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林洙著作《大匠的困惑》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林洙著作《大匠的困惑》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洙著作《大匠的困惑》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读林洙《大匠的困惑》。笔者对梁思成充满敬意。我很不情愿再随着林洙的笔触重新回味49后北京古建被毁的惨痛教训。如果不是梁的奔走呼号,连北海的团城也可能被拆掉。北京城有可能变成只冒黑烟的首善之区。

在梁思成最初的设想中,北京应该总体保护。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应设在月坛以西,公主坟以东的位置上,要迁离中心城区。而这种设想正与苏联专家效仿莫斯科红场建设天安门广场的想法分庭抗礼。据传中央某首长云:中南海皇帝住得,我为什么住不得?这多像鲁迅笔下阿Q的话“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于是,北京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为了中轴线重建了永定门。林徽因曾经说过:拆北京城墙,50年后会有人后悔的。

梁思成在文革时期听到马思聪“叛逃”的消息后,对林洙说了一句令笔者唏嘘不已的话:“我情愿作为右派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也不到外国去。”

不知是不是林洙故意要把这样的光环戴在死去的梁思成头上,笔者不愿意这样政治无比正确的话出自梁思成之口。一个国家不再爱你,甚至无缘无故的打击和迫害你,你用脚投票哪里不对?

让我们记住富兰克林的名言: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祖国!

作者:胡为乎来哉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蔡澜著作《不如任性过生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蔡澜著作《不如任性过生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前些时候读了蔡澜的几本书,想着读过便是读过,虽有不完全认同的部分,但也有让心眼一亮的时刻。那就记录下来吧,没时间的人可以省时阅读,有兴趣的人大可买来书好好翻阅。

读蔡澜的书很轻松,闲时翻阅,即不废脑子,也不坏心情。

这本《不如任性过生活》分了四个大目录,分别为“看得开,放得下,才是人生”、“想得通,悟得透,活得潇洒”、“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人生就是吃吃喝喝”。

虽说有大标题划分开,但每个目录里的故事以及生活态度却是贯彻始终的。

读了他几本书后,不免引起了兴趣找来他的视频看,一个七十五岁头发花白的老爷子,在看待很多事情时,都连连摆手,只谈快乐之事,这或许并非年轻人所能理解的状态,但放在这个年龄来看,也是笑里藏刀的一把老辣好手。

每个人最后都活成了一种与任何别人都不同的样子,而年轻人,中年人去读这些文字时,也只需感受其中的风轻云淡,取自己之所需,就足够了。

佛学所说:“境由心生。“

一切都是你想出来的,你想好,就好,想坏,就坏。

这是Q精神,你说,自己骗自己。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往好处想,人生观会变豁达,别给鲁迅骗去,鲁迅满肚子牢骚,别听他的,听了之后就变得和他一样愤世嫉俗,钻牛角尖去了。

压力来自别人管你。有人管,做错了事,便有压力。所以必须力争上游,尽量减少管你的人。

我从小被家长管,被老师管,长大后被上司管,那就要拼命地出人头地,把上司一个个消灭,那么压力自然而然会减少。

吃完饭大家抢着付帐单,要付就让人家去付好了,已经学会接受这种方式,一切顺其自然好了,人生不应该在这种小节上浪费功夫。

尽量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算得罪对方也值得。如果他们是那么小气,不做朋友也算了。

中国人有很多礼貌上的迂腐之处,但也并非人人如此。诗中有句”我醉欲眠君且去”,实在可圈可点,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亚瑟·克拉克和我都赞同,如果没有学识,居住在深山中的印度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

“人生识字忧患始,中国人也有这么一个说法。”我向亚瑟说,他点头理解。

我们生活在这个文明的世界,接触了学识,已经不能停留在一个阶段中。你也曾经写过金庸先生说:要多看书,书读多了,人生自然会升华,层次更高。

这句话一点也不错,我一生,一有机会就读书。但是书读多了成书呆,最好的办法就是旅行了。在旅途中,我向种种人学习,不管他们的文化比我们高或低,都有学习的地方。

最后,亚瑟和我都基本上同意了一点,那就是要把生活的素质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兴、快乐。明天又要活得比今天高兴、快乐。

要改变自己的个性,非趁年轻不可,一老就固执,不管你是哪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越老越不听人家的劝告。

我对人生是这样看的:若活70,睡眠23,还要减去年少无知的7年,已去了30,剩下的40,人生苦多,30是不愉快的,只有10年真正快乐。我们一有机会,便尽量去笑吧,我们一遇到喜欢的人,便尽量和他们接近吧,避开负面的人,尊敬可怕的八婆,读书笔记而远之。走远几步路,去吃一间比较有水准的餐厅,别对自己不起。我的欧洲友人,结婚生子,教育成人后就不太理他们,就像他们的父母在他们成年后不理他们一样。

社会风气如此,做儿女的不太依赖父母,养成独立的个性,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在一般中国人眼里,这是大逆不道,完全没有家庭观念,但他们自得其乐,不需要中国人的批评。

谁是谁非,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他们绝对没有错,他们不是不孝,他们也并非自私,他们只知道做人,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我们做不到,但是可以参考参考,反省一下,一辈子为子女存钱,是不是自己贪婪的借口?

忙与苦,都能解决一切烦闷,一点也不恐怖,对老来的生活,是一剂清凉的良药。

工作可以退休,自修总可做到老。喜欢的事,加以研究,够你忙的,从种种问题中寻求答案,别的事就不必去烦它。能得到的亲情,就当横财,就此而以。

闲与乐,虽说要偷,要作,但那杯茶,那壶酒,终于是喝进自己的肚子。忙就忙吧,苦就苦吧,享受之。

日本有个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叫《料理的铁人》,由电视里派出三个大师傅,用同一种材料,在一个小时内,看谁烧的菜最好吃,花样最多。

这节目的制片人叫我去做评委,我吃了之后,好吃就说好吃,难吃就说难吃,不像别的评委那样为了要做人而含糊不清。

结果,变成我的评语最受欢迎。渐渐地,我已经在享受讲真话的乐趣。

如果我应酬时,吃饭吃到一半,觉得无聊,我就会起身告辞,做个“酒仙”,哈哈,粤语中的“走先”。作者:好秋

《大宋遗事》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字


《大宋遗事》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字

读《大宋遗事》。王安石执政时,将政事堂向士农工商所有人开放。任何人有所建言,都可以登政事堂,与执政大人聊一聊。

另外,古时说兵匪一家。原来招募的兵本就是罪犯、流氓、无赖。真正良民是不屑当兵的,军队就是社会渣滓的收容所。

一是给这些人饭辙,免在地方滋事。二是这些人不惜命,能打仗。但在战时,兵就是匪,匪就是兵。《水浒传》里梁山好汉怎么叫“贼配军”呢?是贼就要刺上字发配给军队使用(宋代只有两类人刺字,一是兵,二是贼),此之谓也。

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嗜人,我不写小说,也嗜人。人的可爱与不可爱之处,都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干净的风景不足以长期令我迷醉,到闹市去,与小贩聊天,到商场去,观察女人走路的样子,嘈杂的地方不适合我生活,然而那些地方也可以成为我的舒适区。每个人身上都散播着神秘的气息,我无法自拔地成为了偷窥者。生活现象引我到未曾涉足的地带,那里藏着酒香那样的诱人滋味,思想就隐藏在此。捕捉它们,成为我生活中无比美妙的乐趣,因此,生活的重复不足以成为厌倦生活的理由,我接受那些波澜不惊的生活时段,也接受那些倒霉烂透起起伏伏的生命时刻。

然而捕捉思想的危险也已浮出,我的写作态度如一刻不停的钟摆。一旦触及了抽象的高论,我整个人犹如站在塔尖,恍恍惚惚,要跌下去,凝眉,纠结,怀疑,高论是否为空论?生活表象是落在地上的,但是单纯描述事实,在茫茫人海中找出一些人,写下他们的故事,这样的写作是否沦为重复做工?所有的理论是否都能在生活现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是只存在于抽象思维中,一旦离开那个范围,就显得格格不入?在实际和抽象之间,有没有高低之分,有没有一个平衡的点?

在下笔之时,我被这些问题困扰。写出一个故事,却觉得好没意思,真实故事千千万万,我该如何面对它们?看一本哲学书,一下子担忧,这些抽象的说法离我的生活好远好远,我找不到生活现象去验证。这些疑虑那么真实,真实到泛出恐惧,我宁愿搁笔不写。是否应该不管不顾,避开这些问题,接受下来,写下再说?

我的疑虑并非是空论。布鲁姆在《巨人与侏儒》里回忆他的老师施特劳斯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施特劳斯“可以不借用最为抽象的东西······他表现事物而非它们的一般关系。”当我看到这一段评价时,心情像是夜间迷失在海面上的船,突然看到了灯塔。虽说,布鲁姆是为了说明施特劳斯在寻求哲学源头时的方法,但这与写读书笔记的性质一样。我的心一下子被振起来,可以说,我捕捉到了一种写读书笔记的好办法。

这种办法,我自己想了一个说法,称之为“干净的笔记”。笔记的干净并非是指写作内容必须像小孩那样纯真无邪,而是放弃追根溯源的尝试,舍掉历史背景的赘述,不为他们的历史地位、文学成就下定义,不与作者的前半生后半生挂钩,关心当下“这一个”,关心这本书、这篇论文明里暗里的意思,依循作者的思路,一句一句讲清楚,从而得到启示,有所进益。布鲁姆写的《柏拉图伊安篇解》就是干净笔记的样本。

那么,怎么用这种方法融合抽象和实际呢?这个问题,C·S路易斯轻易解决了,这令我惊叹不已。C·S路易斯的《切今之事》、《魔鬼家书》,不止这两本书,一路看下来,切己,没有过多艰深的学术用语,类比的例子皆是生活现象,理解起来似乎平坦无阻,可以抓得住,但只是似乎而已,要写读书笔记了,写不出来,路易斯的思想在天空飞,我只能仰望,够不着。这是一种读书幻觉。当下触动心扉的句子,觉得能懂,从那种“感觉被提点了”的兴奋当中出来的时候,又觉得恍惚,说不出个所以然,哀哀叹口气,原来不懂。此时,路易斯的博学显露出来了,深奥的洞见在文章中其实一直存在,它们隐在了文字后面,只不过,路易斯是用生活现象简单表述了出来。

这便是我理想中的平衡点,类似走钢丝,你在高空表演,然而你得忘记脚下的万丈深渊,但是旁观者惊呼你的完美动作时,惊呼的也是那万丈深渊。平衡点就在表演者的脚下,但是难度太大,一般人无法做到。我只能从平地走钢丝开始,踏踏实实走过来。

缓引例子去验证那些抽象的思想,是一条出路。这个例子,可以是生活现象,也可以是艺术作品。路易斯《文艺评论的实验》便是缓引了大量艺术作品,当然,这得看写作预设的方向,《文艺评论的实验》本身就是谈阅读的,与艺术作品相关。

写笔记,大量的原话需要引用,但我有些抗拒这样的做法,宁愿将这些观点用另一个文档存起来,而在正经文章中复述成简洁的句子。一则因怪癖,看文章,看到大段的引用,内心无波澜,直接跳过,跳到作者接着陈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为止。一则因担忧引用会造成阅读的隔膜,书袋汹涌,文笔泛滥的并发症也不得不注意。这确实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另一则归因于名言需要仔细辨认。

引用无可厚非,但要小心一点。很多名言,是名人专门提出来给读者用的,但他们自己从未这样做。木心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提过,自己写下的俳句,“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是个好的说法,但不能当做真理。领悟这个事实之后,我做了一个实验,重新回顾那些以前信奉的话语,突然被一拳拳无影手重击,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字句句骗了我。那些写在书里的话,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句子,到底是名人的把戏,还是真知灼见,是观点的表述,还是力行之事?那时我才明白,说法也许只是为了一篇文章,一首诗,或者其他由头需要。而真理与说法不一样。名人的作品,有真诚的,也有狡猾的,那些立世之言,也有可能是作者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写下的。

我几乎不会为了时下新出炉的事写长文。我并非是对逝去的历史懂得一些,对现实现状一无所知的人,我的所知也许不够多,但绝对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好的文章,自己写下来了,得了它,它能反哺你,让你得到思维上的磨练,文笔上的精进。对我而言,热点跟踪的文章,太过着急。作品需要冷却,需要修改,那些文章热乎乎的,不能反哺自己。

既然那些思考,那些意见,你是从生活现象、艺术现象之中引出来的,那么,不对时事置喙,并不意味着你一无所知,所思甚少。

这些是我写读书笔记排不开的疑问。这些疑问并不是从开始就有,开始写读书笔记的状态是傻傻的,不管不顾,唯一的心态就是“让我写出来吧”,写着写着,这些问题自己跳出来了,绕不过去,面对了,怀疑了,领悟了,又继续不管不顾地写下去。这是一个过程,最后虽然又回到了原点,但两个“不管不顾”的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作者:李海青

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孔子的时代是氏族宗法制向地域国家制转型的时期。孔子思想是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创始的这一儒学心理文化结构复杂多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维护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它由原始巫术礼仪演变而来。周公在这一演变转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即周公整理、改造、规范了巫术礼仪、先人习俗。一方面,它注重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它因为延续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而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古典文献和现代民俗学都可印证。

这套礼仪对于氏族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信)。礼仪繁多,其起源和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神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衰弱,土地私有,商业兴盛,新兴阶层壮大。“群臣太富”。经济的强大导致政治的夺权、军事的侵吞。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的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

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取下温情脉脉的礼德面纱,公开维护压迫剥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管仲-韩非的法家思想)取得优势。

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明确地站在了保守的一方。

但历史的前进无法阻挡,即使它有时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战国文明和秦汉帝国出现了,早期宗法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也被历史无情地淹没。恩格斯说:“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历史向来就是在这种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正如战争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但反战也是人民正义的呼声。正如挫折使人痛苦低沉,但也使人成熟强大。

君主集权专制取代氏族贵族民主。落后的家长制的氏族统治结束了。

孔子好古复礼,向往西周礼乐仁和的“黄金时代”,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不现实的,是保守落后反动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他反对残酷的压迫剥削、反对战争扩张,强调仁义道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人民性。其仁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基础上。

孔子释礼归仁,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自觉,成为周公制礼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

一、血缘基础。

释礼归仁。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国/诸侯——部落联盟/天下/天子的体系。孝悌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恩格斯)。人类早期社会无不如此。中国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二、心理原则。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是以食色声味和喜怒哀乐等人性为基础的。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以“三年之丧”为例,孔子认为只要心安就可以了。儒家重视这种孝慈亲情,并将其心理化,转变成人性之一。动物不守丧,只有人守丧。外在社会规范变成内在心理要求。疑点是,宰我认为三年太久,一年可已。不是不守丧,是度的问题。孔子却认为宰我不仁。不过一切皆在是否心安,这是重视心理原则。人性如同修养,亦人人不同。孔子将观念、情感、仪式(宗教三要素)消融满足在日常生活亲子关系中,而不须再建立宗教神学信仰,使得儒家成为准宗教(不是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信宗教的深层原因。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照样可以活,因为儒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以至于一些人要把儒家儒学变成宗教乃至国教——儒教(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太可能)。儒学重视完善人的伦理心理状态,也就是完善人性,培养适度、美好的人性,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

三、人道主义。

既维护上下尊卑的氏族社会等级秩序,又保存原始民主人道的温情脉脉,坚决反对残暴过分的压迫剥削。此即中庸,“籍敛中而庶民附”。

由亲及人。由爱有等差到泛爱众。“亲亲爱民”,此民仅指氏族部落联盟内的自由民,不包括夷狄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整个氏族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主张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仁的人性体现在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对他人要有责任心,不能只顾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不能只顾自己身边的一小群人。

这里的人道主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禅让、明堂可为佐证。

这与后来发展成伪善的仁是很不同的。这时候的仁还带有很大的忠诚性。

四、个体人格。

仁,在外的表现是人道主义,在内的表现是个体人格的独立自主。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它要求氏族贵族成员承担起复兴周礼的历史重任。它既是理想人格又是个体行动。它把对原始氏族首领的要求标准降为对所有氏族成员的要求标准。孔子以身作则地实践了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

基于这样的追求,在认识论上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学习历史和现实的知识,提出了一些普遍的教育规律。勤奋学习与磨练意志相辅相成。刻苦的自修与伟大的使命感使个体人格达到仁的最高点:杀身成仁。在这里,孔子把本属于宗教信徒的素质要求归结为不须服从神的个体自觉。所以,中国的志士仁人不需要佛祖和基督,却同样会有献身精神和救世理想。

正如康德所说,古人把哲学家特指道德家,即在理性指导下自我克制的人。它不仅仅是一些道德教条,而是半哲学半宗教的理想人格。

五、上述四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特征:实用理性。作者:晁若愚

喜欢《林洙著作《大匠的困惑》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