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 > 地图 >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

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当尼采哭泣》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 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肉欲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总结时,我突然觉得,布雷尔顺从马蒂尔德的要求也许不只是怯懦或责任,也许还有连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他的潜意识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伤害马蒂尔德。

路·莎乐美,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离经叛道的美丽、知性的21岁女孩,找到了布雷尔。要求他治疗她的朋友,一个绝望、固执、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哲学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绝的要求布雷尔治疗她的这位朋友,布雷尔也无法抗拒她的美丽接受了。

尼采,一个天才,一个不存在在当下的天才。他固执、偏激、无礼、暴躁、无视权威、不接受怜悯、害怕背叛、拒绝亲近、对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布雷尔为了治疗他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头痛和绝望),有尽一切办法,引诱、布局让尼采接受治疗。但都因尼采敏锐得洞察力而失败,最后布雷尔想出一个交易,让尼采治疗自己的绝望,自己变成病人,而尼采是医生。尼采被这项前所未有的想法给吸引了。开始了一段神奇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全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进劳森医疗中心后,开始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现在的我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段描述能给我带来什么,因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学、心理治疗。里面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还无法把握。但是确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布雷尔真的会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选择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让自己在活一次,但是当我这么因为的时候,我也很不安,这样放弃一切,家庭、事业、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责任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是对的吗?没有想到的事,布雷尔竟以一次催眠来让自己实现了所有,并治愈了自己。当我知道他放弃所有远走他乡只是一次催眠时,我简直惊讶不已。很佩服欧文亚龙的构思,一个心理治疗大师还是一个出色得作家。

有时间还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劳森医疗中心的那段谈话。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_1300字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300字

《当尼采哭泣》,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便被它深深吸引,时隔两年多终于得以一睹真容,解开心中的好奇与仰慕。
怎么说呢?这本书带给我诸多感触,一下子倾吐有些不知头绪,不知从何谈起。
先谈一下我最大的同感罢:我从尼采的倾吐中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绝望,如此深刻真实。也赞同他的很多说法:成为你的存在;任何不曾将你杀死的东西都将使你强壮;拥有命运之爱,选择你的命运,并热爱它。但最打动我的还是他最后不断哭泣时的陈述,多久没有释放这种孤独感了,压抑了这么久的孤独和其他复杂情感仿佛一下子喷涌而出,止都止不住。我也会孤独,也曾像尼采一样用相似的方式一次次安慰自己:沉迷于这种孤独这种遗世独立的幻想中并对其他在集体中其乐融融的人与事予以鄙夷唾弃。但一个人面对无助与黑暗时,确实会很痛恨绝望,内心的孤寂感无处安放。也许尼采的偏头痛也感染到了我,读书到大概一半时,每次放下头都会隐隐作痛很累的感觉,曾经也想放弃不再读它,但可能正是这种孤独的共通感支撑着我一直坚持下去,我也想了解尼采,究竟是如何从绝望中挣脱或者说释放自我的。果然我找到了答案,并为之震撼。
而尼采之所以最后倾吐真言,绝对是离不开布雷尔医生的不懈坚持与自我交托。的确,起初布雷尔的欺骗与表面竞争,没有打动我,自然也打动不了观察敏锐的尼采,遭到了鄙视与强烈的反抗。但就是从布雷尔真正请求尼采治疗自己绝望与恐惧的那一刻起,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不再逃避自己、逃避自己的心、逃避真正的恐惧而不是对贝莎的欲念。最终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也治疗并解放了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现在想要做出的选择就是自己曾经做过的选择,从对贝莎的情欲中解脱出来,珍惜当下选择的结果。
其次,值得一提的就是书中最为显眼、着力描写的两位女性:贝莎与路.莎乐美。她们既相似,却又各有差距。都给两个优秀的男人带来了欲念,或者说寄托,借此逃避他们内心真正畏惧的事物。但也存在本质区别:贝莎是病态美的寄托,羸弱使得布雷尔更为娴熟地抓住了她恋父的弱点,从而相互蕴藉,但最后这种病态放之他人也皆准时,反而解放了布雷尔对她的种种幻想。而莎乐美就是一种强势独立的象征了,首先她的名字就是有象征意味的,充满优雅美感与恰恰相反的暴虐血腥,书中最后也证明她的确令人神往仰慕,但却乏于对绯闻的愧疚自责,她是有着无视他人的傲慢感的。而尼采也因为她、雷间的复杂关系挣扎痛苦,如罂粟般的女人的确不适合拥有伟大洞见与孤独的尼采。虽然对路的描写大多只是通过语言与他人转述,但确实恰到好处。
此外,布雷尔的好友弗洛伊德以及其连襟麦克斯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弗洛伊德给予布雷尔以最初的心理剖析与灵感,而麦克斯通过倾听帮助布雷尔放松了自己的真正情感:自己也是会对命运与生死有所疑惑与恐惧的俗人罢了。
最后,尽管此书后记中提到一些人物纯属虚构:弗洛伊德、费雪曼之类,但正是这些人物的勾勒,令情节更为合理紧凑,层层铺展,也更为引人入胜,使得这样的经典之作得以铸成,现于世人,我能有幸拜读,实乃吾后辈之幸。
[玫瑰][玫瑰]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300字(3)篇


这本书探讨了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哲学与心理学层面精妙绝伦的对话,看似较晦涩难懂,但实际上也是诠释了最简单的万物之理,如何爱,爱自己,爱他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或许不同的个体看这本书会收获到不同的感受,因为年龄,境遇,自己走过的路都不尽相同,所以那个最能打动你的部分也或许是不同的。就我而言,这本书给予我最多的是关于自我认同的部分。简单白话说来,便是爱自己。爱是一个动词,是肯定,是承认,是包容,它与种族等级无关,与社会阶层也无关,与身份地位无关,与性别年龄无关,书中的布雷尔爱自己么?好像并不爱,虽然他在专业领域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一个世界上最美的妻子和很多可爱的孩子,他富有,充满责任心,乐善好施,但却并不幸福,他时长萌生出抛弃妻孩,放弃事业,带上他美丽的女病人远走高飞的幻想,而现实生活中,他却并不能做出任何违反医生伦理道德的事。求不得的状态让他焦虑,让他煎熬,让他无法再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长时间的失眠,使得他身心疲惫。作为一个契机,他和尼采相识相知,到出计策以希望尼采治疗他的绝望为由,把尼采留了下来。至此走向了本书的高潮,他们探讨着绝望,绝望的本质,以及由绝望引发出的一系列并发症,在数不清的表象和细碎的感受中,一层一层,抽丝剥茧,直指要害。谈话中,布雷尔面对尼采直至灵魂的质问和犀利的评判,总是表示出了,我理解并很欣赏你分析看待事物的角度,但现在我并不需要听道理,因为这些道理对于减轻我内心的痛苦丝毫不起作用。这时候我总想起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但却过不好这一生。然后我也开始思索,自己这二十年所听到的种种道理,有别人告诉我的,有我自己观察得到的,这些道理一直对我说,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或是他们都那样做了,你也应该……又或者是,这个世界都是这样做的…于是,所有的应该,不应该,像一块一块的砖瓦,筑起了我们的超我,我们开始有了自我约束,有了责任,背负在肩上,有些人多,有些人少,当肩上的责任渐渐多了起来,我们的自我便开始不服气,开始质问,自己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一昧的付出,可有得到回报?自己可曾感受到一丝一点的满足?然后,或许你心里有一个小小的声音会说:我很累,我讨厌这样,我从来没有觉得开心快乐过,我为什么要一直不计回报的付出,我讨厌这样。但此时或许会有一个更大的声音说,我没办法,我承担着这些卸不掉的责任,我虽迫不得已,但却也无法说服自己洒脱的放弃。自我与超我的打架,究竟谁会占了上风,是理智,还是情感?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崇尚着理智,讨厌着自己身上的一切情绪,那些让他们脆弱的,厌恶的情绪,那些一切让自己显得软弱的情绪,他们试图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逻辑,也因此讨厌一切的混乱和无序,他们的超我大大地掩盖了自我,自我被缩得很小很小,一切正常的情绪被视作洪水猛兽,需要被抑制,需要避免沉溺其中,随之而来的是什么?是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是对自己犯错误的零容忍,是对自己的不满,厌恶,于是你开始自我攻击,自我厌恶。渐渐的,你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迷茫,纵使身上已充满了光环,但你却感受不到任何爱与温暖,满足于幸福……n在人生不同阶段,或许每个人都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但在表象的背后,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它潜藏在你意识深处,不断地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给予你暗示,等待着你有一天能够发现或看到,抑或永远无法看到,这个源头,在发现之时,或许会经历一段比发现前更为痛苦的阶段,但一旦过去,你变将获得新生。这样一个心理历程,在心理学中叫做自我认同,去接纳,从内心深处,接纳那个弱小的自己,不喜欢的自己,甚至是讨厌的自己。或者换个角度来讲,接纳自己拥有缺陷,懦弱的那一面。有这样一个小测试,想象自己在镜子中凝视自己,你究竟会笑还是会哭,记得第一次,我还没有真正的看镜子,光是想想我就哭了,我知道,我很不爱很不爱自己,因为我总是试图,或是潜意识的想改变自己,想让自己变好,我总是容易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当一件事或是冲突发生,更多地,我会攻击自己。这样看来,我何止是不爱,简直是恨之入骨,这让我感到有些悲哀,但并没有彻底地绝望,像一些文章中所说的,我开始想象一个自己内心的小女孩,她自卑,胆小,懦弱,喜欢缩在角落,把自己缩得很小很小,尽量不让人看见,她的屋子阴暗潮湿,常年没有人造访,没有人跟她讲话,没有人触碰她。她很小,很瘦弱,眼睛中闪烁着犹疑和怯意,我讨厌她么?她看起来很可怜,很弱小,很孤独,我不讨厌她,我有些难过,有些抱歉,有些可怜她,她只不过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她需要爱,但却从来没有人给过她爱,她需要拥抱,但却没有人愿意拥抱她,她的需求很简单很简单,其实只是一句肯定,一句你其实已经很棒了的鼓励,一个温暖的拥抱,突然间,我觉得自己似乎感受到了委屈,我有很想抱着她摸摸她的头的冲动,她过去,一个人承受了太多太多,所以的负面情绪,被我忽略的,全部攻击在她的身上,她却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并且从没有放弃希望,因为她一直在渴望着爱和温暖,我很想对她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但亲爱的,你做得很棒,以后,不论遇到什么,我会和你一起承担,不要再害怕,不要再犹豫,我会和你一直在一起。对自己说完这段话,我哭得泣不成声,但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升起,有种感动,被自己感动,有种解脱,同时,自己能感受到爱,那是一种被感动的感觉,被自己感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似乎可以慢慢张开双手,去拥抱,爱自己了。当意识到这点,我对周围的所有看法都发生着变化,我和他人的交流模式,从前,我害怕面对面交流,因为害怕对方的反应是无视和忽略,甚至是奚落和嘲讽,但现在,自己似乎有了勇气去沟通,因为我意识到,不论别人的反应是如何,都不能说明我是怎么样的人,不能证明我是好是坏,我只需要表达真实的自己,而不需要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自己内在拥有了勇气,所以不再担心别人怎样看我,其实就像别人一直认为的那样,我很棒,现在,我内心的自己也加入了这样的阵营。说了那么多,其实我想说的就是,在探索内心,追寻真实的道路上,可能很苦很苦,尤其是在某一个阶段,就像在悬崖上搭一座桥,你已经走在了桥的中央,是进还是退呢?但亲爱的,你要知道,在自我的孤岛中,尽管我们无法完全被外界理解,但自己内心的小女孩,她始终等着你的到来,慢慢的感受她,然后给她一个拥抱,告诉她,你很棒,我们一起加油,同时也始终会有人心怀善意,用他们的关心和爱给予你能量,有时,尽管自己缺乏能量,但没关系,谁没有缺乏能量的时候呢?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有资格,并完全可以拥有幸福和爱。这是一条路,需要自己走的路,只有自己真真正正地体会和感受,才能够走过那座悬崖上的桥,别人无法代替你走,但你要知道,他们都在悬崖的另一头给你加油打气,他们就是你的支撑,你并不是星球中那一朵孤独的玫瑰花,所以,放手走下去吧!nn(很早看完,但拖了很久很久的书评)

前八章:开始布雷尔的自述,到布雷尔和老婆玛蒂尔德的争吵,到布雷尔和弗洛伊德的对话(也挺有意思),后面就是尼采和布雷尔的对话,直接的唇枪舌战然后当布雷尔被催眠到达高潮,最后一章尼采和布雷尔的自白真是好到爆,完美的落幕,懂了为什么尼采哭泣。

因为前几天读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卷,所以发现这本书好多东西都有在第一卷里面出现(情欲,朋友,美德,雄鹰),读这本书才发现自己连皮毛都没有理解。书中有说到上帝已死,我来教你变成自己的神对虚无主义的批判和超人主义。然后还有尼采的权力主义的运用,就像书中说最后的胜利者是莎乐美。还有对道德相对主义与动机说的涵盖,还有永劫回归。还有尼采问布雷尔你不要去寻找幻想的原因,要去寻找幻想的意义。(这本书肯定会再看一遍)

还有这本书尼采和布雷尔两人把人的两重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生活无常,人生无常,请温暖的生活。

多么动人的故事,多么精彩的对话,多么有质感的内容,多么巧妙的构思,是近年少见的好书!作者以深厚的功力学识经验写活了人物的灵魂,让这些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书中鲜活复生。

非常有幸有缘阅读本书,获得了一次美妙的文化精神之旅。这是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

读书之《当尼采哭泣》读后感500字


读书之《当尼采哭泣》读后感500字: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死亡所至,我不在彼。我之所在,死亡不至。何忧之有?

每个人都是不忠实的,每个人都无法踏出自己所处的历史框架,同样,也摆脱不了自己的经历框架。而每个人必须在承认这种限制的前提下,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但,每个人又都是狭隘的,人们都无法踏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试图用自我衡量世界。然而终其一生,从未观看到自己,却只看到了别人,而且还是自我以为的看到。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面具,自从有了社交,并进入了社交的圈子,就开始不停的变换面具,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圈,从而达到自我以为的满足,成就。而最终却失去了自己最纯真,最原始的那张脸。

每个人,每天都在活着,都在努力,都在前进,思考,或许这就是一场自我的人生旅行,自我提升,自我改善,亦或是自我陶醉,或者自我迷失,又或是自我救赎。

我思故我在,思考,意志,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思考,思考无法逆行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思考是无能的,无用的。就像人死了,并不意味着存在没有目的,死亡的来临,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价值。

我在故我思,人之所以可以思考,是因为存在,但又何为存在?为何存在?如何存在?怎样思考?有效思考?

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无数的放弃,而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放弃?而如何存在?怎样活着?为何思考?怎样死去?应该是人生的四大主题吧!作者:鱼中水

为自己选择,生命不失血_《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为自己选择,生命不失血_《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欧文·亚隆的著作,据说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200万册。

读这本书是一种幸福,打开它就是一种幸运.才读到一半,就觉得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一份给心理咨询师,给普通大众,尤其中年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这是一部既有小说娱乐性,又有咨询教科式条理的书。

小说是以虚实结合的线索展开的。实的是书中的人物,尼采,布雷尔,路·莎乐美,贝莎,费罗伊德这些确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确实发生过,比如。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欧案例“;虚的是事实上这些人他们基本都没有真的会过面,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把他们巧妙地放在同一个时空里的。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说,而不是案例记录。

小说中尼采疯狂爱上至美的路·莎乐美,而后者享受了他的爱,又背叛了他的爱,或者说,她从来没有把他作为自己的“爱情对象”,要不然令前者念念不忘的一吻,后者不会全然不记得。尼采,路·莎乐美和好朋友雷组成“毕达哥拉斯三人组”,结果,尼采感到二人的背叛,被深深地伤害,陷入绝望。路·莎乐美觉得愧疚,找到布雷尔,当时欧洲著名的神经科医生,心理分析师,霸气“要求”他治疗尼采的“绝望症”。布雷尔无法抵挡路·莎乐美的灼灼魅力,答应她去治疗那个完全不配合的“病人”。

然而,在布雷尔千方百计想要“控制”尼采的过程中,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布雷尔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糟糕至极:职业倦怠,婚姻失血,爱欲受阻,痛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撞击着他的心灵。每天,尤其是晚上,仿佛要把他整个地吞噬掉。同时,他发现,他被他的这个“任何一个问题抛给他,即使是里面最微小的种子,都会在思想上快速成长为青葱的树木”的天才病人吸引。他隐隐感到这个人可以帮他解惑,他不想尼采离开,提出了“请帮助我”的请求。起初,他主要是想以此为诱饵,研究并治疗尼采的偏头痛。然而之后一度,完全变成了尼采作为心理医生医治他的心理疾病。尼采信以为真,留了下来。(当然,从后面的内容看,尼采所以留下来或许并不全是因为布雷尔求助的说辞,还因为虽然他知道自己的研究需要“孤独”,但是他内心同样渴望融入到一个圈子里,渴望有人递给他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被认同,被看见,被接纳。只是他的骄傲,“100多年后,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读懂我的哲学”的骄傲,不容许他吐露自己内心深处平常百姓的欲望。人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巨细无靡地渗透在这本书里。)从此,两个人从开始的暗暗角斗,到惺惺相惜,到彼此疗愈的艰难的相伴之旅。

本书中,除了对人性的温和的剥析之外,更处处藏着心理学论和心理咨询的技巧。

布雷尔初见完全不配合的尼采的时候,他在诊室里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蕴藏着值得心理咨询师们好好咀嚼的“话术”。当咨询师面对一个不信任你,完全不配合的来访者的时候,怎样说才能让他留下来,张开口,敞开心扉。起初,布雷尔无疑是失败的,或者几近失败的。若不是尼采突发疾病,布雷尔大概也只能遗憾放他离开了。这里面作者毫不隐瞒作为咨询师的无助,和普罗大众一样的血肉之躯的不耐烦,手足无措,无计可施,以及和尼采的关系每有一点起色的时候的小窃喜,这个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哈哈,人性啊!在别人身上看到类似的失落,失败,痛苦的时候,自己的失落,失败感,痛苦好像被分担了一部分。

尼采用自己的理论剖析布雷尔的困境,对妻子的淡漠,对眼前生活的倦怠,对贝莎的爱恋。在这部分里,尼采把自己对路·莎乐美的愤怒“移情”到了贝莎身上,用“那个瘸子”称呼她。甚至蔑视诋毁所有女人。其实这部分移情的源头,远不在路·莎乐美,而在他早年生活中的那些“无情又冷淡”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外婆以及那些姨妈们。因此他对女人是抗拒的。在路·莎乐美之前,他从未允许自己爱上任何一个女人。所以当他被路·莎乐美野蛮霸道的女人的美吸引,后又感到被背叛的时候,他所受到的打击会以怎样的排山倒海之势侵蚀了他。他复用否定对方,贬低对方的阻抗模式保护自己。这部分尤见心理学理论:“儿子和妈妈(主要抚养的女性)的关系,是将来他和异性关系的模板”的影子。

当布雷尔说出自己的婚姻,事业都是家庭的安排的时候,尼采鼓励他要“活出你的存在”是典型存在主义疗法的应用。也映射出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凡是不被允许的,迟早都要补回来。布雷尔幼年曾被认为“前途无可限量”,可是他没有为自己做过选择,在他内心深处有着深深地遗憾,所以等到他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他的潜意识里“蔑视毁掉被安排的一切”的欲望就得以释放。

在帮助布雷尔忘掉贝莎的过程中,尼采应用的治疗技术,有认知疗法(对贝莎的爱恋其实对衰老等的恐惧,贝莎只是一个依附的形体,一个幌子而已,并非一个单纯的女人的魅力。);应用过“厌恶疗法”;精神分析“回溯”,意象对话,等等。但是,作者没有把挖掘的脚步停于此,而是透过费罗伊德的深度催眠更进一步地探向着人性更深的层面。

墓园里,尼采眼见了布雷尔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听到众人把土丢在一个新入土的棺椁上发出的空旷的声音。-----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隐喻,埋葬旧的,新的才能诞生。对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着允许他们离开自己,也允许自己有新的生命内容。在激烈的争辩之后,在尼采坚定铿锵的鼓励之下,布雷尔思潮起伏,步伐踉跄,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两个人把手交谈,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状态:亲切,亲密。墓园分手之后,尼采十分担心布雷尔,但是他又默默说服自己不过给“摇摇欲坠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可是,下周一,他却意外地看见一个神采奕奕的布雷尔,对方告诉他:痊愈了!吃惊之余,他请求布雷尔告诉他周六他们分手之后到下周一,这两天里,发生的事情。

原来,在催眠状态里,布雷尔挣脱了让他痛苦不堪的家庭的束缚,去看他日思夜想的贝莎,去拜访他一直记挂的伊娃,去了远离家乡的地方,然而,结果却和他的想象的迥乎不同。

他躲在暗处,看着贝莎用和对他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她的新医生,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几乎分毫不差。他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贝莎之前对他的种种依恋,种种表达,原来都是痉挛之后大脑迷糊的症状而已;他跑去拜访伊娃,没想到曾经说过“为你做什么都愿意”的女人,如今冷冷地,甚至不愿意给他一个拥抱;他走在街上,不合时宜的,老朽的打扮令他难堪,剪掉蓄了几十年的胡子,他发现衰老已经很明确的占据了他脸上的每一个细胞。岁月的痕迹,只有书写没有擦除。在催眠状态下,他听到了玛蒂尔德的愤怒,决绝和委屈,他看见自己对孩子们的深爱和不舍。他想等他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就会找到一条回到孩子们身边的路。到时候,如果有人阻挡了他前往孩子们身边的路,他“将成为一把战斧。将披荆斩棘,砍出一条通往他们的路”!他也看到,在内心深处,他知道“再也找不到一个像玛蒂尔德的女人”,他爱她!醒来后,他的目光不肯须臾离开他的妻子,在厨房里,在结婚十四以后,他说:今天,我决定娶你!这一次,是他自己的决定,同样的婚姻,同样的生活,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开启了全新的繁盛。

解读尼采


尼采说:我必须永远做一个殉道者,以度过我彻底贷出的一生。
结果他一生如是,用思想煎熬着孤独的灵魂,在追求人生价值和哲学真谛的道路上苦苦探索,为他深爱的哲学献出了全部。同一些伟大的天才一样,尼采生前并不为人所了解,他的一生是痛苦和悲剧的一生,亦是伟大和不朽的一生。他将自己的思想,智慧,精神,人格渗透到文字中,使文字也具有了穿透传统和时空壁垒的不朽魅力,使得我们今天读来仍觉热血沸腾,他光辉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在孤独中创作,在孤独中呐喊,同历史上少数思想超前的伟人一样,尼采生前也是一个失败者,他的著作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影响。在遭受了太多的苛责、冷遇、讥嘲之后,这位孤寂的天才哲学家终于忍不住要爆发了。1889年的一天,尼采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位马车夫正用鞭子粗暴地抽打着牲口,这位神经脆弱的哲学家悲愤地扑过去,抱住马头又哭又叫,疯了。此后,这位为哲学而痴狂的天才步入生命的黑夜,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几十年后,一个满手血腥的人捧起了尼采的思想,用他肮脏的灵魂肆意强暴尼采的意志,把这位无辜的哲学家变成罪恶的代言人,这个人就是希特勒。从此,尼采便成为了纳粹的代言人。
时光荏苒,当权力意志和酒神精神仍然在这个纷争不断的世界上接受人们的批判或是赞扬时,围绕尼采的争论:从事写作的虚无主义者?疯狂的超人,种族狂和育种狂的思想先驱?抑或是一个天才的哲学家?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这位天才的哲学家作出公允的评价。但我敢肯定,正如尼采所言: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他一定会成为某种新价值的创立者。
一个时代的人们不能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图强与变革的重负,便只有在它的压力下死于荒野。尼采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被奉为神圣的那些理性的秩序、制度和道德观念危机四伏,弊端百出,西方文化正经历着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大的思想转折。尼采以他敏锐的眼光觉察到这一点,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形势下,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尼采向时代交出了答案:解除理性和道德对于生命本能的压抑,发扬人的超越性,做精神文化的创立者,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科学和伦理的人生态度。尼采在他的超人哲学中强调一种强力意志,它是尼采哲学基石。它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强力,追求并体验这种强力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反对基督教虚伪的彼岸世界宣传,强调自尊、自爱、自强。他的思想强力震撼了西方世界。
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需要重估,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尼采这样告诉我们。在这本渗透着哲人睿智,喷涌着诗人激情的书中,作者把当时欧洲信仰危机、价值真空的严重性形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尼采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价值观念,就必须以权力为尺度重估一切价值,推翻基督教那种压制生命本能,视生命为罪恶的道德,提倡主人道德。作为传统价值和道德的叛逆者,尼采的思想震撼了19世纪的整个西方世界,被视为洪水猛兽,甚至被认为是疯子和狂人,但尼采本人对自己所说的价值及其身后所造成的影响是充分的自信自明,他深信人们不会忘记他,会了解他的价值。
社会是一座熔炉,它熔化了人的灵性,把大家变成清一色的古铜,少数几个置身炉外的却因为同社会格格不入而被视为异端、疯子和狂人,比如说尼采。当年对孔子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楚人也是个疯子,然而他们是时代的洞鉴者,是一个社会的金子。
作为传统价值和道德的叛逆者,尼采在孤独和痛苦中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在死后,他的学说和思想常被人误解、曲解,甚至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但真正的哲学思想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百多年来,尼采哲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始终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成为现在西方思想创新的源泉。
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一生的事业。我知道,一大滴油已经从我身上流出去了,人们将不会忘记它。尼采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伟大的思想将不会被遗忘,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尼采诗集读后感


尼采先生的一生如此精彩,也如此坎坷不平,遭遇过非人的待遇的他,写下了不少诗歌。他的每一诗都那么飘然生动,如同生活在他的世界之中一般,我留恋于那梦幻般的画面,尽量渗透其中的哲理。

《归乡》中的一句:当钟声悠悠回响,我不禁悄悄思忖:我们全体都滚滚,奔向永恒的家乡调子是多么忧伤啊,思念家乡的他,恨不得像黄河那般的速度回家。

整块木头制成的敌意,胜过胶合起来的友谊!短短两句,也是两行的格行,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意味深长。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路上我们每时每刻都有朋友的陪伴,人生离不开友谊它是构成一生的丝绸,那样珍贵。

骄傲使人落后,作文自负的人离成功太远。所谓不要把自己吹的太大,小针一刺就会是你爆炸。你太傲慢,谁会愿意和你站在一快?你说这是你的性子,那我要说:如果你不改,你的世界不为你而存在!

尼采的一句话应了我的心声:向上攀登的人理应受赞扬!然而他随时都在下降!远离成功的人,却真正在上升。是啊,我们多少希望受到他人的赞扬,那样我们的自尊心就得到满足,便会感到自豪与快乐。可每一次赞扬都会使我们自负的心里提高一层。

宁静的大街,我们会思绪万分。当幽光拉出了影子,我们在黑夜就不必害怕了,因为有一位和我们举止相同的伙伴陪着自己。我们要像尼采先生一样,用笔记下我们自己的历程。

尼采生存哲学读后感


尼采生存哲学读后感

说实话,看这书绝对是对自己精神的挑战,真庆幸我没有崩溃,而且能在此提起拙笔,感叹一下自己的愚见。

尼采那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必须将以宗教信仰为基准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彻底摧毁。他提出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主张以人自身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他那颠覆性的思想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们。

书中有尼采的很多关于道德的观点,最为强烈的是批判宗教性的奴隶式道德。以此同时,尼采还提出了超人的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关于道德,两者就差别甚大,然而,关于超人这一说,中西方却有着相似之处。尼采主张个性张扬,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我实现。

他的英雄主义,不难让我们想起中国《周易》中的伟大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同尼采的生存哲学和主张一样,强烈的影响或改变了许多名人的思想和生活。对我们常人来讲,又何尝不是值得再次品味和重读的励志箴言呢!

很少有人,甚至没有人能再及尼采,但至少,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远些。

《尼采全集》读后感1000字


对于自由

节制,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几乎所有人都渴望自由,但坦率地讲,渴望自由,恰恰因为不懂自由。当想到自由,我们往往认为不被人管制,希望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自由。恰当这么做时,却发现,并没有自由,反而更担心短暂的放纵后所要面临的工作与生活。但究竟什么是自由?康德说,自由不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节制比放纵更接近自由,早起,早睡,拒绝在手机上浪费时间,不拖延等等。而放纵,只是被欲望支配,一个被支配的行为,这不是自由。所以,自律的人更接近自由,但如果不去踏出第一步,0就永远是0,哪怕0后面是简单的1。正确的事,正确的方向,往往就在痛苦那头。

对于方向

千年不见光的寂静山谷,不用去做其他,只需一根火把,就能照亮整个幽谷。

有时难免迷茫,迷茫不是因为没有得到什么,而是迷茫想要得到什么。可当读到这句话时,豁然开朗,其实不需要做别的,只需拿好手中的这根火把,照亮前方的路,至于后面的,随着更深入,也都会慢慢显现。家庭中,做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工作中,勤奋、认真、努力。生命中,善良、真诚、脚踏实地、不卑不亢。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什么,缺的只是一点纯粹,忽然想起《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一句台词:我是长安的兵,长安兵就是守长安的。做个纯粹的人不难,无非是拿好手中的火把,一步一步走下去,不东张西望,不胡思乱想,这就足够。或许方向,并不全是一开始就定好的,也有很多是走着走着才出现的,那么,多给自己的火把一点时间,也多给自己脚下的路一点时间。

可能对于读书我的理解很片面,感觉其中如有一二句可以让人享受的句子,就很满足。当然,对于尼采这位被称为人类灵魂之光的哲人,他的思想与精神,可能我不太能全懂,不过有这么几句很受用的,就已足够。

到这,就用一段可让人深思的话作为结尾吧。人们现在已经羞于安静,而且长久的沉思几乎也使人产生良心责备,人们手里拿着表思想,吃午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人们像是一个总是可能耽误了什么事的人那样生活着。宁可做点什么,胜于一事不做。-----这条原则也是一根绳索,用来缢死一切教养和一切高级趣味。很显然地,一切形式都会因工作者的这种匆忙而毁灭殆尽,甚至形式的感觉,感受动作旋律的耳朵和眼睛,也毁灭了。......我们现在很少正确而全面地去观察一棵树,也很少观察它的叶子、枝干、颜色和形状,我们发觉只想象一棵树要容易得多。尼采

《哭泣的松香》读后感


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个男孩,他是一个孤儿,很喜欢拉小提琴,并且马上就要演出了,可他不久前却不幸患上了无药可治的白血病,而且,他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他仍然坚持练习,直到最后一刻。演出的前一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一位自称会魔法的医生出现在他面前,他送给了他一个海豚挂件和一块松香,并告诉他,只要在演出前,把松香涂在琴弦上,就会有一百个观众给他一百年的寿命,小男孩开始有些不相信,可是医生却用实践证明了他说的话是真的。晚上,演出开始了,小男孩照医生说的做了以后,一下子演奏了十六首曲子,演出结束后,小男孩回去睡觉了。第二天,事实却不像魔法医生说的那样,男孩最后还是死了。

我想:虽然小男孩患了白血病,但在病魔的折磨下,他不放弃,还是坚强的练习曲目。这遇到困难不退缩,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精神,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可想想我平时,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生了一点小病,就不去学校……这些都是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坚强的表现。

读了这篇文章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迎刃而上,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小男孩的这种精神,获得成功。

喜欢《《当尼采哭泣》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圆明园的哭泣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