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书是雨露,能滋润干枯之心。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篇优质的读书心得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心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娱乐至死》这本书是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分享读书心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篇1

《娱乐至死》是我读的尼尔波兹曼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童年的消逝》。两部作品都旗帜鲜明地对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评。作者大力宣扬印刷媒介将人类带入理性、文明的时代,而电子媒介尽管在技术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给予人们更多的是享受、娱乐,使人们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正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言,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几十年过去了,尼尔波兹曼的预言发展如何呢?《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想告诉读者的是赫胥黎的预言,即毁掉我们的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非奥威尔的预言,即极权压迫。(时间有限,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未读),为此我特地读了下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即另外一种预言。读罢,冒一身冷汗。尽管中国现在民主法治逐渐步入轨道,奥威尔的预言似乎与我们再无瓜葛。但是,回头看看历史,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纳粹时代的德国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极其吻合的展现了奥威尔笔下的世界;放眼当下世界,刚刚垮台的卡扎菲政权、持续遭受军政府统治的缅甸、屡屡挑衅国际法而不知悔改的北朝鲜等均经历过或正在水深火热的极权压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兹曼笔下的美国,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持续享受着相对自由的政治、高度发达的经济与科技、繁荣的文化所带来的种种福利。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似乎从奥威尔的笔下一步步走到了波兹曼的笔下,改革开放是转折点,尽管随之而来一些先前没有的问题,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但瑕不掩瑜,即问题掩盖不了历史的巨轮向前推进产生的辉煌,最终也不会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

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娱乐性会把人类从理性的公民变成不再思考的傻瓜,他显然严重低估了受众的智商和情商。即使电视如波兹曼所说,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此种情况下娱乐是仅仅是手段,而手段可以大于内容对观众产生影响力。由此看出,波兹曼是魔弹论的忠实信徒和发扬者,他忠实的相信电视以娱乐手段作用于观众的强大力量,并且不限内容,只须有一种娱乐手段就能产生出枪弹射入身体的效果。要达到波兹曼所说的效果,观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电视成为唯一接触外界事物的媒介;电视说什么就信什么;只看电视而不再进行人际沟通;分不清电视里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等。显然,电视环境下长大成人的美国人依然有众多好手考上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名校,而且他们取得的成就丝毫不比前人(即生活在电子媒体出现前的人)差。由此可见,电视没有阻止精英的辉煌。 波兹曼号称印刷时代的人多么具有理性的光辉、思辨的能力,但史上种种丧失理性的群体暴力事件均出现在印刷时代或以印刷为主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德国法西斯、中国文革等,电视的流行是人们变得不再思索、感情用事,但却再无此类破坏巨大的群体事件。当然这其间的主要差别并不在于印刷和电子的差异导致,我在这里只是想说明电视也好,报纸也好,均是一种媒介,对人的思想、行为并不起关键的支配作用。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技术,而非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人。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我同意技术存在隐喻,但揭示隐喻的是人,而且人在隐喻起作用的过程中扮演决定性角色。所以,比起尼尔波兹曼,魔弹论观点的代表者夸大其词的能力显然略逊一筹。

人有追求快乐的权利,而人活着的最终目的也无非就是不断追求更大的快乐。同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差异化的,即对快乐各有各的定义和理解。政客争权,商人逐利,学者求真,都是对快乐的向往。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衣食无忧、家庭和睦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他们对于政治常常不抱太大兴趣。波兹曼认为电视将政治娱乐化,一个选民同时又是电视观众的话,恐怕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只能浪费手中的选票,最终丧失政治话语权。按照波兹曼的观点,如果选民不是一个电视观众,而是一个崇尚阅读的人,他必将在选举中做出理性的选择,选出合适的公职人员。我完全同意比起视听元素文字有助于培养理性思维的观点,但是这一点在政治上不灵。人类历史发展表明,精英统治平民、平民有所制约是目前最为合理、有利的政权组织形式,如果二者角色对调,往往引起轩然大波和社会动荡。相比较,精英是理智的,平民在这方面较为欠缺,如果平民通过学习开始变得理智,那他会逐渐向精英阶层流动,或者推翻现有的精英阶层,自己掌权。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而广大平民并不具备这样的特质,而他们也没有必要具备。因此,波兹曼无需为他们担心,政治是复杂的游戏,平民多是看客,而看客只需带着眼睛和好心情就行。尼尔波兹曼担心的是统治阶级以以娱乐麻痹民众,这样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比起历史,如今可以娱乐政治是社会开放和民主风气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文明不是一步到位的,循序渐进才有章可循。

在看书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敢苟同的观点,如对麦克卢汉的盲信,电视信息行动比极低,电视取代教室的功能等。有趣的是,对于一些作者引用的观点,我却极为推崇。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中小学教育不用再说,一切为了分数。高校的学生不再苦恼于分数,但毕业时找工作、考研的种种心态和动作极其吻合了西塞罗的说法。约翰杜威在《经验和教育》中写道,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这个观点主要是有感于自己的考研过程和过年回家遇见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侄子贪玩、不爱学习。一段时间积极努力的自主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受益终身。如果小孩从小就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来恐怕很难在学业上走得更远。在中学时代,所谓差生不如优等生的地方不在于小学那点皮毛知识,而在于多年来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它们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学,有可能是一生。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篇2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xx)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曾出版过20余部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影响巨大的名作。《娱乐至死》发表于1985年,该书从一问世就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在这本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传媒对人们的思想、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的影响,表现了西方人文学者对社会一贯的睿智和忧虑,既发人深省,也让人对作者的深切人文关怀肃然起敬;不仅有诸多精当之处,而且表现出了作为一名学者应该持有的对社会有关发展状况予以批判性审视的自觉性。该书自20xx年由章艳翻译出版后,在国内立刻引起热议,并获得20xx年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该书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为研究大众文化不可不读之书。

波兹曼提出的观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趋势密切相关。

从社会思潮方面来看,传统的价值理念遭到了巨大的颠覆。以节俭、勤奋、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逐渐被以享受和身体感官的满足为核心的享乐文化所取代。整个社会开始注重自我个性发展、感性解放,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娱乐精神,西方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受到愈来愈多人的欢迎,追随商品交换法则的文化工业,让受众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情趣之中。

从传媒体制来看,美国主流传播媒体的运作方式都是商业化的,营运的根本目的在于赚取利润。而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因此,为获得收视率,赢得广告客户的青睐,媒体在内容选择、内容形态上有很明显的媚俗取宠倾向。

总的来说,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后,在八十年代终于再次安定了下来。但传统上重视节俭和勤奋、反对纵欲享乐的新教伦理已被倡导感性解放的自由运动冲击得七零八落。在

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性革命后,人们再也找不到不去享乐的理由。八十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加现实,更加浮躁,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深奥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作《娱乐至死》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的负面影响。

波兹曼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交往媒介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即从口语到铅字再到电视。每种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都有着决定性影响。比如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前的口语时代,作为生活经验浓缩的谚语和典故受到人们重视。久经世故的老人可以用它们作为调节争端的法庭判词。而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后,人们更看重印刷出来的文字的权威,而不再是口头语言。口语不再被看作是可信赖的对象。从口语到铅字的媒介转换在波兹曼看来是一次巨大的智力进步,它使得话语变得更加严肃和理性。

但是,为了吸引观众,电视不得不追求节目的新鲜和刺激。时不

时地以各种奇闻轶事和娱乐噱头来控制观众注意力。电视看似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战争、灾难、事故、政治、科技等无所不包。但这些信息却几乎没有多大价值。它的重要性似乎仅取决于电视播放的范围和速度,以及时为我们增添一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信息根本无须我们理解,只要了解就够了。我们只是在看电视,而不是读。用波兹曼的话说,在今天,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不可否认,电视的娱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渠道。没有哪一种节目能像娱乐节目一样,可以如此彻底地摒弃观众的各种差异,在不同阶层的观众面前实现如此平等的沟通;也没有哪一种节目可以为范围广大的观众提供轻松忘我的休憩环境,让观众在紧张的社会节奏下进发会心的微笑。正如波兹曼所说,我们要反思和批判的并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一种泛娱乐化现象。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消解崇高、解构经典、恶搞历史、窥视明星。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已经被影视剧、综艺节目、八卦新闻所充斥。读图时代确实给我们一道道视觉盛宴,而且其所具有短时间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是大部分文字所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如此丰盛的享受到底又留下了多少有意义的东西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在一味地看,一味地接受电子媒介传达的讯息,却忘了思考或来不及思考。如此过度的娱乐让我们失去自我,失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游戏已经进行了很久, 如果还意识不到它的后果, 真是不可原谅。我们人类无法命令电子媒介时代倒退回印刷机时代,完全拒绝电子媒介是极端而愚蠢的。我们应该探索的是,怎样去利用这些媒介用另一种方式, 继续我们的生活,拯救我们的文化。

庄子说至乐无乐。就连最倡导快乐之上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认为真正的欢乐在于内心的平和,而并不是感官的满足。不知我们在一次次短暂的、批发式的快感之中,是否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成了只会娱乐却不懂快乐的动物?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该认真思考娱乐至死这样一个命题。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篇3

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识和看法。从根本上迫使我尽可能地约束自我远离被娱乐主宰的电视媒体,尝试回到书本中,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媒介即信息,十数载以来,都是把电视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都自鸣得意地以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舒适的寓教于乐的过程,当认识与观念被倾覆,当得知把无知当知识的过程维持了数年,改变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艰难并且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本书,十几年教育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完全不足以使我作出任何适当的评价,在这里,只能并且也心甘情愿地用仰望的姿态去阅读和思考它。

当然,一切的收获都只有当我能够适当地表达和阐述的时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关于电视的单纯娱乐性

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电视中表现的世界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

图像的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

(电视观众)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办呢?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

关于历史

历史不仅是一个世界,而且是一个活的世界,虚幻的反而是现时的。

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如此残酷的手段,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更恒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关于教育

约翰杜威:课程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更为重要,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教育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作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编辑推荐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锦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是我读的尼尔波兹曼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童年的消逝》。两部作品都旗帜鲜明地对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评。作者大力宣扬印刷媒介将人类带入理性、文明的时代,而电子媒介尽管在技术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给予人们更多的是享受、娱乐,使人们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正如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言,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几十年过去了,尼尔波兹曼的预言发展如何呢?《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想告诉读者的是赫胥黎的预言,即毁掉我们的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而非奥威尔的预言,即极权压迫。(时间有限,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未读),为此我特地读了下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即另外一种预言。读罢,冒一身冷汗。尽管中国现在民主法治逐渐步入轨道,奥威尔的预言似乎与我们再无瓜葛。但是,回头看看历史,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纳粹时代的德国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极其吻合的展现了奥威尔笔下的世界;放眼当下世界,刚刚垮台的卡扎菲政权、持续遭受军政府统治的缅甸、屡屡挑衅国际法而不知悔改的北朝鲜等均经历过或正在水深火热的极权压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兹曼笔下的美国,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持续享受着相对自由的政治、高度发达的经济与科技、繁荣的文化所带来的种种福利。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似乎从奥威尔的笔下一步步走到了波兹曼的笔下,改革开放是转折点,尽管随之而来一些先前没有的问题,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但瑕不掩瑜,即问题掩盖不了历史的巨轮向前推进产生的辉煌,最终也不会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

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娱乐性会把人类从理性的公民变成不再思考的傻瓜,他显然严重低估了受众的智商和情商。即使电视如波兹曼所说,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此种情况下娱乐是仅仅是手段,而手段可以大于内容对观众产生影响力。由此看出,波兹曼是魔弹论的忠实信徒和发扬者,他忠实的相信电视以娱乐手段作用于观众的强大力量,并且不限内容,只须有一种娱乐手段就能产生出枪弹射入身体的效果。要达到波兹曼所说的效果,观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电视成为唯一接触外界事物的媒介;电视说什么就信什么;只看电视而不再进行人际沟通;分不清电视里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等。显然,电视环境下长大成人的美国人依然有众多好手考上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名校,而且他们取得的成就丝毫不比前人(即生活在电子媒体出现前的人)差。由此可见,电视没有阻止精英的辉煌。波兹曼号称印刷时代的人多么具有理性的光辉、思辨的能力,但史上种种丧失理性的群体暴力事件均出现在印刷时代或以印刷为主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德国法西斯、中国文革等,电视的流行是人们变得不再思索、感情用事,但却再无此类破坏巨大的群体事件。当然这其间的主要差别并不在于印刷和电子的差异导致,我在这里只是想说明电视也好,报纸也好,均是一种媒介,对人的思想、行为并不起关键的支配作用。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技术,而非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人。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我同意技术存在隐喻,但揭示隐喻的是人,而且人在隐喻起作用的过程中扮演决定性角色。所以,比起尼尔波兹曼,魔弹论观点的代表者夸大其词的能力显然略逊一筹。

人有追求快乐的权利,而人活着的最终目的也无非就是不断追求更大的快乐。同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差异化的,即对快乐各有各的定义和理解。政客争权,商人逐利,学者求真,都是对快乐的向往。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衣食无忧、家庭和睦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他们对于政治常常不抱太大兴趣。波兹曼认为电视将政治娱乐化,一个选民同时又是电视观众的话,恐怕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只能浪费手中的选票,最终丧失政治话语权。按照波兹曼的观点,如果选民不是一个电视观众,而是一个崇尚阅读的人,他必将在选举中做出理性的选择,选出合适的公职人员。我完全同意比起视听元素文字有助于培养理性思维的观点,但是这一点在政治上不灵。人类历史发展表明,精英统治平民、平民有所制约是目前最为合理、有利的政权组织形式,如果二者角色对调,往往引起轩然大波和社会动荡。相比较,精英是理智的,平民在这方面较为欠缺,如果平民通过学习开始变得理智,那他会逐渐向精英阶层流动,或者推翻现有的精英阶层,自己掌权。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而广大平民并不具备这样的特质,而他们也没有必要具备。因此,波兹曼无需为他们担心,政治是复杂的游戏,平民多是看客,而看客只需带着眼睛和好心情就行。尼尔波兹曼担心的是统治阶级以以娱乐麻痹民众,这样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比起历史,如今可以娱乐政治是社会开放和民主风气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文明不是一步到位的,循序渐进才有章可循。

在看书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敢苟同的观点,如对麦克卢汉的盲信,电视信息行动比极低,电视取代教室的功能等。有趣的是,对于一些作者引用的观点,我却极为推崇。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中小学教育不用再说,一切为了分数。高校的学生不再苦恼于分数,但毕业时找工作、考研的种种心态和动作极其吻合了西塞罗的说法。约翰杜威在《经验和教育》中写道,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这个观点主要是有感于自己的考研过程和过年回家遇见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侄子贪玩、不爱学习。一段时间积极努力的自主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受益终身。如果小孩从小就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来恐怕很难在学业上走得更远。在中学时代,所谓差生不如优等生的地方不在于小学那点皮毛知识,而在于多年来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它们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学,有可能是一生。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识和看法。从根本上迫使我尽可能地约束自我远离被娱乐主宰的电视媒体,尝试回到书本中,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媒介即信息,十数载以来,都是把电视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都自鸣得意地以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舒适的寓教于乐的过程,当认识与观念被倾覆,当得知把无知当知识的过程维持了数年,改变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艰难并且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本书,十几年教育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完全不足以使我作出任何适当的评价,在这里,只能并且也心甘情愿地用仰望的姿态去阅读和思考它。

当然,一切的收获都只有当我能够适当地表达和阐述的时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关于电视的单纯娱乐性

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电视中表现的世界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

图像的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

(电视观众)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办呢?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

关于历史

历史不仅是一个世界,而且是一个活的世界,虚幻的反而是现时的。

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如此残酷的手段,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更恒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关于教育

约翰杜威:课程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更为重要,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教育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作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否是另一种娱乐至死?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否是另一种娱乐至死?

最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可谓大出风头、深得人心,而大家评论最多的便是它的史上最大尺度。

这部剧的确很有意思,尺度够大,而且剧中人物谈话可谓把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当我静下来细想时,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一个可怕的问题娱乐至死。

01

尼尔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如今,我们都身处于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在尼尔波兹曼所在的20世纪,电视是主流的传播媒介;而在21世纪的今天,以互联网为首的传播媒介成为主流。传播技术在不断进步,传播媒介变得更加丰富,传播速度也变得更加迅速,而这则导致了娱乐更加泛滥,更加疯狂。

02

在国内,且不说各种雷同的真人秀、歌唱、相亲等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就连文学、历史等也被披上了综艺的外衣陆续粉墨登场,如最近火热的《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还有曾经很火的《百家讲坛》。

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如蝗灾一样,铺天盖地而来,是娱乐至死的一种直观体现。

娱乐是什么?欢娱快乐,使欢乐。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字爽。

爽是一种感官刺激,刺激完了,激情消退了,也就不爽了。或者是,同一样刺激时间久了,腻了,爽也就自然没了。

《百家讲坛》现在都还在播,但是热度还有多少呢?最热的无非就是2006年捧红易中天、于丹的时候。《见字如面》跟《朗读者》的类型比较接近,首播时间相差不到两个月,但是《见字如面》还没热够,就被《朗读者》后浪推前浪,攻占了观众和舆论的山头。

虽然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与这些综艺节目所针对的对象不一样,前者针对的是官场、官员,后者针对的是整个社会、所有人。但是,官场是社会的一部分,官员是人民的一部分,官场的腐败便是社会的腐败,官员的腐败则是人性的腐败。

剧中陈海的儿子小皮球为了踢上球花了十五块钱贿赂队长和副队长,而且他们班中的同学都做着各种贿赂腐败的生意,如交五块钱给学习委员就可以不用背课文直接通过,五块钱换抄作业等等。更讽刺的是,小皮球的父亲陈海还是反贪局局长。所以说,腐败不仅仅存在于官场、官员,其实整个社会,我们所有人都在腐败,只是有些腐败掉了,有些正在腐败中。

人都是健忘的,娱乐也是健忘的。

《人民的名义》现在火不能代表什么,能火多久,能被观众记住多久,对反贪反腐的鞭策警醒作用能持续多久,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03

反贪剧在荧幕上消失了十多年,这次以史上最大尺度的《人民的名义》回归,收视率一度飙升,各种好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在这表象之下,手执史上最大尺度尚方宝剑的《人民的名义》,与其他繁荣昌盛的大尺度是否有区别,区别又在哪里?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新网红。网红为什么能红?法宝就是放大镜炒作。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红,首先需要自己有可供炒作的东西,大尺度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人民的名义》的大尺度与网红等大尺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大尺度都在于暴露,但是,前者的暴露是真实的,是为了回归正轨;后者则是虚假的,是为了混淆视听。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尺度大,为的是满足娱乐的欲望,所引导的是娱乐至死。

传播者的大尺度通过娱乐这个媒介传达给受众时,是否还保持着原本的面貌,还是已经被娱乐化,变成了一种刺激感官的娱乐?受众对大尺度的接受,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仅仅是娱乐,还是警醒、反思、改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厘清的问题。

04

康德曾说过: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这句话从难易程度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做比做更难。

对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和《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来说,前者倡导的是不做,后者倡导的是做。所以,相对而言,《人民的名义》中所要倡导的实现起来远远比其他的更难。

既然艰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名义,永远的人民的名义?我想,首先就是切勿让人民的名义成为另一种娱乐,而我们身处其中至死方休。

文/ 河不

读书心得:《这边风景》读书心得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这边风景》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这边风景》读书心得1

这是一本有着特殊政治时代背景的书,书中的善与恶,好与坏对立的都是那样鲜明,这是那个时候的标签,当我们经历过了生活,看过了很多的故事,就会知道没有觉得的好与坏,没有绝对的完美,可那个时代要求我们的作家们写出来的就是绝对的人物。

新疆伊犁,多么美好的名字,我想如果不是上山下乡自己无数的__,王蒙先生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地方的各种风俗俚语,少数民族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于新中国的期待,这都需要切身的经历。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新疆吃一吃烤馕,羊肉,奶茶,无花果。

流言谎言从来都会存在,正如书中说的流言的传播者们并没有恶意,仅仅是单纯的为了传播一个话题而已,这只是他们平淡生活中的消遣而已。而谎言哪怕说的再好,终归轻轻一戳就破。

尽管一开始就可以猜到结果,我本想着结局坏人是不是会得到严厉的惩罚,结果是这样的平淡,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转念一想,多少做个恶事的人不依然很好的活着吗?

《这边风景》读书心得2

此书篇幅长,题材也比较老旧,时间更是超前,对象是边疆少数民族,内容是五六十年代农村的生产农民的生活和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地理位置所发生的一切,相对今天来说,是过去了半个世纪的故事,但依然有它的魅力。首先,从文学欣赏性来说,作者的笔触刻画细腻,人物情景有代入感,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通俗性和欢快明丽的气氛。

其次,一本小说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是它宣扬的价值观,是它彪炳的人性的闪光点,如本书中的主人公伊力哈穆,艾拜杜拉等熠熠发光的人性,虽然发生故事的时间已经较远了,但无论时间过去了多少年,有关生命的真谛人性的温暖和正确的价值观不会过时,它会指引着一代一代的人们走正确的道路,从而完成生命的升华。再者,作者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都进行了梳理,在读历史读人物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农村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边疆人民置身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环境里所遭受的苦难和经历的斗争,所以,任何时代的管理者,都应该对人民尤其是农民心生怜悯,必须致力于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那么,历史的他们的苦难就没有白受。

《这边风景》读书心得3

漫山遍野的花,带着一丝清香的微风,还有文明的中国,文明可爱的中国人,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好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记得从前,祖国满目疮痍,那是何等的灾难呀!现在呢,祖国繁荣昌盛,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看,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个穿着衣服的中年男子,一个满手大包小包的妇女,一个不小心,中年男子撞倒了妇女,菜洒了一地。哦,对不起,对不起中年男子一个劲地道歉,妇女也忍着痛微笑着说:没事,没事多美的风景。

我们的祖国在进步,我们的人民也在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强大的中国不再是当年那个被外国人歧视,备爱欺凌,被称为东来病夫的国家。现在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爱心的国度,它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昂首阔步向前进。

和谐的社会,进步的国家,相信我们国家会越来越文明,我们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这边风景》读书心得4

万物复苏、嫩芽初绽时,仙林羊山的春天也就来了。

偌大的羊山湖,湖水清澈见底。湖心微波荡漾,湖面上映照的蓝天白云也随着微波轻轻颤动。远远望去,仿佛天和水都融化成一体了。湖岸边的垂柳,显得特别有灵气。那细细长长的柳枝上,已经泛出了一层新的绿色。柳条儿披着风,不时地吹入湖中,仿佛几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清洗她们的`秀发。几只欢乐的鸟儿一会儿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一会儿从那棵树飞到这棵树,它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树影里边玩着荡秋千、捉迷藏的游戏,边歌唱美丽的春天。

此时的羊山,山坡上已经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金黄色的迎春花还没有谢幕;粉色的玉兰就已经粉墨登场;紫红的海棠花刚刚绽开笑脸,雪白的樱花就已经在风中飞扬那樱花似雪却比雪还要美,如云却比云还要纯洁。落樱已经把地面铺上了一层白色的绒毯,真让我忍不住想躺下来大梦一场。

走在上山的小路上,随处都能见到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野花。尽管很少有人特意停留去细细的欣赏它们,但它们仍然热情的开放,俏也不争春。

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座现代化的城镇就尽收眼底。远处,青山绿水间,一条条马路直通天边,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脚下层层叠叠的树林环绕其间,犹如一条五彩的绸带向四周蔓延。

《这边风景》读书心得5

我肩上落满了岁月的碎片,孤独悲伤。但我透过这些碎片看到了五彩的阳光。

我相信树能开着花在风雨里笑,并结出成熟的果实。我相信丑小鸭不再是拍着翅膀走路,而是在天空中翱翔,飞向属于它的蓝天。我相信一道魅力四射的风景将由此诞生。

这,就是我的信念。

我要怀着我的信念,走上人生的舞台,展示自己。

我要告诉人们这里的春天充满着活力;我要告诉人们这里的夏天阳光灿烂;我更要告诉人们这里的秋天硕果累累,我还要告诉人们,这里的冬天仍不失凛然正气!

纵使物换星移,我还是要扛起我的风景走上展示自我的征途,迈着坚定的脚步,告诉别人,风景这边独好。

在生活中你也许会看到海面上的狂风怒吼,巨浪汹涌,它给人以激潮澎湃;在生活中你也许会看到公园里百花盛开,累累满枝,它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在生活中你也许会看到田野中麦浪滚滚,一片金黄,它使人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这些壮丽的风景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但我认为其实美丽的风景不仅在于像这样的壮观,它也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风景这边独好在于努力,一个个蛋壳中的雏鸟,它们的梦想就是尽早地看到外面的世界,尽早的体会大自然的给予。为此它们每天不断的努力,用它那尖尖小嘴一次次地尝试着啄破蛋壳,雏鸟在通过不懈地努力啄破蛋壳的那一瞬,我们感受到了那一只只雏鸟对生活的渴望,风景这边独好。

《这边风景》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德育新论读书心得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道德教育要让人们从青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能从这个源泉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德育新论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1

《德育新论》中提到“享用功能之教育价值”,实施德育过程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快乐、愉悦与幸福,并且十分强调这种快乐、愉悦与幸福的体验对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激发道德的需要与动机;道德认识转化为信念的中介;外在道德价值转化为内在德性的通道。

反思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这种可能和应有的愉悦。把道德教育作为“斗”和“批”的痛苦折磨。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让受教育者个个都能成为享用文明幸福的人,也就成为德育的最终归宿了。

所感所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人道主义入门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正是这种快乐使孩子们在做完一件好事之后促使他们再去做第二、第三件,以此引导他们沿着道德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他深刻地指出:只有这种伴随道德行为而来的内心喜悦才能激发起真正的道德需要与动机。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好动,课堂上不能静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打断教师讲课,抄袭他人作业,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等等,在老师看来是不道德的,不允许的行为,在学生心目中却是完全合理的,并没有道德与否的问题。而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更多地充当裁判、法官的角色,自主去判定谁对谁错、谁应该接受批评或惩罚,而往往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心体验,损伤了孩子的道德情感。

当学生为避免批评或惩罚所表现出来的服从行为,并没有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只有他们树立了自觉道德意识,在没有任何外力情况下产生的道德行为才是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与动机,使其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呢?

1、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内需。

从生活事件着手,结合学习目标,分小组开展竞赛,道德行为达到一定效果给予集体奖励。例如: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竞赛,让低年级儿童在获奖内需激励之下,逐渐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2、间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儿童道德意志。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上,书本上有许多包含道理的文章,一次教学活动中《一分钟》这篇课文,讲述了晚一分钟起床而迟到十分钟的事,于是课堂后向学生提出,“那平常我们起床时该怎样做?”学生就此知道不能因为晚起一分钟而迟到的道理。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明理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虽然是一次教学活动,但是促进了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3、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游戏是一种自然规律支配的偶然性活动。它既有偶然性的元素,又有必然性的元素,因此成人喜欢,儿童也喜欢。我就利用游戏的特征,丰富道德教育于游戏活动,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例如:棋类游戏学生是最喜欢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棋类比赛,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养成服从裁判、不损害对方、公平竞争等诚信的道德行为,从而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一种人性化道德情操。

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道德教育要让人们从青少年时期起,每天都能从这个源泉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2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20__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新论》一书。这本书介绍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哲学、文化学与德育、德育与认知、道德与情感、德育的本质和面临的新挑战、德育的目标及其分类、德育过程理论、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在书中,鲁洁教授提到德育是最具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这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今社会,我们过于追求形式,大量开展过于“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如孝道、雷锋精神教育等,我们做到了教育,但真正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却很少,因为大家都把孝道、雷锋精神当成课本知识进行记忆而已,并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此,鲁洁教授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理论,倡导学校应该让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同时,在现代教育观念中仍存在的“以成绩来评论一个学生的好坏”现象,不可否认,分数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将德育、美育、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平等性、目的性、示范性。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就谈不上师生人格、个性的相互碰撞,乃至影响、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站在神圣讲台上的引路人,但是,更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培养的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作为老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要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帮助每一个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其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身心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再次,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最后,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主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即倡导以“对话”为内在精神,从非对话时代走向对话时代。增进师生的交流、沟通和交往。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颁发,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将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用感染、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最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这门课的教学承担着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巨大。既然身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就应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3

暑假期间我细致地读了《德育新论》一书,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有用心地践行着各种德育方法,在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1.实际锻炼法。是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比如:学习活动、委托任务、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执行制度等。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本学期,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学校大队部组建了义工小队去探访孤寡老人,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参加由广东省教育促进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主办的“‘寻找海珠’——亲子定向活动”、“‘关爱生命,安全你我’自护自救亲子公益活动”和“‘小小科学家’公益培训活动”。期末,学校还安排学生到瑞宝派出所、肯德基、广州农商银行等地去考察,让学生接触社区、融入行业、参与劳动、合作交流,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行业的体验与感悟,学会在实践中规划自己的人生航向,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暑假时,学校提供了三条社会实践体验路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路线去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这一切都切实运用到了“实际锻炼法”,收到了一定成效。

2.榜样示范法。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典范: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思想家、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民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

示范:教师、家长和其他年长者所作的示范。

样板:通过评优树立的学生样板,包括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结合学科进行德育的渗透,语文课堂上,老师常以课文中的伟人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我们教师平时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还进行家长德育流动课堂,邀请家长来学校给孩子讲课,教师和家长都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外,我们的每个课室都有一块争章榜,优秀的学生都在榜上,他们都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3.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已经形成时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导他们不断上进,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等几种方式。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是必要的。

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品德的评价,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新的学期我将运用“虚拟货币”管理制度,使那些枯燥的规则和纪律变得更加有趣,让遵守规章制度能更加给学生以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良性竞争力,增加合作意识。我管我班的“虚拟货币”叫“星币”,“星币”的多与少将是学生评优的依据,他们还可以用自己赚取的“星币”在班上买到需要的文具,这让学生懂得靠自己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除了这些老师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外,我们还每一阶段都会用心地在《学生成长手册》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果遇到问题学生时,我们会带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单独的谈话,引导他说出心里话,帮助他解决问题。本学期,学校还邀请了社区的心理专家给孩子和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还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开设了培训课。

4.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

这方面我们一直都在向学生强调,要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就如我们中队的口号——“礼是我的修养,仪是我的形象,让礼仪之星闪亮星空吧!”,时刻提醒着学生要讲文明,守礼仪。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认为,学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已经尽所能地做到更好,但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希望我们在德育方面的研究上会有更大的成果!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4

我最近仔细阅读了鲁洁、王逢贤教授主编的《德育新论》。

在书中鲁洁教授提到,道德教育是最具吸引力的力量,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事物。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单是冷冰冰的理性。

道德教育突出了人心向善,它显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的追求,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吸引力呢?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接触 ,就谈不上师生个性的相互碰撞,也就不存在教育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

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平等性。首先表人现在人格尊严方面,教师与学生在意义上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不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二、目的性, 师生关系是必然的,不容师生选择的佟关系,它毕竟是在教育的原则指导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

三、示范性。师生关系又具有示范性特点。单一师生关系和谐、融洽、道德关系对其他同学具有示范作用,影响其他同学。

教育上人人平等在评价学生时不再是谁最聪明,而是谁在哪一方面更聪明。

人人都是聪明的人,只不过角度不同。大家想象一下,那些平日里在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也许在身体运动方面是个高手,也许在视觉空间方面是个天才,也许在音乐智能方面富有很大的没潜力,也许在人际关系方面是个行家。

他们将与其他语言智能优秀的孩子一样自信,一样能够高高的挺胸抬头,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同样的成功机会,避免歧视。

一个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真正决定成功的是在水面下的责任感、价值观念、毅力和协作精神。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师的使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在素质教育中依然是灵魂和核心。

“育人为先,德育为先”,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为我们祖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要求,因此我们责任重大。

德育新论读书心得5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得以全面发展的人。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特别是中小学,此时的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不能独立地对事物的好坏进行判断。老师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极其大,因而教师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做一个不仅学习上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老师,更可以在生活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以保持一颗“爱心”,以爱心看待学生,以爱心看待工作,以爱心看待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感染你的学生,让他们向你学习,将来成为一个用爱心看待世界的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德育。

然后,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学生,不应该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一些同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天赋,应该同等的看待学生,真正做到不对任何学生存在偏见。

最后,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包含的德育信息,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巨大。在通过班会、班级活动、日常交往要传递给学生大量德育的信息,如民族自豪感、对国家的热爱等,,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和个的四有公民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德育新论

读书心得:《相信未来》读书心得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相信未来》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相信未来》读书心得1

你像极了一首歌,有着从未想要屈服的旋律。又像一颗心,倾吐着生活的味道。更像一位大师,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如歌,给予我们从悲痛中走出来的勇气。在我的印象中,你释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文字它独有的魅力。时间在流转,而你却从未失去你华美的容妆,纵使我们都曾与你遇见,但你的神秘感总让不同的人群亲近你的肌肤,感受你情感的流露。于是我做了最大胆的表白,对于诗歌的热爱,如此的沁我心脾。爱你如初——诗歌。

这首诗创作于1968年,而我与它遇见是1995年,那时候我刚六年级,初读这首诗就已经喜欢的不得了,虽说读不太懂,但这首诗已经影响了我对诗歌热爱的程度。这首诗就是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创作的《相信未来》。我把它抄录下来,一直保存到现在。每次读到它,总能给我莫大的.鼓励。从那时起我也喜欢上了写诗。

高中那年,学习和接触诗歌的机会越来越多,记得当初有本课外读物,上面就收集了很多首诗歌,虽然没有这首诗,但他一直陪伴着我。再次读来,发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和大多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一样。有过消极、不堪和痛苦的经历,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见诗人的不幸: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但他却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却写下相信未来。纵使和那么多不幸遇见,但还是怀着一颗坚定的心相信未来。这首诗应该也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朋友们。

惆怅、失败的痛苦,同情、嘲讽,即便腐烂皮肉,可我们还有脊骨,更重要的是还有相信未来的那颗心。有种心情,慢慢铺陈,重复着一致的旋律,就像初恋,心跳加速,爱你如初。

超越时间的枷锁,我把相信未来写在心间。我读懂了你,这一刻,更多的应该不是什么解读、阐释,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就像诗人写下的: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读书心得2

一天,我在一本书上读了一篇叫《相信未来》的文章。故事讲述的是木村老师给一届毕业生布置了一篇叫《我的理想》的作文。同学们的理想五花八门,其中有两篇作文引起了木村老师的注意。一篇是石野写的,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裁缝;另一篇是冈田写的,他想成为一个理发师。在毕业典礼的晚上,石野和冈田不约而同的来到了老师家,他们谈起了他们的理想。最后,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东京有名的裁缝和理发师。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谁不想实现呢?可是,有多少人为当时的豪言壮语负过责呢?有多少人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过行动呢?当初发誓的那股狠劲又到哪去了呢?当初你还发下了毒誓,但到头来就置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相比之下,文中的冈田和石野却有着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也好到哪里去呢?我有时也会这样,满口大话却没能付出行动,但我以后一定会改掉这个坏毛病。成功不是个容易的事,不是靠满口大话实现的,是要靠努力和汗水实现的。当你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时,你肯定会有不尽的抱怨。但当你累了、倦了的时候,想想自己的豪言壮语和远大前程吧,这回让你收拾行囊、重整待发,向理想迈出更近的一步。

《相信未来》阅读心得3

每当我看到一个个有关青少年自尽的报道及他们谢世的理由时,我都被他们的理由而感到难以至信,我无法想象他们遇到一点挫折就对生活失去信心并且绝望。死,对他们来说,到底是一种解脱,还是他们最错误的选择?人来世上是多么不易,不论有多么艰难﹑多么绝望,我们都应该相信未来,坚强地活下去。

《相信未来》的作者是食指,这首诗创作于1968年。此时,中国正经历“十年动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而民间创作却像石缝中的野草一样生存着。食指便是这样一位民间诗人,他的这首《相信未来》激励着一代年轻人,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曙光。

从“蜘蛛网” ﹑“灰烬” ﹑“化为” ﹑“别人的情怀”﹑“排浪”这几个字眼中,我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凄凉悲惨,才仅仅是这几个字眼,就封杀击碎了多少青年的梦想,让多少人的生活凌乱不堪!但是,作者的“执着”,又让我觉得,他是多么坚强!在破灭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后,他依然可以乐观向上地鼓励人们努力活着。

从第四段起就是作者写为什么相信未来,是因为他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因为人们的眼睛能“拨开” ﹑“看透”岁月,也在告诉人们:人,是智慧而伟大的,我们不应该被眼前的灾难迷惑,要相信未来的美好,坚强地活下去。都说“灾难是人类的试金石”。只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才能获得理所当然,独一无二的成功。

此时,我想到了普希金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岁,他从家乡北京去山西杏花村插队,在离开北京之前,诗人写下这首《相信未来》。这首诗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叫《相信未来》,诗的前三节就是让你要相信未来!无论当时你有多少迷惘,无伦是你当时有多少苦闷,但你必须要相信未来!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那种不可动摇的信念,让人一下子热血沸腾起来。

炉台上有无情的“蜘蛛网”,炉台中的灰烬太久太久了。这“灰烬”的意象,万念俱灰的象征,我还是铺平了它!我很无奈,我叹息着悲衰,但我依然固执!虽然我只能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命中注定“雪花”不会长久,但我毕竟还是写下了“相信未来“!

“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紫葡萄”与“露水”的转换不但没有一点儿违和感,还充满了诗意。“深秋的露水”到底能坚持多久?!记得深秋的早上曾去田间找寻露水,当天光渐渐亮起的时候,那晶莹剔透的露珠儿就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消失了。用枯藤,并且是凝霜的枯藤,还是在“凄凉的大地上”又一次写下相信未来!极度的失望,无限的惆怅,那种无以言表的伤感冲激着我的心房。可我还要固执地说:相信未来!

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宏大、温暖的画面:那排浪,那大海,那太阳,那曙光!在黑暗中,我也不会失去找寻黎明的希望。啊,在再大的苦难面前,我也要有一颗孩童般善良的心!我要用孩子稚嫩的笔体也要写下:相信未来!

美丽雪花总要融化,孩子的笔体太过稚嫩,凄凉的大地呀,你是否能托起“相信未来”的沉重希望?我不知道,但我就是相信!相信拨云见日的那一天总会到来!因为我有一颗烂漫的诗心!

是的,这就是诗人的情怀。

《相信未来》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心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