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童年河有感600字 > 地图 > 读童年河有感600字

读童年河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乐学善思 笃行致远——读《梁家河》有感。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你不妨看看乐学善思 笃行致远——读《梁家河》有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梁英

人生里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都值得珍惜。梁家河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一段重要经历,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通过品读《梁家河》,让我们再一次踏着青春的足迹,感受榜样的力量。

积极进取——在读书中丰富思想

“好学才能上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的确,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从书中汲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

梁家河的七年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各种艰难环境,但在窑洞里他从不放松读书学习,看书的涉猎面也很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学习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学会适应环境,始终保持勤奋好学的心态,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用知识丰富自己。

脚踏实地——做行动上的巨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敢于挑战从未有过的事,即使有人对总书记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沼气过不了秦岭”,有的表示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正是各种不赞同的声音下,总书记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带领群众在山沟里打河坝,做坝田。

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抱怨,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受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想得多,干得少,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常常会感到迷茫,产生困惑,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情绪,放下抱怨,怀着一颗攻坚克难的决心并且脚踏实地地去努力。经验是实干出来的,任何一件没有做过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难,不干永远不知道怎么干。只有持之以恒,在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只有不断思考,踏实肯干,通过亲身经历不断历练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以苦干实干的精神才能干出成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梁家河》有感 不忘初心,心怀人民


读《梁家河》有感 不忘初心,心怀人民

近日,在部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梁家河》一书,书中记录了总书记在陕北成长的点点滴滴。此书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纷纷走进图书馆,走进梁家河,近距离的感受总书记温情的记忆,爱民的情怀,进一步学习这位领袖身上的崇高品质。

一是虚心好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到陕北梁家河参与知青。初来乍到,习近平总书记并没有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自居,而是与当地居民融洽相处,虚心向村名学习,这其中包括生产种田、烧火做饭、生活习俗等等,他甚至还亲自向老大娘学习了制作酸菜。从总书记的一举一动和乡亲们的描述中都可以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好学进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书记尊重民俗,尊重历史,尊重群众的情怀。

二是不怕吃苦。在习近平总书记做知青期间,没有亲人的陪伴,连饭都经常吃不饱,常人可能很难承受这样的落差。但是,他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生活,不但过了跳蚤关,无论跳蚤如何叮咬都能睡得香甜,而且过了劳动关,成了当地种地的一把好手。正是书记身上的这种实事求是,不怕吃苦的精神,才使其能真正融入到乡亲们中。联系到我们自身,大多数的青年员工成长经历都相对顺利,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挫折,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这种吃苦精神,把它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这样才能锤炼出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三是心系群众。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这一切都是总书记带头为民,走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在我们平时工作中也要积极体现党员同志的先锋带头作用,把服务群众落实到实处,这样才能和广大群众时刻保持密切联系。

学习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正是梁家河7年的磨练,让习近平总书记成长为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有志青年。我们每一位党员同志都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好学、不怕吃苦,心系他人,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党性,提高自身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电力职工读《梁家河》有感


电力职工读《梁家河》有感

当我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作为一名电力职工,我当初是何等的诚惶诚恐,不知道我浅薄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能否承载起那份责任和使命,不知我微小的力量,能否为公司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直到读了《梁家河》,我追寻着人民领袖的初心,感受到了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内心豁然开朗,梁家河精神彻底激发了我砥砺前行的信心。

《梁家河》是一本纪实文学,全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故事,记录了习近平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四十多年来对梁家河村民们的绵绵深情。这七年是习近平度过最苦的一段时光,但却又是习近平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它为习近平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写到我人生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吃苦耐劳强意志。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的底色。对于一个15岁的年轻人来说,面对的是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磨练,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打坝,闯过了跳骚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与思想关,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在习近平身上得到了做好的诠释。

刻苦学习先修身。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重要的是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之后,习近平选择的不是逃避,不是退缩,而是实事求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砺自己的意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一个不满16岁的青少年,习近平早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从修身开始,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劳动之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习近平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像砖头一样厚的书给梁家河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习近平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走上了领导岗位的习近平常常在讲话中引经据典,在很多场合讲话不拿稿子,却讲得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言简义丰,形成了所谓的习式语言,这与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是密不可分的。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就是给自己储存力量,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团结群众显真诚。习近平谦虚平和,待人真诚,别人解决不了的矛盾,他去了就能解决,不服管教的二流子,他去了就能让听话。他通情达理的处事办法,让梁家河人打心底里佩服。北京知青王翠玉评价习近平: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这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合作共赢的时代,单打独斗是干不成大事的,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一定要善于与人合作。

平易近人真本色。在梁家河见了昔日的小伙伴,他总是喊小名。在梁家河的乡亲们面前,他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官。2009年11月,习近平来延安调研,当黑子王宪平见到他,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平常口齿伶俐的王宪平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不知道该称呼他习副主席,还是习近平。倒是习近平先开口说:黑子!,你比上次见面时胖多了!。在延安,习近平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县、乡、镇、村工作汇报。轮到村支书石春阳发言,刚念了个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习近平马上打断了他的话,说:碎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身居高位,还表现的如此真实本色,平易近人,是多么难得啊!

处事公道干实事。习近平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不久,大队接到一批救济粮,围绕怎么分,社员争议很大。人人都说自己家困难,都想多分一点,互不相让。开会商量,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习近平知道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就说:都别嚷了。咱们现在就到各家各户去看,究竟谁有多少粮食,都看的清清楚楚。谁该多分,谁该少分,不就一目了然了吗?话音落地,习近平就带着大家到各户去看,查看每家有多少粮食,并当众记录在册。他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的不公,群众也不答应;十块钱的事情,你处理的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小事,该咋办就咋办。的确是这样,一个领导的威信好不好,关键在是否公道正派。公道正派是检验着人性的优劣和正邪。

习近平为了给村里建沼气池,他不远千里到四川绵阳考察学习,最终在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同时成立了铁业社,办起了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扫盲班,他带领社员打了一口甜水井......一个干实事的领导,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一个干实事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有情有义不忘本。他自己掏钱给吕候生治病,在福州治疗期间,习近平只要在市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候生的病床前来一趟。村名梁耀才的妻子病重,他得知后寄来1000元。他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建了桥。梁家河人到他工作的地方,他请到家里吃饭,自己亲自下厨。习近平的深情厚谊,村民们念念不忘。他们动情地说:近平的心一直在梁家河。

《梁家河》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蕴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以及坚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精神,都值得我们青年一代细心体悟。青年一代更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当做新时代的偶像,向习近平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不忘初心锻造过硬本领,牢记使命勇于扛起责任。

做群众的知心人——读《梁家河》有感


最近读的最火的一本书《梁家河》真是篇篇锦绣,字字玑珠。看到书的名字都很亲切,我拿到这本书忍不住每章每节逐字看了两遍。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该书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日日夜夜,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等四辑共34篇文章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村40年间的缘分。
《梁家河》给我的最重要启示是知识来源于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大有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修身的手段,把读书作为获取思想营养的手段。在那个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艰难困苦的年代,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是总书记知青生活的常态,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与群众生活一起吃住在一起和群众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唯有投入自己的全部感情与群众交往,与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在梁家河,总书记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了经销社、铁业社等,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叫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经历告诉我们:作为基层干部,不管走到哪里,心中必须要人民群众,只有站在群众立场踏实真干,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诠释了他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自己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我将以总书记的梁家河情结为工作标杆,以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不怕艰苦、敢于拼搏,开创我区城市管理工作新局面,争取执法工作新突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梁家河,我一定要抽时间去看看!我虽然没去过梁家河,但是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书中描写的梁家河的那些场景,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大多见过或者听父辈说起过,读完《梁家河》,我为我是梁家河一样的农村人而骄傲,我为我和总书记当年一样是一名农村基层干部而骄傲。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用了三个晚上看完了《梁家河》,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有了更亲近、更深刻的了解。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根植于百姓,水乳交融。在梁家河,习近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习近平是处处留心百姓的困苦,处处用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梁家河的农民养育了他,保护过他,在这里他也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青年时代对习近平,也跟我们很多青年一样,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不同对是,习近平在经历理想与现实对博弈之后,毅然选择了扎根农村。这种抉择,不是逃避,不是退缩,而是实事求是、回归理性,并且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对意志,默默储存能量,等待搏击长空。

不畏艰苦磨砺,坚定信念。习近平是当时梁家河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但在逆境中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正是这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说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陕北回梁家河考察和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和乡亲们的生活。总书记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终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梁家河》读后感:太阳照在梁家河上


《梁家河》读后感:太阳照在梁家河上!

最近,读《梁家河》一书,不由回忆起初次去梁家河的情景。那是2017年大年初四下午,走完亲戚,儿子提议:不如趁着放假,咱们去梁家河看看,来个红色旅游咋样?。这个主意不错,立刻引起共鸣。于是,说走就走!下午四点出发,我们一家驱车前往梦想中的梁家河。

一路上满怀着无比神圣和激动的心情,猜测着梁家河的种种模样,谈论着有关习总和梁家河的话题。晚上九时许,我们到达延川县城,登记好宾馆,简单吃了便饭,观赏了延川县城的夜景,便早早休息了,计划第二天一大早直奔梁家河参观。由于担心游客多,我们起了个大早,七点准时出发,沿途参观了文安驿,大约50分钟后到达梁家河景区。初次踏上梁家河的土地,心潮澎湃,一种神圣和崇敬激荡胸中。

沿着狭长的山间小路一直向前,来的太早了,有两三个工作人员正在打扫卫生,说明来意,老乡很热情,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路线。车子一直开到了知青点附近。太阳还没有出来,初春的陕北的清晨依然寒气逼人,北风潇潇,室外温度零下16度。

我们首先来到第一知青点习总初到梁家河时的住处,见黑色的大门紧闭,我们敲了敲门,没人应,心想时间可能太早了,主人是不是还没起床。我们就近转了转,碰到一位老乡,聊了几句,大门开了,一位大娘走了出来,热情的笑着说你们好早呀,快进屋来,外面冷。这就是屋子的主人66岁的刘金莲老人(当时的团支书张青远的老伴),干净的院落里,迎面三孔土窑洞一字排开,一个写着知青旧居的小木牌挂在中间的窑洞门口,最南边的一孔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他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住过的,窑洞的小木格子窗上贴着火红的剪纸窗花,进入窑洞,右手边偌大的土炕上没有褥子,一排整齐的摆放着六个破旧的花被子,墙裙糊着旧报纸。炕的中央有一张小木桌,上面立着一盏马灯。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刘金莲老人讲述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们当年的故事,还有2014年2月习总带领夫人彭丽媛重回梁家河的情景,22岁的儿子很激动,想到习总当年还不到20岁,在这里带领乡亲们,克服重重困难,靠人力修筑堤坝,建设沼气池,努力改变贫苦条件的情景,很是感慨,习总的青春原来是这样的!在这里照相留念后,告别了刘金莲老人,我们向不远处的知青院走去。

这时候,只见一轮红日已爬过山梁,喷薄而出,光芒万丈,一泻千里,普照在梁家河的沟沟坎坎,山山峁峁。空气立刻温暖起来,在这个充满神圣的地方,沐浴着冬日暖阳的温暖,久违了的激情再次掀起涟漪,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心情格外兴奋和激动,眼前展现出一幅壮美的画卷太阳照在梁家河上,可惜我不是画家,描绘不出他的壮美;可惜我的文字水平有限,描述不出此时此刻他的雄浑,只是不停的举着相机拍啊拍,任激情在胸中荡漾。干涸的陕北黄土高原,山梁上的枯树枝,土窑洞的窗棂,院落围墙上的灰色瓦片,知青坝,沼气池,还有老乡那朴实而热情的乡音,似乎都在诉说着那些并不古老的故事,诉说着梁家河的沧桑历史。

来到知青院,大门外就是知青们当年修建的沼气池,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走进院子,这算是比较正式的庭院了,大门上张贴着新春联,院子里一排有六孔窑洞,我们参观了当年知青们住的窑洞,习总的窑洞里陈设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一张土炕,一口盛水用的瓮,一张旧木桌,土墙上挂着几幅习总当年和队友们的合影,虽是黑白照,却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当年英姿勃发踌躇满志,奋斗青春的影子。可以想象,一群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从条件优越的首都北京一下子来到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上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光那种自然条件的落差就很难接受,何况还要忍着饥饿去干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过,艰苦的岁月总是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激发人的斗志的,正所谓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起心志,劳其筋骨

也许就是当年梁家河的土窑洞里,灰暗的煤油灯下,那位踌躇满志的青年,一遍又一遍抄写入党申请书的过程中,便立下了人生誓言;也许在他亲眼目睹了众乡亲各种贫苦艰难的生活景象后,他在心中默默埋下了改变中国现状改善人民生活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也许在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中,发现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丰富了他人生的阅历,淳朴真挚的乡情深深的感动了他,正如他的发自肺腑的感叹: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这本书,朴实无华的语言,让人感觉亲切而温暖。自然条件虽然艰苦,但在那种艰苦岁月里,所激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更加宝贵。穷则思变!他为人民奉献的信念来源于梁家河。

当年,他如同梁家河上初升的太阳,温暖着大地,温暖着人心,为乡亲们送来光明,成为乡亲们的依靠。七年后,他走了,却把心留在了梁家河。梁家河的乡亲们是幸运的。

梁家河感受1000字


纪实文学《梁家河》,生动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艰苦生活及成长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印在《梁家河》封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

学习和弘扬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当前,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需要一大批忠于党的事业、有政治担当、履职尽责的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践行者,肩负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和重任。我们要将《梁家河》精神与工作实际结合,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我们化工物流企业治理优势、科学管理优势和竞争优势,才能推动化工物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才能履行好自我的岗位职责和使命。

习近平同志博览群书,酷爱学习,从小就是个书痴。在梁家河被打入谷底的艰苦岁月中,物质绝对匮乏,前途一片暗淡,但少年习近平却表现出穷则益坚,不坠青云志的理想,为自己立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座右铭,既彰显他求知若渴的一面,又显现了永不言弃的高远格局。总书记当年下乡,仅从北京带了两个箱子,而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书。平日里他行坐眠食,手不释卷,连放羊时都不忘看书,书读完了,实在找不到书,就读新华字典。从《资本论》到《国家与革命》,从托克维尔到马克思,无不涉猎。艰苦的插队岁月让多少知青河清难俟、蹉跎自误,而习近平却未曾浪掷青春、虚度懈怠,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日精日进,为将来的宏图大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习近平在前往梁家河时,随身携带着两大箱书籍。可以说,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各级党组织提升创造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坚实基础,也是干部职工提高工作能力的客观需要。我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坚定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要以身作则,先学一步、学深一步,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善于运用理论学习的成果解决工作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在学习中寻找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举措和破除发展障碍的创新之道。

另一方面要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干事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于担当,就是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要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认清责任、主动作为,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辛劳、多一份担当,面对深层次矛盾问题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敢抓敢管,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

读《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有感1500字


读《跟乐嘉学性格色彩》有感1500字

根正苗红的青春少年

《跟乐嘉学性格色彩》这本工具书简便、实用、易学、能触动人心最底部。让你可以搞定一切你想搞定的人。文雅点就是,与谁都能友好相处并且可以达成你的目标。乐嘉首先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世界,告诉“性格”与“个性”的区别,“行为”与“动机”的不同。然后依次带你进入性格色彩的情感世界、帮你分析性格色彩的职场关系、然后把握生活,最后教你性格色彩的钻石法则。

以前对于乐嘉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当时觉得作为导师的他提出的意见都是针针见血、客观公道,觉得他很会控制也很能抓住大家的情绪点。看到这本书,再去查找他的资料才发现,原来他是性格色彩传道者,立志将高深繁琐的心理学理论化为大众实用工具,惠及世人。作为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的创办人,他将性格分析的应用从领导、销售、客服、招聘、沟通、团队延伸至心理咨询、婚恋、教育、个人成长等各领域。他亦是几档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他指点迷津,直指人心,是《非诚勿扰》上最具人性洞悉力的角色。他敏于思捷于言,令节目锦上添花,让观众受益匪浅。他以非典型路径跨入电视界,以其专业、睿智、幽默,让娱乐节目绽放人性色彩。由此才明白他的演说气场如何得来。

这本书将人的性格分为红色、蓝色、黄色、绿色四类,每种颜色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而人们或许是几种颜色特征叠加的复杂人。红色性格的人风趣幽默又精力充沛,但没有什么组织能力又容易忘记别人交代的事,喜欢讲故事,渴望得到别人的回应。因此,他们会夸大事实,他们对每一个新事物都感兴趣。但只有3分钟热度,遇到更有兴趣的事就会放弃先前的追求。蓝色性格的人的情绪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学习成绩或者工作业绩也是比较稳定的。蓝色性格的孩子如果对老师有意见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只是心里有数而已。蓝色性格的人谦虚、腼腆、不多话,也不多事,会让他人感觉这个人管理起来比较容易。但一旦让蓝色性格的人不满意,爆发了,那将一发不可收拾。黄色性格的人,不像红色那么张扬,不像蓝色那么内敛,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出手时才出手的行动派和强硬派。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使得黄色人不会甘于被人领导,就算处于被领导的情况下,也一定要争取扭转局面,让自己成为那个真正的操盘手,把形式上的领导者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事事都要占上风,处处都要赢,是黄色人身上最明显的特征。绿色性格是前面我们讲到的最内向、最不愿意说话的,很多时候他们没有说的欲望,但心里明不明白呢?当然明白。他们跟别的人一样聪明。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只看不说,心里很明白,观察力是最棒的,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红色的人情感丰富且外露,蓝色的人情感细腻且内敛,黄色的人只是不断地追求目标,绿色的人温和平顺随波逐流;红色的人是快乐的制造者,蓝色的人是最佳的执行者,黄色的人是强大的推动者,绿色的人是和谐的润滑剂。

乐嘉说,“FpA·性格色彩”到底有什么用?如果说:第一,让你知道你自己是谁。你可以知道你为何快乐和痛苦,你的致命死穴在哪儿,此宝名曰“洞见”。第二,让你知道别人是谁。你能拥有读心术,知道他人在想什么,弄明白为何总有些人不可理喻和难以理解,此宝称作“洞察”。第三,让你可做更好的更快乐的自己。你能有办法痛改自己的缺点,吸取别人的精华,达至人生平衡,此宝誉为“修炼”。第四,让你可以搞定一切你想搞定的人。文雅点的说法就是,与谁都能和谐相处还可达成你的目标,此宝乃是“影响”。

而看完这本书我想说的是,真正学会乐嘉所讲述的性格色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出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性格特征,以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人相处,这样我们在社会中更能如鱼得水地生活。

研读《梁家河》学习心得


研读《梁家河》学习心得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

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近平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

知识青年是习近平同志和那一代到农村插队落户的青年人的标签,事实上他们也用自己知识改变着广大农村的落后习俗,传播着新的知识和文化。他热爱读书。来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带着一个棕箱子,里面装着一箱子书。有马列,也有数理化。他从不放松学习,对新知识的追求成为他行动的源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学生的首要任务,甚至可以说是学习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学习科学的先进的前沿的思想和文化,有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提高。丰富自身见识,拓展眼界。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文化绚丽多姿。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读书声悦耳,天下事关心。尽情感受文化的魅力,做一个知识青年。

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更需要实践传播,我会践行我感悟。将感悟落实在行动上,从生活点滴做起。切切实实学习和践行梁家河精神。

梁家河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梁家河读后感”。

读后感,在于我们去“读”,通过读,抓住原文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在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深深被阅读的魅力所折服。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你读过多少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编辑精心整理,推出梁家河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梁家河读后感 篇1

最近在读《梁家河》这本书,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回忆起曾经当村官时呆过的地方高家镇三合村,这也是一个记载了我8年历史的地方。我深深的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

作为刚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大学生,我在懵懂之间选择了村官这条道路,正式开启了我与社会接轨的步途。进入到新农村,我了解了村民的生活,我在与村民、村两委班子的接触中,学会了如何与村民打交道,村民的朴实、友爱互助坚定了我选择的这条道路是十分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人民的公仆,三合村就是我工作后的第一场舞台,我乐于跟村民打交道,乐于听他们的困惑,也乐于跟他们探讨村里的发展。至今,我离开了一年后的这片舞台,仍有部分村民会时常微信我,时常想念我,有些工作上的同事仍会请教我一些工作方法,每当再一次的接触,我都会感觉我和我的这片舞台仍然没有分离。我是属于村民的,也要为更多的人做事,能多做一件好事就绝不偷懒,能给予大家的帮助我会毫无保留,尽职尽责的做好人民公仆。

梁家河读后感 篇2

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无限深情的关爱。“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妻子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他“几步一停留,一语几深情。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习近平念念不忘”,习近平仔细察看了坝地的溢洪道和石头垒起来的护坝坡,嘱咐石春阳要加强管理和排查,雨季时要注意大坝的安全。得知梁家河大力推广苹果种植,发展专业化养殖,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互联网时,习近平舒心地笑了……从木军塬下来时,习近平让司机三次停车,深情地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爱,“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几多牵挂,几多深情。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编深情!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至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大爱无疆满乾坤。

梁家河读后感 篇3

《梁家河》是我所读书目之中叙事手法最为特别的一本,它朴实而又真诚,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道出了真挚的情感。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多年回到梁家河与昔日伙伴回忆青春的故事作为主线。让读者不但被长久可贵的友谊精神感染,也描绘了梁家河在这几十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以梁家河所著一本书呢?读完之后,我若有所悟。梁家河不仅仅代表着习近平总书记过去为那里人民奋斗的青春岁月,它也代表了中国那一个年代各处都面临的问题:如何让中国人民发展起来?

中国在建国之初和印度是几乎同时解放的,在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比印度低。但经过了七十年,我们却遥遥领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在错过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却能靠短短几十年的自我独立发展,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赛道上。如果从宏观调控上来说,这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在微观角度上看待中国,我们能够发现是无数个基层党组织充分落实、无私奉献,为人民铺出了前进的道路。《梁家河》就是这么一本描绘了在中国一片落后地区上,人民如何去奋斗,生活是如何改善起来的。改革开放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将原本只能一个只能从事农业的地区,改造和发展了旅游产业,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看似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对于国家的强大而感到自豪。但我们要知道做到富强不是仅仅说出来就能做到的。《梁家河》真实的描述了干部们繁琐而又困难的基层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做的事一定是比说的多,只有实在才能带给人民真真切切的体会。这更加说明了为“人民做实事”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当年说到:“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办好事”,感染了很多身边的人。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传十,十传百。不断被传承和坚持着,正是有了这些默默付出的人们、有了这种高尚的精神,才有了如今不断缔造新突破的中国。

《梁家河》,已经成为了一种奋斗精神的代表。人们在这里传承一代代先辈们的热血意志,坚定着决心,勇敢地向未来前进。(许文浩)

梁家河读后感 篇4

永远的梁家河——《梁家河》读后感2500字:

昨天公司党委给所有的干部党团员发放了一本书叫做《梁家河》,主要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报纸上说,5月21日陕西省委中心组集体围绕《梁家河》一书进行交流研讨时,常委们一致认为:梁家河有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中华复兴的梦想,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

原本想闲了抽时间看看,可看了报纸上的报导,就忍不住“日夜兼程”的看看,快速通读完后很多地方感同身受。我虽然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但在很短的时期内感受过陕北的“苦”“乐”滋味。我是七十年代中期出生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接界的地方,我家属于渭南地区,我外婆家属于延安地区。因为是长孙和长外孙,所以小的时候就经常被大人们当做宝贝疙瘩这几天在我家,那几天在外婆家,以至于我外婆经常说我们家的老头子(我爷爷)不愿意叫他孙子去她们家,可外婆照样过一段时间还是要把我接到她们家。

小时候我感觉陕北还不错,至少那个叫做黄龙山的陕北小村子还不错,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从我们家到外婆家大约要走十五里路,那时候外公外婆还比较年轻,基本上是背着我,架着我去她们家的,外公每次把我放在他们家炕上,气喘吁吁的说我这娃难伺候得很,抱着嫌勒,背着嫌咯,架在脖子上闲高。那时候我才不管外公怎么说呢,因为外婆早就把一碗甜甜糖水端到我跟前了,大口的喝下去真是美极了。那时候人穷,到谁家能有一碗糖水就算是最高规格的接待了。就像我不高兴的时候,他们给我一个糖瓶子,一根筷子,用筷子蘸着糖哄我。

我至现在都不太喜欢吃土豆,当地人叫洋芋。那时候外婆她们那个片地方因为干旱和土质的原因盛产洋芋,所以洋芋既是主食又是菜,有可多种做法。整个的洋芋可以蒸、煮、烤,可以切丝炒菜,可以和面和在一起烙饼子,也可以凉拌或者做成麦饭。因为粮食不够吃,所以大家就变着花样吃洋芋。早上睡在炕上,外婆就会把灶火里烤好的洋芋给我扔到炕上叫“小懒虫”吃,我的早餐基本上是在被窝吃的,吃早饭的时候会用一种叫做炭勺的炒菜器具炒一小份洋芋丝,倒在很小的洋瓷盘里,那时候炒菜就是淋几滴油,(那时候的油很金贵,好一点的家庭会用这个月吃了多少油来表示日子好),但不管怎么吃它还是洋芋,吃多了就吃厌烦了。很小的洋芋就在锅里煮到洋芋皮裂开,然后倒在盆里用木棍捣成泥状喂猪吃,所以我现在看到小土豆炖排骨,我经常说,过去这土豆我们都是喂猪的,多数时候会惹来一脸的惊诧。

陕北的小吃很多,金银馒头就是一种,粮食不够吃,就是用白面和玉米面蒸的馍,还有钢丝饸烙,其实就是玉米面压的很劲道的饸烙,吃多了也不好吃,还有软糜子饼,还有用红薯粉或者洋芋粉做的凉粉等等。

陕北很多地方是缺水的,《梁家河》一书中说到的挑水,当地人叫做担水。有一年放暑假我也主动的加入担水的行列,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沟里担水,村里的老老少少到沟里一个山泉畔排队担水,早上刚起来水质很清澈,能看见泉底的水草。外婆怕我不会用水担,就给水担上穿了一只棉套袖(陕北人冬天防手腕冻的),我挑着一担水摇摇晃晃的跟在队伍里,慢慢的就落在了后面,去沟里的山路崎岖不平,只有上了沟坡才有平处可以歇脚,可是我不行,累的实在走不动,肩膀也被水担磨红肿了,在半坡上休息,还必须让水担吃上劲,因为地面不平,水桶一半悬空,要保持平衡,否则水就会流出来。就这样走走歇歇总算把水担回去了,到家里也只剩下多半桶了,半路上遇到人家返二趟的就感觉很丢人。山里人很朴实,有的笑着点点头,有的鼓励我说慢慢走,步子要稳,要不然水就漾出来了。就这多半桶水让外公外婆高兴了好长时间,见人就说,我娃长大了,能担水了。

正如《梁家河》里所说的那样,陕北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很多人病了就是扛着,或者用土办法自己治,我都记得有些小孩子晚上不停地哭,他们就写:“天皇皇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贴在村子人容易看到经过的地方,现在谁都知道肯定是孩子哪里不舒服。我的舅舅也就是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里殁的,其实就是拉痢疾脱水把命要了,等感觉人没有力气,起不了炕,送到乡上卫生院已经晚了。

陕北人很淳朴,很厚道,也老实。用路不拾遗形容那个小村子的人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们就把猪啊羊啊什么的养在大门外,也没有人偷,有时候鸡下蛋下到邻居家院子,他们都会给主人家送回来,村里人去地里干活根本不锁门,害怕牲畜跑院里就在门栓上插个树棍棍就可以了。谁家来亲戚了,邻家会把他们家种的菜送一些,让给客人变饭(就是做好吃的)。谁家有人生病了,她们会用手绢包几个鸡蛋送来看望,或者买一斤白糖或者一把挂面。

外婆家的村子有个小的集会,每月阴历逢4和7过会,周边各村的人都来上会,基本上就是买土特产,布匹,交易牲口,还有卖吃的,那时候就没有假货这一说。我就曾经在集市上卖过水,2分钱和5分钱两种,2分钱的是小杯糖精水,5分钱的是大杯白糖水。卖吃的基本上是油条油糕,饸烙面皮,凉粉等当地的小吃,也有面人、糖人之类的。我最喜欢看的是买卖牲口,当地人不谈价,而是由经纪(就是现在的中间人)把手伸到对方的袖子里捏价钱,我感觉很神奇,摇摇头,点点头,两面就捏合适了,生意就谈妥了。

其实陕北的有些山上有很多宝贝,不纯粹是光秃秃的卯梁,我就跟村里人挖过药材,像黄芪、远志、柴胡等等,还有野酸枣仁也能入药,交给药材店卖钱。晚上拿着手电逮蝎子,蝎子是很贵的,论两卖,一两好几十元呢,不过很不好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政策活了,自留地承包地,小商小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回去看到的是一排排的青砖瓦房,甚至是平房或者二层小楼,陕北人的观念变了,不再认为土窑洞冬暖夏凉是最好的,喜欢住窑洞的也盖成了砖窑、石窑。到处绿茵成林、瓜果飘香、水泥路柏油路、通村客车、各家门口不是小轿车就是农用车,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漂亮的村委会、健身场,父老乡亲,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也跳起了广场舞。

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其实陕北有很多地方和梁家河很像,我想总书记说的大学问,应该是陕北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地方,敢于和天斗和地斗,用自己艰苦的劳作,坚忍不拔的精神,经过长期的奋斗实现了“陕北小江南”的再造;应该是陕北人民在解放后依然保持了昂扬斗志和大无畏精神,把原有的淳朴民风融入到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中去,甚至激发到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去;应该是陕北人民保持和发扬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始终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

梁家河读后感 篇5

《梁家河》读后感500字:向领袖学习,获取精神上的财富!

读完《梁家河》后让我陷入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封面写的话是: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百十页书里淌着坚韧的力量,这股力量渗透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骨子里,也正在这万里河山中生根发芽,并终将在这无垠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岁月,再对比梁家河的今非昔比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深深感受到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了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更应该有学习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忙碌的工作中细水长流的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软件,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跟上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

我们应该有实干精神。笃行务实,切实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面对困难我们不应该被环境左右,应该迎难而上,跟困难正面战斗,在失败与错误中积累,在拼搏与奋斗中沉淀。

我们应该有拼搏的精神。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所以在以后的人生和工作的道路上,只有去努力了,就要努力到无能为力,去奋斗,就要奋斗到感动自己,只有这个样才能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梁家河读后感 篇6

《梁家河》读后感1500字:

文:沈髙禾;梁家河,这个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上普普通通的偏远贫困村,在习近平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习近平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是一种精神,一种攻坚克难、追求真理,不忘初心和使命,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1969年1月,受父亲习仲勋冤案牵连的习近平响应中共中央“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登上北京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一路颠簸来到了陕北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那时的梁家河贫困、封闭、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下,老乡们吃不饱肚子,要靠出门讨饭才能度过饥荒。初到梁家河的习近平还不满16岁,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与思考后,带着父辈们“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谆谆教诲,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梁家河开始了自我精神上脱胎换骨的洗礼与升华。

干活从不“撒奸儿”的习近平身上没有了“城市味”,很快与乡亲们融为一体,读书多、见识广,且乐于奉献的习近平取得了群众的理解与信任,被举荐为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从此,在人民群众的拥戴下,习近平带领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打坝造田,推广沼气技术,开铁业社、代销店,挖水井,办缝纫社、磨房、菜园、扫盲班等等。梁家河的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内部搞活,群众的生活有了明显地改善,吃饱了肚子,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文化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

“梁家河”是一种情怀,一种亲民、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习近平说:“梁家河是一所学校,我在这里收获了很多。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通过努力,为梁家河干成了多件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好事,没有一件出于对个人私利的考虑,却是件件事关梁家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改善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习近平认为,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梁家河人们常说:“近平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

“梁家河”是一种作风,一种脚踏实地、务实苦干的作风。在梁家河打淤地坝的时候,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是最苦的差事,一是速度要快,劳动强度大;二是水会溅湿裤子,很冷。习近平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打夯、搬石头,这些苦活、重活,他都是抢着干。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也拿出了冲天干劲,终于把淤地坝打成了,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在推广沼气的过程中,梁家河土壤松软,不适宜挖沼气池,山路蜿蜒狭窄,无法运送水泥沙石,村民居住分散,沼气输送困难,沼气池的池盖没有合适的石材等等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远比想象的要多。而实干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是最好的辩手。在习近平带领村民们坚持和实干的过程中,难题一个一个解决,新的建池技术被掌握和推广。梁家河在1975年8月共建成沼气池34口,解决了43户社员的点灯做饭问题,基本实现了沼气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梁家河”是崇高远大的理想,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大公无私的奉献。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奋斗经历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或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材。

梁家河读后感 篇7

读《梁家河》有感450字: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习仲勋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就是在沿途张贴的布告里看到习仲勋名字的。

陕北后来成了中共中央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这块土地上,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找到了抗日救国的策略、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由此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习近平也找到了一个法宝——他的“团结观”。

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用他的话讲,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

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

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

梁家河读后感 篇8

最近一段时间,在日常工作之余,我静心阅读了《梁家河》一书,当我用了5天时间读完这本小册子合上扉页的那一刻,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闭上眼睛,我满脑子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1973年10月的某个黄昏,青年习近平静静地坐在梁家河村子后边的山梁上一颗杜梨树下,旁边放着一本刚看过一半的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眼睛出神地望着远处村落里稀稀拉拉的炊烟,眸子里尽是忧郁,他陷入了沉思:‘入党的报告已经提交了3份,可是却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难道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吗?唉!乡亲们整日地里受苦却吃不饱饭,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多打粮食,填饱肚子……’”想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禁盈满了泪水,我深深为青年习近平的志气所感动,小小年纪即离开亲人从北京来到黄沙漫卷的陕北小村梁家河,成为一名“山顶洞人”,但是他并没有被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所打倒,反而深深地为乡亲们穷困的生活现状深深担忧,并且迫切希望带领乡亲们改变这种现状。古人常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青年习近平在穷困时,却并没有选择独善其身,反而更加激发了迫切带领乡亲们求变致富的决心,从后来的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沼气池、修建公路等事情来看,他确实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带领乡亲们在改变现状。

1975年10月,总书记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梁家河,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可是总书记却把心留在了那里,他的心情时刻关注着那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小山村的发展。

在离开梁家河的40多年里,他为吕侯生花钱治腿,给梁耀才妻子看病寄钱,延安考察期间因为时间紧就邀请当年小伙伴到延安叙旧并询问村子发展情况等小事,可以看出虽然总书记后来已经位高权重,却依旧不改对梁家河相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总书记后来说“那段时光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个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会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20XX年2月当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时却像一个想家的孩子,一声声呼唤乡亲们的小名,亲切自然用陕北话和乡亲们拉家常,村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他念念不忘。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饮水思源,拳拳赤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不忘本。正是这份不忘初心的赤子之心和平民情怀,才使得总书记对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同身受,并且时刻铭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从而带领全国人民在决胜全面城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想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生于80年代关中平原渭水之滨的一个村庄,小的时候也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见识过那个年代父辈们劳作终日却依然穷困的窘迫。受党和政府的培育,我高中毕业参军入伍十二载,后来转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公务员,这些年里,又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面貌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周围人们的整个生活水准都有了质的提升,全国人的腰包都渐渐鼓起来了,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综合国力飞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和维护也越来越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元素……走出国门,中国制造随处可见,在异国他乡的大街上,我们感受的目光更多的是钦佩和赞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强,我深深的为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

可是我们却不能忘了父辈们的艰辛,也不能忽视现在还是有一部分人民还没有实现脱贫致富的现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依然突出,中国梦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具体于我而言,就是踏实做好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主动融入大西安,加快副中心建设,努力实现追赶超越,并从总书记达则不忘初心,穷亦心怀苍生的处世情怀中汲取不竭动力,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砖加瓦,在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梁家河读后感 篇9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武晖想,他没有辜负生命的意义!这段话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是当时老师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希望我们不后悔自己走的路。

习近平第一年来到梁家河时,那里的生活与习近平之前在北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给他第一年的插队生活蒙上了阴影,他还因把发霉的面包喂给狗吃引来梁家河人的不解,面对父亲的批判关押、母亲的下放、周围人的质疑,身处他乡的15岁的习近平感到孤独、彷徨,他开始挣扎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追问中。后因派出所的关押,让他知道了自己的心迹,明确了人生轨迹。

当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他不再懒散,不再毫无目标,他坚持为百姓办实事,投身到群众中去,为了百姓的生活,就算走几十里路也要去请教相关人士,挑担子挑到肩磨破一处又一处也不喊疼,手上磨出一个又一个水泡也不喊苦,就是这样一个不撒奸儿,吃苦耐劳的习近平带梁家河的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习近平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也离不开他好读书的品质,他每日在煤油灯下坚持读书,早上起来脸被熏得黑黑的,甚至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习近平那时好很多,但我们读的书却不一定比他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需要沉下心来读一读好书,来修修身,丰富精神粮食,书中所学到的东西也可以为我们做些沉淀,这些东西积累得越多,在实干的时候才越有东西可以用,也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首先就要有理论的存在,才能去付诸实践。

习近平在入团入党的过程中也是非常艰辛的,每次的申请书基本都达到了数十份组织才同意,正是他的坚持与为人民办事的信念使组织相信了他,认可了他。不禁明白了艰难困苦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的涵义,如果每次困难都可以努力克服,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都说团结就是力量,习近平凭借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使梁家河的百姓信赖他,听从他的建议,习近平还总是告诉百姓不要苦干要巧干,所以在后来的发展中,领导者们也更加注重于精细化、科技化、优质化,运用新发展理念,求共同富裕。

插队给习近平带来了插队带来升华与净化,使他走向成熟与成功,我们需要学习习近平的实事求是,多动脑子、多思考、多联系群众,以及众多优良品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梁家河读后感 篇10

《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细腻的笔触、翔实生动的历史细节,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使大家深受感动和教育,更加坚定了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的决心。从而更好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坚定信念,提高党性意识,从小事做起,做一名合格党员。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到青年干警读这本书就是要读出青年习近平的这些优秀品质,学到怎样立足自身努力锤炼出这些优秀品质。

一、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不怕挫折,培养刚毅坚强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作风。

习近平同志由于家庭父母的原因被迫上山下乡,最初是以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来到了梁家河,因为留在北京的后果可能更差。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从生活优越的大城市,一下子来到插队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没有亲人的陪伴,连饭都吃不饱,常人很难想象这其中的心理落差。但是,他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一是过了“跳蚤关”,无论跳蚤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过了“饮食关”,粗粝的杂粮咽得下、吃得香;三是过了“劳动关”,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过了“思想关”,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融入到乡亲们之中。身处逆境中能够有坚定的意志,殊为不易。联系到自身,大多数我们青年干警的成长经历都相对顺利,遇到挫折相对较少,这尤其需要我们努力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不怕挫折,勇于正视未来人生可能遇到的低谷和困难,锤炼出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好学进取,做到厚积薄发、聚沙成塔。

读完这本书,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的好学精神让我汗颜。他到陕北梁家河插队伊始,就带着重重的一箱书。青年习近平在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名篇名著涉猎众多,比如《中国古代思想史》《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等,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联系到自身,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只要想学,是不愁找不到书籍文章等知识来源的。但是学习又常常是零敲碎打,有时一个月也读不完一本书,把手机阅读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这虽然能较好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但无疑会对学习的系统性造成影响。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好学精神,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沉下心来,摒弃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安安静静地多读几本好书,多思考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厚积薄发,聚沙成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知识爆炸年代守住学习的耐力和定力。

梁家河的读书笔记


这个四月我阅读了《梁家河》一书,阅读过后,我不禁感到: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应该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像是习近平总书记原本的一个北京孩在经过了七年的插队下乡知青生活,脱胎换骨,磨平了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深刻地体会到了贫困人民生活的不易,内心中便立下了决心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地改善人民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这样的感情。”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对于曾经的梁家河生活的难忘,也正是这段经历,激励了青年时的他练就了过硬的本领,而他为人民奉献的信念也来源于梁家河,7年的知青生活,让年轻时的他就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但是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内心对党的坚定与认同,即使他青年时因为父亲习仲勋的冤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斗,但他仍不放弃入团入党的理想,虽然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他一份一份的不断上交,终于得到了党的认可。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改变自己未来道路的一把钥匙。

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老一辈所经历过的苦难,但是我们也应当学习老一辈的精神,能够在内心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我的信念,就像是最近的疫情阻击战,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医生,志愿者,其中不缺少90后的身影,用青春和热血保卫我们脚下的土地,都在为人民而付出自我,这都是因为他们有着为祖国奋斗的坚定信念。而我们00后,虽然此刻显得弱小,刚刚踏入大学,但是我们也应该停课不停学,在家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努力地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自我的实践,创新能力,争取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孕育着伟大的梦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贡献。(张靖乐)

《梁家河》读后感1500字


读完《梁家河》一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情怀和埋头实干的作风一直萦绕着我的心头。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干活从不撒奸儿的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

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亲身在梁家河走过、看过、学过,才能真正感受到梁家河不光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生命中一段曾经的岁月,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

梁家河精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梁家河精神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全体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动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树立远大理想、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的人生财富。

吃苦耐劳是人生奋进的风帆。在艰苦环境的大熔炉里,不仅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梦想才不会成为空想,落实才不会落空。作为青年一代,要到艰苦环境墩苗砺炼,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环境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科技如何更新换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时代至新,初心依旧!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愿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实干担当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而炼化支行也将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展为核心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始终把党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业务稳健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梁家河精神。珍惜并促进来之不易的大好发展局面,弘扬正能量,摒弃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的歪风邪气,丢掉不应有的私心杂念,不整事,干正事,营造风清气正,阳光清爽的工作氛围。

《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在我厂开展的读书月活动中,我通过网络平台通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朴实无华。除了封面题目梁家河三个大字外,映入眼帘的便是: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曾在梁家河生活的点点滴滴,透射着做人、做事、为官的大道理。我们应当学而鉴之,成为今后的人生指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梁家河,习近平首先要过的就是吃苦关。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等。担粪、担麦把肩膀压的又红又肿,背上风吹日晒,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在陡得连牛都站不住山上,他还能背上一大捆柴往回走。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砺,过跳蚤关、饮食观、劳动关、厕所关、洗澡关、思想关,从一名北京娃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村里娃。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坚强的意志,为将来的工作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总是秉承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好学求知精神。不管白天干活多累,他总能挑灯夜读,读书到深夜,常常脸被煤油灯熏黑,连吐的痰都是黑的。为了借《浮士德》这本书,他步行30里地。上山放羊时,他总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广泛涉猎,刻苦钻研。作为企业职工,我们更应该有学而时习之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学习,要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掌握各项业务技能,要从周边人和事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勤政爱民接地气,一心为民办实事。习近平从当年一位十五六岁的北京知青到如今党的总书记,他的信念从未改变。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头打造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经销社、磨坊等,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我们一定要学习习总书记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踏实肯干精神,在工作岗位上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的干事,真正了解职工所需所求,真心实意为职工解决问题,为企业发展谋未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国家能源集团的基层工作者,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积极深入现场,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思考,善于发现企业生产运行中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刻苦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梁家河》读后感 1000字


《梁家河》读后感王芸
初从支部书记手中接过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皮上习近平总书记和昔日小伙伴在一起的温暖氛围所感染,于是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该书语言简朴平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我一口气读完了此书,感悟颇深。
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有着重要意义。当年的梁家河,老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习近平同志还不满16岁。一到梁家河这个穷乡僻壤,各种考验便随之而来。书中说,从北京来的青年习近平之前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跳蚤成灾,衣服脱了一抖一大片,被跳蚤咬后一挠,浑身发肿。梁家河的厕所又脏又臭,冬天还四面透风。那个年代粮食也很稀有,只有些粗粝的杂粮,有的时候甚至连吃的都没有,习近平回忆说,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习近平花了好些时日,努力适应这样的饮食,最终甚至喜欢上了陕北酸菜。习近平的这种勇克难关的刚强意志,实在令人钦佩。
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的最大问题。面对此景,习近平自费到四川取经,率领群众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陕北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习近平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打坝淤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庄稼。习近平在梁家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使习近平经受了磨砺,重铸了筋骨和灵魂。在这里他读懂人生,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习近平总书记说:“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
如今的梁家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洁的农家小院,新修的石窑,灰瓦盖顶的平房,柏油铺的路,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增收渠道,梁家河积极培育苹果产业,一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农民成长了起来,在奔小康的路上,梁家河越走越好。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当代年轻人一定要向总书记学习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当时那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落后闭塞的背景下,青年习近平还能因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通宵读书甚至到早上鼻孔都被煤油灯熏黑,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并且任何时候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一代,生活条件优越,我们更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孜孜不断的求学精神,勤读书,在实践中学习,加强工作能力,补足精神之钙。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

——读《梁家河》一书有感

海波说事

2018年5月2日,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公开发行。我们第一时间贯彻上级要求,为每名党员干部订阅一本。

5月12日,星期六,我用一上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最受启迪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结合自身谈感受,我于2011年6月来到西营,今年整整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我带领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共同努力,建成了一座美丽宜居的文化新镇,两个文化广场,三个宜居社区,六家社区工厂,八个特困户安置点,山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镇社区变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越来越多的兄弟姐妹在家门口上班,生活得越来越丰富。

尽管也给群众做了一些实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每下村入户,看到还有少部分群众生活依旧困难,增收没有支撑,极少数贫困群众还走的是泥土路,住的是土坯房,争等靠要攀比,缺乏脱贫动力,内心就很沉重!

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党组织让我担任一个镇的党委书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是一个为民做实事的机会。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梁家河》读后感 800字


近日,我用五一劳动节四天假期的业余时间,阅读了记述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完后我汲取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奋斗担当的精神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我也出身于陕西,我的家乡从小就让我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百姓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本书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知青岁月中的自强不息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我们何尝不是身在“梁家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就是我们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一、要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习近平总书记最困苦的时候,延安接纳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企业也是在我们青涩迷茫时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要加强学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也坚持学习,每天手不离卷,晚上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铸就他现在的高度。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实现共赢。
三、要坚定信念。在梁家河这样的艰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习近平总书记遭受了多少挫折、面临过多少困难、承受过多大压力,但是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应该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克服困难,完成我们的业绩、年度目标。
读完《梁家河》,我深深的被书中的艰苦奋斗和真挚感情所感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青年人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定理想,磨练技艺,增长才干,锤炼作风,成为岗位工作上的佼佼者,为公司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汗水。面对以后工作中的困难,我们也要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为公司的发展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力量。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乐学善思 笃行致远——读《梁家河》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童年河有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