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2024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范文(左右,以上)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相关栏目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热门栏目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推荐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

(共 1348 篇)

  • 1、 《娱乐至死》读后感_55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5500字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娱乐至死》

    1、你是哪一派?

    全民娱乐的时代,尼尔·波兹曼的声音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所以,这本经典不被众多人阅读是理所当然的了。

    大学时,室友z来自江苏,主修对外汉语,辅修新闻学。她喜欢看书看报,是《南方周末》和《锵锵三人行》的铁杆粉丝。另一位室友m来自吉林,是sj组合的超级迷妹。尤其是帅气的韩庚,把她迷得神魂颠倒。

    毕业多年,我的脑子里还能记起这样的画面:下课回到宿舍,z同学津津有味地看窦文涛和嘉宾谈天说地、针砭时弊,m同学被sj的真人秀节目逗得哈哈大笑。像我这样的“自由派人士”,学习累了,就暂时加入m同学的阵营,看满屏帅哥活蹦乱跳;太闲散了,就自动归队到z同学阵营,听窦文涛“胡说八道”。

    同处一间宿舍,z同学和m同学能友好相处,但在娱乐方式上,交集甚少。我欣赏z同学的自律与克制,总能对众人趋之若鹜的娱乐方式保持距离,也羡慕m同学的活泼和开朗,哪怕是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时候,也要关注sj的一举一动。压力再大,看一期节目就好了。实在不行,看完后再逛个贴吧,妥妥的治愈了。

    即便如此,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成不了z同学,也无法拥有m同学的生活状态,反倒是乐意做个“自由派”。

    《娱乐至死》是z同学喜欢的书。看这本书,我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到了z同学的队伍。

    我还是当年的“自由派”。你是哪一派呢?

    2、媒介之下,鸿沟之上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当时的背景是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它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种娱乐至死的物种。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大潮席卷全球,电视的霸主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互联网。据 emarketer 数据,中国成年人每年每天花费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将达到 2 小时 39 分钟,较去年上涨 11%,而每天观看电视的时长预计为 2 小时 32 分,较去年下滑 2%。这意味着,今年国内成年人用户使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将第一次超过使用电视的时间。

    移动网络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在今天的中国,十八线以外的小乡村里,农民拿着手机刷微信,甚至逛淘宝,不足为奇。

    波兹曼说,某个文化中心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

  • 2、 《娱乐至死》读后感_8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本政论性著作,作者探讨了从印刷时代,电报时代到电视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对话语权的影响。当然作者是以美国为例,着重探讨了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的认知模式,对人的思考方式的所带来不利影响。对美国的分析是否是能适用其他国家或地区这个不是作者所关心的,或者说是作者没有这个目的。作者是想以这种探讨的方式论证电视时代的到来对人的不利影响,对人类有一种警醒,人不能太沉溺于电视。电视把所有的一切内容都娱乐化,不再有任何严肃深刻的事情,不再关注事情本身如何,也不在去思考,这种糟糕的情况带来了理性的弱化,在普遍的电视化中接受那些无意义的东西。而民众逐渐远离政治的中心,逐渐丧失政治话语权。作者对电视时代的批评,对印刷时代的褒扬的,实质上还在于政治话语权的问题。当然政治话语权的取得与教育分不开,作者也批评了电视时代对教育的不利影响,教育也被娱乐化。也许你会认为作者过于激进。但这也是西方式的写作方式,西方人思考问题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式的思维语境是不受欢迎的,我们讲的是和谐,是中庸。而就此书而论确实值得一读。娱乐至死的是人丧失了思维的能力,陶醉于电视带给人的快感享受中。后文作者没有指明解决的方向,而是采取了赫胥黎式的方式。对此书让人不得不关注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电视时代逐渐远离人的生活,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前的崭新时代——网络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一方面陶醉于其中,娱乐至死,但另一方也越来越被奥威尔老大哥式的控制之下。网络时代对人所造成的影响,或者对人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的影响远胜于其他时代。网络时代即使个体彰显自身的时代,也是社会,个体更加疯狂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对政治话语权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如果套用作者的话,网络时代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 3、 《娱乐至死》读后感_45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4500字

    21世纪是一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繁忙的城市日新月异,新异的理念层出不穷,浪潮之巅的网红快速迭代。为了成为一个称职的现代都市人,你用拇指在闪烁的手机屏幕上追赶着、捕捉着当下发生的一切。

    你还记得在上司酒后模模糊糊的话语里头,在长辈一本正经的朋友圈上,在心灵鸡汤的残渣里,常常看到这样一个词:活在当下。

    你心想,我这样算是“活在当下”了吧?无论是近在眼前的闺蜜口红换了色号、还是远在天边的大咖上了最新一期ted、甚至救助所里的流浪狗大黄又生了一窝小黄。我统统都知道!

    这个“活在当下”的“当下”其实指的是此时此地此身感知的一切。也就是这一地点,这一时刻,正在进行的事。简单来说就像英语里的“现在进行时”。

    问题是,你是在ted的观众席上翻着手机照片,才发现闺蜜的口号换了色号;你是在和闺蜜逛街喝茶共度周末的时候翻着手机日历,才发现错过了你曾救助过的大黄的重要狗生时刻;你是在救助所当志愿者时回忆起ted脑海一片空白急忙打开网络视频补课,才了解那一场演讲的核心内容。

    手机是你的“任意门”,你用它穿越一个个信息的时空中,以失去此时此地此身的代价,以一种娱乐的姿态捕捉“当下”。你有没有想过,你想用力握紧的当下,早已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这一切,并非只发生在21世界网络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文化里,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活在“当下”的娱乐姿态。不同的是,那个时代的“任意门”是电视。甚至在更早之前,“电报”也曾经成为“任意门”。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就深刻探讨过这一现象。

    这种活在“当下”的娱乐姿态,对当时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影响?在娱乐至死的氛围里,人们应该怎么做是好?今时今日的我们,又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呢?一起来看看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是怎么说的。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尼尔・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主要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合作者:查尔斯・韦恩加特纳)、《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如何看电

  • 4、 《娱乐至死》读后感_40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4000字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此该书批判的对象还停留在电视文化。尽管如此,作者的观点放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1.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

    该书开篇便提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奥威尔的《1984》描绘了一个信息与思想被“老大哥”牢牢控制住的未来世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则描绘了一个人类沉迷于由工业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与欢乐、从而失去思考力的未来世界。结合美国的现实情况,波兹曼似乎更认同赫胥黎的看法,因此他想用本书告诉读者,“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尼尔·波兹曼师承麦克卢汉,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对于文化研究,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因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波兹曼继承并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即隐喻”,即媒介可以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所以它更像一种隐喻。无论是口头的语言、印刷的文字还是摄影摄像,它们都能用一种隐蔽的方式指导着人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媒介——隐喻”的关系也许是复杂的,但作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人类“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正如眼镜的出现暗示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正是这种超越媒介表现形式之外的隐喻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内容。

    在书的第二章,波兹曼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媒介即认识论。认识论是一个复杂而晦涩的学问,所以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媒体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他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诺思罗普·弗莱),而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论一种媒介来自何种语境,它都能越过原有的语境而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并引导人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社会结构。

    2、印刷时代的美国文化

    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波兹曼介绍了印刷文化时代的美国和印刷术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书中提到,富兰克林时代的美利坚人是热诚而优秀的读者,他们比世界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人都更依赖铅字的力量。相较于大英帝国,殖民地美洲没有出现文化贵族,阅读没有被视为上等人活动,无论是生活惬意的种植园庄主还是最穷苦的劳工,都对书籍表现出高昂的兴趣。进入1

  • 5、 《娱乐至死》读后感_35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3500字

    1.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摘抄原因: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我们所热爱的一切无一不在占用我们的时间、消耗我们的激情、麻痹我们的思想,在娱乐和幻想中不断地自欺欺人,好像一切不过都是无意义。

    2.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

    摘抄原因:通过视觉形象呈现会话、传递信息,决定了形象地第一重要性。在这个时代,是否拥有可信讨喜的外表比是否拥有深刻的见解和令人钦佩的思想更重要,这无疑是令人恐慌的。

    3.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摘抄原因:用于会话的工具决定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宽度和广度。

    4.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摘抄原因:媒体的衣食父母是受众,受众的喜好决定了媒体的发展方向,迎合受众的传播方式使大众在娱乐中被控制而丝毫不知。

    5.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6.我们对语言的了解使我们知道,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

    7.语音的书写形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知识理念,一种关于智力、听众和后代的新认识,这些东西柏拉图在其理论形成的初期就已经认识到了。他在《第七封信》中写道:“没有一个有智力的人会冒险用语言去表达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是那种会恒久不变的语言。”

    摘抄原因:语言转瞬即逝,而铅字隽永并能被人们反复推敲和评判。不敢用语言这种东西表达观点更倾向于用抽象的方式解释思想,除了因为知道语言语言这种表达方式的危险性之外,是否也是因为意识到了语言本就毫无意义。

    8.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9.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10.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11.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之中:其他的一切都将渐渐地成为虚无。

    12.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端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地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

  • 6、 娱乐至死读后感600字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的作品以一个很不一样的角度写出了世界人性生活,你的观后感是什么样子的呢?娱乐至死读后感800字一起看看吧!

    常常听人说(),现在从电视和网络上就能获取很多知识,事实确实如此。但正如书中所言,我们从这当中所获得的知识包含了太多的娱乐性。电视节目需要收视率,需要盈利,没有收视率,绝大部分的节目都办不下去。换言之,娱乐性是电视节目生存的必要手段。为了达到娱乐性,电视上呈现的节目效果,大多是剪辑后的成果。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我们从中获取的知识,看到的画面,是片面的,仅仅是碎片。比如对名著的翻拍,要做到完全尊重历史、还原作品,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认为,要获取实在、完整的知识,还是要多看书。就像公司这次青年读书会活动,就是要帮助青年开拓视野、实践历练、知行合一,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在这里,我要引用上面徐友渔讲的那句话。这是他对这本书的评价,但也是在我们读书时该有的做法。我们要明白,放在我们面前的书,并不每本都是好书,其中肯定有残次品。尤其是读议论性强的作品时,尤其要保持清醒。因为往往作者说什么,我们就认为是什么,容易被作者带跑。

    如何去甄别书的好坏,仁者见仁。只是在书的选择上,我倒是有这么几点建议:一是选择好的出版社。毕竟这些出版社,有口皆碑,出错率低;二是选择好的译者。这点适用于读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时,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看的都是译文,是第二手资料,是以译者的读后感为基准所形成的,谁知道译者期间杀死了多少个哈姆雷特,又创造了多少个哈姆雷特呢?换言之,还要学会比较,就是要看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堂吉诃德》,选择其中最好的译品;三是尽量多读史书,少看小说,各种小说。

    而对于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言传身教的,一个人生导师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了。以前听故事,听成功人士讲他们的奋斗史,似乎都会提到一点:我遇到贵人了。尤其是公司最近举办了师带徒的拜师仪式,多位师徒结对成功,更让我觉得公司似乎就在创造一个为我们找到贵人的机遇。

  • 7、 娱乐至死读后感书评范文

    《娱乐至死》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下面就来一起欣赏吧!

    由uc的一篇文章,开始读这本书,娱乐至死。信息的接受,没有思考,不懂如何输出,只是消磨时间,结束后就是空虚感和颓废感。但是一到空闲时间又忍不住去浏览,因为可以不用付出,就可以轻易获得短暂的笑点,日复一日的虚拟满足和无尽的空虚。敲出这几个字也是,总是忍不住要翻书,翻那篇文章,人家是怎么写的,就是习惯性的不想思考,不懂脑子。所以还是逼自己再想想,为何浏览文章的时候感同身受,到自己去表达的时候却逻辑混乱,不知所言。

    感同身受一:快速消费的时代,智能推送你所感兴趣的东西,不断刺激你的大脑,很难去主动结束。不经思考,结束后会感到空虚。碎片化的信息接收,这种舒适容易让人沉沦,不仅消磨斗志,更在透支未来。

    感同身受二:信息的传播从文字到电视到新兴媒体,人们的关注点也从事件本身更多转移到事件的表象,更多看重事情外表,好不好玩等等。不可否认,相由心生,这也是激励自己的方式,但是以貌取人也是不妥当的。

    感同身受三:浮躁,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思考。健身、,没办法坚持,娱乐性的东西却能看两三个小时,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不自觉选择短期利益,

    感同身受四:被侵蚀的童年,对小孩子来说,自制力更是不行,接受新鲜事物,无法辨别。更多的还是家庭环境、教育等,虽然考虑的有点长远,就是觉得自己都这般,更何况小孩子呢。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警告我们,电视将成为一种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文化媒介,牵制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我想说的是,无论在什么时代,娱乐总是生活的附属品,不可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更不可能让我们放弃思考。

    世界上总会有一些理性、严谨、刻苦求实的人存在。地铁上,人们投入于手机的资讯,而有几个人捧着手机在工作;电影院里,还是有人会对所看电影内容进行思考;而电视机前,人们看到一则如老人碰瓷的新闻,也并不会像作者说的那样不辨真伪;看到战争爆发的新闻,也并不会像作者说的那样漠不关心,只管傻看。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像屠呦呦、董明珠、徐颖这样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况且如今的电视,以及娱乐的衍生品手机,我们可从中得到的信息并非只有娱乐,或是披着严肃的外皮搞娱乐的东西。像《老梁故事汇》这样的节目,是用有趣、理性、不插科打诨的风格为

  • 8、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了一本《娱乐至死》的书,pc娱乐网。这是一卷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对于处于信息爆炸年代,并被极大的信息量冲击的头昏脑胀的我们意义至深。 这本书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进行了探讨。当时,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据此,波兹曼悲观地认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无论是印刷术还是电视,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着名的话语:“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在书里,波兹曼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媒介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无法自拔。

  • 9、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这本书是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分享读书心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篇1

    《娱乐至死》是我读的尼尔波兹曼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童年的消逝》。两部作品都旗帜鲜明地对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评。作者大力宣扬印刷媒介将人类带入理性、文明的时代,而电子媒介尽管在技术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给予人们更多的是享受、娱乐,使人们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正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言,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几十年过去了,尼尔波兹曼的预言发展如何呢?《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想告诉读者的是赫胥黎的预言,即毁掉我们的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非奥威尔的预言,即极权压迫。(时间有限,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未读),为此我特地读了下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即另外一种预言。读罢,冒一身冷汗。尽管中国现在民主法治逐渐步入轨道,奥威尔的预言似乎与我们再无瓜葛。但是,回头看看历史,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纳粹时代的德国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极其吻合的展现了奥威尔笔下的世界;放眼当下世界,刚刚垮台的卡扎菲政权、持续遭受军政府统治的缅甸、屡屡挑衅国际法而不知悔改的北朝鲜等均经历过或正在水深火热的极权压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兹曼笔下的美国,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持续享受着相对自由的政治、高度发达的经济与科技、繁荣的文化所带来的种种福利。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似乎从奥威尔的笔下一步步走到了波兹曼的笔下,改革开放是转折点,尽管随之而来一些先前没有的问题,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但瑕不掩瑜,即问题掩盖不了历史的巨轮向前推进产生的辉煌,最终也不会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

    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娱乐性会把人类从理性的公民变成不再思考的傻瓜,他显然严重低估了受众的智商和情商。即使电视如波兹曼所说,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此种情况下娱乐是仅仅是手段,而手段可以大于内容对观众产生影响力。由此看出,波兹曼是魔弹论的忠实信徒和发扬者,他忠实的相信电视以娱乐手段作用于观众的强大力量,并且不限内容,只须有一种娱乐手段就能产生出枪弹射入身体的

  • 10、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这本书的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此谈谈读书心得感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1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1.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 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2.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美丽新世界》

    3.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4.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精神分裂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2

    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识和看法。从根本上迫使我尽可能地约束自我远离被娱乐主宰的电视媒体,尝试回到书本中,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媒介即信息,十数载以来,都是把电视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都自鸣得意地以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舒适的寓教于乐的过程,当认识与观念被倾覆,当得知把无知当知识的过程维持了数年,改变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艰难并且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本书,十几年教育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完全不足以使我作出任何适当的评价,在这里,只能并且也心甘情愿地用仰望的姿态去阅读和思考它。

    当然,一切的收获都只有当我能够适当地表达和阐述的时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关于电视的单纯娱乐性

    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电视中表现的世界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09-3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09-19

  • 2019-11-06

  • 2019-10-01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11-08

  • 2019-09-21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众多的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2024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范文,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2024等,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