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 > 地图 > 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2024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范文
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推荐
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

(共 3639 篇)

  • 1、 关于历史读后感

    关于历史读后感(一)

    中午终于把《春秋左传今注今译》读完。孔子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所以还是先纪念一下东方圣人吧!

    由于该书读的比较粗糙更多的是走马观花,以至于很多故事与人物都忘记了。要是问我有啥读后感,我只能说《春秋》微言大义不结合其他资料很难明白里面的文化精神。

    这本书最后把杜预的《春秋序》附录上。杜预是西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也是研究《春秋左传》的专家。

    在他的这篇《春秋序》里介绍了几个重要的问题,我结合《史记》作简单整理:

    一、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二、为什么《春秋》从隐公记起?

    曰:然则《春秋》何始于鲁隐公?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隐公,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绍开中兴;隐公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则西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不队。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事,采周之旧,以会成王义,垂法将来。所书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历,即周正也;所称之公,即鲁隐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鲁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此其义也。

    三、孔子为什么作《春秋》?

    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

    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诫,其余则皆即用旧史。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人,孰能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

    杜预的解释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庸》说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意者,孔子却把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了,因为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

    南怀瑾先生多次说到要想了解孔子思想仅仅靠《论语》是不够的,还是参考《春秋》《周易》。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就说到孔子作《春秋》: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

  • 2、 关于党的历史读后感

    关于党的历史读后感(一)

    读这本《中国近代史》感觉并不像之前的历史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像听一个长者在述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一样,既充满遐想,又不失趣味和深刻。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民族复兴道路的坎坷,真可谓是乱世出英雄,中国近代史跨越了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制度的三种社会体制,对于古老而守旧的中国而言,就像是一个高龄迟暮的老人要拼命奔跑着追赶一辆急速飞奔的蒸汽火车一样,显得十分力不从心,并且最后幡然觉悟,却也只能望其项背,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袭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只是输在起跑线上了,我们背负的包袱过于沉重,却还是一厢情愿的把这种包袱当成我们封建王朝的资本。

    封建的思想和封建的体制束缚着我们的民族裹足不前,自以为是的王朝终于在面对强大对手的层层武力打击和主权被不断瓜分、帝制权力不保的危机情况下,终于开始图谋改变,但是顽固的士大夫阶层和封建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不肯积极的应对改革与变法,导致很多有才能、有远见的仁人志士不能被很好的重用,反而受到压迫和排挤,最终这种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我们民族的复兴,种种变革的尝试都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失败了。

    说实话,读近代史其实就是在读耻辱史,近代史从清朝后期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处境一直都是外有列强,内有动乱的窘境,外面有八国列强不断的虎视眈眈,欲瓜分中国或者盘食利益;内有太平天国,义和团、匪拳,邪教、土匪,等等藩镇割据势力此起披伏,大清王朝军事落后,政治昏庸无能、明君良臣少之又少,封建体制已经不能迎合开始近现代化市场和时代,中国的领导决策者又未能及时改革,战争频繁,民怨民愤满溢,所以各地各种藩镇割据势力和农民运动不谋自发的揭竿而起,最终导致大清王朝和封建体制岌岌可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觉得对于失败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我们才能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发展。

    从大的方向看,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主要是在于两点:第一,器不良,第二:技不熟。

    器不良,主要是说,我们的武器军备要落后敌人很多,无论是军舰、还是枪炮,我们都远远落在了列强的后面,古语云: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想打败敌人,还是要先夯实最基本的基础,在作战工具上一定不能输于对手。

    技不熟,主要是说,我们的战略战术,实战经验方面远远逊色于敌人,我们长期的养尊处优,让军队严重丧失了战斗力,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留血,但是当时大清朝军事

  • 3、 关于历史与科学读后感范文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书—《历史与科学》,书里分别用—现代的技术、不同的生物、过去的岁月、神奇的科学、多彩的艺术等等几部分介绍了从古至今人类如何利用科学发展到现代。这本书就像一位不说话的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历史和现在的科学知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过去的岁月”这一节,它讲述了我们中国人的祖先—“黄帝”的故事。“黄帝”,我们又称“元祖”、“始祖”、“初祖”,它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开创了中华名族文明。传说中,他是一位大发明家,不仅发明了在地上建房屋,还发明了造车、造船等等,他的妻子能养蚕,打那以后就有了丝和帛,才制作出衣裳给人们御寒,后来“黄帝”统一了全中原,成为了华夏第一帝,他是肇造文明、奠基华夏的人文始祖,我们中华民族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和“黄帝”的赫赫功勋是绝对分不开的。读完了他的故事,我不禁对“黄帝”的所创的丰功伟绩感到敬仰,而且对他作为统治者还不停的学习、创造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作为他的子孙,更应该学习他这种钻研科学的态度,不断创新、推进科学,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4、 《文物贩子在唐朝》读后感

    《文物贩子在唐朝》读后感

    星爷的《食神》里,那位杀上门来和双刀火鸡争牛丸和撒尿虾的基哥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

    (前面是星爷阐述上市拆分等理论,鸡姐基哥皆有些目瞪口呆,于是鸡姐说:你笑,你听的懂?)

    我是不懂,不过听起来满有意思的

    恩,这也就是我看完题目中那本书之后的感想。

    文物贩子一书,在我的标准里,肯定是算得好书的。而且其最大特点就在于,以我本人自认为还算知识面比较广的情况下,居然书里有n多东西是确实不懂,或者说很少接触的。

    然后,在看完公众版之后照例要翻一下书评区。这次翻的结果更是大出预料居然连书评区里的n个精华置顶贴也是看不懂的?!

    这这难道就是理科生的悲哀了么?

    我原先虽然不说,但一直还真的是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

    然而这小说中文物贩子回到唐朝后,居然真的不搞理工,不攀科技树,仅仅在公众版部分靠文房四宝和经辩居然就能种了田,打下了基础

    这忒玄乎了!

    换句话说就是,这本书的穿越后发展之路居然真的是几乎和理工科无关的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造纸还是出现了,铜镜造假寻找石油之类勉强也算得挨边

    更不要说,本书主人公居然就靠个类似于国际大专辩论会这样的活动居然就足以闻名天下,这可比那些穿越后搞武装斗争的耗时少多了。

    好功底!

    不管是罗列资料也好,还是作者真的胸中万卷书也好。能够将看似枯燥无比的主角成长写到现在这种可读性的程度,作者的文字功底绝对是不一般。

    要知道,虽然笔墨纸砚大家都知道,经史子集大家也都晓得。可从临摹开始,把笔墨纸砚挨个高端一把,再从治学开始,将经史子集能说多少说多少

    这份功夫本身,就已经相当难得了。

    要知道这些东西就算是光堆资料,篇幅上恐怕也已经差不多。但是如果你只罗列资料的话,谁会看?起点要求的可是小说。

    虽然掺了几个俗套的段子吧,比如一树梨花压海棠啊,什么低,还低之类吧,但仅仅从趣味上一点,这本书就已经做得相当好了。更不要说作者在写出了主角之余,还写活了数个角色,就连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有细节描写。

    哦,这里说的是那位改名叫洗砚的前书童未来教书先生。崔三醉也就算了,这样的异人还不如逛妓院的郑家三老。

    总之,这书虽然我看不懂,但不妨碍我推荐出来。

  • 5、 《唐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

    翻开一卷卷历史书,我看到的不仅是厚重的灰尘,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往事,我看到的是人生的兴衰起伏。翻开历史书,我真正与古人展开一次次的对话。

    我看的是第一卷大唐开国卷,主要写的是李渊从造反到征战各方,最终建立唐朝的这段历史。前半部分的主角是李渊,后半部分对李世民的描写逐渐增多了,我很敬佩李渊,但也确实是被李世民圈粉了。相比于李渊的深谋远虑,李世民更多了一份年轻人的朝气和无畏,让我感觉到了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迈。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李渊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这直接导致了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在贞观之治时期,李世民无疑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可他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顺心。

    最让人心痛的要数李世民少有的失败东征高句丽了。这场战争打得天昏地暗,即将破城之时,原本作观楼的土堆突然倒塌,使原本胜利的唐军不知所措,被打败了。

    在唐朝后期,被安史之乱困扰的唐朝更加脆弱不堪。正如杜甫诗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破败不堪的景象。

    大唐王朝不但彪炳史册的文治武功,还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瑰丽与华贵。唐朝作为继汉以来的大朝代,是繁荣富强的。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武将开拓疆域(霍去病、李靖、李世勣)。他们的兴使我想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历了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破落的中国摇摇欲坠。但中华意志唤醒我们,随之而来的两弹一星。

  • 6、 《走进唐朝》读后感600字

    诗人们的大唐帝国

    ——《走进唐朝》读后感

    华灯初上。人们在渡头喧闹,随着沙岸向江村走去。

    皓月当空,只见一人,镀着月的银辉,坐着小船,向鹿门漂去。那里的寂静,与这里的热闹完全不符。只听,缓缓的,一阵阵钟声凭空而来,好似祈祷的镇魂曲,让人越发的安宁。孟浩然独自一人,隐居于这秋山之上,仰望明月,且听风吟。

    而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上,同样有一个人,享受着夜的寂静。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因身处深林而人不知,唯独明月来相照。初唐,如初生之月,洁白明亮,初唐之诗,也如这皎洁之月,充满意境与情趣。

    鞠一捧月,洒向大唐的长安。月下,便出现了一个如月的人,举一杯酒,别一把剑,与影共舞,于花间醉。走进唐朝,我与作者一样,首先看到的,便是众星所捧的飘飘欲仙的李白。李白的诗歌,是盛唐的顶峰,以至于人们争相为他倒酒以得只言片语。

    然而,物极必反。渐渐的,那月儿渗入云层看不到了。中唐的天地变得阴暗,沉郁。凌冽的寒风,吹动着云际,震悚着大地。官员贵族毫无所知,依旧彻夜欢歌,而无数的穷苦之人哀嚎遍野,冻死路口。这透骨秋风卷去了无数狭小的茅屋和人的生命,更卷起了一爱国诗人杜甫的愁思,他此时也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彻夜未眠,他看着萧索的夜空,想着千千万万与他这般的人,呜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但他虽见过兵车行,走过石壕村,叹过卖炭翁,却也只是一介落魄诗人,又有何能耐与霸权抗争?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你只有把满心的悲痛倾注于诗词,留下史诗,让世人警醒,铭记。

    疾风将云雾卷去,凄清月光又重新露出头来,抚平战乱的废墟,随着那凄凄的琵琶声望向寂静枫叶荻花下的浔阳江边。只见几人坐于舟中,听着一女子弹奏,同是天涯沦落人,千里相逢泪满面,一穿着青衫的诗人白居易洒泪痛哭,望着这因月光的笼罩而发寒的江水,心,也变得寒凉起来。

    月儿将要落了,人儿将要散了。即使唐末的诗人怎样吟咏也挽不回渐渐衰落的大唐。诗人们的大唐已成绝响,但月亮的落下也正代表着太阳的升起。虽现在我们再能亲眼见到唐时瓦砾上,青山旁的月光,但诗人们的大唐帝国与月同在,与国无疆。

  • 7、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

    关于历史书的读后感(一)

    开始阅读《资治通鉴》,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宋为金所驱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

    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

  • 8、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一)

    《三国演义》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有武艺高但又自负傲慢的关云长,绝顶聪明似乎无所不能诸葛孔明,阴险狡诈却又狡猾的董卓,志向远大而又知人善任的孙仲谋等。我但最是??。我但最是??当然是忠厚憨实得关云长了。

    关羽为什么使我着迷,当然是关羽玉树临风,英俊萧晒,重情重义,勇敢坚强的关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羽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扁长的脸颊上,一个柳叶似的眉毛,贴在眼睛上面,耳朵赤红赤红的,他的双臂挥舞宝剑,真有绅士的感觉,而且一生气脸就会赤红赤红的,你一定听入迷了吧,那就听我继续讲下去。

    关羽很勇敢,我相信你也提过一个故事吧;关于在战场是为了救一个伙伴自己中了一根毒箭,毒气逼人所以他去请华佗来治疗。华佗说:需要把肉割掉,把骨头刮一刮,于是他又说:会很疼的。关羽说却说:我不怕!说着,他伸左手出,又叫人找了一个棋盘,叫军师同他一起下棋,棋刚开始,华佗的刮骨疗伤也开始了。关羽一边下着棋一边忍受着莫大的痛苦,有时还会流出汗来,眉毛就会皱起来让让人忍不惨睹呀!

    关于历史人物的读后感(二)

    我是个很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人,在我所接触过的历史任务人物中。我认为综合能力居首的是建立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功过得失,所以李世民也不例外。可惜他死得太早,只做了二十三的皇帝。这个集政治,军事,文学,武功,治国,平天下等才能于一生的英主,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如果说李唐天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那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李氏宗族里面出了李世民。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语去赞美他,或许任何词语都不为过。这个五十四年生命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男人,究竟有这什么样的惊人的能力和天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 9、 [最新]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

    因各种需要,我们会撰写一些文案,大量使用范文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式。范文的存在对于我们有一定指导作用和模范领导作用。你是否在寻找范文文案范本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 篇1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往生活广阔的海洋。优秀的书籍,像一座座宝库,你好奇地走进去,立刻就被里面的奇珍异宝吸引住了。

    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书籍,它真正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学习上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中外历史故事》一书充分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演变过程,也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缔造了一段辉煌历史,这一件件代表着我们的事件上映衬着我们的文章,好像一副活的画面在演义着上下5000年中的历史仿佛让你走进了以前的事件。这本书能让你真正领略到人世间的真谛。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我伟大的祖国是多么不容易创造这么繁荣的祖国,它凝结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在那些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被我们用话句铭记在书中,让我们的历史上那些永恒的片段一一再现。

    让我们的祖国更雄伟吧!

    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磨杵成针》的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故事非常的耐人寻味,让我感受颇深。

    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小的时候很贪玩,不喜欢学习,有一天,李白出去玩,在路过一个小溪边时,他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一棵大树下的石头上磨一个粗粗的铁棒槌。李白很好奇,走过去问老奶奶在做什么?老奶奶说在磨针,李白感到很不可思议,他根本不相信,就问老奶奶:“要把这么粗的铁棒槌磨成针,能行吗?”老奶奶笑笑说:“只要我天天磨,这铁棒槌就是再粗,也会越来越细的,最后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了。很受感动和启发,他想:“我学习不正如老奶奶磨针吗?”只要我天天认真的学习,坚持不懈地读书,再难懂的问题。我也能读懂,记住的。”倚栏轩文学网

    从此以后,李白不再贪玩了,他天天认真的读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李白就会想起老奶奶的言行,他就会精神抖擞,不懈地努力,后来,李白成了一名伟大的诗人。

    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我们就能取得好成就。

    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 篇3

    110个历史故事(读后感)

    看了110个历史故事这本书,我最喜欢看

  • 10、 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合集

    很多人都会在工作中撰写相关文档,大量的优秀范文一直是我们写作坚实的好朋友。精细的范文结构可以帮助理清文章脉络,怎么才能让范文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我们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篇1】

    我读了《中外历史故事》以后,知道了许多历史故事,如:开天辟地、东方朔割肉、空城计、火上浇油和铜齿铁牙纪晓岚等。

    其中我最喜欢看东方朔割肉和铜齿铁牙纪晓岚。东方朔割肉是谢东方朔如何割肉。皇帝让他自己责备自己,而东方朔却自己夸自己,弄的人们哭笑不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聪明是以学识渊博为基础,只有好好学习每个人都会变得聪明、机智的。我为什么喜欢铜齿铁牙纪晓岚,是因为纪晓岚很机智,而且辩解能力很强,这个故事就是说他辩解能力是怎么强法。这个故事是说在一次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因为天气热,纪晓岚拖了上衣,皇上来了,他急忙躲在了桌下面,平静了一会儿,他突然说:“老头子走没走。”皇帝听了,喜怒无常,经过纪晓岚的辩解,皇帝转怒为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机智百出,随机应变,只能以平时的苦学习,积少成多才能够做到。

    同学们,这些历史故事都是要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坚持不懈,要对人生充满希望,充满快乐。而且更要我们去分清善与恶。

    关于历史故事的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历史小故事》,这本书里有许多成语的小故事,也有名人的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白小时侯的这么一个故事:朝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侯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一天,李白没有上学,在街上玩。

    暖和的阳光、快乐的鸟儿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在一个茅屋前坐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针。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可以磨成针呢?”老婆婆又说:“只要我下的工夫比别人深,没有什么做不到!”。老婆婆的话,使李白很惭愧,于是李白回去以后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最后终于成了诗仙。是啊!如果老婆婆今天磨,明天磨,后天磨,天天都磨,总有一天这根棍子粗的铁杵最终都会被磨成细细的针。

    而且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最大工夫把这件事情做好来。想到李白,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

  • 2022-04-06

  • 2023-01-10

  • 2023-03-11

  • 2021-07-24

  • 2019-11-11

  • 2022-12-27

  • 2019-10-19

  • 2023-01-08

  • 2023-03-18

  • 2022-11-23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2-12-18

  • 2023-02-07

  • 2022-12-05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3-02-19

  • 2019-09-19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10-29

  • 2022-12-04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11-11

  • 2019-09-22

  • 2019-10-19

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
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2024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教您怎么写关于唐朝历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