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春尽江南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春尽江南读后感800字

春尽江南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江南春绝句》读后感1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江南春绝句》读后感1000字,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江南春》古诗原文作者+赏析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天气:晴

昨晚七点整,我们开始上课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老规矩,老师还是一句一句的讲解每句的诗意。但是今天,老师说到一个有趣的话题。明朝有个人说,诗中的“千里莺啼”的“千里”用得不好。他认为,“千里”这么大的范围,“莺啼”声谁能听得到啊!“千里”“绿映红”,这么广阔的空间,哪个人看得到呀!这个“千”有问题,应改作“十”,这样的话,莺啼呀、映绿红呀、村郭呀、楼台呀、僧寺呀、酒旗呀,都在这“十里”之中。哈哈哈,照这样下去,那很多诗都要改了。可是为什么呢?老师讲到,这是夸张的手法。题目是《江南春》,江南方圆千里,千里之内都能看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不过这个评论的人能展开他自己的想象,这点还是正确的。

江南春古诗配图

江南春古诗配画

老师还讲到,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通过这些感官,写出来的景物才立体,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用现在一个词来解释,就是有4D的感觉。通过这节课,在写作上我又学到一手修辞手法——夸张,和通过人的感官去描写,会更全方位的让人体会到。

江南春雨读后感


好一个江南春雨

江南春雨,如烟似雾,迷迷茫茫;像蝉翼柔纱,轻轻地笼罩山川、田野、村庄;有时也淅淅沥沥,水溅珍珠;或者雨打新叶,潇潇终夜,这就是《江南春雨》展现给读者的一种单调而凄清的美、一种空濛而苍茫的美、一种生机勃勃而催人奋进的美。捧读《江南春雨》,就好像在欣赏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好像在啜饮一杯香味浓郁的龙井茶,令人如醉如痴,回味无穷。

在这篇美文中,作者吴淮生通过对江南春雨的描写,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与爱恋之情,也由此牵出对金色童年的温馨回忆,表达了对春雨贵如油的高度赞美。

春雨,是令人向往的,自古及今,得到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描写和赞美。作者笔下的春雨,用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强烈地吸引着我,让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濛濛细雨,落在脸上是一阵清凉;飘进嘴里,甜丝丝的;摸摸衣裳,湿漉漉的多么可爱的春雨,时时撩拨着我的心田,使我充满期待和幻想。我期待着春雨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萌芽;期待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馨;期待着沾衣欲湿杏花雨的美妙;期待着雾锁山头山锁雾的朦胧;期待着云开雨霁彩虹的绚丽;期待着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神奇

一丝丝、一缕缕的春雨,牵出了作者的童年,也牵引着我回溯天真烂漫的童年。我生命的幼芽,也发端于风光秀丽的江南山村,春雨,或者说江南春雨,是我多么的亲切作文和熟悉的景色啊。推开回溯的心窗,我首先记起的,是文溪两岸的垂柳,海螺山的杜鹃,花台山公园的草坪,像五彩的珍珠串起童年的幸福故事。阳光明媚的春色是迷人的,而烟雾迷蒙的春雨,也在我稚嫩的心田里制造美好的童趣。绵绵春雨是嫦娥的泪,是吴刚的酒,是牛郎织女的汗珠,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童话想像啊。我是个女孩子,童年中没有历经掏鱼捉虾的乐趣,但对春雨后的优雅风景和异常新鲜的空气,却是情有独钟。特别难忘的,是在春雨过后,我爬到海螺山顶,欣赏大自然的伟作,山村从沉睡中醒来,天空如擦拭过的浅蓝色玻璃,四周生机葱茏的群山,像一块巨大的绿丝绒盖在起伏的浪花上,绵延不断。

春雨不仅描绘着美丽的景色,而且还无私地滋润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在春雨的滋润下,竹笋破土而出,茶树漫出新绿,油菜花吐溢清香,所有在紧张地耕作的农民都从心里高呼,真是春雨贵如油哪!

合上书页,掩卷长思,脑子里萦回的绵绵春雨的画面挥之不去。我呷了一口浓茶,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想象的翅膀时而穿梭在山峦间,时而奔腾在云雾里,时而飘游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忽然我的眼前一亮,天空中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什么是江南春雨?不正是哺育我们长大的山山水水,不正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父母亲人,不正是辛勤教育我们知识的各位老师吗?是她们滋润着我们像雨后春笋一样的成长!

好一个江南春雨!

春尽江南读后感


篇一:春尽江南读后感

读《春尽江南》有感

自去图书馆借了书,许是封面吸引了我,最早起读的便是格非的这本《春尽江南》。 “‘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头枕着一本《聂鲁达诗选》,满脸稚气地仰望着他。目光既羞怯又天真。”翻开第一页,便是这样一段话,顿时把我惊了一下,思索起来,这部书怎么这么露骨,开门见山地写这样的场景。直觉性地感觉秀蓉并不是女主角,应该是男主角一段不起眼的风流韵事,带着些疑惑便开始翻阅。

文章中其场景跳跃式、插叙式的写作方式,造成一种时空跳跃感,文中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让初读此书的我有时候跟不上时间的跳转,于是乎看着看着,又翻到前几页去看看。待到看完整部书,才理清了思路。

这部小说所描述的主体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而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则长达近二十年。庞家玉(原名李秀蓉)和谭端午这一对夫妻从萍水相逢到结婚,围绕着家庭生活,经历了十多年的磕磕碰碰,最终妻子家玉因病而故,故事随之结束。

小说中描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主人公谭端午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因惹了点事,躲在寺庙中。那里风景秀丽,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三个月”,也让他有了一种“置身于风暴的中心,同时又处于风暴之外”的体悟。其间,他遇到了少女李秀蓉,但不觉得自己真的喜欢她。两人共度一宿后,谭端午拿了李秀蓉裤兜里的钱,不告而别。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初次相遇后一年半,回到鹤浦的谭端午再次偶遇李秀蓉(已改名为庞家玉),并且迅速结了婚。当时阅读到这里时,我很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俩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结婚了呢?为什么两个人都默契地彼此不再提当年往事?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这样一对夫妻走到一起?婚后,谭端午成了鹤浦地方办公室里的一个普通科员,工资不高,工作不累。“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放逐的诗人,用小说中的话说:“在这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感到自得。”其实端午最终并没有置身事外,并不是一个局外人,看完小说,我才意识到这一点。而他自己又觉得“自己有点像《城堡》中的那个土地测量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环境,使他“感觉到一种死水微澜的浮靡之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并滋养着他的诗歌意境。”他的性格和命运没有出现很大的起伏,他似乎从一开始就秉持自己的无用主义原则:“你只有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你自己。”手边常有一本书就是《新五代史》,一直在翻阅。他想一个边缘人一样注视着这个缭乱的时代,在抵抗中妥协,在妥协中抵抗,比便守住自己内心的“一亩三分地”。

而家玉则是完全与他相反的一类人,当她改名成庞家玉并成为谭端午的妻子之后,她成为一个现实主义的女性,器宇轩昂,试图凭借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气,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身为妻子,家玉对端午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他认为丈夫是一个“烂掉的人”。为了让这个家有体面,她依然从头学习法律,成为律师,全力打拼支撑起了家庭,为家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她要操心家里房子,家具置备,身为母亲,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业。为此,她付出了很多,有一般人体会不到的艰辛。就是这样一个人,记得在一篇论文中这样描述:“她是这个时代的祭品,又是一只柔弱与刚烈并举的音符;她以孱弱的身躯检视并承纳了现实的污浊,最终却为神圣之爱而逝。她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整

个现实中的各种灵魂,也折射了自身特有的母性之光。”

谭端午似乎从来没有干涉过家玉的决定,没有管过她在外面的事。但是有一次,两个人吵得很凶,端午把压抑在心中对家玉深深的不满爆发出来了,在她脸上啐了一口痰,并说了一句“婊子”,这深深地勾起家玉多年来的委屈,读到这里,我心里被触动了,如何评价家玉这样的妻子呢?家玉在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后,之所以会反常地变得温柔,我想,那时候家玉的心里是很复杂的。她会反思自己以前对丈夫和儿子都太不够关心。开始可能还会恨丈夫当时的欺骗,但是,做了那么多年的夫妻,她发现她还是爱他的,所以,家玉在写给端午的遗书中,添上一笔,我爱你!而对于自己作为母亲这个角色上,似乎从来没有带给儿子母爱的感觉,有着深深的愧疚。

小说结尾处,谭端午发疯似得想去成都见庞家玉,谭端午真正的动了情,为小说添上温情的一笔。可能作为女生的我,比较感性,在看到家玉的遗书和端午最后的那首诗,我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感觉这两个人过得好累,终于,能在最后冰释前嫌,对我来说是一种释怀。这是对《春尽江南》阅读后的直感。

篇二: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人归何处

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延续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讲述了谭功达之子谭端午的人生。故事曲折跌宕,读后令人哀婉神伤。

端午作为一名诗人,邂逅秀荣后人生的改变,是自己不愿正视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总认为事与愿违的端午,从不曾珍视自己的妻子,他在外面招蜂引蝶,整日无所事事,被离奇的诗人狂魔控制着,维护着这个时代诗人仅有的尊严。可端午忽略了一点,诗人也是人,在追求唯美、诗意的人生道路上,应该珍惜身边的点滴所有。正因为是诗人,才更应该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诗意化,在原本就苦难的人生中注入蜂蜜似的甜浆。但端午的基因遗传(可以这么说),注定他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直至妻子隐瞒病情、两人离婚、妻子离去,端午才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爱是那么深。

端午的妻子李秀容(后改名为庞家玉),在献身于端午后,天真地以为生活有了寄托,可以不再孤苦无依下去了。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端午的离奇失踪。发着高烧的秀容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学校走,每走一步,都是人生满满的耻辱。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的人生,现在看来就是这么一个薄薄的膜。其中只有耻辱。

和端午意外重逢后,家玉毅然离开了唐燕升,开始了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一直想要冲破桎梏,挽留生命最后的尊严。可是,死的尊严留下了,却是以死亡来交换的。

书中还有嫉恶如仇的春霞、典型的中国妇女张金芳等人物,她们或多或少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并在我们生活的不经意间,抬起一只脚,狠狠地踹上一顿。而她们自己,也无可厚非地会被别人狠狠地踹上一脚。因此,在她们出脚时,往往干脆、歹毒而不留痕迹。

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件事情上吃了亏,就要在另一件事情上找补回来。如若不然,人性的弱点从何处得以生根、发芽,以至于长成参天大树?

严重抑郁症患者绿珠、患有精神病的王元庆、被谋害至死的吉士,他们都曾经试图参破人生,可参悟人生的过程被认为是荒诞的,不得不接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世人皆醉唯吾独醒,可醒来一看,世界早已不同!

篇三:春尽江南观后感

《春尽江南》带来的思考

一下午在图书馆看完了这部小说,上大学来第一次完全沉静在故事里,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印象中这样的感觉只有高中上自习的时候才会发生。

格非的这部《春尽江南》是一部非常刺痛我的作品,或者是刺痛当下社会生存现实的作品,他对于当下社会人群生存现状的犀利分析,对于当下社会恶劣生存环境的讽刺与深入点评,都会时时刻刻的点醒身处其中的我,带来醍醐灌顶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功利现实主义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究竟在我们心里面留下了什么?”“我们面临的是怎样的精神处境?”这些疑问给作者格非带来的选择性矛盾和焦虑,让我看到了格非的勇气。因为他对准的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精神世界。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春尽江南》是格非呕心沥血十余年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系列作品的三部曲的收尾之作。有人曾问格非:“多年下来,你在创作上有何变化?”格非回答说:“最大的变化和收获,我想就是可以正面切入现实。现实是最难把握的……《春尽江南》是直接描述现实。多年来,我一直在为此做准备”。

故事始于八十年代末一个文艺女青年和一个诗人的相遇,故事的发展却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浪漫。文艺女青年秀蓉后改名为家玉,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了一名律师,因为“她已经摸到了时代的脉搏,认定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曾经小有名气的诗人谭端午则宣布着自己的失败,按家玉的话说他在地方志办公室慢慢的腐去,成为一个自我放逐的诗人。以端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面对的问题是“时代的发展使人文知识分子失去了曾经有过的优越,他们的不适和内心的不强大,使他们或是与社会、时代格格不入而被放逐和抛弃,或是最后走向死亡。这意味着知识分子阶层解决如何融入社会和自身角色的问题,其道路仍然还是漫长的”。端午显然直接选择接受失败,因为“你只有先成为一个失败的人,才能够最终成为你自己”。

格非曾在很多场合说“文学就是失败者的事业,失败是文学的前提。过去我们会赋予失败者其他的价值,今天,失败者是彻底的失败,被看做是耻辱的标志,一个人用于做一个失败者是很了不起的,这不是悲观,恰恰是勇气”。在小说中,端午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的失败者,在一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年代,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而感到自得。”而家玉代表的则是另一群人,在以失败和成功这样的二元对立的方式为人群分类的时代,家玉也是很多人的榜样,也是很多人奋斗轨迹的镜像,很多人与家玉有着同样的人生信条——一步都不能落下。”相比之下,她是个识时务的俊杰。

而小说的悲剧恰恰在于家玉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却只能完完全全的否定自己。“在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我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忘记人的生命会突然中止这一事实。有些人,连一分钟都没有活过。我自己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对此格非有着非常犀利的解析——集体无意识。对于混乱的价值尺度、倾斜的道德天平、如出一辙的人生目标,我们大多数人虽然感到不胜其苦,却本能地选择了奋力直追,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前赴后继地重蹈家玉的人生覆辙。如果说谭端午的失败是一目了然的,那么家玉的失败却是存在意义上的失败,她如此努力的生活,最终却只能彻底的否定自己。与之相比,端午则是另外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他选择接受失败的姿态,却让自己置身于这个恶性竞争的社会之外,最终成为的是自己。

人文学科可能需要一个相对绝望的环境,悲剧的是当下可能是最好的环境。

每每发出当下如何如何的感慨,畅想着若干年后后人研究起我们这段历史时会怎样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此,格非说出了一段我认为很有勇气的话:“很多人还抱有天真的询问,中国什么时候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我要说的是,这种改革,并非没有开始。依照我的观察,它已经在内部悄悄的完成了。它已经是铜墙铁壁。事实上,任何人都已经奈何他不得。而保护这一壁垒的,不是防弹钢板,甚至也不仅仅是既得利益者的合谋和沆瀣一气,而是让人心惊胆战的风险成本。为了避免难以承受的风险,维持现状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维持现状。而维持现状的后果同时又在堆积和酝酿更高层级的风险,如此循环下去而已。就是这样。难道不是么?只有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当这个社会被迫进行重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年,我们付出的代价到底有多大。这个不仅仅是环境和资源,也许还有整整几代人”。

我总是会乐观的想,现在已经这么差,再差也会坏到哪里去了,所以只会变好。

希望不是自我安慰。

《春尽江南》读后感


《春尽江南》这本书的主人公取名端午,也许隐喻屈原,还有睡莲,也许代表着社会中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极少部分人,他至始至终参与社会变革之中,却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视角冷眼看待其他人在生活急剧变化中的各种表演,他代表着社会中极其稀少的那部分人,在强大的社会变革和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无从适应、力不从心,每天堕落一点点。
关于作品的表现形式。《春尽江南》读起来好象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有点类似,包括书中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都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学者型的作家,对于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的超强掌控能力,体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尽管,我们更看重的是内容,但完美形式上的阅读效果,往往也不容忽视。
关于与生命和解的思考。在通向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得学会宽容和怜悯,在繁华落尽之际,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终将过去!在经历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走过的人生路,做过的人生事,一定会顿悟很多、觉悟很多也许唯有爱,和解,宽容,能够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作品的后面,绿珠原谅了陈守仁,选择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归于宁静。
好的作家往往是对社会的生存困境最有深刻体验和揭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格非老师的《春尽江南》无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作品!

读《春尽江南》有感800字


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人归何处。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延续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讲述了谭功达之子谭端午的人生。故事曲折跌宕,读后令人哀婉神伤。

端午作为一名诗人,邂逅秀荣后人生的改变,是自己不愿正视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总认为事与愿违的端午,从不曾珍视自己的妻子,他在外面招蜂引蝶,整日无所事事,被离奇的诗人狂魔控制着,维护着这个时代诗人仅有的尊严。可端午忽略了一点,诗人也是人,在追求唯美、诗意的人生道路上,应该珍惜身边的点滴所有。正因为是诗人,才更应该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诗意化,在原本就苦难的人生中注入蜂蜜似的甜浆。但端午的基因遗传(可以这么说),注定他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直至妻子隐瞒病情、两人离婚、妻子离去,端午才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爱是那么深。

端午的妻子李秀容(后改名为庞家玉),在献身于端午后,天真地以为生活有了寄托,可以不再孤苦无依下去了。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端午的离奇失踪。发着高烧的秀容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学校走,每走一步,都是人生满满的耻辱。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的人生,现在看来就是这么一个薄薄的膜。其中只有耻辱。

和端午意外重逢后,家玉毅然离开了唐燕升,开始了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一直想要冲破桎梏,挽留生命最后的尊严。可是,死的尊严留下了,却是以死亡来交换的。

书中还有嫉恶如仇的春霞、典型的中国妇女张金芳等人物,她们或多或少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并在我们生活的不经意间,抬起一只脚,狠狠地踹上一顿。而她们自己,也无可厚非地会被别人狠狠地踹上一脚。因此,在她们出脚时,往往干脆、歹毒而不留痕迹。

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件事情上吃了亏,就要在另一件事情上找补回来。如若不然,人性的弱点从何处得以生根、发芽,以至于长成参天大树?

严重抑郁症患者绿珠、患有精神病的王元庆、被谋害至死的吉士,他们都曾经试图参破人生,可参悟人生的过程被认为是荒诞的,不得不接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世人皆醉唯吾独醒,可醒来一看,世界早已不同!

读《春尽江南》有感(优质范文)


书是春风,能舒坦发困之心。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写读后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从中带来思考。什么样的读后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读《春尽江南》有感(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人归何处。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延续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讲述了谭功达之子谭端午的人生。故事曲折跌宕,读后令人哀婉神伤。

端午作为一名诗人,邂逅秀荣后人生的改变,是自己不愿正视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总认为事与愿违的端午,从不曾珍视自己的妻子,他在外面招蜂引蝶,整日无所事事,被离奇的诗人狂魔控制着,维护着这个时代诗人仅有的尊严。可端午忽略了一点,诗人也是人,在追求唯美、诗意的人生道路上,应该珍惜身边的点滴所有。正因为是诗人,才更应该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诗意化,在原本就苦难的人生中注入蜂蜜似的甜浆。但端午的基因遗传(可以这么说),注定他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直至妻子隐瞒病情、两人离婚、妻子离去,端午才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爱是那么深。

端午的妻子李秀容(后改名为庞家玉),在献身于端午后,天真地以为生活有了寄托,可以不再孤苦无依下去了。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端午的离奇失踪。发着高烧的秀容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学校走,每走一步,都是人生满满的耻辱。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的人生,现在看来就是这么一个薄薄的膜。其中只有耻辱。

和端午意外重逢后,家玉毅然离开了唐燕升,开始了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一直想要冲破桎梏,挽留生命最后的尊严。可是,死的尊严留下了,却是以死亡来交换的。

书中还有嫉恶如仇的春霞、典型的中国妇女张金芳等人物,她们或多或少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并在我们生活的不经意间,抬起一只脚,狠狠地踹上一顿。而她们自己,也无可厚非地会被别人狠狠地踹上一脚。因此,在她们出脚时,往往干脆、歹毒而不留痕迹。

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件事情上吃了亏,就要在另一件事情上找补回来。如若不然,人性的弱点从何处得以生根、发芽,以至于长成参天大树?

严重抑郁症患者绿珠、患有精神病的王元庆、被谋害至死的吉士,他们都曾经试图参破人生,可参悟人生的过程被认为是荒诞的,不得不接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世人皆醉唯吾独醒,可醒来一看,世界早已不同!

春尽江南读后感400字(3)篇


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端午是先辈们理想的继承者,不愿意与社会一切同流合污,看到最后只觉得他就是在逃避。逃避爱情,或者说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以诗人的名义占有了春玉确又落荒而逃,他从来都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逃避家庭,春玉向儿子发火时只会逃到楼下,而不是出面调解矛盾,这只会让这个家庭的间隙越来越大。相反的是他的妻子,才是勇于追求自己的生活的勇敢者。虽然她从来都不知道如何表达。她爱端午,不然也不会悔婚只为了跟他在一起,只是她不确定端午是否也爱他,女人都是敏感的,她的这种不安全感只能通过争吵来弥补,也许只有讥讽和嘲弄端午,才能掩盖她在他面前的那一点点自卑。她更爱自己的儿子,但是更倾向于把儿子当成维护自己形象的装饰品,儿子成绩好了,脸上有光,成绩不好时也就是无尽的谩骂,就像小说中说她唯一能控制住的就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她要让儿子完全听命于她,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我看到小说中她出轨了,其实是吃了一惊的,按理说这种女人是不大会出轨的,试想她这么有钱,事业有成长得又好,什么样的男人找不到,偏偏找了端午这个她口中的烂在家里的男人,而且不会离婚,并且端午一哄她她就能立即和好,如果不是因为爱,就是傻了,现在想想最有可能的说法就是报复。她爱到骨子里也恨到骨子里。一个女人,在外处理各种案件,杀人放火强奸抢财,再加上性格阴郁,精神上已经够承受不住了,回到家还要处理各种琐事,老公出轨,儿子成绩,婆婆指桑骂槐,新买的房子被人强占,难道她是有三头六臂吗?可是即使没有这些事到头来还是只能自己承担。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忙。所以她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一大帮子人活,她活着是痛苦,死了才是解脱。她生前没有说过一句理想,却终生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而那些整日里整些文人字墨,无病呻吟,只会靠着别人生存的人,才是社会的蠕虫。

有人说,先锋文学在90年代是一次集体大逃亡。然而在有些作家那里,先锋的印记并不会完全消失。马原高举先锋旗帜,最后却沉寂地无影无踪;余华日渐贴近大众,呈现出通俗的姿态;残雪仍在做着“梦”的故事,在先锋里徘徊;格非走出先锋,又不时地回顾......

   读格非的小说,给我一种感觉是,假如一个人在走路的话,不是走在平坦的大路上,而是行于由一个个石头连接的桥间。这不是一通到底的,你得紧着心去跨越。时不时有一种阻隔感,可你还是想继续看下去。这种阻隔感,主要是因其作品的形式结构所带来的。如一个事件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在下一个事件里便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真相大白,家玉和那个警察的关系就是如此。对于形式的执着便可看出格非并没有完全舍弃先锋。先锋文学与其说是逃亡,不如说它是一种新的方式去寻求新生,它不再那么张扬,而是一种隐匿的方式“寄生”。

   在这本《春尽江南》里,我读出了贾平凹《废都》的味道。同样是时代的前进,人心的流变。同样是人的无所归依,无所适从。

是啊,平平安安的,就好。无论是绿珠一开始的厌世冷漠,到最后的回归淡薄。还是家玉强迫自己陷入社会的节奏以至于直到最后才认认真真地悉数了自己这一辈子咬紧牙关走过来的模样。都是带有一层惆怅无奈之情的,它们不仅压抑地笼罩在书中的所有人物中,还隐隐地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里,使得我们只能对未来抱有平平安安的愿望,因为大家都知道,光是能够和身边的人简简单单地在这个世界上平淡过完一生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更不要谈追求更高远境界的空想了。但有时候只有失去一回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的存在啊。就像端午对家玉一般,也许家玉并未和那守仁一样逝去,端午还依旧会盼着所谓的离婚。但当家玉化去之后,无论端午是否还爱过她,他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为儿子没有母亲,为自己从未好好待她而感到懊悔。这些种种表明的只是端午对死亡无法改变的结局而悲伤,并非是家玉——他从未爱过她。一下子心有些空落落的,平平安安的,从某种情况来说也有着利弊之分吧。

《哀江南》读后感1000字


春尽江南读后感范文分享800字合集7篇


阅读向人们展现伟人思想中的精华。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说起读后感写作要点,我们只需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读完作品后,我们应该如何写读后感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春尽江南读后感范文分享,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春尽江南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1

读完了这三本书,每一部的结尾都足以使人感到惊艳。

每个时代都是由清醒的少数,天真的少数和顽固的多数所组成。清醒的少数能洞悉时代的发展,准确的预测出时代的航向,以做出最适合或者超前于时代的抉择,他们往往在开始时被人们当做傻子而被后世当做伟人。他们永远想要改变这个时代,为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并乐意通过努力证明甚至为此痴狂。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是利益的化身。

然而,处于时代中的人大多数还是顽固的。他们忍受不了激变的世界,对一切新鲜事物心怀恐惧,甚至对威胁到他们稳定现状的人或事进行疯狂的镇压。这些人在社会上各个阶层都大量存在。尤其在时代的顶层比例尤其多。这种人在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表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所做的都是为了对新生的并能威胁到他们地位的遏制。身居高位的会利用他们的权势遏制新事物的兴起。然而对新事物危害最大的,是广大的身处底层的顽固分子们。他们固然没有那么大的权势,但他们有最广泛而毁坏力最大的武器,谣言与冷漠。他们形成了一堵愚昧而牢固的高墙,包围着这个世间。带给时代以逼仄而压抑的气息。但无论怎么说,他们还是这个时代的统治者。

而最不受待见的,是少数的天真派。他们有一点类似于那一部分清醒的人,对这个时代深深地失望,却不似那些清醒的人一样有着改变这个时代详细的计划。他们只是在脑海中幻想出一个桃花源,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清醒的人认为他们太不现实,活在虚幻里,活在不可能实现的梦里。顽固的人认为他们太过尖锐,害怕扎破这个时代的黑幕。所以这些\桃源人\始终是郁郁而不得志的。但是,幸好,他们有文学。这些人也只有聚集在文学的世界里,才能麻醉自己。他们用笔批判这个世界,用文字书写自己的夙愿。在以往,他们往往也能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这个时代里,物质站在了领导地位,对精神形成了绝对的压制,文学能在时代里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这些天真的人一直在为这个世界注入着最后清源。在世人都为资本与利益争得头破血流时,或许只有他们,能守住人类最后的底线。幻想再荒谬有何不可呢?总比在现实中变成禽兽要更使我快乐。

春尽江南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2

格非在《春尽江南》所作的开头,是描写两位主人公的第一次的身体亲密接触,不免让我对后面的内容有了另类猜测与期待。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渐渐体会,不,应该是感觉到了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翻着《春尽江南》,愈发觉得莫临尽头方觉珍就是我最大的感悟。

端午与家玉,一对夫妻,但只有在彼此要真的分开时,才刻骨的思念;水清、气净、天蓝,都已是过眼云烟,而雾霾为伴时,所有的人对它安之若素;天真的孩子,被学校和家长遵循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逼迫得睡不着觉,想死;人们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接受与维持,也许要付出整整几代人的代价

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就是人。

书中的人疯狂、自私,麻木不仁,没有责任感外遇取代了配偶,脸面取代了孩子,上访取代了司法,私力救济取代了公力救济,GDP牺牲了环境,为免责无视生命,安于现状而不愿打破现有体制的藩篱但这符合我们正在其中的社会现实。

《春尽江南》写的是人,现实的人,没有掉队的我们每一个人,应包括已经掉队但未离去的人。

她告诫我们,切莫在失去时才感珍贵。

她告诫我们,切莫在失去时才知珍惜。

她告诫我们,切莫在失去时才懂珍重。

她告诫我们:要珍爱生命,珍爱自然;要敢于担当,勇于突破。

春尽江南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3

青山隐隐水迈迈,秋尽江南草未调。

江南三部曲看完了,说说个人的一些想法:第一部《人面桃花》是写革命,一代革命人探索革命路线,幻想打造一个“桃花源”,第二部《山河入梦》是写革命成功后摸索建造一个“桃花源”。第三部《春尽江南》

是写当下社会所谓的“桃花源”。人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桃花源里,可什么样的地方才是桃花源呢?三步作品里都将花家舍作为桃花源的建设点,可最终发现都不是理想中的样子。《春尽江南》里是当代人建设的,设施无异是最好的,但最终发现也只不过是一个声色犬马场所所在。

人们渴望打造一个繁华舒适的世界,却发现路边连天的紫云英,杏花烟雨的江南早已不知所在,换之“大雨将街上的垃圾冲到河中,费纸、泡沫塑料、矿泉水瓶、数不清的各色垃圾,汇集成一个白起的浮桥。河水的腥臭中仍然有一股烧焦轮胎的香蕉味”……雾,是这个时代最为典型的风景之一。在无风的日子里,地面上蒸腾着水气,挟裹着灰尘~煤灰~二氧化碳~看不见的有毒颗粒~铅分子,有时还有农民焚烧麦秆产生的灰烟,织成一条厚厚的毯子。日复一日,压在所有人头上。”

文中很多都是当下社会真实的写照,比如“家玉作为律师,为了取回自己的房子,找警察都是无可奈何,找了黑社会倒是轻轻松松的要回来了”,家玉内心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女人,时代潮流下她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披着盔甲的女人,为了房子,车子,孩子她像一头狮子一样左右拼杀。相反他的丈夫,那个诗人,她认为“不求上进,正在一点点烂掉”……

亲情和爱情:三部作品女女角的命运无异都是悲惨的,都是以牺牲为结局。人面桃花和春尽江南里女子情无异是让人最感动的,尤其是家玉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在辅导儿子作业时表现的歇斯底里,那种“时不我待”的无奈里包含着多少母爱呀。最后还在给丈夫的信里要求把她的骨灰埋在小区他家的门前,这样她就可以每天看着儿子每天上学放学……

20年前家玉和端午在招隐寺相遇,又经历端午不告而别,再相遇,结婚、婚外情……直至家玉身患绝症,离婚,离家出走。两人重新唤醒初恋时的感觉。“我爱你,一直”

家玉最后的留言,是对曾经生活情感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顿悟和总结吧!

春尽江南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4

内容简介:格非的最新长篇力作,也是他呕心沥血十余年、探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衍变的系列长篇小说的收官之作。前两部《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写的分别是国民革命早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而这部《春尽江南》则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这部小说,信息量大,艺术结构高超;主体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而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则长达二十年。小说通过描写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这对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求索,广泛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度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春尽江南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春尽江南》第一章第一节即简笔勾勒出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这对夫妻将近二十年来的人生轨迹,诺言与背叛,失去与得到,选择与接受……绵密琐碎的生活着,而时间却已经诡异地停止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就仿佛一切意义都已被他们努力避免触碰的伤痛记忆所吞噬。故事似乎合盘托出,真相却无从得知,就像有人说这是一个“无名”的时代,人人都争相发出自己的声音,却无法形成“共名”,注定被淹没,在这个意义上,当下中国生存层面的极度喧嚣也许正意味着时代精神的极度贫瘠。

春尽江南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断续将《春尽江南》看完了,单拎出来,这本小说是我看过的最不像格非写的一本,写了最现实的房子问题拆迁问题等。但是假如结合前面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来整体看,就会发现,格非至少在两个方面做了探讨,一个是百年中国关于理想世界的求索史。另一个是三本小说的语言都尽量契合各自的时代特征。

春尽江南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5

吃着午餐看完结局,提前几天就预订好的自己很喜欢吃的酿莲藕,味如嚼蜡。心里着实堵得慌。

格非写江南三部曲原意是纪念自己鲜少回去的故乡,所以这三本书连在一起看体会更深。一说江南,脑海里随即展开一幅画轴,烟雨朦胧中,小桥弯弯,流水潺潺,乌蓬小舟泛于水波之上,秀美的江南女子打伞坐于船头。

其实,格非的江南指的是梦里桃花源,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乌托邦。故事围绕秀米三代人的际遇展开,讲述每一代人关于家园的追求。

云诡波谲的民革时期,普济的秀米因为一名偶然出现于自己生活中的革命党人,留下的一本日记,一段情,以及自己父亲的影响,由此入梦,关于天下大同的梦。秀米意外来到花家舍,命运也由此转换了方向。但她辗转一生,都没有实现这个梦。

风云变幻的大生产时期,梅城的谭功达(秀米之子)出访俄国,带回许多先进的城市建设概念,一意孤行在家乡大刀阔斧搞改革,想要实现自己的梦,一个关于共产主义的梦。他在政治斗争中下台了,来到了花家舍,一个距离自己的梦非常接近的地方,但也是因为这片地方,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身陷囹圄,凄凉终老。

改革开放新时期,鹤浦的谭端午(谭功达之子)成为了一名诗人,他不做梦,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尽量坚守着心中的一方净土,他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思考人与人的分类,他像是一名旁观者,冷静地看着周遭的人事物。“让世界拥有他的脚步,我保有我的茧。”

一路读来,既是在读人的故事,也是在见证每个环境的变化,从普济到梅城,到鹤浦,到花家舍,经历了三代人,每个地方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以上帝视觉,看着三代人物换星移。这是我们实际生活中所不能拥有的珍贵体验。

人在时间的长河与时代大环境下,渺小如蝼蚁。夜空中星光依旧,人世间物是人非。做人有时不必太过执着,心宽则天地广阔,桃花源或向心中寻。

春尽江南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6

《春尽江南》这本书的主人公取名端午,也许隐喻屈原,还有睡莲,也许代表着社会中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极少部分人,他至始至终参与社会变革之中,却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视角冷眼看待其他人在生活急剧变化中的各种表演,他代表着社会中极其稀少的那部分人,在强大的社会变革和急剧的社会变化中,无从适应、力不从心,每天堕落一点点。

关于作品的表现形式。《春尽江南》读起来好象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有点类似,包括书中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都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学者型的作家,对于小说结构和叙述方式的超强掌控能力,体现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尽管,我们更看重的是内容,但完美形式上的阅读效果,往往也不容忽视。

关于与生命和解的思考。在通向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得学会宽容和怜悯,在繁华落尽之际,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终将过去!在经历了人生的是是非非之后,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走过的人生路,做过的人生事,一定会顿悟很多、觉悟很多也许唯有爱,和解,宽容,能够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作品的后面,绿珠原谅了陈守仁,选择了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归于宁静。

好的作家往往是对社会的生存困境最有深刻体验和揭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格非老师的《春尽江南》无疑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作品!

春尽江南读后感范文分享 篇7

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人归何处。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延续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讲述了谭功达之子谭端午的人生。故事曲折跌宕,读后令人哀婉神伤。

端午作为一名诗人,邂逅秀荣后人生的改变,是自己不愿正视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总认为事与愿违的端午,从不曾珍视自己的妻子,他在外面招蜂引蝶,整日无所事事,被离奇的诗人狂魔控制着,维护着这个时代诗人仅有的尊严。可端午忽略了一点,诗人也是人,在追求唯美、诗意的人生道路上,应该珍惜身边的点滴所有。正因为是诗人,才更应该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诗意化,在原本就苦难的人生中注入蜂蜜似的甜浆。但端午的基因遗传(可以这么说),注定他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直至妻子隐瞒病情、两人离婚、妻子离去,端午才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爱是那么深。

端午的妻子李秀容(后改名为庞家玉),在献身于端午后,天真地以为生活有了寄托,可以不再孤苦无依下去了。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端午的离奇失踪。发着高烧的秀容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学校走,每走一步,都是人生满满的耻辱。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的人生,现在看来就是这么一个薄薄的膜。其中只有耻辱。

和端午意外重逢后,家玉毅然离开了唐燕升,开始了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一直想要冲破桎梏,挽留生命最后的尊严。可是,死的尊严留下了,却是以死亡来交换的。

书中还有嫉恶如仇的春霞、典型的中国妇女张金芳等人物,她们或多或少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并在我们生活的不经意间,抬起一只脚,狠狠地踹上一顿。而她们自己,也无可厚非地会被别人狠狠地踹上一脚。因此,在她们出脚时,往往干脆、歹毒而不留痕迹。

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件事情上吃了亏,就要在另一件事情上找补回来。如若不然,人性的弱点从何处得以生根、发芽,以至于长成参天大树?

严重抑郁症患者绿珠、患有精神病的王元庆、被谋害至死的吉士,他们都曾经试图参破人生,可参悟人生的过程被认为是荒诞的,不得不接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世人皆醉唯吾独醒,可醒来一看,世界早已不同!

《绝句一百首》读后感


朋友,你读过《绝句一百首》这本书吗?这本书都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有的描写了花红柳绿的春天;有的描写了碧波荡漾、绿如翡翠的湖面;有的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奇花异草真是美不胜收,举不胜举。而我对《梅花》这首诗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充满着喜爱的心情,所以反复读了好几遍。《梅花》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作者借物言志,生动形象地刻划了梅花不畏严寒,不怕孤立,敢于斗争的坚毅性格。

在严寒的冬天,那些娇花嫩草早已枯萎了,只有几枝梅花却冒着严寒,迎着飞雪昂首怒放。梅花在严冬恶劣的环境中,是那样的英姿勃勃,傲然挺立。它在风雪中不弯腰,严寒中不低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读着这博大精深的诗句,倍感梅花不愧为花中英豪,使我对梅花油然而生敬意。梅花倔强、坚韧,百折不挠,不正是我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吗?

由于梅花傲霜雪,又有醉人的清香,所以从古至今的诗人、画家都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吟诗作画,寄情抒怀。

梅花在风雪之中傲然挺立的形象,前进。清香四溢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

[参考]江南的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在读了作者的作品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和收获。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你是否有写作品读后感的问题呢?也许以下内容“江南的读后感范文”合你胃口!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1

两排参差不齐、青瓦白墙的小屋,中间是一条由斑驳的青石板和碎砖铺成的小巷。巷子里,一个身穿蓝色旗袍,挽着圆发髻,撑着印花油布伞的年轻女子正踽踽而行。巷口是一座弯弯的石拱桥,桥下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一切是那样古朴、自然,那样淡雅、清新,仿佛一杯淡淡的清茶,虽无扑鼻的香味,却让人品之回味无穷

翻开金曾豪所著散文集《蓝调江南》,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出自严效洲先生画笔下的那一幅幅极富江南生活气息的插图。画面是那样生动逼真,那样亲切自然。细密的瓦片、多变的窗格、狭长的小巷、纷飞的雨丝、窈窕的女子似乎都烙印上了人情味,在带着点点水波突纹的纸面上若隐若现,给我带来一丝携着水雾气息的江南的风。看着那些插图,我似乎嗅着了空气里混合着不同气息的味道,似乎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响。走在逼仄的青石板上,河水悠然流淌,那种悠闲、自足的乡土气息就浸润在一片幽静和平淡当中,让人无限向往!

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去读那相应的文字。在金曾豪的笔下,江南,是树德堂里的中药香,是夏夜中的萤火虫,是青色的桑叶在风中飘荡,是农家灶头升起的缕缕炊烟借着那些文字,我似乎来到芦苇摇曳的河边呼鸭,然后看着鸭子们大摇大摆地走进鸭棚;又仿佛夏夜里躺在树下乘凉,看着萤火虫如移动的星星般倒映在水中;借着那些文字,我仿佛又一次和小伙伴们结伴,扛着板凳走村串巷去看露天电影,暮色中传来我们阵阵欢声笑语;借着那些文字,我似乎又一次拿起牙膏壳、旧鞋底、破布头什么的去跟换糖担换又香又甜的烂高糖,还吵着嚷着要换糖的饶三饶

噢,真得感谢金曾豪!是他那优美的文字把我带回了童年。我的童年日子虽苦,却充满了欢乐。养鸡、养鸭、养羊、养猪这些劳动曾给我带来了多少乐趣呀!傍晚放学后,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无一例外地提着竹篮去田间、沟边挑羊草。暮色中,孩子们三五成群,一边挑草,一边叽叽喳喳地聊着各种开心的事儿。田野里不时传来孩子们此起彼伏、肆无忌惮的欢笑声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好几只羊,每天放学后满满一大篮羊草成了十来岁的我和不满十岁的妹妹雷打不动的作业。一年四季,父母亲是从来不用为羊草操心的。如今回想起来,即便是大冬天到雪地里去刨仅有的几棵草,小手冻得像红萝卜也没有觉得痛苦和委屈,相反,却为自己完成了任务而欣喜与满足。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吃过肯德基、披萨,也没有尝过各色水果与糕点,但那时候的烂高糖、爆米花、炒蚕豆、烤红薯曾给我们带来多少甜蜜和幸福呀!冬日里,我最喜欢做的便是坐在灶后烧火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烤红薯吃。把两个红薯分别钉在烧火铁棍的两个叉上,不时在火中翻烤着,待红薯的外皮全都焦了,再取出来,不顾烫手,剥开焦皮,红红的薯馕映入眼帘,甚是诱人,一股香甜味儿更是扑鼻而来。轻轻咬上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那滋味至今犹在唇齿间弥漫

记忆中,父母每日里总是早出晚归,整日忙碌,无暇顾及我们。他们似乎从没有给过我们一句温情的言语,一个温暖的拥抱,更没有给过我们撒娇、发嗲的机会。然而,朴实勤劳的他们却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教会了我们笑对人生。也许,那种已深深融入我们这代人血液里的勤俭、质朴、乐观、向上的品质都来自于那苦难却不失快乐的童年吧!

如今的孩子,并不缺少爱,几代人都围着他们转。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用得好,几乎要什么有什么,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然而,他们却少了许多由期待与满足带来的快感。如今很多的父母把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当成对孩子的爱,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考书。于是乎,整天把孩子关在如金丝笼般的屋子里,没完没了地做着习题和试卷。双休日,又马不停蹄地送孩子进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孩子在家里,地脏了不用他们扫,油瓶倒了不用他们扶,以至于有多少孩子到上大学了生活还不会自理。大学旁的小餐馆、洗衣店生意特别兴隆,大概就源于此吧!

在我看来,贫困,是一种财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劳动,是一种财富,能给人带来快乐、期待和满足;挫折和磨难,更是一种财富,它教会人勇敢、乐观与坚强。然而,这些我们这代人童年中的财富,正是现在的孩子们普遍所缺少的。掩卷长思,我更加怀念我那贫穷却不失快乐的童年!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2

生活在北方,上学时,从课本上了南北地域的差别,造就了南北气候的差别。从地理知识来讲,长江以南,是南方,长江以北,也北方。一江之隔,好象天下。而我,却习惯把北京分界点,北京北,是北方,北京南,是南方。我出差到过最远的地方,那山东的青岛了。地理知识混淆,我炫耀——我去过南方……,得意之情溢与言表。而对与走南闯北的、见多识广的渊士,会嗤之以鼻,暗暗嗤笑——井底之蛙……

其实,我之把北京南北之分的分界点,有的道理的。,气候上的原因。“南方”的河南“洛阳三月花如锦”,而“北方”的黑龙江“山城三月飘雪花”呢。

语言上的差异。我所谓的“北方”,一色是悦耳动听普通话,有些“酸菜”味,也费脑筋去揣测。而“南方”就不同了,语音千回百转,云山雾罩,就听不懂说。听“南方”人讲话,身边得有专职翻译。

人有性格,季节有特点,北方的四季交替,春发芽,夏抽穗,秋落叶,冬飘雪。南方的四季就很温和了,的过度特征,冬季,芦花仍不败,草儿仍有绿意,杂七杂八的野花开在“野人”的篱落。在“微雨寒村”的冬景中散步,有“说不出的悠闲境界。”是寒梅初放喜遇瑞雪,雪方霁而见花,则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冬景给人以不受尘埃半点侵的飘然欲仙、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的境界。然而的景色稍纵即逝,晴和的阳光把和寒梅亲近的冬雪化做点滴残泪,只留花香空四溢。雪的映衬,还称得上冬景吗?和风、旭日、鸟鸣、花香怎样都觉得是“春到人间草木知”“四月清和雨乍晴”的春天。,南方的冬景,给我怪怪的,就好比男人不长胡子,完全了阳刚气。

北方的冬天则不同了,它掩藏了春的含蓄、屏弃了夏的热烈、珍藏了秋的成熟,以一身傲骨、一身洁白、一身凛冽倏忽而来。再看寒雪压苍松,会对严冬的生命有的景仰。大雪过后,三五孩童,堆雪人,剪红纸给雪人点一下降唇,雪白的颜色红色点缀,立时生命的。再给雪人镶上明亮的玻璃球,雪人则象初生的娃娃,睁开清澈的大眼,惊喜的感受孩子们它的生命。雪后的冬天,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而冰雪凝就的冰灯,凝聚了的勤劳和智慧,向展现的文化艺术,又留连了中外游人的不顾寒触的脚步。冰雪里的冬泳,何尝北方冬天最美最的冬景呢?当出行的抖落一身白雪,融化一脸寒霜,他会由衷的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冬天呢!

对冬有的感触,才对春的切切的期盼。你看那南归的大雁,排成长长字,欢快的鸣叫着,南国春的遥思回归故里,心里是有喜悦在萌动,是有希翼在蓬发?人境界,是会得胸襟洒脱,终至于得失俱亡,生死不问了?

久居南方,会觉得温暖如春的江南冬景,青天碧落之下隐隐的肃杀和萧索。而寒居北国,会在素雪飘花之际,能感受到初春相思的袭袭暖意。这不由使我我看过的故事:巴黎的一所未竣工的高层建筑工,皮爱尔和勒内安装墙面的工人脚下的木板塌裂,二人抱住了防护杆。防护杆有些承受俩人的重量,“吱吱”地要折断,皮爱尔说:“勒内,我孩子……”勒内尚未结婚,他说:“好的,皮爱尔,”,松开手,像冬季零落的树叶飘向地面。我惊诧,面临死亡,年轻的勒内只用平静的“好的”,便松开手,把岁月的春天留同事,而却去拥抱永恒的春天了。而“我孩子”的.皮爱尔,能否在冬景,感受春天的美妙呢?

我豁然明白,景色不分南北,季节不分东西,各有各的景致、各有各的神韵,精彩的季节里的风景的心灵!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3

主人公林朗玉骄傲自信,典型的狮子座性格,这样的男生其实不适合温润如玉的外表,我倒觉得孤标傲世更适合他一些。林朗玉在容貌和音乐上足够吸引女生,但是他骨子里的傲性是他的致命伤,跟赵云,跟大郎,跟情敌,他都硬碰硬,结果到最后受伤的怕是只有他。

我很喜欢伍娇,也喜欢云朵,她们够率真,够坦荡。还有一个女生一直喜欢林朗玉,好像叫黎淑芬,她的名字好像很难记,也许作者有点残忍,“离”、“疏”、“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最悲伤的结局全在她的名字里了。不过这样也好,我倒宁愿让一个不相干的女生承受小说里的伤痛,总有人的青春要因为她在意却不在意她的人痛一番,这样的痛很无辜却让小说里的青春有些真实。

小说源于生活,却不能平铺直叙生活情节。《江南伊人》里有些东西说的太多了,读来稍嫌冗杂。林朗玉和竹林风恋爱过程中的对话有些拖沓,反而模糊了小说的主题;我觉得有些话男女主角不必全说出来,含而不露,读者反倒可以有更多的想象。

不过,还是挺喜欢这部小说的,第一次看身边朋友写的小说,感觉挺好。丹城是一个很美的小城,龙湾镇是一个很美的小镇,山好,水好,人也好,江南伊人能在美丽的水乡书写青春,这本来就很美。

爱萍写

很不好意思,《江南伊人》还没跟大家见面,不过快了,文章正在审核阶段,过几天就可以跟大家见面了,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次写小说,感觉还是很好的,虽然大家看到的都是我的日志,我最长的一篇日志也就写了三万字,《江南伊人》是我在一个月内,断断续续写完的,每天上完课一回到宿舍就打开电脑,开始写小说。

我的视力感觉下降了好多,不过,慢慢调节会好点的,我过的很充实,成绩没有什么影响。

当初我年少轻狂,放了很多不切实际的话,比如:如果作家的比例是1000:1的话,那么,20xx届出了我这个能写的,那我就会去做这件事。

别问我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始终是创造价值,一直都是。我总说,人要活得有价值。

男主人公是一个磨豆腐世家出来的男子,林朗玉,名字跟他的人一样清新俊朗。

女主人公竹林风就是一个矛盾的合集,她就是江南伊人中的一个。

卢雨做了一个牺牲品,她跟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好了。

黎淑芬是悲剧的,她无依无靠,最后自己的妹妹喜欢了她爱的人。黎淑芬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爱人,这是本文很喜的一部分。

伍娇就是一个美女,那只是爱情的念想,什么情爱,现实很难长久,这是唯一幸福的一对。

云朵,一个失恋后出现的女生。男人在失恋后都是脆弱的,云朵的爱,林朗玉是要不起的。只能这样,作为朋友,一直一直。

黎萌雪就是一个小学妹,啥都不懂,傻傻的,纯纯的,笔者不想写一丝破坏她性格的东西。

里面有很多很美的东西,审核完毕后,第一个发给大家看。

具体内容,交给大家以后观看了,谢谢大家。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4

虚实结合,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艺

秋收过后的农人们“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写出了农人生活的幽静、悠闲。而门对长桥,窗含远阜,又让我们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标志性的生活场景,更是平添了几分联想和想象。而最让人著迷的是那“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温柔而缠绵的“白雨”竟也迷上了这“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恨不得把整个村庄都拥抱在自己的舒怀。使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江南水墨画的神韵,真是美的很呀!从手法上来看,以上文字属实写,采用了素描和工笔的手法。作者写到此,还觉得不够尽兴,于是来了一段同样富有神韵的虚写。“泊一只乌篷小船”,一个“泊”字再次点染出悠闲、宁谧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这只乌篷小船可能是忙完了一天的营生,终于回家了。可它似乎有没有沉寂,还在等待明天的启程。换成“系”则显得沉闷,毫无生气,换成“靠”则显得太过匆忙,便破坏了场景的意境。真是一字传神啊!而“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时候欢迎酒客呢?正是忙完了秋收的农人。酒客饮下的不仅是“好客”之意,更有主人秋收过后的喜悦和闲适,想必酒桌上谈论的也无非是些家常话吧,不然怎么一直可以喝到天垂暮呢?作者的想象简直是太丰富、太妥帖了。

写到这里,江南寒村微雨已经是形神兼备,境界百出了。可作者还不尽兴,仿佛自己也容身其中,心胸也变得洒脱多了。真正体现了“自然之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的道理。好一幅迷人的“寒村微雨图”啊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5

翻开江南的画册,那青斗笠、绿蓑衣的形象鲜亮于眼眸:雾雨缭绕、和风盘旋,在乡间小路上徐行、在青桥河畔边驻立听望、在碧波横穿的田亩中躬耕,那惬意的悠闲、那不时的低吟浅唱总是泣人心田,勾起一串串回忆

江南的蓑衣在古典的映衬下,总是显得那么楚楚动人。如斜风细雨不须归,它是乐于与主人共携手安享清贫,乐于与主人在劳作时喘吁吁的陪伴。可是当主人向往着城市繁华的街道、滚滚人潮、快节奏的时尚,它只能一旁默默的忍受,企盼再次与主人相共

在更加遥远的时候,已溶进城市的主人蓦然明白这是时代的喧嚣,精神抑郁之所在,连基本的自由都会受到时不时的纷扰走在灯光掩映的街道上,回想起穿着蓑衣犹如飘扬在诗意的过去,面对心中的垢尘,两眼噙泪,等待内心的救赎

的确如此,生活繁锁恼人的事情、城市的熙熙攘攘、人与人互相的说长道短,早已打破我们儿时满怀的憧憬,欲归真返朴却实在难以左右。现实犹如枷锁,沉重地困缚着窒息已久的心灵;生活又如捆绳,令我们身不由己,实在艰辛!到处的橛饰之患、鞭荚之威,可谓是愁云惨淡,心如刀绞,体内的痛楚不断泛滥

忽偶得《庄子》,偷得一回闲,暂时告别世间的良莠,在自己的僻静之地细细咀嚼那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任窗外花开花落、天幕云卷云舒。驰骋于纵观人间宇宙,醉心于与鲲鹏逍遥、与自然归一,更加羡慕庄子的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我想也唯能在此时方得饮一泓精神之泉,甘若醴。此刻却也能梦想未来种种,如同驾云霓、越青山,羽化而登仙,飘飘然也。

难道也要为如火的人世间潮流所袭卷?到以后的某一时刻,呼唤着上帝,等待着救赎?是否还要继续挣扎,在细小的缝隙中喘吁?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就当初降落人世时是新生,经过世间百态的锤炼,当作是一次燃烧绽放的过程。为达到灵魂、生命的重生,洗去浮尘,如深夜的湖水般透彻。

别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阑干拍遍。让生活中的忍受变为享受!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6

书中写的包朗,就是利用脚印和指纹,破获了许多案件。而在“江南燕”这个案件中,既没有脚印,也没有指纹,但是霍桑随机应变,通过空气里带摧眠剂和被蹭下来的尘土,把案件破了。

方法都是人们想出来的,已经利用了一段时间,而不按这些方法,自己去思考新的方法,是很难成功的。爸爸写了一本《袁氏作文法》,介绍了写作文的许多方法、公式。编出了一些时间展开呀,空间展开呀,时间分解呀,空间分解呀之类的技巧。爸爸平常写书时,按照这些技巧,五、六天就完成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

探案拘泥在一、两个方面就侦察不出真凶,写作文拘泥在一、两个方面也写不出好作文。就连插插销都不能拘泥在一、两个方面。现在天气特别热,我们的电扇是放在门厅的,可是我常常呆在小屋。爸爸、妈妈怕我热,把电扇搬到了小屋的门口。但是我们只有两个接线板,一个插座。有一个接线板接电脑的,能够着插座,我们把另一个新的接线板给电扇用,却离插座还差一米多。这时,如果老拘泥在用新的接线板去接插座,电扇就吹不了了,而妈妈心眼活,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用新接线板去接老接线板,由于老接线板能够着插座,电扇和电脑也就都能使了。

做事一定要按照方法,更要学会随机应变。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做到这两条。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7

主人公林朗玉骄傲自信,典型的狮子座性格,这样的男生其实不适合温润如玉的外表,我倒觉得孤标傲世更适合他一些。林朗玉在容貌和音乐上足够吸引女生,但是他骨子里的傲性是他的致命伤,跟赵云,跟大郎,跟情敌,他都硬碰硬,结果到最后受伤的怕是只有他。

我很喜欢伍娇,也喜欢云朵,她们够率真,够坦荡。还有一个女生一直喜欢林朗玉,好像叫黎淑芬,她的名字好像很难记,也许作者有点残忍,“离”、“疏”、“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最悲伤的结局全在她的名字里了。不过这样也好,我倒宁愿让一个不相干的女生承受小说里的伤痛,总有人的青春要因为她在意却不在意她的人痛一番,这样的痛很无辜却让小说里的青春有些真实。

小说源于生活,却不能平铺直叙生活情节。《江南伊人》里有些东西说的太多了,读来稍嫌冗杂。林朗玉和竹林风恋爱过程中的对话有些拖沓,反而模糊了小说的主题;我觉得有些话男女主角不必全说出来,含而不露,读者反倒可以有更多的想象。

不过,还是挺喜欢这部小说的,第一次看身边朋友写的小说,感觉挺好丹城是一个很美的小城,龙湾镇是一个很美的小镇,山好,水好,人也好,江南伊人能在美丽的水乡书写青春,这本来就很美。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8

捧读了《蓝调江南》以后,我却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片我本该最熟悉的魅力之土。

这是一本记录苏南常熟小城镇的散文集。那是作者儿时亲历的江南,一个比我脑海里的故乡更具水乡特色的江南,一个饱含风土人情、充满文化气息、干净而朴实、自然又别具味道的江南。也许她曾在我的梦中出现,告诉我其实早已是她的一部分,和她一起创造、延续这种独特的美。这种感觉使我突然迫不及待地想更了解她,于是我跨过目录上那扇古朴木门下栖着小猫的门槛,拨开门帘,走进一句句秀丽的文字和一幅幅精彩的插图中。

在我眼里,是少年金曾豪在借用自己成年的笔,细细诉说眼前所见和脑中所想,引领读者成为另一个和他并肩而立的朋友,一同去体会飘散着淡淡浪漫、弥漫着浓浓水气的江南生活。那些句子也许并不是一个在乡间奔跑玩闹的少年能完全读懂的,但却是能真真实实地反映这样一个少年的心的。因为它们那么准确而又那么真切,还带着些吴地方言。不论是描写茶馆中好似真老虎的老虎灶,还是勾画沈兴的绝招八音刀,也不管是叙述鲜香诱人的巷口小吃,还是抒发对小羊白雪的悲喜感情

仅仅一句馋死人、鲜得人掉眉毛,我就似亲眼见到了一个贪吃可爱的男孩子扒着灶头流口水的样子;对敲装了蚕子信封邮戳姑娘的愤恨之情叫人看了和他同惋惜,又禁不住为这种傻气笑出声来;动物的描写更是活灵活现,真挚感人,我依旧清晰地记得读到船上的狗四条腿忙着,看上去却是静止的时愉悦的心情,也记得读到失去白雪后那句人就是这么慢慢长大的时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和悲伤。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细腻的观察,怎么能用最普通最朴实最干净最生活的词句叫人一起笑一起哭呢?这些事琐碎、平常、微小,可不知怎么的,就瞬间变得只能用生动、亲切、有趣来形容了。

让我感兴趣的,还有出自严效州先生画笔下的那些插图。

细腻的白描,有些许版画的味道,一步到位、看似随意的笔触洒脱又严谨,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人和动物的神态、姿势、动作,周围的草木,江南特有的物和景,全都准确而精致。这是真正融入了绘图者绘画功力和对文字充分理解的书籍插图瞧那说书台下神色各异的听书者,树德堂柜台后标着清晰药名的密密集集的中药抽屉,卖梨膏糖的小热昏诡异又让人发笑的妆扮和手势,网船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物品,灶头边发生的四个经典镜头,稳稳站在水中、载着独角牛和他的主人、托起一轮红日的石桥还是那句相似的话,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细腻的观察,怎么能用最普通最朴实最清晰最坚定的线条叫人观来就是文、读来像首诗呢?

插图、装帧和文字应该是融合一体,相映成趣的。

书中各篇文章的插图,被处理成最简单的黑白两色,在每篇开始的地方,截一小部分,整个反相,留出了大片的黑,从书的折口延续到切口。每一篇就像一个回忆、一个梦,等待读者从黑暗朦胧中开启,然后变成如同现实一般,在水雾萦绕的白天里发生,真实而生动。装帧设计者周晨的那种感觉和那种技巧,不得不让人钦佩。页码在切口居中竖排、大写、带圈,奇数页被设计成阴刻的感觉,偶数页则相反,与插图的安排相呼应:到底是梦,还是现实?究竟只是回忆,还是其他?古朴而梦幻,这就是江南吗?

忆江南读后感


忆江南读后感(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诗人白居易的不朽之作。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日出江花红似红,春来江水碧如蓝。意思是: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的蓝草。能不忆江南?我想,这句话我不用解释,大家也都知道。

我才刚刚去过江南一带。对江南的印像好上加好。正如白居易说的第一句:江南好。在我看来江南真是好,绿树成荫、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碧绿的湖水真有一种古代的韵味。还有白居易说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我非常忆江南,因为江南的美景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我最渴望再去一趟。


忆江南读后感(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词人青少年时期就曾旅居江南,中年又先后在杭州、苏州等地做过刺史(州的长官),江南的美丽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恋恋不能忘怀。晚年在北方,他写过不少怀念江南的诗歌,《忆江南》词三首就是其中广为传诵的一组。它们约作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前后,当时词人66岁左右,正以太子少傅分司洛阳(领干薪在洛阳养老)。这里所录,是组词的第一首,也是写得最精彩的一首。

旧曾谙,过去曾经饱览。谙,热悉。江花,江边的鲜花。蓝,植物名,种类很多,叶子可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

日出两句,线条粗犷明快,设色鲜艳浓烈,凸现了春和景明时的江花江水,有彩版画的艺术效果。


忆江南读后感(三)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2020,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2020,又照应了忆字2020,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惜春纪》读后感1000字


  《惜春纪》读后感1000字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红楼梦》

  只是一本小说,却因安意如的名字引我在印满古花的封面留恋,黑底红花,深的看不见底,忍不住翻开扉页,一步步走进她为她编织的故事。

  只是一本小说,却因一丝一缕与《红楼梦》的确然也隐然的联系,而牵人回到那透着衰败落没、强撑荣华的时代。

  惜春,正如安意如所说,曹公所费笔墨甚少的女子,在她笔下,冷,美,辗转,淡然。也正因曹公的惜墨,给意如以空间为惜春的“冷”注入灵魂的寓意。

  诚如穆鸿逸之言,“《红楼梦》里的惜春好似夜里的受风的太湖石,冷得空洞且没有情分,而在《惜春纪》里,四丫头虽依然是红楼里的那个冷姑娘,但却冷得有形有质,看得到的丝丝冷气,触得着的伤心刺骨,不再只是一个模糊而空幻的身影。”

  看历来专业的或非专业的红学爱好者,各家言说,未有一语,争议之处甚多,未解之谜亦不少,然对惜春“孤僻冷漠”、“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认同倒是难得的一致。

  只是,总有爱幻想的思绪欲穿透冷漠的皮囊,给她一个孤冷的理由,为她编一个曲折凄美的故事。不能不正视批评者所言《惜春纪》是对传统认识的颠覆,但是莫把它看做《红楼梦》解析,或者红学专著,还是那句话,只是一本小说。意如的想法,“旧时的小说里,‘借尸还魂’是很常见的,还魂者和死者的平生际遇和性格都可能迥异,两者之间有一种不为人知的交际。红楼里的惜春和我笔下的惜春,如果有,也只有这点关系。”

  对传统的颠覆如何?对惜春命运的漫想又如何?文字的冷艳依然不减,依然像墨滴荡在水面,愤怒的笔尖依然直指陈腐与虚伪,故事内外依然思考人生的选择。只是一本小说,足够。

  “独卧青灯古佛旁”,看安意如书写静谧的夜下波澜的故事。

  《惜春纪》读后感1000字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红楼梦》

  只是一本小说,却因安意如的名字引我在印满古花的封面留恋,黑底红花,深的看不见底,忍不住翻开扉页,一步步走进她为她编织的故事。

  只是一本小说,却因一丝一缕与《红楼梦》的确然也隐然的联系,而牵人回到那透着衰败落没、强撑荣华的时代。

  惜春,正如安意如所说,曹公所费笔墨甚少的女子,在她笔下,冷,美,辗转,淡然。也正因曹公的惜墨,给意如以空间为惜春的“冷”注入灵魂的寓意。

  诚如穆鸿逸之言,“《红楼梦》里的惜春好似夜里的受风的太湖石,冷得空洞且没有情分,而在《惜春纪》里,四丫头虽依然是红楼里的那个冷姑娘,但却冷得有形有质,看得到的丝丝冷气,触得着的伤心刺骨,不再只是一个模糊而空幻的身影。”

读《春》有感1000字


最近我又读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当我读完这本书心情变得沉重,三个主人公也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

巴金曾说过——“我控诉旧社会,宣判旧制度的死刑,作为作家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责任。我恨那个制度,蔑视那个制度。我只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它一定要灭亡。”

《春》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中发生的事。主人公二小姐高淑英厌恶生活在丑恶的高公馆中。淑英的父亲克明将要把淑英嫁到陈克家,陈克家的公子品行不正。克明明知道淑英嫁过去会受罪,但他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答应了下来。淑英的母亲张氏虽然心疼女儿,但又不敢正面反抗克明。淑英每天在家里靠书本打发时间,整天愁眉不展。还好,琴和觉民这两个憎恨封建礼教的新青年把淑英从保守没有反抗的闺阁少女带到追求自由的现代女青年。淑英的心情渐渐地从悲向开朗转变。然而,每次提到这件事,她仍会蹙起眉头,为自己将来的命运而担忧。蕙,另一个遭受这样命运的女孩。她的命运与淑英一样,但是她却走进了这个恶梦,受尽郑家的折磨。最后生病了,郑家都不请西医给她治病,白白耽误了这年轻的生命。身为高家长子的觉新,梅和瑞珏这两个对他很重要的女子就被他的软弱妥协害死了,他一直活在自责中,他的儿子海臣也病死了。觉新喜欢这个蕙表妹,却无法挽救她,使她的命运与梅和瑞珏一样。他最后终于醒悟了,他和觉民.琴.剑云等把淑英送到上海觉慧那里,挽救了另一位少女的生命。作者写了很多环境描写渲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又塑造了淑贞这个单纯的少女受父母压迫,四太太五太太的丑恶嘴脸......这些人物充分体现了封建吃人礼教的黑暗。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激流三部曲不仅是巴金描述早年的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他发自内心的表达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作为新一代的,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的反抗。他曾经在《家》中这样写道:“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这令人震撼的话语无不道出了他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的会议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顽强的反抗的决心。《春》实在是巴金对于《家》的延续,可以说是另一部对于与现实生活的呐喊!

看巴金的《春》,感慨多多,里面那么多女性的命运不是多舛而是可怜。细腻的心理描写就把他们的苦楚、无奈、茫然给表现出来了。读着那些字句为她们感伤,同情她也同情那个时代的女性。可是后来我发现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给不同时代的人带来的其实也是不同的,它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书中主人公的故事影响。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封建统治下人们生活的黑暗,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美好,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读《夏日绝句》后感


读《夏日绝句》后感

——我心中高洁的灵魂

六(3)班 秦玉琦

似浪,涌起了我心中的感慨;似风,吹散了我心头的迷茫;似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方向。 那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最近,我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心情跟着那诗中欣喜若狂的快乐而转变,跟着那诗中怒发冲冠的悲愤而转动……读着这些,会情不自禁被深深地感动,沉沉地入迷,但《夏日绝句》更让我震惊、惊叹……

读着读着,我眼前渐渐浮现出她——李清照的形象:遥望皎洁的明月,忍不住心中对项羽的思念。然而她只是一介女流之辈,在古代这么充满封建、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却能有如此大的作为,心中有如此深的爱国情。她凝视着茫茫月夜,让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让颠沛流离、境遇孤苦的后期生活的点点滴滴,化成一篇篇瑰玮的文字,流传千古。

我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认识了她,让我体会到了她对国家的一腔热血。回看她的后期生活,那苍劲有力的字后影藏着的难道不是悲愤欲绝的倾诉吗?不都寄予了她对国家的热爱吗?或许,我们只能从她韵味声长的词中读懂她的感情,读懂她那颗滚烫的爱国心,读懂她那种不怕困难、顶天立地的精神。

李清照,她是悠闲而又忧伤的,早期的生活也算是平静幸福的,但南渡以后,金兵入侵,生活凄凉贫苦,但她心中那份远大的报负从未改变,是古代罕见的伟大女词人,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现在,男女平等,女强人层出不穷,但最令我佩服的还是她。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瞧!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再看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多么铿锵有力的诗句呀!这让我自然而然想到了一些为国捐躯的豪杰、英雄。邱少云、戚继光等人为了国家的昌盛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他们都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炙热的鲜血演绎出无数壮丽的诗篇。他们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宁可死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他们的豪情、大义凛然已经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我心中的一座座丰碑,但他们都是堂堂七尺男儿,而李清照却是一个女子,一个生长在封建社会的女子,她对生与死的看法,让我一个生长在现代社会的小女孩感到了震惊,从而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她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将永远以她为豪。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我现在只有刻苦学习,学好本领,将来长大以后才能继承先烈们努力开辟的光辉道路,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成为一位合格的接班人,让祖国这条东方巨龙永远腾飞在世界的东方。

《夏日绝句》中的李清照是一个高洁、慷慨的灵魂,她激励着我成为一个女中豪杰,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上涂抹一道亮丽的色彩。

读后感《《江南春绝句》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春尽江南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