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一带一路大战略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一带一路大战略读后感1000字

一带一路大战略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拜占庭帝国大战略读后感书评。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拜占庭帝国大战略读后感书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拜占庭帝国大战略》一书由爱德华N.勒特韦克所著,讲述了拜占庭帝国依靠自己的战略,生存了800年,挡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敌人,这主要依靠于联盟和外交,这本书就是论证作者的思想。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拜占庭帝国大战略读后感书评。

说到罗马帝国,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的赫赫战功。恺撒征服高卢(虽然当时还是罗马共和国),图拉真征服达契亚、帕提亚,武功盖世。然而再强的帝国也有衰落的时候,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相对国力下降、强敌环伺、内部又时不时叛乱、篡权的情况下居然又坚持了1000年。这个难度相当于南宋在北有契丹、女真、蒙古,西有党项,南有大理、缅甸的情况下撑到了2107,我们现在还是南宋人,厉害吧。

《拜占庭帝国大战略》认为这是拜占庭帝国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的成果。拜占庭帝国面对的外敌,东方先后是萨珊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法蒂玛王朝、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这些国家实力强大,是主要威胁。北方是俄罗斯大草原上先后而来的游牧民族匈人、阿瓦尔人、佩切涅格人、马扎尔人、斯拉夫人等等如同蝗虫一般源源不绝,费尽力气灭了一家只是给后来人更大的空间。西方是一些天主教国家、后来还有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这些同是信奉东正教的国家,弱小时是盟友,强大了变敌人。

面对这样的困境,拜占庭帝国采取的策略看起来很弱:对外收买贿赂或者说进贡那些游牧民族,让他们相互牵制,有时还能成为盟友提供兵力。还有通过外交、宗教、联姻、威望等等手段确保和平。这听起来就像是外国版的澶渊之盟对不对?但不一样的是拜占庭帝国也有硬实力。得益于强大的税收体系带来的稳定收入,拜占庭帝国有闻名遐迩的重甲骑兵和区域内最强大的海军以及希腊火;部队注重训练,装备良好,还有很多军事著作。总体上说在1000年里,大约前500年还比较强大,有查士丁尼的全面征服(如果没有大瘟疫,也许能恢复罗马帝国的主要疆界)、希拉克略的绝地反击、巴希尔二世的毁灭保加利亚;后500年就是苟延残喘,默默等死了。

相比之下宋朝就是神操作了。最能打的太祖太宗都打不过契丹人,就扶植女真人对付契丹人。这策略非常成功,金灭辽,顺便还占了宋的半壁江山。打不过女真人,就扶植蒙古人对付女真人。这策略又非常成功,蒙古灭金、灭西夏,接着就把南宋剩下的另一半残山剩水也占了。宋也不是没有高光时刻,韩世忠的黄天荡之战,岳飞打到朱仙镇都很出彩,但是这样的高光都如流星一般转瞬而逝。

这本书呢,选题挺好的。但是翻译实在惨不忍睹,人名、地名都是常凯申水平的;而且读起来感觉有点零碎和罗嗦,实在是可惜了。

对比现实,国家再强也不能只靠拳头说话。即使强如美国,军事实力碾压其余国家,连续对付几个小国之后也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国家要长期发展必然是与邻为善,共同发展。当然如果有人不愿我们发展,我们也有足够的真理在手。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拜占庭:三城记观后感


《拜占庭:三城记》是一部来自英国的纪录片,该片共有3集,每集长60分钟,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一座城市,一个帝国经历了鼎盛时期,黑暗时代,以此循环。1000多年的历史,短短几个小时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么多伟大的人物想试图去改变一些什么,最后都被几句话带过,现在也都已不存在。而唯独那些建筑,特别是索非亚,虽然1000年来以不同()的用途为人所知,从教堂,到清真寺到现在的博物馆。不同时代的人赋予了它不同的名称和意义。现在我们看到它,也是我们赋予了它意义。

在历史中寻找自己,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历史还是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人性是一样的。即使属人文发源地欧洲的奥斯曼帝国皇位继承时都是血腥的后宫都是阴谋的,更骇人的是公开规定继位者可以杀掉所有兄弟及其子女,人文何在?相较于中国还没那么明目张胆,还讲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风水轮流转。眼光放到几百上千年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没绝对,如今世界格局的制定者顶级科技文化的西欧,在拜占庭帝国时代奥斯曼帝国时代都被视为只会手执斧头的西欧野蛮人。国家地区如此何况个人,所以轻装前行不必盲目崇拜战略上看重自己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不要盲目信任你的同类。你认为的同类说不定就是害你的人不仅没有救你反而趁你虚弱灭亡你,基督拜占庭帝国正是被视为同类的基督天主教西罗马帝国十字军灭亡的,讽刺的是反而被异教奥斯曼帝国发展融合。

观《战略特勤组》有感


《战略特勤组》观后感

面对一个掌控百万市民生命的恐怖分子,你却掌控着他两个无辜的孩子,你会如何选择?

杨格在美国安置了三枚小型原子弹,以此作为砝码要求政府停止战争。国家派去两名谈判人员,而两人的谈判底线截然不同。H出于全局考虑,其唯一的底线就是美国几百万人的性命;FBI海伦则随着事态的步步发展不断的变化着自己的底线,由所有人的的生命到放弃恐怖分子生命再到把杨格妻子的生命也置之度外,乃至最后不再顾及美国市民的生命,海伦把自己的最低底线设在了两个无辜孩子生命上。

H几乎是没有底线的,他的目标就是胜利,即在他眼中的找到炸弹,而对其代价视而不见。海伦的底线是人性的道德准则,眼不见为净,她只是顾及到了眼前的人性道德问题,却在紧急慌乱的情况下最终忘记了自己身为美国FBI的责任,甚至选择了对美国市民的放弃。

底线,我们的底线到底该是什么?为了拯救百万平民生命,我们又可以容忍多少?是选择顾全大局的角度,忽视付出与代价,还是坚守人性的最低底线?

为了胜利,需要勇气,需要坚守自己的观点。恐怖分子为了自己的信仰癫狂,可作为保护市民安全的谈判人员必须处于绝对清醒的状态下。高级探员海伦,由于杨格的坚定意志与看似不破的信念而崩溃,不断的压低自己的底线,竟最终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实在可悲。作为谈判人员,她是失败者;而出于道德的角度,她也只算得上一个为了所谓的人性道德准则而逐渐失去主见、摇摆不定的正义角色。

而H的行为,则是完全的美式反恐思想的缩影。为了拯救更多的人,少部分人的牺牲是值得的。杨格的妻子在影片中便担任了这样的角色。像杨格妻子这种人的死亡常常被政府称赞为一种荣誉、一种对国家的奉献。固然,这样的行为可以换取全局上更大、更全面的胜利,然而有时这种方法显得过于轻视生命。一个个艰难孕育出的生命仿佛成了飞蛾,前赴后继冲向火苗只是为了后面大部队更安全的通行。有谁想过,是否可以用一盆水浇灭火焰,而非付出生命这样惨痛的代价?

这样的胜利,换取的值么?而这样的胜利,以他人的性命作为砝码,又能撑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么?影片的结尾,当人们正欢庆时,那颗被杨格隐瞒了的第4颗原子弹爆炸了,H治标不治本的残酷压迫并未让恐怖分子吐出真正的实情。这场无声的人性挑战,注定没有胜利者。

在这个道德困境的逻辑悖论上,恐怕没人能搞清到底如何抉择才是最终成功而符合人性的,更不会有人知道同时人类的我们,底线到底会被压到多低。


刷新读后感书评


《刷新》一书由萨提亚纳德拉所著,作为微软CEO,带领微软市值翻倍,他在创新方面有督导的见解,我们要通过不断的自我刷新,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让自己的知识变得更全面。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刷新读后感书评。

《刷新》作者是微软CEO纳德拉。通过在书中分享他的童年成长和职场小故事来传达他的价值观,并揭开微软重新崛起的秘密。

微软,一个曾经pC时代的巨无霸,在互联网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失去了时代方向感知力,陷入了中老年危机。公司跟人一样,陷入中老年危机的时候,重新焕发活力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它将会是要灭绝前的恐龙吗还是会焕发第二春?当时很多人都会认为微软会像诺基亚那样死去,但公司在新的CEO纳德拉的领导下,公司重新找回灵魂,焕发了活力。微软重新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们普通公司甚至个人是否有启发性?带着这些疑问,我拿起了这本书。

通读整本书,能感受到纳德拉是一个使命感驱动的领导者。他上任微软CEO之后,首先思考微软为什么存在,微软的使命是什么这种根本性的问题。与团队共同交流,碰撞,思考之后,发现公司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都是帮助他人,帮助其它组织更好的成长。微软的使命一直都是赋能。赋予全球,每个人每个组织强大的力量,使其取得更大的成就。

清晰了使命感之后,纳德拉另外一个牛逼的地方,就是开始逐步管理微软的文化。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文化可以把战略生吃。意思是说,在文化面前,战略不值一提。纳德拉也知道,微软逐步失去感知力,不是因为缺少人才,也不是因为缺技术,而是文化落后了。微软由于长期的成功,导致公司的文化一直强调竞争,强调个人聪明。这些聪明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这个团队里面最聪明的那个人。这导致他们都不够开放,不够谦逊。这些都是固定性思维行为才让他们失去了时代方向感知力。纳得拉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说主要不是给我们看的,主要是写给微软员工看的,写给微软的几百万合作伙伴看的。为了推动微软的团队文化转变,甚至写了一本书,足以证明这种人做事使命感,以及执行力的强大。

纳德拉想强调了团队文化是什么呢?总结起来就是三点。第一,以客户为中心;第二,强调成长型思维团队文化,包容并寻求差异性,多元性团队氛围;第三,一个微软,一个目标。这些东西,听起来都很简单,但每一点做起来都非常难。

以客户为中心团队文化。在这个之前,微软公司很强调竞争,典型的竞争文化。以前微软并没有给iOS以及安卓系统开发office。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希望让顾客到自己的生态体系中来,推广自己的Windows phone 以及它的生态系统。但实际上,用IOS以及安桌用户是需要office的,并且占据的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绝大部分份额。所以,以客户为中心,意味着有可能要舍弃你的当下的短期利益,或者放弃既得利益,去开发IOS以及安卓上面的office。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所以有一次,当纳德拉在一次微软的产品宣传会议上,拿出iphone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他幽默地称,这是iphone pro。因为在上面装着大量的微软的生产力工具。实际上,在产品发布会上,拿出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微软的历史上以前是没有过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他裁掉了他的上一任为了建立自己的移动生态体系,与安卓和iOS竞争,所以兼并了诺基亚的手机团队。但纳德拉上任后说,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需要第三个操作系统,客户并不需要,除非能改变游戏规则。

成长型思维团队文化。人有两种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有一本书叫《终身成长》,专门讲这两种思维的区别。一个人,一个公司,取得成功之后,就很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微软也一样。这样的思维,很容易让自己封闭,让自己缺乏包容性,并且对于问题,只会简单的抱怨。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小例子。有一个员工发现,茶水间的牛奶经常开了之后没有喝完,后面就变质了。这个问题在群里面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表态和指责这样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牛奶是用来调咖啡的,每次用的量很少,但大家都不愿意用包装盒已经打开的牛奶。纳德拉说,抱怨和指责现状问题,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以微软员工的智商,可以解决这个小问题。其实也是因为强调了成长型思维,大家才会从强调聪明,固执,封闭变得谦逊,好爱、包容和开放。

一个微软,一个目标。一个微软的企业文化,主要是强调团队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微软的云计算是现在支持微软整个市值的很大的一块业务。这个业务当时是从工具和企业服务部门成长起来的。当时云计算只是一个几百万美金的小业务,但企业和服务部门是一个百亿美金销售额的部门。要这个部门所有的系统和服务去支持云计算平台,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做了这些工作,一两年之内不可能产生有意义收入,对他的年终KpI没有任何好处。就像你走路的时候,到了一个三叉路口,路口的左边有一百块钱,右边只有一块钱,你这时候转向右边去捡一块钱。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和魄力。勇气和魄力又是基于使命和对趋势的感知力。对趋势的感知力来自于团队每个人要具备发展型思维能力。

但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是纳德拉?

求知欲,同理心以及领导力是纳德拉身上最重要的三个标签,这些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标签来自哪里?我认为都跟他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纳德拉出生于印度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公务员,喜欢广泛阅读,喜欢经济学。他父亲的这些特质影响了纳德拉的求知欲。他的母亲是一名梵文学者,她对纳德拉极其宽容,她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快乐。因为母亲特质培养的他的很好的同理心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直到她母亲去世之前,他都保持着与她母亲每周电话沟通一次的习惯。他还是一个深度板球运动爱好者,体育运动很好地锻炼了他的团队精神,培养了他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从他成长,我们发现了,小孩教育最重要性。但教育不是管教,而是影响;不是约束,而是给予空间,不是遵守传统而是保持好奇;不是考得高分,而是保持阅读。

但要让他成为出色的领导型商业领袖,光有上面这些特质还不够。其实在他的书中发现,他的人生磨是他人生一个重要升华。他的儿子扎因,一出生就是一个重度的脑性瘫痪,这意味着他后面的一生,都可能在轮椅上度过。作为父母,我们能理解这件事情,对于他打击有多大。刚开始,他也想不明白这件事情为什么发生在他身上。他后面接纳了这个事实,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包括他小孩。在他的接纳和帮助下,他的小孩最终找到他的价值和快乐,我认为他接纳这个事实,是他的人生新高度。当一个人,搞不好教育的时候,搞不好家庭关系的时候,也很难谈领导力。

看了一下微软昨天股票收盘价格,市值是8500多亿美金,暂时超越苹果、亚马逊,世界排名第一。重新找回微软使命、以客户为中心、强调成长型思维团队文化是微软重新焕发青春的秘密。家庭教育,人生磨难是纳德拉成功的真正原因。

娱乐帝国观后感 娱乐帝国心得体会


这个游戏很久之前就玩过,虽然中途都是各种狗带,很有代入感,因为失败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哈哈哈哈哈。不得不说,好像剑走偏锋的时候也并不少是存在完美的攻略的吧。

今天玩了一整天,总算是玩到了前方施工,对考拉更加五体投地!

说实话,我并不是hp迷,小说看了第一部开头就没兴趣了,大概是因为我之前就很喜欢奇幻小说,在我看来hp的世界还不够奇妙绚丽。我只是很喜欢德拉科而已,还是电影里的德拉科,这足以说明了hp电影的影响力,在此我要感谢阿方索,他是这个系列的转折点,给了系列电影不一样的视角。

越玩下去就越发现电影的复杂性和吸引力,更加佩服大甜甜的金主,这是怎样的毅力和财力才顶得住啊!wuli华sir真是霸道总裁里清纯不做作的一款,整个游戏玩下来,除了德普、阿方索和几个立绘符合我口味的,我最想攻略就是他了,又渣又苏的华sir,立绘也那么帅,典型的精英渣攻脸,我爱他!

说实话,并不喜欢阿方索的立绘,这个真不是我的菜,但是在游戏中,我逐渐爱上了他,他的确是一位很出色的导演,也很有想法,他是一个艺术家,华sir叫他完美主义小公主的时候xswl,不过他的确是完美主义者,很可爱了!现实中,他也是我很喜欢的导演,谢谢游戏让我对他的了解更加深刻丰富,再次给考拉表白

陈炜也是我很喜欢的导演,渣导的300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战争动作片,我当时看的时候以为这部电影投资和天国王朝差不多吧,然后考拉你告诉我是这样子的orz我对导演了解的并不多(怂成一团.jpg)我很喜欢他的艺术风格,不过注定要包养(并不是)他的话就要亏本,有没有两全法,说起来,整个游戏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居然是300里的片场助理,她真是个天才,很有创意也很会节省成本,这样的片场助理请给我来一打

很喜欢考拉对诺兰和小李的塑造233虽然小李的立绘没有他年轻时候好看惹。真实感受到了二次元与三次元的区别,简单来说,真人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是立绘和cg难以塑造出来的,真人能长得更加嗯五花八门或者说奇形怪状(躺平被打死)

陆夫人的立绘我也是十分喜欢,不得不说考拉这个立绘选的好,很有贵夫人的气质,一看便知道她是一个精明能干又有自己算盘的女强人,而且很美

其实我也很喜欢助理这个女性角色,华sir背后的女人!就是立绘不是很美,不过助理这样很符合她的角色定位。一开始并没有关注助理这个角色,觉得她就是个游戏指导罢了,我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因为她问华sir会不会,这让我意识到她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指导和助手。而她对于同人、麦麸、女性消费者的说明也很有意思,她的很多意见都影响到了我的选择,能成为华sir第一得力助手的女人果然不简单啊!顺便批评下那几个认为女性消费者不重要的总裁们。

能引发人思考的游戏就是好游戏。我是这么认为的。考拉做到了,再次感叹自己第一次送花花就选对了游戏,考拉太棒啦!游戏中几个重要的事件,其实我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印象的,比如编剧罢工事件,虽然我是因为德普参加了08年的小金人颁奖典礼才了解的,不过这次事件能影响到奖项顺序也说明了事件的影响有多大。实际上,我认为编剧的地位之前的确是被低估的。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影视都是ip改编而来的,好的原创剧本越来越难见到了。当然,这也是贯穿整个游戏的一条线。整个游戏都是探索创造一个能赚钱的系列,基本上都是从已有的ip中寻找,像海盗那样的原创系列是少之又少。而系列片也的确如游戏中说的那样,越来越成为公司依赖的项目。系列片、ip的确是好项目,基本盘就在这儿,只要不是太烂,就不会亏。但是可悲也就可悲在这儿了创造力下降。今年我觉得最好看的电影居然是摔跤吧爸爸,好莱坞的几部,我都觉得一般般,甚至烂(尤其是木乃伊和变5,金酸梅要缠缠绵绵了吧),更扎心的是窝巢一如既往的水平。窝巢居然连ip都拍不好,除了鬼吹灯的网剧和九层妖塔,我都觉得是辣眼睛,争点气啊窝巢!(恨铁不成钢脸)

原来游戏改编居然这么难,我始终没找到让波斯王子赚钱的办法,太失败了orz不过黄金罗盘能不赔得破产,我已经很开心了,当时看电影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世界观和想象力,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比hp更有意思。

居然又打了这么多orz不要嫌弃我话唠

悄咪咪问几句:怎么和德普更多合作呀?能帮他拿个奖就更好了!能不能让华sir投资几部国内的ip,比如盗笔,真是被现实刺激到了,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西行漫记读后感书评


《西行漫记》一书也是《红星照耀中国》,由埃德加斯诺所著,是一部报道性作品,是作者对西部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所写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西行漫记读后感书评,大家一起来看看。

在这个信息自动推送,碎片化快速阅读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慢慢地看一本书呢?

最近花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时的时间,重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红军早期革命纪实报道。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今陕甘宁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纪实报道,先后在当时的国内外报刊连载,后来集结成书。

书中描绘了当时的地理人情,刻画了很多朴实的红军形象,也描述了许多红军早期革命的历史事件。跟我们历史教课书上的内容对比,就像是看一场电影大片那般畅快。

关于书名,还有些小的曲折,书名第一稿是用英文写的,翻译成中文时,为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背景下掩护身份、便于传播,才起名《西行漫记》。

第一,它附有大量当时拍摄的人物照片。

这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些照片无法重拍,无法修饰和篡改。这些照片也是从其他书籍和渠道无法获取的。在这些照片里,有党和军队的领袖,有普通士兵,还有很多普通的群众。

而奇妙的是,如果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后来新中国的主席和开国元勋们,从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群众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还没读书,光是浏览这些照片,就会让人游走于现实和历史之中,有着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画面感。

第二,因为它的成书时间是1937年,它描写包括党和红军领导人在内的各色人物所用的语言,完全没有建国后书籍那种避讳正直领袖的语言风格,而是极其平实的语言,读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画像。

比如,书中描写脱掉长裤乘凉和捉虱子的领导人,描写笑容憨厚的彭德怀和朱德,描写一个叫向季邦的小红军被人取外号像鸡巴的故事。当你沉浸在这些故事当中,你会发现,那些开国领导人和革命先烈,也如我们普通人一样,在炮火冲天、战斗你死我活的革命岁月,他们也有狗血的儿女情长和生活的鸡零狗碎。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作为普通人,看罢这本书,会有一种超然应对现实各种困难的豪迈感在胸中油然而生。

第三,书中有多名新中国伟人和名人的独家自传。

写当年的伟人传记的书很多,但由伟人自述形成的自传,独此一家。书中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徐海东这些大人物的自述传记,还有一些小人物的自述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旁观伟人的历史境遇,洞悉伟人的成长心路历程,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如何过好这一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第一,是勇气。

从作者写作此书的经历来看,作者可以说是一个勇士。1936年6月,国共内战正酣,日本全面侵华在即,西安事变尚未发生,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报刊的记者,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担当和毅力,促使他不顾生命安全,深入红色区域,成为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个外国人呢?靠的不是勇气是什么?

而从故事本身来说,促使党和红军从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到建立闽赣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到建立稳固的陕甘宁边区,一路走来,屡败屡战并最终站稳脚跟的,是什么力量呢?

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驱的勇气。如果把自己代入那个历史年代,我们会有那般的革命战斗勇气吗?这是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命题。

第二,是信念。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领导人,本身已经有较好的家境,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要放弃安稳的生活,辗转艰苦的山林河谷,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革命呢?

再看那些普通红军战士,为什么甘愿吃苦,甚至像强渡大渡河那样明知一定会牺牲仍然勇往直前呢?是信念,是为了全国人民得解放,过上太平日子的信念。

如今,我们已经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生活,我们心中,还有那种信念吗?

第三,是踏实过好生活的心境。

读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自己的现实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为革命殚精竭虑的伟人,跟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跟我们一样是个普通大众。

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我们现在享受着他们的恩泽,只有踏实过好现实生活,不辱先人,不祸后代,才是对他们艰苦抗争岁月最好的告慰。

新中国的历史是由伟人和千万革命先驱书写的,但与此同时,他们给我们写好了历史蓝本,等待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续写辉煌。

恶意读后感书评欣赏


《恶意》是一部由东野圭吾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加贺恭一郎对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事件的调查以及一步步对真相的探索。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东野圭吾的书,陆陆续续也看了几本,每一本都很喜欢。《嫌疑人x的献身》让我惊艳了很久,没想到,同是悬疑推理类的《恶意》的精彩程度却完全不亚于它。

《恶意》的篇幅不长,围绕一桩命案展开。日本颇具人气的作家日高邦彦被发现死于家中,经侦定是熟人作案,然而几个嫌疑的对象均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案件侦破得很快,凶手是日高邦彦多年的友人野野口修,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始终不肯表明作案动机,自白书已经写好,案件本可以到此结束,但刑警加贺恭一郎却始终在挖掘野野口修的作案动机,随着他的调查进展,原貌开始被一点点掀开,扑面而来的恶意让人感到心惊而压抑。

看到50%时,我在思考后续发展。

看到75%时,心想,果然和我想的结果一样。

再往后看,才发现,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以为的结束,是才刚刚开始。

事情的真相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不看到最后,是无法真正理解恶意这个标题的,而看完后,就会惊叹于它是多么地恰当。

日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有原则,有正义感,敢直面欺凌。小时候,野野口在学校受到霸凌不愿意去上学,他每天在野野口家楼下等待野野口一起去学校。哪怕野野口懦弱地成为实施校园暴力中的一员并且参与了欺负他的活动后,他依然原谅了野野口。长大后,在野野口想当作家想发表文章时,他也不遗余力地帮忙。但就这么一个好人,恐怕日高邦彦也没有想到,他会被()和自己有着几十年的友情的好友用纸镇砸晕,用电话线勒至死吧。并且在他死后,还被野野口修成功塑造成一个毒死宠物、谋杀妻子、抄袭他人的卑劣至极的形象。

我就是看他不爽,野野口修儿时最直接的恶意,在他的心里不断滋长。很难想象,日高邦彦尽心尽力提供帮助的这个好友,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开始精心布下杀害他的大局。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日高在他的《禁猎地》中这样写道。他不知道,他的名气,他的妻子,他的财富,他所拥有的一切都让好友野野口疯狂嫉妒着,最后他死在了好友黑暗可怖的心理之下。

比这冬日温度更凉的,是这人心的恶意。

无疑,《恶意》是一场人性的盛宴--美与丑--日高的善良与野野口的阴毒、参与霸凌的人们的冷漠、想要快速结案的上司。人性这种东西,是不能去捉摸的,像是春风,和煦是它,料峭也是它。

骆驼祥子读后感书评


高中的时候读的一本书,当时读完感慨万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在看过骆驼祥子多年以后,突然想起这部小说,想起祥子。第一次看这部小说,我还是一个初中生,这之后紧接着看了月牙儿。那时候语文老师问我,有特别喜欢的小说吗,我说不上来,又问我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作家,我回答,老舍还行吧。老师感慨了一句,那可是人民的艺术家。

时至今日,我已经工作3年了,依旧是一事无成,有时候莫名就想到鲁迅,想到老舍,他们的文字,即使过了多年,在现实中依旧可以映照。我最喜欢鲁迅那篇《聪明人,奴隶和傻子》,时间轮转,这三者的身份依旧能套到不同时代的不同人身上,而祥子也是我们广罗大众的映照。

祥子经历了多次买人力车,一次次实现梦想,一次次被毁灭,最终还是成了浑浑噩噩的芸芸众生。读书时不懂,觉得是祥子时运不济,所以一次次失去他的人力车。现在我明白了,那人力车只是吊着绳头的胡萝卜,祥子不过是一次次追逐假象的驴子,以为过了千山万水,不过是瞎驴拉磨。

到了今天,这根胡萝卜变成了房贷,车贷,信用贷,你永远不能松一口气,紧赶慢赶的往前追,以为吃到胡萝卜了,这根胡萝卜就摇身一变,变成另一个模样。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社会机器是国家机器。

有时候真的很羡慕古时的农耕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然而我身上已套上磨具,接着老老实实,闭眼拉磨吧。

高中时候觉得少年应该是越前龙马的样子,傲娇帅气还有天赋加持。大一那会儿又觉得少年应该是路飞的样子,除了梦想就是一腔热血。漫画里的少年总有着了不起的背景和无所顾忌,直到看到祥子,才意识到我们的少年其实长这样。

英雄不问出处。祥子骨骼健壮,目标明确。即使被带到了山里,也能倔强的重返北京城。车没了人还在。虎妞喜欢的就是这股少年气吧。

最怕美人迟暮,也怕少年白头。祥子将就了虎妞,却再也找不回了少年的自由。为了梦想牺牲的人太多,所以今天梦想变成了彩票,万一实现了呢。好像梦想变为了妄想,给许多的事情找到了不得不做的理由,为了洒脱一点,那就干脆不要梦想吧。

唐僧西天取经用了约14年,九九八十一难哪一个容易了。这一辈子,难题还少吗。看祥子决心开始好好生活,看祥子没了小福子,看祥子拉着破车在大街上吵吵骂骂。看祥子小心翼翼的擦干净车,仔仔细细转过每一个弯,安安静静听着别人的话。

少年啊少年,我曾说起过我的产品,也曾问起过你的店铺。或许以后有一天,你坐在街口小店的躺椅上,在报纸下露出个眼睛看看少年手中的水,竖了三个指头又将报纸盖住了眼,太阳还在天边的时候,你锁上了门,赶着去兄弟家里喝一口不知道哪儿来的好酒。

少年啊少年,你把这些都当作突如其来的梦,可是不管你在哪里,愿你永远是个少年。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文字老道而精炼,语言优美而朴实,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不多但形象鲜明,写实写意均深刻入理,非常值得细读玩味。

掩卷遐思,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农民出身,父母双亡,一穷二白,身无分文,说明他是一个没文化、没背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决心从农村到城市寻生活,说明他也是一个有想法、有抱负、有梦想、有闯劲、敢拼搏、不甘平庸的年轻人。刚参加工作的他,为了实现心中的小目标,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乐于奉献,与人为善,说明他是一个老实朴实、古道心肠、勤俭节约、心中有爱的小伙子。遗憾的是,祥子所处的年代是战争年代,形势动乱,白色恐怖,经济疲敝,民生多艰,老百姓难有安身立命之地。每当他有些积蓄的时候,牛鬼蛇神便接踵而至,掳掠他的财产,让他再次变成一贫如洗的人。接二连三的变故以及身边人的悲惨经历,让祥子看透了这个世界,他不再努力,不在相信,不再付出,堕落成为一个圆滑事故、毫无羞耻、得过且过、心灰意冷的行尸走肉。

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祥子这样的人,性格耿直,一根筋,死脑筋,又不会变通,注定四处碰壁,处处受欺负。他的老板剥削他的价值,他认为理所应当,反而感谢老板的恩情;老板的女儿用手段耍的他团团转,他毫不察觉,反而心存愧疚之情;孙排长威逼他交出积蓄,他敢怒不敢言,选择了顺从;他以倔强的冷淡抗拒岳父的怒火,导致岳父跟虎妞断绝父女关系,卷款出走,不知去向,将自己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妻子孕期无节制()的饮食导致难产,母子双双撒手人寰,他放任自流,不知劝导,失之于宽。凡此种种祸端,有社会的原因,但无不与其愚昧、偏执、软弱、狭隘、不知反省变通的性格息息相关。

旧时代祥子的悲惨遭遇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仍有警示意义。一是开拓眼界,丰富学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要有抱着终生学习的理念,善于从书本、社会、生活中吸取知识,深刻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但是指生物界,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法则。二是学会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找到适应社会生存的钥匙,才能如鱼得水,实现自我价值。智者往往能够根据经验和事物的发展走势,准确预知世事的变化和结局,主动寻求自我策略的变化,使自己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有反抗意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对邪恶的容忍就是对善良的伤害,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玉石俱焚,也不能屈辱的活着。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支撑这种精神的是强大的学识,信仰和适应能力。人生最大的不容易就是看到了社会的丑恶嘴脸,还能对他保持一种热爱和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需要低头卡车的隐忍,更需要仰望星空的谋划!

时代是无法摆脱的牢笼

老舍先生用同情及愤慨的笔触,为我们真实还原了一个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祥子的命运三起三落,总是在看到希望时又被打回绝望,让读者们也被不停地牵动着。

人们常说:人定胜天,可生活在旧社会背景下的祥子又该如何主导自己的命运呢?

祥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放佛已经被划定范围。家里条件差,没有办法接受教育,所以只能拉车。没有自己的车便只能看他人的眼色,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初出茅庐的祥子单纯地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可老天对他的考验一刻都没有停止,不管谁丢车还是受到虎妞的胁迫,祥子也表现出了被压迫下人的唯唯诺诺。

不是不想反抗,而是不能也不敢反抗。因为心里还有希望,才有所畏惧。

对于祥子这个人物的刻画,老舍先生是非常客观的。人就是这样,不是十分伟大、不是十分坚强、更不是没有欲望。

祥子会因为连续地打击而一蹶不振,也会因为经不住虎妞的诱惑而掉进圈套,也会因为绝望而放弃自己,而这一切,都是人在面对命运而无力回天时的正常反应。

祥子的故事无疑是个悲剧,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一个毫无尊严的下等人,故事的结局令人嗟叹,老舍先生也不止一次的感叹社会的不公。

可不论是在哪个时代,何处可言绝对的公平?我们生来就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起点本就不一样,我们不可能苛求社会给每一个人公平的待遇。

我常在想,若是祥子生在现代,他的结局或许便会不同,但并不是现代社会多了份公平,而是多了些祥子改变生活的机会。

我们总是在想改变生活,但其实根源应该是改变自己。现实总是存在着阴暗面以及你不愿意面对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你无法逃避也无法消除,或许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接受和面对。

学会面对现实给你的压力,学会身边人带给你的阻碍,而更应该学会的应该是接受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的确,接受自己比接受别人更难,可这种接受不等于放弃。接受自己的不足才有努力的方向,接受自己的平凡才能更加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

野蛮生长读后感书评


《野蛮生长》一书由盛可以所著,本文围绕李姓家族展开,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社会最底层人员,但是他们不管不顾,靠着原始的生命力本能的生长,让我们看到生活的顽强。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野蛮生长读后感书评。

今年寒假回家,**给我推荐了盛可以的《野蛮生长》,这是她从喜欢的歌手李健的书单中选出的一本。虽然还有论文任务压身,但一想到自己好久都没读书了,于是还是和昕儿借来看了看,她跟我说,盛可以的文章和余华的有点像,都很直白,却又有些不一样。余华的作品我是喜欢的,于是对这本书也有了一点小期待。

读这本书我没有像以前那样一口气读完,相反,我费了好大力气,分了三次才看完:年前看了一半,年后看了一小半,直到开学回到学校才看完全部,大概阅读真的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才不过几个月,我的功力就已经大减了。

文中语言朴实干净,不管是大事小事都以一种很平淡的语气来讲述,似乎书中的故事不管有多曲折多惊心动魄都不能打动讲故事的人,他全程用没有情绪的语气讲着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像是看破红尘的老人,对尘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洞察了。给我影响最深刻的是书中主人公的父亲的第一个老婆,因为不能抵抗流言蜚语把自己变成尸体飘在河上,村里人看见把她捞起来送给父亲,父亲挖个坑把她埋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但是作者仅用三言两语就讲完了这个事实,没有难过悲伤恸哭,只是这三言两语,交代完毕。其他的人物多是如此,突然消失或突然死去,就像是吃饭睡觉那样正常的讲出来,没有波澜,好像这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读者的心灵却是咯噔一下,呀,又一个人死去了,可怜,可惜~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里面的一家人或是因为这个,或是因为那个,总是活不长就死掉,死因千奇百怪,但是发生在这个人身上让人感觉一点都不突兀,最后只留福贵一人孤独地活着,承受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野蛮生长》里也有这个味道,年轻人各有各的命运却都坎坷艰难,最后一个个走上了生命的终点,但是家中最年长的爷爷却活到了100岁寿终正寝。爷爷年轻时是个酸秀才,却很爱赌钱,输光了钱却仍不死心,这同《活着》中的福贵也很相像,福贵年轻时本是富家子弟,却因为贪赌输光了万贯家财。

两本书都讲得是底层人民的故事,都讲生存的艰难,都揭露人内心的渴望和最黑暗的一面。也都在字里行间里流露着一丝人性的光辉。读读他们,不免让人心生难过、心生怜悯,只觉得自己的生活无比幸福,自己的家庭足够美满。

很多人都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你只能享受一种人生,但是读书可以带你领略别样的生活,体会别人的人生。细细想来却也如此,有时候读一本书的时候可以跟着主人公走过他的一生,体会他的喜怒哀乐,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看完以后只觉酣畅淋漓,若有所思。

大学的时候读了很多小说,看了很多故事,以至于我现在变成了一个安静的倾听者。有时候走在路上我会想一想生命这个有关哲学似的宏大话题,我活着为了什么呢,可能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是至少有一条:我想听听故事,不光是书里看来的,还有亲戚朋友讲的,我想体味一下别人的经历,这似乎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所以我也喜欢聊天,喜欢和有趣的人交流,会讲故事又有趣的人,应该会成为我心里的一份珍藏吧。

总而言之,生活还是很精彩的,读书也不能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希望自己在多读故事的同时也可以涉猎一下其他领域的书,不要只是专注于文学作品。

蛙读后感书评欣赏


《蛙》是一部由莫言著作的长篇小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书中以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当年计划生育政策在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以及乡村女妇产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网友们读完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我们国家有什么事是影响深远,大到关乎国运,小到家家户户都有一段记忆属于它。在那个年代,它夹杂着无数的秘密,用沙土掩盖,怕被外人知晓,在往后岁月中,偶被提起,嘴里念叨着,感慨着,哀叹着。随着16年计划生育政策新规的实施,过去那段历史又被人们忆起。

这部小说,倘若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变。姑姑本是一名医者,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身份发生着改变;村民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姑姑的言行发生了改变。

姑姑是当时村里真正意义上的产科医生,科学的化身,她学习妇科知识归来,好似左手扛着把大刀,破旧,挥刀赶走那些接生靠经验、靠蛮力的害人产婆,右手是从观音菩萨那借来的杨柳条,对于产妇和她的家庭来说就是能救苦救难,把产妇从生死边缘拉回来。姑姑的形象如同寺庙里供奉着的送子娘娘,甚至被神化到开的一剂药就能改变胎儿的性别,那段日子里,村民们对姑姑是敬重的,信赖的。但随着后来姑姑成为了抓超生的负责人,村民们见她似见瘟疫,躲着、怕着。被她抓着后,骂骂咧咧着,痛恨着。这部小说其中一妙之处就在于,里面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你无法仅用一对或错,就给他们拍板定论。这些人物的做法,有很多堆砌起来的因。品读的时候,你的是非观告诉自己,这件事情是错的,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你又能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叹息他们的结局,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悯之处。

小说前半部分对蛙的提及并不多,以致疑惑这部小说与蛙有什么关联,无非就是蛙与娃是谐音,女娲的娲与蛙是谐音,到此小说并无太多提及了。直到一个小孩子把一只蛙丢到了姑姑身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姑此时却面如死灰,这件事作为引子,道出了与蛙的故事。人们总笑命运捉弄人。姑姑很喜欢小孩,最爱听初生婴儿的哭声,可是当她退休那晚,在酒精的作用下,那些蛙的叫声好似孩童的哭啼,却让姑姑惊吓得只剩下半条命。或许在抓超生的那几年,姑姑的爱党爱国,让她抓起超生来,义不容辞、铁面无私,不管如何无情的让怀胎数月的妇人拿掉孩子,也都腰杆挺直。但是那晚,她解甲归田,此时的她变回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她之前做的所有狠心事,一下子变得不可饶恕,她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夺取了无数无辜未出世婴儿的生命,手上沾满了鲜血。都说人在老的时候就会回首自己的前半生,也悔恨懊恼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作为一个曾经那么喜欢孩子,把许多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产科医生,之后抓超生时所做的一切,无疑是一个刽子手的行为。那些蛙此时无疑就是来索命的婴儿,他们叫的那么凄惨,抓着姑姑的头发,拖着她的腿,在姑姑看来,她要还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的姑姑内心有多么的惊慌失措与害怕,可想而知。在那一晚,大手的出现,在姑姑眼里简直就是一束圣光,把她从恐惧中解脱了出来,这也就解释了后来姑姑为什么会愿意嫁给外貌平凡无奇的大手。

那一次过后,姑姑变得精神恍惚,没有了之前的精气神。也彻头彻尾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相信世上有投胎轮回一说。命运更巧合的是,姑姑的丈夫大手是一个捏娃娃高手,捏出来的每个娃娃都神态各异,好似真人。于是姑姑依照自己脑海里想象的每个被她亲手扼杀的未出生婴儿的样子,指导着丈夫把他们捏出来,在屋里供奉着。之后,以前被姑姑堕胎的每一家,有新生儿诞生了,姑姑就认为是捏的娃娃终于投胎了。这,是姑姑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姑姑的变,让人唏嘘不已。被迫失去腹中胎儿甚至是搭上自己性命的孕妇,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但谁想过,姑姑这类人在当时也只是一杆枪,同为受害者。

坊间流传着蛙和人类是同一祖先,在作者描述的蛙养殖场里的池子里,这种说法被验证的淋漓尽致,它们的蛙叫声,它们结合的方式,仿佛如果人们对已被科学论证了的人类起源论有了一丝动摇,也不足为奇。当你以为蛙养殖场这段情节只是单纯与蛙呼应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是引出小说故事在新时代下,与孕的那些事有关的新篇章这个蛙养殖场,背后实际上是一家代孕公司。而所描述的代孕流程,与前面蛙池的分类无差,相似得令人咂舌。小说的第一视觉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也就是姑姑的手下,也十分喜爱孩子,可是偏偏命运像捉弄人一般,小狮子难以怀孕,体会做母亲的感受,但是她又想弥补我的遗憾,想为我传宗接代,竟然瞒着我跑去找了代孕。而在这个故事里,对于我猛地醒悟小狮子找代孕的那一段情节,现实的进行时与记忆的零碎在拼凑,两条线的平行描述,可谓是妙。

到了小说结尾,命运抓弄人的戏份被推向了高潮,前半生有一半在抓超生的姑姑,成为了代孕的帮凶,亲手接生了这个代孕的孩子,这是多么让人觉得荒唐可笑的事情。

这部小说里,每个人物都被塑造的十分立体,不是单面性的,每个人都有他(她)的好坏面,有着人性的弱点。小说有很多描写,把旧时候人们对于传宗接代的欲望展露无遗。每个人都有着他们遮遮掩掩不想为人所道的一面,正如姑姑文革时期曾是红卫兵的一份子;姑姑的好助手小狮子跟着姑姑抓超生,后来却瞒着大家偷偷跑去找代孕;主人公我忠军爱国,正义,时刻谨记自己军人的身份,从不敢做越池半步的事情,但后来传宗接代的想法越发强烈,最终动摇了自己坚定的心,成为了生下非法代孕孩子的帮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改变,特别是年青一代,对传宗接代、生男孩的渴望淡了许多。每一段历史都不能被磨灭,那段曾带给人们创伤的岁月,成为一个特别的标记,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动物农场读后感书评


《动物农场》是一部由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 著作的书籍,是一部反乌托的正直讽喻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呢?小编这里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动物农场》是一本关于自由,讽刺苏联革命的小说。书中讲了一群生活在农场里的动物们赶跑了农场主,在农场过起快活的日子,但没过多久,两位领导者雪球和拿破仑,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斗。其他动物们也分成两派,一方支持雪球,建造风车而且每周只用工作三天;一方支持拿破仑,每天都努力干活,让粮食更加丰富。后来雪球逃跑了,拿破仑开始放肆,它修改动物们的《七诫》,杀害动物,与动物们最憎恨的人类勾结起来。

这本书中,每一只动物都代表一种人,有聪明的、有忠诚的、有贪婪的、有懒惰的。我印象最深的有好几个,先说莫丽一匹贪婪、懒惰的母马。书中第一次提到它是这样写的:那匹长得挺俊,却相当愚蠢的白母马,才故作娇媚状扭摆着腰肢进来,嘴里还嚼着一块方糖。她找了块比较靠前的地儿,开始甩她的白色鬃毛卖俏,指望吸引大家注意扎在那上面的红缎带。它使我想起那些胸无点墨、不学无术、只想用漂亮的外表来吸引别人的人。

再说拳击手,一匹非常非常努力、非常忠实的公马。他一直工作到死,嫌规定的起床时间太晚,便提前几个小时起床去干活,累得气喘吁吁,寸步难行,却仍然不听别人劝告,他的两句口头语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和拿破仑永远正确他认为用于回答什么问题都合适。他的忠诚实在令人佩服,但我认为他有一个问题容易相信任何人说的任何话。刚开始,他什么都听雪球的,不顾一切建造风车(是雪球的提议),但后来雪球消失了,由拿破仑统治的时期来了。书中这样写:我不相信雪球一开始就是叛徒,我相信在牛棚战役中他还是一个好铜质。当别人指出雪球一开始便是农场主琼斯的特务时:啊,那就不同了!拳击手说,既然拿破仑铜质这样说,那一定错不了。读到这段话时,我很奇怪:前一刻还忠实于雪球,怎么突然就立刻相信了拿破仑,瞬间忘记了自己忠于雪球?这让我疑惑不解。现在我还没完全想明白,只是觉得他太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了。

最后说拿破仑。他让我想起中国以前某些昏庸的皇帝。我只说《七诫》的变化,就足以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领袖。

原来的《七诫》是这样的:

1、 凡用两条腿走路的都是敌人。

2、 凡用四条腿行走或是长翅膀的,都是朋友。

3、 凡动物都不可穿衣服。

4、 凡动物都不可睡床铺。

5、 凡动物都不可饮酒。

6、 凡动物都不可杀别的动物。

7、 凡动物一律平等。

后来改了许多条,我把它放在一起写。(这是第一次修改)

1、 删除了这一条

2、 删除了这一条

3、 删除了这一条

4、 凡动物都不可睡床铺被单

5、 凡动物都不可饮酒过量

6、 删除了这一条

7、 凡动物一律平等

最后只剩一条:

凡动物一律平等,但是有的动物比别的动物更加平等。

这就是拿破仑领袖做的事:杀害动物,穿漂亮的人的衣服,喝威士忌,晚上在床上睡觉,用鞭子抽打动物 数也数不清。书的最后,写道:这下弄明白了,猪们(拿破仑、雪球等领袖都是猪)的脸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敢情动物们从窗外朝里望,目光从猪移到人,再从人移到猪,又重新从猪移到人,要分清哪张脸是猪的,哪张脸是人的,已经不可能了。

这一切是那样的可笑,又是那样的可悲。

李沅珊

读完之后印象最深刻的竟然不是骄横跋扈诡计多端的拿破仑,也不是身隐江湖熟谙庙堂的本杰明,而是拳击手。

自始至终,拳击手都是最虔诚的信仰者和最热情的奉献者、建设者。直到体力不支,负伤倒下,他的理想依然是在有生之年看到农场风车的建成。按他的打算,他还能活两三年,还有机会看到这个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成就。

本来想着他起码算是求仁得仁吧。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自己心里的信念我不愿意说这个信念是过于浪漫的想象或是别的什么,那样很残忍,毕竟这个信念不仅没有伤害过其他动物,更是一个热切渴望从奴役中摆脱出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新世界的灵魂所迸发出的热忱。

但看到后面,当拳击手终于反应过来点什么,拼命想踹开将要把自己送给死神的车板子,却因为年纪大了和建设风车受的伤无可奈何的时候,我很难再认定他不曾后悔。而一旦后悔,将迎来最大的痛苦。

他把自己所有的理想、青春、力量与热爱都交付给了农场,换来的是什么?是越来越臃的猪()们灯光摇曳的晚餐桌上一箱威士忌。

分明是求仁而不得仁。

英雄迟暮之悲。

我真挚赞美又万分怜惜拳击手这样的角色。即便无法完全认同他的做法,却也绝不忍心说出一句半句高高在上做批判的话。

因为刚开始我觉得他像一个一腔孤勇、不合时宜又不通世故的英雄,现在想来,他也只不过是想靠自己的劳动过上希望的生活的芸芸众生之一啊。

物伤其类。

说真的,我觉得《动物农场》和《一出好戏》好像,虽然一个讲的是正直,一个讲的是人的需求与人性。

统治者反复强调你们中不会有谁愿意看道琼斯回来吧?,群众们别的想不明白,只有这个想的明白,便以此为托词。

听吱嘎把当初的情景描绘得如此活灵活现,动物们好像觉得自己也记起来了。愚昧的群众只跟着演讲人的思路走,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无需任何进一步逼供,他们便承认,自从雪球遭罢黜后,他们曾与雪球有过秘密接触,在毁坏风车这件事上,它们之间也进行过合作,他们还和雪球达成协议,准备把动物农场交给弗雷德里克先生。他们补充说,雪球私下曾向他们承认自己多年来一直是琼斯的暗藏特务。雪球曾在同一个梦中像他们现身,并且煽动他们违抗拿破仑的命令。据鹅说是被雪球逼着这样做的风车是风雨摧残倒得,这样的说法很可笑,可是人人都相信。

你们有你们的低等动物需要对付,我们有我们的下层阶级需要摆平。一语道破农场现状:根本没有什么自由平等,只不过是披着自由平等的皮,建立了新的统治阶级。

动物农场这个名称已经被废除,今后农场将被称为庄园农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动物们从窗外朝里望,目光从猪移到人,再从人移到猪,又重新从猪移到人,要分清哪张脸是猪的,哪张脸是人的,已经不可能了。这个作者在序文中也给出了解释: 这场会议影射的是德黑兰会议。大家当时都认为该会议为苏联和西方建立了可能范围内最好的关系。作者本人并不认为这种良好关系会维持很久,而事实证明,作者没有错到哪里去。

如果这些牲口知道他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就无法控制他们人类剥削牲口,就像富人剥削无产阶级一样。

短小精悍的故事却预言了一个社会几十年的发展轨迹

不到两小时就能一口气读完的 简单寓言,放下书心里发凉,嘴上只有卧槽神了的感触,奥威尔才是现实中最大的预言家。

对照着去给自己寻一个庄园动物定位,不如猪聪明,没有狗凶狠,不比驴圆滑,偏偏又比羊清醒,我应该还是那只猫,可惜猫也逃不过被血洗的命运。

最后想感慨趁这本书还没被禁赶快看一看吧。

一九八四读后感书评欣赏


《一九八四》一书由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著,是一本正直小说,刻画了一个假想的恐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战争和压迫,独裁者为了权力不惜一切,下层阶级人们生活艰难。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九八四读后感书评欣赏。

降噪耳机里轻声吟唱的女声,昏黄灯光下被敲打着的键盘,正是我昨日想象的现在,一个普通周日的晚上九点半。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床头柜躺了一个礼拜,今天写完它就可以归到我的小书柜了。

很早之前就知道《一九八四》,早到那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是自己大概是看不懂的,所以也就一直没看。隐约记得是关于正直的内容,然而学生时代正直这两个字给我带来的阴霾挥之不去,我总是不能想象自己能跟正直沾上什么边。再加上小时候每每看动画片正过瘾的时候,遥控器就被我姥爷抢走,接着画面就变成了新闻联播,这导致我对社会新闻和正直内容有一种幼稚的报复心理。

这本书其实是被凑单买的,也因为是凑单的原因,它本在我阅读单里排到了很后面的位置。之所以被提前了,是因为被人推荐阅读村上春树的《1Q84》。这两本书名字的巧合,总让人觉得有什么联系。作为晚辈的村上春树也许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向《一九八四》致敬,想到这里我觉得应该从源头开始。

还有一个原因是,约莫春节前后看了美剧《使女的故事》,故事是好故事,可惜第二季的节奏实在有故意拖延之嫌。当时看剧的时候看见弹幕在时不时就会提到《一九八四》,那时候也埋下了不小的好奇心。

事实上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1Q84》也读完了。《一九八四》和《1Q84》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除了二者都打造了一个虚幻世界外。村上在自己的作品里多次提到《一九八四》,也提到过我喜欢的画家蒙克,以及喜欢的电影《骗中骗》《2001太空漫游》等等,每每读到这些地方我都庆幸提前有所接触,从而有更好的理解。

回到《一九八四》来说。刚读这本书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伴随着恋恋不舍,我肯定了当初的想法。乔治奥威尔在这里构建的世界如此完整,逻辑如此缜密,文字运用的如此巧妙,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就仿佛掉进了这个世界里,合上这本书,回到现实的时候,往往感到背后发凉。

这是一本只有18万字的精简小说。在开篇没多久就出现了领袖人物老大哥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被描述的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街角、任何一栋建筑的楼梯间、任何一个视野里发现老大哥的形象,并伴随着我正在看着你的标语。事实上,组织也的确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每一个人,在外面有巡逻的人员,在室内有监视器;出了家门要提防所有人,因为他们会举报你,回到家里要谨言慎行,哪怕是在梦里,因为儿女会背叛你党的宣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几乎也是无处不在的。它第一次出现在书中的时候,我停顿了很久,试图理解这充满着矛盾的三句话。当其含义从果尔德施坦因的《寡头正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被阐述出来的时候,从奥勃良理所当然的态度下被解释出来的时候,我对乔治奥威尔的崇拜达到了一个神化的顶峰。作者用短短几个段落,就解答了我前一天还觉得黑白颠倒的疑惑。只是寥寥文字就将我说服的如此完全,我也不再会质疑书中世界的人们为何被洗脑的如此透彻。

这是一个被主要瓜分成三个大国的世界,主人公温斯顿生活的国家里,战争绵延不断,人民食不果腹。集权政府每天宣传着一次次战争的胜利、老大哥一次次正确的预估、反党分子果尔德施坦因没完没了的恶行但尽管战争总是胜利,正直方向也总是正确,异端分子不断地被打垮,让主人公感到费解的是,眼下的世界却丝毫没有变好,相反地,他挖掘自己的记忆深处,隐隐觉得之前的日子似乎是更美好的,现在的日子却越来越糟糕且看不到头。

老大哥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无一不在印证着可见的今天。能达到这一点,是因为有着很多像温斯顿这样的人,在为党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现在修改历史,根据今天修改昨天。如此是为了向人民证明,老大哥永远是对的。而当被修改这一行为也被遗忘和修改的时候,虚伪也会变成真实的存在。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这是一处让我深感背后生凉的地方。

我想到之前有个段子,是微博上有人发现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这引起了一阵小小波澜。因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记忆中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然而年轻一点的网友们,纷纷表示他们一直听的是星座版本。这使我错愕,随即我搜索了百度和网易云音乐,排名第一的宋祖英的版本,实实在在歌唱着星座。虽然后来有解释曾经的的确确是有民族的版本,只是后来在某个时间点悄悄被替换了。但是否可以理解,随着时间后移,如果这首歌有幸还在被传唱,将没有人会知道那个我认为的记忆中正确的版本。

歌词是件小事,但它涉及太多人的记忆,从覆盖面积来讲,其实是很可怕的事。除此之外,上周去书店扫了几页马丁卡帕罗斯写的《饥饿》,文中就营养不良人口统计数字不断被修改的描述,让我怀疑温斯顿是不是来世界粮农组织就职了:

世界粮农组织最近已经减少了他们对世界营养不良人口的统计数字,因为他们改变了统计办法。类似的统计该组织已经做过了多次,1974年该组织的专家们认为世界饥饿人口的数字大约是4.6亿,这一数字和诸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其他组织的统计结果相差无几。在当时的报告中,专家们还预测说这一数字在十年后可能会达到8亿。到了1989年,预言变成了现实,统计数字变成了7.86亿。

但是在1990年,世界粮农组织重新核查了之前的统计数字,然后声称之前使用的统计方法并不准确,他们认为在1970年时不应该只有4.6亿的营养不良人口,而应该是它的两倍还多:9.41亿。这也使得他们有底气说那一年,也就是1990年的7.86亿并不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增加了,反而是减少了。少了1.55亿人,这可是个大成就。

来到又一个十年之后的1999年,他们说饥饿人口的数字是7.99亿,距离8亿差的那100万人去哪儿了呢?不管怎么说,这回饥饿人口可真的是上升了吧。得了吧,他们又开始检查之前的统计数字了,然后说实际上1990年时的数字不应该是7.86亿,而是8.18亿,所以1999年的7.99亿又一次意味着饥饿人口数量的下降。我们又赢啦。

好戏还在后头呢:2011年时他们坚持说1990年的数字是8.48亿,到了2012年又说1990年的数字该是10亿,2013年这同一个数字就变成10.15亿。这样看来,要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真的有什么人道问题的话,最严重的就该是1990年的营养不良人口问题了

我们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近三十年来统计方法得到了巨大的改良,但我们还是很难相信在短短三年里,方法就改善到了能多发现之前没人发现的1.6亿饥饿人口的地步。但如果我们不相信的话,又该怎么解释这些统计数字一再出错的现象呢。

白说读后感书评欣赏


《白说》是一部由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著作的书籍,书中主要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很多个场合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和公众的交流,表达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读完令人感受颇深。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春节在家看了白岩松的《白说》,主要是白岩松2010-2015年的公开演讲稿,以及后期作者再次整理时的读后感。《白说》有谈及音乐,教育,哲学,新闻,自身经历等各个方面。

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见解。白岩松认为,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

白岩松讲的是社会道德,那对于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甚至一个team来说,需要通过公司环境以及制度来约束工作中的消极怠工徇私舞弊等负面情绪,把原本员工心中的积极上进高效等原本就存在的工作态度给激发出来。那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坏的员工,有坏的公司制度。比如说有公司强制996工作制,如果没有做到,影响员工的年终奖等切身利益,会让原本工作高效的员工开始磨洋工,拉低公司的工作效率。那也有公司,对于高效完成任务的员工会给予丰厚的物质以及精神奖励,激发公司员工不断精进工作的氛围。

相信《拜占庭帝国大战略读后感书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带一路大战略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