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 地图 >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书笔记2000字。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你是浪子,别泊岸》读书笔记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书笔记2000字:

为什么要旅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有的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说:“行走,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人说:“远行,为了回家”,甚至有人说:“不去会死”……哈哈哈哈

至于游记,就更五花八门了,有写景为主的(大多数),有写人为主的(比如新加坡尤金的书),也有提供各种资讯的攻略,也有以人文历史为主线的(比如比尔·波特的游记),还有很多是旅行中的感悟,比如奈保尔、陈丹青、詹宏志的书,而这一本,也可以归入此类。

作者是孤独星球品牌和市场总监,中国区发言人,周游了四十余个国家,之前还写过一本《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作者说,“我从不劝人一窝蜂地辞职旅行,这种做法代价很大…当你在外放逐,你的同学和朋友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熬着,他们必然会比你累积更多的东西。他们加薪、升职、买房,你一次次与生活闹翻,暴裂出走,转了大半个地球,带了一身尘土回来,可能什么都没有。谁也没有能力既远走他乡,又安居此地”。

这话我深表同意。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个,想要什么都需要靠自己的时间和努力去获得,想要现世安稳就得在社会的熔炉里熬着,这时的远方更多的时候只是远离实际美好的想象。或者换个角度理解,如果现实并没有和你短兵相接,你个人的认知尚能和现实和平共处,内心并没有那么激烈的冲突要让你躲起来想明白搞清楚,那么,这种长期去远方的那种自我放逐就明显不适于你而且弊大于利了……

再扯远点,我个人一直认为乐于长期行走的人都是多多少少有些敏感避世或者性格里趋向于逃避的(没有贬义),出离的原因多种多样,或者是因为哲理思维发达对人生的最初困惑太多,或者是因为认知太清晰无法理解和原谅这个现实社会,或者迎面而来的问题太多一时无法解决......总之内心忧烦,需要抛下这一切,躲开一段时间......很可能回来时思路清晰有了方向,或者缓解了困惑的焦虑,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或者一定的休息换来更强的忍耐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很容易让人上瘾,像吸毒一样发作时就得离开去浪迹一下......

通过这本书,我个人感觉,作者属于天生哲思发达那种类型的,促使他不断上路的动力来源于他的困惑,人生最原始的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试图弄清楚的是自己、边界、自我、执着,这些没有实体的概念。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命运是什么?人既然对命运的无能为力,存在的意义呢?这整本书就是他边走边思考的记录。

他一个人周游中国,又用一年时间穿越亚洲大地,曾经用10个月走了15个欧洲国家,零零散散地到处行走的地点就更多了……在路上,他认识了做餐馆的米糕姐姐,一起行走西藏,南疆,结为姐弟;去约旦路上碰到的女嬉皮小仙,不断地SofaSurfing;也认识了在重庆KTV当服务生挣钱旅游的咖啡;读书笔记在柏林一个人带孩子的女房东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他生活中有很多不完美;还有在印度,喜欢上不丹年轻喇嘛的女孩火柴;厦门经营小旅舍坚持单身的JOJO;独自在乌兹别克斯坦不思妻女的老蒋;在新疆边境值守多年哪儿都没去过的小宋;一个人在美国走一号公路的小董……

人人都有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熬着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谁也不知道是在生活呢还是存活?他们看透了世界的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作者是诚实的,说起旅游的意义,他说“我其实比任何人都想知道它究竟改变了我什么,可很多时候,它并没有带来什么。无用。”“我以为那年困惑我的所有事情会在我30岁的时候解决,可惜没有。那些很像爱情的不是爱情,那些很像自由的可惜也不是自由。星月征程,去了几次远方,换了几次同伴,我依然充满了困惑”。

“出路是什么?感情何处寄托?我们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与这个世界相处最愉悦的方式。但我也开始渐渐明白,生活的实相是无常,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木心说“我所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只是,路上会充满意外,经常遇到一些陌生人,分享彼此的生活见解,发现一些看待事物的多维角度,让每一次行走开拓了新的疆域。相对于大多数过早对生活投降的人,行者的可贵之处是自己划定了疆域。随着在外行走时间的增加,“渐渐发现自己那些细枝末节的改变--多了一些开阔,多了一些随遇而安”……

这一路作者见世界、遇众生,山河过目,在每一段孤独的旅途里经历着自我的认知,有些是美好,有些是徒劳。这些山川河流以一种不断回溯、极度缓慢的方式改变着作者的生命走向,使他渐渐开始以一种更平和的视角看待身边普通事物的价值。

我对作者这本书和他“不泊岸”的个人理解:困惑是永远存在的,所以解惑的需求就一直都在;生活是无常的,从来不存在真正的拥有和属于,只要适合自己的,只要不断经历,所以,随遇而安,随缘随喜......

王菲说什么是幸福:有方向,在路上。作者:整天幻想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暑假的两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看小说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关上门窗,隔绝酷暑与阳光,坐在空调房里,安静地读东野圭吾在我看来是莫大的享受。

新海美冬是一个很神秘的女人,她有野心,追求完美,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书中没有揭露她有着怎样的过去,或许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才导致她利用了如此多的人乃至于自己去达到巅峰而毫无怜惜。她面对不同的男人有不同的面目,所以她的性格如何也不得而知,至少可以知道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能让别人瞬间为她所用,并且愿意为她付出。

她与《白夜行》中的女主角十分相似,唐泽雪穗也是一个十分要强,气质高贵的美丽女人。她与亮司桐原两人一路在罪行重叠着罪行的道路上行走,和新海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口中所谓的永远幸福与成功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利用所有对自己有用的人,同时也铲除一切碍眼的障碍。她们唯一的不同在于,雪穗是真正将桐原看作了自己在漫漫黑夜中可以替代太阳的东西,而美冬对于雅也的感情完全是利益化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而使出的手段,即一场毫无感情可言的戏码。

《幻夜》以《白夜行》的姊妹篇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也逐渐为人们熟知,起初看《白夜行》的时候可以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再加上短暂的时间让我没有完全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整本书所想要表现的内涵吧。对于《白夜行》的感悟仅仅局限于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而对于《幻夜》,在几番仔细斟酌与思考后,感悟也更深刻一些。

我喜欢东野圭吾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以缜密的推理过程与具有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而深受读者喜爱,更深层面的应该是故事背后反映的复杂社会中部分人性的泯灭与扭曲所导致的一些不可理喻的犯罪事件。

美冬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是光辉的,是成功的,她不仅拥有华丽美艳的外表,更为人们赞叹的是年纪轻轻的她居然在地震后的没多久就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作为企业家的她正可谓是界内的榜样与奇迹。然而在这层华丽的外表与面纱下,她则有着她不可告人的一面。书中曾这样描述:“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黑夜的道路上前行。即便四周如白昼一样明亮,也只是不真实m.i1766.com的白昼。对此我们早已认命。”这与《白夜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处境十分相似,他们都是活在虚无的光艳表象下的黑暗角色,也许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的不可挽留的后果迫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追求那些所谓的幸福自然也已成奢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能一错再错,别无选择。

雅也正是因为被美冬目睹了杀害他舅舅的场面,才被锁定为她可以信赖依赖或者说利用一生的男人。从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已成为她陷阱中逃不掉的羔羊,对此他只能听命。多么悲惨!多么悲哀!他自认为自己与美冬的关系中有爱情作为支撑,他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人以后的幸福,却全然不知这一切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美冬利用罢了。或者说,即使他最后知道了真相,对于美冬无理的要求他也仍然愿意执行,他为了爱情所付出的一切在美冬看来竟是不值一提。即使对于这巨大的付出,美冬给予与回馈的仅仅是在无数幻夜中的虚影,他也心甘情愿,甚至愿意为她杀人,还不愿她美丽的双手触即到那令人反胃的尸体与血液。

可以说在东野圭吾笔下的雅也是个十分悲情的人物了。故事的最后,当美冬得知雅也的死后,一句淡然的“这么美好的夜晚还是第一次见,简直像幻夜一般。”结束了两人悲惨的命运。平凡的言语中也流露出浓浓的悲凉之情,也许这就是日本文学的魅力所在吧:无须多么华丽的辞藻,却依旧能给人的无限的心灵上的震撼。

撰稿:严晴远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1、内容简介

本书是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2、原文摘要

对于许多高度世俗化的传统国人而言,他们“迷”则有之,“信”则未必;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样的好处是这种“世俗理性”特别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点在改革时代就体现得很精彩,坏处则是谭嗣同所说的那种“乡愿”之弊。就个人算计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是猴精猴精的“理性经济人”,一点都不“愚昧”,但作为整体,他们在专制体制下却经常被“愚弄”,一次次地扮演了可悲的角色。

3、读书笔记

走出帝制,是我读的秦老师的第一本书。中国近代史作为即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之后的第二重变革:“晚清对局之变”,对我们今天仍然产生了足够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把握其悠久历史的脉搏,也就知道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通篇读来,秦老师用很平时的语言,通过哲理深入浅出的历数这一变局。我也算是囫囵吞枣,勉强品其滋味。

秦晖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好事有成败,坏事也有成败,古人都知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混淆,即成败的事实判断替代不了是否是英雄的价值判断。他提出:“作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与否,与“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实现,也应该是两回事。理想未能实现,革命者可以说他的事业“尚未成功,仍须努力”,但是不能说革命本身失败了。”

由是观之,我想起了外国学者的一个观点:中国儒家伦理学的缺点之一在于存在“道”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道德原则高于事实性的原则。

这种主次不分,会导致人们过分关注自己和外界的联系,而忽视纯外部环境的影响、滋长了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导致人们对待世界的看法主客不分、价值和事实的混淆(孟旦:儒家伦理学的一个缺点)。

我们的国民性,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导致了个体的精英、利己主义,而集体的盲目和短视。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历经了种种文化思潮,以及两次更难能可贵的制度性探索:戊戌变法以及m.i1766.com辛亥革命。然而更多的社会事件表明,这样的制度性探索太少了些,也太苍凉了些。历史是一位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其实,我们有太多的需要总结和回顾,也有太多的需要反思和警醒。

中国最终在各种比对和求索的路径上最终选择了东方的俄国社会主义,但这种选择让我们的牺牲更大。在国家近现代的历程中,个人主义,背后的国家主义,值得我们反复的惊醒和反思。日本人的军国主义和集权思想,其实也同样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法儒主义理论和制度架构,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公器的方方面面。

如何能够对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和反思,为下一次文化解放思潮进行准备,这是我们当代人的义务和自觉。

另外在这里题件秦先生未说的事:抗战期间,汪伪首先跟日本签约,废除中日之间的不平等条约,收回治外法权,然后重庆觉得实在太难看,英美也出于统战需要,才在1943年改订了新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在初中的课本上学过关于保尔的故事片断,他那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无私无畏钢铁般的艺术形象便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对保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成了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特别是那句人人皆知的名言,成为鼓舞、激励和鞭策我前行的动力。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这样一部好书。读书过程中深深地被保尔·柯察金的不畏艰难、不屈不挠、英勇无畏、正直忠诚、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着,他向理想和精神皈依的历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这本小说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魅力,成了一本别开生面励志的教科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自传体小说,叙述了保尔受到朱赫来的影响,从一个顽皮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优秀革命战士曲折而壮丽的故事。跌宕多致,荡气回肠,是一首英雄主义的颂歌,是一首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史诗。小说通过保尔在劳动、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等方面的描写,把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令人产生心灵的激荡和感情的共鸣。保尔出身于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从小丧父,12岁时就在铁路食堂烧茶炉,受尽了凌辱和压迫。

后来,保尔接触到了躲避到他家的朱赫来,听他讲解了很多革命道理,逐渐走上革命道路。在朱赫来被捕时,他奋不顾身地从匪兵手中救出朱赫来。他因此被捕,受到严刑拷打,但未吐露只言片语。在战场上,保尔策马扬刀,无惧无畏,奋勇作战,冲锋陷阵。为掩护战友的生命,一颗炸弹在保尔的头上爆炸了,保尔的右眼永远的失明了,他不得不离开前线。在天寒地冻的筑路工地上,保尔与共青团员们一起与寒冷,饥饿,疾病和匪帮的偷袭作斗争,即使双脚冻坏,发高烧仍然不下火线,因身患伤寒险些不治身亡。特别是遭受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沉重打击下,还在盼望着如何尽快归队,盼望着怎样才能继续工作。一颗布尔什维克的心向往投身到排山倒海、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中去。身体伤残,这对保尔来讲,是多么的残酷和致命的打击,生活充满了黑暗。书中没有把保尔塑造成一位苦行僧似的高大上的革命者,他也曾犯过错误,也是有感情、有人情味、有浪漫情怀的人间普通人。他甚至一度轻生,企图自杀,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保尔的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他没有倒下去,身残志坚,坚持与病魔作斗争。他终于找到了以笔代刀的战斗方式,写作成了他新的革命武器。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写作过程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他痛恨丧失了视力,他把铅笔一次次折断,甚至把嘴唇咬出血来。终于,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面对各种困难,保尔从不屈服;面对生活的坎坷曲折,他咬牙挺住;面对疾病的折磨,他坚强、乐观。保尔敢于挑战命运,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勇敢地与困难和疾病搏斗。死神的黑翅膀几次碰过他,保尔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不会被轻易打败。他始终保持着冲锋的状态,始终保持着一位勇士的昂扬精神,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激情。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难道你真的认为生活能把我逼近死角,把我压成一张薄饼?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就别想让我离开党。只有死,才能让我离开战斗行列。”是什么力量推动着鼓舞着保尔锲而不舍在人生的旅途上写下壮丽动人的篇章?这绝非漂亮的口号,是他发自肺腑的声音,是他内心的呐喊。很多时候,在困难面前我们放弃自身责任和担当,畏缩不前,这些困难和保尔所经历的磨难比起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从保尔身上汲取精神食粮,鼓舞斗志,坚定理想信念,不虚度年华也不碌碌无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要像保尔那样,如果是一滴水就增加海洋的辽阔,是一抔土就增加山的巍峨,是一块石就增加路的长度。把所有的困难踩在脚下,把握人生主动权,做生活的强者,在生活的烈火中百炼成钢。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作者:虫友/刘淑玲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公元1508年,正是大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蛇鼠瘴气之地,于一天深夜,突然间仰天长啸,大喜过望,在那种残酷恶劣的环境下,以坚强的意志,旺盛地求学之心,悟出了闻名于后世的哲学思想——心学。

他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说,那些成为圣人的道理,方法,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它本就一直在我心中,再也不需要去外界寻求了,我只需要发扬我自己的那颗心,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心,让心光明起来,在顺着自己的本心,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不断的为善去恶,就足够了。

王阳明一生经历坎坷,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孔孟之道,朱程之学,早已烂熟于胸,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又深陷锦衣卫的诏狱,险些丧命,直到37岁在蛮荒之地龙场悟道,这段传奇经历,也令他感慨良多,所以他可以做到不假外求,格物致知。

而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觉得身在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大脑,在不断的摸索中搞清楚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心中目标明确了,面对日常的琐事,我们就要不断的练就自己的那颗心。当然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是合理的,是自己能够达到的,我们最应该确定的目标是:自己想要成长成什么样子,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一定要赚多少钱,要买什么车,要住什么样的房子。钱,车,房子这些东西都和你的成长是相匹配的。当你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一起来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查理芒格说的那句话: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能够配不上它。

当你的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你所追求的这些外在物质,就会被你刻意的贴上标签,它们会反过来影响你,会让你患得患失。当你的能力与你的财富,物质,不匹配时,你刻意追求的这些东西,也会逐渐的流逝,到那个时候,你是否会消沉,沮丧,甚至自暴自弃呢?

所以以自身的成长为目标,以自己所能产生的价值为导向,这才是最合理的。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除杂念,把那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从内心里转化掉,不断的坚固自己的心,让正能量,充满自身。

随后王阳明又提出了全新的格物致知。为什么说是全新的呢?之前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17岁的时候,在江西巧遇了理学大师——娄谅。他向娄谅求教如何成为圣人,娄谅告诉他:圣人之学,人人都可以习得,并且只要潜心钻研,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得圣贤之道唯格物致知。

于是回到浙江余姚,他就开始潜心钻研格物致知,他和另一位小伙伴,坐在屋后的竹林里,就开始格物,想从竹子里悟出真理。南方的竹林里那是阴暗潮湿,他的那位小伙伴格了三天实在受不了了,挥了挥衣袖,遗憾的离开了。留下王阳明独自一个人,他对着竹子,一坐就是7天,内心的煎熬,读书笔记对理学的疑惑,始终交织在他的心头,最后受了风寒,伤了心肺,虚脱的晕倒了,修养了大半年才逐渐恢复。这一次格竹子,险些要了他的命,虽然后来康复了,可是却留下了终生的病根,他最后死于肺癌,就是这个时候伤了元气,一生被疾病折磨。

格物致知,是大学里的重要概念,到南宋的时候,被朱熹,二程(程颢、程颐)给重新注解,他们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自有其规律,外界早已有了答案,我们应该去外界寻找,不断的探求真理,淘金黄沙始到金。朱熹的那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王阳明通过格竹子之后,逐渐的领悟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万事万物若是都从外物去寻求真理,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圣人,什么时候才能真真实现,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重新对格物致知,做了新的注解,他认为,“格”就是“正”的意思,去除恶习,去除杂念,以“正”不“正”之心。“物”就是“事”,就是人的欲望,意念所到达的地方。人本应: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的功夫。“格物”而后“致知”,“知”,并不是知道,而是人的“良知”,“知”是我们心的本体,心里本就有“知”。每个人都会有私心杂念,所以要用“格物致知”这段功夫去“克己复理”,去“修正自我”,使得我们的良知没有被遮蔽,这样就能够到达致知的状态。

格物致知,说简单一点,就是去除掉心中的杂念,恶习,回归到本来面目,挖掘出内心的良知。

所以当王阳明面对绝境,就会有两个念头,一个是悲观,绝望,要死要活;一个是乐观,勇敢,积极面对;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所以它会告诉你,第一个念头是错的,第二个念头是正确的;你要把第一个念头矫正过来,保持第二个念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逆境中依旧能够不动心,勇敢的面对现实,乐观的活下去。

王阳明告诉弟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只不过是我们的良知被外界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达到明心见性,就需要去除杂念,格物致知,从心里,从我们的本体上去格物,一方面是从思想上去除闲思杂虑,去除恶习,另一方面需要在事上磨练。

曾有学生向王阳明请教静坐的问题,说自己“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情便不同”。今天的我们也很容易遭遇这样的心境——事到临头,缺乏定力。对此,王阳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很多人,平时静坐,独处的时候,内心很平静,给他人分析事物真理的时候,头头是道,可是一旦真遇上什么事的时候,自己就很容易慌乱,只能是事后反省,觉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只得捶胸顿足,责备自己。这就是在事上磨练还不够。

王阳明常对弟子们说:此心不与事上磨,更与何处磨此心。内心里为善去恶,只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还得通过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去练就自己的那颗心。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心学,不管怎么修行,最终成就都超越不了阳明先生。作者:王维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你是浪子,别泊岸》读书笔记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