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林语堂读后感 > 地图 > 林语堂读后感,2024林语堂读后感
林语堂读后感

(共 1438 篇)

  • 1、 林语堂读后感通用8篇

    一本书就能打开未知的领域,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感受到文字转换成精神粮食。读后感可以提高你的写作与逻辑思辨的能力,一篇作品读后感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呢?读后感大全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林语堂读后感》,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林语堂读后感【篇1】

    初从图书管借来这本书,翻看了几篇,并未觉得好,反被文中那半古、半白,有时还夹着大量英语的文字弄得心烦起来,感觉文化底蕴太深,便放下了。

    不知何时,哪一天偶然又翻看了起来。竟然有了炯然不同的感受,看得不忍释手。“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散文如这样读法,在我是绝无仅有的。幼时看评书,是可以忘食的,及后曾通霄达旦的读古龙、金庸等大家的武侠小说,再到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似乎这些曾经让自己激动的小说,以及那些充溢脑海的鲜活人物,都没有这本散文集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大。

    尤其是关于读书的几篇文章,让看了多年杂书的我,不觉当头棒喝一般。“读书必须先知味。”“读书全部的主旨读出自己的性灵来。”“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这些文字以一个学者、智者、长者的身份向我娓娓道来,叙说着读书的意义、方法、艺术、经验、心得……

    《鲁讯之死》是另一篇让我爱不释手的文章。文中精彩的语言,形象而传神的在高度评价了鲁讯先生对当世及后人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让读者和后人了解了鲁讯先生作为文化战士的种种“活形”。

    以上几篇仅是其中文集的极小部分。文集上涉政治,下至民俗;大到生命,小到柴米油盐;雅如读书,俗如座卧;美如鲜花,丑如“嘴脸”;深如孔孟儒家之道,浅如季节变化感悟。可谓生活万象,皆来笔下。林语堂先生用自己一惯坚持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的观点,用生花的妙笔,幽默诙谐的语言,把每篇文章无不诠释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如同享受绝妙的天籁之音。

    好书,还得需要读者识趣,知味。用林语堂先生教你的读书方法,认真去读,去品味,效果尤佳。

    林语堂读后感【篇2】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

  • 2、 林语堂读后感1500字7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语堂读后感1500字7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林语堂读后感(篇1)

    最近读过了《林语堂披发文选集》这本书,感触感染颇深。

    本书以一种新的风格来撰写文章,读者在一字一句中很收留易就能看出作者林语堂的幽默和观点独特等特点,他经常就一个我们习认为常的事物来谈论,从而得出一个全新的观点。

    在《论买东西》这篇文章中,作者便以天然、流畅的语言,带领着读者来重新熟悉我们认识的“买东西”这件简朴的事情,文中作者就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来谈:本是不想买东西,只在门外看看,却由于一时感情冲动,老是看而不去买也其实尴尬,便由停足观看改为跨进店门,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也确实良多,本来只是去逛超市,披发披发步,舒畅一下心情,却往往做上一笔“小交易”,带一大捆东西回家,这也其实难免。

    而接下来作者又写了“见人下菜碟”这种近代社会人们的通病,又让人联想回味一番,也为下文做了一个简朴巧妙的铺垫,最后作者写到了“孩子”,便巧妙地将文章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孩子的眼睛、心灵是最贞洁的,没有阴险与虚伪,“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与小孩子做交易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到兴奋,而这也恰是买东西的本质与艺术。

    卖家兴奋,买家也同样兴奋,我想真正能做到的,现在恐怕也只有只有小孩子了吧,就像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心不必明,性不必见,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读过这本书,我以为写好一篇文章实在只需用朴素的语言记实自己内心对某个事物的的真实感触感染或某种看法,就像小孩子的心灵一样干净、贞洁,这便足以让读者产生共识,读懂你想表达的心意,这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林语堂读后感(篇2)

    读书感悟《少年林语堂》读后感1000字:

    童年是一首欢快的童谣,让人过耳难忘;童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过目不忘;童年是一本有趣的书册,让人记忆犹新。童年是小草的嫩芽,充满了生机;童年是早晨的太阳,充满了活力;童年是清润的雨水,充满了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那就像餐桌上的每一盘菜都各有各的滋味,可能是酸、甜、苦、辣、咸。但不管是“酸甜苦辣咸”里的

  • 3、 [荐]林语堂的读后感精选

    推荐大家读作品,它会提供给你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升华你的精神世界。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林语堂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语堂的读后感 篇1

    显然林先生要做自己的传记,并非是要介绍自己的生命历程,也不是评论自己思想和成就。我想林先生对做传记是有很多的想法的,其所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该是过足了情感传记的戏瘾。或许要理解林先生的情感,理解他的品性,可以去看他的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的林语堂的影子。在做自己的传记的时候,他只是提提自己对人生经历中的一些阶段的看法,或者是一些难闻的轶事。这便是林语堂风格吧。

    如他所说,早期他的文章很是批判,后期含蓄了或者幽默了。从这个传记便透露了这些景象。批判的,或是含蓄的批判的,或是幽默的批判了,或是含蓄幽默地与你交心。“交心”,与读者交心,这是多好的想法。我想所谓“交心”,便是说读者最容易听的进去的话,最容易领悟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似乎是不容易的,很不容易,所以林先生说他非常不喜欢那些所谓的“术语”,认为那是不会说话的人干的事情,不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思想的结果。那些就是不“交心”吧。林先生说他早年文笔太直,太锋利。那时候的他怕也是尚不能很好地用文字与读者交心。他说,那得怪罪北洋军阀,怪他们给知识分子的自由太多了的缘故。1921年胡适在其日记记着日本人芥川龙之介的话“中国著作家享受的自由,比日本人得的自由大得多,他很羡慕”。胡适得意:“其实中国的官吏并不是愿意给我们自由,只是他们一来不懂我们说什么,二来没有胆子与能力可干涉我们”。信也。言论自由太多了,便开门见山地讲话,便不知道用“文笔技巧”。恰是从这段牢骚,可体会他后期的“文笔技巧”了。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林先生哪里是在怪罪北洋军阀给的自由太多了呢?分明是在向我辈炫耀那个时代,那个自由的时代,那个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时代里,他们的理想是“各人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别人让你说的话”。可怜属于我辈这个时代,是连话怎么说都不知道,连自己说的话是不是自己的话都不知道,自己的嘴巴与脑子是不是自己的都不知道,的时代。当然这样的时代林先生也是经历过的,这也是他后期幽默文学、讽刺文学的由来。因为在那样的时代,自由的表达自己是不行的,是会有“牢狱之灾”的。聪明如林先生者,也会感到“人生太悲惨了”,于是他“不能不故事

  • 4、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一:《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

    或许,我们都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呷着甘醇的奶茶,一边细味

  • 5、 林语堂《中国人》读后感

    林语堂《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1)

    老实说我并非爱看名著,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天马行空的书更是懒得去翻阅,读得此书,也是不易。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的林语堂在这本书里深刻的描述了中国人,以非凡的洞察力阐释了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并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与西方人的诸方面作了相应的、广泛的、深入的比较。让人为之一叹写出这样的著作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家的势力范围。

    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在《中国人》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序中评论此书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中国人》和史密斯的《支那人的气质》,两者一个是局内人的自我剖析,一个是局外人的观察,刚好可以相互补充视野的盲点,并且暴露作者不小心掺杂在里面的主观感情和观念。但就在这两本风格迥异的书中,却对中国人的性格达成了共识中国人是不求甚解、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林语堂把这些特征概括为一个词老成温厚。的确,但西方社会为了一个问题而精益求精时,中国人却在说读书不求甚解;西方社会有探索整个宇宙奥妙的好奇心,并对其中的每一个小问题都想弄清楚,而中国的读书人却将一个大概的关于宇宙的意境装入脑中,便以为自己已经全部弄清楚了。中国人沉溺于气节、意境、诗词歌赋、儿女情长、家庭礼教,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小把戏,从来不是主线。中国人是有创造力的,但仿佛不太有去动用创造力的动力。现在知道的一切就已经够了,干嘛还要去把问题弄得那么清楚

  • 6、 苏东坡林语堂读后感精选

    从哪几点开始写作品读后感比较合适呢?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更加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学习,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苏东坡林语堂读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苏东坡林语堂读后感(篇1)

    之所以读这本书,一是因为想学习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二是因为作者是林语堂,是一生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我想文学大师写出来的人物传记必定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

    作者通过四部分来展现苏东坡的一生,第一卷:童年和青年;第二卷:壮年;第三卷:老练;第四卷:流放岁月。每一卷中按主要事件节点来分不同的章节描述,大的时间线里有时候会打乱年份的顺序,稍觉混乱,但是整个框架是清晰的。因为这本书是以英文写成再翻译回中文,所以可能会有些偏差,有的词语并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本意。

    总的来说林先生文采飞扬、文笔优美,想像力丰富,在结合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更丰富了事件的细节,把人物刻画得立体、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苏东坡就是他脑中的形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当然作者也对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其实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为增强国力,也是想要减轻农民负担,只是在执行过程出现了偏差。我们需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苏东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脑子里仅有的那几首诗中:“大江东云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气磅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迷茫惆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恣意豁达。而对于他人人的经历、这些诗词的由来却知之甚少。读过这本传记后,了解到苏东坡少年时的才华横溢,书中评价他十几岁时已经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才气已经超过自己的父亲苏洵。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盛名于天下。之后走上仕途,但因生性耿直、不畏权势、处处为民着想,所以在王安石变法时针对变法中出现的一些过激的作法,极力上书陈词表明立场,也因此得罪了当权派,而政治上的争斗从来是不会停止的,他如

  • 7、 苏东坡林语堂读后感汇总

    苏东坡林语堂读后感是栏目小编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读书的人对于世界的基本认识也会得到拓展,身在其中更觉得安心,作品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多数人可以将这些细细品味作品后的感悟记录下来。

    苏东坡林语堂读后感 篇1

    之所以读这本书,一是因为想学习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二是因为作者是林语堂,是一生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我想文学大师写出来的人物传记必定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

    作者通过四部分来展现苏东坡的一生,第一卷:童年和青年;第二卷:壮年;第三卷:老练;第四卷:流放岁月。每一卷中按主要事件节点来分不同的章节描述,大的时间线里有时候会打乱年份的顺序,稍觉混乱,但是整个框架是清晰的。因为这本书是以英文写成再翻译回中文,所以可能会有些偏差,有的词语并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本意。

    总的来说林先生文采飞扬、文笔优美,想像力丰富,在结合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更丰富了事件的细节,把人物刻画得立体、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苏东坡就是他脑中的形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当然作者也对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其实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为增强国力,也是想要减轻农民负担,只是在执行过程出现了偏差。我们需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苏东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脑子里仅有的那几首诗中:“大江东云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气磅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迷茫惆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恣意豁达。而对于他人人的经历、这些诗词的由来却知之甚少。读过这本传记后,了解到苏东坡少年时的才华横溢,书中评价他十几岁时已经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才气已经超过自己的父亲苏洵。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盛名于天下。之后走上仕途,但因生性耿直、不畏权势、处处为民着想,所以在王安石变法时针对变法中出现的一些过激的作法,极力上书陈词表明立场,也因此得罪了当权派,而政治上的争斗从来是不会停止的,他如一棵无法

  • 8、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一: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

  • 9、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一: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丰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怀。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为什么在官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不过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篇二: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也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

  • 10、 读《少年林语堂》有感
    吴若舒 暑假来了,我读了许多书,如《拇指班长》《胡小闹日记》《少年维特的烦恼》等等,而其中《少年林语堂》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最深。“我们童年的日子,那些简单幼稚的事情,虽然你并不常想,可是那些东西,那些事情,总是存在你心坎儿的深处的。并没有消失啊。”这句话让还身处童年的我不由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文学大师,曾经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少年林语堂》这本书讲述的是林语堂童年时在乡下老家的快乐生活和他的成长历程。林语堂的小名叫和乐,他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小名一样,恰恰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和乐时光。二姐去河边洗衣服,和乐去玩水,和大家一起打水漂,跟小伙伴们到竹林玩,在花山溪里捞鱼。他还经常戏弄家里的老母鸡和蚂蚁。比如他知道蚂蚁在找吃的,就突然拿起一块碎瓦片,在蚂蚁队伍中间划了一条横线,蚂蚁的队形马上就乱了,惊慌失措,而和乐则高兴地呵呵直笑……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像林语堂一样的“和乐时光”,在看到《少年林语堂》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坎儿深处也不由浮现出了我乡下的老家,想到了我在老家的四季不同而各具风味的“和乐时光”。 春天时,我们家的桃花开了,我们一家子坐在桃树下,吃着饭,聊着天,时不时还有一两片桃花跳下来为我们伴舞,别有一番情趣;夏天时,我们家的凉亭可就派上大用场了,我们把吃的都搬到外边,躺在草席上,听着知了为我们演奏的夏日主题曲;秋天时,我们坐在草地上,看着一片片树叶在风中蹁跹起舞;到了冬天,窗前的梅花开了,在凛冽的寒风中昂首挺胸,英姿飒爽。 除了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物外,我们家还有着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就像小精灵一样点染了四季的美景,带来了生气和活力。老家有养小白兔,每次回到家中,我就当起了勤快的小保姆,帮兔宝宝喂奶,看着兔宝宝们争先恐后的样子,心中充满了快乐。每到冬末春初,我们家门口的大树上都会有小鸟在上面搭窝,生鸟宝宝。看着小鸟一步步破壳、长毛、吃东西、学会飞翔,我感受到了由衷的快乐。我很喜欢这种“和乐”的感觉。 “一个人在儿童时代的环境和思想,和他的一生有很大的关系。我对于家乡的环境所赋予我的一切,都感到很满意。”我的家乡也同样赋予我美好、快乐和活力,读《少年林语堂》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学会了珍惜童年的“和乐时光”。

  • 2019-10-11

  • 2019-09-25

  • 2022-11-04

  • 2023-03-02

  • 2019-10-29

  • 2019-09-23

  • 2022-12-24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5

  • 2021-07-28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1-11

  • 2021-10-30

  • 2019-10-20

  • 2022-11-15

  • 2021-06-14

  • 2023-01-16

  • 2019-10-28

  • 2023-03-20

  • 2019-11-16

  • 2019-09-23

  • 2019-11-12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1-06-04

  • 2022-09-29

  • 2019-11-12

  • 2019-10-23

  • 2021-11-26

  • 2019-09-26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林语堂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林语堂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林语堂读后感、2024林语堂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