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拇指班长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拇指班长读后感600字

拇指班长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班长上台800字读后感。

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的“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写读后感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哪些读后感写得不错可以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班长上台800字读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班长上台800字读后感

《班长上台》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它的作者是孙卫卫。这本书还是是“冰心儿童文学新获奖作者丛书”之一。因此,它被许多人关注浏览。

《班长上台》讲的是作者孙卫卫在童年时代与小伙伴度过的欢乐时光,讲述了他在上四年级的时候,来了两位老师。他们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十分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你看:新上任数学老师晋开严,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故事课,以至于所有学生知道了他在大学里打赌吃蚊子、骑了五百公里自行车回老家、为校报《新天地》拉赞助等各种“隐私”,还知道了他虽然教数学,但业余爱好有篆刻、摄像、军事……总之,这是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大孩子”。以致于四(1)班的学生这样评价晋老师:真帅!真酷!教语文的萧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学生做错事时,萧老师也会惩罚,但这是有意思的惩罚“愿意写检查的写检查,不愿意写检查的找一段古人的话反思你不对在什么地方,或者背诵一首诗。如果检查也不愿意写,诗歌也不想背,那就做一件好事来弥补。”就连脾气火爆而又刁钻刻薄的胡老师到教育学院进修之后,也变得温文尔雅,许多学生都开始偷偷喜欢他了。他们的校长也一样幽默而又风趣,常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一次,天太热,他把头上的假发套当成了一顶帽子,当他把帽子摘下来时,他自己都笑了,你说有趣不有趣?这本书还写了孙卫卫在上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来了两位新同学,一个叫梅淼然,她的举止做派令人感到脱颖而出;一个叫陶辛题,他极有正义感,知识渊博,他的事常常与“男女平等”有关。

看了这本书,我发现原来同学之间是亲密无间的,师生之间也可以如此亲近,原来校长也可以如此和蔼可亲。其实,我们的老师也向我们讲述童年的趣事,特别是我们做了错事以后,不是惩罚,而是让我们明理。书中的同学相互帮助,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我们的同学也是一样,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挺身而出;别人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会加以鼓励和安慰。我感觉,我们班的同学老师和书里的同学老师像极了。因为我们都是上四年级,有和蔼的老师,善良的同学。这本书就像是在写我们自己,写我们自己的生活。看了这本书,我也感慨万分:多么和谐的班集体啊!

我更希望我们自己的班集体也能一直这样和谐下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小编推荐

《拇指班长》读后感800字


外星人大家都幻想过吧!一提到外星人我的脑海里就会蹦出无数问题:外星人长什么样?外星人住哪里?外星人怎么生活?……这个暑假我看了商晓娜写的《拇指班长——追踪怪同学》,我似乎一起走进书里,一起追踪怪同学。

《追踪怪同学》讲述了孔东东和孔西西所在的班级来了一名插班生,他的名字就做赫赫赫。赫赫赫占据了孔东东原来的座位,和孔西西成了同桌,这让孔东东十分郁闷。之后孔东东每天观察赫赫赫,发现了他身上藏着许多秘密:他住在郊外的茅草屋里,还住过街角公园的公共卫生间和小区里面的自行车库,他从来都不吃东西,他的手不会被万能胶粘住,他可以用媲美汽车的速度走路,他还有一个和他一样奇怪的妹妹妍妍妍。孔东东和孔西西为了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决定追查个水落石出……

孔东东虽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他所立的目标也不是非常远大,但他那种不达目的就不罢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坚持是迈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像一个登山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其次就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看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见会骑自行车的孩子们,在空地上自由自在的飞驰,我心里无比羡慕。于是,我鼓起勇气卸掉了自行车的辅助轮,在小区的空地上学骑两轮自行车,可是刚骑上车,就摔了下来,摔了几次后我就不敢骑了。就在我要放弃时,一对兄妹推着自行车走了过来,哥哥耐心地教妹妹骑自行车,看着他们亲密的样子,我不禁停下回家的脚步,坐在树荫下看着他们。妹妹和我一样,一直从车上摔下来,还哭了,哥哥和蔼地说:“妹妹不要哭,我教你哥哥的骑车秘诀:你握紧把手,踩好踏板,不要左顾右盼,眼睛看前方,就可以了。”哥哥边说边骑着自行车往前走,妹妹在后面边追边咯咯咯地笑。我顿时又燃起了挑战骑自行车的决心,我学着哥哥传授的骑车秘诀练起来,还真的学会了!

其实,成功随处不在,只要肯努力。古人曾说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蜗牛如果要爬上城墙,只有坚持,就能成功;人要想登上一座高山,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未来的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高山等着我去攀登,我一定会不畏艰难,坚持到底,寻找自己的一片方舟!

作文题目:坚持出真知——读《拇指班长》有感

《干法》读后感800字


我是一名房地产估价人员,从事房地产估价8年有余,工作时间久了,就忘记了自己工作时的初心。在一次偶尔的机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工作造就人格。最终,找到了这句话的来源,这是稻盛和夫《干法》中的一句话。

曾几何时,我也在不断的问自己,到底工作是为了什么,直到看了《干法》这本书籍后,我似乎从中找到了些许想要的答案。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也需要努力的工作才能实现,这是我所追求的答案。工作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工作,如果对工作没有什么热情,相反对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激情,对生活的态度没有积极,同样工作也不会好到哪去。工作给我们的感觉时常是枯燥的无聊的,时常让人感觉到压抑烦躁,这是大多数人的体会。

人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在当代的年轻人口中大概只能得出几种荒唐的答案。赚钱生存、打发多余的青春、努力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恰恰相反稻盛和夫先生则认为工作是人生最尊敬、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如果一味的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信心、总想着山的另一面有更好的差事,就这样在痛苦中徘徊,到最后青春燃尽,终将一事无成。

如何能够真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就要改变心态,心态能改变一切是最有道理的,每天对自己心态的调整有利于一天的工作,无论任何事情都要向良性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苦差事,与其找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现有的工作,与其追求幻想,更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只要是喜欢上了,就能不辞辛苦的工作,不把困难当做困难,一心去想怎样工作,自然就会有好的收获,一定能做出成绩,有了成绩就会获得身边人的好评,你就会更加爱上自己的工作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

在读完此书后,我开始慢慢的改变自己对待工作的心态,开始不断地挑战自己,开始看书、开始学习、开始考证,用一切行动来支撑自己的工作。慢慢的发现,工作造就人格这句话的意义。

《枢纽》读后感800字


人口太多曾经是问题,在加入了全球经济之后,我们以制造业吸纳了过剩劳动力,使得人口压力大大减小,也成就了曾经的人口红利优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的进程,富裕程度的提升,人口红利逐渐降低。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集在城市里面工作,生活,去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拿到更多的回报。而大城市的压力和更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更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和道路,使得传统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不再是成为年轻人唯一的必须的选择。

所以有一个很好的说法就是大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离开熟人社会而进入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大城市,个人发展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选择使得个人的发展高于传统家族或父母的要求。选择单身不婚或者晚婚丁克,越来越得到尊重和理解。加上从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的急剧下降成为必然的趋势。

这件事情也不一定是件很坏的事情,更不能用行政的命令干预个人的生育权和个人发展的选择自由。

首先从人类发展或者民族的发展上来讲,一小部分人选择不婚或者不育,一定不会影响到整个人类基因的传承,也不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大家把心都装到肚子里。

而老龄化的快速加剧一定会带来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得到解决。60岁或者是65岁退休的老人,他们在健康地活到90岁甚至更大年龄这段期间其实还是有很多途径可以发挥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工作意愿,基于过往的工作经验的累积,这段期间可能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很可能比年轻人刚进入社会做出的贡献还会更大一点。对很多人来讲,工作是一件必须而并不太辛苦的事情。

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有问题,试问哪个阶段没有问题呢?只要释放每个人的活力,给整个社会足够的自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所以对这些可能的问题,个人都是持乐观的态度,理性乐观。

《香水》读后感800字


林夕先生说:所谓心事,不过是不如己意,就是一种执念。当一人孤独奔跑,想去追回那已逝去的美丽时,最终也只能摇摇头笑着停下来。时光不停留,能停的只有自己的脚步;世界太大,人生太长,总有不如意。有些事物无法得到,应该适当放弃,否则就会落入偏执的地狱。《香水》讲的正是这样一个偏执的少年。

作者帕聚斯金德写《香水》写得非常精妙,他把主人公格雷诺耶写成了一个天才,一个对气味无比敏感、并能辨认和记忆所有气味的世间仅有的天才。当他一步步学会提取和保存气味时,突然被击倒了他闻不到自己的气味。而他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气味,就是零,就是无,这么多年他都像从不存在一样生存,没有人能看见他、感受到他。这是令人绝望的。

他选择离开山洞,进入城市。在这里他用新的方法制作香水,他首先为自己设计了人的气味,这些气味使他终于被人们视为存在,人们开始看见他了。而在记忆深处,他依然向往少女的香气,于是,一个接着一个,她杀了26个少女,制作每位少女味道的香水。当他将香水最终完成的时候,也被捕了,处以死刑。行刑那天,他仅仅使用了一滴香水,就让所有人心神颠倒,失去了理智。

他看到了香水的力量,这力量使所有人对他顶礼膜拜。人们爱他,可他却憎恨所有人,人们无法对他的憎恨、他的内心做出回答。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依然是无,自己依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香气。人们爱的不是他,只是那香气。

最后他绝望地回到巴黎,一口气将香水用尽,然后被野蛮人吃的一干二尽。他就这样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他出生的地方,就像他从未来过这世上一样。最终他就像这香水一样,挥发干净后,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香水》是一部揭露人性的作品,故事充满了人生哲理。作家笔下,格雷诺耶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多次奇迹般地活下来他像有抵抗力的细菌那样顽强,像扁虱那样容易满足。格雷诺耶的坚持,甚至是为了理想而秉持的固执,与那个时代吃人的环境不无干系。

他逆反,是因为渴望融入主流被人接受;他超脱,是因为他看透现实心如止水;他激进,为了理想,是因为出于禽兽的本能,出于本性的直觉。他的一生为我们做出注解:人性起码需要被理解,其次才能考虑宽容。

看见读后感800字


看见读后感800字(一)

在新华书店挣扎了好久,到底要买那本书呢,是买泰戈尔的诗集,还是买《看见》,一个29块,一个39块。幸好,最后还是选择了买《看见》。不知道为什么买,因为封面吗,封面上是作者柴静和一群老人坐着,她微笑着,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发,眉目里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着休闲的短袖和牛仔裤,吸引我的是那满是笑意的眼,温柔亲切看着在她前面的小孩,这是怎么样一个温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关于这个记者的事情,抱着这个念头我买下了这本书。

应该是因为自己也有采访的经历的吧,也想知道别人的,我想。

我不是学新闻的,可是因为某些原因,我觉得我和新闻是有联系的,但是并不了解新闻。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这里,我居然莫名的感动了。关心新闻的什么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静的回答让我也看了这是一个有感性的记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么样一个难以猜透的物体啊,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那些没有历史典籍的部族,虽有语言,能使用工具劳动,都只能算野蛮动物,其邦族称号在汉字中都从犬旁。人,是一种我们都会接触的东西。

看过《活着》,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这本书里,我又看到了关于活着的另一种解释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理挣脱,这才是活着。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要探索其中的秘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从一步步的感受中体会感悟。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是不是会因为外界的因素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适应这个环境,我们理解这个前进,但是有时我们会忘记最初的梦想。一个经历了多少的智者才会说出的话呢。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开篇大事件就是非典,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稍有印象的大新闻。柴静是初当记者,热血沸腾。她闯进了很多医院,有些地方不让摄像,她就只身一个人闯进去,当时也顾不了想那么多。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都会有人去世,可能昨天还见过面,甚至刚刚还鼓励他要坚强抗争病魔,今天他可能已经不在人世。柴静每天出入于医院中,有时甚至只有简单的消毒措施,随时可能感染非典病毒。她恐惧吗?不,这不是恐惧,有个更强烈的情感控制着她。她本以为极度悲伤绝望时候的表现是嚎啕大哭,看到非典病人都坦然接受事实,没有抗拒也没有哭,活着就是活着,心脏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柴静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不走寻常路。她做的新闻大多报导了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也朋友劝她说不要做这些边缘题目,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经历。看到这句话就哭了,当我们抱怨生活不够好的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生活比我们更糟糕。我们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就很大程度上免于受辱。她去采访三陪女的时候,在一个极度污秽不堪的地方找到了阿文,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没有人关注一个吸毒三陪女的改变,没有人关注她是否在某个地方遭受虐待,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我从之前没有关注过的这些人,漠视他们的死亡。看过这篇文章后,我开始同情这些底层的人物,却不知,与柴静犯了一样的错误,感情用事。

什么是正义?作为一名记者,柴静本能的想去伸张正义。但是正义又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岔路就永远到不了最终的胜利。事出有因,人人都为了生存想出自己的道理,所谓的正义招摇一时,但是背后却是无底的黑洞。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作为记者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正义中,即便是所谓的恶人,也有自己的无奈与辛酸之处,他们不需要同情,事实即为正义。真相,即为正义!

最后几篇故事又从理性回归到了情感,开始还奇怪为什么这样安排书的结构,后来慢慢才懂了,这是柴静自己的蜕变历程:感性--理性--人性。民国法学家吴经熊曾经说,在每一个罪犯判死刑的时候,都会为他祈祷。何帆是一名刑事法官,年少时候认为这是伪善,直到真正成为了一名裁决人生死的法官时候,他把书边的评论默默划去,写上了人性。采访卢安克时候,柴静对自己的反思又是一次对心灵的涤荡。无能也是一种力量,不以改变为目的而努力,顺其自然,接受生活带来的一切,受过的苦都将照亮未来的路。

这本书中,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和政治的雄心,柴静选择了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是帮助她一步步蜕变成长的事件。恰好的相遇,如水一般,相融在一起,浑然难分。

喜欢《班长上台800字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拇指班长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