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者读后感200字 > 地图 > 读者读后感200字

读者读后感2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越读者读后感(3)篇。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越读者读后感(3)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阅读的分类 —— 饮食分类法

tt主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这一类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很像是我们有饱腹感的主食。企管书,特定专业领域的书,理财,励志读物等都属于这一类。有学业职业压力的人特别需要主食阅读,因为它可以为我们获得生存技能,带来饱腹感。

tt美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思想需求的阅读。这一类阅读是在帮助我们体会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不求针对你人生的 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然而却可能帮助我们从一个看起来间接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现象或者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哲学,严肃文学,科学,历史,艺术类的书都属于这一类。

tt之前看十三邀马东和许知远的那期,许知远问马东,你们奇葩说里的话题其实前人早就探讨过了,甚至探讨的更深更广,为什么还要再用一个节目面向大众重新探讨这些东西呢。马东的回答透彻又悲凉,因为民智并不是在进步的,历史正在不断的遗忘重新来、再遗忘重新来,奇葩说就是在遗忘了过去95%的人换一种方式重新表达。

tt少了美食阅读,就像是游戏里每次重启就要回到原点重新出发的小人儿。主食阅读可能为你提供了一条捷径到终点,但遇到下一个现实问题下一次重新开始,小人儿又回到了原点。很多现实问题本质上并不是全新的问题,只是一个哲学问题披上了现实的外套,而这些问题前人早就探讨个干净。美食阅读是在拾起前人思想的遗珠,用形而上的思想去解决形而下的问题,是一种对当下的“降维攻击”。

tt蔬果阅读,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这一类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

tt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这一类阅读不带有一定的目的,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很像是饮食里的甜食或者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漫画,武侠、推理、爱情小说,凡是可以用来消遣阅读的,都是甜食阅读。

tt我其实是很排斥作者在写作时的为了类比而类比,会觉得在刻意的对号入座。但这个饮食与阅读的类比,读完一来让我觉得很新鲜,二来不用刻意去记就可以灵活的运用。用这个分类方法去回想自己的阅读经历,哪些类别自己读的多,哪些类别自己读的少,反观自己是不是在“偏食“是个很有趣的体验。

tt比如,去年我读过的很多互联网相关的书都可以算作主食阅读,是为了解决焦虑并寻找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为了打发无聊时间而读的小说属于甜食阅读。美食阅读少之又少,原因在于当主食和甜食给了我太多饱腹感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偏食。好像一直在读书的这一点,让我忽视了美食的摄入。是这个阅读的分类方法让我重新整理思路,意识到了偏食这一点。不为了分类而分类,分类的意义在于整理和评判自己。

t关于小说,在纽约生活两年注意到一点,美国人习惯地铁上随身带一本书,而那本书八成是一本小说,不论是爱情、推理还是惊悚。相比较而言,国内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在读书,偶尔见到他在读的也基本上都是自我成长管理的书籍。美国可能是最爱读小说的国家,畅销书区摆满的也都是小说。小型的书店一般会分为两个区域,fiction区和non-fiction区。

t小说是靠读者的想象构建起庞大的虚幻世界。精彩的非小说(non-fiction),是用几十个字来归纳数万字小说的道理。好处是清晰、明白、直接。坏处是道理来的轻松,很容易不当回事。而精彩的小说(fiction)耗费万字,塑造众多人物,铺垫多年的爱恨情仇,来讲述几十个字的道理,有时甚至不讲什么道理。好看的小说,不是为了告诉你什么道理。小说要说的话,总是意在言外。

t这里指的小说不是那些通俗小说,通俗小说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给读者讲一个故事,无论是侦探,言情,还是恐怖小说等等,它们的目的是明确的,无论是哭是笑,都是达到娱乐读者的目的,并不逼读者去理解和思考,这样的作品很亲切,不会给读者出难题,也不会让读者难堪。

t而那些经典的文学名著,作者总是把一个个关于人性的思考题,打包丢到读者面前,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理解。可是要知道人性这种东西,其复杂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有时候除了光明可见的一面,也常常会有暧昧纠结不清,阴暗隐晦不明的一面,更有时代的影响,教育的灌输种种作用力,没有几个人的个性,会真的像卡耐基的书里所罗列的那样,标签分门别类,清楚的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只能穿过层层迷雾,自己去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个人做出这样的决定,而那个人会有那样的行为。在小说里修炼着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力,这是为什么要读小说的一个原因,它让我不断的学习了解人性,对这个世界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并且越来越喜欢它。

如何阅读哲学

t哲学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大了,避而不谈。哲学之所以显得复杂,是因为探讨人生与宇宙的课题太多了,关于每个课题不同哲学家思考的角度也并不相同。诸多话题诸多思考交织在一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像是一团无从整理的毛线团。所以,对于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什么才是一本好的哲学书?判断的标准便是, 当我们读完关于某个话题的一本哲学书,是不是能在这个题目上思考的更清楚。帮助我们思考得更清楚,是哲学存在的意义。

t如何阅读哲学,而不因为要进入哲学的庞大体系望而却步呢?

tta. 首先找到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

ttb. 就这个主题发表过言论的哲学家里,找出一位你感兴趣的哲学家

ttc. 找出这位哲学家有关这个主题的著作

ttd. 先把全书读完第一遍,哪怕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在读不懂的地方苦苦纠缠,连滚带爬的把第一遍读完。读完第一遍之后,再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阅读这本书

tte. 知道他怎么思考、面对这个主题之后,看看影响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谁,他所影响的后人有谁(影响包括赞成和反对)

ttf. 照此沿着这个主题,设法把这一条线的前后脉络整理清楚

t譬如说,你对爱情这个主题感兴趣,你想到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于是想看看柏拉图是怎么谈论爱情的。柏拉图的著作有很多,他探讨的主题有政治、教育、爱情、灵魂、文学、艺术,不一而足。你查到在柏拉图的一本著作里,《会饮篇》是集中谈爱情的。

t《会饮篇》里有许多人谈爱情,有人讲的生动有趣,有人也许没那么轻松,但是只要你读过了全书,听了苏格拉底的发言,就会知道这是全书的重点。读了这本书你就会知道柏拉图是怎样把爱情一路升华,解释为宇宙至善至美的一个过程。于是你回头看他之前的古希腊时代怎样解释爱情,知道有埃洛斯的说法,那是宇宙结合或分离的原动力。你又往柏拉图的身后看,于是知道亚里士多德把爱情解释为友爱的一种。

t你继续整理脉络,接着知道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把爱解释为神爱;文艺复兴后回归为人间的爱;清教徒和维多利亚时代解释为保守的爱;到了尼采,喊出人要摆脱神的束缚,从一切牺牲、义务中解放出来,“爱是一切价值的掠夺者”。

t如此,“爱”从哲学上的意义到生活上的作用,就会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呈现在你眼前。而你在阅读不同哲学家的不同著作过程中,体会到他们的思考方向和方法,也就包括历史、文化等种种背景有所认识。朱光潜曾说,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这点放在阅读哲学上,也是通用的。

t但无论怎样,哲学的晦涩性都是不可逃避的。阅读哲学需要你有勇气往前跨一步,往原来你觉得深奥而不愿触碰的方向跨。阿诺德贝内特说:“要想培养心智最关键的却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是一种你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工作的感觉。”只有充分接受了晦涩的不可逃避,才能真正沉浸在阅读哲学的乐趣中吧。

“在我们的周遭,对于阅读,对于知识探索,大家有着共同的困惑,这个困惑,不因为他是否已经拿到博士学位,或是已经出版过多少种书籍而有异”

“如何找到自己的阅读之道,是人类追求圣杯的恒久课题。”

在整理书单的时候,猛然发现阅读类的书居然读了也有十几本了,从最开始的没有阅读习惯,到慢慢的养成阅读习惯,再到后来的寻求各种读书方法,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我所遇到的问题居然也是大部分人所遇到的。

于是看了很多的读书方法,也一一尝试,发现很多别人适合的方法并不适应自己,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每天睁开眼睛都能看到各种荐书,书单更是数不胜数,想看的书越来越多,积压的书也越来越多,焦虑也越来越重。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越读者》这本书,书中说:世界上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这句话瞬间让我停止了去不断找寻读书方法的焦虑。

《越读者》的作者是郝明义,郝先生出生于韩国,是韩国华裔,台大毕业之后进入出版业工作,曾经担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现在是台湾大块文化董事长,是台湾出版界的强人。而他所取得的众多成就,都是在他拖着病残的身体,在轮椅上完成的,大家所熟知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他所翻译的。

从第一次遇到《越读者》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这本书成为了是我每次迷茫时候的阅读指导书。

首先作者就是一个读书之人,所以书中所写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时代应该如何阅读才更有效、选择哪些书才能让自己的精神食粮更加的丰富和均衡、应该选择怎样的阅读方法才适合自己、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在阅读时所困惑的,作者以渊博的才识,各种经典信手拈来,困惑也便一一迎刃而解了。

01学生时代除了教科书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

这个话题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且重要的,毕竟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我们有切身的体验,此外我们都将或者已经成为孩子的父母,在阅读上我们更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指引。

在学生时代老师告诫我们不要看闲书,所谓的闲书就是各种小说和漫画,如果被老师发现轻则没收,重则请家长到学校,好似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任何书都是违背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于是在教科书的填鸭下,对于阅读的兴趣也就如刚燃起的火苗慢慢的熄灭了。

只知道阅读教科书,而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更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专业,本应该在大学时代确定阅读兴趣和专业,好好抓紧时间研读专业知识,却陷入了从紧张到松散的迷茫之中。而更严重的是,许多人从走出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彻底丢掉书本,终于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似乎是从某种桎梏中解放了。

那学生时代理想的阅读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小学时代 建立充分的识字能力与自己阅读的基本能力;

中学时代 开始随意而广泛的阅读探索,然后由其中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决定进入大学攻读相关的科系;

大学时代 主修科系是建一条专门的阅读门径,选修以及旁听,则建立间接但相辅相成的广博;

走出校门 沿着已经开好的途径继续前往开拓,还会随机遭遇一些意外的奇花异草,让自己左右逢源,另辟蹊径。

如此,不但路程越走越宽,在知识这座密林里可以通畅的路也越来越多了。

这样梳理下来,似乎只有少数人能够按照此路径,大部分人都会在在阅读的路径中迷路,甚至是进入社会之后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手忙脚乱,阅读就更是毫无章法,于是在阅读的迷茫中挣扎不已。但如本书的首页所写“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什么时候开始都是最早的时候。

02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精神食粮丰富且均衡

尤其是在走进书店或者是图书馆的时候,面对一排排望不到头的书架,知识的焦虑就会涌上心头,似乎哪种知识都需要学习,但是谁能够奢侈的期望着有整天整天的时间来阅读,即便是有,那再快的阅读速度也跟不上书籍出版的速度。

在《越读者》中,作者把阅读比作饮食,这个比喻实在是太棒了,想一想我们每天一日三餐,首先不用任何人的提醒我们就知道要吃饭;其次,不需要谁的指引,我们就知道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阅读是精神的食粮,饮食是身体的食粮,用饮食来比喻阅读真的有一种恍然开阔之感。

第一种:主食,这是生存需求的阅读,像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针对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

第二种:美食,这是思想需求的阅读,思考我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本质,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意义;

第三种:蔬菜水果,这是工具需求的阅读,帮助我们查阅在阅读过程不明白的字或词的意思;

第三种:甜食,这是休闲需求的阅读,这一种阅读不是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也不是为了探索生命的意义,单纯就是休闲和娱乐。

这样的分类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自己平时的阅读是偏向哪一类的,是否有偏食的现象,当然了自己认为的主食对别人不一定就是主食,也可能是美食或者甜点呢,所以要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进行分类,并且要营养均衡。

03应该采用哪种读书方法才更有效

在开头我提到我读了十几本关于阅读的书,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用最快的速度读最多的书,并且还能充分的理解,方法可谓是众说纷纭。是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还是朱熹的“熟读精思”?

其实这些方法都不是对立的,更无法进行比较,因为每本书都应该有其对应的阅读方法,“有些书就是要观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则需要熟读精思;而且针对同一本书的不同内容,更是有的地方需要观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则需要熟读精思”

这些方法都需要在阅读的时候不断的练习,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04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显得尤其重要

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说: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便可达到巅峰。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无法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无进展。

郝明义先生给出了由七道阶梯构成的阅读地图:

1、关心思考有哪些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比如以健康、美丽、求学、考试、工作能力需求等为主题的阅读。

2、关心思考那些能够让自己和爱人共同变得美好。比如爱情、婚姻、亲子、心理、居家等为主题的阅读。

3、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比如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绘画等为主题的阅读。

4、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比如政治、社会、法律、经济等为主题的阅读。

5、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行为的美好。比如一些不为社会大众所注意的名人传记,能够从中发现独特的价值。

6、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比如去探索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并且产生不同学科知识交叉、碰撞之美。

7、学会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阅读也像阶梯一样,阶梯越高眼界就越高,达不到某一个阶梯,也就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反观现在这个知识碎片越来越严重的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森林中按照线路来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修炼攀登,否则就会在知识森林中迷路甚至饿死在丰足的食源之前。

 伪吃货的反思

       每个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每个爱书的人也都离不开阅读。

      阅读就像饮食,不断给予思想营养。正如食物可以大概分成四类一样,书籍也可以分成四种:主食阅读(生存需求类阅读)、美食阅读(思想需求类阅读)、蔬果阅读(工具需求类阅读)、甜食阅读(休闲需求类阅读)。

一日三餐必少不了主食,对于吃货而言更少不了对美食的追求,为了辅助消化,需要不断进食蔬果纤维类食物,偶尔饭前后来点儿甜食,更是美味至极。吃如是,阅读亦如是。

为了生存,学习一门技能,需要主食;为了理想与追求,我们需要美食;无法消化吸收的知识,我们需要工具书查询;紧绷的生活之外,小小的娱乐可以尽享美食。

理想的吃货当如此搭配饮食,而现实是因为偏食、嗜食以及厌食等原因,导致肥胖或营养不良里。

我是贫血的,在前十几年的拒食的影响之下,本应贪食的我,不敢吃,不会吃,没有吃,现在异常消瘦。看到周围人,大都如是。我们从小唯一的食物就是教科书和参考书,不能说没有营养,但是维生素般的饮食却不足以使我们健康成长。

作者说了一种理想的发现美食状态:小学阶段从嗷嗷待哺到学会自己进食(练习识字读懂字句的阅读能力);中学阶段学会自己多多尝试寻求最喜爱的饮食(广泛阅读);大学阶段不断提升对喜爱的美食的品味与创新(精于一门)。

现实的我们,在需要广泛尝试美食阶段,抱着维生素活命,在需要提升对喜爱美食的品味时才开始去尝试寻求美食。真真是个伪吃货。

不过,倘若换换寻求美食的顺序,伪吃货也还是可以进化成真吃货的吧。提升对一种美食的品味,而后寻求众多美食,也是无憾的。精于一,而后博于众。

吃货进化之路,开始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越读者读后有感


越读者读后有感

其实我们从小就进行着越界阅读,原本我们接触到的书籍就是多元和不同领域的,所谓“读万卷书”一方面是为打开我们的眼界,一方面是在眼界开了之后才能找出我们更有兴趣或想去钻研的领域。而这个过程,只有在不断地遍览,也就是不断的越界中才可能予以实现。另一方面,很少有人独立靠自己不断的阅读来摸索出这条路,而总是在师长、名家、友人的阅读推荐中不断的尝试别人所擅长或推荐领域的书籍,来尝试不断打开我们的眼界,积累我们的学识和阅读能力,直至慢慢找到自己的。简言之,阅读从来就不是我们自己独自阅读的事,往往我们都交叉和交织在彼此的阅读世界,来寻求助力或指引。我们总喜欢看书单,和希望别人,不就是如此么?而当网络袭来,阅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元的时候,其实我们一直在做着越界阅读的事情。所以,我们天生就是越读者。只是,我们从容么?

相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关注于对不同类型的书所采取的不同的阅读方式,关注点在于“书”及“阅读方式”,因而全书的精髓是在于四个阅读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本书虽带给当年44岁的郝明义先生极大的震撼,却也催生他一个想法就是,这本书是描述书到手后的阅读,然而,前面的一步,如何找到一本书呢?因而也顺便将“书”的应对策略和思考角度上升到了“阅读”的层面,也就是“越界阅读”里的出路。并且是“没有越界,不成阅读”,因为我们天生就生在这样一个“越界阅读”的时代。

四种饮食的阅读分类方式,可以算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解决的是关于我们阅读的领域、阅读的书籍的类别如何定位和区分的问题,也就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拿到书之前的一步,我们涉足那个领域的问题。也如同郝明义先生提及,用饮食比喻,很容易把事情说清楚。阅读的类别、学科,领域太多太多,传统的分法还是很容易让人抓狂,而忽略学科的分类,或其他任何的分类,从书籍对于我们的意义(比喻成大脑的饮食和营养的话)来看,则容易了很多。四类阅读(也就是四类思维的饮食):主题阅读(生存需要的阅读),美食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蔬果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甜食阅读(休闲需求的阅读);另外的不易归类的教科书算作维生素。

我们也知道彼此的阅读习惯的差异,比如有人喜欢经管书籍、有人人文、有人看看杂书,我们把这个归为口味、品味差异;我们也可能意识到不同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可能是不一样的,可能在踏入社会初期需要很多实用类的书籍,几年后可能改为关注一些内心成长和修养方面的东西,等等;有人看经管书籍太多有点作呕,有人看人文和小说太多可能也觉得自己读懂是不是太偏,只是这个我们如何评判?这四类饮食的比喻较为直观的解决了这个麻烦,不同类型的书就是不同类型的思维的饮食而已,反映的当下那个阶段我们的思维需求。而这样比喻的更进一步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从饮食营养成分均衡的角度,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阅读结构是否均衡合理。而这点往往是我们运用这个比喻前所很难看到并且可能狭义的归为自己的“阅读喜好”之列且未去注意这种不均衡的不足的。其实这个和学生时代的偏科有类似的意义。因而,这个四种饮食的架构的比喻,成了一个绝好的越读架构,方便我们看清当下的阅读基础来展开当下和未来的越界阅读。

饮食不均衡是一种问题,是一种匮乏状态。而长久的不阅读,其实也就是思维的不进食状态。如不打这个比方,或许我们可以认为阅读是个人的选择和喜好,喜欢最好,不阅读也死不了。然而如果把阅读当成思维的饮食来看,长久的不阅读自然就成了显然的问题。以至于,阅读有多少好处,阅读有什么必要和理由等等,都已经不必再多言,不需要什么理由了。如同一种不进则退,当今越读时代,思维不进食,就持久的匮乏中“灭亡”么?也许。那么,还是那句,天生我们就是越读者,只是我们并没有发现我们可以和我们必须,郝明义先生的《越读者》帮我们打开了这扇门而已。

书籍结尾提到“第三类”文盲,就是除了目不识丁的文盲、识字但只读低级作品的文盲之外,还有一种在当今这个丰富时代(书籍和网络),不知如何享用阅读乐趣与机会的文盲。其实像极了原始人时代,迷失在密林里的人,很可能身处富饶,却逐渐因找不到出路而逐渐饥饿至死的原始人。当今的知识的密林(书籍和网络),让我们身处这种富饶,而我们很多人可能是在那种第三类文盲的边缘。如果我们不懂跨界阅读,不能尽享富饶,或许,我们也迟早会成为饿死的原始人,而且还是身处富饶中的。

书籍的开始,引用是太空船的故事,而且是出自于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创办者贝佐斯之手,郝明义先生无比诧异于这个跨界的行为,而当研究了贝佐斯的生平,从学生时代的论文到他跨界阅读的书单,也就一下子理解了这个太空船的故事。用郝明义先生的话说,“阅读有各种很多的理由和意义,其中最动人、作用最大的,还是阅读与理想和梦想相结合的时候。作为跨界的越读者,才能尽享富饶。”

那么,你的阅读呢?是怎么的一个习惯或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越读者》读后感:我们的时代


《越读者》读后感:我们的时代

于我自己,中小学时代是宁愿做100张数学卷子也不愿意写一篇作文,语文已经成了我的一个梦魇,不管是难,还是不喜欢,还是其他。我的对阅读,也是在工作八年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慢慢开始了管理书和工具书的阅读,进而带动了我的休闲书籍和人文书籍的阅读,我的阅读之门是到了工作十年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打开,想想我的悲催的学生时代,到底我的历程奇葩,还是这个环境确实不利于培养阅读?我肯定有我的原因,因为还是有很多人语文很好,并且从小喜欢阅读的,不过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貌似也是大家公认的。就是考的文化是绝对主流,也许就如同《越读者》郝明义先生所言,或许是以前的科举制度的遗患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的台湾和大陆都有一样的问题,就是考试为主的教育氛围。郝先生也将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改成了“我考故我在”。一方面是大环境的原因,一方面,那句“我们的父母自己没体会过教科书之外的阅读的乐趣与启发,谈何来教育和影响孩子的”确实精彩,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不必在埋怨这个时代和环境。如果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充分享受了课外阅读的乐趣,并传染给我们的后代,就很好。

从书中提及台湾和美国的教育差异,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几乎顺序相反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台湾是高中阶段指定阅读较多,大学则很自由或散漫;美国教育反过来,高中阶段可以自由阅读,而大学阶段则有庞大的指定的阅读量。我们总会有股看别人家的好的心态来看大陆之外的教育,总容易贬低自家的。然而如同毕淑敏在航海游记里提到的,不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越读者》里郝先生对于台湾和美国的中学大学教育的反差的对比,较为客观中肯的对比了差异,各有好坏,而这个细节处对阅读的深远影响,是郝先生的思考点。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警示,阅读者有思想、懂得批判是好事,然而那还很肤浅,如何有自己的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思考出路和行动等,才更是阅读者的境界。而郝先生的境界就是孵化出一个概念,用七年时间,——“越读者”。

小家,越住越大读后感400字(3)篇


我曾经的梦想之一就是住上自己买的大房子,房间全南向,大大的落地窗,能一览无余的看到外面的景色,除了基本的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外,有儿童房、书房(摆满书的大书架)、可以放很多衣服包包鞋子的衣帽间等等,想想就有动力。然而现实是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现有的经济条件只能买得起一居,小房子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想到这里我就对整理术、高效收纳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搜到这本书。 

        一共327页,全书是彩色的(所以售价相对贵些,可读pDF.版),作者平时喜欢画漫画,所以整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不是太多,花两三个小时就能浏览完。前几章把房间精简比喻为人的减肥过程,树立收纳意识,后几章分别对玄关、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的布局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及推荐了几款家用神器。介于作者是中国人,加上职业的关系,所以给出的建议实用性很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户型选择性借鉴。总体来说推荐阅读。

第一条原则 就近原则

第二条原则 收纳占比12%

第三条原则 立体集成(竖着放、向上要空间)二 消除厚重感和压迫感①嵌入墙体②浅色简洁③隐藏拉手(用柜子内置反弹器)

第四条原则 有藏有露,二八原则

收纳妙招一:选择统一的容器管理物品(选择可随时买得到同款的、方形的、透明的、外表精致、通用的、易于摆放的)比如统一的鞋盒、调味罐等,并且贴上标签用显眼的文字或颜色区分只收纳有价值之物

1、设置独立家务储物空间,

2、淘汰旧器换神器 推荐①超细纤维巾②喷雾拖把③无线吸尘器

3、且将清洁做修行,不要怕一时麻烦 毕竟每寸空间都很昂贵都值得你为之精打细算!

我曾经的梦想之一就是住上自己买的大房子,房间全南向,大大的落地窗,能一览无余的看到外面的景色,除了基本的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外,有儿童房、书房(摆满书的大书架)、可以放很多衣服包包鞋子的衣帽间等等,想想就有动力。然而现实是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小房子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想到这里我就对整理术、高效收纳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搜到这本书。 

        一共327页,全书是彩色的(所以售价相对贵些,我有pDF.版想要的可私我),作者平时喜欢画漫画,所以整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不是太多,花两三个小时就能浏览完。前几章把房间精简比喻为人的减肥过程,树立收纳意识,后几章分别对玄关、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的布局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以及推荐了几款家用神器。介于作者是中国人,加上职业的关系,所以给出的建议实用性很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户型选择性借鉴。总体来说推荐阅读。

第一条原则 就近原则

第二条原则 收纳占比12%

第三条原则 立体集成(竖着放、向上要空间)二 消除厚重感和压迫感①嵌入墙体②浅色简洁③隐藏拉手(用柜子内置反弹器)

第四条原则 有藏有露,二八原则

收纳妙招一:选择统一的容器管理物品(选择可随时买得到同款的、方形的、透明的、外表精致、通用的、易于摆放的)比如统一的鞋盒、调味罐等,并且贴上标签用显眼的文字或颜色区分只收纳有价值之物

玄关:优先考虑容量。若鞋柜可定制叮嘱店家“打牌孔”可活动的层板,统一鞋盒.

客厅兼书房:顶天立地大柜子,中间放电视,柜子尽量选择带门的可防尘,里面用统一的整理箱贴标签储物。尽量选择有储物功能的茶几。

厨房:如果常做中餐,还是建议选择传统封闭式厨房。最好的格局是U型台面,不选择双开门冰箱,烟道布置不要挡在黄金区域,台面材质优先选择石英石、人造石

不推荐:上翻柜门(建议平开门)、油烟机柜(鸡肋)、微波炉吊柜(推荐使用L型微波炉支架)、冰箱吊柜、米箱拉篮、内置垃圾桶

推荐:抽屉、消毒柜、转角拉篮、吊柜低灯、带把手的储物箱、单开或多开门冰箱

一平米打造衣帽间:神器无纺布收纳袋两个,分别挂在衣柜内侧、使用塑料抽屉竖放衣服、挂烫机、洗衣篮、统一鞋盒、明日衣衫、镜前灯DIY

卫生间:兼做化妆台,用镜箱一举两得、镜箱两边装超薄LED隐形灯带照明、下层用抽屉

懒人家务三大秘笈:

1、设置独立家务储物空间,

2、淘汰旧器换神器 推荐①超细纤维巾②喷雾拖把③无线吸尘器

3、且将清洁做修行,不要怕一时麻烦 毕竟每寸空间都很昂贵都值得你为之精打细算!

最后引用这个有温度的作者说的话:“住这件事,与房子有关,但并非绝对相关,最重要的,还是住在其中的人.。”

选择精致的生活,愿每个疲惫的夜晚一想到家就能想到温暖的灯光、软软的拖鞋、整洁的屋子和心爱的他.

再次点评这本书,在网上看完第一本觉得不过瘾,又买来第二本!这本书像是你的老朋友和你娓娓道来装修布置的妙趣故事,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装修知识,她讲了很多实用的小窍门,让我边看边同作者一起体验她的人生!很喜欢作者的生活态度,特别是第二本书的最后结束语。家是什么,家是生活气,家就一定归归整整吗?不一定,我们也许租房子也许买房子,可是房子是物,生活气是我们自己营造的,你想要怎样的氛围,干净整洁的家让我们心情愉悦。但是如果你累了,你乏了,家里就是你的港湾,也不要因为家里乱了就崩溃。有一定的随心所欲,有一定的小情调,家就是让我们卸下面具的地方!

最后,我也想说,以后也要学习作者一样,做一个时光记忆盒,今年2019又是新生命的一年,于我很重要,从今年开始留下自己的记忆时光盒子,需要的时候打开看看,让时光过得更有意义!

强烈推荐!小家越住越大,小家越来越温暖,有温度的家,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明亮!

[荐]读后感越来越通用3篇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荐]读后感越来越通用3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读后感越来越 篇1

内容简介:本书是青年作家曹寇的中篇小说集。包括《越来越》《水城弟兄》《挖下去就是美国》等篇目。作者用富有个性的文字带着诙谐与同情着意捕捉了都市与乡村双重渗透下的小城镇里的青年们,在一种近乎百无聊赖的气息里的小纠葛、小挣扎。这是一些不那么成功的人物,却渗透着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叹息。

越来越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读曹寇的小说,常常有两种极端的情感体验:热泪盈眶和不寒而栗,并且,这两种情绪反应是同时存在、反复上升的。热泪盈眶是因为他书写的事件悲伤至极,不寒而栗则是他透过文字表达出的个人意见冷酷无比,就好像某些电影中将杀人当作艺术创作的变态杀手,既感动又可怖。当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看过曹寇小说的人都了解,他小说中叙述的事通常比较无聊(如《挖下去就是美国》),比较怪诞(如《新死》),但绝不似武侠或侦探小说般跌宕起伏、丝丝入扣。在其早期的小说中,更是没有“故事”只有“事”,有的甚至连“事”都算不上,几个场景,几段对话,外加一个强有力的情绪植入就构成了一篇小说。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种貌似天才的写作,用不着费多少脑筋,也不需要精心布局,键盘一敲,文字便如水银泻地,一气呵成,畅快淋漓。这大概也就是众人崇尚天才的原因,认为挥一挥笔,就能换来艳羡的财富和无尽的赞誉。而就我所知,在曹寇精短的小说背后,是其大量的阅读背景和扎实的汉语功底,在劳苦艰深的文学道路上,显然没有丝毫捷径,然而这个浅显的道理却历来不被人正视。

越来越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中篇小说集《越来越》收录的乡土小说虽然不是在城乡关系中展开叙事,但城市作为另一种图景隐约可见。从城市飞奔而来的摩托赛车让《所有的日子都会到头》中乡村少年怦然心动,而《挖下去就是美国》、《携王奎向张亮鸣谢》中的青年人曾经在城市求学和生活,在改掉各种乡村老土的生活习惯后,城市还是冷漠拒绝了他们。曹寇在这些小说中触及城市时显得漫不经心,稍瞬即逝,但这恰恰暴露了他对自己从农村到城市生活这个转变过程中造成的创伤性记忆的刻意回避,乡土在城市压制下精神的自卑已然构成了小说隐含的事实。

读后感越来越 篇2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叫《让我越来越棒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修剪花草的总裁让我懂得了要尊重它人;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让我明白了人在困难时是不一样的;放走鲑鱼和我们的课文很像,都是写了一个人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鲑鱼,可是他的爸爸说现在已经不能钓鱼了,一定要他把鱼放了。他也只能把鱼放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锁匠的继承人》它讲诉了一个技艺高超,收费合理且童叟无欺的锁匠老了,收了两个徒弟,大徒弟性格外向,小徒弟性格内向,只有一个人可以继承他的锁店,所以老锁匠要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拿了两个保险箱让他们开,大徒弟只用了十分钟,可小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大徒弟必胜无疑。

可结果出人意料。

老锁匠问:“里面有什么。”

大徒弟两眼放光:“是钱。”

小徒弟支吾了半天才说:“您只叫我开锁,没有叫我看里面有什么。”

老锁匠立即宣布小徒弟成为了锁店的继承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但要多学习知识,还要有诚信。

读后感越来越 篇3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越来越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完《越来越富》,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我再一次确认了我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这条路就是价值投资。我上学时候的投资学教授是个80岁的犹太人,叫路易斯。身体力行地做了一辈子价值投资。他总跟我讲,“你必须和其他人不一样,同时一定要是正确的”。这句话翻译过来不就是“见路不走”吗?

关于价值投资,可能大家也并不陌生,核心就是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只增长潜力大的企业,然后长期持有,等到高于价值的价格卖出。看似道理简单,如何利用市场的无效性找出价格与价值的差异,这背后需要的是知识的大量积累,冷静的洞察,和坚定的底线和耐心。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要做到和巴菲特一样,需要长期数十年如一日的对一个或多个行业进行学习和钻研,甚至经常去和企业的CEO,和高层聊一聊企业的新动向,争取掌握企业的一草一木。这背后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巴菲特却做到了,只是能够做到的投资者屈指可数。

其实《越来越富》里已经给付出了答案,炒股赚钱这个看似轻松无比的方式,其实才最需要实打实的努力,就连巴菲特也不例外。只要力用对了方向,也就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价值投资就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洗礼,还能在今天都熠熠生辉的巨人。很多时候我都发现,价值投资在国内的实行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甚至没有被真正接纳。我想到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很多人分不清价值股和成长股的区别,还有些人觉得价值投资已经过时,以及实施起来反人性的特点。

关于价值股和成长股的区别,之前我也经常分不清二者的区别。在看了《越来越富》后我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我想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司的业绩,价值股通常伴随着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还有稳定的业绩和分红。往细一点说,价值股还有低估值,高且持续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市值大的特点。成长股却正好相反,往往伴随非常不稳定的业绩,亏损也是家常便饭,一般也没有分红。由此可见,成长股的投资者相对来说有这更高的风险偏好。他们期待成长型企业估值和业绩的双增长来补偿更高的风险。对比成长股的高风险高收益,价值股的优越性体现在低风险高收益。

风险就是损失的可能性。越是专业的投资者越会将风险管理置于投资组合管理流程的中心位置。而价值投资就是如此。价值投资的三大典型风险:估值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风险。估值过高——高估值背后是高预期,对未来预期过高是最常见的情况,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一旦成长预期不能实现,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将十分惨烈。经营风险——销售利润的下降,经营效率的降低还有融资能力的下降都会直接体现在净资产收益率上,稍不留意就会让一个价值股变了质。报表难看,投资者不喜欢,就会造成企业融资难,然后恶性循环。财务报表风险就更不用说,这其中可以藏污纳垢的地方实在太多,而且是以合法的手段。如今这些手段也朝着多样化,隐蔽化发展,让人不得不防,这也就是为什么搞金融的普遍多少都会董些会计。

价值投资另一个难点在于实施起来处处反人性。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有耐心去慢慢变富了。连一部长达两小时的电影都可以被压缩成三分钟的电影解说。短视频的崛起就足以说明一切:人们似乎再也没有耐心去静下心来去学习,感受,欣赏,品味一个超过15分钟的视频,音乐,艺术品,更别说读书了。耐下性子来仔细研究一件事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反人性。只不过反的是你的人性,对于成功投资者而言这都只不过是日常。就像每天跑步,每天读书,每天坚持一件有意义的事,做到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短线交易或波段交易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利润,每天挣一点也很开心,时常能获得幸福感,不用像价值投资者那样长期承受大盘波动的压力。这么说来,很多人更愿意玩短线也就说的通了。然而稍稍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不管是胜率(风险),收益率,价值投资都能甩短线几条街。就好比十几年前的房价,虽然不能算的上白菜价,但每平米的价格除以当地工薪阶层月平均工资也比今天低了不知多少倍。那时买了房,等上三五年转手卖掉,至少翻番。如果做短线,今天买了明天卖,然后再买回来,过段时间再卖,这样反复倒手三五年,实际赚不了几个钱。还不算如果这中间房价下跌给短线投资带来的风险。

再看看期货市场,前些时候看到一个非官方统计:国内做期货的能存活下来的不超过5%,也就是说至少95%的短线玩家都无法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也许大家身边都有那么一两个做期货(短线)赚的盆满钵满,甚至实现了所谓的财富自由。但慢慢你会发现玩期货的人更新换代的速度是多么惊人,包括机构在内,大多最终只能黯然离场。试问有几个亏本的人会大张旗鼓的.告知身边人呢?除非后来赚回了本,发了财,才可能愿意回忆回忆当初凭实力亏的钱。

说完耐心再说说诱惑。市场的诱惑无处不在。股票价格的涨涨跌跌,消息新闻的起起伏伏,热门板块的更迭轮动。成功的投资者需要通过孤独的思考,阅读,和学习来修炼出一种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投资注定只能少数人赚多数人的钱,没有硝烟的战争往往更残酷。这个规律无法被打破,那么你就必须所想所思,所言所行和大多数人不同。这就又说回了一开始,《越来越富》让我感到开心的原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好比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让我不必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在黑暗中摸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哪怕脚步笨一点,慢一点,心里也不会慌。价值投资是前辈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市场上厮杀试错的成果,我们只要怀着感恩的心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细细深耕,最终一定会实现慢慢变富。

关于价值投资已经过时的声音可能大都来源于量化交易的兴起和流行。我在纽约读研还没毕业的时候,进入纽约高盛总部这类顶级大投行的交易部工作几乎是每一个商科同学们心中的梦想。然而很多人还没等到毕业,就传来了高盛交易部疯狂裁员的消息:原本由超过200人组成的交易部门,直接裁剪到只剩两人。消息一出,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伴随而来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而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正是量化交易的施行。一时之间大家都想要找到量化交易在未来三到五年是否会取代人工交易员的答案。遗憾的是至今在世界范围都没有给出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答案。比如做量化交易,只要有足够多的历史数据,就可以按照行业需求去建模,制定交易策略,并不需要知道宏观经济的走向,理论上是可以用计算机的,只不过还不成熟。举个例子,市场的数据是瞬息万变的,计算机程序智能化程度还不够,有的情况还是人比较敏感,出错概率小。况且,即便是设计算法,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也需要中介来传递和解读信息,这就是交易员的功能。这也就是说,假设未来三到五年量化交易普及率得到提升,还是交易员来完成很多关键的工作。只是这中间的比例如何,在中国能够普及到什么程度,何时得到普及,算法交易和人工交易的比较如何建立标准等等问题都还是未知数。

对于算法交易,我的态度是不必过于恐慌,但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斯图尔特布兰德说“当新技术的压路机向你碾压过来时,如果你不能成为压路机的一部分,那么你就只能成为路的一部分。”技术更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有史以来人类就一直在进行创新。当人类学会用火来取暖,烧烤食物,抵御敌人和在黑夜中照明起,就已经形成了发明创新。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之所以伟大,我想它的伟大之处在于这项发明首次实现了知识和思想的大规模传播。信息的自由流动促使社会爆发了重大的变革,其中包括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科技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我们现代社会的基础,从而推动了之后的一个又一个时代。如果从历史的长河里看待技术的创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呈现出的指数级别增长的拐点。今天,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能够接触到第一世界国家完全相同的信息库。那么在此时此刻,谁又能排除算法交易时代的正式到来不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拐点?

说回价值投资,当你用尽所有能够掌握到的信息去发掘出一个或多个优质公司后,所要做的就是静待时机。很多时候,一个优秀的企业长期被低估,可能欠缺的不是创造力,团队,客户,产品或技术,而是时机,即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这两天研究影视行业,我也有所体会。好莱坞的制片人常常把所有事都能做的很完美:顶级的演员,天才的导演和团队一应俱全,但最终换来的却是片子的失败。各行各业也都如此,一家餐厅的老板,股票经纪人,管材经销商,银行家,地产商,可能或多或少你都听到过他们所在行业的时机的重要性。

价值投资的关键就是让你找到一个企业可能迎来巨大成功的时机。通过观察生活,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房产泡沫,一项新技术的采用,还是我们身上的流行服饰均存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或者趋势。就拿一个比较新的浪潮——健身来说,这一波浪潮让很多新兴企业收入不菲。Crossfit是一家新兴的健身房连锁公司,这家公司顺着这一浪潮推出了强化健身的方案。他们推出的可穿戴健身设备,可以记录下你所有的健身数据。该公司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得以成功上市。Lululemon则顺着瑜伽流行的浪潮带火了一个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能否抓住一波浪潮关键在于你的速度,就好像抓住一波股票的上涨,否则就会失去这一波浪潮带来的机会。浪潮的力量不容忽视,如果能够顺势而为,足以把一家弱小的企业转变成举足轻重的大企业。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拥有最好的电影制作团队,如果没有把握到最佳时机,最终还是会以失败告终。当投资人坚持要看到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我想他们实际想看到的是企业迎来一波浪潮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是点击量的增长,销售量的上升,媒体的报道,社会资本的介入等等,证据越多,投资人也就越有信心。因为经验告诉投资者们,如果能抓住一波浪潮,那么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将会收获质的飞跃,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力量所在。

我们再来看一个全球级别的浪潮——苹果推出的iPhone。iPhone的推出可以说恰逢其时,从十多年前开始,每个人都迫切想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哪怕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智能手机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媒体把智能手机当做了流行的时尚,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当时苹果手机的推出大获成功,引来人们的关注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智能手机发展的今天的市场格局和占有率早已形成并趋于稳定,可以说树下的果子已经被人抢摘的所剩无几,这个时候在想要开发出一个新的智能手机来脱颖而出,打败市场巨头可以说是难上加难。那么该如何做才有可能赚到钱呢?那就是找到下一波浪潮。因为任何时候去追赶一波浪潮都不如去发现和等待下一波浪潮的到来。

最后再来说说价值投资的社会价值吧。价值投资所要找的都是真正优秀并且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和国家发展的企业。投资者把钱投入这些企业,不仅仅能够实现自身收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举例来说,通过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表你会发现,现在社会中企业经营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企业一段特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为正,投资现金净流也为正,融资现金净流为负数。这种情况说明企业经营是可以赚钱的,投资现金也有钱流入,但是融资是负的,证明企业在还债。问题在于,企业在用什么还债,是赚来的钱还是变卖家产得来的钱?而且投资活动现金流为正可以看出企业没有再继续招兵买马,很有可能是因为经营进入了瓶颈。因为企业一般处于扩张期,都需要投资,需要用钱。第二种情况,一段特定时期的企业经营现金净流为正,投资现金净流为负,融资现金净流也为负数。这种情况表明企业能够赚到稳定的钱,也在投资项目,同时还在还债,这是优秀的企业,因为这家企业不仅能够靠经营生意赚到钱,还能用赚到的钱来扩张资本和还债,说明赚到的钱足够多。再来看一种企业,一段特定时期内的企业经营现金净流为负,投资现金净流也为负,融资现金净流为正数。这种情况说明企业经营不赚钱,反倒还要亏损,并且还在扩大投资和借钱。这种用借来的钱投资,自己又经营不善,但还想通过扩张企业来扭亏为盈,也是典型的困难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很高,属于财务状况很不健康的企业。最后再来对比一组,一段特定时期内的企业经营现金净流,投资现金净流,和融资现金净流均为负数的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企业靠经营不仅无法赚到钱,还要承担亏损,但也依旧要扩大投资,而且还是靠借钱弥补亏损支撑投资,这种企业基本快要倒闭,属于各类经营状况中最糟糕的一种。其实,我列举的这些还可只是各类企业的一部分,但我想说的是,价值投资的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通过思考,通过研究学习去绕开不良企业,把社会的财富分流去能够真正创造价值的好企业当中去。实现社会的加速发展,为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出一份绵薄之力,也许很快你我就会成为发展中的受益者。

[荐]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模板5篇


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在读过作品后,我被作者的文笔所惊叹,每个人在阅读过后会产生不一样的读后感。对于第一次写读后感的人,应该从哪个角度开始着手呢?为此,编辑特意呈上“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 篇1

写读后感之前,首先我要肯定作者的表达能力,作者文字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联合实际去解释相对深奥的心理学知识,不说特别容易理解吧,起码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经过几次前后联系思考之后就能掌握其中想表达深层次的意思。武志红老师对书中每件事情都有细致入微的分析,几乎没有主观臆断的成分,也能看出来作者对研究学问的严谨性,在此我想表达对作者深深的敬意。

说起来心理读本,我也曾在几年前读过《少有人走的路1~4册》,当时真的给过我很特别的影响,意识到自身的很多问题,于我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给以修正,感觉这本书较侧重于自身修养,而《为何越爱越孤独》这本书更侧重于实践,从孩子到恋人,到家人以及身边社会种种,引出大量鲜活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剥茧抽丝,分析出根源问题,让我受益匪浅。如果说《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位老者和我促膝长谈,那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老师在解剖台上给我做细致的分析讲解。

书中还有大量颠覆我生活常识的见解,比如孩子的教育,一岁前怎么溺爱都不过分,不充分的爱还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可以想像,如果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以后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儿时教育的影响如果不在后期加以纠正会一直影响到进棺材板,很多不良习惯,相处问题,以及犯罪都和这有相当强的关联。

因为书中内容实在太多,我想说明此书的内容翔实以及厉害之处,但也不能把书本目录抄来,一一写个简介。但我还是能做一个我读这本书一个大致的总结。如果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不假,那么反过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某种角度上也是成立的。很多人的不幸表面是他自身造成的,但实际上大多数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因素往往被我们自己或者父母忽视。很多问题都是潜意识的投射,我们压抑,无处排泄,便会有不自觉的投射行为,给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幸好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及时修正的,前提是我们要认识到问题出在哪,如何影响到现在的。

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些心理问题,即使是心理医生本身,这一点不能否认。我强烈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也许读完这本书,你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避免给自己或者他人继续造成伤害,或者,你能找到生活中你想要的答案。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 篇2

本书初见喜欢,却没时间一口气读完,断断续续竟然读了两三月,若不是假期空闲,真不知此书何时可读完?给自己提出严厉的批评,对于一个从事文字工作者而言,读书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言归正传,此书作者武志红是专攻家庭心理学的咨询师,本书围绕着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展开来写。阅读此书,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以及自己现有的一些状态,还有平日里不可理解的一些人一些事都会从此书中找到答案。

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以何种方式生活,是小时候由原生家庭给我们埋下的种子。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追求或者复制童年的幸福、修正不幸,是正常的人性。而完成这个目标的行动受原生家庭模式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情感不顺;为什么有的人知错犯错;为什么有的人出发点是好的,却总是伤人。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写到这儿时,眼前闪现的是一个女孩儿的脸,特别茫然无助的一张脸,那个小女孩儿和家人相处得并不愉快,她的父母应该是爱她的,但爱的方式有点伤人,言语之间有讽刺嘲笑之意。女孩儿的父母也是缺少爱的孩子,一个是小时候因身体患病差点儿被父母丢弃,另一个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母爱。

一个没有安全感严重缺乏爱的人,是不懂得如何爱人的。空有满腔爱,却不知如何表达,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对方的,那不叫爱!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但真正的爱是自由的、舒服的,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的。多少人以爱的名义绑架了自己所爱的人,让相爱成了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让亲密关系变成了咫尺天涯。

那个小女孩儿的父母是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小女孩儿呢,更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拒绝他人的靠近,同时,也拒绝信任他人。

轻轻地敲响一个人的心门,让对方敞开心扉信任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所以,能“救人”的心理医生固然不错,但最重要的,还是点亮自己心中的光,一点点的修正自己,修复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让温暖的阳光照进心扉,让爱照亮彼此的生命。

朋友A是阳光快乐的孩子,她的原生家庭给予她的是“坚强和乐观”,如果她表现出软弱的样子,她的父母就会对她很严苛。朋友B是温顺听话的孩子,她的原生家庭给予她的是“乖巧和懂事”,如果她表现出软弱的样子,父母就会对她很好,给她额外的奖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认为“软弱是一个好品质”,于是孩子会刻意软弱。

成年后的A和B相遇了,而且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虽然,她们两个的性格完全不同,但坚强的A其实也有脆弱的时候,她需要找一个弱者来盛放她内心深处的软弱,而B正好出现了。同样,B也特别喜欢A的坚强,毕竟,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不是你一副软弱可怜的样子,就会有人对你疼爱有加的。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透过自己的行为模式看清原生家庭模式,同时分辨出自己“内心的小孩”与“内心的父母”。处理好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还有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这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的理顺关系,又不断的制造关系,不断的解决问题,又不断的制造问题。听起来很复杂,其实,解决起来并不困难,爱是化解一切的钥匙。而文字可以喂养心灵,让心中盛满爱!

摘录此书中一些温暖的文字,与喜欢的你共享——

1.我们要坦然面对现状,享受现在,不要纠结于过去。珍惜当下永远比怀念过去重要的多。活在当下,才能获得幸福。用心的去体悟当下,或许你会得到更多更深的感悟与认知。

2.不要总想着控制他人。降低自己的控制感。即便是你的爱人,你也无法控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要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到他人头上。

3.家庭教育绝对不容忽视。不能娇惯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要想让孩子读书,父母也必须拿起书本仔细研读。要想孩子孝敬老人,父母首先要做到孝顺自己的双亲。

4.不要要挟孩子。不要把小问题看的非常严重,不要过分溺爱孩子。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尊重孩子承受挫折的机会。只有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一些东西,亲身感悟一些东西,才会帮助孩子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蜕变。

5.不要替自己的孩子做决定。

6.只有在充分的爱与充分的自由的浇灌下,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自由实现者。

7.被人伤害时,一定要奋起反抗。不反抗会引起他人变本加厉的欺负。要学会并做到及时止损,以更好的保护自己。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 篇3

看到标题我以为是关于爱情的书,百度了一下作者,是个心理专家。因为从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于是猜想把心理学应用到爱情里,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带着这份好奇,我读了这本书,结果爱不释手,觉得这本书的信息量好大,但是与生活结合的很紧密,也打开了几个心结。

书中的爱是博大的,包含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对我而言,收获最大的当属亲情这部分。书中说我们都是一堵超级自恋的墙。生而为人,我们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自私、自恋、自大,但是需要掌控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这需要我们有修正自己的勇气和自省的能力。我敬爱的爸爸三年前意外去世了,三年多了,我一直没有从悲伤中醒来,我后悔爸爸在的时候我没有给他足够的回报,心疼爸爸在车祸中所受的伤痛折磨,怀念和爸爸在一起时候的美好,这种情绪几乎天天都有,有时候是一刹那,有时候是一两个小时,其实别人看不出来,但是心尖滴血的感受我是有的。正像书中所说的每个人的内心中都藏着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一个比较稳定的想法都是自以为是的。我所有的感受都是自然生发,也曾刻意地控制自己不要想了,毕竟爸爸已经走了。因为我不太相信鬼神只说,所以我觉得所谓极乐世界不可信,爸爸离开了这个世界,也就没有机会再和我们共享人生的美好。看过书后,我试着说服自己:爸爸辛苦一生,最大的希望是我能健康快乐,而且我这样的痛苦挣扎也换不来爸爸的回归。我还有妈妈,还有自己的小家,还有太多我惦念和惦念我的人,太多的责任。打起精神来,在心里给爸爸留一个位置,然后轻装上阵,为了当下,更好的生活。说到妈妈,自从爸爸突然离去后,妈妈是受创最多的人,我当时决心扶养妈妈,让她和我一起生活,姐妹四人中我经济条件最好,我觉得照顾好妈妈我责无旁贷。妈妈也同意了,但是来我这里没多久,就不喜欢了。觉得在我家这里,没有熟人,也没有农活可以做,太寂寞,又心疼我和老公,忙着工作还要照顾她。非要回老家,我一开始很生气,觉得妈妈不理解儿女的苦心,我也不愿意让她再回老家受累,后来我说服了自己,我觉得只要妈妈快乐,在哪都好,她要的是自由,不是物质,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妈妈还是很了不起的。现在每年冬天我妈回来我这里住两三个月,春天就回老家,春种秋收,冬天再来我这。真的挺好。我平时会给姐姐转账,让她给妈妈买点用品,姐姐也是总去看她,聊聊天,送点生活用品,我也会从网上买点东西寄给妈妈。现在看了武老师的书,我相信我还能做得更好。

武老师说人们对自己的痛苦都有一种热爱。我非常认同。以前我和老公会有摩擦,原本很小的事情,我会陈芝麻烂谷子的往回倒,甚至几年前的事情也会重新说一遍,无非想让他认错,认证他不对,有时候还委屈的哭(´;︵;`),可是我和老公的关注问题基本不在一个点。真的要要学会就事论事,遇到了什么问题,就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单独的问题来处理,而不要把其他的问题搅进来。婚姻的道路上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边学习边改正吧。

喜欢使用奖罚手段的父母和老师,都是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那样孩子就是他们意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作品。我没有小孩,但是身边为人父母的人很多,听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听他们说监督孩子做作业到十一点,听他们说孩子不听话他们是多么地怒不可遏。我不知道我若为人母会怎样,但我觉得好多父母是给孩子装上了他们本身没能实现的梦想行囊,至于是否适合孩子,梦想是不是太重,他们是不管的。我小时候除了学习还可以玩,还可以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农家活,现在的孩子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太雷太累了,即便如此,没听几个家长说孩子不容易,也没听见几个家长表扬自己的孩子。希望很多家长能看到这本书,改变一下亲子关系。

越说越想说,两点就要上班了,必须抓紧结尾了。希望自己越来越会爱,希望自己不孤独。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 篇4

与武老师另一本知名度更高的书《为何家会伤人》相比,这本书阐述和分析的更深入,适合成年人自省、以及对号入座。

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以何种方式生活,是小时候由原生家庭给我们埋下的种子。

我们追求或复制童年的幸福、修正不幸,是正常的人性。而完成这个目标的行动受原生家庭模式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情感不顺;为什么有的人知错犯错;为什么有的人出发点是好的,却总是伤人。

本书主要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与外部投射”,第二部分则分析了数个名人的性格特征,推测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

“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每个人内心的一对母子关系,包括“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我们会默默的把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上。投射的规律是,(1)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小孩”,就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父母”自居;(2)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父母”,就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小孩”自居。

举个例子。大多数家庭,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不同的是,一些家庭要求孩子“坚强而听话”,如果孩子表现得很软弱,父母会更加严苛,所以尽管他内心深处软弱很受伤,他还是会表现的特别坚强。由于他内心深处的受伤感和软弱感并没有消除,只是被压抑住了。一旦这种感觉经常浮现出,他们就会非常难受,于是会特别渴望找一个弱者,将内心的脆弱投射到这个弱者身上。

第二种家庭则要求孩子“温顺而听话”。如果孩子表现的软弱,父母会对他很好,给他额外的奖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长潜意识里认为“软弱是一个好品质”,于是孩子会刻意软弱。

第一种家庭鼓励的是铁血,你越铁血越强硬,那么对你的伤害越少。

第二种家庭鼓励的是温顺,越温顺得到好处越多。当第二种家庭培养出的温顺孩子,遇上第一种家庭培养出的铁血孩子,就会很惨。因为温顺的孩子所知道的经验是,我越顺从越好,对方就会收手,甚至保护我。这种不由自主的想法恰恰错的很严重,因为铁血的孩子痛恨软弱,又渴望你软弱,因为这样才好对你实施攻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须看清自己的行为模式,看懂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分辨出自己“内心的小孩”与“内心的父母”。育人先愈己,疗愈好自己,才能让家庭悲剧不再“遗传”。

期待早日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 篇5

读了武志红的一系列书,算是对心理学的入门,里面所述懵懵懂懂,但都觉得套在自己身上很对,文字也通俗易懂,很是让人喜欢。如果集中一段时间读某位大师的书,就会发现他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在于其思想已浑然天成观点旗帜鲜明,虽然例子还是那几个例子,但都能支撑其要证明的论点;虽然过来过去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那么些,但人家就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去阐述去自证还不勉强。

每本书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感触,如若不及时总结,估计就又“泯然众人矣”,趁此,赶紧抓住最深的略记如下。

武老师的观点基础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这算是哪一学派呢?我也不清楚。

我们每个人爱自己都远爱过别人,哪怕是经常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我这么做都是太爱你”的旗号,都是为了自己的某方面“利益”,满足自己的心理投射,只是多数时候我们不自知或不好意思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而已。

因为我们的心一直在动,就根本看不到身边的人,而是一直在想自己想看到的,听到的,所以才会有“虽然有伴侣,但还是很孤独”的说法。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的心理活动静下来,才能感受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借用书中摘引的《当下的力量》中的话: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思维给控制住了,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我们不自觉地会去实现它。但如果我们能觉察到思维的流动,既不去实现它,也不与它对抗,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思维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随即从思维中解脱出来。

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即我能控制世界,随即为了满足这种感觉,出现自我实现的预言,看,我说对了吧,听,早按我说的做就不会出现这结果,都是自证预言。

当我们生活在“我能控制一切”的世界中时,就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因为没有人愿意被控制。要走出自恋,有以下简单办法:去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其次,去认识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与愤怒。最后,去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那些想法,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形成我们自恋幻觉的养料。

自恋幻觉ABC,即我做了A,这么辛苦,我不说你就该知道我要你做B。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混蛋,你就该死。实质就是投射性认同(权利、依赖,迎合,情欲),在幻觉中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要破除,就不能有怨气,承担我选择的责任。

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逻辑时,我们永远看不懂别人,而我们又如此渴望理解与被理解。当理解不存在时,一个关系便成了巴别塔。

所谓性格或人格,其实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大致有四种:“我行,你也行”“我行,你不行”(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对孩子极其严厉,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我不行,你行”(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喜欢孩子温顺而听话)“我不行,你也不行”(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高成就动机者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归因方式。一个人成就动机的水平等于追求成功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倾向的强度。

挫折商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

成熟意味着同时接纳好与坏。

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

读后感大全:读《越努力越幸运》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越努力越幸运》这本书告诉我许多道理,这本书让我对命运的认识,让我如何从厄运困顿中学会坚强,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有些人觉得人生不公平,有的人出身富贵,而有的人出于贫困;有的人天资聪明,而有的人中庸;他们的差距真的很大,只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会变好。在人生的道路最难的就是接受自己,承认自己不愿承认不愿面对的事情,而去埋怨老天为什么自己怎么失败,怎么笨。我可能最不愿接受的接受自己的胖,他们说胖的人不好看,没人喜欢。

我现在比较后悔管不住自己的嘴,现在长得胖胖的,因为这样好多同学都不愿跟我玩,我以前是个瘦瘦又可爱的女孩,因为在家乡时天天差不多走路或者跑去上学,而且都是吃些素菜后来妈妈把我接到这里后,天天不是吃肉就是吃零食不到一年我竟然长了20多公斤,到五年级后朋友就变得比较少,有时同学在我背后说我坏话,说我是小胖猪之类的话,那时我都快崩溃了,我不愿接受现在的自己,看了这本书后,我慢慢地试着接受自己,我对自己说,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不要活在别人的话中,我只要做好自己,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我胖怎么了,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快乐就好如何让自己变快乐。在生活中要自信去面对,自信是一种动力,足以让人变得更好;自信会让我们无所顾虑地奔向自己的未来,创造美好的自己,拥有自信,才能让自己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越孤独越自由》读后感


以前听人说,孤独是一种病,对此我并不赞同。孤独于我而言,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的一生不过是一场短暂的独行,孤独是一种常态,成长的本质大抵如此。

小的时候我们有很多要好的朋友,两小无猜,无话不说,尽情分享着心底的小秘密。随着时间的流逝,跨越到某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忽而发现,曾经以为能陪伴一生的人却与我们渐行渐远,有的还会偶尔联络,而有的则成了我们人生轨迹的平行线,再无交集。

工作之后,漂泊在陌生的城市,偶尔一刻,看着车水马龙,听着喧闹繁华,鼻子会猛的一酸,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委屈、孤独、想念。可我知道,我必须穿越生活的所有,包括孤独。

曾经一个人在静谧的夜晚挑灯夜读,一个人落魄的赶凌晨晚点的火车,一个人处理棘手的工作,一个人揉着酸痛的肩校对熬夜写出来的稿子,分手后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想念……这些能让人迅速成长的事,都是孤独的。走过深不见底的孤独,方知自由的美好:自由是不必勉强自己迎合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花开花落,自由自在,孤芳自赏,这是难得的一种人生境界。杨丽萍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一人一世界,她孤独的很是让人羡慕。我有个朋友,长得很漂亮,重要的是她明白自己内心追寻的东西——自由,读书、旅行、交友、写作、喝酒、失恋,样样都透露着洒脱,她也孤独,但内心的孤独不能够被生活的琐事填满,所以她更坚定的寻找自由,一路走来,看着她迅速地成长,我明白:一个人,越是能享受得了孤独,就越能明心见性,越能得到自由。

正如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工作、生活,都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我们所遇到的人都不可能一路陪伴我们。一个人需适应孤独,披荆斩棘一路前行,沿途享受孤独带来的自由,偶尔会发现:一个人也挺好。

珍惜这份难得可贵的孤独,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看清自己的内心,便也无谓大千世界,纷纷扰扰。

《越努力越幸运》(精选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越努力越幸运》这本书告诉我许多道理,这本书让我对命运的认识,让我如何从厄运困顿中学会坚强,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有些人觉得人生不公平,有的人出身富贵,而有的人出于贫困;有的人天资聪明,而有的人中庸;他们的差距真的很大,只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会变好。在人生的道路最难的就是接受自己,承认自己不愿承认不愿面对的事情,而去埋怨老天为什么自己怎么失败,怎么笨。我可能最不愿接受的接受自己的胖,他们说胖的人不好看,没人喜欢。我现在比较后悔管不住自己的嘴,现在长得胖胖的,因为这样好多同学都不愿跟我玩,我以前是个瘦瘦又可爱的女孩,因为在家乡时天天差不多走路或者跑去上学,而且都是吃些素菜后来妈妈把我接到这里后,天天不是吃肉就是吃零食不到一年我竟然长了20多公斤,到五年级后朋友就变得比较少,有时同学在我背后说我坏话,说我是小胖猪之类的话,那时我都快崩溃了,我不愿接受现在的自己,看了这本书后,我慢慢地试着接受自己,我对自己说,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不要活在别人的话中,我只要做好自己,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我胖怎么了,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快乐就好如何让自己变快乐。在生活中要自信去面对,自信是一种动力,足以让人变得更好;自信会让我们无所顾虑地奔向自己的未来,创造美好的自己,拥有自信,才能让自己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越玩越聪明读后感心得


我是一个科普迷,书架上摆满了科普类的书。我生日那天,姐姐送给我了一本科普游戏书《越玩越聪明》。

这本书里有400个科学游戏。这些游戏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极具趣味性,有很好的益智效果。同时,这些游戏所需设备及工具简单、安全、易操作。全书共8篇,分为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力、探索力、逻辑力、感知力。喜欢科学的青少年读者在体验做这些游戏乐趣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训练自身注意力、锻炼大脑思维力、提高动手能力、丰富课外知识、更全面地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这些游戏不同于其他游戏,它不但需要你动脑筋思考,还需要你动手操作,这样才能以小见大,理解游戏中蕴藏的科学知识,充分开发你的大脑潜能,让你变成个真正聪明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想要吃黄桃罐头,可是我力气小,没法打开罐头,这时,我突然想到了《越玩越聪明》中讲到的热胀冷缩的游戏,于是,我在盆中倒入沸水,把罐头的瓶盖部分放入沸水中浸泡30秒,然后戴上隔热手套,不费吹灰之力,瓶盖就被拧开了。

那些简单易行、妙趣横生,的游戏让我在开心的玩乐中懂得许多科学道理,体会动脑动手的乐趣,开拓我的视野,开发了我的大脑潜力,带给我非凡的智慧,培养了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以科学的眼睛去发现、探索自然的规律,让我更加清楚、透彻地认识世界。这真是一本有趣的科普书啊!

读者读后感800字3篇


篇一:读后感3篇700字

复活读后感

利用这个暑假,我读完了俄国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知道列夫·托尔斯泰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贵族阶级的影响,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走投无路之下终于沦落为娼,继而又蒙冤被判刑。继而,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对为玛丝洛娃上诉伸冤。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贵族的压迫以及农民的痛苦。由于贵族地主阶级内部的分裂,“救助”终末成功。但为了能最终使卡秋莎·玛丝洛娃获得心灵上的“复活”,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

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刻画都是现实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既是复杂的,又是完整的,思想的变化也都是合乎情理的。作者把这种变化归结到人性的对抗。用“人性”和“兽性”的矛盾来解释人的堕落,忏悔以及精神“复活”等问题。女主人公的精神上的“复活”就被作者归结到“宽恕”和“仁爱”。

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从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

红楼梦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

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

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就是“保尔精神”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重新“站”起来的呢?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努力刻苦学习,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厄运又一次不幸的降临在他的头上: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他双目失明,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字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给了我们最大的鼓舞。他让世人知道什么叫做坚强、什么叫做不被困难所打败、什么叫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如此钢铁般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想一定就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唤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奇迹吧!这是他顽强地与瘫痪做斗争的动力。

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毅力的力量有多大是我们我们永远无法所知道的,一个人的毅力对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就像保尔,他的一生非常坎坷,是什么在推动他创造奇迹,不仅仅是那可歌可泣的共产主义事业而是毅力、毅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我佩服保尔-柯察金的那种勇敢。那种不服输百折不挠的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小的困难,就把我们困住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勇敢的去面对一定会过去的,一定会成功的。为什么说毅力是成功之本呢?因为只有坚强的毅力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篇二:读后感800字

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我十九岁。年纪不算小,,但还是有点幼稚,,因为李伟老师我接触了这本书,也因为这本书而感受多多。。希望大家都能看下这本书。以下就是我的感受。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给弄晕了,根本不解其义;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七代人进行了排列,终于使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连同《百年孤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进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为作者,为书本,为拉丁美洲。20年来,我在孤独中体会其中的孤独,并饱受折磨。为了排遣孤独,我不断地向我的朋友推荐《百年孤独》,分享孤独,理解孤独。

孤独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历程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

孤独是自闭的。《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死了,连同马贡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读完书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文章架构,还是内容选择;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表现手法;无论是典故引用,还是故事编排,无不采用其极,令人匪夷所思。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跌荡起伏,俨然是对读者最大挑衅。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孤独是需要摒弃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照《百年孤独》的现实与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由此,我们想起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以至惨遭蹂躏的结局和新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而重新崛起的历程。《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梦想成真。

外国名著读后感800字——

读《傅雷家书》有感800字

世界上有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爱。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因为有了爱世界才会更美好。而父母对我们的爱尤为重要。

《傅雷家书》是我最为欣赏的一本书。傅雷写给儿子的不仅仅是家书,而是一个个人生哲理。他对傅聪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懂得了爱,以实际行动回

报了父母,这使我非常的感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叫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大或者父母对孩子溺爱时都会产生一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样积极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成为一名理智父母。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的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书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精力,在对祖国社会人类尽自己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抓紧时间”,“最是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我觉得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说道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父爱如山,雄伟壮观,母爱如水,柔情万里。我们应当理解父母并加强自身素质,逐步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让他们理解你,做一个称职的孩子。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教诲,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到家长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书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里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必你从我这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你不知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所以《傅雷家书》拉近了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外国名著读后感800字——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800字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狐妖描述了阿龙纳斯在一次意外中遇到神秘人物印度的达卡王子,然后跟着他的游艇经过海底,看到海底里面的各种新奇事物及美景。同时也遇到海底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想必喜欢幻想的同学一定都看过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吧?它讲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所见所闻。记得我刚拿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紧张曲折的情节、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仍然爱不释手。现在,让我们怀着好奇心,带上无穷的想象力,跟随我再次走进《海底两万里》的精彩世界,开始这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吧!

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的人们发现了一只所谓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接受邀请参加捕捉行动。在捕捉过程中却不幸与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掉入水中,意外游到了这只怪物的脊背上。后来得知这原来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这潜水船是一位叫尼摩

船长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尼摩船长囚禁他们在这艘潜艇上做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故事就发生在这海底两万里的十个月旅程中……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的科学性。书中涉及了许多生物知识和部分物理知识,例如说:动物的分类、光的反射、潜水艇的构造、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这是我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仅使我大开了眼界,认识了很多海洋生物;而且让我爱上了科学,真是受益匪浅啊!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阿龙纳斯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尼摩船长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船长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对于尼摩船长,因为我现在年纪还小,无法读懂作家所塑造这个人物的真正用意,但是从这件事情中,我觉得他虽然神秘莫测,但却有强烈的正义感,是一个勇敢、善良的人!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书中的仆人康塞尔。首先,他对主人的非常忠诚。在文章开头,他在得知主人要去参加危险的捕鲸,甚至有生命危险时,果断地选择了与主人同去;还有当主人落水的时候,他也勇敢地跳了下去与主人共存亡,这是多么的忠诚啊。其次,他非常博学。文章中他不厌其烦的对各种水生动物进行分类,很好学,对科学的爱好使他掌握了许多海洋知识。我不禁想到了自已,平常看到别的同学成绩好很是羡慕,但自已总是不太用功,吃一点苦就受不了。所以我应当以康塞尔为榜样,向他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本书作者——儒勒?凡尔纳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家,他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如《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凡尔纳的幻想不是异想天开,都以科学为依据,他所预见到的很多器械,后来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实有之物。凡尔纳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并不是人类科学的老师,真正的老师是幻想!幻想,让我们发明或发现新的事物。所以我们要热爱科学,追求科学。

外国名著读后感800字——

《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

再次翻开那本依旧珍藏在书柜中的《老人与海》,间间行行,字字语语,从那写精彩动人的语句中,我找到了答案。翻开这本书铺撒璀璨的书,那个老人渐渐地向我走来,像一场永远也演不完的电影,在我心头回荡。它走向大海,用坚定地信念和非凡的勇气与大马林鱼展开、与凶猛的鲨鱼展开血拼,用尽自己浑身解数来保护这只马林鱼。回到海港,他放下了渔具,慢悠悠地走回他那间破旧的茅草屋,躺上他那简陋却异常温暖的床,和小男孩相伴,渐渐进入梦乡。

默默体会到作者在最后寥寥数笔的描写——老人走回了海岸,他没有沮丧,没有悲叹,只任由海潮吹打着那雪白雪白的鱼骨;他没有因此而气馁,只是回到家中,若无其事地躺下,可他的心中却酝酿着希望;他没有去收拾残局,只是渐渐进入梦乡,他又梦见了狮子,梦见了昔日的童年,也仿佛找到了一个勇敢的自己。猛一回头,我初时萌生的想法顿时烟消雾散。 是,这位老人无疑是位失败者,可是他的失败却比成功更加令人赞叹。他付出了,他拼搏了,他竭尽全力了,这比他的成功更加令我难忘。如果说,这位老渔夫成功了,可能这部不朽的故事就不会被人们所发掘;如果他成功了,仅仅因为是谈笑间区区数语而成功,唯恐这坚毅的光环就不会套在这个平平常常的老渔夫身上。而就仅仅是这简简单单地故事,正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们,难道仅仅是失败了,就令我们所赞叹吗?

一个英雄,他不仅仅是因为成功。他贵为付出,有时虽然我们只因一些皮毛小事而成为英雄,那英雄这个词就丝毫没有意义了。

回忆起我们祖国的历史长河,无数个英雄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他们虽然是个失败者,但他们的名字仍旧名传青史。他们的故事并不都是感人肺腑,却一个个都令人难以忘怀。大家还记得“西楚霸王”项羽吧!李清照有一首诗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垓下一战,他大获全败,江东子弟无数,全部死于汉军手下。最终,他带领屈指可数的烈士冲出重围看,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敌不寡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和老渔夫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可是,他的豪情壮志却依旧流传至今。那老渔夫就好像项羽,拼命反驳,却都无济于事,那乌江河边无数江东子弟的身躯不就如同那夕阳日下海岸遍被老人遗弃的鱼骨吗?

几经风沙,他们就好像是一只随风飘荡的小船,在曲折的河道上几经颠簸,狂风暴雨,小船的身上溅满了水花,浸湿了身体。可是,他依旧坚定着航向,绝对不会向河岸靠拢。或许,来到大海之时,大海的波浪会将它打翻,会将它覆没,可这段曲折艰难的历程也足以让它死而无憾!

外国名著读后感800字——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800字——铺就钢铁之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本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展开描述,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才能创造奇迹,成为钢铁战士。

有毅力,才能有面对挫折的勇气;有动力,才能有大步走向坎坷道路的信心;有乐观向上的心,才能铺就钢铁之路。

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明白:是什么能够铺就成功的道路?

书中记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过程,保尔是乌克兰某镇的一个穷苦人家的“老幺”,他小时候,打架是他的“一技之长”。这样的一个“混世魔王”,在老布什维克朱赫莱的正确引导下,成为了一名正义感十足、勇敢、顽强的红军战士。在各种艰险的工作中,他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忱与“忘我”的工作精神。1927年的时候,保尔几乎完全瘫痪了,紧接着双目失明,只有右手能受大脑控制。然而,暴风雨折不断雄鹰的翅膀。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为自己定下了两项任务:一是帮妻子达雅进步,二是决定开始文学创作的工作。

“那颗死寂的心又怦然而动了,那个深重的梦想终于成真了!是啊,生命的枷锁被敲碎了,他又拿起了崭新的武器,他又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钢铁巨人。在濒临绝境的时候,非但没有放弃,还迎难而上,丝毫没有畏惧。他把笔当做武器,用文学的力量继续完成他的梦想,继续完成他人生的意义。保尔在战场上是何等的威武,对自己的选择又是何等的坚定,为达成自己的理想又是何等的不顾一切。

保尔为达成他的理想不惜牺牲一切,包括他的生命,我要向他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这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在成为作家这条坎坷的路上挥洒汗水,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完全程。无论与到什么困难,我这只航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船,都会扬起生命的风帆,向保尔学习,铺就钢铁之路。不管海面上是风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只要我心中为达成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信念仍在,就一定能驶向这条航线的彼岸。

与保尔相比,我怎么可能不渺小呢?我还只是一名小学生,虽然有理想指引我向前,但我并没有像保尔那样在战场上誓死搏杀的英勇,也没有像保尔那样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在父母的怀抱中成长,在老师的臂弯下学习,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历练。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将由我们开创,让梦想起航,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迈着同样的步伐,有着共同的目标,我们要向保尔学习,为梦想奋斗,开创跟美好的未来,拥抱跟美好的明天!

外国名著读后感800字——

《简爱》读后感800字

《简·爱》(Jane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这是一本励志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对真爱的坚持,在乱世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不幸,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同样,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

篇三:《读者》读后感

《读者》读后感

由于我的车被撞去大修,我今天上班就坐公共汽车了,不用费脑筋了,感觉很美,从厢红旗坐车,到香山在转车时,看到一个报刊亭上有《读者》杂志,想起了一个朋友对这本杂志的讲评,我随手买了一本,因为还有近四十分钟的坐车路程,顺便阅览一下,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这本杂志过去自己也很喜欢,坚持好长时间的不间断阅读,后来很多事情就放下了,坐到车上先大概地看了一下,觉得还是那么清心,内容还是那么新颖,不免有些感慨,这本杂志的创作信条真是太难得了。细细地看下去,感受还是很多的。

卷首语是《将生命当成租赁》内容是目前,在韩国非常流行一种“死一把活动,,参与这个活动的人首先要进行一个以”生命的意义“为题的测试,留下肖像,写下遗嘱,然后穿上麻布做的的寿衣躺进棺材里。体验者能在棺材中听到哭声,大约十五分钟后,工作人员在打开棺材,体验活动结束。据主创人员介绍,设计这种“死一把”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反省过去,珍惜现在,更好地面对未来。这真是巧合,我昨天就经历了那生死一瞬间。我真的深有感触,就象文章里说的那样:“国人有句俗话:不见棺材不掉泪。只有真正地面对死亡时,人的心态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生命有如某种租赁,只不过这种租赁有好有坏,有长有短,有悲有喜而已。说得精辟,不多说了,因为这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再说下去就会受到亲人们的批评了。

叫我感到好的地第二篇文章,题目是“高贵”,文章这样写道:“那些内心高贵的人,即便挫折不断,即便被压迫在人生的谷底,他区别于他人的,是拥有一张从容不迫的纯正的脸。脸如同一个人的心。林肯说,一个人活到四十岁,就该对自己的脸负责。在父母的无私之爱中孕育出的清纯美丽的脸,四十年后是否还能够不染浊尘,无阿谀之风、汲汲之气‘躲闪之态.....这取决于我们自己。”说得不错,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是具备了高贵的情感,在其善良、纯正的面容之下往往藏着隐痛,而他们更以升华自我的方式超越了那种痛楚与沉沦。

朗读者读后感2000字(3)篇


曾经一直在想,为什么总被别人问到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呀?妈妈呢?上了年纪的老人就会直接问你爷爷叫什么呀?我总是抱着疑问回答了,慢慢被问的多了,就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问候吧。可从他们听到我的回答后的表情和语气中看出,并不是这么简单。准确的来说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通过爸妈,爷爷是谁来决定怎样对待孩子。慢慢的,当有人问我这类问题时我不管问什么总回答我是罗*(我母亲)的儿子,因为我回答妈妈名字时候别人会对我有一种怜惜,也会透露出对妈妈的敬佩,甚至会莫名的对我好,可能是他们也和我一样觉得我妈不容易,很伟大吧。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答非所问,问父亲是谁,我之前还是认真的回答,慢慢的,在我回答后,听到的是奚落,是鄙夷,是一种觉得我这个孩子以后也不到哪去的判定。我真的很受伤,所以出于保护自己,我就回答我是罗*的儿子。长大了点,我就想,可以选择的太多了,不能选的也不少。我在承受着因父亲是他而得到的不屑后,也同样享受着母亲是她而得到的尊重。所以,有些东西,你就得背负,至于背负什么都与你无关,可能是尊重,是优待,是羡慕,是鄙夷,是不屑,是否定……可,背负了就背负了,因为这一切都是被人眼中的你,他们因为这些去选择怎样待你是他们的选择,而我要做的就是,我要做我眼中的自己,即使背负着这一切,我也要好好努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努力让今后自己的孩子不去背负那些自己背负的东西,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能活得更轻松,不要让他们像我这样那么小就察觉出这些,真的会沉重,而这样的沉重因为还太小,眼界阅历太局限,可能会使童年过早的结束。当然,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能让人轻松些,不再先入为主,不再有其父必有其子,不再给一个新生宝宝贴上父母的标签,不再……这是我的想象,担不是我的愿望,因为我挺务实的。

汉娜,一个二战时期德国的文盲看守,她履行自己的职责,却是一种谋杀,面对法庭的审判,她隐瞒了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她承担了她本不该(或者说无需如此之重的)罪责;十五岁的米夏因缘际会,结识了电车售票员汉娜,并与她发生关系,且痴迷于此,这是青春的爱情,懵懂无知。汉娜的突然消失,以及陡然降临的审判,让米夏陷入迷茫,他选择了沉默,这也许是汉娜的期待,她拥有命运的自主权,她有她的选择。同汉娜的坦白相比,那些将罪责推诿给汉娜的其他看守显的如此之恶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与弱小的自尊相比,生命的自由和社会的法律道德显得无能为力。米夏,成为了汉娜的朗读者,一部又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或许是米夏的自我救赎与救赎她,而汉娜也开始学习,识字,读文,看书,写信,了解了更多纳粹二战时期的暴行,她更坚定了自己当初的决定,她的救赎之路无比坚定,她拥有过世界上最为热烈的爱情,哪怕是短暂,她有错,有罪,但她坦然承担,谁也不能无视她的选择,她的自尊,她的命运。

米夏,他的生活并不如意,往事总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他重新审视他同汉娜的经历,迷茫,痛苦,无所适从,也许多一点言语而非沉默,汉娜此时的境遇会好一点,可惜,没有如果。

米夏,汉娜,前者是无辜新时代的少年,后者是二战的间接参与者,可惜战争的伤痛却同时让两人陷入苦境。我更喜欢汉娜,她是勇敢的,坚强的,对于工作,对于自己,她的选择无不体现了她的坚毅与自尊,与其说米夏是汉娜的朗读者,不如说汉娜是我们众人的朗读者。

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尊严与宽恕的书。一开始看到书单狗的推荐语貌似是看过这本书你会更爱读书,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看到书名,以为会是一个清新脱俗的爱情故事,所以刚开始看到这段禁忌之恋的时候,内心是抗拒的或者说是有偏见的。事实证明,可能是我的观念太狭隘,两人之间的爱情并没有因为年龄或者性而变得不堪,反而会给人一种美感,难道是因为每次为爱鼓掌之前的固定仪式吗?我也说不清。女主的双重秘密注定了一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爱情。女主是一个纳粹集中营的看守,也是一个文盲。可能正因为是文盲,她才需要别人为她朗读文章,她才放弃了原来公司的晋升机会,放弃了审判时摆脱嫌疑的机会,有点偏执有点可悲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而男主,一开始也蒙在鼓里。直到他在为自己热爱的法律课题奔波的时候,看到女主站到了被告席。他的价值观爱情观受到了冲击,引起了他内心的波澜和矛盾,也让更深层次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过去犯下过错的人值得宽恕吗?爱上曾犯过错的人也是一种罪过吗?我想这也是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之前评论里看到别人说这是她最爱的小说,所以可能有点期望过高。读完以后并没有很震撼或者很惊喜的感觉,书是好书,只是我读的不够深,理解的不够透彻吧

读《越努力,越幸运》有感600字


今年,我们村大力提倡开展读书活动,并且在村活动室增添了“书籍一角”。全村老少都常来这里,一个个的翻阅着自己手中的书。我因为这些周边的影响也常去那里。

各种各样的书籍摆在了我的面前,可我唯独对这本书情有独钟。那便是──《越努力,越幸运》。

首先我被它的封面上的一行字所吸引:“每一个幸运的现在,都有一个努力的曾经。”没确,试问有哪个成功人士是一生都不需要努力,就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自己梦想的东西?不用想也知道,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我很认同这一观点。从这本书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道理,也给了我很多很多安慰,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

每当我疲惫的回到家,即使身上仿佛没有多余的力气了,我却依旧对这本书有着无法抵抗有吸引力,仿佛这是一种精神需求。

当我不开心时,看到它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带有微笑面对生活的人,自然会被生活所厚待。因此,我还有什么值得去悲伤呢?

当我害怕面对失败时,书中的几句话点醒了我:我们要做个不惧怕失败的成功者,将失败当作是成功路上的一盘珍馐。成功在于失败后仍能坚持,你可以被打倒,但绝不可以被打败。

当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幸运儿的时候,想想尼克·胡哲,他才是被上帝所遗忘的不幸儿,而我的不如意不过他的万分之一罢了。

这本书便是我的一个无话不说的朋友,如同我肚子里的蛔虫一般,甚至比我自己还了解我。越努力,越幸运,所以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盼望自己能成为被上帝所厚待的幸运儿。而生活最重要的是看现在,而不是去担忧远方模糊的事情。所以应该好好把握住现在,且行且珍惜。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越读者读后感(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者读后感2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