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 > 地图 > 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2024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大全
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推荐
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

(共 122 篇)

  • 1、 不变的萤光——读目送有感作文800字

    寂静的夜,在你光芒闪烁的地方,萤火虫静静散发微弱而温暖的光芒。萤火之光不是为了点亮整个星空,只要默默围绕光源,注释着他就已足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轻轻翻开目送,淡淡的字迹,暗暗的忧伤,又带着那一丝丝的期盼。字里行间流露的又是一份无奈。看着儿子一次次成长,一点点成熟,一步步离你远去,你却无法挽留,只能目送着任凭他独自离去,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他却没有,一次也没有。你就像只萤火虫,静静守护着那束光源。

    那抹忽隐忽现的光芒,似乎照亮一个被我遗忘的角落。紧紧握着手机,就像往常一样一个一个点开分组,呆呆地望着每一个或明或暗头像,静静的等待着。也不知是从何时起,习惯了每天点开个性签名,写下自己的心情。明知我的头像永远带着一个黄色的圈中两道横线。一直地隐身,每天盼望着,有人能发现隐身中的我。看着每一个闪亮的头像却从不跳动,一股抹不去的忧伤深深藏在心中。独自躲在房间的角落,暗暗伤心。禁闭的门,悄悄的露出一丝光芒。一声小心的询问:睡了吗?为什么是她。妈,她来干什么。偷偷抹去残留脸上的泪水。也不开灯,慢慢坐了起来,恢复成原来的冷漠,轻声道:什么事。母亲眼中似乎有丝晶莹,低吟道:怎么同学又不在嘛。心中猛然一颤,她,怎么知道。一想却又只剩一声苦笑:原来我一直期盼的,等待的,远在网络所谓的朋友,不曾在我伤心难过时关心过我。而只有我最讨厌,无视的,也是我身边的却是最亲的我的亲人。她们却是永远关心着我的。透过窗,玻璃的反射,那一丝忽隐忽现的光芒闪烁着。母亲的眼不曾移开过我的身影。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原封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从来都不会不关注你,只是他们像萤火虫般,散发着光却若隐若现,但他们却永远环绕着那光源,一直静静凝望着。也许时间会改变,年龄会改变,但不变的是那永远坏绕着的荧光,不管的是父母对你的爱。

    不变的荧光,不变的注视,不变的是爱。

    潘屹鸣

  • 2、 《目送》的读书笔记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在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天,我无比准确地盯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儿子也不停地回头,眼神中诉说着不舍;儿子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与我在机场告别,我固执地看着他的背影,可是他却从未回眸。

    我想着自己便是龙应台笔下的华安。回想自己第一天上学时的场景,那时候的记忆已然不清,不知是否也有一个一直注视着我的背影的眼眸,而这个眼眸值得我们去千百次回首。

    龙应台说: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时的龙应台内心是痛的吧。那时的华安不再是小时候那个依恋父母,走几步一回首的小孩子了。他长大了么,如果是长大了,为何感受不到身后那炽热的目光呢?不是说母子连心么?为何当母亲的眼神渐渐黯淡下去时,却感受不到一点心痛呢?

    对于龙应台笔下的《目送》,我们又能懂得多少?那种属于父母的眷恋与无奈,也许还要等到我们真正身为人父人母时才能真正体会罢,毕竟人生不是纸上谈兵,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生活中,谁又能知道自己到底错过了多少满怀期待的眼神?只期待我们能早些发现,至少,要在它们消失前发现,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去往另一个世界,正如文中写道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沉重而又巨大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这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去回应父母那些不舍,充满担忧的目光,而不是让那些目光进入了深邃的黑洞,没有出口,也没有退路,最后变成朦胧的泪眼。

    好吧,不必追,我们有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的好去填补过去的空白与伤口,带着真挚的爱阅读人生。

  • 3、 目送读书笔记

    篇一:目送读书笔记2000字

    伴着淡淡的油墨及纸质的香味,一页又一页,一篇又一篇,当我终于将一本并不太厚的《目送》读完时,留在心中的,是缠绵的一丝又一丝不舍,激荡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对于一个整天关在校园里埋头做题的学生来说,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本书来读,很大程度是受了书名的影响。

    “目送”,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它是缠绵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给离去的人最后一份让其早日归来的叮嘱,是一股超越了三维世界将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间的神奇力量。

    作为与整本书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书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从儿子的离写到父亲的逝,那无尽的沧桑在作者冷静而温暖的笔端一一呈现。

    我安静地读着这一切,于是道不尽的痛彻心扉与忆不完的温暖点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唤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间。

    我之所以会对第一篇文章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也许与我的经历不无关系吧!我是个安土重迁的人,而我的安土,不仅限于地域上,更包罗了春华秋实的交替,物异 人非的变迁。

    我常自比为三毛,因为我觉得我与三毛都是步履维艰地行走于稀泥中的人,对于那拖出来的泥水,我们是多么地不忍擦去,因为它携带了我们的过往。可是,时间在流,世界在转,再多的留恋也留不住记忆的风逝。于是,我们只有站在风中目送着远去的记忆。

    而在作者的这篇《目送》中,我也读出了作者对那一切即将远去的事物的不舍。作者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日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多么的无奈与沧桑!如若说对于儿子的离,即使不必追却依然可以追,那么对于父亲的逝与母亲的老呢?只能眼睁睁巴望着回忆中的影像一幕幕掠过,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过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样的笔调勾勒出了过往的影像,为了让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还给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张图片。

    在图文并茂 的意境中,读着、感悟着那点点滴滴的温暖,我的心头也不断激起点点温暖的浪花。我想着,在某一天,当我与作者现在年龄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独自靠在斑驳的 墙影中,在夕阳的余晖下回想着我人生的点滴,那感觉,是温暖还是心痛?也许兼而有之吧?

    当整本书翻至中间部分时,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对个人经历的“目送”,转而将目光转移到了万千世界中去了。

    作者对时间、对距离、

  • 4、 《目送》读书笔记

    记得以前读高中的时候也曾经读过散文《目送》,但是那时候是把它当作语文阅读练习题来做的,我依稀记得我当时的感觉是:妈呀,我完全不知道她讲了什么呀!题目一道都不会做啊!现在再读,题目依然一道不会。

    读完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感觉有一些能看明白,有一些不能看明白,有一些我本来就已经有所感受不过还没有发现,有一些我本来已经发现却无法表达出来。不记得是从哪儿看到过的这么一个观点:文学家的妙处就在于他的感觉更为灵敏,能将人们稍微感受到的东西准确地把握住,在于他的文笔更为深刻,能将人们心里所想却无从表达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

    龙应台既为人母亲又为人女儿的双重身份让她对什么是亲子、什么是亲子关系有了很多的思考。比如在《目送》中提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许多龙应台悉心照顾父母的描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在《雨儿》中,母亲得了某种记忆困难症,她每次给她打电话之前总是不厌其烦说一遍她是她的女儿。比如在《明白》中,她为了使年迈的母亲不再精神错乱地以为自己的钱丢了,就特意伪造了银行证明。比如在《走路》中,为了使严重退化的父亲重新学会走路,她耐心地用了一步一诗句的方法引导他,就像当年父母悉心的教她走路一样。比如在《关机》中,原先她总会24小时开着手机,全为了家中父母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联系到自己。

    与此相对应的,龙应台与她的子女间的故事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比如在《十七岁》中,她到剑桥演讲,儿子领着她在剑桥参观。她看到许多新鲜的事物,然而儿子华飞却因为她的举动太过夸张而指责她。比如在《老子》中,儿子变相地教训她,觉得她一直都把他当成小孩子,她最后认错,答应要检讨,改正。

    龙应台在书中对什么是家有许多思考。比如在《寒色》中,她提到: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比如在《回家》中,她在清明节带母亲回乡,火车已然在回家的路上,然而母亲却还是嚷着说要回家。我无法写出那种感觉,只能在此摘抄原文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

  • 5、 优秀的目送读书笔记

    暑假已经过去一半了,我们学生的读书笔记作业做好了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目送读书笔记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送别自己儿子之后留下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似乎在亲情里,父母永远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叹时间的易逝,害怕子女的离去。而子女,只会留下一个背影,好像是在告诉父母,不用送。可是,怎么会不送呢,人生几十载,为人父母最遗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后吗?时间匆匆,自己永远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写了许多她的心情故事,但是,在每一篇里似乎都有些对时光流逝的不舍。每当龙应台写到自己母亲的时候,我会感到十分唏嘘,时间真是个爱抓弄人的东西。

    龙的母亲是个爱美的女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打扮得体而且十分要强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时间将她的记忆都抹去了,她变得需要人照顾,变得邋遢,变得谁都认不清了,只是会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迟暮的人都是这样的,但是当人老了的时候,总会忘记一些事情,总是会看到那些与自己同辈的人走了,总是会看着年轻一辈而想起当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却回不去了。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早已走远,在这个年代里,自己好像就是个旁观者,无所谓自己的健康,也无所谓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该为自己的子孙着想了,于是,整天整天的想着为子孙祝福,而没有想到子孙最担心的还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独自己为子女的那份情,不会随时间消逝。感叹时间,是否也要赞美,亲情的伟大,又或者说是父母的伟大呢?

    书中的一篇写龙母亲的,最令我感慨《回家》。为了母亲,子女们陪母亲会她的家乡看看,可是母亲却总嚷着要回家,可是这里就是他们最初的家啊,母亲却忘了。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的看过去。半响,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这是母亲在回到家乡时的一个场景,也许母亲想起了一些过往,不知是悲伤还是空洞。我想,应该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却不知如何面对,都把这些事忘记了那么久了,久到似乎并不是自己的回忆,所以眼里只有空洞,不知是该悲伤时间的伤害,还是该高兴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空洞的,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儿,也许想询问更多,

  • 6、 龙应台的目送读书笔记

    《目送》是一部龙应台的一部十分有名的小说,我们阅读之后有什么感受,怎么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目送》--读书笔记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看完了电子档的《目送》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的作品。

    七十余篇文字,读起来,实在是令人百感交集,欲说还休。

    从我看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的时候,

    我就明白了目送二字的含义。

    人生之路漫漫,

    你能做的只是眼睁睁看着一个有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

    慢慢的离我们远去。

    我们就像站在车站的闸门前,

    在眼光注视中,

    渐行渐远的车,

    还有消失不见的人。

    有的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龙女士的文字在秀气之余略带锋芒。

    有时感觉像微风,拂面。

    有时感觉像刀锋,刺眼。

    我在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有如此致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最早先只听闻其人,未知其是男还是女。

    从姓名上,感觉其应该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男士。

    后来,看起书,知其人。

    才知道是个知性女士。

    因为少有女士能写杂文,针砭我们周遭的一切。

    与此同时,一颗细腻而感恩的心,时刻为身边的爱与恨跳跃着。

    亲爱的安德烈,不要怕。

    孩子,你要慢慢来。

    再到写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还写道她母亲说要回家在香港的机场,还是在火车上。

    不肯睡觉,在黑夜中睁着眼睛,喊到我要回家的时候。

    我知道那是多么的辛酸。

    我看着我要上班等借口转身离开至亲的同时,

    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泪雨。

    情到深处,不怕孤独。

    我看了蒋勋的《孤独六讲》

    有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我想当作者的母亲每次说我的雨儿的时候,

    作者在旁边一遍一遍的说着,我就是你的女儿。

    那是多么的孤独。

    语言孤独倒在其次,虽不能沟通,但能感受。

    伦理孤独成了内心的一种悲凉。

    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当然泪中亦带笑,笑中有泪。

    当一个人,带着思考,带着情感目送父亲的逝去、母亲的渐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

    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这时候,她又是怎样的心情去看待一切的呢。

    人固然有生老病死,有聚散离合,有各种情欲悲喜,

    谁都不能置身事外

  • 7、 龙应台的《目送》读书笔记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题记 这个暑假,对我来说是收获的、成长的!因为我和妈妈共读了一本深入我青春灵魂的书籍——龙应台的《目送》。 看到妈妈读这本书时,眼眶湿润的感动,眼底深深浅浅的忧伤,我亦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但不至于像妈妈的感触那般深邃!我读《目送》感悟到岁月如歌、感恩父母无言的爱! 时光溯源,从儿时的蹒跚学步、入幼儿园、走进陌生的校园,每次父母的目送,我都惶惑的寻找妈妈的背影,不停的回望人潮后的爸妈。我清晰的记着他们离开的背影,微微的关怀中带着深深的不舍。 光阴似箭,一去不返。转眼我已是青少年,我在长大,父母在变老!这是我读《目送》时突然感受到岁月的匆忙,抬头看陪伴我读书的妈妈,她曾经的黑发里,不知何时竟掺杂了几根白发。 曾经我以为,长大就是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后来,在一遍遍目送后,我恍然,长大还意味着独自漂泊,心中牵挂。原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令人不禁掩卷深思,震撼我的心灵。 这个暑假,我极力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参加了一个暑期军训营。这是我成长岁月中,最长的一次独自远行的别离。出行那天,闷热的天气突然下起小雨,爸妈送我到目的地,要身处陌生的环境,我忍住泪水在眼眶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掉下。在我走进出发的列车,轻轻回头,却惊诧的发现,爸爸红着眼眶,妈妈在悄悄地抹泪。我的眼泪再起,像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我坐在车里,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们互相目送着渐行渐远。 正如龙应台所说,我和他们的缘分,是注定的。我们会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他的身影从大到小,从清晰到模糊,彻底的消失在眼帘中,不再出现…… 合上《目送》,心中感念纷纷,许多回忆涌上心头,眼睛不自禁的湿润。其实这本书,有些部分我并未完全看懂。因为很少有作者共同的经历,但不乏是一趟荡涤心灵的旅程。或许有一天,当我长大走上社会,有了自己的生活,体会到人生的不易,我才能真正读懂龙应台的《目送》吧! 与妈妈共读着《目送》,互相交流着阅读的感悟收获,也感受着彼此浓浓的爱与亲情!我顿悟人生的真谛,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在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我找到了共鸣,一本好书,会给你一次痛彻的领悟——时光无言,爱亦无言!(陆文喆)

  • 8、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一)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通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曾经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读书笔记摘抄(二)

    读龙应台的书很早了,杂文、散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深深被她那外表朴实无华但内心赤城火热所吸引。她的文字,把人性本质和文学内核剥茧、刻画得丝丝入扣,直指核心。她关心时事、热爱和平,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不光是作家,更是位思想家、公众知识分子,大家对她的评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而我的感觉则是:如果说索尔尼仁琴被誉为是“俄罗斯的良心”,那么龙应台可否说是“台湾的良心呢”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主打温情牌,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本书的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

  • 9、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很早以前看过《目送》这一篇,多年后龙应台合着其他散文集结成书,拿到手上的是沉甸甸的亲情。一本《目送》而不是一篇最朴实的文字,却能道出最灵动的氛围,让你开始变得焦灼,开始变得不安,因为你好像在追逐的路上忘了把亲情带上,它拖着你的尾巴,很费力,可是你很久之后才问它你累不累。下面是由小编推荐的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好句摘抄: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2.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了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也想必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不)相信》

    3.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我们没有学过。

    《跌倒寄k》

    4.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菊花》

    5. 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大批十几二十岁左右的人,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 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简直毫无道理,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母亲节》

    6.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四千三百年》

    7.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

  • 10、 最新目送读书笔记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目送读书笔记。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目送读书笔记(篇1)

    一 好词

    1 .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2 . 残酷:残忍冷酷

    3 . 闸门:引水、泄水或阻水的装置。

    4 . 奔腾:跳跃着奔跑。

    5 . 朦胧:看不清,勉强看得见。

    6 . 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7 . 迟疑:犹豫不决。

    8 .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9 . 呜咽:伤心哽泣的声音。

    10 . 深邃:深的;幽深。

    11 . 鬼魅:泛指鬼怪之物。

    12 . 混沌: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

    13 . 怅然不已

    14 . 物走星移

    好句

    二 好句

    1 .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2 .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3 . 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4 .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5 .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6 .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7 .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8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9 . 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10 .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11 . 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12 . 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13 . 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14 .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15 . 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

  • 2019-11-12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6-03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1-11

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
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大全等,希望丰富的不变的萤光目送读书笔记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