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三体读书笔记 > 地图 > 三体读书笔记

三体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三体》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500字。

古语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三体》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500字,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三体》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500字:

看刘慈欣的《三体》,也算是机缘巧合。当时刚看完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被科幻世界的脑洞所折服,所以入手一套三体,作为科幻小说的入门。

读《三体》之前,从网上翻阅了网友对其的评论,总体来说褒多于贬,此时刘慈欣监制的小说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也即将于大年初一上映,因此刘慈欣在网上的热度已非小众,更有甚者将其于阿西莫夫比较。当然我并不认识阿西莫夫,也不是什么科幻迷,但觉得那一定是科幻迷心中写科幻小说的殿堂级选手,因此对刘慈欣的水平也大概有了个概念。既然如此,那把他的《三体》作为我的科幻入门读物也不失为一种讨巧的选择。当然我对大众普遍程度喜爱的东西一直不抱什么期望,所以对于《三体》的态度,我瑾于理性和好奇。

前后约莫用了一个月时间读完三体三部曲,于是写个读书笔记暂且表达下个人观感。

对于剧情我不赘述,小说总体来说,还是适合我这种在科幻边缘试探的读者的入门读物,三体语言通俗,叙事不饶弯子,整体架构收放又合理,结尾主题的升华可以说是三部曲的点睛之笔。至于不足之处,文笔除了极少段之外相当朴实,少了读的时候的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剧情对于某些章节的展开容易把观众情绪从主线剧情带离,以至于在阅读时显得不很有趣,所以《三体》于我而言,更像是一部中国式科幻的电视剧,而非我不想错过一个画面的电影。

至于文笔,读《三体》之前,刚读完埃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对其字里行间展现出的萧瑟又透出非凡生命力的北国光景和人物所吸引并震撼,因此在读《三体》第一部时,对其朴实无润色的文笔实在缺乏喜欢,这也是很多读者喜欢吐槽《三体》的点。但到了第二部之后,朴实的文风有了很大的提升,开篇大笔墨刻画的蚂蚁形象让我眼前一亮,甚至之后的很多情节能看到刘慈欣加入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这为这部长篇小说增添了不少代入感。

其实刘慈欣的文笔是相当好的,他擅长用贴近生活又非常简单的文字来描写震撼人心的场面和细节,在看他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和《混沌蝴蝶》时我深有体会:

“村头可能出现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眼巴巴地望着那条通向山外的路,直到在老槐树上挂着的最后一抹夕阳消失...”。

“克雷机(计算机)倒吸了一口冷气,呼啦一下,那个程序瞬间生成了一百多万个高阶矩阵、三百多万个常微分方程和八百多万个偏微分方程,这些数学怪物张着贪婪的大嘴等待着原始方程...”

可以看出,刘慈欣非常擅于刻画生活情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往往几句话描绘出其独特的形象和特征,并且角度也非常有意思。从这些文字中也能读出刘慈欣异常丰富的阅历及清奇含蓄的情感。至于三体大部分不加润色的文风,我个人理解为他将主要精力放于故事的架构和细节的充实度上,以致于舍弃了一些对于环境和人物细节上的刻画。总的来说三体的文风对我来说也无伤大雅,读着读着我倒也习惯。

至于构架,对于一个描写跨越了几个世纪时间跨度的小说来说,按时间顺序来写是非常合理的,对于入门科幻来说上手也容易,其难点主要在于科幻小说中对于未来的描写要符合现实并且不突兀,而其中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三部曲中主角的更换,三体不是一本个人传记小说,其所描写的不同时期不同主角随着剧情的更迭换代,而其中又不失小人物的生活侧面的描写,读后感其体现了三体叙事架构的宏大,大到三体乃至宇宙其他文明,小至生活琐事中涉及的各个群众,并最终通过这些人的串联将属于刘慈欣的科幻世界摆在我眼前。其追求整体框架的宏大又不失生活细节丰富度的把握,也是我个人欣赏《三体》的一个点。

至于人物角色,虽各有特色,但略显单调,每个人物角色似乎都早已注定了他们会做的一些选择,而罗辑坚守了几十年的执剑人这一角色的转变让我个人不适应,可能是作者处于对人物角色的拔高,但我觉得照罗辑之前的人物性格,更应该选择在威慑纪元选择归隐田园,毕竟对于一个伤害了他这么深的世界,还有守护几十年的理由么?而程心的选择每次都非常符合人设,所以三体的人物觉得我觉得有些失活,少一些真实感。

至于科幻世界的科技感,刘慈欣不愧是工科出生,科技感刻画得丰富又真实,建立在物理学理论上的科技非常接地气,这不同于天马行空的玄幻,而是真枪实弹的硬科幻。当然在读的时候我时常一愣一愣的,无法完全理解,但既然选择了《三体》,只要说得通,我就愿意信,这也是我看科幻的初衷,入门又不失乐趣。

至于最后的主题,人类最后朝整个宇宙进发的结尾十足符合我的胃口,科技提升的不仅仅应该是那些科技感十足的科学设备和生活便利设施,也应该是人类未来对自己定位的思索探究,而三体衍生到最后对于整个宇宙的概念我觉得既拔高了小说的主题,也确实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人类如何在宇宙中找到自我定位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宇宙有尽头么?人类最终走向哪里?死亡意味着终结么?虚空之后是什么?这些问题最终在《三体》中都化作同一个问题——生存还是毁灭?而这些问题到最后刘慈欣都保留了下来,也幸好留了下来,如果非要有个答案,那只能以《乡村教师》中他自己写的一句话作答:

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的最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不可理解的。

回顾整部小说,作为入门科幻我于《三体》所获得的比我所预期的多,有意思的情节也不少,比如人类第一次遇到水滴时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里猩猩围着方碑的情形,比如第三部云天明的三个故事,太阳系的二向箔打击以及对四维空间的描写,都是小说非常出彩之处。然而最吸引我的,仍然是结尾描绘的维系整个宇宙和人类之间微妙关系的那一缕丝线和对整个人类文明最终命运的思考。感受着宇宙的寒冷虚无的同时又夹杂着刘慈欣式的人文关怀,也感受到了作为人类的那一丝尊严。

这次笔记也是我看完刘慈欣其他作品之后重写的《三体》观感。呵,男人的浪漫。在《鱼王》的书背后有王小波写的一段话:“翻开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就听到他沉重的叹息,北国的莽原简直是一个谜,黑色的森林直铺到更空旷的冻土荒原,这是一个谜,河流向北流去,不知所终,这是同一个谜,一个人向森林走去,不知道为什么,这也是同一个谜,河边上有一座巨石,水下的沉木千年不腐,这还是同一个谜,空旷、孤寂、白色的冰雪世界令人神往,这就是那个谜...“

虚空宇宙再大也不过乾坤二字,沧海一粟再小也犹怜草木一青。所幸刘慈欣最终也保留了科幻世界的那个谜。作者:冰鱼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三体》读书笔记


作者:刘慈欣

推荐理由

我看这本书主要由于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介绍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的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谈到这是继刘慈欣之后,又一位中国科幻作家获得雨果奖。这时我才知道了刘慈欣和他的作品。好奇害死猫,想要看完这本书的开头一定要有耐心,像我这种有耐心的人就是花了一个星期左右才看完开头的,在这之间还偷阅了一些简介之类的东西。才有信心看下去,但看完了这本书之后真的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这本书纯粹是一个中国式的《黑死馆杀人事件》,因为自身学历也比较低,见识也比较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这并不是一种炫耀,发现了这些术语的背后都是些什么的,是我小时候对于星空的幻想,一直记得小时候对于类似于虫洞的理论非常着迷。关键在于作者并不是靠着这些咬文嚼字的理论把他的作品推向巅峰的,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人性的剖析,以及回环曲折的剧情描写。有多少的玄幻小说他们是依靠在主角身上发光的,主角是剧情的依托者,主角可以不跟着剧情来,他可以恋爱,升级,杀怪。但刘慈欣的作品并没有细致的去刻画某一个主角,因为这是一段历史,每一个人只不过是这条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吧。

书籍简介

2015年8月23日,倍受瞩目的雨果奖在美国西雅图附近的斯波坎市颁出。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创造了中国科幻的一个记录。这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且对人类充满愤恨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感想

下雨了。

保安撑起了伞,在玩的孩子们也都跑回了家。

石头上有一块明亮的玻璃,似乎是在孩子们的玩耍中落下的。

雨越下越大。

玻璃上滴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滴,各个水滴滚来滚去,互相吞并,无非是大水滴吃小水滴,小水滴吃更小的水滴。最后,各个水滴都十分大,他们小心翼翼地与其他水滴周旋,避免正面接触……

来了个路人,他那宽宽的裤腿,触到了玻璃把水滴擦去了。

在这场没有尽头的战争中,人类就是水滴。

随着《三体》小说最后这几行文字的行进,作者刘慈欣为这个波澜壮阔的宇宙故事缓缓地划上了句号。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仿佛在浩渺无边的宇宙中进行了一场梦幻般的冒险,直到故事的结尾,这场梦犹似未醒……也许直到现在自己仍未清楚地认识《三体》在科幻文学界的地位若何。仅从个人的角度而言,这部小说已带给我足够的震撼。阅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故事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立于不同的角度也可产生多种感悟。《三体》这本书中看出了人性的奥秘。患难见真情,这句话说得好。你别看有些人表面上真情真意,在劫难中就变成了墙头草。你看,本来人类团结一致,结果三体人一进攻,有些人就摇身一变,从地球人变成了叛军。其实这也不怪他们。他们这是出于一种求生的欲望,才去投靠强者的。这是迫不得已的,他们虽然卑鄙,但不是禽兽不如的。然而,在地球人中,又有多少人能维护地球的尊严,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呢?屈指可数。又有多少人能捍卫自己的自由,虽万死而不辞呢?屈指可数,我不禁感慨能捍卫尊严与自由的人是高尚的,能在实力悬殊的战争中捍卫尊严与自由的人是伟大的,能在毁灭前夕还捍卫尊严与自由的人是神圣的。

《三体》始于人性的故事

觉得这整个故事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对道德对文明的提问。从对文革残酷到荒谬的人性的描写,到那些隐晦的长远的工业文明带来的邪恶,作者有一个比喻,他说,也许人和邪恶从来都不是分离的,人就像是水而邪恶就是冰,冰那么容易被区分是因为它的存在形式,但本质与它下方的水是一样的。这又牵扯到哲学的问题,是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作者大胆地将故事的开始放在一个人性中的真善美饱受欺凌的时代;叶文洁的父亲在文革中因为坚持真理被红卫兵批判而死,后来叶文洁在红岸的工作中又受到了自己爱慕之人的欺骗,那个时代充斥的精神狂热以及人性的几近泯灭、扭曲、狡诈和虚伪使得当时还是少女的叶文洁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人性里的种种丑恶反映在叶文洁那双明亮的少女眸子中,她的那颗单纯善良的少女心彻底的破碎了,所以才有了后来出自她口中“消灭人类暴政”的“反动口号”。初读于此,我为叶文洁其残忍泯灭的人性而大感厌恶和愤怒,但后来结合其身世,其所见所闻,又不禁为这个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女人感到可怜和可悲,因为谁也无法厚颜无耻地向一个遭受过人性中的丑恶摧残过的人索求人性的善良。《三体》由此由一个人性的故事逐渐过渡到科幻故事,并将人性的探讨融入到科幻故事中,二者水乳交融,引人入胜。爱的艺术与浪漫。

善良,是耶非耶?

关于人有爱的这一点,在另一个主角程心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她的两次抉择“不暴露三体文明的位置、让星环城投降”,就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当然,她的选择,一次让人类面临被三体文明侵占的危险,另一次让人类失去造光速飞船,避免灭掉打击的机会。看起来出于人性的选择却导致了悲剧的结果,是不是她的选择错了呢?我想不是的,记得有人说过“做你所坚信的事,有可能很多年很多年,都不会有人来认可你,赞赏你。更不会被几百人、几千人在公共场合赞许。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总有一天,有人会很诚心地告诉你,你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我觉得审慎地做出决定,然后坚持,谦虚而不失自信,是一种好的姿态。

不提“善良”在宇宙尺度上的正确与否,因为对于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宇宙还很遥远。“善良”在整个人类的尺度上依然值得让人深思。

这些问题对我而言至今还算是一种人性善恶的悖论,如果有一天真的存在这种情形——“善良与无知并行”而“凶残走向真理”,在真与善不可调和的情形下,我们该作何取舍呢?

雨还在下。

玻璃上又滴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滴。水滴又开始滚动,他们被人擦去的悲剧又要上演……

哐当!玻璃被打碎了。魔界消失了。魔咒失效了。

水滴不再自相残杀了,统统落入了草丛中。而那被打碎的玻璃,也静静地躺在草丛中,似乎被人遗忘了。

一抹彩虹升起,天晴了。

水滴很快被太阳蒸发了,保安也收起了伞对走过的人说“空气真好!”孩子们也出来了,你追着我,我赶着你,玩游戏。

只有那被打碎了的玻璃,还静静地躺在草丛中。相关:《三体》读书笔记、三体读后感

刘慈欣《三体》读书笔记


只是突然想起来,就这样看了第三遍《三体》。记得第一遍读的时候,《死神永生》尚未出版。一晃都这么多年了啊。

自己读科幻的起点可能太高了,《三体》、《海伯利安》,还有pKD。等看了银河帝国、太空漫游和海因莱因之后,还能看些什么呢哈哈哈。

对大刘的敬畏越来越深,虽然他从来都不能够写好女性。

想想吧,人们总是渴望一个不那么平淡的人生。他们幻想生活的暗面,期待一个不会到来的意外。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有些事情是人所无法承受的。美丽新世界一旦开启,前尘就真正成为历史。

私以为第一部得雨果奖是很可笑的。本来第一部就只是个引子,在整个系列的水准也是位列最低。最终获奖无非是评委先生们的后殖民心态。而无论是《黑暗森林》还是《死神永生》都可以说是世界级的科幻作品,却没能得奖。后来的郝景芳,《北京折叠》与《三体》得奖的因由别无二致。不过北京折叠之后,现实北京很快开始着手清理低等人群的事业,可以说证明了科幻作品的预言性质,这个角度来看,《北京折叠》能获奖也算名至实归。

如果说《死神永生》带给人的恐惧近乎崇高。那么《黑暗森林》的恐惧却是跗骨之蛆式的。我不止一次地将自己代入小说,我发现我对人类族群没有什么好感。恐怕现代人大多都是这个样子,尽管我们的民族主义教育无处不在,更别说人道主义这个普世的真理。可是我始终不能向自己证明,人类是值得生存的,从来不能。

三体读书笔记800字


小说讲述了地球人叶文洁偶然间发现了另一个地外文明——三体星人(一个有着三个太阳的地外文明),因为三体的不确定性导致三体人必须找到另外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进而入侵地球的故事。在地球人和三体的数百年的争夺中,其他的更高级文明消灭了三体星和太阳系。其神来之笔来自于将基本物理定律变成武器,原来宇宙是十维的,因为文明间的争夺,于是不断的使用降维武器导致宇宙不断的降维,并最终归零。大刘用人类社会的竞争推广到了整个宇宙: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扩张,但宇宙的总资源有限,并引入了猜疑链和技术爆炸。进而引申出整个宇宙社会学,在宇宙中,每个文明都如同在黑暗森林穿梭的带枪猎人,小心翼翼,提防着别人的冷枪,也随时准备消灭被发现的敌人。已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曾不止一次的警告人类,不要对宇宙发出各种讯号,就如同在森林里啼哭的婴儿,引来的大多豺狼。

人类是一个很奇怪的物种,我们总习惯于给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寻求一个竞争对手,不然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我们不断的在战争与和平间轮回,在毁灭与创造间徘徊,只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新的共同体。我们很容易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的异常团结,却在现实中相互推诿。世界纷争不断,战争从未停止,也许真的只有在共同的外部敌人面前我们才能搁置争议,一致对外。
太阳存在了50亿年,宇宙的年龄是138亿年,太阳还有50亿年的寿命,而40亿年后仙女星系将和银河系发生正面的碰撞。这些冰冷的数字昭示了我们人类绝对无法偏安一隅,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当我们从海水爬上陆地,当我们的智人祖先一路走来,就注定了我们未来的道路。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自然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逃避,就必须坦然面对。即便是没有触发三体文明,人类也逃不出“歌者”的二向箔,在大神级文明面前,人类如同蝼蚁,但蝼蚁尚存斗志,况且人类呢?有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用整个人类的文明,见证了整个宇宙的运行真相。灿若星河,浩淼无垠的苍穹之间,众多星际文明如同初春的花蕊,脆弱而又坚忍,在自我的星球上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瞬间。
夜晚,抬头仰星空,城市的灯光让整个天空略显寂寥,西边那个我们最近的行星——金星显得异常明亮。忽然怀念起儿时的夜空,那每一颗闪闪的星星也许都是一个文明的摇篮,而住在他行星上的地外文明,同样满怀好奇的凝视我们。

三体读书笔记3000字


终于看完刘慈欣的《三体》(《TheThreeBodyproblem》)全集,断断续续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思维冲击。好像作者把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写出来了。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感觉自己很幸运。

《三体》系列共三本,有人说第一本最好看,看完三本后我觉得他们是一个整体,串联起来才能描述一个无比宏大却又完整的宇宙生态系统。不仅是科学层面的宇宙,还是哲学层面的宇宙。首先在科学层面,各种客观存在的的宇宙运行规律(尤其是量子层面的)被作者以非常惊人的故事构造呈现出来,实在是佩服;还有一些哲学层面的东西,比如宇宙社会学,猜疑链,黑暗森林法则,这些似乎由人类社会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在大宇宙中同样适用——毕竟,无论对于地球上的人类还是宇宙中的生灵,生存是都是第一要义,而在有限的资源面前,要想更久生存,必须消灭竞争资源的异类。

因为之前刚刚看了一本书叫《神秘的量子生命》,对于量子力学方面的认知也有了一些,然后惊奇的发现《三体》这本科幻小说中直接提到的,或间接影射的量子力学知识,竟比作为科普读物的前者涵盖的范围要多得多,比如书中提到在文革时期被批判的叶文洁的爸爸,上世纪60年代的天体物理学家,竟因为支持“外部观察导致波函数的塌缩”而被判为唯心主义,从而被戴上“反革命”的高帽子,而这一理论其实是量子力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规律;另外,其中提到的三体世界在制造“智子”的过程中,从一个原子核中拆开的两个智子(质子),其相互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则,不管这两个质子被分开多远,他们之间“幽灵般的联系”依然存在,所以三体人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智子低维展开后变成智能计算机,一个发射到地球用来监控人类行为以及干扰物理实验,还有一颗放在三体世界接受讯息——这其实就是量子纠缠现象!是量子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这么重要的理论科学知识,被作者影射得多么自然生动,有时候甚至觉得刘慈欣作为一个科幻作家,在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绝不逊色于很多科学家,只是欠缺一些实验设计和证实的技能罢了(当然这很重要,但在某些层面却几乎不能实现)。书中还有一些描写思维的形成理论,是说思维其实是基于量子层面的过程,我们如果通过分子层面的方式来研究,并不能看到本质的运行机理。其实这已经属于很前沿的理论研究,我之前看过在神经兴奋传导的过程中,是依靠神经元细胞上的质子流的传递来进行的,而组成质子流的质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遵循一些量子层面的规律,所以思维的本质更多的是一个基于量子层面的过程。由于组成我们的大脑的物质性质以及大脑构造的限制,我们思考的维度也是有限的,要想成为宇宙中更先进的群体,就必须进化大脑,但是人类大脑的“升级”每几百万年才会有一次,所以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其实还远远不可能彻底。

除了量子层面,书中还有很多描述时间和空间的规律,比如光速降为16.7Km/s,会形成黑洞,以及曲翘点啦,奇点啦之类的,这种宏观的空间和时间理论,还有曲率驱动啦这种基本物理学理论,甚至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从前都没有好好看过相关书籍,所以只能在以后带着无限的好奇和期待去阅读相关的著作了。(要不把《时间简史》列为2019年书单:))。

再说说书中关于“人性”的部分,说实话,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出刘慈欣并没有对人类的“善”的层面给予很多的期待,反而是对“恶”的一面进行了血淋淋的剖析,也许站在一个试图解析宇宙规律的高度,任何细节化的“文明”都是冗余吧。亦或,让我做个很狭隘的假设,作者是1963年出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其实是被文革迫害过的一代,至少思想上的迫害是必然存在的,他见证了人心最最丑陋自私甚至残暴变态的一面,所以他当然不会把人性描写的太理想主义。然后他经历改革开放,成为一名工程师,接受技术和科学带来的洗礼。至此,有一个疑问,一个技术出生的人,为何能对基础理论研究推崇至此,这是我一直没分析出来的问题——也许作者的人生阅历远比看上去的丰富吧。回到本段主题,《三体》中描述的人类黑暗面太多,甚至连唯一的“善良”的代表者——程心,也被描述成了用善良摧毁了整个太阳系的人设。其中有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句话是维德说的,一位有野心有能力却残暴怪唳的人,他的存在似乎在向所有人说:“像程心这样善良的圣母情怀,最终将毁了全人类”。我不知道作者放这两个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宇宙中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还是他骨子里就认为,人性只是兽性在人们长期安逸的生活中进化出来的冗余,兽性才是战胜一切的终极王者?很显然,我希望只是前一种假设,因为善良不应该是盲目的,应该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所以如果是我,我应该会把程心设计成一个理智,善良且强大的女性人设吧。整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民众的认知水平,并不抱有太多期待,即使整本书的叙述跨越了上百个世纪,一般的民众在作者的描述下也只是些类似于“没有思想只是尽力追逐生存的可怜的虫子”而已;而对于政府的态度,也并不乐观,甚至在讨论人类最后的终极希望——曲率驱动飞船的建造中,政府充当了最重要的阻力;作者把希望放在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理论物理的科学家们身上,他们基本都被塑造成了超级英雄,一些能未卜先知的神人。前两者,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说过,这与作者成长所处的特殊时代有关,文革过程中那些互相揭发互相残害的民众,那个独裁的政府,都是烙在坐着心中的印记,会渗透到作品中也很正常,而对于第三个,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是怎样的心路历程让技术出生的作者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如此崇拜。

再说说作品中的哲学。作者提到了几个哲学问题:一,逻辑在冥王星上的人类历史博物馆里对程心说:“如果亚历山大东征再往前走一小段就会遇到战国末期的秦,那么历史会怎么样?如果汉朝统一后,独尊儒术换成春秋的百家争鸣,那又会发生什么?”他总结道:“在每一个历史断面上,你都能找到一大堆丢失的机遇——就像人生”,其实我不是一个机遇论者,但是有的时候也会被这种思想所烦扰,比如工作中,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因为一时的疏忽,错过一个机遇,然后好像整个发展链都垮掉了一样,就会陷入无边无际的恐惧和不安中,以致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缓解这样的情绪;二,在太空的格林-斐兹观测站,一位观测者看着望远镜中被更高星系的文明毁灭的三体世界墓场,说:“毁灭一词并不准确,对于宇宙来说,物质总量没少,只是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就像一副扑克牌,仅仅重洗了而已……可生命是一手同花顺,一洗什么都没了”,这句话我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细细琢磨——生命是多么偶然的存在,但在强大的宇宙力量面前,却像随时都可能被洗掉的牌,脆弱到不堪一击。像这样渗透于哲学层面的句子有很多,像钻石般镶嵌在整本书中,不经意间被发现,会璀璨得让人流泪。

书中我最感兴趣也是最有共鸣的一个层面,就是关于维度的问题,也是我认为的作者的宇宙观中最最核心的部分,从最初作者介绍智子的制造过程(篇幅大到不符合全文布局)到后面蓝色空间飞船上发生的维度穿越事件,再到云天明描述的那三个童话故事(将人画入画中的故事),再到整个第三部关于歌者,二向箔毁灭太阳系的部分,都让我觉得特别有共鸣。我小时候(应该是13岁左右)曾经不止一次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宇宙外面还有宇宙,他们是不同的个体,遵循着同样地运行规律,而在这些平行地位的宇宙之外又有更高层次(现在知道可以用“维度”来形容)的“宇宙”,那些宇宙又会遵循另外一套运行规律,层层叠叠,永无止尽——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假设——从我们所在的“宇宙”往下面的层次挖掘,行星,人类,细胞,原子,分子,量子(or质子),甚至更更微观的东西,也可以去证实上面宏观的假设?(其实现在知道除了量子,其他都是同一个维度的只是大小不同罢了)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从更容易的微观入手,去研究宇宙的终极真理?(与作者的宇宙观不同,我倒是认为有一些更“生命”的元素可以加入到宇宙观当中,也许是因为我是学生物的缘故吧)唉,正是因为这样,当时的我选择了自认为最最可能走上这条研究轨迹的微生物学,我记得还特地问了朱老师有关量子生物学的事情,然而最后我自己太不争气,没能用双手为大脑争取一些尊严(总感觉这样的循环在继续?不行我要努力跳出这个怪圈)。只能在这科幻的世界寻找些自我安慰了。

不知不觉码了这么多,然而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没奢望能有别人与自己共鸣。说不定作者自己都没想要表达这个,哈哈。幸好无论如何我都会保持回归生活的理智,忙碌的工作会冲刷一切,抚平脑中的沟沟壑壑。我愿做一颗普通的种子,吸收这宇宙中幸而得之的养分,成长为一棵树,每天可以在村头晨露弥散的土地上,晒一晒太阳;偶尔也会在繁星璀璨的夜晚看一看星空,然后过完一生。

《三体》读书笔记1000字


“近日,科幻作家刘慈欣被授予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做出的贡献。该奖项由英国已故科幻小说家克拉克遗产所赞助。多年来,基金会为奖项加入了新的类别,包括终生成就奖和社会服务想象力奖。据悉,去年终生成就奖是颁发给霍金。而刘慈欣这次获得的是社会服务想象力奖......”当电视机里新闻频道的主持人播报这则新闻时,我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夜空,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后面,是否也是那样的美丽。——楔子

人们以为那是回到婴儿时期,羊水般母亲的怀抱,于是他们选择了圣母程心,放弃了最高震慑力的执剑人罗辑,于是,人类的自我毁灭便开始了。

最初的黑暗不过是叶文洁对那个讳莫如深的时代的失望与憎恨,她在红岸向未知的智慧文明发送了请求信息,希望高等生物来改变这个人心不古的世界。这原本是一场思想的荒谬,无形中导致了物种的倾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的恶。

叶文洁渴望三体文明来拯救世界。她暗地里传播思想,吸引精英,在智子的帮助下,基础物理学崩塌了,社会恐慌了,人们终于意识到冥冥中的敌人,而他们却无处遁形了。地球仍是人类主宰,于是叶文洁被逮捕了,而这时事态已超出她的预料,她对当年的罪行供认不讳,临终给了罗辑一个关键。从此,世界的毁灭与她无关,人类陷入了更深的绝望。我们无法预测众生的恶,和那遥远文明对恒纪元生的欲望。

人类陷入慌乱、陷入困局、陷入祈祷,奋力挣扎在一处水洼。三体人的野心终于显现,绝对的技术优势让人类打不破智子设下的技术壁垒,唯一可行的是三体人永远不会的人心难测,于是面壁与破壁,面壁者罗辑终于勘破叶文洁的那句话,成功成为自己的破壁者。人类一直追求的那广阔的宇宙,终于现了雏形,令人咋舌。

宇宙早就拥挤不堪了,活在恒纪元的光明,是人类最大的一叶障目,我们——是多维下的低维生物罢了。黑暗森林的生存法则,注定我们只是猎物,不是猎人。不圈地自牢,就要奔波在无限的荒凉宇宙中。而对物种灭绝的恐惧,是人类难得的喘息。罗辑以生命为触发条件,以向宇宙发射地球和三体的相对位置为筹码,以同归于尽为赌注,为地球博得了生机。但我们无法想象宇宙的冷酷和历经毁灭涅槃的三体人对美好的深切渴望。

那生机使人类渐渐忘了忧患的过去,与三体人和谐的交流营造起美好的伊甸之园,人类在重新选举执剑人时,放弃了白发苍苍的罗辑,选择了圣母光辉的程心。于是,完美的水滴带来了地球最大的毁灭,全人类成了外星生物的俘虏。而你和我对这宇宙又有什么区别呢?罗辑努力破壁时的一个实验又让人们延迟死亡,却带来了三体文明的覆灭。不久之前的宇宙之战,建立起绝对军事化的飞船文明逐渐揭开毁灭的面纱。

这宇宙有更高的宇宙文明在向其他文明抛着二向箔,将那个星系打击成二维形态,这只是最基础的维度打击毁灭手段。猎物若想保存自己,除了将自己变成黑域,就是不断逃离。

曾经璀璨的地球,已是一幅名为太阳系的画作上的一处景色,那人类的飞船文明,才是人类残存的文明之火,短暂停留,永远漂泊。我们无法评判众生的恶,这不过是求生。宇宙是原始的修罗场,我们要回归动物本能,疲于奔命。

毕竟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三体》读书笔记300字


叶文洁,文革时期的遭遇使她对人类文明极大痛恨,净化人类成为她的目标。所以她暴露了太阳系的位置。读的时候我对她很痛恨但是她的见解与思考直接引出第二部黑暗森林,她的思维是深邃超前的,还有这时期的章北海,杨冬,也许她们都已经看到了结局。

罗辑也是受叶文洁的启发,思维顿时开阔,掌握主动权并且意志坚定。这一时期的人类亲身体验过战争,体验过科技,能把握事情的精髓和关键所在,一针见血,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第二部第三部可以看到她们后续那精准钢铁般的意志和执行力。

第二部中新人类文明太过于脆弱,没有基础科学支撑,虚华的外表,看似强大真实却太脆弱,如同婴儿时期,没有经过战火洗礼和艰苦斗争的历史,天生的缺陷。

人类的关键人物程心,过于脆弱的心灵,一再干涉文明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萎缩退步,毁灭到来之际全军覆没。总之,文明的进步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思维是进步的阶梯。

《三体》读书笔记2000字


01

具有一定的问题导向性

我个人认为:文艺作品/作品/东西具有一定的问题导向性。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作者在创作一个作品的时候,在他心里肯定是有一个或多个焦点(或主题/问题)对应的,这样他在进行创作、设计的时候,才能逐步清晰自己的选择。

《三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他心里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还有《三体》里为了发展组织专门设计的游戏,为了切割船只的纳米材料,无论放大多少倍还是绝对平面的水滴,监视人类的质子......都是具有一定的问题导向性,来设置的。

除了小说及小说中提到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子都能体现“问题导向性”的特点。比如:

1、之前在学习《易经》的时候,就了解到一种说法:伏羲当年在研究《易经》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部落主要面临的天气预报问题。因为在远古时代,环境比较恶劣,人类对很多环境、规律的认识还在不断观察、研究阶段,作为部落的酋长/首领就要解决部落面临最大的问题。

伏羲在不断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慢慢总结出了一些规律,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像下雨不利于出行,有阴雨气象之兆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不出去或往气象好的方向去;像我们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规律总结,用来指导农事及婚丧嫁娶等等。

2、如果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更加容易理解了。我们日常接触的文艺作品有很多,像音乐、美术、文学、电影、雕塑等等,都与人们生活中的问题离不开。

现代人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因为类别、层次、时间、对象等各方面的不同,需要的解决方案也各有差异。比如有人听优美的音乐能够缓解压力,画画可以使他更加静心、专注,看书可以让他增长见闻、修养内涵......

同样的道理,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才从人的脑海里、实验室里、工厂里,逐步走到生活里。它能够模仿或代替人们的某些功能或解决某些方面的需求;但我个人认为,可能人工智能在某些设定好的单点或单模块可以胜过人类,但它无法完全替代人类。

02

关于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体》算是我第一部完整看过的科幻小说,作品中充斥着各种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觉得对于开发或启发一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小说里提到的发展组织的游戏、太空城、曲率飞船、宇宙飞船、小型宇宙......是如何想象、设计出来的?这些无处不体现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可以说,突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是非常难培养的一种能力,一般这项能力特别突出或发达的人基本也是大家。比如:像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梵高、达芬奇这样的大画家,金庸、梁羽生这样的大作家,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大音乐家......

这项能力的发挥,不仅需要大量的历史、素材支撑,还要有良好的想象意识、相应的思维等各方面的支撑。就像盖一幢大楼能盖多高跟它的地基能打多深、多扎实是成正比的;一颗树能长到多么高大跟它在地下扎根有多深、广成正比。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是需要很多养分的。

对应一下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例子:

现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需求发现-产品服务开发与设计-经营管理等,想要在竞争中存活下来,成为佼佼者,都需要与之相应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人们都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那为什么有的人过得很枯燥,有的人就能过得很有意思呢,就像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美丽人生》;

......

所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既要靠人也要靠环境,非常综合,这不是人工智能所能完全替代的。

以我目前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它能够做一些这个系统里面拆分出来的一些小模块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像人文、艺术、真正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是要人来完成。

03

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

看完这部小说,带给我的感悟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时间和空间、辽阔与渺小、理想与现实、亲情爱情与友情、成功与失败、生活的好与坏、遵从自己的内心......每个点我都可以衍生出感悟。

不过,对应到自己身上,总要有个可以聚焦吸收的点,就像师傅一直教导我的那样:做好自己!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生中能够发挥出来的能力、潜力也是有限的,什么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学着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

这里提一嘴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除了上面已经讲过不能完全替代的观点;另外,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这个东西的成本投入是比较大的,普及或渗透也需要时间,而且事物总是多面的,不能单一的来看待。

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的提出或逐步实现的背后都是有人来主导的,它能够替代一些比较简单的功能或事物。我个人认为是背后的那些大知识分子或走在前端的人,有形无形、有意无意的加快了发展的进程,前面的往前拉,后面的也得往前进,会逼着后面的人去学习、去改变、去适应新的环境。

另外,我们看过这些新闻、信息,很多都是一些人工智能的企业宣传出来的,他们需要培育市场,需要让客户知道、明白、相信他们的产品可以解决客户的问题。企业才能生存下来,不断往前发展,不断在研发上投入,不断更新迭代......

再直白一点,就是:宣传的东西要能够达成,也是需要长时间、大成本、大资源投入的,这一系列的背后的商业目的、研究目的等等的达成,是需要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甚至辩论,让这些概念普及到用户心里面去,将需要的资源慢慢汇聚到他们想要的地方去。

当然,这么说没有任何觉得不好的意思,因为这背后其实也是一种进步。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创业,那时候创业者流行胆子大,到现在创业者出了胆子大之外,有多出了许多附加条件,如品德、素质、学识才能等等。

所以,对应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需要不断学会去分析、探索、清晰自己的目标,不管是生活,还是家庭、事业,都是如此。不断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也是很多企业在用人时,特别看重的一些软性能力。

都说现在人容易焦虑,我有时候也特别焦虑,因为家庭、生活、事业袭来的压力在所难免,得学点慢慢去化解的道才行。我一般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会慢慢静下心来,去探索、清晰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

听着很鸡汤、很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非常难,也是给自己的一种修炼,与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三体读书笔记500字


读《三体》的时候,一两个小段落让我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渺小的自我漂浮于茫茫宇宙中的神奇观感,既不知自我,也不知宇宙,既不知生而为何,也不知死归何处,生命的发生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生命的进程是你的选择还是你自以为的选择,我们线性感受时间的方式是不是错觉… 然生命并非生而强大。是在不断的磨练与物竞天择中,存留与发展。哪怕在一个个体短暂几十年的岁月中,也是同样的进程。所以理解自我的困惑与茫然,是与自己和解的基础。行为可以试错,错了可以调整,但要紧的仍在于,如何完整地接纳自己,和理解自己之于内心的处境。这种情绪,不能单纯用恐惧或者兴奋来形容。但至少包含敬畏。 当然就像我此前说的,人的局限性,是容易沉溺在眼前的欲望与自我面前,乐此不疲地画地为牢。 如果站得不够高远,则易闭塞而狭隘,如果过于跳脱,则生虚幻和自负。

作者在书中对上升到脱离人类脱离时间高度的对世界的审视也让人惊叹作者格局之高。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对航天、核能、计算机等各个范围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惊叹其对中外历史、心理学、社会学涉及与运用,甚至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逻辑严谨的「宇 宙社会学」理论也无不在理。

如第三部序言所说,书中令人惊叹的复杂庞大故事结构,使任何一个故事线分支单独拎出来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作品。而作者用数个这样的故事线做背景和铺垫,你翻来这本书了,钻进去了,就像进入了平行时空下另一个世界。

三体读书笔记2000字


科幻小说《三体》是比较火的一部国产科幻小说,我刚读完了第一部,简单谈谈对他的感悟。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而更像是一部哲幻小说,通过末世状态来讨论哲学概念。

首先,三体问题是一个数学猜想,它是指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现有的数学求解的答案依然是不可测。由此便引出了一个大问题,宇宙有规律吗?如果没有,那么宇宙就是混沌的,在一个混沌的宇宙中,一切就都是偶然的,那我们的出现就是个偶然,如果我们的世界本是个偶然,那么我们的未来呢?这实际上是小说设计的一个大背景,在第一部中作者的答案是什么呢?作者通过三体文明世界最后的计时钟摆给了我们一个选择,那个在倒计时星球毁灭的钟摆是对规律的渴望还是对混沌的畏惧呢?对这个一点也不科幻而且真实的有点可怕的背景你是否有点不寒栗呢?

不用害怕,上面那个问题太大了,现实世界最终答案还未定,也许有一天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会给我们答案。但小说围绕故事主线展开更像是一场哲学的探讨。小说中对逻辑方法在认识论中应用的讨论:先普及一个知识,逻辑学中认为论证是有两个方法,演绎与归纳,演绎就是由一个真理论证出另一个真理,只要前置真理为真,而演绎方法是对的,那么结论就是真的。而归纳则举例论证,归纳结果是不保真的,他只是给出一个更为合理的结果。好了,知道了这个,我们就可以来看作者写的几次三体模拟游戏中的经历了。这五次游戏经历是物理学史的缩影也是逻辑法则在认识论中的应用。

第一次,周文王。文王引导主角汪淼第一次进入三体模拟游戏中,给出了一个看似混沌的世界,文王给出了自己摸索这个世界(建立宇宙模型)的理论:阴阳二元论以及他的六十四卦(宇宙模型)。并通过后期墨子与伽利略的口说出了文王的逻辑方法,读后感他是一种简单的观察归纳法,而归纳的结果归于一种冥想假设,这个假设仅仅通过简单验证就建立一个抽象模型,于是很快就失效了。这是早期物理学。

第二次,墨子。墨子开始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并开始建立实体模型来验证其归纳的结果,但其模型的建立仍然是一种冥想的结果,只是比文王进步在建立了一个看上去更符合现实世界的模型,这个模型已初步摆脱抽象。但依然很快失败,因为这个模型的建立是忽略了观察中看似微小的现象-飞星的出现。至此,汪淼以中国为背景在游戏中的进程走到了尽头,似乎作者暗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停滞。

第三次,伽利略与格里高利教皇。汪淼以哥白尼的名字再次进入游戏,带着三体理论来到教皇面前,伽利略介绍了他的方法,这时归纳法已经进化到观察归纳验证再归纳的阶段。但仍然没有跳出归纳的范畴,而教皇听完汪淼的三体论后就要烧死他的举动是在暗示中世纪宗教对科学的打压。

第四次,牛顿与冯.诺依曼。这是由于汪淼带来三体论,或者说是三体问题后,游戏开始进入第二级,牛顿与冯.诺依曼登场了。牛顿为三体讨论带来了演绎论证的基础,前置真理三大定律与数学计算方法微积分,而冯.诺依曼要解决计算速度问题,他带来了计算机。这时论证方法已进入演绎时代。于是解方程是主要问题了。当然这次解方程没有成功是因为前置真理的缺憾(没有考虑引力摄动,因为牛顿不知道广义相对论)。前置真理不为真,演绎结果肯定错误。

第五次,爱因斯坦登场了。他带来相对论,并对牛顿的三大定律进行修正,这下前置真理为真,计算工具也足够强大了,但是绝望出现了,三体问题依然无解。爱因斯坦绝望的说出,上帝是个无耻的赌徒,他彻底抛弃了我们。于是人们竖起一个墓碑,就是一个巨大的钟摆,来倒计时世界的毁灭,样式与伏羲竖起的钟摆是一样的,这似乎预示着人类从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之日起就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于是游戏结束了,三体无解,世界最终要毁灭,那剩下的就是逃离三体世界。在一个我们既知理论体系里,最终证明三体无解。这个结论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科幻,而是对现实世界的绝望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关于宗教的讨论:在谈到宇宙起源时,作者首先明确支持大爆炸理论,指出哈勃红移以及3K宇宙背景辐射就是证明。但关于大爆炸的起点“奇点”之前的解释,作者通过红卫兵之口说出那是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位置,并且说如果上帝是指宇宙之外的超意识存在的话,是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这给后面地球叛军中拯救派的宗教式崇拜外太空先进文明留下伏笔,因为他们认为外星人就是“主”。另外作者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在理论物理这个领域要想有所建树,需要一种宗教般的执着,这很容易把人引入深渊”。另外在庙堂外申玉菲的一句祈求“佛祖保佑我主脱离苦海”。说明作者的宗教观点:你既然相信上帝,就不要执着的去追寻他是否真的存在,也许当你发现他真的在了,你又要去寻找一个更高的不存在来寄托自己。一个无法证明是否存在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也许作者相信最终佛教才是终极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指佛教中蕴含的哲学理念。

关于人性的探讨:叶文洁所带领的地球叛军似乎有一点反社会心理,叶文洁是在文革中产生的反社会心理萌芽。父亲的死,母亲、妹妹的背叛让她心如死灰,那时她是厌世。而大兴安岭农场的那次初恋爱人的背叛让她有了逃世的想法,于是她以一种出家的姿态进入了红岸基地。在基地中她收到了外星文明的信息时,如同一根救命稻草,又如同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一丝偶然的冲动让她按下了决定毁灭地球文明的按钮。叶文洁本身是有一颗善良的心的,甚至最后的决定目标依然是希望地球变得更好,但后期的心态的转变是受外力的影响,这种人性的转变是启示着人性本善的最终含义。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三体》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500字》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三体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