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千里马读后感50字 > 地图 > 千里马读后感50字

千里马读后感5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后感大全:积跬步致千里,积小善成大德。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读后感大全:积跬步致千里,积小善成大德,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从小老师和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分辨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善和恶,从生活中的点滴小的善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也只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分辨是非善恶,才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对祖国有用的人,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现在祖国富强了,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家庭和睦,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人们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涌现了许多的像诚信鸡蛋哥这样诚实守信的诚善之人,人与人之间地是讲求平等和尊重。更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安徽界首市泉阳镇邢庄村,村民和白鹭成为了好邻居,农民在田间辛勤耕作,白鹭在空中自由飞翔,恣意穿梭林间,绘就了一幅优美曼妙的画卷。

而我作为一名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小学生,这些让我更加懂得珍惜今天能拥有的美好生活,因为它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学校里,我尊敬我的老师,是他们给予我们知识和力量,让我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同时我也热心帮助我的同学,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最亲密的相知一生的朋友;在家里,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给予我生命,让我来到了这个美妙的世界;在生活的这片乐土上,我们要保护环境,宣传环保,低碳生活,因为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在今年12月22日我们学校举行了慈善一日捐的活动,全校的师生都踊跃捐款,同学们都捐出了他们平时辛辛苦苦积攒的零用钱。还有一年级的小学生们从家中抱来了他们的小金猪储蓄罐,帮他们积攒多年的压岁钱都捐了出来。

积跬步致千里,积小善成大德。也许,我们迈出的每一小步都略显蹒跚,然而,它却饱含着我们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执着之力;也许,我们做出的每一次小小善举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它却耀动着我们一颗颗炽热的心。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自己身边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此时此刻做起,释放我们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努力学习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魏书生评传》读后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读魏书生评传有感1500字

作者:刘佳

每一次阅读关于魏书生先生的书籍、文章或报道,每一次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都深为震动,深受洗礼。从其人、其事、其履历到《魏书生的民主教育》,再到这本《魏书生评传》,学习、震撼之余,是漫长的参悟、实践、成长的道路。

1965年,年仅15岁的魏书生遇到了两本书——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大开本的高校教材《哲学讲义》。一口气读完了这两本书魏先生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随后魏先生反复阅读,又到各处去收罗其他与之相关的书籍,进而读《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读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读中共与苏共论战时所发表的“九评”。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魏先生找到哲学的同时,更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思想。

“我也想叫魏书生,我也想一辈子不离开书。”

想来惭愧,自己如今已三十有余,年纪是当年魏先生读书时的二倍有余却仍不知晓哲学为何物。初读的几本哲学书,哪怕是像《苏菲的世界》那样扣人心弦却也未能做到爱不释手更别提沉迷了。有时候甚至还痴痴的想有没有那样一本书能够让我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想来还是自己的境界、修行差的远,不能像魏先生那样体味让人羡慕的沉浸在书中的乐趣。也提醒自己时间不等人,别让惭愧变成遗憾。

当我读到书中的这样一段话时——“进工厂后,在两年的工余时间里,他已经写出了总字数达三十多万字的两本专著:《谈工作方法》、《谈改造世界观》。”,我的脑海开始进行了飞速的计算,那就是三十多万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突然也想到了自己从小到大写过的字数最多的东西还是毕业论文,大概两万多字,但是那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庞大的规模了啊,写了足足有半年之久!而魏先生的“三十多万字”!“工余时间”!好吧,这确确实实震撼了我,也足以称得上是“专著”了。

无法想象,当一个人有了自我,有了思想,有了追求他可以迸发出多大的力量!“十年以后可鉴今日之是非!”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魏先生在逆境中仍然能站得挺拔,走得矫健。

读书、写作、思考,是魏先生始终不辍用心去做的三件大事。魏先生的许多思想笔记,本身即是完整的文章,从标题结构到论点论据,从选词用句到文体文风,都很有讲究。他写过论述思想解放之必要的《框子》,也写过对比古今正直家的《名相与贤君》,有通过战后日本的事例,阐明用知识和文明可以确保世界和平的《战争可以避免》,也有通过古代寓言和“文革”灾难,解释人何以会是人性与兽性统一体的《人和狼》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既然有想法不如去行动,既然要行动不如踏踏实实的走,正如魏先生那样把手里身边的每一件事都尽量做好,踏踏实实的成长。“不要挂空名,要做,就实打实地干。”

“白日攻读需刻苦,青春莫负好时光”

学习自律。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背诵是记忆的体操。”多年来,魏先生一直非常重视自己的记忆力训练,还带领学生一起练习“记忆力体操”——每天定时定量的背诵方法,几十年坚持不辍。“每天坚持强记一些知识的人,记忆力一定比一般人好。”而“五个一”活动更是响彻整个辽河湿地。每天做一分钟家务,写一分钟日记,唱一分钟歌曲,昂首挺胸踏步一分钟,练习注意力一分钟。由于活动效果显著,慢慢扩大成了“七个一”,而去年去魏书生中学实习时已经发展为“十个一”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这样的自律带领一届届学子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学会学习。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把厚书读薄,魏先生教给学生的是语文入门的三把钥匙:一把是读总体语文书的钥匙,一把是读一本语文书的钥匙,一把是读某一类文章的钥匙。有了这些钥匙,学生在知识的宝库里遇门开门,遇窗开窗。有了方法,魏先生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运用,亲自实践。在魏先生的班级里,占用课时教与学完一册语文书只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余下的三个月里,除了复习各个知识点,反复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外,就是让学生广泛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和最新科技动态。魏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些例子,是个手段,学它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这样,魏先生和他的一届届学生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共勉。

《麦子的嚎叫》读后感:小错不改,积成大错


《麦子的嚎叫》读后感:小错不改,积成大错

《麦子的嚎叫》,刚刚接触这本书时,我感觉很奇怪,麦子怎么叫呢?当我仔细阅读之后,我才发现,这里的主人公麦子,竟是一个人,不是我们吃的粮食。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主人公麦子与他家的白牛感情非常好,但是白牛却有一种癖好,最终使自己命丧黄泉,而麦子却在最后哭泣。这一切是因为麦子的爸爸麦传金去银行里去了一些钱,他知道自家的白牛喜欢乱啃东西,所以就把它放在牛棚上面的一个篮筐里,并用报纸把钱包好。但不幸的事,他家的白牛还是将钱给啃烂了,由于麦传金还不上大家买麦子(食用麦子)的钱,是麦子没有了朋友,而最后他的白牛被麦传金和麦子的大舅和二舅一起给杀死了。

如果我们能知道所做事的后果,我们就应该制止自己不要去做那种傻事,因为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们一旦做了,不应该太沮丧,做了就做了,只要弥补自己的遗憾,还是会使别人更加敬佩你的。

现在我们的小错误,如果不及时改正,将会酿成很大的后果。

《给教师的建议》之四读后感:不积小流 无以成大海


《给教师的建议》之四读后感:不积小流 无以成大海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四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有感

一座漂亮的高楼,如没有坚实的地基,那它也不过是一座座虚幻的空中楼阁而已。浩瀚的海洋若没有亿万条小流的注入,也便失去了它撼人的气势,是啊,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基础,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特别是在中学、小学阶段,正是为人生人生打地基的时候。

此时,他们的记忆既灵活有敏感,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不让孩子负担过重,那么这个时期孩子们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咱教师不知是否有这种感觉,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旧时忘不了,新事想不着,理解力日渐增强的我们和学生同背一首新诗,我们肯定背得很快,可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仍能背得很熟,而我们却想不起其中的某些句子了。正所谓背得快,忘得更快。而学生们正像一个空袋子一样,把那些识记积累的东西一股脑的全装进去。虽然现在他可能并不十分理解,但在将来,随着能力的增强,阅历的增长,他们会信手拈来、应用自如的。

我想这也正是中学教学大纲上所强调的重视双基的意义所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就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以后我会继续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训练,写好字2024,读好书,背好诗,说好话,让孩子们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工具,做一个能读、能写能表达的人。

其次,注意训练的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重在坚持现在每天让学生写会生字2024词,理解其意义,每堂语文课,课前3分钟背诵,每周一读一写,即读好书,写读书笔记。现在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几年下来,我这两个班的孩子,基础知识学习比较扎实,成绩很好。

再次,就是花样作业,我们班的饿孩子作业,是不重样的,根据白天的表现,我会给不同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业,有多点的、有少点的、有读的、有写的、还有背诵的,虽然不同,但孩子们都没有意见,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好好表现,就会做自己最想做的作业,其实布置这类花样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 孩子们对那些基础知识经常复习,反复使用,从而巩固牢记。

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们学习的侧重点有所变化,从抓双基到抓能力,一环扣一环,苏氏告诉了我一条永恒的真理:这全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的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只要我们用心爱学生,用心工作,尽量把学生的有意识记和随意识记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终有一天能让 自己的梦想腾飞起来,做教师的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幸福,自然也将无比的幸福。

千里送笔


千里送笔

马一凡


传说,在唐朝,有一位官员得到了一只珍惜的天鹅,这只天鹅的毛像雪一样白,闪闪发光。

这位老谋深算的官员奸笑着,心里想:如果我把这只天鹅送给皇上,那岂不就能升官发财?于是他叫来了憨厚、诚实的缅伯高,打算派他去献天鹅。缅伯高听了欣喜若狂,想着:京城一定是个繁华热闹的地方,皇宫是金碧辉煌的吧!接着,官员叮嘱他:“如果你把天鹅弄丢了,我就把你家满门抄斩。”缅伯高吓出一身冷汗,感到喜忧参半。

一路上,缅伯高小心翼翼,生怕一不下心把天鹅弄丢了。这时刚好是六月天,天气十分炎热,知了不停地叫着,草都被晒得枯黄了,羊在草地上无精打采地吃着草。缅伯高因为日夜奔波,已经被晒得黑乎乎,汗流浃背,满身臭气,天鹅也奄奄一息。缅伯高想:那里有水呀?我快要渴死了。

走着走着,前面真的出现一片湖水!缅伯高两眼发光,一蹦三尺高,立刻跳下马,蹿向湖里,他想:我得把天鹅洗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再献给皇上。于是他便给天鹅洗澡,原本奄奄一息的天鹅变得精神焕发起来。鹅一边叫一边扑扇着翅膀,这时候,鹅拍打着水面,水溅到缅伯高脸上,缅伯高连忙松手去擦脸上地水,突然天鹅奋力挣扎,展翅高飞。缅伯高愣了三秒,迅速反应过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张开四肢,往上纵身一跃,想要抓住天鹅。“扑通”一声掉进水里,缅伯高钻出水面,只见一根鹅毛从半空中飘落下来,缅伯高捡起鹅毛,心急如焚,想:这该怎么办?天鹅飞跑了,我拿什么献给皇上呢?他一会儿在岸上走来走去,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捶胸顿足,他多么懊悔给天鹅洗澡啊。

就在他伤心时,忽然灵机一动,缅伯高将鹅毛像宝贝似的放好,一跃上马,向京城奔去。来到京城,他立马找到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不费片刻,将鹅毛制成一只精致的鹅毛笔。

他忐忑不安地来到皇宫,瑟瑟发抖,不敢抬头见龙颜,想着:皇上该如何处置我呢?皇上没看到珍稀的天鹅,只有一只鹅毛笔,顿时大发雷霆,叫人把缅伯高拖出去斩了。缅伯高连喊:“皇上饶命!”接着,把自己不小心放走天鹅及制成鹅毛笔的过程细细讲给皇上听,最后讲到,“礼轻情意重啊!皇上!饶命!”

皇上听了,经过一番冷静的思量,觉得缅伯高是位诚实守信的人,于是他说:“虽然这份礼物很轻薄,但是这份情意深深感动了我。我赦你无罪!”至此以后,缅伯高得到了皇上的重用。

我明白了:送礼,注重的不是礼品贵重,而是要有一份真挚的情意!


教师评语:内容很完整,故事精彩。词语积累丰富,运用到文本中增色不少。人物的表情传神,动作逼真,心理活动细致准确,犹如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构成精彩而又紧张的故事情节,结果化险为夷,让读者跟着吐了一口气!


《千里拜师》读后感300字


李固从小就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十四岁时已经非常有名,后来,他成了东汉有名的大臣,但是他对自己的成绩并不满意,所以,他一个人踏上求学的道路。

他听说千里之外有一个知识渊博的老人,一路走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可是老先生并不愿意收李固为徒,要他去找别人,不过李固并没有气馁。李固足足在老先生门前等了二十五天,最后老先生被李固的真诚打动了,在老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李固成了国家的栋梁人才。

我们要像李固那样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干什么事情没成功,不要气馁,正是有了这种坚持,李固才学有所成。

千里送鹅毛读后感


篇一:读后感

读《学生文明礼仪》后感

高一⑺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和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规范,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礼仪。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早就在100多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了初步的礼仪。至今,礼仪的意识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任何人都很讲礼仪。从古到今,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孕育了多少的礼仪人士。一粒种子虽小,却能可以长成苍天大树;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人不被人注意的礼节虽小,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讲礼仪的人总是会被别人尊重。 古代,礼仪很被人们看重。“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从前的贤士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什么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到:“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很多人都向他学习。一个简单的礼仪,不仅仅可以看出其人的道德修养,更能看出他对别人的尊重,老师是传授于我们知识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老师。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陶大哭.随从的人劝他说:“已经飞走了,没有了,哭也没有用了,还是想想补救的办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见是几根鹅毛跟一首小诗。诗中写道:“尺我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问失宝,倒地哭号陶。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义重!”换一个角度说,假若缅伯高在天鹅飞走后,他就返回云南,那他就不会被后人所赞颂。正是因为他的礼仪感动了唐太宗,虽然只是几根简单的鹅毛。但是,它给人的却是无穷的温暖,千里迢迢送来的只是一份小小的礼物,但是因为他懂礼仪。因而,唐太宗很高兴,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礼仪的重要性。也许它在我们眼中并不是很重要,甚至会被人们忽视。但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礼仪不仅仅在中国受到重视,古今中外,多少伟人,哪个不是讲礼仪懂礼仪的。它渗透在每个角落,无论是黄种人,黑种人还是白种人都同样重视礼仪。相信大家对他一定不陌生吧——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一个令世界都为之叹服的伟人。然而,他经历的挫折是我们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经历种种困难,最后他还是打败了困难。出身贫寒的林肯,却当选了美国的总统,一位傲慢无礼的议员对林肯进行了恶意嘲讽,讥笑他是鞋匠的儿子。但是,林肯并没有生气。他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不会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林肯有着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还有着仁慈无私的博爱精神。而对别人的嘲讽,他也是有礼

貌地对待。伟人之所以,是因为他拥有一般人不能拥有的。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每次在外交会上都是彬彬有礼地对待每一个宾客。那是在欢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的国宴上,周恩来在讲话结束时,提议大家为卡翁达总统健康中友谊干杯。这时服务员把一杯酒送到他手上,接着他走下讲台,先到主桌的卡翁达总统以及其他赞比亚贵宾而前举杯、碰杯、干杯。周恩来同人干杯时,总是面带笑容,友好也目视对方。一个礼仪,不但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使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加友好地相处。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一个讲礼仪的国家,总是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一个立足在世界上的国家,没有礼仪是站不稳的。一个素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一个占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没有断续过,给它一个“礼仪之邦”的称号,一点也不为之过。

苟子说:“人无礼则不年,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强国之本,他认为礼仪是人们言行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无论是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个国家都需要讲礼仪。读完《学生文明礼仪》这本书后,我懂得了礼仪的重要性,无论在任何场合,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企业,也需要讲礼仪,一个不讲礼仪的公司,是不会成功经营的。有时,一个小小的礼仪会使一个公司的形象被毁坏,此书中有了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人民日报》有过这样一段报道:中国某医疗机械厂经过艰难的谈判即将与美国客商签定“输液管生产线”的合同。然而,在参观车间时,厂长陋习难改,在地上吐了一口痰,美国客商看了以后一言不发,只留给厂长一封信便离开了:我十分钦佩您的才智和精明,但您吐痰的那一幕使我们彻夜难眠,一个厂长的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况且,我们合作的产品是用来治病的,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是啊!一口痰毁了一项合同。可见,日常举止是优美仪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端庄的举止,文明的行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中要求人们的举止有一定的约束。

国家的繁荣昌盛,做人的道德修养都离不开礼仪。在学校中,我们应该尊重老师。在公共场合,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我们应该做一个讲道德懂礼仪的中学生。让礼仪的风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撒下,让礼仪之花开得更灿烂,让礼仪文化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

篇二:增广贤文读后感

《增广贤文》读后感

曙光学校 六一班 焦瑞洁 辅导老师:闫敏 今年暑假,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是:家长自主布置一项作业。妈妈看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她变魔法似地拿出一本书,笑眯眯地说:“今年暑假,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再把《增广贤文》背一下。”还未来得及享受放假的喜悦,我就被老妈那“轻松”的话语一下子打到了无底深渊,噢,我可怜的暑假!又被老妈控制了。 从此,每天晚上背两节成了我的晚课,刚开始我背得很不情愿,但越接触越喜欢,越接触越觉得它有韵味、有意义。《增广贤文》不但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本书被人们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

读着这本书我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世, 例如:“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这本书还时时提醒我要珍惜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看着这一句又一句的格言警句,我心惊肉跳。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之间我们已经升入六年级了。想想再有一年就要告别亲爱的老师,结束六年的小学生活, 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当然,《增广贤文》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道理,虽然我已读过很多遍,甚至还背会了许多节,但仍然百看不厌、情有独钟。所以我要感谢妈妈让我读这本书!安阳市曙光小学篇二:增广贤文读后感

增广贤文读后感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事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增广贤文》这本书,它是一部经典的蒙学读物。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以及严谨治学等多个方面。

书中“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时必须下苦功夫,才会文辞精妙,一字千金。故事讲的是,秦始皇当上国君后,吕不韦做宰相。吕不韦和门客写了一本《吕氏春秋》的书。因为这本书内容广泛,为了使这本书写的更加完善,吕不韦下令说:“谁要能在这本书中增加或减少一个字就可以获得1000两黄金的赏赐。”

“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条心,无钱堪买针。这就话的意思是说:两个人如果是一条心,就能够挣到买黄金的钱;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眼,那就连买一根针的钱的钱也赚不到。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国王临死前,交个他的儿子们一支箭,让它们折断,儿子们很轻松的就折断了。接着,又交给他们一把箭。他的儿子们用尽了全力也折不断。老国王就问他们明白了什么?儿子们点点头。国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团结一心,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这本书里记载的民间谚语、古圣先贤的名言、文化典籍中的佳句。使我明白了艰苦朴素、勤奋努力、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从小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好好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富强而努力。篇三:增广贤文读后感

《增广贤文》读后感

在炎热的暑假中,我走马观花看了几本书,其中《增广贤文》是印象最为深刻的,这也

是源于女儿的缘故。

假期中,我随意翻了下这本彩色注音版的《增广贤文》,忽然发现其中有很多熟悉的句子,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原来这些谚语、佳句是出自这本书。再一细看,有古汉语专家对每句原文的注释和对重点、难点字词的解析,还有轻松有趣的经典故事,如庖丁解牛、破釜沉舟、岳母刺字等。女儿要升三年级了,这本书值得一读,但女儿对此书是毫无兴趣的,我只好“陪读”。在认真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意义。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极有影响力的读本,其内容涉及到珍惜时间、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其中书里的一些精辟的格言警句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来源民间的俚谚俗语,是对历代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还有许多格言至今仍广为流传,被人们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和对后人的谆谆教诲。如教导我们要勤学惜时的句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等,这些都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告诉我们要从小就要努力学习,趁早珍惜时间,莫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开卷有益,只有用书籍充实我们的头脑,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财富。

对于我们来说,修身处世篇中的佳句如责人之心责己,恕人之心恕人、积德若为山,容忍须学海等等,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受益匪浅:遇事学会冷静,胸怀宽广,不谈论别人是非,钱财取之有道,做人光明磊落,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才是有德行的君子。同样在工作中,如果有了好的品行和修养,就能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工作顺利开展。书中许多的句子也充满了人生哲理,如:大厦千间,夜眠八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如果我们的心态摆正了,就不会有很多的烦恼。

当然,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书中有些内容只适于当时社会现状,如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言轻莫劝人等等。书中还有反映封建伦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等思想的句子,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阅读时采取批判的态度,吸取精华,弃其糟泊,古为今用,传承经典。

《增广贤文》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慢慢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昔时贤文,诲汝谆谆”,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它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再读,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三:增广贤文读后感

《增广贤文》读后感

在炎热的暑假中,我走马观花看了几本书,其中《增广贤文》是印象最为深刻的,这也是源于女儿的缘故。

假期中,我随意翻了下这本彩色注音版的《增广贤文》,忽然发现其中有很多熟悉的句子,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原来这些谚语、佳句是出自这本书。再一细看,有古汉语专家对每句原文的注释和对重点、难点字词的解析,还有轻松有趣的经典故事,如庖丁解牛、破釜沉舟、岳母刺字等。女儿要升三年级了,这本书值得一读,但女儿对此书是毫无兴趣的,我只好“陪读”。在认真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意义。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极有影响力的读本,其内容涉及到珍惜时间、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其中书里的一些精辟的格言警句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来源民间的俚谚俗语,是对历代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还有许多格言至今仍广为流传,被人们奉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和对后人的谆谆教诲。如教导我们要勤学惜时的句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等,这些都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告诉我们要从小就要努力学习,趁早珍惜时间,莫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开卷有益,只有用书籍充实我们的头脑,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财富。

对于我们来说,修身处世篇中的佳句如责人之心责己,恕人之心恕人、积德若为山,容忍须学海等等,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受益匪浅:遇事学会冷静,胸怀宽广,不谈论别人是非,钱财取之有道,做人光明磊落,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才是有德行的君子。同样在工作中,如果有了好的品行和修养,就能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工作顺利开展。书中许多的句子也充满了人生哲理,如:大厦千间,夜眠八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如果我们的心态摆正了,就不会有很多的烦恼。

当然,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书中有些内容只适于当时社会现状,如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言轻莫劝人等等。书中还有反映封建伦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等思想的句子,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阅读时采取批判的态度,吸取精华,弃其糟泊,古为今用,传承经典。

《增广贤文》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慢慢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昔时贤文,诲汝谆谆”,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它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再读,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千里赴约》读后感800字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千里赴约》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不妥当的事,不能轻易允诺别人,假如你不经考虑便允诺别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你进退两难的境地。

妈妈:乐乐,来和妈妈一起背弟子规,还是看谁先背会。

儿子:嗯,一起背,看谁先背会。

妈妈:这次我先背会了,也是用的差不多五分钟,看见乐乐还在小声地背着,我没有打扰,又陪着儿子背一小会儿,我们俩就互相背,第一遍都背的有点生,接着我和儿子一品气互相背了五遍终于都是背的很流利了。

接着我让乐乐把译文熟悉了一下意思,就对乐乐说:乐乐,用自己的话把译文复述一遍。

儿子:嗯,好的。我做任何事情时,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随便给别人说,以免造成不可避免的错误。不妥当的事,不能轻易允诺(妈妈解释:就是允许、同意的意思),假如我不经考虑便允诺别人事情,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我进退两难的境地。

妈妈:嗯,复述的够清楚了,还不错!下面我们读启蒙故事吧!

启蒙故事

《千里赴约》

东汉时,范式和张伯元是同学,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因张伯元与范式痛恨奸佞当道,不愿做官,辞归故里。临别时,范式对张伯元说;两年后的今天我一定来看望你。说完,二人依依惜别。

转眼,两年过去了,范式和张伯元约定见面的日子到了。这天一早,张伯元早早起床,将屋子打扫干净,又吩咐妻子准备丰盛的酒菜。可是,眼看就到中午了,范式还没有来,准备好的酒菜都快凉透了。妻子说:我想他一定是忘了今天的约会。不要再傻等下去了。张伯元摇摇头,说:我的朋友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他一定不会爽约的。说着,他一个人来到路口,在烈日下苦苦守候。

天色越来越晚,太阳落山了,新月升了起来,张伯元的家人都认为范式一定不会来了,劝他赶快回家。这时,远处有一匹马飞奔而来,张伯元仔细一看,马上坐的正是自己的好友范式!

原来这两年来,范式时刻不忘与张伯元的约定。然而,当约定的日期临近时,偏巧范式家里有事脱不开身。但是,为了信守约定,范式纵马飞驰,还是从千里之外赶来赴约了。范式千里赴约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张伯元和他的家人,也感动了后人,成为信守诺言的典范。

妈妈:启蒙小故事读完了,乐乐还是和妈妈一起来一点点理解文章的意思。

乐乐,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呢?说的是谁和谁的事?

儿子:这是东汉时候的事,是说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个叫范式,一个叫张伯元。

妈妈:这两个人都是做什么的?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呢?

儿子:这两个人刚开始都是做官的,因为痛恨奸佞当道(奸诈虚伪、人格卑鄙的人总是阻碍他们的正义思想)他们都不愿做官了,所以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妈妈:临分别时,他们约定了什么事?

儿子:范式和张伯元两个好朋友约定两年后的今天见面然后就分手了。

妈妈:转眼两年很快就来到了,范式和张伯元见面的日子到了。这天一大早张伯元就早早起床把屋子打扫干净,让妻子做了丰盛的饭菜等着范式来赴约,范式他在约定的时间来了吗?

儿子:当然来了!不过范式因为家里有事,白天没有赶到,晚上快马加鞭来赴约了,给一天苦等他的张伯元一个意外惊喜,也因为张伯元知道范式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他相信范式会来的,所以不听家人的劝告等范式到晚上,终于等到了。

妈妈:是啊,范式这个朋友真的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信守诚诺的人。让张伯元一家人很感动。乐乐,你说说你感动吗?我们要向范式学习什么呢?

儿子:我当然要学习范式信守诚诺、说话算话的这种好优良品德。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范式说话算话,那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妈妈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了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这句话最能说明范式说话算话了。

妈妈:呀!乐乐真棒!把这句话都用上了,真棒哦!(乐乐很开心地笑了!嘿嘿!)是啊,范式这种守信用、信守诺言的君子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的本质。千里赴约这个启蒙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做一个信守诚诺,说话算话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将不断启迪着我们下一代。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后感大全:积跬步致千里,积小善成大德”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千里马读后感5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