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工业设计1000字读后感 > 地图 > 工业设计1000字读后感

工业设计1000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农业与工业化》读后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与工业化》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农业与工业化》读后感

yinger

第一次接触张先生的作品,大概是在2012年。当时考研的学校指定的一门考试教材是《发展经济学》,为了应付考试,书上的知识背的滚瓜烂熟,然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有些欠缺。2016年来到华科,获张培刚发展基金会赠书两本:中文版《农业与工业化》以及英文版。初次看到中文版的封面时颇有感触,镰刀与麦穗,非常贴切而又富有深意的设计。怀着一份敬意,现在开始我们的阅读旅程。

回顾张老的一生,几多繁华、几度风雨、几经坎坷。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使得张先生对于农业问题有着切身体会。大学时期在武汉大学求学的经历,为以后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934年大学毕业后,张先生进入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并从事了六年之久的农业经济的调查研究工作。工作期间,先生多次参与到地方的乡镇调研,并写成了《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等著作,同时还在多刊物上发表了论文。这一系列的成长工作经历为后来先生到哈佛留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对后来论文的选题颇有影响。1941年先生进入康桥哈佛大学开始了留学生涯,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得先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极大的升华和提高。1945年张先生完成《农业与工业化》的英文初稿,后该文获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这对于当时的华人来说绝对是极大的荣耀。七十几年过去了,张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中的一些理论在当下仍然适用,如重视农业的发展、改革土地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等。然后造化弄人,张先生归国后搞了近10年的总务行政工作,后又教了逾十年的政治课,紧接着是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完全无暇自己擅长的经济学术研究。学术生涯停滞了几十年,人生最黄金的时光竟就这样蹉跎。董辅礽教授曾感慨说:“张培刚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过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便旋即泯灭了……”才华不得施展,人才埋没多年,这无疑不是一个时代莫大的悲哀!

20世纪八十年代,张先生拟将《农业与工业化》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即原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分标题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中卷分标题为《大战后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下卷分标题为《社会主义中国农业与工业化问题研究》。在对三卷书进行详细阅读后,我对张先生的敬仰之情不禁又增添了几分。书中严谨细致的文笔、规范的引用及在当时具有引领性的思想都令我印象深刻。本文的主要着重点是对上卷内容的把握,并辅以中下卷中对相关问题再论述的见解。

上卷开篇总论部分主要是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评述,主要涉及工业与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全篇所用之局部均衡、区位分析等方法。关于农业与工业的基本概念,张先生听从库兹涅茨教授的建议放到了附录部分。对于这一点的做法,我赞同杨联陛先生的看法,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注解非常重要,放到附录部分容易被忽略。张先生在本书中所用的一般是狭义工业,狭义的工业只包括制造业及机械生产。一种工业可以定义为生产一群同类商品的一群生产单位,此种商品的相同性为最大或者相异性为最小。而“农业”一次将用以包括一切形态的农场经营,即包括大规模的现代化农场,也包括小规模的家庭农场。

在论证分析方法部分,张先生主要运用三种方法,分别为一般均衡方法、局部均衡方法和区位理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方法可以进行总体均衡分析,但由于其前提假定为“完全竞争”、完全“静态”,这不太适用于全文分析的农业与工业问题。故张先生进一步结合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来同时应用动态分析及演进性分析。由于传统的局部分析方法与本文不尽完全匹配,张先生对其进行了相关修补。修补工作主要集中在四点:一是不止着眼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对其他经济活动也应进行关注;二是以不完全竞争假设替代原有的完全竞争假设,并将厂商理论引入“小组”理论;三是适当应用总体分析方法;四是引入区位理论,尤其是现代的动态区位理论。在中下卷中,张先生对相关分析方法概念进行了相应调整。“总体分析”和“个体分析”及介乎其间的“中观分析”,分别对应着现下流行的概念:“宏观分析”、“微观分析”及“中观分析”,其中上卷中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区位理论分析方法是与“中观”分析的内容联系紧密。另外是重申数量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在上卷书中张先生对一些弹性概念的分析从属于数量分析方法。张先生认为数量分析方法之于经济学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不太赞成一些极端行为。现下数量分析方法遍地开花,期刊论文恨不得每篇都要搞一大堆计量模型,甚至有些生搬硬套,这种情形也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我始终认为,计量只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经济问题研究的核心仍然是思想最为重要。若是只一味地去追求方法的巧妙性,丢掉了经济学分析最原始最核心的东西,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上卷第二章张先生主要是对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论述。在任何经济社会中,农业和工业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个国家无论工业化发达到何种程度,都不应忽视农业的发展,只有农业与工业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经济才是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很多发达国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如美国、英国、法国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先生就论述了农业对于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集中在食粮、原料、劳动力、市场以及资金等五个方面。农业最重要的功能是为整个人类经济社会供应粮食,同时也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材料,输送剩余劳动力。广大农村地区也是巨大的市场,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为工业等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金。库兹涅茨教授在1961年将农业部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概括为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以及国内农业通过出口农产品而获取收入的贡献。后来的一些学者将库氏的观点认为是“经典分析”,殊不知这些理论与张先生的博士论文内容大致相似,而库兹涅茨当年还详细看过张先生的英文底稿。后来,库兹涅茨教授凭着一系列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张先生却因种种因素被埋没,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上卷第三章是有关工业化理论的论述。张先生将“工业化”定义为是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而遍及于整个社会。而这种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诸部门来说明。若从资本角度出发,则是资本的“扩大利用”和“加深利用”的过程。在中下卷中,张先生为了通俗易懂起见,将“工业化”重新表述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区别在于用“生产函数组合方式”替代了“生产函数”一词,更暗含着组合与其产出之间的依存关系。同时为了指出工业化的变化方向和突出特点,又进一步将“工业化”定义增改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这种对工业化的定义更为广泛,国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既包含工业的进步与发展也包含农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定义极大地有别于一些传统的将工业与农业对立起来,或只取其一的做法。按照广义的工业化定义,信息化则是传统意义上“工业化”的深化和拓展。而现在提倡的“现代化”含义及内容则比工业化更为广泛,简言之,“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而“现代化”则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

同时,张先生对工业化中的基本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工业化中主要有五种基本要素:人口、资源或物力、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及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其中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是发动因素,资源及人口是限制因素,而社会制度则既是发动因素又是限制因素。这种对影响因素的划分,时至今日,仍有其合理之处。可持续性发展观正是在资源等的限制背景下所提倡的,这与张先生在四十年代的有关于人口及资源的限制作用论述不谋而合。对于人口方面的限制,张先生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具有其合理性。由于刚刚读过森的《以自有看待发展》一书,在此稍作一点点对比。森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则是批评略多于褒奖,认为年轻妇女获得自由权才是解决人口的有效合理的途径。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计划生育政策确实起到了抑制人口增长的目的,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中所带来的“女性的消失”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地方。无论两者之间观点有何不同,但都一致认为人口问题确实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一大问题。

上卷第四章张先生主要探讨的是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谈及积极的一面,工业发展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能够促进农业的改良。张先生认为工业发展是农业机械化和大规模组织经营的必要条件,农业的改革必须以工业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为前提条件。

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是资本“宽化”和“深化”的过程。这种说法如果应用到农业,则表现在农场操作的机械化和化肥肥料的利用上。现代农业继续运行,归根到底依赖于工业的各个部门提供机器、肥料、动力、储藏设备及运输工具。而当工业化进入到一定成熟的阶段,人们的收入得到提高,这又会诱发人们对更好食物的需要。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工业原料的需求方面也会发生变化。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农业势必应进行相应的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则表现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优越地位将逐渐让位于制造业、运输业和商业等。同时,同业的工作人口和国民收入所表示的相对重要性也日渐下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只要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维持着某种程度上的均衡,则经济仍可以维持健康发展。

第五章张先生从工业化对农场劳动的影响角度进行论述,讨论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有利还是有害的问题。这里的农场劳动包括直接参加农场工作的劳动者,即所谓狭义的农场劳动,和间接帮助农场业务的劳动者,例如家庭农场中的“外界决定的劳动”。在上一章中,我们谈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动力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或者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学术界关于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影响的看法并不统一,有人属于乐观派,而有的人则属于悲观派。那么机器等的使用,是否会对就业者产生冲击,是否会带来一定的失业?机器的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害,首先要看社会制度以及引用机器的目的性。张先生认为,机器的大量使用在短期内,会引起劳动力的结构调整,甚至会引起临时的失业。但是从长期看,改良的机器以及较高效率的管理并不一定会产生永久性失业,也不一定会产生永久性“技术失业”。

那么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在农业收入中的相对份额是否增加了?劳动的相对份额的继续下降,是工业化过程中各种基本特征之一。一般认为工业化也是用资本(机器)替代劳动的过程,这种替代作用的发生是通过各种节省劳动的发明所实现的。虽然从生产的观点来看,劳动的份额必定下降。但这并不表示农业劳动者不能从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中得到益处,从长远来看,仍是利大于弊。

上卷第六章张先生着重谈论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也是本书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前面章节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基要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变化。这些基要部门包括交通运输、工具母机、钢铁及其他基要工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农业国家的工业化,就一定要是制造工业变得独占优势。一个国家,即使它的农业生产仍居优势或与制造工业并驾齐驱,只要它的运输业和动力业已经现代化,农业已经根据科学路线“企业化”了,我们仍可认为它是工业化了的国家。这一段话无疑是本书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张先生思想的一个精髓。农业国搞工业化,不能只一味地重视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和放弃农业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在工业化启动初期并未坚持这种观点,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工业为主。农业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由于这种巨大的牺牲,使我国农业在改革初期变得异常脆弱和滞后。广大农民收入低下,购买力低下,这一系列问题最终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张先生论及中国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涵盖三个方面:1、当工业化达到使人民获得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准时,农业的地位将不免要下降;2、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将只扮演一个重要而又有些被动的角色;3、农业可以通过输出农产品赚取外汇,帮助发动工业化。然而中国农产品输出的扩张性很可能是不大的。所以发动工业化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他渠道。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上可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来应对新的变化,影响调整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政治等因素。例如政府的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等政策,也对农业调整的方式有着直接影响。1、农业将继续是中国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但农业将面临一些调整。粮食需要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食物需要的转变等;2、农业以及林业和矿业,将是给制造工业提供原料的主要来源;3、农场剩余劳动力从农场转移到工业;4、广大农村地区可以成为工业产品的巨大市场。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土地资源不能移动,劳动力资源移动限制较多,那么在国际上能够移动的唯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尽管资本的移动也有各种限制和阻碍。而资本总是趋向于从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移至较不发展的国家,这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工业化的进度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可用资本的数量,故张先生认为在本国资本的基础上,应该适度引进外资。在中下卷中,张先生对近年来一些国家引用外资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提供了几点建议和意见。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时要严格掌握与有效控制外资利用的总规模;其次,要注意选择外资的方式和债务结构,尽量避免风险;再次,外资的使用应主要用于本国力所不及的生产建设方面,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升级,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出口创汇产业和企业,放在交通、能源、通信、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以及放在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对国内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加以更新改造等急需的方面;最后,一定要谨慎地、循序渐进地实行“金融自由化”和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对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应慎之又慎。

农业国的工业化,势必会对一些老的工业国的地位等产生冲击,但同时又会促使国际分工向一个新的路线和水平发展。至于新的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程度如何,既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安排,同时又决定于生产技术的变动,可供利用的资源,以及两者相互引导的关系。

在本书的最后结语部分,张先生对中国的工业化展开了几点讨论。1、工业化的激发力量必须在农业以外的来源中去寻找。2、工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改革及改良是一个必要条件,尽管不是一个充分地条件。3、对于农业的改革和改良,除了从工业的发展得到激发和支持外,最重要的是以土地改革的强烈政策为前提条件的农场合并。4、中国的工业化在某些生产行业方面无疑地对于老的工业国将会有一些竞争的影响。在中下卷中,张先生对中国的农业农村问题进入了更为细致的讨论,尤其是土地制度、农业比较利益、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农业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发展。

结束完本书的阅读,我只觉得感触颇多、思考颇多、想法亦颇多。当前我国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党和政府对贫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问题的高度重视。工业化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而现代化建设则好比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未来的路还很长,愿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加油,一直在路上!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工业4.0大革命》读后感


《工业4.0大革命》读后感

作为制造业的一员,怎么能不顺应潮流,好好研究学习下工业4.0。

虽然,在各类媒体和培训讲座中,个人已初步扫盲了工业4.0的概念。但党组织推荐的《工业4.0大革命》一书,还是系统地说明了工业4.0的来龙去脉,解读了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比较分析了美、德、日在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发展战略,并重点分析了我国面对工业4.0的优劣势与切入点、现状与出路,对于我们了解全球工业发展前沿提供系统帮助和启发思考。

书本,洋洋洒洒,几百页。内容广泛全面,有众多历史事件,也有大量案例分析。作为阅读者,选取片言只语,谈些思考和感触。

1)“什么是“互联网精神”?即沟通的平等化、言论的自由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事物和而不同。”

工业4.0代表的不只是制造业,实际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变换。现在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颠覆的时代。作为七零后,如何理解这个时代,“互联网精神”中蕴含的 沟通平等化,言论自由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时代精神,代表着未来的主流,其中,有我们的员工,有我们的顾客,也有我们的对手和伙伴。如何融入未来主流精神,适应时代,开创时代,这才是最重要的工业4.0的理念。

2)“真正的大数据并不只是搜集起了这些信息,而是能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找出内在逻辑,并给出结论性意见。”

可能我们之前理解,工业4.0概念中的制造业,还是全新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硬件设备设施。实际上,我们理解错了,硬件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海量数据基础上的创新成果。记得有位制造业大咖说过,未来伟大的制造业,都是软件公司。一家制造业的企业,它的厂房设备设施,都不是主要核心资产,甚至都不是它投资的资产。制造业企业的核心资产,是海量的数据资源,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开发。太颠覆了!未来的上汽集团,可能是一家软件公司,核心企业是斑马软件,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可能被资产转卖或被经营边缘化。上汽变成了一家和苹果公司同类型的企业。

3)“那就是利用互联网感知大众的消费需求,解读这种消费需求,并通过自己的工业语言(产品)表达(生产)出来,实现自身产品的创新。这才是一个未来企业的符号和特征,也是未来工业的知识经济。”

思考下,我们制造业的产品是什么,产品的附加值在哪里?工业4.0告知我们,客户所有的需求,需要我们借助大数据去解读,去分析,创新出只满足每个客户个体需求的特别产品。上汽提供的产品,不是汽车本身,而是在乘坐汽车(无人驾驶是标配)过程中的各类需求满足。也许是办公、交流,也许是阅读,娱乐等等。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体验,上汽需要开发各式样的软硬件。

工厂内大量的人工被智能机器所取代,智能工厂可以自我维护,自我管理。只有满足个人需求的创新工作,才由人来做。

回到当下,工业4.0是趋势,也是我们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颠覆和挑战。只有顺应时代的人,才能活的更好。这个时代的来临,也许遥远,也许并不遥远。

《改造传统农业》的读后感1500字


向农村投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段时间,我研读了诺贝尔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的名著《改造传统农业》,细心的研读令短暂的假期充满着浓烈的学术氛围,在饱享学术盛宴之后,受益匪浅。

20世纪50年代,以阿瑟刘易斯为代表的多数经济学家们重视工业而轻视农业,他们普遍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毫无裨益,农业只是为工业提供无限的劳动力,农村也只是工业品的销售场所,许多发展中国家按照这种思路大力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结果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甚至连人民的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

舒尔茨坚决反对轻农重工的观点。在他看来,并不存在使农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基本原因,农业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他同时强调,传统农业很难对经济增长作出实质性贡献,唯有现代化农业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成为本书的中心论题。

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合理的,但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呢?人们总是说,贫穷社会的人民懒惰、不节俭因而储蓄少;缺少精明的企业家故而对农业投资低。舒尔茨明确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传统农业的农业要素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传统农业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这才是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所以,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率,给沉寂的传统农业注入活水,让它顺畅地流动起来。

舒尔茨特别强调,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为了论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他举了二战后西欧摆脱困境的一个实例。在当时诸多经济学家看来,战后西欧的物质资本受到战争重创,经济实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他们并没有估计到幸存下来的人力资本对经济恢复的巨大作用,因而对西欧经济前景过于悲观。当这些经济学家们沉浸在对西欧经济前景的无限悲观之中时,奇迹正在发生,伤痕累累的西欧很快重振往日雄风,迅速摆脱了战争阴影。

掩卷沉思,我想到了1953年我国一五计划推行的所谓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斯大林模式。客观地说,这种战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提升了军事工业能力。但是,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到70年代末仍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城乡差距大,农村经济发展极其落后,不少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下。当时充斥我国理论和实践界的是刘易斯和赫尔所谓重工轻农的观点,长期实践下来,导致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三农问题成为现代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舒尔茨敢于向传统的轻视农业的理论挑战,对之进行深刻批驳,纠正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忽视农业发展的错误倾向,今天的中国已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目前从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要弥补过去对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上的不足,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用发展了的工业对农业进行强有力的反哺。如何进行强有力的反哺?受舒尔茨理论影响,笔者认为,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发挥工业优势,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舒尔茨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机装备工业部门可以提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服务;农艺工业部门向农业供应良种、饲料、化肥等生产资料。这些富有科技含量的新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提高农业投资的收益率。

第二,加大农村公共品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没有交通、通信、人蓄用水、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是万万不行的。广大农村的公共产品极度匮乏,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而投资农村公共品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主体的短期回报率较低,成果又明显,因此,依靠社会力量投资的作用有限,政府的投资显得格外重要。

第三,大力投资农村教育,基础教育先行。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资本不仅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而且包括作为劳动力的人。所以,引进新生产要素,就要引进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当技术进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时,教育就至关重要。按照成本收益分析,基础教育最为有利,因为成本最低,而学生完成初等教育后,不仅能读书看报,这能降低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的成本。同时,中国农村有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政府在剩余劳动力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再将掌握了知识技术的农民工输往用工地点,事半功倍。

正如舒尔茨所言,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原理。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2/3的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世纪难题,投资农业、发展农村的深远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不仅从现实还是长远的眼光来看,投资农村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一)

今年来,中心小学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德育活动,看到生命教育这个词,我想到了以前看到过的一个报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建军教授作的《教育,为了生命的事业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报告。

生命教育的提出及推行: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学校,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我国的台湾、香港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辽宁、上海2004年由教育厅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作。

生命教育的目标: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提升生命之意义;实现生命之价值。

生命教育中的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教书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为此教师应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唤醒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成为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

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自我生命成长的体察、反思中,才能善于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获得一种生命体验与满足,一种生命的创造和成长,感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得到生命的一份满足和升华。教师自身生命价值和意义也要在其中得以体现和延伸。教师才能感受到在奉献中的快乐。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二)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2020,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2020,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2020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org)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


篇一: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以新能源之光照亮中国未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张璐

近日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慢慢回味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现的新世界,未来的宏伟蓝图逐渐在脑海中显现——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了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成为维系全球正常运转的核心动力,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产能装置,每座建筑都是一座小型发电机,除了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并通过四通八达的能源共享网络回收至国家电网,四处已不见冒着污浊烟气的汽车和工厂,也不必担心过量的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天蓝水清草绿,一派祥和的氛围??想象着这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场景,惊叹于作者高瞻远瞩、大胆创新的思维。

当今社会,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而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 而前两次工业革命还告诉我们,只有高瞻远瞩、抢占先机,才能引领世界变革,实现大国崛起。英国在18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

命中率先完成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推动重工业变革,开创了电气时代,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前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2012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元,不稳定因素增加,能源安全堪忧;2013年初,我国遭遇雾霾袭击,多城市pM2.5含量“爆表”。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契机,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推动科技创新,破解能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领先于世界。

中国要如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在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发展经济,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是新一届政府第一次提出经济发展的思想与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思想,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国力的关键。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道路。技术革命始终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因此,积极主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发挥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面向行业的基础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尤其加强机制体制设计,重视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

研发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利用方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智能化供给,绿色、低碳、智能成为新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2012年消费能源36.2亿吨标准煤,日本消耗了7亿吨标准煤,德国消耗了6亿吨标准煤,但是工业产值的附加值比中国并不低多少,这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耗方式有问题。中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73.5%是转移到物化劳动的消耗。中国消耗了世界20%能源而只生产了世界10%左右的GDp,还消耗了50%左右的钢材、55%的水泥,消耗了大量土地、水资源,而产出率这么低,这说明中国改革创新、节能领域潜力巨大。因此,迫切要求中国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幅度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削减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同时,要完

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上来,加快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是信息技术创新,主要特征是产业智能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联系密切。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城镇化对信息化有推动作用,而信息化对城镇化也有带动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信息产业提供需求,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功能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动城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促进“四化”协调共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因此,要发挥好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目前,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中国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开创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

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找准以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在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三要利用信息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在城镇市政建设、综合治理、交通运输、人口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引导城镇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加速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其通过不断强化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研发设计、咨询规划、金融支持、供应链管理、在线监测维护等业务,构建柔性化生产方式,从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真正的战略性产业来大力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企业层面看,产前的市场和定位调研服务,研发中的设计服务、创意服务、模具服务,生产中的工程技术服务、设备租赁服务,营销中的物流服务、网络品牌服务、出口服务,等等,都具有增强产品差别化和区分竞争对手的作用,从而强化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控制市场能力。同时,运输、电信、商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生产

篇二:《再造新文明》--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是托夫勒于1980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其影响力很巨大,它引起全世界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虽然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观点在今天已经基本实现了,我们不得为他的卓越预测能力鼓掌!

《再造新文明》是托夫勒的第二部作品,它的第一部作品《未来的冲击》奠定了他在未来学上的地位,而《第三次浪潮》更是他成为当今最具有思想力的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巨擘!托夫勒前后创作了《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再造新文明》、《未来的战争》、《财富的革命》等。可以说《再造新文明》是《第三次浪潮》的续篇。

从社会和国家诞生起,人类经历了3次浪潮的冲击,其中的趋势是:每次经历的时间比上次更为短暂,科技水平更为发达,变化更加迅速,要求更高等特点,那么,从浪潮爆发的时间出发区别:

1,第一次变迁的浪潮——农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完成,总体上是从公元前约800年——1650-1750年前后,也就是在17世纪后期基本完成。

2,第二次浪潮源于工业文明的兴起,从蒸汽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前后只用300年时间完成。

3,第三次浪潮,就是由工业文明转向新兴文明,从量子跃进开始或者说从1955年开始,新兴文明的星期要求人类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坚持不懈,不断创新。

即便社会发展进程如此快速,然而其矛盾和冲突并不可少,矛盾或冲突也在某一方面阻碍社会进步,但另一方面矛盾和冲突也会使人类去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冲突,适当的冲突总是有宜的。那么,这三次的浪潮间的矛盾是什么?

1,第一次浪潮一直与土地紧密联结,也就是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冲突是地主与教会的冲突。

2,第二次浪潮发生在蒸汽机时代,产业革命以及大胆创新的理念的时代(进步的观念、个人权利理论、社会契约论、世俗主义)。政教分离以及君权民授而非神授的胜利,在大众工业化社会,工商势力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工业时代并非是独立的社会片段,其中包括一些王启的社会残余,一边是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的兴起,另一边则是第一次浪潮的殖民地势力残余。

3,第三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的冲突,事实上是贯穿于今日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基本的政治问题,不是谁掌握了工业社会的最后时日,而是即将取代而代之的新兴文明将有谁来塑造。

三次浪潮为社会提供了什么?以及以什么形式贡献社会:

1,第一次浪潮向社会提供了农业和矿产资源,农业经济占总体经济很大比重。 2,第二次浪潮向社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工厂兴起,商业活动活跃。 3,第三次浪潮是由第二次浪潮的体力型经济转向智能型经济过度的完尚未完成。三次浪潮并非都是独立的,每一种领先方式都包括一些尚未消除的社会残余。譬如,尽管我们都处于第三次浪潮中,但是有些地方由于经济、文化和交通障碍等因素处于第一次或第二次浪潮中,也就是说,任何方式的浪潮都并非是完美无瑕的。

第三次浪潮中最为鲜明的是知识经济的产生,只是将是终极替代品。正如托夫勒说,“任何经济体系都建立在一个知识基础之上,必先要有社会建构出这项资源,才有工商活动产生。第三次浪潮的高度复合型经济体系的兴起,必须归因于人类社会知识基础的剧变,而不是电脑风暴或单纯的金融操作系统方式转变所能解释得清楚。”因此,他接着又说“知识减少原材料、劳动力、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需求,成为终极替代品。”

第三次浪潮的特点是:

1,生产要素的转变,第二次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第三次是知识,而知识包括资料、信息、图像、符号、文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等。

2,无形价值。第二次是建筑物、机器、股票及库存,第三次是猎取制造、传播、运用知识能力。

3,分众化。第二次主要特征是批量生产,而第三次是根据信息集约化的自动生产设备是批量生产分众化。

4,工作。第一二是低技能替换性高的体力工作所推动,也就是工作单一化。第三次是不可替换的劳动力技能高超,而且第二次是是直接生产性,第三次是间接非生产性有附加价值存在。

5,创新。第三次浪潮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时地注入新理念。

6.规模。第二次企业在逐渐变大,跨国公司出现,垄断集团也出现,大型公司甚至控制国家命脉而第三次要求企业在变小,也就是小的即好。

7,组织结构。由金字塔、一元指挥及官僚作业式的组织转向矩阵管理组织、特定的项目团队、赢利中心、以及战略联盟、合资公司已国际财团。

8,系统整合。整合企业的资源及信息。

9,整体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是信息畅通、便利、及时。

10,加速度。速度经济取代了规模经济,由过去的时间就是金钱,转向下一刻的时间比上一刻的更值钱。

《再造新文明》——阿尔文·托夫勒 (2012-02-05 22:33:14)转载▼

标签:杂谈 分类:读书

这本书是第三次浪潮的政治思想:人类不只在过度,而是在转型;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新社会,而是一个崭新文明的再创造。社会的危机并非源自其失,而是源自其得,我们不是在历史的终点,而是在“前”历史的终点。目前社会存在的是“工业社会的普遍危机”:整个家庭结构开始风崩离析,大众媒体分众化,人民生活形态与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旧有的政治分析框架不再适应,原有的政治分类都不复原来的意义,意义重大的一件事是:政治权利日益从国会、白宫、政府机关及政党等有形的政治架构,转移到以电子网络互通声息的草根组织及媒体身上。全球性竞争所意味的是,世界不能再回到装配线工业社会那样讲求服从领导、统一样式、官僚主义、霸道经济的时代。知识革命所带来的第三次转变,将对许多国家造成相同影响,认识到这个历史现实的政党及团体,将生存下来,为我们的子孙塑造未来,而无视这个现实的人,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

全书分为九大章,主要思想如下:

大争战思想:人类面临一次量子跃进,面临历来最彻底的社会剧变及创造性的重建,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意义:革命的前提是垂死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及新兴的第三次浪潮文明间的冲突,后者来势汹汹要将前者取而代之。许多国家经历着两个甚至三个截然不同的变化浪潮的同时冲击,第一次浪潮是农业,开始在公元前8000年,第二次是工业文明,开始在公元1650-1750年前后,而第三次浪潮是信息文明,发生在1955年后的十年间。今日社会主要的政治剧变是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两大阵营的冲突,基本的政治问题不是谁掌握了工业社会的最后时日,而是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兴文明将由谁来塑造。

不同文明的冲突:全球即将划分为三个截然分明且可能爆发冲突的文明,而这是传统的定义方式所无法界定清楚的。第一次浪潮的文明一直和土地紧密联结在一起,第二次浪潮的文明和工厂及大众工业化相关联,第三次浪潮的文明与电脑相关。在走向工业化的国家中,第二

次浪潮的工商势力和第一次浪潮的地主及教会之间,经常爆发恶斗乃至血战。时至今日,不同文明之间的形势又有改变,我们正加速迈向一个全然不同的权利结构,世界将不再是一分二,而是一分为三,成为三个相异而相争的文明,第一个仍是以锄头为象征,第二个以装配线为象征,第三个以电脑为象征。目前整个社会结构都在改变,第二次浪潮的同质性社会被第三次浪潮的多样性社会所取代,大众化被分众化所取代:生产上大众营销被市场细分所取代,大众媒体变得分众化,标准化的核心家庭与单亲家庭、再婚配偶、无子女家庭及独身者共存。当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及知识分子忙着礼赞国家时,第三次浪潮国家的诗人及知识分子,却在歌颂着无国界的世界及地球村意识。在这庞大的权力重组过程背后,知识的角色、地位与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知识是终极的替代品:新的信息科技让产品多样化的花费为零,规模经济模式日落西山。而信息革命使单位资金需求降低。

创造财富之道:生产要素、无形价值、分众化、间接工作、创新、规模、组织架构、系统整合、基本建设及加速度这十大要素是未来财富创造之道。

物质至上观点的颠覆: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是由量变成了质的问题,而智力工作让无产阶级变成了知产阶级,根据知识的密集程度分为低档和高档,低档企业的意识形态是物质至上主义,高档企业的意识形态是智力工作的重要性日益重要。

传统的社会主义与未来的冲突:前电脑时代的机器是不具备反馈功能的运转,而当今最重要的财产是看不见的、无形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的计算问题是致命伤,社会主义对硬件的过分强调令冲突不可避免。

选民的冲突:第三次浪潮危及第二次浪潮精英的权力和财富,所以当权者在为过去而游说。而以智力劳动为基础产业就业者是明日的民意基础。

第三次浪潮的五大原则:是否采用工厂模式;会带来大众还是分众化社会;篮子理放多少个鸡蛋;是垂直还是虚化;是否强化家庭。

21世纪的民主:少数派的权力;半直接民主;决策分工;扩展中的精英阶层;创造的伟大使命。

世界大局的客观变化,和政治当局的固步自封之间产生的落差,正侵蚀着政治体制。除了第三次浪潮的理念,没有别的分析架构,可以说明工业世界普遍可见的政治混乱与困顿现象,我们找不到用以描述我们所面对的难题的语句,没有长远眼光可以勾勒出的值得奋斗争取的未来,也遍觅不着一套可以缩短减轻转型期痛苦的方案。

篇三:《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游博文 5400214148 市场营销141班

群体一词指的是一伙聚集起来的个人,不管他们的民族、职业和性别是什么,也不管是什么机会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他们走到一起后,群体便有了不同意义,它将出现与组成这类人不同的新的特征。然而,用古斯塔夫·勒庞的观点来看这一群体便等同于乌合之众了。何为乌合之众?汉典上的解释是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结合这两方面信息的冲突性,便让我对《乌合之众》这一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正是带着好奇,我毫不犹豫的开始读起了这本书。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谈谈古斯塔夫·勒庞这个人。作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并且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的他,在早年时间,大学的大门甚至科学院的大门都一直对他紧闭着的。勒庞就这样被排斥在正式的圈子之外。但正是作为一个局外人,他才如此不知疲倦的埋头工作。他如同一个时代的愤青,且处在了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利用心理学语言,以一位心理医生的身份犀利的指出了这种表象背后的危机,可以说《乌合之众》正是他对法国民族文明的诊断。

然而,这本书所要表达的观点并不仅仅局限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它的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与思想价值都是无限的。书中观点新颖,语言犀利,甚至在很多地方都难免极端之嫌,对于这一点,后文会进行详述。同时,本书擅长引用实例与他人语言来强调自己的观点,也使得书中理论经典,有说服力。全书分为三卷,即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勒庞指出,个人在群体中有可能会丧失理智,是自己的情感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甚至操纵,从而变得极端和不理智,并做出正常状态下绝不会有的行为。而且,这种群体行为往往会因为人多势众而无视社会规范甚至法律,以至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书中经典的观点与理论不胜枚举,在这里,为了避免泛泛而谈之嫌,我想选取几个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几个来谈一下:

在心理学的定义上来看,群体之中的个人随着自觉人格消失,融入群体之中,甚至可以说是依仗着群体,将出现在感受、思考与行动方面完全不同于本身习惯的情况且这些事件的完成也多是无意识的,即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活动。换言之,群体之中,总是无意识占上风,可想而知,群体之中的智力水平也将是低的可笑了。那么回顾历史上出现的一波又一波的谣言与诽谤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是什么让群体变成这样的一种乌合之众呢?书中认为群体的匿名性,无需负责任让个体无所畏惧;群体中的传染性,让被多数人认可的观念经过无意识的大脑如鱼得水;群体的暗示性让完全丧失自己人格的个体自觉服从于人格操纵者的一切暗示了。因此,群体的智力与孤立的个体相比总是处于劣势的。

正是由于群体中的人自我思考能力的丧失,群体在情绪与道德方面才会变得异化。孤立的个体受大脑控制,克制对刺激的反射行为,而群体则完全凭刺激行事,所以冲动、急躁、多变是群体身上最为明显的标签。谈到这里,不禁让我想到日本核辐射期间的抢盐问题,谣言一经传出,民众做的不是判断考证,而是一股脑的

屯盐,然而当谣言被击垮是,大家的行为又是惊人的一致---一股脑的退盐。结合书中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群体在小小的突发事件中做的真的只是冲动,不假思索的跟风而已。加之群体总是游离于无意识边缘,他们总是擅长在集体幻觉之下,他们会夸大事实,总之是无责任的事件,随意释放心中原始的冲动,毫无缘由的颠倒黑白,对人,对事造成曲解。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现象有着重大意义,对于一些狂热宗教分子丧失人性的行为有了分析的依据。 那么,乌合之众们的意见与信念从何而来而又何以如此荒诞呢?前面,我们已经认识到群体之中的观念在是如此浅薄与表面化的,那么反推任何观念,想要被群体接受,只有采取最简单的形式,无论什么观念,进入群体,它的高深伟大也必然被剥夺殆尽了。所以,从这一点看来,群体总是落后于那些能独立思考的饱学之士与圣哲贤人。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另外的来源便是他们的推理能力与想象力了。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无所谓的推理能力,他们不能辨别真理与谬误,他们有的只是集体的极端情绪,喜爱或者仇恨,即集体仇恨。所以,集体所能接纳的往往是易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而非独到有理的观点。正是因为群体对于推理能力的匮乏,他们想象力却异常强大,在群体看来没有什么不可能,所以一切看上去骇人听闻的事件群体总是可以欣然接受,甚至捍卫。不得不给我们在生活中提醒要做到善分辨,不盲从。

进一步,我想谈谈群体中领导对群体领导以及他的威望问题。作为群体,总是需要现成的观点,而观点的来源在于威望而非它们所包含的内容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威望本身就如同宗教信仰一般说不清道不明它是怎样发挥着自己神奇的力量的。正如拿破仑时代比奥热罗所回忆那个魔鬼般的家伙对我发挥着一种神奇的魔力,我自己也解释不了。虽说我既不怕上帝也不怕魔鬼,但当我站在站面前时,我就忍不住像个小孩一样哆嗦起来,他可以让我穿过针眼,赴汤蹈火。我想,这段描述可以说得上是对威望作用最为生动的表达了。领导者们对群体信念的确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若想将一种信念扎根群体之中绝非易事,然而,这种信念一旦牢固确立,要想彻底根除一样困难,普遍信念一旦确立,并被群体所接受,它对人们头脑所发挥的影响便是无条件的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所谓领导者也不过是群体中受群体信念影响的一员罢了。

最后补充说明书中作者对群体的几乎偏激的否定。由于群体的非理性和易于煽动等特性让勒庞对其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而且书中,对于群体这一概念,作者也是相当吝惜赞美之词的。这的确是有些极端的。但同时他也表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这种矛盾可能是作者对观点的强调抑或是考虑的欠缺,在我目前的知识水平上还不能下结论。但对于这本书,有机会我一定会再读几遍,也许那时对于乌合之众又有了新的界定了吧。

总的来看,若论这本书带给我多少启发,那么更多的是教会我去发现问题,洞悉表面,至少在盲从之中带着点自己判断问题的理性。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

从接受教育以来,凡是有关历史的东西,我从来都没感兴趣过,也包括这门《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课程。要说之前不喜欢历史课是因为它的文字太过于枯燥,现在是因为自己的确实不喜欢。所以要我写一篇规范的关于历史的学术论文那实在是太难为我了,因为自己脑子一点关于历史的东西都没有,写不出来什么好的文章,就选择了写感想。

在我接受的历史教育历程中,每次一谈到我国的历史,编者们就开始肆无忌惮的吹嘘,什么华夏上下5000年历史文明;什么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什么伟大的四大发明;什么历朝历代的丰功伟绩,他们的疆土多么的大,他们的文明影响多么深远……这让我感觉就像一个失败者在别人面前或者安慰自己说自己曾经是多么的辉煌一样,令人厌恶。我承认那些丰功伟绩都存在,而确实也存在,我就是不知道我们了解这些有什么意义,让我们觉得身为华夏儿女感到骄傲?还不是有那么的多同胞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再说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有5000多年的文明。借用某老师的一番话,"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什么5000年文明,朝代的更迭,一帮人战胜了另一帮人,然后更换姓氏,开始破坏上一个朝代遗留下来的文明植入自己的文明,文明并不是得到了延续而是遭到了毁灭"。到今天只剩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明了,人们仅存的良知和道德被鼓吹是中华5000年文明,试说他们之间还有联系吗?一位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教授曾说过: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也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因为《礼》曰:"华夏,重信义。而胡人,无。"这些足以让我相信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并不代表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编者们对历史教育如此的不负责任,试问他们是真的热爱这个祖国还是盲目崇拜啊?

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们常常居高临下,想象自己站在真理和知识的制高点上,用教师爷的态度自说自话地编写着教科书和入门书,我们的教科书和入门书用教条替代了历史,书里面所讲的历史仿佛不再是一个有人有事的时间过程,而是一个在某些怀有政治意图的强迫性架构中被分解填充的东西,几千年的故事被压缩成干巴巴的半打理论和一堆概念。其实,想一想就可以明白,当一个学生在面对这样的教材时,他并不能够感觉到历史的流动,却只能被动地捧着一大堆被"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经济背景"等等分割切开出手的概念,尽管概念作为知识,比较容易背诵、复述和考试,但是真实的历史就在僵硬的条块中渐渐流失。

当然,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历史教育,脱离了历史教育的本质,让我觉得研究历史是没有意义的,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为了证明我国历史的辉煌。然而那辉煌早已成为过去,于当代人毫不相干。可我却没看到历史研究的另外一面,就是通过研究历史,取得治理国家的政策和方法。这与我个人短视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面。记得老师课上讲到清政府为了保护其满族血统,阻止汉人迁入其祖籍地,由于人口稀疏最终导致被俄罗斯占领,丢失了国土丧失了尊严。而我国的统治阶层却没有从历史中意识到这一点,依旧严厉控制国人移民,导致我国人口数量已经严重超出了国家资源的承载能力。(由于上课没做笔记,这部分内容表述的不是很详细,望老师见谅)直到听到老师讲到这个例子,我才明白研究历史还有这一层的意义。历史的事实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成功的事件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在失败的事件中得到教训以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意义重大,而对于历史教科书上歌颂祖国历史的辉煌我还是不认同。

历史真正的普遍的意义仍然在于布罗岱尔说的"国民意识"的建构,用一个比喻说罢,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一定是对于村庄位置、房舍田地、乡亲父老、水井道路的具体再现,而是一种关于故乡的温馨感受。布罗岱尔在他自己写的《文明的文法》这本教科书的序言中说,"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主义的编造,也不应当只沉湎于人文注意,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希望我国的教育部能够意识到教育上的问题,并尽快的加以改善。

上面是个人对历史教育问题的看法,希望老师批评指正。对于文章中引用一些的老师的话来证明"我国有5000年历史却没有5000年文明"而不是引用来自可靠文献上的内容想向老师说明一下。记得老师说写论文引用别人的观点时,一定要对读者负责,引用的观点需要来自可靠文献。但我也觉得,一个观点一个想法的传承是看读者的,读者认为对的东西才会去接受它,这是读者的主观性。如果非要限制引用来源,会导致一些很好的想法或者观点得不到很好的传播。我也不是追求另类,我只是在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可能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在别人那是错的,但在我没发现它是错的时候我都会认为它是对的,而只要有一天我发现能证明它错误的时候我就会认为它是错的了。就像上次提到关于"封建"这个问题一样,一个观点的表述只要有足够的理由让读者相信,读者就会接受它,如果读者怀疑,这个观点即使引用了再多的论着也是枉然。

掌心化雪读后感


掌心化雪读后感

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新意,但结束时作者不经意的一笔却让人感动:女孩长大后也经常会去福利院,她的礼物作为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奖励。我想此刻掌心的温暖已不仅仅化去女孩心中的积雪,雪在悄悄化成暖暖的水的同时也温暖了别人。

太多的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的温暖嗤之以鼻,彼此心灵间多了一道屏障,拒绝别人的关心,因为不知道怎样报以关心。

太多的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的帮助漠视不屑,拒绝他人善意的劝告,因为我们不知道当别人遭遇困难时怎样去帮助他们。

太多的时候我们会把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当做理所当然,我们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却忘了感谢,忘了传递温暖,温暖便戛然而止。

太多

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每个人的幸福都在别人眼里。我想如果我们都学会了感受自己的幸福,感受他人的关心,我们的心会悄悄温暖,便也不会吝啬将这份温暖继续传递。

我们不需要嗤之以鼻,只需敞开心扉,用温暖化开冰障,用一颗爱人之心同样的对待别人,对关心自己的人报以感谢,时怀感恩之心。

我们不应该漠视不屑,信言不美善意真实的话更要学会倾听,只有真正的关心才会抛出世俗的赞美,学会珍视与感谢那些善意的劝告,遭遇困厄时主动伸出那便柔弱却真诚有力的臂膀。

我们更不可以把一切当作理所当然,对于别人的关心要学会虔诚的接受,一声谢谢也可以让给予关心的人得到安慰,一次次温暖传递使温暖升温,更多的人接受温暖,传递温暖,心灵便四季如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之心常在,掌心温暖融化的积雪,悄悄化成暖暖的水,汇合成泉水便会常流,有泉水流过的地方,便是鲜花在左爱在右的地方。于是,每个人有在鲜花与爱中悄悄传递温暖,每个人都在感恩中成长。

《化剪成蝶》读后感


  今天,期盼许久的《化剪成蝶》很认真的阅读完了,这是我第一次阅读由熟悉的人出版的著作,所以阅读过程与以往也不尽相同,《化剪成蝶》从头至尾都充满了正能量,作者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做岀重大人生抉择时,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变化,对行业不同阶段的从业人员,或者其他行业的年轻人处理职场问题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读后感。

  9年前有幸认识James先生,也是这一次与James先生邂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这段时间里,他告诉我怎样做一位好老师,如何做课前准备、开场白、肢体语言、转接语、结束语等等授课技巧和课件的使用与开发。每个人站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对《化剪成蝶》理解也许并不相同,但我知道,James在书里讲的都是真话,只有讲自己的经历才会描述得这么细致,细致到每一个心理变化。同频才会产生共振,共振才会产生共鸣。由于书中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并且阐述的观点和内容让我产生共鸣,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很容易就进入角色,等我反应过来跳出角色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这写的是James先生呢,我是宋胜祥!

  高中毕业、美发师、进入外企、基层、技术导师、教育经理、销售、宝洁专业美发大中国教育部经理,店里的沙发、十平米的出租屋、到充满爱的家庭,James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他付出了200%的努力战胜了他的竞争对手,世界又是公平的,别人用24年才能到达的高度,他只用了13年。他用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来管理他的时间,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更加充实和更有效率!

  在最后章节了解到他有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儿子的到来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此祝愿James 家庭幸福,美满安康!也祝愿书中提到的Min、John事业顺利,幸福美满!

  今天,期盼许久的《化剪成蝶》很认真的阅读完了,这是我第一次阅读由熟悉的人出版的著作,所以阅读过程与以往也不尽相同,《化剪成蝶》从头至尾都充满了正能量,作者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做岀重大人生抉择时,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变化,对行业不同阶段的从业人员,或者其他行业的年轻人处理职场问题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读后感。

  9年前有幸认识James先生,也是这一次与James先生邂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这段时间里,他告诉我怎样做一位好老师,如何做课前准备、开场白、肢体语言、转接语、结束语等等授课技巧和课件的使用与开发。每个人站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对《化剪成蝶》理解也许并不相同,但我知道,James在书里讲的都是真话,只有讲自己的经历才会描述得这么细致,细致到每一个心理变化。同频才会产生共振,共振才会产生共鸣。由于书中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并且阐述的观点和内容让我产生共鸣,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很容易就进入角色,等我反应过来跳出角色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这写的是James先生呢,我是宋胜祥!

《大国崛起之工业先声》观后感


在自然辩证法课上,我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第四集,关于英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历程。有句话说得好,当我们对现在和将来感到困惑的时候,历史往往会告诉我们答案。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过程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使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在这集中,介绍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历程。

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

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

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兴盛历程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英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有着其深厚的社会原因,英国人民乃至贵族、皇室对于科学的尊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全民性崇拜为英国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平台。

牛顿用他智慧的头脑为英国带来了一场科学的革命,指引人们从对自然界的迷信和恐惧状态走向科学时代,他告诉人们自然界存在规律,而且规律可以被认知。牛顿去世时,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大教堂,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成千上万的市民去送行,这是一个国家对于这位科学巨人的尊重,整个社会都在向一个科学家表达无限的敬意。当亚当斯密走进会场,所有的绅士们停止交谈,起立向这位学者表达敬意,斯密很不好意思的说:大家请坐。首相说:您不坐我们是不会坐下的,哪有学生不给老师让座的呢?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正是这种对科学的尊重,促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反观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国家不是一个重视科技的国家。且不谈在封建社会,科学的概念尚未出现在中国人的世界中,学而优则仕,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科学上的成就却寥若晨星。即使是现在,我们总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抓好教育,要科技强国,而事实上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好。知识和知识分子可以说并为真正得到过足够的尊重,也就说明,科技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这首先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如今的社会,金钱是衡量一个人成就的重要标准,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对社会的贡献,对国家的贡献,显得越来越空洞。公众会对一个为慈善事业捐款的富豪致以无限的敬意,而那些用科技的力量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的科学家却往往不为人知。媒体关注的除了娱乐圈的八卦新闻,就是某某富豪排行榜,有钱是了不起的,民众眼中科学家远不及企业家有分量,年轻人把追求财富作为奋斗的目标,好工作也以薪酬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国家对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也没有给与足够的尊重,在物质上也相当的不慷慨,一个大学教授的收入和一个工人差不多,远不如个体小老板。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授、学者便开始在科学研究上放水,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谋求个人的利益,或者在学术上态度不严谨,为了评职称,得奖金,而去发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当然这不能完全归罪于社会和国家,但是,如果国家和社会能过给予科学、科学家应得的尊重和物质回报,那么我相信情况一定会大不相同。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英国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现在大学里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教授都苦于科研经费不足,英雄无用武之地,也许这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国情和现状。但是富丽堂皇的国家大剧院,无比奢侈的北京奥运会,让我们觉得似乎我们的国家不差钱。一起起贪污腐败的案件,让我们对政府无比的失望。在纪录片中,一位学者说,民众愿意拿出自己的钱支持国家去打仗,因为他们相信,他们会因此而获利。而在我们国家,老百姓显得是多么的孤单无助。政府想要有所作为,必须首先取信于民,真正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愚弄民众。我们的社会风气急需整顿,和谐社会需要真正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迎来科技发展、国家崛起的春天。

也不是所有事都让我们看不到希望,至少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我们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但是仅仅是思考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切实的行动。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政府能够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全民崇尚科学的风气,也希望所有科研工作者在逆境中能看到希望,上下一心,是我们的国家早日走上复兴之路。

职业化团队读后感


职业化团队读后感(一)

今天有幸读到了余世维老师写的一本书,是关于怎样建立职业化团队。在佩服余老师的同时也学到不少东西。

如果想达到一个职业化团队,每个员工都要去协调和沟通,无论是与客户还是企业内部。沟通讲究方式方法。书中讲到的方法很好。生活中工作中避免不了要犯一些错误,首先要认识到错误的实质性,错误的一面使我们陷入困境,另一面也会使我们增强警惕性,我们要善于从错误中思考和总结。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对于教育员工的方法是,要给一定的时间内限期改正,否则将给予处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这个员工不值得去培养,去花更多精力,就要尽早拿出解决的方法,时间久了会影响到整个团队。

书中也说到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相处互相帮助是很重要的,我们只有先帮助别人,才有机会让别人来帮助我们。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无论企业大小,要做到整体的发展,从每个领导到员工的集体合作精神。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上下级的配合。不是单指某个人和某个部门的提高和发展。所谓大河有水小河就不会干枯,只有公司发展了效益好了员工得到的才会更多。

一个好的企业,好的部门,关键也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决定着一切。好比行军打仗,遇到一个好的指挥官才能百战百胜。为什么我们公司总是领导来考核员工!为什么不让员工来考核一下领导!领导是否称职,处理政务的正确性有多高。还有在每个员工心目中的分数是多少,往往出现一些状况后才去责怪谁的责任。。

我以前接触过一个单位,是一家医院,每年医院领导都有一次述职,每个部门的员工都要给领导打分,一次分数不及格的话就让领导去反思,扣除一定的奖金去自我检讨,包括最高领导。我认为那样才能真实的反映员工的所想,无论是对单位的体制,建设,人事安排及员工的一些合理化建议,都能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样领导也能了解员工所想,出问题的环节在哪,以便及时纠正,在不断的发现,及时的更新,到逐步的完善,那样才有更好的发展。


职业化团队读后感(二)

在看了余世维关于职业化团队的讲座后,折服于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同时自己也收获良多。

职业化团队,顾名思义,职业与团队二者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在工作中做的够职业,够专业。给人以像个做事的样子。而在工作中,是否能够做到够团结,以大局为重,注重与同事之间,与领导之间的和睦相处,做到和谐发展,这也很关键。而大家在一起工作,够团结,够职业是每个人都很期盼的。

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不管在饭店,餐厅,车站,银行。都会时不时地从耳边响起大家对这些场所的评价,而很专业太不专业等等这些词语常常听到,我们也时不时地说起。而这也就是顾客对他们的服务够不够专业的评价。顾客的这些评价基于多方面,例如其员工的服务态度,柜台,店面是否干净整洁,物品摆设是否方便顾客,给客户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他们是否够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客流。而这些职业化的表现都是通过里面的员工所体现出来的。就像苏州观前街上傣妹火锅与对面的帮贵火锅一样,去两家吃饭你就能发现在傣妹里不时有服务员来回穿梭于顾客中间,这样随时为顾客提供服务,不管是点菜还是加汤都很方便,而帮贵里面就不怎么样了,本来服务员就少,而且还三三两两在柜台那边站着,很少有在顾客之间来回提供服务的,你要加点汤要等好久。这一比较,谁够专业就很明了了。何况二者临面而开,真的很难想像会有一天帮贵能够超过傣妹。

所以对我们员工来说自己的一言一行更多的是代表公司的形象,是给顾客最直接的印象,而从讲座中也可以体现出我们这些公司员工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当然了,要想有更多的发展,更好的进步还要多读书,不光是自己与工作相关的书,其他可以增长见闻的书都可以多看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优秀,在与外界交往的时候给外界的印象才最好,而同时也给自己所在的公司加分。在讲职业化时不能忽略了团队意识,团队意识与职业化也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大家都做的够专业,够投入的时候。大家都用心去做事,互相协作,自然会有一个很好的团队,而团队的目标,计划,各人的分工,权限上都会得到很好的协调。而当大家都朝同一个目标迈进时,大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很难想象还会有互相扯皮,拆台的现象出现,而如果这些想象存在的话,只能说他们还太不够专业,太不职业。

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来说,在职业化上,在团队意识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跟同事学,向领导学,自己额外充实,总之,在与每一个交往过的人中都可以得到够职业够团结就是对我们的最好的评价褒奖了!

《职业化员工》读后感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就像一场足球比赛,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同场竞技,其结果不言自明。

有人统计,目前中国企业的效率是美国的1/25,日本的1/26,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就是中国企业的员工目前还不够职业化。

有一家生产乐器的中国企业,废品率高于10%。有一次其公司负责人了解到日本同行的废品率仅是1%。于是他去日本企业考察,发现在日本的企业里,员工进行生产的操作台上面物品摆放整齐划一,没有任何私人的物品。桌子上面都画好格子,哪个位置放置什么工具,哪个位置放水杯,而且位置的安排十分符合劳动操作规范和程序。楼梯上也有一条线,员工走楼梯都靠右侧行走,以方便他人紧急通行。日本员工在工作时间几乎没有闲聊的,都是在聚精会神地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在同行的这家中国企业里,上班时间员工聊天、吃东西、干私事,可以说干什么的都有,上个厕所也要花半个多小时。

对此,那位公司负责人不由得感叹道:员工职业化程度的高低的确影响着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战略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而员工能否出色地完成工作则取决于其职业化程度的高低。所以说,职业化员工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石,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因为制度制定得再完美,如果没有职业化员工去贯彻执行就等于一堆废纸。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很多优秀企业的领导人对员工的职业化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美国某报社记者曾经采访张瑞敏,问他在企业中扮演何种角色。他说两种角色:一是设计师,二是牧师。要不断布道,使员工接受职业化教育,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工作中。

瑞敏强调: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在于铸造职业化员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

有一次,海尔驻广东分公司的一名员工用出租车给潮州的一位客户送当时还十分少见的滚筒洗衣机。然而,在离潮州还有2公里的地方,出租车被检查站扣住了。这名员工只得卸下洗衣机,站在路边拦车,但没有一辆车肯停下来。

最后这名员工背着75公斤的洗衣机走了3个小时,硬是把它送到了客户家中。知道了事情~的客户,非常感动。

的确,员工职业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员工的未来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

调查统计显示: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40%~50%;但如果这名员工能够受到良好的职业化素质教育,那么他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从而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提升他个人的职业竞争力。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企业的部门经理摇着头感叹:“这个人能力尚可,就是职业素质太差了。”

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很多高智商、高学历,甚至是高能力的失败者,他们的失败并非能力不足、学识不够,而是在于缺乏职业化素质。同样,我们身边也大有学历不高,却取得职业成功的人,但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都是由于具有高度的职业化!

那么,怎样才能将自己打造成职业化员工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要求自己:

第一,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第二,要有职业化的工作道德;

第三,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

第四,要有职业化的团队意识;

第五,要有职业化的工作形象。

李建科 [email protected]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


《小班化教育》一书为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毛放所著。本书共分6个章节,包括:1、小班化课堂教学组织的微技术应用。2、小班化教育需要重点开发的教学内容。3、小班化教育中、高年级的探究性学习。4、小班化教育的学生评价。5、小班化教育的家校关系建设。6、小班化教育的素养的自我提高的“第三条道路”。全书近20万字。

一、读了这本书,我明确了两点:

1、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它的核心内涵包括三个层面:(1)小班。(2)小班教育。(3)小班化教育。

小班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一般在20-24人规模的班级。小班教育即在20-24人规模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

2、为什么要推行小班化教育。

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原因:一是上海构建现代国际中心城市的需要。二是为了满足广大市民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需要。三是有助于深化小学教育环节,构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四是符合当代发达教育的进步趋势。五是可以充分保护、利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二、这本书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揭示透彻。

本书对小班化教育在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的特点都作了充分的阐述。比如在小班化教育上课的特点上,作者在小组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所占的时间上,提出了“四分之一”的系统;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上,突出了兴趣点,兴趣面以及兴趣的持续长度三个维度;在教学角色的多向转换上以及活用教材资源上都能做到阐述充分,揭示明了,使读者读后有所悟,有所得。

(二)、图例充分。

本书为揭示小班化教育特点,在阐述中运用了包括:折线、双曲线、条形表格、扇形图、流程图等图例共有30多处,这些图例配合文字对作者揭示特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佐证作用。

(三)、案例翔实。

本书作者在前5章中大量地引用教育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共有40多个,而且都是来自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这些案例富有引证力、说服性很强。如:“诱导自悟法案例”、“唐老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五步操作案例”、“学生自己评价作业案例”等无不引人入胜,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作用。

三、从功能而言,我认为本书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一)、引领作用。

读了全书使我对小班化教育有了全新的了解,从理论上加深了对小班教育的理解和认可,为我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明白了小班化教学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教学。

(二)、借鉴作用。

本书本身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有许多地方的内容、方法、技术可以直接加以应用。如:在对小班化教学的空间形式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参考书中所画的图表;在对小班化的教师环境设计时书的一开始彩页上就有许多的可供借鉴的图片。

(三)、辐射作用。

尽管本书的小班化教育理论和内容及操作是在大城市背景下阐述的,但它同样适用于城郊一体化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书的辐射作用将会日益凸现。

四、结合实际的思考

在我自己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也觉得自己很少能做到真正的小班化,尽管人数上已经是小班,但是小班所特有的各每一个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以各种形式展现个性的方法以及富有实效积极多元的评价这些都还在探索中。对于我自己来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小班化教学,已经有了小班化教学的基础和氛围,只要有系统的学习、实践,相信会将小班化教育教学的实效发挥出来的。

浅谈职业化的理解——《赢在职业化》读后感


篇一:赢在职业化读后感

《赢在职业化》读后感

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算是个新公司,无论企业文化的形成,或是公司制度的建设均在不断的完善着,在各个方面都在积极的建设中,尤其在职业化形成方面,公司下了很大的功夫,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公司一年多了,由于公司人员流动频繁,也算是个老员工了,也由于财务方面人员紧张,业务量繁重,所以看书也是断断续续的,最近才给《赢在职业化》看完,对于此书的一些观点和论调,本人略为探讨。

在书中余先生提出了职业化的四个内容:一 专业化的工作技能。即做事要有做事的样子;二 专业化的工作形象。即要像你干的那一行的人;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即做事把事做好,做到位,力求完美,不留瑕疵;四 职业化的工作道德。

对于提到的这四点我个人非常的赞同,因为作为私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垄断性质的企业竞争时,你没有资源优势,没有资金优势,没有政策优势,那么我们靠什么生产和发展?就靠我们的软法宝——公司职业化。如果我们在软环境上也没有优势,没有吸引力,那么我们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进而去壮大发展。

书中提到专业化的工作技能,此条的职业化涵盖了专业化,也就是说我们从事那个行业,就要对这个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概况、发展前景,行业预判都了如指掌,我们应该具有行业专业背景,不是门外汉。同时我们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所在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具有专业知识背景,能够胜任工作要求,对所在岗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能够比较到位的执行公司的决策意图,完成公司交办的日常性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理。

书中还提到专业化的工作形象,作为比较规模的公司,都会有自己的形象设计和行为准则,这个社会是千姿多彩的,每个人都不尽相同,那么这个社会公司也是千千万万的,每个公司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要求,设计自己的职业形象,比如咱们公司对着装的要求,对工作语言的要求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对于第三点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我认为这是每个社会单位都应该有的东西,不仅仅是职业化的要求,这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行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像什么事,在家要有做儿女的态度,对父母要孝敬,在公司要有公司做事的态度,对待工作要认真及时完成自己岗位的工作量,所以我认为工作态度问题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

第四点是职业化的工作道德。牛根生说过: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牛总把德放到第一位,并认为人可以无才但不能没有德,无才可以培养,让其有才;无德就不是培养的问题了,因为品质是无法一时培养出来的,所以无德之人在牛总那里没有天下,其实在任何公司里面,员工应该遵守基本道德准则,员工有品质公司才有素质,员工有素质公司才有品位,只有这样公司才有人格魅力和吸引力。

当然书中还提到了其他的很多内容,有很多东西都让我深有体会,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但是有的观点也是不敢苟同的,比如书中提到的职业化内涵:主要看两个方面:一.领导力水平,二.专业水平。个人认为有点以偏概全,职业化的内涵应该很丰富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两个方面。同时我也认为公司如人,每个人的气质不同,公司也一样,我们去学习其他公司,我们去读书,我们可以汲取他们的我们认为可以使用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会去照搬使用或者模仿其他公司或者书上写的东西,尽管有些东西在别的公司是亮点,是出彩的地方,但不一定适合和适用我们公司,在公司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独创思维,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

篇二:赢在职业化读书笔记

《赢在职业化》读书笔记

现在中国很多品牌做的不错,但就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还远远赶不上很多西式品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员工职业化水平比不上人家。 职业化内涵:

职场中同事,领导,下属对于你的认可或者说服气,主要看两个方面:一.领导力水平,二.专业水平。领导力是指会不会带团队,带团队的水平如何,自己有没有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你的专业水平如何,是不是内行领导内行。

职业化四部分:

一.专业化的工作技能。通俗地说,做事要有做事的样子。

二.专业化的工作形象。在职业形象上,要像你干的那一行的人。(个人认为对于销售和管理者可能更需要如此,某些创意类职业应不在此列)

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简单说,做事把事做好,做到位,力求完美,不留瑕疵。

四.职业化的工作道德。

客户来你公司谈合作,或者去你公司买你们的产品,他应该是先看到你这个人,和你沟通交流后,再决定是否和你合作,买不买你的产品。也就是说先认识你这个人,再决定下一步如何做。

企业职业化的三个办法:

1.接受客户的批评,投诉。把客户的投诉分类整理,归纳并改进重点。

2.向企业的合作伙伴咨询。

3.引进多元文化,如宝钢引进了二三十个日本技师,对于员工在工作态度方面有很积极的启发作用。

一.专业化的工作技能。

客户的知识,经验和需求如果超过我们所能提供的,客户对我们就不会再有兴趣了,这是职业化的第一个要求,做事情要有做事情的样子,你要像你从事的那个行业的人。

每个公司里每一个部门或岗位,都要求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术要求,及专业化的工作技能。

人力资源人员将每个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写下来,在针对每个人研究,就能发现他在

这个岗位上有什么不足,哪些知识还欠缺。

弥补技能上的不足将岗位和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与所需知识列出来,将不足写下来,尽量量化。找出差距然后补上,公司要形成自己的教材,把公司成立自今翻过的错误,遇到过的意外情况,以及客户投诉统统做成教案。

外企提升能力的做法:

1.分级建立培训体系,明确每一级需要培训哪些内容

2.辅导员制度,新员工进入时选择老员工进行辅导

3.教材内容,以讨论方式讲

4.打造平台,让多元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

5.不只是给自己的员工上课,也给顾客和供应商,讨论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做客户的顾问

Sales 把东西卖给别人,Marketing要真正了解市场需要什么。

某种程度上来说,客户不知道的你知道,客户知道的你知道的比他清楚更正确,这就叫做Marketing

要知道更多周边的知识

同样是酒店服务生或者是出租司机,还能够知道城市的历史文化,好的旅游景点,美食等等,会更受到顾客的欢迎。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周边的信息是不太注意的,包括法律,政治,经济,社会,人文,教育,科技对我们的影响。

立场从卖方转移到买方来:

pOS,卖点;pOp,买点。我们应当先问客户想什么,然后再把东西卖给客户。先研究买点,再研究卖点。

1.弄清楚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潜在的问题是什么。

2.人性化,从专业背景出发,给客户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介绍产品是要说到利益,你不应该只说到它的性质,要进一步说出他的特色,如果能进一步说

出它的核心价值来就好了。

怎么做才叫有创意,如何才能启发创意?

1.常读书 2.常去各地走走看看 3.从改良开始 4.在生活中尝试不同 5.推广前,先试点 6.听听本行外人员的意见。

绝对要有自己的工作档案。

重视剪接与整理

公司发的只是基本资料,员工回去后要剪裁,根据客户的分类与需求,把这些剪裁成客户想要的样子。

给客户看的资料遵循三个原则:1.简单的先看;2.清楚的再看;3.复杂的让客户带回去看

养成信息收集的习惯

外出考察学习要抓关键:

1.不是什么都看,应该出发前讨论好,需要关注的重点。

2.眼睛看,嘴巴问,录音机录,摄像机拍摄,与他人交流,看他人简报或向其索取资料。

3.你看什么,我看什么,了解不同内容的分工

4.回国前整理,每晚整理哪些看了,哪些没看。缺了的马上补

5.回国后就讨论,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6.有什么方法可用,如何将经验整合入我们的实践。

7.谁负责监督,没有效果怎么办?

提升与上司沟通的能力

1.尽量不要给上司出问答题,尽量给他出选择题。

2.任何地点都可以考虑汇报或沟通

3.一定要准备答案,即提供选择是要给点自己的意见。

提升自己的职业化能力

每三个月或半年对自己的工作做一次优化。思考一下自己负责的工作有无改进的余地?

简要地和客户沟通

人的注意力一般只有10分钟,挑关键和能打动人的说。思考如果给你一句话,你说啥?3分钟,你说啥?10分钟,半小时呢?

使客户有安全感

客户怕对方掩盖问题的真相,而没有安全感。销售不能流于形式,要能影响客户的潜意识,满足客户的安全感,让客户知道和你买东西很安全。因为他很诚恳,很专业,很负责,向他购买商品能得到超值的服务。(客户的这种得到了超额回报的感觉很重要)

对客户负责,首先给客户以良好的购物体验。

很多人常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正确的做法是,承认他们,解释他们,并未他们道歉。更重要的是让人看到,你是如何承担责任,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会让你赢得客户的信任。

二.专业化的工作形象

CIS:最简单的作用就是把我们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公司职业化形象的要点

统一化:色系,风格,设计

标准化:文书,报告格式

简单化:层级简化,部门简化,流程简化

精致化:细节

个人形象职业化的要点

检讨一:员工的衣着和谈吐

谈吐:1遣词用句(适当用成语?)2.少用不必要的虚词 3.不要总是用太现代化的字眼 4.力求简练

检讨二:见客户前你准备好checklist了么?

1.哪些东西要带的,列个清单,出发前务必检查一遍,避免遗漏。2.到客户那不要一直打电话 哪些问题我们可以答应客户?哪些事情有权自己决定,哪些没有权利自己决定应该如何给客户答复?在客户那边碰到的问题多久可以得到解决?

去岳父岳母家,务必注意不要躺他们的床休息,不要太随意。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率

方法一:我们自己常用的方法

方法二:前辈或领导建议我们改善的方法

方法三:我们从别人那里学习到的方法

效率:用更少的投入导出更多的产出 问问自己,能否提速?

员工回答问题注意两点:

一、没法回答时,告诉对方自己什么时候(多长时间)找到答案就回答对方。

二、自己能回答尽量确保正确,发现错误及时更正。

注意沟通与协调

第一、观察自己和别人协调沟通时,容易忽略的问题是什么?着眼点是不是双赢?有没有顾及对方的利益和立场。

第二、会沟通的人都是先听后说的,让客户先说话。

第三、沟通既包括对外也包括对内,先对内沟通好,然后对外沟通。

学会与上司沟通:

1.要主动报告,主动报告工作进度,以便让上司知道你在什么地方,做到什么程度。

2.对上司的询问有问必答而且清楚。

3.充实自己,努力学习。

4.接受批评,不犯三次过错。

5.不忙的时候主动帮助他人

6.毫无怨言地接受任务

7.主动提出改善计划,让上司进步。

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用心把事做好

给客户预期之外的惊喜

问题;同样错误犯几次;不会主动关沟通和关心;养成了坏习惯;满足现状,缺乏创新;没有危机感不能主动帮助别人。

培养职业化工作态度的要领:

篇三:赢在职业化读后感

《赢在职业化》读后感

最近读了《赢在职业化》这本书,书中讲了关于职业化的很多东西,

通过读这本书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所在,也找到了弥补的方法,找到

了努力方向。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

感受。

踏入社会,走进工作岗位,每个人都面临着职业化的问题,职业

化水平高地决定了我们在职场上是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是不是值得

信赖的人。自己的职业化水平能不能发挥出来也关系到了职业生涯的

发展,因此我们要能够获得认可,赢得胜利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化。

那么何谓职业化?正如书中所言,职业化包括四个方面:职业化的工

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道德。

我想,做工作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也就是职业化态度。态

度决定一切,职业化的工作态度是我们把工作做好、做细、做精的关

键所在,拥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才能避免错误的产生,才能提高工作

质量。做到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关键就是用心做事。劳动模范李素丽曾

经说: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刚来公

司后不久,我接到任务紧急赶出来一份调研报告,领导叮嘱我一定把

工作做细,不可懈怠,但是由于经济效益分析那部分工作由其他部门

完成,自己心想工作轻多了,应该很轻松地完成,抱着这种侥幸的心

里,自己自然也松懈了下来。那天会议上,由我做报告,突然领导打

断我说出现了错别字,我当时就愣了。会后反思这件事,都是因为自

己态度不够端正才出现的问题。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时刻警醒着我

认真做事,用心做事。

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必须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术要求,这就是专业

化的工作技能。掌握良好的工作技能不仅要靠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

还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思考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的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开发部的一员,信息收集,公关,报建是

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比较我找到了自己在哪个方面

欠缺,我找到了弥补的方向,虽然我并不是这方面的精英,但我相信

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我一定能够成为精英,为公司项目的顺利进行

保驾护航。

军人有军人的形象,医生有医生的形象,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形

象,这些看起来像他们所从事行业的这群人,就叫做职业化的形象。

职业化的形象是最直观的表现。职业化的形象包括外在的穿着以及内

在的修养,一个公司员工的穿着、走路的样式及讲话的方式都是公司

形象体现。职业也化的形象会得到客户的信赖,会给客户留下好的印

象。公司职业化形象要把握统一化、标准化、简单化、精致化着四个

要点。个人职业化形象的要点包括外在的衣着,内在地谈吐。这是一

个优秀的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两点。一个人穿的衣服是否干净整洁,

办公桌是否干净,文件是否摆放整齐等等都是职业化的外在表现。这

些都直接影响着自己,影响着公司的形象。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

的自己的一言一行,把职业化的形象当做一种习惯去培养。 以前总以为品牌这个问题一直是公司高层领导的问题,但学习

完职业化的道德后我才意识到品牌应该是公司所有员工都要去共同维护,共同创造的。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品牌是一种整体意识,需要大家共同的去维护。作为鼎和集团的一员,维护“”这个品牌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信仰一个企业,爱一个企业我们就应该用心,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她。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需要用心品味,工作也需要用心品味。作为资源开发部的一员我把自己看做是两种兵,一是侦查兵,二是工兵。侦查兵,需要我们迅速的收集、分析、整理行业相关信息,为公司重要决策提供依据,为公司指明前进方向;工兵,需要我们凭借过硬的本领,排除一切困难,保障公司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公司打胜仗保驾护航。而现如今需要我们找准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培养过硬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赢在职业化。

员工职业化读后感


员工职业化读后感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就像一场足球比赛,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同场竞技,其结果不言自明。

有人统计,目前中国企业的效率是美国的1/25,日本的1/26,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就是中国企业的员工目前还不够职业化。

有一家生产乐器的中国企业,废品率高于10%。有一次其公司负责人了解到日本同行的废品率仅是1%。于是他去日本企业考察,发现在日本的企业里,员工进行生产的操作台上面物品摆放整齐划一,没有任何私人的物品。桌子上面都画好格子,哪个位置放置什么工具,哪个位置放水杯,而且位置的安排十分符合劳动操作规范和程序。楼梯上也有一条线,员工走楼梯都靠右侧行走,以方便他人紧急通行。日本员工在工作时间几乎没有闲聊的,都是在聚精会神地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在同行的这家中国企业里,上班时间员工聊天、吃东西、干私事,可以说干什么的都有,上个厕所也要花半个多小时。

对此,那位公司负责人不由得感叹道:员工职业化程度的高低的确影响着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战略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而员工能否出色地完成工作则取决于其职业化程度的高低。所以说,职业化员工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石,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因为制度制定得再完美,如果没有职业化员工去贯彻执行就等于一堆废纸。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很多优秀企业的领导人对员工的职业化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美国某报社记者曾经采访张瑞敏,问他在企业中扮演何种角色。他说两种角色:一是设计师,二是牧师。要不断布道,使员工接受职业化教育,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工作中。

瑞敏强调: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在于铸造职业化员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

有一次,海尔驻广东分公司的一名员工用出租车给潮州的一位客户送当时还十分少见的滚筒洗衣机。然而,在离潮州还有2公里的地方,出租车被检查站扣住了。这名员工只得卸下洗衣机,站在路边拦车,但没有一辆车肯停下来。

最后这名员工背着75公斤的洗衣机走了3个小时,硬是把它送到了客户家中。知道了事情的客户,非常感动。

的确,员工职业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员工的未来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

调查统计显示: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40%50%;但如果这名员工能够受到良好的职业化素质教育,那么他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从而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提升他个人的职业竞争力。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企业的部门经理摇着头感叹:这个人能力尚可,就是职业素质太差了。

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很多高智商、高学历,甚至是高能力的失败者,他们的失败并非能力不足、学识不够,而是在于缺乏职业化素质。同样,我们身边也大有学历不高,却取得职业成功的人,但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都是由于具有高度的职业化!

浓得化不开读后感


浓得化不开读后感范文一

真的是浓的化不开,那秋天里羸弱的婴儿--------愁、浓的化不开;整本散文的美浓的化不开,所表达的感情浓的化不开,一切都真真的,浓浓的。

不知不觉秋天到了,繁花落叶落叶归根了,四周不免增了些凄凉,是啊,自古秋就是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月镜里,何处的秋霜。这秋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又加上愁西湖的愁,唉,估计恐怕这愁要愁满整个秋了,愁啊,愁这落叶中凄凉唯美让人深思的故事,愁啊,愁这丑西湖的变化愈演愈烈,愁啊,愁我们没有海滩上种花的那伤天真,单纯和执着,这愁好浓,浓的化不开。

这本书好唯美,美在它的故事,它深刻而又有让人深思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怜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但同时我还深信另一种说法,也许,引人迷恋的美的宝物,一开始就注定会是肮脏欲望的怨品吧!但是在这本书里,我没有读到欲望只是美而已,朴实无华的美,那种真诚的美,随作者的心去感受的美是那么浓浓的化不开。

美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情,它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切的,他并没有刻意用什么华丽的词句语言来修饰他的感情,他也不会去寻找最理性的那种感情,而是性灵和心深处被感动被触发而很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他的体会、他的感想是那样的让人信服,让人着迷,他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像是千年不冻的山泉那样净透,它会净化你的思想,是你的理性更加的冷静。

不管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愁和美,恐怕都是因为这发自内心的感情呢!即使并不伟大,但有感情用心完成的事,就一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认可。

《浓得化不开》读后感范文二

我第一次认识诗人徐志摩是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演员黄磊在电视剧里着一袭青衫,用毛笔写字,架金边眼镜,一副上世纪三十年代儒雅、浪漫、漂逸、潇洒的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绅士风度,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志摩,近代诗人,他的诗娇柔而不造作。纯净而不妩媚。

深夜,月光洒的一地的余辉,把原本深黄的木板照得闪闪发光,独自一人躺在在床上,随手翻起那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那一句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至今还印象至深。梦中,跟随者徐志摩的脚步,来到莲花铺满的大池塘,四周散发真阵阵莲香,忽然一名日本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古式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故事的日本和服,她那深邃的眼神,娃娃式的翘鼻梁,宛似童话里的仙女一般,把徐志摩深深地迷住,但是,在徐志摩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不舍得神情,可能这是它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两人并肩的走着,是那么的熟悉。跟随着他们前进,走着着仙境般世外桃源,清晨的薄雾飘散在湿润的空气之中,一朵朵莲花在池中荡漾,此时我分明看见那妙龄少女就宛如那莲花一般纯净,淡雅,那脱俗般的气质再一次把徐志摩迷住,呢喃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深邃的黑色使周围看起来十分凝重,一座石桥横架在水天之间,那一句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宛如歌声一般在四周回荡,那苍老的石板桥,像一座尊神,月光倒映在水中,徐志摩站在桥上一一语不发,也许他想把这里的景色永远的刻在他的脑海之中,抬头望向眺望天空,空中如打翻了得墨的幕布一般,使周围的环境显得十分压抑,此时的志摩挥了一挥衣袖,头也不回得便走了。

初读好书,如逢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清新脱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便是它,徐志摩。

徐志摩的最浪漫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我刚读一半的时候,它就让我有一种难以说得清的感觉,就算文章里的文字再怎么华美也没有办法表达它给人的那种美丽浪漫的感觉。也正如他的朋友梁实秋说的: 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的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 徐志摩的散文里充满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像是在和知心的朋友谈话;也让我看到。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 其中的一章《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梁实秋、阿英三位所指出的;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 。简言之,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着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制(如《一个诗人》)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部《浓得化不开》是最新的一种,里面选录了很多佳作,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每一段都表现出了徐志摩的独特风格。

喜欢《《农业与工业化》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工业设计10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