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 > 地图 >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2024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范文大全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相关栏目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热门栏目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推荐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

(共 404 篇)

  • 1、 《神秘的哭泣声》读后感

    《神秘的哭泣声》读后感

    姜永育的第二本悬疑推理小说,我准备是在网上购买的,作为朋友,最少,我可以在网上给他一个好评,这对一部新的作品的推广总能起到一点作用,尽管力量微小,但也是朋友的一种帮助。还没有等到我在网上购买,小姜已经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且还亲笔签了名。

    和上一本的《墙上美人脸》相比,这本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关于这本书的写作,他曾经和我聊起过,我也曾经在天涯社区的帖子中看到过一部分,前面的故事大致知道。但没有想到,整本书读完之后,还是让我有了很多的发现,作者并没有只是悬疑和推理,只是光怪陆离,只是鬼怪魍魉,而是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很大。

    农村子女教育的问题。主人公杜芬芳从小就受到了灌输式的或者说强制式的教育,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在城市如此,在农村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农村人希望子女出人头地的欲望更加强烈,因为他们穷怕了,苦怕了。让子女跳出“农”门,这是很多家长的梦想,自然也是杜老头的梦想。于是他们甚至开始了一种摧残性的教育,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于女人美丽的问题。女人希望自己美丽,男人也希望女人美丽,于是大家在竞相追逐着一种美丽,但城市的美有手术刀的痕迹,有化学品的气息,时间长了,人们厌倦了,什么才是美,倒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杜芬芳是在农村里长成的一个美女,她的美很天然,很清纯,这种美因为稀缺而变得珍贵,但这种珍贵却最终遭到摧残与毁坏。就像公园里香气四溢的花,你宁肯将其采摘回自己的家,然后看着其慢慢地枯萎、凋谢,你心里才舒坦么?

    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一次,作者关注的地点是城乡接合部,这里住的更多的是那些来城市里淘金的农民工,他们怀揣着梦想,背井离乡,到达城市之后,却生活在夹缝当中。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但他们却被城市边缘化。这是一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关于爱情的问题。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在小说中几乎不可不提,但女主人公的爱情却是悲惨的,自由恋爱在农村似乎还有很大的障碍,这依然是个问题。爱情和物质之间,到底哪个更重要,在很多人脑海当中,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四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小说就不再小了,也不再薄了,小说显得很高大,也很厚重。一个作家并不能给这个世界什么救世的答案,但他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提出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大问题,是当下的,也是较长一段时间会持续存在的问题。

    自然,无论是推理,还是悬

  • 2、 废墟中的哭泣读后感2024范文

    这一天,上海火车站人山人海,因为日本侵略者今天要轰炸这里,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火车的到来。早日逃离到远离战争的地方去。

    忽然,天空掠过几个小黑点,接着传来了嗡嗡的飞机声,大家都喊:鬼子的轰炸机来了,快跑啊!可是,话音没落,鬼子的轰炸机丢下几个炸弹后扬长而去。轰隆一声,原本繁华的火车站成了一片废墟。

    爸爸,你在哪儿呀!妈妈,我害怕!寂静的废墟中传来一阵阵哭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当时,孩子的父母将他搂在怀里,他才幸免于难。可是,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路过的记者拍下了这一幕,并将这个可怜的孩子收养了。

    后来,那个孩子长大了,他仍然忘不了那一天的情景,于是,他向人们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我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愿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和平与爱的人类家园。

    让诚信永驻在我们心间!

  • 3、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3)篇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 第(1)篇

    记得,老辈间有句口头禅∶“生不入公门,死不入地狱”。坊间虽释义不同,其中就有指旧时民间的“厌讼”乡俗。是说百姓多不愿借诉讼来解决纠纷,只有迫不得已才求助于司法。

    究其原因,有人说是传统的人际观念让当事人因害怕“伤了和气”而远离诉讼。个人以为,繁杂的司法程序及不菲的诉讼成本或许才是普通百姓不敢打官司,也打不起官司的症结所在。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牛气冲天,哪有半分“父母官”的影子?堪比阎罗殿的官署衙门更是毫无半点亲民之感!以至于平头百姓把“上衙门告状”看做和“下地狱”一样地黑暗……

    不得已时,当然要雇请熟悉程序胜算大的行家协助。于是,有了旧时的“讼师”这一职业,今天叫“律师”。

    本书,即是位“北漂”律师的自传体记事。笔者通过对自身的职业历程及所涉案件地回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从业者途中内心的挣扎与不甘,也有幸一窥当下国内司法领域中诸多的特色与无奈……

    读罢,很欣赏笔者于行文间所流露出的人性!在追求事业精进的同时能恪守职业道德,维系灵魂的完整,以维护社会秩序,“定分止争”为终级目标,实属难得!

    如果说这个世界分黑白,讲对错……那拥有良心且具备“止戈为武”得智慧的律师们,或许就是这黑白世界间,最好的灰色缓冲带!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就像矗立在彩虹之颠

    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

    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怒放的生命》

    夜深了,伴随着这首歌,愿这世界变得更美好……晚安!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 第(2)篇

    周末花了两天时间读完,感叹于新律师的艰辛、作者的努力与司法的无奈。全书有作者艰苦的奋斗历程,案例的深入分析、执业的心得体会,对尚在律师队伍门口徘徊的法律人,有参考借鉴作用。对于通过了司法考试却一直不敢迈入律师行业的我来说,最深切的体会是:“时不我待”,虽然“律师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阔、说起来很烦、做起来很难的职业”,但有耕种就会有收获,现在开始也许太晚,也许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季节,但一切都还来得及,脚踏实地,勇往直前,总能看到梦想花开!

    别在异乡哭泣读后感 第(3)篇

    一位中国律师成长史

    有一位长辈曾经说过:这辈子都不会让自己的小辈尤其是女孩子去学法当律师,因为这一行多面对人性的阴暗和复杂,接触久了会对三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容易出事。要内心极其强大方能坚守初心。

    随着法治社会的一步步健全,律师在中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纵使司法考试很难,可还是有一大

  • 4、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读后感(3)篇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读后感 第(1)篇

    於我而言,箴言將會是 : 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與嘴脣忘記技巧。我若不紀念你,情願我的舌頭貼于上膛。

    愛將會永存,變換的只將會是男人和體位,聖母誕下聖子,聖子與聖母互相成就,沒有誰為此失去信仰。

    這將是真理。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读后感 第(2)篇

    2019-13本书书评

           这是与《霍乱时期的爱情》齐名的爱情史诗,两个青梅竹马的情侣几经挣扎,终于互相表白,抛弃宗教的束缚,找到了自己的心,遵循自己的心,勇敢的要以男女相爱的方式感受上帝。

          书里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把那种痛苦的挣扎的感情写的深刻动人,里面有太多天主教关于爱的教义,很难懂,上帝是亦男亦女的,打碎玻璃意味着战胜自己战胜世界,无畏无惧地去迎接爱,迎接生活,许多人在找寻上帝,并不是都方法得当,书中指出有的披着修道士的外装并不得爱的真义,其实上帝无处不在,每时每刻,观看你,引导你。

        所有爱的故事都是相似的。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也曾经历过同样的事,记得的倒不是事件本身,所记得的是,爱以希望和梦想的形式,又回到心中。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读后感 第(3)篇

    相比作者的其他作品 这本书显得更晦涩难懂一点。有时候 我得翻过去一页重新调整思路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打五星。我喜欢它讲到革命性、先驱与苦痛,因为这是我苦苦思索过的问题,很高兴看到世上有另一个人 还是一位著名作家 能和我站在同一份角度。我喜欢长发、表带 与屈就的故事,因为它穿插在整篇文章中,在最后才明朗,是我喜欢的写作风格。我也说过 如果我是一个旧时代的葡萄牙人 我会是那种从小唱诗 长大在教堂谋职 边誓将人生献给圣灵边不可自拔地爱上尘世凡人 因此疯狂而哭着写诗的奇怪的人。然而现在我是我 没有信仰但有坚定的信念 又惊讶地发现信念与信仰是如此互通 传奇故事与训诫只不过是世界真理的解读 因此我很愿意读带有宗教色彩的书 看不一样的人是如何踏上同一条路。以上。

  • 5、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300字(3)篇

    这本书探讨了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哲学与心理学层面精妙绝伦的对话,看似较晦涩难懂,但实际上也是诠释了最简单的万物之理,如何爱,爱自己,爱他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或许不同的个体看这本书会收获到不同的感受,因为年龄,境遇,自己走过的路都不尽相同,所以那个最能打动你的部分也或许是不同的。就我而言,这本书给予我最多的是关于自我认同的部分。简单白话说来,便是爱自己。爱是一个动词,是肯定,是承认,是包容,它与种族等级无关,与社会阶层也无关,与身份地位无关,与性别年龄无关,书中的布雷尔爱自己么?好像并不爱,虽然他在专业领域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一个世界上最美的妻子和很多可爱的孩子,他富有,充满责任心,乐善好施,但却并不幸福,他时长萌生出抛弃妻孩,放弃事业,带上他美丽的女病人远走高飞的幻想,而现实生活中,他却并不能做出任何违反医生伦理道德的事。求不得的状态让他焦虑,让他煎熬,让他无法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长时间的失眠,使得他身心疲惫。作为一个契机,他和尼采相识相知,到出计策以希望尼采治疗他的绝望为由,把尼采留了下来。至此走向了本书的高潮,他们探讨着绝望,绝望的本质,以及由绝望引发出的一系列并发症,在数不清的表象和细碎的感受中,一层一层,抽丝剥茧,直指要害。谈话中,布雷尔面对尼采直至灵魂的质问和犀利的评判,总是表示出了,我理解并很欣赏你分析看待事物的角度,但现在我并不需要听道理,因为这些道理对于减轻我内心的痛苦丝毫不起作用。这时候我总想起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但却过不好这一生。然后我也开始思索,自己这二十年所听到的种种道理,有别人告诉我的,有我自己观察得到的,这些道理一直对我说,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或是他们都那样做了,你也应该……又或者是,这个世界都是这样做的…于是,所有的应该,不应该,像一块一块的砖瓦,筑起了我们的超我,我们开始有了自我约束,有了责任,背负在肩上,有些人多,有些人少,当肩上的责任渐渐多了起来,我们的自我便开始不服气,开始质问,自己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一昧的付出,可有得到回报?自己可曾感受到一丝一点的满足?然后,或许你心里有一个小小的声音会说:我很累,我讨厌这样,我从来没有觉得开心快乐过,我为什么要一直不计回报的付出,我讨厌这样。但此时或许会有一个更大的声音说,我没办法,我承担着这些

  • 6、 孩子的哭泣——《中国娃娃》读后感

    我的心被耻辱啃齿着,被愤怒的火焰燃烧着,看着《中国娃娃》的图片,我简直对日本帝国恨之入骨,无论用什么词也无法形容。

    1937年8月28日,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南京火车站内人头攒动,人显得非常拥挤,人们着急地等着火车,希望快点离开这充满战争的地方。忽然,天空被几片乌云遮住了,有几架飞机在天上徘徊,人们看见了就四处逃散。他们有的抢在别人的前面,飞似的向前跑;有的跑着跌到了,任无数只脚在背上踩踏;还有的大声喊道快跑啊!鬼子来了!快跑啊!突然,几颗炸弹从天而降,霎时,几百个活生生的人立刻变成了一具具尸体,火车被炸得四分五裂,刚刚那一片拥挤的景象,立刻化为了废墟,天桥也被炸毁了。

    在火车道旁,有一对夫妇牵着自己的儿子,东躲西藏,希望找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处。终于,他们在火车道旁找到了一个小小的地方,他们把小男孩放进去,轰的一声,又是炸弹爆炸的声音,这个小男孩的爸爸妈妈却在这爆炸声中永远的离去了。

    那个小男孩的衣服此时是衣衫褴露,衣不遮体,鞋子也被炸飞了。他的衣服上还有斑斑血迹,不知是他流的血,还是别人流的血。他非常害怕,我进了双拳,使出他最后的力气,张大嘴巴喊他的爸爸妈妈,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却永远的睡了

    看到这张照片,我心中充满对日本人的仇恨,他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中国人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为中国繁荣昌盛而奋斗。

  • 7、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一)

    眼泪的力量

    晓青

    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心中理想的神呀,只向我们展露你的笑容就好了,那是驱逐我们心头黑暗的火把,是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得以喘延的能量。

    可是,尼采终究还是哭了!《当尼采哭泣》跃入眼帘,我急切地要从书中找到"哭泣"的原因。是什么击溃了他的骄傲?是什么摧毁了他坚强的意志?欧文·亚隆究竟又要在葫芦里卖什么药呢?

    跟随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医学大师布雷尔和存在主义大师尼采的步伐,我小心翼翼地前行。是的,必须小心翼翼,当伪装被一层层剥离的时候,脆弱随时能将我们化为灰烬。整个过程究竟谁才是治疗师,谁又是病人呢?看看高傲的尼采吧,凭借强大的自我防御,抵过了布雷尔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引诱和压力。偏头痛只是身体的谎言,让我们可以躲避灵魂深处的懦弱、无力和胆怯,躲避内心铮铮质问。

    "他巨大的头部往后仰,他深邃的目光合起,尼采看起来被情绪所困扰着。"一切都将由此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转变的契机。"犹豫着,尼采开口了。"从惭愧、尴尬,到愤慨与憎恨,从哀伤到无力,"尼采沉默不语,他的眼眶里泛滥着泪水,他的头低垂。"曾经的容忍孤独,与人隔离竟是苦于被孤单死去的想法所纠缠。而尼采对女人扭曲观点的根深蒂固,何尝不是来自他早年生活的烙印呢?"尼采拿掉了他的眼睛,把脸埋在手帕里,爆发出啜泣声。"尼采终于哭泣了!我的眼眶同样湿润了。这一刻他不再是我膜拜的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个真实且富有生命气息的尼采!感谢上帝,"这个吝啬的无泪男子"终于凭借泪水获得了自由!泪水并不等同于懦弱,恰恰相反,借着尼采的泪水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须承认、接纳,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存在",不是吗?

    合卷闭目,心中更感谢不离不弃的布雷尔。他奉献着自己,袒露着自己,在自揭伤疤的同时感应着对方。他的谨慎、体贴、隐忍,使得两个隔绝的心最终踏起了和谐的鼓点。复杂、丰富而敏感的内心呀,坚强的在痛苦、悲怜、无力的泥沼中前行。所幸,不曾失望、不曾被抛弃,最终得以在心力交瘁之后重生。

    书中处处呈现诗意而铿锵有力的言语,那些需要用生命去实践、领悟的真理。字字句句何尝不是在思想者血淋淋的成长磨砺中凝练出来的呢?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二)

  • 8、 拥抱哭泣的儿童读后感
    拥抱哭泣的儿童读后感 很久以前就对孩子的领域有关注,前几个月又遇到一个有依附障碍的孩子,使我又一次来学习怎样能更好的陪伴小孩子。有幸就借到了《拥抱哭泣的儿童》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另一本《当爱还未够》,都是有关收养儿童和儿童情感缺失的很好的教科书。能够扩展对儿童情感、心理的认识和理解。 《拥抱》这本书又一次提醒我看见孩子的需要是多么的简单又脆弱。每一个小小的满足和互动就能避免让孩子产生负面的情绪,能让孩子的大脑网络得以建立。书中特别强调孩子的原初照顾者的重要性,一旦孩子与原初照顾者失去连接,对小孩来说就是很大的伤害,不但破坏了依恋关系,还会造成很多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但是看看现在的现实社会,有多少留守儿童正在这样的危机里生活呀。人们似乎觉得只要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就不会有问题了。年轻父母将小小的孩子丢给年迈的祖父母甚至保姆就出去拼天下。但是对孩子来说也许就是抛弃,会没有安全感、没有信任感,会觉得羞耻,最终会导致不知道该怎样处理情绪。 很多成年人的坏脾气造成很多家庭问题,在工作上也难和同事相处,很大程度上是与年幼时的所处的环境有关。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关注到这个领域。减少更多的破碎心灵,建造安全环境。 这本书里讲到一个恨重要的原理是——用进废退原理。即便在孩子小时候遇见这样、那样不理想的生活环境而错过很多体验,但是父母还是有希望的。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健康的环境和爱,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不给他/她重温能够建立不良自我防御机制的环境。再利用分别在5岁和12岁时大脑两个重要的修剪过程,就可以干预到孩子的不良行为了。 书中也告诉我们要怎样来对待在情绪中的孩子。通常我们遇见总是不听话、哭闹、惹事的孩子,觉得很烦又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只好向他们吼叫一顿或揍他们一顿,再或者把他们关起来,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解决。但这样做事错的,因为这样做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但孩子的需要没有被注意。父母需要多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行为。我需要给孩子多一些关注吗?或者这个环境让孩子不安吗?孩子是在表达怎样的情绪呢?这种时候把孩子带在身边的无距离管教法是最好的选择。 我也学习到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会使用自己权柄。不是给孩子越多自由越好,而是适当管教,这会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强大的,反而会给孩子更多安全感。这也许就是祖父母带孩子的弊病,爱
  • 9、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 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肉欲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
  • 10、 为自己选择,生命不失血_《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为自己选择,生命不失血_《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欧文·亚隆的著作,据说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200万册。

    读这本书是一种幸福,打开它就是一种幸运.才读到一半,就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一份给心理咨询师,给普通大众,尤其中年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这是一部既有小说娱乐性,又有咨询教科式条理的书。

    小说是以虚实结合的线索展开的。实的是书中的人物,尼采,布雷尔,路·莎乐美,贝莎,费罗伊德这些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欧案例“;虚的是事实上这些人他们基本都没有真的会过面,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把他们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的。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案例记录。

    小说中尼采疯狂爱上至美的路·莎乐美,而后者享受了他的爱,又背叛了他的爱,或者说,她从来没有把他作为自己的“爱情对象”,要不然令前者念念不忘的一吻,后者不会全然不记得。尼采,路·莎乐美和好朋友雷组成“毕达哥拉斯三人组”,结果,尼采感到二人的背叛,被深深地伤害,陷入绝望。路·莎乐美觉得愧疚,找到布雷尔,当时欧洲著名的神经科医生,心理分析师,霸气“要求”他治疗尼采的“绝望症”。布雷尔无法抵挡路·莎乐美的灼灼魅力,答应她去治疗那个完全不配合的“病人”。

    然而,在布雷尔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尼采的过程中,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布雷尔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糟糕至极:职业倦怠,婚姻失血,爱欲受阻,痛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撞击着他的心灵。每天,尤其是晚上,仿佛要把他整个地吞噬掉。同时,他发现,他被他的这个“任何一个问题抛给他,即使是里面最微小的种子,都会在思想上快速成长为青葱的树木”的天才病人吸引。他隐隐感到这个人可以帮他解惑,他不想尼采离开,提出了“请帮助我”的请求。起初,他主要是想以此为诱饵,研究并治疗尼采的偏头痛。然而之后一度,完全变成了尼采作为心理医生医治他的心理疾病。尼采信以为真,留了下来。(当然,从后面的内容看,尼采所以留下来或许并不全是因为布雷尔求助的说辞,还因为虽然他知道自己的研究需要“孤独”,但是他内心同样渴望融入到一个圈子里,渴望有人递给他一只温暖的手,需要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3-01

  • 2022-12-14

  • 2022-01-14

  • 2019-09-25

  • 2019-09-22

  • 2019-10-28

  • 2023-04-07

  • 2019-11-02

  • 2022-12-16

  • 2023-02-1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1-08-28

  • 2019-09-22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1-08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大全,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2024,更多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