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再读水浒传有感作文 > 地图 > 再读水浒传有感作文

再读水浒传有感作文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再读《水浒》。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读《水浒》",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第一次是从电视节目中接触《水浒》,当时只是被故事中打打杀杀的情节所吸引,后来高中时,第二次读《水浒》,却痛恨宋江一心招安,使梁山好汉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留下一片凄凉的情景让人感伤。

如今再读《水浒》,却为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拍案叫绝。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梁山先后的三位寨主王伦、晁盖、宋江。

王伦,一个落草的穷书生,没有远见,心胸狭窄,胆小怕事,没有领导能力,是确确实实的贼寇!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王伦虽说是山寨之首,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坐山为王罢了,他手下就两三个头领,而且都是平平之辈,不能成气候,后来林冲来投,却恐林冲的本事在他之上,容不得林冲,就整日好酒好肉款待,是想逼林冲自己走啊。这也为后来林冲火并王伦埋下了伏笔,也体现了王伦没有远见,心胸狭窄。再后来,晁盖一行七人夺了生辰纲,杀了官军后上梁山入伙,这下王伦的心胸狭窄和胆小怕事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起初他还是想用对待林冲的办法来逼走晁盖,成天好酒好肉。但出于防范,将晁盖一行人分开居住,并派人监视。后来怕晁盖等人杀他夺山寨之主,就假仁假义地与林冲结拜,想寻个庇护。谁知,越是这样,越激起了林冲对他的反感。后来经吴用多次言语相激,终使林冲这样正直内向的人爆发,才有了火并王伦,拥立晁盖的壮举。

晁盖此人最重义气,这从梁山上会议用的大厅名字就能看出来,在晁盖为山寨之主时,横匾为聚义厅三个字。正因为晁盖重义,才使得各路英雄募名来投,其中就包括山东呼保义宋江。后来梁山的几次出征以及晁盖的死,也无不体现出这个义字。祝家庄一战,是为救时迁这种梁上君子,体现出晁盖的义,紧接着,曾头市抢了献给晁盖的宝马,晁盖并不生气,但他们打伤了刘唐兄弟,这使晁盖为之一震,亲率兵马征讨,就在征讨时,晁盖中毒箭身亡,临死时,还折箭为誓,捉住史文恭者为山寨之主,晁盖的死并不在意料之外,因为他不死,梁山可能就只安于现状,天天酒肉生平,真正落下个草寇的骂名。

晁盖一死,成就了梁山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物宋江。忠义前途贯穿了宋江的整个领导思路,也影响了梁山的真正命运。在晁盖死时,晁盖要求将自己葬于梁山,与兄弟们为伴,但宋江并没有答应,宋江说道:终有一日要将哥哥灵位移至东京,让后人世代供奉,这一点就看出了宋江一心为梁山的前途着想,为梁山众兄弟的命运、名声着想,为忠义二字奋斗。另外,宋江掌权后,梁山108位英雄排座次,横匾聚义厅三个字换成了忠义堂。从这里也可以体现出宋江的伟大抱负。后来由于梁山声名大振,再加之宋太尉的大力协助,朝廷终于下旨招安,后令其远征方腊。在征讨方腊途中,梁山好汉死伤大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堆积成梁山的忠义之名,武松独臂擒方腊更是感人宋江为梁山赢得了名声,但也酿成了《水浒传》悲剧的结局。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再读水浒传读后感


再读水浒传读后感【1】

这段时间,老师让我们读了一本名著——《水浒传》。

这本书非常好,内容很精彩。

《水浒传》是一部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生动地描写和反映了北宋末年一支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有被招安前的“两赢童贯”、“三败高三尉”等及被招安后的破大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造反的事。

因为当时的朝廷、官员非常贪腐,所以他们造反了。

书中通过人物的性格来反映事件,特别的有趣。

书中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宋江,虽然宋江不会武功,但是宋江这个人比较谦虚,得人心,所以能让众多好汉臣服于他。

他一个人造反并不一定成功,但是几万人、几十万人呢?最后虽然他们没有成功,但是却使一些得到他们帮助的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在生活中,有许多像宋江这样的人。

这种人特别好,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他们遇到有人需要他的帮助时,他们是能帮的就帮,能干的就干。

做什么事总是和别人商量,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

即使是做错了,也能知错就改。

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优良的品质,修养非常的高,为人处事也处理的较为得当。

但生活中也有一些小人,口蜜腹剑,不想靠自己的劳动去争取机会,而是想一些歪门邪道去投机取巧。

这种人呢,品质都不好,都没有很大的成就,日久见人心,每当和这种人相处久了,人们就会发现这种人的真实面目,从而失去别人的信任而时时处处提防。

我们要学习一下宋江身上的优良品质,做一个好人,而不要学习一些小人的所作所为。

如果学习小人的做法,自己也就成了一个小人,那就麻烦了,别人也会时时处处地提防你,最终你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变成一个可怜虫。

《水浒传》不愧是名著,虽然已经读完,但我还是回味无穷。

我还会读第二遍、三遍……

水浒传读后感【2】

北宋末年,朝廷一方面向外屈膝,缴纳岁贡,而一方面穷凶极恶,压榨百姓。

特别是高俅那厮发迹以后,更是奸臣当道,名不聊生,这才官逼人反,使得那一百单八的好汉齐聚水泊梁山,揭竿而起,对抗朝廷。

是什么引得好汉们被逼的上了梁山呢?首当其冲的便是那奸佞昏官无端扣上的罪名,不然谁放着好好地官不做,美滋滋的小日子不过,而走上梁山,涉险对抗朝廷呢?而这些平白无故的罪名,不是那些昏官胆小怕事,便是那些奸佞滥用私权。

在水浒传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女子也是豪杰们被逼上梁山的一大原因,而水浒传中的女子,不是阎婆惜潘金莲这般杨花水性,便是孙二娘扈三娘那般粗鲁野蛮。

可是,有些罪名也不是空穴来风,水浒中,那些个人物的重情义,冲动莽反倒害了自己,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时冲动杀了人,正好让那些奸佞有了借口。

水浒,前部分给人的感觉是“苦痛后,前景一片光明”而中部也是顺风顺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的光明历程,可是到了后端,并不像西游记那般,终于“苦媳妇熬成了婆”,各自修成正果。

而文章却突然转了个大弯,整个就变成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苦滋味儿,可是,为甚,本来前景大好一片,结局却这般?

所谓“土匪想要当好土匪,就是为了有一天不当土匪”,梁上好汉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聚在梁山之上,终归是不行的,所以就得付诸行动,他们的本领,颠覆朝廷,自己掌握,毕竟是不行的,但激一激朝廷还是绰绰有余的,毕竟也不是势单力薄,各色人物的本领也不容小觑,好汉们最后都为朝廷而用,都谋得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

可是却是因为打败了方腊,损失惨重,只剩下了二十七个好汉,又是走的走,被毒害的毒害,自缢的自缢,终究“树倒猢狲散”。

朝廷,招安了一百单八好汉,除去忧患,为我所用,利用完,败完大敌,便在表面上给了点甜头,背后却赶尽杀绝,永除后患。

让那些奸佞昏官出了口气,残害忠将。

但为何会如此呢?其实这个道理,就和“三国杀”一般,一开始,不能毕露锋芒,以免成了那些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要隐藏好自己的身份。

对战时,倘若你是忠臣,想要获得最后的成功,毕先除内奸,后屠反贼。

而好汉们,先除了反贼,却还未来得及屠尽那些祸害忠良的“内奸”,而这里的内奸,便是指的那些仗着权势,找借口欺压忠良百姓,欺负自己人的奸臣了,自而让外人得了空子。

怎会不败?怎一字无奈啊!

水浒传中的世界,并不像金庸笔下的江湖那般,闻所未闻的武功,华丽丽的服饰。

在水浒中,与之相反的风格反倒更添了几分真实。

但加上了伏魔殿这么回事,道更让水浒感觉像是神话了的起义故事。

故事里,那些江湖上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的主儿并不多,更多的是那些性格鲜明,率真豪爽,敢作敢为的豪杰。

文中,宋江是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他不像智多星吴用那般机敏多智,也不似李逵那般敢作敢为,反有些犹豫不决。

但就是他那副黑矮的皮相加上其沉稳义气的性子,以及其济弱扶贫的事迹。

是便让各方好汉对其敬上多分,常常“哥哥,哥哥”的唤其。

表面上,宋江是个正直且忠于朝廷的汉子,但在情节慢慢推移,却让人感觉其是个有着多重性格且矛盾的人。

他一生都在追求,平衡这忠义两全,他放走晁盖,一,为了义。

二,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

他明着救济百姓,衷心的为朝廷办事,暗里却有意无意的帮助结交有志好汉。

一步步踏上聚众反国之路,最后在众人的拥戴下成为梁山泊的头领。

这也体现出其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

但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物,让人更感真实,有血有肉,就是他内心的矛盾世界,让读者更加偏爱其。

水浒中,描写李逵的文笔最多,李逵在水浒中扮演的角色,是性格鲜明,可爱率真,敢作敢为却有些冲动的。

他,相对于水浒传,正与张飞对于三国演义,以及猪八戒对于西游记一般。

但与张飞相比,他又少了几分胆大心细。

与八戒相比,他更有志向,更加勇敢,有斗志。

从外貌形态上看,他们都高大魁梧,相貌丑陋;从武艺上看,都是武功高强,经常使用些笨重武器,而且生性粗鲁可爱,脾气暴躁,疾恶如仇。

有趣的是,他们往往与沉稳儒雅的主角之间有着亲如手足般的密切关系。

人物反差极大的搭配,很容易产生喜剧效果。

他们性子鲁莽,经常头脑发热太冲动,不断地惹麻烦,要么是闹场误会,要么是好心办坏事,为文章平添了许多有趣的色彩。

俗话说“官逼人反,民不得不反。

封建社会贪腐不堪,奸佞当道,一百单八好汉,结为兄弟,为兄弟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百姓除暴安良,出生入死。

自此揭竿而起啸聚梁山,披肝沥胆,任侠仗义,演绎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

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啊……

读水浒传有感【3】

近日,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书中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位位英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朝末年人,他是我们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他创作的《水浒传》则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农民的革命斗争。

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个作恶多端,欺压百姓的害民贼,同时也描述了一个个劫富挤贫、铤而走险的好汉,他们被那些大大小小的统治者,上至宋朝皇帝、高官显宦,下至恶霸地主、差役爪牙,逼得无法再生活下去,走投无路,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

通过阅读《水浒传》不仅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本质的了解,而且还让我熟悉了每一位英雄,如:宋江、吴用、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是多么让人神往啊!他们就好比刘备、诸葛亮、关羽、孙悟空……一般,是永远存活在人们心中的艺术形象。

全书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算是英雄好汉武松醉后打虎的故事了——

话说武松离了“三碗不过冈”后,便直奔景阳冈。

走了一里多路,武松便觉得又累又渴,躺到一块大石头上,正闭了眼要睡,忽然从乱树丛中蹿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来。

武松见了,顿时惊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一大半,从青石上翻身跳下,抄起哨捧,闪在旁边。

那老虎把两只前爪在地上略按一下,纵身一扑,武松急忙闪到一边,老虎见捉不到武松,便干脆一掀,一剪,可都让机灵的武松闪过了。

那老虎正准备再次攻击,武松连忙抡起哨棒,从空中劈下,谁知只打到了一棵树上,哨捧断成了两截。

这一下,激得老虎向武松猛扑过来,武松往后一跳,老虎恰好落在他面前,武松丢掉手中的哨棒,两手把老虎皮揪住狠劲地踢它,又用拳头猛打它,不一会儿,老虎就只剩下一口气了,五官里全部是血,武松又到树边拾起半截哨棒,回来又打了一二百下,直到老虎一丝气也没有了才罢手。

武松又回到青石板上歇了好一阵,才走下冈子去。

《水浒传》中那些紧张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那些带有传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远都活在我们的心中,永不磨灭

再读《水浒》_水浒传读后感1200字


第一次是从电视节目中接触《水浒》,当时只是被故事中打打杀杀的情节所吸引,后来高中时,第二次读《水浒》,却痛恨宋江一心招安,使梁山好汉四分五裂,死的死,走的走,留下一片凄凉的情景让人感伤。

如今再读《水浒》,却为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拍案叫绝。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梁山先后的三位寨主王伦、晁盖、宋江。

王伦,一个落草的穷书生,没有远见,心胸狭窄,胆小怕事,没有领导能力,是确确实实的贼寇!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王伦虽说是山寨之首,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坐山为王罢了,他手下就两三个头领,而且都是平平之辈,不能成气候,后来林冲来投,却恐林冲的本事在他之上,容不得林冲,就整日好酒好肉款待,是想逼林冲自己走啊。这也为后来林冲火并王伦埋下了伏笔,也体现了王伦没有远见,心胸狭窄。再后来,晁盖一行七人夺了生辰纲,杀了官军后上梁山入伙,这下王伦的心胸狭窄和胆小怕事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起初他还是想用对待林冲的办法来逼走晁盖,成天好酒好肉。但出于防范,将晁盖一行人分开居住,并派人监视。后来怕晁盖等人杀他夺山寨之主,就假仁假义地与林冲结拜,想寻个庇护。谁知,越是这样,越激起了林冲对他的反感。后来经吴用多次言语相激,终使林冲这样正直内向的人爆发,才有了火并王伦,拥立晁盖的壮举。

晁盖此人最重义气,这从梁山上会议用的大厅名字就能看出来,在晁盖为山寨之主时,横匾为聚义厅三个字。正因为晁盖重义,才使得各路英雄募名来投,其中就包括山东呼保义宋江。后来梁山的几次出征以及晁盖的死,也无不体现出这个义字。祝家庄一战,是为救时迁这种梁上君子,体现出晁盖的义,紧接着,曾头市抢了献给晁盖的宝马,晁盖并不生气,但他们打伤了刘唐兄弟,这使晁盖为之一震,亲率兵马征讨,就在征讨时,晁盖中毒箭身亡,临死时,还折箭为誓,捉住史文恭者为山寨之主,晁盖的死并不在意料之外,因为他不死,梁山可能就只安于现状,天天酒肉生平,真正落下个草寇的骂名。

晁盖一死,成就了梁山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物宋江。忠义前途贯穿了宋江的整个领导思路,也影响了梁山的真正命运。在晁盖死时,晁盖要求将自己葬于梁山,与兄弟们为伴,但宋江并没有答应,宋江说道:终有一日要将哥哥灵位移至东京,让后人世代供奉,这一点就看出了宋江一心为梁山的前途着想,为梁山众兄弟的命运、名声着想,为忠义二字奋斗。另外,宋江掌权后,梁山108位英雄排座次,横匾聚义厅三个字换成了忠义堂。从这里也可以体现出宋江的伟大抱负。后来由于梁山声名大振,再加之宋太尉的大力协助,朝廷终于下旨招安,后令其远征方腊。在征讨方腊途中,梁山好汉死伤大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堆积成梁山的忠义之名,武松独臂擒方腊更是感人宋江为梁山赢得了名声,但也酿成了《水浒传》悲剧的结局。

再读《水浒传》有感_400字


今年暑假,新版《水浒传》在各个电视台热播。在欣赏电视剧的同时,我又读了一遍《水浒传》原著,再次被书中的侠义精神所感动。108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兄弟情深、亲如手足,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他们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他们忠义两全、为国效力,个个都是豪爽的英雄好汉!在108将里我最喜欢的是军师吴用。吴用在梁山泊排名第三,他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须长,一幅文质彬彬的模样,别看他年轻,梁山的军事行动几乎都是他一手策划的。他熟读诗书,足智多谋,自称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晁盖、阮氏兄弟等七人成功地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整个过程巧妙自然,天衣无缝,等押送金珠宝贝的杨志感觉不妙时,好汉们已经欣然而退了,让人不得不叹服吴用的机智妙算!后来,他协助宋江征服辽国、平定方腊,为社稷安定立下汗马功劳。吴用心里装着梁山泊,对宋江忠心耿耿。当梁山危急,向二龙山求助之际,杨志挟制宋江逼吴用自杀向他谢罪,吴用为了梁山毫不犹豫,果敢赴死,让人敬佩他的忠诚和大义!我非常喜欢吴用这个人物。

再读水浒_《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早在小时候,就已经把四大名著囫囵看了一遍,今天刚好看见电视上放的《水浒传》,一时兴起多看了两集,突然想起书架上有《水浒传》这本书,趁着这闲暇,再细读一番。

这一切还要从洪太尉误走妖魔道,放出了天罡地煞星说起。说是误打误撞放出了一百零八个魔将,何不说是历史的必然。北宋末年,宋微宗赵佶醉心书法,如果不生在帝王家,必将以书法闻名天下,可惜做了帝王却不专心政事,不量才录用,重用贪官污吏,天下人苦其久矣。迟早有人起义,推翻这昏庸的统治。

说回到水浒,最可惜还是那托塔天王晁盖,晁天王生来仗义疏财,嫉恶如仇,占山为王从未犹豫,当初火烧晁家庄,走水泊上梁山也是那么决绝。竖起的旗是劫富济贫,大殿也叫聚义厅。只是后来晁天王死后,才改为替天行道的大旗和忠义堂。回头想想,如果晁天王不是在曾头市被史文恭暗箭射杀,想必是不会接受招安吧。那众英雄也该就两个结局,打下这天下,大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醉卧女儿乡,富贵荣华享之不尽:如果输了,大家轰轰烈烈战死,当年说好同生共死,如今大家一起赴黄泉,不枉结拜一场,可惜啊,可惜晁天王没看到大家齐聚的那一天。

说水浒,怎能忘了林冲?林冲本是安分守己,做着自己枪棒教头,不用当值时,与妻子恩恩爱爱,如果没有后来那些事,想必夫妻二人必然举案齐眉共白首。可惜没那么多如果,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一路隐忍,无奈那小人陆谦早晚惦记,一心致林教头于死地。山神庙前的林家枪,惊艳了寒雪。不杀尔等,我林冲不配活于世间。此时的林冲还还幻想着有朝一日与妻子再见,素手作羹茶,在后来鲁智深带回林家夫人遇难的消息后,林冲只有手中的枪和无尽的恨意。唯有心中有恨,枪舞起来更加传神。第六十三回,关羽后人大刀关胜前来叫阵,林冲欲出,宋江恐其不敌,林冲说,我等兄弟上山来,大小五七十余阵,未尝败过,何故灭自家威风。单骑杀出,枪法不知又快过了山神庙时的多少。。。

水浒群雄一百单八人,哪个不是风华绝代?有那路见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提辖;也有那宁死不屈,敢作敢当的武二爷,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你们想要我武松的命,我武松岂能放过你们。还有那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的小李广花荣,敌将莫走,看我花荣神箭,只见弓弦微动,白羽轻出,敌方便有一人倒地。更有那忠肝义胆的黑旋风李逵,我一生只认我公明哥哥,哥哥既然要走,李逵岂会独活,来生再做兄弟,我再为哥哥鞍前马后,赴汤蹈火。一百零八将,人人都是主角。

合上书,心中却无法平静,恨不生同代,与诸位兄弟肝胆相照,生死与同,再说一说这百里水泊。。。

再读《水浒传》有感_400字2024


今年暑假,新版《水浒传》在各个电视台热播。在欣赏电视剧的同时,我又读了一遍《水浒传》原著,再次被书中的侠义精神所感动。108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兄弟情深、亲如手足,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他们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他们忠义两全、为国效力,个个都是豪爽的英雄好汉!在108将里我最喜欢的是军师吴用。吴用在梁山泊排名第三,他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须长,一幅文质彬彬的模样,别看他年轻,梁山的军事行动几乎都是他一手策划的。他熟读诗书,足智多谋,自称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晁盖、阮氏兄弟等七人成功地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整个过程巧妙自然,天衣无缝,等押送金珠宝贝的杨志感觉不妙时,好汉们已经欣然而退了,让人不得不叹服吴用的机智妙算!后来,他协助宋江征服辽国、平定方腊,为社稷安定立下汗马功劳。吴用心里装着梁山泊,对宋江忠心耿耿。当梁山危急,向二龙山求助之际,杨志挟制宋江逼吴用自杀向他谢罪,吴用为了梁山毫不犹豫,果敢赴死,让人敬佩他的忠诚和大义!我非常喜欢吴用这个人物。

再读《论语》


我加深了对做人处世的思考,这种思考犹如悄然的细雨,随着我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清晰起来,每天的生活恰恰成了台阶,我不断地向上攀登,不断地领悟。

每一次读起《论语》,便觉得那是一种守望,守望着千百年后,圣贤的光辉能重新闪耀,守望着一个真正的君子出现。但这种守望似乎很飘渺,传扬千百年的知识光辉到现在黯淡了下去,谁愿意苦心孤诣地研究砖头般的典籍?我看到那个守望者的眼里注满了失望。

从《论语》中,我汲取了“营养”,我仿佛看到了君子的模样,他是温和的好好先生,他是知书达礼的儒者,他是文质彬彬的智者,他又是沉默坚强的男子汉,在大多数时候,他是温和善良的,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满腹经纶。在危险面前,他又变为勇士,无所不能。

这样的人算得上完人,是真正的“人上人”,可是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我不敢说。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我困惑过,苦恼过,追寻过,却始终无法参透。但,一触摸到《论语》,我的心就清醒了,仿佛被清泉滋润过。我开始懂得:

真正的智慧从不外露;
宽容的胸怀海纳百川;
温和的性格没有敌人;
勤奋的学习受益良多;
坚强的支柱来自内心;

真正的君子早已存在于内心之中!


再读苏先生


本来是比较喜欢苏轼先生的诗词的,能把词写得如此慷慨激昂,酣畅淋漓。可对于他的背景,就知之甚少了,只是主观地认为他是个如同李白一般的潇洒主儿。

今天读了余秋雨老师写的《苏东坡突围》,不觉咯噔一下:这竟是一个在夹缝中寻找空间的文人。看来之前对先生的认识真是肤浅到了极致。

苏东坡的处境,与我之前写过的某篇文章提到的很相似。那是一个小人横行的时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人们,怀着相同或不同的目标,攒到一起了。一两个小人尚不足以成个气候,一坨小人可就能把水搅浑三十遍了。善遇到恶,先受伤的总得是善,尤其是一个善遇到了一堆恶,那就得遍体鳞伤。苏东坡就这样毫无防备地中了各方面飞来的暗箭,并带着一身伤痕,打开了文坛的一扇窗。这才是真的猛士。

巨人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

再读项羽本纪


雨或许停了,或许还在下。

每一年,每一个节气,每一座山每一片海,每一处不一样的雨,都有它自己的脾气;每一刻不同时分的雨,都有它自己的颜色。三岁的孩提和十六岁的少年,没法看到一样的雨。而好书、美文与这样的雨并无二致。随着年岁增长和心境的变迁,我阅美文愈解愈深,读生活常读常新。

读《史记》,是与太史公展开的一段漫谈,不凡者笔下方能生神奇。他在历史里追本溯源,向前穿越;他是历史的探险家,诸子百家、人生百态,在他的笔下各显智勇;他把王朝更迭中熠熠生辉的形象磨打成遗珠。

于是有了《项羽本纪》。

我最初了解项羽时还是小学。李清照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老师说,这是他的傲骨。可我不明白,西楚霸王为何在江畔自刎,他明明已有丰功伟绩,他并非不能东山再起。我只知道,鸿门宴上的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断了自己的退路,他哪称得上一句“西楚霸王”?不过一介沽名钓誉的莽夫!

初高中之际,我初读史记,第一眼便想翻开的是《项羽本纪》。我不解,项羽落得个一败涂地的结局,何以太史公著“本纪”?他因何而破例独尊这帝王待遇,独获太史公青眼?

直到我了解了他完整的一生。这难道不是一幅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蓝图吗?我明白了西楚霸王为何是霸王。少年路遇秦皇车仗,刘邦叹:“大丈夫当如此也。”他却放豪言:“彼可取而代之!”项籍教他剑法,他却抒壮志:“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当他面临四面楚歌,面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未知未来,他却不自轻自贱,不否定自己,而有“天要亡我,我何渡为!”的洒脱!

几人能有“取而代之”的凌云志?几人能有“学万人敌”的风傲气?几人能有“我何渡为”的桀骜骨?项羽有!他有力拔山兮气盖世时的豪迈,也有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潇洒。那时我觉得他是个英雄,他彻头彻尾的气概完败刘邦这个地痞流氓。

而现在,我觉得项羽是个普通人。

他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原来我曾经的每个想法都是项羽,可都不是项羽。他是有英雄气概,可也沽名钓誉,他是豪迈洒脱,可也优柔寡断,他是真英雄,可也是多情种。

他和我们一样,和我一样。

这世上有千千万万个“项羽”,他们有九天之志,要实现却难于登天;他们有不驯风骨,却面对生活难得圆满,委曲求全。

每个人都做过履至尊而制天下的帝王梦,却常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可在我们被生活跌堕到遍体鳞伤前,我们始终守着不过江东的初心,我们始终高喊着:“人不轻狂枉少年!”

是鹰,就要云中有志;是马,就要背上有鞍!西楚霸王,想必,面对磨难,也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风骨!

不同于沛公的亦步亦趋、知人善任,西楚霸王永远是志冲云霄、气飞九天的形象,我这才明白,时势造英雄,英雄不一类。我们在人生路上都做过错误选择,都跌跌撞撞可不妨碍我们也可以成为英雄。

窗外,雨或许停了,或许还在下。项羽的故事早已结束,而我的故事,现在正是起点。

再读《水浒传》作文700字_初一读后感


在这一个寒假,我又认真的再读了一次《水浒传》,我也对《水浒传》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也让我们认真的讨论了《水浒传》。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对《水浒传》产生了太多太多的疑问和不解。就像老师说的一样,梁山伯的英雄好汉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替天行道,却只能在暗地偷偷行动呢?然而在读《水浒传》让我明白:朝廷里奸臣当道,社会无比黑暗,在宋朝这样的形势下他们只能入草为寇,组建一个以宋江为首的108个好汉的起义军。但是,如果起义失败,那么起义军将领的子子孙孙都会遭到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宋江只好招安为朝廷立功,成为有功之臣,封妻荫子。可最后还是被奸臣陷害,众将领们死的死、伤的伤,并没有实现封妻荫子的愿望。这就是当时社会黑暗的写照。

也许有人看《水浒传》的时候,不免会认为里面的好汉都太残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可为什么还被称为好汉呢?我以前看《水浒传》总认为黑旋风李逵太凶残了,每当看到梁山泊军师吴用策划让美髯公朱仝加入梁山泊,便使李逵杀了朱仝所照顾的县长的小儿子,我就厌恶李逵。那个小孩可是无辜的,可怜的,怎么要把他杀了呢?然而,再读《水浒传》,让我明白:梁山泊好汉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有着农民的粗鲁,李逵便是其中之一,但他们又被称为好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忠义而杀人放火替天行道,假如一个人有一点点毛病,而又在重要时刻体现出伟大,那么这一点点毛病就不值得一提。所以梁山泊好汉虽杀人放火,但又替天行道,所以他们被称为好汉。

再读《水浒传》,让我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明白了只有世界和平,国家昌盛,人民才会安定,社会才会幸福。只要不断努力学习,就可以为这一目标而奉献一份力量。

再读《孔乙己》有感


再读《孔乙己》有感

泽宇

对于鲁迅,我想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对于这位伟大的战士的印象仅仅停留于中学时期的课堂。那个时候,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狂人日记,孔乙己,伤逝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篇目。然而,对于其文章的深刻内涵我的认识并不深刻。只是在人云亦云的说着什么“吃人的社会”,“愚昧的人民”等等。或许是因为我成长的这个应试年代,亦或许是严重不符合阅读年龄的我,呵,懵懂的少年哪里能读的懂鲁迅。

近日,离开校园初入社会的我刚刚稳定下来。也逐渐想起了从小母上大人对于我的国学教导,间断的读了一些“孔子”,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这一影响了“知识分子”——士数千年的学说有了些许认识,忽然想起了鲁迅笔下这位穿长衫的丑角,恰逢图书促销,便买回了《呐喊》来看。

再读孔乙己,“唯一穿长衫而站着吃酒”,“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呢”,“茴字有四种写法”这些熟悉的语句仍然是那么的讽刺,然而我心中确逐渐的产生了巨大的悲凉。毫无疑问,长衫最为知识分子的象征,也表明着孔乙己的身份。这位穷酸的书生,能说得出之乎者也,能讲得出茴字的四种写法,能信口拈来“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等儒家经典名句,确沦为了整个社会的笑柄。

孔乙己,你真的识得字吗?那怎么没考个秀才?孔乙己本来欲做辩驳,确瞬间无话可说,如瘪了的气球一般。然,只有中了秀才才能说明识得字吗?自古以来,士总是少数,其理想抱负多不被人所理解,但大多仍受人尊重。什么时候开始,知识分子需要用世俗的虚名来证明自己的学识了呢?孔乙己是悲哀的,悲在他自己忘却了士的志气。他说得出“君子固穷”,确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识分子的富足是其他阶层无可像想的,无论何时,外在的官职、财富等等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影响知识分子的志气,因为他们,或者说我们,有着我们自己引以为傲的支撑,有着富足的精神追求。

我们再来说说,孔乙己的窃。从始至终,他的偷窃行为只是道听途说,并配以他自身的伤残,让人更加的信以为真。如果他真的没有偷呢?这些无聊的看客所见未必是真,而丁举人在当时的社会如何成为了举人,又对同为穿长衫的孔乙己大打出手更是有违“士”的精神。这些人,又作如何评判呢?孔乙己是肮脏的,是有污点的,又何尝不是被这样一个扭曲的社会所逼迫。我们再来想想,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让本本分分的读书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去为了生计而抛弃了君子的气节,这与其说是个人的失足,更不如说事社会的悲哀。

说到这里,其实也是想到了现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然对于知识分子的地位和态度,并无显著进展。虽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喊了多年,虽然科技兴国的战略执行了多日。社会的导向并不是一句呼吁或者一两项行政政策能改变的。高考生报志愿以经济等专业为大热门,整个社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博士硕士成为了工作的敲门砖,大量教授论文造假,甚至院士评选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内幕。不禁要问,当今的社会,又比一百年前好了多少呢?当今的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处于孔乙己的窘境?

孔乙己在那个悲哀的社会无声的死去了,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又会何去何从呢?

再读《骆驼祥子》有感


祥子,又一次与你相见

--再读《骆驼祥子》有感

张林玉

想来惭愧,相比较于高中三年,在大学这样时间充沛的日子里,我与书的的接触却少了起来。高中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唯有每周日跑去书店淘着各种的书来看。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日子该是最多彩,最美好的时光了,平淡而充实,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觉得美好。春光滟滟的四月,借着学院举办的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契机,我又重新拿起了高一时看的那本《骆驼祥子》,书很新,一如祥子在我的记忆里的样子。

对一本书包括书中人物,情节等等的看法,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所在书中看见的,感受到的都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候,我只觉得祥子真是一个懦弱的人,向权势屈服,向社会屈服,连自己爱的人都保护不了,最后还沦为社会的渣滓,混吃等死。那时候的我真的不理解祥子的妥协,一如我不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跻身名著之列一样。

现在再看,直觉的高中的我是那么幼稚,生于盛世的我,怎么可能明白祥子所处个时代的世事百态,炎凉冷暖。祥子淳朴善良,有着自己的梦想,也为之努力着。像书中说的: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其实祥子一直的梦想就是拉好他的车,有一个小家,这样就够了。可是,总是事与愿违,他的车一次又一次的被抢被失去,梦想也一次又一次的被践踏。因为祥子生活在一个人吃人的旧社会,一个好人没有出路的社会,一个把人往地狱里送的社会。

小福子的死彻底击垮了祥子,失去了车,失去了孩子,失去了爱的人,失去了一切的他变得麻木、狡猾、狠心,变成了一个吃喝嫖赌,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但是尽管这样,我们仍然不能去指责祥子,他努力过,挣扎过,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爬起来过,可是社会不让他好过,夺走了他的一切,把他狠狠地踩进地狱。这样的祥子,是让人心疼的,他没有错,错的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

祥子的故事没有教我怎么坚强,怎么百折不挠的与命运抗争,我所能明白的就只是,人生很艰难,平凡的我和你和他,唯有好好活着,精彩的活着,不辜负这大好春光,释然的往上去,往前去。生活有这些,就够了。

在这繁繁浮世,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与书交友,得以体味不同的人生;一本书就是一份陪伴,与书同行,得以丰富我平淡的生活。

再读《背影》有感


翻开语文课本,又一次品读朱自清的那一篇《背影》,对于这篇《背影》,似乎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小学六年级,当我们学习到朱自清的一篇《匆匆》时,老师为了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就为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背影》,那个时候,我只是大致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体现了伟大的父爱,而并没有花很多的心思去理会其中包含的真情,然而,今天,初中的课堂上让我更深一层地学习了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子情深。
还很熟悉地记得文章开篇的第一段,作者就写到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开始读的时候,心里便产生了一种好奇与不解,不过就是一个背影,作者为何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带着疑问,继续读了下去。作者写到当时自己的家中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加上自己的外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光景更是惨淡,这一点不仅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淡淡的悲凉气氛。因此,作为父亲,不得不到南京某事,而我又要到北京读书,很显然,我与父亲又要分别了。
父亲始终不放心我,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到车站送我。浦口车站的送别充满了不舍,充满了依恋。父亲对儿子的爱在整个车站蔓延。为了给儿子拣车位,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出于对儿子的关爱,在送儿子上车时还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而我,却暗笑他的迂虽说是这样,但其中所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是不可否认的。
车还未开,父亲便执意要为我买橘子。可见父亲对我的爱所谓是细致入微。就连吃的方面也考虑到了。最让我感动的是父亲买橘子的整个过程。文中详细地写到父亲是如何攀过栅栏,又是如何购买橘子,如何走过铁道,这一个个细节让人无不感动十分。这是作者第二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望着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时的我流泪了,这是一次感动的泪,父亲庞大的身躯战胜了买橘子的重重困难,当我拭干不禁流出的眼泪,父亲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为我放下橘子,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那是因为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办事,尽到了做为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作者将父亲的背影刻画地淋漓尽致,而当父亲离开时,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他走了几步,回头看看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可见父亲心里是如何地惦记着儿子,那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是一种父爱的体现。直到父亲的背影完全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这篇《背影》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中的父亲是朴实的,父亲的爱却是伟大的。早就听到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慈母严父,而文章中的父亲却给人一个慈父的形象。
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当我做错事时,父亲便会很严厉地说我一两句,我觉得很是唠叨,也很是不满;有时候与父亲顶嘴,父亲会忍不住教训我,便觉得满肚子都是委屈而有时候,父亲会笑着对我说:嘿,孩子,功课做得如何,有什么困难?要吃什么就告诉我回想起这些,如今却觉得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不管父亲如何教育我,是严厉地批评,还是温和地指导,这不就是父亲对我们爱的体现吗?父爱如大山,是伟大的,有时候也是深沉的,有许多人赞颂母爱,而今,父爱的伟大也不是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再读雷锋日记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重温《雷锋日记》,让我反复咀嚼回味的便是这段文字,我认为雷锋的“钉子”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雷锋的“钉子”精神主要体现在钉子的“挤”和“钻”上。雷锋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他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

回首自己的学习旅程,正是这“挤”和“钻”让我收获颇丰。去年暑假,我忽的迷上了日记,在爸爸的指导下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记得去上海旅游的那几天,我们每天都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旅馆。可是不管多晚,不管多累,我总会打开日记册,及时记录自己一天的见闻和感受。暑假里坚持写日记还算容易,可进入初二了,学业负担重了,还要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那就困难了。但我没有放弃,信奉“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无论平时的学习负担有多重,我总能挤出时间去收集生活的和风细雨,将眼里的面容,耳中的声音,心中的思絮缕缕梳理。

凭着这股“挤”劲,我的日记一天不落地写了下来,而且越写越精彩。在刚刚结束的市中学生优秀日记册评比中,我喜获了特等奖的第一名。

我是忠实的“书法迷”,自小便爱上了写毛笔字。或许有人会问:“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写日记,练书法,可是时间从哪里来的?”我的回答就是“挤”和“钻”。刚学书法那会儿,仅仅是“依葫芦画瓢”,满足于对“形”的把握,觉得字写得好看就行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练字不光追求表面的秀美和润滑,还要有其内在的气质和较深的艺术根源;练字不光是为了写好字,而是提高人文素养,养成正确的审美观。于是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我努力在“字外功夫”上做文章,阅读了大量书法方面的书籍,厚实自己的积淀。“书”道酬勤,成功的鲜花需要勤劳的汗水去浇灌。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每天在完成作业后,我都会挥毫泼墨,静心临帖,徜徉于《勤礼碑》《圣教序》《史晨碑》,神交古人,与大师对话。

凭着这股“钻劲”,我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连续三年在市中小学生书法现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市教育局为我编辑的《朱周涛日记选》上,还选登了我的几十幅书法作品呢。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就该从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做起,去建设自己美好的心灵家园。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初三(20)班

指导老师:杨晓丽

相信《再读《水浒》》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再读水浒传有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