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爱与自由》第一、二、三章读书笔记。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或许你需要"《爱与自由》第一、二、三章读书笔记"这样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爱与自由》第一、二、三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赏析!哺育孩子的精神胚胎:

蒙氏教育观点认为,儿童从出生即拥有:精神胚胎。孩子看似弱小,但其实他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承认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环境和条件。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曾经在“自我”一章中拿出一节来讲“哺育你的精神胚胎”。解读精神胚胎的这个重要假设: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的话,都会成为他自己,这都会很美。

这本书的整体理念是,尊重孩子的感觉,让孩子活在你自己感觉中。破坏孩子的感觉的例子:你妈觉得你冷;你妈觉得你饿……蒙氏的教育理念,破坏了家长作为孩子“造物主”的地位,破坏了家长们的“自恋“,因为我们家长总认为:我懂得多,你懂什么,我要指导你,管教你,约束你,你要听我的。

这也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惯用的模式。

家长把握管教的度:把管教的度限定在最低。(武志红的建议)家长们如果担心:如果让孩子为所欲为,他会不会向坏的方向发展?而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善,孩子如果不加以过多的管束他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机械地灌输不是真正的学习:

传统机械地学习方式,p6第二自然段中所表述。智力状态来自于”外界事物不断刺激,使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某种印象,这就是智力状态”。

但蒙特梭利的观点是,孩子的感觉来自内部。不需要成人年人的灌输。两者可能都会达到儿童智力成长水平,但是有本质上的差别。

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不是智力发展的标准。6岁前的孩子根本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习的掌握技能的方法。

想起了前几天有位家长说,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的核心词汇不是“爱”,也不是“自由“,而是”感觉“。注重孩子的感觉。

p7页倒数第、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让我想起了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在最初引导海伦凯勒认知这个世界的方法:让没有光明,听不见的海伦凯勒感觉娃娃、水、杯子、杯子里的水等,有了这些感觉,逐渐认知了事物。这种感觉是由内而外的。

引申到绘本育儿中来:任何认知绘本,孩子单纯地看图画,看卡片,认识各种事物,并不代表他的智力增长了,他认识了更多的东西。然而,绘本认知结合真正的实物,让孩子触碰,感受,让孩子对真实的事物有所感受,才使得他内在的感觉受到了丰富的刺激。“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柑橘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口欲期的孩子,把手放进口中认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其称之为智力的萌芽。

因此不要阻碍口欲期的孩子将书本、玩具放入口中,那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当婴儿将书本放入口中吸吮或者撕咬的时候,你不阻碍他的感觉,同时告诉他这是“书本“,理解和保护这种特征,一直到他长大。

保护个性:

第三章说的是创造力,但实质在说“保护个性”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最典型的就是上兴趣班:你学我也学,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为什么给孩子学,就是看大家都学,自己孩子也得学。

但孩子真的感兴趣吗?真的需要吗?从众心理抹杀了孩子个性,同时我们身处的环境不容许“另类”的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教育出太多复制品的原因。

当然,王者、天才,都是孤独的。作者:高掌柜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解忧杂货店》第三章读书笔记及感悟


从思域车上等到天亮——《解忧杂货店》第三章读书笔记及感悟

故事概要:

一个店铺的生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位置。由于新开通的地铁站远离浪矢雄治开的杂货店,所以他的店铺越来越冷清。虽然连自己的工资都开不出来了,浪矢雄治也不愿意关掉这家店,原因是每天都有往邮箱里投递烦恼书信的求助人,所以雄治认为自己还有价值的,他还能帮助别人。

读书笔记:

杂货店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店内和店外时间不同步,店内时间快于店外,也就是穿越时空了。既然时空穿越了,不能用自己固有的常识和逻辑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并看不到时空穿越,不知道人与人的境界不同,所以,我们很执着于自己的成见,听不进去别人的话。

在父亲离别人世前不久的一个晚上,雄治的儿子贵之如果不跟着父亲进入杂货店,他当时,而且一辈子也无法理解父亲留给他的“遗书”:父亲去世的三十三年后,浪矢杂货店的咨询窗口将复活。

贵之跟着父亲进了杂货店,看到了三十年后有人给杂货店回复的感谢信:“浪矢杂货店的老爷爷,我由衷地感谢您给我母亲的建议,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表达这份心意。真的感谢您。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能来到这个世界,真好”。写感谢信的人是一个三十年前曾经接受过烦恼咨询的年轻女子的女儿。她是因为看到了贵之的孙子通过互联网(三十年前是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方式发出的“杂货店咨询窗口复活”信息而坐卧不安才写下这封回信的。

三十多年前,雄治收到了一个年轻女子的咨询信,雄治回信给她建议将肚子里的孩子打掉,因为孩子的父亲是个有妇之夫,而且抛弃了她,而她又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来抚养孩子。然而,医生说这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生育机会,最后她选择了保胎。这个孩子,就是三十年后写感谢信的那个女子。

感谢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如何由恨变成爱的。当人“恨”到了极致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自杀,因为自己认为生命没有了意义。她思想上的转化是因为她对母亲的情感由“憎恨”变成了“感恩”。

她憎恨母亲是因为自己在孤儿院里生活期间了解到当她还是婴儿的时候,母亲带着他投海自杀。她反复想:”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生育我呢?”。她恨父亲抛弃了她母亲和她,她认为自己来世是多余的,所以她选择割腕自杀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得救以后,在孤儿院小朋友小芹的帮助下她才了解了到事情的真相:母亲死时是皮包骨头,只有30公斤;在母亲被勒令搬出租来的公寓里,除了奶粉以外没有任何食品,冰箱里也只有一个装有婴儿食品的瓶子;母亲不一定是自杀而是由于贫血昏迷而开车失控冲进大海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也要用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打开汽车窗户将她推出。

她突然醒悟,原来母亲是多么的爱她呀,只是因为母亲自己身陷窘境,无能为力。母亲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自己。而帮她了解真相的小朋友,正是后来在社会上走红的歌星。小芹的弟弟在孤儿院的那场大火中,因一位不得志的音乐人而获救。而那位音乐人却失去了生命。

读书心得: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活着,就要感恩。

“生命因爱而生”是真理,是宇宙法则。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与感悟:爱孩子,首先要平等


《爱与自由》——爱孩子,首先要平等!

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他人。通过上帝视角“一览众山小”的满足感很好的填补了生活的不如意。然而可悲的是,对于孩子,一部分父母并不满足于指责说教这种单一的cospaly上帝形式。不断的滥用权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这已然成为了中国式儿童教育的通病。

严父出孝子。中国传统文化将教育儿童的着眼点放在了严厉和溺爱的尺度上,这也导致了大众很少从其他维度了解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儿童教育的研究,我们听说过欧美高收入职业有牙医、律师,殊不知幼儿教师也赫然在列。作为知名的育儿专家,蒙特梭利就将平等列入了爱的第一梯队。平等能让儿童产生自尊(精神奴隶何来尊严?),这是儿童将来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础。相反那些经常被训斥的孩子,成年后所作所为将始终停留在“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断伤害别人”的怪圈里。

不打骂孩子的不平等表现是什么呢?是控制。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妈妈领着自己的孩子,和他人聊天,骄傲的说,我家的孩子可听话了!听话,意味着你控制了孩子的意志,你让孩子做一切你觉得对的事情,什么衣服好看,哪些东西不能买,背不会唐诗不准吃饭……也许你从不呵斥孩子,读书笔记只是讲这样那样的大道理说服孩子,动之以情感动孩子。但冷暴力依旧是暴力,软控制仍然是控制。失去意志的孩子,等于失去了自我,儿童无法成长,只能以另一个形式的“你”活着。

平等,需要父母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儿童天生便具有自护能力,这种能力必须被使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视觉悬崖实验)。但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一些儿童长大后往往不知天高地厚,一味瞎闯,失败后又埋怨父母没有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所以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是,给予儿童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使其内在的这种能力,逐步成长并最终完善(又在谈论溺爱程度的家长们,你们走错片场了)。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理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这些,都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平等,是儿童成长的保证。至于自由,那就是我们下一章的内容了。

《今日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今日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读书目的:尤瓦尔的书总是让人脑洞大开,尤其是在国内呆久了,自己的认知是否还与国际大家的视野一致?这就是读他的书最大的目的,企图获得站在一个“上帝”的格局观,再来俯视宏观、微观的视角,来洞察未来人类社会大趋势,捕捉新的机遇和灵感。

在第一章,尤瓦尔就重新抛出了自由主义的概念。一起来复习一下《未来简史》中提到的自由主义:

“人文主义分为三个派别:自由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自由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拥有永不重复的体验。社会人文主义责怪自由主义太过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体验。进化人文主义(纳粹)指出各种体验和感受的冲突不可避免,最适合的胜出。”

现在,尤瓦尔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即自由主义的故事已经开始失效,而人类并没有发明新的故事。从特朗普当选总统,到英国脱欧,都预示着以全球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全面收敛。反而原来最保守的中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东盟、高铁援建,扛起了全球化大旗。

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冲突的重要源头。西方崇尚资本主义的时候,中国崇刚从封建主义中解脱出来;西方转向自由主义的时候,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如今西方已经逐步放弃自由主义,而中国却逐渐开始追随自由主义。下一步是什么,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一些列问题,引发读者们的思考。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心孩子时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心、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愿意和你沟通。我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固然重要,但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才可能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妙,不要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游戏等方面的自由。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上的自由。并不是什么都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后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及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读书笔记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爱与自由》第一、二、三章读书笔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