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于敏读后感 > 地图 > 于敏读后感

于敏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7 来源:互联网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一)

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细节,读罢此书,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个修炼都可以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领。在这里我要介绍自己体会最深的五点: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为教师本身就是美的传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教师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性。

三、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四、教师要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二)

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org)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近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三)

《教育魅力》一书是教育界名声赫赫的于漪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钥匙。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书中于漪老师和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的迷人的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是爱的感化,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它是由爱衍生的。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

书中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满腔真诚。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经久不息,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读罢此书,做为一名教师,我更要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于漪《春》的教学设计有感


近日读语文界的泰斗于漪老师教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案,感触颇深。我不但被于漪老师精湛的教学设计所折服,更为她在三次教学后记中体现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她不愧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楷模。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也是中学教学的传统篇目。如何能教出散文的特色,完成教学目标,并每次教都教出新意,这是许多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于老师的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于老师第一次教《春》时,教学过程设计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这一部分很能体现于漪老师的教学特色,那就是创设情境。于老师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的图画,引导学生想象春的意境。然后复习回忆古代诗人描写春的佳句,有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二部分,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这一部分于老师让学生比较两点,一是诗对春的描写与散文对春的描写的不同,二是学生观察的春与作者描写的春有什么不同?我想这时的学生已经开始开动脑筋思考了。

第三部分,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机械读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的要点。

第四部分,讲读体会。这是教学的重点。于老师重点讲析本文在描写景物时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及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特点,边讲析边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背诵。正如于老师自己说的那样,讲析得有些过细,但对语言的品析,不如此做,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语言的妙处。在对语言的品析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的写文是很有帮助的。于老师也说“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

第五部分,作业。

1。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2。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由作业可以看出于老师教散文一是重视品析语言,一是学写。将学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教学的方向。

从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于老师每一步的设计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在本课中于老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品析散文语言的能力,比较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认真学习的。

在感受大师精彩的讲课后,我又读了她的三则教学后记。我的感受有两点。第一点:于老师每次教学后都对自己的教学认真总结,即使我们看来已经很完美的教案她也能给自己找出问题,这种善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没有坚持写课后记,写了也不够认真。不能及时总结自己,是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第二点,于老师每次教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而不是沿用旧教案,吃老本。这种不断追求进步,力争教出新意来的作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永无止境,大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教育魅力读后感


教育魅力读后感(一)

让教育魅力绽放

林娟

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需要经常读一些关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书,最喜欢的一是《第56号教室的故事》,再就是这本《教育魅力》了,说实话我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分。

做一个有责任的教师

开篇两个高端访谈也奠定了它的基调,那就是要相信教育是有魅力的,而且具有时代魅力。魅力,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觉,是极能吸引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社会进步、国家民族发展。正如 “奥巴马国情咨文中有一段话:“正在考虑职业选择的年轻人,如果你想让我们国家前途有所不同,如果你想让一个孩子的生命有所不同,成为一位教师吧!”

可见,教师一头担负着家庭的未来幸福,一头承担着国家民族的希望与责任。我觉得做一个有责任的老师去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人是教师最崇高的职责,而责任感需要人格的尊重来维护,需要公平和正义来支撑。它要求老师除了授业,更要传道,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需要爱与负责任的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和人格,使学生能够适应每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对这个社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进而彰显教育的魅力。

教师的敬业精神很重要

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教《论语》导读能使学生泪流满面,而哭的原因竟是“因为老师上课的内容正是自己心里想讲的话,但以前没有人对自己说,一下子良心觉醒,感到震撼,觉得自己以前有很多事情做错了。”张教授说这也给了他很大震撼,不是说老师须臾做布道者给学生说教而是学生期望得到这样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你不给他,那么他得到的就是社会给他的“唯我独尊”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几件类似的事情:一个高一学生被另一个学生以打闹的形式侮辱,当老师去制止并想给他讨回公道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他认为老师没有必要管,没有人欺辱他。其实那个学生是在公共场合从背后跳起摁了他的头、并做煽脸动作还伴随大叫声被老师制止的。首先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举动,其次破坏了学校规定的不许在公共场所大闹的纪律,再者也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最后老师反复给同学举例说理,那个同学最后说,老师确实是我糊涂,但原来没有人给我讲过这样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

还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也经常是上课铃声响过或者就要上课了他却要去上厕所,并且觉得没什么呀,后来我跟他说你这样做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个不好的习惯,一耽误自己上课,二影响老师上课,三影响大家学习,精力分散、心情不爽又没法说,对所有人来说是希望老师管管的,这个同学竟然也说原来经常这样也没有人管,所以也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错。

从以上事例感觉到老师的敬业固然重要,但如何创设让人敬业的环境也很重要。比如老师与学生应该多在一起参加活动,多开设一些让自己学生喜欢的课程并一起研究,这样才真的能产生师生互动,师生情谊自然形成,如此若干年后当有人说你曾经是我的老师,幸福感也就不缺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的魅力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多个方面,其重头戏就是教师的教育魅力。该书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魅力,一般包括(1)形象魅力。(2)情感魅力。(3)学识魅力。(4)才干魅力。(5)品格魅力。以上五种构成了教师教育魅力。而经作者所做的高中生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最吸引学生的教育魅力首推人格魅力(66.2%)、其次为师爱魅力(15.3%)、学识魅力(12.1%)和形象魅力(6.4%)。这表明,教师最吸引学生的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从教师骨子里焕发出来的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人格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教育个性的综合体现。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用一种人格去塑造另一种人格的事业,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拥有崇高思想境界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第一,有“爱”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交换信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可以说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但这个爱饱含着对孩子锐利的严格要求,是大爱。马卡连柯的一段话让我顿悟,让我觉醒,他是这样论述的:“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学生的爱,尽管可能这个学生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可见,教师的爱不仅仅是一种付出,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包容,一种浸润和转化的艺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爱怎么讲都不为过。

第二,学习

该书告诉我们教育的魅力在于创造,那么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新发现,你要像惧怕火焰一样惧怕精神的僵化!”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学无止境,韩愈《师说》也阐明了一个观点,好问博学方能为人师,古希腊将有智慧、有思想的哲人称为“老师”,正所谓人因读书而高贵,人因思想而伟大。

第三,尊重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爱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预测一个孩子的未来,那怕是学习再差的孩子,所以,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善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能力、个性和感情,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用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用品德熏陶和感染着学生的品德,用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用灵魂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提升教师教育魅力,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的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在一项针对中学生的关于“什么是你追求的”调研中,美国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于“真理”和“知识”,而我国学生则是“财富”和“个人地位”。这样的价值观说明了什么?——信仰的缺失。

提升教育魅力需要教师要严以律已,注重身教。教师使自己既有道德修养,又有力量和水平,学生自然信服你,正如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提升教育魅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我很欣赏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这是最大的智慧。认识自己,我会做什么?我该做什么?这种认识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重大。

教育的魅力读后感


教育的魅力读后感(一)

文/卢丽超

玖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细节,读罢此书,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个修炼都可以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领。在这里我要介绍自己体会最深的五点: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一爱一。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为教师本身就是美的传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峻、教师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一性一。

三、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一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一爱一,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一爱一意。

四、教师要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一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一由驰骋,自一由探索。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一性一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一性一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一性一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一性一化教学品位。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一爱一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一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教育的魅力读后感(二)

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一书是她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年轻教师的引领。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虽然教育仅仅是一个职业,但确实是一份凭良心的工作。

阅读这本书时,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几十年如一日。而且耐心、细心、毅力一样都少不了,教育急不来!我们要反思,是否在教育的过程中太过急躁,要慢慢来,学会等待。现在,我与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对你有信心,老师对你有期待,老师有耐心等待你慢慢改变!【教育魅力】是一本给教师的通识教育书籍,系统的阐述了时代呼唤教育魅力;教育魅力的内涵;关于教师教育魅力的调研、以及教师教育魅力的传承、功能、彰显和修养锻炼。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次这么具体详细的了解了教师教育魅力的意义,它包含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师一爱一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冲击力最强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中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一爱一、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这就是真诚。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我对学生是否真诚。是否使学生们看到了,老师的真诚。

在中国教师一直被敬重,被仰视的同时,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为人师表。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但教师也是创造者,在为着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创造。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仅仅是他的专业知识,还有他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但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自己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一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人,并不是说像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

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我十分景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1977年,【海燕】向全上海直播,于漪老师的一爱一人看完直播后说道,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于老师对教育的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曾有位作家将教师职业设定为打磨螺丝钉的计件工,在我身边,不乏计件工式的教师。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做久了,常常会有职业倦怠,常常会生出很多无奈:很多事情,明知违背了教育规律,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明知即使做了,也无甚效果,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初衷常常是好的,但做着做着,就事与愿违,但依然要去做既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也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常常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戴着镣铐跳舞。然而,教师是塑造心灵的职业,不是计件工。做教师的人,内心深处必须得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必须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一陽一光。通过学习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教育的魅力读后感(三)

人类社会已经走过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充满矛盾和变化的世纪,是一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世纪,是一个知识层出不穷的世纪,是一个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合作与激烈竞争并存的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面临挑战又存在重大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世纪。

民族复兴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魅力是一种感染力、影响力。古往今来,从孔圣人到蔡元培、陶行知,再到当代难以计数的优秀教师,无不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大一爱一无言,人格高尚,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亲切善诱,富于创新,深受学生喜一爱一、给学生巨大的感染力,让学生印象深刻,受益终身。

教师这个职业、医生与建筑师、律师、工程师不一样,前两者与人有关,后三种与物质有关。而教师和医生,虽然都与人打交道,但是更多的医生的对象是人的身一体与心理的健康,而教师,他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的一精一神世界及其整个生命的发展。我们常说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首要。

按照当今学生的生活规律来看,每周五天都需要上课,而每天他们在学校都要花上近10个小时的时间,占据了一天当中的5/12,去掉每天的睡眠时间等,学校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尽管学生不完全被教师左右,但教师的教育会成为一种力量,可引导人前进和向上。对于上学中的我们来说,学校和老师影响着我们的成长,有好也有坏。这种结果的体现或许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也或者是学生的适应度。

在中国古代,教师受到敬重,排位在天地君亲之后,也是属于圣的行列。在教师被敬重,被仰视的同时,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为人师表。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但教师也是创造者,在为着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创造。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仅仅是他的专业知识,还有他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但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自己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一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人,并不是说像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

曾经作为一个学生,我对于教师有着很多的想法,希望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好的老师。而现在看来,作为一个好的老师,我还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更好。

有关读后感教育魅力精选


如何读后感能写到最好?读后感书名是{作者人名}历尽千难万苦后造就成的文化著作。每当这个时候,选择撰写一份读后感,可以帮我们更好的梳理思想和情绪,以下的读后感教育魅力或者是您在寻找的内容,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后感教育魅力(篇1)

教师的教学一般是单独完成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虽然这很难,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把成为“智慧型教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读后感教育魅力(篇2)

在《教育的姿态》里于老师写了六大部分,我仿佛看到一个耄耋之年的慈祥学者在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从教60年来的讲台经验,也是她无数个独处时间的思考。语言够朴实也够真诚,朴实的一看就明白,真诚到针砭时弊,敢说真话。没有真,善就是伪善。这本书像是于老师的日记一样,资料很多,触动也不少,在此我浅谈对我最深的就是寻找教师之根。

不明白读者们是否有和我一样是奉父母之命考的老师。对于我考老师,实话实说,虽然我是师范出身,但是考老师就像我考大学报师范专业一样是糊糊涂涂,大多是听从了父母跟亲人的意见,有编制、铁饭碗、有假期。对于这份工作,我觉得我喜欢教学的感觉,应对偏远乡村的小学生,我觉得我有潜力应付他们。但是教学的第二年让我越来越没有勇气。接手这两个班的时候,他们的数学基础本来不好,我满有信心能够让他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结果却是他们始终处于那个位置。于老师说教师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我想我需要先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带动同学们,因为整个班级的成绩不够好必须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觉得我正像于老师说的那样,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深度思考。

是的,我对知识缺乏敬畏之心,恣以为简简单单的小学知识耐得住我大学本科生吗?所以课堂上应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们一头雾水的时候,我气的直拍桌子,恨铁不成钢,可知是我能传道授业却不能解惑。

是的,我对孩子缺乏爱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想这句话不单是告诉学生要尊重老师,也是在提醒老师要爱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才能配得上父亲的称号,才有资格享受学生那颗单纯的心。

是的,我不能以分判人。他们的成长始终发生着,我不在的时候他们能够把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每一天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他们学会去宽容别人的错误,他们的父母找我夸孩子最近的成长,让我明白他们的童年就应是快乐的。

是的,我懒惰与和家长联系。每一个孩子都缺乏良好正确的家庭教育,何况我们班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同时他们深受社会上多元文化多元媒体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受到污染。

……

教师的根需要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如果单纯的训练教学的技巧,却不重视教师的精神之道,就真成了教书匠了。于老师说每个老师都就应学一点哲学是不错的,一味地怪学生材质差是不对的,眼光短浅只定睛与分数上也是不对的,要有柏拉图的眼光“教育是把学生的灵魂不断地提升上来”。让我们培育出得学生能够有中国人的脊梁,有中华民族的职责感。教育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文化被湮没了,国家就真的没有了。所以教师啊,多一些无私奉献,少一些功利熏心。让我们仰望满天的星空,听内心跳动的声音,看那一双双渴盼的目光,找回自己,育人先育己,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读后感教育魅力(篇3)

《教育魅力》一书是教育界名声赫赫的于漪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钥匙。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书中于漪老师和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的迷人的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是爱的感化,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它是由爱衍生的。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

书中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满腔真诚。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经久不息,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读罢此书,做为一名教师,我更要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读后感教育魅力(篇4)

听了江苏昆山葛江中学于洁老师所作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报告后,使我的内心深受感触。作为教师,如何以心灵赢得心灵,以爱赢得学生的爱,让教育真的很温暖。

在于老师的报告中,“特别的生日礼物”,我们建立了学生记事本,每个星期写一次,带回去,畅通家校联系。一年过去了,收回家校练习本,放在书柜上,保存起来,将来送给学生的礼物。一个学生父亲突然遭遇车祸,家人遗憾没有留下一句话!于是想到家校联系本,上面有许多父亲的留言,于是送给了孩子。

一个男孩用了半年时间写了一个字“我”,总是缺胳膊少腿的。他和另外一个男生合作扛桶水。我就让他感动。一是评他为“感动班级人物”,隔壁的女生都来投他的票,说他是真男人!二是“你是一个电器专家”,学生会乱调空调的温度,他用两个手指按住两个键,就锁住了。三是为你准备一份物理试卷,让他第一次考及格了。四是数码相机归你了。

这些故事,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空洞的说教,无论是“纸片人”的故事,还是洋葱头的故事,都是使我们体会到教育要以尊重为前提,只要我们心中深信:一切问题学生皆有原因,找到问题根源,才会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在于老师的报告中,无论是厌学孩子的故事,小小超市的故事,还是特别的生日故事、对待迟到1年的孩子、15年不说话的孩子,这些故事都使我们用心读懂于老师真心的爱学生,真正的爱着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教育无痕,于老师用书信和孩子进行着特殊的交流,真正使每个学生都有出类拔萃的机会。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于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说。朱永新称赞是“傅雷家书一般的文字”,在于老师的故事中,没有高高在上的训诫,全是日常生活的絮语。点点滴滴,没有苦心孤诣,没有斧凿的痕迹,纯净水一样,淡淡的,是生命自然地流淌。

教育故事,将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用故事的方式写出来,真正在叙说中启迪智慧,在叙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写作,把优秀写出来。在书写中进行反思,在书写中使故事更具教育性。而分享教育故事,许多教师都十分乐意分享、倾听和接受,在故事讲述中传递思想,开拓思路。教育故事,使教育更具故事性,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听别人故事的同时,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让我们一起在书写、反思、分享故事中使教育充满正能量,使教育更具魅力。

读后感教育魅力(篇5)

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细节,读罢此书,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个修炼都可以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领。在这里我要介绍自己体会最深的五点: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为教师本身就是美的传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教师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性。

三、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四、教师要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读后感教育魅力(篇6)

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需要经常读一些关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书,最喜欢的一是《第56号教室的故事》,再就是这本《教育魅力》了,说实话我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分。

做一个有责任的教师

开篇两个高端访谈也奠定了它的基调,那就是要相信教育是有魅力的,而且具有时代魅力。魅力,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觉,是极能吸引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社会进步、国家民族发展。正如

“奥巴马国情咨文中有一段话:“正在考虑职业选择的年轻人,如果你想让我们国家前途有所不同,如果你想让一个孩子的生命有所不同,成为一位教师吧!”

可见,教师一头担负着家庭的未来幸福,一头承担着国家民族的希望与责任。我觉得做一个有责任的老师去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人是教师最崇高的职责,而责任感需要人格的尊重来维护,需要公平和正义来支撑。它要求老师除了授业,更要传道,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需要爱与负责任的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和人格,使学生能够适应每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对这个社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进而彰显教育的魅力。

教师的敬业精神很重要

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教《论语》导读能使学生泪流满面,而哭的原因竟是“因为老师上课的内容正是自己心里想讲的话,但以前没有人对自己说,一下子良心觉醒,感到震撼,觉得自己以前有很多事情做错了。”张教授说这也给了他很大震撼,不是说老师须臾做布道者给学生说教而是学生期望得到这样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你不给他,那么他得到的就是社会给他的“唯我独尊”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几件类似的事情:一个高一学生被另一个学生以打闹的形式侮辱,当老师去制止并想给他讨回公道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他认为老师没有必要管,没有人欺辱他。其实那个学生是在公共场合从背后跳起摁了他的头、并做煽脸动作还伴随大叫声被老师制止的。首先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举动,其次破坏了学校规定的不许在公共场所大闹的纪律,再者也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最后老师反复给同学举例说理,那个同学最后说,老师确实是我糊涂,但原来没有人给我讲过这样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

还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也经常是上课铃声响过或者就要上课了他却要去上厕所,并且觉得没什么呀,后来我跟他说你这样做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个不好的习惯,一耽误自己上课,二影响老师上课,三影响大家学习,精力分散、心情不爽又没法说,对所有人来说是希望老师管管的,这个同学竟然也说原来经常这样也没有人管,所以也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错。

从以上事例感觉到老师的敬业固然重要,但如何创设让人敬业的环境也很重要。比如老师与学生应该多在一起参加活动,多开设一些让自己学生喜欢的课程并一起研究,这样才真的能产生师生互动,师生情谊自然形成,如此若干年后当有人说你曾经是我的老师,幸福感也就不缺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的魅力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多个方面,其重头戏就是教师的教育魅力。该书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魅力,一般包括(1)形象魅力。(2)情感魅力。(3)学识魅力。(4)才干魅力。(5)品格魅力。以上五种构成了教师教育魅力。而经作者所做的高中生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最吸引学生的教育魅力首推人格魅力(66.2%)、其次为师爱魅力(15.3%)、学识魅力(12.1%)和形象魅力(6.4%)。这表明,教师最吸引学生的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从教师骨子里焕发出来的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人格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教育个性的综合体现。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用一种人格去塑造另一种人格的事业,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拥有崇高思想境界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第一,有“爱”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交换信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可以说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但这个爱饱含着对孩子锐利的严格要求,是大爱。马卡连柯的一段话让我顿悟,让我觉醒,他是这样论述的:“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学生的爱,尽管可能这个学生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可见,教师的爱不仅仅是一种付出,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包容,一种浸润和转化的艺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爱怎么讲都不为过。

第二,学习

该书告诉我们教育的魅力在于创造,那么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新发现,你要像惧怕火焰一样惧怕精神的僵化!”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学无止境,韩愈《师说》也阐明了一个观点,好问博学方能为人师,古希腊将有智慧、有思想的哲人称为“老师”,正所谓人因读书而高贵,人因思想而伟大。

第三,尊重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爱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预测一个孩子的未来,那怕是学习再差的孩子,所以,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善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能力、个性和感情,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用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用品德熏陶和感染着学生的品德,用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用灵魂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提升教师教育魅力,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的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在一项针对中学生的关于“什么是你追求的”调研中,美国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于“真理”和“知识”,而我国学生则是“财富”和“个人地位”。这样的价值观说明了什么?——信仰的缺失。

提升教育魅力需要教师要严以律已,注重身教。教师使自己既有道德修养,又有力量和水平,学生自然信服你,正如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提升教育魅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我很欣赏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这是最大的智慧。认识自己,我会做什么?我该做什么?这种认识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重大。

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他自己,唤醒他自己,找到他自己,发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最终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提升教育魅力必须坚持学习,坚持创新,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相信水滴石穿,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每个学生的生命过程中,一定有一位教师是他(她)心目中的英雄,那么对于这个学生而言,这个教师就是他(她)心目中最有魅力的教师,我愿笃信前行。

读后感教育魅力(篇7)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有感

前几天,我认真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62条《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能让我细细思索的是这两段话: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

想想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很重视我们教的知识学生记住了多少,我们所教的方法学生学会了多少,学生的分数是不是理想,习题是不是会做。我们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去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久而久之我们教出来的部分学生也就不会思考,也懒得去动脑筋,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就变成了少数优生的天下。中等以下学生坚守:沉默是金。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决定了三六九等。这是我们小学教育的悲哀。

很多的时候我们还会抱怨学生的纪律不好,用了很多的方法:鼓励的、惩罚的,结果效果不理想,其实我们真的应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问题。今天读了建议的63条,我才明白我们身上缺少的是一种叫做思考的东西,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新颖,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丰富,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吸引和榜样的力量。

仔细观察学生们的眼睛。不管是怎样的课堂,只有学生的眼睛反映的是思考的眼睛,这堂课才是最有效的。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位学生眼睛里闪耀着光芒,闪耀着思考的幸福的光芒!

读后感教育魅力(篇8)

自从看了于漪老师的这本《教育魅力》,不由得想去深入地了解她的优秀事迹,学习她对教育的痴心不改、对民族的坚定信仰,用柔弱的身体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初为人师,她就为自己准备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白天,她站在教室窗外,看别的教师怎么上课;晚上,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精彩的思考,成为教学中的新养分,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教学育人渐入佳境。她对教学的执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提醒我作为一个教师的本分,需要静下心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修为。

她被誉为一代中国教师的灵魂与脊梁。她说:“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不是分数,而是我们培养的人的质量。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她一辈子奉行的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她提出教学要“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

这里让我想到,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立德树人”不正是如此?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传道”是第一位,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己任,既是经师,更是人师。

教师要做大先生,就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严谨治学,深耕科研,研究真问题,总结鲜活的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政修养,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成为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刻苦学习、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份追求与热爱,将引领我今后发展的方向,帮助我修炼教学魅力,促使我的教育教学更加有魅力。

读后感教育魅力(篇9)

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一书是她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年轻教师的引领。“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虽然教育仅仅是一个职业,但确实是一份凭良心的工作。

阅读这本书时,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几十年如一日。而且耐心、细心、毅力一样都少不了,教育急不来!我们要反思,是否在教育的过程中太过急躁,要慢慢来,学会等待。现在,我与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对你有信心,老师对你有期待,老师有耐心等待你慢慢改变!”《教育魅力》是一本给教师的通识教育书籍,系统的阐述了时代呼唤教育魅力;教育魅力的内涵;关于教师教育魅力的调研、以及教师教育魅力的传承、功能、彰显和修养锻炼。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次这么具体详细的了解了教师教育魅力的意义,它包含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冲击力最强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中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这就是真诚。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我对学生是否真诚。是否使学生们看到了,老师的真诚。

在中国教师一直被敬重,被仰视的同时,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为人师表”。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但教师也是创造者,在为着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创造。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仅仅是他的专业知识,还有他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但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自己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人,并不是说像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

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我十分景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1977年,《海燕》向全上海直播,于漪老师的爱人看完直播后说道,“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于老师对教育的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曾有位作家将教师职业设定为打磨螺丝钉的计件工,在我身边,不乏计件工式的教师。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做久了,常常会有职业倦怠,常常会生出很多无奈:很多事情,明知违背了教育规律,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明知即使做了,也无甚效果,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初衷常常是好的,但做着做着,就事与愿违,但依然要去做……既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也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常常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戴着镣铐跳舞。然而,教师是塑造心灵的职业,不是计件工。做教师的人,内心深处必须得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必须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通过学习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教育魅力读书笔记


教育魅力读书笔记

教育魅力读书笔记一

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买来已久,零零星星阅读,这个周末静心重点读了第五章:《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的基本构成》,做些摘记如下。

一、时代精神

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的内涵,首先就体现在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上,而这种时代精神又具体体现为开放性、现代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且每一个方面又蕴含着细致而丰富的内涵。

1.开放性。

“开放”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封闭”曾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融入了“全球化”进程中。教育也迎来了“大开放”时代。只有教师具有开放精神,教育才能真正谈得上与世界融合。而具有这种开放精神的现代教师具有以下魅力。

(1)接纳古今,融会中外

当代人站在一个闻名的交汇点上,这个交汇点连接着古今中外。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考验。……资源越是丰富,对选择者的眼光和智慧越是一种考验。

……今天一个教师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带领他的学生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取决于他的视野胸襟。

(2)拥抱美好,接纳多元。

现代教师的开放精神,不仅体现在接纳古今、融会中外的心胸和气度上,还广泛地体现在拥抱美好生活,悦纳多元文化价值的行为与态度上。

今天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时代。而一元思维模式对我们的影响及其深刻,几乎成了文化心理本能。这样,学生群体的多元共存现实与教师一元化思维模式就会发生激烈的碰撞。而此时,教育就在广泛认同与接纳多元共存的美好生活方面体现它应有的魅力。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机。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要有将学生“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使他“能够成为他自己”的能力和使命。但要引导一个内心封闭的学生走向广阔美好的生活,教师必须是一个胸怀开放、内心阳光明媚的人,否则你拿什么驱走学生心灵上的阴影?

所以,于漪老师说:“一个现代教师的开放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对古今中外优秀文明的融会接纳,也体现在敞开心灵拥抱美好世界的生活态度,而且后者与前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它对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感召吸引彰显出一个现代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价值。”

2.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种品质内涵。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其现代内涵的构成是丰富多元的,科学民主、平等博爱、自由通达、批判质疑、革故鼎新、与时具进等等都是构成现代性的元素。于漪老师把“平等观念、自由精神、质疑意识”作为具有现代性品质教师的核心元素,给予了重点阐述。

(1)平等观念。

此道理不难理解,首先是要求教师平等对待相遇的每一个学生。

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和本分,爱一个优秀的学生是老师情不自禁的行为,但爱一个生理有缺陷、行为上有毛病,或学习成绩给老师拖后腿的学生,则是一个教师良知和责任的体现。

平等的另一层含义表现在师生之间。

师生平等是一个现代教师应有的人格内涵,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是参与者和引导者;体现在师生交往中,彼此是朋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平等意识的教师善于主动反省和自我批评。

(2)自由精神。

对于我们而言,自由精神是舶来品。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专制统治,“自由精神”从来就稀缺。

自由精神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教师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思想观念上没有既定的框框,敢于打破固有的成见,敢于挑战传统的权威,不随大流,不阿权贵,独立思考,洒脱不羁。

(3)质疑精神。

教育似乎正迎来一个无比自由的质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大胆存疑,勇敢批判,却无需思考求证。这样的质疑显然有悖科学精神。

一个充满质疑精神的现代教师具有的不仅是批判的头脑、犀利的眼光,还有理性的科学精神,在质疑中解惑、求证、求真,而非哗众取宠式的标新立异。

3.创造性。

创造性是现代教师宝贵的能力品质和重要的精神标志。但它作为教师的一种内隐品质,常常通过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二、人格力量

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过,在教育工作当中,一切是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它只能是从教师的活的人格源泉当中来。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

《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深入研究,归纳出好教师所具备的12项人格魅力。

于漪老师对中国的现代教师的人格力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热忱、关爱、包容、担当、骏洁

三、学术素养

学高为师。一个教师最感动人的是他的品格,最吸引人的当数他的学术素养。

1.思想风华。

2.专业领先。

3.行为示范。

……总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教育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学识和气质是教育的载体和风帆,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师本身所携带的课程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有魅力。

教育魅力读书笔记二

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近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读后感教育魅力(精选12篇)


投入到图书是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直到现在,我们都依稀记得作者写的作品里的剧情。怎样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读后感教育魅力。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1

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近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2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基础而已,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就像医生与病人关系好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再说,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比老师的少吧,但他们却常常要求老师帮忙,希望老师多多教育他的孩子。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教育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让“智慧”与“爱心”同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入点。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那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所谓的智慧主要是指:辨析判断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创造型地开展工作。那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3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有感

前几天,我认真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62条《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能让我细细思索的是这两段话: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的更聪明;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

想想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很重视我们教的知识学生记住了多少,我们所教的方法学生学会了多少,学生的分数是不是理想,习题是不是会做。我们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去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久而久之我们教出来的部分学生也就不会思考,也懒得去动脑筋,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就变成了少数优生的天下。中等以下学生坚守:沉默是金。我们的基础教育就决定了三六九等。这是我们小学教育的悲哀。

很多的时候我们还会抱怨学生的纪律不好,用了很多的方法:鼓励的、惩罚的,结果效果不理想,其实我们真的应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问题。今天读了建议的63条,我才明白我们身上缺少的是一种叫做思考的东西,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新颖,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丰富,缺少的是思考带来的吸引和榜样的力量。

仔细观察学生们的眼睛。不管是怎样的课堂,只有学生的眼睛反映的是思考的眼睛,这堂课才是最有效的。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位学生眼睛里闪耀着光芒,闪耀着思考的幸福的光芒!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4

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需要经常读一些关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书,最喜欢的一是《第56号教室的故事》,再就是这本《教育魅力》了,说实话我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分。

做一个有责任的教师

开篇两个高端访谈也奠定了它的基调,那就是要相信教育是有魅力的,而且具有时代魅力。魅力,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觉,是极能吸引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社会进步、国家民族发展。正如

“奥巴马国情咨文中有一段话:“正在考虑职业选择的年轻人,如果你想让我们国家前途有所不同,如果你想让一个孩子的生命有所不同,成为一位教师吧!”

可见,教师一头担负着家庭的未来幸福,一头承担着国家民族的希望与责任。我觉得做一个有责任的老师去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人是教师最崇高的职责,而责任感需要人格的尊重来维护,需要公平和正义来支撑。它要求老师除了授业,更要传道,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需要爱与负责任的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和人格,使学生能够适应每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对这个社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进而彰显教育的魅力。

教师的敬业精神很重要

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教《论语》导读能使学生泪流满面,而哭的原因竟是“因为老师上课的内容正是自己心里想讲的话,但以前没有人对自己说,一下子良心觉醒,感到震撼,觉得自己以前有很多事情做错了。”张教授说这也给了他很大震撼,不是说老师须臾做布道者给学生说教而是学生期望得到这样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你不给他,那么他得到的就是社会给他的“唯我独尊”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几件类似的事情:一个高一学生被另一个学生以打闹的形式侮辱,当老师去制止并想给他讨回公道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他认为老师没有必要管,没有人欺辱他。其实那个学生是在公共场合从背后跳起摁了他的头、并做煽脸动作还伴随大叫声被老师制止的。首先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举动,其次破坏了学校规定的不许在公共场所大闹的纪律,再者也容易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最后老师反复给同学举例说理,那个同学最后说,老师确实是我糊涂,但原来没有人给我讲过这样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

还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也经常是上课铃声响过或者就要上课了他却要去上厕所,并且觉得没什么呀,后来我跟他说你这样做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个不好的习惯,一耽误自己上课,二影响老师上课,三影响大家学习,精力分散、心情不爽又没法说,对所有人来说是希望老师管管的,这个同学竟然也说原来经常这样也没有人管,所以也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错。

从以上事例感觉到老师的敬业固然重要,但如何创设让人敬业的环境也很重要。比如老师与学生应该多在一起参加活动,多开设一些让自己学生喜欢的课程并一起研究,这样才真的能产生师生互动,师生情谊自然形成,如此若干年后当有人说你曾经是我的老师,幸福感也就不缺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的魅力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多个方面,其重头戏就是教师的教育魅力。该书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魅力,一般包括(1)形象魅力。(2)情感魅力。(3)学识魅力。(4)才干魅力。(5)品格魅力。以上五种构成了教师教育魅力。而经作者所做的高中生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最吸引学生的教育魅力首推人格魅力(66.2%)、其次为师爱魅力(15.3%)、学识魅力(12.1%)和形象魅力(6.4%)。这表明,教师最吸引学生的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从教师骨子里焕发出来的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人格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教育个性的综合体现。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用一种人格去塑造另一种人格的事业,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拥有崇高思想境界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第一,有“爱”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交换信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可以说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但这个爱饱含着对孩子锐利的严格要求,是大爱。马卡连柯的一段话让我顿悟,让我觉醒,他是这样论述的:“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学生的爱,尽管可能这个学生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可见,教师的爱不仅仅是一种付出,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包容,一种浸润和转化的艺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爱怎么讲都不为过。

第二,学习

该书告诉我们教育的魅力在于创造,那么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新发现,你要像惧怕火焰一样惧怕精神的僵化!”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学无止境,韩愈《师说》也阐明了一个观点,好问博学方能为人师,古希腊将有智慧、有思想的哲人称为“老师”,正所谓人因读书而高贵,人因思想而伟大。

第三,尊重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爱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预测一个孩子的未来,那怕是学习再差的孩子,所以,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善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能力、个性和感情,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用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用品德熏陶和感染着学生的品德,用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用灵魂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提升教师教育魅力,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的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

在一项针对中学生的关于“什么是你追求的”调研中,美国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于“真理”和“知识”,而我国学生则是“财富”和“个人地位”。这样的价值观说明了什么?——信仰的缺失。

提升教育魅力需要教师要严以律已,注重身教。教师使自己既有道德修养,又有力量和水平,学生自然信服你,正如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提升教育魅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我很欣赏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这是最大的智慧。认识自己,我会做什么?我该做什么?这种认识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重大。

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他自己,唤醒他自己,找到他自己,发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最终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提升教育魅力必须坚持学习,坚持创新,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相信水滴石穿,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每个学生的生命过程中,一定有一位教师是他(她)心目中的英雄,那么对于这个学生而言,这个教师就是他(她)心目中最有魅力的教师,我愿笃信前行。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5

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细节,读罢此书,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个修炼都可以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领。在这里我要介绍自己体会最深的五点: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为教师本身就是美的传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教师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性。

三、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四、教师要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6

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教师的教育魅力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如积淀知识、发展思维、形成人格等等,都有极大的意义。但与传统教师相比,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给予学生的影响,最为独特之处则应当是激发他们探求真知的热情,培育他们探求真知的精神。每个人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欲。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更要保护、发展这种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这种好奇心与求知欲已沉睡,就应唤醒、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现代也只有在现代才普及的。

中国传统教育中,虽也倡导“格物致知”,但总的来说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特别是进入科举时代,只为圣人立言,基本没有了“致知”。现代教育一百年,从学习西方分科教育开始,到今天基础教育要求全面落实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这里就隐含了“激发学生求知热情”这个现代教育主题。从这个角度说,所有的现代教师,他们的课堂都散发着“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教育魅力。确实,在今天,即使是一位普通教师的普通课堂,也散发着这样的魅力。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时间将一个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变故的学生,我们要用真诚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帮助,让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的确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多些再多些爱心、热情、信心、勤奋和责任。

我知道我不仅肩负着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责任,在学习态度及他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方面也需要我不停的引导。生活上学生喜欢问老师各式各样的问题,不仅是学习上的,生活上的还是课外知识方面的,因为学生是最信任老师的,所以教师更要做到细心、耐心,因为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学生又有一种特殊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老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小至办公桌上一本书的放置,教室内书写完毕的一个小粉笔头的处理,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和言语都会影响的学生,所以我们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的工作是有不同的应对能力的,班级里学生的性格不同,学习方法不同,老师教育的方法也不一致,对待性格比较胆小腼腆的学生,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积极参与班集体里的活动,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对学生的关注要持之以恒,对做得好的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要有耐心,不要怕反复,作为老师要有一股韧劲,要有恒心。要在老师的期待中让学生学会自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充满希望让他们走出自卑,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变得有自信,那么从任何事情上就会积极主动起来,就会表现的大胆,敢说敢做了。

只有以深沉之博爱和负责之态度来面对工作,才会将教师做到极致,教师就不仅是一个职业,也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而是充满乐趣和艺术的事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努力学习,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此外好要努力创新,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短时间内出高效率。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找到适合于每个班级、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最优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教书育人是我崇高的使命,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教师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在职业,我对这份职业有极高的热情,真正的爱学生,喜欢倾听学生。“责任”就是要做分内应做的事。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做每一件分内事。所谓“使命”就是派人办事的命令。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育万育育做真人”。教师虽然有分工的不同,责任的不同,但承担的使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好祖国的花朵。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教师,需要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终究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通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教育的目的。”书是心灵寻找宁静的阶梯,不读书,我们的心灵就会积满灰尘、脆弱无比。读书,应该成为学习型教师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多学习多实践,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7

教师的教学一般是单独完成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虽然这很难,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把成为“智慧型教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8

自从看了于漪老师的这本《教育魅力》,不由得想去深入地了解她的优秀事迹,学习她对教育的痴心不改、对民族的坚定信仰,用柔弱的身体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初为人师,她就为自己准备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白天,她站在教室窗外,看别的教师怎么上课;晚上,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精彩的思考,成为教学中的新养分,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教学育人渐入佳境。她对教学的执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提醒我作为一个教师的本分,需要静下心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修为。

她被誉为一代中国教师的灵魂与脊梁。她说:“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不是分数,而是我们培养的人的质量。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她一辈子奉行的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她提出教学要“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

这里让我想到,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立德树人”不正是如此?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传道”是第一位,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己任,既是经师,更是人师。

教师要做大先生,就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严谨治学,深耕科研,研究真问题,总结鲜活的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政修养,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成为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刻苦学习、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份追求与热爱,将引领我今后发展的方向,帮助我修炼教学魅力,促使我的教育教学更加有魅力。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9

在《教育的姿态》里于老师写了六大部分,我仿佛看到一个耄耋之年的慈祥学者在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从教60年来的讲台经验,也是她无数个独处时间的思考。语言够朴实也够真诚,朴实的一看就明白,真诚到针砭时弊,敢说真话。没有真,善就是伪善。这本书像是于老师的日记一样,资料很多,触动也不少,在此我浅谈对我最深的就是寻找教师之根。

不明白读者们是否有和我一样是奉父母之命考的老师。对于我考老师,实话实说,虽然我是师范出身,但是考老师就像我考大学报师范专业一样是糊糊涂涂,大多是听从了父母跟亲人的意见,有编制、铁饭碗、有假期。对于这份工作,我觉得我喜欢教学的感觉,应对偏远乡村的小学生,我觉得我有潜力应付他们。但是教学的第二年让我越来越没有勇气。接手这两个班的时候,他们的数学基础本来不好,我满有信心能够让他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结果却是他们始终处于那个位置。于老师说教师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我想我需要先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带动同学们,因为整个班级的成绩不够好必须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觉得我正像于老师说的那样,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深度思考。

是的,我对知识缺乏敬畏之心,恣以为简简单单的小学知识耐得住我大学本科生吗?所以课堂上应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们一头雾水的时候,我气的直拍桌子,恨铁不成钢,可知是我能传道授业却不能解惑。

是的,我对孩子缺乏爱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想这句话不单是告诉学生要尊重老师,也是在提醒老师要爱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才能配得上父亲的称号,才有资格享受学生那颗单纯的心。

是的,我不能以分判人。他们的成长始终发生着,我不在的时候他们能够把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每一天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他们学会去宽容别人的错误,他们的父母找我夸孩子最近的成长,让我明白他们的童年就应是快乐的。

是的,我懒惰与和家长联系。每一个孩子都缺乏良好正确的家庭教育,何况我们班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同时他们深受社会上多元文化多元媒体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在受到污染。

……

教师的根需要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如果单纯的训练教学的技巧,却不重视教师的精神之道,就真成了教书匠了。于老师说每个老师都就应学一点哲学是不错的,一味地怪学生材质差是不对的,眼光短浅只定睛与分数上也是不对的,要有柏拉图的眼光“教育是把学生的灵魂不断地提升上来”。让我们培育出得学生能够有中国人的脊梁,有中华民族的职责感。教育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文化被湮没了,国家就真的没有了。所以教师啊,多一些无私奉献,少一些功利熏心。让我们仰望满天的星空,听内心跳动的声音,看那一双双渴盼的目光,找回自己,育人先育己,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10

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一书是她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年轻教师的引领。“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虽然教育仅仅是一个职业,但确实是一份凭良心的工作。

阅读这本书时,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几十年如一日。而且耐心、细心、毅力一样都少不了,教育急不来!我们要反思,是否在教育的过程中太过急躁,要慢慢来,学会等待。现在,我与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对你有信心,老师对你有期待,老师有耐心等待你慢慢改变!”《教育魅力》是一本给教师的通识教育书籍,系统的阐述了时代呼唤教育魅力;教育魅力的内涵;关于教师教育魅力的调研、以及教师教育魅力的传承、功能、彰显和修养锻炼。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次这么具体详细的了解了教师教育魅力的意义,它包含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冲击力最强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中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这就是真诚。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我对学生是否真诚。是否使学生们看到了,老师的真诚。

在中国教师一直被敬重,被仰视的同时,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为人师表”。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但教师也是创造者,在为着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创造。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仅仅是他的专业知识,还有他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但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自己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人,并不是说像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

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我十分景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1977年,《海燕》向全上海直播,于漪老师的爱人看完直播后说道,“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于老师对教育的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曾有位作家将教师职业设定为打磨螺丝钉的计件工,在我身边,不乏计件工式的教师。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做久了,常常会有职业倦怠,常常会生出很多无奈:很多事情,明知违背了教育规律,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明知即使做了,也无甚效果,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初衷常常是好的,但做着做着,就事与愿违,但依然要去做……既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也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常常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戴着镣铐跳舞。然而,教师是塑造心灵的职业,不是计件工。做教师的人,内心深处必须得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必须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通过学习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11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用心读了而且做了摘抄。这本书是由教育专家的、和青年学者撰写的一本有关养成教育的专著,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两部分,重点介绍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看后,我觉得不仅对于一个教师而且对于一个家长都是非常实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本书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理念,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并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教育的习惯,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优质生活的能力。因此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同时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实现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任重而道远,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读后感教育魅力 篇12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完善,更为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近,特地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现已经读完了六个章节。

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人思想影响深刻,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读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正在牙牙学语的儿子。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儿子长大。朱永新老师说:“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孙云晓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

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学生不乱扔纸的习惯,班主任老师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告诉他必须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直到养成习惯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别的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与坚持。

另外我们学生的写字习惯,早读习惯等等,都要经过老师的强化,学校的督察等强化手段,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这都是孙云晓老师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本书第四章讲做人的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说“‘做人’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概念,更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它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长期以来,‘做人’似乎总是停留在纯粹的道德范畴,实际上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做人离不开四块基石,即真诚待人(爱心),诚实守信(诚信),认真负责(责任心),自信自强(自信)。”这里的第一块基石就是爱心。我们知道:爱,那是真正的智慧,没有对人纯洁的爱,没有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没有最起码的人间温情,也就没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没有阳光。读孙老师的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也必须是爱的使者,让悲悯与同情成为我们的生命情感,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拥有以生命尊严为基础的价值观,拥有美好心灵,使整个社会真正地实现和谐。

解读繁漪


读《雷雨》,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有两个大人物,一个是周扑园,一个是繁漪。周扑园因为他那无与伦比的奸诈与虚伪,令我无法从脑海中将将他抹去。而繁漪,却是因为那与众不同的性格,那一种令人着迷的力。

很多人看完《雷雨》,都觉得繁漪很恐怖,很吓人。确实,这是他给许多读者的第一印象。而觉得,繁漪这个人,是全剧中最有艺术特性的一个形象。他的性格,就像夏日雷雨一般,她的古怪孤僻,是在封建奖章周扑园压制下的变形,就像是雷雨到来之前那令人窒息的郁闷。而她敢爱敢恨,不肯屈就与周扑园变态的压制,内心的熊熊烈火在巨大的压制仍旧不灭,终于那个夜晚,想雷雨一样爆发,内心的或蔓延出来,决心将他所爱的所恨的,连同自己一同毁灭。她有一种阴力,一种不驯的性格,这正是她令人着迷之处。

剧中有着令人恶心的乱伦关系。这种关系牵连到繁漪,就让观众对她的看法蒙上一层灰色。而我觉得,正是我佩服她的地方。她敢爱,拼命去爱。这是腐烂的木偶般的周萍永远做不到的。她的爱可以冲破一切的阻碍,一切的所谓伦理,一切的关系桎梏。她追求的是一种纯的爱,一种不考虑任何东西的最大限度的感情挥洒。这是一般女子特别是封建女子所难以做到的。

至于周萍,她有她的善良,容易被周扑园虚伪的面具欺骗。而繁漪,则不容一点虚伪的东西,她要揭露一切的罪恶,将人性和爱赤裸裸地摆在人们面前。这正是她与众不同的体现。

《雷雨》塑造了一个雷雨般的真女子――繁漪。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1

周六早上7:30左右,我收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深受启发!

孝为德之本。早在古代,甚至更远以前就有了这一观念,孔融让梨、岳飞精忠报国,都是这类典型的代表,就连伟大的周总理在操劳于繁重的国务之余,也无时无刻不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老父亲这些都明确了从古至今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然而现在,有些人却忽略了孝的重要性,由于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日子。

于是乎,在生活中,就常常能看见下面一幕幕场景:快餐店里,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饭,,母亲却在一旁满脸笑容地看孩子吃;饭桌上,添菜的永远是母亲,儿子却不知道为父母添;大人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地拼命工作,小孩在一旁悠哉闲哉,还埋怨父母工资太低,买不起豪华的洋房别墅

百事孝为先!正是因为有爸爸妈妈才能有我们今天的生命!不仅如此,父母还给了你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给了你灵敏的耳朵,让你去倾听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走遍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改造世界;给了你一颗心,让你去感受世界难道我们不应该心存感激吗?我觉得,孝敬很简单,只要遇到一些山珍海味或一些好玩的先想想父母需不需要在考虑自己,平时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

节目虽然已经播完了,但它所包含的内容还深深印在我心中!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2

看了TVS2《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节目后,我不禁思考,感恩,到底是什么呢?

感恩,顾名思义,就是感谢别人给予的恩惠。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是进步与文明的体现,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根基。值得感恩的不仅仅是对上苍,我们对父母、亲朋、同学、同事、领导、部下、政府社会等等都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生命、健康、财富以及我们每天享受着的空气、阳光、水源,莫不应在我们的感恩之列。一位盲人曾经请人在自己的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到:“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我们与这位盲人相比,进一步说与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这样快快乐乐地活在世界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我们还能时常愤怒得发抖而总去抱怨命运给自己的不幸和不平吗?所以,尽管苦难不能忘记,罪恶必须得到惩罚,但我们也的确应常怀感激之心并努力回报那些给予我们恩情的组织和人朋。

花儿,你要感谢小草,是它愿做你的陪衬品,衬托了你的五彩缤纷。小草,你要感谢大树,是它愿做你的替代品,为你遮挡了洪水侵袭。大树,你要感谢大地,是它愿做你的滋养品,给了你肥沃的土壤,能让你在这片黄土地上点缀自己的色彩。

早上,国旗下讲话的老师向同学们述说感恩的知识。人们帮你,你要感恩,花儿为你绽放甜美的笑容,你要感恩;新鲜的水果为你解渴,你要感恩。我们要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你才会更受尊重。

感恩,一个熟悉的字眼却又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感谢父母,生我养我,给了我家庭的温馨;我感谢老师。教育我辅导我,给了我渊博的知识;我感谢周围的每一个人,给了我人间的真情、友情和亲情。

一颗感恩的心永存人们心间。它是黑暗中的火焰,给人们光明;它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给人们滋润;它是沙漠中的一弘清泉,给人们期待。俗话说得好:“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有的人甚至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报恩的。我赞成他的观点。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一出世父母就有恩于我们,我们要懂得以德报德,以恩报恩。让恩情融入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温暖,让世界多一份爱,恩情满天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不要成为那冷酷无情的动物。感恩是人类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把这美德代代相传,让世界充满爱!

心,我有;感恩的心,我争取拥有!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3

星期六早上8时,我们家长和孩子按照学校的通知,一齐及时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电视讲座。主要是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为主题的一个讲座。受到了一次极好的教育,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于丹教师经过讲述和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经过“一碗米的价值”的阐述,比喻一个人、一个孩子的价值的创造。明潦又深刻。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一样,除了教师和家长要帮忙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我来认知自我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欢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我的开发。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并严肃的指出“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教会孩子在应对挫折,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我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必须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让我从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发觉这一点。懂得,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欢乐地理解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理解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作为家长,异常是作为教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也要为孩子的欢乐着想,在课堂上或家庭学习中加些带有孩子感兴趣并且结合学习资料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学习并理解新的知识。

第三:于丹教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使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异常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我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可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此刻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是发生“五个过分”的问题;在学校里受点委屈,家长就会找教师论说,试想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好处吗!

第四:于丹教师讲了自我和孩子一个关于“小花篮”的故事,也让人很受启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要经常鼓励孩子以进取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调动孩子的学习进取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齐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到达了勇敢应对一切困难,进取想办法去解决的素质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教师还讲了几个有关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事情中,想不开就产生和发生轻生的倾向及事件的真实事例。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培养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

总之,在我认真仔细聆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进一步明潦:无论在家庭或者学校,家长还是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给孩子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我的将来而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让我们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吧!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4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告诉了大家怎样去感恩父母。

她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孩,4、5岁时,去一棵大树下摘树叶,拔树枝玩,有时他不高兴了,就会在树上刻字。到了小学时期,孩子来到树下一脸不快乐,大树就问:“孩子啊,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

孩子说:“你看别的孩子有足够的学费,有钱去买玩具玩,而我却没有。”

大树说:“那这样吧!你摘下我的果子去卖钱,就有交学费和买玩具的钱了。”孩子高兴极了,每年秋天都来摘果,然后就不来了。到了成年阶段,孩子又回到树下开心不起来,再也结不出果子的老树问:“孩子,你把书都念完了,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

孩子说:“你看我的同龄人都有家了,可我没房来迎接我的新娘。”

老树说:“你看,我有很多又大又壮的.树枝,你能够把它们砍了然后去盖房。”孩子听了立刻砍了老树所有的树枝走了。孩子到了中年时,又一次不开心的回到老树下,树干问他:“你又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

孩子说:“我总要看看远方吧!我的朋友都飘过大海去了远方,而我却不能。”

树干想了一会儿说:“你能够砍了我的树干,做一个木筏去远方。”孩子听了兴冲冲地把树干砍下拿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头上长出了白发。一天,他来到树前,树根说:“我没了果子,没了树枝,没了树干,你就不会再陪我了吧?”

孩子说:“该去的地方我都去了,此刻,我就想陪着您晒太阳。”

其实,我们的父母一向像这样满足着我们,我们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让他们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5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使我对感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是出于真诚恳切的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感恩,并不止于此。当一个人经常说感恩的时候,他的生活便少了一份报怨,多了份珍惜;当一个社会经常说感恩时,他的世界便少了份纷争,多了份和谐。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

我们感谢父母,从哇哇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所以感谢他们给予的生命,抚养我们成人;感谢老师,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感谢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引领我们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感谢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所有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为贵;感恩,让我懂得承膝于祖辈的乐趣;感恩,让我领略到阳光的妩媚;感恩让我明白什么是披肝沥胆,风雨同舟;感恩,让我明白鸟语花香,蔚蓝的苍穹。

感恩深深,真情切切,感恩使我懂得如此之多,?因为有了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了,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感动于一缕阳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如果你曾感动于乳羊跪母、乌鸟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

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潜力?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

高度的概括潜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

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

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应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

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6

今日我观看了于丹教师的讲座,于丹教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教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本事的重要意义,四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在讲第一个主题的时候于丹教师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明白,但它却再一次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颗粗壮的大树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一天小男孩都来找大树玩,摘几个果子吃、摘几片树叶玩,大树都不生气,每一天都盼着小男孩来和它玩,大树一天一天的盼着,可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来找大树了,又过了很久他已经是个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恼的叹着气,大树说:“孩子啊,你怎样了?”小男孩说:“别人都有钱买新玩具我都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卖钱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之后,小男孩于是好久都不来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树底下叹气,大树问:“你又怎样了?”“别人都有钱盖新房子、娶新娘,我却没有。”“那你把我大的树枝都看下来卖钱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来看大树,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气,“你学业也成了,房子也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大树问,“别人都去海外了,我却在家里待着。”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于是,小男孩就把树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来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大树问:“我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大树桩,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

哎。”“不,我回来,是因为想和你一齐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父母无私地给予我们这么多,我们应当懂得珍惜和回报。目前我能回报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于丹教师还讲了周总理每次回家都给老父亲喂饭,然后才自我吃,父亲去世后好长时间都爷爷流泪。台湾一个大老板都习惯跪着给父母喂饭。

名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孝敬父母,让她们觉得幸福!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一)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知道了一个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那么,他的收获远比他的付出多。由此,我更知道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一性一,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一爱一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

于丹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从中小学过来的,与大学相比,中小学教育更重要。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确定很专业,但他们人格的缺陷,却是在大学里无法弥补的。孔子说:一个人十五至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的孩子,四五岁就开始了学习,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教会他们承受应试的压力。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而是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这些胜过知识和技巧。

节目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思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觉得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更是责任重大,如何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博客、学校网站等途径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到此,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博文,那是从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一点体会和呼吁。

今天有幸和儿子一起观看了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的关于【中小学人格教育】的讲座,看后感触颇深。讲座中我认真学习了于丹剖析的【论语】中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让我从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的,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我们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解惑的,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接受新知。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让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特别一爱一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一毛一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是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里扫个地家长都要找老师论论理,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礼仪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

记得在星期四那一天,老师发了一张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上面有播出时间,那个频道的,在星期五下午老师让我们回家在星期天看【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并写观后感晚上,么么在网上搜了一下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看了起来,下面我来给你介绍吧!

【论语】有一句话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一个人了解一种知识,这只叫知之者;比知之者高级的叫好之者,他有一爱一好、喜欢钻研、肯投入;比好之者更高级的叫乐知者,生命乐在其中,享受发现。所以有时我老是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么多,好累呀!因为我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不能投入进去,写作业的时候,不能把一精一力全部投入写作业中,当然觉得很累。

一种好的表达,有的时候,跟沟通的内容同样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在长大以后容易跟别人起冲突呢?就是因为在家里跟父母说习惯了。比如,我在学校下课跟同学玩的时候,老是脾气暴躁,说话有时不好听,所以很多同学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加我的原因。

最后一精一彩内容请看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二)

李乐山说,要家长看一个片子,写一篇观后感,是于丹的中小学人格教育,网上搜到了,片子长度约2个小时,仔细的看了一篇,收获很大,感受如下:

人格教育与建立正人生

于丹以一精一神补钙为切入,分别从寻找生命的快乐与尊严、唤醒内心的强大与力量、勇敢承担一爱一与责任、成就别样人生四个环节,讲述中小学人格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于丹认为,学生要注意培养工艺能力、挫折能力、职业能力三大能力,目的就是构建一个人的创造力、可能一性一和和谐人际关系,从而成就一个能发现世界的自己。

我认为教育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是独一无二的领袖,而要做事先做人,通过正觉、正行为构建个人的正能量人格,成就自己正人生。

自己动手创造力从学会付出开始。为什么我们不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三个阶段,核心是乐,如何寻找到快乐?于丹认为从控制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构建让自己快乐的同时如何让他人也快乐的人格魅力。孩子从学会自己动手开始,用创造力让被人幸福,这样的收获比付出更有意义。

比如鼓励让李乐山擅长快乐他人,比如为大家书写春联等方法,支持李乐山成长。

脚踏实地可能一性一从不放弃开始。为什么我们有时感到无力?于丹认为,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不要成为草莓族,而优秀不在于外表的个一性一和光鲜,要在于内心的坚韧态度,更是在于是否拥有在挫折中如何修复生命的能力,坚信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有可能一性一。

学会一爱一和谐人际关系从二个人开始。为什么我们有时易走极端?于丹认为,是没学会一爱一,就无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好的表达和好的内容一样重要,从确定两个人的和谐开始,构建更多人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勇敢的承担一爱一和责任,大人和孩子要和一起成长,学会互相一爱一。

改变自己最难,老师让家长看这个片子,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做不到以上于丹老师讲的,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我们大人就和孩子一起成长吧,付出、不放弃、处理好与每个人和谐关系。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三)

星期六早上,作为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收看了于丹导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专题讲座。通过谛听大师的足音,让我们感受到了智者的心灵,也让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加明白:学习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讲座中,于丹导师首先讲了如何培养孝心,并举了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这个事例,让我们明白尽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紧接着,于丹导师又用一个仁字诠释了如何为人处世,让我们懂得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业,更需要阅历和人格;最后,她寄语孩子们要象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升华自己,成全社会,创造未来。

观看完讲座,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何进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师以她独特的思维,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讲课里,为我们娓娓道来,并一语中的。想到我们的孩子龚蒋昊,我们觉得很惭愧。孩子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用一种传统的方式教育他。在我们的思维里,孩子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了,别的事情我们可以代劳。于是,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头扎在书本里,由于我们的忽视,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孝道,他也不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更缺乏与小朋友们充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种过于简单的培养方式只会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轨道,不能达到于丹老师所要求的学业与人格共成长。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从孩子开始,是父母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在于丹导师的箴箴良言下,以创新的行动来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体来说,我们第一要做榜样给孩子看,以对父母长辈孝敬尊重来让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为先是一种责任。第二要在辅导孩子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识,让孩子在知识不断增长的同时,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强。第三要让孩子走进社会、学会沟通、善于协调、融入群体,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的匙读后感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的匙读后感

三、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四、教师要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

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

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合集4篇)


根据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整理了《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每当翻开一本新的书籍,阅读过后我们都会产生新的想法。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1

她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孩,4、5岁时,去一棵大树下摘树叶,拔树枝玩,有时他不高兴了,就会在树上刻字。到了小学时期,孩子来到树下一脸不快乐,大树就问:“孩子啊,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

孩子说:“你看别的孩子有足够的学费,有钱去买玩具玩,而我却没有。”

大树说:“那这样吧!你摘下我的果子去卖钱,就有交学费和买玩具的钱了。”孩子高兴极了,每年秋天都来摘果,然后就不来了。到了成年阶段,孩子又回到树下开心不起来,再也结不出果子的老树问:“孩子,你把书都念完了,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

孩子说:“你看我的同龄人都有家了,可我没房来迎接我的新娘。”

老树说:“你看,我有很多又大又壮的树枝,你能够把它们砍了然后去盖房。”孩子听了立刻砍了老树所有的树枝走了。孩子到了中年时,又一次不开心的回到老树下,树干问他:“你又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

孩子说:“我总要看看远方吧!我的朋友都飘过大海去了远方,而我却不能。”

树干想了一会儿说:“你能够砍了我的树干,做一个木筏去远方。”孩子听了兴冲冲地把树干砍下拿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头上长出了白发。一天,他来到树前,树根说:“我没了果子,没了树枝,没了树干,你就不会再陪我了吧?”

孩子说:“该去的地方我都去了,此刻,我就想陪着您晒太阳。”

其实,我们的父母一向像这样满足着我们,我们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让他们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2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早上,我准时收看了湖北体育生活频道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这个节目令我印象深刻。

你们知道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哈哈,不知道了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自立,自强,自信心。现在我就带大家走进这个节目吧!

我们先来看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我们要有孝心,我们要孝顺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为了下一代付出了很多,是他们给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然后我们来看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看了这一讲,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伸出援手来帮助别人,这样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帮助你。有句话说得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最后于丹老师讲到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心。听了这一讲我对自立,自强,自信心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老依赖别人。自强的意思就是坚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要勇于面对,并要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从小就要有自信,也要大胆的去展示自,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取。

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懂得了怎样关心别人,还懂得了要做一个自立,自强,自信心的好孩子。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3

周六的上午,我收看了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这个讲座加强了我的素质教育,培养了我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

我知道了教育不是填鸭式的接收前任的经验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结论;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与其给人一堆金子,不如给人一个点金的金手指;一个人要想写下无悔的青春,要想写出瑰丽的诗篇,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居里夫人说过一句话: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总要工作。一个人在社会的煎熬历练下舒展自己的生命,并用自己的生命成全社会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究一个“仁”字,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社会就好比是一锅沸腾、滚烫的水,它不会因为可怜你,就会降低它自己的温度。所以,我们应像那把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成全社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每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我们做教师的更应该教育孩子从小知道感恩。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同时也应对其他的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教育只是人生的起点,而我们的终点,应是我们自己寻求的方式来升华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看了这个讲座,我树立起了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让我知道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

当我们用感恩的心去生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天也这般蓝,树也这般绿,生命是这般美好!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 篇4

这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职责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职责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此刻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我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之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就应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较,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我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我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喜欢《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于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