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麦肯锡图标工作法读后感 > 地图 > 麦肯锡图标工作法读后感

麦肯锡图标工作法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番茄工作法图解: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彩印)》读后感_7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番茄工作法图解: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彩印)》读后感_700字,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番茄工作法图解: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彩印)》读后感700字

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载了番茄土豆,感谢晶的介绍[可爱],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就没咋用了。[尴尬]

最近看这本书,重新理解了下番茄工作法。

1.科学验证以25分钟为单位较为合理。当某工作耗费时间较长,可分割为几个番茄。若一个番茄包含多个任务,可利用软件建立子任务。

2.早上建立一天的待办土豆较为合理,活用置顶功能。

3.就我而言,完不成番茄多因为内部干扰,比如拖延比如易分心。所以培养条件反射很重要,要习惯当番茄铃响就要投入工作,培养专注力。休息的时候不宜看知乎等容易沉浸却得不到系统知识的软件和社交软件。利用屏蔽功能。

别考虑任务有多复杂,重要的是开始、再开始。扭启番茄钟,半小时内你会有所斩获,并获得休息做为奖赏。
[插图]
无聊琐事,越拖越久。尚未完成的工作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当然了,扫尾的活儿通常都无趣得很。不要总想着要完成整件事你还得费多少工夫,而是想想要完成这一个番茄钟其实也没多久。先完成它,你就会得到回报。
小事忙活一天,大事一样没办。番茄工作法要求在每天早晨做计划,为自己当天分派为数不多的活动。然后在每个番茄钟之前,重新评估活动的优先级,最重要的一项待办活动会跃然纸上。完美主义,碍手碍脚。“等一等,还有更完美的方案”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拖延。番茄工作法没有给“拖延”任何的机会。你只能前进,开始一个番茄钟,不必惦记怎样才能做到“非常完美”。扭启番茄钟,投入25分钟努力,然后得到画一个×、休息一下的奖励。

4.营造最佳工作环境。比如看书的时候不要趴着。


这本书总体有点儿碎,不值得花钱购买。但能让我思考重新利用番茄工作法也是有收获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


导语:番茄工作法是一套简单的工具和流程,用以提升你个人和所在团队的生产力,以下是收集的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本书很精美,很简单,是一本小书。

这里面说的方法,也很简单,易行,但是是否能够坚持,因人而异。

按说,这本书如此精美,我不应该折页,但还是折了,因为书是拿来使用的。

我先说我折了哪些页。

p34。关于英雄主义和内疚。作者被当成英雄,不是因为修复错误,而是因为午夜在办公室为工作拼命的精神。如果你足够细心并且有留意别人发邮件时间的习惯,你会看到,很多IT人士的发信时间晚于零点。我一直尽量避免这个毛病,我是反其道而行之:作为一个时间管理的践行者,那个时间发信会让我失去公信力。这一页是个好故事,所以我折页保存。

p37。拥抱变化。应当更加频繁地提供反馈和接收反馈。这也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

p51。直接和立即反馈。我曾经和长云探讨正向反馈的事情,他用WII来举例,用WII来进行锻炼,WII会立刻告诉你动作是对了还是错了,如果对了,对人来说就是一个正向反馈,激励人不断地进行下去。在时间管理中,反馈非常重要,所以有些时候别人问我,如果坚持不下去怎么办,我的建议就是找一个人来监督,做到了就奖励,做不到就惩罚。

p55。放下。现在很多人的麻烦是,必须要做出姿态,紧张是一种有用的姿态,会让上司感觉到自己是在用心,所以很多人采用,但是紧张成了习惯并不好,有碍于身心。放下,放松,可以帮助身心恢复平衡。精神紧张的坏处,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容易忽略,或者认为自己是唯一的幸运儿。

p58。具体的放松方式。其实放松的方式有很多,但最好是试,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种。

折页是一些切片,适合于我的。番茄工作法,我早就知道,一直感觉,适用于SOHO,因为他们的时间可以由自己把握,而不是象身在职场中的人,时间需要由上司、客户、下属等支配,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不同的感觉,以前的看法,有些片面了,事实上,番茄工作法的实质,我认为是教给人一种对时间管理的态度,再加上相配的方法和工具等。就番茄工作法本身来说,专注是要旨,设定25分钟或者超过25分钟,全凭个人自由,但在这个时间段里,思想是否能够高度集中,精神能否达到专注的状态,取得怎样的成效,这更重要。

我从去年开始,读书的效率大幅提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专注,在读书的时候,我几乎不做别的,而且即使同是读书,不须讳言,在假期里效率也会更高,因为少打扰,这样的时候,其实我是在使用番茄工作法,只是我的时间间隔,不是象25分钟这样短,而且我也不是严格地按照定好的时间+休息+定好的时间这样,对于番茄工作法,我认为,开始的时候,可以严格地遵守,养成习惯以后,就可以灵活地应用,抓其实质,而非形式。

对于一个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人,头脑里会有一个无形的番茄钟,时刻在提醒。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


什么是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是一瑞典人在著书中提出的一种高效专注时间段的工作法。简单来说,是以二十五分钟专注工作,五分钟休息为一个番茄钟周期。分析真正的问题,想达到什么的效果,然后专注于效果的活动,直到完成工作活动后反思其是否重要。与此同时,每个番茄钟顺利结束后,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奖励,以保持一个可持续专注工作的步伐。

一般番茄钟工作法可分为:休息、排序、工作、休息、工作等等循环反复。比如我们在进行番茄钟工作时,就需要以一种充沛清醒的状态为准备,然后花个几分钟对一天当中的活动清单进行轻重缓急排序,最后是以番茄钟的形式开始工作投入其中并有规律地进行间接性休息,以保证劳逸结合。

书中还提到,因为人的短期性记忆一般最大为七个记忆点,这就是为什么银行让我们设置的密码为六个的原因,所以作文说我们在懂得大脑记忆周期的基础上,利用其特点来合理安排我们记忆内容与时间,就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而番茄工作法中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进行高效分配工作任务,比如假设我们需要做大于七项的任务活动时,就可以将它们按性质分类拆分,让它们重新组合成更易操作的记忆点。

另外,导致番茄钟中断的原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包括来自外界的干扰和自我内心的分神,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将计划外事项或头脑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继续专注于番茄钟工作中。但是如果事项真正紧急,还是得先去处理,然后再来重新开始二十五分钟的番茄钟。

我还学到,如果在番茄钟内提前完成任务,就不应该马上投入另一个番茄钟工作任务中,而是继续在本次番茄钟内重复学习任务内容,总结经验与温故知新,这样才算是让番茄钟工作法发挥它真正的效用。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6000字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6000字:

最近读了一本书《番茄工作法图解》,谈一谈收获。时间管理的书我一共读过两本,另外一本就是《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这两本书非常薄,而且图文并茂,非常适合我。个人觉得时间管理的书应该是差不多的,无需看过多的书,把看过的书做到融会贯通才是最重要的。

那什么是时间管理呢?个人觉得就是充分利用规律,合理的利用时间,找出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从而让你的工作、学习更有成效。

背景

建议读者先阅读本书的第二章(背景),可能很多时间管理书一上来就告诉你各种工具,其实我们应该思考下,为什么时间管理如此之难,其背后都是有自身规律的,了解这些规律和背景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学习计算机技术一样,学会使用可能很简单,但是其背后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其中有一些背景我觉得非常棒,举几个比较有用的例子。

反射机制,反射就是心理暗示,比如沉稳的坐在书桌前就是提示你该看书了,这时候就会集中专注力,阅读的效果就会很好,所以在做时间管理的时候,一定要训练一些反射机制。打个比方,你在床上看书,效果必然是不好的,因为此时其实在暗示你该睡觉了。

左脑和右脑的观点也很有趣,首先要分辨你是左脑更强大还是右脑更强大,对于计算机工作者可能精于计算、逻辑处理,左脑功能更强大,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应该训练下自己的右脑,比如多利用自己的直觉,天马行空的幻想一下,让左右脑协同工作,可能会让你的学习和工作更有效果。

关于多动的解释,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多动(无法在一项单一活动全神贯注较长时间)产生的原因其实已经无法改变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此做些什么。比如我平时也很容易疲惫,注意力不好,这时候再去学习效果就不会好,要做的就是休息(短时和长时),采取可持续的步伐(个体),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和工作的效果。对于我来说,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学习效果差、注意力差,就会额外花费一些时间去学习,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只有找到自身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工作记忆的概念,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的名词,工作记忆就是短时记忆,如何有效的将短时记忆保存为长时记忆非常关键,工作记忆的特点就是容量有限,比如不能分心做两件事情,不能频繁切换环境,否则你的工作记忆效果就会很差,这个机制其实很重要,以后你一边学习、一边听歌的时候,想一想这样会降低工作记忆,就有可能杜绝这种行为了,这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

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长期记忆,比如我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当时觉得完全掌握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全部忘记了,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就是长期记忆没有处理好,需要明白的是长期记忆是以语义形式存储的,语义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明白这个规律后,你在记忆的时候应该多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记忆才会更牢固,作者提到了一种可视化技术,那就是思维导图能够加强知识串联,从而让你的长期记忆表现更棒。

生产力低效的原因来源于焦虑,焦虑在于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不知道下一步要干嘛,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问题),不确定性是因为没有计划性,所以你应该每天做个计划,各个击破,让你的脑袋放空,自然而然生产力就会上去了。

在具体工作的时候,最好的状态就是进入心流状态,那时候整个人非常专注,觉得浑身是劲,行为与认知合一,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而为了做到心流,第一步就是好整以暇,正襟危坐,全神贯注(这几个词震惊了我,你想做好,首先应该有个态度),但心流也是有缺陷的,心流状态缺乏全局管理,创造力和统筹力无法并存,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自嗨,应该有一段时间去审视自己,审视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自己的长期目标,万不可跑偏道。

什么是激励,激励应该是过程的循环,从学习困难到找到规律、找到脉络,这个过程很享受,人整天满脑子想的可能就是这件事(这些我也曾经遇到过),最后就是枯燥的扫尾工作,切记扫尾虽然枯燥但很重要。完成这个事情,然后再寻找一个活动,重复上述的过程,这就是奖励。

拖延,拖延和专注力是时间管理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做好了这两点,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管理了,那到底为什么会拖延,其实就是心理在作怪,比如对于我,害怕未来的学习有困难、会犯错误(害怕花了时间,但没学好);给自己压力,想要完美的表现。读书笔记拖延其实是给自己的奖励,会暂时缓解你的压力(也可能会让你很难受,因为你一整天都会想着它),解决拖延非常简单,就是快速开始,可惜很多人都做不到,一直忙于寻找各类时间管理工具,解决来自内心的拖延,治病先治心。

少做一些无谓的调整,有的时候我们学习到一些时间管理方法,然后去实践,在实践的时候觉得不合适,又去调整,时间浪费不说,效果也很差,整个人无法进入心流,时间全部花费在学习方法上了,这一点务必注意。

还有其他的一些背景,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些。总结起来就是面对不确定性,首先要做好计划性,要有整个步调,少一些干扰,少一些选择,在具体做事情的时候要更专注,养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规律出来,也就是形成反射。

为什么要用番茄工作法

接下去应该阅读本书的第一章,首先简单告诉你什么是番茄工作法,说起来要想做到也很简单,就是按下一个25分钟的番茄钟,然后专注工作,番茄钟响起后就休息一会,然后再开启下一个番茄钟(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要求)。

番茄工作法本质上就是让你保持专注力(另外就是计划性和回顾,后面会说到),非常容易学,读者可能会喜欢它,因为看上去很简单,其他的一些书籍介绍的工具和方法,光要学会就很费劲(是不是很反人类),番茄工作法入门很简单,在无障碍的使用过程让你体会更多,从而让你找到规律并喜欢上它。

当然每一个番茄钟要干什么,取决于你想要达到什么结果,这也是番茄工作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后面要说到的“今日待办”)。

在本章中,核心列举了人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为啥番茄工作法能解决。对于我来说,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各个击中,下面列举几个。

面对复杂,望而却步,其实就是拖延,拖延让你感觉有短暂的苟且偷安,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而使用番茄工作法,无需考虑太多复杂的事情,就是快速开启一个番茄钟,开干吧,让你保持专注。(当然这25分钟具体效果如何,并不属于本书的范围,因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高效学习方法还是不同的,番茄工作法只是让你在这25分钟屏蔽干扰、提升注意力)。

小事忙活一天,大事一件没办,这个大家都是有体会的?由两部分原因造成,第一可能就是拖延,不愿意做困难的事情;第二就是计划性没做好,不知道那些事情是最重要的。那番茄工作法如何解决?番茄工作法在每天清晨要先做一个计划,让你主动、全局的选择今天要干的事情,这样你的目标性就更强,有了目标性,接下来就是循环完成一个个番茄钟。

一错再错,不长记性,这个我是经常犯错误的,总结起来就是缺少回顾和总结,这也是番茄工作法的另外一部分(计划,开干,记录总结是番茄工作法的三大部分),番茄工作法在一天结束前必须做三件事:记录、处理、可视化。通过这三个步骤,了解自己的工作习惯,从而为明天做针对性的调整。

头脑被各种想法占据,这也是经常遇到的,在这篇博文第一部分(背景)也讲到过,工作记忆是有限的,为了在具体进行番茄钟的时候避免受到干扰,番茄工作法建议将这些冒出来的想法先记录下来,然后继续目前的工作,排除干扰。

时间都用来学习适应复杂的工作方法了,这一点很痛击我,牛逼的人一直在进步,不牛逼的人一直在学习方法,如果一直在寻找方法论,那是得不到成长的。而番茄工作法很简单,就是开干,少一点胡思乱想也很好。

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只顾低头干活、忘了抬头看路(加强全局观);把预估当承诺(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流程管理,纸上谈兵(应该加强跟踪);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自我选择);完美主义,碍手碍脚(杜绝拖延);前怕狼,后怕虎,害怕失败和批评(有方法可以、享受过程);没想到一件事情要这么久(定量预估);没想到一件事情越做越复杂(定性预估,比如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会涉及到另外一个未知的知识,如果这个知识不影响本次学习,那么暂时可以放一放,专注于本次工作)。读者可以自己看一下。

这一章其实是一个总结,初看这本书的人可能会有点晕乎,它揭示了为什么番茄工作法能解决各类问题,也就是说番茄工作法是基于背景知识(本书第二章),分析了人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创造了一个工具,而这个工具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个工具本质上就是提升专注力。

建议读者看完这本书后,再来回顾下第一章,会更加深刻认识到番茄工作法的妙处,也会了解时间管理的精髓。

方法

本书的第三部分就是方法,告诉你完整的番茄工作法的流程,这是本书的核心,其中也进行了一些心理分析,解释了“为什么要这么干”。

番茄工作法分为五个阶段:计划、跟踪、记录、处理、可视化。番茄工作法的核心和戴明循环(pDCA循环)非常类似,pDCA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周期流程(计划、执行、评估、应用),可用于对其他流程的改进。完整的流程就是每天早晨想好要干什么,然后开干,全天进行跟踪,在表格画叉号(完成)、撇号(内部中断)、减号(外部中断)等(没有废弃的标记)。在每天结束时,将当天的跟踪数据,与最近几天的数据以及事先的期望值进行比较。问问自己,有没有努力完成早晨在“今日待办”表格上承诺的活动?然后想想如何改善明天的流程。每天重复这个循环,对流程如果进行改进。

这其实就是番茄工作法的全部,番茄工作法非常简单,只有一支笔和三张表格(“活动清单”,“今日待办”,“记录”)就可以了。接下去对这五个步骤单独进行理解。

万事开头难,对于番茄工作法来说,寻找起点非常重要,比如我,以前经常不知道当天要干嘛,感觉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又不知道要干什么,时间全流逝了。番茄工作法的核心就是“现在就做”,做出你的选择,每天早晨选择你要做的事(“今日待办”),选择具备自主性,代表你的一个承诺,代表正在做正确的事情,选择的时候是站在全局角度的。

那么“今日待办”应该先做那些事情呢?首先应该选择最困难的事情,这样会更脚踏实地,让你有安全感,给你一种强烈的暗示“最困难的事情都解决了,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

接下来就是开启番茄钟,番茄钟的时间间隔很小,从我的角度看,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让人更专注,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切换去干另外一件事情,努力进入心流状态,至少在一个番茄钟时间内保持节奏。

番茄钟之间要保持一个简短和阶段性的休息时间?为什么要暂停,这就要思考人的规律了,长时间的工作容易让人压力更大,注意力和专注力也会下降,而休息可以让你保持洞察力,想到上一个番茄钟完成了,内心会觉得更有动力。需要注意的是,休息的时候什么也别干,不要思考上一个番茄钟收获,也不要思考上一个番茄钟哪儿没做好,也不要考虑是不是要调整下方法,让大脑放空,阶段性的总结是在晚上去做的,在进行番茄钟的时候不要去想。

每一个番茄钟结束后,要立刻跟踪,比如是否完成了番茄钟,是否遇到了中断,在晚上的时候将这些数据收集起来,收集的结果就是分析、比较,思考得与失,持续改善自己的方法,将新的、改进后的工作方法标准化,第二天就可以使用最新的方法了。

番茄工作法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可以自我完善的,它没有条条框框约束你,你要做的就是持续改善自己的方法。

中断

是不是学习了方法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呢?没有那么顺利,更大的两大问题就是中断和预估,本书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中断。

中断就是各种因素阻止你完成一个番茄钟,而解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坚持,你坚持了就是胜利。

注意缺乏特征(ADT)现在非常严重,比如对于我来说,无数多的信息,动不动就看一下微信信息或者邮件,并行处理(一次应该只干一件事)和应对干扰的能力都面临同样的瓶颈,那就是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一旦番茄钟被中断了,你再想回到原有状态就非常困难了,所以番茄工作法最关键的就是坚持完成番茄钟。

对于我们来说,一旦有新的活动过来,你不应该就去完成新的活动,因为不断地被迫花精力接收和评估新的信息,会刺激过度增加压力。

既然干扰(中断)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要面对它,策略就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需要知道一个定律,全局观、控制力是与心流和创意相对立的,比如我们没法在心流状态保持全局观,我们需要休息保持能量,尽量减少“安排优先次序”的活动,让我们更专注。其实这对应了番茄工作法中的三种状态(今日待办、番茄钟进行时、休息)。

本书举的一个例子非常形象。我戴着休闲帽来上班;之后换上战略帽(决定优先次序以及在下一个工作周期做什么,让我感觉像一位国王),选择将要专注进行的活动;然后换上工作帽(变成一头狮子,用百分之百的注意力狩猎羚羊),扭启番茄钟,全力以赴;25分钟后番茄钟响铃,提醒我换上休闲帽;经过短暂休息后,我再次戴上战略帽。依此类推。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中断分为内部中断和外部中断,对于我来说其实内部中断更多一点,比如干活的时候经常看微信、看邮件,解决方法就是坚持,一旦有了这些念头,就立马提醒自己,形成反射,我自己实行了一段时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因为没有许多重要内部中断存在。

有些中断可能确实无法从脑子里去除,会一直让你想着(影响现在做的事情),比如突然想起老婆要让买的东西,为了让你的大脑更专注,这时候应该记录下这个中断,将买东西这个事情加入到“今日待办”表格中,这样你就放心了。也就是说我的本能和突发奇想,要依赖于我的日程表而定,这样就“扭转”了依赖。

番茄钟具有原子性,不可分割,一旦某个番茄钟放下来,就要重新开始,真实地记录下这个中断,然后晚上好好总结,改进第二天的任务,也不要受到中断的诱惑(比如不要将几小段算完成一个番茄钟,没人考核你的番茄钟完成数,要实事求是)。

对于中断的分析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优化和改进,比如不要长期出现定量预估的错误(每天预估和完成的番茄钟差距很大)和定性预估的错误(把事情想复杂了),这些都是需要去改变的,这样才能让你保持良好的节奏。

预估

预估就是“今日待办”,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它是你每天的承诺,如果每天预估的都完不成,或者当天干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预估的,番茄工作法的效果就会差很多。

但是我们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会面临的事情,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训练和监控,积累做预估的经验和技巧。

本书并没有教太多的方法和工具去进行预估,强调三点。

第一就是你所有的预估都源于昨天的记录和分析,是对昨天总结的改进,只有知道了问题,才能更好的预估,而且每天之间都是有连续性的,这时你的预估更精准,本书举了一个心理学的例子(昨日的天气),一个人每次猜测明天的天气总是说“明天的天气和今天差不多”,他的结果和超级计算机预测的一样精准。同样证明了预估来源于。对未来成果的预估,基本上属于猜测。所以为应该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假设它会重演呢)如果每天的成果可以进行量化,它就大致相当于未来的处理能力。

第二个方法就是如果一项活动预估需要很多个番茄钟,可以拆分为小活动(降低复杂度,活动越复杂,预估越不准)。

第三个方法,如果你不知道那个活动更重要(“今日待办”优先要做的),那么就对多个活动采取两两比较法,最后得到的活动就是最重要的活动,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人脑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应变

这是本书的第六部分,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不能死用番茄工作法,也就是说可以灵活对待番茄工作法,做一些调整。

但是作者建议,不要轻易调整,至少按照书的建议原封不动的先实行2个礼拜,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调整(比如留有专门的非25分钟时间去回复邮件;如果中断过多,调整一个番茄钟的时间;如果今天工具很疲劳,调整休息的时间;如果一个活动要持续很多番茄钟,可以采用“进度表格”代替“活动清单”,这样更好的了解进度)。

守则和应变,这是本书的精华,强调了番茄工作法的本质(优点和缺点),番茄工作法就是守则(它也没有什么新的点子,但就是有效),它的重点就是执行(让你更专注),并且容易实践,这是它成功的原因。

但是整本书它不会教你如何有效的做总结,如何在一个番茄钟更好的学习(因为不同领域学习方法论也是不一样的),如何更好的做预估,如何进行联想,所以本书提议,类似敏捷开发、GTD之类的流程纳入番茄工作法好处多多(比如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回顾,改善你的记忆)。

有个疑问,有些人一旦干活,就会持续很长时间(专注力非常好),而番茄工作法的拆分工作方式会不会打乱他的节奏?我觉得这个需要因人而异了,首先全力以赴不等于高产,利用番茄钟会更珍惜单位时间,同时人需要根据自身规律修改,同时也要让我们具备全局观,避免走错了道。

总结,本书是一本好书,强调计划和总结的好处(为了让你更好的开始,为了让你改善,但是如何更好的做计划,如何更好的总结并没有太多阐述),让你更专注(利用番茄钟),从而让单位时间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书的一些心理学分析很棒,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书,适合每个领域,具备普适性,但其无法针对特定领域(比如计算机)提出更多的意见,它也不会教你如何读书,它也不会教你如何做好思维导图,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作者:虞大胆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后感(优选范文)


忘了在那里知道番茄工作法的啦,当然今天要说的这本书也是不是根正苗后的番茄工作法,它是他的“图解”是本书作者诺特伯格(瑞典)对番茄工作法的使用心得,是二道贩的东西,这些是我现在才知道的,如果有机会我感觉我会去读读原文。但是这本书足够将我这样的门外汉引入这个优秀的工作方法中了。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李笑来老师在他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中,说过在持之以恒的坚持面前,方法就是花拳绣腿,不值一提,我深深地认同他的这种说法,因此我认为这个方法,你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不遗余力的贯彻,你不能体会到他地妙处。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对这本书的总结。

番茄工作法的发明人,在开始时一直苦于自己工作效率的底下,因此一次他“狠狠地和自己打赌,下猛药,狠狠地鄙视自己说:“我能学习一会吗?真正学习上10分钟?”他找到的计时器就像个番茄,就这样,他邂逅了番茄工作法。”本书也是围绕这个展开的,一次只做一件事,然后作者以两个朋友之间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番茄工作法。

作者在未使用番茄工作法之前就发现一件事情,就是他在上班的班车上,工作效率很高,因为他在这里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只做一件事,当知道番茄工作法后,这个情况就很好解释了。

如果你想开始番茄工作法,你一定关心这个方法难吗?我可以告诉你,不难。他就是让你关注于当下,别去想那么多你不能决定和改变的,因为只有当下你可以控制,它让你的工作学习有了很好的波动,不会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中,因为其中有适度的休息,这种休息,是给你的大脑补充能量,因为一旦你持续工作必然导致效率下降,分神的概率也会变大,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当然你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会有中断,有的是内部的如分神,有的是外部的,如,电话,别人的打扰,这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你在意识到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你要将这些进行分类,将那些可以退后的退后,不能退后的只能停下当前的番茄钟,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一次只做一件事,关心的永远只是当下。

本书中另一个重点,我认识让我们预估自己的时间,然后持续的改进,前面提到的中断次数,这些都可以进行统计,他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能更好的去规划,改进自己的,让自己不断进步。当然书中还提到把番茄法用到团队中,这部分我就不说了,他也是要求我们提升效率的。

这本书应该属于时间统计类的书,他让我们能更好的目视化自己的工作、学习进度,及时的给予自己反馈。

读书容易,理解难。我的思维现在是混乱的,我感觉这本是对我的影响很大,但是,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将这些表达出来呢?有很多方面原因,有计划仓促,理解不深等原因,也有规划不好,没有列提纲的原因,但是总体来说,写比不写强。以后有计划在改吧。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时间是世界上做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一事无成。”而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鲁迅说过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深陷于拖延、做事无计划、容易被干扰中无法脱身,也尝试过很多的方法,往往都无疾而终。总结原因皆是因为自己毅力不够、方法不到位。《番茄工作法》这本书的到来让我犹如久旱逢甘霖似的痛快。当我认真的拜读后,决定把它写下来,让知识不是“穿肠过”,而是可以成为肚子里的墨水。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一、什么是番茄工作法

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的《番茄工作法图解》一书,图文并茂,篇幅虽不长,但句句震人心魄,发人深省。此书实用性很强,虽然翻译过来有点儿差强人意,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其中方法的学习,列出当天要做的事情,设置25分钟闹钟,然后从第一件事开始。此外还要每日回顾,做每日承诺,控制中断,预估要花的时间。

波德莱尔的《时钟》一书中谈到:“记住,时间是个贪婪的赌徒,从不作弊,逢赌必赢!”这让我产生了疑惑,这是对时间的唯一看法?这是时间的本质?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直到读到这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书中也阐述了面对何种问题是需要用到番茄工作法,为此,我也免不了把自己放进去对照一番。

二、只顾低头干活,忘了抬头看路

虽然告诉自己要按照计划做事,但往往会被突发的事务性工作弄得手足无措,抽不出时间思考、总结、做计划,这样就导致自己没有计划,疲于奔波却找不到问题根源,头重脚轻,上班八小时都完不成工作,下班后还要各种忙着完成剩余的工作,大的小的都揽过来自己完成,自己也没有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在学校培训时也听领导们讲过关于时间和计划的重要性,信誓旦旦要做好,但事与愿违,让自己做的事情都不能如愿。同时也关注了领导和其他同事的上班时间,不同于我“忙的站不住脚”,能够看出井井有条、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任务,询问后发现都安排了详细的计划以及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做好的分类,才发现自己做的远远不够,没有分清轻重缓急,不懂计划、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只局限自一件小事里面,忘了抬头看看整体。从大局出发,因此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

三、一次只做一件事

我们往往会有很多事情同时摆在自己的眼前,不会像上学时学校给安排好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什么时间休息吃饭。现在的我们大多数的时间是要靠自己来管理的,但同时我们也会面临好多事情同时出现的局面,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手忙脚乱,导致最后的结果不仅效率低还质量差。因为我们妄想同时完成几件事或者说我们不知道应该先完成哪件事,在忙着完成一件事的同时,脑子中浮现出好几件其他的事情,比如现在的我,正在用键盘敲打文字,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但脑子中就浮现出要去管理中心拿听课本,这样不仅会动摇自己的注意力,开始的心绪也受到了影响;有时还会为一箱任务的分心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时,就得多花些时间让自己回到轨道上来,这样长此以往,不仅会让自己的注意力下降,还会降低个人生产力。而读了《番茄工作法图解》一书后,期中的“今日代办表”和“事项清单”以及每个25分钟番茄钟设定,每个番茄钟内只完成计划的任务,一次只做一件事,“一个番茄钟,一项任务,一个活动,一个目标”,不用想太多,而这时再从脑海中出现的任务,就要填写到待办清单中,在休息时间再看一下任务的重要性,是否能够填写到今日计划中。

蕃茄工作法的工具也很简单:一个番茄钟、笔及纸质表格三张。番茄钟就是厨房里用的番茄形状的计时器,也是番茄工作法的灵感来源。我们日常工作中,可以用手机或电脑中的计时软件代替,也可以下载一个番茄钟软件,我用的是番茄Todo。三张纸质表格分别是活动清单、今日待办、记录表格。

活动清单:是用于列出近期要进行的活动,随想随填,言简意赅,不用排序,每天早上花一个番茄钟(25分钟)来完成。今日待办:是指列出打算在今天进行的活动,并按先做和后做的顺序排列。每天早上这张表要换新的,并且预估好一天能做多少件事,每件事花多少个番茄钟。按照经验,人一天只能达成7个番茄钟(所以我昨天的8个番茄钟让我非常疲惫)。

记录表格:记录表格是记录每天番茄工作法的运用,预估值、实际值,以便做好分析,类似于每一天的工作回检,预估和实际差得多远,多少次被内部打断和外部的打断。

四、提高专注力,减少注意力中断,分清孰轻孰重

如果你大大咧咧,经常会忘记东西,然后会在每一个瞬间想起有什么事情没干。比如工作时突然想起去洗手间、打水、回复邮件、送东西等等,这是拖延症在发作的症状。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这个番茄工作法你一定要学起来。如果发现自己计划外的事件特别多,说明早上写活动清单不够思虑周全,第二天早上会想得更周到,知道事情的孰轻孰重,重要紧急的事情才会写在今日待办。如果中途有事或者电话打断,可以采取以下四步方法:(1)告知:“我手头有事,正忙。”(2)协商:“周五再帮你做,行吗?”(3)计划:写下活动名称,稍后为它计划未来的番茄钟。(4)答复:按照承诺办事,不然的话,下次别人就没法信任你了。

五、万事起头难,难的事情拆解成小步骤

日常处理的工作会让我们焦头烂额,比如写年终汇报,一份几十页的PPT,一份教学案例,我们总会拖到最后期限再做。番茄工作法告诉我,可以先把工作拆解成小步骤,比如教学案例分为七个步骤,选题,找事件,写框架,写思维导图,找理论,整理成文章,修改。我们就能把每个步骤拆解成几个的番茄钟,从而安排出需要完成的时间。一开始,我觉得写一篇读后文章很难,如今这些步骤熟悉以后,我可以在吃饭排队的休闲时间读书,再写框架,番茄钟休息的时间找数据和,完成后插入和数据等,就可以很顺利地完成一篇文章。所以我们要擅长把一件事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去完成,完成过程遵守番茄时钟的工作方法,就会让我们事半功倍了。

五、反思

但因为所有的方法在使用时都需要我们的修改和适应,在实际使用番茄工作法的时,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如:预估时间和实际用时相差太多,计划预估30分钟,但任务却没有完成,如果接着做,那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会存在冲突;再比如完成一项教案书写,用时不到30分。以至于我们会产生对这个方法的质疑。这时我们就要及时调整工作计划表,在每个番茄时间结束的时候,反思自己上一项任务完成的效果,并权衡事情的重要性随机应变。如果被打断的事情不是那么紧急,可以先将其记录在“计划外的的事件”清单中,继续集中精力完成当下的任务。如果被打断的事情非常紧急,就需要粉碎现在的番茄立即执行,并在完成后重新调整当日的工作计划。

总之,本书是一本好书,强调计划和总结的好处(为了让你更好的开始,为了让你改善,但是如何更好的做计划,如何更好的总结并没有太多阐述),让你更专注(利用番茄钟),从而让单位时间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书的一些心理学分析很棒,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书,适合每个领域,具备普适性,但其无法针对特定领域(比如计算机)提出更多的意见,它也不会教你如何读书,它也不会教你如何做好思维导图,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书笔记2000字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书笔记2000字:

最近一直想解决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时间管理,之前认为学习就是做一个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每天安排几个小时的学习,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做过没有完成的计划,最后的结果就是干脆不做了,完不成的计划容易给人一种挫败感和无力掌控的感觉,还不如随性一点想做什么做什么,但是时间长了就发现,你的欲望太多,脑子排满了代办事项,同时你的手机成为了吞噬碎片时间罪魁祸首,注意力无法连成一整块去做一件高效的事情,内心的愿望和实际的成果不成正比的时候,焦虑由此产生。

最近找到了这样一本书《番茄工作法图解》,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制定符合人脑结构和生物节律的规律的一套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做事的专注度、减轻焦虑,增强决策意识和唤醒激励,完善预估流程,精确的保证质量,从而改善工作学习流程。读完书基本上对时间管理进行了一次大扫盲,以下是整理的第一次读完的学习笔记。

一、番茄工作法的规则及名词解释

1、一个番茄种25分钟,是一个最小的计时单位,不可分割

2、两个番茄钟之间进行短暂休息5分钟;四个番茄钟之后进行一个大休息,15~30分钟

3、需要三个表格:代办清单(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今日代办(当日安排的工作)、记录清单(对执行结果的记录)

4、中断分为内部中断和外部中断,内部中断来自自身,外部中断如收到邮件、即时通讯外界干扰。

二、番茄工作法的流程

1、计划:维护自己的代办清单,代办清单中有所有代办的事项,当日早晨或是前一天晚上从中选出最重要的放入今日代办,放入的数量取决于今天完成多少个番茄种数

2、执行:每天开始工作时开启番茄钟,从当天活动的第一项开始,每个小阶段25分钟,在此期间要记录中断次数,之后休息5分钟

3、记录:记录完成的番茄数,执行过程中的中断次数和类型

4、分析: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活动完成率、平均中断次数

5、应用:根据记录和分析对计划进行改进,提高预估能力、提升质量以及决断力,每天都这样做

三、我对番茄工作法的理解

番茄工作法其实并不单纯是一种时间管理方法,让人们按照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这样的方式去进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首先需要符合人体规律去做事,犹如运动合理的运动一样,锻炼、休息、饮食需要合理搭配,其次需要你自己从简单开始摸索自己的方法,读书笔记一定是从简单的开始,然后根据数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番茄工作法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目的是提高专注度,为什么要提高专注度呢?这是根据人大脑的工作记忆原理而来的,以下方式都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

1)同时做多件事,因为人类当前的注意力所需要的大脑内存空间很小,无法同时进行多个线程的处理

2)中断或是切换,集中注意力需要一定时间,每次切换都要花费时间重新回到当前的工作上,容易走神

2、对自己做一次数据分析

现在人们都知道是大数据的时代,谈什么都要做数据分析,但是你有没有想多给自己做数据分析,有时候你认为很了解自己,但是轮到做事情的时候才发现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对事情的预估总是超出你的想象,厉害的人为什么总是对自己做总结,写文章、做笔记,因为这都是在对过去做检测,没有分析就没有改进,即使你很努力,其实番茄法中数据分析贯穿了整个流程。

1)计划阶段:需要制定今天需要完成的活动量,预计的番茄钟数,这是对总工作量的预估

2)执行阶段:需要记录中断的次数和类型,以及计划不足需要重新进行的预估的次数

3)分析阶段:最主要的指标是最总的完成率的统计,这样可以对你每日可完成的工作量逐渐改建,其次是对中断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哪些中断经常发生,可以针对性解决

书中没有对数据分析这里做概括性的介绍,只是把在每个阶段中涉及到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我认为这里需要数据分析系统化的知识,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这部分

3、拥抱变化

没有一种计划是能百分之百的执行到,因为变化因素的存在,天气预报只能预估无法精确,因为事物发展的变数,才会有蝴蝶效应,在番茄工作法中,其中另一个核心思想是应对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几个方面:

1)每天做计划:即每天都要从代办清单中筛选活动,根据优先级放入代办,而不是一次做了好几天的计划

2)计划外事件:在每天的计划又有诸如临时想起的重要事件、领导交办的任务、需要应答的同事的电话等额外事件,需要放入计划外事件中,或是加入下一个番茄钟进行处理,或者每日单独留出两个番茄钟进行处理

4、从简单到复杂

书中用300多页介绍了一整套体系,以及各种有意思的思维导图和图片,使用了很多方法,有些让人目不暇接,但是作者也很多次提到从最简单的开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一开始怎么用,那么就严格遵循25分一个番茄时间和5分钟的休息,因为简单容易入手,行动起来是最重要的,一开始代办清单也不需要太多的任务,一个星期的量就好,每天不需要强迫自己做很多番茄钟,六个番茄钟比八个实现起来要容易得多,统计的数据不需要很多项,只记录完成番茄数和中断数也不错,使用的工具不一定非要下载个App,通过白纸或是excel记录又如何,我想最关键的是能简单的行动起来,因为习惯需要一点点培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作者:野心纯真

番茄工作法读后感


导语:本书介绍了时下最流行的时间管理方法之一番茄工作法。作者根据亲身运用番茄工作法的经历,以生动的语言,传神的图画,将番茄工作法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呈现在读者面前。番茄工作法简约而不简单,本书亦然。在番茄工作法一个个短短的25分钟内,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以下是收集的番茄工作法读后感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番茄工作法读后感

番茄工作法是本很好的书,想来会去阅读这本书的人都是想更合理的利用时间的。反正我是这么想的。嗯,看完之后感觉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后啊的一本指导类型的书。

书如其名,这本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利用时间,介绍了一种制作三个清单,将事情分为几个番茄钟,挑选出最重要的一件事,执行一个番茄钟,在休息一下之后,继续选择一个重要的番茄钟执行下去。

这本书分成了四个部分,我自己的理解的

1.介绍番茄钟的本质:

让你一段时间类只执行一件事。帮助我们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增加自控力,不让自己杂乱的思绪影响自己。

2.通过人体的状况,

介绍 25+5设计的合理性。番茄工作法的合理性。

比如可以形成习惯,可以在完成一个番茄之后激励自己,可以在一天完了之后反思,记录,可以更好的利用碎片的时间

3.真正的介绍番茄工作法

首先番茄工作法的本质是(25+5)*3+15,当然这么精简的前台,有个明确的4个支柱支撑。计划,执行,反思,改变

计划的意思是罗列出最近需要做的事,然后将今天需要做的卸载一张表上,当事情完成时就划掉。同时,将事情腾到今日事物表上时需要写下自己预估的时间。对于一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作者建议写张进程表,但是我觉得这样并不好,我希望,可以将它分成几份,每天都要完成的放到今天日代办中,不知道哪种好,所以我会都试验下。

执行的意思就是按照优先级执行,执行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比如,要记下所有的中断,内部和外部的,同时一些紧急的事情不能打断一个番茄钟,它有原子性,只有在一个番茄钟做完了才能做下一件。如果真的出现了紧急的事情,可以记下来,然后等这个番茄钟完了之后再去衡量它的优先级。除此之外,执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发现番茄数变多了,也要记下来,当然执行的时候休息也很重要,该休息的时候就要好好放松,不要去想上一个番茄,或者下一个番茄。

记录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记录自己的中断此时,和番茄钟预估次数以及实际次数

其实记录只是一个工具,位改善服务的工具,根据自己的记录,慢慢改变自己的番茄钟,如果中断多,那就缩短时间,如果预估差别大,那就要多多预估,锻炼自己。

而之后的,团队合作我收获的并不多,在我看来,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个人,如果两个人按照一个番茄钟来,互相影响的还比不上得到的。

4.作者的一些经验

这些无处不体现,作者的不一定适合你,不管是25+5,还是我自己的不想要的进度表。因人而异吧,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改变的才真正是自己的。

文末,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非常适合读的一本书,书本身也比较少,基本上两个番茄钟就都完了。我看了两遍,这本书适合看很多遍,直到你真正的学会了番茄工作法。

加油,共勉。

番茄工作法读后感

拖延症肯定是大家的毛病了,当然也是我的毛病,我觉得我是非常严重的患者。现在想起来,我曾经为了一个不超过3分钟的电话,拖延2周之久,而且动用各种理由,然后谎言来弥补。

不过最近两年间,因为开始用记事本,用to do list, 用计划和每日反省,拖延症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加上我久病成良医,坚持不懈地同拖延症斗争,所以虽然还是时而发作,但所幸还是有很大的进步。

鉴于拖延症已经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疾病了,所以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跟大家分享。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导语:麦肯锡资深培训师大嶋祥誉在《麦肯锡工作法》中拆解了公司内部的秘密武器:麦肯锡的专业作风、解决问题的技巧、分析框架的养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自我的策略、展现成果的方法,还有麦肯锡式的思考方式。以下是收集的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以前我写过一篇不读新闻的文章,当时反晌很激烈。实际上是否阅读新闻,取决于你是否在浪费时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怎么阅读新闻不浪费时间。

大家可以尝试使用下面的思考方法来分析平时所看到的新闻和日常事务,最好把分析结果记录下来,坚持做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这些方法能改变你的思维方法,能快速的解决问题,并提高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篇文章是从最近阅读的《麦肯锡工作法:个人竞争力提升50%的7堂课》摘录的,这本书翻译的有些晦涩,但里面提供的思考方法,非常实用。

#不要只从硬币的正反面考虑问题#

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播放着各种各样的新闻。

也许大家很多时候会想,居然发生了这种事情,但是重要的事情还在后面。

试着形成以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条新闻对自己、自己的工作或者客户而言,意味着什么?

通过自问自答的训练,在发生问题时,便可以不慌不忙,采取必要的行动。

思考的顺序是:首先,思考从这件事情中可以学到什么,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其次,改变视角,按照空雨伞的逻辑,落实自己应当采取的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从硬币的正反面进行思考。

比如,看到A商品的销售额降低时,仅想到销售额降低,只要增加促销活动就可以了,这便是从硬币的正反面思考。

这样一来,就无法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与影响。

深入思考,领会问题的核心,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商品在市场上的作用逐渐减弱,所以将投入A商品的经营资源完全转移至其他商品上,这样反而利于新的成长。

#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关注眼前,应当考虑到未来的走向#

并不拘泥于A商品,而是关注今后市场的长远发展。这时,通过运用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便可以发现自己未能看到的选项。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价值。发掘可能性,是麦肯锡式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的存在意义。

#决不放弃的定力#

从敏锐的切入口提出问题。顺乎逻辑的演示。

这貌似符合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法,但实际上,客户评价越高的工作,逻辑的重要性越靠后。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大吃一惊呢?

埋头解决问题时,思维高速运转,灵机一动加速问题解决的情况绝不少见。

分解与最初的闪念相关的步骤,逻辑必然成立,但是结果却未必可塑。

创建独立的假说,摆脱限制,采取零设想,发现可以将一般情况下认为毫无关系的信息串联起来的关键驱动,推导出答案,这才是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式。

问题解决的决定因素并非框架或逻辑(当然,这依然是必需的工具),而是竭尽全力、决不放弃的决心。

绝对不能满不在乎地使用逻辑推理,无意识地推导出答案。

#使五感更敏锐#

也许有人会想:虽然你这么说,但也许身处麦肯锡那样的特殊环境中,才会有那种灵机一动。但是我基本上可以肯定事实并非如此。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产生自己独有的灵感。唤醒五感,也有利于获得灵感。

有些人每天工作繁重,疲惫不堪,无法清晰地思考。我劝他们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

你也许不以为然,但请先尝试一周,每天晚上10点就寝。如果可能的话,10点之前更为理想。坚持三天之后,你整个人就会变得神清气爽、头脑清晰。也许你会在其他时间醒过来,但这并无大碍。

在凌晨3~4点自然醒来的话,就将这段时间当作自己的工作、学习或思考时间。

我想,这样可以感受到平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到深夜,早晨身心疲惫地勉强起床的生活所感受不到的感觉。

这种感觉,便类似于头脑清晰、五感敏锐的感觉。归根结底,不要让自己身心疲惫,尽量早睡早起,这样五感才能更为敏锐,思维才能更为敏捷。

休息还是十分重要的。身心得不到休息,疲惫不堪,感觉会变得迟钝,这样即便吸收再多的信息,自己的头脑也不会有任何回应。

确实,如果思维变得迟钝,就会在无用的事情上苦思冥想,导致效率下降。

据说,史蒂夫乔布斯生前,无论多么繁忙,都一定会在周六的早晨坐禅冥想。

正是因为繁忙,所以更要抽出厘清思路的时间。

#边放松边集中#

不疲于思考是提高思考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点。

疲于思考的人,再怎么转动脑筋,也得不到好的结果,只会渐渐地陷入深渊。

这样一来,不仅整个人一直满怀焦虑,而且工作也会变得一片混乱。

因为繁忙,所以无法顺利思考,但是正因为繁忙,所以更需要确保清晰的思考。反之,被繁忙所累,重要的事情与不重要的事情都会变得混杂凌乱。

在这种状态下,客户会不知其所以然,自己也会丧失信心,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

因此,放松并集中精力十分重要。实际上,不感到疲乏的时候,便能自然地集中精力,这正是大脑的特征。

换言之,要杜绝徒劳的思考。麦肯锡式的框架工具,对于避免徒劳思考,也卓有成效。

人们经常说我太忙了,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其实是不对的。思考达到极致的时候,即便繁忙,也能瞬间辨别对自己重要的事情。

如果忙碌时仍能保持放松的状态,那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有效思考。

在一边放松一边集中精力的状态下,可以接受新的信息,自身也会有所触动,也更容易闪现灵感。

麦肯锡人都认可,使思维更加清晰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这点特别重要。

那么,应该怎样保持思维清晰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任何人都可以采用的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是:首先要好好休息,排解身心的疲惫;然后是运动身体,单纯快乐地玩乐。

有些人跑步,有些人游泳、潜水或者坐禅。共同之处在于令自己愉悦,获得单纯的快乐。

毫无杂念地集中于某件事的时候,接近于一边放松一边集中精力的状态,这样便可以获得清晰的思维。

#框架型的思考方法#

杜绝徒劳的思考也是提升工作价值的关键。前文已经提及,麦肯锡的框架型思考方法便是一件有效的工具。

那么,为了杜绝徒劳的思考,如何使用框架呢?

首先,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在开始思考之前,首先制定目标。明确刻画出自己希望达到的状态以及发生的改变。

假设,开始思考为了准备跳槽,如何开展资格考试的学习一事。首先,自己最初的真正目的(希望达到的状态、希望发生的改变)不同,为资格考试所做的准备也应当有所不同。

如果希望迅速积累工作经验,首先可以想到的方式是主动进入该行业,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资格考试,也许这种方式还有助于获得切合实际工作的建议。

如果是为了增加未来的选项,也许应当探讨该资格证书能否为将来的人生计划或职业规划带来好处。

关键在于,思考不要局限于眼前的问题。比如上例中眼前的问题便是资格考试的准备方法。这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但是正如在第1课中提到的,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那

么花费时间所考虑的有可能并非真正希望做的事情。

比如,取得资格证书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希望获得提升自己的武器才是真正问题所在。

取得资格证书之后,希望做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在最开始便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掌握真正的问题,杜绝徒劳的思考。

假设你能够把握自己真正的问题,那接下来要考虑有助于达到希望状态的方法,即如何才能拓展思维框架?

当思维变得如此具体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实在框架上了。

也可以套用3C分析框架:

3C取自于顾客customer,竞争对手competitor,公司company这三个要素的英文首字母,该框架是通过分析自己公司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灵活的开发经营课题、制定战略等,并非单纯用于明确自己公司的情况

如果想跳槽的话,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希望就职的公司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是什么?

其他的跳槽者是如何成功跳槽到这家公司的?

分析以上问题,便能明确地知道如何使自己的优势成为就职成功的关键。

#超越自己的框架#

有时,即便找到自身的关键优势,也尚不足以令你豁然开朗。

这种时候,由于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与成功的关键,可以尝试扩大可能性,换言之,看看是否可以用于其他途径。

此时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希望达成什么目的、希望做什么等问题,灵活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你曾经从事营销工作,鉴于自己的营销经验与业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于能准确发现客户的问题,那么也许你并非只能从事营销工作。你有可能会成为一名教师,因为擅长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受到挫折的地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也是运用准确发现客户的问题这一能力的一种途径。

上述便是超越自己已有的职业框架,发散思维、挖掘新的可能性的过程。

但是此时,很多人只关心眼前的问题,无法拓展思维,尽管自己拥有独特的优势,却不能灵活运用,陷入懵懂迷茫的状态。

拓展思维的框架,的确有助于发现更好的可能性,这就是麦肯锡式的思考方法。

希望拓宽思维框架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框架是什么。

在拓展、突破框架的时候,如果压根儿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框架是什么,那么这件事情会变得尤其困难。

假设某人希望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他利用逻辑树框架整理思路之后,发现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准确地向对方传达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集中精力、深入思考自己无法准确向对方传达信息的原因,然后发现根源在于自己内心不希望引发不和谐的想法十分强烈。

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当中,因为不想引发不和谐,坚信沉默是金,所以才无法准确地向对方传达信息。

这种情况下的框架就是不希望引发不和谐的想法。只有自己意识到这个框架的存在,才有可能突破它。

但是,如果无法意识到观念或想法的框架,就无法突破或拓宽框架。

虽然嘴上说着想要获得成功、想要变得更优秀,但自己的内心却不由自主地认为也许自己没有那种本领,一旦有这种想法,那么在任何场合都无法达成心愿。原因在于,也许自己没有那种本领的框架,已经成了思维的障碍,阻挡了成功与进步。

认识到这种思维障碍并努力突破,便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看不见的框架也会对新的可能性的发现构成障碍。

因为,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框架,才有可能突破框架,继而挖掘新的可能性。

至于如何突破自己的框架,我推荐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平常不怎么吃日式点心的人,一定要试着购买一家老字号的日式点心。如果能够发现日式点心包装袋里的勺子不是常见的金属制勺子,而是木制勺子的话,就可以继续思考为什么日式点心需要使用木制勺子。

如此一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突破自己的框架,便可以启发新的思维。

#区分事实与意见#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在有效拓展思维的时候,有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聆听别人的话虽然很重要,但在聆听的过程中容易被对方的话所牵引,导致自己的思路变得不清晰。

面对这种情况,麦肯锡教给大家一个分解思考的技巧。

这并非很困难,只需做到一边倾听对方,一边将对方的话分解为意见与事实。

比如,对方告诉你:我们公司开会很无聊,时间也很长。你在与其交流的同时,在脑海中将其分类:这只是他个人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询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事实上,会议的内容几乎全浪费在议题的陈述上,没有创新性的意见或提案。你发现这才是事实,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清晰地明白:时间的长短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会议中没有涌现出创新性的讨论。

反之,如果你断定时间过长才是问题所在,朝着缩短时间的方向考虑,那么你距离发现真正的问题会更加遥远。

或许,最初你感觉这完全像是在做思考的同声传译,颇费精力,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在听取对方谈话的同时便能自觉完成大致的分类。

因此,在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倾听各式各样的人的谈话,然后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区分意见与事实的习惯。

一开始的时候,即便无法区分意见与事实,感觉不到明显的区别,也没有关系。一旦播下了分解思考的种子,接下来只需要静静灌溉。也许你会因为质疑为什么种子还没有发芽而停止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也许你希望尝试这样那样不同的方法,但是一旦中途放弃,试图养成区分意见与事实习惯的幼芽也许再无破土之日。

发芽的时间因人而异,也因外部的刺激而异。从这层意义上讲,进入公司3~5年的人理应专注于不断完成眼前的工作,不断吐故纳新。

基于脑科学进行感性分析研究的黑川伊保子曾如此描述人类的思考与大脑的成长:

人类的大脑在50岁中后期才成长为成熟的,也就是能够认识本质的大脑。为此,人们在30岁以前经历各种各样的选择,其中也包括痛苦的体验,并逐渐在大脑回路中构建优先顺序。

正是得益于年轻时积攒的失败、辛苦、逆耳的忠告等林林总总的体验,在50岁成长为真正的成年人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出探究本质的思考与判断,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念。

#从疑问出发#

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应该如何做?

请时时刻刻带着这些问题观察事物、展开思考!麦肯锡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灌输这种思想。

大家是不是没有这么做呢?

假设,有一天你下定决心要购买一台平板电脑。于是,乘电车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平板电脑的广告,上网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点击有关平板电脑的消息或网页上的横幅广告。

通过分析自己关注的重点,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思维活动。

不过,我们不能直接以愿望为基准展开思考。请注意这一点。因为如果想要一台平板电脑仅仅是愿望,那么思维将无法正常运转,不能确定是否真正需要。

因此,需要将愿望转化为疑问。

想要一台平板电脑转化为是否应该购买一台平板电脑,从这个疑问开始展开思考与验证,便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判断。

以上过程被称为问题驱动,说成从疑问出发也许更便于理解,而且更接近实际。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之中,如果培养了一切思考都从疑问出发的习惯,那么即便是自身的问题,也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客观的思考与判断。

原因在于提出的疑问中包含是与否的情况,在当时当地才能够进行不失偏颇的、公正的思考。比如,在考虑开拓印度市场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应从希望开拓的想法出发,而应从是否应该开拓的疑问出发,展开思考。

只有采用从疑问出发的思考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各种框架的作用。换言之,心中没有疑问,即便运用分析框架,也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希望达到什么目的。

演示亦是如此。虽然逻辑严谨,也经过了框架式的分析,但是听众仍感觉不知所云,就是因为演示者忘了从疑问出发。

#疑问的核心是什么?#

提出疑问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使疑问做到一言以蔽之。

平板电脑貌似很流行,但是更方便做什么事情呢?我比较关心液晶屏幕的大小,但是自己能不能运用自如呢?而且,我也不知道应该选哪一个型号,是购买朋友推荐的那一种,还是等待新款上市呢?

在上述疑问之中,我们无法分辨此人最在意的是什么。

从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疑问出发开始的焦思苦虑,其思维较为分散,也无法依据最终得出的结论采取行动。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导语:麦肯锡人总带着闪耀的光环,但他们在这家全球顶级管理咨询公司的平均工作年限仅是3~5年。为何他们从麦肯锡毕业后,还能活跃于各个行业,取得非凡的成绩?下面是小编给您推荐的《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供您参考和借鉴。

《麦肯锡工作法》读后感

今年我们公司组织重改,就是采纳了麦肯锡的一些先进理念。 其中的BA还给我们上了一课叫如何解决问题,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事情。 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当一个问题出现,不光要看他的表面现象,还要想想根本原因,只有解决了根本原因才算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当时我正面对加班太多,如何向老板申请有偿加班的问题时冥思苦想,但这堂课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我老板真正想听到的不是加班后如何应对而是如何能根本上减少或灭绝加班。从这个层面上,如果可以给出合理的建议,那么你的老板也会欣然采纳。

这本《麦肯锡工作法》,它的可贵就是,它教给了你很多框架,告诉你如何根据框架去思考,有逻辑的得出结论。比如你要犹豫是否要买一辆车,运用书中的逻辑树框架,你就可以理性的分析得出结论。

还有空雨伞的思考问题方式,都是此前在工作上从来没有人教过你的,可以说运用这一套麦肯锡框架的入门包,可以使你很快从一个职场菜鸟变被动为主动,甚至可以学会如何驾驭你的老板。

作者还提到在优秀人才绝不缺少的麦肯锡公司,你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重点并不是要获得自己缺失的性格,而是努力发挥自己固有的优点与长处,不断提高原本的自己才能赢到最后,获得最大的回报。

大岛祥誉的《麦肯锡个人竞争力提升50%的7堂课》全书只有173页,读书较快的人一般两天就可以看完,看的状态也比较轻松,比较适合外出(如乘动车、地铁等)时读。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就坐在动车上,当时是外出到省会城市考试,抵达目的地后,在小旅馆里看看倒也不会觉得无趣。

这本书是中译本,中信出版社出版。内容上主要根据麦肯锡的专业作风、麦肯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麦肯锡式分析框架的入门工具包、麦肯锡式处理信息的技巧、麦肯锡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方法、麦肯锡式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麦肯锡式创造成果的能力、麦肯锡式演示的技巧的分类去写。不知道原著的框架就是这样,还是因为翻译问题或国人阅读习惯不同,整本书看下来感觉主要有两个问题:

1.框架看似清晰、分类很有序,但其实在具体内容讲述上有些混乱,重复来重复去。(至少我没感觉到它解决了看了后个人竞争力可能提升50% 这个问题。而如果是想向大家演示麦肯锡人是怎样去工作的,我觉得这倒是解决了。)

2.举的例子不够support观点。

为此,为了想考验下自己是否看懂了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置了道难题,就是总结这本书,相当于重新规划这本书的框架。在把这本书翻来翻去好几次之后,我按自己的理解给这本书归纳了一个框架并根据书中的内容总结了一些观点,当然所有的框架设置都是基于解决看了后个人竞争力可能会提升50%这个问题上的,具体的我会依据作者的观点,做出说明。

这本书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①问题②信念③要求④分析工具。

先说说第一个模块问题。这个问题的意味主要是指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在这里我把个人认为觉得重要的观点归纳一下,涉及的方面比较多。

1.书中认为,解决问题的原意并不是应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应当如何做才能防止这类问题的产生?继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应该确定真正的问题所在,然后明确解决该真正问题的具体策略,并付诸实施,这才是解决问题。

2.提到的解决问题步骤:

①整体流程:

区分问题设定与解答区域整理并将课题结构化收集信息建立假说验证假说考虑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

②具体流程:

把握问题的结构分解问题的构造的方法逻辑树提出假说并进行分析验证假说的方法要点树推导解决方案空雨伞

△为了加深理解,我借用书中的调查汽车行业的市场动向例子,按自己的理解套入说明一下:

背景:作者受一位经理的委托要求整理汽车行业制定战略所需的基本材料,调查汽车行业的市场动向,期限两周。当是时,汽车行业的发展逐渐趋于平缓,汽车制造商为了增加销售额,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第一,问题判定:(区分问题设定与解答区域)

①作者第一次做的错的问题判定是:如何制定汽车制造商的销售战略,并为此整理了反映市场动向的资料。但是实际上,如果以为在平稳发展的市场中,汽车制造商的销售数量减少,提高销售量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就无法根本性地解决汽车制造商面临的问题。

②正确的判定是:关键在于探索真正的问题,思考在市场平稳发展中,该汽车制造商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

第二,进入解决问题步骤:

①把握问题的结构:不能只看到销售量减少的现象就开始思考对策,而应当通过分析引起销量减少的各类要因。

②分解问题的构造的方法运用逻辑树:将包含前提时间在内的问题(大问题),按照与该问题相关的数种要因,进行细致的拆分(小问题)

③提出假说并进行分析(我理解为不停的设问):先假设每台汽车收益率下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再运用逻辑树将问题结构化,解决该问题的要点就排除了开发新客户,有可能劝说购买低价位车型的老顾客购买更高价位的车型才是要点。

④验证假说要点树:对要点继续假设,如是否需要开展升级版车型的的试驾体验促销活动,为了验证推导以下验证要素预算是否超支、是否将费用与效果考虑在内?、能否聚集顾客?能否考察顾客的反响、是否存在备用计划,如果所有验证结果均为肯定,即可以付诸实施。

⑤推导解决方案空雨伞:对开展升级车型的试驾体验促销活动对策运用的空雨伞思考过程是:

空(事实乌云密布):面对既有客户群的低价位车型的销售数量下降

雨(解释将要下雨):原有客户换乘了环保性能与技能较为良好的其他厂家的升级车型,也可以解读为客户对低价位车型的满意度正在降低,而且他们购买时更加注重环保性能与机能等参数。

伞(行动持伞出门):开展升级车型的试驾体验促销活动

相信《《番茄工作法图解: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彩印)》读后感_7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麦肯锡图标工作法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