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梁启超之路读后感 > 地图 > 读梁启超之路读后感

读梁启超之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教师之路平衡有道》读后感。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教师之路平衡有道》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师之路平衡有道》读后感

假期认真拜读了贾斯汀的《教师之路平衡有道》这本书,收获很

大。很佩服这位老师,全书从 “社交幸福感”“职业幸福感”“身心满足感”“经济满足感”四部分,娓娓道来,让读者找到了心里共鸣的知音,明确了工作生活的方式和方向。

说说前沿中的观点“礼貌对待每位提要求的人,但拒绝接受扰乱你正常工作顺序的次要任务。”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出的这段话,为了追求完美型教师,他全速奔跑了七年,最后导致了自我毁灭,婚姻出现危机;银行账户余额不足;对处方药物上瘾,患上了焦虑症,最后进入了康复医院。出院后,他认识到了一点:教书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全部。一位平衡的教师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完美。于是他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了找到平衡的思想理念,让自己的生活中四个重要方面社交、事业、身心、经济重新找回平衡。

我读着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感悟着他总结的每一条心得,有时对照着自己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如何与学生培养感情;如何制定出游计划;如何布置教室;如何增加额外的收入等,都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建议,我可能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尝试。但毕竟身处不同的国家,教育机制不同,周围人事不同,有的还是行不通。比如因为我人情味太重,在平时的工作中琐碎的事情难以推脱,做着扰乱身心,有时也会影响工作,怎么办?我想只能自己找平衡点。

我要学会做一位幸福的教师,找到平衡之路,同时善待自己,生活得更精彩!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平衡的智慧》有感


读《平衡的智慧》有感

——王超莹

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庭小事,牵动心魂的感情世界,还有人生至宝的信仰生活。这些人生重要组成部分,犹如音符,一点一滴的谱写着生活的每一段乐曲,这些乐曲令你心烦意燥,还是让你平静喜悦,而本书作者用他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怎么来平衡这些生命的重要篇章。

说到智慧,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想箴言书9:1"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作者亲身践行了这句话,我们在信仰、家庭、事业中会面临着很多的选择,而怎样取舍,怎样决定这些的优先次序,作者做了很好见证,同时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六项如何掌握平衡技巧的具体原则,每一条都已作者的亲身体验为例。作者在妻子的眼中书一个杂耍大师,在我的眼中他是个英雄,而作者的妻子因为敬畏耶和华,更是一个智慧的女子,她让上帝来改作者,而不是自己来改变他。从这本书中,我学到很多东西。

殷勤做工是上帝喜悦的事情,但因着对于成功的苦苦追求,我渴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买房买车,又想在服侍的事情上尽一份心,也更渴求感情世界的丰富,但很多的时候这容易让自己陷入泥潭之中。在书中我看到作者如何努力的工作,如何亲近上帝,坚持灵修、背诵圣经,把神的话作为自己生活、工作的指引。神作为一天生活的开始,让自己在职场,在家庭中都不偏左也不偏右。

"我们愿意让自己的计划让位于上帝明确的旨意吗?"看了这本书,让我学会自省,也让我慢慢学会自律,这个月发生了太的事情,很多事情已经慢慢变成我人生的转折。这个月我重新的翻看这本书,发现它又一次帮到我,这个繁忙的世界中,魔鬼喜欢我们忙碌,一忙起来我就忘记神,魔鬼喜欢我们有才华,这样我们贫借自己才华就高傲的忘记神。按照书中提的,为自己列一些计划,找到个人的使命,不断操练自己和神的关系,在主里修复和人的关系。

按照书中的原则,看着作者的故事,我也愿意有一天,自己能在职场中做神的见证,在家庭做好自己的职分,在教会里做一些服侍。也愿更多人来读一读这本书,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舞台的帽子戏法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石灿峰

某天经过公司附近的江北嘴中央公园,看到一人在林中练习杂耍,虽然雨一直下,练习者全神贯注于这套戏法似乎没有察觉,双手之间的三个道具腾挪跃动,娴熟连贯,其间竟然没有发生一次道具坠地的破绽,甚是潇洒好看,平衡之美令人赞叹。

《平衡的智慧》是一本老外写的书,该书原名为《The JugglingAct》,直译也许可以译成《帽子戏法:多头并进》,而《平衡的智慧》是一个很漂亮的中文意译——如何像完成帽子戏法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多头并进,这需要平衡的智慧,而这正是本书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真诚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众所周知:一个人两只手,要完成整套帽子戏法,却至少要操控三个以上的道具(可以是帽子也可以是别的东西),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在《平衡的智慧》这本书中,作者帕特介绍自己需要同时玩转的三个"帽子"分别是信仰、家庭和工作,三个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点,每一个点都不容有失。他忧心地写道:"现代社会日益忙碌,似乎人人都处于狼奔豕突的激烈竞争之中,网络狂潮席卷世界、事业和家庭难以兼顾、工作狂越来越多…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书中的描述,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关于这一点的认知和感受,我们中国读者也许比作者本人体悟更深。

" 撒旦根本用不着蒙骗我们,只要让我们忙得四脚朝天就行了",书中引用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帕特在生活中看到了大量因工作紧张忙碌而导致生活一团糟的情况,对于过度忙碌之苦感同身受;而这句话和书中的另外一句经验之谈看起来却是冲突的,那句话是"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其对于不努力不会成功一样体会深切。所以,帕特认为既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工作失败,又要防止忙得四脚朝天影响家庭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属于家庭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以牺牲天伦之乐的情感代价支撑着发展中的大国和自己的小家,面对失衡难以兼顾,似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帕特对此颇有心得,在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叫做"严格自律"的思路供参考,具体操作细节是:"做一个表格,估算每周花在主要事项上的时间,然后在正常生活期间选定一个时间段,例如两周做一次详细的时间调研,认真记录每件事情花的时间,收集原始数据后认真分析归类,问自己在哪些事情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和家人相处用了多少时间,有效率的工作占用多少时间,无效率的时间是哪些时间段等等,然后据此做出调整。"

帕特自一名普通的助理工程师起步,通过努力和机缘取得了非凡的职业成就,家庭和睦,健康快乐,能获得这些成功与其善于平衡各种人生要素的能力息息相关。见贤思齐,反求诸己,本人和作者一样,也是从一名普通助理工程师起步,虽未能有那样的成就,但许多感悟也是共鸣的。自学校毕业后,每天的工作节奏都非常忙碌,加班是常态,周末和工作日经常区别不大,"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经验和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工作业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因为紧张的工作,不可避免要长期忽视家人、忽视健康,职业病司空见惯,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同事更是过早离世……有时会感叹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每一个个体就像一只只蚂蚁,人们只关注他们嘴里有没有叼着食物返巢,却往往忽略了高昂的代价。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帕特对这一点的感受未必有我们深,但他的平衡的智慧却是值得借鉴的:工作努力但尽量不要拼命,把总的时间在细节上安排的更有技巧和更有价值。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帕特在每7年才能休一次的年假里写成了本书,见缝插针,用心良苦,他无疑是一个有高度哲学智慧和丰富人生经验的智者。我注意到帕特的思维方式确实和我们不同。首先,从书中看无论是架构还是内容,帕特手中的三顶帽子(信仰、家庭和工作)都是有排序的,其顺序依次为:信仰、家庭和工作,他的顺序跟我们的好像不同。很多人买这本书,可能都是冲着帕特是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这一成功的工作履历去的,想就此取经,但帕特却将工作摆在了最后,值得深思。既然不把工作摆第一位,那应该家庭是最重要的,但帕特也没有将家庭摆在第一位,被摆在第一位的是信仰。对于帕特的选择,相信我们有人能理解有人不能理解,确实宗教是一个难以被讨论共识的话题,但人们普遍认为世人应该有信仰(精神准则和人生方向)。要知道我们的国家也曾经是非常有信仰的国度,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怪相诸如地沟油事件、贪腐频出、人情冷漠等等,齐刷刷的反映着这个时代的整体信仰缺失和个体的无所适从。

读罢全书,我对帕特的理解是:一个人,首先要有信仰,从内心出发,热爱家庭,常和家人相处,努力工作,谦虚好学,乐于助人,珍爱时间和精力,关注日常事物细节,正视人生舞台上各顶"帽子"之间的微妙关系,找到最佳契合点综合平衡。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生如戏,道行不易。

共勉!

(本文在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自问自答是理工人学习新概念的最好的方法之一,现在这个方法被安了另一个新名词叫做费曼学习法。本书作者帕特或许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是他在每一个大章之后都设置了一些基本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深刻领悟他所要讲的内容,这就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内容_输出。

今天我挑选几个有趣的问题的回答来看看他到底希望我们掌握哪些要点。

1.在你与主同行时,是否就工作和职业请求过主的帮助?在你工作的过程中,主是否向你提供过机智的想法,聪慧的发明或者特定的帮助?

我的回答是,当然有!我对软件功能设计思路的了解,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些能力当然是来自于神。

帕特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坚持在有生之年,不断地与上帝交流生活中所有的内容。尽管有人持不同意见,帕特坚持如此。这20年来他所参与的每一次芯片设计,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组织,每一次商业活动,或者每一项技术,帕特都把它们交到上帝的圣坛前。帕特建议大家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也这样做。

2.为什么要制定一份个人使命陈述,明确道德准则和人生目标?

我认为只有清楚了自己的使命和人生目标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不然做什么都是错的。帕特说,制定个人使命陈述是确定长期人生方向的起点,这是一只罗盘,为我们指点每天生活的方向。对此,我十二分同意。

3.你是否认为自己每日灵修的目的是不断接近上帝,而不仅仅是例行公事,如何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个人的灵修和祷告中?

我觉得一目十行地读经,读完就忘记,这才是例行公事。祷告、赞美,把圣经的话放在心中反复咀嚼,这是投入精力的灵修,不论当时我是躺在床上还是走在路上。

4.你的工作是在为老板赚钱,还是在为自己谋生?

我个人觉得这两个点根本不矛盾,老板只有赚钱了,自己才能分到一杯羹,如果公司不赚钱,哪有钱来发你工资呀,为什么要雇用你呢,你凭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员工呢?当然如果公司的工作实在不适合基督徒,比如博彩,那就换一份工作吧。在这个基础上,其实员工跟老板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互为敌人的关系。

5.如何在工作中找机会与别人分享上帝的教诲?

这个我还真的找不到机会跟别人说,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帕特的建议是工作中的第一项见证,就是做一名好员工,做不到这一点以后做出的任何见证都会打折扣,第二项见证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你是遵照最高的道德准则生活的,还是随随便便做出腐化堕落或者有争议的行为?是否参与了粗鲁的谈话和玩笑?工间休息或者午餐时,别人有没有见过你独自进修?行给别人看,而不是说给别人听,是更有效的方法。第三,诚恳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这会很有意义。最后可能有机会亲口向他人说出自己的见证,那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也永远不应该在工作时间讨论见证,而是要利用休息时间。

基督徒一生的观众,包括上帝、天使和世人。整本书都是在讲如何把信仰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在工作中彰显信仰是最重要的使命。感谢主,大大使用帕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模仿的榜样。作者:冯颖

《简爱》读后感大全:爱情的平衡


第一次翻开《简爱》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学校没有图书馆,想看点什么书,就只能找同学借,要么自己买,也就是那个时间买了不少书,大学后每次想看点什么就去图书馆,因为有时间限定,每次只能草草看过。自己买的就不一样了,可以有时间精读细读。《简·爱》是我最早买的一本书,也是读的时间最长最用心的一本。从那里我看到了很多,关于男女平等,关于爱情。

而在这部小说中主要表现是男女在爱情上的平等地位。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身世平凡无奇,而男主人公刚开始是个贵族,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富帅,就身份而言两人完全不是同一层级的,就像灰姑娘与王子,当王子与公主相爱,我们永远只会羡慕灰姑娘的幸运,看一个最下层的普通姑娘,被英俊、智慧、多金的王子看上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就像中了巨额彩票一样,灰姑娘睡梦中也是笑着的吧。

也有人会鄙夷王子的眼光,明明有那么多和他身份、地位、容貌相匹配的女孩儿,为什么他却挑中了平凡的灰姑娘。那又有谁会说,其实王子才是那个应该感激上天赐予他幸福的人,幸好他遇到的是善良淳朴的灰姑娘,要是令他倾心的是灰姑娘的那两个外表美丽高贵却内心歹毒的姐姐,那么他就要向上天祈祷,他们的那些隐于表皮下的罪恶手段不会用到他的身上。

简·爱和罗切斯特起初的相爱,就像世人所理解的灰姑娘似的完全不登对的恋爱模式。而简又岂是一般的灰姑娘,就如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所说的,简的外貌是矮小丑陋的,但她却能和别人塑造的任何一个漂亮的女郎相媲美。真的是这样,她虽然只是一个出生贫苦的孤儿和一个家庭女教师,但她却有着自己内心高尚的道德与追求。

就如她对爱情的态度,要求男女平等,坚决扞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当她明白了对罗切斯特的感情是爱时,她大胆地爱上了他,并没有顾及什么身份与地位的差异,只是凭着内心的感觉走,爱了就爱了。但她的理智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当两人之间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阻隔时,她还是毅然地抽身,这就体现在当两人已经踏上了婚姻的殿堂时,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她断然的离开了。并且对罗切斯特说出了,这样一段经典且耐人寻味的话“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您难以离开我,就象此刻我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灵魂同您的灵魂在对话,仿佛我们都经过了坟墓,站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是的,如此平等!”

当简得知罗切斯特双目失明变残,失去妻子之时,她却回来,找到了他并主动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因为这时的他们不仅在灵魂上平等了,身份地位上也相差无几。虽然,这不是简所期待的,但他们最后的在一起,既融合了世俗的眼光,也符合了他们内心的要求。

人们常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缺失爱情的人生是永远也无法完美的,当然这无关乎爱情的圆满不圆满。不同的人关于爱情有着他们各自的看法,而我对于爱情的见解,基本来源于夏洛蒂的这部《简·爱》。

大部分人都未经历过所谓的刻骨铭心似的爱情,就我看来,很多恋人都仅仅停留在对对方的喜欢或是好感,一时的心动,互诉衷肠,然后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但这不是真的爱情,因为这种种感觉绝大多数不会维持恒久。

各自的方方面面,会在时间的刷洗下逐步显露在对方面前,这些有优点,当然也有缺陷。人是追求美的生物,对美的事物,我们会欣赏,有能力时也会尽可能占有,而对于不足,往往是敬而远之。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包容你的缺点,只有这样的人,对你有所求,想要从你这得到些什么;还有就是无私爱你的人,这就是那些真心爱你的人,有父母或许还有真心爱你的人。

罗切斯特对简的爱开始有点自私,因为有些事对简没有坦白,比如他把自己已婚并拥有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妻子的事掩盖了,如果不是他妻子的弟弟公布了这件事,简可能会被蒙蔽很久,然后就这样成了他的妻子。真正相爱的两人,会在对方面前勇敢地坦白对方理所应当知道的一切,然后是会在包容对方缺陷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两人相处,本就需要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有些情侣总会为了些小问题争吵不休,然后分分合合,虽然说没有问题的感情是不存在,但矛盾发生后,总是把分手长提嘴边的,这本身就是对这份感情的不负责,这绝对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爱情。真爱,一个人一生能遇到几回,茫茫人海,谁才是你的另一半呢?就算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感情,那么最后又真的能毫无阻碍肯定确定的在一起吗?真的爱人能轻易说分手吗?

其实我也不太赞成简在知道罗切斯特有妻室后,过于坚决的态度,难道这之后就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吗?简是潇洒的走了,内心即使有了苦痛,有不得不离开的理由,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将这摊乱麻扔给了罗切斯特。

男女主人公最后是真的走到了一起,故事结局也是幸福的隐喻,那场火灾夺走的只是罗切斯特部分身体的健康,如果是他的整个生命呢?这样下去结局还会是圆满的吗?生命中充满了太多的不可知,可能前一秒还活生生在你身边的人,下一刻可能就去了另一个,你永远也无法知晓的世界。

我只想说,珍惜这一份难得的感情,更珍视那个给你这样感情的人,不要轻易说放弃,说分手,这么大的世界,独独让我们遇见并且相知,然后相爱,是多么的不容易,不管结局怎么,拥有时,就要学会拥有的态度。

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喜欢是一个人的事,爱才是两个人事。两人相爱,在某些方面一定得达到某种平衡,是两个灵魂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慕;而不是两人的家世,外表的相契合。爱需要摆在对等的位置,真正相爱的两人,双方付出的爱应该是相当的,就像天平的两边,一重一轻是永远也无法达到平衡的,爱情要正常发展,而不是畸形的对立,平衡的爱情天平才有可能维持恒久。

读《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有感


浅谈教学艺术
——读《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有感
标签:教育 分类:读后感

读了《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为我们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专家型教师是我们的愿望和追求。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专家型教师应该是教师群体是的优秀分子,他们的职业道德、才学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无疑代表着教师职业的最高水平,他们具有崇高的师德风尚,拥有专家一样的知识,同时能将这些广博的可利用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教学中,他们具备教育科研素质,具有强烈的反思倾向,专家型教师不是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

读了这本书,觉得自己离专家型教师还有一大段距离,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我觉得此书第七章提到的修炼高超的教学艺术的确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核心。

首先体现的是专家型教师是教学中的“有心人”。他的有心体现于具有更加丰富、有效的技能、方法、策略和技巧,他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也能用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体现在备课上面。专家型教师备课非常简洁,只提出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与内容,至于时间分配、教学进度与一些细节会根据临场进行处理。他的备课计划、备课程序与方式都是独特的。

专家型教师达到一定的高度,一定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这种风格经历入格(模仿)、立格(考虑自身)、破格(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无格(形成风格),从而让自己达到这种高度。

专家型教师还能够巧妙挖掘课堂资源,从学生的任知冲突中发现问题,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能把学生的错误理解转换成非常重要的课堂资源,这些无不体现专家型教师的人格魅力。

对教育而言,教学技术的变化,以及教学结构、模式的变化,带给了课堂最深刻的变革。组织学生自学、展示、小组合作,都应该被视为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创新——在一个革命性的理念下的技术创新。”并且强调“教学‘首先’是一门技术。我们必须首先掌握教学技术,通过一定的教学技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情感。如同一个服装的制作完成,首先需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将一块布料经过裁剪、缝制,成为一件能遮羞保暖的服装。但仅有这些技术还不行,同样的布料,为什么有的就变成了时装,千娇百媚,有的则仅仅起到了遮体保暖的作用?那就是艺术。

就教学来说,教学技术更多的属于教学基本功范畴,教学艺术则让教学变得富有趣味、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进来而更加喜欢你的课堂。比如,朗诵一篇文章,不读错、声调很准确,但不一定打动人,这只是技术。假如能声情并茂的读,投入的读,能随着文章中故事的发展而欢欣、落泪,那学生听了一定也会受其感染,这就是朗读的艺术了。教学艺术包含的内容也很多。记忆中,在90年代中因为多次给本市青年教师培训讲课,主要内容就是教学艺术,包含开讲的艺术,提问的艺术,应答的艺术,语言艺术,板书的艺术,结课的艺术,肢体语言艺术等等。

当教学成为艺术的时候,对于听课者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享受着老师创设的课堂环境,享受着老师优美的语言、融洽的交流,也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可以让所有听课者入迷,连听课的老师都沉浸其中忘记了记笔记。

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一定不是孤立存在的,就技术而技术、就艺术而艺术的课堂是肤浅的、功利的。比如,听过不少老师的公开课、参评课,有些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讨论、合作的环节,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精心制作课件,插入多种媒体文件,音乐,视频,能用的都用上,为的是上出一堂美轮美奂的、让评委认可欣赏的课。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追求了教学技术的完美和教学的艺术性,是不是真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是不是真的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没有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独特的教学品质?在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背后是否蕴含了教师自身对教育的思考、对课堂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教学行为的背后,是否承载着这位老师的教育者之心?

有“教育者之心”的老师,应该是“读懂孩子的故事,帮助孩子创作自己的故事,然后,讲述孩子的故事,如数家珍一般,脸上带着幸福的笑”的老师,是“心里装着一个个学生——而不是只是教学任务和分数”的老师。只有真正怀有一颗“教育者之心”,就会在追求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中时刻以学生为参照,也以学生为目的,怀着对学生的尊重、呵护、信任、激励等情感,真正用心去唤醒学生心灵中的美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如此,也才能真正用心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既要掌握娴熟的教学技术,还要在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教学中就能用信任的目光、温情的目光注视着孩子们,教学就变了——不仅是艺术的课堂,更是人文的课堂,是散发着人性光芒的课堂。

整体回顾这本书,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我们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阅读学习拥有专家一样的知识、教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走教科研之路、加强反思,促进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自己高超的教学风格,努力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喜欢《《教师之路平衡有道》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梁启超之路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