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无声告白》读后感_55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你也许需要"《无声告白》读后感_5500字"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声告白》读后感5500字

告白何以无声?

(一)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大概是因为死不见尸吧,她的家庭成员们拒绝相信失踪的莉迪亚已经死去,尤其是她的母亲玛丽琳。那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开始一幕幕在玛丽琳眼前浮现,似乎等她再睁开眼,莉迪亚就会像往常一样掀开被子露出乱糟糟的头发,跟她说“早安”。哥哥内斯则开始回忆头天晚上有哪些异常,但是突然想起自己没有对莉迪亚说晚安。汉娜则提出莉迪亚被绑架的可能性。于是玛丽琳准备从莉迪亚的朋友入手开始调查,但是,莉迪亚似乎并没有朋友,只有勉强算认识的一些同学。挨个问去,一无所获。最后只好报警,菲斯克警官开始了常规调查。

星期四早晨天刚亮,警察抽干湖水,找到了莉迪亚。

莉迪亚是怎么死的?这是整部小说将要解释的问题。

然而第二章一开始,作者就给出了答案:

(二)

玛丽琳最希望与众不同,而她的母亲沃克尔夫人却是一位家政课老师,“家政课老师”这几个字似乎就充满了传统与保守的气息。

于是玛丽琳改变策略,做医生成了她的梦想。因为“做医生是她能想象到的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在辅导员异样的目光下选修物理课,比如在物理课拿到“A”后去到了只有她一个女性的化学实验室,并且在期中测验中拿到第一,让讲师不得不收起嘲弄的笑容,等等。“她一直喜欢用这种方式让人刮目相看。”

直到她遇到她的授课老师詹姆斯·李。

詹姆斯·李所教授的课程叫“美国文化中的牛仔”,“据说,课后作业是观赏影视作品《西部独行侠》和《荒野大镖客》”。课程本身听起来这么酷,课后作业又如此轻松,这样的课程当然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哪怕今天也是这样呢,不是吗?不过在此我对玛丽琳选这门课的初衷有所怀疑,她这么刻苦学习(虽然不见得是爱学习)的姑娘,似乎不太可能选这种“水课”混日子吧?倒是“牛仔”这个词本身所代表的那种自由、放浪不羁似乎更有吸引力。不管怎样,她和詹姆斯·李就这样相遇了。

这位教授身高至多不过五英尺九英寸,甚至连美国人都不是,竟然要给他们讲牛仔的历史?学生们表示不服。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一些学生就大摇大摆地溜出了教室。而在玛丽琳眼里,他看起来像个穿着大人衣服的小男孩。下课时,他说“我在办公室待到下午三点”,“然后,他直视前方,对着远处某个不存在的地平线凝视了几秒,玛丽琳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起来,仿佛他是在直接盯着她看。”于是她就鬼使神差地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一番交谈后,她吻了他。她知道,就是他了。因为她内心有个声音在说:“他明白什么叫作与众不同。”

但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错觉。与其说詹姆斯·李懂得什么叫与众不同,倒不如说他是被孤立然后不得不“选择”离群索居。作为一个华人非法移民的后裔,他的最佳生存策略是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

(三)

沃克尔夫人极力反对这门婚事。甚至在婚礼上她还一直对玛丽琳念念叨叨“这样不对,玛丽琳,这样不对”,“你应该嫁给一个更像你的人”。言下之意,詹姆斯不像个美国人。但玛丽琳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越是母亲反对的,她越是要坚持,毕竟,她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远离母亲那种保守至极、乏味透顶的生活。至于她和詹姆斯结婚的决定,反抗母亲的倔强和对詹姆斯的爱,哪个更多一些?可能她自己也不太清楚,也并不重要,或许在她心里,这两者是多么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啊,所以当然要义无反顾,即便婚礼是她与母亲在余生的最后一次见面,即便她不惜把做医生的梦想往后放了又放。

然而让玛丽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婚后的家庭生活并没有那么充满激情。丈夫詹姆斯安于做一名兢兢业业的教师,成为教授是难得的一件喜事,然而玛丽莲对此反应冷淡。她自己整天忙着喂饱内斯、陪莉迪亚玩,这是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不得不承担的任务。甚至偶尔想起自己还有过梦想,提出要出去找一份助教的工作,也要引起丈夫的嘀咕:难道我一个人工作还不够养家糊口的吗?她对生活的期待在柴米油盐中一点点消磨,而她自己却浑然不知,只是感到一阵又一阵似有还无的窒息不时地将她笼罩。孩子,丈夫,房子,这就是她所要管理的全部了,而这恰恰是她曾拼死逃离的那种生活,但,它就像是一副无形的枷锁,悄然锁住了她。

直到沃克尔夫人去世。所有的遗物都会被扔进垃圾堆,就像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除了在烹饪书上宣扬妇道的文字旁边留下的无数的铅笔划痕,沃克尔夫人生命的印迹无处可寻。这一幕极大地刺激了玛丽琳,她母亲也曾梦想着过上金光闪闪、萦绕着香草味道的生活,最后却孤独终老,像一只困在这座空荡荡的小房子里的可怜苍蝇。对于母亲人生的渺小,她感到愤怒。于是她留下了这本烹饪书,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暗暗下定决心,要逃离过去那压抑的生活。她一厢情愿地说服自己,她的家庭没了她照样会过得很好。在家里敷衍几天之后,她终于策划了一起出逃。悄然消失,无影无踪。但遗憾的是,几个月后,逐渐大起来的肚子让她不得不放弃这次出逃。

这次出逃对这个原本看起来很美满的家庭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玛丽琳算是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但把它移植到了女儿莉迪亚的身上;而詹姆斯已经和助教路易莎勾搭上了,最后还被玛丽琳捉奸;莉迪亚则获得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如果她不讨好母亲,母亲就可能会突然消失。

(四)

“不像她”的丈夫已经让玛丽琳绝望,于是有着一双好看的蓝眼睛、更像她的莉迪亚就成了她唯一的指望。玛丽琳希望女儿莉迪亚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绝不要让她重蹈玛丽琳自己的覆辙。而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做医生更能与那种生活拉开距离的了。于是玛丽琳亲自辅导莉迪亚的课程,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在玛丽琳眼里,莉迪亚就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莉迪亚逐渐知道她母亲想要的是什么,当母亲问她想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她的回答总是标准化的“是的,是的,是的”。于是,莉迪亚和玛丽琳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这是一个交易,也是一个威胁。莉迪亚会努力做好玛丽琳交代的每一件事,作为交换,玛丽琳承诺明天还会陪伴莉迪亚。似乎只要莉迪亚有一丝懈怠,耳边就会传来玛丽琳从未说出的“怎么,你不喜欢这样吗?这样的话,可能明天你就见不到我了哦。”语气还是那么温柔,但让莉迪亚背脊发凉。

而詹姆斯,这个懦弱孤僻的男人,在他得到玛丽琳的那一天就害怕,“有一天,宇宙之神会认为他们不应该在一起而把她夺走,抑或是她意识到爱上他是不对的,于是就像突然闯进他的生活一样突然消失。时间一久,这种担惊受怕竟然变成了习惯。”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讨好自己的妻子。当妻子把已经把女儿逼得整天战战兢兢,完全没有她这个年纪该有的率真活泼时,他不但没能帮助女儿化解来自妻子的压力,反而用诡异的方式给女儿强加了另一种压力。他永远都在担心女儿像他那样无法融入人群,甚至看到莉迪亚在电话里和同学聊天时,他会露出欣慰的微笑,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她们聊的只是作业,全不是这个年纪的小女孩所应该感兴趣的其他东西。甚至当莉迪亚发现这点后会当着他的面假装和朋友聊天。在莉迪亚某一次生日那天,他特地为莉迪亚挑选了一份礼物。莉迪亚想,父亲亲自挑选的礼物一定是很特别的,比如学校里那些女孩带的那种很漂亮的金项链。但是当礼物从撕开的精美的包装纸中滑落到莉迪亚的膝盖上时,“莉迪亚觉得她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那是一本书,《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我觉得你可能需要它,它能帮你赢得朋友,变得更欢迎。”詹姆斯微笑着如是说。“太棒了,谢谢,爸爸。”莉迪亚微笑着如是说。

哥哥内斯似乎是唯一一个能够理解家里这种微妙平衡的人。他能够理解莉迪亚的苦恼,总是尽其所能保护这个可怜的妹妹,虽然在家里他们也是竞争者的关系,争夺父母的爱。但显然,有着一副中国人面孔的内斯,在有着蓝眼睛的妹妹面前,完败。对莉迪亚而言,这个家就像是一个漩涡,她拼命挣扎却无能为力,只有内斯一直拉着她,她这才不至于沉到水底。于是,当莉迪亚看到内斯的哈佛邀请函,突然一阵惊慌。她不惜剪掉邀请函,后来还把录取通知书藏在床底。但终于内斯还是收到了哈佛重新寄过来的通知书。在内斯参观哈佛的那个周末,莉迪亚心神不宁,似乎内斯从此就一去不复返,彻底抛弃她了。她忍不住给打电话,准备告诉他一件大事——父亲詹姆斯和玛丽莎有地下恋情。但内斯在电话里心不在焉语带奚落。“怎么了?妈妈抱怨你的家庭做作业了吗?”“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你必须不停地说啊说啊说啊,他们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我猜得对吗?”

莉迪亚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他的哥哥内斯已经彻底变成了陌生人,在他眼里,这些没日没夜困扰她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她还没来得及再说话,内斯挂断了电话,他说他没时间听莉迪亚说,并嘲笑着反问她为什么不把问题告诉杰克。而杰克,在内斯眼里就是那种乱勾搭小女生的不折不扣的坏男生,内斯反复警告杰克不许接近莉迪亚。但最终,莉迪亚还是上了杰克的车,她跟着杰克一起抽烟,甚至做好了准备和杰克发生关系。只是,杰克拒绝了她。因为杰克爱的是内斯。这一点,竟然是汉娜最先发现。是的,杰克是同性恋。他和那么多女生约会,似乎只是为了掩盖他是同性恋这个事实。他接近莉迪亚也不过是想从她嘴里知道更多内斯的情况,以及内斯到底是怎么看他的。然而内斯只把他看成一个骚扰他妹妹的小混混,拒之千里之外不说,还对他恶语相向。但杰克只是默默地关注着他,那么隐忍,那么卑微。

(五)

从母亲出走的那个夏天开始,莉迪亚非常害怕失去母亲和父亲,但不久发现,她最大的恐惧变成了“失去内斯”,“他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完全清楚发生过什么。他总是托着她,不让她沉下去。” 那个晚上,内斯和莉迪亚一起坐在码头边,内斯竟然一把将莉迪亚推入湖中,而莉迪亚在下沉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解脱的快感。但随即,内斯温暖的手抓住了她。就在这一刻,她意识到一切都错了。这种依赖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之前是害怕失去父亲和母亲,而不得不继承他们的梦想,但这个交易带给她的只是无尽的痛苦;而后是依赖内斯,但内斯终究也要离开。为什么自己不能独立生活呢?于是,她对自己许下新的承诺,她要重新开始。

于是她下到小船里,解开缆绳,推了一把码头,小船朝湖中心慢慢漂去。直到“湖边的灯柱变成小点”,“她感到异乎寻常的平静和自信”。“仰望夜空,她觉得自己仿佛在太空漂浮,毫无羁绊,一切皆有可能。”是的,她需要这样一种仪式感,那就是溺水、踢水然后浮出水面,她相信经过这一番仪式,她就能以全新的自己迎接明天的朝阳了。于是,她满怀着希望,跨出小船,走进水中……

(六)

为何“告白无声”?因为沟通和理解的缺位。

小到家人之间的误解。玛丽琳和她母亲之间,莉迪亚和她母亲之间,詹姆斯和内斯之间,内斯和杰克之间,明明都存在着至少单向的感情,哪怕只有一方愿意倾诉或者愿意倾听,那么沟通的通道也不至于被彻底堵死,但遗憾的是,他们之间鲜有双向的交流。但又不得不继续相处,那就只能产生某种交易进而形成某种妥协了。但是强势者会一再提要求,甚至是以关爱对方的名义。但事实上,大多数的“为你好”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甚至只是为自己可悲的失败的人生找一个接盘侠而已,这是何等的自私,何等的不负责任!而弱势者别无选择,只能一退再退,退无可退,最终崩溃。

大到文化之间的藩篱。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尽管经过了60年代的女权运动、嬉皮士、黑人民权运动以及学生运动的洗礼,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普世价值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一些传统的文化藩篱却依旧根深蒂固不可撼动,比如种族歧视。长着一副中国人面孔的詹姆斯即便身为人师晋升教授,也仍然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身边人的基本尊重。这也导致了玛丽琳向她示爱时,他是如此激动,就像是溺水的人看到岸上人扔过来的绳索,只知道死死地抓住她,甚至都没有考虑他们之间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在玛丽琳性情大变后,他的出轨对象——助理玛丽莎,也依然长着一副中国人面孔,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像是文化孤岛上两个孤独的人的相互拥抱取暖。

沟通和理解的缺位,让这个家庭脆弱到了极点。第一次危机,玛丽琳的失踪就几乎摧毁了这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失魂落魄,生活一团糟;第二次危机,莉迪亚的死亡,终于打破了这个家庭一直存在的微妙的平衡。让人略感安慰的是,玛丽琳和詹姆斯重新意识到了彼此的存在,只是代价,未免过于沉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无声告白读后感600字: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明白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个性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资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适宜。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个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就应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群众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就应还是能够做到的。从这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无声告白读后感作文2400字:无声告白读后感


最后读完了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一部极其压抑的关于异族通婚的小说,通篇的压抑让我难以忍受。

小说以莉迪亚死了为线索开篇,莉迪亚是詹姆斯。李先生家里的大女儿,也是他们寄予最大的期望的一个孩子,母亲玛丽琳因为奉子结婚未能实现的职业女性的理想,通通传递给了莉迪亚,使莉迪亚变成了那个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踪了、死了,玛丽琳还是没有觉悟女儿的死,是因为这个家庭,这份沉重到无法释怀的期望杀了她。

这本书让我看到身为母亲,在一个家庭里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个阳光,用心的母亲才能够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们,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够让一个家庭充满凝聚力,玛丽琳婚后的生活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幸福的,但是对于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挣扎和痛苦,这份揪扯让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她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身为母亲,我想她是失职的,因为她并没有真正成为孩子们精神世界、成长路上的那个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个不称职的主妇。很遗憾,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华裔大学教授,詹姆斯。李是一个内心压抑的男人,为了逃避他人对这个异族通婚家庭关注的异样目光,他让孩子们失去了每年假期旅游的机会,并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里,这样的母亲和父亲用行动不断的提醒着三个孩子他们的特殊性。当然,詹姆斯的压抑来自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底层,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这份压力也毫无意外的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詹姆斯,虽然他有幸寄读在贵族学校,但是他永远都明白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这种感觉终将成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响他一生。

身为一个哈佛大学肄业女大学生,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的内心始终有难以释怀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完成的学业,遗憾自己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是那么渴望被这个社会的认可,那么渴望能够成为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亚只有5岁某一天的早晨,玛丽琳消失了,我无法明白她为什么会选取这样的方式离开家庭和孩子去追寻所谓的梦想,身为母亲的我更是无法理解她怎样可能就这样离去!因为任何一个有爱的母亲都是无法主动的放下她心爱的孩子的,更何况家里还是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哦,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孩子带来的繁重家务,让她不胜其烦,所以,她才会想要逃离。我一向相信,当你带着爱去做家务的时候,那就是爱;当你带着厌烦去做家务的时候,那一切真的就变成了烦扰。玛丽琳离开了,因为她想要去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但是这种离开是自私的,此刻的她已经不是孑然一人,那段离开家的日子成了全家人的噩梦,不辞而别的妻子让詹姆斯从恋爱伊始就恍惚的所谓自己的不值得变成了现实,毕竟那是一个还有很严重的种族歧视的时代,小个子的华裔男人在那种文化里永远显得那么个性和尴尬,玛丽琳给予他的感情以前让他重生,却又始终令他忐忑,所以当玛丽琳突然不辞而别的时候,这个男人的自信被摧垮了。当然,母亲的离去受到伤害最重的必须是两个孩子,内斯和莉迪亚,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任,变得惊恐万分,母爱所能给予的那份成长的安全感在那一次出走事件中完全的被剥夺了。

所以,当玛丽琳回家时候,全家人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变得留意翼翼,敏感的孩子们容忍母亲每一天的不做饭,容忍母亲提的任何要求,尤其莉迪亚,容忍并理解母亲把全部人生的期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看到那里的时候,我又一次相信,娶老婆务必要娶一个情商高的女人,一个能为自己和别人负职责的女人,只有一个心智健全的女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而玛丽琳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虽然她为了这个家庭完全失去了那个年轻时的自我,但是这份失去给予她的不是愉悦的对生命状态的理解,而是让自己永远的变成了一个受害者,这种受害的情绪毁掉的何止是自己的人生,詹姆斯幸福吗?当年娶了一个如此爱他的白人妻子是喜悦和深情的,但在漫长的婚姻生活里,这个女人的表现却击败了他们共同创造的这个家庭、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詹姆斯觉得妻子就理所应当被丈夫养,这种思想源自从小看到母亲做工的辛苦,他以为丈夫养家是对女人的救赎,殊不知正是这种思想最后害了玛丽琳,最终更是伤害了他心爱的女儿莉迪亚,所以异族通婚是一件绝对需要慎重应对的事情,因为它包含的不仅仅仅是感情,还有两种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莉迪亚最后变成了一个敏感孤立的姑娘,她和兄妹们的长相遗传了爸爸的东方人面孔,妈妈的蓝眼睛,那个样貌在70年代的美国,她只能被称为东方女孩,长相上的个性,铸就了她内心的孤立,而母亲近乎疯狂的管教和期望更是勒的莉迪亚喘但是气来,她没有自己的时间,也就完全失去了业余社交的可能性,这个女孩太多内心的痛苦无以表白,最后统统化作了无声告白.

莉迪亚在哥哥内斯即将要去哈佛上大学的时候,自己选取了离开,因为哥哥原本是她最坚定的依靠,她无法想象没有哥哥的日子。孤立的她,没有勇气去应对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抑的家庭,没有勇气去应对没有同伴,没有朋友的学校生活,莉迪亚的这些痛苦和挣扎妈妈并不明白,或者说完全不曾觉察。玛丽琳从来没有去关心过她的孩子们内心的需求,一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所谓母爱是自私的,我只能说那不是爱,而是以爱的名义实施的对孩子的控制。真正的爱是需要把焦点放到对方的身上,切实的去感知对方的需求,而不是让被爱的人成为施爱者情绪、思想的寄托。,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只有一个内在匮乏的人,才会在缺乏安全感的状况下期望透过对他人的控制来让自己安稳。这,或许正是玛丽琳的状态,她对自己失望了,所以转而在莉迪亚身上寻找期望,却完全没有想到那所谓的母爱最后成为戕害莉迪亚的凶手。

我不喜欢这部小说,太过压抑,从这本书里我才明白,原先这天如此开放的美国也曾走过那样一段排斥异族的时期,那是时代的产物,作者揭示的是一个时代的杯具,这可能就是这部小说的好处所在,从这本书联想到近百年中国人漂洋过海的历史,会是怎样一部深重的苦难史啊,所有的悲苦最大的莫过于加诸于精神上的伤害,那种伤害的传递会让一代代人背负承重的枷锁,如同莉迪亚的不快乐,内斯内心的压抑,汉娜的惶恐,只能在那里祈祷,现世安稳,愿更多这样的家庭一代代健康成长,沐浴阳光和爱,生命永远充满期望。

无声告白读后感600字2024 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明白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个性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资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适宜。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个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就应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群众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就应还是能够做到的。从这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无声告白读后感1700字2024 无声告白读后感


完成了对《无声告白》的阅读。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小姑娘阴错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为是母亲的眼泪。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期望。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开始了,她这短暂的一生,承载了母亲不甘平凡的梦想,被压得喘但是气。父亲是一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再正常但是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儿子内斯的身上显露,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反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么漂亮可爱。因此,迪莉娅短暂的一生承载了父亲合群、要受欢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弥补父亲小时候的阴影。

爱的重量把迪莉娅压垮了。这是爱吗爱她,请给她选取的权利,让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爱给了迪莉娅,其他孩子呢内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样关注。汉娜有时会被totally遗忘。或许内斯小时候会有些憎恨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会做出推她入水的举动。而当他把妹妹就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读者就应了解了,内斯是迪莉娅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能够依靠、求助的人了。内斯大了,也能体会到迪莉娅的不易,也会在饭桌上岔开话题,解救她于水火,但他毕竟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了。当他承诺callback却食言的时候,迪莉娅真的悲哀了。毕竟,内斯是一个心思没那么细腻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会一向关注妹妹的心理变化,毕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错,迪莉娅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读到那里,有种relieve的感觉,她最后解脱了。

关于文中杰克对内斯的暗恋、父母最初的相遇结合、父亲的出轨,不再赘述。迪莉娅这个从头就死的人物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陷入悲伤,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后,结束的很暖。母亲原谅父亲的出轨,二人拥吻,内斯揍了杰克,但和妹妹为他上药疗伤,随着迪莉娅完全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似乎都渐渐地从悲伤中苏醒,让生活步入正轨,去理解事实。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她,她给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天下的父母,你们可知,孩子的许多告白是无声的,需要你们用心去发掘,不然可能会铸成大错,轻则误其终身,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个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无法掌控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还有什么意思呢也需一个人不怕寒言冷语,但温柔的刀子怕是能让你痛不欲生,等回过神来,已无力挣扎回天乏术。

我会想,如果迪莉娅早早地跟父母沟通呢早点告诉他们真实的想法,不就能够避免杯具的发生了吗不,她不会。有一种心理畸形叫童年阴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叫习惯,当你习惯去迎合别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别人掌控了。迪莉娅是自己投降了,从小到大的习惯驱使着她硬着头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无法忍受、不得不解决、而又无人商讨、无法可解的时候,只好选取死亡,一了百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透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来在走别人的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会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祷会有人拉你一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后会有人拉你一次、两次,但无法救你于水深火热,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学会游泳,让自己变得刚强。总去袒露自己的伤疤,展示一副可怜的样貌,时间久了,只会招来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必须要有1-2个个性体己的朋友,让你的心事有个,这样,不至于抑郁。

懂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动。

去吧,去做正确的事,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懒惰懈怠。

读《无声告白》有感


“请千万不要加油”

——读《无声告白》有感

李谦

《无声告白》是华人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初次看到是在榜单推荐上,只是刚好手边没有书所以试试看的态度,一向是不迷信榜单推荐的,读书是一件很主观的事,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惊喜与思考。

书的主角是一个混血的华人家庭的孩子,书的一开始就非常沉重,主角去世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这本书,一度搁置了下来,但是很庆幸,最终看完了,拨开迷雾,结局是灿烂的阳光。

华人在异国想要融入非常困难,近年来留学日趋低龄化,移民的数量也急速攀升,随之而来的负面新闻也多了起来。近期还爆出新闻,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进行校园欺凌被告上法庭,家长欲与被欺凌者私了,被控告贿赂证人。中国人的特点决定,适应移民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不喜欢和外人交流,他们喜欢聚在一起,对圈外的人非常警惕。这其中有歧视,当然也有我们本身的民族性格原因,我们隐忍,安静,聪明,同时也难以融入完全不同的环境。别说是异国,即使在同一个国家,要异地都很困难。一个外乡人要融入北京尚且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户口、房子,然后是话题、口音,需要几代人埋头苦干的努力,才能让后代过上和当地人一样的悠闲生活。

主角也是这样,经历和祖父,父亲的艰苦努力,才能堂堂正正进入美国的学校,做一个普通的学生。但是内心的孤独很难除掉,在美国同学眼里,主角是东方人,但东方人看来,混血的主角显然是个异类。父母各有各自的问题,母亲好强,女权主义,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都寄托在同为女性的女儿身上,父亲一直困扰于华人的身份,内心自卑的他很为金发的女儿自豪,每天都鼓励主角与当地人交朋友,唯一知心人的哥哥考上了大学,迫不及待的要离开这个让人窒息的家庭。

书的前半段,把主角一点点的从父母对她的乖乖女印象里解放出来,女主从来没什么朋友,父亲看到的每晚与好友煲电话粥其实只是孤单的独角戏,女主从不爱学习,面对母亲每一份礼物都是科技书籍,女主的灿烂笑容只是因为担心母亲再离开自己,女主与学校公认的坏男生交往,女主因为哥哥马上就让把自己一个人撇下独自奔向自由而心灰意冷。书中的角色,一点点的从特性变成了共性,抛开异国的背景,女主的这些问题是我们所有人必然经历的放大,每个人都是害怕孤独的,但是在父母殷切的眼神下,有些孤独与彷徨又是说不得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父母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好的,但是他们认为的好,大都并不是开心,更多的是殷实,衣食无忧,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我们普通家庭的基础很薄,父母禁不住的要担心我们未来的生活。他们不断的说加油:加油学习,以后才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工作,能负担自己的生活;加油交朋友,因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人脉那是高分低能;加油学特长,因为一招鲜吃遍天,特长是你能力的补充,是将来踏入社会的砝码,我们有太多要加油的东西,以至于迷失了自己,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但是我最喜欢的演员却说,请千万不要加油,请千万不要努力,请慢下脚步。在每一个人生的低谷中,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不断的强迫自己,对自己说加油、努力,而是对自己说,让我难过一会儿吧,让我自己拥抱自己一下,让我有足够的时间,看清心底的悲伤,然后自然的痊愈。很庆幸,在生命的尽头,女主甩开了跟随她短暂一生的悲伤和彷徨,她的心境是明朗,澄明的。

就像书名写的——那些我从来没说过的事,这本书里,有我们每一个人影子,有我们想说,却没有说,无人诉说的话。看完这本书,我只想说,请,别丢了自己。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无声告白》读后感_5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