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致良知心道德事的读后感 > 地图 > 致良知心道德事的读后感

致良知心道德事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山月不知心底事》读后感2000字。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山月不知心底事》读后感20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看辛夷坞的小说,源于海豚的介绍。在她的大力推荐之下,看了它三本小说。先后顺序是:《原来你还在这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山月不知心底事》。

前面两本小说,纯属是以爱情为主线的故事。一开始,我便被辛夷坞细腻感性的文字、知性而独特爱情大观还有情感纠葛的紧凑情节吸引了我。里面的主人公的形象在我心里更是久久不散。作者功力强劲之处还在于,小说中一些次要的人物,都有非常出彩的表现,给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主角,如程铮和苏韵锦(《原来你还在这里》)、陈孝正、郑薇和林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次要人物,如沈居安和章粤(《原来你还在这里》)、阮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些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或各自的人生故事,相互纠缠,相互影响,让人过目难忘,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看前面两本书,情感随着人物的起伏而跌宕,但最后又为主人公劫后重聚般的结局而由衷高兴。看完后虽有股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为主人公终成眷属的欣喜和甜蜜。

我写这篇读后感,重点不是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原来你还在这里》两部小说的评价,我主要是想抒发我对《山月不知心底事》(下面简称《山月》)结局的看法。

《山月》这本书跟前面两本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背景开阔不少,情节更是融入商业竞争的元素。之前两部有提到相关的商业背景,但都是淡淡的,或者说对情节没有太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山月》这部小说,整一个就是以商业作为主要背景,小说中江源集团的兴衰,见证影响着主人公们的命运。我边看边感受到辛夷坞布局操控能力大大加强了。

可以说,小说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性格悲剧。女主人公向远,一个有别于传统情感小说的所有女主角的人物。她理智、现实,在商场上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冷酷,在企业管理中深沉城府与手腕,让这个凡事以利益作为大前提的人物,变得与一些传统女主角有所区别开来。但如果她仅有这些性格,我们就没有对她进行探究的必要了。值得我们去探究,是因为她还有她的特别而又感性的一面她对叶家那种豁出去的感恩、对丈夫叶骞泽由少女时就产生的情深义重、对叶昀看似姐弟之情而终发现竟是爱情,还有对她妹妹向遥看似冷漠实是关切的情深。这些,都让向远的这个人物有了别样的风情和韵味。但也正因为这样,她的路才走得让人唏嘘。

向远不信命,但在辛夷坞的笔锋的铺排下,命运似乎紧紧缠绕着她,让她疲累甚至窒息。小说中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忆非常深刻。我想这也是辛夷坞铺排结局的一个伏笔。那情节说的是向远在十五、六岁时,村中一算命老头替她测了一个字。向远写的是一个会字。老头说,人在云上,云上之人。你这丫头将来非富即贵啊。可惜云易聚也易散,云散之后,你就是一个人。所以你很可能没有亲人缘分,或是至亲零落,孤独终老(意思大概如此)。当时的向远嗤之以鼻,认为全是废话连篇。然而就是这样一句废话,竟一语成箴。而这也就是我要质问辛夷坞的地方了。

老实说,我喜欢向远这样一个人物。她能干、精明,但也重情感。她的爱仿佛都在少女时期的那个山月之下,全倾注在那个少年(叶骞泽)身上了,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对叶骞泽后来的背叛一再容忍。应该说,向远想凭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取幸福,为亲人(她妹妹向遥)争取美好的生活。然而最后,她得到的只是她的事业那个没有情感只有效益的江源集团。于她而言,这是一种悲哀。

当向远对绑架叶骞泽的人艰难地说了声收到钱后,请你们撕票时,我甚至感受到向远内心的无力和痛苦。我没有怪责向远的冷酷。因为叶骞泽的软弱无能以及对向远感情的挥霍,已经让我不再同情这个只剩下盲目、愚蠢的善良的男人了。于是,丈夫死去了。虽然最后并不是绑匪杀死他,而是他与绑匪一起死于海难。

当向遥难产临死时对向远说了一声姐姐时,我仿佛感受到向远的内心在痛苦地哀求:别,向遥,别离开。这对本来就彼此关心,感情深厚的姐妹,偏偏只在生离死别之际才流露出这种深情出来,的确让人唏嘘。

当疯癫的妓女袁绣,报复般地出现在熊熊烈火中的叶家老宅,害死了向遥的儿子(袁绣以为是向远的儿子)被向远取名为余生的婴儿时,我感觉到向远撕心裂肺的痛,因为这孩子是她在世上唯一的、有血缘关系的最后的一个亲人。

当叶昀拼了命冲进烈焰之中,抱回已经在浓烟中死去的孩子余生而自己65%烧伤倒地昏迷时,我几乎无力再看下去。这个充满阳光气息的青年,这个英俊而又纯洁男人,这个从孩童时就喜欢上向远姐姐的小弟,就在这场人为灾祸中被毁了。可以想象,向远在至亲一再离世的痛苦之中,还随时会失去这个一直呵护她的男人他的小叔子叶昀。如果你是向远,你还有撑下去的勇气吗?

我想不通,真想不通:辛夷坞为什么给这个主人公如此多的打击?难道只为了印证算命老头的那句话?

如果说,前面叶骞泽的死亡、向遥的难产去世,我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婴儿向余生的离世和叶昀的大面积烧伤甚至生死未卜,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了。

辛夷坞,何必呢?留下余生,留下一种生的希望,留下一个与这一代恩怨无关的婴儿,不是很好吗?这个婴儿是向远向命运抗争的最后筹码啊。还有叶昀,这样一个美好的青年,而却遭到如此的下场?

辛夷坞,这又何必?

向远最终没有倒下。小说的最后,描述的是向远一直守在叶昀病床边,她一直为之奋斗的江源集团的公务事也很少过问了。章粤问她,你这样究竟是当叶昀是谁呢?你的情人?小叔子?还是小弟?

向远说,他是我的全部。

她的全部。这就是向远得到的。这一路走来,最后的结果竟是如此?这是我看小说开篇时始料不及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悲剧。而死亡是小说情节的转折,一连串的死亡,将情节推向高潮。而最大的转折就是叶灵(叶骞泽一直深爱着的异父异母的妹妹)竭斯底里般的自杀所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向远辛苦经营,却败给了一个虚弱的已然死去的叶灵。正如叶灵所说:还没有到最后,还不知谁赢谁输?

悲剧,让人印象深刻。也正因为如此,我对这本小说一直念念不忘。我一方面怪责辛夷坞的冷酷的笔锋,一方面又纠缠于这个故事的结局,久久不能抒怀。我甚至对海豚说,以后不看辛夷坞的小说了。

海豚听后对我说,小说而已,何必太过认真。

是的,小说而已,何必太过认真。但是后来实在按捺不住,于是我还是认真地写了这篇读后感。

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怪责辛夷坞,只是自己不喜欢这样一个遗憾而已。相信《山月》这本小说对于辛夷坞来说,是一个标志,一个里程碑。她的作品成熟了很多,框架驾驭的能力强了很多。基本上跳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原来你还在这里》的情感模式。

稀里糊涂写了这许多,不为别的,只为一吐块垒罢了。我现在只是在想,如果辛夷坞再出新作,我还要不要看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合集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别编辑了“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合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 篇1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据说鸣沙山有沙泉共存的奇观,和风吹动沙子会嗡嗡作响的神奇现象,我怀着好奇心,于今年暑假和小伙伴们去探了个究竟。

为了避开炎热的中午,我们选在日落之前去鸣沙山游玩。在还没进大门的时候,我远观了一下鸣沙山,只见金黄色的鸣沙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光的一面和没照到的暗面,勾画出一条优美的分界线,加上蓝天白云的衬托,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进了大门,我们发现四周除了沙还是沙。远处是一座座沙山,沙山之下是一片沙地,沙地上有许多游客,他们有的在拍照,有的在玩沙,有的在骑骆驼真热闹啊!

我们坐着电瓶车来到了绿洲月牙泉,这片绿洲有楼有树,还有一弯月牙状的湖泊。原来月牙泉这个名字就是据此而得的。我觉得这片湖就是月亮的分身,他正在睡觉呢。干旱的沙漠中竟然会有这么大的一片湖,这真是让我开了眼界啊!

月牙泉的四周也全是沙子,沙子从湖的岸边向四周扩展变高,越堆越高,最后堆成了沙山。四周的沙山像战士一样保护着月牙泉,使月牙泉永不枯竭。

一看到沙山,我爬山的兴趣又来了,我叫上小伙伴小万和童童,脱了鞋就往山上跑。

第一脚踩上沙子的感觉是又凉又软的,好舒服啊!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往上爬,可是,当我爬到半山腰时,速度慢了下来,我爬了一步却往下滑了半步,这样要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啊?不过我想到了一个办法,踩着他人的脚印走。果然,这样爬起来容易一些,没过多久我就到了山顶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我站在山顶上看月牙泉,忽然想到我还没有听到沙子的声音呢,可是因为人声实在是太大了,我听不到传说中的沙子嗡嗡的相声。

下山的时候,我直接往山下冲,速度快极了,风呼呼在耳边吹响,那感觉比蹦极还刺激。

天黑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鸣沙山。我相信我还会回来的。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 篇2

内容简介:十七年前的山月下,他说:“我们永远不会分开。”但他还是离开了。向远一直以为,分开他们的是时间,是距离,是人生不可控制的转折。后来她才知道,即使她留住了叶骞泽,总有一天,当他遇到了叶灵,还是会一样爱上那个女人。而年幼逝去双亲的向远改变得了命运,是否也能改变得了爱人的一颗心?曾经在山月的清辉下,年幼的他们并肩坐在溪涧的边缘,叶骞泽说:“向远,我们永远不会分开。”喧嚣浮华的城市中,向远披荆斩棘朝梦想而去,终于嫁给了心爱的人,也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财富。然而,记忆里的山月只在她一个人的心里散放清辉,于他而言,只是遇风而碎的泡影。把心里最柔软的角落给了他,为他实现一个个愿望。他一步步进,她一步步退……山月的前尘旧梦终被践踏得面目全非……

山月不知心底事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一个关于左岸与右岸,理想与生活的故事。发生在繁华的都市,闪烁的霓虹灯遮掩了清冷的月色。于是连同年少时的那点清纯的记忆,也渐渐淹没于都市的车水马龙。谁给过谁年少梦想,谁又渐渐遗忘许下的诺言。最悲哀的,是说者都忘了,听者还牢牢记在心里。知道没有海枯石烂,也不愿意放弃年少的爱。

山月不知心底事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我就是要让你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你觉得自己心肝都撕得血淋淋的,肠都铰断了,其实别人一丁点都体会不到,看你表情恐怖,同情一会,接着该舒服还得舒服,该高兴还得高兴,因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的心我们的肉长在各人自己身上,酸甜苦辣,自己尝的味道只有自己明白。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要求别人懂你的感受,叫得再大声也白费工夫,不怪别人冷血,怪你自己没防备。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 篇3

用书币买下这本书时,只因为她是辛夷坞的作品,我喜欢她写的关于青春成长的痛和不尽如人意,但没想到,有看过的朋友告诉我,是个我不喜欢的悲伤的故事……

开始我以为此书会赚足我的眼泪,没想到通篇看下来,我好像一直置身事外,她向远,是我无法想象,也无法融入的人物,她一步一步,用自己的睿智冷静,达到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于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旁观着她的一切,看她每一次冷静决绝的选择,看她每一次的果敢杀伐,而只有在描写向远、向遥姐妹生死分离那一段才湿了眼睛。

向远,一个男性化的名字,也让她有了男儿的气魄、拼搏、责任与担当,她用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式保护和照顾着她爱的人,而不同的人也用不同的方式爱着她,欣赏她,臣服于她,叶骞泽是她的心结和执念,让她疯狂,丧失理智,但即便是这样,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似乎能理解她偶尔跳脱的非理智,如叶昀一般,我依然爱着这个理智世故、冷静现实的向远,一点也恨不起来……

其实我恨那个打着善良的幌子,摇摆不定的叶骞泽,他对待感情不清不楚,拖泥带水,就是有潘安的容貌能咋样,一样唾之如蛇鼠,弃之如草履,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爱……

这里面我还爱着叶昀,那个真正纯净善良,爱的义无反顾的阳光大男孩,他是最有权获得幸福的,而辛夷坞却还是把他写死了,就不能让向远和叶昀幸福吗?这个作者妈真是太残忍了,真不知道作者妈是怎么想的,难道就是想表达天道好轮回,善恶因果吗?一个个爱着向远的人,为向远种下的因死去,唉,反正这个故事的冷硬,让我无法共鸣,无法感同身受,只能是对这个现实社会的一声叹息……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 篇4

看辛夷坞的小说,源于海豚的介绍。在她的大力推荐之下,看了它三本小说。先后顺序是:《原来你还在这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山月不知心底事》。

前面两本小说,纯属是以爱情为主线的故事。一开始,我便被辛夷坞细腻感性的文字、知性而独特爱情大观还有情感纠葛的紧凑情节吸引了我。里面的主人公的形象在我心里更是久久不散。作者功力强劲之处还在于,小说中一些次要的人物,都有非常出彩的表现,给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主角,如程铮和苏韵锦(《原来你还在这里》)、陈孝正、郑薇和林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次要人物,如沈居安和章粤(《原来你还在这里》)、阮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些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或各自的人生故事,相互纠缠,相互影响,让人过目难忘,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看前面两本书,情感随着人物的起伏而跌宕,但最后又为主人公“劫后重聚”般的结局而由衷高兴。看完后虽有股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为主人公终成眷属的欣喜和甜蜜。

我写这篇读后感,重点不是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原来你还在这里》两部小说的评价,我主要是想抒发我对《山月不知心底事》(下面简称《山月》)结局的看法。

《山月》这本书跟前面两本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背景开阔不少,情节更是融入商业竞争的元素。之前两部有提到相关的商业背景,但都是淡淡的,或者说对情节没有太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山月》这部小说,整一个就是以商业作为主要背景,小说中江源集团的兴衰,见证影响着主人公们的命运。我边看边感受到辛夷坞布局操控能力大大加强了。

可以说,小说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性格悲剧。女主人公向远,一个有别于传统情感小说的所有女主角的人物。她理智、现实,在商场上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冷酷,在企业管理中深沉城府与手腕,让这个凡事以利益作为大前提的人物,变得与一些传统女主角有所区别开来。但如果她仅有这些性格,我们就没有对她进行探究的必要了。值得我们去探究,是因为她还有她的特别而又感性的一面——她对叶家那种豁出去的感恩、对丈夫叶骞泽由少女时就产生的情深义重、对叶昀看似姐弟之情而终发现竟是爱情,还有对她妹妹向遥看似冷漠实是关切的情深。这些,都让向远的这个人物有了别样的风情和韵味。但也正因为这样,她的路才走得让人唏嘘。

向远不信命,但在辛夷坞的笔锋的铺排下,命运似乎紧紧缠绕着她,让她疲累甚至窒息。小说中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忆非常深刻。我想这也是辛夷坞铺排结局的一个伏笔。那情节说的是向远在十五、六岁时,村中一算命老头替她测了一个字。向远写的是一个“会”字。老头说,人在云上,云上之人。你这丫头将来非富即贵啊。可惜云易聚也易散,云散之后,你就是一个人。所以你很可能没有亲人缘分,或是至亲零落,孤独终老(意思大概如此)。当时的向远嗤之以鼻,认为全是废话连篇。然而就是这样一句“废话”,竟一语成箴。而这也就是我要质问辛夷坞的地方了。

老实说,我喜欢向远这样一个人物。她能干、精明,但也重情感。她的爱仿佛都在少女时期的那个山月之下,全倾注在那个少年(叶骞泽)身上了,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对叶骞泽后来的背叛一再容忍。应该说,向远想凭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取幸福,为亲人(她妹妹向遥)争取美好的生活。然而最后,她得到的只是她的事业——那个没有情感只有效益的江源集团。于她而言,这是一种悲哀。

当向远对绑架叶骞泽的人艰难地说了声“收到钱后,请你们撕票”时,我甚至感受到向远内心的无力和痛苦。我没有怪责向远的冷酷。因为叶骞泽的软弱无能以及对向远感情的挥霍,已经让我不再同情这个只剩下盲目、愚蠢的善良的男人了。于是,丈夫死去了。虽然最后并不是绑匪杀死他,而是他与绑匪一起死于海难。

当向遥难产临死时对向远说了一声“姐姐”时,我仿佛感受到向远的内心在痛苦地哀求:“别,向遥,别离开。”这对本来就彼此关心,感情深厚的姐妹,偏偏只在生离死别之际才流露出这种深情出来,的确让人唏嘘。

当疯癫的妓女袁绣,报复般地出现在熊熊烈火中的叶家老宅,害死了向遥的儿子(袁绣以为是向远的儿子)——被向远取名为余生的婴儿时,我感觉到向远撕心裂肺的痛,因为这孩子是她在世上唯一的、有血缘关系的最后的一个亲人。

当叶昀拼了命冲进烈焰之中,抱回已经在浓烟中死去的孩子余生而自己65%烧伤倒地昏迷时,我几乎无力再看下去。这个充满阳光气息的青年,这个英俊而又纯洁男人,这个从孩童时就喜欢上向远姐姐的小弟,就在这场人为灾祸中被毁了。可以想象,向远在至亲一再离世的痛苦之中,还随时会失去这个一直呵护她的男人——他的小叔子——叶昀。如果你是向远,你还有撑下去的勇气吗?

我想不通,真想不通:辛夷坞为什么给这个主人公如此多的打击?难道只为了印证算命老头的那句话?

如果说,前面叶骞泽的死亡、向遥的难产去世,我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婴儿向余生的离世和叶昀的大面积烧伤甚至生死未卜,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了。

辛夷坞,何必呢?留下余生,留下一种生的希望,留下一个与这一代恩怨无关的婴儿,不是很好吗?这个婴儿是向远向命运抗争的最后筹码啊。还有叶昀,这样一个美好的青年,而却遭到如此的下场?

辛夷坞,这又何必?

向远最终没有倒下。小说的最后,描述的是向远一直守在叶昀病床边,她一直为之奋斗的江源集团的公务事也很少过问了。章粤问她,你这样究竟是当叶昀是谁呢?你的情人?小叔子?还是小弟?

向远说,他是我的全部。

她的全部。这就是向远得到的。这一路走来,最后的结果竟是如此?这是我看小说开篇时始料不及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悲剧。而死亡是小说情节的转折,一连串的死亡,将情节推向高潮。而最大的转折就是叶灵(叶骞泽一直深爱着的异父异母的妹妹)竭斯底里般的自杀所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向远辛苦经营,却败给了一个虚弱的已然死去的叶灵。正如叶灵所说:还没有到最后,还不知谁赢谁输?

悲剧,让人印象深刻。也正因为如此,我对这本小说一直念念不忘。我一方面怪责辛夷坞的冷酷的笔锋,一方面又纠缠于这个故事的结局,久久不能抒怀。我甚至对海豚说,以后不看辛夷坞的小说了。

海豚听后对我说,小说而已,何必太过认真。

是的,小说而已,何必太过认真。但是后来实在按捺不住,于是我还是认真地写了这篇读后感。

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怪责辛夷坞,只是自己不喜欢这样一个遗憾而已。相信《山月》这本小说对于辛夷坞来说,是一个标志,一个里程碑。她的作品成熟了很多,框架驾驭的能力强了很多。基本上跳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原来你还在这里》的情感模式。

稀里糊涂写了这许多,不为别的,只为一吐块垒罢了。我现在只是在想,如果辛夷坞再出新作,我还要不要看呢?

山月记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山月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山月记读后感 (篇1)

《山月记》读后感600字!

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我读书的毛病是虎头蛇尾。好在这本书各篇的排序颇有意思,我对它们的喜爱程度逐篇递减,前几篇有多感觉惊为天人,《光风梦》就读得有多囫囵吞枣。

悟净出世后拜访这么多所谓的哲人,听了各种各样的互相矛盾却正确的大道理,但是怎么过好这一生,还是看他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病,还得自己来治”。

李征与悟净有着微妙相似的懦弱,隐于自恃的一点天赋与才学之后,在自嘲之时不经意就流露出自卑。

这便是我们,仗着一点点上进的心理,掩饰来源于同辈的压力与不安。

似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无比自信的同辈。我们甚至没有打算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们会纳罕,会叹异,他们活着的样子那么真实地摊开在你的面前,坦率而理直气壮。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何处,总之那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程度。也许要归结于天性吧。

悟空是现代成功人士大力宣扬的那种人:“想那么多干嘛,干就完了。”有个词叫苟且红利。大人物的天才是遥不可及也无心追逐的分外之物,而偶然知道身边人细碎的闪光点就能让你时刻忧虑自己在什么时候会黯然失色,于是不动声色地甚至是刻意悄悄的,暗自较劲着,在别人虚度苟且的时候,咬一口那偷来一般的红利。但是并不好吃吧,比悬胆苦多了——那分明是你内心丑恶的具象。人不成虎心成虎。

从前看文言文的人物传记,第一段往往要从他人“异之”起笔,那些天才的少年们总是显露出不同于他人、不同于时代的特殊气质,才会惹来他人侧目,纷纷“异之”。因此悟净对悟空的叹异,是在叹那种喷薄而出的旺盛生命力与专注,异那种这个时代少有的一派天真自信与满怀无私的热情。

那是子路,是悟空,那样崇善疾恶,黑白分明,那是他们的眼睛。

全书最后的汉诗只记了一句:遥见翠微烟上处,一片残云吐彩弓。

年少时也涂鸦过这样淡雅又盎然的诗句,然而今日只能在这里做李征之悲,诗人只在少年时。

山月记读后感 (篇2)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一剂良药。

早先就听说过中岛有好几篇作品都是基于中国的古典故事而写成的,当时我就感到很惊讶,如今是终于阅读了他的作品了,真是无限的感叹。

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正在读的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中岛先生对中国的历史、古典文学的阅读量真的是让我感到很惭愧啊。我自己也学习了至少一门外国语言,也切身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不易,更不用说去阅读理解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中岛先生更添了一份佩服。当然了,毕竟中岛先生是另一个民族的人,在其本国文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看法是真的很有趣,是我从没想过的。

比如说《悟净出世》《悟净叹异》,这简直就是《西游记》读后感啊,而且还是我从没读过,也没想到过的。西游四子(?)中存在感很低的悟净当了主角,善于观察并且热爱思考,终于是感到一味沉溺于思考毫无作用并且会越陷越深,倒不如着眼于当下找准自己的位置做些力量能及的事情反倒更好。台词很少的悟净有这种性格和感悟,仔细想想似乎也没什么违和感。

还有《弟子》,孔子和子路平时是怎么相处的仿佛就在眼前,他们亦师亦友,子路认可他的老师,但也总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单纯又可爱;《李陵》和《光风梦》则相同又不同,一个是东方的将军,一个是西方的作家;一个是古代的故事,一个是近代的物语;但都像是人物的非完整性传记,都写到了文化文明,写到了政治统治…

中岛先生有很多文字都挺一针见血的,也难怪会说他的书专治各种“纠结虚无”,对我来说,读过之后不说药到病除吧,也是让自己得了清晰的自我诊断的,至于该怎么“治”,先生也给开了药方了,入股不亏哈哈。

最后还是把这段我最早听说也最经典的一段放上来吧,用以提醒自己: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山月记读后感 (篇3)

会看这本书,会知道中岛敦,是因为朝雾卡夫卡的“文豪野犬”。原本只是想拜读一下在一部夏目漱石、福泽谕吉、太宰治、江户川乱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中原中也、等等大文豪们都只能做配角的动漫中成为男主角的中岛敦的作品。读第一篇《月下兽》的时候还隐约记得自己是在读中岛敦的书,读着读着就完全被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举止深深吸引了,甚至忘记了作者本身和我读这本书的本意。读到“从前,我从未因我所做过的事情后悔过,总是只对自己没做的事情感到后悔。”才有点如梦初醒的感觉,因为在“文豪野犬”中的中岛敦曾亲口说出这句话(当时就很印象深刻)。但由于我读到这一句时已经完全沉浸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自白与叙述中,甚至无法分辨这句话究竟是史蒂文森说的还是中岛敦说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找回遗失许多年的沉浸于书中内容忘记时间的感觉、读有所思还仍然一页接着一页因全神贯注而读得飞快的书,感谢!

很喜欢书末的作者年谱。目录式地看过作者的一生,轻描淡写、简短官方却依然可以想象到作者疾病缠身的痛苦,为天妒英才感到无比难过。

山月记读后感 (篇4)

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山月记》读后感1500字

想读中岛敦的《山月记》的想法,只是因为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一段颇有感触的话,摘抄以作为引:

《山月记》故事本身取材自我国唐代小说《人虎传》,亦收录于宋代《太平广记》中,讲述了李徵年少博学考取功名,但因性格孤傲而耻于为官,辞官后潜心诗作不与人相交,后因迫于生计赴官上任,却又不得不向自己曾认为愚钝但如今已加官进爵之辈屈从,终日郁郁,在某一次外出时发狂奔入山林,几年后遇旧友路经山林,以虎之身向其讲述事情原委,并委托其照顾妻儿和记录其过往所做诗作的故事。

对比原著,中岛敦的《山月记》调换了李徵委托旧友记录诗作与照顾妻儿的顺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李徵之口讲述了其化身为虎后半人半兽的矛盾心理,一面希望着自己倒不如干脆完全化身为兽来的干净利落,一面又对自己往后若真的不再为人而充满痛苦和恐惧,颇有些类似于其尚为人身之时,一面固守高洁不愿与流俗为伍,一面醉心创作想要成就诗名,却又不愿拜师求教或与人切磋,用原文的话讲,皆出自于其“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

以前看书时对某些字句偶有代入感,而这一段之于我的代入感则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这个月看到那位今年年初和我一起跑完半程马拉松的朋友,已经完成了对全程马拉松的征程,而我却只能一遍遍用膝盖的旧伤去浇灭每一次想要挑战的念头时,更深刻提醒了我性情上的矛盾:一面凭着一些在传统教育里打磨出的应试能力,在考研、国考等一些高难度的考试里以相对较少的付出获得优秀成绩的同时,还由着兴趣使然在运动或其他才艺方面让朋友羡慕而略沾沾自喜,而另一面明知着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短板,但固执地在口头上不断宣称着自己就是情商比智商低,却在心理上从未放下过这种自视甚高的矜持,而最终那些在书法、绘画、写作或是唱歌上本有可能进一步成长的种子,也因着担心自己就算努力付出却最终无果而证明自己天赋不足而渐渐被掩埋,懦弱和自大在“兴趣”与“特长”中间划下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本来对于这矛盾的感悟或止于此,但随着读完全书,似乎又逐渐发现了隐藏于自身的另一层“懦弱和自大”。《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的短篇精选集,除《山月记》一文外,还包括讲孔子、子路、子贡的《弟子》,讲李陵、司马迁、苏武的《李陵》,以及其他短篇小说等。但当我在阅读过程中明显越来越快的翻页和跳过,以及合上书后的一周里每次回想起这本书时心底所升起的淡淡失望,都渐渐使我意识到,我一开始想要阅读它的动机,不过是由于在看到那段经典的、广为流传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后,在最初产生了代入、共鸣以及些许思考时,希望在全书中找到更多相似的语句以产生更多相似的感触罢了。

所以我一开始想要的,就一直是那种在看到心灵鸡汤般的名言警句时所产生的片刻自省,但却也仅仅止于此了,至于自省后应采取的行动则完全抛诸脑后。我所渴求的片刻自省,不过是藉由着短暂的思考来获得一种自我安慰,如果把终日混沌浑浑噩噩比喻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这种自我安慰便是一种从“知道自己不知道”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俯视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不断欺骗自己并沉浸其中,最终却从未抬头向“知道”迈进半步,而就连斟酌字句舞文弄墨地写下这些所思所想,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懦弱和自大”罢了,说到底仍旧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

念及于此,更觉以往在矛盾中对光阴的浪掷,着实惭愧。尽管磨炼性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也许可以尝试从一些小目标去着手改变。阅读和运动总不会错,那么先试着将之前三分热度的读书和跑步坚持下来吧。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此书收录了中岛敦写的十个小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以此命名的《山月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及中式古典传奇,日式怪谈风,聊斋意味于一体,常年入选日本国语教材。我们可以在这本故事集里看到被国人熟知的《左传》,《论语》,《西游记》等经典如何用日式怪谈风来演绎。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唯有行动才能对抗虚无。

《山月记》中有言:“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深刻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仅仅几句话,平庸至极的十几年和纠结挣扎的当下尽在眼前闪过,像是把深藏在内心角落的情绪开诚布公地展览。

我不敢说人人都是孤芳自赏的,但纵观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大多数都是自视甚高,鲜有人自认不足。新时代青年都自诩与众不同,清高且孤傲,沉溺于自己的小小一方天地,而在与人相处时,又从心底里散发着些许自卑,宛如一个矛盾体。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源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认知。

后来,面前横亘两条路——往上,才华不足技艺不精,缺少与他人比肩的才情;往下,芸芸众生俗不可耐,更无与他人为友的谦卑。又因自恃有些情怀,终日一副“世界亏欠我,世人不懂我”的骄横模样。

随着年岁增长,灵气和才气褪散,妄自尊大的傲气未改,混搭成了极其孤僻做作的文艺中年,自卑又自负,脆弱又敏感。相比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更多了几分可怜可悲。

杨绛先生早有诊断:“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种思想上的“慢性病”往往是最致命的。纠结虚无的人,就在这现实与向往中痛苦挣扎,难以自恰。

《山月记》中的李征说到:“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

人间世,凡尘里,相比于浩瀚宇宙我们只是无比渺小的存在,经历了庚子年间的疫情,或许已经让大多数人从“探究虚无”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活着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接受自己的平凡,正视自己的不足,或许一切已不再像从前那般苦恼了。

山月记读后感范文800字


《山月记》讲述了李征因正直孤傲、两袖清风而无法融入环境,自持才高八斗,想成为诗人,但因各种原因,志不从心,胡想乱思,郁郁寡欢,最后化虎而去的故事。

故事主要以李征化虎后与友人相遇后的交心交肺为主,在交心交肺之中,李征对自我的分析认知才是整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文中有句话:“因为害怕自己并非美玉,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耻饲育着懦弱的自尊心”。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现实生活中有些许这样“写照”的人,时刻徘徊在内心的自卑与自傲之中,沉溺在自我认知之中,无法自拔,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脚踏实地才是真,美好生活靠奋斗。

“连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强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实接受,然后再连理由都不知道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生物的宿命。”看到这句话时我思绪万千,经过反复的思考得出了我的认知:这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爱,反而是用平淡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让躁动不安变得沉稳踏实。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口吻给我们敲响警钟,去思考更为深层的价值与意义。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现实生活中,或许多数人内心有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而那头“野兽”可能就是每个人内心最初的真实想法,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干扰,正是这种真实的内心想法,没有结合实际,往往与世俗、现实不符甚至相悖。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兼顾驯服自己内心的“野兽”和保持内心最真实想法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生如何与自己内心相处和与外界相处。如果像李征那样不顾现实一意孤行,可能最终的结局就是化虎而去,被世间所遗忘。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现在,增加生命的“宽度”,使生命更加五彩缤纷。

诚恳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勇于接受理想和现实的洗礼,认清自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同时保持内心的追求,做最真实的自己,过好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3)篇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前面半本书读的很快,进度卡在了《光•风•梦》,时而日记体的记述发生的事,时而又像意识流,时而描写某个国家岛屿的战争,是在化用一战的事情吗?看不懂,有点欣赏不动。最喜欢的是《悟净出世》、《悟净叹异》和《李陵》,悟净在我们眼里是总被忽略的老实人,让人以为老实人不会有什么思想和内在的各种思考活动,但是中岛敦写的悟净生动极了,他是执着的,历尽千辛万苦,找寻人生意义,向强者学习,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追随智者圣者,不断汲取养分。李陵呢,他作为一个降者,前面很大篇幅在写他投降匈奴的合情合理性,但当他见到同样被匈奴抓住,并被放逐北海牧羊的苏武时,他被那真正的气节和高贵的人格光辉给折服了,面对苏武,他羞愧起来。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再一次被苏武的选择和意志力震撼到了,但同时也非常理解李陵的选择。无论外界怎样,作为一个人,什么时候都是有选择权的,就靠你选择什么并能承受选择带来的遭遇。

喜欢作者的文风,他通过化用中国古典故事去思考人本身,文字纯粹,引人入胜。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愤怒。而这种痛苦在探讨人性和人生时往往会来的更为猛烈些。巜山月记》是一本通篇都在探讨人性人生的故事集。而这些故事有三分之二都来自中国史书或逸事。另两篇很具异域风情,夫妇读起来很欢脱愉悦,另一篇实在是没耐性看完,文化隔阂使然。前三分之二的故事个个都很熟悉又陌生,作者视角中国传统故事新编,似曾相识却又耐人寻味。山月记,写李征的故事,以兽喻人之兽性: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写尽人性与人生无法和解的心酸。而在悟净悟道从另一个角度又写了人生探讨与现实生活的和解。弟子、李陵看似写个人其实描绘的是时代人物群生像,不同人物在同一时代同一事件中不同处理方法所造就的不同人生,折射出性格决定命运的冥冥定数。

小红书上推荐买来看看,几则中外故事集构成。“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被开头山月记的这句话击中,到后来的悟净对信仰亦或是哲学的追求、春秋子路与孔子“儒学”的论道,到后来一位苏格兰籍作者斯蒂芬孙关于写作关于南洋关于白人和黑人政治关于自己心路历程的描写,一路我的心路也在变化着,从刚开始的惊艳 到后来的怀疑,其实写孔子那会我是不感兴趣的,总觉得中国的文化被外国人写出来再译回汉语 看来怪怪的,也就假装自己是外国人看下去了。其实我比较喜欢最后一段对于斯蒂芬孙故事的叙述(这里应该是作者的译文),一位可爱直率、清醒自知的文学大师跃然纸上,对写作有着使命般的热爱,太可爱了。

山月记读书笔记


最近读的两则小故事,让人有些伤感。一则是于谦《玩儿》里记录的,关于“三哥”的故事。“三哥”原本是一个阳光,积极,上进,优秀的人。因为下岗赋闲,做过各种想要养家糊口的买卖,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一心想要做成一件大事的他,终于执拗成疾。再一则就是《山月记》里讲述的故事。

故事取材于唐传奇《人虎传》,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征的人。他少年及第,本该春分得意,却一心想要诗名留世。于是,辞官回家,专心治学。但生活的窘迫并不能供养他的诗名决心。于是,再次出仕。这时,他的故友,部下都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就连他最不屑的人也可以对他吆五喝六。可想而知,一颗曾经孤傲的心,如何被困在进退两难里苦苦挣扎。脆弱的自尊和切实的羞惭时刻折磨着他。终于,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奔向荒野,化为一只猛虎。

可他毕竟不是生来就是一只虎,所以每当人性来袭的时候,他比做人的时候更痛苦。在我看来,一个本来就喜欢离群索居的人,化为一只猛虎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可他却为自己已经成为异类的事实感到丑恶不堪。在遇见故交时,更是将自己化为一只猛虎认定为上天赐予的厄运。他向故交诉说自己的不幸,自己的不甘心,自己的懊恼。总而言之,他做人的时候不开心,现在作为一只曾经做过人的老虎,生活得也不愉快。

他忏悔自己,执拗于诗名传世;执拗于孤芳自赏;执拗于不合群。但让他最不甘心的,还是自己就要这样,人性慢慢泯灭,而诗名却再也无法传世。他请求自己的朋友将他的诗文誊抄出来见之于世,并嘱咐朋友回程时不必再经过此地。因为他无法保证那时的自己还能保有人性,还认得自己的知交故友。但愿心愿已了的他,从此不再惦念他的诗名是否传世,而安心做一只真正的老虎。

这样的故事读来之所以能让人心有戚戚焉,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是又执拗,又纠结的人。一个人在荒郊野岭,害怕空寂。身处繁华闹市,又惧怕人群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上天格外抬爱,赐予他一个兽中之王,他也会把人生过成惴惴不安的叹息。

其实,人又如何,虎又如何?官吏怎样,诗人又怎样?无论做什么,心安就好。一个无法安心做自己的人,怎么能做自己心的主人呢?一颗被猛虎逐渐吞噬的心,又怎么能保得住人性的温暖?一个人无论要去哪里,都要记得,与心同行。(李陇燕)

给知心少年读后感


给知心少年读后感

人生不像梦,因为它太真实;人生不像酒,因为它太无味,人生不像棋,因为它不会从新来过,人生不像谜,因为它太通俗易懂了,人生不等于人生,命运不会把握人生,而人生就是在无法悔过的时候,悔过,无法忘记的时候,忘记,想忘记,可是,会么?

假期间,我读了本书,是卢勤姨的《知心少年》,这是一本写给心灵受到创伤的孩子的书,是一本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境遇和想法的书,书里面通过大量珍贵案例的详细描述和对孩子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这本书是励志书,大到面对生活,面对命运,面对青春,小到面对长相,面对自己,面对贫困,其中有一则是写有位单身母亲家庭的种种问题挫折的,我看完后,心中有少许的觉悟了,现在有许多单身家庭,我家就是其中,因此,我们的烦恼有很多,自从爸妈离婚后,我跟了妈妈,妈妈随后改嫁了,我一直没叫现在这个所谓的爸爸一声爸爸,一直都叫叔叔,我和他相处时间不长,但我知道,他很渴望,但是始终叫不出口,他一直和妈妈在外面工作,也不常回家,我对他有少许的冷淡,不是讨厌,不知什么,反正也说不上来,我想是因为我不太相信这一切吧!我在心里一遍遍的告诉自己,这一切是真的,是真的,我有想过要坚强,要乐观,要快乐。可是我控制不住,内心的那扇门永远也打不开,因为那把钥匙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我无法再敞开心胸了,在现在的社会里,能让人毫无顾虑的敞开心胸的大概只有在手术台上了吧!

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那扇门就算没了那把钥匙,也一定会打开,面对单亲,我不能过分伤感,我要站起来,只有我快乐,身边的人也就会快乐!

山月记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范文)


《山月记》讲述了李征因正直孤傲、两袖清风而无法融入环境,自持才高八斗,想成为诗人,但因各种原因,志不从心,胡想乱思,郁郁寡欢,最后化虎而去的故事。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故事主要以李征化虎后与友人相遇后的交心交肺为主,在交心交肺之中,李征对自我的分析认知才是整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文中有句话:“因为害怕自己并非美玉,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耻饲育着懦弱的自尊心”。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现实生活中有些许这样“写照”的人,时刻徘徊在内心的自卑与自傲之中,沉溺在自我认知之中,无法自拔,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脚踏实地才是真,美好生活靠奋斗。

“连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强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实接受,然后再连理由都不知道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生物的宿命。”看到这句话时我思绪万千,经过反复的思考得出了我的认知:这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爱,反而是用平淡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让躁动不安变得沉稳踏实。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口吻给我们敲响警钟,去思考更为深层的价值与意义。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现实生活中,或许多数人内心有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而那头“野兽”可能就是每个人内心最初的真实想法,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干扰,正是这种真实的内心想法,没有结合实际,往往与世俗、现实不符甚至相悖。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兼顾驯服自己内心的“野兽”和保持内心最真实想法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生如何与自己内心相处和与外界相处。如果像李征那样不顾现实一意孤行,可能最终的结局就是化虎而去,被世间所遗忘。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现在,增加生命的“宽度”,使生命更加五彩缤纷。

诚恳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勇于接受理想和现实的洗礼,认清自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同时保持内心的追求,做最真实的自己,过好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最近读的两则小故事,让人有些伤感。一则是于谦《玩儿》里记录的,关于“三哥”的故事。“三哥”原本是一个阳光,积极,上进,优秀的人。因为下岗赋闲,做过各种想要养家糊口的买卖,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一心想要做成一件大事的他,终于执拗成疾。再一则就是《山月记》里讲述的故事。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www.dhb100.com

故事取材于唐传奇《人虎传》,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征的人。他少年及第,本该春分得意,却一心想要诗名留世。于是,辞官回家,专心治学。但生活的窘迫并不能供养他的诗名决心。于是,再次出仕。这时,他的故友,部下都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就连他最不屑的人也可以对他吆五喝六。可想而知,一颗曾经孤傲的心,如何被困在进退两难里苦苦挣扎。脆弱的自尊和切实的羞惭时刻折磨着他。终于,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奔向荒野,化为一只猛虎。

可他毕竟不是生来就是一只虎,所以每当人性来袭的时候,他比做人的时候更痛苦。在我看来,一个本来就喜欢离群索居的人,化为一只猛虎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可他却为自己已经成为异类的事实感到丑恶不堪。在遇见故交时,更是将自己化为一只猛虎认定为上天赐予的厄运。他向故交诉说自己的不幸,自己的不甘心,自己的懊恼。总而言之,他做人的时候不开心,现在作为一只曾经做过人的老虎,生活得也不愉快。

他忏悔自己,执拗于诗名传世;执拗于孤芳自赏;执拗于不合群。但让他最不甘心的,还是自己就要这样,人性慢慢泯灭,而诗名却再也无法传世。他请求自己的朋友将他的诗文誊抄出来见之于世,并嘱咐朋友回程时不必再经过此地。因为他无法保证那时的自己还能保有人性,还认得自己的知交故友。但愿心愿已了的他,从此不再惦念他的诗名是否传世,而安心做一只真正的老虎。

这样的故事读来之所以能让人心有戚戚焉,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是又执拗,又纠结的人。一个人在荒郊野岭,害怕空寂。身处繁华闹市,又惧怕人群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上天格外抬爱,赐予他一个兽中之王,他也会把人生过成惴惴不安的叹息。

其实,人又如何,虎又如何?官吏怎样,诗人又怎样?无论做什么,心安就好。一个无法安心做自己的人,怎么能做自己心的主人呢?一颗被猛虎逐渐吞噬的心,又怎么能保得住人性的温暖?一个人无论要去哪里,都要记得,与心同行。(李陇燕)

此书收录了中岛敦写的十个小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以此命名的《山月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及中式古典传奇,日式怪谈风,聊斋意味于一体,常年入选日本国语教材。我们可以在这本故事集里看到被国人熟知的《左传》,《论语》,《西游记》等经典如何用日式怪谈风来演绎。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唯有行动才能对抗虚无。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www.dhb100.com

《山月记》中有言:“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深刻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仅仅几句话,平庸至极的十几年和纠结挣扎的当下尽在眼前闪过,像是把深藏在内心角落的情绪开诚布公地展览。

我不敢说人人都是孤芳自赏的,但纵观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大多数都是自视甚高,鲜有人自认不足。新时代青年都自诩与众不同,清高且孤傲,沉溺于自己的小小一方天地,而在与人相处时,又从心底里散发着些许自卑,宛如一个矛盾体。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源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认知。

后来,面前横亘两条路——往上,才华不足技艺不精,缺少与他人比肩的才情;往下,芸芸众生俗不可耐,更无与他人为友的谦卑。又因自恃有些情怀,终日一副“世界亏欠我,世人不懂我”的骄横模样。

随着年岁增长,灵气和才气褪散,妄自尊大的傲气未改,混搭成了极其孤僻做作的文艺中年,自卑又自负,脆弱又敏感。相比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更多了几分可怜可悲。

杨绛先生早有诊断:“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种思想上的“慢性病”往往是最致命的。纠结虚无的人,就在这现实与向往中痛苦挣扎,难以自恰。

《山月记》中的李征说到:“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

人间世,凡尘里,相比于浩瀚宇宙我们只是无比渺小的存在,经历了庚子年间的疫情,或许已经让大多数人从“探究虚无”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活着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接受自己的平凡,正视自己的不足,或许一切已不再像从前那般苦恼了。

山月记读后感900字(精选6篇)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相信很多人看完作者的作品后,内心一定会被其中的哲思所震撼,写一篇读后感,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常见的作品读后感有哪些呢?也许下面的“山月记读后感”正合你意!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山月记读后感 篇1

没想到《山月记》这么一个有禅意的书名竟然是日本人起的名字,读完更加震撼的是这名日本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熟稔。有的文章写出了对儒家仁义的界定,有的文章又写出了禅机的思索,这些脱胎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文章都能够给人以新的启迪。

最有感触的是《李陵》这篇文章,交叉写了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个人的经历,详细刻画了三个人的心路历程,李陵的无奈、为家族的不平、见到苏武表现时的愧疚、对胡国朝廷的爱恨交加,各种各样的情绪在他的内心拧巴在了一起,多年以来他一定充满了很多的纠结。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创作出《史记》成为了他活着的唯一动力,忘记痛苦忘记耻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超然物外的写作机器,最终写好了那部史记便以人生无憾。

最后那个占了少半本篇幅的偏西式的故事没能读的下去,更喜欢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演绎,其余的文章倒不太感兴趣,姑且也算是读完了这本书吧。

读书摘抄: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野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

古代的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遇不善时以忠化之,遇侵暴时以仁化之。可见腕力并没有必要。总之,小人容易将不逊看作勇武,但君子之勇在于立义。

有需要鞭子的弟子,也有需要缰绳的弟子。用普通缰绳无法驾驭的子路,其性格上的缺点,同时却也是大有可为的优点。由于深知这一点,所以孔子认为只有给子路大体上的方向就够了。

山月记读后感 篇2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一剂良药。

早先就听说过中岛有好几篇作品都是基于中国的古典故事而写成的,当时我就感到很惊讶,如今是终于阅读了他的作品了,真是无限的感叹。

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正在读的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中岛先生对中国的历史、古典文学的阅读量真的是让我感到很惭愧啊。我自己也学习了至少一门外国语言,也切身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不易,更不用说去阅读理解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中岛先生更添了一份佩服。当然了,毕竟中岛先生是另一个民族的人,在其本国文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看法是真的很有趣,是我从没想过的。

比如说《悟净出世》《悟净叹异》,这简直就是《西游记》读后感啊,而且还是我从没读过,也没想到过的。西游四子(?)中存在感很低的悟净当了主角,善于观察并且热爱思考,终于是感到一味沉溺于思考毫无作用并且会越陷越深,倒不如着眼于当下找准自己的位置做些力量能及的事情反倒更好。台词很少的悟净有这种性格和感悟,仔细想想似乎也没什么违和感。

还有《弟子》,孔子和子路平时是怎么相处的仿佛就在眼前,他们亦师亦友,子路认可他的老师,但也总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单纯又可爱;《李陵》和《光风梦》则相同又不同,一个是东方的将军,一个是西方的作家;一个是古代的故事,一个是近代的物语;但都像是人物的非完整性传记,都写到了文化文明,写到了政治统治…

中岛先生有很多文字都挺一针见血的,也难怪会说他的书专治各种“纠结虚无”,对我来说,读过之后不说药到病除吧,也是让自己得了清晰的自我诊断的,至于该怎么“治”,先生也给开了药方了,入股不亏哈哈。

最后还是把这段我最早听说也最经典的一段放上来吧,用以提醒自己: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山月记读后感 篇3

《山月记》读后感600字!

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我读书的毛病是虎头蛇尾。好在这本书各篇的排序颇有意思,我对它们的喜爱程度逐篇递减,前几篇有多感觉惊为天人,《光风梦》就读得有多囫囵吞枣。

悟净出世后拜访这么多所谓的哲人,听了各种各样的互相矛盾却正确的大道理,但是怎么过好这一生,还是看他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病,还得自己来治”。

李征与悟净有着微妙相似的懦弱,隐于自恃的一点天赋与才学之后,在自嘲之时不经意就流露出自卑。

这便是我们,仗着一点点上进的心理,掩饰来源于同辈的压力与不安。

似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无比自信的同辈。我们甚至没有打算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们会纳罕,会叹异,他们活着的样子那么真实地摊开在你的面前,坦率而理直气壮。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何处,总之那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程度。也许要归结于天性吧。

悟空是现代成功人士大力宣扬的那种人:“想那么多干嘛,干就完了。”有个词叫苟且红利。大人物的天才是遥不可及也无心追逐的分外之物,而偶然知道身边人细碎的闪光点就能让你时刻忧虑自己在什么时候会黯然失色,于是不动声色地甚至是刻意悄悄的,暗自较劲着,在别人虚度苟且的时候,咬一口那偷来一般的红利。但是并不好吃吧,比悬胆苦多了——那分明是你内心丑恶的具象。人不成虎心成虎。

从前看文言文的人物传记,第一段往往要从他人“异之”起笔,那些天才的少年们总是显露出不同于他人、不同于时代的特殊气质,才会惹来他人侧目,纷纷“异之”。因此悟净对悟空的叹异,是在叹那种喷薄而出的旺盛生命力与专注,异那种这个时代少有的一派天真自信与满怀无私的热情。

那是子路,是悟空,那样崇善疾恶,黑白分明,那是他们的眼睛。

全书最后的汉诗只记了一句:遥见翠微烟上处,一片残云吐彩弓。

年少时也涂鸦过这样淡雅又盎然的诗句,然而今日只能在这里做李征之悲,诗人只在少年时。

山月记读后感 篇4

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山月记》读后感1500字

想读中岛敦的《山月记》的想法,只是因为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一段颇有感触的话,摘抄以作为引:

《山月记》故事本身取材自我国唐代小说《人虎传》,亦收录于宋代《太平广记》中,讲述了李徵年少博学考取功名,但因性格孤傲而耻于为官,辞官后潜心诗作不与人相交,后因迫于生计赴官上任,却又不得不向自己曾认为愚钝但如今已加官进爵之辈屈从,终日郁郁,在某一次外出时发狂奔入山林,几年后遇旧友路经山林,以虎之身向其讲述事情原委,并委托其照顾妻儿和记录其过往所做诗作的故事。

对比原著,中岛敦的《山月记》调换了李徵委托旧友记录诗作与照顾妻儿的顺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李徵之口讲述了其化身为虎后半人半兽的矛盾心理,一面希望着自己倒不如干脆完全化身为兽来的干净利落,一面又对自己往后若真的不再为人而充满痛苦和恐惧,颇有些类似于其尚为人身之时,一面固守高洁不愿与流俗为伍,一面醉心创作想要成就诗名,却又不愿拜师求教或与人切磋,用原文的话讲,皆出自于其“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

以前看书时对某些字句偶有代入感,而这一段之于我的代入感则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这个月看到那位今年年初和我一起跑完半程马拉松的朋友,已经完成了对全程马拉松的征程,而我却只能一遍遍用膝盖的旧伤去浇灭每一次想要挑战的念头时,更深刻提醒了我性情上的矛盾:一面凭着一些在传统教育里打磨出的应试能力,在考研、国考等一些高难度的考试里以相对较少的付出获得优秀成绩的同时,还由着兴趣使然在运动或其他才艺方面让朋友羡慕而略沾沾自喜,而另一面明知着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短板,但固执地在口头上不断宣称着自己就是情商比智商低,却在心理上从未放下过这种自视甚高的矜持,而最终那些在书法、绘画、写作或是唱歌上本有可能进一步成长的种子,也因着担心自己就算努力付出却最终无果而证明自己天赋不足而渐渐被掩埋,懦弱和自大在“兴趣”与“特长”中间划下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本来对于这矛盾的感悟或止于此,但随着读完全书,似乎又逐渐发现了隐藏于自身的另一层“懦弱和自大”。《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的短篇精选集,除《山月记》一文外,还包括讲孔子、子路、子贡的《弟子》,讲李陵、司马迁、苏武的《李陵》,以及其他短篇小说等。但当我在阅读过程中明显越来越快的翻页和跳过,以及合上书后的一周里每次回想起这本书时心底所升起的淡淡失望,都渐渐使我意识到,我一开始想要阅读它的动机,不过是由于在看到那段经典的、广为流传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后,在最初产生了代入、共鸣以及些许思考时,希望在全书中找到更多相似的语句以产生更多相似的感触罢了。

所以我一开始想要的,就一直是那种在看到心灵鸡汤般的名言警句时所产生的片刻自省,但却也仅仅止于此了,至于自省后应采取的行动则完全抛诸脑后。我所渴求的片刻自省,不过是藉由着短暂的思考来获得一种自我安慰,如果把终日混沌浑浑噩噩比喻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这种自我安慰便是一种从“知道自己不知道”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俯视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不断欺骗自己并沉浸其中,最终却从未抬头向“知道”迈进半步,而就连斟酌字句舞文弄墨地写下这些所思所想,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懦弱和自大”罢了,说到底仍旧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

念及于此,更觉以往在矛盾中对光阴的浪掷,着实惭愧。尽管磨炼性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也许可以尝试从一些小目标去着手改变。阅读和运动总不会错,那么先试着将之前三分热度的读书和跑步坚持下来吧。

山月记读后感 篇5

会看这本书,会知道中岛敦,是因为朝雾卡夫卡的“文豪野犬”。原本只是想拜读一下在一部夏目漱石、福泽谕吉、太宰治、江户川乱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中原中也、等等大文豪们都只能做配角的动漫中成为男主角的中岛敦的作品。读第一篇《月下兽》的时候还隐约记得自己是在读中岛敦的书,读着读着就完全被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举止深深吸引了,甚至忘记了作者本身和我读这本书的本意。读到“从前,我从未因我所做过的事情后悔过,总是只对自己没做的事情感到后悔。”才有点如梦初醒的感觉,因为在“文豪野犬”中的中岛敦曾亲口说出这句话(当时就很印象深刻)。但由于我读到这一句时已经完全沉浸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自白与叙述中,甚至无法分辨这句话究竟是史蒂文森说的还是中岛敦说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找回遗失许多年的沉浸于书中内容忘记时间的感觉、读有所思还仍然一页接着一页因全神贯注而读得飞快的书,感谢!

很喜欢书末的作者年谱。目录式地看过作者的一生,轻描淡写、简短官方却依然可以想象到作者疾病缠身的痛苦,为天妒英才感到无比难过。

山月记读后感 篇6

为什么妖怪是妖怪,人是人呢?

作者说,那是因为妖怪将自己的某一特性发展到极致,毫不顾及与其他特性之间是否平衡,一直发展到丑陋不堪、非人的地步。

而人,有了思想和文字,总是诉诸于己,发掘锤炼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是自我的驯兽师,引导约束性情,使自己不至于成妖成兽。但为人之路,并不因此而轻松。

《李陵》一篇,嵌入了李陵、苏武、司马迁三人类似的残酷命运和他们秉持内心原则所做出的抉择。他们有的矛盾羞愧,有人平静坦然,有人痛苦麻木,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唏嘘不已,为这当头棒喝的命运,为这褒贬不一的人生。

《山月记》这篇之所以用来做书名,大概是它摆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虎人在自白时说:“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版心自己是块美玉,故有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悔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李陵、苏武,乃至子路、夫子,都是如此。当然,各人的修行各有不同,交织在命运曲中的悲情,也因此而产生。

要更好地理解,还需要仔细再读一读《悟净出世》。悟净啊,你首先要将自己摆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然后投身于适当的作为。今后,你要完全抛弃不知天高地厚的“为什么”。除此之外,你别无获救之道。

这也是每个驯兽师的获救之道。

最新读书心得:山月记读后感(940字)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最新读书心得:山月记读后感(94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月记读后感(篇一)

会看这本书,会知道中岛敦,是因为朝雾卡夫卡的“文豪野犬”。原本只是想拜读一下在一部夏目漱石、福泽谕吉、太宰治、江户川乱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中原中也、等等大文豪们都只能做配角的动漫中成为男主角的中岛敦的作品。读第一篇《月下兽》的时候还隐约记得自己是在读中岛敦的书,读着读着就完全被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举止深深吸引了,甚至忘记了作者本身和我读这本书的本意。读到“从前,我从未因我所做过的事情后悔过,总是只对自己没做的事情感到后悔。”才有点如梦初醒的感觉,因为在“文豪野犬”中的中岛敦曾亲口说出这句话(当时就很印象深刻)。但由于我读到这一句时已经完全沉浸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自白与叙述中,甚至无法分辨这句话究竟是史蒂文森说的还是中岛敦说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找回遗失许多年的沉浸于书中内容忘记时间的感觉、读有所思还仍然一页接着一页因全神贯注而读得飞快的书,感谢!

很喜欢书末的作者年谱。目录式地看过作者的一生,轻描淡写、简短官方却依然可以想象到作者疾病缠身的痛苦,为天妒英才感到无比难过。

山月记读后感(篇二)

《山月记》读后感600字!

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我读书的毛病是虎头蛇尾。好在这本书各篇的排序颇有意思,我对它们的喜爱程度逐篇递减,前几篇有多感觉惊为天人,《光风梦》就读得有多囫囵吞枣。

悟净出世后拜访这么多所谓的哲人,听了各种各样的互相矛盾却正确的大道理,但是怎么过好这一生,还是看他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病,还得自己来治”。

李征与悟净有着微妙相似的懦弱,隐于自恃的一点天赋与才学之后,在自嘲之时不经意就流露出自卑。

这便是我们,仗着一点点上进的心理,掩饰来源于同辈的压力与不安。

似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无比自信的同辈。我们甚至没有打算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们会纳罕,会叹异,他们活着的样子那么真实地摊开在你的面前,坦率而理直气壮。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何处,总之那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程度。也许要归结于天性吧。

悟空是现代成功人士大力宣扬的那种人:“想那么多干嘛,干就完了。”有个词叫苟且红利。大人物的天才是遥不可及也无心追逐的分外之物,而偶然知道身边人细碎的闪光点就能让你时刻忧虑自己在什么时候会黯然失色,于是不动声色地甚至是刻意悄悄的,暗自较劲着,在别人虚度苟且的时候,咬一口那偷来一般的红利。但是并不好吃吧,比悬胆苦多了——那分明是你内心丑恶的具象。人不成虎心成虎。

从前看文言文的人物传记,第一段往往要从他人“异之”起笔,那些天才的少年们总是显露出不同于他人、不同于时代的特殊气质,才会惹来他人侧目,纷纷“异之”。因此悟净对悟空的叹异,是在叹那种喷薄而出的旺盛生命力与专注,异那种这个时代少有的一派天真自信与满怀无私的热情。

那是子路,是悟空,那样崇善疾恶,黑白分明,那是他们的眼睛。

全书最后的汉诗只记了一句:遥见翠微烟上处,一片残云吐彩弓。

年少时也涂鸦过这样淡雅又盎然的诗句,然而今日只能在这里做李征之悲,诗人只在少年时。

山月记读后感(篇三)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一剂良药。

早先就听说过中岛有好几篇作品都是基于中国的古典故事而写成的,当时我就感到很惊讶,如今是终于阅读了他的作品了,真是无限的感叹。

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正在读的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中岛先生对中国的历史、古典文学的阅读量真的是让我感到很惭愧啊。我自己也学习了至少一门外国语言,也切身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不易,更不用说去阅读理解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中岛先生更添了一份佩服。当然了,毕竟中岛先生是另一个民族的人,在其本国文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看法是真的很有趣,是我从没想过的。

比如说《悟净出世》《悟净叹异》,这简直就是《西游记》读后感啊,而且还是我从没读过,也没想到过的。西游四子(?)中存在感很低的悟净当了主角,善于观察并且热爱思考,终于是感到一味沉溺于思考毫无作用并且会越陷越深,倒不如着眼于当下找准自己的位置做些力量能及的事情反倒更好。台词很少的悟净有这种性格和感悟,仔细想想似乎也没什么违和感。

还有《弟子》,孔子和子路平时是怎么相处的仿佛就在眼前,他们亦师亦友,子路认可他的老师,但也总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单纯又可爱;《李陵》和《光风梦》则相同又不同,一个是东方的将军,一个是西方的作家;一个是古代的故事,一个是近代的物语;但都像是人物的非完整性传记,都写到了文化文明,写到了政治统治…

中岛先生有很多文字都挺一针见血的,也难怪会说他的书专治各种“纠结虚无”,对我来说,读过之后不说药到病除吧,也是让自己得了清晰的自我诊断的,至于该怎么“治”,先生也给开了药方了,入股不亏哈哈。

最后还是把这段我最早听说也最经典的一段放上来吧,用以提醒自己: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山月记读后感(篇四)

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山月记》读后感1500字

想读中岛敦的《山月记》的想法,只是因为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一段颇有感触的话,摘抄以作为引:

《山月记》故事本身取材自我国唐代小说《人虎传》,亦收录于宋代《太平广记》中,讲述了李徵年少博学考取功名,但因性格孤傲而耻于为官,辞官后潜心诗作不与人相交,后因迫于生计赴官上任,却又不得不向自己曾认为愚钝但如今已加官进爵之辈屈从,终日郁郁,在某一次外出时发狂奔入山林,几年后遇旧友路经山林,以虎之身向其讲述事情原委,并委托其照顾妻儿和记录其过往所做诗作的故事。

对比原著,中岛敦的《山月记》调换了李徵委托旧友记录诗作与照顾妻儿的顺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李徵之口讲述了其化身为虎后半人半兽的矛盾心理,一面希望着自己倒不如干脆完全化身为兽来的干净利落,一面又对自己往后若真的不再为人而充满痛苦和恐惧,颇有些类似于其尚为人身之时,一面固守高洁不愿与流俗为伍,一面醉心创作想要成就诗名,却又不愿拜师求教或与人切磋,用原文的话讲,皆出自于其“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

以前看书时对某些字句偶有代入感,而这一段之于我的代入感则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这个月看到那位今年年初和我一起跑完半程马拉松的朋友,已经完成了对全程马拉松的征程,而我却只能一遍遍用膝盖的旧伤去浇灭每一次想要挑战的念头时,更深刻提醒了我性情上的矛盾:一面凭着一些在传统教育里打磨出的应试能力,在考研、国考等一些高难度的考试里以相对较少的付出获得优秀成绩的同时,还由着兴趣使然在运动或其他才艺方面让朋友羡慕而略沾沾自喜,而另一面明知着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短板,但固执地在口头上不断宣称着自己就是情商比智商低,却在心理上从未放下过这种自视甚高的矜持,而最终那些在书法、绘画、写作或是唱歌上本有可能进一步成长的种子,也因着担心自己就算努力付出却最终无果而证明自己天赋不足而渐渐被掩埋,懦弱和自大在“兴趣”与“特长”中间划下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本来对于这矛盾的感悟或止于此,但随着读完全书,似乎又逐渐发现了隐藏于自身的另一层“懦弱和自大”。《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的短篇精选集,除《山月记》一文外,还包括讲孔子、子路、子贡的《弟子》,讲李陵、司马迁、苏武的《李陵》,以及其他短篇小说等。但当我在阅读过程中明显越来越快的翻页和跳过,以及合上书后的一周里每次回想起这本书时心底所升起的淡淡失望,都渐渐使我意识到,我一开始想要阅读它的动机,不过是由于在看到那段经典的、广为流传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后,在最初产生了代入、共鸣以及些许思考时,希望在全书中找到更多相似的语句以产生更多相似的感触罢了。

所以我一开始想要的,就一直是那种在看到心灵鸡汤般的名言警句时所产生的片刻自省,但却也仅仅止于此了,至于自省后应采取的行动则完全抛诸脑后。我所渴求的片刻自省,不过是藉由着短暂的思考来获得一种自我安慰,如果把终日混沌浑浑噩噩比喻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这种自我安慰便是一种从“知道自己不知道”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俯视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不断欺骗自己并沉浸其中,最终却从未抬头向“知道”迈进半步,而就连斟酌字句舞文弄墨地写下这些所思所想,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懦弱和自大”罢了,说到底仍旧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

念及于此,更觉以往在矛盾中对光阴的浪掷,着实惭愧。尽管磨炼性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也许可以尝试从一些小目标去着手改变。阅读和运动总不会错,那么先试着将之前三分热度的读书和跑步坚持下来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山月不知心底事》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致良知心道德事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