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 地图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论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论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论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在象牙犀角,在良才美物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精雕细琢)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夸子贡罕见的段落。孔子对弟子的态度精准,知人。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通常理解为顺,但孝的核心理解是敬。)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违的是礼。孝要立一个标准,不能以最高的标准为标准,不能轻易把人归为不孝。儒家的根本在于风俗教化。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化妆的时候后于素(素为原本的好的质地))”曰:“礼后乎?”(若礼为后,则仁在先)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贡与子夏都是文过于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子非常明确的区分了一和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表达到了无比的确信。孔子一生的原则不过是忠和恕。尽己与推己。在中庸中,忠恕不是道,但在论语中,忠恕则是道。一以贯之的贯字上。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孔子给的少,说明不该给)请益(多给点吧)。曰:“与之庾。”(孔子并不是在乎这个数量)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到)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这里面的肥和轻不能少)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程子的解)。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有常职,因此有常禄),辞(推辞)。子曰:“毋!(不要)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可以给你的邻里乡党)”。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真正对人生有独到见解的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到死都不知反悔),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临大事而有畏惧之心,凡是能承担的就是轻易不答应事情的人),好谋而成者也(善于思考,有谋略、有决断,好谋而成的反面是多谋少决)。”

又是夸颜回。有人用我们,我们就能有所成就。没有就将自己的精力收藏起来,安心于平常生活。战争的事情,孔子是教的,但是不喜欢弟子动则提战争,如子路。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一生最艰难的时间就是在陈蔡。子曰:“衣敝緼袍(穿着破旧的袍子),与衣狐貉者立(与衣着最华贵的人而没有任何耻),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本意为即无害人之心也无求人之意,真正关注内在的,才能忽略掉外在),何用不臧(夸子路引了诗经的话,儒家引经典很多是断章取义的话)?’”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夫子“发了个表情”,于是大家就不说话了)“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读书笔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舍之则藏,在最普通的日子里精神生活的焕发)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为什么对子路呵呵)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作者:刘雁翎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体会感悟


感悟:之所以要整理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并总结一些感悟心得,主要原因是教师作为教育上的引导者和主要力量,十分重要,是教育的关键,必须重视起来。相关的书籍如:《做最棒的老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做不抱怨的教师》、《教师最需要什么》等著作,都是为大家熟知的。读了这些书之后,我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方式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和看法,当然教育的弊端还十分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大学的盲目扩招和教育质量的下降,让整个社会位置背负压力,这是不正确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1、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2、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3、在你的科学知识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4、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5、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6、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7、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8、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9、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10、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11、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12、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13、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14、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15、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感悟: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读书笔记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作为一个教育人士,我也时常自省自悟,如何才能更好的起到助产婆作用,就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教育理论,真正的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费孝通《文字下乡》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费孝通《文字下乡》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后来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今天分享的是其中第二篇,摘抄了几个片段。公众号已经开通留言,也欢迎大家交流讨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将留言公开。

1、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交由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这一段话说的是知识和智力的问题,作者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一开始讲这个是反驳一种乡下人“愚”的观点,进而抵制将乡下人“愚”作为文字下乡的出发点。其实抛开文章整体不说,单读这一段文字,理解其意思,就有收获了。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把知识的匮乏和智力的缺陷等同来看,虽然可能在表现上有相近之处。提醒我们要收起自己莫名而来的优越感,保持谦逊;同时也告诉我们与强者的距离并不远,可能差别只是在知识上而不是能力上,保持努力。

2、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但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这是在《文字下乡》一文中最后的结论。讲到乡土社会中的不识字不能用乡下人“愚”来解释,并且找到乡下人不识字的缘由。文字本身是一种工具,以现在的视角或者有文化的“城里人”看万不可少,可作者却提出了工具本身与乡土生活不相契合的地方。前面费孝通还举了个例子:教授的孩子在乡间小学学习,课程上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读书笔记教员总夸奖这些孩子聪明、智力高。可是,放学回来在田野里捉蚱蜢,这些“聪明”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乡下的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此间诸多缘由,最根本的是环境。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到字,没有日常混熟的易于识字的环境。教授的孩子日常不在田野里跑,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也不容易。说来说去,论证了一开始提出的乡下人不识字在于知识上的匮乏而不是智力上的缺陷。

读这一篇让我更觉难得的还有两点。一是作为识字的“文化人”,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文字是个好东西,是真正沉下去,站在乡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进而的指出为什么乡下人不识字,不是充满优越感的说他们“愚”而不识字,而是文字在乡土生活中的不适用或不必要,把《乡土中国》写出了浓浓的乡土气。二是在对文字下乡提出的看法。作者讲“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文字下乡是现代化的工具”。但是又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这是一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态度,也是在文字下乡已经被提出后对做工作出发点的提醒,要想明白文字在乡土中成长的空间在哪里,而不能仅仅是“开几个乡村学校”、“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工作不是这么做的。

有很多政策是现代化的工具,是必须要推行的,但是把必须当作前提,再去找推行的理由,倘若找不到,还有一个万能的理由,便是主体的“愚”。我们假设从乡下人的角度来看文字下乡,根据作者的分析,在古时候的乡下,文字可能确实并非必须,反而在乡土中凸显了它的缺陷。乡下人觉得不好用,这时候文化人站出来说是乡下人的“愚”让他们不认识字,现在又“愚”到拒绝认识字。但是,文化人并没有告诉乡下人为什么要认识字,单告诉说文字是好东西,乡下人在生活中又体会不到它的好。政策的制定权和解释权都在文化人嘴里,乡下人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也就是说在现代的社会中,乡土人也有极大的流动性,要告别千年不变的人际关系和事物,而在外面的世界中,传统的乡土语言就有了极大的缺陷;再就是农业也要现代化,也有技术的革新。这样在现代的生活和生产中就涉及到了“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文字就有了下乡的必要。但也不能只说现代的必要性,要让乡下人确实体会到现代社会种种对文字的需要或文字带来的好处,才不至于让新设的几个学堂和强迫乡下人学的几个字成为了摆设。

放到今天,城市改造和环境整治几乎随处可见,如果没有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方向,简单地建几座牌坊,盖几座仿古建筑,把传统和历经时间生长出的产物简单替代,用表皮和形式主义诠释生态和文化,也并不能让现代的“乡下人”表现得“聪明”起来。仿古建筑的基础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进而吸引游客或市民参观,从文化上和经济上带来收益。但是不是所有的小街小巷都要统一地仿出个风格来,它们有没有吸引游客和消费的基础,有没有考虑当前脏乱差的缘由。城市老旧危房的整治出新,以贴表皮的形式来提升沿街立面,贴表皮的基础在哪里,居民最迫切的需求是否在外墙的颜色、风格或材质?十年之后,新贴表皮存在的基础在哪里;百年之后,后人是否会疑惑XX风格到底是板材还是什么?顺手举个例子,信息不甚准确,分析不甚专业,只求表达一下意思。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论语》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600字


篇一:《论语》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600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读书笔记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600字

中国文化,这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拥有了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如此的渊源博长。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己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一定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论语读后感: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听前思考】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书中金句】

1.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2.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

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3.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一、故事情节描述

1.白公馆突然到来的客人

徐太太来报信:六小姐白流苏的前夫去世了。

“一个女人,得不到异性的爱,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白流苏在自己的家庭中,遇到了兄弟的冷嘲热讽。

白流苏决定重新把握自己的命运。找到一个值得依靠的男人,成为太太。

白流苏陪着妹妹去相亲范柳原,范柳原带着姐妹俩看电影、跳舞。结果整晚范柳原都只与白流苏跳舞。回到家里白流苏受到了家人的谴责。而她的反应非常特别:“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暗示着:我是有力量的。我要开始婚姻之战。

2.香港的文雅来往

徐太太约白流苏去香港一起生活。白流苏猜测是范柳原的意思,去了香港之后,果然见到了范柳园。他不急于与她亲近,只是带着她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白流苏发现了两人在香港难以逃离的矛盾:范柳原他就是不想结婚,只想找一个情妇。而白流苏想要太太的名分、立足于社会的地位。

白流苏心灰意冷地离开香港,回到了上海。

3.难以逃离的失败命运

在上海走投无路的时候,白流苏接到了范柳园的电报“今天来香港。”白流苏起身去了香港,却还是接受了她一直无法避免的结果:她成为了范柳原的情妇。她拥有一个房子,一个仆人,却没有她唯一想要的东西:一个太太的名分。

白流苏遇到了人生中最低谷和矛盾的节点:一个人守着空房子,得到了范柳原要去英国的消息,并且得到了这样的一句回话:一同去英国?“那是不可能的”。

白流苏真正的遇到了失败。

4.情节回转“这是我太太。”

范柳原出发去英国的当天,香港遇到了港战。

二人在战火中重聚,开始了互相依靠的生活。有一天,范柳原在一位朋友面前,介绍白流苏说:“这是我太太。”

5.故事结尾

白流苏心满意足地成为了范柳原的太太,范柳原又开始了风流的生活。

二、故事中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1.一个女人的个人斗争

张爱玲笔下的主人公白流苏关心的是她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她的立足之点,只有婚姻。同时代的作家,往往关注整体阶级的斗争,而张爱玲关注的是个人的斗争。

虽然她关心的是个人主义立场,但并没有给个人主义无限的可能性。“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法立足的,但总有一片天地,留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在小说转寰的地方,白流苏完全失败,范柳园大获全胜,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港战发生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大世界中,谁又知道谁是因,谁是果呢。

2.人的渺小和命运的无奈

张爱玲笔下大部分的人,都是以失意和失败的结局告终。而白流苏是一个成功的人,她的成功却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全书立意:每个人都像一个小蚂蚁一样在斗争,但是在时代下,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成全我们也好,不成全也好,我们终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故事中隐晦真情的充分表达

1.真情表达的契机:战乱。

在情感的维度上,说书人认为书中情感的东西被烘托地非常到位。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勾心斗角、相试心眼里,谁也不会完全表露真情,谁也不会完全不流露真情。批评家们觉得情感的东西被削弱了,大部分都是技巧。而其中有一点被批评家们忽视了,就是那一堵墙。

第一次两人来到浅水湾饭店的时候,看到了一堵墙。“这堵墙让我想起地老天荒那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什么都没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只会剩下这一堵墙。流苏,如果我们在那一堵墙面前遇到了,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

真挚的情感没有机会表达出来,也许有一天,世界上的花天酒地都没有了,我们才能有真情表达的时机。

2.真情的表露的屏障:太平盛世

范柳原给白流苏通电话说过的一段话:“诗经里有一首诗,死生契阔,与子相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与死都是大事,不由得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事,我们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要和你在一起,到死都不要分开。好像我们做得了主似的。”

在太平盛世,人被物质左右。到了面临生死的时候,只剩下我们两个人,钱财地产全不可靠,靠的住的只有胸前这口气和眼前的这个人。

当我们什么都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拥有我们自己。当我们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只剩下我们自己。你也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说书人认为,这种情感表达的非常充分。

四、回归张爱玲关心的事情:一个女人的立足之地

张爱玲关心的事情,是一个人如何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白流苏的立足之地是婚姻,努力没有用,时事给了她立足之地。《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家产给了她立足之地。《色戒》中,一个“他是爱我的”感觉给了王佳芝立足之地。非常特别地,作家张爱玲关注一个女人在世界上如何立足,在说书人看来,这是张爱玲的作品最宝贵的地方。作者:小锡

喜欢《《论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