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15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15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1500字——“发现”重于“观察”:

近日继续读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主张》,我继续保持一种状态——读得“一愣一愣”的。管老师是真的在进行一场革命,他的许多观念于我来说,都是颠覆性的。果然是越学习,越觉出自己的无知。

一直觉得学生怕作文最直接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写”,却原来,先解决“写什么”才是根本。

管老师说作文也得先温饱再审美。一个绅士带着一个饿得半死的流浪汉去豪华剧院欣赏意大利歌剧,显然是不够绅士的。作文的“温饱”指的是“写什么”,只有学生发现到处都是写的内容,再也不用为写什么发愁了,老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自然会把写作的重心转移到“怎么写”上来。怎么写更好,更有意思,表现力更强,更能抓住读者的心,属于审美范畴。审美要建立在温饱的基础上。

写什么?我们在课堂上精心筹划给孩子“生成”写作内容,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管老师说,错!如此教出来的学生,将永远是作文上的“高度迟钝者”。“生成”写作内容的作文教学,是对学生写作的一种“溺爱”,生成的写作内容是一种变相的施舍,作文教学,要让所有学生拥有自食其力找饭吃得本领。

读到这里,我又大大的一愣了——难道我们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对孩子写作的一种溺爱?我们在培养作文上的“高度迟钝者”?细思量,又释然了——活动化作文是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呢,若解决了温饱,难道不需要审美么?在快乐的活动中了无痕迹地习得“怎么写”的方法,孩子们何其幸运。但是,作为老师一定不能忽视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如何解决作文的“写什么”?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吗?管老师说,错!写作,要的是“留心生活”。而且“留心生活”这四个字中,重点不是“生活”,而是“留心”。对写作而言,观察只是发现的一个外在部分,而且是一个不成正比的条件。又是一个让人一愣的观点呢。读书笔记就是说,并不是你观察的越仔细,就能发现越多。“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你大脑的那个东西,在你心灵的湖泊上激起的浪花”。解决温饱,第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观察,而是内在的发现。

决定写作高度的正是内在的眼光而不是外在的眼睛。一个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外部的观察上,忽视了内在的心灵的看、回味,他的写作之路是走不远的。只有当眼中事物成为心中事物,才会有写作意义上的发现。

由此,我想到“活动化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闭眼默想,此时,孩子们所有的外在感官都关闭了,内在的心灵当是汹涌澎湃的吧……这也是写作意义上的一种发现吧?

外在感官一减弱,内在的心灵随即活跃起来。其实内在的心灵每一刻都是活跃的,只是外在感官活跃时,你忘了体会,忘了审视,忘了捕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安静的阅读比看热闹缤纷的影像更让人获益的原因之一吧。

管老师还提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牵挂,这回我的一愣,是因为找到了共鸣呢!

管老师说一个写作的人,应该时刻牵挂着他的写作。要时刻想着:今天有什么故事会走进我的文字呢?写日记,当是最好的牵挂了。

我一直非常推崇魏书生老师的观念——日记是一项道德长跑,坚持下去,收益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一年级下学期,我就领着我的娃儿们起跑了。生活处处皆素材,但是孩子们的眼睛还不够善于发现,或者说他们发现了还不善于捕捉,我总是时不时地提醒孩子——“这个可以写在你的小书里呀”,“哎呀,今天的小书有东西写了!”,渐渐的我也能经常从孩子那里听见这样的声音了——“我要把这件事记到小书里”,“耶耶,我今天有东西写了”……日记不在长短,目的在让学生日日牵挂着写作,有一种天天写着的状态。这样每天寻觅着写作的素材,让人留心到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对事物的想法看法,人会渐渐变得敏感,富有洞察力,就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而写作的成功就在于,“一颗有准备的头脑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作者:广德县金龙小学乐音春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读后感1500字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一书是魏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经验集粹,是魏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 他讲述了他的人生观,育人观和教学观。

1

一、魏老师的人生观

魏书生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向上的,是充满理想与热情的。他在《人生的价值:多做实实在在的事》中说道:人啊!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努力地一件接一件地为人民、为国家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吧!做的事情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不要过多关注报酬。报酬越少,吃得越清淡,穿得越简朴,你的人生价值就越大。临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能自豪而幸福地宣布:我吃穿比平均值少二分之一,而做的实事比平均值多一点。这种思想境界是多么得高,我想正是因为魏书生拥有如此高境界的人生追求,才能获得如此的成就与威望。又如在《钻研比的学问》中说道:显然目的不同,比的方法也不同。这些年我注意采用一些积极的比的方法。机遇和差的比。干劲要和足的比。待遇和低的比。生活和过去比。道德和高尚的比。将来和强的比。目前和接近的比。需要和入党时比。除了这些内容充分体现出魏书生老师高尚的人生追求之外,还在人生观这一章节中教育读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尤其是《勤耕不辍,积少成多》和《持之以恒,坚持写日记》这两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最重要,很多论文和成果都可以从平时的点滴积累中积少成多,有无到有的,从魏书生老师的经验做法中,我深深领悟到了这一点。

2

二、魏老师的育人观

魏老师主张育人于讲读课中。魏老师告诉我们,教学中要发挥每篇课文的感人力量,注意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教师情真意切地教,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扶植正确的思想感情,只要每篇课文都这样做,学生怎能不产生心理位移呢?

语文教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语文老师应像保育员,考虑孩子的胃口、体制的需要、性格心理的接受能力为己任。讲读课上育人,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使学生因情而明理,认真汲取每篇课文中的营养,使自己成为精神上、人格上的强者。

魏老师还提倡育人于日记写作中。魏老师把写日记比作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提倡老师留日记题目,进行日记指导。写《两个我》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理智地调动头脑中的正义之师,去战胜把自己拖向泥潭的错误思想。写《只有助人,才能有乐》、《为别人吃亏是福》等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原谅人、帮助人的品质。写《妈妈笑了》、《替妈妈分忧解愁》、《我为妈妈做了什么》,培养学生从心灵深处爱自己的母亲。

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分析自己、分析他人、分析社会,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为养成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动脑筋想办法,班中五名同学比较懒,经常不写,或写二三百字应付一下。怎么办,请这五名同学想办法,选出懒病治疗小组的组长,检查,看写了没有,写够了没有。没有写,或写得篇幅不够,组长让他们当天补上,还要写一份说明书。

3

三、魏老师的教学观

魏书生老师一年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很少,但是学生的成绩却出奇得好;魏书生从来不改学生的作文,可学生的写作水平却很高。原因是魏书生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书中写有《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从导语到教师的语速、动作、语言都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魏书生老师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学,他说掌握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一篇文章、一本书、到一门学科,他都钻研了有效的自学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学会知识,同时还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写作的能力。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充实视野。在评价方式上,魏书生老师大多采用自留作业,互批作业,自己当自己的考官的自主评价方式,这些大胆的放手措施,有力地实现了对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都增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授人以鱼一餐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益。学生能遇到做魏老师,很幸福,很幸运。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魏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他的成就来源于自己的爱与钻,我想每个热衷于自己事业的人,只要肯像魏书生一样钻的话,都会有一番作为的。让我们以他为楷模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简言之即培养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格、关键的能力。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重视语言训练、关注学法迁移、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如何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在关键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实践,阅读教学又分精读课文教学和略读课文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反思: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亦或者如精读课文一般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

人教版课本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语文园地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二者同样重要。那么如何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 找准切合点重视语言训练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要丰富语言积累,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要仔细研读文本,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教学《狮子和鹿》时(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这一自然段中,"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我抓住 "匀称"一词,进行以下指导:1、读准字音,2、扩词练习(称职、对称、称心如意),3、拓展另一读音并组词(称赞、称呼、称号),4、理解词义,课文里是说什么匀称(鹿的身段),5、用"匀称"说一句话。其中课堂最亮点的回答:"我的爸爸身材一点也不匀称。"听到这个孩子回答真正感受到了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将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表述出来,学会运用。

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到了一定程度就行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策略二: 突破重难点关注学法迁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可见,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关注学法的指导与迁移那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还是以《狮子和鹿》为例:结合本课的阅读提示给学生自学提示,重视学法渗透与指导,给学生自学提示,重视学法渗透与指导:1、浏览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默读课文,划一划描写鹿说话的句子,试着补白带着感情读一读;3,浏览《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相同的地方。

1、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和句子概括课文内容

在落实第一个教学任务时:我借助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狮子和鹿》 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丛林中,鹿非常( )自己美丽的角,而( )自己太细的腿,当( )向它扑来的时候,两只美丽的角(· ),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它(· )。这些填进去的词有的同学都在课本上画出来了,这就是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和句子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教会学生这个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并在阅读其它课文时学会运用。

2、通过补白体会人物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落实第二个学习任务是恰恰是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来,在《陶罐和铁罐》一文中,对于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在人物对话时课文中出现大量的表示心情、神态的词语帮助学生去体会感受人物的态度,在《狮子和鹿》这篇课文中几次鹿的自言自语都省去了鹿内心的情感变化,于是在教学《狮子和鹿》时将在《陶罐和铁罐》一文中学到的抓住人物心情和神态的提示语体会感悟在《狮子和鹿》中进行补白训练:1、鹿忽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面上的影子( )地说:"咦,这是我吗?"2、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 )地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3、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 )地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这样通过补充说话提示语(补白)的方式落实朗读指导,让学生走进鹿的内心,感受鹿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是熟习了例子《陶罐和铁罐》,占定了出发点,推广开来在阅读略读课文《狮子和鹿》中运用,运用熟练后推广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乃至更广泛的阅读中。

3、比较阅读提升能力

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浏览《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相同的地方。这一个学习任务正如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正是由精读课文所学到的学法延伸到略读课文中去应用,这类比较阅读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比较从内容上明白一个共同的道理要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争取对待自己和别人,从表达方式上知道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这样一比较阅读把语文学科的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做到完美统一。

《教学七律》读书笔记3000字


《教学七律》读书笔记3000字:

教育是通过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让孩子从能力幼稚、一无无知的状态,转变为身心能力完全发展、知识上得以丰满的状态。因此,教师成功地掌握教学工作的规律,就能成功的教育孩童。

教学是知识的交流,是教师帮助学生在他们头脑中再生出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共同拥有。教学过程具有七大要素,包括两个个体要素,即教师和学生;两个脑力要素,共同交流媒介和需要交流的主题;三个功能性过程,即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和复习的过程。这七个要素各自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们加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教学的七大定律。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来分享这七大定律背后的核心观点。

1、教师定律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定律要求教师必须要数知他所要教授的内容。教师必须对他所教授的科目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换句话说,教师需要对某些事实或真相真理的方方面面都有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能认识该真理的全貌、了解其外延、内涵及其应用、能与其他真理进行融会贯通、彻底掌握了该真理与其他真理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学科保持有增无减的热情和热爱,从而他心中才会燃起与学生分享和交流的烈火,激发着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和渴望。同时,教师彻底掌握和通晓某些真理,会让他在课堂上的教学游刃有余,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从黑暗进入光明。

因此,教师需要制作教学计划、阅读经典书目,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运用相似性和关联性的教学方式,彻底透彻、有序清楚地讲述某些真理。相反,教师不要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工作,他们不需要了解学生、尽全力的准备课程,甚至可以糊弄学生、在课堂上吹牛消磨时间。

2、学习者定律

针对学生,教学定律要求学生必须怀着兴趣投入到对事实或真理的学习当中。怀着兴趣学习的学生,必然因着渴望集中他的注意力,快乐地对所学之物投向急切的眼光、清醒的意识、浓烈的情感和专注的思想。与被强迫的注意力不同,这种注意力是自愿自发、生动而活泼的、它具有持久性。

相反,学生没有注意力的时候,学习注定会失败的。因为只有当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他才能调动他的身心技巧,开始动用大脑重新思考和认识老师所传递的知识,实现真正的学习。如果注意力来自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呢。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很多,老师的脸部表情、手势和声调的变动、新观点和问题提出,都可以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引起他们的注意。

因为学生的大脑有其独特的爱好,喜欢专注于某些逻辑或问题的探索;而且,兴趣会随着年龄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兴趣和能力,设计不同形式的课程,运用眼睛、面部表情、手势和声调的变化,来激发、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尽量关注负面的因素,避免让孩子分心。

3、语言使用定律

针对语言,教学规律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必须公用一套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语言作为一套符号系统,如果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那么沟通双方都必须对这些符号拥有相同的理解。

语言既是知识传播的通道,也是知识的载体和存储器。换句话说,语言是思想的最终呈现形式,是真理的捕捉器。语言是在思维的加工下,使思维更加具体化。老师通过语言表达真理,学生则通过语言来重述真理,理解和掌握真理。而且,语言并不局限于口头语言,它也包括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智慧的教师总是交叉着使用各种类型的语言,来帮助自己传递真理。

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使用的语言系统,使用学生的语言,来传递真理;使用各种类型的语言,重复或简单清晰的表达真理,弥补和完善学生思想的不足,帮助他们清楚的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

4、课程定律

需要教导的真理必须通过已有的真理来学习。学生通过已经掌握和熟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旧有的知识被用来解释新的、未知的知识。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已知的旧知识之上,否则学生就完全不理解他们所学的东西,因为知识总是彼此相似,互相关联的。因此,学习是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比较和判断,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如果基础没有打牢,高级的学习就无法进行。

未知的事物无法解释未知的事物。只有当我们的头脑中存在一些知识时,我们才能运用这些知识所承载的语言去理解新知识。不过,大脑只偏重于那些最清晰最熟悉的知识,形成了一些专业人士只对专业问题感兴趣的局面。而且,人类的知识都不完全,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在理解范围之内的清晰准确的思考和认识。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清楚的阐述和整理已有的知识,运用真理彼此相似和关联的特征,配合熟悉的例子来教导新的知识。

5、教学过程定律

激发和引导学习者的自发行活动,学习者自己会学的部分,老师不再告诉他。这个定律要求老师唤醒学习者的头脑和思想,唤起他的自发活动,让他们自发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没有老师在场,我们自己也可以学习。而且,自己探究和挖掘出来的知识,不仅保留时间最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那么,教师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只是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中,充当学生的向导和帮助学生学习,避免混淆真理和谬误。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自发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只有在受到外在或内在刺激后,才会获得自发或自愿的力量,提升其心智的能力并能娴熟地运用这种能力。

消极的层面来说,自愿自发的心智行动受限于个体已有知识的情况,因为个体任何的心智思考活动都离不开她知识的库存,婴儿之所以兴趣广泛也是因为他缺乏基本的知识。积极层面上来说,心智自愿之力的源头来自于对知识的喜爱和渴望。一方面,智力总是活跃在道德范围之内,因为个体对某些知识要么喜好或要么厌恶,学习者之所以拥有持续强烈的动力,是因为他们对真理的热爱与盼望,激发了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感。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和喜好来设置课程,激起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思考、问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自我探索。

6、学习过程定律

学习者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生出要学的真理。这个定律要求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脑海中用自己的语言,重现这堂课完整而真实的概念、观点,包括各个概念和观点彼此间的联系、证据和应用。

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记忆。真正的学习不是对真理的重复,而是对真理的重新发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对他所学真理有自己独特的补充、整理和诠释;学习者对一些观点会问为什么,对一些观点开始实践并应用。所以,彻底的学习包括理解某些真理的字面意思、某些话语的确切含义、自我的重述和表达该真理、反思这些观点的原因,以及应用自己接纳的观点。

不过,不同年龄的人,在以上学习阶段中的能力有所不同;各个不同的学科中,寻求证据和应用的问题也有所差异。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明白基本字句字面意义和隐藏含义,理解深层的原因,鼓励他们应用所学的真理。

7、复习定律

教学的完成、检验和证实必须通过复习来实现。这条定律要求教学的过程需要经过复习,因为复习可以帮助我们完善我们所学的知识、证实我们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

复习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对一种思想的重新思考。复习按照其涉及的范围和深入的程度,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因为人大脑的有限性,复习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一些真理,在头脑中运用这样的真理,甚至发现新的收获。就如同你重复地阅读圣经一样,你如果对某段经文越来越熟悉并牢记于心,每次阅读时你都在头脑中运用这段经文,甚至可能每次都会有新的亮光和收获。

只有懂得复习的人,才能得心应手的应用他所学的真理。比如,当我们反复应用圣经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就等于在复习圣经的教导,越来越体会到真理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复习前一堂课的内容,在课中和课后总结和回顾所学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适当地开展不同程度、方式的复习,巩固学生的所学。相反,要杜绝不复习、不充分的复习、复习不及时、复习只是机械的复习。作者:浪子

《正念的奇迹》读书笔记1500字


《正念的奇迹》读书笔记1500字

什么是“正念”。

书中在第二章第13页中写道:从现在开始,我将用“正念”这个词来指称“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其实我也是一开始不理解“正念”这个词,以为是什么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坚定的信念之类的意思。后来我慢慢地了解了,举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与大家分享:

洗碗就是洗碗:

“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一杯茶,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洗完,就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更进一步来说,洗碗时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事实上,我们站在洗碗池边,完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

如果我们不懂洗碗,很可能我们也不懂喝茶:喝茶时,我们会只想着其他事,几乎觉察不到自己手中的这杯茶。就这样,我们被未来吸走了——无法实实在在地活着,甚至连一分钟都做不到。”

这个例子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一章中,很有意思,很通俗易懂。放下书,转念想想自己现在读书的状态,顿时面红耳赤:现在读书,看到一些好的句子要么马上找出手机拍下来,要么折个边角留印记,有时候还会突然翻到最后一页,看看还要多久才能读完这本书,原来,这些都是为了读完后可以写读书笔记!(捂脸!)

基于这样的认识,促使我在后来的读书过程中努力保持一种“不要为了赶任务做事”的状态,而是以一种放松的状态,全神贯注地读书,享受读书的过程,与它合一。

关于“呼吸”:

书本的序言二(英译者序言)中讲到了一个事件,是一行禅师对一名美国男子尖刻嘲讽的回应。让我印象深刻的文字描述是“做完回应后,一行禅师快步走了出去,站在教堂停车场边的人行道上。他就快喘不过气来——像是一个潜入深水,很久没有浮出水面换气的人。我第一次了解人的呼吸方式与他如何回应周遭世界存在着某种关联。”

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当你准备上台表演时、当你即将主持一场大型会议时、当你要和领导或是你崇拜的偶像面对面交流时、当你面对挑衅想”退一步海阔天空时“,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经历。

我们会在这样的场合”深呼吸“,是因为在这种境遇下,只有“深呼吸”可以让我们的心逐渐平静。这应当是大多数人的认知,而且也是很有效的。

书中第二章《奇迹就是在大地上行走》中这样描述到:

有觉知地呼吸:

“呼吸可以防止心念散乱,是一个自然且极为有效的方法,因此你需要知道如何呼吸以保持正念。呼吸是连接生命与意识的桥梁,让你的身心合一。读书笔记不论何时,心念一旦游离不定,都可以用呼吸做工具,重新看好你的心。在佛教寺院里,每个人都要学习以呼吸为法,止住心念的散乱,以此修持定力。定力是藉由修习正念获得的能量,能够助人开悟。当一个普通人有知觉地呼吸时,他就已经开悟了。”

在书中第八章《32个正念的练习》中,每个练习都提到了“呼吸”。

如果你的心散乱了,就要先看好自己的呼吸!

这让我想到,两年前我开始请私教健身时,第一节课教练就叫我如何“腹式呼吸”,并告诉我它的重要性。这个很好,每次做完后就会觉得浑身很放松,很舒服,建议大家可以试试。

其实,书中围绕正念、当下、呼吸,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生死问题”:生和死是生命的两面,没有它们,生命不可能存在,就像一个铜板必须有两面才能存在一样。只有在当下,我们才可能超越生死,才可能知道怎样去活,怎样去死。又比如“圣人出,河水清,草木绿”,有一座花园,由一个活在正念中的僧人照管。那里的花儿总是清新翠绿,僧人从正念涌出的平和与喜悦滋养着它们。再比如,我们谈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人类服务、为远方的人服务、为世界和平尽力。但是我们常常忘记:我们首先要为身边的人而活。

今天的读书笔记引用了很多书中的原话,只能说是我自己悟得还不够深刻,无法将体会转化成自己的文字来呈现给大家,只能摘抄书中的一些段落了(都是我自己非常有感触,有强烈的意愿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在留言区里留言,共同探讨交流!作者:Will姐

相信《《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笔记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