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 > 地图 > 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2024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
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相关栏目
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热门栏目
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推荐
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

(共 6693 篇)

  • 1、 《梁家河》启示800字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

    看完后,我深刻感受到,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艰难困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一个人,从懵懂的青春一路走来,慢慢旅途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即使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如此,他依然经历了青年时期在延安梁家河长达7年的插队磨练。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沟里,为他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也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6岁的少年用满腔热血投身农村建设,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是他脱胎换骨之地,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困难是弱者的挡路石,也是强者的垫脚石。基层的困难磨炼了他的意志,锤炼出他坚韧务实的优秀品质。没有哪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人生路漫漫,弹指一挥间留存在心底的灼人记忆,让人更加真实全面的感受正能量的热度。是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时代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稳人生的路。只有这样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经的梁家河用它的贫瘠、艰苦磨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意志,不仅是飞扬的黄土,难以下咽的“团子”,三月不知肉滋味的饥饿,更是窑洞里的跳蚤,手上的老茧,肩膀上的血泡;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追求,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人生态度。进一步讲,就是人生需要磨练。河蚌含痛,方有璀璨明珠;凤凰涅槃,才会浴火重生。这都是一个过程,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拥有更充实完整的人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还需不断探索和追求,这必将会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 2、 《梁家河》观后感_《梁家河》读书心得
    《梁家河》一书,通过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难忘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阅读《梁家河》更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代形式下寻找初心,更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使命,下面就是《梁家河》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家河观后感700字 《梁家河》,我认真的进行了拜读和学习,书中有很接地气的方言,真实是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陕北生活的情景。 《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3日回到梁家河,看望梁家河的乡亲们,询问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和乡亲们亲切交谈,拉家常,回忆过去艰苦奋斗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曾四次给梁家河写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能过上小康生活,不管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办学校、带领乡亲们大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的小伙伴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梁家河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为大家展现了梁家河翻天覆地、日升月异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通过学习《梁家河》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努力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时时处处事事向核心看齐,在情感上忠诚拥戴核心,在政治上坚定维护核心,在行动上自觉紧跟核心。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工作,树立当代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梁家河观后感700字 淳朴的人们围着这昔日的伙伴后生,丝毫没有距离感,大家走在宽敞的柏油路上一块看着家乡的巨变,追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做为农家孩子的我,看到这一幕突然觉得十分的感动,以前所学所听所讲突然觉得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事,而不是仅仅讲讲而已。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我们都是人民的孩子,没有什
  • 3、 观看纪录片《梁家河的启示》有感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观看纪录片《梁家河的启示》有感

    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学习党课内容,提升党员党性修养。我们一同观看学习了《梁家河的启示——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纪录片,影片详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该片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生动的情节深深的打动了大家。

    梁家河、这个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山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的地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969年,15岁的习近平初到梁家河,巨大的生活落差及迷茫、苦闷等精神压力席卷而来,历经短时的彷徨他便决心“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于是,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成为了他汲取思想养分、丰富精神世界的方式,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经历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父母被怨,自己背着巨大的政治名号远赴梁家河,从一开始的等待重回北京到后来的扎根梁家河,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实干精神,带领梁家河老百姓搞生产、谋发展、带领村名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建磨房代销店、办扫盲班...无一不是以自己的吃亏耐劳、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斗。七年的时光,他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服,点亮了群众心头的希望之火,在群众眼里他是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让人名永远记住了这个北京来的好后生,干活实在、办法多、敢想敢干、一碗水端平,无论何时都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这是他在这个小天地的政治作为的初展现,他凭借这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让所有梁家河的老百姓深深信服,把自己从一个北京知青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梁家河人。

    观看了该纪录片,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汲取一种奋斗担当的精神营养和那种踏实为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他成长的人生故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一种服务人名群众的赤诚之心。作为青年而言,我们要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坚定信念,在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中砥砺前行!

  • 4、 《梁家河》观后感2篇

    《梁家河》 观后感900字

    "我其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一样的最初工作经历,只不过他在最基层的梁家河村,我在最基层的万寿路社区。"这是我自己在读完《梁家河》之后在研修班"青春小讲堂"上的分享,虽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攀比,但基层的工作经历加上跟习近平总书记相同地域环境的成长经历,让我在读《梁家河》的时候,为书里面贴近生活的朴实描写和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深深感动。书的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情随境转、魂随心至,循着文字刻画的轨迹,让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份艰辛中砥砺为民的情怀。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是书的灵魂和闪光点。从1969年初到梁家河村至1975年1月离开,15岁的习近平是"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去的地方最苦"的知青。七年青春、七年磨炼、七年奉献、七年贴近黄土地、七年扎根梁家河,梁家河的一草一木和人们的记忆都印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与群众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的烙印。而在这里,他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资本论》《中国古代思想史》《华盖集》《史记选注》等治国理政知识的储备,并在与群众工作的结合中,"蒸发掉水分,得到真正的知识。"回望梁家河,正如其自己所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掩卷遐思,感悟《梁家河》,作为央企青年,我们要用砥砺为民的"黄土情结"锤炼我们不忘初心的"海外情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做一个时代浪潮中搏击前进的"好后生";要用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的"为民情怀"铸造"树高千尺不忘根、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奉献精神,博学求知、埋头苦干,做一个改革大势中勇挑重担的好青年。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新时代青年,让我们从梁家河汲取力量,赓续复兴民族梦想的精神,用青春和实干书写当代青年牢记使命、永远向前的新篇章!

    《梁家河》观后感600字

    1月30日,人民日报大篇幅登载了记者孔祥武采写的《梁家河村民说今昔》一文。文章以延安梁家河村的今昔对比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借

  • 5、 《梁家河》有感

    从黄土高原的山沟里走进再走出,他磨砺经骨,培植信念,2015年的返乡,归来已不再少年。1969年的那名下乡知青,在踏上异乡的火车上,并未曾想到数年后的回归,中国在他的带领下,茁壮成长,愈发强盛。六年的时光,斗转星移,如果丈量时光以刻度,那么这六年相比于一生,并不算长;如果丈量的单位是厚度的话,这六年的光阴足足影响了这名下乡知青的一辈子,也深深改变了未来世界发展的格局。 这名下乡知青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梁家河的“后生”,如今开启中国新时代的领路人。而梁家河,一个反复出现的名字,终于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被我翻开了它的扉页,便一刻也停不下来。思绪被拉入那一串串看似散碎,却一气呵成的文字当中,仿若我也来到了1969年,也来到了那段被习近平总书记后来一次次提及到的梁家河的岁月中来。 沟岔纵横,时窄时宽,尘土飞扬,pm250,这是梁家河;柏油马路,贯穿全村,河水潺潺,青树红瓦,这也是梁家河。土地贫瘠,不易种植,生产落后,这是梁家河。退耕还林,产业转型,多种产业并进,这也是梁家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到,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从梁家河里,我看到了中国从躺到坐再到站的过程,更多地,看见了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在梁家河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村落中成长起来的故事。 十万两千余字的梁家河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语句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令人神往,回味不止。在书里,我学到了团结、吃苦、奉献、修身、执着和创新。团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件事情不能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要有团结协作的观念与思想;吃苦,习近平总书记,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娃向村里娃的转变着实不易,要能吃苦耐劳,要学会适应,然后才能去改变其他;奉献,要能为人考虑,替他人着想,要甘于奉献,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修身,如果让我说什么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转变的关键,从梁家河里,我看到了书,看到了行动,看到了恒古以来不变的进步源泉——学习,向书本学习理论,向生活学习实践;执着,万事都要有一股坚持到底的劲,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团到入党,从一无所有的梁家河再到生机勃勃的梁家河,要有不断的坚持,要有执着的信念;创新,水坠坝、沼气池,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梁家河村民们奋斗出来的宝贵财富,从有到多

  • 6、 《梁家河》读后感:太阳照在梁家河上

    《梁家河》读后感:太阳照在梁家河上!

    最近,读《梁家河》一书,不由回忆起初次去梁家河的情景。那是2017年大年初四下午,走完亲戚,儿子提议:不如趁着放假,咱们去梁家河看看,来个红色旅游咋样?。这个主意不错,立刻引起共鸣。于是,说走就走!下午四点出发,我们一家驱车前往梦想中的梁家河。

    一路上满怀着无比神圣和激动的心情,猜测着梁家河的种种模样,谈论着有关习总和梁家河的话题。晚上九时许,我们到达延川县城,登记好宾馆,简单吃了便饭,观赏了延川县城的夜景,便早早休息了,计划第二天一大早直奔梁家河参观。由于担心游客多,我们起了个大早,七点准时出发,沿途参观了文安驿,大约50分钟后到达梁家河景区。初次踏上梁家河的土地,心潮澎湃,一种神圣和崇敬激荡胸中。

    沿着狭长的山间小路一直向前,来的太早了,有两三个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卫生,说明来意,老乡很热情,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路线。车子一直开到了知青点附近。太阳还没有出来,初春的陕北的清晨依然寒气逼人,北风潇潇,室外温度零下16度。

    我们首先来到第一知青点习总初到梁家河时的住处,见黑色的大门紧闭,我们敲了敲门,没人应,心想时间可能太早了,主人是不是还没起床。我们就近转了转,碰到一位老乡,聊了几句,大门开了,一位大娘走了出来,热情的笑着说你们好早呀,快进屋来,外面冷。这就是屋子的主人66岁的刘金莲老人(当时的团支书张青远的老伴),干净的院落里,迎面三孔土窑洞一字排开,一个写着知青旧居的小木牌挂在中间的窑洞门口,最南边的一孔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他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住过的,窑洞的小木格子窗上贴着火红的剪纸窗花,进入窑洞,右手边偌大的土炕上没有褥子,一排整齐的摆放着六个破旧的花被子,墙裙糊着旧报纸。炕的中央有一张小木桌,上面立着一盏马灯。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刘金莲老人讲述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们当年的故事,还有2014年2月习总带领夫人彭丽媛重回梁家河的情景,22岁的儿子很激动,想到习总当年还不到20岁,在这里带领乡亲们,克服重重困难,靠人力修筑堤坝,建设沼气池,努力改变贫苦条件的情景,很是感慨,习总的青春原来是这样的!在这里照相留念后,告别了刘金莲老人,我们向不远处的知青院走去。

    这时候,只见一轮红日已爬过山梁,喷薄而出,光芒万丈,一泻千里,普照在梁家河的沟沟坎坎,山山峁峁。空气立刻温暖起来,在这个充满神圣的地方,沐浴着冬日暖阳的温暖,久违了的激情再次

  • 7、 梁家河的读书笔记

    这个四月我阅读了《梁家河》一书,阅读过后,我不禁感到: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应该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像是习近平总书记原本的一个北京孩在经过了七年的插队下乡知青生活,脱胎换骨,磨平了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深刻地体会到了贫困人民生活的不易,内心中便立下了决心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地改善人民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这样的感情。”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对于曾经的梁家河生活的难忘,也正是这段经历,激励了青年时的他练就了过硬的本领,而他为人民奉献的信念也来源于梁家河,7年的知青生活,让年轻时的他就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但是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内心对党的坚定与认同,即使他青年时因为父亲习仲勋的冤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斗,但他仍不放弃入团入党的理想,虽然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他一份一份的不断上交,终于得到了党的认可。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改变自己未来道路的一把钥匙。

    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老一辈所经历过的苦难,但是我们也应当学习老一辈的精神,能够在内心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我的信念,就像是最近的疫情阻击战,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医生,志愿者,其中不缺少90后的身影,用青春和热血保卫我们脚下的土地,都在为人民而付出自我,这都是因为他们有着为祖国奋斗的坚定信念。而我们00后,虽然此刻显得弱小,刚刚踏入大学,但是我们也应该停课不停学,在家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努力地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自我的实践,创新能力,争取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孕育着伟大的梦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贡献。(张靖乐)

  • 8、 《梁家河》感受600字

    一盏破旧的煤油灯放在炕头的桌子上,几张习近平主席和当年下乡知青、玩伴离别的合影,一面小的镜子,还有门口墙面上静躺着的水壶。虽然不同肤色、不同着装,不同口音从这儿迈进又走出不知有多少个回合。《梁家河》所描绘的一人、一物、一景……是那样的亲切、感人。听了这窑洞里的故事,感受那个年代近在眼前,真切体悟到“当初为什么出发?”一个深入灵魂的拷问。

    静读的《梁家河》里所描述的情景,正是中国最初的崛起之艰辛的真实写照,片片黄土、巍巍山崖、茫茫苍穹、点点人迹、袅袅炊烟,曾经贫瘠的这块土地承载、延续了鲜红血脉连铸的“初心”。树高不忘根深,而今幸福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永不忘本。时代变迁、生活进步给梁家河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变的永远是他们心中那抹不去的净土。 当年十五六岁的习近平,现如今这个年龄的年青人,应和我们一样还在学校享受着充盈的校园阳光,在家感受着父母的娇宠和疼爱。一个北京来的没见过“乡村世面”的娃却几度面临人生考验、抉择。早出晚归的劳作、饥寒交迫的磨砺,思想斗争的精神洗礼、政治运动的多重磨难,才有了脱胎换骨的成长,有了一份不同寻常的青年珍贵记忆,在幼小心灵里深埋下叶对根的缠绵,修成心怀百姓、胸怀天下之伟大胸襟。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40年,始终不忘“根对叶”的情意,总是回去走走,小小梁家河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有割舍不掉的情感,记载了习近平与同乡血汗交织的风霜雨雪。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不能仅仅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成口号喊,为人民服务不只是需要思考,更需要长期的实践,只要真情实意对待群众,就会得到所需要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更要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严于律己,不断锤炼艰苦奋斗的品质,不断坚定脚踏实地的理想信念。

  • 9、 《梁家河》感受2000字

    读完《梁家河》一书,让我参透悟懂了“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的道理。

    习近平1995年在接受《东方时空》记者采访时说:“在梁家河的工作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理解了社会,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在这里,他和乡亲们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顽强的意志和为民造福的初心。 40年之后,回忆起下乡插队的往事,总书记依然记忆犹新,“铁锁”“随娃”“黑子”,曾经小伙伴们的小名依然叫得亲热,哪个窑洞有些啥?住的是谁?依然记得清晰。细微处见精神,总书记从那时起就把老百姓看得深、看得重,把人民群众深深地装到了心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身作则的奉献史,体现着他乐于为民奉献的“初心”“衷心”。给老百姓打淤地坝、凿水井、修沼气池、挑粪、修筑梯田,这些苦活累活,他抢着干,从不吝惜力气。由于长期带头站在刺骨的水中凿井,导致他现在双腿还有以前干活落下的后遗症。 而正是这种一心为民谋幸福的情怀,成为习近平带领乡亲改天换地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梁家河一点一滴的变化,先后建成14座淤地坝,用上了干净的井水,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怀揣一颗奉献的“衷心”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践行了造福地方百姓的“初心”,而这颗“心”也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后的从政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家河》一书的扉页上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黄土地的儿子,根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大视野大平台上,始终把老百姓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标准,走到哪里都要深入老百姓家中看一看,问问生活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初心,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做到了。 那我们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我的初心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未来我还要怎么走下去?我们在寻找

  • 10、 梁家河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梁家河读后感”。

    读后感,在于我们去“读”,通过读,抓住原文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在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深深被阅读的魅力所折服。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你读过多少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编辑精心整理,推出梁家河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梁家河读后感 篇1

    最近在读《梁家河》这本书,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回忆起曾经当村官时呆过的地方高家镇三合村,这也是一个记载了我8年历史的地方。我深深的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

    作为刚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我在懵懂之间选择了村官这条道路,正式开启了我与社会接轨的步途。进入到新农村,我了解了村民的生活,我在与村民、村两委班子的接触中,学会了如何与村民打交道,村民的朴实、友爱互助坚定了我选择的这条道路是十分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人民的公仆,三合村就是我工作后的第一场舞台,我乐于跟村民打交道,乐于听他们的困惑,也乐于跟他们探讨村里的发展。至今,我离开了一年后的这片舞台,仍有部分村民会时常微信我,时常想念我,有些工作上的同事仍会请教我一些工作方法,每当再一次的接触,我都会感觉我和我的这片舞台仍然没有分离。我是属于村民的,也要为更多的人做事,能多做一件好事就绝不偷懒,能给予大家的帮助我会毫无保留,尽职尽责的做好人民公仆。

    梁家河读后感 篇2

    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无限深情的关爱。“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妻子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他“几步一停留,一语几深情。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习近平念念不忘”,习近平仔细察看了坝地的溢洪道和石头垒起来的护坝坡,嘱咐石春阳要加强管理和排查,雨季时要注意大坝的安全。得知梁家河大力推广苹果种植,发展专业化养殖,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互联网时,习近平舒心地笑了……从木军塬下来时,习近平让司机三次停车,深情地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几多牵挂,几多深情。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10-12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1

  • 2021-07-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6

  • 2023-04-26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23-02-10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1-06

  • 2021-12-07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11-06

  • 2023-01-27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1-06

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2024梁家河的启示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