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蔡澜著作《不如任性过生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蔡澜著作《不如任性过生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蔡澜著作《不如任性过生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前些时候读了蔡澜的几本书,想着读过便是读过,虽有不完全认同的部分,但也有让心眼一亮的时刻。那就记录下来吧,没时间的人可以省时阅读,有兴趣的人大可买来书好好翻阅。

读蔡澜的书很轻松,闲时翻阅,即不废脑子,也不坏心情。

这本《不如任性过生活》分了四个大目录,分别为“看得开,放得下,才是人生”、“想得通,悟得透,活得潇洒”、“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人生就是吃吃喝喝”。

虽说有大标题划分开,但每个目录里的故事以及生活态度却是贯彻始终的。

读了他几本书后,不免引起了兴趣找来他的视频看,一个七十五岁头发花白的老爷子,在看待很多事情时,都连连摆手,只谈快乐之事,这或许并非年轻人所能理解的状态,但放在这个年龄来看,也是笑里藏刀的一把老辣好手。

每个人最后都活成了一种与任何别人都不同的样子,而年轻人,中年人去读这些文字时,也只需感受其中的风轻云淡,取自己之所需,就足够了。

佛学所说:“境由心生。“

一切都是你想出来的,你想好,就好,想坏,就坏。

这是Q精神,你说,自己骗自己。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往好处想,人生观会变豁达,别给鲁迅骗去,鲁迅满肚子牢骚,别听他的,听了之后就变得和他一样愤世嫉俗,钻牛角尖去了。

压力来自别人管你。有人管,做错了事,便有压力。所以必须力争上游,尽量减少管你的人。

我从小被家长管,被老师管,长大后被上司管,那就要拼命地出人头地,把上司一个个消灭,那么压力自然而然会减少。

吃完饭大家抢着付帐单,要付就让人家去付好了,已经学会接受这种方式,一切顺其自然好了,人生不应该在这种小节上浪费功夫。

尽量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算得罪对方也值得。如果他们是那么小气,不做朋友也算了。

中国人有很多礼貌上的迂腐之处,但也并非人人如此。诗中有句”我醉欲眠君且去”,实在可圈可点,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亚瑟·克拉克和我都赞同,如果没有学识,居住在深山中的印度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

“人生识字忧患始,中国人也有这么一个说法。”我向亚瑟说,他点头理解。

我们生活在这个文明的世界,接触了学识,已经不能停留在一个阶段中。你也曾经写过金庸先生说:要多看书,书读多了,人生自然会升华,层次更高。

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我一生,一有机会就读书。但是书读多了成书呆,最好的办法就是旅行了。在旅途中,我向种种人学习,不管他们的文化比我们高或低,都有学习的地方。

最后,亚瑟和我都基本上同意了一点,那就是要把生活的素质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快乐。明天又要活得比今天高兴、快乐。

要改变自己的个性,非趁年轻不可,一老就固执,不管你是哪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越老越不听人家的劝告。

我对人生是这样看的:若活70,睡眠23,还要减去年少无知的7年,已去了30,剩下的40,人生苦多,30是不愉快的,只有10年真正快乐。我们一有机会,便尽量去笑吧,我们一遇到喜欢的人,便尽量和他们接近吧,避开负面的人,尊敬可怕的八婆,读书笔记而远之。走远几步路,去吃一间比较有水准的餐厅,别对自己不起。我的欧洲友人,结婚生子,教育成人后就不太理他们,就像他们的父母在他们成年后不理他们一样。

社会风气如此,做儿女的不太依赖父母,养成独立的个性,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在一般中国人眼里,这是大逆不道,完全没有家庭观念,但他们自得其乐,不需要中国人的批评。

谁是谁非,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他们绝对没有错,他们不是不孝,他们也并非自私,他们只知道做人,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我们做不到,但是可以参考参考,反省一下,一辈子为子女存钱,是不是自己贪婪的借口?

忙与苦,都能解决一切烦闷,一点也不恐怖,对老来的生活,是一剂清凉的良药。

工作可以退休,自修总可做到老。喜欢的事,加以研究,够你忙的,从种种问题中寻求答案,别的事就不必去烦它。能得到的亲情,就当横财,就此而以。

闲与乐,虽说要偷,要作,但那杯茶,那壶酒,终于是喝进自己的肚子。忙就忙吧,苦就苦吧,享受之。

日本有个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叫《料理的铁人》,由电视里派出三个大师傅,用同一种材料,在一个小时内,看谁烧的菜最好吃,花样最多。

这节目的制片人叫我去做评委,我吃了之后,好吃就说好吃,难吃就说难吃,不像别的评委那样为了要做人而含糊不清。

结果,变成我的评语最受欢迎。渐渐地,我已经在享受讲真话的乐趣。

如果我应酬时,吃饭吃到一半,觉得无聊,我就会起身告辞,做个“酒仙”,哈哈,粤语中的“走先”。作者:好秋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贾平凹著作《秦腔》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秦腔》是陕西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出版于2005年4月,荣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

“秦腔”对于出生于大西北的孩子来说很熟悉、每年邻近几个村子都要演很多次秦腔,也许因为这个缘故、从小对秦腔无感的我也就对贾平凹这本《秦腔》无感了。

去年年末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后记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才激发了我读这本书的欲望。后记中提到:“书稿整整写了一年九个月、我缺席了多少会议被领导批评,拒绝了多少应酬被朋友们恨骂,我只是写我的。每日清晨从住所带了一包擀成的面条或包好的素饺、赶到写作的书房,门窗依然是严闭的,大开这灯光,掐断电话,中午在煤气灶煮了面条和素饺,一直到天黑方出去吃饭喝茶会友。一日日这么过着,寂寞是难熬的,休息的方法就是写毛笔字和画画”。 我当时觉得但凡一个作家为了一本书付出这番功夫、那这本书都值得我们去读一下, 体会一下作家想告诉读者的东西。

这本书之所以叫秦腔,是因为书中通篇不离秦腔,文章的人物与秦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风街有什么庆祝活动最常见的就是唱秦腔,秦腔文化不时的出现在文章中,表达着人物的感情、渲染这故事的氛围。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近三十年的演变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是白家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姓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是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因为出生农村的原因,这本书里所描绘的种种场景真像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感同身受,以前村里发生的很多事情又都浮现在眼前。《秦腔》这本书是作家想给自己的故乡树碑立传,个人觉得清风街三十年的变迁史也是中国广大农村三十年的变迁史,读书笔记这本书也是给中国的农村树碑立传了。 拿这本书里描述的两代人对土地的态度为例,我们的父辈和爷爷辈对待土地真是特别的珍视、而我们这代人对于土地并没有他们那么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没有人再愿意守着土地。在西北农村的那个环境下,只要有一点点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出去谋生了、土地已经支撑不了一家人的生活。我有时候在想,假如父辈这代人走了,那这个小山村还有人吗?应该没有人了、现在邻近的一些村子都已经成了空村、但是我又对农村的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我相信未来会有新的技术、新的发展理念让小山村重新焕发生机,那无数个小山村会越来越好、原来住在小山村的人也一定会生活的越来越好。

《秦腔》书中最有特点、最令人难以忘记的人物还属夏天义,夏天义是清风街的老支书。用书中话描述就是:“夏天义一辈子都是共产党的一杆枪,指到哪儿打到哪儿。土改时他拿着大尺分地,公社化他又砸着界石收地,四清中他没有倒,文革里眼看着不行了不行了却到底他又没了事。国家一改革,还是他再给村民分地、办砖瓦窑、示范种苹果。夏天义简直成了清风街的毛主席了,他想干啥就要干啥,他干了啥也就成啥。本来已经传出县上要提拔他到乡政府工作了,因为对修312国道占用耕地有意见,组织村民去挡修国道,因此受了处分,他故意撂挑子不干了。谁想乡政府竟立马换了支书与村主任”,用县志描述,夏天义的一生与清风街乃至整个县的历史都分不开了。夏天义是一个公正公私、 以集体利益为重、铁腕、富有个人英雄主义式的人物,清风街的人对他是既敬又畏 。他公私分明,公家的东西谁也不能动一点点,自己儿子修房子占了一点,就要求把墙推到重砌; 他坚守着集体利益不能占一毫一厘的原则、年轻的侄子做支书时说不贪谁愿意去做的时候,他很严厉的说反正他们家的儿子不能贪一毫一厘; 他“一根筋”,凡是他认定的事情必须做成、用夏天义生前的话说:“一生能干几件事?干不了几件事,但没有这一根筋,一件事你都干不了”,七里沟於地失败被他视为一生的耻辱,所以当全村人投票不於地时,他坚持一个人去七里沟於地, 结果最后塌方被埋,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一生都在为他视为生命的土地挣扎和奋斗,夏天义是坚守土地的一代中国农民的代表。

最后,秦腔渐渐的衰败,土地慢慢的荒凉,坚守秦腔的夏天智走了,坚守土地的夏天义也走了,新与旧的文化、观念冲击着人们,未来的清风街会怎么样?

林洙著作《大匠的困惑》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林洙著作《大匠的困惑》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读林洙《大匠的困惑》。笔者对梁思成充满敬意。我很不情愿再随着林洙的笔触重新回味49后北京古建被毁的惨痛教训。如果不是梁的奔走呼号,连北海的团城也可能被拆掉。北京城有可能变成只冒黑烟的首善之区。

在梁思成最初的设想中,北京应该总体保护。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应设在月坛以西,公主坟以东的位置上,要迁离中心城区。而这种设想正与苏联专家效仿莫斯科红场建设天安门广场的想法分庭抗礼。据传中央某首长云:中南海皇帝住得,我为什么住不得?这多像鲁迅笔下阿Q的话“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于是,北京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为了中轴线重建了永定门。林徽因曾经说过:拆北京城墙,50年后会有人后悔的。

梁思成在文革时期听到马思聪“叛逃”的消息后,对林洙说了一句令笔者唏嘘不已的话:“我情愿作为右派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也不到外国去。”

不知是不是林洙故意要把这样的光环戴在死去的梁思成头上,笔者不愿意这样政治无比正确的话出自梁思成之口。一个国家不再爱你,甚至无缘无故的打击和迫害你,你用脚投票哪里不对?

让我们记住富兰克林的名言: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祖国!

作者:胡为乎来哉

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孔子的时代是氏族宗法制向地域国家制转型的时期。孔子思想是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创始的这一儒学心理文化结构复杂多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维护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它由原始巫术礼仪演变而来。周公在这一演变转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即周公整理、改造、规范了巫术礼仪、先人习俗。一方面,它注重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它因为延续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而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古典文献和现代民俗学都可印证。

这套礼仪对于氏族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信)。礼仪繁多,其起源和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神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衰弱,土地私有,商业兴盛,新兴阶层壮大。“群臣太富”。经济的强大导致政治的夺权、军事的侵吞。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的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

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取下温情脉脉的礼德面纱,公开维护压迫剥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管仲-韩非的法家思想)取得优势。

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明确地站在了保守的一方。

但历史的前进无法阻挡,即使它有时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战国文明和秦汉帝国出现了,早期宗法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也被历史无情地淹没。恩格斯说:“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历史向来就是在这种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正如战争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但反战也是人民正义的呼声。正如挫折使人痛苦低沉,但也使人成熟强大。

君主集权专制取代氏族贵族民主。落后的家长制的氏族统治结束了。

孔子好古复礼,向往西周礼乐仁和的“黄金时代”,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不现实的,是保守落后反动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他反对残酷的压迫剥削、反对战争扩张,强调仁义道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人民性。其仁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基础上。

孔子释礼归仁,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自觉,成为周公制礼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

一、血缘基础。

释礼归仁。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国/诸侯——部落联盟/天下/天子的体系。孝悌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恩格斯)。人类早期社会无不如此。中国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二、心理原则。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是以食色声味和喜怒哀乐等人性为基础的。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以“三年之丧”为例,孔子认为只要心安就可以了。儒家重视这种孝慈亲情,并将其心理化,转变成人性之一。动物不守丧,只有人守丧。外在社会规范变成内在心理要求。疑点是,宰我认为三年太久,一年可已。不是不守丧,是度的问题。孔子却认为宰我不仁。不过一切皆在是否心安,这是重视心理原则。人性如同修养,亦人人不同。孔子将观念、情感、仪式(宗教三要素)消融满足在日常生活亲子关系中,而不须再建立宗教神学信仰,使得儒家成为准宗教(不是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信宗教的深层原因。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照样可以活,因为儒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以至于一些人要把儒家儒学变成宗教乃至国教——儒教(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太可能)。儒学重视完善人的伦理心理状态,也就是完善人性,培养适度、美好的人性,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

三、人道主义。

既维护上下尊卑的氏族社会等级秩序,又保存原始民主人道的温情脉脉,坚决反对残暴过分的压迫剥削。此即中庸,“籍敛中而庶民附”。

由亲及人。由爱有等差到泛爱众。“亲亲爱民”,此民仅指氏族部落联盟内的自由民,不包括夷狄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整个氏族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主张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仁的人性体现在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对他人要有责任心,不能只顾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不能只顾自己身边的一小群人。

这里的人道主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禅让、明堂可为佐证。

这与后来发展成伪善的仁是很不同的。这时候的仁还带有很大的忠诚性。

四、个体人格。

仁,在外的表现是人道主义,在内的表现是个体人格的独立自主。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它要求氏族贵族成员承担起复兴周礼的历史重任。它既是理想人格又是个体行动。它把对原始氏族首领的要求标准降为对所有氏族成员的要求标准。孔子以身作则地实践了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

基于这样的追求,在认识论上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学习历史和现实的知识,提出了一些普遍的教育规律。勤奋学习与磨练意志相辅相成。刻苦的自修与伟大的使命感使个体人格达到仁的最高点:杀身成仁。在这里,孔子把本属于宗教信徒的素质要求归结为不须服从神的个体自觉。所以,中国的志士仁人不需要佛祖和基督,却同样会有献身精神和救世理想。

正如康德所说,古人把哲学家特指道德家,即在理性指导下自我克制的人。它不仅仅是一些道德教条,而是半哲学半宗教的理想人格。

五、上述四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特征:实用理性。作者:晁若愚

刘慈欣科幻著作《三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刘慈欣科幻著作《三体》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三体第二部中写道面壁人罗辑对宇宙社会学的参悟,使得三体星人停止了对地球的打击,地球文明在三体星人的帮助下进一步发展,进入“威慑时代”。而随着时间的逝去,罗辑也即将进入生命的终止阶段,于是联合国选择了程心为下一任的执剑者。

身为一名女性且未经历过地球灭世危机的程心并没有同归于尽的决心,所以当三体和地球的命运掌握在其手中时,她没有尽到一名“执剑者”的职责,按不下终止三体文明发射器的手,于是三体星人立刻开始发动反击,地球命悬一线。

威慑纪元末日之战中逃离出去的“青铜时代”号,立刻将三体坐标向宇宙广播,三体遭遇来自宇宙其他部分的光粒攻击,三体星球化为灰烬。而地球此时也处于被高阶文明发现并灭绝的边缘进入广播纪元,阶梯计划中曾向三体星球发出的人(云天明)的大脑,竟在三体星球上存活,并向程心传递了躲避高阶宇宙文明攻击的关键信息,但由于三体星人的监视,所以云天明只能通过故事隐喻的形式向程心传递,可惜人类最终大难临头之际才得以明白最终的含义。

地球遭到了来自黑暗森林中其他星系的打击,打击的武器称为“二向箔”,和打击三体的武器光粒粗暴的攻击方式不同,二向箔是一种典型的降维武器,宇宙在黑暗森林状态下,星际文明间一种极为基础的毁灭性武器。首次出现于该小说中一艘来自歌者文明母世界的宇宙飞船。

二向箔在未激活状态下由特制力场束缚,看起来就像是一张完全无害的半透明二维薄膜。但当二向箔抵达目标空间后,束缚力场就会消失,此武器不可逆地触发,将接触到的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维度无限蜷缩,由宏观变成微观,导致三维立体空间塌陷,读书笔记变成二维平面空间并不断扩展。而二维化的进程如同一个巨大的气泡无休无止的膨胀,被卷入其中的所有三维物质不可避免地变为二维,丧失大量物理特性并在失去厚度概念后崩解,留下没有光学特征但有质量的二维平面残骸。

就像童话故事中的巫师,把人画入画中消失不见,地球变成了巨形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而只有程心乘坐的飞船速度能达到光速,逃脱二向箔的攻击。

故事的结局,程心和“青铜时代”号的舰长关一帆变成地球仅存的生命,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直面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作者:爱读书的

喜欢《蔡澜著作《不如任性过生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