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22-08-24 来源:互联网

最新读书心得:山月记读后感(940字)。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那么,写读后感范文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最新读书心得:山月记读后感(94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月记读后感(篇一)

会看这本书,会知道中岛敦,是因为朝雾卡夫卡的“文豪野犬”。原本只是想拜读一下在一部夏目漱石、福泽谕吉、太宰治、江户川乱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中原中也、等等大文豪们都只能做配角的动漫中成为男主角的中岛敦的作品。读第一篇《月下兽》的时候还隐约记得自己是在读中岛敦的书,读着读着就完全被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举止深深吸引了,甚至忘记了作者本身和我读这本书的本意。读到“从前,我从未因我所做过的事情后悔过,总是只对自己没做的事情感到后悔。”才有点如梦初醒的感觉,因为在“文豪野犬”中的中岛敦曾亲口说出这句话(当时就很印象深刻)。但由于我读到这一句时已经完全沉浸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自白与叙述中,甚至无法分辨这句话究竟是史蒂文森说的还是中岛敦说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找回遗失许多年的沉浸于书中内容忘记时间的感觉、读有所思还仍然一页接着一页因全神贯注而读得飞快的书,感谢!

很喜欢书末的作者年谱。目录式地看过作者的一生,轻描淡写、简短官方却依然可以想象到作者疾病缠身的痛苦,为天妒英才感到无比难过。

山月记读后感(篇二)

《山月记》读后感600字!

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我读书的毛病是虎头蛇尾。好在这本书各篇的排序颇有意思,我对它们的喜爱程度逐篇递减,前几篇有多感觉惊为天人,《光风梦》就读得有多囫囵吞枣。

悟净出世后拜访这么多所谓的哲人,听了各种各样的互相矛盾却正确的大道理,但是怎么过好这一生,还是看他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病,还得自己来治”。

李征与悟净有着微妙相似的懦弱,隐于自恃的一点天赋与才学之后,在自嘲之时不经意就流露出自卑。

这便是我们,仗着一点点上进的心理,掩饰来源于同辈的压力与不安。

似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无比自信的同辈。我们甚至没有打算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们会纳罕,会叹异,他们活着的样子那么真实地摊开在你的面前,坦率而理直气壮。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何处,总之那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程度。也许要归结于天性吧。

悟空是现代成功人士大力宣扬的那种人:“想那么多干嘛,干就完了。”有个词叫苟且红利。大人物的天才是遥不可及也无心追逐的分外之物,而偶然知道身边人细碎的闪光点就能让你时刻忧虑自己在什么时候会黯然失色,于是不动声色地甚至是刻意悄悄的,暗自较劲着,在别人虚度苟且的时候,咬一口那偷来一般的红利。但是并不好吃吧,比悬胆苦多了——那分明是你内心丑恶的具象。人不成虎心成虎。

从前看文言文的人物传记,第一段往往要从他人“异之”起笔,那些天才的少年们总是显露出不同于他人、不同于时代的特殊气质,才会惹来他人侧目,纷纷“异之”。因此悟净对悟空的叹异,是在叹那种喷薄而出的旺盛生命力与专注,异那种这个时代少有的一派天真自信与满怀无私的热情。

那是子路,是悟空,那样崇善疾恶,黑白分明,那是他们的眼睛。

全书最后的汉诗只记了一句:遥见翠微烟上处,一片残云吐彩弓。

年少时也涂鸦过这样淡雅又盎然的诗句,然而今日只能在这里做李征之悲,诗人只在少年时。

山月记读后感(篇三)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一剂良药。

早先就听说过中岛有好几篇作品都是基于中国的古典故事而写成的,当时我就感到很惊讶,如今是终于阅读了他的作品了,真是无限的感叹。

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正在读的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中岛先生对中国的历史、古典文学的阅读量真的是让我感到很惭愧啊。我自己也学习了至少一门外国语言,也切身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不易,更不用说去阅读理解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中岛先生更添了一份佩服。当然了,毕竟中岛先生是另一个民族的人,在其本国文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看法是真的很有趣,是我从没想过的。

比如说《悟净出世》《悟净叹异》,这简直就是《西游记》读后感啊,而且还是我从没读过,也没想到过的。西游四子(?)中存在感很低的悟净当了主角,善于观察并且热爱思考,终于是感到一味沉溺于思考毫无作用并且会越陷越深,倒不如着眼于当下找准自己的位置做些力量能及的事情反倒更好。台词很少的悟净有这种性格和感悟,仔细想想似乎也没什么违和感。

还有《弟子》,孔子和子路平时是怎么相处的仿佛就在眼前,他们亦师亦友,子路认可他的老师,但也总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单纯又可爱;《李陵》和《光风梦》则相同又不同,一个是东方的将军,一个是西方的作家;一个是古代的故事,一个是近代的物语;但都像是人物的非完整性传记,都写到了文化文明,写到了政治统治…

中岛先生有很多文字都挺一针见血的,也难怪会说他的书专治各种“纠结虚无”,对我来说,读过之后不说药到病除吧,也是让自己得了清晰的自我诊断的,至于该怎么“治”,先生也给开了药方了,入股不亏哈哈。

最后还是把这段我最早听说也最经典的一段放上来吧,用以提醒自己: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山月记读后感(篇四)

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山月记》读后感1500字

想读中岛敦的《山月记》的想法,只是因为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一段颇有感触的话,摘抄以作为引:

《山月记》故事本身取材自我国唐代小说《人虎传》,亦收录于宋代《太平广记》中,讲述了李徵年少博学考取功名,但因性格孤傲而耻于为官,辞官后潜心诗作不与人相交,后因迫于生计赴官上任,却又不得不向自己曾认为愚钝但如今已加官进爵之辈屈从,终日郁郁,在某一次外出时发狂奔入山林,几年后遇旧友路经山林,以虎之身向其讲述事情原委,并委托其照顾妻儿和记录其过往所做诗作的故事。

对比原著,中岛敦的《山月记》调换了李徵委托旧友记录诗作与照顾妻儿的顺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李徵之口讲述了其化身为虎后半人半兽的矛盾心理,一面希望着自己倒不如干脆完全化身为兽来的干净利落,一面又对自己往后若真的不再为人而充满痛苦和恐惧,颇有些类似于其尚为人身之时,一面固守高洁不愿与流俗为伍,一面醉心创作想要成就诗名,却又不愿拜师求教或与人切磋,用原文的话讲,皆出自于其“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

以前看书时对某些字句偶有代入感,而这一段之于我的代入感则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这个月看到那位今年年初和我一起跑完半程马拉松的朋友,已经完成了对全程马拉松的征程,而我却只能一遍遍用膝盖的旧伤去浇灭每一次想要挑战的念头时,更深刻提醒了我性情上的矛盾:一面凭着一些在传统教育里打磨出的应试能力,在考研、国考等一些高难度的考试里以相对较少的付出获得优秀成绩的同时,还由着兴趣使然在运动或其他才艺方面让朋友羡慕而略沾沾自喜,而另一面明知着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短板,但固执地在口头上不断宣称着自己就是情商比智商低,却在心理上从未放下过这种自视甚高的矜持,而最终那些在书法、绘画、写作或是唱歌上本有可能进一步成长的种子,也因着担心自己就算努力付出却最终无果而证明自己天赋不足而渐渐被掩埋,懦弱和自大在“兴趣”与“特长”中间划下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本来对于这矛盾的感悟或止于此,但随着读完全书,似乎又逐渐发现了隐藏于自身的另一层“懦弱和自大”。《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的短篇精选集,除《山月记》一文外,还包括讲孔子、子路、子贡的《弟子》,讲李陵、司马迁、苏武的《李陵》,以及其他短篇小说等。但当我在阅读过程中明显越来越快的翻页和跳过,以及合上书后的一周里每次回想起这本书时心底所升起的淡淡失望,都渐渐使我意识到,我一开始想要阅读它的动机,不过是由于在看到那段经典的、广为流传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后,在最初产生了代入、共鸣以及些许思考时,希望在全书中找到更多相似的语句以产生更多相似的感触罢了。

所以我一开始想要的,就一直是那种在看到心灵鸡汤般的名言警句时所产生的片刻自省,但却也仅仅止于此了,至于自省后应采取的行动则完全抛诸脑后。我所渴求的片刻自省,不过是藉由着短暂的思考来获得一种自我安慰,如果把终日混沌浑浑噩噩比喻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这种自我安慰便是一种从“知道自己不知道”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俯视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不断欺骗自己并沉浸其中,最终却从未抬头向“知道”迈进半步,而就连斟酌字句舞文弄墨地写下这些所思所想,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懦弱和自大”罢了,说到底仍旧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

念及于此,更觉以往在矛盾中对光阴的浪掷,着实惭愧。尽管磨炼性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也许可以尝试从一些小目标去着手改变。阅读和运动总不会错,那么先试着将之前三分热度的读书和跑步坚持下来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山月记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山月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山月记读后感 (篇1)

《山月记》读后感600字!

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我读书的毛病是虎头蛇尾。好在这本书各篇的排序颇有意思,我对它们的喜爱程度逐篇递减,前几篇有多感觉惊为天人,《光风梦》就读得有多囫囵吞枣。

悟净出世后拜访这么多所谓的哲人,听了各种各样的互相矛盾却正确的大道理,但是怎么过好这一生,还是看他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病,还得自己来治”。

李征与悟净有着微妙相似的懦弱,隐于自恃的一点天赋与才学之后,在自嘲之时不经意就流露出自卑。

这便是我们,仗着一点点上进的心理,掩饰来源于同辈的压力与不安。

似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无比自信的同辈。我们甚至没有打算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们会纳罕,会叹异,他们活着的样子那么真实地摊开在你的面前,坦率而理直气壮。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何处,总之那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程度。也许要归结于天性吧。

悟空是现代成功人士大力宣扬的那种人:“想那么多干嘛,干就完了。”有个词叫苟且红利。大人物的天才是遥不可及也无心追逐的分外之物,而偶然知道身边人细碎的闪光点就能让你时刻忧虑自己在什么时候会黯然失色,于是不动声色地甚至是刻意悄悄的,暗自较劲着,在别人虚度苟且的时候,咬一口那偷来一般的红利。但是并不好吃吧,比悬胆苦多了——那分明是你内心丑恶的具象。人不成虎心成虎。

从前看文言文的人物传记,第一段往往要从他人“异之”起笔,那些天才的少年们总是显露出不同于他人、不同于时代的特殊气质,才会惹来他人侧目,纷纷“异之”。因此悟净对悟空的叹异,是在叹那种喷薄而出的旺盛生命力与专注,异那种这个时代少有的一派天真自信与满怀无私的热情。

那是子路,是悟空,那样崇善疾恶,黑白分明,那是他们的眼睛。

全书最后的汉诗只记了一句:遥见翠微烟上处,一片残云吐彩弓。

年少时也涂鸦过这样淡雅又盎然的诗句,然而今日只能在这里做李征之悲,诗人只在少年时。

山月记读后感 (篇2)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一剂良药。

早先就听说过中岛有好几篇作品都是基于中国的古典故事而写成的,当时我就感到很惊讶,如今是终于阅读了他的作品了,真是无限的感叹。

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正在读的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中岛先生对中国的历史、古典文学的阅读量真的是让我感到很惭愧啊。我自己也学习了至少一门外国语言,也切身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不易,更不用说去阅读理解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中岛先生更添了一份佩服。当然了,毕竟中岛先生是另一个民族的人,在其本国文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看法是真的很有趣,是我从没想过的。

比如说《悟净出世》《悟净叹异》,这简直就是《西游记》读后感啊,而且还是我从没读过,也没想到过的。西游四子(?)中存在感很低的悟净当了主角,善于观察并且热爱思考,终于是感到一味沉溺于思考毫无作用并且会越陷越深,倒不如着眼于当下找准自己的位置做些力量能及的事情反倒更好。台词很少的悟净有这种性格和感悟,仔细想想似乎也没什么违和感。

还有《弟子》,孔子和子路平时是怎么相处的仿佛就在眼前,他们亦师亦友,子路认可他的老师,但也总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单纯又可爱;《李陵》和《光风梦》则相同又不同,一个是东方的将军,一个是西方的作家;一个是古代的故事,一个是近代的物语;但都像是人物的非完整性传记,都写到了文化文明,写到了政治统治…

中岛先生有很多文字都挺一针见血的,也难怪会说他的书专治各种“纠结虚无”,对我来说,读过之后不说药到病除吧,也是让自己得了清晰的自我诊断的,至于该怎么“治”,先生也给开了药方了,入股不亏哈哈。

最后还是把这段我最早听说也最经典的一段放上来吧,用以提醒自己: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山月记读后感 (篇3)

会看这本书,会知道中岛敦,是因为朝雾卡夫卡的“文豪野犬”。原本只是想拜读一下在一部夏目漱石、福泽谕吉、太宰治、江户川乱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中原中也、等等大文豪们都只能做配角的动漫中成为男主角的中岛敦的作品。读第一篇《月下兽》的时候还隐约记得自己是在读中岛敦的书,读着读着就完全被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举止深深吸引了,甚至忘记了作者本身和我读这本书的本意。读到“从前,我从未因我所做过的事情后悔过,总是只对自己没做的事情感到后悔。”才有点如梦初醒的感觉,因为在“文豪野犬”中的中岛敦曾亲口说出这句话(当时就很印象深刻)。但由于我读到这一句时已经完全沉浸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自白与叙述中,甚至无法分辨这句话究竟是史蒂文森说的还是中岛敦说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找回遗失许多年的沉浸于书中内容忘记时间的感觉、读有所思还仍然一页接着一页因全神贯注而读得飞快的书,感谢!

很喜欢书末的作者年谱。目录式地看过作者的一生,轻描淡写、简短官方却依然可以想象到作者疾病缠身的痛苦,为天妒英才感到无比难过。

山月记读后感 (篇4)

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山月记》读后感1500字

想读中岛敦的《山月记》的想法,只是因为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一段颇有感触的话,摘抄以作为引:

《山月记》故事本身取材自我国唐代小说《人虎传》,亦收录于宋代《太平广记》中,讲述了李徵年少博学考取功名,但因性格孤傲而耻于为官,辞官后潜心诗作不与人相交,后因迫于生计赴官上任,却又不得不向自己曾认为愚钝但如今已加官进爵之辈屈从,终日郁郁,在某一次外出时发狂奔入山林,几年后遇旧友路经山林,以虎之身向其讲述事情原委,并委托其照顾妻儿和记录其过往所做诗作的故事。

对比原著,中岛敦的《山月记》调换了李徵委托旧友记录诗作与照顾妻儿的顺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李徵之口讲述了其化身为虎后半人半兽的矛盾心理,一面希望着自己倒不如干脆完全化身为兽来的干净利落,一面又对自己往后若真的不再为人而充满痛苦和恐惧,颇有些类似于其尚为人身之时,一面固守高洁不愿与流俗为伍,一面醉心创作想要成就诗名,却又不愿拜师求教或与人切磋,用原文的话讲,皆出自于其“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

以前看书时对某些字句偶有代入感,而这一段之于我的代入感则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这个月看到那位今年年初和我一起跑完半程马拉松的朋友,已经完成了对全程马拉松的征程,而我却只能一遍遍用膝盖的旧伤去浇灭每一次想要挑战的念头时,更深刻提醒了我性情上的矛盾:一面凭着一些在传统教育里打磨出的应试能力,在考研、国考等一些高难度的考试里以相对较少的付出获得优秀成绩的同时,还由着兴趣使然在运动或其他才艺方面让朋友羡慕而略沾沾自喜,而另一面明知着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短板,但固执地在口头上不断宣称着自己就是情商比智商低,却在心理上从未放下过这种自视甚高的矜持,而最终那些在书法、绘画、写作或是唱歌上本有可能进一步成长的种子,也因着担心自己就算努力付出却最终无果而证明自己天赋不足而渐渐被掩埋,懦弱和自大在“兴趣”与“特长”中间划下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本来对于这矛盾的感悟或止于此,但随着读完全书,似乎又逐渐发现了隐藏于自身的另一层“懦弱和自大”。《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的短篇精选集,除《山月记》一文外,还包括讲孔子、子路、子贡的《弟子》,讲李陵、司马迁、苏武的《李陵》,以及其他短篇小说等。但当我在阅读过程中明显越来越快的翻页和跳过,以及合上书后的一周里每次回想起这本书时心底所升起的淡淡失望,都渐渐使我意识到,我一开始想要阅读它的动机,不过是由于在看到那段经典的、广为流传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后,在最初产生了代入、共鸣以及些许思考时,希望在全书中找到更多相似的语句以产生更多相似的感触罢了。

所以我一开始想要的,就一直是那种在看到心灵鸡汤般的名言警句时所产生的片刻自省,但却也仅仅止于此了,至于自省后应采取的行动则完全抛诸脑后。我所渴求的片刻自省,不过是藉由着短暂的思考来获得一种自我安慰,如果把终日混沌浑浑噩噩比喻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这种自我安慰便是一种从“知道自己不知道”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俯视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不断欺骗自己并沉浸其中,最终却从未抬头向“知道”迈进半步,而就连斟酌字句舞文弄墨地写下这些所思所想,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懦弱和自大”罢了,说到底仍旧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

念及于此,更觉以往在矛盾中对光阴的浪掷,着实惭愧。尽管磨炼性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也许可以尝试从一些小目标去着手改变。阅读和运动总不会错,那么先试着将之前三分热度的读书和跑步坚持下来吧。

山月记读书笔记800字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主张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于我而言,这种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野兽,就是猛虎。”——《山月记》

大唐年间,一位丰神俊逸的青年人李征走上长安街头。他满腹才能,但也恃才傲物。以诗传世是他的梦想,于是不久后他就辞官隐居,潜心诗作。日复一日,小李诗名未成,囊中却见羞涩,想到身为一家之主,总不能饿死妻儿,小李虽然无奈,但也收拾行李,再次出来做官。这一次,小李更加痛苦,不能适应的依然还是不能适应,理想和现实依然还是对立,于是在某个月朗风疏的夜晚,小李狂性大发,跑着跑着,变成了一头猛虎。再后来,他的好友出差途中与他不期而遇,小李将自己为人时候的事情说了一遍,有心酸、有反思,但很遗憾,什么都回不去了,再不可能重新开始。

这个故事是日本文豪中岛敦的短篇小说《山月记》,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如果说,《人虎传》更注重一个故事的新奇,那么《山月记》则更希望去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人,究竟该怎样将内心与现实融洽安放,实现自我价值,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

很多人说,故事中的李征,说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觉得自己或许总有一些地方与众不同,于是把“梦想”“情怀”这样的字眼看的很重,但又害怕去努力,在与现实冲撞时逃避,恍恍惚惚,任时光荏苒,终究一事无成。

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踏踏实实努力,战战兢兢打磨,一件一件小事情的积累,人生这样,其实也已经是一种了不起。

想起和一位业内前辈的聊天。我问他,是什么让他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的奔波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做出那么多好新闻,我问是不是因为情怀。他这样回答我:“情怀这样的东西,要有,但要放在心里。置于情怀之前的,是专业,情怀可能会因为心情而改变,只有专业才会让你在面对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此书收录了中岛敦写的十个小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以此命名的《山月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及中式古典传奇,日式怪谈风,聊斋意味于一体,常年入选日本国语教材。我们可以在这本故事集里看到被国人熟知的《左传》,《论语》,《西游记》等经典如何用日式怪谈风来演绎。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唯有行动才能对抗虚无。

《山月记》中有言:“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深刻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仅仅几句话,平庸至极的十几年和纠结挣扎的当下尽在眼前闪过,像是把深藏在内心角落的情绪开诚布公地展览。

我不敢说人人都是孤芳自赏的,但纵观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大多数都是自视甚高,鲜有人自认不足。新时代青年都自诩与众不同,清高且孤傲,沉溺于自己的小小一方天地,而在与人相处时,又从心底里散发着些许自卑,宛如一个矛盾体。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源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认知。

后来,面前横亘两条路——往上,才华不足技艺不精,缺少与他人比肩的才情;往下,芸芸众生俗不可耐,更无与他人为友的谦卑。又因自恃有些情怀,终日一副“世界亏欠我,世人不懂我”的骄横模样。

随着年岁增长,灵气和才气褪散,妄自尊大的傲气未改,混搭成了极其孤僻做作的文艺中年,自卑又自负,脆弱又敏感。相比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更多了几分可怜可悲。

杨绛先生早有诊断:“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种思想上的“慢性病”往往是最致命的。纠结虚无的人,就在这现实与向往中痛苦挣扎,难以自恰。

《山月记》中的李征说到:“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

人间世,凡尘里,相比于浩瀚宇宙我们只是无比渺小的存在,经历了庚子年间的疫情,或许已经让大多数人从“探究虚无”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活着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接受自己的平凡,正视自己的不足,或许一切已不再像从前那般苦恼了。

山月记读后感范文800字


《山月记》讲述了李征因正直孤傲、两袖清风而无法融入环境,自持才高八斗,想成为诗人,但因各种原因,志不从心,胡想乱思,郁郁寡欢,最后化虎而去的故事。

故事主要以李征化虎后与友人相遇后的交心交肺为主,在交心交肺之中,李征对自我的分析认知才是整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文中有句话:“因为害怕自己并非美玉,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耻饲育着懦弱的自尊心”。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现实生活中有些许这样“写照”的人,时刻徘徊在内心的自卑与自傲之中,沉溺在自我认知之中,无法自拔,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脚踏实地才是真,美好生活靠奋斗。

“连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强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实接受,然后再连理由都不知道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生物的宿命。”看到这句话时我思绪万千,经过反复的思考得出了我的认知:这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爱,反而是用平淡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让躁动不安变得沉稳踏实。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口吻给我们敲响警钟,去思考更为深层的价值与意义。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现实生活中,或许多数人内心有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而那头“野兽”可能就是每个人内心最初的真实想法,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干扰,正是这种真实的内心想法,没有结合实际,往往与世俗、现实不符甚至相悖。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兼顾驯服自己内心的“野兽”和保持内心最真实想法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生如何与自己内心相处和与外界相处。如果像李征那样不顾现实一意孤行,可能最终的结局就是化虎而去,被世间所遗忘。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现在,增加生命的“宽度”,使生命更加五彩缤纷。

诚恳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勇于接受理想和现实的洗礼,认清自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同时保持内心的追求,做最真实的自己,过好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最新!《简爱》读后感悟(940字)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简爱》读后感悟(94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简爱》读后感悟(篇一)

《简·爱》是一本很好看的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书。

《简·爱》这本书是英国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也是闻名于世的一部小说。她在这部小说中,加入了自己的生活背景,成功地塑造了简·爱这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个性的女性,深得大家喜爱。

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司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司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彻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彻司特先生的怀里……

读完这本书,相貌平凡得我心中仿佛增加了一份信心,因为它是我懂得内涵的丰富胜过外表的美丽。

我深信这部着作能带给女性们诸多的启示,同样,它也能成为我们年轻一代在做人哲学上的启示录。它所阐述的不仅仅是面对爱情时,人们应该表现出的尊严,更让人产生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在生活中自尊、自主、自立,让人坚信自己的能力,频添去争取成功与尊严的勇气。

《简爱》读后感悟(篇二)

《乱世佳人》、《嘉丽妹妹》、《傲慢与偏见》……单听名字就让人想起八九十年代的黑白电影,随着留声讲述着爱情。多年后,趁着暑期带学生去英国文化交流,顺手在行李箱里塞了一本《简·爱》,在英国一个寄宿学校里,没有家务的负担,没有娃的叨扰,重新打开了这片世界。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平凡主人公的世界,通过描述简?爱三十年间曲折的人生经历和艰难爱情,让我们领略快乐与悲伤的意义,经历曲折与感动,思考爱情与人生。而我多年后在英国重读这本书时感受最深的却是“景”。

这部“简单的爱”诞生在英国的乡村,不是工业化的大城市,所以讲述的故事也带有乡村的风格。

不管是里德太太的别墅,桑菲尔德那样的大宅,还是圣约翰的房子,都十分宽敞,但朴实、自然,毫不修饰、含蓄。

在英国的十来天中,闲来无事,我会和同伴一路从凯利山逛到附近的小镇上,沿途在绿草浓密覆盖的小山坡上,伫立着一幢幢别墅,最高的不会超过四五层的样子,一般只有三层,用石头、砖块砌成,一栋挨着一栋。屋上的每层都开放着窗户,窗户后的窗帘也很好地扎拢,十分清爽。窗户样式和我们国内有所不同,是上下层的,把下面的窗户往上推,窗户就打开了,我和同伴还猜想是不是英国多雨,这样设计可以在下雨时,减少雨丝飘进屋内。墙面上永远是潮潮的,爬着淡绿色的爬山虎,就这样攀着,汲取凉丝丝的水分,隐隐约约能看到绿色的覆盖之后规则的青色石砖。墙角是宝石绿的青苔,黏糊糊的,一团团地簇拥着,这片绿色像是天然的墙纸,把小屋装扮得很漂亮。每一户人家会在门上挂一块大小恰到好处的木牌,用花体刻着主人的名字,别墅背后再用篱笆围成一小片庄园,种了花花草草。

英国的乡村总体来说,给人的印象更多的还是田园、山庄。牧场、麦田、成群牛羊,恬静,安然,总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就像英国人在午后定时享用的下午茶——鱼和薯条,香浓的、带着奶腥味的茶。

英国小说少不了“夸奖”他们独有的景光。如《傲慢与偏见》《艾玛》《曼si菲尔德庄园》中它们的存在。不仅是亮点所在,也成为烘托气氛的得力“武器”。夏洛蒂的妹妹艾米莉在创作她的《呼啸山庄》时也拌入了对于风景的刻画。

《格列佛游记》同样是众所周知的英国小说,里面对于新奇的事物的描写详尽又引人注目,深深激发了我们大脑的想象引擎。整本书是作者对于其他的世界的想象,但事实上,里面写的一切啊,定是来自作者生活的地方,英国的美丽富饶足以让作者将那种呼唤表达出来。

《简·爱》作者夏洛蒂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景,仿佛是有意在衬托出优雅安静的气氛,和不经意间混杂入的诡异气息。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在如此美的地方,简·爱与罗伯斯特的爱情悄然诞生,就如一株在墙角默默开放的蔷薇。

《简爱》读后感悟(篇三)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浮躁的激烈。有的是一份平实的真诚,而当代小说中的离奇的怪谈、夸张的描写、粗糙的情感、比比皆是。

“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9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角简爱的是交易记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了摧毁的孤儿。如何在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的生活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了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受尽了苦痛的折磨。也许还是这样挽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志,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相互内的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老师而感到羞愧,而是坚强正确的面对自己和他。

两个主角历经艰辛,蹒跚的走在为他们胡乱画的一条路上。虽然坎坷,却愈显温馨烂漫,他们思想独立却又交集。在一系列的磨难面前他们分开过,但最总听从了彼此的心找到了对方。上帝用明亮的慧眼照亮了前方的路,也照亮了彼此的心灵。是他们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到相爱。故事的结尾罗切斯特拖着残病的身躯。却满怀惊喜全力唤着“简尼特!我亲爱的简尼特”虽然他的眼睛没有了炯练的目光,但他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器官去感受自己的爱人。随着那声呼唤,我的感情带着泪珠从脸颊滚落。寂静的夜我的心在为他们跳动,这就是生命最强硬的感召力。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命运不是不可战胜的,平等需要自己去取得想要平等,必须有劳动有付出的汗水,有坚定的信念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去生活。在那里他的灵魂终于驻足,然而这又是那样的短暂。在一个对爱坚信会使不信仰神的名族信奉上帝的爱人面前。她们美丽的爱情却在顷刻间化成了泡影残酷的现实和社会的压力让这个灰姑娘找不到方向。在心里破碎和情的毁灭中,她又开始了自己迷茫的生活,在无际的世界中寻找他的方向,钱是没有的,爱是没有的,而生活却是现实的,沿街乞讨让简人在寻找善良和真情,在风雨中与圣约翰的相逢则是他心生活得有一个开始在玛利,戴安娜共同生活的那段时间内,是她深深的感受到了爱的温暖。

他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写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

《简爱》读后感悟(篇四)

最近,我在读一本世界名著《简·爱》,这本书是夏洛蒂·勃朗特用尽毕生精力撰写而成,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不禁感叹:这需要多少的`毅力和时间来铸造啊?!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因为是一个孤儿,所以被人瞧不起,受尽百般欺凌。后来简·爱被她那可恶的舅母送进了恶名昭彰的慈善学校,灵魂和肉体都受尽了苦痛的折磨,但她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学业,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了追求独立的生活,她通过应聘,在桑菲尔德府任家庭教师。由于志趣相同,简·爱和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真诚相爱,历经磨难,终于和自己心爱的人走在了一起。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深受感动,夏洛蒂·勃朗特是用怎样的经历和毅力来完成这样的壮举啊!想想都让人不可思议!我现在深刻地体会到,夏洛蒂勃朗特其实就是她所写的“简爱”这个角色,她是在通过小说来表现她的无奈和无助,她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毅力,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一件往事:记得那是一个夏天,我当时才8岁。

我看见别的小朋友都和爸爸妈妈开开心心地出去玩,我十分羡慕,就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爸爸妈妈此时正在做着美梦,却被我这个捣蛋鬼搅黄了,爸爸妈妈不免有些生气,但还是带着睡意异口同声地说:“鹭鹭,干嘛,我们这儿正睡觉呢,到别的地方玩啊,乖!”爸妈把话说完又想倒头睡去,我不甘心又再一次拉住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鹭鹭想出去玩!”

爸爸妈妈禁不住我的纯纯童语,终于带我去了游乐场。进了游乐场,我东跑跑西跑跑,高兴的都要昏过去了!可是不一会烦恼又来了:这些游戏看着好恐怖,我不太敢去玩。还是爸妈了解我,看出了我的心思,便故意激我:“这些游戏都有点惊悚,不过我们家鹭鹭是绝对不会怕的。对吧,鹭鹭?”我为难地说:“当然当然……”我艰难地朝着“恐怖座椅”走去,一步一个锥心的疼痛(其实没那么夸张),从小,我连一只小鸡都怕,更何况是这个电子产品!我故作镇定的坐上了“恐怖座椅”。机器已经启动,座椅将我狠狠地“甩”向了天空。我再也忍不住了,不禁失声大叫:“啊!”……机器终于停止了,我慌忙下了座椅,找到爸爸妈妈就立刻冲向他们,抱着他们大哭了起来。爸妈看我哭得那么“凄惨”,都不忍心起来,劝道:“其实爸爸妈妈是想让你明白:不经历些风霜,难成大器啊!”当时我还不能明白话中的深奥道理,直到现在我读了《简爱》,我终于明白了!

如果你读过《简爱》,就会了解我现在的心情。快去买一本看看吧!

《简爱》读后感悟(篇五)

我认认真真地阅读完了世界名著《简爱》。这本书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们看了能真切地感受到简爱的生活是多么不幸!故事主要讲了:

简爱出生后不久,爸爸妈妈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可怜的小简爱从此就生活在了冷酷无情的舅妈家。简爱天生性格倔强,是个讨厌的坏孩子,为此,舅妈整天对无辜的小简爱发脾气。导致哥哥、姐姐和妹妹经常欺负简爱。后来,舅妈把简爱送到了学校里,这个学校是专门管女孩的,简爱在学校里认识了第一个朋友——海伦。伯恩斯,但不久,伯恩斯被无情的肺结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简爱18岁时,离开学校,到了桑恩费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经过种种磨难,最终,简。爱和庄主罗切斯特先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中有两个情节,使我深有感触。

第一个情节是:简的舅妈请来了学校的总管——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我还记得布罗克赫斯特刚来时,与简的一段对话。布罗克赫斯特问简。爱:“你知道人死了会去哪吗?”“下地狱。”简神态自若地答道。“什么是地狱?”“是一个火坑!”“你愿意去吗?”“不,先生。”“好,那么你该怎样预防呢?”“永远保持健康,永远不要死去!”“听说你是一个说谎的孩子,所有的说谎者,都会落到燃烧着硫磺烈火的湖里。”“我不骗人。”“你再说一遍。我不骗人,我不是一简爱读后感作文800字个骗人的人!”听到简这么说,我并不认为她是一个坏孩子,我反倒觉得她是那么有勇气,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话,她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第二个情节是:简来到学校,布罗克赫斯特先生让简站在凳子上,命令大家不许和她说话,不能跟她玩,三天不给她吃的。然而,只有海伦。伯恩斯趁晚上睡觉时,偷偷把吃的东西递给简。爱,从此,她俩成了好朋友。学校很严格,斯卡查德女士每天都要检查学生是否讲卫生,如果不满意,就用树枝狠狠地打手。一天,简让海伦把帽子拿下来,因为她想给海伦画张相。海伦天生就是一头红艳艳的卷发,很漂亮。可却被布罗克赫斯特给看见了,他竟然说海伦的头发是虚荣,他二话不说,就用剪刀把简和海伦的头发剪了下来。过了些天,海伦。伯恩斯被可怕的肺结核夺去了生命。我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让善良的海伦离开人世,她是那么有爱心,那么美丽善良,当别人不给简吃东西时,是她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简,当没人和简玩耍时,又是海伦主动和简在一起,她是多么好的女孩呀!

我建议大家课后去读一读《简爱》这本书,用心去读,用爱去体会!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3)篇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前面半本书读的很快,进度卡在了《光•风•梦》,时而日记体的记述发生的事,时而又像意识流,时而描写某个国家岛屿的战争,是在化用一战的事情吗?看不懂,有点欣赏不动。最喜欢的是《悟净出世》、《悟净叹异》和《李陵》,悟净在我们眼里是总被忽略的老实人,让人以为老实人不会有什么思想和内在的各种思考活动,但是中岛敦写的悟净生动极了,他是执着的,历尽千辛万苦,找寻人生意义,向强者学习,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追随智者圣者,不断汲取养分。李陵呢,他作为一个降者,前面很大篇幅在写他投降匈奴的合情合理性,但当他见到同样被匈奴抓住,并被放逐北海牧羊的苏武时,他被那真正的气节和高贵的人格光辉给折服了,面对苏武,他羞愧起来。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再一次被苏武的选择和意志力震撼到了,但同时也非常理解李陵的选择。无论外界怎样,作为一个人,什么时候都是有选择权的,就靠你选择什么并能承受选择带来的遭遇。

喜欢作者的文风,他通过化用中国古典故事去思考人本身,文字纯粹,引人入胜。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愤怒。而这种痛苦在探讨人性和人生时往往会来的更为猛烈些。巜山月记》是一本通篇都在探讨人性人生的故事集。而这些故事有三分之二都来自中国史书或逸事。另两篇很具异域风情,夫妇读起来很欢脱愉悦,另一篇实在是没耐性看完,文化隔阂使然。前三分之二的故事个个都很熟悉又陌生,作者视角中国传统故事新编,似曾相识却又耐人寻味。山月记,写李征的故事,以兽喻人之兽性: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写尽人性与人生无法和解的心酸。而在悟净悟道从另一个角度又写了人生探讨与现实生活的和解。弟子、李陵看似写个人其实描绘的是时代人物群生像,不同人物在同一时代同一事件中不同处理方法所造就的不同人生,折射出性格决定命运的冥冥定数。

小红书上推荐买来看看,几则中外故事集构成。“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被开头山月记的这句话击中,到后来的悟净对信仰亦或是哲学的追求、春秋子路与孔子“儒学”的论道,到后来一位苏格兰籍作者斯蒂芬孙关于写作关于南洋关于白人和黑人政治关于自己心路历程的描写,一路我的心路也在变化着,从刚开始的惊艳 到后来的怀疑,其实写孔子那会我是不感兴趣的,总觉得中国的文化被外国人写出来再译回汉语 看来怪怪的,也就假装自己是外国人看下去了。其实我比较喜欢最后一段对于斯蒂芬孙故事的叙述(这里应该是作者的译文),一位可爱直率、清醒自知的文学大师跃然纸上,对写作有着使命般的热爱,太可爱了。

山月记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范文)


《山月记》讲述了李征因正直孤傲、两袖清风而无法融入环境,自持才高八斗,想成为诗人,但因各种原因,志不从心,胡想乱思,郁郁寡欢,最后化虎而去的故事。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故事主要以李征化虎后与友人相遇后的交心交肺为主,在交心交肺之中,李征对自我的分析认知才是整个故事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文中有句话:“因为害怕自己并非美玉,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耻饲育着懦弱的自尊心”。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现实生活中有些许这样“写照”的人,时刻徘徊在内心的自卑与自傲之中,沉溺在自我认知之中,无法自拔,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脚踏实地才是真,美好生活靠奋斗。

“连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强加在身上的事情也只能老实接受,然后再连理由都不知道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这些生物的宿命。”看到这句话时我思绪万千,经过反复的思考得出了我的认知:这并不是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爱,反而是用平淡的语言去表现生活,让躁动不安变得沉稳踏实。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口吻给我们敲响警钟,去思考更为深层的价值与意义。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现实生活中,或许多数人内心有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而那头“野兽”可能就是每个人内心最初的真实想法,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干扰,正是这种真实的内心想法,没有结合实际,往往与世俗、现实不符甚至相悖。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兼顾驯服自己内心的“野兽”和保持内心最真实想法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生如何与自己内心相处和与外界相处。如果像李征那样不顾现实一意孤行,可能最终的结局就是化虎而去,被世间所遗忘。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住现在,增加生命的“宽度”,使生命更加五彩缤纷。

诚恳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勇于接受理想和现实的洗礼,认清自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同时保持内心的追求,做最真实的自己,过好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最近读的两则小故事,让人有些伤感。一则是于谦《玩儿》里记录的,关于“三哥”的故事。“三哥”原本是一个阳光,积极,上进,优秀的人。因为下岗赋闲,做过各种想要养家糊口的买卖,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一心想要做成一件大事的他,终于执拗成疾。再一则就是《山月记》里讲述的故事。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www.dhb100.com

故事取材于唐传奇《人虎传》,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征的人。他少年及第,本该春分得意,却一心想要诗名留世。于是,辞官回家,专心治学。但生活的窘迫并不能供养他的诗名决心。于是,再次出仕。这时,他的故友,部下都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就连他最不屑的人也可以对他吆五喝六。可想而知,一颗曾经孤傲的心,如何被困在进退两难里苦苦挣扎。脆弱的自尊和切实的羞惭时刻折磨着他。终于,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奔向荒野,化为一只猛虎。

可他毕竟不是生来就是一只虎,所以每当人性来袭的时候,他比做人的时候更痛苦。在我看来,一个本来就喜欢离群索居的人,化为一只猛虎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可他却为自己已经成为异类的事实感到丑恶不堪。在遇见故交时,更是将自己化为一只猛虎认定为上天赐予的厄运。他向故交诉说自己的不幸,自己的不甘心,自己的懊恼。总而言之,他做人的时候不开心,现在作为一只曾经做过人的老虎,生活得也不愉快。

他忏悔自己,执拗于诗名传世;执拗于孤芳自赏;执拗于不合群。但让他最不甘心的,还是自己就要这样,人性慢慢泯灭,而诗名却再也无法传世。他请求自己的朋友将他的诗文誊抄出来见之于世,并嘱咐朋友回程时不必再经过此地。因为他无法保证那时的自己还能保有人性,还认得自己的知交故友。但愿心愿已了的他,从此不再惦念他的诗名是否传世,而安心做一只真正的老虎。

这样的故事读来之所以能让人心有戚戚焉,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是又执拗,又纠结的人。一个人在荒郊野岭,害怕空寂。身处繁华闹市,又惧怕人群的人。这样的人即使上天格外抬爱,赐予他一个兽中之王,他也会把人生过成惴惴不安的叹息。

其实,人又如何,虎又如何?官吏怎样,诗人又怎样?无论做什么,心安就好。一个无法安心做自己的人,怎么能做自己心的主人呢?一颗被猛虎逐渐吞噬的心,又怎么能保得住人性的温暖?一个人无论要去哪里,都要记得,与心同行。(李陇燕)

此书收录了中岛敦写的十个小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以此命名的《山月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及中式古典传奇,日式怪谈风,聊斋意味于一体,常年入选日本国语教材。我们可以在这本故事集里看到被国人熟知的《左传》,《论语》,《西游记》等经典如何用日式怪谈风来演绎。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唯有行动才能对抗虚无。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www.dhb100.com

《山月记》中有言:“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深刻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仅仅几句话,平庸至极的十几年和纠结挣扎的当下尽在眼前闪过,像是把深藏在内心角落的情绪开诚布公地展览。

我不敢说人人都是孤芳自赏的,但纵观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大多数都是自视甚高,鲜有人自认不足。新时代青年都自诩与众不同,清高且孤傲,沉溺于自己的小小一方天地,而在与人相处时,又从心底里散发着些许自卑,宛如一个矛盾体。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源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认知。

后来,面前横亘两条路——往上,才华不足技艺不精,缺少与他人比肩的才情;往下,芸芸众生俗不可耐,更无与他人为友的谦卑。又因自恃有些情怀,终日一副“世界亏欠我,世人不懂我”的骄横模样。

随着年岁增长,灵气和才气褪散,妄自尊大的傲气未改,混搭成了极其孤僻做作的文艺中年,自卑又自负,脆弱又敏感。相比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更多了几分可怜可悲。

杨绛先生早有诊断:“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种思想上的“慢性病”往往是最致命的。纠结虚无的人,就在这现实与向往中痛苦挣扎,难以自恰。

《山月记》中的李征说到:“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

人间世,凡尘里,相比于浩瀚宇宙我们只是无比渺小的存在,经历了庚子年间的疫情,或许已经让大多数人从“探究虚无”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活着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接受自己的平凡,正视自己的不足,或许一切已不再像从前那般苦恼了。

山月记读后感900字(精选6篇)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相信很多人看完作者的作品后,内心一定会被其中的哲思所震撼,写一篇读后感,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常见的作品读后感有哪些呢?也许下面的“山月记读后感”正合你意!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山月记读后感 篇1

没想到《山月记》这么一个有禅意的书名竟然是日本人起的名字,读完更加震撼的是这名日本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熟稔。有的文章写出了对儒家仁义的界定,有的文章又写出了禅机的思索,这些脱胎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文章都能够给人以新的启迪。

最有感触的是《李陵》这篇文章,交叉写了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个人的经历,详细刻画了三个人的心路历程,李陵的无奈、为家族的不平、见到苏武表现时的愧疚、对胡国朝廷的爱恨交加,各种各样的情绪在他的内心拧巴在了一起,多年以来他一定充满了很多的纠结。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创作出《史记》成为了他活着的唯一动力,忘记痛苦忘记耻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超然物外的写作机器,最终写好了那部史记便以人生无憾。

最后那个占了少半本篇幅的偏西式的故事没能读的下去,更喜欢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演绎,其余的文章倒不太感兴趣,姑且也算是读完了这本书吧。

读书摘抄: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野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

古代的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遇不善时以忠化之,遇侵暴时以仁化之。可见腕力并没有必要。总之,小人容易将不逊看作勇武,但君子之勇在于立义。

有需要鞭子的弟子,也有需要缰绳的弟子。用普通缰绳无法驾驭的子路,其性格上的缺点,同时却也是大有可为的优点。由于深知这一点,所以孔子认为只有给子路大体上的方向就够了。

山月记读后感 篇2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一剂良药。

早先就听说过中岛有好几篇作品都是基于中国的古典故事而写成的,当时我就感到很惊讶,如今是终于阅读了他的作品了,真是无限的感叹。

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正在读的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中岛先生对中国的历史、古典文学的阅读量真的是让我感到很惭愧啊。我自己也学习了至少一门外国语言,也切身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不易,更不用说去阅读理解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中岛先生更添了一份佩服。当然了,毕竟中岛先生是另一个民族的人,在其本国文化的影响下,他的一些看法是真的很有趣,是我从没想过的。

比如说《悟净出世》《悟净叹异》,这简直就是《西游记》读后感啊,而且还是我从没读过,也没想到过的。西游四子(?)中存在感很低的悟净当了主角,善于观察并且热爱思考,终于是感到一味沉溺于思考毫无作用并且会越陷越深,倒不如着眼于当下找准自己的位置做些力量能及的事情反倒更好。台词很少的悟净有这种性格和感悟,仔细想想似乎也没什么违和感。

还有《弟子》,孔子和子路平时是怎么相处的仿佛就在眼前,他们亦师亦友,子路认可他的老师,但也总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单纯又可爱;《李陵》和《光风梦》则相同又不同,一个是东方的将军,一个是西方的作家;一个是古代的故事,一个是近代的物语;但都像是人物的非完整性传记,都写到了文化文明,写到了政治统治…

中岛先生有很多文字都挺一针见血的,也难怪会说他的书专治各种“纠结虚无”,对我来说,读过之后不说药到病除吧,也是让自己得了清晰的自我诊断的,至于该怎么“治”,先生也给开了药方了,入股不亏哈哈。

最后还是把这段我最早听说也最经典的一段放上来吧,用以提醒自己: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山月记读后感 篇3

《山月记》读后感600字!

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我读书的毛病是虎头蛇尾。好在这本书各篇的排序颇有意思,我对它们的喜爱程度逐篇递减,前几篇有多感觉惊为天人,《光风梦》就读得有多囫囵吞枣。

悟净出世后拜访这么多所谓的哲人,听了各种各样的互相矛盾却正确的大道理,但是怎么过好这一生,还是看他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病,还得自己来治”。

李征与悟净有着微妙相似的懦弱,隐于自恃的一点天赋与才学之后,在自嘲之时不经意就流露出自卑。

这便是我们,仗着一点点上进的心理,掩饰来源于同辈的压力与不安。

似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无比自信的同辈。我们甚至没有打算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们会纳罕,会叹异,他们活着的样子那么真实地摊开在你的面前,坦率而理直气壮。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何处,总之那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程度。也许要归结于天性吧。

悟空是现代成功人士大力宣扬的那种人:“想那么多干嘛,干就完了。”有个词叫苟且红利。大人物的天才是遥不可及也无心追逐的分外之物,而偶然知道身边人细碎的闪光点就能让你时刻忧虑自己在什么时候会黯然失色,于是不动声色地甚至是刻意悄悄的,暗自较劲着,在别人虚度苟且的时候,咬一口那偷来一般的红利。但是并不好吃吧,比悬胆苦多了——那分明是你内心丑恶的具象。人不成虎心成虎。

从前看文言文的人物传记,第一段往往要从他人“异之”起笔,那些天才的少年们总是显露出不同于他人、不同于时代的特殊气质,才会惹来他人侧目,纷纷“异之”。因此悟净对悟空的叹异,是在叹那种喷薄而出的旺盛生命力与专注,异那种这个时代少有的一派天真自信与满怀无私的热情。

那是子路,是悟空,那样崇善疾恶,黑白分明,那是他们的眼睛。

全书最后的汉诗只记了一句:遥见翠微烟上处,一片残云吐彩弓。

年少时也涂鸦过这样淡雅又盎然的诗句,然而今日只能在这里做李征之悲,诗人只在少年时。

山月记读后感 篇4

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山月记》读后感1500字

想读中岛敦的《山月记》的想法,只是因为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一段颇有感触的话,摘抄以作为引:

《山月记》故事本身取材自我国唐代小说《人虎传》,亦收录于宋代《太平广记》中,讲述了李徵年少博学考取功名,但因性格孤傲而耻于为官,辞官后潜心诗作不与人相交,后因迫于生计赴官上任,却又不得不向自己曾认为愚钝但如今已加官进爵之辈屈从,终日郁郁,在某一次外出时发狂奔入山林,几年后遇旧友路经山林,以虎之身向其讲述事情原委,并委托其照顾妻儿和记录其过往所做诗作的故事。

对比原著,中岛敦的《山月记》调换了李徵委托旧友记录诗作与照顾妻儿的顺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李徵之口讲述了其化身为虎后半人半兽的矛盾心理,一面希望着自己倒不如干脆完全化身为兽来的干净利落,一面又对自己往后若真的不再为人而充满痛苦和恐惧,颇有些类似于其尚为人身之时,一面固守高洁不愿与流俗为伍,一面醉心创作想要成就诗名,却又不愿拜师求教或与人切磋,用原文的话讲,皆出自于其“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

以前看书时对某些字句偶有代入感,而这一段之于我的代入感则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这个月看到那位今年年初和我一起跑完半程马拉松的朋友,已经完成了对全程马拉松的征程,而我却只能一遍遍用膝盖的旧伤去浇灭每一次想要挑战的念头时,更深刻提醒了我性情上的矛盾:一面凭着一些在传统教育里打磨出的应试能力,在考研、国考等一些高难度的考试里以相对较少的付出获得优秀成绩的同时,还由着兴趣使然在运动或其他才艺方面让朋友羡慕而略沾沾自喜,而另一面明知着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短板,但固执地在口头上不断宣称着自己就是情商比智商低,却在心理上从未放下过这种自视甚高的矜持,而最终那些在书法、绘画、写作或是唱歌上本有可能进一步成长的种子,也因着担心自己就算努力付出却最终无果而证明自己天赋不足而渐渐被掩埋,懦弱和自大在“兴趣”与“特长”中间划下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本来对于这矛盾的感悟或止于此,但随着读完全书,似乎又逐渐发现了隐藏于自身的另一层“懦弱和自大”。《山月记》作为中岛敦的短篇精选集,除《山月记》一文外,还包括讲孔子、子路、子贡的《弟子》,讲李陵、司马迁、苏武的《李陵》,以及其他短篇小说等。但当我在阅读过程中明显越来越快的翻页和跳过,以及合上书后的一周里每次回想起这本书时心底所升起的淡淡失望,都渐渐使我意识到,我一开始想要阅读它的动机,不过是由于在看到那段经典的、广为流传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后,在最初产生了代入、共鸣以及些许思考时,希望在全书中找到更多相似的语句以产生更多相似的感触罢了。

所以我一开始想要的,就一直是那种在看到心灵鸡汤般的名言警句时所产生的片刻自省,但却也仅仅止于此了,至于自省后应采取的行动则完全抛诸脑后。我所渴求的片刻自省,不过是藉由着短暂的思考来获得一种自我安慰,如果把终日混沌浑浑噩噩比喻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这种自我安慰便是一种从“知道自己不知道”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俯视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不断欺骗自己并沉浸其中,最终却从未抬头向“知道”迈进半步,而就连斟酌字句舞文弄墨地写下这些所思所想,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懦弱和自大”罢了,说到底仍旧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

念及于此,更觉以往在矛盾中对光阴的浪掷,着实惭愧。尽管磨炼性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也许可以尝试从一些小目标去着手改变。阅读和运动总不会错,那么先试着将之前三分热度的读书和跑步坚持下来吧。

山月记读后感 篇5

会看这本书,会知道中岛敦,是因为朝雾卡夫卡的“文豪野犬”。原本只是想拜读一下在一部夏目漱石、福泽谕吉、太宰治、江户川乱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中原中也、等等大文豪们都只能做配角的动漫中成为男主角的中岛敦的作品。读第一篇《月下兽》的时候还隐约记得自己是在读中岛敦的书,读着读着就完全被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举止深深吸引了,甚至忘记了作者本身和我读这本书的本意。读到“从前,我从未因我所做过的事情后悔过,总是只对自己没做的事情感到后悔。”才有点如梦初醒的感觉,因为在“文豪野犬”中的中岛敦曾亲口说出这句话(当时就很印象深刻)。但由于我读到这一句时已经完全沉浸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自白与叙述中,甚至无法分辨这句话究竟是史蒂文森说的还是中岛敦说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找回遗失许多年的沉浸于书中内容忘记时间的感觉、读有所思还仍然一页接着一页因全神贯注而读得飞快的书,感谢!

很喜欢书末的作者年谱。目录式地看过作者的一生,轻描淡写、简短官方却依然可以想象到作者疾病缠身的痛苦,为天妒英才感到无比难过。

山月记读后感 篇6

为什么妖怪是妖怪,人是人呢?

作者说,那是因为妖怪将自己的某一特性发展到极致,毫不顾及与其他特性之间是否平衡,一直发展到丑陋不堪、非人的地步。

而人,有了思想和文字,总是诉诸于己,发掘锤炼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是自我的驯兽师,引导约束性情,使自己不至于成妖成兽。但为人之路,并不因此而轻松。

《李陵》一篇,嵌入了李陵、苏武、司马迁三人类似的残酷命运和他们秉持内心原则所做出的抉择。他们有的矛盾羞愧,有人平静坦然,有人痛苦麻木,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唏嘘不已,为这当头棒喝的命运,为这褒贬不一的人生。

《山月记》这篇之所以用来做书名,大概是它摆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虎人在自白时说:“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版心自己是块美玉,故有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悔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李陵、苏武,乃至子路、夫子,都是如此。当然,各人的修行各有不同,交织在命运曲中的悲情,也因此而产生。

要更好地理解,还需要仔细再读一读《悟净出世》。悟净啊,你首先要将自己摆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然后投身于适当的作为。今后,你要完全抛弃不知天高地厚的“为什么”。除此之外,你别无获救之道。

这也是每个驯兽师的获救之道。

最新读书心得:《游褒禅山记》读后感作文汇总(4篇)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读过之后的所思所悟。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读书心得:《游褒禅山记》读后感作文汇总(4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作文(篇一)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旅行,我们虽然从出生就就是有自由得,但是我们拥有者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甚至根本没有方向,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跟着旅游团,却都不敢独自去旅行。在《游褒禅山记》中,我非常敬佩王安石的一番话,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世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其实,我们应该努力的去探索这未知的道路,而不是在已知的道路上安逸享乐,这么做是不对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意志力,力量和借助物,才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境界,但是如果自己的力气明明可以达到但却没有达到,那这就太可惜了。如果自己尽力了也还是没有达到,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可惜的了,因为至少我们还努力过。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能够看到,如果我们要想看到奇丽的景观,就一定要有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在会更加的强大!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作文(篇二)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一篇游记,叫《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读过,是讲作者游褒禅山的所见、所闻、所想。前半部是记录当地的一些风景和山的来历,后半段讲自己游该山的经历和感想。这次读后仍有启发,尤其是后半段。

前两天跟一个搞摄影的朋友聊天,聊起他们一行自驾西藏的经历,听来有点意思。

十几年前,国内旅游还不发达,旅行社很少,也没那么多人旅游。更没有开西藏旅游线路。

我这个朋友和另外几个人凑钱买了三辆旧北京212吉普,经过一番拾掇,基本能跑,一行人准备好行装自驾上路了。他们从格尔木走青藏公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山爬山,遇河过河,还算顺利,总算安全到达拉萨。那时,走青藏公路进藏比川藏公路路况好点儿。

到达拉萨后经短暂休整,他们驱车前往某地。在返回拉萨的途中,他们要经过一段像汶川地形结构那样的碎石山路。天已近黑,有人建议第二天天亮再走,也有人执意连夜赶回去。他们最终还是走上了夜路。

山路狭窄,一边是山石松动峭壁,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和峡谷里湍急的河流。汽车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车灯的光线像萤火虫一般。事后他听当地人说,那条路经常塌方并山石滑坡,白天也时常有车翻下山涧,夜晚当地人更是不敢开车走这条路。当时,车上除了司机全神贯注地紧握着汽车的方向盘,其他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大气不敢出,只想尽快安全到达目的地。

我问他,你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为什么不把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他说:嗨,哪还顾得上啊!

我由此想到,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点献身精神,摄影工作者也是如此,没有这种精神,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新华社记者在巴格达,头顶飞毛腿,泰然自若。假如我的这位朋友当时能拿起相机把那段经历记录下来,现在看看,一定会觉得非常珍贵,因为他拍到了别人拍不到的东西。

王安石写道:古人观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想拍到常人所拍不到的东西,除了要有超长的观察力,还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劳动的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去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这个朋友所走的路连当地人都不敢走,别人就更必说了,可堪称险远。达到了险远,没能有记录下来,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落俗了。

读点古人的东西,还是有收获的。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作文(篇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当你有一个目标,而又无法实现它时,仔细想想,你是没有能力去实现还是没有胆量去实现呢?王安石说得好: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真正的宝物没有一个是在你的面前摆好了的,一定是要你用意志、能力与作为坚强后盾的物质条件去奋斗得来的。然而,先有志,其次是力,再次是物。只有先敢想,才能敢做。假如你连想都不想,更何况做好它呢?

思想永远是跑在身体前面的。目标确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该如何做,一条有你的思想开辟的路就已经在你眼前了。然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沿着自己所想好的线路前行,会不仅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经制定出计划如何克服的困难,还会有意料之外的。唯一的办法,只有将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看作是一个小目标,暗示自己能冲过去,不知不觉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几分钟前仰望观叹的山顶了。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备,假如仍寻不见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则还差一物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物质条件,是指真正的体验与身处其境的感受,或者行进途中的动力。空想,是绝对不能将你推进半步的。这令我想起了《殷芸小说》中的一则故事。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汤了,何谈其利无穷呢?由此看来,物质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游褒禅山记,只不过是一篇游记。如此之高的立意,确实体现出王安石无人能比的才华,这也是为何这篇游记给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作文(篇四)

王安石是我国宋朝伟大的改革家,也是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深受人们喜爱,千古流传,而他曾游览过的褒禅山因他的一篇游记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十一”长假,我有幸能够和爸爸一起参观褒禅山华阳洞。

清晨,温暖的阳光拨开云雾,带着愉快的心情,我和爸爸向华阳洞出发了。远远看去群山伏起、郁郁葱葱,沾染了一丝丝秋的色彩,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绕过苍翠的山峰,驶过蜿蜒的山路,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褒禅山。遥看一尊铜鼎矗立在广场中央,上面刻有“褒禅山”三个大字,显得格外雄伟庄严。铜鼎一周围满了王安石的铜像,姿态各不相同:有昂首远望的、有背手沉思的……栩栩如生。从大门进去是一条宽大的石板路,道路两旁是高大葱郁的香樟树,带着独特的芳香。继续向前,迎面就是一尊王安石塑像,他身着锦衣,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显示出他崇高的品德。塑像下有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列宁对王安石的高度赞誉:王安石是11世纪的改革家。道路尽头有几条岔道,上面铺着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岔道蜿蜒至树林深处。这真是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在这绿的浪潮中,隐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十分美丽新奇,其实它是一座售票亭。售票亭正对面有一座巨大的石碑,被鲜花簇拥着,上面刻着王安石著名的文章《游褒禅山记》。我吟咏着这篇熟悉的文章,品读他凝重、质朴的语言,感受他深沉、真挚的情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华阳洞口两侧有泉水流淌。洞口右侧的石壁上刻有“有泉侧出”四个大字,清澈的泉水从那里流出。洞口左侧则是另一番小天地,这口泉叫做白龟泉,它与别的泉不一样,泉水是从一个石雕白龟的嘴中流出的,可爱极了。向洞内望去,阳光在洞口处洒下淡淡的影子,像一条连接古今的时光通道,神秘感油然而生。顺着石路,我终于走向华阳洞中,这真是一个美丽、奇特的地方。我们先是乘坐小船向洞内缓慢划行,洞内幽静无比,一盏盏小彩灯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从小船上下来开始步行,洞内小路时而宽、时而窄,宽时三五人可并排通过,窄处仅可一人行走。洞内景观众多,令人目不暇接,有“玉兔出宫”、“板桥石画”、“梅花路口”……千奇百怪,神奇瑰丽,各不相同。最妙的地方是“鞠躬岩”,那是一条长达七八米的石道,因为上方石块低矮,称它为“鞠躬岩”真是恰如其分。我最喜欢的是“美人鱼”,其实它只是一大块悬挂着的钟乳石,可它因形象酷似鱼尾,色彩瑰丽多变,在彩灯的映射下,果真如美人鱼般美丽,闪现耀眼光芒。洞中如此奇妙的景观还有很多很多,我深深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为雄伟奇特的华阳洞深深折服。

一个上午真的很短暂,回首眺望,令人无限遐想。我依依不舍地回了家,留在脑海里的仍是那一片生命的绿色和华阳洞内美妙的景色。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合集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别编辑了“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合集”,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 篇1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据说鸣沙山有沙泉共存的奇观,和风吹动沙子会嗡嗡作响的神奇现象,我怀着好奇心,于今年暑假和小伙伴们去探了个究竟。

为了避开炎热的中午,我们选在日落之前去鸣沙山游玩。在还没进大门的时候,我远观了一下鸣沙山,只见金黄色的鸣沙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光的一面和没照到的暗面,勾画出一条优美的分界线,加上蓝天白云的衬托,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进了大门,我们发现四周除了沙还是沙。远处是一座座沙山,沙山之下是一片沙地,沙地上有许多游客,他们有的在拍照,有的在玩沙,有的在骑骆驼真热闹啊!

我们坐着电瓶车来到了绿洲月牙泉,这片绿洲有楼有树,还有一弯月牙状的湖泊。原来月牙泉这个名字就是据此而得的。我觉得这片湖就是月亮的分身,他正在睡觉呢。干旱的沙漠中竟然会有这么大的一片湖,这真是让我开了眼界啊!

月牙泉的四周也全是沙子,沙子从湖的岸边向四周扩展变高,越堆越高,最后堆成了沙山。四周的沙山像战士一样保护着月牙泉,使月牙泉永不枯竭。

一看到沙山,我爬山的兴趣又来了,我叫上小伙伴小万和童童,脱了鞋就往山上跑。

第一脚踩上沙子的感觉是又凉又软的,好舒服啊!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往上爬,可是,当我爬到半山腰时,速度慢了下来,我爬了一步却往下滑了半步,这样要什么时候才能到山顶啊?不过我想到了一个办法,踩着他人的脚印走。果然,这样爬起来容易一些,没过多久我就到了山顶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我站在山顶上看月牙泉,忽然想到我还没有听到沙子的声音呢,可是因为人声实在是太大了,我听不到传说中的沙子嗡嗡的相声。

下山的时候,我直接往山下冲,速度快极了,风呼呼在耳边吹响,那感觉比蹦极还刺激。

天黑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鸣沙山。我相信我还会回来的。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 篇2

内容简介:十七年前的山月下,他说:“我们永远不会分开。”但他还是离开了。向远一直以为,分开他们的是时间,是距离,是人生不可控制的转折。后来她才知道,即使她留住了叶骞泽,总有一天,当他遇到了叶灵,还是会一样爱上那个女人。而年幼逝去双亲的向远改变得了命运,是否也能改变得了爱人的一颗心?曾经在山月的清辉下,年幼的他们并肩坐在溪涧的边缘,叶骞泽说:“向远,我们永远不会分开。”喧嚣浮华的城市中,向远披荆斩棘朝梦想而去,终于嫁给了心爱的人,也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财富。然而,记忆里的山月只在她一个人的心里散放清辉,于他而言,只是遇风而碎的泡影。把心里最柔软的角落给了他,为他实现一个个愿望。他一步步进,她一步步退……山月的前尘旧梦终被践踏得面目全非……

山月不知心底事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一个关于左岸与右岸,理想与生活的故事。发生在繁华的都市,闪烁的霓虹灯遮掩了清冷的月色。于是连同年少时的那点清纯的记忆,也渐渐淹没于都市的车水马龙。谁给过谁年少梦想,谁又渐渐遗忘许下的诺言。最悲哀的,是说者都忘了,听者还牢牢记在心里。知道没有海枯石烂,也不愿意放弃年少的爱。

山月不知心底事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我就是要让你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你觉得自己心肝都撕得血淋淋的,肠都铰断了,其实别人一丁点都体会不到,看你表情恐怖,同情一会,接着该舒服还得舒服,该高兴还得高兴,因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的心我们的肉长在各人自己身上,酸甜苦辣,自己尝的味道只有自己明白。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要求别人懂你的感受,叫得再大声也白费工夫,不怪别人冷血,怪你自己没防备。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 篇3

用书币买下这本书时,只因为她是辛夷坞的作品,我喜欢她写的关于青春成长的痛和不尽如人意,但没想到,有看过的朋友告诉我,是个我不喜欢的悲伤的故事……

开始我以为此书会赚足我的眼泪,没想到通篇看下来,我好像一直置身事外,她向远,是我无法想象,也无法融入的人物,她一步一步,用自己的睿智冷静,达到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于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旁观着她的一切,看她每一次冷静决绝的选择,看她每一次的果敢杀伐,而只有在描写向远、向遥姐妹生死分离那一段才湿了眼睛。

向远,一个男性化的名字,也让她有了男儿的气魄、拼搏、责任与担当,她用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式保护和照顾着她爱的人,而不同的人也用不同的方式爱着她,欣赏她,臣服于她,叶骞泽是她的心结和执念,让她疯狂,丧失理智,但即便是这样,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似乎能理解她偶尔跳脱的非理智,如叶昀一般,我依然爱着这个理智世故、冷静现实的向远,一点也恨不起来……

其实我恨那个打着善良的幌子,摇摆不定的叶骞泽,他对待感情不清不楚,拖泥带水,就是有潘安的容貌能咋样,一样唾之如蛇鼠,弃之如草履,这样的人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爱……

这里面我还爱着叶昀,那个真正纯净善良,爱的义无反顾的阳光大男孩,他是最有权获得幸福的,而辛夷坞却还是把他写死了,就不能让向远和叶昀幸福吗?这个作者妈真是太残忍了,真不知道作者妈是怎么想的,难道就是想表达天道好轮回,善恶因果吗?一个个爱着向远的人,为向远种下的因死去,唉,反正这个故事的冷硬,让我无法共鸣,无法感同身受,只能是对这个现实社会的一声叹息……

读后感山月不知心底 篇4

看辛夷坞的小说,源于海豚的介绍。在她的大力推荐之下,看了它三本小说。先后顺序是:《原来你还在这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山月不知心底事》。

前面两本小说,纯属是以爱情为主线的故事。一开始,我便被辛夷坞细腻感性的文字、知性而独特爱情大观还有情感纠葛的紧凑情节吸引了我。里面的主人公的形象在我心里更是久久不散。作者功力强劲之处还在于,小说中一些次要的人物,都有非常出彩的表现,给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主角,如程铮和苏韵锦(《原来你还在这里》)、陈孝正、郑薇和林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次要人物,如沈居安和章粤(《原来你还在这里》)、阮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些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或各自的人生故事,相互纠缠,相互影响,让人过目难忘,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看前面两本书,情感随着人物的起伏而跌宕,但最后又为主人公“劫后重聚”般的结局而由衷高兴。看完后虽有股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为主人公终成眷属的欣喜和甜蜜。

我写这篇读后感,重点不是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原来你还在这里》两部小说的评价,我主要是想抒发我对《山月不知心底事》(下面简称《山月》)结局的看法。

《山月》这本书跟前面两本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背景开阔不少,情节更是融入商业竞争的元素。之前两部有提到相关的商业背景,但都是淡淡的,或者说对情节没有太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山月》这部小说,整一个就是以商业作为主要背景,小说中江源集团的兴衰,见证影响着主人公们的命运。我边看边感受到辛夷坞布局操控能力大大加强了。

可以说,小说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性格悲剧。女主人公向远,一个有别于传统情感小说的所有女主角的人物。她理智、现实,在商场上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冷酷,在企业管理中深沉城府与手腕,让这个凡事以利益作为大前提的人物,变得与一些传统女主角有所区别开来。但如果她仅有这些性格,我们就没有对她进行探究的必要了。值得我们去探究,是因为她还有她的特别而又感性的一面——她对叶家那种豁出去的感恩、对丈夫叶骞泽由少女时就产生的情深义重、对叶昀看似姐弟之情而终发现竟是爱情,还有对她妹妹向遥看似冷漠实是关切的情深。这些,都让向远的这个人物有了别样的风情和韵味。但也正因为这样,她的路才走得让人唏嘘。

向远不信命,但在辛夷坞的笔锋的铺排下,命运似乎紧紧缠绕着她,让她疲累甚至窒息。小说中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忆非常深刻。我想这也是辛夷坞铺排结局的一个伏笔。那情节说的是向远在十五、六岁时,村中一算命老头替她测了一个字。向远写的是一个“会”字。老头说,人在云上,云上之人。你这丫头将来非富即贵啊。可惜云易聚也易散,云散之后,你就是一个人。所以你很可能没有亲人缘分,或是至亲零落,孤独终老(意思大概如此)。当时的向远嗤之以鼻,认为全是废话连篇。然而就是这样一句“废话”,竟一语成箴。而这也就是我要质问辛夷坞的地方了。

老实说,我喜欢向远这样一个人物。她能干、精明,但也重情感。她的爱仿佛都在少女时期的那个山月之下,全倾注在那个少年(叶骞泽)身上了,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对叶骞泽后来的背叛一再容忍。应该说,向远想凭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取幸福,为亲人(她妹妹向遥)争取美好的生活。然而最后,她得到的只是她的事业——那个没有情感只有效益的江源集团。于她而言,这是一种悲哀。

当向远对绑架叶骞泽的人艰难地说了声“收到钱后,请你们撕票”时,我甚至感受到向远内心的无力和痛苦。我没有怪责向远的冷酷。因为叶骞泽的软弱无能以及对向远感情的挥霍,已经让我不再同情这个只剩下盲目、愚蠢的善良的男人了。于是,丈夫死去了。虽然最后并不是绑匪杀死他,而是他与绑匪一起死于海难。

当向遥难产临死时对向远说了一声“姐姐”时,我仿佛感受到向远的内心在痛苦地哀求:“别,向遥,别离开。”这对本来就彼此关心,感情深厚的姐妹,偏偏只在生离死别之际才流露出这种深情出来,的确让人唏嘘。

当疯癫的妓女袁绣,报复般地出现在熊熊烈火中的叶家老宅,害死了向遥的儿子(袁绣以为是向远的儿子)——被向远取名为余生的婴儿时,我感觉到向远撕心裂肺的痛,因为这孩子是她在世上唯一的、有血缘关系的最后的一个亲人。

当叶昀拼了命冲进烈焰之中,抱回已经在浓烟中死去的孩子余生而自己65%烧伤倒地昏迷时,我几乎无力再看下去。这个充满阳光气息的青年,这个英俊而又纯洁男人,这个从孩童时就喜欢上向远姐姐的小弟,就在这场人为灾祸中被毁了。可以想象,向远在至亲一再离世的痛苦之中,还随时会失去这个一直呵护她的男人——他的小叔子——叶昀。如果你是向远,你还有撑下去的勇气吗?

我想不通,真想不通:辛夷坞为什么给这个主人公如此多的打击?难道只为了印证算命老头的那句话?

如果说,前面叶骞泽的死亡、向遥的难产去世,我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婴儿向余生的离世和叶昀的大面积烧伤甚至生死未卜,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了。

辛夷坞,何必呢?留下余生,留下一种生的希望,留下一个与这一代恩怨无关的婴儿,不是很好吗?这个婴儿是向远向命运抗争的最后筹码啊。还有叶昀,这样一个美好的青年,而却遭到如此的下场?

辛夷坞,这又何必?

向远最终没有倒下。小说的最后,描述的是向远一直守在叶昀病床边,她一直为之奋斗的江源集团的公务事也很少过问了。章粤问她,你这样究竟是当叶昀是谁呢?你的情人?小叔子?还是小弟?

向远说,他是我的全部。

她的全部。这就是向远得到的。这一路走来,最后的结果竟是如此?这是我看小说开篇时始料不及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悲剧。而死亡是小说情节的转折,一连串的死亡,将情节推向高潮。而最大的转折就是叶灵(叶骞泽一直深爱着的异父异母的妹妹)竭斯底里般的自杀所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向远辛苦经营,却败给了一个虚弱的已然死去的叶灵。正如叶灵所说:还没有到最后,还不知谁赢谁输?

悲剧,让人印象深刻。也正因为如此,我对这本小说一直念念不忘。我一方面怪责辛夷坞的冷酷的笔锋,一方面又纠缠于这个故事的结局,久久不能抒怀。我甚至对海豚说,以后不看辛夷坞的小说了。

海豚听后对我说,小说而已,何必太过认真。

是的,小说而已,何必太过认真。但是后来实在按捺不住,于是我还是认真地写了这篇读后感。

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怪责辛夷坞,只是自己不喜欢这样一个遗憾而已。相信《山月》这本小说对于辛夷坞来说,是一个标志,一个里程碑。她的作品成熟了很多,框架驾驭的能力强了很多。基本上跳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原来你还在这里》的情感模式。

稀里糊涂写了这许多,不为别的,只为一吐块垒罢了。我现在只是在想,如果辛夷坞再出新作,我还要不要看呢?

《山月不知心底事》读后感2000字


看辛夷坞的小说,源于海豚的介绍。在她的大力推荐之下,看了它三本小说。先后顺序是:《原来你还在这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山月不知心底事》。

前面两本小说,纯属是以爱情为主线的故事。一开始,我便被辛夷坞细腻感性的文字、知性而独特爱情大观还有情感纠葛的紧凑情节吸引了我。里面的主人公的形象在我心里更是久久不散。作者功力强劲之处还在于,小说中一些次要的人物,都有非常出彩的表现,给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主角,如程铮和苏韵锦(《原来你还在这里》)、陈孝正、郑薇和林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次要人物,如沈居安和章粤(《原来你还在这里》)、阮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些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或各自的人生故事,相互纠缠,相互影响,让人过目难忘,久久不能忘怀。可以说,看前面两本书,情感随着人物的起伏而跌宕,但最后又为主人公劫后重聚般的结局而由衷高兴。看完后虽有股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为主人公终成眷属的欣喜和甜蜜。

我写这篇读后感,重点不是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原来你还在这里》两部小说的评价,我主要是想抒发我对《山月不知心底事》(下面简称《山月》)结局的看法。

《山月》这本书跟前面两本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背景开阔不少,情节更是融入商业竞争的元素。之前两部有提到相关的商业背景,但都是淡淡的,或者说对情节没有太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但《山月》这部小说,整一个就是以商业作为主要背景,小说中江源集团的兴衰,见证影响着主人公们的命运。我边看边感受到辛夷坞布局操控能力大大加强了。

可以说,小说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性格悲剧。女主人公向远,一个有别于传统情感小说的所有女主角的人物。她理智、现实,在商场上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冷酷,在企业管理中深沉城府与手腕,让这个凡事以利益作为大前提的人物,变得与一些传统女主角有所区别开来。但如果她仅有这些性格,我们就没有对她进行探究的必要了。值得我们去探究,是因为她还有她的特别而又感性的一面她对叶家那种豁出去的感恩、对丈夫叶骞泽由少女时就产生的情深义重、对叶昀看似姐弟之情而终发现竟是爱情,还有对她妹妹向遥看似冷漠实是关切的情深。这些,都让向远的这个人物有了别样的风情和韵味。但也正因为这样,她的路才走得让人唏嘘。

向远不信命,但在辛夷坞的笔锋的铺排下,命运似乎紧紧缠绕着她,让她疲累甚至窒息。小说中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忆非常深刻。我想这也是辛夷坞铺排结局的一个伏笔。那情节说的是向远在十五、六岁时,村中一算命老头替她测了一个字。向远写的是一个会字。老头说,人在云上,云上之人。你这丫头将来非富即贵啊。可惜云易聚也易散,云散之后,你就是一个人。所以你很可能没有亲人缘分,或是至亲零落,孤独终老(意思大概如此)。当时的向远嗤之以鼻,认为全是废话连篇。然而就是这样一句废话,竟一语成箴。而这也就是我要质问辛夷坞的地方了。

老实说,我喜欢向远这样一个人物。她能干、精明,但也重情感。她的爱仿佛都在少女时期的那个山月之下,全倾注在那个少年(叶骞泽)身上了,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对叶骞泽后来的背叛一再容忍。应该说,向远想凭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取幸福,为亲人(她妹妹向遥)争取美好的生活。然而最后,她得到的只是她的事业那个没有情感只有效益的江源集团。于她而言,这是一种悲哀。

当向远对绑架叶骞泽的人艰难地说了声收到钱后,请你们撕票时,我甚至感受到向远内心的无力和痛苦。我没有怪责向远的冷酷。因为叶骞泽的软弱无能以及对向远感情的挥霍,已经让我不再同情这个只剩下盲目、愚蠢的善良的男人了。于是,丈夫死去了。虽然最后并不是绑匪杀死他,而是他与绑匪一起死于海难。

当向遥难产临死时对向远说了一声姐姐时,我仿佛感受到向远的内心在痛苦地哀求:别,向遥,别离开。这对本来就彼此关心,感情深厚的姐妹,偏偏只在生离死别之际才流露出这种深情出来,的确让人唏嘘。

当疯癫的妓女袁绣,报复般地出现在熊熊烈火中的叶家老宅,害死了向遥的儿子(袁绣以为是向远的儿子)被向远取名为余生的婴儿时,我感觉到向远撕心裂肺的痛,因为这孩子是她在世上唯一的、有血缘关系的最后的一个亲人。

当叶昀拼了命冲进烈焰之中,抱回已经在浓烟中死去的孩子余生而自己65%烧伤倒地昏迷时,我几乎无力再看下去。这个充满阳光气息的青年,这个英俊而又纯洁男人,这个从孩童时就喜欢上向远姐姐的小弟,就在这场人为灾祸中被毁了。可以想象,向远在至亲一再离世的痛苦之中,还随时会失去这个一直呵护她的男人他的小叔子叶昀。如果你是向远,你还有撑下去的勇气吗?

我想不通,真想不通:辛夷坞为什么给这个主人公如此多的打击?难道只为了印证算命老头的那句话?

如果说,前面叶骞泽的死亡、向遥的难产去世,我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婴儿向余生的离世和叶昀的大面积烧伤甚至生死未卜,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了。

辛夷坞,何必呢?留下余生,留下一种生的希望,留下一个与这一代恩怨无关的婴儿,不是很好吗?这个婴儿是向远向命运抗争的最后筹码啊。还有叶昀,这样一个美好的青年,而却遭到如此的下场?

辛夷坞,这又何必?

向远最终没有倒下。小说的最后,描述的是向远一直守在叶昀病床边,她一直为之奋斗的江源集团的公务事也很少过问了。章粤问她,你这样究竟是当叶昀是谁呢?你的情人?小叔子?还是小弟?

向远说,他是我的全部。

她的全部。这就是向远得到的。这一路走来,最后的结果竟是如此?这是我看小说开篇时始料不及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悲剧。而死亡是小说情节的转折,一连串的死亡,将情节推向高潮。而最大的转折就是叶灵(叶骞泽一直深爱着的异父异母的妹妹)竭斯底里般的自杀所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向远辛苦经营,却败给了一个虚弱的已然死去的叶灵。正如叶灵所说:还没有到最后,还不知谁赢谁输?

悲剧,让人印象深刻。也正因为如此,我对这本小说一直念念不忘。我一方面怪责辛夷坞的冷酷的笔锋,一方面又纠缠于这个故事的结局,久久不能抒怀。我甚至对海豚说,以后不看辛夷坞的小说了。

海豚听后对我说,小说而已,何必太过认真。

是的,小说而已,何必太过认真。但是后来实在按捺不住,于是我还是认真地写了这篇读后感。

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怪责辛夷坞,只是自己不喜欢这样一个遗憾而已。相信《山月》这本小说对于辛夷坞来说,是一个标志,一个里程碑。她的作品成熟了很多,框架驾驭的能力强了很多。基本上跳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原来你还在这里》的情感模式。

稀里糊涂写了这许多,不为别的,只为一吐块垒罢了。我现在只是在想,如果辛夷坞再出新作,我还要不要看呢?

最新精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157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最新精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157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一)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此为志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此为志也;游山览水尚需有志,人又岂能无志也?

读罢了《游褒禅山记》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头泛起一圈圈的涟漪。作者独具慧眼,阐明了“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个道理。想一想,在古今中外的名人哪一个不是有“志”才成功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玛丽。居里为了提炼“镭”,不怕失败,一次又一次地实验,取得了成功;童弟周为了努力学习,在路灯下刻苦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试了1000多种不合适的材料,当时有人取笑他,但他全不顾及这些,努力地坚持,才选用了钨丝;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自己试偿草药,花了27年才著成了这本书……

然而想一想自己,做了一个又一个计划,却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下来的。就拿前几天的事情来说吧。我原本制定好了早上七点起来背单词,但因前一天多看了几眼电视,而一觉睡到天亮,妈妈叫我起床,我回了声“烦死了”便倒头就睡,这还不算什么,早上吃完饭,本应写作业,却看起了漫画书;下午补习后回家,本应该上网学习,却打起了游戏;晚上也应作题,可我却看了电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就这样被我的懒惰给“泡汤”了,比起那些名人,我真实无地自容啊。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知无志者的后果,所以我要改正这些毛病,有志者事竟成。我会成功的。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二】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旅行,我们虽然从出生就就是有自由得,但是我们拥有者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甚至根本没有方向,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跟着旅游团,却都不敢独自去旅行。在《游褒禅山记》中,我非常敬佩王安石的一番话,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世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其实,我们应该努力的去探索这未知的道路,而不是在已知的道路上安逸享乐,这么做是不对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意志力,力量和借助物,才能到达自己理想的境界,但是如果自己的力气明明可以达到但却没有达到,那这就太可惜了。如果自己尽力了也还是没有达到,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可惜的了,因为至少我们还努力过。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能够看到,如果我们要想看到奇丽的景观,就一定要有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在会更加的强大!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三)

如若问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我会回答:是未知。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因游华阳洞,未尽极夫游之乐,叹惋不已。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王安石虽未观尽洞中之景,留下太多未知,但对那未能饱览之景的无尽想象,足以弥补那一份缺憾。正如断臂的女神维纳斯一般,未知的双臂给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增添了一份惊艳。像曹雪芹只写到八十回的《红楼梦》一样,勾起无尽遐思,让人沉迷其中。虚空之美在未知的篇章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历史的玩笑,还是有意为之,留给人未知,也留给人想象的广阔空间,带给人心灵的美感。

假使王安石游尽全洞,却发现洞的前部分虽奇骏无比。后部分却乏善可陈,了无新意,一定会大失所望。华阳洞之所以美,就在其的无尽未知,让人去探寻,让人去想象。成为所有人眼中的一目了然,也就失去了所有的韵味。就像给维纳斯找到了手臂,却会让她的美大打折扣,沦为雕塑中的普通一份子。

王安石因未知的路途而思索治学、人生之道,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可见,这未知不仅成就了人的想象之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人不断追求,不断完善,并因为这未知而永不止步。

未知的奇妙不仅体现在一段未完成的旅程、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一个残缺的雕像上,更能体现在不断追求的人生之中。史铁生曾和几位朋友去拜访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给几个人算过之后,这几个人都拍手称奇,但轮到一位朋友是,他却断然拒绝。他说他要给人生的未来留下未知,去尽享人生未知之美。

可见,未知就像尚未描绘的蓝图,给人以憧憬,给人以无尽追求的动力。

我愿所有的了旅途都留下未知,这样就拓展了沿途的风景;我愿所有的作品都留下未知,这样就增添了想象的瑰丽;我愿所有的人生都留下未知,这样,就延伸了生命的长度,拓宽了生命的宽度,让人在未知之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尽享人生未知之美。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四】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或许那位先辈是胆小了一些,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就灭了。结果一起游玩的人都出来了。而出来的人又有人责备这位先辈。连作者王安石也感觉后悔听了这位先辈的话。但这一切都应让这位先辈来承担吗?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辈们听了怠而欲出者的话后,都没有采纳而没出来继续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灭了。他们很难出来,他们就又会说还不如听某某某的意见早出来呢!然后再责备第一个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气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兽而生命遇到威胁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非常之痛恨那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

我发现他们缺乏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只学会了批评。尤其作者王安石,不止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他游玩完了,也领会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为何不重游一次呢?而是去后悔听了别人的话当时三十四岁的他不会力不足吧?你发了一大堆感慨。感觉你啥也明白了。你不会没有志气吧?当时人舒州通判的你不会没有外力吧?不会买不起火把找不到人和你再做伴吧?既然照你所说。你力志、物都有为何不重新游玩一次,游到不悔呢?你或许会说当时天色已经晚,或许这是一篇追记,写的时候早已经离开那了。噢,停,想不做理由很多。我就感觉奇怪了。你王安石!为何只会发感慨,讲道理?为何自己不去坚持不懈?为何自己去后悔去悲哀?难道你做的非常好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当时不就应该实验一次,凭何去教育他人呢?

你王安石,应该当时就得准备重游一次。游到不悔为止!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全文赏析

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

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禅山褒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该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

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又感慨倒在路边的碑,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读《山月不知心底事》有感


“诺言只有听的人才会记得”,都说诺言随风,确实不错,可是,如若不是深爱,怎会轻易地将对方随口一说的那句话永远放在心底,就此扎根,生生不息,一直缠绕,最终变成了心口一处致命的伤痛,一抹擦不去的朱砂。

我是喜欢读书的,包括我现在正在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山月不知心底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塞纳河,它把我们的一颗心分作两边,左岸柔软,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住着我们的欲望、祈盼、挣扎和所有的爱恨嗔怒,右岸住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们心里打下的烙印——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这是来自于《山月不知心底事》中的一段话,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一直很凝重,心事变得浓郁而又沉闷,说不上什么原因,总是有种难以溢于言表的感觉,很哀伤,那种情丝,久久缠绕着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勒的人生疼。看书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的就将自己放进了书中,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演绎着故事人物的欢喜悲哀,爱恨情仇……

对于向远,我一直是同情、理解和喜欢的,无论她是一个山村小女孩还是大都市里叱咤风云的成功女强人。她把自己比作山中野草一样的人,飘到哪里都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落地生根,迎风抽枝,甚至有一天会将原本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一切花草覆盖。我一直很敬佩她的自立、自强、自信、自尊,在我看来,她几乎具备了一切好女人所应该具备的,可是,命运却像是跟她开了玩个笑,那么好的女人,经历的苦难和精神的折磨却太多太多……当自己被亲妹妹误解的时候,当那一巴掌落在妹妹的脸颊的时候,她的心痛,她的无可奈何,她歇斯底里的咆哮:“你说你痛,问我知不知道。我告诉你,我不知道!就像这一巴掌打在你身上,你很痛吧,啧啧,半边脸都红了,可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真的,痛的只有你一个人而已。我就是要让你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你觉得自己心肝都撕得血淋淋的,肠都铰断了,其实别人一丁点都体会不到,看你表情恐怖,同情一会,接着该舒服还得舒服,该高兴还得高兴,因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的心我们的肉长在各人自己身上,酸甜苦辣,自己尝的味道只有自己明白。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要求别人懂你的感受,叫得再大声也白费工夫,不怪别人冷血,怪你自己没防备。”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向远是一个心肠狠毒、强硬的女人。面对亲人的生死,她的淡定和决绝;面对深爱自己的叶昀,她逃离,躲避,疏远;面对深爱却又背叛自己的爱人叶骞泽,她从开始时因为爱而一味妥协、坚持,直到最后的爱之深恨之切而毫无一丝留恋,这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少的失望,亦是多痛的放手?在叶骞泽被滕云绑架继而作为筹码要挟向远拿出两千万交换的时候,她很平静地答应滕云,给他赎金,却选择了让叶骞泽永远消失。向远现在什么都不害怕,她无路可走的时候才会害怕。现在她到了绝境,打碎一切,她反而知道该怎么走下去。曾经她只想好好走自己的路,是叶骞泽揪着她的一颗心一步一步逼,她一步一步地退,终于到了这一步。我想,这一刻的向远,心一定是被叶骞泽伤透了的,在他临死的时候,都不曾惦记过向远,只留下一句让人觉得很虚伪的话“对不起,谢谢你”。

曾记得何时,少年不知离别滋味的时候,他说,我们永远不会分开,向远说,好。江源和叶家内忧外患,他说,我太累了,你拉我一把,向远说,好。这城市里似是而非的月光下,他说,你嫁给我吧,向远说,好。一次次的争吵再弥合,他说,从今往后,我们好好过行吗?向远说,好。叶灵死了,他握着那个断颈观音说,就让我们这样吧,向远说,好。到了后来,他说,对不起,我在阿绣身上找到了慰藉和快乐,向远还是说,好。她什么都答应他,什么都自己咽下去了,全世界都觉得这是因为她放不下名利,她是爱钱,可是只要她愿意,在哪找不到钱?钱能让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耐?向远自己都不信会那么傻,自己都不信她居然会那么爱这个男人。叶骞泽抽走了他的心,向远安慰自己,我还有他的人,后来连他的人也渐行渐远,向远知道,不论什么时候,叶骞泽都是不爱她的,他说永远在一起的时候,他说嫁给我的时候,他说以后要一起好好过的时候……从来不曾有过。

我是同情向远的,却又是羡慕她的,在我心中,她是一个坚强优秀的女人,有着成功的事业,还有一个深深爱着她,愿意为她付出一切,为她的不经意的几句话就会放在心里并且为之改变的叶昀——叶骞泽的亲弟弟,这个阳光而又忧郁的大男孩。毫无疑问,我也是喜欢他的,为爱固执,纯真而又坚定,对向远一如既往的真心相待。一次又一次的受伤,一次又一次的坚强,我很佩服他为爱坚持的那股子劲,得知哥哥和自己深爱的女人结婚,他甘愿做那个在黑暗中无怨无悔默默守护着自己爱人的人;看到向远被骞泽背叛,他又重新回到向远身边,做她的守护者。一直被拒绝,一直在坚持,这是大男孩叶昀给我最深的印象,也是令我最感动的地方。也许爱情就是这样,没有办法说对与错,你爱的人不爱你,爱你的人你不爱,谁又有错呢?向远没有错,叶昀没有错,叶骞泽也没有错。

“诺言只有听的人才会记得”,都说诺言随风,确实不错,可是,如若不是深爱,怎会轻易地将对方随口一说的那句话永远放在心底,就此扎根,生生不息,一直缠绕,最终变成了心口一处致命的伤痛,一抹擦不去的朱砂。钓起大鱼的不是诱饵,是鱼的欲望,它有了期待,明知后面藏着铁钩也忍不住张嘴。也许这就是爱情吧,深爱着一个人,所以才会有欲望,有期待,明知会受伤却还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期盼,爱情往往使人盲目,置身其中,身不由己。对于爱情,我一直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体会,我也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我从来只把自己当成一个爱情的旁观者。爱也罢,恨也罢,也许有时候让自己痛快地撒手,放过别人,亦是放过自己。

[参考范文]四月是你的谎言观后感模板集合940字


四月是你的谎言观后感【篇一】

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人间四月天”竟像是梦里才会出现的景。四月的飘雪,不禁让人惦记起家那边的春天,现在的家乡,绝不会是沈城现在这般荒凉;也记起那个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如莲一般的女子。

那一年,那一月,西湖里的荷花依旧盛开。六月的杭城,某个烟雨小巷里,一声婴孩的啼哭。从那一刻起,这座本就诗情画意的城,更添了一番风韵。

祖父林孝恂从《诗经·大雅·思齐》里采了“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中的“徽音”两字(后因与当时的一位男性作者林徽音相混,1934年改名林徽因)。林徽因,这个从诗里走出来的女子,她所有的温柔,所有的聪慧仿佛都是与生俱来的。

总以为,这样的一个美丽的女子,应是伴着诗书,伴着瑶琴,伴着那烟雨朦胧的江南,诗意般地度过这一生。也的确,她的人生,不缺诗意。

那一段“康桥之恋”,那一首《再别康桥》,足够一般的女子浪漫一辈子。但终究,她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没有留恋,留恋那一段浪漫、诗意,却不能让人踏实的爱情。只是,在徐志摩离开人世之时,这个多情的女子还是多了份牵挂,那一篇《悼志摩》,她的心痛在字里行间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似乎天经地义地,她选择了那个她心中能与她携手共度余生的人——梁思成,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样的婚姻,让林徽因想要安定的心有了依靠。但最后的最后,徐志摩在林徽因离开后,选择了陆小曼;梁思成更在她离世后选择了与自己的学生开始了另一段婚姻。只有另一个男子,不计回报,守护了她一辈子——在她生前守着她的人,死后仍守护着她的灵魂,那就是金岳霖,为其终身未娶,在她离开后,不忘她生日的人。

徐志摩的多情浪漫,梁思成的儒雅稳重,金岳霖的至死不渝。终究,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能在这样三个才华横溢的男子之中,还如杭城西湖里的白莲一般纯净。

如若,一个女子只因为她有过这样三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我是定不会如此喜欢她的。一个女子,若只能在一个个爱情故事里才能找着她,那是否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而林徽因,恰恰是那个“爱情”与“事业”双丰收的女子。无疑,她是一位诗人。那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动了多少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总觉得,写这首诗时的她,该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妙龄少女。谁又知,竟是出自早已别了青春,添了成熟风韵的三十岁的林徽因之手。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她在“深夜里听到乐声”,却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的词句。似乎早已知了天命,再美的想象也是无用之功。每次读到这首诗时,总觉得,她活得太清醒,连做梦的机会都不给自己留下。会想,这样的她会不会很累?

我想,文字该是她的梦。若非如此,又怎会视其为知己。但她终究未像黛玉那样“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她,还有她钟爱的建筑事业。

无疑,她也是一位建筑学家。相比她的爱情,她的诗,她的建筑事业的成就被太多人忽略。甚至,与其丈夫梁思成在建筑史上的成就相比,更是不值得一提的。这该是怎样的不公?他与梁思成一起研究过古代建筑;1934年,又为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1942年,又受梁思成委托,为编写《中国建筑史》,竟抱病研读了二十四史;1949年,又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工作。

生活中的柔情,诗歌中的清新,又与建筑上的一丝不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又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能做到这样的“巾帼不让须眉”?

那一年的人间四月天,五十一岁的林徽因永远离开了。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写的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未想过,一个女子竟能让这个世界如此增色,却又从未真正求过什么。“质本洁来还洁去”,生于莲花盛开的季节,又在她挚爱了一声的人间四月天离开。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是你的谎言观后感(篇二)

每当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望着挂满枝头的朵朵鲜花,便会有一首“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美丽诗句萦绕在脑海中。

林徽因——一位中国现代史上传奇式的女子,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而且又是一位诗人。她的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使许多人爱上春意盎然的春天,爱上了鸟语花香的人间,更有许多人对这个女子萌生了感情,并认定她是梦中期待己久的白莲。无论岁月如何变换,她永远定格在人间四月。

林徽因的性情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没有三毛的放逐,不管她的生活受到多少人的赞美与不解,她依然乐观执着,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也不张扬,她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她淡定优雅,端庄娴舒,可以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章,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的为她甘愿守护一生,都说文如其人,读她的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就象四月天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但却轻柔绵软,清新温暖。又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典雅,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在这鲜花盛开,星光灿烂的夜晚,内心充斥着温暖和感动,站在窗前,依栏远望星空,任微风吹拂着额前的发丝,彷佛看到一位清丽秀美的女子,携带着花的芬芳,微笑着站在广袤的夜空中,我的耳边又响起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美丽诗章。

四月是你的谎言观后感【篇三】

遇见你,是在你离去后的第十七年。你毅然离去后的第四年,我才出生。我们之间,有一条时间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可是在十七年后的今天,我在喧哗浮躁的尘世里读着你的文字,仍然有一份久违而似曾相识的感动在我鲜红的血液里奔腾,跳跃,无法平息。对于我来说,你是永生的,是无处不在的,透过书页上的.一个个感性细腻的文字,我分明看见了你清朗的笑脸。

林徽因在诗中写:“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当我轻吟着这句诗时,总会想起你和你的文字。

你的文字,总是变化多端、阴晴不定的。有属于小女人的平凡幸福,有属于作家的细腻轻柔,还有属于你自己独有的神秘含蓄。夜深人静时,我静卧于床上,在白纸黑字间听你用风清云淡的语调,叙述着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你和荷西,在撒哈拉坟场区的爱巢中,敲敲打打,尽力营造出你们心中的天堂。风携着黄沙在夜晚的沙漠中肆虐横行,却刮不走你们嘴边的微笑和心中的甜蜜。那时的你,是幸福而满足的,读你那时的文字,我也能感受到那份溶于血液里的幸福,平淡,真实,却浓烈到深入骨髓。

可是,美好的东西大多无法长久。大概是上天也开始嫉妒太过幸福的你了吧,冰冷的海水席卷去了你的挚爱,带走了你的他,也带走了你的心。于是,你的笔下又多出了一朵名为&ld

四月是你的谎言观后感【篇四】

不仅是才女,不单是漂亮。诗中看到了她的浪漫,散文读到了细腻的思想,写建筑的文章体现了专业和理性。书信则增添了她的真实的立体感,读她的小说又会联想到,她笔下的人有几分她自己呢?

人们都说她是才女,高学历,美学和室内装饰专业,还是接受过西方专业舞台美术教育的中国第一人。她身体弱,读她的文学作品时,仿佛隐约总能过嗅到中药味道。她像个女蜘蛛侠,和梁思成一行人翻山越岭,攀岩绝壁,为中国古建验明正身。她是个慈爱的母亲,但又把孩子当成朋友,一边给女儿画着可爱的袋鼠,一边说,不注意看书习惯得了近视,以后怕嫁不出去。

有人为她终身不娶,她也不太隐藏与徐志摩的过去,悼词和诗里充满惋惜,当然大多是对逝去生命的惋惜。她大胆的和丈夫说她同时爱着两个人,梁思成也是大度的表态,这让她觉得需要用一生去偿还他对她的爱。这么丰富的灵魂,怎么可以简单的用才女两个字来定义?那么多版本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单单这本引起了我阅读的冲动。就是源自那封面的一张照片,在古建筑的窗洞边,林带着一顶合适的帽子,安静的握笔记录着。那种美,也不能简单的用漂亮,来概括吧。

她挽救了景泰蓝艺术,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这还只是大众普遍知晓的故事,能总结概括她的词,也许只有她的本名吧,林徽音,林徽因。

四月是你的谎言观后感(篇五)

在没有阅读《林徽因传》之前, 我对林徽因的认知很是模糊,只知道她是浪漫诗人徐志摩心中永远的挚爱,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志同道合的发妻,是哲学家金岳霖一生的执着与梦想。而对她的印象,则更多停留在电视剧《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周迅饰演的那个娇小、可爱、活泼、温柔、精灵一般的民国小女子身上。尽管对她不甚了解,但我知道,在我内心里,我是喜欢这个女子的。

这个寒假来临之前,我特意到学校图书室借来了新到的《林徽因传》,第一次如此用心地走进这位民国才女的传奇人生与情感世界。

读书之前,我先认真拜读了封底的名家点评。他们是这样评价林徽因的:

林徽因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聪明……绝顶聪明,又是一副热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李健吾

她很美丽,很有才气。——冰心

绝顶聪明的小姐。——沈从文

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卞之琳

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萧乾

以上五位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的点评,让我的眼前赫然出现了一个集美丽、诗意、聪慧、高傲、才情于一身的奇女子。

果真如此美丽、如此聪慧、如此高傲、如此多才吗?我毫不犹豫地翻开书页,开始了与林徽因的心灵约会。

这本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梁思成是她可以依靠的肩膀》;第二章《徐志摩是她生命里的诗》;第三章《建筑世界里,她找到灵魂皈依》;第四章《文学世界里,她翩若惊鸿》;第五章《民族大义前,她独立坚忍》。而图文并茂、长达13个版面的《引言》,则可以说是这五个章节的简约版,读完之后,一个以智慧、美丽、坚韧征服了一个时代的林徽因便跃然纸上,留于心中。

大约花了两天的时间,我逐章逐页地读完了这本252个页面、23万字的人物传记。合上书本,我对林徽因不再是以前单纯的喜欢,更多了一些由衷的仰望和崇拜。

林徽因,是一位出身名门且气质迷人的大家闺秀,是一名在中国文学史和建筑史上均占一席之地的才女,是一个一生仰望星空却又脚踏实地的女人。她的生命无疑是短暂的,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却是灿烂辉煌的。

作为女儿,她一直都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对她寄予厚望的父亲不遗余力地培养她,带她游历欧洲,结识名人,开阔眼界,为她成为一名女建筑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女人,她深受当时三位天之骄子的青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守候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

作为太太,她让“太太的客厅”成为扬名当时文化圈的文化交流中心。而她这个太太客厅的女主人,则以自己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迷人的气质、博学独立的见解,真诚宽容的待人,成为客厅里的焦点人物,与萧乾、沈从文、泰戈尔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为母亲,她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生活多么困难,不论有多少事惹人烦恼,只要身体能支撑住,就会坚持做家务,辅导孩子的学习。为了让女儿学好英语,她以《木偶奇遇记》为课本,亲自教她阅读、朗诵,她绘声绘色地讲述和朗诵,让女儿的学习兴趣很浓,很快爱上了英语。

作为作家,她留下了为数不多的优美清新的新诗、散文和小说,少而精的作品一直传咏至今;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中国,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还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案设计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更为抢救民族工艺品景泰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人,她拥有坚如磐石的爱国情怀。在日寇来袭的民族危难关头,她拒绝了美国朋友费慰梅安排她出国避难的邀请,尽管那时她的肺病已经很严重,而是选择了和祖国一起抗争。就是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在带着病体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途中,她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第七章的撰稿和整本书的校对补充工作。

毋庸置疑,林徽因的美丽和高傲是有目共睹的,她的才华和诗情是众人称羡的,她的成功和坚忍是无法忘却的。

是的,她不愧为民国三才女之一。她在艺术上的造诣,在爱情里的清醒,在友情上的真挚,在婚姻里的踏实,在疾病中的安定,无不在诠释着这个如白莲一般洁白、幽静的女子的纯净和美好。

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她玲珑的生,她从容的死。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更留下了传奇。

她怀着新生的希望和喜悦写下了《人间四月天》,亦在人间四月悄然离去。是偶然,还是机缘,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在我心里,林徽因,就是人间四月天。

四月是你的谎言观后感(篇六)

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聘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圆月

这是一首多美的诗,我思。又有哪个如此伟大的人儿写下,字里行间含情脉脉的诗句,我为之臣服。细雨点洒在花前,你形象描在心间。

这是一个委婉柔情的江南城市,烟雨蒙蒙,湖水荡漾,岸边垂柳愈发亮绿,在风情万种的城市里淡淡梳妆。在一百多年前的这里,曾诞下一个娇小的女婴,她继承了杭州城的清新朴素,柔美大方,她的名字也是这么美林徽因。

之前阅书太少,从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女子。只在一次偶然,读完了她的一生。放下书后,我陷入无限长的思量,感触万千,虽没见过她的模样,但一个端庄贤淑的形象跃然心上。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奇特又富有魅力的女子啊!

林徽因美丽、柔情,才让许多人一见倾心。她被徐志摩怀想了一生;她被梁思成宠爱了一生;她被学界泰斗金岳霖守护了一生,甘愿为她,终生不娶;她更是被世间爱慕了一生。林徽因似一朵白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轻轻摇曳在花池中央。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她所作,令人羡慕又不禁叹服!林徽因是个理性的人,她不会被感性冲昏了大脑。她知道,玫瑰和面包,她应选后者。玫瑰虽然浪漫,却也只是风花雪月,而只有面包才可以一直长久。林徽因毅然与徐志摩结束,去寻找她的面包。林徽因的果断、理智何尝不让我叹服!

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由于受伦敦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她学业归来,与梁思成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在林徽因的建筑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祖国古建筑的精湛、辉煌。林徽因为建筑做出的贡献受到了人们的肯定。有时,为了搜集资料,常常工作到深夜。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林徽因参与过国徽设计,改造过传统景泰蓝,参加过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林徽因的无私奉献、敬业何尝不让我叹服!

林徽因被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也是当仁不让的。因为结识了徐志摩,于是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在泰戈尔访华之时,林徽因与徐志摩一起陪同,在《齐德拉》中饰演主角,给文艺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连晚年到香山养病时也不忘创作,保持着对文学的一种敬畏的热情。林徽因的才华、文理兼通何尝不让我叹服!

林徽因成就斐然,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何尝不是人间的四月天?

相信《最新读书心得:山月记读后感(94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山月记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