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 地图 >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

吴琴琴

在接触此书前,个人认为哲学那是高大上的神物,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说起接触此书源于一次百度阅读的推荐,大概意思是说:此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也是一本人生必读的书目,同时还是一本在百度上免费的书籍。"有趣"、"必读"、"免费"这几个关键字吸引了我。读了此书以后,内心非常喜悦。喜悦对于人生、对于哲学、对于世界、对于哲学家们似乎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名垂青史的家伙们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的名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马丁路德、腓力二世、保罗、威廉、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牛顿、休谟、康德、伽利略、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达尔文、高斯、爱因斯坦、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等。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那么多的伟大人物,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他能介绍的过来?可作者通过哲学发展之光将这些人很好的连接了起来。虽然人物繁多,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二、哲学家们的理性之路

他将全书分为上篇:理性的崛起和下篇:理性的损落。作者将一切外表高深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逻辑,用最浅白的话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例如上篇从苏格拉底的"怀疑精神"一直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些哲学家们都试图利用理性的精神去研究和看待哲学问题。下篇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利意志"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再到波普尔的"实证主义",这些哲学家们都发现理性的构造哲学,最终的结果却是失败的。最后作者认为科学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经验主义原则。换句话说,理论好用不好用,必须眼见为实,拿出大家都承认的证据来。第二实用主义。理论还得有实用价值,不实用的价值再诱人也没有意义。

三、人生的意义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你会不会突然想人生短暂,未来等待我们的只有虚无与死亡;有时当你体验一次纵欲之后,会不会觉得人生就算再有钱再成功,欲望满足后剩下也只有痛苦和空虚;有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的平庸与无聊,有一种的强烈的欲望想要摆脱平庸;有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正陷入生活的泥泞当中,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役,永远没有出口。当你遇到这些问题时,你可能需要追问人生的意义。而作者的大妈式回答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大妈说:"怕啥啊!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为啥不乐呢。人活着得有个爱好啊,你瞧我,天气一好就到广场上跳舞,身体好,还交不少好朋友,多快乐!我听不懂啥叫平庸,平安是福,知足常乐。健健康康、没灾没病的,这日子不挺好的吗?这个苦这东西,轮到你吃,你就得吃。反正吃苦总有个头。"大师在人间啊!追求快乐,关注眼下可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拥有爱好、锻炼身体和朋友相伴不就可以避免孤独、空虚;平常生活并不平凡;苦尽总有甘来。

可能有人还会问,我还是对人生的意义很迷茫。不要着急,作者还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逼迫自己面对死亡。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假如你有答案,这就是你现在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和乐趣,还带给我智慧与力量。看来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聆听他的研修,汲取他思想的火花,最后丰富我的灵魂,激荡我的心灵。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1300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300字

史是什么?

大部头,长篇章,枯燥乏味,一本正经……

所以读史对我来说也是闻声色变,看到带这个字的书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偏偏不巧,碰到这本书,号称史上最严谨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最严谨我肯定不信,怎么能有独断论的观点呢,但最不严肃我倒要看看它是否当之无愧。

哲学是什么?

我还算是个喜欢深思的人。哲学在脑海中曾是一个很高深的词儿,上初中的时候姐姐给我买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迄今为止应该都算不错的一本西方哲学启蒙书。话说初中时候的我还是很喜欢读书的,但是这本书愣是没有读下去。

等到高中学习政治,什么唯物唯心、形而上学、辩证法,学的成绩都很好,但都没有给我太多的兴趣,只是自己对待世界的认识加深了很多。从那以后也就和哲学书说拜拜了。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室友在看一些西方哲学,现在想想那是读这些书最合适的时候吧,但那时候不知道天天都在蹉跎什么,图书馆去了不少,书看的不多。

上学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都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看待很多事物都怀着不可知论的观点,对于辩论什么的没了兴趣,认为他们都是在为了一个刻意的目的,片面的编织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但是对于怀疑论、休谟、笛卡尔却一无所知。

扯远了,说回本书,作者林欣浩,1981年生人,自由撰稿人,网络资料不多,是个我们同时代的年轻人,年轻人最大的好处就是文字语言更接近我们的审美习惯,所以读本书像是在看豆瓣,刷知乎一般轻松。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45章,从哲学在希腊的起源讲起一直到当代普遍认同的哲学观。生动有趣的语言,在很多哲学名人八卦趣事的缝隙中介绍了不同哲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你仿佛是在跟着苏格拉底在街头问别人难题,看着牛顿欺负莱布尼茨、看着罗素换一个个女朋友,看着加缪和萨特反目成仇……看哲学圈千百年涌动思潮,品哲学家最狗血八卦趣事,简直让你欲罢不能。

我们今天似乎不太有人认真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大家每天忙碌上班挣钱,上有老下有小,哪让你想这些没用的,但是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总有厌倦的时候,总有质疑当下生活的意义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是如何安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这样忙碌又匆匆的活着。

过去的形而上学家们,在相信自己发现了真理后,都认为人生是有目的的。比如宗教信徒认为,在教义的指导下生活就是人生目的;叔本华认为,对抗生命意志是人生目的;尼采认为,努力当超人是人生目的;黑格尔更是认为整个历史都是有目的的,个人的人生目的是去努力实现历史的目的。这世上没有终极真理,那就没有什么必须无条件为之奋斗的目的,那么,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人来到这个世上也不具备什么特别的目的。萨特就说,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也就是说,稀里糊涂,没有任何理由,人类和世界就这么存在了。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

当你不再问自己活着的意义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埋身于生活。而用心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市井,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脱俗都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意义。

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1000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00字

本书梳理了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史。

苏格拉底。怀疑是真理之光。

基督教与欧洲皇室的相爱相杀

新教与天主教的差异。马丁路德

基督教迫害异端导致的中世纪哲学家被迫害

理性主义:用公理演绎推断世界

经验主义:用归纳总结世界

牛顿的惊为天人促进了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虚假繁荣

休谟大人用怀疑论干掉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因为理性主义独断而因果律与自由意志矛盾。虚无主义导致世界不可知令人崩溃

康德用物自体和先天认识形式解决了休谟的问题。153cm的哲学巨人。高级宅男

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形而上学的巅峰。辩证唯物主义是其分支

叔本华:生命意志。终于开始研究人的欲望了。接地气

尼采:权力意志。强调竞争。胜者为王。与现实更近了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先驱。“越是生活痛苦的人越关心个人幸福”。指出自由意志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达尔文:进化论肯定了叔本华和尼采。进一步缩减了上帝的权力范围

罗素:老色鬼有abcdefghijk个情人。。活了98岁。“支持人生的三种感情。爱情。知识。苦难的同情”

维特根斯坦:哲学史上最最高富帅天才。逻辑实证主义干掉了哲学用理性解释世界的可能。罗素的学生

实用主义:最最接地气的哲学。简直就是世俗的标准。来自美国

波普尔:可证伪的才是好理论。不可证伪的都是废话。科学是用理性主义为基础。以实用主义为原则挑选出的可证伪的理论。科学是好理论。还用你说。。

萨特与加缪: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自由越大责任越大。尼采说上帝已死。精神危机开始。加缪说人生的意义在山顶。但是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咋推都到不了顶。需要虚假的目标哄骗自己。哄骗了就开心了。


最终的结论:是经过这几千年众多绝顶聪明的天才的前仆后继。得出绝对真理不存在。形而上学不可能有结果的结论。。虽然很悲观虚无。也算了却我一桩心事。。我这破脑袋也就不用去瞎想了。

作者说得好。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指导一切的最高真理。。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有的话那就岂不是大家都照葫芦画瓢了。理性完不成这项工作。只有宗教能。。抛弃追求最高真理和人生意义的幻想。。好好工作吧。。定下一个个小目标一步步完成才是正道。既有利于身心愉悦又有利于社会和谐。。

每当觉得生活无聊的时候。要一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三者皆否。。那还不好好努力~

尼采的超人目标+实用主义才是王道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读本书已经是几年前了,留下的印象有三点:轻松有趣、哲学史、实用主义。因为要参加读书会,近期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这次读的时候用上了三色笔记法,重新理解了一下这本书:这其实是一本关于哲学的,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的故事书。

为什么是故事书?请允许我用作者的观点来回答:人类能理解的故事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这个模式经过人类文明的千锤百炼之后,早就固定下来。故事必须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任何一个能被大众接受的、听着比较正常的故事都得有这几个要素。试想,假如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我们说:小王,我跟你说个事,那两个人后来成好朋友了小王会立刻打断我:等等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为什么世界各地、各种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愿意去看好莱坞电影,看完之后都会心满意足?

原因之一,是好莱坞电影的故事严格遵守开头、情节、高潮、结尾的故事模式,这样的模式符合人类对故事的预期,这个预期是全人类共有的。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了解,都建立在一个有头有尾、有情节、有高潮的故事的基础上。作者通过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让我这个对哲学充满了好奇的理科生,对哲学有了那么一点点认识。

以我对哲学的肤浅理解,哲学就是一门探索世界运行规律的学问。到了当代,已经有很多新的学科解释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比如数学、生物学、科学等等,哲学的探索似乎更多的停留在了精神层面,但对于指导我们行动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探索?对于我来讲,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是为了寻找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利用规律,过的更加幸福。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是不同的。正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意义,才让这个世界变的丰富多彩。

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假如你能顺利回答我为什么不自杀的问题,如我不想死,是因为我还想到处旅游,吃好吃的我不想死是因为我不能让父母伤心。那么,这些答案就是你现在的人生意义。

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有点特别,本想多写些自己的感悟,但是最终发现,自己的想说的话,总是能在书中找到更好的描述。但想想这样也没啥坏处,就这么干吧。

最后,以美国神学家尼布尔1934年写下了一篇堪称20世纪最著名的祷告文结束这篇短短的读后感吧。这不是本书中的内容,但与哲学挺有关系的,其中包含了斯多葛哲学的关键思想,我挺喜欢的: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700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700字

前段时间很是迷茫,完全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算不负此生,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去做什么。整日整日只为一点点的德育分奔波忙碌,却在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回想起来这一切,仿佛毫无意义。我想知道我在为何而努力,却始终找不到这个意义。这段时间也有些心乱。不知道是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与他们联系日渐少了,我却不想失去。

所以想寻找一个可以通用的人生意义来指导我的努力,想摆脱这种迷茫,所以想了解哲学。这本书看到最后,却发现并没有这样的人生意义。参差多态才是世界该有的模样,每个人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可虽没有找到我想要寻找的,却意外的被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吸引,每一次思想的交锋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些人为他所坚定的真理宁愿献出生命,有些人奋斗一生以为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最终却被人推翻。而我们平常所以以为的一些概念是否真的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呢?比如形而上学,比如唯心主义,比如迷信,比如科学。我们的教育有时会给人一种独断的错觉,形而上学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看见这个定义时,心中难免会觉得形而上学毫无用处,所以难免有些人再不想多了解形而上学,而是在谈到它的时候就带着鄙夷的态度。而我们平时会犯多少这样的错呢?人云亦云,不加以自己的思考,自以为站在正义的一方,对别人任意批驳。

由于我对哲学的了解并不算多(看书的时候也多关注哲学家们的八卦[调皮]),所以暂时无法对作者的观点加以评判。不过这本书的确让我了解了哲学史,并产生了对哲学的一些兴趣,对我来说,这也足够打五颗星了。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1800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800字

哲学从一开始,只是因为好奇,只是因为怀疑。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能成为哲学家的人们,是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的胡思乱想,开启了这门伟大的学问。
看第一遍的时候只是娱乐 学习 初涉哲学,后来发现整本书的逻辑和条理特别完整,适合做导图以便记住知识点。
所以就第二遍又梳理了一下,不过应该不全的。。当作笔记打卡好啦。

苏格拉底:永远质问,有怀疑一切的精神。
柏拉图:马其顿人,开创柏拉图学院。
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的老师,柏拉图的学生,
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子,重视希腊文化
保罗:拥有罗马公民身份的犹太人,因其传教,基督教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经院的哲学家,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论证“君权神圣”说。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二元论。发明解析几何,数学派哲学家。
斯宾诺莎:《伦理学》
休谟:英国人,经验主义者。“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所有的知识要经过人类心灵的加工,才能被人类认识。康德认为,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认识世界,人类看到的只是世界的表象。
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巅峰;《精神现象学》,“绝对精神”:宇宙本质是精神,一种理性精神;遵从“矛盾律”,世界到处是矛盾,矛盾是世界的本质;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自发的,抑制不住的。
叔本华: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康德的继承者,悲观主义,学说: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只有一个,叫做“生命意志”。庸俗地说就是,我们以为自己生活,恋爱,结婚,工作是根据我们的理性选择的。而叔本华认为,真正驱动你的都是种种欲望:生殖的欲望,征服的欲望,等等。
尼采:继承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提出“权力意志”: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他认为不应该像叔本华宣扬的那样避免痛苦,而是承认痛苦,迎战痛苦。尼采说第二种道德,叫作贵族道德。这种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它代表生命积极的一面。尼采和叔本华有一个共同之处:鄙视女性。
克尔凯郭尔:讨厌黑格尔的人,和叔本华一个时代,比尼采大一辈。
休谟:经验主义者,挑战机械论和决定论,挑战整个科学体系。名言: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他认为人类感觉到的世界,也就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东西,我们叫作“表象”。康德认为,我们这个先天认识形式里,包含了很多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一共十二个先天范畴),其中一个就是因果律。康德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复威力了。

分享几个值得记住的段落

当强者对弱者使用暴力的时候,正说明强者没有别的招数可用了,也就说明他离失败不远了。新教是靠着路德一篇篇雄辩的文字,从天主教的火刑架下顽强成长起来的。但加尔文和他的继承者们却在日内瓦竖起了更多的火刑架。他们烧天主教徒,烧异端分子,烧跟他神学观点不一致的人,烧所有具备苏格拉底式怀疑精神的人。在归纳法里,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是观测结果,它们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证据。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个词来统称:经验。1727年牛顿逝世后,被安葬在英国最高级别、埋葬众多英国国王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英国给他举行的是国葬,送葬队伍绵延好几英里,为他抬棺材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我们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尼采却反对平等。他认为平等主义者本质是嫉妒成性,看到别人有什么,他们就也想要什么。理性不可能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终极真理”“终极真理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大问题。硬要回答,答案一定是独断论的,或者在推理上有错误。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如果死亡确实是意识的永远终结,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切探索世界的机会。我们甚至可以感性地说,那就意味着我们自愿放弃了这世界给我们最大的恩赐,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这个道理体现在生活中就相当于,人小的时候要问“人为什么活着”,长大了就不问了,不一定是因为知道答案了,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让他觉得不再需要问这个问题了。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

END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_900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900字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哲学是关乎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将要去向哪里?”,很多人都问过自己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被称为哲学三大终极问题。古往今来无数先贤都想探究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也都以为自己自己得到了,一元论与多元论的纠缠不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相爱相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互相争论,可是事实证明这些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东西方哲学史这么丰富灿烂,无数的智慧与知识却被统治阶级轻而易举的贬斥,于是唯心主义就成了封建迷信,形而上学被贴上了僵化、孤立、片面的标签。哲学变成了政治,更具体的说是哲学变成了政治工具,而政治的唯一的答案,那就是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大家都坚信这是唯一的答案,可是谁也没办法证明这是唯一的答案。

我们从一出生就按照主流的价值观去生活,小的时候做个好孩子,不调皮,不捣蛋,乖乖听话;读书后,要做个好学生,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然后买房结婚生孩子,继续教育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度过一生。我们就像加缪《西西弗的神话》里的西西弗将巨石推向山顶,巨石滚落下来,周而复始,我们活成了西西弗式沉重的标准答案。

牛顿建立起经典物理大厦的时候,物理学家们都以为宇宙万物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直到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直到量子像幽灵一样的现身,人们才发现我们就像被一个超越物外的力量玩弄于鼓掌之中,每当我们吃到一个甜枣,它就会准备一颗酸枣,谁也不知道它种了多少颗枣树。

无数人终其一生追求绝对真理,追求世界本质的唯一答案,追求人生的根本意义,也许这些根本就不存在,读完这本书以及《量子物理史话》让我感受最深就是永远对未知怀有敬畏之心,永远追求人生的幸福。

怀着敬畏之心,未知便没什么可怕,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吾将上下而求索。而对于人生,我觉得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的结尾里说的特别好,那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9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9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篇1

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会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应该是出于对荒谬感的逃避目的,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行为找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意义,似乎能够减轻对于人生漫长的空虚感受。

这样的现实,会让人感到荒谬。

当人们亲历亲朋好友的死亡时,尤其是年轻人意外死亡的时候,人们会想:这就是人的一生吗?说结束就突然结束,好像还什么都没做,什么目的都没实现,就突然没了?那他到底算什么呢——提最后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反省者在本能地要给死者没有目的的人生找一个目的,找一个总结。如果反省者一时找不到这个目的,那么就会对世界、对人生产生荒谬感。

有人说:“好好活着就好了,想这么多干什么”,诚然,不思考就不会痛苦,思考也未必能解决问题,但正因为需要不断“思考”,我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就像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哲学似乎显得不那么“实用”。但就像我国一位文学家说过的,哲学并不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具体的指导,只是让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知道泉眼奔腾,知道自己的归向。

本书讲述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观点,语言生动活泼,篇幅适中,是本人继《苏菲的世界》后阅读的第二本介绍哲学的入门书籍。本书贴近现实,运用哲学工具分析现实社会,易懂却不“俗”。

历史也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呀~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篇2

一部既不算严谨也不算严肃的西方哲学简史。作者并非哲学学院派出身,作为一本哲学类小品文合集读一读还算是挺不错的。读一本书,如果能有一句话使自己受用,那就是可读的,就算没白读。如果想比较严谨且严肃地入门哲学,可以读一读这本:《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十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哲学说白了就是人类面临人生的虚无,寻找目的,探寻意义的学问。为的是祛除虚无主义与理性的冲突带来的强烈的不适感。人类有历史记录的几千年来,很多困扰着你我的“意义”、“存在”和“目的”类的大问题,先人们早就思考过,并且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学习哲学,虽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终极答案,却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从二元论、唯我论一直讲到近现代的科学与哲学问题的碰撞,从柏拉图讲到叔本华、尼采、加缪、维特根斯坦。前半部分讲西方哲学早期的发展,基本都是离不开宗教,读起来相当枯燥。比较有趣的大概就是后半部分介绍量子力学对决定论和机械论的冲击等问题。

第十四章《终结形而上学》说道:“波普尔看中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检验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证伪。”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对科学、社会哲学和ZZ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继而后面又提出:因为无法证伪,也就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必然规律”。比如有人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假如没有法国人民的力量,拿破仑就不可能成功”,“历史是由伟人创造的。没有拿破仑,就不会有法兰西帝国。”这类问题其实都是不可证伪的。现实中能够干扰历史进程的元素太多。因此,预测历史规律,一劳永逸地设计一种绝对正确的ZZ制度,也是不可能的。用钱穆的话说就是:“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要求下生长。”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谈哲学,离不开“幸福在哪里”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理性给不出答案。人生不像故事,故事一般都有开头,有发展,有高潮,有一个不管是好是坏的结尾。作文然而,人生可没有固定的套路。人生有一个不经过自己允许就降临在世间的开头,有没有发展和高潮也很难说,而且死亡来临之前也不会提前跟谁打个招呼。当现实和套路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人生的荒谬之感。加缪用西西弗的神话来比喻人生这场苦役的荒谬:西西弗被众神责罚,必须把巨石推向山顶,但一旦达到山顶,巨石又将滚下,如此反复。人们的世俗生活就如同这般,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工作,却不知道意义何在。加缪说,如果意识到这种荒谬,就不再是荒谬的奴隶。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不一定是找到了最优解,而是找到了适用于自己的答案又或者是不再问这个问题了。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篇3

什么是哲学,个人理解是哲学是人对于各种事物的思考,在有限的信息下对所发生的现象推理出能满足自洽性的解释。

我一直以为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是当今理论中最光怪陆离的理论了,没想到哲学现在也发展出了这么多惊世骇俗的理论。因为工科的原因之前没怎么接触过哲学方面的书,所以想写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出来也不可能⊙▽⊙,我就简单的写写这本书的大概框架和个人感悟。

书名叫《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不要污233),毫无疑问主角是哲学家和他的理论。作者的写作顺序大概是哲学问题→天才哲学家出现→他的八卦→他的理论解决问题→作者卖个小萌→又一个哲学问题(打之前脸的(~ ̄△ ̄)~)→又一个天才哲学家→……周而复始运行九九八十一圈之后完成了该书。很推荐这本语言轻快的科普书籍。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理论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二元论:把世界分成内心和外在的物质世界。

唯我论:只能确信自己是存在的。

机械论:认为精神由物质决定,由经验主义建立。

决定论:世间万物都是遵守理由逻辑的,万物都可以准确预测。(会被量子力学加混沌理论秒成渣的)。

科学是从归纳法和演绎推理发展起来的。归纳法缺陷是本身利用大量数据来证明的,这是概率上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做到100%确定。演绎推理本身不会产生新的公理。科学理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我们也许永远都不能找到万物理论。

科学的理论应该是能被证伪,不能被证伪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

之后的理性陨落,我也陨落了_(:з」∠)_,里面的理论太挑战三观了,个人理解不是很透彻,就不写出来误导别人了。这里也是我认为这本书最遗憾的一点,因为篇幅限制很多理论写的都不是很详细。

最后希望能有人看到这个书评,提起对这本书的兴趣,十分感谢你看完这篇书评。^ω^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篇4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读本书已经是几年前了,留下的印象有三点:轻松有趣、哲学史、实用主义。因为要参加读书会,近期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这次读的时候用上了三色笔记法,重新理解了一下这本书:这其实是一本关于哲学的,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的故事书。

为什么是故事书?请允许我用作者的观点来回答:人类能理解的故事有一定的固定模式。这个模式经过人类文明的千锤百炼之后,早就固定下来。故事必须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任何一个能被大众接受的、听着比较“正常”的故事都得有这几个要素。试想,假如我们给别人讲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我们说:“小王,我跟你说个事,那两个人后来成好朋友了……”小王会立刻打断我:“等等……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为什么世界各地、各种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愿意去看好莱坞电影,看完之后都会心满意足?

原因之一,是好莱坞电影的故事严格遵守开头、情节、高潮、结尾的故事模式,这样的模式符合人类对故事的预期,这个预期是全人类共有的。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了解,都建立在一个有头有尾、有情节、有高潮的故事的基础上。作者通过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让我这个对哲学充满了好奇的理科生,对哲学有了那么一点点认识。

以我对哲学的肤浅理解,哲学就是一门探索世界运行规律的学问。到了当代,已经有很多新的学科解释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比如数学、生物学、科学等等,哲学的探索似乎更多的停留在了精神层面,但对于指导我们行动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探索?对于我来讲,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是为了寻找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利用规律,过的更加幸福。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是不同的。正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意义,才让这个世界变的丰富多彩。

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假如你能顺利回答“我为什么不自杀”的问题,如“我不想死,是因为我还想到处旅游,吃好吃的”“我不想死是因为我不能让父母伤心”。那么,这些答案就是你现在的人生意义。

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有点特别,本想多写些自己的感悟,但是最终发现,自己的想说的话,总是能在书中找到更好的描述。但想想这样也没啥坏处,就这么干吧。

最后,以美国神学家尼布尔1934年写下了一篇堪称20世纪最著名的祷告文结束这篇短短的读后感吧。这不是本书中的内容,但与哲学挺有关系的,其中包含了斯多葛哲学的关键思想,我挺喜欢的: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篇5

从小为人内向,所以独处居多,这也造成了经常会有自己和自己心里对话场景,而对话的内容也总是一些虚无缥缈的问题。后来长大了,渐渐知道很多这些问题其实古人都早已讨论过,叫哲学问题。至于哲学是什么,最早还是从一教英语的新东方老师口中得知,原来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之后翻翻道德经、庄子、淮南子、论语、易经,本着不求甚解的宗旨,结果也不出意外的都没怎么懂,觉得乱,没有章法。直到后来,接触《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才对西方哲学开始关注,与了解。也算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再后来看了一本《哲学是什么》的介绍性书,现在没什么印象了,但总体来说,感觉比较有系统,逻辑感很强。以上是我看本书前所有关于哲学的知识了,换句话说其实还是一个小白。

刚打开读的时候,并没有太高的期望,毕竟是是一本初学者的书。看前几章的时候也确实这样的,不过是些范范而谈的西方历史,都已经很熟悉了。到了第十章童年的结束,才开始有了真正的料。慢慢的,越到后来,每章看的时间和想的时间都不断加长。作者基本上按照了时间的顺序,介绍了每个重要哲学家的观点,而且每引出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总是能很好地做好承前启后。当说到比较难懂的哲学观点的时候,也会用一些浅显的例子和很合时宜的插科打诨来解释清楚。我的脑子并不是很聪明,但都看懂了而且还觉得很有趣。作者的确做到了书名所说的最严谨又最不严肃,至于是不是史上,这个还不好评论。以上是本书的优点。

至于缺点嘛,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缺点。就是很多读者都说过的私货太多、作者的观点并不一定是客观、中肯的。的确,这本书翻完之后,我也并不是同意作者所说的每一个观点。但是,本来就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如果没有作者自己的想法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意思、也没有多少人看了。再加上,本书的目的也只是对哲学史的介绍,作者已经写得很好很成功了。至于另外的观点,不过是一点装饰罢了。就像你住进一间宾馆,她的装饰风格或许不是你所喜欢的,但是她的功能性作用还是一件都不少的。

总之,对于像我这样的小白来说,这本书虽然没有给我带来像《苏菲的世界》读完之后那种震撼,却也让我了解了很多原来听过却似懂非懂的哲学问题、观点,也更加引起了我对这方面的兴趣。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我的哲学等级又升了一级。另外,虽说读完了后,即便对哲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好像也没有给我的现实生活带来什么实质的帮助。但细想一下生活方方面面其实不也都是受到哲学影响吗?如同空气,不去管它的话,好似没有;仔细研究的话,又无比神奇;而离开它的话,我们就死了。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篇6

本书金句频现,比如这句“我们说服别人用的是理性吗?大多数的时候靠的不是理性,而是利益。”利益来源于人的欲望,欲望来源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作为人或动物的本能,掌握了这一点,天下好像没有谁不能被我们说服了,但是还有少部分的时候,比如一个商人拿着钱和美女去贿赂一名两袖清风的清官,但是这位清官用他的理性克服了生命意志。这位商人意外地失败了。这里提到的理性源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承诺,源于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性此时便体现出对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四维空间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东西,我们永远可能永远不可能知道。”书中如是说。就像生活在平面世界里的蚂蚁绕过一个正方体时越过一条棱,怎么也理解不了刚刚那面看到的东西怎么好像不太一样了。网络上有一个动图展示了一维到四维的示意动图,一维是一条直线,二维是两条相交的线形成一个面,三维是三条线互相垂直形成一个空间,四维是这样展示的:左边是一条竖直的线,上面有一个球,右边是一条斜放的线也有一个球,两个球表面上看来通过竖直方向的距离是相等的,所用时间也是相同的,实际上右边球的速度要明显比左边球的速度快。在相同的时间点,人类直观的感受是球在左图的某个位置,实际上球却不在那里,也许是右图那样,也许是各种可能位置,所以我仍然无法理解四维空间是怎样的。就像《摆渡人》中死去的灵魂不知道在那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上展现的是并不是亲眼看见的样子,那里真实的模样是火红的,有无数发光球体的,有无数魔鬼的荒原。眼前景不是景,眼前人却是心上人。所有的一切所见所感,包括灵魂的摆渡人都是自己内心映射出的影子。这不知是否可以看作是唯心主义的一种。那么,是否可以推测我们虽然无法感知真实的世界,但眼前的遭遇和情景却都是内心的映射。内心决定了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态度,别人对于这种态度的反应一点点造成了当前的境遇。内心也决定了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从而决定了接下来我们会去哪里,从事怎样的事业,进一步反馈给自己怎样的心境,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有些像唯我论。

最后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蚂蚁还是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乐此不疲,不会因为无法感知世界的真实面貌而无法生活。我们都一样,认为自己每天都过的快乐而充实。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篇7

从暑假开始看这本书,零零散散的总算在这一学期结束的前两天看完了。哲学从我思故我在开始,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只有自己存在才是真正不用质疑的,跟着绕了这么一个大圈,不断反思自己所处的世界,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接触可证伪理论,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等等一系列的观点中也反思了自己平时所接收的观点是否独断是否不可证伪,是否真的正确,也从跟书中灵魂的对话让自己摆脱了相当长时间的孤独。

上一次读书真的有收获是从《小李飞刀》里得到关于友情的反思总结,这本书没学到什么道理,但是有那么多前辈的思想可供参考,真的就像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可以跟你灵魂直接对话的朋友,让你最大程度的摆脱某种狭义却真实的孤单。

或者最大的收获可能是了解了哲学到底是什么?确实很有趣,感觉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思考的感觉真的很好,按照先辈的思维模式一直和自己内心交流真的是很神奇的体验。《纯粹理性批判》等已加入20xx书单,希望更加深入的接触这些有趣又智慧的灵魂。

算了,不找了,确实没什么收获,但是阅读体验很好。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篇8

一半四星一半一星,于是给个三星的平均分。

全文和哲学家相关的真的只有一半甚至更少,大篇幅的聚焦在宗教和科学。诚然,这三者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我更关注哲学家们的理念或者“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讲真,第一次在哲学书里看到那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高斯牛顿开普勒哥白尼等等)。甚至书中有谬误,高斯在书里都变成法国人了,配不上哲学的严谨。

只说说书中的亮点吧。

首先,书籍文字幽默,这里的哲学家有血有肉,与严肃的哲学理念甚至有点人设不符,读起来拍案大笑,八卦果然是传播学的利器!

苏格拉底的人生比较简单,概括起来就两句话:他喜欢问别人问题,然后被判死刑了。

康德作息严谨,甚至被邻居用来对表,睡觉的时候:

这样把自己像茧子一样裹好后,他便等待着睡意的来临

叔本华非常自恋,维特根斯坦是个高富富富富富富富富帅,尼采因为疾病疯了结果被他妹妹利用的彻彻底底名利双收…等等段子满篇皆是。

再者,全书关注的是形而上学,通过代表性的哲学家来讲述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到头来从起点到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我思故我在——只有我存在是真的,其他的一切宇宙真理都是虚妄。

大部分人都有过或者正有着这样的苦恼:我活着是为了什么?鸡汤文说的是为了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和咸鱼有什么差别?”“当你知道你的路在哪里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但是,人和咸鱼本来就没有差别。人生没有目的,活着仅仅是活着,偶然而已,成为人或者成为咸鱼,都只是个存在。如果人活着有目的,那就意味着形而上有着绝对的真理。历经数个世纪不断的严密逻辑推理已经把这个绝对真理证误了:人生就是没有目的。我们随机走在一条路上,路的尽头没有终点,人生没有意义。荒谬么?!

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人生目的存在与否的冲突。等到意识成熟,有了“我”的认知,一切就开始痛苦起来。给自己编造一个谎言(人生目的或者说是人生意义)可以暂时解脱,然后一个谎言套着另一个谎言,直至肉体消亡,这就是充实的一生…么?想到一个故事,海边日光浴的富人和流浪汉,富人质问流浪汉不思进取不去工作,却被流浪汉一连串的工作为了什么的问题问的哑口无言——人生就是偶然,只此而已。

这个哄骗自己的借口,就是人生意义。

实用主义可能是现实世界的最好的解答了。一切为了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的”(生活便利、了解世界、解决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答案)。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篇9

关于这本书的评价,其实封面上的那句话就已经很贴切:最严谨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因为最不严肃,所以读起来反而轻松了不少。最近,女朋友买了一本《尼采的故事》,可是通篇都是鸡汤文。她读着读着都产生了疑问,这真的是尼采的思想吗?当她产生这样的疑问时,我很高兴,因为她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着一本书。这是哲学家所必须的品质之一,当然我们都不是哲学家。或许,我愿意成为哲学家,但我绝不同意,她也成为哲学家。那生活不得乱了套。STOP!STOP!说得我们真的有本事成为哲学家似的。

我无意再对书中的哲学史再进行一遍梳理,工作量也很大。书中的梳理并不是完全系统的,但至少能让你对哲学史的脉络有个模糊的轮廓。哲学到底可以干什么?在这个“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时代,哲学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如果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告诉我父母,我要学哲学,怕是我不疯,她们先疯了。不过,就算真的想报,好像选择也不多。但哲学真的不重要吗?

前段时间,我的发小说,他很迷茫。我说,今年,你有了车有了房,也有了老婆。你迷茫啥。他说,就是因为这些都有了,他才迷茫,每天回到家,就碰电脑(打游戏),他就鄙视自己。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因为我没有这些,我也在为这些努力。现在,我想,可能他需要哲学了吧,之前他也是理科生,可能也从未接触过哲学。他需要别人的哲学,最后形成自己的哲学。

我从始至终,都一直“拥抱”着哲学。所以,我也从不那么迷茫。但是,现在我也迷茫。因为我快毕业了。我要找工作,以后要买车买房,要努力把现在的女朋友变成老婆。之前,拥抱哲学,是因为我一直在象牙塔里。本科毕业,我不想找工作,所以去读研究生。现在,不想找工作,去读博士吗?OH!MYGOD!这比哲学还容易把人搞疯。

你看看袁隆平老爷子怎么说博士生的,看看我导师怎么对我恨贴不成钢的。所以,哲学在这一刻不能陪我了,似乎不对,这一刻,我不能陪哲学了。因为,哲学一直陪着我。不论我在象牙塔里,还是在社会上。上面说我发小,我叫他“准婚男人”(估计,马上就成“已婚男人”,在此,再次祝福!)而他叫我“人生导师”,这都是拜哲学所赐吧。哲学不能拯救我生活中的物质需要,但它让我的思想足够饱满。所以,你们这些人,以后找人生导师的时候,付钱,哈哈哈哈!!!

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命名为“人生的意义”。这也是哲学的一个终极目标吧。我不可能成为这些哲学史上的伟人,我甚至连站在这些伟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机会都没有。但我……就像一个讲座,位置都被坐满了,但我坐地板上总可以吧!我拯救不了全人类,哪怕在这个社会中也只是一粒尘埃,但我拯救我自己,拯救我旁边的尘埃,应该还是能做到的。

“人生的意义”,它从来就不能给出一个真正的定义。因为,一定意义上说,给人生下的定义都是不可证伪的。因为你的“人生”只能是你自己的;你所认为的成功在别人眼里不一定就是成功。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所以,做自己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路,可是做起来得多难呀!但我们还是得找寻属于自己的“意义”,你生存的意义,你努力的意义,你这辈子的意义。你可以争取和借鉴别人的建议,但这个答案终究只能自己去寻找。但说那么多都是空话,那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我的人生意义,一直在变。18岁的时候,因为高考失利,几乎哭了一整个盛夏。但我还是毅然前往了祖国边疆。我那时就想着,为父母,为自己,争口气,高考是失败了,但不是我人生的失败。所以,我要特立独行,但我也说,特立独行不代表你要与这个世界为敌,而是不随波逐流,努力做自己!大三的时候,我写了一篇《为了你们,我要好好活着》的文章,这代表着当时我的人生意义。

现在呢?特立独行没变,有时候,也更容易向这个世界妥协了,但仍不忘记,仍坚持做自己,这是哲学或者说知识给我的力量。但要说,我现在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没那时那么明确了,但至少,要积极向上,至少要为了自己所爱之人以及自己努力奋斗吧。未来在哪里,我不知道,但至少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努力,因为前面有光,所以我看得到前面的方向。

但落脚点在哪?我真不知道。因为哲学不是生活的全部,哲学家们一直在追寻意义,可是他们不是最后也没找到答案吗?就是因为哲学,所以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是一个敢于做自己的人。也因为哲学,所以,我发小可以知道要买车买房娶老婆,可我还在想着啥玩意啊,拯救全人类吗?哈哈哈。我不是哲学家,其实,我也知道要努力一座房子,一辆车,有一个心爱之人共同生活。我也有在为此努力了。

很多人都以一种嘲笑的方式说,看着哲学家都会疯,你看,尼采就疯了。我一点也笑不出来,因为我非常尊重这些人,正是这些人(不管疯没疯,怪不怪)才让我们明白不论是生活,还是人生都有很多意义需要我的去追寻。作文没有这些人的努力,我们或许只是机器,只是一个简单的躯体吧。

最近,我女朋友被我起了个“尼采妹妹”的外号。因为,最近她在看尼采。不过,我还是希望你悠着点。因为,哲学让我们努力寻找很多意义。可是,哲学也不断让我们产生疑问。我们以后很可能都是搞教育的,不能疯,不能怪,我们要让哲学成为我们的财富,指引自己的以及以后的他们的方向。

相信《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