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读这篇小说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与《了不起的盖茨比》有点类似。看完全书后,重新回顾,风格确实很类似。无论是故事的背景,还是人物结构,甚至于想要表达的一些思想都有些相似之处。

可能是因为都是美国近代都市风?好吧,这是我自己臆想的一个词。书中很多地方都在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中内部的荒唐。他们心心念念盼望着的所谓新闻自由,除了少数令人信服的例外,只意味着自由地贩卖丑闻、罪恶、性、哗众取宠、仇恨、含沙射影,以及政客和金融家的宣传鼓动。

两者都是第一人称视角描述男二号的故事,初看男二号都是那种因为走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最后招致毁灭。只是《漫长的告别》属于侦探小说,后面有一些反转。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漫长的告别》结尾算不上悲剧,但着整个故事一直处于一种灰暗的色调。毕竟身处两战时期的作家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

两者写作视角一样,只是相对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对象戏份更重一些,我只是一个配角。而《漫长的告别》中更多的是着墨于叙述的主体,也就是侦探自己。

我喜欢这种描写的风格,这算是我看过的第一人称表现能力最好的两本书了。《漫长的告别》中全篇充斥的细节描写,考虑到主角的职业后,也不会显得突兀。如果以后想要写类似的视角,这些书就是典范了。

至于书中的故事,并没有太多好说的,没有多少的悬疑,读者的视野只能随着主角转动而转动,所以纯粹的推理爱好者肯定失望了。主角又是那种硬汉类型的男人,看书的全程我的脑袋里一直臆想着《最后生还者》中的乔尔。坚毅有形,络腮胡,有一点点不羁。有担当的同时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很多道德瑕疵。

也许是因为日式中二英雄看太多了,对于这种类型的主角虽然非常喜欢,但是代入感却不是很高。虽然我很恶心儒家的那一套,但可悲的是那一套虚伪的东西已经潜移默化地将我洗脑了。

故事也没有那么多关于纯粹推理的内容,更多的是平铺直叙,除了结尾有一点反转外。但即使是这个反转,也有一点点空降的味道。不到最后根本得不到充分的情报,对于读者来说并不公平。

也是,毕竟这样写,作者就是奎因而不是钱德勒了。这种硬派侦探类型的小说,之前虽然没看过,但是早已耳闻,似乎日剧《追捕》就是这种类型。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个人特点太过于突出,翻译质量就愈加重要。但不管译者水平如何,毕竟不是作者,终究还是直接读原文更有趣一些,《麦田守望者》就是如此。以后要是有契机,应该会去读读原文。

如果要用一种味道形容这本书,大概应该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琴蕾鸡尾酒吧,五味陈杂,但又爽口。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500字


侦探,在常人看来是很冷血的职业,马洛给人的表现亦如此,刚开始亦如斯,对特里忽至的一系列热情不予太多肯定。世界上的两个人再遥远,也会有相似之处,或值得尊敬之处。特里在雨夜烂醉如泥,仍能非常礼貌地给因自己为马洛和门卫带来麻烦而道歉。这么个情况,还表现文雅,撼动了低温度的马洛,亮出了人性的温度。

把特里带回家,待其清醒,特里晚饭感动。尔后经常前来拜访,时而一起在酒吧小酌一杯。友谊在时间里,在酒精里,在内心一点点蔓延开来。不小心在报纸上看到特里的报道,马洛下意识地遮掩。因为,即使特里是个汉子,也是会难受的呀。

大概知道一点儿特里的情况。一天晚上,特里恐慌地来到马洛家,一身鲜血,瞳孔里满是恐惧,手里还颤抖地举着一把枪。侦探的素养让马洛故作镇定,安排他洗澡,喝咖啡。凌晨,他送上飞机。

至此,马洛就再也没有见过特里,我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漫长的告别,用一生,用回忆来告别。

然而,故事并非如此简单。马洛因特里受牵连,被拷打,被质问,被威胁,却不曾透露半点朋友的信息。对外宣扬是侦探的自我修养,内心却很清楚,这是他跟特里告别的方式。

其中两个人的死也不想详说,最后,特里又出现了,换了一张脸的特里。你没死,真好。马洛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然后,马洛冷酷地离开了。这一次,才是真正的告别,一个漫长而正式的告别。这种告别,有力量,有温度,没有恐惧,没有不假思索。

跟你告别,特里,我用了很大力气。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_2200字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2200字

The Long Goodbye

一部很漫长很漫长的小说,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怀疑的,知道最后我才忽然一下感受到了那种强大的心灵上的冲击。我忽然感受到的那种柔软绵长的疼痛感,可能也正应验了这本书中最出名的一句话: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村上春树曾说,《漫长的告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的故事,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地相互理解的故事,是人类抱有的美好幻想和它不可避免地引发的深深幻灭的故事。他亲自把这本书翻译成日文,并坦言:要是我能写出像《漫长的告别》一样的小说,就死而无憾了。

这本书是雷蒙•钱德勒1953年的作品,这也是少有的一本以侦探小说类型登上经典文学殿堂的一本书。这本书塑造了美国文学影视界标志性硬汉形象菲利普•马洛。其实马洛对特里的友谊和感情在一开始我就是怀疑的。我无法理解一个见了寥寥几面的、喝几杯螺丝起子酒的人之间的感情能支撑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因为对这个故事的基石质疑,导致了我后面多次对马洛这个人物产生很深的不理解。

直到慢慢往后看,我才明白马洛对很多事情的坚持来自于他对真相的执着。他不畏强权,有时候入世的像个痞子,有时候又坚定的像个英雄。他对金钱的那份淡泊成了他性格中很闪光的一个点。

作为一部侦探小说,总共有两层反转。特里的妻子 ,一个有钱的荡妇被杀,第一嫌疑人特里潜逃。马洛不顾各方的阻挠展开调查。阻挠他的人有律师,有黑帮,有死者的父亲——亿万富翁哈兰·波特,甚至特里本人也暗示他不要调查了。但马洛坚持。

这本书有很多冰冷的,一针见血的句子,读起来很爽快。我最佩服的是钱德勒塑造的这个硬汉形象,从始至终都带着一种浪漫主义精神。

在结局两个人告别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两个人之间感情的根基和来源。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善良也许就是最大的浪漫。

漫长的告别读书笔记


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题记

许久没看小说,经过朋友的推荐,看《漫长的告别》。

是硬汉派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因为很多作品都出现了马洛这个形象,又被称为“马洛系列”。

首先因为他不畏强权不受利诱,这样的品质,估计只有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

因为马洛帮助的嫌疑人特里,是当地有钱有势能左右政局的大佬的女婿,大佬的浪荡女儿在特里逃跑的前晚,被发现死在自家客房里,一张脸被刀砍得稀烂。

马洛深信特里干不出这种丧心病狂的事,誓将真相查个水落石出。作为嫌疑人被关进监狱后,马洛扛住了警察们的严刑逼供,也经受住了大佬派来的援助律师的威逼利诱。

出狱后,马洛又被特里的战友,如今的黑帮头子威胁:再查案子不得好死。他还是不为所动。

而后,又发生了很多事,马洛都没有放弃循着草蛇灰线,刨根问底。

推理能力出众,是我喜欢马洛的又一关键点。

警方宣称逃到墨西哥的嫌疑犯特里已被击毙并将他死前写的自白书示众,马洛根据实地考察发现了自白书的疑点,并由此推断特里其实并没有死,而是警方受制于政商勾结,放烟雾弹。

在作家罗杰•韦德死后,韦德家里的仆人坎迪,做假证诬陷为杀人犯,马洛根据印象还原出了事发现场,戳穿了坎迪的谎言。

此外,去探查特里服兵役的过往,弄清楚两起杀人案的凶手作案动机的过程,也让人开眼。

也许,所谓神探,就是能察人所未察,见人所未见,哪怕一丝一毫的马脚,都能看穿。

再说到作为一个人,马洛,有情义有担当,让剧中的特里、洛琳……,看书的我,心仪。

马洛为了特里,一个在酒吧偶遇,喝醉了也很有风度,两度嫁给钞票的退伍军人,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困难,可他并没有退缩,也没有为此而纠结,而是,坦然地应对一切。

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朋友,那就太幸运了,不晓得会高兴成什么样,拿啥子来喜欢!

其实,马洛,不仅仅是我欣赏,众多的读者,成了钱德勒的书迷,就是因为他塑造了马洛,这个柔肠侠骨的——硬汉。

告别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书中马洛的一句话: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

但愿,我能遇到更多的好书,更多的马洛,让每一次告别,不会觉得遗憾。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_1100字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100字

《漫长的告别》是钱德勒本人最为得意的作品。
书中有句最火的话是这样说的:“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漫长的告别》不愧是连村上春树都忍不住读了12遍的经典小说,书中所有的人物都个性鲜明,哪怕再不显眼的小人物在钱德勒的笔下都极具特色,无论是罗杰·韦德家的管家坎迪、维林杰医生身边精神不稳定的厄尔、还是门迪身边的雇佣枪手奇科·阿古斯帝诺。还有每一处的环境描写,甚至人物的衣着、表情方面的写法都堪典范,值得久久回味。
拿环境描写举例,钱德勒会这样写“绿色硬底沙发前摆着咖啡桌,上面有一个半空的苏格兰威士忌酒瓶、一碗已经融化的冰块、三个空的苏打水瓶子、两个酒杯和一个塞满烟头的玻璃烟灰缸,有些烟头沾着口红,有些没有。房间里没有任何照片和任何个人物品。你可以当它是个旅馆房间,租来的用途可以是开会或话别,是喝酒或聊天甚至滚床单。总之不像是住人的地方。”是不是很具画面感?一边读一边就忍不住去脑补这样一个房间的样子,每一处的程设,都会不由自主跟着他思路去想象,直到房间的每个角落都逼真地呈现在脑海之中。
还有人物描写,他是这样写的“卡恩曾是宪兵队的一名上校,大块头,皮肤白里透红,壮实得像块木板。”还有“这位朋友可真是有看头。他头戴平顶的黑色牛仔帽,编织帽带在下巴底下打个结。他身穿白色丝绸衬衫,干净得一尘不染,喉咙口敞开着,腕套扎紧,上面是蓬松的泡泡袖…” 细节描写,真的太生动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呼之欲出的视觉效果
小说情节本身,书中的“我”马洛是一个穷困的私家侦探,他刚烈、执着、不羁、不喜欢兜圈子,更不喜欢阿谀奉承,有时候直接得让人反感,但有时候又直率得让人喜欢。他不会拐弯的性子既可爱又可恶。某一天,他认识了一个叫做特里·莱诺克斯的半边脸毁容的白头发男人,其实不过是一起喝过酒的交情而已,两男人之间的友谊就此开始。然而不久之后,马洛却因此卷入一桩谋杀案里,他不但被抓进凶杀科挨揍,还被多方势力警告不要多管闲事。但骨子里的执念(也或许是善良吧)却驱使他直面危险,单枪匹马迎接那些势力的警告,甚至是威胁,只为揭开事情的真相,维护他的朋友特里,维护自己内心坚守的纯净世界。
通篇读完,只想说四个字:意犹未尽,迫不及待想要去读他的马洛系列作品。
告别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书中马洛的一句话:“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但愿,我能遇到更多的好书,更多的马洛,让每一次告别,不会觉得遗憾。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优秀范文)


《漫长的告别》是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写的一部侦探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连串的谋杀故事,以及主人公——马洛的探案过程。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www.dhb100.com

无巧不成书,作品的开头,马洛便遇到喝得烂醉、被妻子抛弃的特里,后两人成了朋友。特里后来卷入了一场杀人案中,成为唯一的犯罪嫌疑人。慌忙的特里找马洛帮忙,嘴上瞻前顾后的马洛还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助其逃跑。

接下来的剧情让我对马洛这个角色有了重新的定义——为了获取快人一步的情报,警局、地检署先后抓走马洛,对他进行逼供,施加暴力。但马洛对朋友十分了解,坚信他不是凶手,自始至终没有屈服求饶,坚定不移,警察也只好放人。麻烦没有就此结束,黑帮的威逼利诱接踵而至,马洛也没因财富出卖朋友、出卖灵魂、违背自己的内心。

突然,传来消息,特里自杀,留下了自白书,承认罪行,即使这样,马洛依旧坚信自己,觉得朋友是清白的,看似结束,但暗地里还在继续追查,面对警察的殴打,金钱的诱惑,生命的威胁,马洛始终没有放弃,一直为朋友的清白“上刀山下火海”。他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对朋友的信任,对真相的执着,令我无比敬佩,甚至感动。

有人说马洛是“硬汉”,我非常赞同。在我看来,这种“硬汉”并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而是无论遭到怎样的逼迫,诱惑,仍坚守自己的原则,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同时为之负责。马洛最后用事情的真相还朋友的清白,以此为礼,把与朋友这次漫长的告别画上句号,这种对友谊的绝对忠诚就是马洛的原则。

“硬汉”马洛在书中表现得玩世不恭,酗酒,叛逆不羁,似乎有很多缺点,但他还有一面,如:帮助醉倒的特里带他回家,与其成为好友:坚持不懈追查真相,还朋友清白:揭穿凶手艾琳后并没有立刻报警,而是让她体面地死去。这些也可看出马洛有温柔、天真浪漫、愤世嫉俗的一面。让读者看到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给读者带来一个更真实的人物,更贴近普通人的性格,而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般遥远。

书中有一句话“你费劲心机好不容易道出真相,其实未必能够减减轻任何人的痛苦,而且往往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其实,生活中我们追求真实,但有的时候,一些善意的谎言是为让人与人之间更融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许多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天枰,真的不必要为了追求所谓的真相而打破平衡,戳破那一层维持关系的纸。(洪继柱)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