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 地图 >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寡头统治铁律》读书笔记20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你也许需要"《寡头统治铁律》读书笔记2000字"这样的内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寡头统治铁律》读书笔记2000字:

“寡头统治铁律”是由德裔意大利籍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斯提出,是政党社会学领域的经典性分析原理,其核心观点就是:“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米歇尔斯结合19世纪末德国社会主义政党发展的实践,认为寡头统治是任何企图实现集体行动的组织的必然结果。

一个人的思想总是一个时代和个人经历的产物,我查了一下米歇尔斯的个人经历,其青年时期曾加入过马克思主义组织,同时信奉着工团主义,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亲眼目睹了一个革命型政党如何日趋官僚化和等级化。而经过对其它政党组织的观察,他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少数人最终将凌驾于多数人之上,党组织成立时期的目标成为少数人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米歇尔斯特别指出,专业化、保守化和稳定是官僚制度的明显特征。1911年《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在意大利成书,其核心内容后被人们总结为“寡头统治铁律”。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论证寡头产生的必然性。从现实情况和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其论证逻辑是:组织的存在是现代民主制度的需要,而组织是产生寡头的温床。

在第一章第一节有这样一段话:“对于任何阶级来说,一旦当它在社会上公开提出某种明确的要求,并渴望实现与本阶级经济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理想目标,它就需要建立组织。不论这种要求是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组织看来是新城集体一致的惟一途径。组织能够使其中的成员的付出最小化,最节省精力,它是弱者对抗强者的武器。”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是个体生存不可缺少的手段,米歇尔斯在论证时强调,组织可以克服由于自身力量分散而被利用这一缺陷,但却也是保守逆流滋生的温床。同时米歇尔用瑞廷豪森的直接民主的制度设计来论证了大众直接民主在机制上和技术上都是不可能的。米歇尔斯认为职业化领袖的出现即意味着民主走向末路的开端,这在我最近看的王绍光的《民主四讲》中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王绍光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所谓“自由民主”和“宪政民主”,其实是“鸟笼民主”,民主从雅典时代的人民享有统治权和决策权,异化为现在只具有选举权,而在选出代表之后,人民其实并有太多手段制约领袖的行为,民主从本质上是不可被代表的。

其次,“在任何组织中,无论它是一个政党、公会组织,还是其他任何类型的协会,其贵族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组织的结构在赋予自身稳定性的同时,却使组织化的大众发生了深刻变化,完全改变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地位。组织使得政党或专业工会分化为少数领导者和占人口大多数的被领导者”。米歇尔斯认为在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它自诩为民主的政党中,最关键的决议无一例外的是出于一小撮人之手,可以说,人们放弃自己的民主权利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愿的。而且大众需要引导,若没有来自外部并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的指点,他们便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第三章的内容是权力的行使及其在领袖心理上引起的反应。米歇尔斯认为大众的漠不关心,得过且过助长了政党领袖对权力本能的贪欲,也就是说人性普遍的特质助长了民主式寡头体制的形成。这使我想起了政治心理学上老师所讲的理想的民主型人格,理想的民主型人格和民主体制的特点并不是人人都热衷于政治,而是出于责任的参与,并且一般具有民主人格的人都是不趋向于权力的人。而在威权政体之下,人们会更倾向于参与政治活动,争取权力。

他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大众领袖,一旦成为领袖获得权力,就不太愿意回到原先那种默默无闻的状态了,权力意识总会使人变得自负,甚至自视甚高。人在成为领袖之后,往往对于以前所从事的专业已经不甚了解,除了政治,他们可能已经无法胜任别的工作,所以仅仅是为了生计他们也会握紧手中的权力,这也是寡头形成的原因之一。

米歇尔斯不认同“代表型领袖”假定,他认为当原先由选举产生的领袖,随着其社会地位改变,其观念和利益就会与大众相分离,逐渐演变为寡头,所以领袖的决策往往是趋向保守的。如果他们的权威和利益收到来自组织内部的挑战,领袖们就会采取断然措施,甚至不惜以剥夺大众的民主权利为代价。

米歇尔斯在第五章提出了解决寡头统治的一些可能的措施:

第一,复决投票制度。米歇尔斯举到了瑞士的例子,在瑞士,民众既拥有复决权又拥有创制权,这使得立法活动中的决定性力量从代议机关转到全体公民手中。他认为就内部组织而言,当今的民主政党的民主化程度远不及瑞士的许多州,比如现代政党中的个人动议基本不会得到注意。

第二,对领袖生活的约束。米歇尔斯认为领袖们意识滑坡的势头即使无法得到完全的遏制,也可以通过智识或纯粹的的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使得这种势头有所减缓。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义理想仍然可以主宰政党,在一定条件下,领袖们将继续保持他们的民主情感,并将自己视为赋予自己权力的大众的公仆。

在其后米歇尔斯从正反两面论证了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抑制寡头倾向中的作用。比如工团主义虽然有抑制寡头倾向的作用,但是工团主义者竭力将工人阶级政策核心引向的做法,使其堕落为寡头统治的危险就越大。

引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句话:“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存在过,而且永远不会有,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秩序的。”或许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是最好的阐释吧,我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中,所有关于民主制的论述,不论是马克思的,还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大多数思想,都是以代议制为基础,却从来没告诉过我关于现代民主机制真正的运作特点。作者:雨窗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跃迁》读书笔记2000字


《跃迁》读书笔记2000字

开学前三天买的这本书,早就看完了,今天来写一篇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古典,之前写过《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就是因为看完拆墙,才毫不犹豫的买他最新写的书跃迁,五年的时间。不得不说,如果说拆墙就像是打开你思维的门,那这本跃迁真的是带你深入走入思维的世界。

这本书总体的难度大于拆墙,有很多知识我还没理解透彻,但是有两个方面我之前接触了,现在理解了,以后会深入的融入到生活里。第一个是系统,第二个是差异性优势。

低水平努力和看到他背后的系统之后的努力是不一样的,这跟我这学期健身有关,之前没有过长期健身房经验,去过几次就放弃了,这次不太一样,这次一开始几天,没有任何的经验,去了以后就是看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做个几组也能做,但是就是没有找到感觉。

但是我室友不一样,他健身半个月,并且跟他去健身房,他清晰地知道什么器械锻炼什么地方,他对他的健身目的是增肌还是减脂很明白,这一改我对我们班级倒数第一的他的印象,原来在大连的时候,他七天请了个健身教练,帮助他进行计划和训练,这就是关键。

一开始的作为健身小白,当然不知道怎么去健身,茫无目的健身三天就会放弃,因为第二天起床身体会酸疼,并且还找不到正确健身的感觉,没有效果。但是看到这个系统就不一样了。

在和教练的聊天中,我才找到我自己正确健身的系统,我和他情况不一样,他胖是要减脂,而我瘦,我的大方向是增肌以及体能的提高,我的健身主要是以下半身增肌带动全身为主。这个是大的系统。从大的系统分解来看,教练带我做适合我全身系统的健身器械,这才找到感觉。

在看到大的系统后,局部的努力才有用,流汗的时候才会觉得身体在发热在膨胀的感觉,成功地度过了适应期,才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二点就是差异性优势。其实光有差异性优势还是不够的,还要想办法去创造平台和机会去展示你的差异性优势。三个人都是社长,都是班长,都是m.i1766.com领导。从平台上看他们都一样,这个时候就要看差异性优势,比如说小王也是领导,但是小王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里面最深的,那么毫无疑问这就是他的差异性优势。

举个明显的,三个人都是班长,只有小王自己有个微信公众号,经营着公众号,公众号里面有他的思想和生活,如果把小王放到科技部那么公众号就太平常了,不算优势,但是他是班长,一个班长有自己公众号记录自己思想和生活那这个就是差异性优势,别人看了就会哇~班长还会做公众号。

当有了差异性优势以后,就要想办法去创造或者是把握住机会去展示你的差异性优势,这个因人而异了。推荐这本书。作者:老干部

长老统治——《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长老统治——《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社会上对权力的看法分为两派:一派偏重社会冲突,另一派偏重社会合作。

偏重社会冲突的一派认为权力是冲突的延续,只是武力阶段已过,被支配者认输了,但并没有心甘情愿的屈服,于此才有权力的产生,这种权力是压迫性质的,我们称之为“横暴权力”。

偏重社会合作的一派认为权力是社会共同的契约,社会分工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但也正因为分工,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因为如果别人不尽其分,则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干涉别人,这是权利,而自己同样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干涉,这是义务,这种权利义务需要有共同的社会契约约束,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同意权力”。

在事实层面上,两种权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侧重不同,社会即存在冲突也存在合作。

权力之所以诱人,主要是其经济利益,如果没有经济利益,横暴权力的意义就会小很多,甚至都很难发生。

在乡村,除了以上两种权力外,还有一种权力,既不是横暴性质,也不是同意性质,它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教化性的权力,我们称之为“教化权力”。

说孩子们必须穿鞋才准上街是一种社会契约有些不妥,因为契的建立首先假定其个人的意志,契约的形成和遵守必须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读书笔记民主就是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综合体。但是这种尊重自由意志的契约精神在教化权力中并不会出现,原因是被教化者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他们只需要学习,社会也不会把“意志”加在孩子的人格中,因为教化不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

这种教化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若说是横暴却又不然,横暴发生于社会冲突,但教化没有这种冲突。

教化权力最常出现在亲子关系里,但不局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就是强制的,是教化。

有一句话,“在最专制的君主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爱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艰难。”就是最好的注解。

教化权力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基础,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社会,儒家思想体系便是建立在这种环境下的产物,它反对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而热衷于教化权力。“父母官”就是这种爸爸式权力的体现。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暑假的两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看小说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关上门窗,隔绝酷暑与阳光,坐在空调房里,安静地读东野圭吾在我看来是莫大的享受。

新海美冬是一个很神秘的女人,她有野心,追求完美,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书中没有揭露她有着怎样的过去,或许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才导致她利用了如此多的人乃至于自己去达到巅峰而毫无怜惜。她面对不同的男人有不同的面目,所以她的性格如何也不得而知,至少可以知道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能让别人瞬间为她所用,并且愿意为她付出。

她与《白夜行》中的女主角十分相似,唐泽雪穗也是一个十分要强,气质高贵的美丽女人。她与亮司桐原两人一路在罪行重叠着罪行的道路上行走,和新海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口中所谓的永远幸福与成功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利用所有对自己有用的人,同时也铲除一切碍眼的障碍。她们唯一的不同在于,雪穗是真正将桐原看作了自己在漫漫黑夜中可以替代太阳的东西,而美冬对于雅也的感情完全是利益化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而使出的手段,即一场毫无感情可言的戏码。

《幻夜》以《白夜行》的姊妹篇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也逐渐为人们熟知,起初看《白夜行》的时候可以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再加上短暂的时间让我没有完全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整本书所想要表现的内涵吧。对于《白夜行》的感悟仅仅局限于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而对于《幻夜》,在几番仔细斟酌与思考后,感悟也更深刻一些。

我喜欢东野圭吾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以缜密的推理过程与具有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而深受读者喜爱,更深层面的应该是故事背后反映的复杂社会中部分人性的泯灭与扭曲所导致的一些不可理喻的犯罪事件。

美冬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是光辉的,是成功的,她不仅拥有华丽美艳的外表,更为人们赞叹的是年纪轻轻的她居然在地震后的没多久就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作为企业家的她正可谓是界内的榜样与奇迹。然而在这层华丽的外表与面纱下,她则有着她不可告人的一面。书中曾这样描述:“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黑夜的道路上前行。即便四周如白昼一样明亮,也只是不真实m.i1766.com的白昼。对此我们早已认命。”这与《白夜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处境十分相似,他们都是活在虚无的光艳表象下的黑暗角色,也许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的不可挽留的后果迫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追求那些所谓的幸福自然也已成奢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能一错再错,别无选择。

雅也正是因为被美冬目睹了杀害他舅舅的场面,才被锁定为她可以信赖依赖或者说利用一生的男人。从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已成为她陷阱中逃不掉的羔羊,对此他只能听命。多么悲惨!多么悲哀!他自认为自己与美冬的关系中有爱情作为支撑,他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人以后的幸福,却全然不知这一切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美冬利用罢了。或者说,即使他最后知道了真相,对于美冬无理的要求他也仍然愿意执行,他为了爱情所付出的一切在美冬看来竟是不值一提。即使对于这巨大的付出,美冬给予与回馈的仅仅是在无数幻夜中的虚影,他也心甘情愿,甚至愿意为她杀人,还不愿她美丽的双手触即到那令人反胃的尸体与血液。

可以说在东野圭吾笔下的雅也是个十分悲情的人物了。故事的最后,当美冬得知雅也的死后,一句淡然的“这么美好的夜晚还是第一次见,简直像幻夜一般。”结束了两人悲惨的命运。平凡的言语中也流露出浓浓的悲凉之情,也许这就是日本文学的魅力所在吧:无须多么华丽的辞藻,却依旧能给人的无限的心灵上的震撼。

撰稿:严晴远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1、内容简介

本书是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2、原文摘要

对于许多高度世俗化的传统国人而言,他们“迷”则有之,“信”则未必;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样的好处是这种“世俗理性”特别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点在改革时代就体现得很精彩,坏处则是谭嗣同所说的那种“乡愿”之弊。就个人算计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是猴精猴精的“理性经济人”,一点都不“愚昧”,但作为整体,他们在专制体制下却经常被“愚弄”,一次次地扮演了可悲的角色。

3、读书笔记

走出帝制,是我读的秦老师的第一本书。中国近代史作为即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之后的第二重变革:“晚清对局之变”,对我们今天仍然产生了足够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把握其悠久历史的脉搏,也就知道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通篇读来,秦老师用很平时的语言,通过哲理深入浅出的历数这一变局。我也算是囫囵吞枣,勉强品其滋味。

秦晖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好事有成败,坏事也有成败,古人都知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混淆,即成败的事实判断替代不了是否是英雄的价值判断。他提出:“作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与否,与“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实现,也应该是两回事。理想未能实现,革命者可以说他的事业“尚未成功,仍须努力”,但是不能说革命本身失败了。”

由是观之,我想起了外国学者的一个观点:中国儒家伦理学的缺点之一在于存在“道”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道德原则高于事实性的原则。

这种主次不分,会导致人们过分关注自己和外界的联系,而忽视纯外部环境的影响、滋长了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导致人们对待世界的看法主客不分、价值和事实的混淆(孟旦:儒家伦理学的一个缺点)。

我们的国民性,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导致了个体的精英、利己主义,而集体的盲目和短视。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历经了种种文化思潮,以及两次更难能可贵的制度性探索:戊戌变法以及m.i1766.com辛亥革命。然而更多的社会事件表明,这样的制度性探索太少了些,也太苍凉了些。历史是一位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其实,我们有太多的需要总结和回顾,也有太多的需要反思和警醒。

中国最终在各种比对和求索的路径上最终选择了东方的俄国社会主义,但这种选择让我们的牺牲更大。在国家近现代的历程中,个人主义,背后的国家主义,值得我们反复的惊醒和反思。日本人的军国主义和集权思想,其实也同样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法儒主义理论和制度架构,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公器的方方面面。

如何能够对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和反思,为下一次文化解放思潮进行准备,这是我们当代人的义务和自觉。

另外在这里题件秦先生未说的事:抗战期间,汪伪首先跟日本签约,废除中日之间的不平等条约,收回治外法权,然后重庆觉得实在太难看,英美也出于统战需要,才在1943年改订了新约。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寡头统治铁律》读书笔记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