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再议林黛玉读后感 > 地图 > 再议林黛玉读后感,2024再议林黛玉读后感
再议林黛玉读后感相关栏目
再议林黛玉读后感热门栏目
再议林黛玉读后感推荐
再议林黛玉读后感

(共 7516 篇)

  • 1、 推荐:林黛玉 750字作文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住潇湘馆,称“潇湘妃子”,绛珠仙草转世,她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孤标傲世,兼有旷世诗才,可惜红颜多薄命,为爱流尽了泪,香消玉石陨。

    她才华横溢,在初结海棠社时,以《咏菊》《问菊》《菊梦》三诗夺魁。“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棵开花为底迟?”更是将菊问得无言以对,同时又是她自身性情的体现。

    她贴心下人与紫鹃以姐妹相称,试问贾府中有谁这样做?凤姐自私冷漠多的只是使唤下人,宝钗虽深得下人心,却只因她圆滑世故所驱并未将下人平等相待,虽说香菱学诗时住处较宝钗更近,但她却向黛玉请教,因为黛玉待人更为真诚。

    她性情孤傲,叛逆,不似宝钗般做作,在周瑞家最后送她珠花时,她直抒胸臆,“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让本对她不上心的周瑞家一声儿也不敢言语。在宝玉被打过后,宝钗送药,并虚情假意地劝宝玉改邪归正,虽说黛玉只是将两眼哭肿得如桃儿般并无过多说词,却比宝钗的说辞真实太多。

    宝钗善柔黛玉善钢,宝钗用曲,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正是如此,黛玉不得姊妹,不得于舅母,不得于外祖母曲高和寡,在外人看来,黛玉尖酸刻薄善妒,但在我看来,这仅是她自我保持的一种方式罢了,于她而言,父母双亡,独自寄宿在水深火热的贾府是痛苦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而她唯一可寄托的仅有视为知己的宝玉,她在乎宝玉,可宝玉多情,“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对于生活感情的不顾,她只能吟唱“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黛玉终是遭算计,在宝钗成大礼的晚上,焚稿断痴情,泪尽气绝,身边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

  • 2、 林黛玉葬花读后感

    导语:说到葬花的故事的由来,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黛玉葬花剧照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离人之殇,愁断了千古女子的悲伤泪。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

    花落,葬了伊人泪。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

  • 3、 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

    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一)

    打心眼喜欢《红楼梦》,尤痴《葬花词》,至今我自己也不知吟咏了多少遍,为黛玉泪洒多少回。如今扮演黛玉的晓旭撒手而去,让人不禁更感悲伤。

    每每口诵《葬花词》,林黛玉好似弱柳扶风,姣花照水的柔美倩影,那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单悲戚,无不在我脑海游戈。面对遍地落花,念及自己的身世,她怎能不凭生几分无助与辛酸?演绎黛玉的晓旭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当花俏枝头时,人们或驻足欣赏,或漫游其下,或风花雪月吟诗作文。但当红消香断之时,又有几人如龚自珍那样深诸其情怀,并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千古名句呢?是啊,目睹花谢花飞花满天的黛玉,想到自已天生体弱,红消香断便在不远处,自己与眼前这飘飞的落花又有何异?可这满地落花,还有黛玉用那锦囊收艳骨,且用净土掩风流,让其质本洁来还去,不愿见其强于污淖陷其沟,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红消香断之时不知道可有人为我收艳骨掩风流?如有人惟愿,其一定是宝玉。如若如此,我也泉下瞑目矣。可宝玉若依然任性,与宝钗、湘云、袭人等欢情忘旧,我可真要强于污淖陷其沟了。唉!前事难,不若于今,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吧,那里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可茫茫无尽头,何处有香丘呢?真乃从来淑女多抱怨,自古娇妻更含酸啊!

    或许当时赤瑕宫神瑛侍者甘露浇灌那株降珠草时,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曹雪芹啊!你何来那么多哀怨?为何非要把《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都写得如此凄惨呢?古时的人仿佛已预知了今日。晓旭啊!你演绎了黛玉,现如今又应了黛玉的命运,真可谓红消香断悲矣!

    林黛玉葬花词读后感(二)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从书中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赞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都是王熙凤虚伪,但这话我相信一定发自她内心,没有恭维,黛玉是东方标准的古典美女,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

  • 4、 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模板

    四大名著是我国的经典,已经被翻拍成一部部的电视剧,观看四大名著影视剧唯一不好的一点是观众少了思考,读名著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提高读者的想象力。当然,四大名著中的蕴理,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专研、领会!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模板》,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 篇1

    曹公十年心血凝聚出的一颗中国文学史上瑰丽的明珠,享誉古今中外。其内容思想所含之深广,我并不能如大家一般妙语连珠,鞭辟入里地陈述所感,只能在这提出些许拙见,以表我对此作的喜爱与仰慕。

    拜读完全书,黛玉给我的感触最深。常说林黛玉就是《红楼梦》的灵魂,读懂的林黛玉就读懂了《红楼梦》。曹公笔下: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遗世独立的绝代美人跃然纸上。在烟火缭绕俗世,她的存在就是一种浪漫,让人心生倾慕。

    有人为附庸风雅,读红楼或更甚之仅是人云亦云地拾人牙慧,道黛玉格局小,心眼小。殊不知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误解。太不尊重曹公心仪的女主角,也太侮辱我心中风光霁月的黛玉了。我所仰慕的黛玉,有着绝代姿容且蕙质兰心,清高孤傲。有貌有才有思想,绝无那般肉薄心窄。

    初入荣国府,面对不熟悉的人的环境,黛玉的表现出极强适应能力和礼数周全,滴水不漏的对答。一如王夫人九曲十八弯的敲打别沾惹惹宝玉。黛玉的回答游刃有余,先是说自己会包容这个混世魔王般的兄长;其次又将母亲对宝玉的赞美道出;最后再让王夫人放心。要知道黛玉说出这番话也还未曾及笄,如此知世故而不世故,既不让王夫人生怨,又摆脱沾惹之嫌,还不让人看轻,这何不为聪慧?如这般,没有心胸开阔,情商高,难能做到!这气度哪里来,书中黛玉是出身钟鼎之家的曼妙闺秀,再联系后来随口咏《葬花吟》等,不难想出这跟黛玉好读书有关。书读多了,视野宽了,眼界便宽了,才有此般超拔群芳的胸襟和才情。

    再是,有许多人因黛玉当面怼周家娘子别人挑剩下的,才来给我而认为黛玉小心眼失礼数。可是原就出身于世家的黛玉,如果容忍周瑞家的看人下菜的行径,那就不叫气量大了,那是没脾气了。且今后她可能就要以这种委屈的姿态在贾府里小心度日了。通过一句话,给了这些惯好欺软怕硬下人们一个当头棒喝。这就是林黛玉,不虚与

  • 5、 关于林黛玉之死的读后感

    中学时代,听别人说红楼故事,宝玉和黛玉倾情相恋却终未能结成眷属,深感惋惜,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黛玉的早逝,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黛玉她冰清玉洁,才貌双全,却偏偏命薄如斯,老天何其不公!

    后来借到一本《红楼梦》,如饥似渴地捧读,有关宝黛的章节片段更是百读不厌,为他们的笑而笑,为他们的悲而悲,为他们的相聚而欢欣,为他们的生离死别而痛断肝肠。看到宝玉出家,则为宝钗的独守空房而幸灾乐祸,总认为宝黛未能结合,全是多了她一人。她出身皇商,家富势豪,母亲又与王夫人有亲,与她相比,早孤无依,寄人篱下的黛玉自然不占优势,不能成为贾府当权派的考虑对象了。

    再后来终于有了一本《红楼梦》,空闲之余,常常玩索,发现以前仅从感情这一方面来看黛玉的爱情与命运有些幼稚,有些单纯,但是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有增无减,对她的爱情与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怜惜她自尊自爱,敏感多愁;痛惜她才高命薄,含恨而逝。她客居贾府,自然在意自己“凭空多出的主子”的身份,在下人面前偶尔言语尖刻,也只是争取和三春一样的待遇。她时时衡量揣测自己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一个薄宦的千金小姐在名震天下的公侯之门,势利卑俗、明争暗斗的集中营,处处风刀霜剑,尔虞我诈,她不涉一端,洁身自好,结果却是不和任何一端为友就是与全部的派别为敌。在下人眼中,她是一个“零余的主子”,在王夫人、凤姐等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寄食者,贾母的宠爱也不能为她支撑起全部的蓝天。黛玉的心倍受煎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不明白,也不屑明白,不想明白,但是她的自尊又不容许别人的轻视,于是,保持这种与贾府众人的微妙关系而不使之恶化,对她来说,是一件费心伤神的事情。她的全部精神,就投注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与贾府众人的关系,另一件就是经营与宝玉的爱情。

    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表现出来多少坚强,就映现出内心的多少脆弱,而坚强与脆弱的矛盾结合,就产生了痛苦。生活在痛苦中,若没有期盼,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慰藉和希望,恐怕铁打的人也会被这痛苦销蚀。那么宝玉就是支撑黛玉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宝玉是黛玉世界的重心,黛玉对他的重视远远超过自己的生命,情愫暗种时她也许并未发觉。但喜怒已全系在他身上,所以一旦有言语冲撞或发现他与别的女子稍稍热络一些,便恼他恨他怄气闹性子。一片苦心,宝玉一一体谅,使小心赔笑脸,终于,二人心有灵犀,都“放心”了。可是他们爱情的小舟在现实波涛汹涌暗流不断的

  • 6、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导语: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虽是短短几页课文,却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红楼梦》的: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昭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衰败,它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

    想着曾在哪一回中所见的文字,我空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吾谁与逝,与吾从,渺涉茫茫,归彼大荒。我不再只醉心于词句的优美了,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有了重新认识。

    了解了颦儿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了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了解了那个终日以泪洗面,输掉了钗黛之争,在凄凉中香消玉殒的黛玉,如果说悲愁是东方古典女性的特点,那么黛玉无疑是悲秋的集大成者。

    穿越了时空,打破了历史的界限,似乎见了她初到贾府的处处小心,步步留神,似乎望到了那个削瘦背影整日封存在那些封建礼教与各种人际的束缚中,无法理解,无法承受,尽力的躲避与应付。

    她也承载了,搭上了这贾府的列车,开向了前方,不知到下一次在拿起你时,不知你是否还在前行。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

  • 7、 林黛玉观后感(精选7篇)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林黛玉观后感(精选7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林黛玉观后感 篇1

    中学时代,听别人说红楼故事,宝玉和黛玉倾情相恋却终未能结成眷属,深感惋惜,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黛玉的早逝,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黛玉她冰清玉洁,才貌双全,却偏偏命薄如斯,老天何其不公!

    后来借到一本《红楼梦》,如饥似渴地捧读,有关宝黛的章节片段更是百读不厌,为他们的笑而笑,为他们的悲而悲,为他们的相聚而欢欣,为他们的生离死别而痛断肝肠。看到宝玉出家,则为宝钗的独守空房而幸灾乐祸,总认为宝黛未能结合,全是多了她一人。她出身皇商,家富势豪,母亲又与王夫人有亲,与她相比,早孤无依,寄人篱下的黛玉自然不占优势,不能成为贾府当权派的考虑对象了。

    再后来终于有了一本《红楼梦》,空闲之余,常常玩索,发现以前仅从感情这一方面来看黛玉的爱情与命运有些幼稚,有些单纯,但是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有增无减,对她的爱情与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怜惜她自尊自爱,敏感多愁;痛惜她才高命薄,含恨而逝。她客居贾府,自然在意自己“凭空多出的主子”的身份,在下人面前偶尔言语尖刻,也只是争取和三春一样的待遇。她时时衡量揣测自己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一个薄宦的千金小姐在名震天下的公侯之门,势利卑俗、明争暗斗的集中营,处处风刀霜剑,尔虞我诈,她不涉一端,洁身自好,结果却是不和任何一端为友就是与全部的派别为敌。在下人眼中,她是一个“零余的主子”,在王夫人、凤姐等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寄食者,贾母的宠爱也不能为她支撑起全部的蓝天。黛玉的心倍受煎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不明白,也不屑明白,不想明白,但是她的自尊又不容许别人的轻视,于是,保持这种与贾府众人的微妙关系而不使之恶化,对她来说,是一件费心伤神的事情。她的全部精神,就投注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与贾府众人的关系,另一件就是经营与宝玉的爱情。

    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表现出来多少坚强,就映现出内心的多少脆弱,而坚强与脆弱的矛盾结合,就产生了痛苦。生活在痛苦中,若没有期盼,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慰藉和希望,恐怕铁打的人也会被这痛苦销蚀。那么宝玉就是

  • 8、 读林黛玉进贾府有感

    导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3回。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进入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全书进一步展开故事的精华之笔。

    读林黛玉进贾府有感

    《红楼梦》的真正开端应当是第三回后半部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其中,作者不但借黛玉之眼对贾府概状、上下人等作了一一的描述,更为其在贾府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黛玉到贾府来,身份是孤女投靠亲眷。因此,她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宗旨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准则在本回中即得到充分表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林黛玉的敏锐小心、对一切都细细观察、行为恭谨。例如在邢夫人处一节、王夫人处一节、喝茶一节,还有与宝玉相会一节。试看宝黛相会,宝玉一见她便猫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黛玉见到宝玉时虽然也有同感,但只是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后面的宝黛问答,黛玉只是问一答一,绝不多说一句话,并且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她说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与前文贾母问她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区别何其大也。她前后不一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迎春姊妹们只认得两个字罢了。宝玉的痴狂与黛玉的谨慎形成强烈对比,这也为他们在后文中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黛玉在贾府内的命运,还通过一个翻头和尚(即茫茫大士)的俄语有所预兆。茫茫大士说她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许见哭声预示她泪尽而死的结局,而所谓外姓亲友自然是指她母族贾家了。但是黛玉概不听劝,孤身人了贾家,其前途可以想见。首先是她在贾家的地位。试看她进荣国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进门后,又是几个婆子扶她出轿,走了许多路,方到正房,冷冷清清等着的是儿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只有贾母才给了她一点温暖,被一把接入怀中。贾母疼她,为的是她身世的可怜;而熙风等人跟她亲热,所为只是贾母。至于贾赦、贾政等,则都托故徽得见她。试与后文中宝钗进府相比,就可见黛玉处境之艰难了。

    由此可见,黛玉在贾府中处于一个特殊而微妙的地位。一方而.由于贾母的疼爱,她得以与宝玉并肩,高出迎探惜之上;另一方面,她无亲无友,无财无势,为人所孤立。她特殊敏感之性格的形成,正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也正是因为此,方有了后文的一出出悲剧,有了这一册伤金悼玉的《红楼梦》。

    读林黛玉进贾府有

  • 9、 名著读后感:我眼中的林黛玉

    泪,无声无息地从脸颊滑落;

    花,似乎在凄凉地讲述着什么;

    心,被封建之笼牢牢困住;

    爱,终成为男女之间空相思。

    题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是《红楼梦》的开卷词,它讲述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

    黛玉与宝玉既然在冥冥之中注定要来相遇,以来报上辈子的灌溉之恩,为何终要分离呢?黛玉的眼泪在死之前都快流干了,也未能把上辈子之恩报完吧

    既然报不完,为何不让他们长相厮守呢?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逝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云两不知。这暗示了黛玉一生的坎坷和她的多愁善感,不是吗?

    黛玉清高孤傲,多愁善感,可是,这些都是因为封建社会呀!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贾家人的心目中只有宝钗才是最完美的儿媳,而宝钗做了宝玉的妻子,只不过是因为贾府势力强罢了,从未想过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爱!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仅是晴雯的悲剧,也是黛玉的悲剧,她为爱情熬尽了最后一滴眼泪,也没有和宝玉结成良缘,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有多少男女成了牺牲品?

    宝钗,只不过是顺从于封建社会思想罢了,为什么她有那们多人支持呢?宝玉喜于女子打交道,他爱女子广泛,并未让黛玉知道,她才是宝玉心中的唯一。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是呀!为何已注定要分离,却还要相遇呢?

    林间,黛玉悲怆的歌声又传了出来

  • 10、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编者按:《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书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故事,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了他们的虚伪、欺诈、腐朽和罪恶。曹雪芹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 ,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就是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她不委屈求全,她就是她,她自尊,她清高。她敢想敢说,她言语犀利,别人都认为她小心眼,只有宝玉懂她,只有他俩心灵相通,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下互相扶持。

    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而且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

    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母亲生前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

    所以史湘云将其比戏子她恼人,晴雯不开门,她恼人。最为高潮的,是葬花的一段,不免让人落泪,尤其是最后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

  • 2022-11-12

  • 2019-09-21

  • 2023-02-16

  • 2019-09-20

  • 2021-05-06

  • 2019-09-23

  • 2022-09-07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5-24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08

  • 2019-10-17

  • 2019-09-23

  • 2023-01-26

  • 2019-10-19

  • 2022-12-27

  • 2019-09-20

  • 2019-09-26

  • 2019-10-20

  • 2019-09-28

  • 2019-09-20

  • 2023-02-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23-01-07

  • 2019-09-20

再议林黛玉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再议林黛玉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再议林黛玉读后感、2024再议林黛玉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