“好学生”。

据载张曜是个大老粗,但却骁勇多谋,作战屡建功绩,因而提拔为河南布政使。因没有文化,御史刘毓楠硬把他改任为总兵。降格使用,张曜觉得委呢?最终他瞅准了妻子。妻子有文化教养,他便求夫人教他读书。妻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虽答应却要他行拜师之礼。张曜求知心切,强按心头之火,穿起朝服,对妻子“三跪九叩”,随后跟夫人专心致志读经史,并将“目不识丁”刻成印章佩在身上自警。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张曜终于“淹通国史,诗文日有古法”,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后出任山东巡抚,皇帝还以他勤奋好学,赐予他“勤果”二字。张曜是个求师的勇者,他的求学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有“自己去找”,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自己潜力的机会”的意愿,只要你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你就会随处都可遇到求知拜师的老师。只要你有志向、有抱负,你就会受外力的推动,引发“对学问或事业的热情与冲力”,就会得到“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你就会“一旦之间”点燃自己,获取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

学会燃烧自己,首先要具备燃烧的条件,其次要有借力助燃的“火种”。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才干、能力是内因,机遇、火种是外因。内功是动力,燃烧靠自己。“只要桃枝根沃土,花落总有花开时”。我想这便是我们,尤其是审计青年要从《火种》中感悟和吸取的能量与动力。

孩子的痛苦——读《天上的星星》有感


读了贾平凹《天上的星星》这篇文章,我也深深地察觉到了我们自己做孩子的难。妈妈也正如文章里所说的一样: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但我们也乐意;但是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而天上的星星也正是如此,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那么明亮、美丽、又是那么耀眼。月亮在的时候,它们是那般猥琐,像在跟自己的伙伴捉迷藏。大人们在的时候,小孩子的天真、可爱、也不在那么辉煌了。他们只有安安静静地去做作业,即使做好了,也只能做一些学习有关的任务。

我也曾为过我的一位刚刚结婚的又已经生了小娃娃的老师,而他也回答了同样的答案,他也会把他的娃娃当作出气包,牺牲品。我想,难到小孩子的天真、可爱会一辈子被大人们限制、埋没吗?

但我早已在为自己儿童人生的自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在夏令营前夕,我曾经决定在家玩他一个暑假,再享受一下轻松的感觉或快乐的感觉,可是在我做作业时候偷听到了爸爸妈妈的谈话,他们说要给我请家教,补补课。我听了这句话,心里却十分的不安,当天晚上,我就冲出了书房,表达了我对自己的意见。当时,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了起来,对着妈妈和爸爸大喊三声:我要自由!!!这句话轰动了整栋房子的人。一边心想,自己不能让自由沉默。这时,爸爸妈妈被我的这句话吓住了,连忙安慰我,但不管他们怎么安慰,我还是那么坚决。我又接着说:我宁愿去夏令营也不要请家教。

这时爸爸妈妈终于转移了目标,我的心情才平静下来,想:自己终于为一生打开了大门,创造了一个开端。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精选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案是老师认真工作的象征,编写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与掌握知识,你是否看过的优秀的教案模板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整理的“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篇1】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的能力是幼儿园体验表达领域中的重要目标。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及易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和明白事理,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故事《聪明的乌龟》是一则幽默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小乌龟救青蛙为引子,描述了一只乌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付狐狸,最终战胜狐狸,获得自由的故事,使幼儿明白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的道理。而且故事里的动物对话,会激发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欲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我跟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丰富词汇:缩、连蹦带跳。

2.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三、说活动准备

《聪明的乌龟》教学挂图一幅,狐狸、乌龟、青蛙的图片及头饰,乌龟的手偶。

四、说活动重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本节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这则故事虽然是童话故事,但是故事中乌龟与狐狸的对白,形象地刻画出一只貌似狡猾,实则愚蠢的狐狸形象和表面可怜,实则机智的乌龟形象,乌龟的机智能够帮助幼儿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的道理。活动的难点是:能用恰当的`语气表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在活动中,我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分析乌龟和狐狸的心理特点,从而为进行角色的人物对话奠定基础。

五、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选用了课件的方式把故事的内容呈现给孩子看,引导幼儿感知图片之间的相应关系,理解图片的内容,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从而使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2.启发提问法:幼儿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的激活,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起幼儿的思考,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3.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是非观念达到教育目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

此外,我还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对本次活动加以整合,力求达到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六、说学法

通过以上教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始终以听说能力贯穿始终,以次解决幼儿在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说出对话时,能举一反三,具有扩展语言的能力。

七、说活动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分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提出悬念,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法,引导幼儿逐幅观察课件,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第三环节,教师运用课件完整地讲述故事,同时穿插直观性提问和探索性提问,以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记忆。这样幼儿能克服不良的只求听不求甚解的习惯。

本次活动后,我还准备进行以下延伸活动:

将故事录音带,头饰放入语言区供幼儿讲述和表演。

八、说活动反思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篇2】

“不举手的孩子”和“举手的孩子”都需要回应。集体活动中老师和孩子的互动提问后,有一些孩子愿意积极举手回应老师的提问,这些孩子一般开朗、外向、喜欢举手、善于用语言表达,所以这些孩子发出的信号教师能及时捕捉,并乐此不疲地与其进行交流互动;但也会有一些孩子内向、文静、胆小、很少举手,这样的孩子教师比较容易忽视,其实不举手、不爱说话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回应。所以在这几次的研讨中我始终关注这每一位孩子,让每一位孩子都来说一说,哪怕是不举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经常会因为老师的忽视而游离于课堂。对不爱举手的孩子更多几丝目光的停留,选择回答对象时,对不爱举手的孩子说:“我想请一个没有举手,但一定知道的人来说。”“不举手的孩子我也会请得。”鼓励他们积极举手。

当然对那些爱举手,能积极回应老师的孩子,我们也要鼓励、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他们说“你特别棒,每个问题都举手,机会让给别的小朋友吧。”“让他先说,你来补充好嘛。”教师只有秉承平等回应的观念,每一个孩子才能和老师有积极的互动。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复述故事,能记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语言,并设计动作。

2、乐意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青蛙、狐狸、乌龟的头饰若干,录音机。

2、布置故事中草地、池塘的场景。

3、幼儿每人一颗五角星。

4、挂图《聪明的龟龟》。

活动重点:

学习复述故事,能记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语言,并设计动作。

活动难点:

设计动作,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还记得《聪明的乌龟》的故事吗?

2、结合挂图,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3、幼儿分段跟讲故事,学习故事里角色的语言,并设计动作。

4、幼儿跟着录音磁带完整地讲述故事。

5、分组排练。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中,我通过让孩子观察乌龟、倾听故事、启发提问等形式,帮孩子理解了故事内容,感受了乌龟的聪明,懂得在遇到危险时,有时可以用善意的谎言来保护自己。

大班的孩子大多能够对一些简单的故事进行复述,特别是故事中的语言,更能惟妙惟肖地进行模仿,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故事,幼儿的复述能力相对小了很多。所以,针对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这个课时,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这个故事,通过对故事的表演,加深印象,从而能更好的记住故事内容和其中的语言。对孩子来说,表演故事是他们感兴趣的,但单调的模仿对话也会降低孩子的积极性。在活动前,我便准备了相应角色的胸饰,并设计了场景。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我首先让孩子来练习角色对话;再请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在集体前表演,从我说旁边变为其他看的孩子说旁边;最后到小组分角色表演。这样一层一层环环相扣,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故事内容,感受了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从而复述故事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语言《聪明的乌龟》教案【篇4】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感知体验故事中人物情绪情感及心情的变化,丰富表现心情的词汇。

3.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引导幼儿在遇到困难、危险时,勤于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准备:图片,立体小乌龟两只(可连接组成球体)。自制山坡。

活动过程:1.出示图片①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里面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

这时的老熊是什么心情?小乌龟是什么心情?(作出记录)。

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出第2幅图片)。

2.出示图片②

提问:你们看一看,这时候,小乌龟和老熊是什么表情?

它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作出记录)。

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想出什么样的方法来摆脱老熊呢?(做试验,看一看小朋友想出来的办法行不行)。

3.出示图片③

提问:看一看小乌龟想出来的办法和小朋友想的一样吗?(做实验)。

它们为什么会想出这个好办法?(引出合作)。

4.出示图片④

提问:看一看问题解决以后,这时小乌龟和老熊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和他们一开始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提问: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和危险,你应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讲述生活中的经历,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效果分析:在此次活动过程中,幼儿对故事的情节发展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对每幅图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及客观环境的细致观察,对当时人物的心情做出了分析,将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心情的变化做出了对比。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推理假设出各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并且能够大胆主动地用语言表述出来。

幼儿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能够想出方法帮助小乌龟逃走,并用试验将自己说出的结果作出比较,评价出那个方法最有效。

幼儿在观察,分析每幅图片的内容后,会作出换位思考,准确地感受到图片中人物的心情及变化。能够用很多准确的表现心情的词汇来讲述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变化。在图④出示以后,教师在引导幼儿对人物的表情进行观察,并分析其心情的时,应注意到用词的准确性,再说到小乌龟的心情时,用自豪,得意比骄傲更为准确一些。

今后,在幼儿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例如:在第四幅图出示时,分析老熊的心情,有幼儿说出了生气,这是教师就能引导处泄气这个词,还有的小朋友说出了无聊这个词,这时候教师应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应引导幼儿说出无奈这个词汇。

教师的提问以恶应该做到有效而明确,这样才能对幼儿起到有效的引导,例如:在第四幅图出示后,引导幼儿说出合作一词时,用小乌龟为什么会想出这么好的方法,由而不太能想到合作一词,用小乌龟们为什么能战胜老熊来做一引导语会更为有效。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汇总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装满昆虫衣袋教案”,敬请访问。

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相信各位老师对写教案已经熟能生巧了。教案应该具有创新性,常常可以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将这种创新精神传达给学生,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哪些内容呢?经过收集并整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呈上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本单元前两课所学的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融会贯通,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架一座桥梁。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生齐读课题:《装满昆虫的衣袋》。谁来告诉大家,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板书:法布尔

2、过渡:法布尔的衣袋总是鼓鼓的,装满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喜欢看球赛的人叫球迷,特别爱读书的同学我们称他书迷,你觉得法布尔该叫什么迷呢?

板书:昆虫迷

二、初读课文

1、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文中带有“迷”的词语和句子。

读后交流、板书: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设计

着迷

迷恋

痴迷

2、同学们,课文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这三个词语的,你觉得他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交流体会:他们都带有“迷”,但三个词语迷的程度是越来越深的。

3、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抓纺织娘、捉小甲虫)

【设计意图:品读是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体悟情蕴的最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找中心句,画出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句,既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处理,又让学生学到读懂课文,捕捉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

过渡:法布尔到底是怎样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法布尔的童年,走进他童年与众不同的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语、句子可以看出法布尔着迷于昆虫?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a.学习第4自然段

(1)引读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法布尔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2)扣住省略号,想象水底世界还会有什么?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设计

(3)补充资料。这个奇妙的水底世界在《昆虫记》里有很多有趣的描述,老师摘取了一个片断给同学们欣赏。(……水甲虫在池塘深处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还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帮助它呼吸。胸下有一片胸翼,映着阳光闪烁着金光,仿佛佩带在大将军胸前的那块闪亮的胸甲。水面上,我们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珠’在欢快地打着转儿、扭动……不对,不是‘蚌珠’,是豉虫在开舞会呢!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用它们傍击式的游泳姿朝这边游过来,如裁缝手里的缝针一般迅速、有力。……)

(4)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5)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b. “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体会纺织娘的可爱,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它的喜爱)

c.“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才捉到它?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三天前就注意到了,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这三天,他是怎么过的啊!父母找不到他,他丝毫没有感觉他们的着急)

d.“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重点结合插图和“三天前”“终于”以及两个“!”指导朗读,体会小法布尔的兴奋、激动!)

4、小结,点拨读书的方法:读书就要这样,一边读一边想,细细咀嚼、品味,学会感动,诵读出味道来就有了兴趣。这样,读书也能入迷哦!

【设计意图:“要读懂人物,就要看到人物的心灵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法布尔的心灵世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

1、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对昆虫非常着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迷恋越来越深了!让我们再来读读他的捉小甲虫的故事。

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句用中括号“[ ]”标出;让你感动的句子画波浪线“~~”;给你想重读的词语加点“? ”;想说一两句的,就在页眉、页脚或行间等空白处写下来。

2、学习好的同学合同桌交流,读一读、说一说。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设计

3、讨论交流:课文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昆虫迷?(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他们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从外形描写中体会小甲虫的可爱,从而体会法布尔对它的喜爱。从捉虫的动作中体会法布尔已很有经验,结合体会指导朗读。)

b“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①生活中,你看过谁把什么当作“小宝贝”?

②请同学们注意法布尔一系列的动作,细细地品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法布尔对小甲虫照顾得很周到,精心呵护,很珍惜小甲虫)

③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从“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C“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①进垃圾堆的东西,我们一般用什么动词?

(②那课文为什么不用“扔”,而用“放”呢?——是啊!一个“放”字让我们看到了法布尔是那么地不舍,又是那么地无奈啊!

(③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D、同学们,法布尔高兴是因为昆虫,难过也是因为昆虫。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某样东西时,他就是真正地爱上了这样东西,就是对它“迷恋”了!法布尔对昆虫太着迷了,面对父亲的怒斥、母亲的重责恐吓,法布尔放弃了对昆虫的迷恋了吗?他怎么做的?

指读、引读第10自然段。

此时的法布尔已经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啦!

现在,你能说说对“痴迷”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紧扣“揭全文之旨”的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同时也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个性,一次一次地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由感性到理性,有效地内化了文本语言,树立起法布尔的高大形象,使其具有立体美感,占据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步入法布尔痴迷于昆虫、潜心于科学研究的天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萌发爱科学的思想。】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此时的法布尔,这位昆虫迷,已经由最初的“着迷”到“迷恋”,甚至是“痴迷”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的特征——衣袋里装满昆虫。

法布尔痴迷昆虫,昆虫也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他的小手把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板书:走进殿堂.你知道长大以后的法布尔有什么样的成就吗?

(1)学生交流收集的法布尔相关资料。

(2)老师简介《昆虫记》。

(3)指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回扣课题,总结全文。

1、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哪?

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可不可以?

(生动形象地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2、是啊,多少迷恋,多少眼泪,多少梦想,多少执着!正是因为这种痴迷、这份执着,让他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从法布尔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一心一意地追求

锲而不舍地努力

3、教师赠送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法布尔”

五、布置作业

1、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法布尔,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昆虫记》这部书,相信通过阅读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2、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里面有许许多多奥秘等待同学们去探索,课文虽然结束了,但我们探索的路将更长,课后,请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你喜爱的小动物吧,并写观察日记。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习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3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的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母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句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这是课文的重点。

我上的是第一教时,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知道法布尔是一个“昆虫迷”。教学中我立求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在整体上,教学中为提高实效,改变按常规“平推”的教学流程,从突破教学重难点出发,科学剪裁,合理地实施教法,落实评议基本功训练,体现语文学科“文”、“情”、“趣”合一的特色。其二朗读时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开始就示课题,读题。请学生说说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引出法布尔,并用自己的话介绍法布尔。再用“课文就给我们介绍了法布尔小时候观察昆虫的趣事”,让学生打开课本,初读课文。这样的设计紧紧围绕重点,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接着让学生按要求读课文,然后检查自学情况。在检查时,我从一组词语入手“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虫居”让学生找到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读句子,并说说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并用图出示这优美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因为这段说到有许多小动物跑来跑去,所以顺利成章地引出“文中写到了哪些小动物”,为下面理清课文条理埋下伏笔。接着用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抓哪些小动物的经过呢?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学生在归纳这两件事的时候,可能说不完整,可能段落找不全,我也不急于求成。例如第一件事,法布尔为了捉纺织娘,结果忘记了回家。先让学生用听老师读,想象画面等方式调动学生朗读的举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走入文本,正确流利地朗读。然后我作适当的指引“纺织娘是捉到了,可法布尔却忘记了?”让学生填空,全面地了解第一件事情。再请学生迁移读法,用“再现情境法”朗读第二自然段。整个这件事的教学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找、读、思、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朗读:

“法布尔为了抓小甲虫,遭父母的责骂,但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这件事时,要求略有提高,要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件事。此外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先让学生理解“责备“、“责骂”的意思,接着提示学生这是一般的批评吗?学生立刻从“怒气冲冲”、“厉声”感知父母的批评是严厉的。最后请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七、八自然段,水到渠成。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理解,你觉得法布尔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呢?

(他是个对虫子特别着迷的孩子)

2、板书着迷,你来说说什么样子叫着迷呢?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是你特别着迷的呢?

过渡:是啊,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的着迷,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是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是什么?(昆虫迷)

二、精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请你来找找从那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个名副其实的昆虫迷呢?。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学生说一说

A、从捉纺织娘

B、捉小甲虫。

2、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他着迷的精神来。

①、影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读第三自然段,从那个词我们最能看出法布尔的着迷呢?圈出终于。法布尔在三天前就开始寻找了,结果终于被他找到了,他心中会多么的高兴,兴奋啊,那么请你来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妈妈,在这儿呢读出高兴兴奋的语气来。

②、读一读第四节,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更加能了解到法布尔对昆虫非同寻常的感情啊。

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只小甲虫的故事,指明学生朗读5、6、7、8、9、五段,从这五段中,你觉的法布尔仅仅还是对昆虫很着迷吗?请你来找一个更合适的词语能说明法布尔的心情。。

板书:迷恋

④、投影出示6、7、8、9三段

这时候法布尔的心情不同的,请你来划一划,找一找。请你来说说有什么不同呢?

心情的变化:捉小甲虫时的高兴心里甜滋滋的-------被父母责骂时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将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昆虫,背地里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A、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也曾被父母责骂过,你还记得你父母是怎么责骂你的吗?你来模仿一下他们的口气来读一读法布尔父母的责骂。指明学生读。男女声来读一读。

B、当父母责骂你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来说说。我们的小法布尔心里也是非常难过的。指名学生来读一读第九段。

C、但是在这样的责骂面前他又怎么样呢?放弃还是坚持啊?圈出词语丝毫没能、仍然。可见啊,他确实是非常的迷恋昆虫的啊

D、齐读6到9自然段。

3、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①、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与它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呢?

生动形象的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②、教师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三、拓展阅读。

法布尔对昆虫的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或许他对昆虫的好奇、那份爱,不能为人所理解。他的心血凝结成了简单通俗的一本昆虫巨著《昆虫记》,以科学的态度,翔实的资料真实地介绍了昆虫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布尔。读一读课外资料。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像对他说一说的吗?

板书:15装满昆虫的衣袋

入迷

迷恋(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痴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意。

3、读懂课文内容并理清课文条理

二、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们把手放进衣袋,说一说你的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你们觉得奇怪吗?

这个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为什么要把昆虫装进衣袋?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3、介绍法布尔。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他为什么在口袋里装满昆虫了?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读准生字音。

莱昂溪纺厉垃圾

(2)认清生字形。

比一比,组词

3、指明学生回答提问,因为他十分喜欢昆虫。

4、检查学生词语。

学习了生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

出示词语:

纵横笼罩穿梭蠕虫闪烁厉声兴致勃勃

裤兜殿堂垃圾圣莱昂纺织娘鼓鼓囊囊

(1)请你读一读,带领大家来读。

(2)自读课文来理解一些词语。请你来说说你会的词语。

5、齐读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6、检查课文朗读。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文章主要介绍了法布尔十分的喜欢昆虫。列举了一些例子。

指明学生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并且来说说他们读的好与差的部分。

请你再来尝试读一读,读出语气。

(三)精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请你来找找从那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个名副其实的昆虫迷呢?。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学生说一说

A、从捉纺织娘

B、捉小甲虫。

2、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他着迷的精神来。

①影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读第三自然段,从那个词我们最能看出法布尔的着迷呢?圈出终于。法布尔在三天前就开始寻找了,结果终于被他找到了,他心中会多么的高兴,兴奋啊,那么请你来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妈妈,在这儿呢读出高兴兴奋的语气来。

②读一读第四节,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更加能了解到法布尔对昆虫非同寻常的感情啊。

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只小甲虫的故事,指明学生朗读5、6、7、8、9、五段,从这五段中,你觉的法布尔仅仅还是对昆虫很着迷吗?请你来找一个更合适的词语能说明法布尔的心情。。

板书:迷恋

④投影出示6、7、8、9三段

这时候法布尔的心情不同的,请你来划一划,找一找。请你来说说有什么不同呢?

心情的变化:捉小甲虫时的高兴心里甜滋滋的-------被父母责骂时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将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昆虫,背地里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A、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也曾被父母责骂过,你还记得你父母是怎么责骂你的吗?你来模仿一下他们的口气来读一读法布尔父母的责骂。指明学生读。男女声来读一读。

B、当父母责骂你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来说说。我们的小法布尔心里也是非常难过的。指名学生来读一读第九段。

C、但是在这样的责骂面前他又怎么样呢?放弃还是坚持啊?圈出词语丝毫没能、仍然。可见啊,他确实是非常的迷恋昆虫的啊

D、齐读6到9自然段。

3、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①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与它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呢?

生动形象的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②教师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四)拓展阅读。

法布尔对昆虫的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或许他对昆虫的好奇、那份爱,不能为人所理解。他的心血凝结成了简单通俗的一本昆虫巨著《昆虫记》,以科学的态度,翔实的资料真实地介绍了昆虫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布尔。读一读课外资料。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想对他说一说的吗?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听一段录音:《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螳螂捕食蝗虫

2、听了这个片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

3、你们对法布尔有什么了解吗?

4、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

5、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

出示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语句通顺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进行评议生字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通顺流利。

3、教师出示重点词卡检查:浓厚、训斥、迷恋、怒气冲天。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 )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 )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 )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隐”,右边不写成“”。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抄写生字。

2、收集文中好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的大致内容,导入新课。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对小时候的法布尔有哪些了解?谁能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2、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相信同学们对法布尔会有更多的认识。

二、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自由读2、3段。

(1)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依据学生当时的读书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师结合重点做相机的调控。师生共读、共议。

(2)引导想像: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3)指导朗读: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是不容易呀。你们能把这种很不容易的感觉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2、3段(“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要体现)

(5)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

师:看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行吗?

师读第二段,加上录音(呼喊的声音):法布尔!法布尔!法布尔!

生读法布尔的话“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这只虫子真可爱!三天前,你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来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原来是它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位歌唱家的?

生:我在草丛中趴了三天,才抓到了它。

师:看来,找到这位歌唱家可真不容易呀!难怪你这么高兴呢!

生练读法布尔的话。

(6)学生练读2、3段,齐读2、3段。

(7)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出示第一段,读第一段。

3、法布尔的故事可多啦!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段,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写上批注,并多读几遍。

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师相机指导:看看书上的插图,想一想,法布尔趴在岸上,都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

(2)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师(相机互动交流)我觉得这一句有些问题,我想改一下:“……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小小的甲虫。”因为我觉得小甲虫怎么能比作珍珠呢?

(引导学生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相机指导读好这一句。)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削弱他对昆虫的迷恋,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引入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话。

4、过渡:爸爸的训斥削弱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吗?自读最后一段。

(1)大家预习时搜集了很多法布尔的有关资料,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2)师补充资料:法布尔受到国王接见时竟觉得国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虫。

(3)法布尔研究昆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指名读、齐读第一句话。

(4)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甚至了解昆虫的内心世界。

听一段《昆虫记》的录音——花金龟的内心世界

他用自己的笔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展现出了昆虫世界的奇妙。

师:(配乐)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些写虫子的书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了五十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这不能不被称为奇迹中的奇迹。他取得的成就,是血汗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仔细观察的收获,是深入研究的探察的花朵,更是勤于总结的果实啊!

(5)齐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引申文本,追求超越升华。

1、再读课题,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

2、如果要你为法布尔设计一个雕像,你准备怎样设计?

3、出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齐读。

小结:这是法布尔的精心独白,相信对我们同学们也会有所启迪。

四、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法布尔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写成一段话。

3、法布尔的《昆虫记》,办一个主题展览。

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记叙文。它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这两件事充分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也是文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刚刚步入高年级,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同时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抓住“着迷”、“迷恋”“痴迷”等中心词贯穿全文,不仅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涵义,更深入把握文章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理念,我确立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用法。

2)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2)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2)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深刻领悟题目的内涵,从本文的命题方法中得到启示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法布尔痴迷昆虫的故事,体会法布尔从昆虫世界里找寻到的快乐。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抓住“迷”字,理清课文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球迷”,喜欢下棋的人,我们叫他“棋迷”。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可以叫法布尔什么呢?(昆虫迷)

2、速读全文,你能找出课文中带“迷”字的语句吗?

交流,多媒体显示: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教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二、学习第一段

1、说说什么叫“着迷”。(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沉浸的程度。)

2、引读:法布尔从小就生活在法国南部……这种优美的环境为法布尔沉迷昆虫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学习第二段

1、说说什么叫“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2、从哪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为了抓纺织娘而忘了回家;法布尔在池塘边放鸭时抓到了一只小甲虫却被父母责备。)

3、学习第一个故事。

(1)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到的,自己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教师不时表扬读书做记号的同学,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2)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

a“妈妈,我在这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指导朗读:

a、同学们,这只虫子是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找到的?(三天)

b、同学们注意,当法布尔找到虫子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词?(“终于”,你知道终于这个词说明了法布尔捉到虫子之后,怎么样?能想象出他当时的样子吗?)

c、法布尔捉到了漂亮的纺织娘多高兴呀,谁愿意读第三节。

d、法布尔用了三天的时间捉到了纺织娘,能用你们知道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这种精神吗?(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小结过度:法布尔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父母能理解、支持他吗?(出示句子:“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学习第二个故事

(1)父亲是如何骂的?

出示句子: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a、“只顾自己玩”法布尔怎么玩?

学习第四节:

a、他的任务是放鸭,当他一把小鸭赶进池塘后,他就去观察、研究昆虫了;在他的眼睛里,螺壳十分“漂亮”,连蠕虫也是“五彩缤纷”的。

b、“……”表示他看到的不止这些。

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法布尔的眼睛里变得那么神秘,那么有魅力呢?这源自于对昆虫、对大自然的热爱!

b、“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学习第五节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这只甲虫不樱桃还要小,颜色不蓝天还要蓝。”

想象这只小甲虫的样子,读出对它的喜爱。(个别读、齐读)

b、“法布尔高兴极了……好好欣赏。”

联系“小宝贝”、“放进、包上、装进”等词,感受法布尔的喜悦。

指导感情朗读: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小宝贝”这个词?可见,法布尔太爱这只小甲虫了。你瞧,他把小甲虫照顾得多好!慢慢地放进蜗牛壳,小甲虫有了一个漂亮的家,又细心地包上树叶,然后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有感情朗读(女生读、齐读)

c、“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可见他的收获很大。

(2)母亲如何骂?

出示句子: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拣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3)听了父母的责骂法布尔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4)老师小结:父母责骂虽然暂时迫使他放弃了小甲虫,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昆虫的迷恋,他的衣袋仍是鼓鼓的。

再读“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的感情随着虫子而变化,刚刚捉到时的欣喜,被迫扔掉时的不舍,最后又兴致勃勃地拣昆虫,可见他对昆虫真的是“一往情深”哪!

五、学习第三段

1、读句子:“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2、引读:后人为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3、思考:法布尔的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有什么?

法布尔的衣袋高高鼓起,除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还塞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科学的执着、美好的梦想、昆虫世界的憧憬、好奇、痴迷……)

小结:法布尔对昆虫热爱只能用“痴迷”这两个字来形容了。这些小昆虫们就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小法布尔的手,引领他走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无垠的科学殿堂,与昆虫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并用毕生心血写了巨著《昆虫记》。

六、实践活动

法布尔的雕像屹立在法国的,如果现在要在雕像的底座上镌刻一些文字作为介绍,你想应该写些什么呢?(可以以法布尔自己的口吻,也可以是后人的口吻)

七、作业设计

1、阅读《昆虫记》

2、观察一种昆虫,记录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完成一篇小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法布尔背者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的无穷乐趣。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5《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的生字词,这些生字词你们还记得

吗?

1、看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正确、规范。

2、评议:他写得对吗?有和他不一样的吗?指名说。

小结:我相信待会儿在文中遇见这些词时,大家一定会把字音读准的。

过渡:

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生字词,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板书:着迷

1、迷:喜爱足球的叫球迷,爱好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什么?(昆

虫迷)

2、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是昆虫迷?快速浏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

3、你们找得很好,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文中已经概括为两个事例了,分别是什么?指名

说(纺织娘、小甲虫)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精读要求:

你对哪一个事例感兴趣,就请你细细读那个事例,勾画出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词句体会,稍后咱们来畅谈读书后的收获。

学生自读体会。

预设1(*23):

你从哪儿体会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1、暮色笼罩父母着急

为了捉虫子,他甚至忘记了时间,两父母的呼喊都听不见了。

2、三天前,。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在这三天中,法布尔时刻惦记着这只会唱歌的虫子,三天中他是怎么惦记虫子的呢,你能想象一下吗?

3、动听的声音歌唱歌唱家

不过是一只虫子的叫声,在法布尔听来犹如世间最动听的歌曲,由此可见他对昆虫的着迷。

指导朗读:法布尔兴奋的叫喊声,谁会读?

预设2(*4):

你从哪儿体会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1、八九岁的时候,,五彩缤纷的蠕虫

2、

省略了什么?小法布尔对其他事都不怎么感兴趣,而对昆虫情有独钟,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上。

指导朗读,读出渴求了解生物世界的愿望。

预设3(*59):

你还从哪儿体会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5、6)

有一次,,躲起来偷偷地玩。

1、捉小甲虫时的动作:边叫边扑敏捷地捉

2、宝贝?是谁啊,从哪里看出来宝贝?

放进包上装进欣赏

从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法布儿高兴极了,喜欢极了!法布尔对纺织娘的迷恋跃然于纸上,对小甲虫真是呵呼备至啊!)

3、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对于法布尔来说口袋装的是整个世界,所以他心里甜滋滋的)

(*7、8、)

过渡:兴冲冲的法布尔本想回家后好好欣赏他的宝贝,谁知事与愿违。

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①、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与它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呢?

生动形象的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②、教师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相信《【热】天上偷来的火种教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天上偷来火种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