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又到了写读书笔记的时候了啊,苦恼。月初的时候还精神抖擞的打算多看书来着,可是莫名其妙的,就颓废了。仔细思量,这一个月竟不知道做了些什么,要不是依稀还有点记忆,几乎都要以为自己失忆了长达一个月。所以这本《万历十五年》,耗费了整整一个月都没看完,也不奇怪了。

说起来,十几年前,就有朋友提议我看这本书,彼时对历史没什么兴趣,推崇得越高,越觉得这本书该是如何的晦涩难懂,越是提不起勇气来看。然而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文字居然浅显易懂,读来也颇为有趣。

书分七章,讲了六个人的故事。鉴于这本书挺有名,我也不是什么刻苦钻研历史的爱好者,大概内容和整体思想这些深奥的东西就不费这个神了(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那就想到哪写到哪儿吧。

感想一:皇帝真不是好职业,明面儿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实际上呢,大部分的皇帝都困在紫禁城这么一个井底大的地方,看我们万历童靴,想出个门看看自己的陵墓都要被再三弹劾,再繁华的宫殿,一困几十年,只怕也是相当的烦闷了。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是应当的,假若想恣意妄为一番,那就是昏君。运气好的,还能寿终正寝,运气不好的,指不定连坟都被扒了。

感想二:申时行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而我们行走在外的一举一动,就是阴阳调和的结果。这大概也是佛洛依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吧。人性真是个太复杂的话题,不可说不想说不愿说。琢磨不透的事儿,就不琢磨了,得过且过这一生吧。

感想三:历史,或者说过往是面镜子,也有可能是放大镜或者哈哈镜。看的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至于真相,当事人都不一定说得清楚,何况后来者乎?不过仔细想想,或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呢?随便瞎想想,别当真。

感想四:穷一人之力,是无法与大环境对抗的。试图力挽狂澜如张居正者,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看破者,要么如万历消极怠工,要么如李贽,最后自刎而亡(第七章没看完,随便翻了翻,说得不对也忽略吧)。读后感

·

所以啊,我们普通人,还是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活着吧。难得糊涂,看透了不是好事儿。

感想五,感想五和本书无关。将将坚持了半年每天看书,到了这个月完全坚持不动了。难道是“星星们”都逆行的缘故么?

毕竟“光是想活着,就已经耗尽全力了”。其他的,连一根头发丝的劲儿都没有了呢。

齐奥朗说“自杀让我明白,我就要在我愿意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这令生命变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毁掉它。”曾经这句话让我挺振奋,跟打了鸡血一样,现在也起不了作用了。

所以现在这种不想死也不想活的状态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儿呢?盒子里的那只猫吗?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稀里糊涂地读完了《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明代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和在景山公园看到的崇祯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树,而对于中间部分就一无所知了,所以在阅读时对书中内容也不是很懂,只能边读边在网上查询一些人物生平和词语含义,同时借助于其它读者的批注对内容进行理解。虽然读得不太明白,但既然读完了,还是想写下点什么记录一下理解与感受。

在此书中,黄仁宇先生选取了万历皇帝、两任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抗倭名将戚继光,一代清官海瑞,以及一位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哲学家李贽,这六人,从君与臣、文与武、地主与农民、政治与经济、道与儒等多个角度对明代当时的历史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表明了以道德代替法治,不求先进的经济与科技,仅追求均衡维稳与王朝的安全,是明代衰败的主要原因。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皇帝在10岁时便登上了皇位,在万历前期,在张居正的辅佐下,大明帝国也是励精图治,欣欣向荣。而皇帝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当,帝王与群臣之间还是存在着诸多矛盾。皇帝欲出城练兵,百官说这不合传统;皇帝想立常洵为太子,百官讲这不合规矩。九五之尊亦难逃伦理束缚,年纪轻轻便活得像个祖宗一般,不能有所作为。于是,皇帝30年不早朝,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主持殿试,题目为无为而治,可见其对生活的厌倦。

张居正和申时行师徒二人都先后担任了万历皇帝的首辅,而他们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方式却迥然不同。在张居正任职期间,万历皇帝尚且年幼,他得以独掌大权,改革变法,推行新政,富国强兵,史称“万历中兴”。而张居正的强硬也为之后埋下了祸根,在其死后,他的政治对手群起而攻之,万历皇帝下诏对张居正抄家,而其家中的黄金白银、名贵字画以及绝色佳人更是让万历皇帝伤心万分,不禁让人感叹人无完人。但不可否认,张居正的变法改革对国家以及后世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的评价为“世间已无张居正”。而张居正的徒弟申时行在成为首辅后则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做一位“和事佬”,通过调和运维,调节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与利益,有人说他“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在书中作者看来他洞悉为臣之道,认识到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只为国家能够在君臣和谐的条件下平稳发展,只可惜最后皇帝的放弃与懈怠使他在不知不觉间用尽了作为首辅的时间。

之后,黄先生讲到了戚继光。在历史课本中曾学到过这一抗倭英雄,原以为书中会介绍他带领“戚家军”大杀四方,但作者缺却说他是一位孤独的将领。因为他处于在明朝这个文官左右朝堂,极度重文轻武的朝代,同时当时的国家后勤实力与军事制度很难让他这样一位武将有所作为,虽然他自身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武将,但是在支持他的文官张居正等人离开时,他便很难再继续绽放自己的光彩。

然后,作者讲到了一代清官,海瑞。海瑞是道德的模范,但黄先生却用古怪一词形容他。海瑞极遵守法律,而在法律不及之处,他主张体会法律的精神,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就像书中提到的斟酌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因为当时法律的不完善,所以海瑞便借助于情理道德。然而进行社会之治、众人之治,仍需依靠完善的规矩与制度。最终,因为海瑞极端的廉洁与诚实,众臣均不敢推举他,皇帝亦不敢任用他,他成为了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作者用海瑞的例子也证明了用道德治理国家的缺陷。

最后,作者提到了一位哲学家——李贽,并称他是一位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哪里自相冲突呢?因为他看不上这个昏暗的社会,这套乌烟瘴气的制度,但是他却无法跳出这个圈子。他渴望清静,去当和尚,但摆脱不了家族的束缚;他一边去抨击,一边却靠着自己抨击的人的接济去生活。作者认为,李贽所遇到的困难,是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的行动完全凭借道德的指导,而它的标准又过于僵化,过于保守,过于简单,过于肤浅,和社会的实际发展不能适应。

在文章结尾,黄先生通过概括“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在这几个方面均未得到好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同时,作者通过此书表达了他的历史观点:能先用法律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牵扯于道德。因为道德并非万能,它不能代替先进的技术,不能代替优秀的制度,亦不能代替威严的法律。国家的治理若光靠道德的约束,而无相应发展的技术与法律,则终会失败。

注:因为本文作者对明代历史不甚了解,所以文中若有理解不当之处,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也欢迎提出批评与指正。作者:汉堡包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今日主讲:谢涛

【听前思考】

这本书大胆描写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在明史学界一直饱存争议,你怎么看?

【书中金句】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一、大历史观

从记述的角度看历史。首次以大历史观来分析明代社会的症结。看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1587年明帝国,万历十五年。明帝国表面上波澜不急,其实是暗潮涌动。辽东战败,金戈铁马杀向大明,大明战败。

二、万历皇帝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1587年,看似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大明王朝走向尽头。

大明以德治国,万历的任务就是演戏,敬天法祖。朝会、礼仪、让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感到无比束缚。万历坐拥天下,却不能决定谁来继承王位,也不能决定与谁合葬。他不断向臣下屈服,在作者眼中,像是一个傀儡。

三、意识形态与人性的矛盾

一切行为的准则是意识形态衍生的体系。这种体制,只能要求单一化、同质化,绝不能允许怀疑这种意识形态的情况出现。当时,官员们需要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意识形态靠人去执行,而人是自私的动物。即便意识形态至刚至阳,浩然正气,最终还是会打折扣:“说一套,做一套,虚伪到底。”

四、组织和制度的设计

“人就是有欲望的”。权力和制度的设计,应当尽量考虑以及规避自私的风险。

一个组织成立以后,会形成自己的组织气氛,成长性氛围强,成员们的成长欲望越强。一个组织越是庞大,成员们就越难以建立成长性的氛围,应变能力会越来越差。当应变能力越来越差,就会使得一个组织无法应核突如其来的异军突起。

五、结语

所谓的历史观,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范畴。凡是高度概括的事实,都包含大量的想象。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本《万历十五年》。

万历群星闪耀时——《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感悟


万历群星闪耀时——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作者:白锐

前言:

历史往往是拨一毛而身为之变,牵一发而千钧尽出。历史学家黄仁宇选取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公元1587年为切入点,以一种“大历史”观描摹了万历年间群星闪耀——皓月坠入山峦,群星闪耀,能否于弓之未满力挽狂澜?如遇冰山一角,一触即发。

神宗与张居正: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神”字的含义是“圣不可知”,原指德行之高,令百姓不知如何评价,少有帝王称得上这等功绩,故有人说这是寓贬于褒,讽刺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

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过世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明神宗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看这位皇帝的行径,竟颇有些像一个任性赌气的小孩子。这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事实上,万历皇帝不就是个一直长不大的孩子吗。明穆宗驾崩,9岁的朱翊钧即位,这位小皇帝就在张居正的辅佐与庇佑下学习着为君之道,张居正正是严师的典范。而对于张居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张居正辅政)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又有加焉。”有着皇帝最大的信任,张居正又与大伴冯保结成同党,也许就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让张居正大权独揽,而小皇帝其实君权旁落,等到后来,张居正去世了,身败名裂了,但他带给万历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万历还是无法真正的成长,“因为不久之后,他就发觉他摆脱了张、冯之后所得到的自主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对于一个试图做出改变的当权者,没有什么比无能为力更使人绝望。万历年间税收制度混乱冗杂,这是自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沉珂旧疾:县一级辖区税收孰高孰低?土地几经流转,所有权如何处置?旧税未清,新税之累,加之行政体制上的罅隙,构成了文官以仁义道德相标榜又为体制漏洞所引诱的双重人格,层层关节盘根节错,令人窒息。这种制度下,万历皇帝朱翊钧永远不能成为一代伟大的帝王,他永远无法成长,所以他只能以一种像是孩童任性的反抗的方式来宣泄一些内心的变态与压抑。时间轴再往后推,到了万历末年,从楚党领袖人物吴亮嗣的一封奏疏中可以看出这位皇帝更深的暴躁与悲凉:“皇上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酒醉之后,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身为天下之主,左右他人生死,亦听凭命运摆布。

至于张居正,他对于这种制度,一直存心改变,但到了他身死的那一天,他的改革也未能完全成功,帝心已失,一时间文官们疯狂地反扑清算,如秃鹰分食腐尸,任他生前手眼通天,还是握不住最后的的缰绳。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肯定张居正,但仍称他“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又谈到“张居正的运动不能算是整体的改革或局部的改革,它不过重整纪律而严格地奉行节俭。”梁启超于1908年写作《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王世贞“心服江陵之功”,但在《嘉靖以来首辅传》批评他:“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没身之后,名秽家灭”。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他妄图以一己之力匡正一国之颓势,自然是以卵击石,毫无胜算,以此看来,一个人哪怕再强势,也无法与大环境下的长期形成的制度对抗,除非联合众人、能忍耐过漫长的时光和蛰伏的牺牲,而偏偏张居正太过刚愎自用,急于改变现状,心有华夏却未有肱骨臂膀,堪堪杀出一条血路亦不能久矣。横渠四句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传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张居正心性可用首尾两句作评,宏大如巨幕,其人炬若彗星,然皓月已落。

海瑞:

《万历十五年中》写下的其他人物也多是牺牲在这种可怖的制度下,譬如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海瑞,海瑞的耿直诚实之名如今妇孺皆知,当真是两袖清风,当真是铁面无私。但为何这样的官员楷模却始终郁郁不得志,成了一个悲壮的悲情人物呢?因为海瑞的道德是如此的高,以至于旁的人甚至要仰望他,拍马也追不上他,或者说,他们只愿意仰望他,而从未打算效仿他,换一句冠冕堂皇些的话,海瑞“不协于公论”,他与周遭的官僚是那么的不同,对其他人来说,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他与当时的制度、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而他也从打算去找一个折衷之法去迎合它,所以他必然是要遭受排挤的,必然是无法得到重用的。而更直白地讲,圣旨尚不能说明皇帝的判断高于常人,道德的高低亦无法建立绝对的权威,无法为别人所承认,所以圣贤不能代替法律,况且人非至圣,“以熟读史书的文人治理农民,这不可能改进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总而言之,个人道德之长,是不能补救制度之短的。这就是海瑞的悲剧命运之所在。

李贽:

万历年间群星闪耀。记得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里写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东方朔、像李贽、像金圣叹、像汪中、像狄阿杰尼斯、像伏尔泰、像斯威夫特、像萧伯纳、像巴顿将军,我喜欢他们的锋利和那股表现锋利的激情。”万历年间的李贽被人奉为“性格巨星”着墨提及,想必定是一个洒脱不羁的风流人物,又是否快意一生呢?事实上,李贽在自我矛盾中于狱中自刎而亡。关于李贽,争论一直未曾停歇。

《四库全书》里说他:“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而公安三袁又奉他为自己最崇拜的偶像,袁宗道写道:“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岂因宿世耳根惯熟乎?”,袁宏道赞道:“发挥天真自心,扫荡酸腐之气,慨然醒世,勃然通民。”袁中道在《李温陵传》里为他叹息:“……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嗟乎!才太高,气太豪……”

李贽这个人物本身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性,他关心这个时代,却又消极悲观得令人惋惜。他的这种自相矛盾在他的学说中也可窥端倪,他的学说一半唯心,一半唯物,学说前后立场有时也会产生冲突。这可能由于他的宗族逃离,相对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是却没有找到自己追求的独立。他企图从当时的社会形态跳出未果。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距离。王学与朱学的博弈,在李贽这里,道德不再是标杆,听凭个人良心。灵台蒙尘,何不潇洒燃去。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专论李贽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性格经历大相径庭,但这命运写下的悲剧与前述人物并无二致。

感慨:

万历十五年,群星闪耀。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这之后发生的事情,都在大时代背景推波助澜下,冥冥之中一环接一环尘埃落定,当事人无法再发声,后人只得从细微末节之处再来推断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以今人的角度思考和评判那万历年间发生的或传奇、或荒诞、或悲剧的历史故事了。万历十五年,群星闪耀,然萤火之光怎奈日薄西山!权力的至高者茕茕孑立,无私的改革者抱憾终身,固执的坚守者郁郁寡欢,洒脱的哲学家苦海难逃,有此类者,直当一哭,非哭其私,为天下恸。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心得感悟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心得感悟500字:

之前觉得张居正、申时行的差异在于与文官集团打交道的方式,现在觉得不太准确,应该是在皇帝这一政治个体与文官集团的政治团体之间的处事方式不同。

通过万历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帝国的平稳运行不仅在于文官之间的平衡、和谐,还要关照皇帝与制度(即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正德皇帝跳脱的个性不允许他仅仅作为一个权力的象征配合制度运行,大学士在政治上的无能导致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对抗状态,以致政体的瘫痪。

而万历皇帝有着和正德相似的个性,他有大展身手复兴帝国的愿望,而同时,这与文官们的期望往往相互背离。作为文官之首、皇帝的顾问,大学士的处事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

张居正对皇帝和文官同时使用霹雳手段,以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强行驱策两方力量,结果是死后两方共同进行的反抗。而申时行则是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偏袒,他想在两边都做好人,让两方都觉得和自己是一伙的,这样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在双方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影响力。

然而对于一般的问题,他可以“处心积虑不动声色在幕后解决问题”,而且从黄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时行处事心细如发以及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稳定上的优越性。但是,一旦面临立储这样关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权利的大事上,在两方都想做好人的结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作者:张静怡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