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大秦帝国有感1500字 > 地图 > 读大秦帝国有感1500字

读大秦帝国有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拜占庭帝国史》读书笔记1500字。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拜占庭帝国史》读书笔记15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拜占庭帝国史》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

2018年第十四本纸质书。实在想不出给本书评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我想主要原因是本书很难让我有阅读的兴奋感。忍不住要说几句,大凡国内作者写国外历史,最常见的毛病就是缺图。本书尤甚,全书只在最后附录里放了几张模糊不清,不知道翻印了多少次的地图,这些图还只是示意图而非行政区划图或事件图。读历史怎么可以没图呢?想起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就提出要有一个中国历史地图,也由此诞生了了不起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国外关于古代世界也是有很多地图,可惜国内所谓学者偷懒,只喜欢堆积文字,不愿意花一点力气和金钱去弄图。以前做研究时候就常有一句话:上等文章画图,中等做表,下等写字。这一点对不同领域都适用。

拜占庭帝国,其实就是东罗马帝国的另外一个说法,但是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自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到君士坦丁堡(古拜占庭)后,罗马帝国的重心就由罗马转移到君士坦丁堡,也可以认为此时就是拜占庭帝国的开始。实际上,当时仍然是罗马帝国,到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很长时间,拜占庭帝国仍然自称(以及被东方部族称呼为)罗马人国家。

从君士坦丁王朝到查士丁尼王朝,是帝国最强大的时期,原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都还在拜占庭控制之下。然而随着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帝国形成并扩张,拜占庭失去了传统的北非(特别是埃及)粮仓,以及西班牙和南意大利的土地;斯拉夫人从北方由对帝国不断侵扰,内部派系林立,外戚擅权,蛮族军队首领将皇冠玩弄于股掌之上,基督教分裂,从维系帝国的精神支柱变成内乱因素。换用我们熟悉的话:内无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拜占庭帝国很快就成为风雨飘摇之中的危房。

突厥人进入小亚细亚后,取代了阿拉伯人的统治。拜占庭帝国萎缩到小亚细亚的黑海沿岸、希腊地区以及爱琴海上的一些岛屿。国家已无帝国气象。十字军东征成为拜占庭续命药,却是饮鸩止渴。200多年的十字军战争,初期虽然占领了圣地以及周围不少地方,但拉丁人与希腊人的矛盾(利益冲突和宗教派别差异)实际上摧毁了拜占庭的基石,冲突到极点就是拉丁人占领同样是基督徒的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引狼入室,让拜占庭国家变得支离破碎,最终走上灭亡道路。

拜占庭帝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文明的守护者。君士坦丁堡地跨欧亚大陆,是重要的贸易商道——直至今天,这里还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与经济中心。读书笔记黑暗中世纪的欧洲人来到这里,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叫花子到了紫禁城,羡慕嫉妒最后就是掠夺和破坏。教堂里的圣物被带回西欧,图书馆里的藏书被烧毁,居民被肆意杀害。欧洲强盗们的烧杀抢掠在信仰的旗帜下都显得高尚起来。

十字军的侵略和几十年的统治,给拜占庭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即使拜占庭复国,也已经衰落到极点。巨大的城市破蔽不堪,人口大量减少,市区出现很多废墟,甚至开始种地。为了筹钱,君士坦丁堡对面的加拉塔被割让给热那亚人做商栈,于是贸易都被外国人垄断,进一步加剧拜占庭的衰落。直到奥斯曼土耳其人来到城下,给了拜占庭最后一击。

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十万大军,水路并进,将君士坦丁堡团团围住。而城内仅有几千名士兵,包括雇佣兵和志愿者。匈牙利人乌尔班将自己发明的大炮献给拜占庭皇帝,可惜拜占庭已经穷到没法买下他的成果,于是这项发明被苏丹买下,造出了毁灭君士坦丁堡的巨炮。

非常推荐大家看看《地中海三部曲》中的《1453》(土耳其拍的电影《1453》也很写实,可以对照着看)。君士坦丁堡的最后时刻,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悲壮气息。苏丹允诺士兵攻破城市后抢掠三日,但城破之后劫掠了一天,苏丹就下令禁止破坏,因为这将是他的新首都。圣索非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但城内的基督徒并没有被赶尽杀绝,仍然得到新主人的保护——当然,要交额外的保护费。从此君士坦丁堡就慢慢变成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自此灭亡。

几年前去土耳其旅游,深感那里的文化古迹和文明遗址之丰富。最心心念念的,自然就是这座君士坦丁堡。尽管这里已经伊斯兰化了五百多年,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拜占庭帝国遗迹。在索菲亚大教堂,阳光从穹顶上的圆窗投射进来,显得庄严而神圣。教堂内拜占庭帝国帝后们的肖像也并没有被破坏,马赛克依然清晰可辨。地下水宫也是一处很不错的景点(在丹布朗的《炼狱》中,这里是最后决战的地点)。作者:icyfire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大国崛起——《大秦帝国》读书笔记2000字


大国崛起——《大秦帝国》读书笔记2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一个假期基本看完了大秦帝国,还差大帝陨落和帝国没落。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心情读下去。

虽然偏近史书的小说中夹杂有很多作业自己的评价和猜测之论,不免有粉饰帝国,粉饰各代秦王秦臣之嫌。但整个描述大气恢宏,许多见解新奇比如,术治亡韩,乱政亡赵,分治亡楚,失材亡魏等等论述,掷地有声。大秦递经秦孝公商君变法图强,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两者铁血变法,虽然法令繁多严苛,但乱世用重典,以结果论,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秦惠王、张仪纵横捭阖,期间苏秦、张仪两人亦敌亦友的穿插,对六国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使得秦国没有死于重重围困,秦国得以生于忧患,不断深入变法和巩固边疆。司马错奇袭下蜀,使边陲划入王化。及至秦昭襄王,魏冉,范雎,白起,蒙挚,名臣良将接踵而出,白起破六国联军,攻掠魏楚韩,破百城,掠其地,迁其民,使得周边列国国力大大下降。赵武灵王力行变法,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经济飞速增长,击破北方少数民族,拓宽疆域,赵国成为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大国。及至白起、范雎长平之战一举大破胡服骑射后战力与秦军相当的赵军。虽然由于政见不合,亦或功高震主,白起自裁,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为数不多一战未负的战神。想当初,借书时候,指明我要先看白起,杀降也是其一生污点,也是后世攻讦秦和白起一大凭据。然则,当时大争时代,如此多敌国精壮,不能放虎归山,又很难为我所用,若想灭国,必毁敌国大军,杀降也就成了正确又艰难的抉择。在古代战争中,处理战败方的精壮很常见的方法就是坑杀,夺城不如夺民。

历经两代体弱多病的秦王,到了大一统的嬴政继位,吕不韦通过奇货可居的嬴政父亲嬴异人从商入政,其政更为温和,意在缓和商君之法的严苛,一部《吕氏春秋》,一字千金,仍鲜有一字师,然终与秦始皇一统天下政见相左,同时又是功高盖主,以及太后之事招来贬黜和杀身之祸。其后秦国养精蓄锐,文有李斯,王绾,郑国,武有王翦,王贲,蒙武,蒙恬,尉缭,李信等等。铁甲但成,大举出关,吞灭六国,南抚桂象,北驱匈奴,西定羌狄,华夏合一。然后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等举措不仅奠定了大秦基业,也为中华奠定了一这个思想,凡我中华者,一统为正,深深影响了后世。不能将中国统一的领导人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所以在当今,新疆、西藏、台湾、南海等地是我国不可能分割的领土,这种意识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

虽然长城、直道、水利工程等等工程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但也是当时环境所需。长城、直道一旦建成基本可以将匈奴的南下真正挡在关外,依靠长城的人造屏障,可以顺利反击擅长游击的匈奴骑兵。而直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旦边境告急,国内兵力可以迅速集结,并且沿着直道,军粮补给运输更为便利。同时,直道的纵横穿梭,使得国家中枢咸阳和各地的联系更为方便,读书笔记使得各种政令传达,考核下属,上诉民情等更为便利。水利工程的用处不必赘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使得川地成为鱼米之乡,郑国渠解决了秦地盐碱灾害,灵渠的开通使得南方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些荡气回肠的工程都是大手笔,一项工程都足够使一代帝王青史留名,而秦始皇想将他们都占为己有,便操之过急,使得民不堪负。进一步激发了已有的各种矛盾。同时,到了中后期,秦始皇开始注重享乐,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等,使得本已沉重的赋税更为苛刻。并且国内太多隐患并没有清除,老世族问题此起彼伏,若有机遇,大患也。

而这些都直指其法律根基的不变,秦强于商鞅变法,也败于秦始皇统一后不及时变法。对战时法律进行修改,七雄争霸,民不聊生,最希望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继续绷紧弦,准备战争,保持战时的法律。在汉朝文景之治便是及时进行了变更,使得汉得以长久。而秦始皇将商君法奉为圭臬,不允许大刀阔斧的再次变法,使得民生鼎沸。而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实力等,使得各地反抗实力并不敢轻举妄动。而传位二世,赵高乱政,大肆杀伐,使得国家栋梁一个个倒下,对百姓压迫也越来越厉害。官逼民反,同时六国贵族趁机吹风点火,使得庞然王朝变得摇摇欲坠。

纵观全书,荡气回肠,也对秦有了新的认识,假期玩三国志,称帝后国号也定了秦…对秦也有了自己的情感,改变了对很多人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使得他们的形象更为饱满,对商鞅的认识基本改变了教科书传递的刻板形象。读史明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仅符合秦,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而经济的发展应该是良性的,而不应该是泡沫的,需要靠实体科技的进步来支撑,而不是跳过第二产业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然会成为像齐国一样,经济发达,服务业发达,但经济基础,比如铁等核心资源技术被其他国家掌控,而导致在外交上的被动。所以发展真正的技术,打破各种技术上的垄断,尤其是高新尖技术,争取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发展才是硬道理,融会变通,富国于民,强军励武。作者:耿师哲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3000字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3000字

前一段时间,我买了一本新书,叫做《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作者是郭建龙。

说到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大部分人往往是不太清楚的,至多了解一下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

而因为很多人对于国家的财政状况不了解,也看不懂,进而会相信很多人所得出的简单粗暴的结论,这显然会误导大众。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采用的是回看历史的方法,全书系统讲述了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年里,中央帝国的财政状况、面临的财政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回看历史,进而得出对今天有益的结论。

丘吉尔曾说,一个人能够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够看到多远的未来。所以我本人是很喜欢这样的著作的。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太多人喜欢看着现在谈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去仔细想一想,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仅仅是突然出现的吗?还是在历史里早就有过痕迹,甚至是在历史里早就出现过?

本书的作者坦言,研究历史的学者,大多数不懂经济;而研究经济的学者,大多数不懂历史。而极少数的既懂历史又懂经济的学者,往往又缺乏耐心去故纸堆、去史料库一篇又一篇地查阅史料,所在这些年来,像作者所著类型的书籍,在市面上并不多。

而作者显然认为,自己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至少在作者看来,自己是既懂历史又懂经济,而且还能耐得住寂寞到故纸堆里去查阅史料。

在我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管中窥豹,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不知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研究经济的人才,还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撰写史书的人不愿意过多提及经济方面的问题,总之在我们一般人的认知里,似乎很少听到有人谈论古代的经济问题。

比如,当我们谈论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更加津津乐道的是秦国发动的一场又一场针对六国的战役,却很少有人了解,当秦国能够如此频繁地发动大规模战役的背后,其经济状况和后勤保障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本书的作者将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秦朝到南北朝结束,隋朝到宋元,明朝到清朝。

在第一个阶段,即秦朝到南北朝里,中央帝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真正解决帝国的财政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和大臣试验了无数种方法,但是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困扰帝国的财政问题主要就是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而收支不平衡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的开销过大,单纯依靠税收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皇帝的花销和整个帝国的正常运转了。

在一个帝国建立之初,往往是机构简单,办公人员不多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政府完全可以依靠税收来维持政府的运转。

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加长,政府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快速扩张的轨道,基本上执政几十年之后,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比最开始多上好几倍。

并非只有政府在运转的过程中会不断膨胀,而是所有的组织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膨胀。但是作为企业,它会在自己已经过度膨胀的时候采取裁员等止损方式,或者是经营不下去而破产;但是显然政府是不会裁员,也不愿意破产,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府总是想要从民间攫取更多的钱来维持政府运转。

在经济和技术都不发达的古代,政府能够收上来的税非常有限,主要就是土地税。但是天下土地就那么多,又受限于技术和官僚集团的执行力,往往也不能做到彻底清查土地,所以财政问题一直是政府所头疼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能够快速获得大量钱财的方法就诞生了:建立国营企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

汉代经过七十多年的休整,使得民间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而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已经无意在与匈奴进行和亲了,此时的汉武帝想的是,如何能够彻底消灭匈奴。

于是,经过准备,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发动战争。除了对匈奴的战争以外,汉武帝还发动了很多其他的战争,在这里仅仅举最典型的对匈奴作战的例子。

战争开始没几年,汉初积累的钱财就消耗一空了,这大大出乎汉武帝的意料。对于从小衣食无忧的汉武帝来说,他是不知道艰苦岁月的艰辛的,所以在他掌权的时候,花钱如流水。

钱财没了怎么办?这个时候朝廷上出现了一大批理财专家,也就是史书里写的「聚敛之臣」。

其实我个人非常不喜欢史官去贬低这些善于理财的官员,因为他们只是在执行汉武帝的意志而已。在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下,只要是皇帝自己首先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国家的财政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皇权几乎不受任何约束,皇帝基本上m.i1766.com可以做到在钱财上想咋花就咋花,而作为替皇帝「分忧」的臣子,除了尽量满足皇帝的需求以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道路。

这些善于搞钱的官员给汉武帝的建议就是,开办国营企业。具体来说,就是把盐和铁的生产销售经营权,全部都收归国家。

虽然很多人反对政府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来,但是汉武帝采纳了「盐铁专营」这个建议。

国家进行盐铁专营之后,财政问题确实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还是缺钱。

于是,汉武帝继续想办法弄钱,比如卖官鬻爵,比如鼓励人们举报有钱的大户等等。

短时间内,政府的收入大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民间经济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用一句《让子弹飞》里的台词形容就是:上任县长把税收到了2010年了,老百姓成穷鬼了。

没错,汉武帝虽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他也彻底破坏了民间的经济和整个官场的风气,使得后世所有的接任者都只能不停地修补漏洞,而没有办法再做出根本性的变革。

对此,本书的作者痛心疾首,而同样的,很多学者对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也持批评态度,认为汉武帝不如他的爷爷和父亲做得好。至少在他爷爷和父亲的统治下,民间的经济很发达,老百姓的日子很好。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首先,在文景二帝统治期间,民间经济确实很发达。但是与之一同存在的是,民间的贫富差距极其悬殊。所以,所谓的民间经济发达,往往都是出现了大量的富豪,以及无数挣扎在底层的人民。

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过大的贫富差距一定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最终整个国家都会为此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民间经济繁荣是好事,但是贫富差距过大是坏事,这两者必须尽可能地协调一致,找到一个平衡点。

然而,让无数统治者痛苦的是,这二者的平衡点极其难找。民间经济繁荣,往往就会拉大贫富差距;而缩小贫富差距,往往带来的是社会经济整体退步,甚至是共同贫穷。

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作者:储大拿

太阳下帝国黄昏——《三体》读书笔记2500字


太阳下帝国黄昏——《三体》读书笔记2500字:

距离看完《三体》已经过去几个月的时间,当时合上书本后立刻翻滚沸腾的想法已经凉了大半。不过这样也好,因为在写读后感或者游记方面,我是不赞同趁热打铁的。冷却几个月,这时候还记得住的片段,那才是真喜欢。

对于《三体》我是难以评价的,因为在很多的领域,他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对于远远高于我认知水平的书籍,我没有资格做出评论。

那么就谈谈体悟吧。存在一种对于三体的评价:刘慈欣不擅长塑造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相对于《三体》的情节、主题挖掘、场面描写来比较,《三体》在人物塑造确实不是强项,存在人物略扁平化,符号化的特点。这里要吐槽下读到罗辑和庄严的互动段落时,我几次脸酸得读不下去,到现在也理解不了庄严这个觉得存在的意义为何,难道只是让逻辑浪子回头的转折?然而抛开这些占据篇幅较小的人物描写来讲,《三体》非常成功地塑造了逻辑和程心两个人物。他在极为宏大的背景下,塑造了两个年轻人跨越百年的成长,而且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触目惊心。也正是因为大刘对于人物偏向于扁平化的性格塑造,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乃至后面的更多更高级的文明价值观之间的对联式对比。

在完完整整看完《三体》之前,我曾经在知乎上刷到很多读者对于程心这个角色的口诛笔伐,“圣母”“白莲花”“戏精”这样的评价占据了大多数,而对于罗辑和章北海的评价则更偏向于正面。受到剧透党的影响,我在程心出场之初就就给她贴上了“圣母婊”的标签,直至到了《三体》的最后十分之一,还是对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败事有余,几次让地球文明遭受灭顶之灾最后可能毁灭宇宙的女人厌恶至极。

但是看完了最后十分之一,我对这个角色恨不起来了。我甚至认为,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人背负着地球文明活下去,那么这个人应该是程心。因为她就是人类。罗辑、章北海、维德一流,他们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范畴,那么就作为人类社会偶然产生的异类,留在地球往事里吧,最能代表地球文明之伟大、卑微、平凡、独特的人是程心。

程心是带着爱与美的光环出场的,她在云天明最最甜蜜最遥不可及的梦想中登场,然后代表人类,给了云天明最残酷的审判。这个出场像极了程心的命运——代表着人类的善良纯洁与爱,背负着人类的命运,在情感与责任之间摇摆,最后以自恋的、高高在上的姿态轻飘飘地做出裁判。全人类生死攸关的大事,在她的世界看起来像是一场舞台剧,她是剧中最闪亮悲情的的女主角。你想责备她,但是站在全人类的道德顶点不容反驳;你想劝她干脆放手把执剑人的位置让给别人,她却隐秘地迷恋着权力带给她的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以献祭者的形象愈演愈入戏。程心是全文最精致最复杂也是最让让人拍案叫绝的角色,这标志着大刘对于人性有着让人难以想象的深入了解和把握。而最让我感慨不是程心身上细微的恶,而是她巨大的善。这种善良让作为读者的我对于人类的未来和文明感到绝望。

在程心登场的初期,她还有着作为小女人的自怜自恋和虚荣,但是越接近后期,她在不断接受命运的洗礼后愈发地纯粹——纯粹地以自己地价值观和不容置疑行为准则“维护”着人类的社会。尤其是人类被三体人赶到澳大利亚后,程心万念俱灰,那个时候死亡对于程心反而比活下去更美好,但是程心没有这样做。她依然选择为了人类奋斗下去,这个时候她的精神已经不是一个自恋的圣母,而是真正地接近圣母了。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接近人类的大善。而这正是作者最冷酷的嘲讽,就是这样一个大善人,这样一个接近纯粹的缪斯,她把人类又一次推向深渊。注意,是“又一次”,作者没有把人类命运放在偶然和不幸上面,而是通过一次次化险为夷后的陨落暗示着,“程心们”引导下的人类社会必然灭亡。纵然有着章北海,罗辑,维德等一干人类叛徒从中“作梗”,那也不过是延缓人类灭亡的时间或者留下一线生机罢了。

我承认大刘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人物都没有足够地多面,但是他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呈现了完整的人性。罗辑代表着人类中反叛分子,他不羁又坚毅,冷酷又温暖;章北海是从一开始看透了人性的人,他对于人的失望让他毫不犹豫地背叛了这个族群;维德与其说是地球人,更像是混入地球人的三体人,他的价值更接近于三体人的价值观;读书笔记而程心,代表着人类最大的特质,道德、善良、与爱,虽然她的爱中掺杂着自私,但是我们从来不曾否认,爱本身就包含着自私和自恋。所以我说程心最复杂,也最接近于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本文的最开始,我便讲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人带着人类的基因活下去,那个人应该是程心。宇宙中已经够拥挤了,已经有太多的冷漠和理智,人类的小飞船像一只浮槎浮于海上,注定成不了气候,为什么还要再给数不尽的星际战争中加上不起眼的一笔呢。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句话或许不仅仅是人类聊以自慰的借口,也是整个《三体》故事最后的叹息。即便是是浩瀚的宇宙,也有终结和重启的一天,人类又何必苦心经营,让自己并不高级的基因再苟延残喘一时。

我非常喜欢人类的结局,歌者文明漫不经心发射过来一张轻飘飘的二向箔,就对整个太阳系进行了降维打击。于是人类所有的分歧、信仰、挣扎、绝望都变成一副画,那些远古的传说,现代的科技,人类所有的文明都以这种宏大的诗意的方式终结同时又获得了永生。那是太阳系的最后一次日落,所有的人种,所有的阶级,所有的民族的人们都手拉着手接受最后的审判。刘慈欣极尽华丽描写了太阳的二维化,他的描述之美让人心碎,也让我不敢再看第二次,因为我怕过度的阅读掩盖第一次阅读时给我的震撼。它让我想起了在德国新天鹅堡看到的头顶的壁画:大厅的中间是金灿灿的太阳,人类神话和各种动物都围绕着太阳,那种颜色极美,太阳光线长长地延伸出来,讲宇宙和生命连接在一起。我想象中的太阳二维化便是那样的颜色,人类的空间和时间所有所有的历史,在那一瞬间重叠、凝固了。

太阳系上最后被二维化的是冥王星,书里面的最妙的描写来了——冥王星上下了一场甲烷雪。这是地球文明最后的挽歌,地球往事落下了帷幕,我不禁想起了红楼梦: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古庐鹿鹿

《银河帝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银河帝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银河帝国》系列可以说是在我所读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它不但论述了人类社会组织形成的条件和形态,同时也运用历史、心理学、数学、文学、物理、化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等学术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学科交融。这本书大约讲述了地球人创造出会思考的机器人后,在机器的帮助下掌握了恒星级移民技术,建立了“银河帝国”。之后是一万二千年的太平时光。突然,一个年轻数学家预言银河帝国将要灭亡,于是建立了两个基地以保存文化、科技和确认历史走向。

在《基地》系列里,作者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三十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各有各的特色。但如果我们忽略那些稀奇或不稀奇的强大科技,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世界各国(重点是欧美大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视角对文明的特点进行了浓缩、放大、提炼以及极端化。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盖娅生命体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

盖娅生命体的进化,使得在盖娅星球上的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物体都有意识,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不但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之意志为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体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成熟体。他们有着极端先进的生物基因改造技术,从而进化出了“转化叶突”,一个个体利用“转化叶突”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土地、家务等事。他们相信“他人即是地狱”这样的信条,所以连同类也不相来往。为了达到这点,实现真正的自由,他们以基因改造进化技术进化出雌雄同体。为了自身之自由,他们不谋任何形式的扩张。

在《基地》系列的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以各种场景和讨论,似乎在说服读者或他自己,盖娅文明虽和人类所向往的自由完全背道而驰,但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设计出一个“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的崔维兹进行选择的场景。崔维兹要选择以盖娅生命体作为蓝本建立新的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选择索拉利文明建立人类新秩序。最后,他选择了盖娅。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他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学史”以及崔维兹、机器人丹尼尔、吉斯卡,来对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做出的结论。在二十世纪40年代二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阿西莫夫对世界各国的呼吁。现在的科技已经在正是他所提出的“学科交融”了。如果阿西莫夫一直生活至今,不知他所做出的带有强烈寓言性质的结尾会如何修改呢?作者:赵慕尧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拜占庭帝国史》读书笔记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大秦帝国有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